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南池作文(精选2篇)
1.美丽南池作文 篇一
一、教材创新, 让学生一见钟情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我们一直对学生说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 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不是缺少作文教材, 而是缺乏创造作文教材的“心”。
于永正老师曾执教过一堂有声有色的作文指导课———《认识象声词, 运用象声词》。从两篇短文入手, 于老师先是让学生“发现规律”, 通过一组象声词体会文章的“有声有色”, 接着通过两次播放同一组“公园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声有色”的重要性。然后, 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三组象声词, 让学生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 这是“运用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如何使自己的作文生动起来。
贾老师的作文课《感动的一瞬间》, 从出示作文题目到让学生说说让自己感动的事, 从学习范文到根据范文写文章, 从交流讲评到教学修改, 向我们展示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最令人佩服的是贾老师那自创的作文教材, 他向学生提供的范文是《诚实比金子更珍贵》。文章讲述了李小翠的母亲———一位靠收废品养活家人的农民工, 无意中从废旧的练习本中发现了100元钱后设法归还失主的事情。其实这篇范文来自于一学生对上海小学生作文大赛的冠军———常欣获奖作品的改编。贾老师让学生依据常欣的文章《一件事的启示》, 换一个角度, 即站在还钱人的女儿的角度来写, 于是就有了这篇范文。在这堂课上他让学生根据这篇范文展开想象, 站在常欣的角度来写, 最后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常欣的作文进行比较。这是多么巧妙的设计。我们平时会接触到那么多的好文章, 如果我们都能动脑筋变通一下, 或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写, 或换一种人称写, 或写前传, 或写后续, 还愁没有好的写作题材吗?
二、方法指导, 与教学如影随形
有了有趣的内容, 就一定能写好文章吗?有时教师组织了一次有趣的活动, 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读他们的文章却索然无味。有了新颖的题材, 学生说起来兴趣盎然, 写出的作品却缺乏个性。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方法———写作的方法。所以在扩展学生阅读量的同时,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就是一堂写作方法的指导课。如果说上课前学生还不太注意声音的话, 那么这堂作文指导课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了声音的美妙, 感受到无声和有声的巨大差别。学生在老师“让你的作文有声有色”“你的作文就能让读的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缺少声音, 我们就会觉得生活缺少了一部分”等语言的感召下, 体会到象声词的运用对作文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假设让学生产生了无边的想象。于老师在课堂上以片段引路, 以录像区分, 以语言点拨, 在渲染、强调、想象中, 声音被逐渐地“放大”“凸现”, 并深深地烙刻在学生心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作文需要声音, 难道不需要颜色吗?不需要动作吗?如何写好颜色?如何写好动作?如何写好语言、心理?如何运用衬托、对比?如何利用倒叙、插叙?如何把握修辞、说明?这些不都可以上成一堂堂精彩的写作方法指导课吗?
贾老师为学生提供的《诚实比金子更珍贵》一文, 既是本次作文的材料, 又是贾老师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例文。通过分析, 学生从中感受到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贾老师在提出写作要求之后, 通过谈话, 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从哪里开始写”, 哪些内容该“详写”, 该“写多少”, 哪些内容可以“略作交代”等要点。这仿佛为学生即将出行的旅行备好了行囊, 对学生来说是最实用的帮助。
在为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时, 贾老师为我们演绎了精彩的一幕。他一边听, 一边随时评改, 从遣词造句、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的中心开始演绎……
生: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这位同学用了歇后语, 作文中恰当运用歇后语, 可以使文章生动, 但不要多用。
生:妈妈, 你有没有看见我的作业本?
师:“你有没有”这话多啰嗦, 改成“妈妈, 你看见……了吗”。
生:我一听, 呜呜地哭了起来。
师:用“一”就要用“就”, 没有“就”就不要用“一”, 你改一改。
生:我听了, 呜呜地哭了起来。
生:身后跟着一位小女孩……
师:如果他们在行进中, 可以用“跟”, 现在他们停住了, 要用什么?
