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2024-07-05

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12篇)

1.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一

浅谈医学检验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和探索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黄河科技学院2010级毕业生与2011级实习生,其中收回有效的调查结果包括毕业生58份、实习生75份,此外还包含对一些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等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针对 毕业生与实习生采用不同类型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就业与实习的态度认知、就业地域倾向、自我认知、就业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为避免调查者受答题顺序效应的影响,我们特意将各类因素相关问题进行交叉设计,针对毕业生与实习生,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问卷,在2014年5月和6月分别对实习生与毕业生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将调查结果汇总于Excel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多数学生对就业认识不充分,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让学生面对就业太过于理想化,在给“选择工作单位的因素影响程度的排序”的问题中,学生的综合排序结果是工资和福利待遇高低、晋升机会、单位所在城市的发达情况、是否有编制等。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已超过现实,就业期望值太高。

(二)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少数学生职业目标模糊,对就业的准备不够充分1.学生的规划不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校的学习规划,在大学的几年生活中只有少数学生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大多数学生学习不能自主,导致就业时才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满足工作要求;另一方面是职业规划,有不少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论文发表球球2043944129到实习甚至毕业了才认识到这一点。2.学生对就业的准备不够充分 首先,学生缺乏全程化与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在调查中有学生就建议学校加强全程化与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把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其次,民办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相对差,在“你认为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实习需要”的问题上,有48%的学生觉得有一定欠缺;最后,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实践项目较少,68%的实习生在实习前没有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98.3%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很重要,必须有”,32%的学生希望学院为实习提供的帮助是“增加实习就业前培训指导”,这都表明学校开展的实践项目或实验课程针对性不足,导致学生很少参加必要的实践项目。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应该认真落实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引导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单位就业努力营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人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的权益;各用人单位要公平对待大学生,适当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等。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社会与政府还应该加大对高等民办院校的政策以及资金的扶持,帮助学校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并且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不少同学在就业的选择上有大众化趋势,普遍存在盲从现象 出现大众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就业提前准备不充分论文发表企鹅号2798419225临近就业时盲目跟随。调查中,有48.3%的学生在大三才开始关注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仅36%的学生在大

一、大二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提前关注就业信息,说明学生进入就业状态的准备期晚、时间短,这是学生因提前准备不足而出现“盲从”选择的关键。(2)选择就业单位出现“一窝蜂”涌向经济发达城市的现状。在就业单位区域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经济高速发展的一线城市,高达75.8%的学生初次就业不愿选择在城镇发展,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3)只有个别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他学生均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有74.1%的学生选择“不管是否满意,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只有10.3%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

(四)面对就业大军,学生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大学生是刚从大学这个象牙塔走到社会的年轻群体,他们在就业问题面前总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要考虑单位的所在地、单位性质、工资福利、晋升机会等;调查结果中有25%的学生在“假如你有恋爱,你选择工作地点时会”的选择中选择“一定要找同一个地方的工作单位”;另外受家庭因素影响就业选择的学生也占了很大比重。

三、对策研究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学生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评价、国家就业政策、工作环境的差异、收入不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不能仅凭借学生自身的能力,院校与社会政府也要投入进来,只有整个社会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就业难”的现状才能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中有所改善。

(一)院校方面

1.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提高知识转化率 据统计: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断层及不稳定的问题,是全国所有民办高校都面临的最普遍、最突出、对教学质量制约最大的问题。面临如此挑战,民办院校一定要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稳中求进,高效率地探索出能够高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道路。根据医学检验的专业特点,民办医学院校应把培养目标放在检验技师的培养方面:(1)精选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点。检验技师的工作特点是专业性强,院校要针对这一特点开设专业课程,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2)优化实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点,旨在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调整选修课方向。选修课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对学生起到了多角度思维的作用。医学检验作为医学专业,院校还应该单独开放医学类选修课,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强专业技巧。

2.增强就业指导与教育,拓宽就业渠道与服务

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是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的关键,学校对学生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教育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拓展自身素质,提前进入就业与择业的状态。学校提供的就业渠道在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学校提供可靠的就业渠道与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民办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点完善对就业渠道的拓宽能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加大对创业学生的扶持力度,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有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学校要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积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增加对在校期间创业学生的扶持,在各方面综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二)学生方面

1.认清就业形势,关注职业发展,端正就业观念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已经让人有目共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领悟吃苦耐劳精神,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待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避免“眼高手低”的陈旧观念,既要建立自信又不能妄自菲薄。2.打好专业基础,学会知识拓展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在学校期间加强专业技能与沟通能力的锻炼的同时积极关注与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开拓视野、发散思维。3.多种择业方式,实现自主就业面临就业时,学生需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改变传统理念,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多种形式就业成才。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深造是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三)社会政府方面

