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8-2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5篇)

1.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一

出刊后顺丰快递到付

河南省濮阳市开州路南段双语报刊 张文涛 收 邮编457000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何华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德育教育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资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找准实施德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挖掘德育素材,理解性辨析德育和教学内在联系,体现技能培养与思想道德培养的结合,从而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德育 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传统的价值观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蚕食。大学生德育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所向。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素质及道德修养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英语作为对外交流的工具,祖国开放的必需品,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国际化人才的重担。中国是个教育大国,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则是具体的实施者,要做到教书育人,不可能将“教书”与“育人”分隔,两者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为基础,把德育融入到大学学习的各个环节。

英语教育对象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祖国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教书育人的第一环,也是实现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是相对于直接的专业课而言的,其主要作用是潜移默化,间接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学科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也是被许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大学英语的课程特征决定了它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等院校各门课程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的必修课,学习人数和学时最多,学习时间跨度最长,影响面也最广泛。作为一门语言文学课,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广泛,授课方式灵活多变。若方法得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聚焦大学校园,现在的大学生生于改革初期的80年代,成长于急剧变化的90年代,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受过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但是他们有着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因此他们自律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而且还深感背负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多重压力。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又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以至于一小部分意志薄弱的人已经出现了公德意识淡化,道德水准下降的不良局面。

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合作意识不强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认为做事都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眼高手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不强;缺乏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要确保德育教育的地位

国民素质,即人的质量,是现代化的基石。它包括道德、思想、政治、心理、人格、精神、文化、科学、健康、职业、审美等方面,其中道德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灵魂与统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坚持以德育为先,是为国家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师德的核心。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自强。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广泛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教师必须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注意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而应是发自肺腑对朋友或是亲子之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面对学生的问候,总是还以充满感激之情的礼节;气温骤降、节日来临、寒暑假前都要为学生送上关心、祝福和叮嘱;备课要细心,讲课要认真,辅导要耐心;对于自己偶尔出现的失误,一旦发现立即纠正,并致歉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但不能忽视,反而要倍加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多表扬,多鼓励。教师的真正威信源自学生对教师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它是一种真挚的爱的回报。

四、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现途径

“教书”与“育人”两者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结合教育部“须把德育融入到大学学习的各个环节”等有关文献,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把德育以渗透的方式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旨在探索一条既能增强大学德育实效又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能将优良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笔者在所执教的两个教学班中开展了实验对比实践研究。研究思路是通过英语教师讲解和引申具有德育内涵的英语教学内容、学生讨论、作文练习等多种具有德育渗透功能的教学方法,把德育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德育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才是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全面实施德育教育。毕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每天四问[A]/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1.[2]王功文,王坚.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3,02:49-51.[3] 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09期

[4]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自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二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就使我们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学英语方面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调整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拓展其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不只是教学生学一门外语,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情况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还肩负着人的培养的重任,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即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与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性情,明辨是非,培养高尚情操与优良的品格素质。

二、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对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及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强调如何因势利导地完善人的本性,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本能得到全面发展。新时代要求培养跨世纪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素质修养。

就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包括在综合素质之内的语言素质是一个涵盖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水平,也包括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的心理素质,还包括语言的使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意味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素质。英语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指人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下所获得的基本品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求。《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那么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理论概念。语言知识是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的基础。

第二,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它们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个性,又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共性。在教学中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语言运用中的文化素质。在培养语言运用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交礼仪、言语行为、生活方式、宗教、传统习俗及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真正学会不同语境中礼貌而得体的“言语行为”。文化素质教学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健康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指的是思维品格、动机、爱好、性格品质等。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记忆力、反应能力、注意力、创造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系统(a system of symbols),更是交际工具(a tool of communication)、思维工具(the tool of thought)和文化载体(the carrier of culture)。英语语言涉猎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具备坚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即专业素质),更要求学习者提高科技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包括专业的智力教育,而且包括对整体素质的培养。

三、大学英语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如何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体现“素质教育”,如何增强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获得英语语言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下面就是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1.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要深入学习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大纲》的各项指标落实在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达成的共识是: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教学应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 centered)。教学实践证明,每一种非母语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都有其独自特点及优势。无论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是认知法、视听法、功能法、情景法和交际法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一方面加强对教学法的创新与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现存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成功的教学应该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如: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能融合几种教学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面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致力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采用旨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双向双维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应都积极地参与和进行信息交流和语言实践。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现有大学的自主网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

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就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其中包括学习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而这一切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成败。

大学英语教师在钻研英语语言文学书籍的同时,应当多读些有关国内外文化的书籍,以及哲学、历史、风俗礼仪、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普通教师所应有的知识和一名语言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而且还应具有一名外语教师所应熟悉的外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方面的知识。

3. 注重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为教学手段的革命带来新的突破,给人类教学领域展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也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英语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观念上的英语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思路、方式、内容、过程等方面都起了明显的变化。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优化了语言学习环境,便于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以其悦耳的音响、逼真的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和艳丽的色彩,把声、图、像、色等结合起来,实现了传播技术的一体化,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表现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和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必然会把外语教学推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别化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正利用其优势推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发展。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社会活动必然反映在其语言中,要用英语交流信息,就必须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了解英语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会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该语言,还会让学生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理解。这是因为我国学生均是在完全掌握了自己母语基础上学习外语的。母语的语义系统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参照系,使他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不自觉地将其和母语进行对比并找出差异。以沃尔夫·萨丕尔为代表的语言相对论者曾提出这样的论断: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使人类持有不同的世界观。尽管这种观点带有绝对论的偏激,但在不同的语言团体中确实存在着文化差异。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不仅在语言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而且其代表的文化模式也各不相同,属于异质文化。这种差异在语言学习中就反映在各自的语义系统所代表的文化体系上。不同的语义系统只有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才有意义。

5. 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思想和心理素质。

如果在教学中不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渗透,学生就不能以发展的、有远见的目光去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仅学不好英语,而且不利于对自身人格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了解世界,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目的是为了让其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英语。随着学生学习动机的逐渐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逐渐增强。这就非常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高质量的思想素质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处于积极状态并协同自身智力因素做出成绩,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的良好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和新的挑战。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加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会不断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绩,达到预期或意想不到的结果,会给人带来愉快的、兴奋的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结语

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大学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地探求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大学英语教师也要注重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摘要: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潜力、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 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戴晓莉.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9.