生:要用“站”。
在贾老师的作文评改课上, 这样精彩的评改比比皆是, 每一次评改都是那么及时, 也使人听了心悦诚服。相信学生在这样随机的评价中, 实实在在地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方法, 其价值远远胜过听几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赞美之辞。
三、信心培养, 搭平台异彩纷呈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里来?尤其是长期的兴趣得从信心中来。写作的信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却极其重要。试想, 有一件事, 不做挨人骂, 做了挨人批, 谁还有兴趣继续做呢?作文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信心。我们可以像贾老师一样在写作之前就给学生这样的信心。
课一开始, 贾老师流利地背出几篇小学生作文:《爸爸刮胡子》《蓝色的妈妈》《我学会了说“谢谢”》《吃大饼油条的启示》。学生专心地听着, 不时发出一阵笑声。贾老师说道:“好玩吧?作文就是这么有趣。每个小朋友只要认真学, 都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文。”从学生的笑容里, 我看到了他们都有了写作文的冲动。
我们也可以像于老师那样在写作后给学生写作的信心。在他的课上, 从不吝啬给学生打分。从优秀的100分到读得流利的加10分, 再到想象合理加20, 直至最高分135分。对于学生来说, 于老师对每一篇习作的评价都是令人期待, 令人振奋的。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缺点, 看到他人的长处。这种激励式的评价, 使学生增加了更多自信, 对写作文, 也多了一分喜欢, 少了一分“畏惧”。
2.美丽南池作文 篇二
一、教师“引鞭东指”不可少
新课标虽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但作为教师在学生作文时适当地引导很关键。作文教学不仅要在让学生在“写什么”上下功夫, 也应该训练学生如何在“怎样写”上下功夫, 动脑筋。
1. 创设平台, 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读写结合中的“写”, 既是语言的内化、写法的模仿和创造, 也是对生活记忆的激活, 对情感的抒发, 还是借“写”叩问文, 激活想象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激情高涨、真情流露时应适时安排小练笔。如教学完《楚王好细腰》后可让学生进行续写楚王和臣子们的结局;教学完《矛与盾》一文后可让学生进行扩写, 引导学生模拟鬻矛与盾的过程, 以及抓住周围的环境描写, 进一步体会寓意;教学完《做一个最好的你》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体会文章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的并用……课文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 只要善于挖掘, 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定能提高习作水平。平时我还坚持让学生天天写小练笔, 一年级上学期起, 有意识地渗透句式:“什么时候,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时候 (或什么人) 怎么了?”“什么时候, 谁看见了什么?”等。到了一年级下学期, 由一句话过渡到写几句连贯的话, 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写清楚, 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则是进行段的渗透教学。只要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方法, 加强练笔, 提高写话能力, 久而久之, 积淀的素材多了, 写作时便会觉得轻松。
2. 学以致用, 返璞归真。
夸美纽斯曾说:“我们是在形成人, 不是形成鹦鹉。”写作就是儿童原生态精神的恣意, 指导习作时不应该用成人的语言去约束孩子, 不是让孩子鹦鹉学舌, 而应该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里表述自己的语言。儿童思维虽然还很幼稚, 但他们有丰富的想象, 充满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所以那一个个生动无邪的词语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便会从他们的口中倾吐而出。因此, 在教学中, 我着重注重引导学生将从课本上学到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平时上课,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模仿课文, 说一些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得心应手。当我看到班上的学生, 在作文里出现“秋天, 树妈妈送走一群群叶宝宝, 让他们顺流而下。叶宝宝们驾起小船浩浩荡荡向前奔去”“春雨一声声地吼着, 想提醒我们春来了。可他不知道, 无声的花草树木早已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我们”这一类句子时, 我很是欣慰, 我知道, 我的写作教学已初见成效。
二、材料“源头活水”当常新
