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古诗意思(共11篇)(共11篇)
1.《江雪》古诗意思 篇一
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09初教三班 42 张婷
【教学内容】
《江雪》 【教学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描写了一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4、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首诗往往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柳宗元写的——《江雪》。(板书课题)《江雪》顾名思义就是江上雪景。这首诗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中的画。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新授
1、想象诗景——寒冷凄清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纠错)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蓑、翁”的写法。(带写生字)
师:读了这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指名答)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说说看了这幅江上雪景图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 生:(指名答)凄清、凄凉。
师:我们一起来看诗中是怎样描写的?“绝” 和“灭”描写的是什么? 生:凄凉的程度(引导回答)
师: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凉。(出示幻灯片)
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师:诗中的“千山、万径”难道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生:不是„„(指名答)
师:对,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师:诗中还有哪些词体现了“凄凉”?
师:对,在茫茫雪山,只有一只小船,一个渔翁在垂钓。更显得凄冷。而“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板书:寒冷凄清)
2、体会诗情——孤独悲愤
师:诗人柳宗元当时到底想要抒发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幻灯片:柳宗元生平介绍)
师:谁能说说,这个时候的柳宗元,应该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孤独、悲愤(指名答)师: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生:“绝”“灭”“孤”“寒”“独”
师: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字眼和诗句啊?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请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师: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谁来读一读?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悲愤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孤独悲愤)
3、感悟诗意——顽强不屈
师:面对寒冷,渔翁动摇了吗?他——(引读)独钓寒江雪。他屈服了吗?他——(引读)独钓寒江雪。师: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坚忍不拔、顽强不屈(指名答)(板书:顽强不屈)
师: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他却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不愿屈服。
三、总结
师:同学们,诗人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诗中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的感情。(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3遍。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3、背诵、默写课文。【板书设计】 江雪
诗景——寒冷凄清 诗情——孤独悲愤 诗意——顽强不屈
2.《江雪》古诗意思 篇二
诗言志, 诗歌是语言的高度浓缩, 凝聚并反映了作者心情、思想、情趣等等。翻译难, 译诗更难。在诗歌翻译的研究上, “诗以什么方法译”始终是研究主线之一, 翻译大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翻译原则, 如:刘重德提出:译诗应当也是诗, 即“入于诗, 出于诗”[1]。散体译诗代表翁显良则主张抛开韵律和形式的束缚, 集中于诗歌意象的传达[1]。而在众多翻译家的观点或原则中,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最具影响力, 引起的争辩也最大。本文结合译例分析“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 旨在说明在“三美”理论指导下, 译文不但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 传达原诗内涵, 并且在音韵等方面也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
1 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
