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7-11

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精选9篇)

1.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2001、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

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3、加大在资金、科技上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着规模小、林分差、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有总量的扩大,但质量和效益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将其做大做好,提高层次,实现质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公益林,国家补偿资金要及时到位。加强科技指导和服务,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非公有制林业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经营管理层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2.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李 玲

〔内容摘要〕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质量,还是发展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明显不足。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推进五个创新,着力解决四个突出问题,进一步谋求发展。

〔关 键 词〕 非公经济发展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劳动力的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市发[2000]19号);2002年将成立的“一站两中心”列为“十件实事之一”;2002年以来,每年拿出重金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体、私营企业,千方百计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2004年成立主管部门——六盘水市非公有制经济局。一系列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涌现出了六盘水双牌铝业有限公司、水城正鑫锌业有限公司、水城县国贸焦化厂、恒远房产、恒远意通、仙劲锌业、东泰矿业等一批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的经济结构上有所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经济结构除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已呈现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等多元化经济主体。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的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有效地拉动了全市的经济增长。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2005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 23676 户,从业人员40816万人,注册资金3.4亿元,私营企业3036 户,从业人员27342人,注册资金3.1 亿元。从经济总量看,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57.94亿元,较上年增长30%,约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预计数)的29%。三次产业比例更加趋于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突破33%,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21.38亿元,较上年增长27%;

从对税收的贡献看,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10.95亿元,超59个百分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上年增长94%,约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较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从增加就业看,2005 年解决了31.8万人的就业,超额17万人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超目标任务6个百分点;工资总额达19.32亿元,较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工资性收入达775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对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发展规模和结构看,主导产业工业仍保持41%的高位增长。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第三产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增速达17%。第一产业高速增长,增速为42%,出现了较有规模的一些公司+农户+基地,集技术、市场一体化的企业。全市规模企业达353户,较上年增加102户,增长41%。

二、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非公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质量,还是发展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明显不足。

(一)投资领域狭窄。

我市非公经济投资领域不宽,大多从事消耗资源型行业,产业层次较低,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有些领域如金融、保险、水利、交通、通信、环保、科技几乎没有涉足;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也没有大的突破。

(二)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1、观念上的障碍。对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存在着偏见,有的权力部门或个人,一见个体私营业主致富就纷纷向他们伸手,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仍有存在。

2、体制上的障碍。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机构过多,虽然明确非公局为主管部门,市经贸委设立有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市工商联设置有非公有制经济贷款的担保机构;工商局设有自治组织的个体协和私营企业协会,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不到位,统计口径不一致。二是与国有、集体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原材料供应、引进技术资金、征用土地、产口品销售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三是职能部门为私营企业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人才缺乏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制约因素。

4、融资上的障碍。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者普遍反映融资难是制约发展的重大障碍。一方面,由于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财务制度不够建全,信用程度低,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各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又没有建立,企业很难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另一方面,金融部门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行贷款终身负责制,注重对不良贷款的清收,而对新增企业贷款工作力度不够。

(三)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差。

绝大多数企业很少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购买专利技术。由于受资金儿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劳动密集型是其主要特征。由于 技术、设备落后,个业生产出来的优质产品少,尤其是缺乏拳头产品,品牌效应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人才缺乏、员工队伍不稳定。

非公有制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市场开拓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一是在人才引进、人才管理的政策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对非公企业引进的人才,在行政、工资关系、人事档案、统筹保险、职称评定等事项还没有真正理顺,造成了流动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社会保险不完善。三是许多企业未能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临时观念,不稳定。四是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等。

(五)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一是经营管理粗放。大多数非公企业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整体实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艺简单、管理粗糙、产品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财务报告失真较为严重。部分企业把会计报表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有的甚至编造多套各不相同的会计报表,向不同的部门报送,虚报浮夸和瞒报截留并存。三是经营管理层素质不高。一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议

由于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起点低,经济领域有待于拓宽,产业层次有待于提高,竞争的实力还有待于壮大,竞争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推进五个创新,着力解决四个突出问题,进一步谋求发展的新趋势。

(一)推进五个创新

一是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发展活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化开放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一部份成了气候、上了规模的企业,更需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增强其内在的活力。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组织他们参加境内外的培训,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其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二是推进产业创新,进一步提高产业优势和竞争力。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因此要采取一些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大胆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采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经营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信息服务、市场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扩展产业领域,提升产业层次。

三是推进市场创新,进一步提高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市场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最基本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六盘水在今后的发展中拥有很好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抢抓机遇,努力应对挑战,要大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推进发展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布局比较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特点比较突出,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努力培育了一批产业集群,并注意在产业集群中选择扶持优势骨干企业集团,以带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五是推进引资方式创新,进一步整治投资环境。要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放开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激活民间资本,扩大民间投资领域范围,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民间融资机制,使民间融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法融资。结合我市实际,一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教育后勤设施,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二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市政建设领域。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收费公路、桥梁、城市公交及其他公用设施,民间资本都可以通过参加公开招标,获取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者投资、建设、运营。三是其他社会事业领域。

(二)解决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创业难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有量的扩张,又要有质的提高,首先,要解决创业意识不强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不仅非公企业业主知情,更重要的是有关政府部门要切实掌握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尽快出台我市《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其次,要解决项目不足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是制约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积极鼓励各地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创业的信息,建立项目库,供创业者的抉择参考,全面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提供服务。

二是着力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加大中小企业信贷力度。第一,解决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进一步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第二,设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将分散的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办大事。第三,应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按照国务院《若干意见》的规定,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三是着力解决好人才难的问题。政府要通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引进的平台。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引导各类人才能够投身非公有制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到私营企业兼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工作。有关部门要根据非公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帮助非公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进入非公企业的人员,原单位要按规定办理工作调动和有关社会保险转移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3.邵阳市非公有制林业调查报告 篇三

邵阳市林业局 二00三年五月

邵阳市属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用地119.5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07.94万公顷的57.48%。有林地面积105.25万公顷,为林业有地的88.06%。森林覆盖率56.8%,是湖南省四大林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非公制林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逐步成为当前林业建设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板块。