黄河科技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民办院校,其中医学检验专业开设于2006年,在这几年中,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当年就业率达到100%。但在当今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里,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的问题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为尽可能地促进民办院校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工作,分析就业现状、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推进医学检验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建设,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黄河科技学院2010级毕业生与2011级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2.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二

1 强调基础血液疾病教学的同时, 突出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特色教学

血液系统疾病涵盖了贫血疾病、出凝血疾病、恶性血液肿瘤、血液系统遗传疾病等多种疾病谱, 传统的血液系统教学授课模式, 是在突出造血干祖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一理论基础上, 分别从各造血细胞系的生理功能和形态异常进行展开式教学的[3]。通过这一基础血液疾病教学模式, 可以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 充分了解血液系统的疾病谱、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的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特点和检查要点。而对于高原医学专业的学员, 单一的基础血液教学无法满足高原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需要:首先, 高原地区特殊的疾病种类在传统血液系统疾病谱中无法涵盖。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其发病特点和病理生理过程在普通的血液系统教学内容中并无涉及, 但在高原地区该疾病是一种常见及多发病, 其发病机制涉及到高原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骨髓中红系造血在高原低氧分压情况下代偿增殖的特性[4]。因此在设计该章节教学中, 需要突出高原缺氧的病理生理理论教学, 再结合红系造血的基础,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才能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其次, 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和分布特点与内地基础血液疾病教学内容不一致。高原地区通常所指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 该地区的主要居住人口为藏族, 除了拉萨、日喀则等部分城区人口外, 大多数人口为分布在各个牧区和山地的农牧民。由于生活习惯及卫生条件与内地的差异, 高原地区人群多发寄生虫感染、肝脏疾病以及营养性疾病, 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表现就突出以下特点, 即多发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均衡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继发脾功能亢进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等。对于这一类疾病的教学, 既要突出传统教学中的发病机制教学, 同时要结合高原地区人群的生活饮食习惯、生活地域卫生环境特点分析病因和临床发病特点, 使学员能够因地制宜的掌握高原地区血液疾病的诊治要点。

2 结合高原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现状, 突出血液系统疾病基础应用能力教学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 高原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 但是高原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与内地相比, 仍旧有一定的差距。就血液专科而言, 全西藏自治区目前仅有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展开了血液专科。且由于受高原地理环境和病员数量的制约, 目前尚无血液病专科实验室, 与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部分实验室检查如染色体、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原位杂交以及红细胞功能试验检查都无法开展。基于上述实际情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突出学员对基本疾病的掌握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 在疾病类型上重点掌握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凝血疾病的诊治分析以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初步诊断等, 而在实验室检查上重点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检查技术如出凝血实验、骨髓细胞学、细胞化学染色等。此外, 在对部分基础理论的教学实践中, 需强调高原地区与内地的部分临床标准的差异, 如血红蛋白参数的差异、血沉参数的差异等。

3 加快学员对高原的心理和生理适应, 强调高原地区的血液系统疾病的现场教学

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医学专业的学员除了基础理论的授课内容是在内地进行外, 还有一定时间的高原实地临床见习/实习教学, 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结合的方式开展。高原地区的实地教学对于高原医学专业学员的教学实践十分重要。首先, 通过进入高原的过程, 可以使学员通过自身对缺氧的实际感受, 加深对高原疾病的认识。学员在进入高原前已经初步掌握了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 在实地进入高原后, 可以深入了解缺氧对自身机体的影响, 明确正常的生理变化与异常的生理现象的区别, 同时也从心理上打消对高原缺氧的恐惧。其次, 高原的现场教学, 能够使学员加深对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的认识。如高原地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较高, 且其皮疹的分布、形态以及合并症与内地的表现差异明显, 通过现场的临床见习, 并结合与内地见习内容差异的比较, 可以使学员加深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再次, 通过高原实地教学, 能够使学员对高原习服和脱适应相关疾病加深了解。急进高原和脱离高原均可以引起机体明显的生理异常尤其是血液系统的异常[5,6], 学员通过自身的经历, 进一步加深对进入和脱离高原后血红蛋白、白血病等变化规律的认识, 了解高原习服和脱适应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总之, 高原医学专业教学是血液系统教学的一个新的领域, 只有将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高原地区的医疗现状与血液系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可能实现高原医学专业血液系统临床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荣, 周其全, 刘锋, 等.新形势下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3) 472-473.

