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选17篇)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一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中牟县黄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吴志国
邮编:451476
电话:12783433895 由于近几年中考,地理不再纳入考试之列,大多数学校领导对于地理这门课程不十分重视,往往不再安排专任教师,而是由主课教师兼任,于是导致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并使大多数同学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此种现状,出身于地理专业的我深为地理课的前途担忧。下面我本人就为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直观教具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到直观教具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出一些直观教学方法,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运用各种图表,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学生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只有利用地图,才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配合学生的地图册及课本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地图上,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记忆在地图上。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存和捉取,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持久。
(二)、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地理略图或自己设计地理略图,边讲边画,进行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课本上的略图或自己设计的略图,一边讲一边重新画出来,学生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也可在笔记本上或纸上随着教师把图画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画图和语言而自然转移,做到手脑并用,视听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从直观的地理略图中衬托出来,使学生获得生动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三)、认真设计直观教学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很强,许多地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空洞,如果只是教师
凭口讲,学生头脑中就无法想象,但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简易模型,就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挂图、地理略图、直观模型等直观 教具,不仅易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教与学往往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巧设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是指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了解其学习状态,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行为。学问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孔子把“疑思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见,人们用提问的方法展开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能力,已经由来以久。实践证明,提问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的陶冶。特别是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如何设计问题、用怎样的形式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地理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地理教学方法的一大改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教学当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用具及多媒体教学,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中的提问设置尤为关键,经过几年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学生知识、思维品德、技能、能力、的具体目标确定提问的难度。这样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难度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且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应变换问题的深度,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不同的认识层次上提问,可以调节问题的难度。例如,在分别学习了各部分知识后,提出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认识整体特征。我在讲述我国《气候特征》一节时,就根据已学的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学。
(二)、问题的设置要新颖
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新奇才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形成学习期待。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呢?一方面是从学习的内容上选择哪些使学生感到新颖的知识设问。这样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知识的固化和深化。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回答得出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中,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观察《地形雨示意图》。在学习条件一般的班级中,我设置的问题是:暖湿气流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抬升,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背风坡少雨是什么原因?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观察《地形雨示意图》,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而在学习条件好的班级,我直接提问:根据地形雨示意图分析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样的提问可让学生注重对地图的观察,培养学生通过读图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准确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问,答案明确。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若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是季节变化,也可以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或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出现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就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其次,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避免出现答案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若隐若现、可望可 3
及”的特点,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五)、问题的设置应有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疏有密,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犹如蜻蜓点水,学生不能进行冷静而有效的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也不能没有提问,不启不发。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总之,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讨论和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要依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课堂提问,就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到事半功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主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才是素质教育的成功。那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创设带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关键性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当思维者直接获得想要的结果后,思维的惰性就会逐渐增强,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无法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知识点时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变为零时,那么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昼夜长短、温度带的范围、气候等将有何变化?再如,讲《天气与气候》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言: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常看到沙尘暴、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你能说明它们的成因吗?这些天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呢?诸如此类的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着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然后主动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对于激活创新思维比较有利。因为传统的教学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图像。只有通过电化教学,才能更加充分地把事物或现象展现出来。4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于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把学生有意识地带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去。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对火山喷发的讲解,单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很难把“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解释清楚,而学生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下载的资源整合制作成课件,把发生在一瞬间的火山喷发的景象通过电脑播放出来,再结合课本知识,加入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很快地进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来。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及时调节气氛和节奏。教师还要以鼓励和理解的态度引导讨论双方达成共识。比如,学生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态度,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当前的地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结合书本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讲环境时,可以让学生从周围的环境调查做起,如调查黄河水污染的根源,然后让学生进行论证,并提交如何治理污染的可行性方案。通过调查,同学们从各个方面查找原因,上网查资料,翻阅报刊杂志,一个个都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面对交上来的一份份论证充分的报告,教师能不欣慰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把理论与乡土地理、时事、重大事件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比如,在讨论城市交通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本市交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布局,让学生讨论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则,以及本市交通布局的优缺点,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养成。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单位:中牟县黄店镇第二初级中学姓名:吴志国