一、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983年林业“三定”以后,邵阳林区就开始出现承包造林、联营造林等非公有制林业形式。近20年来,由于政府积极引导、部门大力支持、群众踊跃参入,全市已形成以大户承包造林为主,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四荒地”、国有林场职工分户承包、私营和个体业主加工、经营等多种形式同步发展的非公有制林业。包括农民经营的自留山、责任山在内的经营面积达73.33万公顷分别占全市林业用地的61.35%和有林地的69.67%。2000年以来,年平造林面积0.8万公顷左右,占总造林面积的43.91%;投入造林资金2700多万元,为造林总投入7660万元(含退耕还林投入)的35.24%。上述情况表明,多种形式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已成为邵阳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在现代林业发展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一)、大户承包。林业“三定”以后,集体林区山林基本上是分户经营,广大农村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部分山林因劳力、资金缺乏而经营困难,山场荒芜的现象比较严重。大户承包造林的出现,恰好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由经营大户或经济实体承包农户的自留山和集体的责任山,进行造林和管护,期限一般在30年左右。承包期内,经营单位投资造林、管理,定期定额向山主缴纳承包费用。期满后,育林还山或履约继续经营。2000年以来,全市每年平均有造林大户100户左右,年造林面积在1300公顷以上。如隆回县金石镇村民游征明利用自身的林业知识,从1997年就开始筹资承包荒山造林,到2002年,造林面积已达150多公顷,活立木蓄积价值达到300万元,成为隆回县有名的“林老板”;城步县清源乡原党委书记李丁海,1987年退休后,从10多里外把老屋迁到袁家山上,承包荒山200多亩,现有杉木一万余株、楠竹近三万根;新邵县林业局退休干部肖松祥从1997年开始承包酿溪镇杨世村荒芜多年的园艺场210亩,承包期30年,年承包费2500元,已投资近10万元建设国外松和果园基地,山林增值到约30万元。实践证明,大户承包造林,既解决了分户承包后大量山场、“四荒地”所有者无力开发的困难,又为有经营能力的能人以及有资金、有技术的大户提供了用武之地,实现了资金、技术、资源(包括林木、土地)的有机融合,是发展集体林区林业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二)、股份合作。股份合作造林是一种类似于林业生产合作社性质的非公有制林业形式。合作的主体有山主、企业、林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投资者;合作的形式有个体与个体,集体与个人,国有单位与农户,农户、技术人员和出资人;合作的方式大都由山主用林地、林木和劳力折价入股,投资者和林业技术人员以资金、技术参股,所得收入按股分红,风险共担。到2002年底止,包括造林、营林在内的股份合作林业经营户已达1600多户,经营面积在7000公顷以上(其中造林面积2500公顷)。绥宁县联合纸业公司早在80年代中期就出资100多万元与当地农民合股营造纸浆林,由农户出山场、出劳力、收益“五五”分成,采伐后木材按市场价格全部供应给联纸公司,取得农民增收、企业原料增多的“双赢”效果。从去年开始,该公司又同县有关单位合作,每年投资150万元,建设马尾松纸浆林基地。2000年,城步县西岩镇三合村村民采取股份合作方式营造楠竹806亩,村委会组织村民将分散的责任山统一发包,向县林业局申请世行贷款11万元,承包造林和管护的农民以劳抵资入股,楠竹成林后,收益由山主与承包户“二八”分成。目前,股份合作制林业经营已拓展到苗木花卉产业和森林旅游业。其合作方式更为活跃,效益更加明显。如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与开发商签订了股份制合作协议,分别以土地、森林资源和资金入股,合力打造森林旅游精品。股份合作制有效整合了经营林业的各要素,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臵,使山林由分散经营转向联合经营、规模经营和高效经营。

(三)、拍卖。是指将集体所有的青山、“四荒地”的经营使用权,一次性作价拍卖给个人或合伙人经营。承买人负责依法采伐后更新造林,并享有林木所有权、经营权、产品处臵权、收益分配权,期满后将山林交回给集体,经营权即行中止。目前,全市已拍卖山林、“四荒地”共9000余公顷,买主近万人。绥宁县长铺乡桥边村1995年一次性将4000多亩集体山林拍卖,价格在100—500元之间,买主已投入资金11万元,更新造林420亩,取得木材收入160多万元。在该村带动下,长铺乡有九个村拍卖了青山,寨市镇拍卖青山近10万亩。隆回县小沙江的农民购买荒山后,根据当地海拔高、日照少、气温低等自然条件,发展金银花等药材产业,种植户人平收入1000元以上。拍卖方式最大限度地分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一部分长期没有发挥效益的土地资源进入流通领域而“地尽其力”,从而明晰了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的责任和利益。既顺应了国家的土地政策,又发展了林业生产力。

(四)、国有林场非公有制林业经济成份。邵阳林区有国有林场33家,经营面积达14.3万公顷。长期以来,有60%的场处于落后、贫困的境地。遵照邵阳市政府《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若干规定》的精神,各国有林场积极引导职工从三个方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即:发动职工承包和租赁楠竹、经济林及零散不便管理的用材林的更新管理;动员林场职工自筹资金开展种植业和二、三产业;组织分流职工自谋职业、外出务工。从而打破了国有林场50多年来实行的“国有”体制。到2002年底止,邵阳市33家国有林场8000余名职工,有5000多人参与发展林场的非公有制林业,非公制林业收入超过2500多万元,占全市国有林场年收入的33%强。新宁县东岭、金子岭等国有林场为鼓励职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规定承包采伐迹地的前10年免除一切费用,从第11年起按20元/亩收取土地使用费,在采伐迹地营造楠竹、药材的给予每亩60元奖励,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该县东岭、紫云、舜皇、万丰林场的1960亩楠竹全部承包给职经营;东岭林场职工踊跃承包采伐迹地10350亩,近两年新造楠竹2551.5亩,种植药材150亩,林内间种反季节蔬菜520亩,年出栏牲畜180头,特色经济年产值110多万元,职工年均增收2000余元;金子岭林场90%的职工有家庭经济项目,其中干部周小兰租用该场闲臵厂房创办楠竹加工厂,年产值80万元,解决15名职工就业;新邵县龙山林场将近万亩楠竹全部承包到户,涌现出一大批楠竹加工户,解决50名职工就业,年创产值100万元以上,上缴国家利税6万元。在国有林场大力发展承包经营和职家庭经济,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变林场的所有制经济结构,有利于加速林场的脱贫致富。

(五)、非公有制林业加工、经营企业。非公有制林业加工、经营企业,是非公有制林业的一大组成部分,是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补充。到2002年底,全市1203家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林业加工企业中,私营、个体加工企业有1201家,占99.83%;2153户木竹经营户中,私营、个体户为2083户,占96.75%。2000至2002年,全部林业加工、经营企业年销售总额在11—12亿元间,年交纳税费为2—2.7亿元。其中私营、个体企业收入占10—11亿元,交纳税费1.9—2.2亿元。分别占收入、税费的90.55%和88%。以民营企业家江瑞丰创办的宝庆集团为例,最初,江瑞丰只承包亏损严重的绥宁县联合造纸厂,一年时间就使该厂从亏损4000万元的困境中扭亏为盈。尔后,又租赁了邵阳造纸厂、湖南省第一纸板厂,并采取股份制改造的办法使之融入宝庆集团。2002年,该集团生产机制纸11万吨,占全市机制纸产量的94%,产值超过5亿元。目前,宝庆集团已成为邵阳市最大的非公有制林业加工企业。相对国有森工企业而言,私营、个体林业加工、经营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谨,扩大再生产快捷。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造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大量国有经济成份剥离出中、小型企业后,非公有制林业加工、经营企业已经取代了原来的国有森工企业,成为林业加工、经营的主体,有力推动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目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邵阳市非公有制林业虽然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但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很多。特别是现行政策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一是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虽然从政策上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但至今尚未有专门保护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出台。由此而引发的非公有制林业不为社会所认同,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某地为保证一家大型木材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当地政府就曾责成有关部门取缔、关闭使用同种原料的若干小企业。这类事例说明由于没有法律保障,一部分非公有制林业的投资者处于不平等地位,受到不公正对待。

二是非公有制林业林、地权属不稳定。在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往往是倡导发展的措施多,而后续保护性的措施软弱,使得非公有制林业权属不稳定。绥宁县长铺乡濑水村村民刘文忠,是邵阳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代表之一。因其1986年承包村里3.5公顷山林获得好的效益而招致一部分人的“红眼病”,当其再度承包的140多公顷山林即将受益时,遭遇“红眼病”们的围攻而得不到法律援助,只得放弃合同,直接经济损失达60多万元。