[2]梁开录, 李积录, 李景丽, 等.针对高原医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体育素质教育[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3, 24 (4) :277-278.

[3]江明.内科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9) :1318-1319.

[4]黄跃, 彭东, 罗群, 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高原病关系的临床回顾[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 26 (10) :621-622.

[5]王积福, 郭志坚, 黄慧群, 等.急进高原不同时间人体血红蛋白与高原反应相关性[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184-186.

3.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形成性评价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仍普遍保持应试教育的传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组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认定在中国的试点性评估中提出:“在考试方法上显著减少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为更好地在临床医学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医学考试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1.采取多元化考试形式

考核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题的质量和难易度,保证试卷的主观题量,灵活运用闭卷、口试、随堂提问、课堂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实验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运用、动手、语言交际能力等。

1.1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课堂测验,对之前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考察。可以是在正式上课前抽5-10分钟,出题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再由教师课后评分;或者是在学期中段进行阶段性测验,自行组卷并组织考试,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考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2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几个题目,也可以是之前所学的部分知识的总结性题目。此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给学生几周时间,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或小论文。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自行查资料写论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3课堂提问是形成性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次课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提问,复习重要知识点。形式采取随机点名,学生回答;或是出题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答案等。教师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授课前在课堂上进行统一反馈。

1.4开展PBL、CBL或互动式教学。实施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各组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课件由该组主讲人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各组学生可就该组的结果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结果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开展此类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使学生有效将生化知识与临床或科研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生物化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听课情况、动手积极与否、操作有无错误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抽查学生进行某一项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并把考察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再对其点评、计分。对學生在实验操作中及实验报告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实验课授课前进行统一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本期实验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现场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6根据学科特点,《生物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仍采用课程结束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

2.强化考核反馈制度

教学评价过程如果没有有效的考核反馈制度支撑,评价就将失去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平时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形成考核反馈制度化。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考核情况分析、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向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反馈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静,杨丽莎,梁志清等.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76.

[2]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12(1):24-26.

4.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高校兼职班主任兼具大学生成人和成才教育的双重职责。经过探索与实践,我校成功引进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创新管理模式。实践证实,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对大学生专业引导、良好学风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具有优势。

★ 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与乐山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之四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

★ 淄博市环境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 班主任工作感悟与反思

★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 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 廊坊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 试析高校高尔夫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工作报告

★ 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论文

5.中职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探索 篇五

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要求的变化和中职教育的发展,对我们职业学校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纯的英语教学与教育,而应将英语教学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几点经验,在此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灵活使用教材,努力与专业特点结合

在中专英语教学中,为了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吻合,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来确定适当的教材。在选择教材时,应看其整体编排是否符合螺旋式,其内容体现是否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逻辑规律,其内涵本质是否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校特点,自己编写专业所需的教材。例如,作为汽修专业的学生就应该选择《汽车维修专业英语》,其中的英语知识主要针对汽车构造及设备,如汽车(automobile)、方向盘(steering wheel)、离合器(coupling)、发动机(engine)、轮毂(wheel hub)、刹车(brakes)、轮胎(tire)、火花塞(spark plug)、时速(speed)、润滑油(lubricating oil)、汽油(gasoline)、烤漆(baking varnish)等词汇,当学生就业后将会在查看各种汽车说明书或材料说明书时频繁使用,着重对这些词汇进行教学将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对于酒店、秘书、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则应选择有利于提高他们交际能力的英语

教材,便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与人交流和沟通。很多学生选择中专院校的主因就是希望能在此学会一项技能,毕业后能学有所用,对未来的发展有帮助。最后,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教师在根据不同专业选择教材的同时,还要针对专业内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中专生来说,其英语教学可主要针对本专业进行,注重简化英语教材,着重强调在以后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英语词汇或句型即可。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专业术语的学习,则应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

1、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就基本明确了将来所从事的行业范围,如:旅游导游、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前厅服务、培养旅游市场所需要的人员等,根据这一就业导向,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应做出相应调整,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等交际能力。由于大部分中专生来自于农村,在以往学习中因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所以造成了他们“哑巴英语”的现象。作为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交际交流法、视听学说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音频效果来调动学生的视听神经,更直观的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其中,在情境教学法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生所感兴趣的、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的内容。

