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终稿

2024-06-27

文化软实力终稿(共15篇)

1.文化软实力终稿 篇一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却又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的行为、群体的行为、国家的行为乃至人类的历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2.文化软实力终稿 篇二

一、档案文化是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他认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因为档案的记忆传承,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我国档案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仅见、经久不衰的档案文化景观。档案文化的传世和传承,使中华民族有了鲜明的个性。档案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就是一种贡献力。这种贡献力就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档案文化是软实力,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表现。

二、档案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传承性。

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属性。是档案文化的基本特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历朝历代虽在不断更替,但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却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二)凝聚归属性。

档案文化的凝聚归属性是档案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属性。主要表现为大致国家、民族,小至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存在档案文化的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认同。我们常说,族谱档案也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中国民族档案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家庭档案正是弘扬档案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支撑创造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的论述。总的主张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习近平同志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档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有责任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重任,成为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者和传播者。在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发出档案的声音。

三、档案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

(一)是解决国际事务的法宝。

最近,南海岛屿问题、“钓鱼岛”等问题剑指中国,档案的原始凭证功能在为国家有效处理国际事务,化解国际矛盾和纷争,在国际对话中赢得主动和更多的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购岛事件”。面对日本无耻行径,我国政府就是用档案向世界说明事实真相。档案证明中国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将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是中国领土。就连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家级档案馆)存放的多份日本政府的历史文件,也证明日本政府早在1885年已认识到钓鱼岛属中国。

(二)是捍卫文化安全的卫士。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许多文化通过档案演绎流传至今,并有档案记载。如,“四大发明”,《史记》、《孙子兵法》等历史作品都是以档案为基础产生的,是最早的档案文化。但是,就是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现在也受到安全问题的威胁,上演掠夺篡改文化历史的闹剧。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1966年10月)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实际上,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由毕发明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述了毕发明泥活字印刷及具体工艺过程,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同样可以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我们必须高调警惕掠夺和篡改文化倾向。

(三)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利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纠纷也日益增长。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应诉国外反倾销需要完整齐全的原始档案资料,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如,入世后我国第一场反倾销案———“挡风玻璃案”中国大获全胜。2001年12月,加拿大对来自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产品进行反倾销,初步裁定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产品对加拿大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对中国产品征收36%~194%的反倾销税。如果败诉,至少会丧失加拿大市场2O年。最后是完备的财务档案为打赢这场“洋官司”的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百姓利益的守护神。

3.“文化软实力”界说 篇三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国家综合实力

收稿日期:2009-12-08

作者简介:朱兆香(1980-),女,山东沂南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Soft Power的概念。我国通常将其翻译为“软力量”、“软权力”或“软实力”,“力量”、“权力”、“实力”混用。

一、权力与实力

“权力”是一种力量,是使他者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甚至是在不顾他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实力”是指实在的能力和力量,统称为创造生存的力量,是自己做事的能力。“权力”是让别人做事的能力,意味着控制,是相对于自身能力而言的。因此,“权力”具有外向性、压制性的特点。所以,在研究我国的发展战略时使用“软权力”,“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歧义和误读,既难以对中国的国际战略取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也容易陷入美国中心主义理念下的霸权思维陷阱”[1](P.102-103)。从综合国力角度考察,强大的实力为获得权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行使权力主要靠实力来说话,但实力并不必然包涵着权力。所以,“软实力”对于我国来说是更合适的概念。

二、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之“软”

人们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常常所指不同,或用“文化”来代表文学、艺术等具体文化形式,或用以概括传统礼俗、风俗习惯,有时用来指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等等,文化范畴都呈现出多元性、包容性、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特征。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指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2](P.3)因此对一项文化研究的文化对象加以语境说明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认为文化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从层次结构上又可划分为多个层次,外延上的划分难以准确说明问题。在本质上,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它是指与自然相对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而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本身就蕴含了人的某种价值取向,人的实践活动说到底是一种“创价”的活动。[3]文化作为人们价值追求的结果,是与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一致的,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文化,这种文化又反过来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环境,通过规定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能力、传统习俗、制度及实践的物质条件规定着人的现实可能性,这也是文化的价值和最基本功能:化人。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趋于整合的,各种文化特质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统一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把每一个体的行为包容于文化整体中,赋予它们以意义。

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源自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人的不断地自由全面发展就应该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规定性和价值目标。

需要清楚“软实力”的“软”的意味,即文化软实力的特性。所谓“软”是与“硬”相对应而存在的。传统意义上的实力通常指硬实力,指的是一定国家和社会所拥有的有形资源构成的物质力量。有了强大的硬实力,对外就能够通过胡萝卜或大棒去推行本国的政策、实现本国的目标,甚至威胁利诱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到目标。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受力者的主观意愿角度,即从被动、不情愿、被迫地接受某种力量还是主动、自愿地去寻求和接受某种力量去划分“硬”或“软”,这样的划分强调的往往是受力者相对而言的感知,这样的感知是动态的。从感知角度,文化、外交政策,政治价值作为一种软实力有时也会显得很“硬”,而硬力量有时候可以具有吸引力和软的一面。所以基于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更应该从力量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层次角度去考察:硬实力的作用更直接、快速、强硬,是有形的、显见的;软实力是无形的,潜在的,像文化、政治价值等,其作用相对而言比较柔和缓慢。

