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8篇)
1.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 篇一
论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摘要:红色旅游本质上是建立在红色革命所遗留的资源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旅游文化是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种形态,其中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尤其是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形态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内容和贯穿始终的灵魂。本文结合红色旅游的特点,就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论述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价值、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正文:有一种颜色,永远不会在风雨中剥蚀;有一种记忆,永远不会在岁月里消逝。是的,这种颜色就是红色,而这种记忆就是对革命的回忆。当红色革命已成过去,一种缅怀革命的红色旅游便悄然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热点。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是鲜血是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之时,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可见,这种旅游活动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总的来说,它的文化价值贯穿了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方面。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物质文化价值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在共产党建立以来这将近100年的革命历程中,革命遗留的物质可以说数不胜数,其文化价值更是让后人获益无穷。
建筑正是其表现的物质文化之一。正如雨果所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红色建筑是一件件艺术品,是一首首革命史诗,更是富有激情的革命档案。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大江南北。每一座革命建筑都在无声的讲述着革命事件,开启一扇扇红色的记忆大门,将我们待会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北京大学红楼正是那段革命岁月铁的见证,更是一种革命文化的有力体现。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场所。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他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它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渊源是他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布置的期刊陈列室展出了20多种由中国革命博物馆馆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通过90多张图片、6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并形象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在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他让更多的人了解、铭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如今在全国各地还保留着很多革命时期的建筑。如卢沟桥,河北的李大钊故居、冉庄地道战遗址,山西的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江西的井冈山革命遗址、瑞金革命遗址,还有湖南的彭德怀故居、岳麓书院、韶山冲毛泽东旧居等。这些经过革命几十年洗礼的建筑,看似很普通,可却隐藏着犹如红色般的激情斗志和无所畏惧。
介绍完富含革命文化的红色建筑,还要介绍一个红色旅游革命圣地——延安。1935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13年期间,这里经历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在这里,毛主席撰写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在这里,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这些物质文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在,更让我们敢于展望未来。
二、精神文化价值
红色旅游的精神文化价值在三方面得以体现:
1、红色旅游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
红色精神,是中国长期革命和战争中形成的优良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的兴起集中体现了人们群众对革命优良传统文化这一红色精神的崇敬,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象征。因为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而红色旅游源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遗物的参观游览,重温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典就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革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2红色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红色旅游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进行的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旅游活动中。
3、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红色旅游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学文件、听报告转变为在一种精神轻松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克服了形式呆板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通过红色旅游的实地考察,广大党员干部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回顾经历的艰难险阻,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重温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特别有益于党的干部震撼心灵、净化了灵魂,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三、行为文化价值
说到行为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作性活动。目前,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方向。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就涌现了大量的行为文化,体现的价值更是社会价值之所在。
在红色旅游景区九龙坡,就发生那一幕幕用行为来体现红色旅游文化的活动场面。该区举行了以“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活动。500多名青年齐聚一堂观看话剧《重庆往事,红色恋人》,追忆峥嵘岁月,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有一大批学生集体来到人和实验学校,参加北部新区缅怀革命主题活动。他们以唱红歌、读经典、诗朗诵、歌舞等形式我们的革命先烈,歌颂我们的党,激励自己发奋学习。
这些活动,充分给我们展现了行为文化,使我们认识了历史,牢记使命,并引导了我们树立坚定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
在我看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有待坚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是思想道德的教育更加形象,入耳、入脑、入心。红色旅游将以其巨大无比的文化价值,并凭借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2.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 篇二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一份李斯特量化游客调查表, 在延安周边:革命旧址、纪念馆、黄帝陵、壶口瀑布等30个景点发放了100份调查表, 收回了80份有效表。内容涉及游客基本信息、景点特征、陕北民俗文化、评价建议等七大问题共112个相关因素, 信度检验值为0.890, 说明收集到的数据是可靠的, 可以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1.1 游客信息反应出来的问题
偏相关系数0.615。标准化贝塔系数回归方程 (见表1) :
性别=-0.232×其它旅游动机+0.338×传媒方式拓展陕北-0.233×售票服务-0.375×停车位-0.268×窑洞土炕窗花+0.263×购物或退货服务