2、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应注重教学专业性较强的英语知识

针对中专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这一现象,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做出了较大调整,例如,大幅度缩减了课文篇幅;低水平控制词汇量;注重强调实用性词汇等,基本原则是使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最大限度的适应目前中专生的现状。如强调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词汇:monitor、mainframe、many peripherals such as disk drive、keyboard、printer and mouse等,以及文字处理软件和交流工具:word、wps、office、e-mail等。

3、电子商务等专业应注重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的英语词汇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学会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理解电子商务实践操作中的提示信息和说明书,能看明白基本的屏幕信息,以及网上支付、法律法规、物流、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常用英文术语,如:purchase order、electronic fund transfer、shipping document、trading partners等;并熟悉电子商务的英文模式:b2b、b2c、c2c、c2b、as in b2b exchanges等等。

除上述专业外,数控、机电、模具、烹饪、会计、服装等专业的学生,都应加强相关专业英语知识的教学,例如,对机电专业学生而言,带学生到车间认识各个部件的英文名称,与机械制图课相结合,把机械制图的题目英文化,学生根据英文题目绘制图纸。在机械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融入专业,能改变目前机械专业中学生学英语难的状况,这对学生将来走上岗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打下良好 的基础。

三、改进评价机制,发挥学生专业素质

6.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六

1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定位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是具备一定的康复疗法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应围绕专业核心能力, 突出其应用性和针对性, 以培养岗位能力为基础, 弱化学科知识体系。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 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措施, 对常见病与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应急处理措施、诊治原则、健康教育有系统的认识;初步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满足岗位的基本要求, 为康复功能评定、疾病康复学及康复治疗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重组教学内容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必需、够用”原则,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 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结构。2005年, 由我院康复教研室尹宪明副教授主持, 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进行立项研究, 以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研究对象, 对江、浙、沪等多家医院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并通过专家访谈及专业研讨, 对临床课程教学内容及设置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30份, 收回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回收率100.0%。临床课程部分知识反馈意见见表1[1]。

注:综合指数= (了解人数×1+熟悉人数×2+掌握人数×4) /调查总人数

综合指数在1.0~1.9为了解知识点, 2.0~2.9为熟悉知识点, 3.0~4.0为掌握知识点。综合指数越高, 说明专业岗位对其知识点需求越高[1]。在临床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上, 根据调研结果设置教学侧重点, 如急性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骨关节疾病为授课重点, 糖尿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疾病作为次重点, 将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等疾病从教学计划中删除。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将诊断学基础知识与康复功能评定课程进行融合, 将内、外、妇、儿等课程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要, 使教学内容得到整体优化, 突破学科界限, 形成综合化课程,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

3 编写体现专业特点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教材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国内开设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较晚, 缺乏针对高职层次的临床医学教材。我院康复教研室与内、外科教研室教师合作, 成立教材编写组, 着手开发临床医学概要校本教材。为使教材贴近专业培养目标, 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及身心发展需求, 通过行业专家、骨干教师调研, 讨论并制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章节结构以临床课程知识综合指数调研结果为基础, 以满足专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与解剖学、生理学、病因病理以及疾病康复学知识重新进行整合,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模拟岗位情景, 重点疾病采用案例教学,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编写的教材版式、体例符合高职生年龄、心理和阅读习惯;组织形式上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理念, 重视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关注, 强调从健康促进、亚健康预防和疾病治疗3方面进行干预。

4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

4.1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根据临床课程特点, 采用PBL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讲授临床常见疾病时, 应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主要涉及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 要求学生课前根据要求预习相关章节内容, 并查阅参考资料, 以宿舍为单位准备讨论提纲。课堂教学首先由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 各宿舍推选代表阐述对问题的看法, 学生间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加以归纳、点评, 对课程重点、难点进行讲解。通过PBL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引导者, 在讨论过程中应适时对学生进行提示、启发和引导, 同时给学生提供可供利用的资源, 并加强课后的督促和跟踪[2]。

4.2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课堂上单纯的教与学的模式,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临床课程教学中, 需要前、后期课程内容相互衔接, 信息量较大,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介绍急性脑血管疾病时, 通过在课件中加入内囊解剖图片和Flash动画,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脑血管疾病产生“三偏”表现的原因。同时, 可将从临床中收集到的典型病例资料, 包括病史、典型病例图片、影像学照片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发布至校内局域网。采用PBL教学模式,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5 多元化评价方法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3]。传统考试形式单一、方法僵化, 重理论轻实践, 造成学生考试成绩和能力脱节。对此, 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 既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结果, 又关注其学习过程;既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关注其动手能力, 还重视他们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课堂讨论、操作考核、案例分析等方式。

理论考试采取试题库抽题形式, 能尽可能克服个人命题中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 使考试逐步走向正规化、自动化。由课题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制定考核方案, 命题内容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既能反映对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 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尹宪明, 吕俊峰, 蔡小红, 等.高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1) :1036~1037.

