中国食品工业现状

2024-07-11

中国食品工业现状(精选8篇)

1.中国食品工业现状 篇一

中国冷链物流下游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国内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在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下游产业来看,除行业规范的缺乏外,传统物流观念以及冷链物流较高的成本是目前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果蔬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缓慢

从产品来讲,果蔬产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持,一方面可以减少果蔬因腐坏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果蔬产品的质量水平,在国外发达国家,80%的果蔬是通过冷链物流来运输的,而中国目前则只有5%。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的果蔬产品每年在流通环节造成的损失占果蔬总产量的20%~30%,而由于受到传统的常温及自然物流、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费用高等因素影响,果蔬产品冷链物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

2.肉制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目前,国内大约90%的肉类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除外贸出口的部分外,肉制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冷链物流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致使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同时由于国内肉制品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肉制品流通系统提供有效的低温保障,加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肉制品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肉制品零售商虽然希望提高冷链的可靠性,但由于零售点密度不足,分布范围较大,导致物流配送成本的大量提升,使肉制品冷链物流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3.水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水产品处于冷链物流阶段(21世纪初),是在冷藏库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冷藏链阶段(上世纪末)两个阶段基础上建立,建立了信息网络,维护良好资源、生态环境,且更重视冷链物流整个体系的成本核算。

目前我国水产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腐败量减少,变质量增加,首先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限时加工再入库规定的难以实行;其次批发市场(配货中心)的交易(配送)场所没有温度控制要求,水产品出库后在没满足规定低温控制的条件下滞留时间较长,影响了产品鲜度;而水产品冷链物流配套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对水产品难以实现有效的监控措施。

4.冷饮、速冻、乳制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较为稳定

由于产品特性原因,冷饮、速冻及部分乳制品冷链物流市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

国内冷饮物流一般都是企业作为冷饮企业的自建部门;速冻食品企业则大部分依靠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帮助将产品输送到消费者手中;乳制品市场由于目前国家监管的严格以及品牌健康形象的树立,使企业无论是在自营冷链物流还是在使用第三方冷链物流方面均加大了管理的力度。

5.连锁餐饮企业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

连锁餐饮业对于产品保鲜的较高要求,使冷链物流在连锁餐饮行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中国大部分冷链物流配送供应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内容缺乏竞争力,较多冷链物流配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连锁餐饮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外资连锁餐饮企业。

综合来看,冷链物流下游产业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众多的问题,大部分农副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导致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很高;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冷链物流的现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冷链物流综合性人才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的缺乏,影响了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将成为我国冷链物流及下游客户产业下一阶段主要的思考方向。

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所关心的已不再是数量和价格,而是新鲜与安全,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冷链物流。本文主要探讨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食品冷链物流 现状

食品冷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转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4】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应遵循“3T原

则”: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的储藏与流通的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3T原则”指出了冷藏食品品质保持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于冷藏食品在流通中因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都有相应的产品控制和储藏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食品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复杂。首先,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要大很多,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次,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第三,食品

【1】 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现状

1.中国食品冷链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冷链最早产生于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1982年,中国颁布《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近20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还有一些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

2.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3.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

我国食品企业实力相对薄弱,自营食品物流的组织弱、规模小,不适应食品物流的高技术要求,食品物流业务外包的实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准备推广食品安全物流追踪系统(二维码,日本东芝技术),从食品冷链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通过食品冷链的物流系统为冷链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问题食品可以追查到底,但是限于推广资金问题,效果并不显著。

【2】

冷链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要大很多,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个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同时,整体运作始终与能耗成本相关联。

人们往往认为,食品从生产地到低温物流冷库或冷链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中间只要冷库的温度达标,冷藏运输过程达标,就可以保证食品的相对保质期。市场上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第三方物流商在运输低温食品时,该用冷藏的不用冷藏,用了冷藏的不达标现象。所以,通常产品有问题时,都认为是出现在运输过程中。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

上海领鲜物流公司发展部经理钟立困惑地说:“我们企业的冷藏运输和冷藏库都严格按照食品达标温度控制,但从供应商那里接货的时候,经常发现供应商就没有把货物按照相应的温度来操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将该食品重新冷却再运输到各个门店。而一旦在门店出了问题,供应商会把所有的责任都转嫁给我们物流商。”

4.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欠账太多

中国冷链设施装备状况如下:

汽车冷藏车辆:目前,中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

2.5%~2.8%,德国为2%~3%。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当美国生鲜产品的冷藏车运输率达到80%以上的时候,我国生鲜产品的冷藏车使用率只有15%。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资质的冷藏车制造企业已超过100家,但冷藏车保温车的保有量大约为3万辆,僧多粥少,不得不低价竞争。

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食品冷藏运输率:食品冷藏运输率是指易腐食品采用冷藏运输所占的比例。欧、美、日等国均达到80%~90%,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约50%。目前我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食品约4000万吨,中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率约10%左右。

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至多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候,棉被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

冷库容量:中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但由于不适应我国国情,引进的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企业成本高、效益差。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5.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1】 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6.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涉及冷藏食品运输的产品有几百种,且在不同的温度存放它们的易腐程度也不一样,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条件等各项技术指标都不尽相同。例如鲜、酸牛奶4-7℃,水果蔬菜10-15℃,速冻食品0℃以下等。但目前类似此类细化的系统性的技术标准,以及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要求,冷链物流行业管理要求与规范等,都尚未见出台。甚至可以说,至目前止,国家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与执行。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

【3】 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展望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未来的中国食品冷链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

1.加强中国食品冷链的整体规划研究,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动机制。

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措施;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2.推动建立多种模式的食品冷链体系建设。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根据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应该推进多种冷链模式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建设农产品绿色大通道的基础上,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物流主干网络,提高大批量食品物流的安全保障水平。

3.建立食品冷链的物流和质量信息系统。

从食品冷链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通过食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于问题食品

【1】 可以追查到底。

参考文献

[1]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03-20

[2]我国食品物流发展状况与2007年行业展望.中国农产品加工网.2008-5-9

[3]李志军.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现代物流报.2007-10-16

[4]方昕.2004.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11).