拟合方程反映的问题有:男性游客对其它旅游动机持否定态度, 说明还有其它旅游动机未列出;对售票服务意见很大;停车位少;对窑洞土炕窗花等陕北民俗文化不感兴趣。而女性游客认为旅游动机还有其它目的, 其中就有历史、革命教育缅怀伟人的目的;不建议用传媒方式宣传陕北文化, 而应以更实际的体验式表演为宜;对购物或退货服务方面的意见很大。
反映最强烈的是停车位少, 购物或退货服务的问题对游客的伤害较大。
1.2 游客年龄反应出来的问题
偏相关系数0.615, , 标准化回归方程 (各项统计检验图表略) :
年龄=0.910×职业-0.213×性别+0.182×民俗文化氛围-0.1×建设延安品牌-0.097×出游方式-0.114×服务态度+0.18×购物或退货服务-0.108×景观免费模式-0.113×会议-0.079×民俗体验-0.083×延安民俗文化村
拟合方程反映的现状:年龄较小的男性游客对建设延安品牌持否定态度;旅游形式还有其它方式, 如同学结伴出行等;对景点服务态度评价差;对景观免费模式持否定态度;对参加会议这样的出游目的持否定态度;对民俗体验的建议持否定态度;对延安民俗文化村景点的评价较低。年龄越大的女性对民俗文化氛围评价差;购物或退货服务评价差。
反映最差的是民俗体验和服务态度;对延安民俗文化村景点的评价较低。
1.3 游客职业反应出来的问题
偏相关系数0.957, 标准化的回归方程 (各项统计检验图表略) :
职业=0.888×年龄+0.171×性别+0.108×延安民俗文化影视城-0.261×购物或退货服务+0.108×出游时间+0.135×会议-0.094× (安塞剪纸、安塞农民画、延川布堆画、毛绣、刺绣) +0.114×旅游商品价格+0.09×景观免费模式
这个拟合的方程反映出:一些年龄在19~22岁之间的男性学生游客认为购物或退货服务较差;出游时间较短;对陕北的安塞剪纸、农民画、延川布堆画、毛绣、刺绣这些民俗不了解或完全不知道。一些年龄较大的女性公务员出游时间一般4~7天;对延安民俗文化影视城评价较低;不认同以会议为旅游动机;旅游商品价格高;对景观免费模式持否定态度。
反映较强的是购物或退货服务和旅游商品价格较差、对会议话题特别敏感。
1.4 延安地区各景点反映的问题
偏相关系数0.957, 标准化的回归方程 (各项统计检验图表略) :
景点1=0.39×景点4+0.349×景点2+0.236×旅行社-0.254×民俗文化氛围-0.241×旅游观光+0.207×景点5+0.267×陕北婚俗表演-0.265×陕北民歌表演-0.183×景点26+0.184×传媒拓展陕北-0.137×民俗7
现状及问题:对各景点的看法一致, 唯一例外的是对延安民俗文化村的看法不同, 也有对各景点印象不好的一面;对民俗文化氛围评价不好;有的游客对出游动机持有不同看法, 认为来这个景点不是为了旅游观光而是为了接受革命教育;没有看到陕北民歌表演, 对延安民俗文化村评价较差;一些人对羊杂碎、麻辣肝碗砣、洋芋擦擦、子长煎饼等陕北小吃略知或不了解。
反映较强的是民俗文化氛围不强;建议增加陕北婚俗、民歌表演。
2 游客的聚类回归综合分析
笔者将七大问题112个相关影响因子的数据快速聚为二类。拟合的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79, 决定系数为0.95, 方差统计值125.961, 偏回归系数的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下都小于0.1, 各项共线性指标统计检验合格。 (见表2)
聚类=0.978×年龄+0.145× (景点2) +0.069× (民俗2) -0.092×陕北婚俗表演-0.08×调研-0.13×停车位+0.053×游客素质-0.084×节事+0.078×电视渠道+0.57×其他渠道+0.083×公厕-0.052×井家湾农家乐
游客类别分析:一类游客的特征是年龄在19~33岁;对景点二的评价较高;对社火、转九曲、闹元宵等民俗文化非常了解;其旅游动机是:观光、增长见识、探亲访友, 而不是调研;停车位少;认为电视或其它方式是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除井家湾农家乐景点不了解外, 对延安周边地区景点都比较熟悉;笔者将这类特征命名为旅游观光年轻型。另一类特征是年龄34岁以上的旅客;对延安周边地区景点 (除景点2外) 的评价较高;对陕北民歌、秧歌、唢呐, 安塞腰鼓、洛川苹果、甘泉豆腐干、小米, 羊杂碎、洋芋擦擦、羊肉臊子荞面饸饹、荞面圪坨、油馍馍、油糕、窑洞土炕窗花等陕北民俗文化了解较多;认为工作调研以及参加重、大型的节日活动也是旅游目的;对游客素质评价较差;认为网络、广告、报纸杂志、广播、口碑也是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特别对公厕评价较差;笔者将这类特征命名为民俗文化体验型。同时也看出, 这两类旅游者的信息如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旅游方式、时间、旅游结构等与研究内容无关。说明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年龄、景点建设、获取旅游信息渠道、停车位等公共设施、旅游目的、陕北民俗文化, 因此游客的建议都是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的。
3 总结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各景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对延安民俗文化村景点的评价最低。反映最强烈的是停车位少、公厕卫生差、游客素质低、购物或退货服务差、民俗体验、服务态度差、旅游商品价格高、民俗文化氛围不强, 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游客意见较多;增加陕北婚俗、民歌表演。景点出现的问题与年龄、景点建设、宣传方式、停车位等公共设施、旅游目的、陕北民俗文化相关。发现旅游观光年轻型和民俗文化体验型二类特征游客。
笔者与游客的建议如下:树立延安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品牌建设意识;众筹股权产业化;景点实现轻轨环线旅游、在线旅游;用多种传媒手段宣传陕北;对公共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 如增加停车位和公厕数量及位置;用现代化技术展现景点;加大宣传力度, 建议重大节庆民俗体验、秧歌、腰鼓、陕北民歌等表演应加强;导游、游客应加强素质教育, 建立导游失信榜、不文明旅游行为曝光录等。
摘要:用李斯特量表对延安周边景点的民俗及红色旅游资源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归纳出二种类型游客特征以及主要相关因素是年龄、景点建设、宣传方式、公共设施、旅游目的、陕北民俗文化。
3.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 篇三
关键词:闽西红色文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再生与传承。
近几年来新起了一种新的旅游主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红色旅游”,成为人们参观的人们地区,每年吸引的旅客近百万。这一产业的兴起,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1]当然,这些地方要想发扬得更好,就需要我们设计开发,在设计时我们要着眼于历史去观察这些传统,用续古扬今的方法、在突出传统的时候又要巧妙地表现先进的文明。在这里我将以离我们最近的闽西红色文化为例,论述红色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1 红色文化
1.1 红色文化的含义和渊源
红色文化的概念并不好确定,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说的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既然要说“红色文化”的话,自然是从字面上来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红色”和“文化”,在这里我们先说说“文化”,文化也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但我们却可以轻而易举的举出很多文化的例子:四合院、川剧变脸、窑洞等都是有着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就是指我们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狭义上则只指精神财富(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多个方面)。文化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概括,是我们的毛主席提出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应,反过来文化又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2]红色文化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建设我们国家所做出贡献的历史遗迹也属于红色文化。[3]例如: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留下来遗迹,都是我们口中的红色文化。
红色作为我国人民最喜爱的颜色之最,从几千年前便开始流行起来,红色代表了一种美好和吉祥,例如:结婚等喜事都喜欢穿红衣服,贴红对联;过春节贴红色的窗花等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红色革命的来源亦是如此,“红军”“红旗”“红星”“嘉兴红船”等一系列革命词汇,都和红色分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面都清楚,我们的今天是先辈们用鲜红的血换来的,这么多的原因让我们的意识里有一种冲动,所以我们把那些文化叫做“红色文化”,这是我们中国人长期的实践中得来的。[4]
1.2 红色文化景观的精神意义
红色文化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景观是我们为了纪念先辈们浴血改变国家命运的壮举,它有着超强的历史和人文特性,同时可以为人民提供革命知識学习的方法。现在红色旅游异常火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人们在旅游的途中,不仅能欣赏到祖国山河的美丽,也可以感受当地居民民风的淳朴,最重要的是感悟过去革命日子的不易,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 闽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1930年,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闽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闽西苏区正式形成,闽西苏区也是全国最大的一块苏区,是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闽西还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福建甚至全国最大红军基地就是在我们闽西建立的,闽西地区的无数劳动人民参加了红军队伍,为我国红军队伍的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为我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中,有百分之九十都在闽西参加过战斗,足以说明闽西对将帅、人才培养作出过突出贡献。