[4]肖云枢.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考试改革[J].外语教学, 1999.4.

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三

关键词:审美渗透 文字美 意象美 情感美

文学的首要价值就是审美价值,这是它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条件。人们欣赏文学,也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一、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情操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 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强调“智能教育”、“通才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突出特征。

应试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系统知识的大而全,忽视创造性意识的培养,即使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好,而在日后漫长的工作中,却明显露出创新意识薄弱、后劲不足、不够灵活等缺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必须把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放在首位。文学想象力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能力。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辩难,养成肯钻研,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名人权威见解的习惯。不仅要有意识地训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综合力,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正是依靠对各种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讲述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融通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实现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是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理想是这种世界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审美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历代作品中的优秀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出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审美渗透途径

(一)领悟文字美

作家在写文章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炼和准确。“推敲”一词是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在诗词炼字上的一段千古佳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又成了炼字的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精炼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仔细品味。例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第一次拿给李甲的一百五十多两银子都是藏在被褥里的“碎银”。教学时,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字,就会发现这两个字非常简练也非常形象,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表明,这么多的银子全是杜十娘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辛辛苦苦储存起来的;这还表明,她是一个有心人,有深谋远虑的性格,很早就下定了要跳出火坑的决心。再如贺敬之《回延安》中有“手抓黄土我不放”一句,启发学生把句中的“抓”改为“捧”,并比较其效果,结论是“捧”显得庄重、虔诚,与诗句的情境不符。一个“抓”字,充分表现出诗人回到阔别十年、魂牵梦萦的圣地延安,感到延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如此亲切。当诗人的脚一踏上延安的土地,便迫不及待地“抓”起黄土。“紧紧贴在心窝上”,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比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让学生体味到了作家的独具匠心。

(二)感悟意象美

意象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晶,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情境。它不是生活事实的机械记录或堆积,它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成果,是通过他们心灵的一种创造,浸透了他们主观的思想感情,是意识形式之一。而且意象还具有虚实结合、具象与抽象渗透的特点,因此,我们对作品一来要入乎其中,深切体悟其意象的内蕴,揣摩其言外的“不尽之意”;二来又要出乎其外,懂得联系作品反映的广阔生活背景,考察其意象概括的真实性。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中的两个意象都非常美。一是雨巷,它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讲授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启发学生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二是丁香,戴望舒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古代诗人善于寄情于物,托物言志,以香草喻美人,以松柏比君子。这里的丁香,同样是古典诗词中较常出现的意象,丁香往往代表孤高美丽的忧愁。诗人将这种气质赋予给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于是不难理解,丁香可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它是超越世俗的存在。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以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三)感知情感美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加以细细品味,就能被其深邃的思想内容所感染而最先进入角色,达到以情动情、以理育情的目的。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深入理解、以理育情,才能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效果。

如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应从荷塘月色的情境美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及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启发,最后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朱自清之所以把荷塘写得如此美丽,宁静得像一个世外桃园,表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心理,寄托了作者不愿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同流合污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心愿,进而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科学地把握情感教育的点和度,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感的作用,从而使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同时,在大学语文审美活动中,要真正落实高校素质教育,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还要在学生以往的学习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王蓓萍,黄岳洲.怎样鉴赏文学作品[J].语文月刊,2001,(7).

[3]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张子泉.探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9).

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四

[摘要]本文试阐述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石化的语言项目,并提出针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促使学习者最大程度地掌握外语知识和延缓或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语言石化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在语言学上,我们将凝固在中介语中的顽固性错误称为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它可存在于语音、语法和词汇中。其中以语音石化尤为突出。由于语言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试分析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石化的语言项目,并提出针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一、语言石化现象的基本概念

语言学家们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它的发展是指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从“0”状态向以该目的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NSs)的语言能力状态不断前进的过程。但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这一前进过程无法顺利完成,他们的中介语水平永远无法达到NSs的语言能力状态。Selinke将这一现象定义为“石化”(fossilization),即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长期”(long-term)停滞不前,当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仍包含有一些与目的语不符的“语言结构”(structures)时,他们就停止了学习,他们的中介语永远无法发展到NSs的状态。Selinker在重申了石化的`定义,他指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这一新定义克服了1972年的定义中的缺陷。

二、大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易产生石化的语言项目

1.语音石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的大学生在将近十年英语学习之后,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中国腔”。比如说,他们常常出现长短元音不分,甚至是用汉语中某些相近的音替代汉语中没有的读音的现象,而且,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语言。由于两者的不同,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时,往往会破坏英语的节律读成汉语式的英语在语音节律上造成石化。此外,学生的来源地区对于他们语音石化也有一定影响,如来自有些南方地区的学生的语音有着明显的方言特点,或者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语言学习初期接触到不正确的发音而出现的一些很难纠正的语音的错误。

2.词义石化

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使用英、汉两种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的极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完全同一对等的词语微乎其微,因此,学习者很容易在以下两个方面发生石化现象:其一,词义误等的石化现象。学生们在与英美人士交际或翻译时,常依照汉义来选择英语词汇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如lover一词在英语中指情夫或情妇,与husband或wife的含义完全不同,而汉语中的“爱人”一词一般指自己的配偶,因此把lover一词当作汉语中“爱人”来指自己的配偶就会引起误会了。其二,情感差异的石化现象。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以外,还要表达说话人或作者对所讲事物与听者、读者的态度,也就是表达感情。词汇表中的有些词语在翻译时虽然已将其主要概念表达了出来,却忽视了其内在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使不明实情的中国学生白受其苦。如“狗”在汉语中多有“卑鄙”等贬义,,但在英语中,dog却又有“忠诚,友爱,可爱”等褒义。

