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2024-10-09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共7篇)

1.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篇一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学校治理得很好,无论是教师的修养,还是学生的道德素质,都是那么叫人赞不绝口,是一处令人神往的学习场所;但有的学校却恰恰相反,校园里丝毫没有书香气,垃圾随地可见,学生更是出口成脏,教师也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倦怠,彼此之间更是钩心斗角。这种差距和对比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该校校长的影响,包括校长的人品,作风,领导力等等。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焦点聚集在校长身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长?”这是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校长队伍建设提出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对校长角色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在人们的意识里,校长通常被认为是被提拔上来的官或是教师,但很少有人将校长理解为一种职业。有没有想过,这些提拔上来的老师仅仅是在教学上有所建树,仅仅是能和他的学生达成一片,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在每次统考中都能带出一个成绩相当突出的班级。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本领足够领导一个拥有千位或万位学生的学校吗?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吗?答案可能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讨论起了“校长职业化”这个名词。何谓校长职业化? 对于这个不成熟的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解释说:“校长职业化”首先要承认校长是职业,是通过市场选择、聘任的职业,并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具备现代校长的职业标准。有人提出:我国目前的校长是一种行政职务,主要执行上级指令,校长的角色主要按计划指令照章办事,自主权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校长创造性的发挥。职业校长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职业校长既是学校的决策者,又是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有人解释说:职业校长,是指经专门训练,具有管理经营科研等职业技能并获得认证资格,使其统辖的教育资源实现持续增值化的高级专业人才。也有的认为,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实行校长职业化的转变呢?

最根本的是要求校长确立专业领导、专业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因此,推进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努力提高校长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水平,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那么,什么是专业化?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标准,我认同这其中几条: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有专一的服务意识;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有恪守专业的伦理道德。在校长职业化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校长看作是“职位”,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职业”,正如国家主席是我国的政府机构而不单单是个人的职位一样。既然是一种职业,如同法官、律师、医生一样,必须具有特有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在中国教育转型进程中,校长的角色应该是设计师、引领者、探索者、促进者。

一、校长要做学校改革发展的设计师:从时间上看,要提出学校总体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让全体教职工在任何时候心中有目标,工作有劲头,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感。从条块上看,要着眼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组织形态建设、校园设施建设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高瞻远瞩,驾驭全局,不断结合纵向、横向的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不断提出、修正学校总体的规划设计。

二、校长要做学校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具体而符合实际的教育思想,并努力内化为全体教职工认同的学校价值观,让校长的灵魂外化为学校的办学灵魂。要坚持为学生服务,坚持为企业服务,坚持为社会服务,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校长要做学校经营管理的探索者:一方面,校长是管理者,要讲究管理艺术。制度管理要从严,制度面前要替现人人平等,否则会失去公平。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人更是一门融交际、学识和人格魅力的综合艺术,校长要从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校长又是经营者。校长要具有经营学校的理念和经营学校的本领,设法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职业学校而言,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社会的、高校的教育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校长要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校长是“教师之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的作用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我坚信,如果给教师一个机会,教师很可能还学校一个奇迹。

我们期待着校长职业化的星星之火,早日形成燎原之势。

“新教育”的提倡者朱永新教授说:“教师素质确实是迫切需要提高,但我想,提高校长素质,培养好的校长可能更迫切,毕竟,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好学校。”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一、政治和道德素质:校长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崇高的道德品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履行校长职责,努力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他必须辩证地看待学校的人和事,勤奋工作,坦率正直,广开思路。校长道德素质的提高,自然使其人格感召力相应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群体,而这种群体的存在,将成为一所学校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保证。

二、领导和创新素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具有全面的领导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是一个校长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管理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顺应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合乎民