[2]孙爱民, 袁亚维, 刘英, 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 2008, 1:8~9.

7.影像专业医学电子学教学探索 篇七

关键词 医学电子学;影像专业;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79-02

医学电子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电子仪器和电子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医学工作者、医学生学习一些电子学的基本知识的要求日益迫切,医学电子学作为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本科生选修课或必修课的需求也成为必然。

医学电子学是学习后续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然而,现今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地位认识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加之他们数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医学电子学课程有很大的难度,呈现出学习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特点[1]。本文针对医学电子学课程和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对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医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1 医学电子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电子学作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开设医学电子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并能正确使用现代医用电子仪器,同时会用电子学知识和方法思考和解决仪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医学电子学涵盖内容广泛,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电子学课程。另外,在较短的学时情况下,让数理基础较弱的医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以往教学内容过深过广,而学生却始终没有深入到课程当中的教学模式,结合影像专业的需要,对医学电子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2 医学电子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就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来看,医学电子学大多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各方面条件配备都相当有限[2]。本来医学生的数理基础弱,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大多数学生认为选修课没有什么用,导致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少之又少。即使有实验条件,目前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与影像专业实际需要相差较远,很难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2)理论教学偏难。医学电子学教程内容涵盖广泛,在医学院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多数是物理相关专业,授课教师习惯按理工科的讲课方法,注重理论推导,但是作为医学生很难理解相关的电路理论,造成学生本来想好好学习医学电子学,却没办法听懂,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

3)实验教学与影像专业实际需要相差较远。长期以来,医学电子学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设备,沿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是远远跟不上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3]。

4)多媒体课件内容陈旧,缺乏学科针对性。幻灯片上文字材料太多,公式推导复杂繁琐,信息量过大且重点不突出,即使结合几张有限的静态图像,授课也基本上是对着电子屏幕照本宣科。并且幻灯片的内容局限于教材,关于电子技术在医学上应用的内容不多,各种单元电路在现代医疗仪器中具体应用的例子较少,新技术等前沿知识涉及的更少[4]。

3 结合学生特点提出改革措施

3.1 精选教学内容

新疆医科大学民族同学较多,他们普遍数理基础差,有些学生语言还有一定困难,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弱,由于基础跟不上,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电子学不感兴趣。针对以上情况以及医学电子学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首先补充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再介绍电子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强调各种单元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及性能指标;以分立元件电路为基础,介绍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既然学生的数理基础弱,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求复杂的数学推导,重点定性分析讲解[5]。另外,教材中包含了不少电子技术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电路,教师应该把单元电路在医疗仪器中的具体应用重点讲解。如数据转换电路,它是一种与微机直接接口的,集A/D和D/A转换、光电隔离一体的转换电路,在医学成像系统中应用广泛。

3.2 合理设置实验内容

电子技术本身是一门应用技术,医学电子学主要是将电子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诊疗,考虑到影像专业相关课程的需要,实验项目既要与医学影像相结合,又要不同于理工科的电子技术。因此,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件器的认识,万用电表、双踪示波器、信号源、频率计、毫伏表等的使用。另外选取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部分实验,像多级放大器中的直接耦合放大器,这在医学信号测量与控制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放大器[6]。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能正确操作仪表,使用仪器测量电学量,判断基本元件器的好坏。当然,随着电子及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普遍较高,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介绍电子技术在医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和电子仪器使用技巧、用电安全及其新进展。

3.3 拓展授课教师的知识面

授课教师应广泛收集素材,注意平时积累,参考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电子学与医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结合医学仪器介绍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及仪器设备中的应用,重点讲解各种单元电路在仪器中的具体应用。如生物医学信号是属于强噪声背景下的低频微弱信号,它是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从信号本身特征、检测方式到处理技术,都不同于一般的信号。通过对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系统和处理系统的介绍,使学生系统地了解采样保持电路、直流放大器和A/D与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将理论联系实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将教师平时积累的信息资料,结合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编辑出一些电子学原理应用于医学和生活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医学电子学的发展趋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3.4 精心制作和设计课件

设计得是否合理是一个多媒体课件能否很好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一味地照抄、照搬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的内容,一味地追求高科技的多媒体视听技术,把多媒体课件搞成大量素材展示会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7]。考虑到医学电子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课件制作要注重整体框架结构,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切忌大量公式推导和满篇文字,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的组成、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最好能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幻灯片上。要充分利用图片、电路、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资源,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好地诠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4]。

4 结语

总之,医学电子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教学发展的初期,课程内容结构设置比较落后,学校和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设备比较陈旧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探索教改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立平,金成,万永刚,等.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究[J].医学信息,2010,23(9):3090-3091.

