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信

2024-08-08

中国自信(精选12篇)

1.中国自信 篇一

相信,然后创造

昨晚大家睡得好吗,有没有梦到吸血鬼什么的?或者我应该问你们昨晚玩儿到几点才睡。

一个多星期前,我的朋友圈就開始被各種关于“如何過萬聖節”的攻略刷屏了,像戶外游、制作南瓜燈、化鬼怪妝容等等。昨天晚上我朋友也给我发来很多诸如此类的照片,分享快乐的同时秀秀优越~ 过节气氛十分浓厚。

但是反观刚前不久的中秋节,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热闹了,好像除了吃月饼,还是吃月饼。

这让我很是纳闷儿啊。为什么在我们的地盘儿上,土生土长的传统节日反倒受尽冷落呢?如果要指责我们这些爱过洋节的80后90后崇洋媚外好像又有点儿过了,充其量只能说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不够自信吧。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文化多有格调,我们并不认为传统节日多么值得庆祝,一如我们并不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值得我们去认可和坚持。

当这种文化不自信愈演愈烈,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中国人费尽心机欢天喜地地离开中国。也就是移民。甚至这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可是,你们有没有设想过,我们这样一个接一个离弃祖国的最终后果是什么?

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了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失去家园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带着他的军队疯狂屠杀犹太人,而整个犹太民族却只能像孱弱的婴儿一样任其宰割。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

你们知道希特勒灭亡犹太人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吗?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向犹太人传达一个讯息——你们的文化不行,我们日耳曼民族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放弃你们的文化,来向我们学习。热爱知识善于学习的犹太人照做了,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是整个民族的灭顶之灾。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绝对胜利就是让那个国家的人民对他们祖国失去希望。

如今,中华民族不正面临这样的威胁吗?美国试图用同样的方式瓦解中国。试图让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不行,中国的政治体制不行,中国的经济体制不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行,中国一切的一切都不行......的确,我们存在很多问题,可是我们也一直都在努力解决。

而当务之急,是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坚持我们的价值观,是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是相信一定可以迎来那个我们共同期待的中国的梦!

2.中国自信 篇二

一、在大学生中始终坚定“三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自信”是对自身心理和角色的积极评价, 是有能力有办法实现目标的理想信念。“自信”的构成因素包括, 优势认定、信念、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相应地, 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存在三个层次: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的准确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的树立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自觉。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认知

“自信源于成就”。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行逐步实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主要目标并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得以显现;1990年起, 共产党开始逐步推进民族的解放与我国的独立、复兴, 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主动探索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我国革命与建设工作都获得了重大的突破, 充分显示了理论体系的优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国防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政治风波中的从容应对, 显示了制度优势。[1]

(二)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通过引导大学生认识“三个自信”的意义, 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首先, “三个自信”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体现在理论、制度和道路三方面的创新。中国藉由这三方面的创新, 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励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中奋发有为, 开辟光明前景。其次, “三个自信”可以保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三个自信”的坚定具有促进人们思想的统一和提高人们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时刻坚定“三个自信”, 积极树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不再争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两个百年”的目标便指日可待。

(三) 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的必要性

当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大学生普遍拥护党的领导,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党意愿高涨, 党员质量提高, 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进步。但是, 受市场经济和境外文化的浸染, 很多大学生在看待我国发展中的问题时缺乏辩证思想, 甚至有些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不明确、缺少理想信念、过于看重自身利益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崇拜西方文化并认为马克思主义陈旧落后;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缺少信赖感等。种种这些“不自信”的错误思想使得大学生不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的重要地位。[2]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 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并最终在行为选择上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的对策

(一) “以人为本”, 是塑造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学生主动的自我教育又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因此,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措施, 需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多元化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 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措施, 引导学生自我实现“三个自信”。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经济需要当作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应该转变传统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塑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 通过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掌握运用辨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重要渠道

将“三个自信”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通过系统的课程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步下的必然产物, 准确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并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所具有的优势。将“三个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在理论上教育大学生三个核心问题, 即什么是“三个自信”, 为什么坚定“三个自信”, 怎样坚定“三个自信”。