闽西还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毛泽东在抗战时,曾在闽西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和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孕育了对中国革命有着决定意义的正确革命道路和适合中国特点的建党建军纲领以及党的思想路线等重大理论,初步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
龙岩作为闽西革命的重要基地,保留了相当多红色文化遗址,有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新泉妇女夜校、中央苏区模范区——才溪乡、古田会议旧址群、红军长征村——中复村等等等,红色资源相当丰富。
3 闽西红色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中的表现形式与传承
3.1 红色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纪念馆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只不过是物质的,当然也有一些非物质形式的,比如说:歌曲、影视、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纪念馆等物质文化形式的,一般采用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办法来重现历史片段,让参观者深入其中,了解当时的情况,找到一些共鸣,以此来震撼人心、缅怀当时的革命先烈,这样便起到了红色旅游的目的。比如闽西古田会议旧址群就将红色文化表现得十分到位,将当时的革命文物、革命事迹的照片有规律的摆放在展厅里,所对应的墙壁上标注介绍文字和图片,详细地介绍闽西地区当时的情况,向人们展示当时的军民不怕牺牲、誓死拼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当时根据地情况的模型,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游客直观地体会到当时的那种壮大。
3.2 闽西红色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中的传承
我们在规划红色文化景观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遵循现代景观规划所必要的适用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原则,红色文化的传承是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层面,同时这也是闽西红色需要传承的重要目的。闽西红色文化传承是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的,其中倡导的主体更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并且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大众,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要添加这一方面的内容,从娃娃抓起,让全民关注起来。
3.3 闽西红色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中的再生
闽西红色文化再生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又是极其有必要的,闽西红色文化景观的再生可以唤起一些美好的记忆。但是它的困难性,却让很多相关景区望而却步,在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尊重先辈们创造的历史。有句话说得好:“恢复遗迹就是恢复历史”。不可否认,遗迹能自己“说话”,重现历史。如果我们都没有当时的客观情况,我们怎么领略当时的情况,我们怎么置身其中,所以恢复当时的建筑、文化等是有必要的。
第二,因地制宜。虽然发展闽西红色文化景区旅游需要积极开发当地资源,但是不可以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确定合适的开发方案。
第三,注重环保。闽西红色文化景区大部分位于不发达的乡镇,多陡峭大山,稍有不慎,在建设中便可能会酿成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这就需要在开发时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防护的应急措施。
第四,注重历史的反映。闽西红色文化景区,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旅游的侧重点,但部分红色文化景区地处偏远,旅游资源相对较少,反映历史的很少,大多注重养生、购物,这样就没有达到红色文化旅游的本质。
第五,发扬红色精神。来到红色文化景区旅游,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个红色精神去的,就是要抓住这一心理,大力发扬红色精神,在再生设计时,时刻牢记这一点,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此来吸引更多有识之士。
4 闽西红色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不完善。闽西红色文化景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产业单一、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这些都成为制约闽西红色文化景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为这些原因,很多游客对此望而却步,基本的设施保障不足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第二,趋同化严重。我国的红色文化景区众多而且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状态,看过来看过去都是照片和遗迹,长此以往人们会产生厌烦情绪,去过一个景区后便不再想去另外一个。因此,必须加强闽西红色文化景观地区的科技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有高科技”。
第三,开发程度低。景区的规划不完善,以及资金、科学技术的欠缺,导致景区无法达到所要的效果,包装不够,从而大大地影响观赏价值,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4.2 对策与建议
第一,突出特点。旅游地必须突出本地的特色,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现在研究热门的旅游地,我们会发现,这些地方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且几乎不会的别的旅游区有所重合,都有着本地区深深的烙印。闽西红色文化景区的开发者应该详细的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发掘一些有用的东西,找到和其他红色文化景区不一样的地方,并大力渲染,突出特色,这样游客就不会觉得景区趋(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同,就会有大量的游客为了看这个特殊的东西来到本景区。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各个红色文化景区都要加快建设基本设施的步伐,还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提高旅游的舒适程度,利用科技手段,让游客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这样才能让游客印象深刻,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三,拓展发展空间。我们要不断地做一些调查并随时改进,以便稳定闽西红色文化旅游的市场,让闽西红色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大众化旅游。第一、发掘教育意义。现在的家庭生活好了,愿意出去旅游,怎样才能让旅游者在众多备选地之中选到我们闽西红色文化景区呢?我们要抓住游客的心理,很多人家旅游都带着孩子,如果我们能大力发扬闽西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游客。第二、引起地方重视。红色文化景区很多的先天不足造成其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这是地区的帮助就是一剂良药,地区投入人才和资金,从更深的层次发展我们的闽西红色文化景区,这是最好、最快的方法。
5 小结
红色文化景区的规划原则是以红色文化的再生和传承为主的,在保护的基础上,要挖掘闽西地区的特殊的特点,给游者留下深刻的、特殊的印象,让人们难以忘怀,这样就做到更好的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了。因此,我们在开发闽西红色文化时,不能只是一味地保护,而是应该在原有的环境中提炼出一些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值得去传承和再生,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關系,也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再生和传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屈亚潭.陕北红色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再生与传承[J].现代园艺,2014(12).
[2] 胡月文.革命旧址与周边景观的保护研究——对枣园环境文化景观的探讨与设计实践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6).
[3] 柳红星,刘飞华.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04).