一般认为,软实力主要具有吸引性、非垄断和扩散性、不同国家软力量的可重合性和无形性等四个特征。由于文化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的文化形式或层次发挥作用的大小、程度、范围等特点不同,所以文化软实力的特性要结合文化特性考察。首先,文化软实力具有渗透性。文化力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可以说文化力的作用和功效是无形的、无限的。其次,文化软实力具有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文化软实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4]第三,文化软实力具有无形性。第四,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深远性。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内涵的综合性的力,一旦被认同并内化,将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综合实力

国家综合实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既包括在物质层面所拥有的经济、军事、资源等力量,又包括在精神层面所拥有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其地位不断上升。

文化软实力有三个层次的境界:关注、吸引和同化。文化不一定都能达到同化的境界,最终取决于接收者的利益。正如美国因软实力和硬实力优势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但世人的焦虑也同样会聚在这里。如果美国仅仅和着自己的曲调来跳舞,那么世界只能是观众,而几乎不会有人跟随美国的舞步。[5]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不能想当然的过高估计。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趋向和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能力联系在一起,其作用的发挥既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又要受到外交政策对两种实力的运用方式制约。政府可以创造、推进或利用文化软实力,但难以控制和主导文化软实力,这就使文化软实力在决策者眼中失去了硬实力的那种可靠性。

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所产生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并非所有的文化和价值或一种文化和价值的所有方面都能成为软实力,有些文化可能产生破坏力,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是其所拥有的文化整体的合力。一种文化和价值可以受到欣赏、肯定和喜欢,但并不一定被接受并转化为接受者的行动。若软实力的文化价值被接受、认可、甚至内化的价值意义和文化作为实现某种政治或经济目标的手段的工具意义被混淆在一起,会导致许多问题。这两者有时候可以相互生成,而有时候也许无法在同一层面上存在。因此,对于具体的文化的影响力要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到这里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制定政策时要善于运用文化资源,避免损害文化软实力。

从国家总体实力角度看,文化软实力需要与硬实力的协调。一般而言,有形的力量越强大,文化可能越具有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实力的基础才能在国际上竞争,没有硬实力作为载体和推进器,软实力就无法投射到国际的舞台上。强大的硬实力可以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但并非总能转换成功,如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强大未必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如梵蒂冈。文化软实力若与硬实力长期脱节,必将影响硬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区分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资源

从最核心的价值体系,浅层的信仰、规范、风俗习惯、审美等,到表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等,准确说仅是文化软实力资源或载体,并不等于文化软实力,只有当文化资源被运用时才会产生力量。

在运用文化软实力资源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也就是我们要向国人和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全球化和异质化是矛盾统一过程。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一定要是反映民族、国家独特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又要能够提供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价值成分,这种价值成分能够在全球化的新时空结构中竞争,能够成为人类共享价值的一部分,能够为形成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服务。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大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它能为人类的共享价值贡献多少,能为大家所共享的程度有多深。而从政策层面看,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是促进自身文化和价值的共享化、普世化,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搞一场运动就能完成的,必须基于自觉性、自愿性,而非强制的改变。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所释放出来的既改变他者的存在状况、更改变自己的存在状况的力量,是创造生存的力量,向内之于创造主体,需要积蓄、积聚、自固、自强,所以,创生力首先是指自信、自强、自固力;向外显现为一种实在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渗透力。从国际关系角度讲,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该国文化基于国际社会认同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或影响力或同化力来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从国内发展角度讲,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精神观念的文化因素构成,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教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杰.中国软力量建设的儿个基本问题[M].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编《国际体系与中国的软力量》.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贾英健.文化进步论[J].学习与实践,2006,(10).

[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5]布兰德利•沃麦克:软权力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4.国家文化软实力 篇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

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

5.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五

杜海涛 软件学院 信息安全1101 20112329 江苏

软实力是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词语,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而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所以软实力则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国自愿认同,是间接的、历时的、弥散的、隐性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数千年来,尽管曾经多次被外族侵略,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薪火相传,越发兴盛,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如果没有了文化精髓,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

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更是古代人才辈出之地。所以,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江苏文化内涵,要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江苏人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其次,江苏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古镇周庄,金山寺,中山陵等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文化景点,尤其是中山陵这一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使民众更加了解历史认识到当时巨大的名族危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样也是十分关键的。

最后,民间的传统技艺是江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惠山泥人,紫砂壶等对于包含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必须加以保护与传承,不仅能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看到这些民族的东西,形成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更可以形成具有独特江苏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作为江苏文化的点睛之笔。