许渊冲是我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许多翻译新概念, 构建了一整套翻译学说。他曾自信地说过:“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 并加以发展”[2]。他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具有巨大意义, 形成了谈诗词翻译必提“三美”论的诗歌翻译局面。他提出:“在诗歌翻译中意美是最重要的, 音美是次要的, 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 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意美”指译诗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表层意思, 还要传达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 还要表达言外之意;“音美”即重视原文音韵和节奏, 借用译入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 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 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再现原文的音美;同时应当注意不要犯“因韵害意”或“因意害韵”的错误。“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工整、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三美理论为我们翻译中国古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也为我们欣赏诗歌翻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2“三美”理论视角下古诗翻译赏析
2.1《枫桥夜泊》英译赏析
“枫桥夜泊”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 家喻户晓, 千百年来代代流传;诗歌中众多景物的描写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浑然一体的凄美画面:落月、乌鸦、满天的霜;水桥、渔火、忧愁、寒山寺、钟声、客船, 这是怎样一幅意境深远的景象!原诗及许渊冲译文如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2.1.1 意美
标题“枫桥夜泊”的译文中, “Mooring”是进行时, 用动态的描写显示出诗人的小船在缓缓的向岸边驶来, 显得形象、逼真。原诗第一行用三个主谓短语描写了诗人夜泊苏州城外所见、所闻、所感。听到乌鸦的“啼”, 诗人的内心仿佛也在哭泣。译文中“cry”具有相关意思, 它把乌鸦的“啼”和诗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出来。“霜满天”亦即满天寒霜, 译文“the frosty sky”可以说准确对等的翻译出了原诗意境美。诗歌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诗人夜泊江桥的所见所感。英译中“dimly”意为“朦胧、暗淡”, 用在该句翻译中既指如实译出了渔光的昏暗, 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压抑、暗淡、孤寂的内心。因而, 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原诗的第三句指出了第四句中“夜半钟声”的来源。“城”在古代是指“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译文中“the city walls”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此外, 译文对“寒山寺”意思的把握也很成功, “寒山寺”是苏州城外的著名古刹, 因高僧寒山居此而得名, 是一个专有名词。“Temple of Cold Hill”, “cold”具有一箭双雕之功用, 一方面指的是“寒山寺”, 另一方面, 也把诗人孤孑清寮的感受体现了出来。第四句是整篇诗主旨所在:夜半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使人倍感愁思和寂寞。译文中对“到”的翻译很确切“break”很有力度, 犹如醍醐灌顶。原文中“客”可指诗人自己, 也是旅人、游人, 译文用“roamer”很好把握住了语境, 也体现出了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游子的漂泊。
2.1.2 音美
在三美理论中, 音美仅次于意美排在第二位。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 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 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韵律和节奏是构成音美的重要因素。原诗中用韵为:全诗以“an”韵为主, 分别是“天”、“眠”和“船”, 即:韵式为“aaba”。在译文中, 译者用英语尾韵押韵的方式, 即“sky”和“lie”押韵, “Hill”和“still”押韵, 全诗为“ccdd”的韵式, 从而创造性的再现原诗的韵律。除用尾韵外, 译者还运用英语头韵来体现韵律, 如第一句的“cry”和“crows”, 第四句的“Bells”、“break”和“borne”, 这样就使译诗具有更多的音乐特性, 呈现出韵律美感。节奏上, 原诗有一定的停顿和间隔, 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句和第四句相对应, 分别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和“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译文中译者运用英语意群关系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在译文中, 音美在节奏和韵律上都得到了很好再现。
2.1.3 形美
“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原诗中每行字数相等, 译诗中每行英文单词也大体相等。译诗在整体上也保持诗歌的整齐、对仗之美, 如:动词“cry”和“streaking”对应、名词“the crows”和“the frosty sky”对应;表示地点的词组“the city walls”和“the Temple of Cold Hill”相对应。另外第三、四句采用“状语前置语序”, 即“Beyond the city walls”和“from Temp le of Cold Hill”放在句首, 使两句合成一句, 保留诗译结构上的关联和流畅。
2.2《江雪》英译赏析
该诗作者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造诣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在被贬永州时写下的力作《江雪》, 被世人长久诵读。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该诗语言简短凝练, 短短几行便展示了一副萧肃、寂寥的场景:无垠飞雪冻住了整个江面, 放眼望去, 鸟飞绝、人踪灭。在仿佛无人能抵挡的寒冽中, 却有一位身披蓑衣, 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挺坐舟头, 在江雪中垂钓。读者很容易被带进一个冰冷、寂寥、幽静的世界里。老渔翁那清高孤傲、顽强坚韧、誓不屈服的气节清晰可见。下面结合三美理论看看译文是如何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2.1 意美