4.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四
王成娟 王东涛 赵晓红
临沂素称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小延安”、“两战圣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此工作过,带领沂蒙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这里是气壮山河、彪炳史册的大青山突围战、渊子崖村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等重大战事的发生地;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的诞生地;是令人动容、感人至深的“红嫂”、“沂蒙六姐妹”等英雄模范的生活地;还是《南征北战》、《车轮滚滚》、《红日》、《沂蒙》等一大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可以说,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相对密集的优势,为红色产品的开发,市场空间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开发利用好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弘扬沂蒙精神,发展临沂区域经济的需要。
一、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气质
作为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数量密集,影响大。建党初期,沂蒙山区就有了党组织的活动。1938 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 115 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十多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师部、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长期的革命战争,给沂蒙山区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现在,临沂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3 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6 处,可以说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每个县都有遗迹。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分布之密集,在全国红色根据地中是不多见的。
2、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从未变色,品质高。早在20世
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期间,这里进行对日作战2.6万次,粉碎敌人百余次大扫荡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消灭日伪军51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国民党部队重点进攻的地区。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扭转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局。在这12年间,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水乳交融,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这块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从未变色,从未被敌人占领过,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
3、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平民特质突出,地域形象鲜明。与其他革命圣地的领袖文化、重大事件文化、重大战役文化不同,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平民特质突出,体现了人民群众支持战争并取得胜利的群众英雄主义文化。在长达十余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万众一心,支持和投身革命。当时的根据地人口共420万,就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10万多名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模范担架队等成千上万的巾帼典型,她们或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伤员,或舍弃自己的子女哺育革命后代,构成了沂蒙精神的脊梁,沂蒙山区成为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典型表现区域。
4、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综合性高,兼容性强。沂蒙山区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且与绿色文化资源、古色文化资源相互依存,共生发展。孟良崮景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等都是红、绿、古文化资源结合的代表。沂蒙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单个旅游景点上,就各个县区而言也是如此。就蒙阴县而言,这里不仅有以孟良崮为龙头的红色文化资源,其绿色文化资源、古色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红、绿、古文化资源呈现共生状态。蒙阴历史悠久,自西汉初设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秦朝大将蒙恬和东汉天文历算学家、珠算发明人“算圣”刘洪的故乡。另外,蒙阴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巍巍蒙山层峦叠嶂,林海花潮,飞泉流瀑,是典型的“天然氧吧,养生胜地”。境内山崮雄奇秀绝,古迹繁多,可谓地沃、水秀、山奇、景美。总之,沂蒙山区多数县区红、绿、古文化资源结合十分密切,为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综
合性高、兼容性强的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开发的主要成绩及做法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把打造 “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作为临沂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战略部署,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高起点规划,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文化产品体系。临沂市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市旅游局设立了红色旅游发展办公室,先后编制完成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项目建议书》、《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红色旅游专项系列规划,确立了临沂红色旅游“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发展格局。经过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的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目前全市57家A级景区中有红色旅游景区10家,其中,4A级景区2家(蒙阴孟良崮旅游区、莒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诞生地),3A级景区4家(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南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平邑九间棚旅游区、沂水沂蒙山根据地),沂南红色影视基地景区也已经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验收。临沂初步形成了“一心三线七区”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即华东小延安旅游区、红色首府旅游区、滨海传奇旅游区、英雄孟良崮旅游区、战地歌声旅游区、英雄新四军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等七大经典旅游区为重点的沂蒙红色旅游体系,沂蒙红色旅游文化系统化、体系化已初步成型。
2、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文化品牌。临沂市抓住“红色旅游"的机遇,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一是大力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品牌形象。通过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沂蒙精神晋京展、中国(临沂)红色旅游发展论坛、全国红色旅游导游讲解骨干(师资)人员培训班、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二是充分运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运作品牌市场开发特色产品。临沂依据自己的独特优势,打造“红嫂”煎饼、“六姐妹”系列食品、“沂蒙山小调”网页等20多个红色品牌,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目前,沂蒙老区的红色品牌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煎饼、小米、果品、工艺品、旅游景点甚至化工产品等上百个门类,红色品牌经济已成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使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创新。
3、高质量推进,成功打造了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把沂蒙老区所蕴含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继承好、建设好、发扬好,2010年底,省委组织部在临沂打造了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承接省内外各类培训班次580多个、培训干部5.3万余人。其中,有全国组织干部学院新任县委组织部长培训班、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机关干部党性教育班;全省各级党校主体班次学员、全省组织系统干部普遍到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基地还承接了江苏南京、福建龙岩、安徽阜阳、陕西延安等外省市党校主体班次学院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得到了中央、省委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致
好评。2011年1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到党性教育基地视察时指出:“应该让更多的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来看这个教育基地,不忘我们的历史,发扬我们的革命传统,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把我们今天的事业做得更好。”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 给临沂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是沂蒙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提升了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建设水平。
4、大手笔宣传推介,打造区域旅游联盟。积极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产品,由临沂市发起,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等市参与组成五市旅游联盟,实现了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形成了山东无障碍旅游“新三角”;积极发展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陆续完成了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阴等淮海协作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联合,建立了互访和联谊机制,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拓展了临沂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本地旅游资源、本地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本地与远距离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联合与呼应,巩固和发展“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高红色旅游的品味,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开发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面临的问题
临沂具有丰厚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完全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的切入点,为临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沂蒙山区红色旅游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出两种状态:
1、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被行政区划分割。沂蒙山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分布在各个县区,有的甚至是跨县区分布,如孟良崮景区位于沂南和蒙阴两县交界处,大青山战斗遗址位于费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同一景点由不同的县区来管理,而各县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各地政府介入程度不一,使得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开发步调不一致,管理体制不顺。