2.中国食品工业现状 篇二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多家机构预测, 全球2010年经济增长大致在3.2~3.9%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 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0.8%, 预计2010年将增长3.9%;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2.3%, 预计2010年增长5.8%;欧元区、美国、日本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3.9%、-2.5%和-5.3%, 预计2010年分别增长1%、2.7%和1.7%;预计2010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将比先进经济体高出近4个百分点, 其中发展中亚洲为8.4%, 中国10%, 印度7.7%, 东盟五国为4.7%, 中东为4.7%。近几年, 我国对印度、巴西、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出口比重逐年上升,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快速恢复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世界经济实现全面复苏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复苏将经历缓慢复杂曲折的过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 就业形势未见好转, 消费不振, 产能利用率较低,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震荡走高。潜在金融风险仍未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新的科技革命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冲击较大。

从国内看宏观环境适度宽松。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万亿元, 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7%左右, 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 将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 增加品种和型号, 扩大补贴范围;进一步完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 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按7.5%征收。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和市场预期的指标均在稳步回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高增幅 (今年1~2月分别达到26.6%和17.9%) , 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 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 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工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因素:一是资源环境制约。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 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超过50%) , 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6%、38%和70%,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大。我国已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 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 技术含量低, 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 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滞后, 工业发展尚未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布局分散, 产业集中度低, 钢铁、水泥、电解铝、铜冶炼、焦炭等一些重要行业中落后产能仍占很大比重, 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存在无序建设倾向。四是体制机制性障碍。部分地区过分注重数量增长, 忽视发展质量。资本、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扭曲严重, 资源过度投入、浪费严重。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面临着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二、主要行业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今年工业发展环境总体上要好于去年, 但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今年工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左右, 出口交货值增长8%左右。包括技术改造在内的工业投资增长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按进度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

主要行业运行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下:

(一) 原材料工业

投资是拉动原材料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9年,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2%左右的原材料工业增速达到12%, 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今年1~2月增速达到20.7%, 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 (增速仅为3.1%) 。预计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 2010年原材料工业增速会相应有所减缓, 全年增速将回落到11%左右。原材料工业面临最大两个问题:一是产能严重过剩和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 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均存在类似问题;二是能源资源约束, 随着煤电油运供需形势紧张, 对原材料工业生产将造成极大影响。

钢铁行业

2009年, 全国粗钢产量5.68亿吨, 同比增长12.9%;全年日均产钢156万吨。今年1~2月, 全国粗钢产量1.03亿吨, 同比增长25.4%, 日均产钢174.4万吨, 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粗钢产量比上年增长10%左右。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2009年,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 吨钢综合能耗619千克标准煤, 耗新水4.4吨, 烟粉尘1.1千克, 比上年分别下降1.7%、12.8%和10.7%。

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09年, 国内前五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28.6%上升到29.1%,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09年, 我国钢铁产能已超过7亿吨, 当年国内市场粗钢表面消费量为5.65亿吨, 其中约有3000万吨进入社会库存, 实际消费不到5.3亿吨。产能仍在盲目扩张, 2009年钢铁行业固定投资增速保持在20%左右。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2009年, 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113万吨, 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691万吨。还有约1亿吨炼铁和1129万吨炼钢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 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运行要素约束加剧。国内铁矿石需求连年增加, 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2009年已接近70%, 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 进口量已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75%, 用大量进口铁矿石来支撑钢铁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2009年, 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在3亿吨以上, 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0%以上, 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14%, 要完成政府提出的约束性目标, 钢铁行业任务艰巨。

有色金属行业在需求拉动下, 产能加快释放。2009年,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650万吨, 同比增长5.2%, 其中, 一季度日均产量5.98万吨, 二、三、四季度分别回升到6.95万吨、7.87万吨和8.55万吨, 比一季度分别增长16.2%、31.6%和43%;全年电解铜产量414万吨, 比上年增长9.1%, 电解铝产量1297万吨, 下降1.5%, 日均产量分别为1.13万吨和3.55万吨。今年1~2月,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78万吨, 同比增长39.4%, 日均产量8.11万吨, 仍然保持高位;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2%和45.6%, 日均产量分别达到1.19万吨和4.36万吨, 预计2010年电解铜、电解铝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和10%左右。

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能耗指标明显降低。2009年, 全行业生产增长14.1%, 能源消耗下降2%。吨铝直流电耗13118千瓦时, 同比降低136千瓦时;吨粗铅冶炼综合能耗459千克标准煤, 同比降低14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综合能耗657千克标准煤, 同比降低14千克标准煤。全年淘汰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30万吨, 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25万吨。

稳步推进兼并重组, 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国内电解铝企业平均产能达到19.5万吨/年, 其中规模在50万吨/年以上电解铝企业达到15家, 合计产能占总产能的55%, 较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投资增幅虽有所回落, 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 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5%, 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但一些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应, 扩张规模冲动不减。电解铝产能已由2008年的1800万吨扩张到2000万吨, 在建还有200多万吨。