意,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决策水平是衡量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当面对的是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校长的决策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校长,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具备审时度势、科学预测的能力。协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又是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所学校活力的体现。校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创造新事物以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三、教学和科研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具备教学计划里所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可能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者,一名具有科学教育观念的教育专家。校长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了解学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自己能够上好课,有教学专长,才能真正深入教学领域有效地指导教学,以身作则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技巧,而校长这种教学行家里手的专家形象必然会带动和影响教师,起到榜样和表率的作用,这是建立管理者威信、搞好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校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校长素质的书。《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中提到:每时每刻关注每一个人;首先关注行为,进而关注信念;要乐于关注;随时补救而不是亡羊补牢。

《校长的平衡艺术——做人本校园的“独裁者”》中说,标准中对未来的校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要在必要地时候“铁面无私”,又要能包容,善合作,敏感,有同情心;校长要树立“有爱心,能分享”的形象;要“在 心怀仁爱与当机立断中找平衡”;“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我们期待着校长们能够做得更好!

教育学院

教育学(师范)

0818403001

孔玉玲

2.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篇二

税收并非产生于会计核算领域,而是产生于涉税业务流程中,不同的涉税业务流程决定着纳税的性质和流量。对于纳税人而言,流程是可以改变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可能改变涉税业务流程。因此,“营改增”后,企业应将业务流程与现行的税收政策及相应的纳税筹划方案相结合,在必要时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改变税收,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纳税筹划方案,从而减轻税负。

案例1:济南华安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5 年1 月自主研发了一套高附加值软件,将此软件配置在所生产的电子设备上导致该设备售价达到130万元,比同类产品高出30%,公司财务部为此非常困惑。由于设备售价高,而公司为生产设备所采购的材料并未增加,可抵扣进项税仅为6.8 万元,致使公司的增值税税负加重。请根据上述情况,对该公司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方案一:将软件配置在电子设备上打包出售。

方案二:将配套软件附带在售后服务协议中,不再打包出售,并向客户收取售后服务费30 万元。这样一来,该公司将提供软件技术作为售后服务的一项内容,就可以将软件价款转化为服务费收入。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 号)的规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方案选择:由两种方案的合计应纳税额对比可见,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缴税3.63 万元(16.83-13.2)。因此,该公司应当选择方案二。

设计点评:“营改增”后,很多企业都是等到业务流程已经设计好,且所有涉税事项也已经按照业务流程的设计发生了,再考虑解决税收问题,其结果往往是为时已晚。流程再造理念是一种创造型的纳税筹划思路,对企业做好纳税筹划至关重要。

二、机会选择理念

“营改增”后,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方案设计提供了许多选择机会。因此,企业在涉税业务发生之前要把握好这些机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依此进行纳税方案设计,以确保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纳税方案的选择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税收结果,抓住有利时机就意味着找到好的纳税筹划路径。

案例2:东营佳怡物流有限公司系“营改增”试点一般纳税人,2015年5月对外提供交通运输服务取得价税合计收入610.5 万元,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20 万元;提供仓储服务、装卸搬运服务取得价税合计收入318 万元,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4.5 万元。请根据上述情况,对该公司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方案一:仓储服务、装卸搬运服务选择按一般计税办法计征增值税。财税[2013]106号文件规定,“营改增”后,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服务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提供仓储、装卸搬运等现代服务业服务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

方案二:仓储服务、装卸搬运服务选择按简易计税办法计征增值税。财税[2013]106 号文件规定,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仓储服务、装卸搬运服务等特定应税服务可以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方案选择:由两种方案的合计应纳税额的对比可见,方案二比方案一总共少缴税4.66 万元(59.4-54.74)。因此,该公司选择简易计税办法更有利于节税。

设计点评:“营改增”后,企业不同的选择将产生不同的税负。当然,其前提是无论怎样选择都不会影响企业其他方面的利益,否则就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这也是企业运用机会选择理念时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合同签订理念

许多涉税业务是通过合同的形式体现的,合同如何签订将直接影响到税收结果。另外,涉税经济合同大多涉及三方关系,主要包括经济业务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及税务机关一方。因此,“营改增”后纳税人在签订经济合同时要根据最新税收政策来斟酌、规范合同条款,从而构建有利于自身税收利益的业务流程,并按照签订的合同统一安排纳税事宜,以便更主动地实现纳税筹划目标。