因此,学习者务必要弄清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内涵意义,直译是绝不可取的。如果在运用英语时一再出现由此原因引起的错误表达,那么语义方面的石化现象就会产生。

三、针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语言石化现象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其本质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延缓或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使之更加接近目的语。

1.学习策略的训练

研究表明,在整个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外语学习的主体。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学习者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在语言输出时,学习者在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等一系列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中。每一个外语学习者在试图完成某一学习和认知任务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认知策略。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能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学习目的语的认识,帮助学生确立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努力摸索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运用多种学习策略,由被动转为主动自觉学习。这样,学习者在交际时心理压力减轻,增强了信心和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努力创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语言石化的形成。

2.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外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错误固然不好,但也并不是只有消极意义而没有积极意义。一般地说,对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行为主义的机械态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要通过不断的强化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容许学生错误的存在,对错误采取有错必纠、有错即改的方针,强调学生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学生怕产生错误,怕人笑话,不敢大胆开口,久而久之,就索性缄默不说。另一种是功能派的宽容态度,认为错误是语言学习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标志,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不需要及时纠正,错误可以随着学习者的进步逐渐改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听其自然,只强调学生语言的流利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克服了怕产生错误的心理,但是说话毫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停留在洋泾浜语的水平,无法准确表达。应该说,以上两种对待错误的态度都存在片面性。我们对待错误既不能有错必纠,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纠正语言错误。

参考文献:

[1]Cohen A. D.Language Learning[M].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 1990.

[2]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

[3]周红云.语言的僵化现象[J].外语界, , (4).

[4]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J].外语界.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五

近年来,据部分就业单位的反馈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素养水平都有待提高。究其根本,除了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以外,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和人格教育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笔者深觉责任重大,因此在本文中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精神塑造学生人格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如下,希望与各位读者同行共勉。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1.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道德、审美水平的标志,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是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具体表现为体育的面貌、风范、心态等等。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2.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1)体育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使其在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中都能以公平、公正的心态面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不畏艰苦的意志力。同时还应使体育规则渗透于教学活动和比赛中,使学生能自觉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

(2)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理念,深入研究和挖掘体育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德育内容加以提炼、升华和利用。指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体育活动,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引导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1.大学体育教育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优势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其品德也必自然提高。”说明了人格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人格教育是对学生心理、行为进行协调,使其知、情、意、行日趋健全、完善,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时候几乎涉及了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体育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大学体育教学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形成奥尔波特以七条标准衡量健康的人格:①专注并真正参与某些活动;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高校体育教学的群体性、竞争性特点培养了学生与队友、同伴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的人格的形成独立人格是有独立意识,自主强,能独立思考、实践,有较强的理性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能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的一种人格。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个性,会运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支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和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对遇到的问题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教师不再全程指挥,学生的自尊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也同时教会了学生给予他人尊重,促进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3)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人格的完整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它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高校体育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赛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用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使学生能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制定自己的目标,在过程中以积极心态作最大的努力,正确对待活动和比赛中竞争。用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应视对学生人格教育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并以其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康、完整的人格。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6.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探究 篇六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教育,文化教学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语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见,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则是语言发展的动力

事实上, 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而且是最原始的文化, 是精神文化的基础。但是语言, 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 都不可以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更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决定一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而存在。同时, 文化对语言的形式也有着制约作用, 文化是语言存在的基础, 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中, 成为语言新陈代谢的重要生命源泉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 也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 所以文化的发展就会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 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能直接反映出文化的内涵与现实

一种文化的面貌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比如, 汉语中“东风”一词在英语中对应词是eastwind, 表面上看, 这种译法没有异议, 但如果进一步研究的话, 以英、汉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异:中国人一般将其理解为和煦的、温暖的, 象征着春天和美好的事物;而在英美国家的人们看来, “东风”并不像中国人理解的那么美好, 他们只能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2]1.3语言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动力, 反过来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是整个文化发达的基础。如果没有语言记载人类祖先的知识与经验, 后代人就不得不对一切事物从头做起, 社会会停滞, 文化更得不到发展。如果没有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各个民族之间就无法交流, 人类也就无法获得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2 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直到20世纪60年代, 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速度的加快, 对语言研究不再是脱离社会客观现实而展开的, 而是与文化研究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外语教育的实质, 做到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统筹兼顾。

就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 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教育等同于语言教育, 就是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及语法知识, 而很少涉及文化教育的内容。随着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语法知识, 而是培养交际能力”。2004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良好的听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另外,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既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又要使其掌握各种文化知识, 提高其文化素养。总之,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语言与文化是同等重要的,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驾齐驱, 才能具备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

3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3.1 文化教学的目标

除了强调文化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关系外, 学者们还指出应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

综合上述观点, 我们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技巧。文化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 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适应世界的发展。[5]3.2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五个方面;并且通过文化教学, 可以使学生理解、思考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使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发生关系, 并有利于文化间的沟通和个体思维能力发展, 从而顺利地进行了文化教学, 实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目标。

4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4.1 循序渐进原则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具有阶段性或层次性, 在教学中就应遵循循序渐进或层进行的原则, 也就是说, 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展开教学。

4.2 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文化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 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但受大学英语教学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重点讲授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关、与日常交际相关, 以及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

4.3 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需要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还要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 使他们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一原则既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 又符合文化教学的要求。因为知识的学习以掌握为目的, 以应用为结果, 主要经过选择、领会、习得和巩固四个阶段。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掌握, 但是仅有掌握是不够的, 学生还应该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如果不会运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掌握, 真正的掌握在于对知识的操作。

5 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共识, 但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尚未得到完全的重视和应用,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令人堪忧。要确保外语人才真正地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首先目标。总之,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为善, 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7.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七

关键词:英语教学;心理学;二语习得

我国自从入世以来就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英语热”,全国各地都对英语学习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学的人数虽多,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虽然英语在本科教育中是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开展,但人们普遍反映高校的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不高。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公共课,大学英语似乎并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学生出勤率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下面就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教师教学注重知识语法、词汇的教授,采用的大多是讲授法的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首先,大学英语教师短缺,而学生的人数较多,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成本,现在大部分高校英语课一般采用大班授课,这样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严重的师生比例不平衡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也是肯定的。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偏差。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英语教学仅仅局限于语法、词汇的教授,学生是永远学不好英语的。美国的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主张:“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用来交际交流的,它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文化才是交流的内容。