[2]朱渊,许标.医学电子学教学探讨[J].职教探索,2010(12):216-217.

[3]陈涛,王光昶,张婷,等.医学电子学基础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103-105.

[4]苗丽华,匡宝平.谈医学电子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2009,11(1):70-71.

[5]李艳诚,刘俊杰,邢娟.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06-807.

[6]陈建方.影像专业医学电子学实验项目设计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2):191-192.

8.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实验的探索论文 篇八

摘要: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不适合培养要求的部分,介绍了在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开展开放实验教学的具体办法及体会。

关键词:土木工程;开放实验;实验教学

1引言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进行开放实验教学的改革。开放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种体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实验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实验课程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2开放实验的具体实施办法

2.1建立开放实验教学相关政策

为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规范有序地做好实验室的开放工作,我校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根据开放实验项目的类型、实施情况、学时、人数等统计信息划拨一定实验室开放经费,用于开放实验中的实验材料消耗等开支。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的成绩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后,按照《石家庄铁道大学课外实践及奖励学分管理办法》取得相应奖励学分。

2.2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场地

为了搞好实验室的开放工作,我们对实验室进行了扩建,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了补充完善,外出订购或自制设备,首先考虑到实验开放教学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实验老师全面讲解实验室概况及开放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2.3实验开放的模式

(1)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室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实验(演示型、验证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选做实验(工程实践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内容是必做实验,该部分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占计划学时的30%左右,内容相对固定。学生完成必做实验后,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等情况在选做实验中选择实验项目。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规定的最低实验个数,也可以多选多做。这种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一定数量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创造能力的拔尖人才。

(2)时间的开放。实验室将每学期学生上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等情况公布后,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进行预习或做实验,可以多次、重复完成。这种开放模式的优点是在时间上给学生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学生使用仪器仪表及实验设备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实验课程的开放。由于学生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使用、数据的测量等不熟悉,因此首次进入实验室先按常规实验模式进行实验,以后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以自主实验为主,指导教师仅在遇到问题时给予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操作能力。

2.4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

(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室开放

为了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推动我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鼓励、支持从事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工作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革新,我校从建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并制定相关的各项管理办法。实验项目包括实验教学体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等的研究以及实验教材编写等。此外,各学院也积极设立各种创新基金。

(2)教学与科研融合,扩大实验室开放

通过以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重在体验科研过程为特征的研究型实验训练,学生在实验与研究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我校从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有40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获得立项资助。除了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外,学院层面有土木工程学院立项资助的本科生科研培训计划,立项资助项目涉及多个科领域,鼓励跨学科合作研究。

通过上述活动,部分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以及多个学科竞赛中获得了好成绩。20xx年“金风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团队获得大赛一等奖。

2.5开放实验网络平台建设

依托校园网,建立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实验教学网站,实验室的信息资料实现了网络化。建立了相关实验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许多实验教学资源。网站从6月建立以来日益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平台。其主要功能有:

(1)运行网络预约实验功能,在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阶段和开放实验阶段,学生从校园网登陆开放实验教学网站,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爱好。该系统可以实现学生的成绩管理以及开放实验资源的信息发布。

(2)实现了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设备管理、科研管理以及各种信息管理,全部纳入该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3)通过网站向学生传达教学安排、仿真实验、电子教案、实验项目指导材料、成绩查询、设备查询等信息。

(4)开设了在线答疑、网上论坛等栏目,构成了先进高效、无时空制约的师生间互通的桥梁。

2.6开放实验短信平台建设

运用计算机网络和GSM技术,开发了一个适合开放实验教学的短信平台。从203月建立以来,该短信平台已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网站的有力补充。根据短信平台用户角色不同,系统分为三大模块: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管理员模块。各模块功能如下:

(1)学生模块。学生可以直接发送短信,也可以通过WEB界面登陆短信平台,以完成预约选课、成绩查询和教学交流等功能。

(2)教师模块。教师经身份认证后通过WEB界面登陆短信平台,查看实验预约结果,安排实验次序;根据学生的预约实验记录,结合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质量,给出实验成绩;回答学生的提问,一一进行短信回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3)管理员模块。管理员经身份认证后通过WEB界面登陆短信平台,完成系统的初始化和维护工作,同时对实验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指导教师和管理实验设备。