2、同一行政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被各个行政部门分割。在同一县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仍然存在不同的问题,有的红色旅游景点归民政部门管理,有的归建设部门管理,也有一些由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如宣传营销归宣传部,计划建设归发改委,市场开发归旅游局。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中,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困难,管理秩序混乱。
(二)开发与整合力度不够。沂蒙山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相互补充,但资源整合及开发程度明显不足。
1、整体资源开发处于相对独立、零散的状态。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开发步骤上差异很大。虽然各县区有加强合作与整合的良好愿望,但主要停留在旅游管理层面,缺乏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与手段。
2、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红色观光产品占绝对比重,红色文化主题体闲和红色圣地度假产品严重匮乏。旅游产品是一个旅游行业发展的细胞和基础,旅游产品不过硬,一个地区就没有旅游吸引力。临沂市旅游企业推出的旅游产品大多以观光型为主,缺乏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层次较高、有发展后劲的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小。全市旅游企业推出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旅游产品十分缺乏,旅游产品雷同化。
(三)红色文化升华和凝练不到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空洞的,没有吸引力的。红色文化是沂蒙红色旅游的灵魂,红色旅游景区最能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感人至深的红色文化,目前,沂蒙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红色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指导性不强。现在,除了正常的文化、旅游部门外,还没有从事红色旅游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也没有形成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个人只是从爱好出发进行探讨,而又因为没有整合力量,各自为阵,无法形成整体推动。红色文化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没有成体系的丛书来记载、推广、传承,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没有动力和方向,难以建设系列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沂蒙红色旅游文化体系。
2、在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上。目前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品位较低,以静态展示为主,空间容量小,展示内容有限,难以增加游人游览时间,造成单体景区的浏览规模过小,难以做大做强。
(四)景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临沂市的大交通已很发达,境内有四段高速公路,各区县之间也都有主干道相连。但由于沂蒙山区的地形条件,一些从主干道到红色旅游景点的连接路段不通畅,许多景区内的水、电、路的配套建设滞后,景区内的旅游厕所在数量和质量上大都达不到标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配套的完整的、成熟的旅游产品。
(五)旅游相关人员业务素质低。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肩负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重任,因此旅游相关人才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导游人员。当前,临沂市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导游人员政治意识淡薄、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有的服务态度差,专业知识缺乏等,这就影响了临沂市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可以说导游人才质量不高,尤其是好导游难求。一方面表现为学历层次不高,加上导游工作辛苦,薪水较低,一些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导游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中高级导游偏少,结构不合理。据临沂市旅游局有关资料,在临沂市导游队伍中,特、高和中级导游不到4%,特级导游只有数十名,高级导游也仅几百名,初级和持导游资格证的导游占绝大多数,为96.3%,高素质的导游人才可谓凤毛鳞角。
四、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1959年陈毅元帅曾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山区的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局面下,如何加强沂蒙红色文化传统教育,弘扬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如何使沂蒙红色旅游更具有吸引力,带
来更多的旅游收入,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高瞻远瞩,加速制定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开发利用规划
要真正达到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旅游文化,避免漫无头绪,使保护与开发、整体与重点实现很好的结合,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制定出地区、地方性的红色旅游文化开发利用规划,制定规划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广集民智,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学者及文化策划、经营机构进行座谈,还可以与相关文化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
2、精心编制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我市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积极运用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科学规划好全市中长期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工作。
3、突出重点,各县区要明确红色旅游文化开发利用的重点,力争形成“全市一台戏,一县一品牌”。在保持开发连贯性的基础上,加强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品牌指导。把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品牌指导作为开发红色旅游文化的主要手段,统筹指导各级各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分清层次,依据群众喜好程度,推广利用价值,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逐步健全完善我市红色旅游文化体系。
(二)挖掘特色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文化品牌
1、突出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产品。特色就是品牌,而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在经济文化建设中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临沂地域文化个性突出,主题鲜明,这是我们自己的优势,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红色旅游文
化品牌。具体而言,我们要打造出具有“沂蒙特色、沂蒙风格、沂蒙气质、沂蒙精神”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就一定要避免在创建品牌时的简单克隆,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红色旅游文化在找准主打品牌以后,要多角度、宽领域的挖掘下去,形成相关的衍生产业,像“迪斯尼”那样打造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临沂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目前,沂蒙老区的“红色品牌”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煎饼、小米、果品、工艺品、旅游景点甚至化工产品等上百个门类,并形成相关产业。“红嫂”煎饼,“六姐妹”系列食品、“沂蒙山小调”网页20多个品牌均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沂水县城关镇依靠拥军鞋发展起来“布鞋城”有企业近300家,年产布鞋8亿双,实现产值7亿多元。“红色经济”已成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
2、利用老区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打造以红色为品牌形象,以绿色为产品支撑的红色旅游基地,并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完善配套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手工制造以及农业观光等产业的综合发育,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要强化以红色旅游为主线,将红色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旅游要素开发中,把红色品牌培育成经济品牌,做成绿色产业,促进红色旅游经济的绿色发展,有利于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和实现更高的收益。
(三)加强保护、包装与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1、加强宣传,全民参与。事实证明,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和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加大对沂蒙红色品牌的宣传,在全国树立的沂蒙红色品牌形象。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辨别力,将剔除红色旅游文化糟粕变为自觉的行动,使他们在切身体验中充分认识、理解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提高民众保护与开发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自觉意识与积极性。
2、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加强沂蒙红色景区的文化环境建设,增加革命文化氛围,是提高临沂红色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强化红色名城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在红色历史地段,要进行革命特色景观的文化环境建设,以强化其红色旅游形象,使每一个到达沂蒙山区的人都能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受到沂蒙精神的感染,将旅游者深深包围在沂蒙精神这种红色文化的氛围之中。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富于亲情特色的民风习俗,整体提升区域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外在氛围,建设健康向上而又热情好客的沂蒙红色旅游环境。
(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市场化建设
政府主导红色旅游,是指按照红色旅游的自身特点,在坚持以市场为主配臵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进行积极干预,以实现红色旅游与社会经济、生态坏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法律及行政手段,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监管工作。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红色旅游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冲击,红色旅游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对红色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建设非常迫切,单靠个人和民间组织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发挥政府在保护和建设红色旅游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切实重视
保护、开发和建设红色旅游文化,把这方面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府制定的支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市委、市政府对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并制定了若干支持我市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但实际执行的情况并不太好,致使一些政策依然停留在纸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和不少部门的认识不到位有关,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引导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好政府制定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3、加强红色旅游文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红色旅游文化公益基础设施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及其相关载体。加强红色旅游文化公益基础设施,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建设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红色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建剧场、红色旅游文化村、文化寨、文化广场、文化家庭等,夯实红色旅游文化重新“流行”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加快实施一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带动作用明显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推动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和谐、快速发展。
