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答题(精选9篇)
1.散文答题 篇一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㈠ 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㈡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㈢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
1、原因归纳类(关键词:为什么、原因、理由)出题规律:直接从文本中摘取关键词句,追问原因。
解题思路:圈定答题区域,原因准在前后,筛选答案要点,少数自己归纳。
2、句意理解类(关键词:含意、如何理解)
出题规律:句意考查一般针对文中重要的句子设题。重要句子包括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总领、总结或过渡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使用了修辞、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等。解题思路:联系上下语境,(位置决定内涵),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修辞手法,把握情感内涵,扣住文章中心,要点定在文中,有时谈谈作用。作用分析类(关键词:作用、为什么写某物某事)答题要领:
开头的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巧妙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情感,深化(升华)主旨;言尽意无穷,引发思考。
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揭示特征、概括事理、强调突出。艺术上的作用——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
整体结构上的作用——总领铺垫、推动情节、总结上文、承上启下、标志思路、欲扬先抑。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3、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4、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5、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人、物的作用——行文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情感载体、侧面衬托、对比、象征。“我”的作用——见证者、讲述者,增强真实感,叙述人称的作用 :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的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写的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技巧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修辞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人格化,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语言赏析: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答题技巧: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三、散文的特点。㈠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非常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⒈ 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⒉ 以作品中“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⒊ 掌握基本表达技巧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另附: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⒋ 把握好解答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作答有利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意思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理解问题。如07年广东卷的17题,答案基本来源于文章。㈡ 散文考点的梳理和答题技巧
从近年来各大型考试试题看,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题: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下内容将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散文的考点进行梳理。并讲清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注意:有些题可能同时涉及到几个考点,本文只介绍最主要的考点)⒈ 对散文形象的考查
考纲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评价D)常见提问方式:⑴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⑵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应对策略: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散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自然景物、动物、作者的自我形象等。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考生在把握作品形象时,要善于结合形象的外在特征来分析其蕴内在的精神和典型意义。先画出描写该形象的句子和关于该形象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分析形象具有的典型意义要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⒉ 对散文结构和主题的考查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⑴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⑵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⑶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应对策略:⑴分析散文的结构,要明确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用。具体见“知识网络”)⑵概括主题要抓住体现作品主要事件、反映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往往在篇首)、过渡句(篇中)、抒情句(结尾)、议论句(结尾)、哲理句(结尾)等。散文主题的概括还可以采用理清段落的方法,梳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从文章标题入手,围绕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思考,也能很快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2.散文答题 篇二
散文, 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篇幅短小, 形式自由, 语言清新明丽, 意境隽永深邃, 素有“美文”之称, 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近年中考的阅读选材中, 散文阅读材料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纵观2012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 发现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 (1)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题。 (2)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写作顺序。 (3) 品味文章的语言, 理解字词含义, 赏析词语的妙用, 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4) 分析语段 (开头、中间和结尾段) 在文中的作用。 (5) 判断修辞手法, 分析修辞效果。 (6) 分析文章中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作用。 (7) 联系生活谈阅读文章后的感受, 仿写文中优美的句子等。散文阅读的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 大多以主观题为主, 一般为简答题和填空题, 也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由于中考命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命题的不断探索, 预测在2013年的中考命题中, 整体上仍然会呈现出“大稳定, 微调整”的格局。
【考点剖析】
根据近年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 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 感知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中考散文类题型的命题角度主要是考查: (1) 概括全文主题或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给文章拟个标题或写出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3) 概括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去描述事物或评价形象。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 (1) 抓标题, 初步感知内容; (2) 抓每段的中心句 (重点句或关键词语) , 概括每段内容; (3) 深入研究末几段,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掌握中心思想; (4)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答题时要注意的是:尽量运用文中的原句, 文章中有些语句本身就是中心句, 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如果没有中心句时, 我们就要认真阅读材料, 看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 从而找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概述时要深思精写, 不可全用原文语言或自己的语言, 宜以摘取原文关键词句加自己的概括语言合成答案, 同时要分点作答, 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做到言简意赅, 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写作顺序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写作顺序”是中考散文阅读的一个常见考点, 命题时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