(三) 校园文化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隐性载体

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帮助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例如, 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家谈”, 让大学生在学习交流中系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形成“理论自信”;举办“回首成就, 展望未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比赛, 让大学生在了解、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当中所获得的重大成果, 从而更好地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举办我的“中国梦”设计大赛, 展望中国未来, 描绘幸福期盼, 让大学生在思考目标实现的路径中强化“三个自信”。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社会热点评说或社会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坚定“三个自信”。

(四) 党团组织是指导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可靠阵地。

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共青团的组织优势, 特别是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优势, 实现“三个自信”与党团组织活动、建设的有机融合, 使其真正地渗透到基层党团组织的方方面面中, 从而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 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地培养出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更加坚定“三个自信”的理想信念。

(五) 网络思想教育是促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创新手段。

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要适应新形势, 体现新需求。90后大学生, 生活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是他们接受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网络媒体环境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不去, 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暂时没有发展成熟起来。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运用网络技术, 学习网络语言上下工夫, 主动开拓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掌握主动性和话语权。利用QQ、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借助网络宣传自由度高、渗透性强的优势,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 坚持“三个自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扎实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教育目的。[3]

三、总结

作为自信人格养成的一部分, 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受到了高校综合实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三个自信”的认知层次、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环境的重要场所, 高校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关键影响。高校可以从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两方面入手, 明确政治导向, 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自信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必须自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信者, 在教学和实践中真学、真信、真用“三个自信”, 用自己的真情和信心感染大学生。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地将“三个自信”贯穿到理论研究和建设的体系当中, 加强自身对先进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应用能力, 并将其主动应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来有效地促进“三个自信”在程序、制度方面的进一步深化。[4]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推进“三个自信”培养的核心部分, 通过提升综合素质, 培养主动思考、善于分析和规范言行的自觉, 最终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影等:《把“三个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载《文教资料》, 2013年第10期。

[2]刘影等:《把“三个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载《文教资料》, 2013年第10期。

[3]叶昊、凌日飞:《基于“三个自信”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年第9期。

3.增强中国教育自信 篇三

同样类型的事件,只是因为国籍不同,就得到许多截然不同的评论。难道日本小学生机场读书就是素质高,而中国小学生就是在作秀?

对于中外的小学生来讲,候机安心阅读都是一种高素质、好习惯的体现,是完全可以给别的孩子带来良好示范的,日本孩子在候机时读书值得称赞,中国孩子在机场阅读同样应获得掌声。人文素质从小抓起,加上合理引导,是可以带动社会素质整体提升的,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正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所以要重视榜样的作用。

即使新闻事件中的中国小学生真如有人所讲的是模仿、作秀,试问模仿一件好事有什么错呢?如果能秀成习惯,也是一件不能不赞的益事,这类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标签化,不需要双重标准。诸如此类社会正能量,只有支持和鼓励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长久以来,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很多人会有种中国人总是低人一等的错觉,致使我们的孩子即使做了一件好事,很多人也觉得是领导和老师故意安排的,是“山寨”教育,拾人牙慧,说白了,这是国人不够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在反思,适当和及时的对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是对的,对于及时纠偏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走向一个极端,那就变成了自暴自弃。试想,自己都背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自己都没有自信肯定自己,何来自信说要变成教育强国?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更珍惜它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民族曾经90%的时间站在世界之巅,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将这种自信传递给孩子们。今天的中国,再一次离伟大复兴是那么近,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下一代充满信心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代代相传,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4.文化自信之中国音乐 篇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而中国音乐作为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我们更应该对中国音乐充满信心,并将它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把中华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我们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超越了时空,是联结着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家园。这些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世代中国人的情感认同,解读着当今民间纯正、鲜活的生存信息。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塬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中国人民自己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种类,人民离不开它。民族音乐还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总之,它就象成千上万的物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一样。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缤纷多姿、光辉灿烂。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人类也确有责任为保留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其独特的价值免于消亡。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美国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太空船上载有一张措放给外星人听的金唱片,其中就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名曲《流水》,这是我们的骄傲,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音乐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淀成的文化传统,将长期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需要不断创新。