诗歌前两句烘托了渔翁所处的特定环境, 所有的山上没有一只飞鸟, 所有的路上没有一个人的踪迹。“千山”“万径”是用概数的方法表明“山、径”之多, 把握住了这深层意思, 译者没有僵硬地“对等”翻译成“a thousand mountains”和“ten thousand paths”, 而是翻译成了“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准确传达了原文内涵。原诗“绝”“灭”等词渲染了萧条、冷寂的气氛, 用“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来译“鸟飞绝”和“人踪灭”也达到了意义的准确传达。诗歌后两句描绘了渔翁垂钓的形象, “孤”“独”二字表现了诗人因政治上被贬而孤愤、落寞的心情, 然而诗人并未消沉, 面对政治上的惊涛骇浪, 大自然的狂风暴雪, 他仍坚持顽强抗争[4]。此外, 后一句“江雪”一词的翻译也堪称美妙, 译者用“river clad in snow”来翻译, 意为“给江河披上了雪衣”, 翻译极为形象, 原诗中那白雪茫茫, 水天不分, 上下蒙蒙一片的气氛也就完全烘托了出来, 原诗的意境美跃然之上。
2.2.2 音美
原诗为五言绝句, 一、二、四行押仄韵, 音调自然铿锵、有鲜明的节奏感。译诗中采用“aabb”韵式, 虽不完全等同于原诗韵式, 但却传达了原诗的音美, 此外, 译诗还以头韵、行内韵等再现原诗的音美。第三行的“lo”不仅与“snow”押尾韵还与行内的“close、boat”押内韵。总之, 译诗音节数基本相同、韵律和谐, 译诗很好的传达了原诗音美。
2.2.3 形美
原诗每行五字, 句式排列整齐, 每行三停顿, 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译诗中每行字数也基本相等, 音节数基本相同, 格律为四步抑扬格, 以外文的音步传达原诗的停顿, 达到了形式对应效果, 此外, 原诗一、二句对仗整齐, 如:“鸟飞绝”和“人踪灭”对仗工整, 译诗中“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很好地传达了形美。
3 结语
通过分析“三美”在两首诗歌译文中的运用和再现, 我们发现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指导, 译文可以较好传达出原诗歌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理解“三美”理论。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评价古诗英译的视角, 期待更多译者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能够译出更多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许渊冲, 许均.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J].译林, 1998 (3) .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3.改写古诗江雪 篇三
已经是寒冬时节。在简陋的小木屋里,我身上连可以御寒的衣服都不见,还能做些什么呢?深秋时,鸟儿都已经飞向温暖的南方了,只剩下我独自留在这里,让寒冷把内心所剩不多的热情毫不留情的浇灭。我找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事来做,乏味的消磨时间成就了我的余生。偶尔,我会想到一件温暖的事,但微微一笑过后,便是悲伤。
这儿早就不见一个人影了,静的`好像不见活着的东西。其实活着与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不见谁会在意我,不见人会需要我,更不见人会重用我!我柳宗元平生清白,为官尽职,为什么有人会陷害我,把我贬到永州做司马?人与人真的不平等吗?一部分人真的会被另一部分人压迫吗?
只有在这深山老林之中,才不会有人继续欺骗我、不公正的对待我吧?我就在这里住下,度过余生,一切都让它随风去吧。
突然,我看到山脚下白茫茫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披着一件蓑衣,砸开冻结的冰,似乎在垂钓。可是,严寒冬季里能钓到什么呢?只有“孤寂”无处不在……
我茫然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心中不禁叹息一声: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雪,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纯净。那钓鱼的人仍然持着鱼竿一动不动,真是一位倨傲的人啊!在这冰天雪地里,他在坚持什么呢?难道他和我一样在思考,和我一样心中仍然有一种信念:坚持真理,哪怕暂时不被世人理解,但总有一天,我所做的一切,历史会有公正的评判。
4.中班语言活动:古诗《江雪》 篇四
授课人:临泽县平川学区五里墩小学 王金霞
教学内容:幼儿多元能力发展课程中班语言上册教材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的意境。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幼儿操作:画出这首古诗中你认识的字宝宝,画出来给后面的老师读一读,你读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五角星。
2、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3、作业
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江雪
5.江雪带拼音古诗诗意 篇五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r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r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U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r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6.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
3、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以及诗人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情怀。(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的意境,明白诗词的“借景抒情”和“借诗言志”。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诗的方法。
3、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体悟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欣赏这几幅画,想想这是哪首诗描绘的场景?