1.理清线索。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凝”, 其行文线索既可以是某个人, 也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 某件物品, 还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考查形式一般为: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时, 我们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暗含线索) 、反复出现的词语、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 (特别要注意文末的语句) 。
2.把握顺序:这类题型通常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 (1)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2)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时, 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 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要注意审题, 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命题时会有暗示。同时, 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 品析作品语言, 感受文章魅力
散文的语言很具特色, 它往往融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语言优美、畅达, 富有节奏感, 有的还蕴涵深刻的哲理。品味散文语言这一考点, 通常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 (引申义或比喻义) 。此类考题常常是在原文中给出一个词语的拼音, 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去揣摩、体味和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答题时可采用以下套路:……的意思是……, 这里指……, 写出 (表现、表达) 了……
2.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有: (1) 句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2) 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表达效果) 。 (3)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为什么?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 词语 (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用到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3) 词语的感情色彩; (4) 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 (5) 词语的表达效果; (6)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其答题模式为:……这个词语准确 (生动、形象、传神) 地写出了……, 写出 (揭示、反映) 了人或物……的心理 (情景、景象、情状) 。
3.选填或替换词语。此类题型考查对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 从近年各地中考的情况看, 辨析词语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 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3) 如果把“……”换成“……”,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题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 辨析词语的轻重, 分析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 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搭配的角度等。对于选择类题型, 可直接选择填空;对于替换类题型, 通常可以套如下答题套路:不能替换, 因为原文中“……”这个词语, 准确 (生动) 地写出了……, 表达 (反映、突出) 了……, 如果换成“……”, 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分析词语所指代的内容。此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命题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 (加点词语) 在文中指什么? (2) 请指出…… (加点词语) 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加点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通常出现在该词语所在句子之前的句段中,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找到指定词语在文中出现的位置, 然后向上检索, 仔细阅读之前的语句, 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中寻找答案, 尤其要关注句子的主语。最好采用摘录、截取或概括的方法, 提取出符合要求的词语或短语。
5.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样的题, 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 有时也会单纯考重点语句的含义, 答题时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从句子本身及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或言外之意) 。答题模式为:这句话的本意是……, 在这里是指……
(四) 分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段落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需根据它在文章中的位置来确定。
1.开头段的作用。 (1) 开篇点题, 其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 点明题旨。 (2) 若没有点题, 其作用一般是开启下文, 或为下文作铺垫。 (3) 开篇是景物描写, 从结构上看, 其作用可能是起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 可能是衬托、勾勒环境, 提供背景, 或营造 (渲染) 某种气氛。 (4) 首段连续发问, 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 开篇连续感叹, 则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 一般包括其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在结构上, 主要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 一般需要关注中间段之前、之后的作用, 即前面讲了什么, 后面又讲了什么, 尤其是出现代词的时候, 需要把代词指代的内容分析明白。
3.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 总体上说是收束全文, 或总结上文, 但因为结尾段的类型不同, 也会有不同的作用。如以诗情画意的语言结尾, 会让读者展开想象, 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回味空间;议论或抒情性的结尾, 会起到点明主题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与开篇呼应式结尾, 能起到总结全文, 照应开篇, 使文章结构严密的作用:总之, 在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段落的类型去分析其作用。
解答段落在文中作用的题目, 关键是要看段落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文段或内容的联系, 要整体思考, 不可断章取义。另外, 段落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要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 力求全面到位, 不遗漏答题要点。
(五) 判断修辞手法, 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中考散文阅读题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从命题形式上看, 一般包括两个考查点, 一是判断指定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是赏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其中, 第二个考查点, 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解答此类题目, 要求考生能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特征, 并熟悉掌握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方面进行, 具体来说, 又可以分为内容和情感等多个角度。常见的修辞手法很多, 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偶等, 它们的表达作用虽然各不相同, 但赏析时却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如: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刻画) 了……,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的感情。
借代:用……代……, 使 (被借代的) 更加具体, 生动突出了……感情 (特点) 。
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使……形象更加鲜明, 使人印象深刻。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 气势更强烈, 强调了……, 突出了……感情。
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关注, 给人以启迪, 突出了…… (中心思想) 。
反问:加强了语气, 写出 (突出、强调) 了…… (观点、态度、情感) 。
引用:通过对…… (引用内容) 的引用, 有力地证明了…… (观点、态度) , 同时还使文章更有文采。
(六) 分清表达方式, 理解特殊作用