6.文化软实力与大国文化战略 篇六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物业管理100

1姓名:赵自豪

学号:20103859012

4摘要: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国际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但放眼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早已不同于往昔。如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家间经济,军事,领土,人口等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政治形态,国家战略,国际影响力,民族凝聚力,文化制度,传媒等软实力之间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我国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也日益重视。努力发展我国的大国文化战略增强我国在国际间的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战略,申遗

一. 软实力的含义

文化同经济、政治、军事等构成了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那它又谈何发展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又谈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也让我们对于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评价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或许经济和军事依然毫无争议的充当着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标志,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也在日趋增加,也引起了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的关注与重视。

二. 我国软实力的发展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可见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或者说该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硬实力上的影响,也更多的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影响。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意识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长远影响,因此在中共十七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与意义,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

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以上也说明了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

同时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把中华民族长期立于世界民族的前列,就必须注重发展文化软实力。那么,对于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注意什么呢?

三.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

应该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作为时代先锋的我们除了上述方面的认识,还要对文化软实力的又来以及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解读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软实力,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在我国,有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社会实践古已有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的治国理念,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的文化涵育力量,铸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辉煌。但是,在近现代我国文化建设落后了。因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新的文化力量”与“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一起,作为革命胜利的“三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不仅需要迅速摆脱经济上的“穷”,而且需要迅速填补文化上的“白”。他亲自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落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具备两个根本优势:一是思想理论优势,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政治制度优势,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两大优势,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我国发展文化战略的丰厚底蕴

中华民族是拥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有些君主就已经比较注意发展文化了,像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以及唐诗的无与伦比,宋词的豪放与委婉,元曲的兴起与昌盛,明清小说的跌宕起伏,这些都是注重文化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以世界上惟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首次承办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大会,本身即具有着丰富的解读。单以高句丽遗址申遗的事实,即已引来海外众多媒体关注,足以让人思绪无穷。再观察20多年来,尽管经济大潮呼啸天下,而由文化寻根、重审传统、探求精神家园等建构的绚丽风景,透露出更为本原的冲动。江南之美,姑苏之秀,精英辐凑之地,迎来的又岂仅是一番游赏观摩的轻松旅程?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便已迅速获申成功29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可以确证中华文明于沧海横流中恒久不变的核心价值。从长城、故宫一类国家级宏大叙事,到皖南古村、丽江小城等边缘的民间创制;从孔庙和武当孕生的东方博大思想,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布列的多元文化气象;乃至山川河流,也悉数交融于人文信仰:譬如泰山的王道雄风,以及武夷的理学精微。凡此种种,无不深刻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妙用,超越地理布局而构成了丰盈的文化版图。中国人灿然优美的生存之道由此揭示无遗,而这也确是令全人类惊叹的独特经验。这同样是一个最为庞大的战略资源,在此全球化时代,值各种有关文明谐处或冲突的理论甚嚣尘上之时,引起普遍关注,自是必然,这正是海外一些舆论对世遗大会选址中国的一种解读。6月28日-7月7日在苏州举行的这次大会,已成为世遗大会有史以来,人数最多、会期最长、规模最大、议题最多的一次会议。事实上,大国经济的崛起,必然伴随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强劲拓展,也一定要为经济进步注入灵魂。流行于当世的诸多主流价值取向,譬如以人为本、共生和谐、平衡节制,非但是现代化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在传统精神中溯其根源。五千年里,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