三是现行管理体制不健全。非公有制林业从一开始就受到管理国有和集体林业的体制制约,呈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如采伐限额、私营林业业主法人的确定及管理,林地和林木的依法流转、森林资源如何进入市场以及正在实施的分类经营等等。特别是采伐限额问题,由于国家对林木采伐实行限额,且5年才能调整一次,使私营造林业主不能依市场变化和林种特性培育目的树种,难以在较短的经营期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前面例举的绥宁县联合纸业公司之所以在80年代中期与农民合股办原料林基地后,间断近20年,直至2002年才投资再建基地,其重要原因就是原来办基地没有得到什么优惠,仍然要从国家批准的采伐限额指标中获得原材料,自已培育的原料基地既不能单列采伐指标又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供应,建基地与不建基地差不多,影响了其投资积极性。四是林业税费负担不合理。目前,国家规定的木材税费总额已高达木竹销价的近40%。同时,由于林业系统许多人员的工资未列入财政预算,以致县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只得采取“费用包干”的办法,为保工资而被迫抓收入。再加上地方政府一些巧立明目的“搭车”费,使税费征收额超过了40%,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户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严重影响了众多业主的积极性。据调查,在邵阳林区租山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每亩需成本350元,按18年为一轮伐期,每亩产材6立方米,每立方米销售价450元计算,剔除成本、采伐工资和税费后,每立方米只能获利60元左右。每立方米木材18年只能收入60元,每年只能得3元多钱,如果计算投资资金的时间价值,则单位利润就更为微少。又如一些木材经营户反映,运输销售杉木,本来就收入低廉,加上沿途检查站的重复处罚,基本上无利可图,于是千方百计销售没有采伐证的“黑材”。政策上的偏颇,既阻碍了木材的顺畅流通,又使乱砍滥伐屡禁不止。

五是信贷环境不宽松。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私营业主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设法融资。但是,金融部门的贷款目前只向大型项目倾斜,国家尚无政策、渠道支持中、小型林业项目,这就给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带来资金不足的困难。调查中发现非公有制林业普遍后劲不足的一大原因就是缺乏资金。如城步县西岩镇三合村村民计划营造楠竹90公顷,需要资金200万元,而金融部门(实际是世行造林项目投资)只能解决160万元,缺口40万元,再向国家贷款已不可能,结果只造竹54公顷。因资金不足这一瓶颈的制约,影响了非公制林业的快速发展。

六是服务不到位。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户大多是私营、个体业主,普遍缺乏林业技术和专门人才,由此而出现的造林、营林、森林保护等问题很多。而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又因事物性工作繁杂,难以及时给非公有制林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加之非公有制林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国家尚未设臵专门机构管理,一旦发生问题,经营者求告无门的情况经常发生。前面例举的绥宁县村民刘文忠,遭遇到承包合同被强行中断的问题时,竟难以得到社会有力的支持。尽管林业主管部门为其主持了公道,而一些权威部门并没有依法给予保护。一个好端端的非公有制林业实体竟被一群“乡霸蛮”毁于一旦,其教训颇为深刻。

三、关于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建议。

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切实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要立法,依法确定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的权责利。非公有制林业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必将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事物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之所以非有制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不很顺畅,还存在许多障碍,就是没有专门法律的规范。国家应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迅速出台保护、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依法确定集体经济组织的山林土地所有权;责任山、自留山承包经营者的使用权;山林承包经营者对物品相对独立的处臵权和收益权;林地、林木的依法转让、继承权;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等。只有这样,林业上几十年实行的“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实,非公有制林业才能在法律保障下得以健康发展。

二要切实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并落实相关政策。首先,在生态公益林方面,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按国家规定一视同仁给予补偿(包括享受退耕还林一类项目的补助),给私营业主吃“定心丸”,以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其次,在商品林方面,一是拓宽商品林用地范围。凡县级人民政府规划的公益林经营区以外的所有土地均可发展商品林,并且不改变地类性质,仍按农业用地管理,采伐后可自由还耕或重新营造商品林。二是允许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营造商品林,可享受林业长期低息、贴息信贷的经济扶持。三是规定所有以木材为原料的企业,都应营造工业原料林。特别是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企业要把原料林建设一并纳入工程规划,列入工程预算,与所建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四是允许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对国有商品林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依法进行流转。五是放活采伐限额。

1、对商品林中的用材林,实行采伐限额5年总量控制,在不突破5年总量和确保及时更新的前提下,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调剂采伐限额。

2、对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批准的定向培育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可自主确定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实行采伐限额单列。

3、在农田营造的商品林,采伐时单独报批,不受采伐限额限制。

三要轻税薄费、放水养鱼。目前,木材的税率和收费差不多是其它行业平均税率的3倍,在保证60—70%的生态林不得砍伐外,对商品林实行“降税率、增基数”的措施,实现森林资源和国家税收同步增长的目的,即各种税费率控制在20%以内。虽然税率降低了,但可刺激投资者的造林积极性,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国家征税的基数也会相应增加,国家的税费也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对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及更新采伐过程中生产的次加工材、小径材、薪材免征农业特产税;对中幼林透光抚育生产的原条、小杆等产品免征农业特产税;培育和生产林业生态建设和“五荒”造林使用的苗木、自然保护区进行的透光抚育、旅游开发、多种经营等,可按规定享受税费免征政策;部分地区,其农业特产税中的“原木”品目,可按8%税率在生产环节征收;私营者投资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减征70%的育林基金;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

四要创造宽松的信贷环境。针对造林投入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对经营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造林者,除给予种苗等补助外,还应简化手续,允许他们申请使用国家林业贴息贷款或经森林资源资产中介机构评估,允许经营者以林木抵押向银行贷款。据匡算,按五年期扶贫贴息贷款利率贴息,每一亿元的财政贴息,可为约32亿元信贷资金提供财政贴息,按项目自筹资金比例40%计,可吸收约21亿元民间资本。也就是说,1亿元财政资金可拉动53亿元的投资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国家林业贴息贷款和银行抵押贷款对非公有制林业的经济杠杆作用,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要妥善解决国有林场职工从事非公有制林业后的实际问题。为摆脱困境,国有林场的职工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门路,一部分参与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一部分从事政策允许的其他产业。我们认为,只要不领取林场固定工资,且按规定向林场交纳相应的费用,其从事的产业及收入则应被视为非公有制林业经济。那么,这些职工的工龄计算或买断,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等问题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据了解,集体林区国有林场职工的两种“保险”,目前是没有纳入社会统筹的(即便立刻纳入,每个林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万元的补缴费用难以负担)。既然国有林场的改革改掉了职工的“铁饭碗”,职工们又积极投身于国家号召的非公有制林业行业,国家及有关部门就应该制定相应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解决国有林场职工从事非公有制林业的后顾之忧。

4.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况 水 标刘 晓 勇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 南昌邮编 330046)

摘要:根据江西省林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西省非公有制速生丰产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等,提出促进我省非公有制速生丰产林发展的对策。

Forest development is actual according to Jiangxi province , thorough analysis is not that public ownership fast-growing , high-yield timber forests develops have problem in lower Jiangxi of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province , includes system ,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control etc., bring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boosting my province being not that public ownership fast-growing , high-yield timber forests develops.关键词:市场经济、非公有制、速生丰产林、发展对策

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非公有制林业是指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所从事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它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林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非公有制经济与林业经济的结合。根据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发展非公有制速生丰产林既能体现森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能,又能推动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1]非公有制速生林在江西的现状

江西省气候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据“十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显示:江西省有林地面积13075万亩,森林覆盖率60.05%,活立木总蓄积35357.23万立方米,竹林面积1236万亩,活立竹总株数15.01亿株。为了充分利用好资源,全力加快山区农民致富步伐,积极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结合省情与林情,省政府提出了以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为指导思想,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林业发展战略。自2003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国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并将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

江西省处在“南用”区域,是我国发展速生丰产林主要区域之一。随着资源的减少和人口的剧增,目前木材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供需缺口日益增大。速丰林属商品林,相对于一般用材林而言,它具有投入大、经营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随着林业体制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林业,特别是非公有制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个体造林专业大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户现已突破了22万户,经营面积达370多万亩;全省计划用5年时间将国有林场的400万亩商品林和乡村林场的300万亩商品林进行民营改造;全省各地参与非公有制林业建设的经营主体不断庞大,尤其是几十家大规模林产品加工企业的进驻,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预营造各类工业原料林基地(主要以速生树种为主,如杨树、桉树、桤木、酸枣湿地松、和杉木等)面积上百万余亩,其中仅印尼金光集团的旗舰企业亚洲浆纸(APP)现已营造了22万余亩。江西非公有制速生林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林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和非公有制林业的快速发展,商品林业,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在经营管理上相继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体制不顺、经营主体多、经营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管理粗放、活立木市场不成熟等方面。