(五)整合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沂蒙红色旅游的影响
目前,全市旅游景区的建设已趋于成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整体合力上。
1、要以我市著名景点为龙头,以其它富有特点的景点为辅助,形成大蒙山的旅游景点网络。要按照大沂蒙山区的概念,加强与周边地市旅游景区(包括枣庄市、济宁市铁道游击队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枣庄市台儿庄大战遗址、以及莱芜市莱芜战役纪念馆等)的结合,共同打造大沂蒙山红色旅游区。
2、在省外要积极发展与连云港、徐州、淮阴等地的联合,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重点打造华东红色旅游精品,构建完善的“大华东”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创新与发展高地。
3、根据各旅游景点的主体特点及特色,制定合理及相对固定的旅游路线,统一协调和管理,重点要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拆台的不良经营行为,形成团结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合力。要加大各县区的协调配合,强化同周边市地及周边省份的强强联合,发挥旅行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立体旅游网络,共同开发旅游市场。
(六)加强人才培养,做好沂蒙红色旅游文化传承
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尺。目前,我市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储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缺口,制约了红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注重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着眼于培养人才。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把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改善
红色旅游资源配臵状况,提高资源配臵效率的重要工作来抓。旅游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探索新的导游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导游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化,富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招聘有丰富经验的导游人才,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2、大胆使用人才、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旅游企业首先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尤其是以正面激励为主,根据员工做出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薪酬,对于工作业绩好的员工实行物质重奖或职位提升,让优秀员工的价值得到体现。同时,企业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员工沟通。
5.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 篇五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教育群众、引领社会的功能,必须根据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适应旅游市场的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7],创新建设路径,创新实现途径。对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要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吸引力,必须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一是要在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中保持历史遗址、文物原貌,客观反映历史事实,注重红色历史的真实性,用历史事实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二是要与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密切合作,加大收集、整理和抢救历史文献、资料的力度,使红色景点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心。三是要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红色资源与其它形式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品味,扩大红色文化内涵,增进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四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现实,传承发扬,使其更具时代吸引力。
(二)创新红色文化旅游宣传、展陈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旅游中的感染力,一是要积极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创新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方式。一方面,要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报纸、电影等传播媒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组建红色文化网站,开展网上传播,积极营销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主题教育、免费开放、文化下乡、进基层等方式和途径传播红色文化,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同时,扩大其感染力。二是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展陈方式。静态陈列的参观方式在当前红色文化旅游中已难以吸引旅客眼光,因而必须创新展陈方式,将“静”的历史“活”化。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战争遗迹和历史文物展览技术,利用光、声、电等科技手段,使展览形式丰富多彩,增强其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对红色旅游地的特色资源进行设计,创新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亲近性,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其影响力。
(三)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影响力,必须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精品创作。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红色文化精品创作。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创作、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环境。二是要建立红色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政策、行政等手段,建立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加大对“群众肯定、游客欢迎”的红色文化精品的奖励力度。三是要推进经营性红色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转制,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市场竞争能力的红色文化企业集团,加快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
注释:
①红色文化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和现代旅游的结晶,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5]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经典景区名录
[6]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6.体验经济与红色旅游产品营销 篇六
[摘要] 从体验经济视角出发,阐述了体验经济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体验经济 红色体育旅游 营销
前言
随着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升温。实践证明,红色旅游对于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偏远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休闲时代,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会空前高涨,世界经济形态也将因此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使得红色旅游产品自身暴露出一些不足,特别是单一的观光性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等个性化需求,致使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不足,严重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置于体验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综合能力和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也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体验经济要素融入绝色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体验经济从旅游者表象的和潜在的需求出发,当旅游者的需求被充分发掘出来,他们会自觉地为体验付费。一方面,旅游者体会到体验的美妙感觉后,其消费行为往往受非理性因素的支配,这时,他们只要认为通过进一步的货币支出可以得到更高级的体验,甚至是高峰体验,必然意愿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在服务经济下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利润空间。例如在拉脱维亚的港口城利巴雅,有一座100多年前沙皇俄国建造的监狱。用红砖建成的监狱是一座二层建筑,位于高墙内。打开铁门进入其中,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单人牢房的墙壁上刻有“我想回家”等犯人的笔迹。据导游讲,监狱曾经用来关押苏联军队的政治犯和扰乱军队内部纪律者。在苏联军队撤退后,自1997年被关闭,这里就成了一片废墟。如今,该国将这座在苏联解体后被关闭的监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们可以在这种另类旅游项目中体验到囚犯的生活。游客们走过两层楼内阴暗的走廊,依次参观前克格勃监狱内部牢房,沿途可以感受到混合着血腥汗渍和悲惨过去的气息。如果额外消费,还可体验 “遭受虐待”,体验严刑拷打的感觉,参与模拟处决,体验被处死的感受,也可以在牢房内过夜,不喝水、不睡觉。这个项目一经推出,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界名人,而且还吸引了欧洲人前来参观。
2.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社会效益。体验文化,就是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与思维能力,对所经临的环境与过程,进行体会与感验。旅游者通过购买一个设计水平较高的产品,不仅能够学习知识、丰富经历、完善自我,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使产品的社会效益得到发挥。例如,旅游者通过参与红色旅游产品中的各种体验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红色旅游文化,这令他们不由自主地对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更真实的了解和体会,从而将会珍惜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革命老区人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得到加强和振奋民族精神,他们将会为革命老区美好的明天而拼搏。
3.有助于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效益。体验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的品味和格调有所提高。在文化的引导下,旅游者势必容易得到较高层次的体验,而非单纯的感官体验。从旅游者角度看,他们若能得到精神的启迪,就说明产品的文化效益得到了有效发挥;从红色旅游角度看,若旅游者可时常参与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的消费,那么整个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会日益浓厚。这两方面都是红色旅游产品文化效益得到提升的表现。在体验经济的指导下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必然要牢牢把握红色旅游的文脉,充分展现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的文化底蕴,使各个活动项目围绕特定
主题展开。