案例3:青岛好运来运输有限公司(简称“好运来运输公司”)拥有两台闲置的特种起重设备,2015 年5 月,以每月5万元的价格出租给黄岛远航集装箱物流有限公司(简称“远航物流公司”)半年。根据合同约定,好运来运输公司一次性收取租金30 万元(5×6),并按照“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缴纳17%的增值税。远航物流公司除需支付30万元的租赁费,还需安排两名技工进行操作,两人半年的薪酬为6 万元。请根据上述情况,对该公司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方案一:签订特种起重设备租赁合同。

方案二:将设备租赁合同变为异地作业合同。由好运来运输公司安排两名技工并支付薪酬6万元,为远航物流公司提供起重吊装服务,并收取服务费36万元。

方案选择:由两种方案的合计应纳税额的对比可见,方案二比方案一总共少缴税3.23万元(5.61-2.38)。因此,该公司应当选择方案二。

设计点评:“营改增”后,聘请精通财税政策的专业人员审查合同条款、斟酌合同文字,以利于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并避免不必要的税收风险,这已成为企业签订合同时越来越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合理转化理念

“营改增”后,企业纳税筹划的本质是在新税制约束下寻找税收空间,即讲求规则约束之下的变通、转化与对策。因此,在纳税筹划过程中,纳税人要引入合理转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转化技巧:1将一个纳税主体转变为另一个纳税主体;2将一种纳税人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纳税人身份;3将一种经营范围(项目)转变为另一种经营范围(项目);4将一个纳税区域转变为另一个纳税区域;等等。合理转化理念体现着一种创新思维,蕴涵着一种大智慧,是冲破税收制度和环境约束的最佳选择。

案例4:济南普惠注册税务师服务有限公司系“营改增”试点小规模纳税人,对外主要提供代理记账与纳税申报服务。2015 年年初,经粗略估算,年应税服务销售额将达到465 万元(含税),该公司仍可维持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若公司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可申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抵扣进项税约为15 万元。请根据上述情况,对该公司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方案一:仍维持小规模纳税人身份。

方案二: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向税务机关申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方案选择:由两种方案的合计应纳税额的对比可见,方案二比方案一总共少缴税2.44 万元(14.89-12.45)。因此,普惠注册税务师服务有限公司应当选择方案二。

设计点评:“营改增”后,通过积极创造条件来满足新税法的规定,是企业设计纳税筹划方案常用的思路。但纳税人需注意的是,企业一旦转化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就不能再恢复为小规模纳税人。

五、企业重组理念

企业合并、分立与清算是企业重组的三大方式,而企业重组又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它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还会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税负问题。另外,企业也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为了减轻税负而进行企业重组,这就是纳税筹划方案设计的企业重组理念。

案例5:烟台风达快递有限公司系“营改增”试点一般纳税人,主要从事函件、包裹在各集散中心之间的运送业务及收派服务。2015 年该公司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 580 万元(含税),进项税额为70 万元,其中提供收派服务取得含税收入680万元,进项税额为20万元。由于快递服务网内网间财务结算比较繁杂,该公司未对收派服务进行独立核算。请根据上述情况,对该公司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方案一:风达快递有限公司维持现状,不进行分立。该公司由于没有独立核算收派服务,应当与函件、包裹的运送业务一并缴纳增值税。

方案二:风达快递有限公司将经营收派业务的部分分立出去,成立全资子公司。分立之后,该子公司提供“物流辅助服务”中的收派服务,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

方案选择:由两种方案的合计应纳税额的对比可见,方案二比方案一总共少缴税31.79万元(172.24-140.45)。因此,风达快递有限公司应当选择方案二。

设计点评:企业在运用重组理念时,以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前提,不能仅仅考虑税负问题。如果分立后运营成本的增加额高于税负的减少额,企业将会得不偿失。

通过以上几个实务案例的纳税筹划方案分析可见,“营改增”后,纳税人依据上述各种设计理念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策划和安排,可以取得明显的节税效果。因此,在“营改增”持续扩展的背景下,企业应随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充分利用最新的纳税筹划设计理念对原有纳税筹划策略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降低税收负担和防范涉税风险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2013-12-12.