对于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考题, 关键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 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查意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 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 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 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 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一般也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散文中的说明, 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七) 揣摩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文章
“表现手法”一般不包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而是专指在某种特定文体中运用的行文技巧。我们接触较多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伏笔、照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在命题形式上, 此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先指出表现手法的类型, 然后再对其作用进行赏析。对于不同的表现手法, 赏析的角度也有区别, 如联想、想象手法主要从心理和感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对比、烘托手法主要从描写对象的角度进行赏析;而悬念、照应、伏笔等手法, 赏析的时候则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布局。解答此类题目,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既要能识别不同表现手法的特征, 又要熟悉不同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如象征,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形象、含蓄和深刻,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伏笔, 对后文将要出现的……这一事件作出暗示,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 令主题更加鲜明等等, 我们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 也就等于拿到了理解散文的“钥匙”。
(八) 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 谈出自己的感受
近年来, 在散文阅读中常出现仿写、谈感受等形式的题目, 这是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性热门试题, 往往出现在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 属于综合性的题目, 难度相对较大。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把握文章主题, 结合自身感受谈体会、启示。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打开思路, 能从多角度思考, 如从文章描写的对象, 人物的情感态度,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富有特色的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二要紧扣题旨,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 从“我”的角度和文章主题的角度去分析对人物、事件等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做到有理有据, 观点鲜明, 而不能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 且语言表述要简洁、准确、流畅。其答题模式一般为:文章通过……表现了……主题, 在生活中, 我们……, 所以我认为……
【典例引路】
(2012年重庆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春光美
周海亮
⑴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 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 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 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 孩子们快乐地追逐, 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 属于城市, 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⑵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 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 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⑶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⑷“对不起”, 女孩急忙停下来, “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 我是一个盲人……”
⑸“没关系的”, 老人轻轻地笑, “我知道, 你只是有些不便”。
⑹“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可是我看不见了, 永远看不见了……”
……
⑾“花儿就像你, 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
⒆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⒇然后, 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 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 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来源:学科网ZXXK]
(——选自《青年博览》, 有删改)
1.细读全文, 题目“春光美”中的“美”, 除了景色美之外, 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文章语境, 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春天) 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的小花。
(2) 女孩的神情霎时下来。
3.联系上下文, 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 我知道, 你只是有些不便。
(2) 花儿就像你, 你就是花儿。
4.文中的女孩, 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 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5.文章独具匠心, 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 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解析: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能力, 阅读文本结合文章主旨, 不难看出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这些其实都是作者笔下的“美”。答案示例: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
第2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原文进行。如第 (1) 句中的“丑丑”在本文中含有深意, 不单单指花儿的不美, 还暗指女孩残缺自卑, 答题时需把这深层含义表达清楚。第 (2) 句中的“黯淡”一词用来描写女孩的神态, 本着“透过神态看心态”的原则可分析女孩此时的心理状态。答案示例: (1) 指 (小花的) 不美, 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 表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 (2) 指小女孩情绪低落, 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心理。
第3题是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来作答。如第 (1) 句“我知道, 你只是有些不便”的表达作用, 联系上下文, 对于女孩用棍子碰到自己的事, 老人只是“轻嘘”, 对于女孩的歉意, 老人报以微笑及一句善解人意的话, 这都可以看到老人对女孩的尊重、包容与关心。而对第 (2) 句“花儿就像你, 你就是花儿”的分析,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 除能看出比喻的修辞, 还要熟知其作用一定是“生动形象地……”, 作用中的具体内容要往段意或中心上靠拢。答案示例: (1) 委婉含蓄, 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 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 (2) 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女孩的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 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 乐观生活。
第4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难度不大, 只要仔细阅读文本, 就可从老人的话中读出深意, 特别是 (11) — (15) 自然段, 可帮助你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即本题的答案。答案示例:花儿的开放与残缺、卑小无关, 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都可有所作为;一个人只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世间万物, 就能体会生活的美好。
3.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 篇三
一、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史章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
[例1](2007年高考江西卷《泰山很大》阅读)“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注意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位置,它既是对不同人写泰山的归结,又为作者对自己写不了泰山作了交代。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化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结合具体实情考虑。