2、出示《静夜思》画面。
3、出示《山行》画面。
4、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柳宗元写的诗歌——《江雪》。那么,读这首诗,我们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板书: 江雪)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布置要求:要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放声读。指名读,评价正音。
3、再指名读。评价节奏。
4、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一首诗,一幅画。
(板书:——画。)读这首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古诗,边读边想,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在感受画面)
2、交流。
★ 同学们,如果让你来画,你想画什么?(我要画一个人在小船上钓鱼。)(1)请你上来画。
(2)你为什么只画一个人、一条船?(点红理解“孤”和“独”)
(点红理解“蓑笠”:从字型上就可看出,“蓑”是用草棕编成的,“笠”是用竹子编成的,专门用来防雪防雨的工具。出示蓑衣图和斗笠图。)(点红理解“翁”:是一个老翁,他披着蓑衣、戴着斗笠。)(3)能用朗读读出画面吗?评价。
★ 你还想画上什么?(我还想画上很多山,很多条路。)(1)请你上来画
(2)你从哪里看出有很多山的?(点红理解“千山”)
(3)还有一处写法和“千山”写法一样,是?(点红理解:万径)(4)生画纵横交错的路。
指导:你们觉得他画的路怎么样?(太宽/太长)应该怎么画?(明确“径”是指山中的小路。)请学生修改。
★ 你还想画上什么?(我想画雪)
(1)示范画。这样画行吗?(几片——多些——全是)
(2)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的雪?请细细读一读古诗,从字里行间找一找好吗?(“独钓寒江雪”“蓑笠翁”看出雪很大)
(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也可以看到当时是雪天。因为鸟都不飞了,人都不出来了说明雪很大,鸟儿找不到食物,人也害怕寒冷不出来了。)(3)你是从哪两个字中发现原来漫山遍野全是飞雪?随文点红理解“绝:绝迹”、“灭:消失”
(板书:漫天飞雪)
(4)喔,原来这两句虽没有直接写雪,但“绝、灭”两字却告诉我们鸟儿绝迹,人迹消失。
(5)谁能读好这两句,读出这漫天的飞雪?
3、同学们的作品完成了,谁能看着我们的作品。读着古诗,完整地说一说诗意? 同桌说,指名说。
4、了解诗意后我们再来读读古诗,读出我们见到的画面,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配乐)指名读,评价:宜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四、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
1、过渡: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出画面,还要读出诗情。下面让我们来听录音读,听着诵读,看着画面,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重在体会诗人的情怀)
★“孤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其实这份孤独就藏在诗中,能找到吗?——(点红: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万千孤独在一身”啊!请你用朗读让我们感受这份孤独。
(板书:万千孤独)
★“凄凉”——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灭。多么空旷凄凉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2、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万千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齐读。
(板书: ——情)五、四读古诗,简介作者,明白诗志。
1、同学们,古诗学到这儿,我们的目光不由地再次聚焦到这位老渔翁身上。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这个漫天飞雪中独自钓鱼的渔翁之意在什么呢?这个渔翁他可能是谁呢?(柳宗元)
2、简介作者生平。
由于柳宗元一心救国救民,参加著名的永贞新政,触怒了当朝皇帝和权臣,被一纸诏书贬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永州。在永州,他无职无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在寺庙中借宿,一住就是好几年。在永州,他无家无室,有时,甚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还是在永州,他曾给朋友写下这样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句话:(出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江雪》,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3、此刻,让我们放声读这首诗,走进柳宗元的内心,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钓鱼?你读出的是一个怎样的柳宗元?(意在体会诗人不屈的精神)
4、生自渎、交流。
(是呀,天气虽然恶劣,环境虽然艰苦,但柳宗元虽身处逆境却顽强不屈,虽困难重重却无所畏惧!)
(板书:不屈不畏)
5、他真的在钓鱼吗?他到底在钓什么?(点红:钓)
6、齐读。你们不愧是柳宗元的知音。《江雪》正是他志向的表达!