价格大幅攀升, 能否保持持久具有不确定性。2009年12月份, 国内市场铜、铝价格分别达到5.57万元/吨和1.58万元/吨, 比2008年末分别上涨107%和45%, 到今年2月份, 国内市场铜、铝价格分别回升到5.53万元/吨和1.61万元/吨。

建材行业

2009年, 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 比上年增长16%;平板玻璃产量5.8亿重量箱, 下降1.7%, 主要是普通玻璃大幅下降。今年1~2月, 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为1.99亿吨和9911万重量箱, 同比分别增长26.5%和12.7%。预计2010年水泥产量接近18亿吨, 平板玻璃产量超过6亿重量箱。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比例历史性地突破70%大关。2009年,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上年增长23.8%, 立窑及其他工艺水泥孰料产量则下降6.1%, 新型干法比重达到72.5%, 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

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09年, 年生产能力在300万吨以上水泥企业 (集团) 达到49家, 在1000万吨以上达到18家, 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49.3%和37.6%, 比上年各提高5个百分点。已出现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

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面临严重过剩。水泥产能已达19.6亿吨, 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400条, 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平板玻璃产能已达6.4亿吨, 不少地方、企业仍在热衷上项目、扩规模。

淘汰落后任务艰巨。2009年, 淘汰落后水泥孰料产能7416万吨, 落后平板玻璃产能600万重量箱。还有2.5亿吨水泥、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 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石化行业

2009年, 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1%, 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5.9%, 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原油产量达到1.89亿吨, 下降3.1%;天然气产量852亿立方米, 增长6.1%;硫酸产量5960万吨, 增长16.9%;纯碱产量1938万吨, 增长3%;烧碱产量1832万吨, 下降1.1%;乙烯产量1066万吨, 增长8%;化肥 (折纯) 产量6600万吨, 增长9.8%。今年1~2月, 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 其中化学工业增长27.3%, 预计全年分别增长12%和17%左右, 原油产量接近2亿吨, 乙烯、化肥产量分别在1300万吨和6700万吨左右。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严格控制炼油乙烯项目新布点。建成新疆独山子、福建炼化和天津石化3套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装置以及广东南海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装置, 为2011年底前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中科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程。

淘汰落后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 淘汰落后电石产能46万吨, 落后焦炭产能1809万吨, 淘汰了占行业总数5%左右的低水平的氮肥和磷肥企业, 彻底停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度农药品种的生产使用。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盲目扩张势头不减。目前, 我国电石产能约2200万吨, 产量只有1500万吨, 产能利用率只有68%;焦炭产能约4.4亿吨, 产量只有3.45亿吨, 产能闲置近亿吨;甲醇产能约2300万吨, 产量只有1130万吨, 产能闲置过半。据行业协会统计, 在建的电石、焦炭和甲醇产能还有约700万吨、3000万吨和860万吨。此外, 部分无机盐、无机碱、化肥、农药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 装备工业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给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09年,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8.9%的装备制造业 (含汽车、船舶) 增速达到13.8%, 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今年1~2月, 在汽车生产拉动下,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1%, 增速居各行业之首。

随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各项政策措施到位, 包括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投资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汽车产销仍将产销两旺, 但增速在去年下半年较高基数上会有较大幅度回落。预计2010年装备制造业增速在13%左右。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的带动下, 新产品开发趋于活跃。2009年, 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4.2%, 高于全行业总产值增幅6.8个百分点。机床行业结构优化和省级趋势明显, 2009年重点联系机床生产企业金属加工、切割和成形机床产值数控化率同比分别提高3.4、3.3和4.5个百分点, 金属切割和数控金属切割机床产品平均单价同比分别提高22%和9%。

装备自主化取得重要进展。70万千瓦水电机组技术参数世界领先, 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可靠性接近进口同类机组水平, 风力发电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全面采用国产技术的百万吨级大型PTA装置建成投产, 百万吨乙烯所需三种主要压缩机研制成功, 日产5000万吨干法水泥成套装备实施100%国产化。时速250公里高速动车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 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开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我国钢铁工业从高炉、焦炉、烧结到炼钢、冷轧装备, 全部实现国产化。

汽车工业

在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作用下, 汽车行业产销两旺。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09年, 生产汽车1379万辆, 销售汽车1364万辆, 比上年分别增长48.2%和46.1%;其中生产乘用车1038万辆, 增长54.1%。我国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今年1~2月, 累计生产汽车282万辆, 销售汽车288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92.4%和83.9%, 继续保持较高产销水平, 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500万辆, 比上年增长10%左右。

政策助推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 1.6升及以下轿车和微型客车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6.8%和83.8%, 成为带动汽车市场增长的主力;全年销售1.6升以下排量乘用车1033万辆, 市场份额达到70%, 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有效支持了节能减排工作。自主品牌成绩突出。2009年, 销售自主品牌乘用车458万辆, 占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44.3%, 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自主品牌轿车222万辆, 占轿车市场份额的29.7%, 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积极推进。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和推动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技术政策。

船舶工业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影响, 在国际航运和新船市场持续低迷等极为不利的形势下, 2009年我国船舶工业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运行态势, 全年造船完工量达到4243万载重吨, 比上年增长47%, 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2008年的29.5%上升到34.8%, 稳居世界第二位。在出口买方信贷等政策支持下, 2009年我国造船企业新接订单达2600万载重吨, 占全球新船订单的61.6%。今年1~2月, 造船完工量达到918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1.68倍;新接订单达572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7.67倍, 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上海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等相继建成投产, 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 造船基础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隐忧显现。我国造船产能已达到6600万载重吨, 由于新接订单主要集中在少数骨干企业, 已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面临订单不足产能放空问题。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大部分企业主要生产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等常规船型,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不足 (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到10%) , 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总装技术以及核心配套设备仍主要依靠国外。