梁文涛.企业纳税方案优化设计120例[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4.

3.发现新商业模式的五种途径(下) 篇三

五、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创造一种正面危机

迄今为止,我一直在积极地探讨“你经营何种业务”,及关于你当前“谁——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你找到新的、竞赛重整的策略。这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它很难实现,尤其是在成熟的组织架构里。因为要采取新的策略,原有的组织体系必须要撼动其旧有的思维习惯——这比理性地接受需要发生的一切变革,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正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者与众不同之处。

公司如何能撼动整个体系?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像通用电气的例子一样,通过创造一种危急状态,在公司中形成一种紧迫意识。这种危急状态只不过是新目标的争取和挑战。

为公司建立挑战性目标的想法并没什么特别,问题是,如果人们不接受的话,光有挑战性目标是没有用的。无论对于目标的陈述听起来是多么深远,多么有吸引力,如果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说服员工接受这个观念,就不会对体系产生撼动,甚至会导致在体系中产生讥讽、否定和缺乏动力的状态。反之,成功地将挑战性目标的观念灌输给员工将会产生正面的结果。例如热情、激情和对公司取得胜利目标的渴望。

成功的创新者不是通过否定现有组织结构的有效性,而是通过为公司创立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来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公司行为。某种程度上,当执行总裁说:“我知道我们现在做得很好,但是我们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得好而且是追求更远的目标,在这种时候危急时刻就产生了,我们能达到这个目标吗?”如果员工能够接受更远的目标,他们将积极思考——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要怎么做,做什么,用怎样不同的方式去做。只有确实让每个员工接受了这个目标并且在情感上认同,公司才会最终取得成功。

六、正面危机的创造

公司的挑战性目标让员工认同的过程,至少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

就目标进行交流并解释公司设定这个目标的原因。公司首先与员工交流并解释新的挑战性目标,只有在明确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是什么,并且理解为什么要争取这个目标,人们才会为之而振奋,因此公司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向人们灌输新目标观点,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每個人都会觉得:我知道我们在争取什么并且理解为之努力的原因。

第二阶段:

建立强烈自信心。第二阶段比较困难。在这个阶段,公司领导层需要让员工感受到这个目标是现实的并且是可实现的,员工在这一阶段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是的,我认为我们可以达成这一目标。”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虽然雄心和挑战性目标确实可以产生振奋的斗志,但有时也会因不现实和不可实现性导致产生怀疑和消极态度,为了能更有信服力,公司必须行胜于言。

说服员工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看起来不可实现的目标在初期取得成效,从而让员工感受到这个目标是可实现的。因此,公司在公布目标后要尽快取得初步成效,管理团队要为之而奋斗并且为取得的成绩举行庆祝,通过这些行动激发团队继续为目标奋斗的动力和热情。

第三阶段:

确立对目标的情感认同。最后的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人们要从对目标的理性认同上升到情感认同。这是一种奇妙的跳跃,最终员工们会感到:“是的,我知道这个目标是什么,我理解为之而奋斗的原因,我知道我们能实现,我个人觉得这个目标一定可以达成。”这个跳跃极其难以实现,所以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在这些方法当中最重要的:

·使员工为其试图实现的目标和成为团队一员感到自豪,并且在团队中使用某种标志和仪式,同时表明进入这个团队的员工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胜出的,用这些来不断强化员工的自豪感。

·向团队明确竞争对手。

·为实现目标建立奖惩措施,使员工产生集体荣誉感——每个人都想着,“我们共同奋斗,我们荣辱与共。”