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个性与多样性。“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民歌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为普遍的精神食粮,保护并合理地开发各地域、各兄弟民族民歌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有利于丰富发展我国各地域音乐文化和各兄弟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有利于维护我国音乐文化品种的个性和多样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王洛宾对维吾尔民歌的垂青、杨丽萍对云南各兄弟民族音乐的依恋等都已为此作了很好的诠释。再者,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继承。无论是基于传统上的创新,还是源于对不同个性的借鉴,同则不继,异则相生。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冲刷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民歌,将继续不断地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经验和创作素材。这是由民歌质朴、真实、亲近自然,直接源于生活的特性决定的。诸如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源于内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的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等。

从现阶段来看,从文化多元角度出发,我们占世界人口1/4的中华民族有必要有责任保留宣传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它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能一枝独绣,充分放射出其独特璀璨的光芒。即使在未来国家民族消亡的时代,民族音乐仍应作为文化物种加以妥善保护。别的不说,单就文化物种是一项极好的旅游资源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其有存在的价值。

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更应该为世界音乐作出应有的贡献。邓小平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和世界的高度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里当然也包括音乐教育,因此未来和世界才是我们音乐发展的真正方向。因此,在我们实际音乐教学中,不仅要讲授民族音乐,更应宣扬世界音乐,从而让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并逐渐形成其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美国和我们一样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人民来自世界各地,仅正规交响乐团就有一千多个,再加上业余的,数量就极其可观。由此可见其音乐文化的发达确非我们所能相比。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高,才尤其需要文化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最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他们能真正地充分地创造和享受世界音乐文化财富。

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初现端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这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要坚定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信心,将中国文化引向世界,在世界的文化大花园中完善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音乐欣赏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朱峰

5.中国自信 篇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xxxxx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那么,中国共产党的自信缘自哪里?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与“四个自信”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内涵及缘由

自信,就是对自身或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认同,从而自觉地坚守和捍卫。自信是以自觉为思想认识前提的,同时又是自觉的必然结果。政党自信是政党在凝聚支持者、拥护者、参与者以及实现奋斗目标的进程中,经过实践检验与自我认知,对自身历史、制度、文化、执政能力及生命力具有的坚定信心与积极认同,其实质是对自身追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性判断和确认。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是党历尽艰辛、初心不改的精神支柱。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不是盲目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缘由。

(一)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缘于由弱小走向强大的奋斗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由苦难走向辉煌。当年小小红船,已成为承载中华民族希望的巨轮。中国共产党依靠着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从弱小走向强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使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重获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遗留的创伤,国民经济获得恢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又经过艰辛探索,带领人民一步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回答了一系列关系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将其成功地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弱小组织,壮大为今天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这一光辉发展历程足以让中国共产党拥有自信,让中国人民对之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并对这一使命型政党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缘于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引领社会演进与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助推器。中国共产党不仅仅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而且坚持对于理论的不断创新。秉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并获得自信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坚实理论基石,正是在其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各种曲折和挫折中昂扬奋进,因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始终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在实践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在此过程中相继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断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引向胜利。xxx指出: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同前行道路上的号角和指南,引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有无比强大的自信。