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二
教学手段总体上可分为物质化教学手段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两种。所谓物质化教学手段, 是指教师借助自身以外的物品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 如:设备、教具、学具、幻灯、投影、计算机、实验室及读、写、演示、展示等。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是指教师不借助自身以外物品就可采用的方式和措施, 包括听、说、点头、微笑以及动作、语言、表情等表现形式。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观察、想象、思维, 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 谈谈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前巧妙运用非物质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的2分钟, 既是学生为下节课作准备的2分钟, 也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宝贵的2分钟。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从不轻易放弃这2分钟, 利用这2分钟, 去了解学生的学习, 关心学生的生活, 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班有个男孩, 很贪玩, 平时总是丢三落四, 作业不认真, 学习成绩固然不好, 老师批评他, 他也不作声, 说起他, 任课老师都摇头。有一次, 预备铃过后, 我笑着走进教室, 同学们都作好了课前准备, 只有这个小男孩着急地在书包里找什么, 我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说:“别急, 慢慢找, 同学们和老师都会等着你呢。”后来他对奶奶说:“刘老师很喜欢我的, 她摸了我的头。”从此以后, 他再也没落过作业, 而且总是最先做完, 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没想到, 就这么简短的一句话, 小小的一个动作, 居然改变了他。其实, 一个笑脸、一句简短的鼓励话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 正是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体现。
当你走进一个陌生的课堂, 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 课前的2分钟更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当你衣着得体、带着自信的微笑走上讲台时, 学生会眼前一亮, 因为你的亲和力使学生对你增添了信心, 一下子拉近了你和学生的距离。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 你会应用自如。有一次送教下乡, 我知道山里孩子渴望美, 就特意穿了一套黑西装, 同时围上一条鲜艳的丝巾, 当我面带笑容走上讲台的那一刻, 同学们在底下议论“真漂亮”。我说:“老师的衣服很漂亮, 是吗?接下来老师的课会更漂亮。”从学生期待的眼神中, 我知道这又将是一节成功的课。
二、利用动画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 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年、月、日》时, 当课件呈现:9月10日教师节、6月1日儿童节、10月1日国庆节、1月1日元旦等学生熟悉而又有纪念意义的画面时, 立即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我问这分别是什么日子时, 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说出了正确答案。此时同学们的兴致很高, 学习兴趣很浓, 我抓住契机, 用课件出示课题《年、月、日》并伴有小机灵的画外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吧!你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一年有几个月吗?赶快拿出日历来探究吧!同学们在画外音的引领下, 进入到小组探究学习中。由此可见, 多媒体课件 (物质化教学手段) 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 注意力容易分散。多媒体课件能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绚丽多变的色彩,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增加荷尔蒙素的分泌, 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产生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先用课件出示绘画钟表盘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整体感知钟表, 知道钟表盘的结构, 然后再引领学生认读钟表。由于学生从课件中感知了画钟表的过程, 课后学生才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各种钟表, 有动物的、水果的, 还有卡通的……
三、利用非物质化教学手段解难释疑,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兴趣的产生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怀疑与探究的心理上。在教学时, 学生有疑难就会茫然, 思维就会处于停滞状态。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实验、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解难释疑,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第几和几个》时, 先选取8名学生面对全班同学站在讲台上, 请从左数第6位同学举起手, 然后再请座位上的一位同学上台与从左数的第6位同学握手, 结果出现不同的答案。这时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 一脸的茫然, 不知谁对谁错, 在他们看来答案应该是一样的。这时我告诉大家:两个同学的答案都对了。因为台上的同学与座位上的同学方向相反, 他们都是以自己为参照物, 得到的结果肯定不同。这时, 同学们似乎还不明白, 接着我让台上的同学转过身子与座位上的同学方向一样, 再请从左数的第6位同学举起手, 然后请座位上的一位同学上台与从左数的第6位同学握手。同学们都笑了, 从他们的笑容中, 我领悟到:非物质化教学手段同样可以解难释疑, 虽然它没有课件的色彩缤纷的画面, 但它是同学们亲自参与、亲身体会到的, 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 物质化教学手段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并且没必要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物质化教学手段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更能使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3.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三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地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134-02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创建新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多种媒体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在新模式下,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 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逻辑性较差。如果照课本内容讲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气候和气温”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一个电子表格,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填写相关数据,再汇出相应的图像、图表。学生通过亲自体会学习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表格上的数据、文本信息分析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如从本地向其他地区推进讲解,最后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再根据图像、图标的分析,了解某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指出气温的变化与气候的联系。这样教学,充分发挥了媒体的直观性,激活了学生的灵感,优化了教学时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另外,提倡在班里建立小气象台,填报每天气温情况,要求学生按照气温的变化特点制一个Excel表格,利用暑假期间记录好八、九月份的氣温,再根据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总结。这样教学使学生做到既动脑又动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还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发挥多媒体资源优势作用,激发学生兴奋点,灵活
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学效率
多媒体设备的声光色等特点,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多媒体设计问题必须做到直观新颖,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开发引导学生及早地进入学习状态。首先,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刻研究,找出兴奋点,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讲到“西亚和北非”一章时,提问电视里经常报道的巴以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告诉学生也可以在课文中找答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说出冲突是由领土争端、教徒之间的矛盾等原因引起的。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进行总结,并简单介绍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简单介绍宗教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提出的问题很多,师生共同回答,并且指出耶路撒冷成为圣城的原因。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各项任务,比教师一人讲解效果好很多。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也显著。
3 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
学习兴趣,实现合作学习
地理知识也需要记忆,但方法要创新,自编顺口溜很有利于学生记忆。记忆方法虽然有很多种,但用自己编的顺口溜记忆起来效果更好。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在讲“中亚”一章时把5个国家编成顺口溜:“中亚五斯坦,哈萨土库曼,塔吉尔吉斯,乌兹塔什干。”学生愿意接受这种记忆方法,记忆效果好,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在地理教学中应记忆的内容要反复强化,形式要多样化,允许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开放视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用现代教学手段在电脑上查资料,也可以到图书室查询,等等。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自编地理知识顺口溜,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习的求知欲。在地理教学中,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的知识信息,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学习。
4 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
情,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提问时间,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例如,在关于国家的归属问题的教学时,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上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通过交互性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一个国家属于哪个洲,是由他的首都所在位置决定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在亚洲,所以它是亚洲国家;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首都莫斯科地处欧洲,它就是欧洲国家。这些知识的获得说明学生已经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一定会有好的效益。