采集材料是解决“写什么”、“有话可说”这一关键性问题的唯一途径。作文要做到内容具体, 就要“言之有物”。生活中精彩的镜头、难忘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片段等无形中就组成了写作素材, 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无米下炊———没东西写”的尴尬。
1. 捕捉活动营养, 练就课堂真功。
“课标”中指出:“习作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 一定参加过许多活动。那一次次有趣的活动, 不但会给学生带来收获与感受, 使学生能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还是学生写作的极好材料。因为他们将以亲身的经历、切身的体会, 通过对活动的生动描写, 从某个方面反映绚丽多彩的学生校园生活。如书香校园建设中开展的“跳蚤书市”、“与名作家面对面”等活动, 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的极其丰富生动的材料。这是一个学生写的“乐在书海中”的一个片断:
下课铃声一响, 大家就来到人头攒动的操场上摆摊设位, 在蜂拥而至的人流中招揽顾客, 在你言我语的讨价还价中出售书籍……
一位位书摊主在吆三喝四的环境中, 俨然就是一位位老道的小贩, 不遗余力地推销着, 买卖着……
各种声音在人满为患的操场上碰撞着, 又折道而回, 传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课堂的习作指导开始自然、自在地融入到活动之中, 使活动和作文不再是两张皮, 互相剥离, 而是渐渐唇齿相依, 水乳交融起来。
2. 捕捉生活亮点, 绘成美丽文字。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生活, 而不是生活的点缀。”教师应尽可能不留“作文”的痕迹, 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贴近生活, 真实地触摸生活, 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精心研究过的、猛然感悟到的, 及时而真实地记录下来, 积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慢慢地, 学生便养成了留心生活的好习惯。
今天学生骑车经过一条马路, 由于上午施工的原因, 其中一段掘出一条小沟, 车子陷进去, 人也摔倒了。可是, 他却拍拍身上的土, 站在那里观察了一阵地形后, 心里琢磨起来———我为什么摔了一跤?不摔跤会怎样?摔了跤会怎样?怎样才能不摔跤?嘿, 别说, 他回家后把今天摔跤的经过和感受跟家人说了, 并且写成了一篇很好的作文, 作为一次经验教训的记录。
有了生活经历, 没有“酒肉”穿肠过, 而是“感受生活”+“体悟生活”, 结果写出了好作文。打开了生活这一活水, 作文也立刻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由于与生活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有了激情的拥抱, 所以“我手写我心”便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学生的作文中没有“无病呻吟”, 更多的是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三、主题“更上一层”有提升
1.“我思故我在”———吐故纳新。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不用思想的火花去照亮它, 那么就可能是一堆废料。所以教师应练就学生的“慧眼”, 能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记得曾在一次交流中聆听过这样一个案例: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有一次老师布置“吃虾”这一片断的习作, 90%以上的学生写的都是由家长剥好虾壳后再给予自己的。第二天, 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个问题, 他充满智慧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啊, 你们知道吗, 自己剥的虾比妈妈剥的好吃多了, 因为虾的营养和美味都在虾壳上, 而每次你们都没有吃到虾壳, 就无法品尝到那美味。嗯, 那真是人间极品啊!”禁不住老师的这一番“言语诱惑”, 回家后孩子们跃跃欲试, 小手沾满了汤汁, 却乐此不疲。再看收上来的作文则令人耳目一新, 学生更从简单的吃虾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劳动的快乐, 从此, 独生子女的坏毛病在他们的身上一扫而空。
2. 天高任鸟飞———独辟蹊径。
作文教学, 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焊接学生的情感纽带,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述说, 引领他们在习作过程中学会做人。教学完《叶公好龙》一课时, 我让学生来给叶公写封信, 给他提提改正的方法。孩子们写道:“叶公, 有了错误并不可怕, 如今我们社会上生产了一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产品, 专门用来对付像你这样的人, 只要你坚持按疗程服用, 就能彻底根除, 并且逐步‘改邪归正’变成一个表里如一的正人君子。”我惊讶极了, 社会主义荣辱观, 原以为是深奥的, 但是经过学生的这么一思考, 悄然间, 它的形象立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立体、丰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