2.7聘请大学生参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本科生受自身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制约,有机会参加科研项目的可能性较小,教师更倾向于把手中的课题分解后拿给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做。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聘请本科生参与日常维护和管理,有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亲历科研过程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些在实验室工作的学生,相比其他同学可能获得更多的提高机会。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每年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学生即使不能直接参与其中,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总会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教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学长们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对学生所起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3实验开放的体会

(1)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际动手的积极性。实验室大门向学生敞开,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建设开放实验网络平台,再辅以开放实验短信平台,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机会和学习情境。学生走进开放的实验室,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实验室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无论是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教学改革、创业实践等,都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这表明,实验教学已不仅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干精神,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开拓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作为实验教学的载体—实验室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

(3)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解决了以往实验室利用率低,实验仪器设备闲置,学生想用又用不上的情况。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也可以多次使用较生疏的实验仪器设备。特别是聘请大学生参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的举措,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4结语

经过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体会到:开放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效果在不断提高。总之,围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目标,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争取取得更大成绩。

参考文献:

[1]石光明,王松林.实验中心开放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1~4.

[2]温光浩,程蕾,周勤.加强实验室开放与共享,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0~12.

[3]杨莉,司有和,江洪.专业实验室为创业教育服务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2~14.

9.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九

1 目前中医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普遍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教育资源不足与扩招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高等医学教育来说,临床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尤为突出,中医临床教学更是如此。同时,中医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教育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社会需求与中医教育供给还存在不适应、不协调;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1]。多年来,我国高等中医教育虽然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仍未完全摆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传统模式,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作为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两种主要形式,一般均采取独立的整时段,与理论教学在时间上相分离。以五年制本科为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时间为2~3个月;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至五年级第一学期,时间不多于12个月。而课堂见习一般只有少数临床课程在其它时段会安排一次或几次。总的来看,实践学时大约占理论学时的四分之一或略低,实践远少于且滞后于理论学习[2]。并且,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一般分散在各个实习基地进行,承担教学任务各医院的条件、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难免存在差异。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相对来说这是最不可控的一部分,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又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3]。由于受到临床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异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临床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很难保持前后一致,临床教学效果往往受到影响[4],从而有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和人文精神欠缺等问题的出现[5]。

2 学校与医院联合创办非直属临床医学院的模式

为缓解高等医学教育扩招与临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在附属医院的数量和床位不能满足教学规模的情况下,我国不少医学院校,如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积极吸纳非直属附属医院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尝试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说以称之为非直属临床医学院,是因为它在体制上不同于附属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它在功能上与临床医学院相同,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协作关系,承担临床课程的全程教学任务。除此之外,非直属临床医学院还必须是三级甲等医院,并且须经省(市)级卫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我校于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建立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在深圳临床医学院开设中医学专业“深圳创新班”,利用非直属临床医学院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班学制五年,前两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学习,后三年在深圳临床医学院学习。到深圳后,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从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诸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尽量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做到“早跟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医学专门人才。这样,利用非直属附属医院得天独厚的临床教学条件和氛围,对学生进行中医经典和临床课程的教学,有效地促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枯燥经典理论的理解,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临床氛围,加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中医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非常有利于中医人才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3 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的优势

10.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十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8-01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是遗传学与优生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用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从而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療遗传病的科学依据及手段,为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遗传与优生学基础作为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遗传与优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能成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是来自新疆各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但是汉语水平及基础较差,为了培养出面向基层的高素质的适用性医学人才,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对农村医学专业《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制定课程标准

2010年我校国家级示范校申报成功后,根据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课程标准。重新制定的课程标准由课程设计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要求及实施建议等部分构成,其中课程内容由4大模块、8个典型任务组成。根据不同任务合理设计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结合培养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并注重农村医学专业相关后续课程的衔接。课程标准制定后,邀请相关专业的同事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给予指导,突出了本学科的基础和桥梁作用,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各科脱节的现象。