2.1 经营体制不顺

根据分类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属商品林的速生丰产林要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

[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但是,在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我国林业,进入市场经

济后,相应的部分林业体制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如采伐指标制定等同于一般用材林管理,管理严格,缺乏针对性,相应政策支持不够,税费繁重等,导致经营主体利润空间小,积极性不高。因此,在经营利润较小,风险系数又大的情况下,个体、私营或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不高。

2.2 经营主体多、经营规模小、经营措施粗放

全省非公有制林业经营形式主要有林农承包集体林地自主经营、“基地+农户”经营和外商投资承包经营三种,其中以林农承包集体林地自主经营形式居多,这种经营形式由于经营主体多,层次不一,其掌握相关技能良莠不齐,导致科学集约经营面积小;同时,由于承包经营的林地面积小而且很分散,非常不利于科学规模经营,且林业产出年收入低,所占家庭收入比重小,所以经营者未将林业收入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集约经营积极性不高,经营措施粗放。

2.3 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全省非公有制速丰林建设经营主体多,个人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投入的成本较低,相关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2.4 活立木交易市场不成熟

由于缺少成熟的活立木交易市场,在当前中、幼林交易困难的情况下,经营主体经营效益不能随时得到体现,而且经营风险系数又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参与速生丰产林建设积极性不高。江西非公有制速生林发展对策及前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形式是成本的竞争、价格的竞争、科技的竞争。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林产品市场不再是局部的区域市场,而是整个国际市场。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非公制速丰林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生产力,通过规模发展、延长产业链和调动一切发展的积极因素调整生产关系,大幅降低经营成本,争取更多市场份额,最终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经营目的。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立足江西省省情和林情,剖析林业发展新形势,贯彻《决定》精神,笔者从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上就江西省非公有制速丰林发展对策提出以下几点看法,望能推动其跨越式发展。

3.1 政府参与长远规划,并给予政策扶持

森林是最大碳库,提高森林资源总量,是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最有效的途径,是降低温室效益关键。发展速丰林具有两面性,科学经营不仅能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相反,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而且也会导致地力的衰退,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必须为速丰林发展区域、面积、采伐限额和经营措施做出一个长远科学的规划,要求各单位做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并按方案中的要求坚持贯彻实施,同时政府也要在税费、资金上的给予适当扶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速丰林发展区域应选择在立地条件和水热条件好的坡度平缓地段;二是发展面积坚持林业生产周期的可持续性,确保资源总量不减少;三是采伐限额应根据动态资源和生态监测及市场需求,政府宏观调控;四是经营措施首先应小心谨慎引进外来速生树种,大力发展乡土速生树种;四是应大力推广小块纯林的块状混交或不同树种轮作经营模式;五是推行小班作业法,即在营造、采伐过程中按照小班进行作业,尽可能不剖小班经营。

3.2 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权管理制

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都来源于资产的所有权,而林权是体现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资产所有者经济利益的核心,所以,明晰稳定的林权是提高林权所有者经营积极性和促进林业市场成熟的基础。为了建立明晰稳定林权和科学管理林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将林权信息输机入库进行规范管理,对今后发生变化的林权也应及时更新,并输机入库。目前,我省已开始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落实到户,完善林权管理制度。

3.3 规模发展基地林业和订单林业,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

江西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而且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更是发展商品林业优越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发挥承东启西和横贯南北的区位势及资源组合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速丰林生产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业产值增益,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这是策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我省发展非公有制速丰林的必然选择。

当前,江西省林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林地为集体林,由林农粗放经营。受人均林业产值所占人均收入构成比重小和林权不明晰的影响,林农缺少积极性。为了跨越发展我省非公有制速丰林,在明晰责权利的基础上,采用“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和“公司+农户”等形式,发展规模林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不仅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和森林认证工作和积极

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市场供求的变化。

3.4 加强森林培育的源头管理,大力推行监理制或质量全过程管理制

江西省属南方集体林区,林权多为集体,大多数由千家万户的山区林农和村、乡集体经营,在市场调节下,受林业特点传统经营影响,目前主要为粗放经营,从而形成科技技术含量低、造林成活率低、造林保存率低、成林后林分质量低、综合效益低的恶性循环。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做到“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加强造林源头管理,大力推行工程监理制或质量全过程管理制非常有必要。在操作层面上,监理队伍可以由省、市、县组建通过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经营等全过程中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提高作业设计科技含量,做到适地适树,管护到位的目标,从而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与工程质量,做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

3.5 科学合理管理速丰林的采伐限额

《决定》中提出要改革和完善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对速丰林的采伐限额的制定,根据“管死一片,放活一片”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小班源头管理,以森林资源总量增长为标准,有机结合区域的生态监控结果,采用森林面积与林木经济成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另一方面,在抓好采伐限额源头管理的前提下,木材进入市场领域各环节中应减少相应放行检查,特别是出县区后的检查。

3.6 积极培育林木市场并促其成熟

《决定》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对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采取不同的资源管理办法,商品林要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发展社会林业就必须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就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诱导和竞争的压力是激活市场活力的动力要素,可以促进经营主体不断改进技术、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效率。为了加快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政府在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同时,应向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其拥有与公有制林业同样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市场,同时也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联营、兼并、招标、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或发展订单林业、基地林业等经营形式扩大其经营规模,从而让林业成为经营实体的主业,促进其自发自觉参与林业市场的合理竞争,从而加快非公有制速丰林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培养与发展林业市场并促进其成熟,必须在责权利明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宜林业市场发展的各种媒介手段和相应机构设施及制度规则,如公证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媒介通讯手段、市场活动的各种制度规则等,从而形成完备的林业市场体系,让完备的林业市场成为林业发展的指挥棒,由市场对林业资源进行配置。参考文献:

[1] 柴浩放,姜志德《论当前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五

*县人民政府

(2005年7月14日)

2003年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现场会以后,我县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按照“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取消限制门槛,放宽准入领域,重点解决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问题,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情况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04年,全县新增非公经济组织314户(私企27户),累计达到7196户(私企156户),注册资本金3.11亿元,资产总额4.85亿元;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占全县GDP的31.8%,实现工业总产值3.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上交税金1462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2.7%。今年1—6月份,全县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78亿元,占年计划的50%,同比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9612万元,占年计划的60.7%,同比增长43%;实际入库税金850万元,占年计划的51%,同比增长12.7%。

二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4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7.12亿元,完成总产值7.63亿元,分别较2003年增长15.1%和15.3%。今年上半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完成总产值4.7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6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57.1%、55.2%和60.7%,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7.1%、24.7%和43.6%,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4亿元,实现总产值2.4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5%和19%,占全县同类指标比重的58.9%和68.6%,比上年同期提高3.8和3.9个百分点。通达果汁厂、火石咀煤矿、陈家坪煤矿、水帘洞煤矿等4户规模以上企业增速分别达到119%、294.1%、171%和152%。

三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我县非公经济已逐步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服务业、采掘业向能源工业、医药、新型建材、房地产开发、农业科技开发等领域延伸拓宽,煤炭采选、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沙石采掘、流通服务等行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不仅促进了煤、粮、果、畜、草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带动了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第三产业数量、从业人员、实现收入分别占非公经济的94%、59.1%和46.2%,仅从事煤炭运输的大型车辆近1000辆,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

四是贡献份额不断增大。非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煤炭、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境内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张了县域经济总量,较好地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目标。2004年,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为31.8%,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32.7%,对全县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56%;非公经济提供就业岗位2.36万个,支付的工资性收入总额1.75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614元,占当年人均收入的37.4%。今年上半年,全县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地方财政收入、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33.8%、33.4%和55.3%。