5 运用多媒体进行灵活展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
生的学习欲望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组织更要严密,要求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动脑动手,人人发言,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到“我国基本情况”时,先让学生浏览多媒体课件上的提示信息,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思路详细讲解我国基本情况。有的学生是从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来说的,有的是按照地理区域来说的,有的是按照资源分布特点来说的,还有的是从宗教信仰等方面来阐述的。总之,学生的发言积极主动,学习热情高涨,学到的知识全面细致,教师做最后总结,结束本节课堂之旅。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师一言堂问题,学生愿意上这样的课,教学任务完成得质量也高。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过程要合理紧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要突出,学生在当演员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6 科学安排每一节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断深化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内容都要合理安排,利用现有的教具紧密配合教学,教学环节要紧凑,课堂上不浪费每一分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课堂环节更加科学化。每节课前都要检查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形成定势。方法是个别学生在前面黑板上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纸条写答案,写完后用实物展台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检查学生对上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对学生起了鞭策作用。新授课重点要突出,合理安排时间,不能一言堂,利用多种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图片加深印象,每一本书讲完后都要进行总结,观看配套的录像,重点的地方停下来再讲解。用这种方法效果特别明显,学生特别愿意学,教师也愿意教,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地理的作业量要尽可能少留,通过实践这种办法很有效。如果有作业一定要当堂当面批改,发现问题用展台展示,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印象深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小结
4.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四
府谷县第二初级中学 张玉娥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能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观察能力 思维创新 能力提高 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加的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下面我就浅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 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才能使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好。课堂教学中,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起课堂高潮。有了多媒体以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观察在数学(特别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很重 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运用教具让学生观察,常常因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和不能随心所欲的活动,而达不到理想的观察结果。运用多媒体的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发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观察并建立了清晰的概念,这样就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让学生在轻松输快中掌握了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育网络,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新技术把教师 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数学中,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如能利用计算机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学生掌握得较扎实,教学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情境,达到了抽象问题具体化,实际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深刻,更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5.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于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好语文多么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多组织几次符合小学生特点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置于合适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学生以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例如,为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设计一个:“错别字医院”专栏,把学生经常出错的错别字写在专栏内,作为“病人”,让学生自愿报名当“小大夫”,给错误字“治病”,并要求找出“病因”,对难辨的错别字,还鼓励“小大夫”会诊,这样,治愈一个病人就消灭一个错别字,而且“家喻户晓”,根治力强,“旧病”不易复发,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
二.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不应不耐烦,不应态度冷淡。不应打断学生的话,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是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三.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欲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另外,我们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等。“好极了!”“就这样!”“我为你自豪!”“棒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应该毫不吝啬的献给学生。
四.充分利用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课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的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究。当老师的话语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的时候,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开展课外活动 以玩增趣
坚持在活动中玩,在玩中学习的活动原则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配合了教学。如在冬天下大雪时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痛痛快快地玩雪,掷雪球、打雪仗、观赏美丽的雪花,在雪地上打滚、照相等,学生的兴致很高场面异常热烈。但是在玩雪之前我已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雪景而描写雪景。我知道学生可先写“静”物,再写“动”物,重点写雪后行人(走着的、跑着的、骑车的、开车的等)不同人不同的动作形态,结果孩子们玩得很尽兴,写的也很生动、形象、逼真。
6.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六
——听《走进英国》一课有感
通州区张家湾镇张辛庄小学
刘志洪
有位哲人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社会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趣味性是小学社会课一个明显的特点。把握趣味性特点对社会课教学有着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在这方面我认为一师附小社会教师讲的《走进英国》一课做得好。
一、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好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进英国》一课,课前,教师播放了自制的英国风光片;课始导入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国际教育创新联盟组织情况,而这些内容与一师附小与学生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牵动了学生们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们产生了要认识英国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教学活动中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教师为了更好地 激发学生兴趣,课下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将学生最想知道的情况制成统计图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的热情。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我们一起过圣诞节”,“吃西式大餐”的情境,学生在模拟和游戏中,兴趣盎然,了解了英国节日、饮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教学中,形象、真实、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图片、模型等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不仅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兴趣,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走进英国》一课,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了英国的学校、城市、风俗、著名人物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大量的信息,掌握大量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情绪非常高涨,有效地调动了兴趣。
四、补充生动、新鲜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喜欢了解一些有关地理、历史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可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走进英国》一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如,了解英国著名人物时提出:为什么英国有女王?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了有关女王的内容。再如了解英国著名城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英国著名城市、景点、街景时,提出:LOOKRLGHT是什么意思?然后介绍了英国交通特色及发达的轨道交通情况。教师通过补充这些新鲜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们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整合中凸现特色,学习饶有兴趣。
小学社会课教学内容、知识范围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涉及到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史地等各学科知识领域,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学科间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英语作为英国的本土语,也是国际交往语言,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师在进行《走进英国》教学时,学生们无论是对英国学校生活的介绍,还是介绍中国的情况,都使用英语来交流互动,在社会常识的学习中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自觉中实现了社会与英语等学科间的整合,使学生的学习饶有兴趣。作为一名来自远郊区县的最基层的教师,我想,我们在社会课,乃至在其他学科教学时,也能注意做到如此恰如其分地整合,那还何愁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不去吗?