·通过个例来证明这个目标的重要性。

·赋予团队执行战略的权利,以便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两个附加说明

强调提出新的想法是一回事,成功地在市场领域里推进则是另外一回事。之所以指出这一点是因为,许多公司推出过竞赛重整的商业模式,但仅仅几年就走向破产。奥斯本计算机的案例就是其一。像苹果计算机的创立者那样,亚当·奥斯本在1981年创立了公司,开始销售便携式个人计算机。在经营中,他开发了一部分新客户群体,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这一领域看到了很大空间,然后我尽力填满空隙。”奥斯卡计算机在仅仅18个月间就创造了1亿美元的销售佳绩一一但其后仅仅又经过了18个月,1983年公司即告破产。类似的以创新源起以失败告终的公司案例很多。

另外,仅仅发现创新模式,并不能保证获得成功。例如,施乐公司试图从“复印机”业务转移到“未来办公室”业务,现在转而开始“文献记录”业务领域,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这种不确定的多类型业务领域的失败尝试给所有人以警示。商业模式创新初期的成功不能保证长期性——凯玛特百货财富的陨落就是一例。

4.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篇四

人常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似乎中国人更擅长单兵作战。所以,项目团队的管理在我国显得特别需要。笔者总结了数年来在IT行业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认为成功的项目团队应普遍树立起五种思想意识--目标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下面一一诠释一下。

一、目标意识

1、目标到人

项目管理是目标管理,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团队中每个人必需有明确的目标。考核时,项目经理只关注各人目标完成的结果,当结果不理想时,再返回去逆向考核过程。

2、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除完成项目任务外,每个人必需有明确的自身发展目标,并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项目大目标有效结合起来。

3、责任心

按要求完成目标需要每个团队成员的高度责任心作保障。要求每个成员按时兑现自己所作的承诺,每个人要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失误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4、自信心

团队中每个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不受外界的因素影响。尤其是在项目出现危机的时候,越需要项目组成员坚定信心,各人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以摆脱团队的危机。

二、团队意识

1、集体成功观

团队中所有成员必需意识到,个人的成功融入集体的成功之中,只有项目成功、团队成功,才谈得上个人的成功,相反,项目的失败会使所有人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表现再出众的成员也不会有成就感,因此,只有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2、树正气,刹歪风

水桶原理更适合于衡量团队战斗力。团队中全体成员要认清极少数人的工作进度拖延会造成这个项目的不可控、个别模块的不稳定会造成整个系统瘫痪这一严峻现实。不是所有人都在团队中都举足轻重,但任一人出一个微不足道的差错,就会使整个团队的工作功亏一篑。因此,团队中每一个成员要勇于和影响团队士气、干扰集体工作正常进行的作法作斗争。

3、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相结合团队中应达到共识--团队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如果团队成功需要,不惜暂时牺牲个人利益。团队中人人都能为团队着想,自觉维护团队形象,自愿以团队纪律约束个人行为。摒弃个别人自以为是、艺高脾气大、居功自傲的作风。

4、沟通无限,理解万岁

项目团队中所有成员应该及时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团队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分歧双方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说服对方而非强制对方,裁决两种不同意见的唯一标准是看哪一种意见更有利于推动项目的正常进行。

三、服务意识

1、面向客户的服务

客户是上帝,项目所做的所有工作就是为了客户满意,项目团队成员都要追求客户满意,而并非追求技术高难、业界一流等虚的指标,所以,项目团队成员面向客户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项目的成败。技术人员以指点江山的专家姿态面对用户还是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技术服务姿态去面对客户,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2、面向团队内部的服务

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有一家著名的公司提出:公司中每一个人都要寻找你的服务对象并真诚为其服务,如果你找不到你的服务对象,那就意味着你该离开公司。软件开发中,编码人员是设计人员的客户,测试人员是设计、编码人员的客户。上一道工序的输出是否能满足下一道工序的输入是决定项目成败又一个关键点。比如,设计人员的设计应该是服务于编码人员,设计文档是否否易于被编码所理解,是否有二义性,是否能指导编程等等,任一环节出偏差都会导致项目偏离目标方向。同修一条路的两个施工队,如果

每个工队都多做点工作,向对方辖区延伸一点,路就通了;如果每个工队都只管自己的辖区内的部分,那么交界处就成了双方扯皮的焦点。因此,项目团队要提高效率,减少摩擦必需要在团队内树立替下一道工序着想,为下一道工序服务的意识。