平地弥播于全球。如今,中国重树文化旗臶,以综合治理之道致力国家振兴,在这样的驱策力下,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华文明当以何种面目呈现于世界?人们在细细观察。这正是世遗大会引发的饶有兴趣的核心问题,也必然是当今世界的最重大主题之一。遍观环球,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不同文明纵横捭阖,力拓生存空间。如果说早年的文明发轫,来自于先贤面对天人万象而滋生的内心感悟,那么如今的文化自觉,则多源于全球化大潮的时代催唤。充实文化版图的努力,已从个别圣人的使命,转化为国家的责任,纳入大国发展战略,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要紧因素,又岂是寻常文人一曲“笛声何处”所能轻描淡写?当今世界,大国文明的扩张,不仅藉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力量,更要凭文化的渗透和浸润。区区一部电影、一首歌曲,其作用常不亚于心灵的原子弹,后发国家的文化版图因此大受蚕食。我们面对的事实是,互联网上不会流行甲骨文,托福考试不会背诵白居易。然而,我们常常悲叹大量的长城砖被拆去盖猪圈,却不谈有多少国人熟谙英日文而生疏于现代汉语。在此情况下,重新讨论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再度审视中华文明的危机与转机,已成迫切要务。21世纪,是自汉唐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情再一次惊喜交集而复杂多变的时刻,也是自1840年来,中华文明再度面临最严厉审视和最严峻考验的关头。20年里,每至申遗,国人才慨然发现,有许多遗存,已因为毁坏而无法提出申请。有的虽然申报成功,却因为后期开发中的失误,而被列入了国际警告名单。此中的潜台词是,五千年毕竟已成过去,任何美好或独立的文明价值,不管你愿意与否,都需要拿到世界的评判标尺之前重作解读。这对既有文明理念构成挑战。天下不等同封禅时的天下,长城不再是拒敌于外的围城。对国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照拂,亦即是对全球的负责。而这又岂仅是遗产保护一个领域内的事情?我们从中看到的另一个变化,即是文明中的权力转移。数千年来,文明无不与强大集权有关。而对文明的处臵,必然缺乏民主手段。秦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如此浩劫,历数不清,影响留存于现实心灵。如今,遗产已被定义为全民的共同财富,保护遗存即是对亿万人民及其子孙后代负责。我们由是打造责任政府,编织民主程序,也建立法治与监督的体系。假如不作此努力,再古老的文明,再重要的遗存,也将在这个时代如若过眼烟云。在历史上,我们对于文化遗存,惯于破坏,而不善于建设;喜欢向后守旧,而不重视朝前发展。但在今天,文明古国不能推辞创新的责任。申遗之核心价值,已不在于对旧文明的死守。需知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每一处革新,无不是本族及人类文明成果的再创造、再移植,由此引发精神深处的革命,至今天衍化出崭新的中国价值,西方人或称为“北京共识”,也可以视作人类的一种新文明模式。一场前无古人的试验,或可使我中华的文化版图,再次超越时空的局限?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用法律法规来规定一些节日以及积极申请一些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现在对于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当然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相信我们会通过我们的努力获得一个好的结果

7.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 篇七

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 如何使这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在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 发挥出文化对于国家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是我们作为政治学专业研究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 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中国人国民素质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一种文化, 它是与当代社会主义倡导的精神文明一致的文化。我们现在面临着世界上多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交织、充斥, 这对于中国文化来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特别是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战略的攻势, 如何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我们必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做到以上内容, 我们不能形式主义更不能喊空头口号, 要将其汇聚成一股社会正能量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

二、不断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

新时期, 各行各界都看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但究竟是否落到实处, 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 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宏观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采取分门别类的方法, 将不同职业要求、不同年龄要求的人群, 单位相关部门、学校教师或者社区工作人员去进行引导和规范, 必须适当了解法律, 将法治建设齐抓共管。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以大学生为切入点, 因为他们是祖国的希望, 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素养和责任心, 并且他们即将走向社会, 又是注入社会的一股新鲜活力, 能够对社会风气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落到实处, 培养出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并且能够很好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的大学生, 并能够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 学校搭建平台, 将学生与社会接轨, 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 将理论联系实际, 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优秀的美德, 另一方面也有能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宣传作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2)

三、大力弘扬中国当代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期, 我们需要对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加以阐释, 不断拓展传播平台和载体, 并且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拓展到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展示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统一团结、文化精彩纷呈的文明大国形象。我们必须利用改革开放这一良好的社会契机, 努力塑造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对于中国当代价值观念的认知, 突出强化主体能力、权利观念和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着力推进中国当代价值观念的传播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打破传统宣传和受众之间的单向传播格局, 让人民真正参与到价值观念的宣传中来。此外, 面对国外媒体的强势宣传, 我们更应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 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正面宣传,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

四、结语

实践证明,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起源于文化的复兴、一个民族的振兴威望来自于文化的繁荣。新时期, 我国要想在世界文化园林里立足, 就必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不断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不断地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Z].2013-11-12.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 2013-12-31.

[4]张曙光.当代中国价值问题及价值重建的社会历史哲学辨析[J].天津社会科学学报, 2013 (4) .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M].上海: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8.

8.古人的文化软实力 篇八

秦国统一六国,以为各国的历史记忆如果散失民间的话,不利于集权统治,于是下令焚书,百姓私藏违令书籍,都要重罪处理。汉朝建立,竟然连重要的经典《尚书》都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听说齐地有一位老先生叫伏生,他还会背诵《尚书》,政府立刻派官员前往学习记录,因为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没有能力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这就是后来还能够流传的今文《尚书》。为什么国家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保留下来一部古书?这就是珍视文化传统。所以,几乎历朝历代,在政权稳定之后,都会出台鼓励民间献书的政策。民间收藏的图书,国家花大成本购进,如果不同意出卖,国家就派人抄写。汉兴一百年,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图书的存在,是文化传统能够流传的一个保证。人类是经验的动物,是理智的动物,认识到文字记载就是积累人类经验,保存人类智慧。