总之,《走进英国》一课,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学目的,是一节成功的好课。
7.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七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单片机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如仪器仪表、家电、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与开发等行业,都是单片机设计人员的就业、提升、创业之所。因此单片机自然成为中职电子专业的必修课。
长期以来,单片机教学一直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教材理论性很强,这些教材一般都是将单片机的内部结构的各种指令放在最前几章,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上课,则不但教师难上,学生也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有打破教材顺序的魄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尽量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多参与项目制作,多了解单片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大量的实验中学习单片机。我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出在单片机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一些认识。
二、项目教学法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这一观点对单片机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项目化,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教学法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构建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模式如下:
1. 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项目、设计项目。
项目的确定要经过调查,找出适合本课程的、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学生能完成的项目进行教学。一般将单片机分解为一个大项目:用单片机设计时钟的制作;大的项目可以分解为许多小的项目:控件一个发光二极管闪烁、广告灯控件、中断控件、定时器控件、数码管显示控件、键盘接口控件等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
2. 制订培养计划。
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制订出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一般的企业要求学生熟悉单片机的原理与应用,参与过一些简单项目的开发,具有调试和分析程序的能力,并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的要求制订教学目标,并且教法得当,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知识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增加竞争筹码。
3. 项目教学的实施。
(1) 课前准备
每次上课之前都要精心设计教学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包含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完成项目中学到知识。比如:在上单片机概述的时候,不要直接给学生灌输单片机的发展史和应用领域,而是设计项目,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要求列出现实生活中单片机的例子最少5个以上。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感知了单片机的应用,知道单片机这门课程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并且知道了单片机的商业前景,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讲单片机指令系统的时候,不要马上把所有的指令都讲完,应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以上机实验为主,讲解本次实验用到的几种指令,循序渐进地将指令分解到小实验当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枯燥的指令。
(2)动员工作
单片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综合课目,要求学生掌握模电和数字电路的原理,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单片机硬件结构和编程软件。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动员工作,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可以上网查找电子专业人员聘信息,体现本课程今后工作的实用性;第二,展示成果,用作品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三,经常鼓励学生,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过程实施
单片机教学分两种情况:一是理论讲述,二是上机实验。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述单片机的内部结构,而是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最好能在实验室里面上,先给学生展示单片机常用的项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诉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则最后自己也能独立完成这样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把课本的知识点全部放到一个个小项目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
(4)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革教学方式,学生也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并从评价中获得自信心、成就感,从而增强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念。每完成一个项目,教师都要选出不同层次的作品进行总结:要求全体学生评价,指出错误的地方,教师再对学生的评价作总结、归纳。通过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大大提高。
4. 项目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1) 项目教学的优势
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完成项目后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而且项目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沟通、合作,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领导团队的能力。
(2)项目教学遭遇的障碍和困难
虽然在项目教学法课程开发之初已经了解了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很高,但是真的实施起来仍然会有准备不足的地方。
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不是一段时间、一个项目、一次实践或者纯粹的理论学习就可以完成的。对国家的教学观念、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如此,对学生的教学观念更是如此。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变需要过程。
“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被动的教学模式,加之职业学校学生本身的素质偏低、能力偏弱、基础偏差、学习兴趣不高,对突然地、大幅度地改变教学方法,显得十分不适应。
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学生还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教师的激发、诱导的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对此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身心引领到项目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活动”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求。只有这样,教学的进程才容易把握,才会达到不教而教的地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飞跃.高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改浅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
[3]宋锦.单片机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课程》.
8.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八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比较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还不少,很多的思想品德教师都觉得单纯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学生进行声嘶力竭地灌输,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对客观事物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获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说,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使教师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的认识水平,进一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下面就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笔者的探索与体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但是,现在的思想品德新教材理论性还是比较突出,让不少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些枯燥乏味。所以,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超越时空的优势,在听觉、视觉上赋予学生强烈的刺激和感染,积极创设快乐、和谐、轻松的教学情境,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思想品德教学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培养亲社会情感(下)》一课时,就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营造良好的开端,让课堂教学达到“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这种诗一般的境界,自然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上课时,笔者先演示课前精心制作的课件《残疾人小黄的梦想实现了吗?》,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图文并茂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他们被小黄由一名残疾人在社会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歌手的愿望而感动,特别是为小黄作为东莞市代表在CCTV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十大城市颁奖典礼上激动说出的“社会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社会”这句肺腑之言而感动。在这种情境下,笔者相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同学们踊跃发言,一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残疾人小黄的梦想得以实现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社会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条件和平台,社会越是进步、越是发展,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的成功机会就越多,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作为一名残疾人的小黄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充分利用并珍惜社会提供的条件和平台,勇敢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我们这些健全的人不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吗?不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吗?”然后,笔者乘势而上,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讨论:要实现理想和抱负,需要具备哪些社会条件?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效果十分理想。这个例子足以证明: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9.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九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就得先让学生对历史教师感“兴趣”。
教师不仅要扮演师长的角色,更应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成绩,更应尊重他们的思想。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熟悉、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了解学生喜欢怎么样的老师上课是大前提?