第二,学校很少创造一种很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学生在课程之外感受不到英语的应用之处。

第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他们仍把英语的学习方法认为是扩大单词量和大搞题海战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长时间的努力而成绩得不到提高,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问题的改善

1.从教师方面来说

(1)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布卢姆的评价方法有三种,即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这三种评定方法分别在教学前、教学进行时、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现在我们多数用的是总结性评定或形成性评定与总结性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对于语言这样的学科,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形成性评定的作用,如重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多运用形成性评定还能够激励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对此,教师就要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配音比赛、辩论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正确运用强化的作用,多多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学生有突破的时候,教师若能适当地给出表扬,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更加主动地学习。

(2)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指导,促使其继续努力学习,保持学习的积极性。韦纳指出,若人们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时,人们将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教师从而容易导致放弃。所以,在每当一个小阶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这些因素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及努力程度。

(3)适当引入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其文化的了解。我国学生受到母语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词语的记忆和句子的理解,却很少“自上而下”先从篇章入手,分析段落的结构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因此,英语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

(4)巧妙运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最自由的情境中学习。其次,可以灵活运用“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赞科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情感教学在教学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2.从学生方面来说

(1)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有效巩固学习效果。学生找到自身的学习效率最高点,灵活调节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状态,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另外,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的运用也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2)端正学习动机,增加认知内驱力。学生学习的动机可能有很多,如自己对知识的需求(认知内驱力),想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附属内驱力),对于学习所带来的金钱、地位、自尊心等东西的意愿(自我提高内驱力)等。在众多的学习动机中,自己对知识的需求,即认知内驱力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它是来自学生本身最真实的动机,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的推动力也是最大的,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地向前。

(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多与人沟通,多多参与英语练习活动,增加成功经历,提升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直接经验和替代经验,即从亲身体验和别人的话语中感受到的成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理解和吸收知识。

参考文献:

8.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八

——我看国学教育对当代大学成人教育的作用

说起国学,大部分人都会有个第一印象,明白像《论语》《周易》之流就是国学了,但是要是被刨根问底问起什么是国学来,就有些没了头绪,感觉说出去总是似是而非。其实,从字面上读出的表象意思最直接:国者,国家;学者,学术。联合起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学术,这还得加上点限制词了,不能说美国的学术也是我们的国学,国学,得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学术。提起诸子百家,大部分人应该知道的,固有的学术就得追本溯源来看,中国古时有的哲学、史学、文学等等诸多方面,都是国学的范畴。国学大师季羡林季老说过:“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剧烈冲击,很多人,可以说是大部分人都已经忽略了对于国学的学习和思考。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去想房价的升降问题、人民币的升贬值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或许更喜欢考虑就业问题、恋爱问题或者是游戏问题、考研问题。也许其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想去学国学,但是大势所趋,时间毕竟有限,空间也很有限。

但是国学的作用使我们不能否认的,可以说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学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民族根,是由我们的祖先历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我们不能也无法忽视它。《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就是道义,就是我们的国粹了。

对于当前的校园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它的作用更易于体现。在现在的大学教育里,又划分了文科、理科、工科,教育科目的细化其实很多时候就像钻牛角尖,因为大家很少去涉猎和自己学科无关的东西。一部分原因是没什么兴趣,但是我觉得机会更重要。前阵子有人呼吁大学要开设语文作为必修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动力就是来自游戏规则,或许是我们太久习惯于按规则办事吧。据很多工科学校的同学说他们其实很怀念以前学语文的日子,现在在同学间念首诗词,大家只会说你显摆而不会认真品评,如果能有一堂语文课,似乎觉得写写小诗就能够名正言顺了。所以国学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有百益而无一害。

首先,国学教给我们做人道理。孔子有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孟子说过:仁者无敌。大贤们告诉我们人必须注重自修,注重内修。谦虚仁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在这方面缺少的只是一点点拨,对于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已经掌握,在世俗的洪流中,需要的只是停下来思考的机会和方向。吾日三省吾身、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些都是给我们的实际方法。而大学教育教的更多的就是在进入社会后的生存技巧,就是为人之道。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人才,也不会永远被埋没。大家也不必担心社会上的广大黑门,那只是一帮社会渣子闹出的一些丑剧,历史前进的车轮不会理会那些螳臂当车的小小野草。真金子总会发亮,只是还需要时间。再怎么说,学习总会是不会错的。

其次,国学教给我们学习态度和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大堆耳熟能详的经典摆在那里呢,只是我们一味地在学习英语,学习技术,天天说难、说不会学,却忘记了那最初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如今的大学里,是自由,自由得大家似乎还有不自由这种想法。回忆当初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学校天天管着孩子们的学习和处事,大家反而这种想法不太多。这是因为人性本贪,得寸进尺是人类给自己量身定做的词。国学的进步其实大部分时候是靠学生推动的,毕竟大家很少,学生作为国学群众才是最有力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之所以那么丰盛,就是因为大家都愿意去想愿意去学喜欢去学,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场面,思想独立自由,连最基层的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谈的都是学术上的论点,张家说开卷有益,李家更推崇闭卷有益,王家觉得法制才是王道,赵家说没有人哪有法而支持人治。

第三,国学教给我们待人接物、处事方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想必大家都没有忘记,当然这是我说出来大家才想起来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时时记住并且做到了。想起来和记得住其实是两码事,坦而言之,本人就没有能够做到。前几天看电影的时候记得了一句话:好人不是没有做错事的人,而是没有做坏事的人,我觉得这个定义很正确。国学教育教的是真实有用的话题。马上步入社会的我们,差的就是交往的经验和处事的方法态度。或许大家又会来说社会太黑人心不古,但是出淤泥而不染你能做到的话,我觉得也会成功啊。所有的一切,最终的归宿无非是真善美。如果你觉得自己做到了,但是还没有成功,那只能说明你还做得不够。