3、面向维护人员的服务

同样的道理,项目团队在项目结束后,给项目使用人员、项目后期维护人员提供的培训与维护也很重要。有很多软件项目刚投入使用还比较成功,时间长了就会搁浅,多半原因就是后期服务或用户使用培训跟不上,所以,后期维护人员也是项目组的客户。

四、竞争意识

1、责权利均衡,论功行赏

项目团队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坚决按责权利均衡的原则,使在项目中贡献大、责任大的成员得到丰厚的报酬,形成良好的导向,以牵引多数人向同一方向努力,为项目做更大贡献。同时,要毫不客气地将影响团队工作进度或士气后进分子赶出项目团队。

2、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项目经理要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要让团队中的主角认识到他在主角的位置一旦出了差错,将可能被配角所代替,要让团队中的配角认识到如果他能够出色的完成他的工作,下个项目或过一段时间就会荣升为主角。配角的存在对主角形成压力,主角的存在对配角形成动力,是团队内部最好的竞争机制。

五、危机意识

1、使命感

尤其是搞软件开发的项目团队,每一位同仁应当看到民族软件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明显差距,意识到中国IT业腾飞的使命客观地落在我们这一代普通的程序员身上。产业报国不是一句空话,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去的。如果我们再不付出双倍的努力,那么,中国的软件业将距离国际水平越来越远。

2、行业、市场的危机

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危机,稍不努力就可能被淘汰;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的列强又都来抢占中国的市场,中国的软件企业要生存必需时时提高警惕,居安思危,这种危机感要传遍企业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项目团队和个人。华为老总任正非有句名言:“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3、团队的危机

5.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篇五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一位心理学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上课时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 远不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敢提问

在实践中, 常听到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害怕老师, 不敢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人们智慧潜能的发挥, 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则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表现自我, 敢想、敢问、敢说。这种良好氛围的创设, 首先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二、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提问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 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 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的特点, 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 让他们总结自己的看法, 提出问题, 并且教师还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 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思考的问题, 教师绝不暗示。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让学生想提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从本质上说, 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实践、自主探究、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基础, 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合作学习则是个体学习的升华, 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带着疑问参与讨论, 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相互启发, 共同研究, 从而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北京的一位教育专家也曾说过:儿童之间有他们的共同语言, 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 比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要简易得多。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 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够的学习交流时间, 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四、质疑问难, 让学生会提问

“怀疑是创造的起跑线, 是科学的助产士, 是真正的磨刀石”。然而, 长期以来, 学生崇拜师长, 崇拜教材, 不善发问, 更不敢怀疑。当学生对教材有怀疑的态度时, 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因为这是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关键。

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会问”, 而且要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对小学生来说, 所谓高质量的问题, 即抽象程度较高、较深刻, 或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有的孩子特别会提问题, 他们常常能找出不易被人发现而又非常关键的问题。

五、体验成功快乐, 让学生爱提问

体验创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自己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 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被应用的, 也就是把教材内容的知识成果经过学生的再创造, 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 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

6.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篇六

在初中所有学科中, 思想品德课毫无疑问是最为贴近现实生活、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一门学科。因此, 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 重新定位新课程背景下的自身角色, 对于转变教学方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三维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个角色转换中, 首要的就是要树立服务意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广大教师虽然做着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工作, 但自觉不自觉地以人师自居, 不情愿承认自己是一个服务者。这样的认识偏差首先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审视教师的职业性质, 其次就是一个观念问题, 虽然我们平时做的很多解决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服务性质的活动, 却没有意识到服务意识是一种非常高贵的时代精神, 这一点在商业领域和其他领域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广大教师而言就是体现以生为本, 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所有新课改的精髓所在, 其实就是在教学中贯彻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要求教师树立服务意识, 所有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开展的。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而言, 就是要主动放弃“理论说教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 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 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中进行教学更会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才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其人格得以健全, 个性得以张扬。