学生普遍喜欢的是不仅能上好课的老师,而且还要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02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
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因此,不少差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03精于备课,巧用方法, 新颖独特的课堂形式是关键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堂课,在关注课堂内容教授的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入新的课堂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
如对问题展开辩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过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要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辩论。
辩论是非常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的,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对于“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辩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辩论的技巧。
如对历史进行演绎。教古代政治制度时,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作为当时的皇帝,如何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江山,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参与的热情,当进入到角色中来以后,再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时他们就会在比较中得出一些历史的智慧和历史的规律,从浅入深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研究的能力。
历史是一门很有故事性的学科,或是很感人很悲壮的故事,或是很幽默的故事,通过穿插一些在历史小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些历史名人。
寓教娱乐于历史。在知识的复习和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很多娱乐节目的做法来个比赛,如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复习,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管他们讲述的结果怎样,大家都给予掌声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04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样,学习每一学科时也不能孤立去学,而应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是相互依托、相互辅助的。
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往往就要涉及到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这样就要涉及到政治学科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学习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成就时,就会联系语文学科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文人的作品体味其中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局势。通过语文知识的引入,学生们思维活泼而且能够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文学成就的特色和文学作品的时代环境。
还可引入音乐与美术, 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候,放上一段《义勇军进行曲》,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的感触,有的说这首歌充满了战斗的顽强斗志;有的说,紧急的节拍就犹如催人奋进的鼓点,催动人们奔赴沙场,奋勇杀敌卫国,通过分析都能认识这首歌曲的激励作用。
10.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课前恰如其分的过渡语言作导语,不仅能使课与课之间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五彩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五彩池的神奇,然后用简洁明快、抑扬顿挫的语调描述五彩池的大小、形状、颜色的语句作导语,这样使人听了如临其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好这一课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产生了美好的境界,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
二、巧设提问、激发兴趣 课堂上巧妙地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学《五彩池》一课,当学生们了解到来自同一溪流的水流入池里颜色就不同了,甚至一个池里就有几种不同的色彩。而舀出来看又跟普通的水一样,在这时候我就问: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同学们的兴趣一下激发起来了,学生有的想,有的查找工具书,教师在班中来回询问,老师再加以总结,课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但使他们受益匪浅,而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引导争论、激发兴趣 争论往往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有争论的课堂就有求知的高潮。一次我们班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某城要扩展公路,可一旁有几株树怎么办?为此,同学们展开激烈的争论,大家各抒己见,纷纷摆事实,讲原因,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1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21—01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的运用直观清晰,生动形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使用多媒体,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就以《狼和鹿》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制作课件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如教学《狼和鹿》时,首先让学生说说“狼”和“鹿”给你什么印象,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狼“贪婪”、“凶残”、“凶恶”,鹿“善良”、“温顺”、“美丽”、“可爱”、“活泼”。然后我在这两个动物之间加上“和”,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自悟,引发对课文的大致理解,同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文中插图,自己动手也画几张凯巴伯森林前后变化的图画,以及狼与鹿共同生活的凯巴伯森林的美景;有条件的可以在电脑上下载,制作成课件,打印在纸上,便于上课时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及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在制作课件时,我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既有趣,又符合文意的课件。这下同学们可乐意了,一个个不亦乐乎,忙着画画,忙着涂色,有同学还不时互相评论,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看课件
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如图像情境,现实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悬念情境等,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学习课文观看课件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爱好,画面以动画为主,这样让学生直观清晰、形象具体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并用音乐体现凯巴伯森林中“一片葱绿”“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我利用幻灯展示出了凯巴伯森林里另一番景象,“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这样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朗读去理解课文内容,去理解贪婪、凶残的狼为什么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活泼、美丽、温顺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并让学生想象“功臣”和“祸首”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说明狼的“功臣”与鹿的“祸首”行为都不是人们事先的愿望,而是“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客观后果,这说明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时,不能随意破坏自然平衡,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课后感受
1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二
一、用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用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常规教学尤为重要。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如何让低年级学生饶有兴致参与学习活动,我是这样做的: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如《高人走,矮人走》,《小车钻山洞》等。紧接着在钢琴上弹奏一组上行音阶“1234567 i”,班长就会喊“Stand up”,在师生问好这个环节里,我采用了“双语”教学法,用英文唱出师生问好歌,如:
hello chil dren,hello,hello,hello Miss wu.