思想家孔子的贡献,人所共知的是教育。他开创的私学教育,在一个动乱的年代,把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其实,孔子在保存文化传统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那就是整理古书。通过对古书的整理,让古书得以更好地流传,从而为中国留住传统做出了贡献。孔子的后人,应该很明白孔子的良苦用心,也能体会孔子整理古史的意义,所以也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不仅是孔子的血脉传人,也是精神传人。汉武帝的时候,就大开献书之路。也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孔子的后人在事隔多年之后,终于把几代人珍藏的一个秘密公开。在秦始皇焚书命令之后,孔子的后人就把私家收藏的图书珍藏起来,他家的墙壁中,竟然修建了一个隔层,专门用来藏书。孔子家藏书的公开,一时间成为一件盛事,因为传统没有被中断,这让有识之士大大松了一口气,更让莘莘学子的文化传承事业,有了更具体可靠的途径。

献书之外,古代中国的历朝历代,还有一个编书的传统政策。盛世修史是一个方面,此外还要编纂各类图书。国家有类似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编修图书也是国家的工作。编写图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以前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保存图书,让文化传统不在自己这个时代失传。宋初编写《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就是给皇帝提供阅读使用,让皇帝掌握更丰富的文化政治资源,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与此同时编写的《太平广记》,在今天看来就是小说合集,这类图书有什么政治意义呢?虽然不如历史那么有政治之用,但是其中同样包含中国智慧。所以,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保存文化以利于传播的努力。至于后来各种大型图书的国家编纂,其实,都可以从保存、传播文化这个视角进行观察。

国家之外,个人对于撰述同样热衷。古人个人写作,有各种形式,文集是一种,或者个人搜集整理,或者后人进行整理。先秦诸子的著作,多是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而司马迁著《史记》,一开始,纯粹是个人行为。为什么?整理一个时代的历程,“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不想成名于当代,只想流传于后世。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有信心的预期,同时满怀着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古代读书人,基本人生轨迹,或者在朝为官,或者教书著述,即使乱世依然手不释卷,其实都是同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生不逢时,也能体现一种可贵的文化人格。

正是因为在朝在野的共同努力,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重视文化积累,重视文化传承。他们虽然没有如今文化软实力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都知道这是中国优异于他邦的特点。礼仪之邦的本质特点不就是文化事业发达吗?古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在金属缺乏的年代,因为金属往往与武器联系在一起,所以各朝代常常规定金属禁运,即不准金属出口。其实,还有一种物品通常是不许出口的,那就是图书。为什么会有图书禁运呢?因为古代把中国图书当作一种独特物品。唐太宗的时候,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和他的大臣要求唐朝供给一些图书。有的大臣就表示忧虑,历史书籍中多阴谋诡计,吐蕃学了也许会不利于唐朝。唐太宗说,不能这么片面看问题,儒家经典中更多的是仁义道德,他们学会了不是更好吗?于是以皇帝的名义赐与大批图书。从大臣的反对来看,在古代中国,很多人把图书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

9.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 篇九

乌 画 王国平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9日07 版)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及时反映时代的新发展、群众的新风貌,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从而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治国理政、强国富民的经验源远流长。比如生产方式提倡不涸泽而渔,消费方式提倡量入为出,生活方式提倡简朴自然,思维方式倡导“致中和”等。在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旨的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恰恰是中国的重要比较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焕发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0.论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十

中文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面对时代的变化,中国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扩充文化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关键字: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地位实力

正文

中国近些年认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在推广文化软实力方面大力支持。从巨星成龙、姚明、章子怡等在国外宣传中国形象到着手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杂技表演、书法国画展览,踩高跷、太极拳等等。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国内,很多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崇外媚洋的思维,周围人会说几句英语就对他刮目相看:喜欢韩星,爱看国外电影,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另一方面,由于官场比较腐败,人权自由相当不如他国,人们对于自己国家比较不自信,将自己的眼观更多的放在国外。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拆除古老建筑,不注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使得中国文化大量流失。目前中国高楼大夏一座座拔起,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却无声的消失了。从历史上来看。在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政府应

提高文化安全度,保护文化知识产权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宣传。

11.浅谈文化软实力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三片 提升 文化安全

我们通常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要素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硬实力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思维力量。硬实力是强制力,软实力则是吸引力。

"软权力"或"软实力"一词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他认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皆至关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权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他认为软实力表现为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于心甘情愿而非强迫所得。"软实力"概念的提出,逐步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重新认识,使人们的目光由过去一味地注重领土、军事、经济、科技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和价值观等无形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形象的把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实力---有无胡萝卜,军事实力---有无大棒,文化实力---有无巧克力。文化实力也就是"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方向。〔1〕文化实力即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当今信息时代,发达国家都把文化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一点美国尤为突出。我们通常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归为"三片":"薯片"、"芯片"、"胶片"。"薯片"即快餐薯片,麦当劳快餐食品的典型代表,通过物质载体传达美国生活方式。创立于1940年的美国麦当劳连锁餐厅,主要售卖汉堡,薯条,炸鸡,水果及饮料等快餐食品。1990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的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如今,麦当劳餐厅遍布全国。麦当劳食品尽管被指责影响公众健康,例如高热量导致肥胖,以及缺乏足够均衡营养,是垃圾食品等,但人们仍然抵挡不住这种美味食品的诱惑。时至今日,麦当劳的分店已经布满全世界五大洲,在很多国家代表着一种美式生活方式。