二、主要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要求,我们始终把非公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来抓,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全县各级各部门自觉破除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放到增加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高度来认识,对非公经济在资金倾斜与扶持、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强化管理与改革等方面,都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有力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我们确定了工业立县、非公富县的发展方略,提出了“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2005——2010年工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非公经济工业产值突破40亿元,占到80%以上,使非公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达到60%以上,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调整优化结构,做强优势产业。按照“立足农产品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第一产业;立足矿产资源开发,强力突破第二产业;立足实施城镇化战略,配套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经济杠杆作用,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龙头企业。投资9800万元,建成了通达果汁厂、农鑫饲草公司、永乐平乐面粉厂、中兴果袋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而使全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20户。2004年,通达果汁厂消化原料果8万吨,支付果农果品收入2700万元,吸纳200多名农村劳动力从事果品装卸、分级工作,全年实现产值4955万元,上缴税金322万元,起到了“兴办一个龙头,带动一片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八方百姓”的作用。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2010”工程,即在全县采掘、建材、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五大行业筛选20户企业,培育成非公经济骨干企业;全方位做大做强10户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其它行业发展。近年来,全县投资7.02亿元,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产业升级。火石咀煤矿投资2.35亿元实施了三期技改工程,目前正在开发官牌煤田,下一步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吨。通达果汁厂投入1.2亿元,实施了二期技改工程,扩建果汁生产线一条,使果汁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达到1亿元。目前,以火石咀煤矿、水帘洞煤矿、陈家坪煤矿主的煤炭开采业,以*县缸瓦厂、城西缸瓦厂、义门空心砖厂为主的新型建材业,以农鑫饲草公司为主的饲草加工业,以绿丰兔业、新星奶牛场为主的养殖业,以通达果汁厂、林花发泡网厂、东鑫果库为主的果品加工、包装、储运业,以永乐面粉厂、龙凤酒厂、秦郎酒厂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陶土、油母页岩、砂石采掘为主的采选业等主导行业已初具规模。三是坚持科学规划,优化企业布局。重点围绕新民、北极、龙高等“七镇两乡”,把创建专业市场和非公经济园区纳入小城镇发展规划,完善配套设施,简化办事程序,采取租赁、出让或一次性买断土地使用权等办法,鼓励农民、客商投资办企业。先后设立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新民企业示范小区,以培育骨干企业发展为主的永乐企业示范小区,以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发展的城关刘家湾企业示范小区等3个示范小区。目前,全县已形成经济园区雏形的乡镇达到5个,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0个,入园企业2975户。

(三)抢抓发展机遇,多方招商引资。按照“搜集、整理、论证、立项、包装、宣传、推介”等程序,将资源优势项目通过整合包装,用资源开发吸引项目,用特色招商引资,陆续筛选出一批特色鲜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项目,积极参加西洽会、农高会、全国乡企经贸洽谈会以及银企推介会,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5个,签约项目资金8.76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浙江虎豪集团等知名企业及海星、家福乐超市等大型购物集团先后落户我县投资兴业,陆续建成了通达果汁、永乐平乐面粉厂、秦郎酒厂等27户企业,盘活存量资产3400多万元,实现多元化增量投资1.2亿元。今年以来,全县已签订城东综合市场、官牌煤矿工业广场、百子沟6号井、东风汽车3S形象店、虎家湾缸瓦厂等10个非公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资金2.8亿元。在抓好已签约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借鉴兄弟县区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经验做法,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筛选出9大类32个符合产业政策、富有发展潜力、具有地方特色的储备项目,目前正在大力向外推介,积极招商引资。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创新一个好体制,建立一个好机制,优化一个好环境”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项目论证、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市场分析、协调服务等工作,当好企业参谋。一是放宽发展政策。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决定》、《*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发展非公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维护企业权益。坚持从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入手,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推行《收费明白卡》制度,严格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定期组织公安、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干扰、破坏企业发展的违法违纪行为。去年以来,全县查处干扰非公经济的事件5起,处罚各级干部8人,召开公开处理大会4次,处理违法违纪人员58人,有力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搞好协调服务。坚持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编写企业标准、企业章程、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主动为企业服务。县上先后3次组织科技项目下乡村、下企业活动,同陕西科技大学就果品、干杂果、建材、煤炭等4个行业的5个项目进行科技对接,同咸阳陶瓷研究院、墙体改革办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先后邀请4名专家深入企业现场解决问题。城建、土地、工商、财政、税务、环保、质监等部门实行政务公开,推行服务承诺制度,明确了办事内容、程序、标准和时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四是加大舆论宣传。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非公经济发展汇报会,部署研究非公经济发展工作。同时,我们还创建了“*县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站”,开办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巡礼报道”专题栏目,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年3月下旬,相继召开了“全县非公经济工作会议”及“工业立县”动员暨千人誓师大会,对发展非公经济成绩突出的26个单位、22户企业、14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县电视台分别对两会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对火石咀煤矿、通达果汁厂、*县缸瓦厂等8户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题采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五)落实领导责任,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在领导措施上,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工商、税务、财政、城建、国土、非公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加强了对非公经济发展的领导。二是在领导力量上,先后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非公企业制度及乡镇领导包抓示范企业制度,由31名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户企业,16个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负责包抓48个示范企业(项目)。三是在责任落实上,把非公经济发展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每年初县上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了奋斗有目标,考核有指标。四是在协调服务上,县政府为了解决非公经济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设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成立了16个乡镇企业管理服务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65名,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五是在工作措施上,严格实行“三个一”工作机制,即对全县非公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在确定一名包抓县级领导的基础上,再落实一个牵头部门,组建一个工作机构,2005年,全县有10个非公经济项目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由9个部门牵头,10名县级领导、21名科级干部负责包抓落实,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2004年,全县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贡献份额为31.8%,低于全市47%的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份额为32.7%,低于全市36%的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份额为614元,与全市880元的平均水平相差266元。全县非公经济组织户均固定资产原值3.2万元,户均从业人员3.1人,远远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现有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4户,个体私营企业占到总量的97.5%。个体私营企业中,95%以饮食、服装、运输、零售为主,小打小闹多,没有规模优势。

二是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大不强,名牌产品少,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而小,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相结合的新体制尚未形成。据2004年底统计数据反映,城关、炭店、永乐、新堡子、新民5个乡镇非公经济增加值、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县非公经济总量的83.4%、81.1%、70.1%和82.6%.三是发展环境不优,资金严重短缺。宣传、鼓励、引导和发展非公经济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发展环境对外地客商吸引力还不够。多头管理、多头检查、多头收费、服务不力现象仍时有发生。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税务代理、记账代理等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非公企业获取技术支持困难,政策信息渠道不畅。非公经济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没有建立,企业很难获得贷款,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四是自身素质较差,发展后劲不足。非公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装备差,在资本结构上呈现“家庭化”,在经营管理上呈现“家长化”,用人制度上呈现“家族化”。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市场经济知识淡薄,管理水平跟不上,可持续发展存在不少困难。

四、发展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的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实现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走速度快、效益好、规模大、实力强的发展路子。到2008年,全县非公经济年增速力争达到15%以上,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将着力抓好七项工作,努力实现七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全面发展,在扩大总量上取得新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势,谋划一批有前景、有特色、有效益、带动力大的项目,把发展的增长点落到实处。对重点建设项目,逐级建立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及法人负责制,实行领导包抓,定期检查进度,实施责任制考评,加快建设进度,使非公经济在数量、规模、从业人员和经营收入上都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二)加快结构调整,在优化结构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产品结构上,实施名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在企业结构上,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实行抓大治散,实施规模经营。在布局结构上,认真落实小区建设的有关规定,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加快企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开发,向小城镇和园区聚集。