通过实践证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有趣的形式,感到新颖、有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歌曲教学中,我常常将歌词内容编成故事,在教唱歌曲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解。如在教学《两只小象》时,我根据歌词编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两只小象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树林里散步,走着走着,两只小象相遇了,他们扬着鼻子勾一勾互相问好,他们初次见面就变成了一对好朋友,又勾鼻子又握手。小朋友们,让我们快来学小象握手交朋友吧!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既激起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又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记忆歌词,可谓一举两得。
二、用节奏引导学生进入律动,用乐器保持兴趣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单纯的节奏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无趣。在节奏教学中,我采用律动节奏教学法,让学生在律动中学习各种节奏类型。如学习八分音符时,我在黑板上画上几个跑步的小人,学生根据图形就可以编创各种跑步动作;学习四分音符节奏时,我在黑板上也画上几个走的小人,学生同样可以走出这样的节奏出来。再通过多种节奏组合练习巩固并比较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
让学生在课堂上击打乐器,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完《雪绒花》后,我让学生用竖笛、木鱼、手鼓、三角铁来伴奏演唱,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可谓歌声优美、乐声悦耳,在孩子们心里播下音乐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知识,陶冶了情操,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感受生动、形象的材料,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教学中利用电教声、色、光俱佳的优势,可取得突出的效果。如我在教《火车开了》时,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火车的发展过程,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三、用表演引导学生进入练习,用图画拓展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引进游戏教学方法,符合了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如训练学生听音时,我采用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事先在“老鼠”的头饰上写上几条旋律,让几位调皮的男生扮演“老鼠”,别的学生都戴上小猫的头饰,听老师的琴声抓老鼠,最后比一比哪位学生是“捉鼠小能手”。就这样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这一特点,将表演融入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戏剧化”。如在教学《郊游》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各种动作,将各种动作与体态律动结合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唱歌、舞蹈。在课堂的“舞台”上学生情绪饱满,很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即兴创作的能力。
美术与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美术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都属于形象教育的范畴。在教学中,我常用图画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展开想象,使之成为理解音乐的桥梁。如教学《五月的夜晚》时,学习歌词后,让学生根据歌词来想象画面,然后要求他们用水彩笔画一幅描写五月的夜晚的简笔画,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13.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三
作者:刘从荣 李学瑞
通讯地址: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共和镇代冲完小 邮政编码:675500 联系电话:***
论文摘要:情境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基本途径很多,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科学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途径很多,现列举几种进行探讨。
一、用探究性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如在教学《凸透镜》时,上课开始,先向学生展
示一张投影片,然后用投影仪的镜头,在天花板上射出一幅倒立的图像。教室里出现了惊叹声,教师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入课堂,走进科学。
二、创设真实,实际操作的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教师要有目的创设和选择实验,注重真实场境的教学。如在《浮力》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一组在水中上浮的物体,请学生实验,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能够在水中上浮?,学生马上想到了浮力。接着我又出示了几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石头、铁块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当学生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光靠争论是得不出结论的,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得出奥秘吧”。用真实的场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如在教学“沉与浮”时,教师发给学生的材料有橡皮擦、小石头、纸片、铁钉、积木、圆球,橡皮泥等东西,让学生找出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给每组同学一个水糟,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后很快就找出来了,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兴趣很浓。
二、用科技史创设故事情境
儿童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形象生动的特点,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科学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述牛顿、法拉第、伽里略等伟大人物的故事,告诉他们科学家都是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让学生知道一个人如果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并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那么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进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教学《电流》时,结合课文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教学《生物进化》时,讲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拣拾贝壳和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故事;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的水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精神。
三、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教科版小学科学涉及“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内容,是教师普遍觉得不容易组织教学的部分。一方面,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范畴,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另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空间想象力不强,尤其针对涉及到运动的内容,就更加不知如何入手了。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导入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解决
该单元部分的教学难点。多媒体电教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断,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
四、猜谜语创设情境
教学中要以根据教材编选一些谜语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把一些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在教学《植物的果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几则关于果实的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吐出白珠子(石榴)„„这些谜语形象生动,把学习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使学生百上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让学生学习,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空气》一课时,教师课前编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无颜色无味道,动植物一刻离不了。看谁猜得准、快。大家踊跃竞赛猜谜语,好胜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想的火花。例如教学《声音》一课时,教师先用录音机播放一段音乐,有喊叫声、汽车声、敲杯子发出的声音、钢琴声、建筑工地上的各种声音、街上的叫卖声、课间同学们在教室的打闹声,同学们认真、仔细的听,认识了声音,同时也体会到了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认识到噪音的危害,注意到课间不要在教室里打闹。讲到《能源矿产》时,联系生活中烧的煤,汽车、飞机、轮船等使用的柴油、汽油是怎么形成的?„„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掀起学生心头的层层浪花,推动思维的涟漪,引起无穷的遐想。
六、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玩,要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教师用蜡光纸剪了一些很小的小鱼,让学生用圆珠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钓起了许多小鱼,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摩擦起电的知识,高兴极了。
七、运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大胆猜测、质疑、断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现象。如在教学《热空气》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在酒精灯上方受热,气球便上升了。教师适时提问:“见过能上浮的气球吗?是什么气球?老
师手里的不是气球,这什么它也能够上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想象出了多种可能性:可能是气球受热后变轻了,可能是酒精灯点燃以后能够产生一种向上的力,可能是酒精灯点以后周围的气体流通了,是这些气体把气球托上去的。学习科学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14.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四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大宁镇中心学校 唐冬梅
【摘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教学质量;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教学担负着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优秀学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为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因而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端正学习目的,让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二、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如今,有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枯燥。当今,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生,几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这么多年,但是有很多教师并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髓,照样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要想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存有畏难心。很多小学生常常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对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不可或缺的四项基本能力,其中读和说常常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是展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可是,由于说话上的基础薄弱,在很多小学生看来,语文学习等待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因此,他们所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失败,甚至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小学生大多数在学习上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等着老师来填鸭式的喂知识,学习意志薄弱,缺乏足够的毅力。例如做作业,前半部分字迹很工整,后半部分马虎潦草,上课时,下半节课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苦差事,从小就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不作预习和复习,读书时有口无心。当学习成绩进步时,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学习成绩落后时,又认为自己愚笨,丧失信心,不做主观努力,甚至于放弃学习。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质量提高