(三)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缘于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两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7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到2019年近百万亿元,2010年以来始终居世界第二,一举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40多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中国社会保持常态化下的长期稳定状态,社会治理能够因时因势不断优化和创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国打破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跨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不断强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成果不断显现。文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在奋斗进程中形成的强大势场已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正在充分爆发、尽情释放。中国从当初的动荡不安到现在的国富民安,从当时的外国欺凌到现在的大国引领,这些不容否定的发展成果无不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浸润着党和人民的自信拼搏,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缘由,也坚实有力地托举起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强大自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的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也最有资格对自己的伟大创造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前提与基础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全社会对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合理性、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社会规则的正当性、民族精神的先进性的认同与肯定。树立“四个自信”,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领导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决心带领中华民族踏上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这一高度的政党自信,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贯穿于“四个自信”始终,是确立“四个自信”的前提,又是“四个自信”的结果。离开党的领导,任何自信都无从谈起。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言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为指南,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要求遵循,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价值追求。之所以说这条道路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现实基础的广泛性,是因为这条道路是从近百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中走出来的,包含了建国7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它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它始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走以城市为中心道路屡遭挫折的情况下,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以苏为师”,而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促使毛泽东很快做出了改变,启动了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性探索。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不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将发展放在最突出最紧迫的位置。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正是抓住了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古国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抛弃了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实践上的“照抄照搬”之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国情实际中来寻求真正契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这条道路,是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振兴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者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共产党在敏锐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深入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指导思想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动力,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成果。“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P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围绕着如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各项事业深入发展,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xxx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坚定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不仅为人民坚定理论自信奠定了基本的前提,而且也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利于人们从真理和价值观的角度认识和认同这一理论体系。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者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是统筹中国一切国家治理工作开展的依据,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制度体系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建立健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直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决定》凝练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系统描绘了国家制度的“图谱”,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制度建设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与高度自信。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探索的进程中,创建了一整套规范严谨的制度体系,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对于巩固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增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仍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培育者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物质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百年风雨兼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致力于赓续共同文化血脉、传承共同文化基因,培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充足的文化养料,也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大的底气。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中的历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红色革命篇章,最终铸成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担负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从提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到确立“双创”原则,中国共产党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制定务实有效的文化政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在中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今天,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崭新文化使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

三、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夯实强化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

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必须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道路自信,有助于明确政党自信的方向;坚信理论自信,可以为政党自信提供思想基础;坚材料度自信,为政党自信提供有力保障;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丰富政党自信的底蕴。坚定“四个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的结果也夯实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

(一)坚定道路自信,明确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方向

道路与模式,决定一国的发展高度。只有确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之后,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构建、发展与创新才能有所依附、有所遵循。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用发展成就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创造力,而且揭开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脉络日益清晰。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升级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使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愈加丰富,为世界上一些国家寻求发展和保持独立性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既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也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这是我们历经无数的实践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今天,民族复兴的航路已经打通,“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求索,是一个向着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不断靠近的壮阔征程。坚定道路自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方向,铭记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我们比谁都有自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踏踏实实走好中国道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从而增强政党自信。

(二)坚定理论自信,筑牢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不断丰富,理论创新资源取之不竭,这些都为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提供了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深刻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立于国际舞台、富涵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基础上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自信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更源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与信心。坚信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创新性与时代性,即坚信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党员干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发挥了指导作用、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这一理论体系的人民认同性使它可以一经群众掌握就变成改变中国面貌的强大物质力量。当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加紧对中国进行渗透,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交锋日益激烈。只有坚定理论自信,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各种扭曲思潮和歪理邪说所俘获,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中不断前进,在这一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理论已经超越本土意义而具有了世界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都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概念和理论。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并注重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强对中国理论的宣传阐释,不断增强中国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确立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筑牢理论根基、奠定思想基础。

(三)坚材料度自信,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持的坚定信心,坚信其能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言之,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迸发出的生命力、彰显的优越性所持有的自觉与自信的态度。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保障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衷共济解难事、提高效率办好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诠释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又证明了中国的制度效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坚定了制度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我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所在。要增强中国制度优势、坚材料度自信,务必始终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并继续推进完善和发展,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提供有力保障。

(四)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底蕴

6.中国自信 篇六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总书记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回望历史,实现这个梦想,极为艰辛、来之不易,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坚定“三个自信”,终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是实现路径,选择不好就会偏离目标甚至和目标背道而驰。但道路有千万条,找到一条顺应规律、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的道路又何其艰难。封闭僵化的老路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改旗易帜全盘西化的邪路,旧中国也走过没走通,如果重新回去,只会把中华民族带向新的灾难,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极大地不负责任。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理论是行动指南。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和敢于进行理论创新,正是我们党的特色和优秀品质,这是其他政党不可比拟的。我党两大理论创新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它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自主问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成功解决了民族富强问题。这里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的的结果。理论自信源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的坚持和发展,源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尊重,源中国人民几十年的成功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

最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理论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政治制度,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是我们国家实现民主团结信心之源。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是我们实现民富国强的信心之源。