19世纪中期发明的牛仔裤,最初是专门为来自于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矿工设计,从利维牛仔裤的创始人生产出第一条牛仔裤之日起,它就天然地同美国的淘金热、西部牛仔以及美国军队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今天,牛仔裤仍然是众多年轻男女的首选。它改变的不单是人们的穿衣方式,更多意义的是人们生活。

牛仔裤和薯片代表典型的美国文化,除此之外,诸如迪斯尼乐园的米老鼠;酒吧的XO,嘴里抽的万宝路,每周必看的NBA,它们都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芯片"也就是电子芯片,指软件。芯片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而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当今世界芯片制造业40%以上集中在美国。美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是由于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的设计与生产。政府在美国芯片发展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美國国防部就出资1亿美元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美国政府把芯片产业、芯片技术作为战略产业、战略资源加以支持和保

护。乔布斯和他的Iphone给全世界的用户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将创新的移动电话、可触摸

屏ipad以及具有桌面级的电子邮件、网络浏览、搜索和地图功能的突破性因特网通信设备

这三种产品完美的融为一体。

第三步则是"胶片"即电影胶片,主要指我们今天要讲的电影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美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影视、游戏、音乐、动漫等。美国之音是一家提供40多种种语言服务的动态的国际多媒体广播电台,每周服务全球达一亿多民众。其全球影响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的影视业相当发达。好莱坞走向了全球,也让全球实现了好莱坞化,大家也都慢慢地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甚至产生了依赖。〔2〕好莱坞占全世界同行业份额的80%,胶片的影响极其巨大。上个世纪末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超过18亿美元。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再次上演,总票房突破20亿美元。2014年 6月在中国上演的变形金刚4票房一路飙升近20亿。影视作品的传播,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看似简单的一串串数字,它们所呈现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文化帝国"。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明显提升。我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和为贵","诚信""仁爱"的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的价值观。我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共鸣。今年8月在我国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青奥会的主题口号"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以"青春"体现了青年人和青奥会的基本特征;以"未来"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同理想、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共同命运;以"共筑"体现了奥林匹克友谊和团结的基本原则。

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在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文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在海外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发展快而有序,全球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而数量又明显集中。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既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机构,又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舞台,还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较晚,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虽说华夏文明五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的比例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以影视业为例,当年的《卧虎藏龙》,至今仍在美国的非英语电影电影榜上的第一,这一部电影在北美曾经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可惜我国影视产品象《卧虎藏龙》这样的影片太少,如今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国产片在国内50%的份额艰难维持,〔3〕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全面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影视作品出口变得更加困难。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的提升已为世界所公认,, 而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及中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作为13亿多的人口大国要迅速崛起,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便没有说服力。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通过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单向、强力地向亚洲、欧洲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3〕美国政府一贯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随意干涉他国内政,肆意践踏别国文化。美国曾计划把伊拉克作为大中东计划的关键一步,美式民主在伊拉克不仅无法推进,反而激起更多的更为残忍的恐怖主义。面对目前叙

伊边境日益壮大和猖獗的 isis极端恐怖组织,美国有苦难言,一方面呼吁全球联合应对极端恐怖组织,同时展开了针对恐怖组织武装的空中打击。

美国等西方国家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的对象更多的是选择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单在文化产品上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且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难以

保持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从民族和国家政权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切实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抵制来自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4〕

参考文献:

[1]尹鸿: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软实力 北大暑期高级研修班讲座 2014.8

[2]刘濛檑:美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杂志 2012.5

[3]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意识安全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6

12.文化软实力:国际交往硬支撑 篇十二

“尽管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 甚至有力地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但作为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大国, 中国呈现给世界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形象。”

在9月4日举行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新书发布座谈会上, 该书的作者、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张祥如是说。

拥有从地方到中央重要部门任职经历, 亲历了中国“入世”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谈判的张祥, 是我国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公共外交先驱人物。

在张祥看来, 我国的涉外形象“远未清晰”, 被误读、被妖魔化的宣传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这与中国应有和已有的国际地位差距巨大。“中国的公共外交、文化传播面临巨大挑战。”

如何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张祥认为, 仅仅依靠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够。“唯有培育和展现符合民众诉求、传统文化和世界潮流的核心价值, 才有可能真正提升软实力, 改善国家形象。”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个项目小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在阿拉伯世界、非洲、拉丁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民众中形象良好。在西方国家中, 美国民众对中国持积极看法的最多, 而法国和日本等国对中国持消极看法的民众较多。