(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趣法、竞赛法、直观法、表演法等。例如:我对低年级阶段语文识字的教学,利用激趣法,在上课前制作漂亮的生字卡,开始用生字卡抽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把生字卡作为奖品送给掌握生字的学生,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学得愉快、主动、自觉,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情境实际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我这样设计:
师(导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我看到了……
生(补读):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我听到了。
生: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
(三)创设思维兴趣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与热情的学习状态,启迪智慧的动力,而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动中激趣,培养学生动中思考,动中获取知识,使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课前要求学生拿一个苹果来学校,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课文中说的“平常的切法,里面没有什么,换一种切法――横切,就能看到苹果里有个五角星。”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按照这种横切方法来切一下,学生们发现苹果里真有一颗五角星,而按照平常的方法来切就没有五角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另外,要注重成功教育,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进行鼓励,让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
15.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五
关键词:职业学校,古诗词教学,素质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但是, 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既要求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提高到普高那样的水平, 又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岗位需求的办学思想, 即功能定位不清。虽然, 通过这几年的教育改革,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课程设置贪多求全、偏深偏难的情况还是存在, 不能够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知识状况相互适应, 而且, 受教学设施等教学条件的制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施教学的现象也是很严重,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长期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很自然地养成了依赖顺从的思维, 不愿也不会提出问题, 丧失了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主体, 也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所以,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习现状
近几年,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在中学学习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 在经过苦读后, 仍然是无望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 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 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 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 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 把孩子送到学校让老师管着, 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因此, 学生中潜在的被动学习因素偏多。另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降低门槛”的方式进校的, 这种做法使原本综合素质就不高的生源中, 又出现了新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生, 这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都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由于学生入学时, 初中阶段文化基础差, 年龄小。因此, 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 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 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 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 所以, 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这些学生感到在课堂上听课就像“听天书”一样。为了上好一节课, 教师时常要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纪律教育之后, 才能开始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不但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造成了教学心理的不良循环。因此, 就现有学校的生源情况, 学生很难形成自觉的学习主体。
2、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我国是文明古国,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而且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 积淀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古诗文的语言, 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 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 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 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古诗词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热爱并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 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 形成健全人格。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 学习古诗词可以与专业知识很好的结合, 使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便大量诵读古诗文, 大量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和前人的智慧, 让历史的灵魂跳荡在学生的胸膛, 无异于让学生们站到巨人肩上看世界, 必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画出一条更高的起跑线。
3、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 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使古诗词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大胆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感性认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 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 为人处世之道,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1、反复朗诵, 探究古诗词之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 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 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 让学生放开朗读, 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溶入感情, 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 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3.2、发挥想象, 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境。正是因为有了想象, 所以歌声才会有“甜美”, 颜色才会分“冷暖”, 声音悦耳宛如味觉之甜美, 视觉上的不同色调就像感官的冷暖体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记载了孔子听到韶乐后, 三个月不知肉的味道, 把听觉和味觉联合起来。马融的《长笛赋》中的“尔乃听声类形, 状似流水, 又像飞鸿”, 用视觉形象或触觉感受来描摹听觉;宋祁的《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 一个“闹”字把静态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 赋予了动感, 仿佛在视觉里有了听觉的感受, 视觉和听觉的沟通, 把春天百花竞放的景色写得生动形象。由于通感唤起一系列的感觉系统共同作用, 产生反应, 欣赏者获得的往往不是单一的美感, 而是综合的美感, 因此审美感受的内容和单一的感官系统比较将更加丰富和强烈。
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不仅限于感觉的转换, 还体现在联想和想象, 其中有感性的成分, 又包含了理性的内容, 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 贵在含蓄, 时空跌宕, 跳跃腾挪, 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的弹奏技巧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虽然是一段关于琵琶弹奏技巧的描述, 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 把直观感觉与听觉联系起来, 把大弦、小弦弹奏出的声音, 用“急雨”和“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多种器物发出的声音来比拟, 通过审美情感的相互联系和渗透, 形象地描述了弹奏的高超技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从闻见玉笛的声音飞满洛城, 听出是“折柳”的曲调, 联想到人们送别时相互赠柳枝以表示留恋之意, 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由此可知, 玉笛的声音一定是曲折悠扬, 荡气回肠的, 一定是如杨柳依依, 缠绵跌宕的, 从玉笛的声音能引发人的多少思乡情。
3.3、品读欣赏, 探究古诗词之内涵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运用, 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 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提高语文素养.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赏析, 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如《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 正面描绘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 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 展现的是大山幽静, 不闻人语的情境, 表现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 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 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意境。马致远《秋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 意境深远, 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观沧海》, 要紧扣一个“观”字, 问是谁在观?他为何而观?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 有人说他为自己的前途而观, 有人说他可能为风景而观, 有人说他在为国家而观;有人说他为理想而观, ……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 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 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 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 开拓视野, 开阔胸襟, 培养大气, 提升自我。