(三) 消费品工业

在国内消费支撑和出口回升的形势下, 消费品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2009年,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4%的消费品工业增速达到10.8%, 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 今年1~2月达到15.9%。2010年, 消费品工业能否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主要取决于出口能否实现回升向好。在全球经济回暖的情况下, 预计今年出口形势要好于去年, 生产增速有望达到11%左右。

提高出口退税率, 减缓了轻纺等产品出口大幅下滑趋势。2009年, 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4.1%, 其中轻工、纺织行业分别下降5.4%和3%。消费品出口经历了从2008年11月份到去年9月份连续11个月的萎缩, 其中上半年各月出口交货值基本回落到2007年同期水平。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回升, 外贸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进入下半年脱离2007年运行轨道放量回升, 到10月份以后回升态势趋于稳定, 11月、12月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5.9%和12.1%。今年1~2月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5%, 预计全年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幅在10%以上。

纺织行业

2009年,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 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纱产量2394万吨, 布产量740亿米, 化学纤维2730万吨, 比上年分别增长12.7%、4.2%和13%。今年1~2月, 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纱、布、化纤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6%、51.2%和17.1%, 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0.7个、56.2个和13.2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9年, 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为39.3%, 销售情况要明显好于越南、印度等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为78.6%, 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去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份以后, 国际订单明显增多, 企业出口快速恢复。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 我国自主生产的纺机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 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差别化率提高到40%, 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淘汰化纤行业落后产能137万吨, 淘汰无锡、苏州、常州等环太湖地区半数以上落后印染设备。

控制产能和淘汰落后任务艰巨。我国纤维加工量已接近全球加工总量的50%, 近几年来产能扩张迅速,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明显, 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竞争对手快速成长等因素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同时, 落后产能还占相当比重, 与先进产能争市场、抢资源, 妨碍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提高。

轻工行业

2009年, 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 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今年1~2月, 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效果明显。2009年, 家用电冰箱、洗衣机产量分别达到5931万台和4936万台, 比上年分别增长24.7%和13%;房间空调器产量8078万台, 虽然下降1.9%, 但8月份以后增速连续保持27%以上。今年1~2月, 重点监测的12种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同比均保持了一定增幅, 其中家用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8%、27.7%和47.5%。

出口降幅逐月缩小, 在美欧日等主要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据海关统计, 2009年, 我国轻工产品出口比上年下降10.2%, 降幅明显小于全国外贸出口整体降幅, 比1~2月和前8个月分别收窄4.9个和3个百分点, 食品饮料、家具、家电邓重点出口行业下降幅度均比年初和上半年有较大幅度减缓。

产业转移加快, 但面临不少问题。目前, 我国东部地区轻工业产值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 受能源、资源、环境和用工等因素的制约, 东部地区部分轻工行业发展难度越来越大, 而中西部地区则具有相对优势。家电、皮革、陶瓷和发酵等传统产业已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 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都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但从总体上看,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 产业转移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产业配套性差, 如何把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和科学规划。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艰巨。轻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的50%, 废水排放量占28%, 污染排放量较大的食品、造纸和皮革等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09年, 共淘汰落后的造纸产能50万吨、酒精产能36万吨、味精3.5万吨, 仍有200万吨造纸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 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淘汰年加工能力在3万标张以下制革生产线难度也很大。

(四) 电子工业

由于外贸依存度高, 电子制造业在工业各大门类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明显。2009年,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的电子工业增速为5.3%, 低于全部工业5.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5.5%, 降幅小于全部工业4.6个百分点。今年1~2月, 电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3%, 出口交货值增长27.8%, 生产和出口已开始稳步回升。可望今年出口形势会继续有所好转, 全年电子制造业生产增速可达10%左右。

努力克服外需大幅萎缩不利影响, 重点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有所增加。2009年, 我国手机产量6.19亿部, 彩电产量9899万台, 微型计算机产量1.82亿台, 比上年分别增长10.7%、9.6%和33.3%, 分别占全球出货量的50%、48%和60% (比上年分别约提高8个、4个和14个百分点) 。今年1~2月, 手机、彩电、微型计算机产量分别达到1.08亿部、1801万台和3197万台, 同比分别增长29.7%、68.6%和41.3%。

内资企业发展加快。2009年, 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7.6%, 占行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4%提高到26.7%;投资同比增长49.5%, 占行业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63.5%。

行业整合取得突破。CEC入主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企业台湾冠捷科技, 成为第一大股东;深圳比亚迪收购宁波中纬积体, 将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国内大的IC封装企业江苏长电科技间接收购新加坡APS公司, 掌握了叠层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 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强。由于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基础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彩电、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下游整机产品的需求增长难以带动这些上游产业同步回升。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着力解决核心技术缺失和配套能力不强等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战略任务。2010年, 要在巩固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 要把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不断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 继续扩大内需, 着力提高消费的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改善供给结构, 引导促进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刺激近期消费向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转变, 注意从短期政策向长期政策过渡。加快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着力加快产品创新, 培育消费热点。鼓励支持企业适应城乡消费升级需求, 生产适销对路、能引导消费的产品。

(二) 抓住重点难点, 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要在巩固工业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使工业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针对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行业准入管理,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改善政策环境, 减轻重组成本,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 加强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三) 落实政策措施, 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 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基金, 加快建立国家和各地区再担保机构, 完善财政风险补贴机制等, 切实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支持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服务体系建设。