报告认为, 中国之所以能有总体积极的国际形象, 中国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功不可没。再者要归功于中国逐渐承担起了更多的国际责任、并积极参与国际问题的解决。当然,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的举办, 也让世界看到并了解到了更真实客观的中国。

“这仅仅是个起步。”在《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一书中, 张祥认为, 如想成为一个被尊重的国家, 首要的应该是它的文化被世界喜欢, 而不是有多少军力, 甚至不是有多少GDP。

“军力是你自己的, 越大人家越害怕;GDP再高, 你也没有分给人家。小国受到尊重的例子很多, 而这样的国家必然是因为文化灿烂才被人尊敬的。”张祥说。

在《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一书中, 张祥强调,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国际谈判深受文化软实力影响。具体而言, 软实力又主要受文化、政治、外交、媒体和智库等五个方面影响。

文化主要体现在辐射能力上, 表现为一国文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吸引力。政治影响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方面, 表现在一国在内政、外交中所践行的价值观。外交影响体现为一国在处理对外关系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威信。媒体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在增进了解、消除偏见等方面责任重大。而智库的力量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我们希望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进步的认同, 却不善于应对各种对我们的抨击。归根结底, 这是一种严重缺乏自信的表现。”《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一书认为。

因此, 在张祥看来, 中国能否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提高维护核心利益的谈判能力, 以及建立、修改和运作国际规则的能力。

“比如说, 中国要学会像美国那样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主张。”在《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一书中, 张祥还认为, 对众所关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 谈判, 中国应该以积极心态重视参与TPP谈判, 可以在谈判之后提出异议, 缺席、敷衍或本能的反对是不可取的。

正因为这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在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主席陈明哲看来, 张祥的这部新作可以成为国际协商与谈判领域的“指标著作”, 为有志投身国际外交与商务谈判, 乃至从事国际商业活动的企业家与专业工作者提全方位的指导和观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更是高度认可该书, 称其“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而形成系统性理论, 是一本国际商界急需和不可多得而又极富实用性的专著。”

13.打造文化新引擎 提升文化软实力 篇十三

杨柳荫《 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10日07 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市来说,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由北京原东城、崇文两区合并而成的东城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化优势。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东城区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理念,加快推进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彰显古都文化魅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旧城中轴线,是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也是东城区历史遗存最集中、文化特色最鲜明的区域。在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东城区以传统中轴线为依托,多途径探索文保区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与产业发展“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故宫、天坛为核心,推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和节点间联动发展,逐步恢复玉河、前门护城河、三里河等水系,在建筑形制、人文景观、商业业态等方面再现古都风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体验、饮食、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古都风貌集中展示区、首都文化示范引领区。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培育文化品牌,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东城区依托皇城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注入时尚元素,着力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国学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展现首都文化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巩固提升王府井、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历史街区品牌和“老字号”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力集聚国内外顶级品牌企业,推动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相互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瞄准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按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东城区积极把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经济强区转变。近年来,东城区瞄准研发设计、版权服务、要素交易、企业总部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三个功能区,积极培育中医药、体育休闲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与商业、旅游、金融、商务、信息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了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推动了文化经济的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14.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荐) 篇十四

培育市民精神信仰

信仰能给苦难以坚强,给空虚以慰藉,给茫然以方向。要培育市民的精神信仰,再造城市的精神家园,努力使绝大多数人做到人生有信仰,生活有理性,精神有归宿,内心有力量。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精神信仰体现在道德追求、事业追求上,体现在促进麻城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快速崛起上。

提升市民文化修养

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最终体现在人身上。追求理想的实现。人生应当要有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从长远讲,是共产主义;从现实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追求理想的实现就是为党和人民干事。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人生升华的过程。追求知识的提升。吃饭是给我们物质的身体补充能量,读书是给我们精神的生命补充营养。建设学习型城市,干部首先要成为学习型群体。要让学习成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成就事业之基,让读书成为我们麻城人的生存方式。要大力营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求乐,学以致用的氛围,使读书学习成为提升个人修养的不竭源泉,使“读讲唱练”成为麻城人健康、精彩的新生活。追求人格的完善。权力可能会使人怕你,但人格会使人服你。我们搞工作仅靠权力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人格的魅力。我们的男士身上要多一些“文化之气”,少一些酒肉之气。女士身上要多一些清丽和高雅之气。