7.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篇七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 中国人民反复探寻民族解放、振兴和国家独立、富强道路, 历史提供了三种命运选择:一是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这是外国侵略势力试图强加给中国人民, 而我们坚决反对并努力摆脱的道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 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 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风雨如磐的黑暗时期。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觉醒,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不懈抗争使外国列强的目的最终没有得逞。二是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一些思想开蒙人士及统治阶级里少数人的选择。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提出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改革派的辛亥革命, 都对在中国通过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但都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历史给予的公正客观的结论。三是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用一次次的抗争寻求民族命运的出路, 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 一次次大浪淘沙的洗涤。事实证明, 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 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提出了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 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进程中, 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的考验从来未停止过。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课题。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 中国别无选择地采取了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但是也埋下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隐患。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对“苏联模式”的利弊进行反省, 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后,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工程。虽然后来走了弯路, 由于“左”的思想导致“文化大革命”, 使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重大损失, 但这正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无法一劳永逸。正是在千难万险中中国共产党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改革开放是继东欧剧变之后举世关注的大事, 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关乎真理标准的思想大讨论拉开了党在思想理论上觉醒的序幕,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党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不断创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强国富民找到了出路, 从艰难起步到深入推进,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 从东部到中西部, 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势不可当。而改革迸发的活力和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 也嘉奖了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们看到两条主线:前期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 逐步加大资本改革的力度;后期是在继续进行私有制改革同时, 逐步强化社会主义因素。整个过程始终没有离开社会主义本质, 我们在理论上的创新为发展之路提供指引, 而发展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又反过来印证理论的科学性。几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使我们的发展道路越加清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从印着18位农民手印的一纸契约开始, 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从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方画了一个圈开始, 中国开始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步伐。至今30多年过去了,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并且发展的步伐依然强健。

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从一度濒溃的边缘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产业结构、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突破。民主法制建设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 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公民权利建设长足进步, 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者权利, 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权利, “权利意识”得到全面觉醒, 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文化建设蓬勃发展。30多年来随着财富的增加, 人民的文化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社会保障网正在构织, 人民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今天的中国, 综合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自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尊重。30多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它影响和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命运和前途, 影响和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当然, 今天的中国也在穿越历史的三峡, 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 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的时代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要求:“不回避矛盾, 不掩盖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 现实无非就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去观察, 与国情对接, 与现实对表。我们已经走过了一个蓬勃发展的30多年, 还会有下一个30多年等着我们去发展, 只有坚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才能对问题不断突围, 使国家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让人民对未来更有信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广阔前景

方向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向与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和现实愿望是不谋而合的。近代以来, 国人最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现实的愿望是让优秀人才可以通过自我奋斗流动上升, 让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劳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生出彩的目标。进入21世纪, 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 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等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时刻表, 立下了军令状。我们并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和改革进程中走了弯路, 犯过错误, 但一个朴素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 那就是只要方向正确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改良, 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党的发展史正是在创新、探索、改进中一步步实现了理论成熟和道路自信的历史,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 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保障了人民主体地位, 使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成功, 有理由让人民相信党、依靠党, 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条件。我们坚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梦想的实现绝非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尤其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 也伴随着“中国威胁”“中国称霸”的质疑、担忧之声。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发展, 以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姿态获得了世界的正视。国外著名的研究中心、优秀学者、首脑政要不断深入探讨中国成功的奥秘、揭示中国发展的原因, 多方权威发声逐渐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人类思想宝库里必有中国的一席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和发展了中国, 而且正在帮助和重塑世界, “中国故事”为世界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而越来越广泛的世界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8.关琦 自信笑容演绎中国美 篇八

关琦从小是个漂亮的女孩子,用她自己的话形容是“又高又漂亮”。这样的女孩子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可关琦从来不曾因那些赞美的话语和倾慕的眼光而头脑发热。对于梦想和未来,关琦有着明确的规划和切实的努力。行走在通往美丽与梦想的路上

小学毕业,关琦的个子已经长到1.73米。关妈妈曾经也是个漂亮高挑的人,可是时代的限制让她无以实现心中那个美丽的梦想,如今看着日益亭亭玉立的女儿,关妈妈喜不自禁,“我的女儿就是个标准的衣服架子!”一句或许不经意的感叹,却预言了关琦美丽的人生。