(四) 加大支持力度, 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制定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不断提高研发能力, 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实现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链接。

(五) 积极推进改革, 着力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

3.浅淡中国食品添加剂现状 篇三

【摘要】文章阐述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有关目前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恶果;分析问题的原因及其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作用;评析;现状;措施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现代化程度日趋提高,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其使用不当带来的层出不穷的问题。致癌物苏丹红1号的亨氏美味源辣椒酱产品,致人体肝脏细胞的DNA突变。龙口粉丝一些厂家违规使用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对玉米淀粉进行增白,同时很多厂家产品还被检出“甲醛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接着美国爆发了宠物食品中发现的三聚氰胺致宠物中毒事件[1],随后我国也发生了 “三鹿婴幼儿奶粉”致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时间举国对于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心存疑虑。此时个别企业为了迎合民众的心理,故意在食品包装上注明“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此举更是误导了一些民众认为食品添加剂为不安全因子的错误想法。

何谓“食品添加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43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以及《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条,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强化剂分别定义为:[2]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物质,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可以很肯定的说所有的加工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而且合理使用添加剂对人体健康以及对食品都是有益无害的,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的色泽、便于携带、易于储存、食用方便,对于生产者来说,使用食品添加剂可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生产效率,延长食品货架期,是食品以较好的品质实现商品价值。相反不使用防腐剂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这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我国卫生部最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2008年6月1日起使用)将食品添加剂分为防腐剂、甜味剂、面粉处理剂、漂白剂、抗氧化剂等23种。[3]

既然食品添加剂是国家所允许的食品辅料,那么为什么会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呢?客观的说,凡是经过国家批准,按照规定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相对安全的,因为它们均由医学专家对其毒理进行评价,然后由全国各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讨论审定,报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由卫生部发布。因而,可以说被列入使用名单的食品添加剂是非常严肃的确定下来的,并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高使用的限量的

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食品添加剂的超限量使用

1.1 面粉处理剂:有助于面团筋力和机械加工性能,还能使面粉脱色漂白、杀死微生物等,我国使用的有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L-半胱氨酸等6种[3]。但是过量食用过氧化苯甲酰时,肝脏会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恶心、头晕、神经衰弱等中毒症状。

1.2 甜味剂:果脯蜜饯、饮料、饼干类中能够使得食品口感美感增加,尤其儿童食品中超限量使用更为常见。市场销售的商品糖精实际上是易溶于水的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纳盐(俗称糖精钠),它是很多需要增加甜度的食品常用食品甜味剂。加拿大进行的一项实验发现,摄入大量的糖精钠可以导致雄性大鼠膀胱癌。一些国家出台法律法规,规定食物商品中如果使用了糖精,必须在标签上注明“使用本产品可能对健康有害,本产品含有可以导致实验动物癌症的糖精”的警示。

1.3 食用色素:是以改善食品色泽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儿童食品增加美感及其他的食品当中为了增加食品新鲜程度和喜爱程度常加入天然色素红曲米红(TR型)色素,辣椒红、叶绿素等,这些色素的加入不但可以增加食品加工的美感,有的甚至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特殊功效(如红曲红)。除天然色素以外,还有人工合成的有机色素,如苋菜红、靛蓝、日落黄、胭脂红等[4]。色素类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常见于人工合成色素的过量使用,比如胭脂红常见于红肠类、酱卤类肉制品中,这类色素超标食用将损害人体肝脏。还有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工色素,可能含有砷汞等重金属,易引起儿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等症状。

1.4 食品防腐剂:食品防腐剂也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目前食品生产中使用的防腐剂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合成的,以目前广泛使用的苯甲酸为例,国际上对其使用一直存有争议。已有苯甲酸及其钠盐蕴积中毒的报道,欧共体儿童保护集团认为它不宜用于儿童食品中,日本也对它的使用做出了严格限制。即使是做为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防腐剂山梨酸和山梨酸钾,过量摄入也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 

1.5 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氨):常会在油条中过量使用,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铝对人体有害,可造成老年痴呆症。

2 使用伪劣的食品添加剂

合格优质的食品添加剂不但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而且具有增进食品营养、防止食品变质、延长保质期等良好功效,但是如果为了降低食品加工的成本,使用价格低廉品质伪劣的食品添加剂,这样不但取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3 食品添加剂使用超出规定的范围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根据被加工食品的理化性质、感官要求、使用对象等对各种添加剂的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如有些企业擅自在干豆腐、冰棒中加入柠檬黄、胭脂红等合成色素,以增加产品的美感。还有在儿童食品中加糖精、香精等甜味剂,这些都是《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不允许的。

4 以非法工业原料充当食品添加剂

有关这一方面应该说是危害人体健康最大的。国家严格规定不准以非法工业原料充当食品添加剂,但是某些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和酸性橙等人工合成的致癌性化工染料;在面粉、粉条中添加 “吊白块”进行漂白;“朔州毒酒案”中用甲醇勾兑的散装白酒;部分食品生产单位为降低成本,使用工业级产品。如在面制品中添加工业用碳酸氢钠,成本降低了一倍,

但其中铅和砷的含量严重超标。2008年终于曝光的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造成大量婴幼儿患结石的事件。

接着我们客观的分析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及其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不成熟、检测技术落后不利于及时发现非法工业原料,比如近期的苏丹红、食用菌中的荧光增白剂、奶制品及禽蛋中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是造成即成的危害之后才发现的。因此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标志),这对于加强从源头管理、规范市场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事后监管”管理体制,也将对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或者法律意识淡薄,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可能有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可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使其道德沦丧,置公众利益不顾。因此呼吁有关主管食品安全方面审查的部门能够对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采取一些强制性的安全意识及其道德素质的培训,从而提高该领域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