[板书:——志]
7、让我们来深情地背诵这首古诗。指名背,齐背。
8、播放录像(机动)
六、小结拓展。
1、今天,老师向你们推荐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另一首诗歌(点击出示): 渔翁
bànɡ jí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ǎi nǎi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zh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夜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过夜;清晨,他从湘江里打上清水又燃起楚竹做饭。等到烟销云散旭日初升,却看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回身一看,只见青山绿水之中,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的白云在相互追逐。
2、范读。此时,这青山绿水中泛舟天际的渔翁和寒江独钓的蓑笠翁相比,少了几分孤傲与凄清,多了几许飘逸和悠然。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齐读)
3、同学们,今天的课上完了,老师布置两个作业(任选其一):(1)吟诵《江雪》,绘制“寒江独钓图”。
7.柳宗元的江雪古诗赏析 篇七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境赏析:
说实话,这首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当然作为小学生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们只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作讲解。我的儿子也上小学了,他所学习的书里很自然地将这首诗歌释为:山上的鸟全部飞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经没有人行走。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垂钓。对小学生而言,这种纯字面的解释本身没有错,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游离了诗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认为,这首诗意境清寒高洁,孤傲绝俗,堪称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之典范。全文缪缪二十字,但每一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千山,一个万径,一个鸟飞绝,一个人踪灭,把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突然话锋一转,在这样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安静地钓鱼。一个孤,一个独,一个蓑笠翁,一个寒江雪,相互映衬,白皑皑,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这是一幅江天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8.《江雪》古诗意思 篇八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元日》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江雪》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设计意图:
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考虑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教 法:读通 读懂 读美 学 法:欣赏 理解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元日》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江雪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4)抽生背诵。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附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屠()符()爆()著()付()暴()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一岁除(B)A、不计算在内 B、去掉 C、除法运算
2、曈曈日(A)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3、千山鸟飞绝(B)A、断 B、绝迹,不存在 C、死 D、达到极点的
4、万径人踪灭(A)A、不再存在 B、停止燃烧或发光 C、使熄灭
三、根据古诗填空。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2、《江雪》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柳宗元)。前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茫茫冰雪),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四、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唐 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 陆游《木兰花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宋 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江雪》古诗意思 篇九
续古诗十首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
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
伶俜独居妾,迢递长征客。
君望功名归,妾忧生死隔。
谁家无夫妇,何人不离拆。
所恨薄命身,嫁迟别日迫。
妾身有存殁,妾心无改易。
生作闺中妇,死作山头石。
掩泪别乡里,飘摇将远行。
茫茫绿野中,春尽孤客情。
驱马上丘垅,高低路不平。
风吹棠梨花,啼鸟时一声。
古墓何代人,不知姓与名。
化作路傍土,年年春草生。
感彼忽自悟,今我何营营。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泉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常絷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竟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
风雪折劲木,润松摧为薪。
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
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
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
昼居不逾阈,夜行常秉烛。
气如含露兰,心如贯霜竹。
宜当备嫔御,胡为守幽独?
无媒不得选,年忽过三六。
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
邯郸进倡女,能唱黄花曲。
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
栖栖远方士,读书三十年。
业成无知己,徒步来入关。
长安多王侯,英俊竞攀援。
幸随众宾末,得厕门馆间。
东阁有旨酒,中堂有管弦。
何为向隅客,对此不开颜?
富贵无是非,主人终日欢。
贫贱多悔尤,客子中夜叹。
归去复归去,故乡贫亦安。
凉风飘嘉树,日夜减芳华。
下有感秋妇,攀条苦悲嗟。
我本幽闲女,结发事豪家。
豪家多婢仆,门内颇骄奢。
良人近封侯,出入鸣玉珂。
自从富贵来,恩薄谗言多。
冢妇独守礼,群妾互奇~。
但信言有玷,不察心无瑕。
容光未销歇,欢爱忽磋跎。
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
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勿言小大异,随分有**。
闺房犹复尔,邦国当如何?
心亦无所迫,身亦无所拘。
何为肠中气,郁郁不得舒?
不舒良有以,同心久离居。
10.元日古诗解释意思 篇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作者
11.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篇十一
㈠、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
3、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㈡、预设重点、难点:
1、体会诗的意境,明白诗词的“借景抒情”和“借诗言志”。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诗的方法。
3、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体悟诗歌的意境和韵味。㈢、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欣赏这几幅画,想想这是哪首诗描绘的场景?