临近初中毕业,有服装中专学校来招生,老师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关琦。“去就去!”就这样,关琦没有多想,放学后骑着单车七拐八拐地就去了招生学校。在众多精心化妆打扮的女孩子中,穿着校服的关琦看起来很是“不合群”,可就是凭着大大方方的微笑、简简单单的校服,关琦轻轻松松地脱颖而出,拿了个第一。

可是关琦却放弃了这次机会,考入了吉林重点高中,因为她的心中还有一个大学梦。向往北京、喜欢服装设计,高中毕业时选择“北京服装学院”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关琦还是一身清清爽爽的运动服就走进了大学的校园。服装设计专业是个时刻与美丽和时尚打交道的舞台,关琦也开始渐渐地注意自己的着装,却从不妖艳张扬。“关琦平时喜欢穿休闲装,很朴素。但是她的气质很好,所以一些服装展示活动中,我们都把最好的衣服给她穿,因为她能完美地展现服装的设计内涵。”黄洪源是关琦读本科时的班主任,听到有人问起关琦,很为自己的得意门生感到骄傲。

自信笑容成就“中国小姐”

大学期间,关琦逐渐开始参加了一些服装表演活动,身影逐渐靓丽在T台上,但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才是她美丽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赛之前,成绩已是十分优异的关琦还是抓紧时间去强化英语、礼仪和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等,希望在比赛现场的众多外国佳丽中成功展示中国女性的美丽形象。更特别的是,关琦还特别去练习微笑。

“微笑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我要使自己的笑容看起来更亲切。”那段时间,关琦一有时间就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揣摩怎么笑才最好看,怎么笑才能让笑容保持半个小时都不僵硬。笑得久了,关琦发现自己的心也因此变得更宽广了,更能享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而最终,关琦自信而灿烂的微笑征服了世界小姐比赛现场所有的观众和评委。有人戏称关琦的笑容是她的“致命武器”,连竞争对手也因关琦的笑容而对她产生颇佳的印象。加拿大小姐说:“一起聊天的时候,关琦很活泼,她很可爱。”澳大利亚小姐则说:“她很漂亮,我很喜欢她。”关琦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快乐的元素,她的笑容更加迷人了。

比赛中,面对评委的问题:你究竟紧张吗?关琦没有落入俗套地回答“不紧张”,而是伶俐地答道:“说不紧张是假,但我紧张的是,如果我落选,就失去了一次献身慈善事业的机会!”话音刚落,全场立刻响起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关琦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一分!

美麗、善良加上聪慧,难怪关琦会在决赛前就有“冠军非我莫属”的自信和大气。也难怪第53届世姐总决赛的主持人之一,凤凰卫视著名双语主持周英琦小姐感慨:“关琦就像朵美丽的花儿一样绽放!”

用爱心承担世界小姐的责任

得到世界小姐的桂冠之后,关琦名声大噪,但是在金钱和荣誉面前,年轻的关琦并没有迷失自己,反而更加成熟和理智。

在关琦眼里,美丽不单单指外形,更应该有内涵和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和好的品质,徒有华丽外表,那绝不是美女。关琦利用自己的世界小姐形象致力于社会公益活动,广泛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慈善晚会,去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为失学儿童捐款,呼吁全民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如她的比赛宣言:“我愿将我的爱心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充满爱。”关琦用她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这一宣言,承担起一名世界小姐的责任,也展示了中国小姐的善良和爱心。

9.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中国梦 篇九

《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真实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更加增强了我们对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国梦内涵丰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简洁、最通俗、最形象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内在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首先要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因而成功谱写了“中国故事”,造就了“中国奇迹”。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化为推动实践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一个拥有8800万党员的大党,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够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的关系,要自觉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解答时代课题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其道不能谱写美丽的乐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既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所决定,也是由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决定。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从严治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突出问题,如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住房、上学、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只有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 效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崛起。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外在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育化了一个民族的脊梁风骨。而核心价值观又是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就缺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缺乏凝神聚力的思想共识,一个民族就缺乏有力的精神支撑。在当下,在各种价值观的激荡与碰撞中,我们要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强筋壮骨”,防止精神缺钙,确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食品药品检验工作者,我们要增强四个自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发挥党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投入到食品药品安全检验工作中,为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积极贡献力量。