还有,国学涉及的东西方方面面,是所有人无法逃避的。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都隶属于国学。国学以学科分,包含有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包含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所以我国的教育脱不开国学的大框,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说白了都和国学息息相关,前提是你得活得明白。这种结果只是因为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所以对国学还抱着只是一种兴趣罢了的态度,大部分甚至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处于这种原因,我觉得国学教育必须得得到重视。而要活得重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国学教育,学生似乎更热衷于被动。

国学教育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人法道,道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这就是一种真理,教给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思想去看待事物。如果能唤醒人们心中的国学情愫,我觉得更易于大家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本质。更多的知识,我觉得应该推荐一下大家去参详《易经》,如今的网络环境和书籍环境,可能很容易就能看到白话版的,但是我觉得原创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这就会导致大家的层次各不相同,一味的去看别人怎么理解只会给自己套上思想的枷锁,自己理解可能不够全面,但是会慢慢在生活中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的,当你进入高一层次的时候,会有一张格外欣喜的感觉。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远点考虑,加强国学教育,有利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如果国学能够得到重振,势必会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目前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大多数也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创下的那么多足够宝贵的财富,就像是China还是源于我国的瓷器china,物质文明的指导者必然是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的作用又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当前社会的形势是人们有抛弃精神文明而盲目追求物质文明,这或许是那么多靠漂亮脸蛋能够昙花一现的原因。要想绿水长流,还得是二者同步。出于这点考虑,国学教育也是大学成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9.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九

摘要: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国防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人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志、技能和体魄。

《国防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就是国防教育的目的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工作。1955年,毛泽东批准了在高等院校进行军事训练的报告以后,全国有14所高等院校,127所中等学校的约8万余名学校进行了军事训练。这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学校国防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这表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生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兵役义务,自觉服从学校的军事训练安排,完成军事训练科目,达到训练目的。在校学生通过军校,可以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还有利于国家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军训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令行禁止的作风、团队观念和增强体魄等。(摘自《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第一章)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教育。它的出发点和人的生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人是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同的生命体,所以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质这个事实,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对学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是一种主题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创造中不断生成的,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人本身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是民族的脊梁。学校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全民国防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初步学会防御外敌武装侵略的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进而锻炼其能适应战争要求的坚强的体魄和意志。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牺牲奉献精神和国防意识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在高校教学中所延伸出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对民族情感的培养等功能,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恰恰与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任务不谋而合。民族传统教育蕴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民族传统教育蕴含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义利观,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提取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学校军事、国防教育相结合,并融入到军事、国防教育的内容中,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朴素的民族情感、深厚的爱国热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10.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篇十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

【课题项目】 本文为辽宁省大连市社科联2013年课题(课题编号2013dlskybd1120 )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4-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跨文化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日益频繁。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跨文化冲突和误解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跨文化教育由此应运而生,而外语教学则有望成为跨文化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张红玲 2012: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给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样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下是笔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二、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跨文化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它并非一门独立课程,其教育理念应该与学校所开设的其他课程相融合。它是一种主动的互动式教育,也就是要在教育中关注不同的文化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的动态过程。根据黄志成和魏晓明(2007)的理解,跨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各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非主流文化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跨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毋庸置疑,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学习一种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纯语言”的学习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在词汇的拼写、句子的语法方面等都不存在问题,但却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甚至还会由于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用于交际中而导致误解和冲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能够表达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还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国际间跨种族的交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另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有利于其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在教育中令学生关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补充学生的文化经验,使学生能够检视本民族文化,深化学生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进而达到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的目的。

四、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已有许多学者和教师论述了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校和教师仍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只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才会根据个人经验进行文化教学。这种文化知识的导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因此,很多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学生误认为学习语法和词汇就是英语学习的全部,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语言使用不得体。

五、跨文化教育的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导入跨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

首先,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增强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广泛阅读文献资料,了解跨文化教育的前沿理论,将相关新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同步学习语言和文化,最终达到有效运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来增加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因素,课文内容涉及面很广,信息量也很大。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结合语言交际实践,逐渐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比等方法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的了解。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出发点,借助网络媒体等手段,查阅外文资料,对异国文化进行探究,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学习如何正确看待异国文化。

另外,明确文化导入的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避免跨文化知识导入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文化导入的内容和预期目标,使教师的教学能够有纲可依,真正做到既教授语言,又传播文化,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比较意识。实际上,适时导入合理的跨文化知识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作用。

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比如外语角、文化节、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讲座和辩论比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了解英语文化的机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通过真实的交流了解异域文化,以期在实际交际活动中达到得体有效交际的目的。

六、结论

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又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波,曹杰旺.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3-85

[2]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58-64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 外语界,2013(6): 2-8

[4]潘荣成.以跨文化意识培养为目标的英语教学体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0):260-262

[5]乐琼,Chauhan A shok Kumar.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教育探索,2010(8):68-69

11.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一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对四书五经、古典名著缺乏足够了解。进入大学之后,又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与英语学习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深受英语文化的感染,逐渐淡化了对母语的认知。这就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道德观念逐渐下降管,价值观混乱,人文精神失落。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阅读中国文化书籍,系统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

2.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依存、彼此渗透,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无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开始对本民族文化妄自菲薄,甚至横加指责,认同感逐渐下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振兴祖国的历史重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认同危机令人担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关注、热爱、认可本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3.增强大学生民族情感的需要。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的时代形势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这本民族文化,因此,若要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袭,就必须弘扬本民族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固然有其优秀之处,但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也是其他文化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结合现实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

1.开展多种课外实践活动。若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英语教学的课堂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中国文化信息,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开设文化讲座,系统的为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讲解过程中要英汉相辅、循序渐进,采取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推荐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或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电影,例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和《推手》,或中央九台的一些英语节目。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戏剧表演、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赛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完善教学大纲。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介绍都是零散的,缺乏必要的系统性,这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因此,为了正确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必须完善英语教学大纲,将中国文化放在首要位置,把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作为重要的英语教学目标。目前,中国文化项目纷繁复杂,在制定英语文化教学大纲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目的性和多维性。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将中国文化分层次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大纲词汇表中安排大量的中国文化词汇。