(三)深化企业改革,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指导已改制企业规范运行。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二是正确处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大集体经济的关系,把发展混合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作为非公经济的主攻方向,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明晰产权,切实解决产权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围绕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实行资产重组,着手组建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全县非公经济“多而不强”的问题。

(四)推进科技进步,在科技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一是鼓励引导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前沿,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二是鼓励企业广泛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联合,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三是加快人才开发。积极抓好企业职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技术素质。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加速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设计、营销、核算等全过程的应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尽快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及*县缸瓦厂、永乐多元素复混肥厂、秦郎酒厂等骨干企业的联网工作。五是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的质量、成本、安全等专项管理,向管理要市场、要品牌、要效益。六是积极推动信用建设。定期开展诚实信用教育活动,树立讲信用、讲秩序的良好风尚,逐步建设非公经济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风险担保机构。

(五)抓好招商引资,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新突破。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大商小商一起招,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提高引资总量。围绕全县的主导产业,积极宣传企业,宣传项目,以优良项目、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吸收利用外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嫁接改造现有企业,实现招商引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六)实施品牌战略,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非公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将创品牌纳入发展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品牌带动骨干企业,以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培育造就一批产品档次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引导企业以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监督体系,着力创建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6.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1615.11亿元。在新形势下,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推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1615.11亿元,增长12.1%,比GDP增速快2.1个百分点;站GDP比重达到59.8%,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

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2.1%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再创新高

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615.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59.07亿元,增加38.79亿元;第二产业达到9706.59亿元,增加984.93亿元;第三产业达到4624.22亿元,增加591.39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3年,各地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各类建设项目成批集中开工,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比GDP增速快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3.4%和11.8%。

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非公有制经济占比稳步提高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8%,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7%,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1.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突出

四川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贡献。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1.3%,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49.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到19.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工业支撑作用明显

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高端现代产业,深入实施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方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四

川造”产品和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实施重点园区培育计划,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民营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达869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4%,对四川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4%,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5393.64亿元,总量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超过600~900亿元之间地区达到10个,分别是绵阳市、德阳市、南充市、宜宾市、达州市、凉山州、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和资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在300~600亿元之间的地区达到5个,分别是自贡市、眉山市、广安市、遂宁市和攀枝花市。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攀升。21个市(州)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有18个地区。其中,居四川省前8位的地区分别是眉山市(63.5%)、南充市(60.2%)、内江市(60.1%)、遂宁市(59.7%)、成都市(59.2%)、泸州市(59.2%)、达州市(59.1%)、雅安市(58.6%)。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21个市(州)中,有19个地区增速超过12%;非公有制经济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超过50%的达到20个地区,其中贡献率超过70%的有11个地区,分别是雅安市、泸州市、眉山市、遂宁市、内江市、宜宾市、广安市、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和德阳市;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势头,增速持续回升达到

7.3%。

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由于四川投资和创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盛会相继在四川成功举办。2013年,四川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2家,目前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269家。四川工商登记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25.6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6%,总户数比上年增长9.4%。其中,个体经营户达到274.87万户,比

上年增加22.24万户,增长8.8%;私营企业50.42万户,增加5.61万户,增长12.5%。

四川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大幅增长。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规模首次突破1.5万亿元,达到1584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提高16.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营户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增长12.4%;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242.52万元, 增长32.3%。

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改善

非公有制经济是具有活力的经济主体,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作用。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达17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受“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6.8%,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92.38亿元,增长22.0%;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116.71亿元,增长

7.7%。四川省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955.02万人,增长8.0%,新增就业人数70.92万人。

把脉问诊:加快改革和转型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致的不足。下一步,四川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加快改革和转型。

问诊一:市场

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既有国际知名资历雄厚的世界500强大企业,又有国内外技术先进发展强劲的后起之秀,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在信息、资本、技术等一些方面不及沿海开放地区,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些竞争强敌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

药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据本地优势,发挥企业主导产业,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突破本地发展限制,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

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问诊二:资金

融资难、融资贵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利用水平较低,与工业化阶段高投入的要求不适应。只有少数发展上规模的企业能够达到金融证券融资的条件,而绝大多数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民营企业通过国有银行融资的比例较低,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多数通过民间拆借,融资成本高还款风险大。

药方:改善投资环境,提供融资支持

落实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鼓励、引导民营投资的政策措施。设立权威性的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信息中心机构,为民营投资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开发新产品以及社会公共协调等配套服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推进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

问诊三:观念

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落后

民营企业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满”现象比较普遍。民营企业无论是平均资产规模,还是平均销售收入总额,都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企业家过分担心承担经营风险,不肯放开手脚拼搏市场,宁愿维持企业平稳状态。

药方: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民营企业家要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民营企业家要克服“小富即满”的落后思想,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民营企业要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敢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竞争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努力发展自己。

问诊四:管理

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较差

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家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型企业组织,有的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组成,因而企业产权不明,缺乏制度约束,决策管理不够科学。

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模糊。一些民营企业经受不住利益诱惑,在扑朔迷离的市场面前,脱离核心业务盲目扩张,最终把企业拖入困境。

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而阻碍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进入民营企业。

药方: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的发展要遵循科学的管理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要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要逐步摆脱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管理,做到产权明晰,制度健全,决策科学,管理严谨,构筑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民营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经营生产活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参与市场竞争。

7.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七

黄陵县人民政府(2012年6月7日)

尊敬的吴主席、各位领导:

时值初夏,吴主席在百忙之中到黄陵调研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市政协对黄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在此,我代表中共黄陵县委、黄陵县人民政府对吴主席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黄陵县的基本情况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辖7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社区服务中心。黄陵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27亿吨,原煤年生产能力2600万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陕西四大煤田之一,是陕西重要的煤炭能源化工基地;黄陵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果园面积20万亩,年产27万吨以上,是全国绿色苹果示范基地和陕西优质苹果生产出口基地之一。黄陵人文景观独特,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之地,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黄陵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1.5%以上,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3.6亿元,增长11.6%;财政总收入15.94亿元,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8.27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3亿元,增长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4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纯收入7723元,增长26%。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在延安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三年位列“陕西省十强县”,2009年起,连续两年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截至今年5月底,完成生产总值33.1亿元,占年计划94.1亿元的35.2%,同比增长11.2%;全县财政收入完成9.7亿元,占年计划17.2亿元的56.4%,同比增长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占年计划8.9亿元的60.7%,同比增长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00元,占计划9113元的45%,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951元,占年计划24249元的41%,同比增长35%,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二、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近来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积极调整结构,扩张总量,加大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支持和保护力度,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总量快速增加、领域不断拓宽、结构逐步优化、贡献继续增大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5057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7104人,完成增加值17.92亿元,占同期全县GDP的21.43%。店头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完成增加值32亿元。今年截止5月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75亿元,占年计划的45%,较上年同期增长20%,店头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完成增加值19.4亿元。

(一)完善规划创新机制,发展合力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了《黄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黄陵县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起由主管县长为第一召集人,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新了工作机制,形成了发展合力。

(二)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相继成立了黄陵万谷小额贷款公司和万谷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扩充财政担保资金额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设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同时做好省、市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的申报工作,近年来共争取省、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00余万元,有力支持了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三是建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定期开展优惠政策宣传活动,确定了企业环境评价代表,在行政执法部门推行了行政效率公示和评议制度,开展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四是加强信息统计和预警监测工作,健全信息统计台账,强化对重点企业和两个园区的运行监测,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诚信企业发展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深入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积极组织企业代表参加西洽会等各类展会活动,加强企业技术交流,展示现代企业良好形象,延安西物瑞星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黄陵圣轩食品有限公司等16户企业,创建成为市级和县级诚信企业。2011年,黄陵县天然气公司、轩辕圣地酒业有限公司、华辕有限责任公司、兴隆养殖有限公司等9户企业发展良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860万元,完成增加值1944万元,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继续发挥着骨干和排头兵作用。