[例2](2007年高考山东卷《梦碎雅典》阅读)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解析]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几部分,其中导语部分能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而它作为开头的主要作用则可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角度来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了上述五个方面作用的第一个和第五个知识点。)
三、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上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答题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等。
[例3](2006年高考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阅读)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与。(或突出天真的孩子与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对文章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价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还有“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例4](2006年高考福建卷《泪与笑》阅读)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通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通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视角独特,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五、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进行赏析
常见的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
[例5]见第12面例1
六、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作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是定量分析。
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也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也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总之,人物鉴赏要抓住三点:一是会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二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三是通过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例6](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阅读)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美丽、纯朴、灵性。
六、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
[例7](2006年高考安徽卷《行吟阁遐想》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4.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四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5.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五
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三、散文分类
1、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四.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四、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1)命题: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
(2)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3)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五、散文答题技巧 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 第一,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
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
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
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
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一)、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
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二)、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三)、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 人,景 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第二,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第三,标题作用题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第四,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第五,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等。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二.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原因概括题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
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8年全国卷Ⅰ)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2008年重庆)
②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2009年广东)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总结:
原因概括题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3.规范答题模式
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三.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体会含意题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总结: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
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
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
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
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表达特色作用题【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描写(人物刻画方法)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作用: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象征(托物言志,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语言特色:
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
(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五.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
2、内容思路题
3、情感变化题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议论文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轮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六.探究题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6.高中语文散文答题技巧 篇六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7.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七
一、鉴赏古典诗歌应该多看, 要看题目、作者、注释、题干。
题目包含诸多信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诗人的心情等) , 例如苏轼的《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从这个题目可看出时间为暮春, 叙述事件是作者送别李公择, 诗歌从内容描写的应该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比较悲伤的。看作者可以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注释也包含很重要的信息, 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2010年全国卷2古典诗歌鉴赏中欧阳修的《梦中作》注释是这样的: (1) 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通过注释 (1) 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可能应该会表达作者被贬谪的悲苦。题干也会给我们很多的提示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0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雨雪曲》第9题是这样的: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从题干中的“戍卒”我们可以推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可能会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环境, 战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等。