3 . 加强中西文化对比。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合理设置文化教学内容,加强中西文化对比,促使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从课文话题切入,凸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它们的异同点,以增强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在对比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隐藏在各个层面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蕴,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从而自觉调整文化观念,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中国文化,当然,同时还要及时吸取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以此丰富和充实中国文化。

4.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在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与英国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等。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课程却非常少,部分学校以选修课形式将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见,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并为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中国文化发展及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中国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俗、历史等文化内容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具体到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实时加入中英文化的对比内容,以此增强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例如,在英语阅读课中,融入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译本,或一些由中国作家创作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在听力课中,引入中央电视台九频道的英语节目,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内容;在口语翻译课中,要安排学生联系一些与中国价值观、政治、宗教、民俗相关的材料,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1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二

北京物资学院贡祥林

【摘要】

本文在辨析了“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对“以生为本”的误读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列举,对“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演绎,做为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做人,文章重点阐述了作为对个体“生”的严格管理,与群体“生”的“以生为本”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 管理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国家大法制定之时,也就是说无论事情的大小,人们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时时不忘的,处处都要体现出人文关怀。

这一理念落实到学校里就成为了教育中的“以学生为本”,即“以生为本”,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问题吗?

“以生为本”可以理解为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学生是老师的“上帝”,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理解,“学生上课听不懂?那是你老师讲的不好。”学生评教,“以生为本”的理念的表现,以学生的感觉来评判老师讲课的内容、教法,决定你老师能不能获得优秀,更有甚者,用学生的评教来对老师进行末位淘汰,这实际上是用不同的尺子得出的读数,用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的东西,来对老师进行评价。“师道尊严”正逐渐被“学道尊严”所取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一句本来修辞意义大于思辨价值的话,正在成为责难与苛求教师工作的理由。“以生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和需要,甚至可以以淡化学校的纪律与管理。在“以生为本”的名义下,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学校和老师就为他们提供相应条件的现象,诸多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偏离了正常的教育原则于规律,最终会损害所有学生的权益。

教育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而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传导者,是道德的引领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而且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有学生,还有广泛意义上的老师(专业课的老师与辅导员等),还有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教育者“生”,而且要关注施教者“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多个不同的主体,所以在教育中不能单单说“以生为本”,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忽视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意义

上的或者本初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做为教育者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人”,而不应该是带锁链的舞者。

教育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展开,“以人为本”应该对教、学、管理者之间,在规则、纪律、制度约束之下,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参与者合理的活动空间。尊重各方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

那么,大学教育中是不是就不要提“以生为本”了呐?是不是“以生为本“错了呐?非也,“以生为本”这个理念本身是不是正确,要看贯彻执行者如何做。这要从教育的深度、广度和长远效果来看待这个问题。

教育所要满足的应该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仅是“现实的”需要,应有所兼顾。“以生为本”并不是迁就学生的现有状况,不是也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学生的或是学生家长的各种要求,而是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权利和主体价值,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在尊重与承认学生既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积极提供条件,坚持教学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对不能满足学习标准的同学,保持合理的淘汰率。

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模拟期,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日常管理到底是严格一些好?还是松懈一些好?这个问题,同学们的第一反应:绝大多说同学会说严格一些好,也有些同学会说,松一点好,也有的同学会想,对我自己松点,对别人严点。从一般人的心理看这一问题,任何一个同学内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管理严一点,甚至说,连暂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日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秩序井然。做为学生的父母对一些学校的评价也是如此:“那个学校太乱,校风不好,不能让孩子去那里念书,孩子学坏可就晚了”;“那个学校不错,校风校纪都很好,管理也严格,我的孩子最好能在那里上学”。也有的家长或者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回过头看自己大学的生活会说:“当时没有好好学习,都是学校管理不严,都是某某班主任管的不严!现在后悔晚了!”可见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大家还是有共识的。

诚然,随着高校的扩招,对于我们这样普通的高校而言,生源质量在下降,但是,美国著名军事家小埃德加.普里尔说过:“由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将战胜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学校的严格管理应该让学生去适应学校,而不是让老师迁就学生。如何管理这样的学生就是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学生的管理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是有相关的制度,有严格的计划。但是,管理的成与败,要看制度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在落实制度的时候,往往会触及到一些学生的利益,甚至于会影响到他个人的将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如何在这里面体现?是严格管理,还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宽松?广义看这个事情是应该严格,当落实到个体的时候有人可能就不那么好落实,不落实严格管理是好?还是不好?

教书育人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对于被教育者尤其如此,一个人的心理形

成不是一日之功,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长期的,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日常教育时管理的不到位,出现问题时处理的不及时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必然是一种懈怠,看看现在的大学校园,“翘课”成立一种必然,作弊成为一种技巧,校园里面亲热一会是学生的需要,学不好的课程那是课程设置的问题。老师有问题吗?上课时数不到总时数的三分之二,不让参加考试,是学生守则的规定,有执行细则没有?有人执行过吗?以上种种事情,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吗?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严格要求,严肃纪律说起来容易,但一旦真正实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人情、面子,考虑学生今后的人生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执行制度的理由。然而,这样的行为是帮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

从个体来看,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是会让被处理者在一时感到不快,但作为年满十八岁的成人自己的做为应该自己承担后果,这是因果关系,这是其一,其二,一时的痛苦会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将来影响有多大,以小痛换大痛,防止踏上社会以后可能出现的漠视劳动纪律出现问题,防止更为严重的漠视法律而走向犯罪的可能。

从影响范围看,严肃处理了个别出问题的学生,对其它学生是一个警示,用“杀一儆百”这个词显然是不太妥当,但对学生的警示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在处理方法上,公开处理结果,快速处理那些事实清楚,界限分明的违纪事件,比不公开处理结果,处理过程拖沓的处理方法要有效得多。用拟处理这样的方式不像是在处理违纪行为,而是像在做买卖,可以讨价还价。应该是按所违纪的行为,给出对应的处分,就违纪行为本身的认定可以给申诉的机会,以显示出公平。