(四)结构调整初具成效,产业门类呈现多元化。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农副产品加工、贮运、种植养殖、施工建材、科教文卫、旅游服务、餐饮娱乐及其它社会服务业领域转移,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中高科技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企业的份额不断提高,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宽领域生产经营的良好局面。

(五)三大园区全面建成,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三大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小企业最活跃的投资热土和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属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54家,其中规模以上38家,国内最大的煤矸石电厂—西峪煤矸石电厂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10万吨合成氨、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完成各项前期工作。上翟庄高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总用地105公顷,基础设施配套已基本到位,为中小科技产业企业入驻园区创造了条件,延安西物瑞星光电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轩辕酒文化旅游产业园是非公有制企业的亮点,防洪、桥梁、酒罐安装等工程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

(六)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社会贡献逐年加大。

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仅有23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5057户,占全县GDP的21.43%,五年时间增加了9.53个百分点。在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等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煤炭开采与加工业、建材施工业及旅游三产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步伐和店头、隆坊等重点镇的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和谐黄陵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培养了董江源、吴海杰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致富思源,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开展捐资助学、修路架桥、扶贫帮困、接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慈善活动,推动了黄陵慈善事业的深入开展。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贡献有待加大。目前,全县中小企业产值仅占全县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低于全国50%、全省45%的平均水平。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年GDP的20.5%,2011年为21.43%,只增加了0.93个百分点。二是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大多集中在原煤开采、房地产开发、果品原始收储等方面,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名优品牌产品和带动能力强产业集群。三是非公经济发展布局有待协调。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在店头和城区,县域内其他乡镇的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份额很小。二产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较大,增速较快,一产和三产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四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开拓进取的理念和精神,管理粗放,技术不新,设备简陋,人才、信息、管理水平不高,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上,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注重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忽略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今年是我县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重要时期,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这次调研活动为契机,结合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总结经验,加大力度,促进全民创业,培育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规模、结构、效益上实现新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抓龙头企业,扩张规模总量。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参与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中拓宽空间,实现快速发展。重点围绕曹家峪和白石焦化项目,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配套协作型企业,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环保型生产加工企业。围绕黄帝陵旅游产业,加快黄帝文化园区建设,大力实施新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及交通商贸、餐饮住宿、文化中介等服务业。

二是抓全民创业,激活发展动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倡导全民创业,鼓励个人兴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动员和引导退伍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工人等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残疾人自立创业,支持个体工商户二次创业、民营企业扩张创业,形成全民创业浓厚氛围。

三是抓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不断完善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各项服务功能,吸引民营企业入驻园区。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中,曹家峪焦化项目今年全面投产达效;白石焦化项目年内完成焦炉等主体工程;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全年要完成投资2.5亿元;10万吨合成氨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协助黄陵矿业公司尽快争取双龙西峪煤矸石电厂“路条”,力争年内建成运行。上翟庄科技产业园项目生产玻璃微珠4000吨,产值8000万元。今年是轩辕酒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实施主题酒店、文化广场、酒工艺展示区等工程,生产轩辕酒800吨,实现销售额1.28亿元。

四是抓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县上每年将从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总额中提取一定的资金,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同时完善资金使用监督办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商业银行、信用联社、小额贷款公司将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项目,加快制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开展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8.石家庄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八

一、指前镇“非公”组织中妇女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指前镇“非公”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建设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纳入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列入了党委工作的责任目标,实现了“党群一体化”建设的格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组织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指导“非公”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据统计,指前镇规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截止目前已建31个,组建率为100%。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理念,灵活组建妇女组织形态。

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延伸妇女工作领域,积极为妇女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创造条件。

因势利导,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妇女组织建设,我们则根据企业发展和经营状况以及从业妇女的特点,按照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灵活的妇女组织设置,筛选确定了具备组建条件的单位列入组建工作重点,目标落实到人,扎实推动。一是“独立建”,对于新建中小型私营企业且女职工人数在30人以上,符合“两稳定一合适”条件的,即符合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定、妇女队伍比较稳定、有合适的妇女干部人选的企业,建立独立的妇女组织;二是“联合建”,对于不具备建立独立妇女组织的,则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联合的妇女组织;三是“依托建”,对于外资企业则依托女职工委员会为联系的纽带,实行定向协调,定期汇报,定点包干等措施,不断提高妇女组织的组建率。

(二)加强引导,助推妇女组织健康发展。

镇妇联不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新需求调适工作内容和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起与自身发展协调统一的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以服务带动市场,以理念推动发展。

1、加强教育,培养队伍。镇妇联定期深入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作生产一线,发现、培养、推荐优秀女员工,筹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女性人才信息库。一是加强对优秀女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优中选优”,将政治思想过硬、有培养前途的女员工,推荐给组织部门,扩充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三是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优秀女企业家、优秀带头人充实到镇妇委会,使她们更好地发挥才干,服务社会。自2019年以来,先后有沈冬梅等八人被吸纳到镇妇委会中来。

2、加强引导,培植理念。镇妇联注重将妇女工作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文化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服务品牌。如卿卿针织厂的“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华兴电子厂的“学习改变生活”等服务品牌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内涵。

3、加强协调,培育合力。面对企业发展中困难和问题,镇妇联善于发挥妇联的联系、协调作用。年初,针对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用工难问题,镇妇联联合镇劳服所等有关部门举办了的“妇女人才供需洽谈会”,为多家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今年1月份,开展女企业家结对帮扶工作,对农村贫困妇女免费送技术,送生产资料,包揽所有产品的市场销路等问题,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三)服务妇女,彰显妇女组织活力。

为找准妇女工作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镇妇联积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尽可能地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妇女的要求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妇女自身的追求目标结合起来。

1、维护权益,关注需求。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女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多、工作流动性大、自主维权意识不强等特点,通过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强化妇女的学法、用法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企业主维护女职工权益的自觉性;通过 “流动妇女之家”示范点的创建,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女企业家、女职工学习交流、联络联谊、放飞身心、回报社会的需求。

2、巾帼建功,彰显活力。通过争创“巾帼文明岗”,争当“巾帼建功标兵”等活动,组织企业妇女学文化、学技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女职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为推进企业发展献智出力;通过“共建幸福家庭、共享幸福生活”、 “三八”文艺汇演等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懂礼仪、讲文明、展新风,积极弘扬企业文化、彰显非公有制经济妇女组织活力。目前,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市级巾帼文明岗15个。

二、当前“非公”组织中妇女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是部分企业法人和负责人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建立妇女组织不仅不能增加经济效益,还增加企业开支,对企业发展并无促进作用;其次是部分妇女思想认识不到位,在“非公”组织中从业的女性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大都属于就业竞争的弱势群体,工作稳定性差,她们更多地是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稳固、怎样与领导及其职工搞好关系等,而忽略了“妇联”这个娘家人的作用;第三是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从业人数较少、规模较小,达不到成立妇联组织的要求,且不想与其他单位建立联合的妇女组织。

(二)“非公”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干部队伍不稳定。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人员流动性大,妇联干部队伍不够稳定,已成为影响基层妇女工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据调查,全镇非公有制经济中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妇联干部较为稳定,但是,几乎都是身兼数职,工作精力难以集中;有的企业妇联干部从事“边缘”岗位,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信息知之甚少,难以组织开展有效的妇女活动;有的企业妇联干部经济待遇得不到保障,仅凭对妇女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开展工作,以上这些原因致使妇联干部频繁调换,队伍建设不稳定。