其次,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而言, 树立教学中的服务意识还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设身处地, 立足校情学情, 解决校本研修中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的学习, 也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方式的进步探寻更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由于思想品德学科本身的特点, 树立服务意识还有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这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 服务意识有助于教师换位思考, 消除由于职业倦怠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产生的偏执, 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需求、兴趣发展方向, 从而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服务意识是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对教师理想人格的新期待。只有具备服务意识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服务意识的学生, 才能为社会增添更多的和谐因素。对教师而言, 具备服务意识, 就会以更为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 以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工作, 还会对积极心态的形成以及展现更为宽广的职业空间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摘要: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诉求。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首先完成自身传统角色的转变, 为实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新课改要求, 教师服务意识的确立即是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新课程,角色,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庞学铨.哲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2.

7.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篇七

关键词:历史主题,新闻报道策划,框架,价值

新闻报道策划难做, 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策划更难做, 历史性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策划则是难上加难。之所以难, 在于报道者要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复活历史的问题?如何避免同质的问题?如何创新报道思想的问题?如何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呈现受众已经知晓或有一定知晓度的事件?

新闻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要将相应材料传达出去, 又能吸引受众、启迪思想, 重大主题报道尤其是历史性重大主题报道更是如此。

一、活动意识:历史主题的复活模式

历史主题的新闻策划一般采用活动策划方式。之所以如此, 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是一种静态的呈现, 如无活动, 则历史很难复活。在活动中, 媒体要做到几个结合: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即一方面让人们看到历史;另外一方面, 又能有现实。通过历史人们看到价值, 通过现实人们看到联系, 从而确定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存在价值。二是新旧媒体的结合, 既要利用传统媒体的平台, 也要利用新媒体的平台。常态下的历史主题报道策划会重视宣传价值和经济价值, 就宣传价值而, 传统媒体无疑较多, 就经济价值而言, 新媒体吸引的人群会较多, 两种结合起来, 能较好地获得两种价值, 同时有利于维护传统媒体的存在价值。三是事实与观点的结合, 即要提供相关事实, 亦要提供解读或启示。事实以多种方式存在, 因其解读模式不同而价值不同, 提供了解读模式就固定了事实的意义, 指明了解读方向。如未提供解读模式, 则受众会根据已有社会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行解读, 从而使得新闻解读失序。四是要做到记者和读者的互动。历史策划的目的不是为了重新学习历史知识, 而是为了让历史深入人心, 通过互动, 记者能更好地代表受众, 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察视野。

二、框架意识:事先确定报道框架, 塑造系列报道模式

大型新闻策划往往并非一人所能完成, 因此一个完美的报道提纲最为重要。也就是说, 进行报道之前, 媒体要确定了基本的报道框架。在这种报道框架中, 简洁最为重要, 以2011年嘉兴日报著名的“七一”策划为例, 而且将其简化为“七个一”亦即“一件文物、一次寻访、一个现场、一场对话、一段寄语、一种启示、一组微博”。这“七个一”不仅喻指党的生日, 还是一个采访写作线路图, 更是一个绝妙的叙事框架, 一个可以引导受众阅读预期的阅读导引。就受众接受而言, 报道框架极为重要, 因为一般的系列报道报道数量相对较多, 在形成受众的有意注意以及充分接受上有些难度, 简洁明了的报道框架能有效地降低受众的阅读难度、提高阅读满意度。

其实这种框架对于大多数历史类新闻策划是有用的:“一件文物”为整个人物以及报道提供了叙事起点, 中国古代素有“睹物思人”, 通过“文物”, 报道能迅速切入到人物的核心要素之中, 能将人物的生活、个性以及生活历程勾勒出来。“一次寻访”则是一次探索“一大代表”革命历程中某个不为人知或者说人们急切想知道的事情, 以期勾勒出代表们的发展轨迹。“一个现场”则是通过故地重访, 将历史与现实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个人感受与革命历史的介绍结合起来。“一场对话”则是通过人的因素, 尽可能地还原“一大代表”。“一段寄语”则是代表们的后人写给人们的寄语。“一种启示”完全是一种反思, 重在探讨代表们的成长发展之路给后人们的启示。“一组微博”以一种更为简洁易懂的方式将活动传递给读者, 更是以一种个人的眼光看待和阐述历史与现实。