在大学的教育中,其师生不是一个买卖关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服务关系,没有谁是上帝的问题,虽然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学生支付了一部分学习费用,但你要成才也要有真才实学才行,学校的毕业证书给了太多的滥竽充数的学生以后,学校的信誉何在?学校的“以生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面的,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让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提高,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以生为本”。对在校的学生,严格管理让其成才,而不是仅仅弄到毕业证书,才是“以生为本”。

1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三

博客作为综合复杂的网络系统,其网站上展示着各类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官方观点与民间声音、有效信息与垃圾信息混杂,共同构成良莠不齐、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正处于从在校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阶段。部分大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定型,自控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原本在课堂上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存在冲击。

2.2传媒大众化,挑战教育者权威性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知识传播、道德教化上处于权威。以博客为代表的传媒大众化,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量,展现了不同立场的观点,大学生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具有接受新信息、新知识较快的特点,在传媒大众化的风潮中首当其冲。大学生可能掌握更多的各类信息,关注到教育者忽略的知识和内容。在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撼动,大学生容易对教师观点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3扬长避短用博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宏观上完善制度管理,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博客使用制度是妥善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学要对思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博客开展教学工作,给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应当组织教师参加关于博客知识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会。建立校内博客工作小组,有针对性的负责博客平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优化博客体系、充实博客内容、保证博客质量。建立教育对象的学习记录电子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使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之间,也应当适时交流博客的使用经验、教育心得体会、学术成果等,分期定时向学校提交教学报告,汇报在思想政教育领域使用博客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3.2微观上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促进有效交流

除了统一的校园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各自的博客中,应当以专业知识和校园动态作为吸引,精选正能量的资料与学生共享,辅以相关教育实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教育者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论点、分享有教育意义的新闻和资料、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想所思,以身作则,以自身形象作为教育影响的正面典型教育学生。由此,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氛围。博客是双向反馈的渠道,学生在此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4结论

在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众媒体应给予充分重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利用博客等新渠道开展教育工作,并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博客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玉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几点认识[J].前沿,(6):46-47.

1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四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一直以来强调应试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知识教学和应试能力, 轻视德育工作。在职业院校, 则以学生技能培养为重点而忽略其他方面, 这样在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各科任课教师的配合, 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去。大学英语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学习人数多, 学习时间长, 影响面广。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所以, 对学生进行德育, 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二者应该有机结合, 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英语教师应立足于课本内容, 充分利用和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来教育学生, 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 通过课堂讨论进行德育渗透

目前, 各职业院校所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 有很多含有德育因素的文章, 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如《新世纪基础英语》第三册第十二单元的课文No gains without pains—or are there? (《一分辛苦, 一分收获———果真如此吗?》) 一文, 从关于一只蚂蚁和一只蚱蜢的两个英语寓言谈起, 分析当今澳大利亚出现不劳而获的现象及其原因, 由此告诫学生:人们应该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不要投机取巧, 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而澳大利亚不劳而获的现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教师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我国古诗“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使学生明白我国自古就推崇一分辛苦, 一分收获, 有付出才有回报的。因此, 在讲解这一节课的英语知识的同时, 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 What does the author imply by telling the classic version of the fable“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作者讲述《蚂蚁和蚱蜢》这个寓言故事的经典版本, 其含义是什么?) (2) What does the author imply by telling the modern version of the fable? (作者讲述《蚂蚁和蚱蜢》这个寓言故事的现代版本, 其含义是什么?) (3) What kind of role did the government play in the modernversion? (在现代版的《蚂蚁和蚱蜢》这个寓言故事里, 政府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激烈的讨论, 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大意及主旨, 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熏陶。

(二) 通过文章内容讲解及主体升华来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 《新世纪基础英语》第三册第八单元课文I Imagine World Peace (《设想世界和平》) 一文, 整篇以I imagine a world where…的排比结构, 充满激情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个自由、和平、人人平等、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的憧憬。教师由此可进一步深化, 陶冶学生对世界和平与平等的美好向往, 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护世界和平, 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又如, 该教材第三册第九单元课文The Most Precious Gif (《最珍贵的礼物》) 一文, 讲述了作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因女儿准备送给她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而感动, 感动于女儿的纯真、信任和梦想, 由此升华出小孩子身上有着成人所不具备的优良品格。在讲授完课文语言点的同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What shouldadults learn from children? (我们成年人应该从小孩子身上学习一些什么?) 在讨论过后,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教育学生应该像小孩子那样有远大的理想, 而不要整天垂头丧气、自暴自弃;看待周围的事物应该简单一些, 而不要世故处事;要信任他人, 而不要盲目怀疑一切。这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再如, 该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Two truths to live by—hold fast, and let go (《生活的两条真理———抓紧, 放手》) , 该文以优美的文字, 通过散文的形式, 阐述了生命的赐予是宝贵的, 人们应该珍惜每一分钟, 去主动地、用心地体会生活中所有的美好。同时, 要教会学生承受失败, 学会放弃。在人宝贵的一生中, 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 应该去追求那些永恒的精神上的东西, 而不都单单是物质的, 这样人的一生才会有意义。在归纳主题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崇高的人生观和自己的人生观进行比较, 看看自己有哪些做的还不够好, 从而摆正位置, 并学会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引自己。

这种在课文中发掘德育因素,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德育的方式, 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知不觉受到熏陶, 比起单纯地、孤立地讲解德育理论, 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 通过自身行为来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渗透关于平等、自信、理解、宽容、诚实等思想、观点。比如,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懂得平等。当学生对课堂问题回答错误时,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而不是责备,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当学生有不理解的内容或对教师的讲解有不同见解时, 敢于向教师提出,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就是诚实的体现。教师应该从课堂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入手, 使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场所。

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外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丰富的大学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 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载体,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开阔视野,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因此, 在课后,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能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活动, 使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外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