2、出示《静夜思》画面。
3、出示《山行》画面。
4、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柳宗元写的诗歌——《江雪》。那么,读这首诗,我们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板书: 江雪]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布置要求:要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放声读。指名读,评价正音。
3、再指名读。评价节奏。
4、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一首诗,一幅画。
[板书:——画。] 读这首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古诗,边读边想,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
2、交流。
★ 同学们,如果让你来画,你想画什么?(我要画一个人在小船上钓鱼。)(1)请你上来画。
(2)你为什么只画一个人、一条船?(点红理解“孤”和“独”)
(点红理解“蓑笠”:从字型上就可看出,“蓑”是用草棕编成的,“笠”是用竹子编成的,专门用来防雪防雨的工具。出示蓑衣图和斗笠图。)(点红理解“翁”:是一个老翁,他披着蓑衣、戴着斗笠。)(3)能用朗读读出画面吗?评价。
★ 你还想画上什么?(我还想画上很多山,很多条路。)(1)请你上来画
(2)你从哪里看出有很多山的?(点红理解“千山”)
(3)还有一处写法和“千山”写法一样,是?(点红理解:万径)(4)生画纵横交错的路。
指导:你们觉得他画的路怎么样?(太宽/太长)应该怎么画?(明确“径”是指山中的小路。)请学生修改。
★ 你还想画上什么?(我想画雪)
(1)示范画。这样画行吗?(几片——多些——全是)(2)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的雪?请细细读一读古诗,从字里行间找一找好吗?(“独钓寒江雪”“蓑笠翁”看出雪很大)
(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也可以看到当时是雪天。因为鸟都不飞了,人都不出来了说明雪很大,鸟儿找不到食物,人也害怕寒冷不出来了。)(3)你是从哪两个字中发现原来漫山遍野全是飞雪?随文点红理解“绝:绝迹”、“灭:消失”
[板书:漫天飞雪]
(4)喔,原来这两句虽没有直接写雪,但“绝、灭”两字却告诉我们鸟儿绝迹,人迹消失。
(5)谁能读好这两句,读出这漫天的飞雪?
3、同学们的作品完成了,谁能看着我们的作品。读着古诗,完整地说一说诗意? 同桌说,指名说。
4、了解诗意后我们再来读读古诗,读出我们见到的画面,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配乐)指名读,评价:宜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四、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
1、过渡: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出画面,还要读出诗情。下面让我们来听录音读,听着诵读,看着画面,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孤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其实这份孤独就藏在诗中,能找到吗?——(点红: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万千孤独在一身”啊!请你用朗读让我们感受这份孤独。
[板书:万千孤独]
★“凄凉”——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灭。多么空旷凄凉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2、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万千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齐读。
[板书: ——情] 五、四读古诗,简介作者,明白诗志。
1、同学们,古诗学到这儿,我们的目光不由地再次聚焦到这位老渔翁身上。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这个漫天飞雪中独自钓鱼的渔翁之意在什么呢?这个渔翁他可能是谁呢?(柳宗元)
2、简介作者生平。
由于柳宗元一心救国救民,参加著名的永贞新政,触怒了当朝皇帝和权臣,被一纸诏书贬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永州。在永州,他无职无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在寺庙中借宿,一住就是好几年。在永州,他无家无室,有时,甚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还是在永州,他曾给朋友写下这样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句话:(出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江雪》,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3、此刻,让我们放声读这首诗,走进柳宗元的内心,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钓鱼?你读出的是一个怎样的柳宗元?
4、生自渎、交流。
(是呀,天气虽然恶劣,环境虽然艰苦,但柳宗元虽身处逆境却顽强不屈,虽困难重重却无所畏惧!)
[板书:不屈不畏]
5、他真的在钓鱼吗?他到底在钓什么?(点红:钓)
6、齐读。你们不愧是柳宗元的知音。《江雪》正是他志向的表达!
[板书:——志]
7、让我们来深情地背诵这首古诗。指名背,齐背。
8、播放录像(机动)
六、小结拓展。
1、今天,老师向你们推荐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另一首诗歌(点击出示): 渔翁
bànɡ jí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ǎi nǎi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zh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夜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过夜;清晨,他从湘江里打上清水又燃起楚竹做饭。等到烟销云散旭日初升,却看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回身一看,只见青山绿水之中,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的白云在相互追逐。
2、范读。此时,这青山绿水中泛舟天际的渔翁和寒江独钓的蓑笠翁相比,少了几分孤傲与凄清,多了几许飘逸和悠然。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齐读)
3、同学们,今天的课上完了,老师布置两个作业(任选其一):(1)吟诵《江雪》,绘制“寒江独钓图”。
【《江雪》古诗意思】推荐阅读:
古诗《江雪》的诗句02-13
中班语言活动:古诗《江雪》09-02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10-27
《江雪》课文教学反思09-07
元日和江雪教案10-08
关于江雪的作文10-21
江雪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2-17
认识继承发扬--《江雪》说课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上册)10-18
元日古诗意思07-22
古诗春日的意思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