二、红色景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内涵及不足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参观浏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工程。它融政治性、教育性、观赏性与一体,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是一项专项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而且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红色旅游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可观性差。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存。由于中国革命的人民性、艰苦性和流动性,加上反动势力对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反扑中对革命遗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红色产品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具有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的局限性,一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或小船,与其他旅游景点相距甚远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的内容有较大差距令旅游者难以尽兴。
2.时效性强。由于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有较大纪念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三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
3.旅游形式单一。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内容的解说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市场吸引力差。
4.客源市场面窄。红色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力量在支撑:一是集体组织学习考察,红色旅游因其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意义得以发展;二是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他们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充满了怀念与深情。
三、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
1.以体验思维的新视角审视红色旅游产品的塑造。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品牌时代,培育红色旅游产品品牌将是红色旅游竞争的关键。创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红色旅游又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创造产品品牌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体验经济中,应强调以品牌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针对红色旅游景区资源特色,作好景区的形象规划,利用著名红色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形成自己的产品消费市场,大大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宣传成本。如开发如“重走长征路”旅游产品品牌,使旅游者对旅游地产生未见其形,先领其意的效果。
2.注重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的新奇性与创意性。旅游者的眼球只会被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主题所吸引,因此同类题材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构思风格迥异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对于周期性的体育旅游产品来说,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主题做相应的调整,使主题对旅游者永远具有新鲜感,并借此迎合或者更加深入地开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在紧密围绕主题的基础上升华和演绎主题,可以深化旅游者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在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体验景区的各种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从而获得难忘的美好体验。例如以高科技手段再现红军的某些战争场面,如群马奔驰的蹄声、嘶鸣声、枪声、炮声、火光、硝烟等,通过高科技都是能艺术再现的,而且更逼真,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在纪念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纪念馆中,以色列政府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场面,使参观的每一个人从内心感到震撼。
3.为旅游者创造体验的机会。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假如不考虑旅游者的体验,就可以把他们当作纯粹的观众来对待,在活动方式上仅仅选择静态的欣赏和观看即可。但是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要求登上舞台做主角,通过身心的全面参与获得体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体育旅游项目。注重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产品设计上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如通过设计“四渡赤水”、“打游击战”等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体育旅游产品既可扩大红色旅游的产品链,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增加体育旅游爱好者,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又可给游客以全方位的切身体验,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利用多种旅游资源形成复式开发。由于组合型红色旅游产品能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为旅游者提供多种体验和感受,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消费价值,其吸引力往往大于单项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依据,选择受旅游者欢迎、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在红色景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绿、古、蓝、俗、新相结合。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古色”等拓展市场,如红、绿(自然生态)结合,红、古(历史文化)结合,红、蓝(海洋)结合,红、俗(民俗风情)结合,红、新(新都市风情)结合等等,形成优势互补,打造综合性产品,产生叠加吸引,从而参加旅游者的多重体验,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能起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旭东:体验经济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
7.关于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思考 篇七
一.红色文化旅游的两大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旅游具有两大社会功效。一是红色文化旅游展现的红色文化, 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 可对旅游者进行红色文化熏陶, 有育人的功效。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及其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种族人民, 在追逐中国革命成果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 其表现形式为在民主革命时期, 许多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 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英勇斗争中, 表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困难, 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 严以修身、严以律已, 有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习近来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他特别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不断向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灌输红色文化精神, 让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是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引导广大群众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红色文化旅游, 就可以让旅游者, 接受以上红色文化精神的熏陶, 在旅游中受到教育, 起到育人的收效。二是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拉动经济增长, 有经济效益的功效。改革开放以来, 不少革命老区逐渐开拓红色文化旅游, 将其红色文化资源推向旅游市场, 从而产生了红色文化旅游新型文化产业经济模式。据统计, 2003年全国参加红色文化旅游的有1亿多人次, 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达200 亿元。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 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产生出红色文化产业经济模式, 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民主革命时期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那里发生的许多革命业绩的地域都是大山深处偏僻的农村, 是贫困地区。现在全国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 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全面脱贫, 而在这些地方开拓红色文化旅游, 也就会成为拉动这些地域经济增长, 摆脱贫困的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子。
二.黔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黔东北是贵州省一块红色革命老区, 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4 年5月下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红二军团) 在贺龙、夏曦、关向应同志率领下, 从四川彭水县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军, 6月19日中共中央湘鄂醇西分局在德江县的枫香溪召开会议, 决定成立了贵州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黔东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积极组建农工会、贫农团、游击队、自卫队, 掀起了伟大的土地革命风暴。到同年9月底, 在印江、沿河、江口、松桃、酉阳、秀山六县毗邻地区建立了十七个苏维埃区革命委员会, 成立了一百多个苏维埃乡政府, 五个独立团和十支游击队, 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壮大。
1934年8月, 中央红军为民突破敌人第五次“围剿”, 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军革委命令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西征, 执行长征先遣队的任务。红六军团于十月进入石阡县境, 七日在石阡县甘溪的战斗中失利, 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重要包围之中。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 军团主力突击石阡。师长云龙和团长田海青率红18师52团800多名战士断后, 他们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最后只剩下百余战士, 在弹尽粮绝被敌人层层围困下, 毅然集体跳崖壮烈牺牲。10月24日, 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 (红二军团) 在印江县木黄镇胜利会师, 完成了长征先遣的任务。在土地革命时期, 黔东北留下了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 成为了独特的黔东红色文化。
出生在黔东北地区的周逸群、邝继勋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为民族求解放、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其革命事业和革命精神永远是黔东北地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以上足以表明黔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三.大力发展黔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
根据上述两点, 可以纵观地处黔东北的铜仁市有必要也有可能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为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 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要制订一个发展铜仁市红色文化旅游的规划。做好可行性的认证, 以及旅游点的选择, 提出建设的关设施的计划, 评估出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步骤和达到的目标。