(3)食品加工行业监管不利,也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比如“三鹿奶粉”事件是由于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因此对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实行备案管理的制度,对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实施全过程监控,加强关键环节的检测和管理,防止将相关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用于食品的生产加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提供了技术保障。

(4)对于食品安全部门发现的问题曝光率不高,老百姓的知情率太低,因此常常是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纵容了一些不法分子。因此倡导人人行动起来,天天都是“3.15”的活动,加强舆论监督。消费者在购买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品的生产厂商、是否有明确的食品配方表以及是否在保质期内等问题。并且对于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工业用化工产品充食品添加剂造成社会危害的司法部门要严厉打击。

(5)目前我们国家的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制不健全,食品加工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的标识不清、来源不清,使得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又一主要原因,因此,呼吁国家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健全完备的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并且严格执行该制度,尽快促使食品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没有食品添加剂就不可能具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也不可能实现食品的工业化。正确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但会创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还会通过饮食的方式得到健康强壮的身体。纵观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没有严格遵守食品添加剂的规章的违法行为造成的,只有严格执行国家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并且不断完善其检测手段,消费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没有必要对于食品添加剂持有“谈虎色变”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李臣,周洪兴等.三聚氰胺的特性及其检测[J].农产品加工,2009.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自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M]

[3]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2002年7月1日正式实施[M]

[4] 《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M]

[5] 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M]

[6] 沈向红,丁钢强,俞莎,等.肉禽类制品中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7] 调查及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14(5)∶36

4.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 篇四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关 键 词: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对策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再到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大头娃娃、三聚氰胺以及最近的毒薯条和牛肉膏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差五就你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事件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事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使用“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广东省信宜县百余人中毒案件;再到前几年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氯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

二、原因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例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丰台区已经连续发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达64人。据调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饪者未将扁豆煮熟、炒熟。其实像扁豆、豌豆、四季豆这三种蔬菜,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如果对它们加热不完全就被人们食用,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人们在炒菜时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就可以避免这类食物中毒事情的发生。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严格的监控管理系统为手段,以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为基础,而这些都需要由国家级部门统一管理实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

5.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6.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为排除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保障食品的出口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7.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

三、总结与反思

不管是企业、政府、媒体还是消费者,涉及食品安全方方面面的都是人的因素,人的道德水平下降、诚信缺失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发生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保持信仰、保持敬畏之心,才能提升道德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富强。

参考文献: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2010年9月27日

南方日报《食品安全现状到底怎样》,2012年9月13日

5.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愿意对策 篇五

民以食为天。食物为延续生命之必需,它的质量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食品安全是一个带有基础性的社会民生安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也逐步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借助现代传媒传播,使民众具备了辨别的意识和能力。中国食品的现状不能令民众安心。近几年来,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有毒的红心鸭蛋,到大头奶粉,从奶粉行业添加三聚氯氰安到日本味千的假骨汤,诸多案件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实在不容乐观。

我们必须对此进行严肃的反思,以便深究缘由,制定对应策略。综合分析上述案件,有三个导致食品安全的因素特别值得注意:利益驱使,道德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健全。金钱本位的商业价值观致使食品行业的部分企业为暴利不顾质量与安全,铤而走险。道德本身不具备强大的约束力,而金钱令人疯狂。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已久,部分内容不搞科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复杂情况。和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法律执行不到位。

面对如此情形,需加强对诚信和安全的教育。同时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点治乱,必须重拳出击。还要严肃依法进行整治,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使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对违法行为给予最大震慑,使其不敢以身试法。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 篇六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秦贞奎唐光江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参加本次会议与大家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秦贞奎先生及本人,对本次由中国农业部、世界银行、荷兰食品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共同主办,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业分会承办的 “农产食品安全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现在我想利用这次交流的机会,就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每年食源性疾病——因食用不安全的食品而致使数以几亿人患病,造成许多人死亡。因而,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食品工业的带来了大发展,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食品工业以年平均10.4%的增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食品工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一是来自于社会发展,二是来自于技术进步。其结果,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引发了一些需要进行积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食品安全这一世界性的问题。随着食品消费方式的变化向社会化转变,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也从个体、家庭向社会扩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食品安全性问题也已超越了国界,变成了世界性问题。

中国由于在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出口食品屡遭国外限制,困难重重。但是,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十五”发展规划和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首次把食品安全体系写进其中。朱总理在2001年7月视察国家质检总局时指示“要加强检验手段,严格把关”,决不允许具有潜在危害的食品进出国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及“要狠狠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制假、售假行为”,也将食品安全列为首位。在2002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食品安全更成为代表们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障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的安全,国务院批准国家质检总局专门成立了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全国的进出口食品、化妆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一是研究拟定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安全、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的规章、制度;二是组织实施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三是组织实施相关食品卫生风险分析评估和紧急预防措施;四是调查处理重大进出口食品卫生质量事故等工作。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的成立,体现了国家质对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安全工作的重视,也标志着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法规和标准建设情况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我们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和作好工作的依据,我国非常重视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设。目前,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管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以及配套法规。现正在执行的共有配套法规(如:实施细则、局令、公告)100余件。我局已批准发布了与食品有关的国家标准991项,另外有关部门也批准发布了一批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标准1100多项。同时,质检总局还加快了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到目前为止,我局已批准发布了食品卫生及其检验方法、食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贮运、食品标签等方面的标准986多项,其中约有大部分采用了国际标准(CAC等)。