大学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多样, 比如, 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国际上一些时事报道, 让学生用英语来复述这些事件, 并发表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观点和看法。在学生复述和给出看法之后,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9.11事件) , 教师可以在学生描述和给出评论以后, 组织学生探讨一下恐怖主义问题, 最后进行总结, 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还能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 反对恐怖主义, 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谚语搜集比赛, 按照英语谚语的教育意义来分类, 看看谁收集的英语谚语多, 理解意义准确。英语谚语精辟深邃, 富于哲理, 涉及范围广, 对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比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 (搞好开端, 完成一半) ,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两条谚语都教育学生要有始有终, 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再比如“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给我点滴爱, 给我持久爱) , “The heart that once truly loves never forgets” (爱情真, 不变心) 。由于中国人历来含蓄, 在上课时, 教师一般不好直接提及有关爱情的话题, 因此对学生要树立正确爱情观的教育也比较少。而英语谚语就是在感情方面教育学生的很好载体。这两条谚语对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树立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此外, 还有很多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可以开展。比如, 要求学生以一个主题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 来制作一份英语手抄报。学生在搜集手抄报资料的时候, 就会主动去了解有关这些节日的传统习俗。这样, 学生既收获了知识, 又熏陶了爱国主义情操。再如, 开展一些英语小品话剧表演比赛。要求学生自导自演一些小品话剧。学生在自导自演的同时, 不仅能挖掘到人物本质, 更深刻地体会到剧本的精深内涵, 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有利于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是纯粹的德育理论说教所培养不出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职业院校英语教师要本着“育人”这一根本, 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大学英语教学在进行英语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从而达到全面教育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伯香, 张福林.新世纪基础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炳炎, 符家钦.英语谚语用法入门[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9.

[4]王晓钧.汉英常用谚语对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15.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五

关键词:听力;教学;大学;英语;地位

英语听力,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从小学开始就得到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充分重视。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由于更多指向应用,因此听力的地位又具有了更为鲜明的特征。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听力的地位及现状

听说读写,一直都作为英语教育中学生能力塑造的四个重要方面,从学习的过程看,无论是小学还是高校,其发展顺序却并非如此。对于英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秉承的过程都并非“听说读写”,而是刚好反过来的“写读说听”,也有的是“写读听说”。无论是哪种情况,听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地位都岌岌可危。人们提出抵制“哑巴”英语的口号,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听说能力充分重视。

目前,对于听力的重视以及类似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还是广泛存在将“听说”能力放在“读写”能力之后的现象。这種状况来源于多个方面,例如,考试中听力分值所占比例很小,并且对于“说”的能力的考察一直到高校六级才出现,对于从小学到高中长达八年的英语学习中并未涉及,但阅读和写作却一直伴随学生成长。以汉语为主的中国缺乏说英语的环境,在我国大陆地区,除特殊职业环境外,其他环境普遍以汉语使用为主,几乎找不到日常用英语的痕迹,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让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英语作为一项应试技能而非生存技能。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以汉语的学习为例,我们通常都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浸润在汉语语言环境中,首先练习的就是“听力”,幼儿通常通过听来对语言规律实现总结,而后开始“说”,最后实现“读写”。因此听对于语言的学习应当处于一种先导性的决定地位,但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种地位被完全忽视掉了。学生从小学开始,先看到的是“词形”,先是对文字特征的认识,然后开始学习“读”,将发音和词形加以对应,到初中进一步熟悉音标,了解英语的发音规律,并且进一步学习部分构词规则,到了高中开始更为系统地学习语法。在这样的学习经历之下,大学英语更多的是对于多角度知识面的一种拓展,包括词汇、句式等方面,同时注意到社会对于英语技能的需求,大学阶段的英语增加了对于听说的训练,但是仍然不够重视。基于这种情况,听力教学在英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得到改变。

二、听力教学提升方法讨论

虽然听力地位的提升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体系的状况看,想从小学开始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并不容易。虽然单纯从大学阶段开始入手改善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帮助十分有限,但是在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教师去尝试改进的地方。值得尝试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正确选择听力材料

循序渐进的听力材料,基本是每一个教材都能够做到的方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所选用的听力材料就是合适的。有的时候一个学生能够通过十分有限的听力训练就能够达到考试水平,就是因为找到了合适的材料。作为教师应当确保一个班级中超过70%的学生能够听懂材料,而非仅仅是答对测试题。虽然测试题是对听力效果检验的重要方面,但是它只能测试出结果,即对于听力材料听懂与否的事实,对于学生为何没有听懂难以洞察。在对听力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不要怕短,简短的听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并且树立学习的信心,但是在简短的同时应当注意难度的逐步提升。换句话说,听力材料的长度和难度是两个都需要注意的上升梯度,必须妥善安排。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发现学生听力学习的瓶颈所在。

2.开放性测试

一直以来,听力的训练方法都相对简单。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通常由英语四六级实现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塑造,而后使用四六级常见题型展开对学生的听力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无疑会提升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表现水平和竞争能力,但是对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否有帮助以及有多大的帮助仍然有待考证。如果能够将听力和口语能力相结合进行训练,不但符合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本能,对于课堂安排来说也有一定便利。可以在听力的测试问题上进行探索,采用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听过之后进行总结,并且尽心复述或者展开开放式讨论。这种开放式的测试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确定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究竟是源于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还是源于词汇难度或者其他相关问题。

3.回归语言学习本质

语言学习的本质应当在于能够明确地表述人的思想和观点,并且与彼此进行交流,而不是单纯进行考试或者通过任何的测试。因此,对于英语的学习应当重新注重并且回归到应用的主线上。只有不断地去使用、去练习、去交流,才能体现英语学习的本意。对于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环境,包括校园英语环境。例如,英语角的构建和支持,以及在课堂上为学生选定某些用于沟通的话题,甚至是指定相应的场景,如选用一些话剧剧本进行练习。无论是听还是说,都会对学生的听力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上一篇:风电场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描写老师的小学生写人作文大全我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