10.还中国文化一个自信优秀作文 篇十

鲁迅先生的一声疾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惊醒了一些蒙昧的国人,而今,面对文化现状,我不禁也想问一句;“中国文化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的疑问并不是凭空而来,近来,我们的许都做法表现出了对我国文化的不自信。海外回国的学者总要比国内同等位的学者多许多待遇;著书作说的作家定是在海外奠定了其写作基础;大型学术论坛必然少不了外国专家的点评;就连节日也是洋节要比传统节日要过的精彩……这就是国人普遍而错误的心态:我国文化低人一等,只有和外国文化带点关系地位才会上升。而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千年不间断的国家,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所以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说,我国文化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差。

找回文化自信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只有拥有文化自信力才会有其存在的凝聚力,才会有其繁荣强大的内在动力。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法语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狱的钥匙。”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可以被奴役,但人民只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民族的文化是优秀的文化,不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就总有一天会冲破枷锁,重新崛起。

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现代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相对缩短,还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猛烈碰撞。而为了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应增强国民文化自豪感,扩大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将我国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展示于世人。孔子文化。唐诗宋词。雷锋精神……每一种都是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每一种都是闪着耀眼光芒的瑰宝,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种都值得作为国民的我们为之自豪,学习,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11.“搭便车”与中国自信 篇十一

8月8日,奥巴马接受采访,说:“他们搭了30年的便车了,且一直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人指望他们做任何事。”一时间,中国“搭便车”成为了国际国内热门的话题。中国的外交部对此进行发否认和驳斥。

时隔十四天,习近平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中国是否搭了便车,他只是借蒙古一个讲台,调侃了一下奥巴马,也可以说回应回击了奥巴马:我们希望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有什么不好吗?

中国三十年的高歌猛进确实得益于这个世界: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中国融入欧美,和世界一体化,中国在这个世界大家庭和这个世界秩序中山吐海纳,这才成就今天世界老二的地位,这是事实;说中国搭了世界的便车,这是事实。大家要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国在维护秩序,到处充当“世界警察”,也就是说,中国在美国建立和维护的秩序里面实现了初步的复兴,这也是事实。

所以,我认为,奥巴马说中国“搭便车”是对的,是客观的事实。美国满世界充当消防员,且不管它做得怎么样,甚至且不管它做的对不对,但是中国同时在满世界寻找资源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美国一样,中国对别人的事,对尽“管理”的义务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奥巴马说起中国“搭便车”的时候,语气有点醋味,不甘心不平衡,奥巴马忘记了:

一,中国“搭便车”不是美国要让中国搭的。美国这么多年来犯了两大错误,一是“狗揽八泡屎”,什么事都问什么事都管,忽视了中国这个重点;二是发动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让中国“渔翁得利”乘机崛起。

说句实话,美国真的希望中国“搭便车”吗?应该是不希望吧?中国“搭便车”从来不是美国盛情邀请热情款款的结果。

二,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搭了便车,不是中国一家。最典型的是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等太多的国家搭过便车,不是吗?二战以后,甚至连欧洲都搭过便车,“马歇尔计划”不就是帮助欧洲复兴的吗?

奥巴马酸溜溜的说中国搭便车,实在是针对中国对人不对事的狭隘。

三,中国搭了世界的便车,世界同时也搭了中国的便车。中国发展起来了,首先造福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这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其次中国发展起来了,也带动了世界的发展,好久好久了,中国都是这个世界的发动机和经济领头羊,世界上有多少国家从中国的发展得到巨大的好处?你计算过没有?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中国买了美国一万多亿美元的国债,美国一直在大把大把的花中国的钱,是不是美国也一直在搭中国的便车呢?