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我们已组织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研究、评估、调整,紧密结合SPS、TBT协议等原则要求,对已不适应的进行修改,对缺少的进行完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技术建设情况

在出入境食品的检验检疫方面,质检总局在全国设有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280个隶属于直属局的分支局,163个检验检疫技术中心,300多个涉及食品检测的实验室,还有两个涉及食品检测、分析的研究所,即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和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这些实验室绝大多数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在用设备达10,000余套,直接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达6000多人。近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还专门建立了疯牛病检测实验室和23个转基因产品检测实验室等,掌握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食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质检总局已基本建立了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的实验室技术保障体系;配备了能够满足质检工作基本需要的常规仪器设备;通过国内外的技术培训和交流,培养了一支胜任工作的技术队伍,建立并完善了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拥有了一大批通过国际认证机构认可的食品检测实验室。

四、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成效

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参照国际惯例,依据我国的法律规定,结合国情实际,实施了有效的进出口管理模式。

在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面

根据国际惯例和信息资料情报,在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政策,加强了对进口食品的检测和监管,发现并处理了不合格食品,截获了大量动植物疫情,取得了严把国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成效。

1、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加强了对进出口食品残留的检测。

2、充分发挥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措施作用。发布了《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

应管理规定》,针对在进口食品中检出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为防止境外有害污染食品流入境内,我局先后发布了多个进出口食品风险警示通报或通告,将有问题的食品有效地抵御在国门之外。对国外从我国出口食品中发现的问题及对进口食品提出的新要求,我局也及时发出了警示通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局对出口食品的监督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管理,确保出口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3、对进出口食品的加工厂实施了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制度。严格食品卫生注册登记标准,只有达到标准的,才有资格从事进出口食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产品才可进入市场。近两年,我国先后发布了《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范》等规章,开展了对国外进口食品厂家卫生注册的工作。

在出口食品安全的检测与监管方面

加强食物链全过程即从生产、加工、保藏、运输、销售出口每一个环节的监控是出口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强化管理,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是根本措施。

1.建立和完善出口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要从源头抓起,推行从养殖场、农田、茶园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规范农药、兽药的管理和使用,指导农场和饲养场能够科学用药,对养殖场、农田实行备案管理。明确对养殖场中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健全责任兽医、植保员管理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兽药、农药、疫苗使用的管理,建立我国食品的安全卫生监控体系,保障养殖、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质量。

2.建设有规模的出口基地,使更多的农产品和食品打入国际市场。

我们结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调整工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出口基地,制定出口工作计划。全面实施农产品认证制度,加大对出口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力度,规范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秩序,确保检验检疫工作质量,严禁不符合安全卫生的食品出口。对于进口国检出问题或遭预警通报的农产品、食品,认真调查了解原因,帮助企业整改,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

4.加快进出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在科学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国际食品贸易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要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无公害农产品等方面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并结合我国国情,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的标准、指南和有关技术文件,提高标准水平。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的需要。

5.对出口食品实施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对生产、卫生、检测等条件符合要求的企业,方允许注册,才有资格从事出口食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其生产的食品方可进入市场的资格。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000多家食品企业获得了出口食品的卫生注册资格,其中有许多家符合国外的有关食品要求,达到了可以和国外先进食品企业媲美的水平,获得了国外官方卫生或兽医当局的注册资格。

6.在出口食品企业积极推行HACCP和良好操作规范(GMP)质量管理模式,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措施,确保了出口农产品和食品符合相关的安全卫生要求。

五、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食品污染情况时有发生,农药、兽药、化肥等使用、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食品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二是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国际标准采标率仍有差距。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标准达到8000余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有数千项,采标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之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检测技术指标和标准越来越高,需要加强投入。

7.浅析中国工业电炉的现状与发展 篇七

关键词:需求,发展趋势,竞争

1 概述

中国工业电炉的市场, 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就这个话题而言, 首先要了解它的市场、它的需求量及它的发展趋势。工业电炉大部分是为机械工业, 热处理行业服务。

2 市场的需求预测

机械工业70%的零件需要进行热处理, 汽车、拖拉机工业70%~80%的零部件需要进行热处理加工, 工具、刃具和轴承产品则100%需要进行热处理, 即使一些民用轻工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 绝大部分也依靠热处理得到提高。而紧固件行业、轴承行业、链条行业、工具行业、汽车、拖拉机、摩托车零部件行业都是靠热处理质量来竞争市场。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十年内预测每年有40~50万t新增热加工量, 加之国内很大部分电炉设备的陈旧、落后, 将趋向淘汰增新, 所以, 工业电炉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3 电炉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工业电炉技术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有四大特点:智能化、高质量、低成本、环保型。

3.1 智能化

发展运用最新程序和热处理数据库, 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和控制技术, 采用高度柔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控制和管理系统于工业电炉及其生产线。未来的设备操作者仅需将待处理的工件数量、图样输入计算机, 整套设备将自行处理出高质量的产品。

目前已实现了整个系统实时多项目操作控制。如控制装料量、运行速度、温度、碳势等, 可实现多台群控系统, 全屏幕监视及控制分批进料之动态。能完全工艺程序控制, 可储存若干个工艺。能完全记录设备运行状况中所检测到的工艺参数 (零件号、材料、温度、气氛等) , 送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存储记录。可随时调阅和打印。可贮存十年的记录。

3.2 高质量

质量分散率为零, 热处理畸变为零。质量控制措施:

设备温度控制:炉温稳定性≤±1℃、炉温均匀性≤5℃、冷处理温度均匀性≤5℃。开关式温度控制将被淘汰。

炉内气氛控制:炉内气氛均匀性≤±0.05%C。氧探头、除碳空气泵、碳势控制仪、炉气调节器可靠配合电炉上普遍采用。

淬火槽控制:在保证工件硬度均匀性及减少零件变形方面从以往的单纯降低冷却速度发展到致力于提高冷却均匀性, 淬火槽添加可调速强力搅拌器, 重视淬火槽流场、强调淬火槽温度均匀性。淬火槽温度可控。电脑冷却介质性能检测仪被许多用户所接受。

热处理畸变的控制:采用淬火炉预热区加长消除应力。采用全封闭带保温可控分级淬火槽。淬火介质温度均匀性≤5℃。为减少零件残余奥氏体量、控制热加工后微量变形。

3.3 低成本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企业将置身于国际化大市场竞争的环境之中, 市场将更迫切需要价廉物美的热处理设备。而价廉物美的热处理设备将是低成本的热处理设备而不是低价格的热处理设备。热处理设备的成本由五部分组成:设备采办费、设备运行费、设备维修费、设备停工费、热处理失效处理费。

为此, 设备制造商将不是力争提供低价格的热处理设备, 而是力争提供低成本的热处理设备。

3.4 环保型

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倡导发展清洁生产, 我国在“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中正式将清洁生产列为重点开发推广的共性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开发各种清洁热处理技术和清洗、清理技术。“十五”期间各种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十年内力争做到热处理生产对环境污染趋近于零。

目前已较成熟的清洁热处理如: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感应热处理、离子热处理、激光热处理、少无污染的冷却技术和清洗技术等。

4 设备购置层次

设备的可靠性、价格、先进性历来是购置商选购设备的三原则。但是这一原则的顺序及购置商群体的组合随市场进程的深化而变化。

大型企业、军工企业、航天航空企业、外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选购设备的排序原则为:先进性、可靠性、价格;进口或外资企业产品为其首选。

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转制民营、小型外资企业选购设备的排序原则为:可靠性、价格、先进性;外资企业产品或内资优质产品为其首选。

资本积累中的私营企业选购设备的排序原则为:价格、可靠性、先进性, 低价位产品为其首选。

5 市场竞争动态

工业电炉国内企业占80%, 外资 (独资合资合作) 企业数占20%。随着加入WTO, 国外工业电炉设备企业还陆续进军中国市场, 在中国设厂, 市场竞争将更趋剧烈。

国内电炉制造厂要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积极推行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电炉设备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迫使企业降低成本, 竞争使电炉设备利润的趋向更为合理。让我们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市场的定位、开发领先技术、制造可靠产品、压缩生产成本、强化售后服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加强, 将迫使大批零部件制造厂走大批量生产之路, 从而对工业电炉的需求进一步地增长。这将给设备制造厂带来新的机遇。

结束语

国外机械制造业及工业电炉设备厂商进军中国, 通过中外技术交流使我国热处理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市场的无情调节也迫使我国工业电炉设备制造业, 努力提高设备生产的总体水平。随着制造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参与国际工业电炉设备市场的竞争也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热处理行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和2015年发展设想[A].中国热处理[C].北京:2003:267-268

[2]第十四届华北地区热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2002:55-56.

8.中国食品工业现状 篇八

当前中国食品主要存在的问题

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假冒伪劣食品横行。许多不道德的商家为了减省成本,在制作食品中特意用劣质的原料来夺取利益,从不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考虑。再就是很多小商家对销量不好的产品大做文章,依靠大品牌的名声,生产出和品牌相似的包装,使消费者误导来购买他们的产品,从而来摄取利益提高自己的销量。例如,市场上的“六个核桃”饮品妇孺皆知,而有些商家却生产出“七个核桃”、“八个核桃”等假冒伪劣产品来糊弄消费者。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和正品很相似,但价格却比正品低很多,让消费者一眼很难分辨出来。这种行为不但损害了正品商家的企业信誉,同时也欺骗了消费者,让消费者的安全没有了保证。

滥用食品添加剂。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的用量越来越大,食品添加剂可以避免食物变质,使食品的保质期延长。正常的使用量,添加剂对人体健康不会构成威胁,若超量使用,或使用不当时会产生毒性,然而那些不道德的商家却在人的食品中添加不能食用的食品添加剂,如苏丹红、瘦肉精等,这种违法的行为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几年的新闻食品安全爆料总少不了添加剂的超标,食品添加在食品安全上已成为被重视的问题。

小型企业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人,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在渐渐的发展起来了,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终究还较短,随着不断地发展,它的自身缺陷也渐渐呈现出来了。中小企业在建立的历程中,不能和大企业相提并论,由于发起人对法律意识的淡薄,没有办法对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安排,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就不能完全施行设立时的义务,使企业刚建立就存在着许多的法律问题。

中国食品安全的解决对策

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是加强食品检测。食品安全问题上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食品检测工作没有做到位。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就是加强食品检测。食品卫生指标在慢慢降低,因此检测技术水平要求要更高。面临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检测技术应逐步迈向社会化,设立科学的食品检测体系并加强我国的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更进一步的保障食品安全,可以理顺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这样食品安全问题会减少一些。加强食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制作全过程的控制,科学制作食品安全标准原则,逐步实现食品安全体系。让农民多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成立统一标准的食品认证体系。严抓使用劣质原料,假冒伪劣食品行为等。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决定了人类生命健康的质量,只有健康是生命唯一的抉择,决不能让危害人们的健康的食品在人们身边存在。只有将相应的工作做到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

上一篇:监理会议发言稿下一篇:食品安全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