2. 要建设好红色文化旅游的平台。对黔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 对其革命战争年代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 要进行策划和安排, 通过适合游人心理、游人需求创造条件, 搭建展现其红色文化旅游的平台。可以运用任弼时、贺龙、王震、肖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全国人民中的崇高威望, 策划一些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平台:一是红二、六军团共同会师;二是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在枫香溪召开会议以及建立的黔东特区;三是中央红军先遣队红六军团在石阡县甘溪、困牛山等地战斗过和地方, 在石阡县创建的湘黔边革命根据地, 以及在铜仁和思南分别建立的周逸群和邝继勋纪念馆。通过这些平台, 使旅游者得到精神熏陶, 同时又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3. 要宣传黔东北革命前辈的革命业绩, 以吸引广大游客。要向省内外积极宣传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夏曦、关向应的领导下, 创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川黔边地广大军民, 经过英勇奋战, 先后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 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黔东苏区全盛时期, 东起酉阳南腰界, 西抵德江县潮砥, 南到印江县梵净山, 北至沿河县城。纵横二百余里, 人口十多万, 红军和川黔边苏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与敌人进行了频繁、激烈的战斗。在建设和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 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 红军干部战士、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 进行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英勇斗争。要大力宣传革命前辈这些革命精神, 吸引广大游人去领略这些精神, 从而开启铜仁市的红色文化旅游。
4. 组织一些特殊群体参加红色文化旅游。
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 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些特殊的群体, 如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学习的干部, 在一些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员, 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高中生等, 到这些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参观, 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带动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 就可以使铜仁市在发展旅游业时, 呈现出俞锦方先生提出的贵州旅游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那时铜仁市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1].黄细嘉, 薛盈盈.《革命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关联性研究》;
8.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 篇八
一、老区发展与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
四川革命老区有着丰富且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长征中,在四川进行了数百次战斗,许多辉煌奇迹也是在四川发生,如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先后在四川召开了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华会议等14次会议。”另外,革命老区还有许多蕴含着巴蜀民俗文化的将帅故居与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都有着时代的烙印,见证了革命先烈通过艰苦奋斗为和平而作出的努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四川革命老区大部分地区属国家级贫困县或省级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较发达地区相对落后,老区经济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因此,研究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优化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配置,通过红色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提升四川革命老区形象的建设,整合老区现有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二、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首先,翻译产业化欠发达,缺乏长期针对四川红色旅游外宣资料及相关文化产品译介的专业团队。正如学者丁兆国与李传颖在《略论翻译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中指出:“翻译产业是一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包含一系列无形资产,如智力资源、文化信息和技术手段等。在不久的将来,翻译产业必将成为转换经济结构、强化区域经济软实力、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翻译产业的发展还未成规模,使得部分四川红色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常常存在质量问题,且译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系统化地为老区旅游景点进行外宣服务的组织机构。以四川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多语言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创意上也缺少专门的团队负责开发与对外营销,从译介层面为红色文化产品对外传播进行量身打造。
其次,四川旅游资源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老区红色旅游景点对外传播的竞争力较弱。四川红色旅游景点的对外传播力与游客吸引力与成都地区的旅游景点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成都地区的旅游景点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且景点之间形成多条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景点之间协同发展,有较强的竞争力,能持续性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老区旅游景点由于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在区域划分上相对孤立,因此红色旅游景点不仅对外传播竞争力较弱,可合作与利用的外宣平台也较少。
最后,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步伐相对滞后。新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认识事物与了解事物的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然而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向外推介时新媒体的利用率较低,网站的建设较为简单,相关文化产品与精品旅游项目的推介都和新媒体衔接不够紧密,当前未能形成新媒体与四川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对外传播产业链。
三、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建议
首先,作为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传播主体之一的译者,应负责任地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把关人”。译者在对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译介时,译文应当统一且规范化,要对译文反复校对,对信息的误译或错译等及时纠正。另外,要充分利用译者的语言优势,多开发中英文对照的四川红色文化与巴蜀文化相结合的书籍,形成图文并茂(包含相应视听资源)、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双语科普读物,以科普读物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晓、体验红色旅游文化的魅力。
其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劣互补,助推四川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向多媒体融合发展。革命老区新近的发展、红色旅游景点的特色、老区体现的巴蜀民俗文化等相关信息,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可作为专题进行传播,增加信息传播的频率与覆盖率,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外国受众,也能挖掘潜在的对老区红色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加强数字媒体的利用率,积极探寻四川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渠道。将微信、微博与客户端相结合,充分利用跨屏式传播优势,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相结合,信息互补,突破时空的限制。
此外,通过借鉴四川特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模式,能节约研发成本,提供改进思路,加快老区对外传播的发展。四川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要利用其蕴含的巴蜀文化,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彰显四川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开发相关电视、电影等文化产品,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建造红色影视基地等,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四川革命老区文化对外传播媒介模式,打造传媒旗舰品牌。
四川红色老区的对外传播,还可借力相关的媒介事件。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要高效利用有关抗战胜利的报道以及国际旅游节、文化会展、国际研讨交流会等有媒体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推介四川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景点,加强议程设置,提升竞争力。
最后,关注国内外受众的差异性,拓宽老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往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内的受众接触到红色文化信息时,能很快产生共鸣且在脑海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而外国受众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大多是通过外媒的报道获取相关信息,在红色文化信息获取量与信息理解上与中国受众都有差异。目前四川红色旅游外宣双语资料较少,大多局限于旅游景点的解说词介绍。因此,四川红色文化在进行对外传播时应以主题鲜明、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为基础,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适合受众求知和阅读方式,让外国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得到文化体验,从而深切体会并认同红色文化的本质精神。在信息的呈现上,除了文字与图片外,还可以采取重走长征路的方式,还原当时的场景,提升互动感和参与感。邀请老兵讲述当年的历史,并为口述史配上图片与英文译文,拉紧时空差距,缩小文化差异。
另外,还可邀请在四川留学的国际学生与外籍友人参与红色文化的体验活动,提出反馈意见,让四川红色文化在国内就能“走出去”。留学生与国际友人回国后往往会作为意见领袖,在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交流的过程中,介绍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传播他们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这些信息将对其周围的人群产生较大的影响。意见领袖真实的红色文化体验,不仅能促使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亲自体验红色文化,尤其会对四川地域红色文化与巴蜀文化更加青睐。
四、结语
由于文化的对外传播力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同时也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另外,中西方传播实力不对等,“他塑”下的红色文化,使得外国受众对红色文化往往存在理解有误的现象。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蕴含着巴蜀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相对落后,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鉴于此,从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探究其对外传播模式,提升对外传播效果,目的在于吸引更多旅游者、学者甚至投资者对四川红色旅游资源的关注,实地感悟与体验红色文化,同时拓宽四川红色旅游景点经营思路,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系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研究”(SLQ215C-09)的阶段性成果】
【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推荐阅读:
文化资源专题 遵义红色旅游09-13
《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校园》实施方案08-26
红色文化社团章程10-12
红色文化实践论文11-20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08-28
安丘.红色文化doc09-07
红色文化之旅战役篇11-30
小学生红色文化传承09-10
井冈山红色文化背景10-20
大学生红色文化策划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