四,美国不愿意和中国分享对世界的影响。美国一方面对中国搭便车唧唧歪歪,一方面又处处对中国设防,处处压制排挤中国,自相矛盾南辕北辙,想让鸡下蛋,又不给鸡吃饭,真是难为美国了。

奥巴马的“便车论”是失格的失言,远远不是一个世界领袖的格局和做派,远远不是一个世界大国总统的风度和气魄。奥巴马的“便车论”也并不是偶然的,不是一时突发奇想的胡言乱语,周所周知,奥巴马进入第二个任期以来,把中国当做了主要的对手,绞尽脑汁倾尽全力的制衡围堵中国,中国的发展让他惶惶不可终日如芒刺在背,所以这才说出如此没有水平没有格调的话来。

同样作为大国领袖的习近平,并没有对奥巴马的“便车论”立即作出反应,他沉稳淡定不疾不徐,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轻轻的一句话,把奥巴马的攻势化为无形,高下立判,一切尽在不言中,就不知道奥巴马听到这句话会怎么想?

12.中国自信 篇十二

1自信之基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于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 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而道路自信正是在道路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的。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1) 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的时代性。

任何发展道路都离不开历史发展的潮流, 历史在不断地发展, 道路也在不断地前进,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道路才能走的更远。同时, 道路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因为它是对于时代交往实践、时代的社会生活、生产状况的客观反映, 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 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 触及时代面临的问题。“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 凡是比较正确地认识国情并深刻理解所处时代的特点, 就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合客观需要的战略方针, 并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反之, 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一样, 正因为具备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性特征, 才能坚定道路自信不断前进。

(2)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 不同民族和国家面临共同的时代问题,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共同的时代主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反映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反映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消融掉民族的差异和特色。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民族在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与时代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选择的,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以及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不同, 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和国家也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 所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性。

(3) 立足国情着眼未来的科学实践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表现形态, 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找到符合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正确道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无论是旧中国的革命斗争, 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 都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我们没有现成答案,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只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 立足国情着眼未来, 在科学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自信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论、创新实践和历史主体

(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依据——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道路无科学理论的指引则显盲目。马克思1843年9月在写给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讲到工人运动内部的思想混乱时说:“看来内部的困难几乎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 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糊。”马克思的意思很明确, 由于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在道路选择的问题上陷入思想和行动的混乱。因此, 探寻和解决道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 就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使社会实践能够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选择能够到达目的地的正确道路。

从党的奋斗历程看, 道路的选择和前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而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 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再到科学发展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党的理论发展不断开拓创新, 开启新的道路征程。显而易见,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引导和精神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会随着新的实践要求而得到深化和提高, 这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科学而成熟的理论准备, 因此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的理论依据。

(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创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这一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不是从书斋中产生的, 而是在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互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同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是仅在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时代特征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 而实践又证明了选择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 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 还是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 还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 这是走什么道路、道路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最终, 在创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探索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坚持改革开放, 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 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路, 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这成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

(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主体依据——党的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关键;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历史实践的主体, 因此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则是道路自信的最广泛而深厚根基。

中国的历史表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找到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 并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可以看到, 在党的领导下, 我们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因此我们可以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保证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不动摇, 有能力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繁荣富强、幸福安康的光明之路, 人民群众愿意为其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因此坚定道路自信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3自信之使命——沉着应对挑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坚定道路自信, 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同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因此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 从而畅通实现途径。

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形势,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 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磨擦不断, 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另一方面是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 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挑战中所包含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信心。坚定道路自信, 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在应对挑战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2) 坚定道路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它从一开始就拒绝自我封闭, 而是积极借鉴吸纳当代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因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进步因素之大成, 因而有着占据历史制高点的自信。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担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使命。

坚定道路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不走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十八大报告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原因就在于“封闭僵化的老路”故步自封, 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旗易帜的邪路”盲目西化, 不符合中国国情民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指向, 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目标, 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 因而具有政治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导向力。因此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历史浪潮中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进行过艰辛的探索, 最终唯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一致的。但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审视现在,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 道路决定命运, 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因此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前进, 就要始终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不为任何困难和风险所惧, 不为任何杂音和噪音所扰, 扎扎实实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0) .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1) .

[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德州市农机推广工作的调查与分析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微型企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