不断对古诗词的语言品味, 重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课文“课外古诗词背诵”每首诗词前现有的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 让学生去写好赏析文字, 以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4、加强合作, 探究古诗词之外延
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 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 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 对同一言语事实, 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 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 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而且, 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流派、诗语风格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的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 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 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 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 在生活中品诗, 在品诗中生活, 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 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 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 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 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也只有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探究, 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顾建华, 张占国:《美学与美育词典》, 学苑出版社。1999.2。
[2]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获奖论文集》, 2003.10
[3]陈良运:《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16.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六
关键词:辅助教学;教学模式;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历史新课程已成为必然趋势。因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资料集于一体,具有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功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终学会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历史知识的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再加上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较为单调、枯燥,使许多学生对历史课讲授的内容兴趣不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如临其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又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我在讲授《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这一课时,学到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时,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无声电影《神女》中的一个片段,并且让学生思考看后的最大感受及与现在电影的最大不同点;之后播放《渔光曲》主题曲,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只要教师通过剪辑的电视画面、相关的视频录像、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使学生从视、听等多方面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掌握历史规律,必然会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产生兴趣。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师屏幕上,學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这一课时,讲到第三框架内容: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当学生了解了网络带来的优势后,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探究题:网络利弊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思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个问题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17.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七
林杰
【摘要】大多数的中学生对物理的第一感觉都是“难学”,物理不像语文或者英语,文科的东西记的东西偏多,理解的成分偏少,所以很多孩子初中文科好的到了高中文科成绩也会很好。但理科特别是物理就不一样了,高中物理理解的成分很重,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反而很少,这就照成不少小孩初中物理明明很好,到了高一却一落千丈,学生对物理都从心里产生了一种恐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最终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只要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浓厚的兴趣可激发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启迪他们的智力潜能, 并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否则, 学生就只能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运用物理学科独特的趣味性和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使学生由感兴趣到想学、爱学, 从而学好用好物理。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一堂成功或者说名符其实的物理课,应该入“味”,才能让学生“开胃”。
那么什么才是物理课的“味”呢?我认为有以下三味:
首先是“原”味。既是物理课,就应有强烈的物理本味。所谓“物理”,就是用物理实验引入物理概念,来研究物理规律。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揭示“理”的真谛。因此,物理课的本味就是物理实验。
其次是“美”味。这其中的美味,是指美学熏陶,即指美育。美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艺术教育。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的教育⋯⋯它是一种兼顾知识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融合式教育,是将所传授的知识转换成种种艺术的形象和活动。
最后是“趣”味。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它表现为好奇、探究、求知等方面,因此,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抓住生活中的物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好奇或悬念,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优选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经验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进行有关力、摩擦力、惯性和功的教学中,都可以列举许多典型而生动的事例,使他们感到愉快,而不是枯燥。比如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要学生在课堂上利用饭盒、筷子和水模拟情景,会观察到筷子斜放时就好像断了似的,有向上弯折的新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想知道“为什么”的好奇心,自然引入光的折射。
二、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创设矛盾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这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碎,而如果在水泥地上铺上一层泡沫,茶杯从同样的高度掉下来就不容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掉下,人们却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时,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亮或变暗,声音会变大或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都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联想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 高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创设一种能让学生产生联想的情境,在联想中可以应用类比,类推和逆向思维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探究磁生电时,教师先重现奥斯特的电生磁实验,强调电可以生磁,再让学生从中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提示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联想到:磁能否生电呢?若能,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呢?
通过以上情景创设,能逐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语言要形象幽默 讲究语言艺术,不但会增强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吸收,而且会对难点知识起到缓冲淡化的作用。语言形象准确,物理研究对象就会更加形象逼真;语言幽默,能使同学们欢畅乐学;语言生动简练,会让人生智开窍。所以教学语言尽量做到准确、幽默、生动、形象、清晰、简练。
四、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以借助教室内随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落到地面上并留下一个痕迹。若用米尺,怎么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飞出时的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这实验能很好的引起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五、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以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地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如:充分利用实验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迷”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通”。“迷”是内化的起点,“悟”则是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如能用好实验手段,创设使学生处于迷惑不解的求知状态,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用“纸盒烧水”这个实验来说明沸腾需要吸热;“一纸托千斤”来说明大气存在着较大的压强;“竹子生根”说明竹筷与米粒之间存在着静摩擦等等。
六、运用多媒体,激趣引思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荐阅读:
运用几何直观教学的心得体会10-10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10-11
几何直观教学实例09-15
几何直观的教学10-16
运用电教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06-14
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09-23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11-06
电教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7-15
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07-12
增强直观教学意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