二、“诗言志”是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这里的“志”我们暂且理解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 而“情”又是由“景”所触发而生的,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人见到某种景象, 处于某种环境之中, 或突遇某种事情, 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思想情感, 从而产生了喜怒哀乐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都是极好的例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 只要抓住了诗歌中的景物特征, 就能把握住寄寓在景物上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给我们指出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 “景”是万物之景, 无论大小。一片落叶、一朵花、一只孤雁、一件事、一片晚霞等, 都是存在的“景”。这里的景应该指一切的客观存在。当人们看到这些“景”就会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把自己融入到景物当中, 就会把自然景物当做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的化身, 从而使景物具有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有时候诗人本人就是诗歌中的“景”。鉴赏古典诗歌我们应该首先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是景物形象还是人物形象。如果是景物形象我们应抓住景物的特征, 明确这些形象的意义 (即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点态度) 。如果是人物形象, 那么我们就应该知人论诗, 抓住表现人物心理和神态的词语。如王维的《渭川田家》, 诗歌通过对大量景物形象的描写给我们勾画出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诗人写了那么多的“归”, 实际上都是反衬, 以人皆有所归, 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 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再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注:沧洲, 水边, 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题目是这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道题应遵循这样的步骤:1、知人论世, 关注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 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由此确定诗歌描写的是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最后得出答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8.散文答题 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原文略)
15.理解下列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参考答案】李家本无罪,(1分)但因出身(租房、雇工)致祸。(1分)
(2)风停雨霁
【参考答案】“文革”(的风雨)已经过去,(1分)生活又回到“常轨”。(1分)
【学生答案1】①人家没有罪,但当时是文革时期,总有些人会安莫须有罪名加以定罪;②一切风雨过去,泛指灾难过去。(0分)
【学生答案2】①李家并没有罪责,却因是大户人家就遭受牵连;②十年文革动乱结束了。(2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1的答案是没有结合两词语所在的前后文具体语境,没有找关键词的意识;学生2的答案,结合前后文具体语境,但在答题时用词不准,如“牵连”,关键词未找全,如“霁”未在答案中表达。
要准确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原意:“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原意指百姓本无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风停雨霁”指风雨已停止,天放晴了。接着,圈出这两个词语中的关键字眼:“匹夫”、“璧”、“风雨”、“霁”。最后,结合前后文具体语境,分析这几个关键字眼的文本含义,即“匹夫”指李家,“璧”指李家的家世,即上文所写的雇佣、租房。“风雨”结合第八段可知是社会环境的风风雨雨,即文革带来的风风雨雨,而“霁”指文革停止,人们又可以正常的生活了。这样,答案就清晰呈现了。
16.文中用哪些事来表现汪大娘的“正气和憨气”的?试概括。(4分)
【参考答案】①身为帮佣却毫不见外,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②主人家都怕她,敢打主人家淘气的孩子;③管其他住户家中的事;④文革时不入圈套说实话。(每点1分)
【学生答案1】①过日子勤快,永远不闲着;②李家的食物她全权负责;③我肠胃出问题,不吃饺子,她也管;④她年高离去时,人们都舍不得她,还让孩子带她去名胜玩。(0分)
【学生答案2】①她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②李家人都怕她;③门户家有事,她也管;④文革时期不颠倒黑白,救了李家。(3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文本的内容要点。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1的答案是没有找准答案区间,如①④点,提取精要不准确,如②③;学生2的答案,找准了答案区间,但在答题时没有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导致部分内容要点遗漏,如:①②。
【答题指导】“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全文或段落)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而汪大娘的“正气和憨气”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一些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确定答案区间。如:将题干所给“正气、憨气”代入原文寻找类似词语,可确定答案区间在3-6段。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如:3—4段分别有两个要点,要注意找全并整合;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如第6段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提取,自主归纳。此外,归纳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语句。
17.文章第④段写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侧面叙写。(2分)借大少奶奶之口,(1分)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1分)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1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1分)
【学生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张玉婷的话,更加突出汪大娘的正直。(4分)
【学生答案2】①通过当事人的话,让文章更富有真实性;②更能写出汪大娘的正直;③写出李家对佣人周到,并未因为他们身份卑贱而轻视她们。(3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本题6分,实改抽样均分为3.78分,从学生的答案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①两生的答案都考虑到了对张玉婷之言的理解,但没有结合上文,导致理解有遗漏。如“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都未答出;②答案角度不全面,或无中生有,脱离文本。如学生2的第③点。
【答题指导】特殊段落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分析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同位置的段落有着不同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②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结尾段的作用:①總结全文;②暗示主题,强化感情;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思考;④呼应开头。
中间段的作用: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②表达上衬托(正衬和反衬);③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明确段落的位置和相应的作用后,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分析,围绕题意来回答就可以了。
18.文中说“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文末又对读书可以明理提出质疑,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①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突出人物形象;②贬斥为私利而颠倒是非、丧失良知的读书人,警醒人们读书不要违背了“明理”的初衷;③忧虑“文革”给国家带来的动荡、给人性带来的扭曲与戕害。(每点2分)
【学生答案1】①表现出作者对文革中迫害读书人的罪恶行径的强烈控诉;②表现了作者对在文革中受牵连的读书人的同情;③表现作者在黑暗社会下对真理的追求。(2分)
【学生答案2】①汪大娘不识字,躲过了文革的祸患,作者为她感到庆幸;②“读书明理”意思是读书多了,明白的道理就多了,可是汪大娘不识字却能通晓世间的理,表达了作者对汪大娘的赞美;③结尾提出质疑是因为社会中有人识字却不明理,表达了作者呼吁识字的人更要做一个“明理”的人。(4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学生答案来看,问题有:①学生1的答案答题角度单一,导致答案重复;②学生2的答案,相比较而言就显出高下了,读懂了题干,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忽视对写作背景的考虑,导致第①点的作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9.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篇九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提示(要点)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散文答题】推荐阅读:
初中散文答题技巧07-15
高中语文散文题答题技巧10-24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0-25
中考政治答题07-03
节水知识答题08-07
诗歌答题技巧08-08
党课-简答题09-24
招聘简答题10-10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