构建文明开放城市

积极构建文明城市。文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享受,文明是城市最美丽的风景。要让城市文明起来,就要让“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在麻城扎根。当别人对这些已经淡忘的时候,我们还在牢记;当别人认为这些已经过时了的时候,我们还在坚守,就必有成效。开展“四城同创”,建设生态家园、清洁家园、和谐家园、魅力家园,就是要着力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就是要使我们热爱自己的家园,使外地人喜欢我们的家园。积极构建开放城市。首先,思想上要开放。麻城处于大别山区,受大山文化中的封闭自大、骄躁虚荣等影响较深,如果固守这些就会落后。我们虽然身处大山中,但思想、眼光要能越过高山,进入世界。其次,行为上要开放。我们既要继续张扬麻城人勤劳勇敢、朴实厚道、热情好客、节俭重教等优良传统,更要致力于吸纳国内外现代文明中的积极因子,在交流融合中增进麻城城市文明的先进性。我们正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旅游型城市就是开放型城市,就是充满温馨友好的城市,就是宾至如归的城市。第三,政策上要开放。推进外出务工经商,促进回归创业,深化招商引资。消除“排外”心态,以更加开放的政策主动承接外地客商、人才、资金、技术的加盟,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弘扬发掘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文化是城市的神韵。只有文化兴盛了,才能优化市民素养,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多的理性,更多的诚实,更少的犯罪,更好的人才。我们要努力实现麻城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转折,要大抓文化,抓大文化,建设“文化麻城”,积极向“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夯实“文化之基”。要注重培养文化名人或借助文化名人来开采麻城这座文化金矿,推

15.引领课程建设,构筑文化软实力 篇十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只有着手课程改革,学校文化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才能融入师生的生活,形成文化立人的生命质态。面对现实、 开放、变化的世界,我校以《在崇文明理背景下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为引领,从语文、科学两门学科课程实施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逐步拓展到全科教学,并逐渐丰富,发展为儿童、教师、家长三个模块的整体课程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 可持续的发展。

一、儿童课程——回归儿童自然天性

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能够给予的生命能量显得尤其重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该校以儿童为本位, 以“阅读”为核心,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建构了基础型、拓展型、主题探究型三种类型的儿童课程。

提到阅读,人们就会联想到“语文”“文学”等相关的词语。我校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时,也是从文学阅读,尤其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开始的。本次课程改革,我校打破儿童阅读侧重于语文学科、侧重于文学阅读的壁垒,将科学、数学、英语、音乐等阅读全面整合,共同推进,实现 “全科”阅读。同时,依托地域特点, 努力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因子,并以其为载体,进一步充实课程内涵。

1.基础型课程:行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路上

基础型课程构建主要依托于国标课程校本化的研究。比如,语文课不再是一本语文书教学,还有整本书、图画书、日有所诵教学内容和时间。

聚焦课程实施中的种种实际问题,该校共进行了三轮共40多场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研讨会,探索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条路径:

(1)根据儿童发展需求,整合取舍国标教材。打破教师唯教材的观念,一切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儿童的发展出发。例如:在学完《角的分类》后,设计了“折纸中的角度”,引导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化过程,体验数学知识是怎样从生活经验与常识中提炼、升华而来的。

(2)利用儿童生活资源,充实优化课程内容。如在美术课程中引进的剪纸、折纸、花灯、风筝、泥塑、编蛋篓等手工制作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内技能,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特别是扬州地方工艺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

(3)合理改进教学方式,共建动态生长课程。课程不再是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止形态,而是由师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过程。教师不再拘泥于某本教材,不再拘泥于教室单一空间。

2.拓展型课程:为师生量身定制的活动课

拓展型课程,是根据学校“崇文明理”的育人目标设立的公共选修课程和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个性化选修课程,时间固定为每周五下午。

学校首先让教师从自身出发, 自主选择建构有特色的活动课程。 同时,学校也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创建级段流动课堂,把学生从原来固定的班集体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主走班,选择喜欢的课程。

3.主题探究课程: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主题探究型课程是主题引领下跨学科融合的探究性课程。主题探究型课程学习的时间、空间从哪里来?去年六一儿童节,校长表态要送给每个学生礼物,学生一个个都很惊讶(校长送给每个学生礼物得花多少钱呀?)。当宣布是从今年起一年十个国家节假日里不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时,学生们欢呼雀跃。 不做作业干什么?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例如以阅读老扬州为主题,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分年级了解扬州美景、美食、名人、扬州老字号等。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阅读社会生活这本大书,建立儿童与世界的联系。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激励儿童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因此,我们就是想通过课程文化的建设,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一个完整而富有智慧的人。

二、教师课程——唤醒教师职业自觉

我校开发了教师礼仪课程、阅读课程、游学课程、休闲课程,目的正是为了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例如:每次教师集会,实施视听课程, 通过精选网易公开课、TED演讲视频、经典电影,让教师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看教育、看儿童。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创新的主体。课程建设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改意识。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身的从业水平、教学意识、专业精神、课程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形成教师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氛围。

三、家长课程:让家庭成为最好的教育现场

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的配合是不完美的,我校以“新启蒙父母学堂” 为平台,给家长们提供了三种类型的课程:通识型课程(家校有约)、专题型课程(专家指导)以及参与型课程(走进校园),希望构建一个融合多种资源、呈现多种形态、彰显多元价值观的课程形态。让教育回到儿童,回到童年,让孩子的生命更精彩!

上一篇:语文考试日记参考下一篇:中药专业知识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