(三)活动开展难。部分“非公”组织中虽然成立了基层妇联组织,但由于有些妇女干部自身也是打工的且又是兼职的,本职工作任务比较重,再加上企业主不重视,妇女组织活动的时间、经费得不到保证,因此妇女工作很难开展,使组织在妇女心目中缺乏可信度,影响了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四)个别企业主的法制观念淡薄,妇女权益维护有待加强。在实际工作中,妇联对企业没有真正的约束力,只有宣传、督促的权利,而企业经营者才有真正的决定权,导致妇女权益保护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一是同工不能同酬的现象时有存在。二是妇女的“四期”保护难以全部落实,一般只保护两期,即:孕期、哺乳期。三是劳动时间无规律,有的企业变相拖延劳动时间,且没有合理的报酬。

三、开展好“非公”组织妇女组织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为扩大妇联的群众基础,增强妇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非公”组织妇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非公”组织中妇女组织的组建率,扩大妇联工作在“非公”组织妇女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非公”组织中的妇女。

(一)坚持党建带妇建,探索妇联组织建设的新模式。围绕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针对我镇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及具体情况,制定加强“非公”组织中的妇联组织组建工作具体计划,指导符合条件的建立妇联组织。在已成立妇联组织的企业建立妇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问题共同商讨制度、妇女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制度等,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党建带妇建工作有效开展,形成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继续探索建立一批“非公”组织妇女组织建设的示范点,探索新形势下妇女组织服务企业的新模式,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检查,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本着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女职工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的原则,依据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区别企业规模大小,区别女职工数量多少和构成差别等情况,划分不同类型,确定组建重点,努力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

(二)以点带面,“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全面展开。在辖区内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辖区“非公”组织发展和经营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依据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区别企业规模大小,区别女职工数量多少和构成差别等情况,划分不同类别,确定组建重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推进计划和方案,努力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同时,要加强同人大、工会、共青团、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合作,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形成“非公”组织妇女工作的合力。

(三)注重实效,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不断根据“非公” 妇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新需求调适工作内容和方式,尽可能地把妇女组织对妇女的要求同妇女自身的追求目标结合起来。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及时了解和反映女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创新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女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企业和妇女群众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展活动,增强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妇女组织在“非公”组织中的影响力。

(四)筑牢根基,继续做好“非公”组织女性人才信息库的建设。根据“非公”组织特点做好女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到知人知行、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在女职工的管理中,及时建立优秀女职工的妇女工作档案,及时了解女职工的个人状况,做到主动贴近,心中有数,使女职工主动参与活动,使妇女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年不断线。

9.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九

——以佳木斯市为调查对象

【摘要】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党组织全覆盖的任务,佳木斯市采取措施,在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方面创新机制进行了三项大胆探索和创新,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并且整合资源合力推进非公党建,取得了可喜成绩,解决了非公企业党建的一些难题。

【关键词】非公企业党建隶属关系破解难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为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佳木斯市委党校组成调研组对非公企业的党建情况进行了调研。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难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大。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未纳入议事日程,工作抓得不紧,推进力度不大。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只注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党组织建设有所忽视,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佳木斯恒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2004年开始转制,2007年转制完成,2008年市委组织部撤销其党委建制,改为总支,隶属市国资委党委。自2004年转制开始后,该企业的党建工作和党组织活动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党委改为总支后,上级既没有任命总支书记,又没有确立组织机构,党组织形同虚设。

党组织建设覆盖面窄,基础工作薄弱。据统计,佳木斯市现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655家,从业人员49599人,已经建立党组织的企业228个,仅占11%;党员4864人,有近200名党员处于无组织依靠、无组织管理、无组织生活的“三无”状态;入党积极分子1165人,发展对象93人。其多数存在“组建难、活动难、发挥作用难”的“三难”问题。

隶属关系复杂,管理体制不顺。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存在多种模式:有的按属地归属区委组织部门管理,如恒泰建设集团党委;有的归属区经济计划局管理,如千里集团党委、新天利商场党支部等;有的是县(区)个(私)协会管理,如博华机械公司党支部隶属于市农委党委、龙盐佳市公司党总支隶属市粮食局党委、丰韵轴承公司党支部隶属市经贸委党委等。虽然市个体、私营协会建立了党总支,但对辖区个体、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仅仅是指导关系,没有管理职能。这种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体制使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往往出现重管、漏管和脱管的现象,党建工作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党员教育管理相对乏力。因流动性大等问题致使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相对乏力、弱化。如:佳木斯市地下商业街市场内共有个体业户840户、从业人员近2000人,市场主办单位设有党委,但对场内党员业户既不统计,也不管理,多数党员成为“口袋”(组织关系在自己手里)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党性观念淡薄,起不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培养发展缓慢,数量质量都难以保障。虽有些年轻有为、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从业人员向党组织靠拢,但由于党组织的不健全,使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了非公企业党员力量的壮大。

佳木斯市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益做法

创建机制,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按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的工作思路,佳木斯市大胆地进行了三项探索和创新:第一项是创新了选派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非公企业任党建指导员工作的做法。从2007年开展至今,佳木斯市已选派360人自主择业到非公有制企业做党建指导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项是依托市工商局成立了佳木斯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为弥补军转干部不足、中小企业党建缺失的问题,市委决定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依托工商局,既不增加人员编制和财政负担,又充分发挥了市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与个体私营企业劳动者联系广泛、便于开展党的工作的优势。第三项是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得到加强的启示,依托市民政局的民间组织局成立了佳木斯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彻底解决了“两新”组织党建“一手软,一手硬”的现状,对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培养,破解党员队伍骨干不足问题。佳木斯市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培养力度,把重点放在中层干部、生产一线、科技骨干和优秀员工上,指定素质高、党性强、有责任心的党员作为积极分子的培养人。在现实考察中,重点考察入党申请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入党动机,通过找本人谈心交流,了解其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了解发展对象的经历和奖惩情况,一贯的政治表现,特别是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表现,与企业员工的关系,党员群众的公认度,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及对本人的影响等。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切实做好确定入党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支部大会讨论、党委集体讨论审批、预备党员继续教育、考察及转正等工作。

统筹资源,合力破解多头管理问题。佳木斯市注重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联动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共同破解以往不同职能部门在非公经济组织的行业管理上,既有单独管理、各自为政又有多头共管、交叉重叠的问题。

正确引导,破解业务主管认识偏差问题。结合非公企业和员工实际,在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上,把“一线、一流、青年”作为发展重点,同时,采取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三早”措施,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围绕发展,破解非公组织应对危机挑战问题。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非公经济组织面临的经济萎缩、效益下滑等诸多发展难题,佳木斯市坚持党建工作围绕企业发展大局开展,着力提升非公经济组织抵御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制订相应的党建计划,不断加强载体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中。

关于今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加强领导,大力营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外部环境。深化对非公经济党建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

努力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使业主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目的、重大意义,增强他们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自觉性,激发职工群众支持党建工作的热情,形成上下重视、关心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切实明确职责和作用。抓非公党建工作要明确责任、规范管理,避免过去存在的私营企业党组织在隶属关系复杂多样化的状态,形成统一有序的分级管理的体系。

抓住关键,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常规措施。建设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要严格选任标准,切实把党性强、作风正、组织能力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并且对非公有制企业有关问题和情况比较熟悉的正式党员选任到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要加强培训和指导,着力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

建设实干管用的指导员队伍。选派政治素质较好,且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到规模以上企业担任兼职党建指导员。党建指导员要积极深入非公有制企业充分调研,制定工作措施,充分发挥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

加大党组织组建的工作力度。要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为组建党组织创建条件,做到成熟一家,及时组建一家,努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夯实组织基础。

创新机制,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要制定好发展党员计划,切实落实好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有效开展。

要建立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机制。要实行发展党员“谁审核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凑数”,保证党员质量。

规范程序,强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标准。进一步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运行机制。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考察、审批程序和实施监督管理的党内生活制度,切实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继续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在广大员工中深入持久地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时,鼓励业主在同等条件下,在组织技能培训、提升职务和待遇方面优先考虑优秀党员员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激发广大青年入党热情。

上一篇:海归求职信模板下一篇:给水管道系统试压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