通过“七个一”, 历史与现实、此地与彼地、个体与集体、报纸与网络等不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的东西有机地因历史主题的核心要素联系起来, 充分起到了重大主题报道所需的效果。

三、频度意识:有效控制报道频度, 充分注重受众接受心理

重大主题报道与其说是报道, 不如说是一次主题宣传、一场心灵洗礼, 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播事实, 更在于传输观点, 或者说创造性地传输观点, 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是其根本所在。既然如此, 报道频度自然十分重要:太急了, 容易草草收兵, 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太慢了, 时间间距太大, 受众容易忘记;报道面太广了, 注意力容易分散, 且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频度如何控制, 主要取决于报道的持续时间以及报道的目的, 但是一般情况下, 历史类重大题材策划最少也要报道一个星期左右, 最低报道量要在七个左右,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周期。其后可根据现实的需要确定系列报道的间隔期。总的来说, 间距与当代人的基本生活周期相似, 恰到好处, 报道的间隔期不宜超过一个星期否则容易造成遗失。

四、思想意识:尊重历史、重视启示, 体现主流价值观

无论人们如何叙述, 历史总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 而新闻人所要做的就是还原历史真实,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历史不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 而是一种完整的存在, 也即尊重历史是一种尊重完整的历史, 新闻报道策划者需要将历史放在整个宏观大背景中进行考量。

尊重历史之后, 紧接着一个问题便是如何评判历史与人物, 此时宜采取的手法是将历史评判与现实引导结合起来, 以“一种启示”的方式将其充分体现出来。在历史当中, 肯定既有历史正面人物, 亦有历史反面人物, 既有正面事件也有反面事件, 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 都是不正确的, 因为只有他们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他们从一个矛盾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看待人生, 看待社会的标准。在策划中如能贯穿主流价值观, 或贯穿“信念”、“责任”、“独立”等, 所做启示则既深刻又符合当今社会实际, 起到了极好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五、叙事意识:注重文章叙事手法, 体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感

“叙事”在宣传工作极为重要, 传统的宣传较少注重叙事, 其所论之物往往过于干涩。具体表现为重“一元”化的叙事, 不注重发挥“矛盾”;重模式化的“话语”, 多用政治话语或宏大话语, 不重个性化表达。历史性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策划在叙事上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宏大主题, 个人叙事。宏大主题主要是为确定报道主旨和报道的价值, 这类主旨或为社会反思, 或为个人反思, 或站在人生的立场, 或站在国家的立场。由此可见, 反思、人性、社会性、民族性、国家性、制度性等是历史性题材叙事的起点。但是如果仅将主题确定在这上面, 没有让主题落地, 则易让受众反感。因此, 宜将宏大主题化为个人选择, 从而完成对宏大主题的分解工作。建党90周年, 所要进行的报道无疑属于宏大政治主题, 但《嘉兴日报》却采用了个人叙事策略, 报纸着眼于传播“红船精神”、“信念”与“理想”, 选择的却是“一大代表”, 从而将“七一”、“建党”集中于个人身上, 使得这一宏大主题具有了个人化的一些特征。此外将“一大代表”化为“七个一”也是一种对宏大主题的分解。

历史人物, 现实叙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时过境迁, 有的人甚至都已辞世, 如何复原他们, 这是个问题。策划中可采取“睹物思人”以及“据人叙事”的方式进行。前者是指策划中通过“一件文物”将历史人物的过去一下拉至眼前, 后者则通过寻找与历史人物有血缘或亲缘关系的人的回顾来将他们拉近, 通过回忆来获得现实性。

静态事实, 动态叙事。历史是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将其动态化是新闻报道策划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 媒体需要通过异地采访、网络直播、人物对话、寄语以及启示等方式将静态的事实变成为可感知的、可应用的事件或理念。

上一篇:晚会活动策划执行下一篇:毛概暑期实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