2 理论教学的改革

2.1 由临床病例导入新课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和重要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病因、诊治及预防,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遗传优生学的理论教学中运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由病例导入新课,在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讨论与课堂上所介绍的临床病例相关的问题,学以致用。如讲X连锁隐性遗传病时引入红绿色盲病例,男性遗传咨询者甲表型正常,但父亲为红绿色盲患者,甲与正常女性结婚,请问甲的子代患病的概率是多少?写出遗传系谱图及各家庭成员的基因型。又如讲多基因遗传病时引入病例,有一对夫妇表型正常,为什么会生出唇裂腭裂的后代?当一对夫妇生出两个以上患者时,患者一级亲属发病风险是否增高?由病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遗传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的理解,为以后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 结合多媒体教学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概念比较抽象、课时量少,时间长了学生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如讲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时,配合用动画讲解,使静态的图片动态化,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有遗传病大多是发病率低,临床不常见的疾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的病例,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了直观印象,提高了学习兴趣[1]。另外在课外时间给学生播放电教室里有关遗传病的电教片如《常见遗传病及先天畸形调查》、《优生优育系列片》等,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与规律,更深刻的认识遗传病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

3 实验教学改革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课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实验教学,首先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删减《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细胞的有次分裂过程》、《人类皮纹分析》等传统实验,增加了《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制备和G显带技术》、《遗传病的系谱绘制和分析》、《遗传咨询》、《人群中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等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体现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桥梁作用。其次抓紧实验教学过程:实验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课时小组为单位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书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4 开展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虽然是属于专业基础课,但临床应用型很强,加上学时数有限,因此有必要通过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我校遗传咨询中心作为伊犁州唯一的遗传咨询和诊断中心,保存着遗传咨询者的病历、遗传病患者照片和外周血染色体片子,以这的有利条件,在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开展了以下活动:(1)遗传咨询方面:根据咨询者病历学习了遗传咨询内容、方式、注意事项、加深遗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遗传系谱图的绘制、传递方式的判断和发病风险的计算等知识。(2)染色体病的诊断方面:强化外周血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技术等实验的操作,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做的及遗传咨询中心保存的染色体片子学习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及染色体病的诊断。(3)优生优育方面: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遗传病的调查,宣传预防遗传病的知识,为提高人口质量、加强优生优育方面做了实际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使遗传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5 改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考核方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综合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采取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综合性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实验考核和理论考核。具体做法是:学习态度占总成绩的10%,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第二课堂中的表现综合评价打分。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课的考勤、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完成等。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及病例分析形式出题,主要考察学生医学遗传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评估方式不仅能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今后,我们继续改革和完善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1.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十一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信息输入、信息存储和信息提取。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新意义。因次,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新构建新意义的再创造过程,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新的理解过程。

二、 合作学习的价值

以互补、互助、互动、自主、自评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既满足了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也适应了社会未来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可见学会合作已成为教育的焦点。未来的社会更需要懂得合作,共谋进步的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别人不曾涉足但又不可不知的世界,交换各自的知识经验,用各自的思维方式去探讨同一个问题,答案和思路的不同将会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成员有不同层面的收获。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很有可能成就每一位乐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

合作学习原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学新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合作学习形式的常见种类有讨论、模仿、情景角色扮演等等。因此,合作学习能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大学生的合作学习“适应了大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的需要;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学习中的积极交流,避免大学生个体探索的时间浪费;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使整个团队具有获取知识上的广度优势;有助于大学生之间引发争论,产生新知识与新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荣誉感,也是对狭隘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超越;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对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内蒙古医科大学英语专业与医学专业学生间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

1.创建“交互式”学习模式的背景。世界医学领域的交流发展离不开英语这一重要交流工具。因此,医学生们需要在学习本专业医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应的医学英语水平,以便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知识,促进更加广泛的交流。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加深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可以将医学和英语更紧密的结合,从而拓宽就业渠道,也可以更好地为医学工作服务。

本项目研究小组运用“5+5”交互式学习模式,根据英语与医学的互通性,创建英语专业和医学专业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结合,使各专业的优势得到发展,相互补充。通过课下同学们的自主结合学习,获得更多教材里没有涉及的新颖的东西,在丰富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医学素养的同时,帮助我校的医学生们增强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学知识,促进其在国际医学领域更广泛的学习和交流。

2.“5+5”交互式学习模式。参与该项目的50名学生共分为5组(包括听力组,词汇组,语法组,翻译组,阅读组),每组10人,英语学生和医学生实行“5+5”交换学习模式。此分组较为灵活,同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月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小组讨论、听写、朗读、编医学情景对话等方式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之间用解释、补充、强调、重复等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而且,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让同学们唱英文歌曲、观看原声电影等方式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医学英语学习氛围。

3.交互式学习的效果。通过学生自教自学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传统的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换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对内蒙古医科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医学素养的同时,增强了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加深了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夯实了英语基础。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医学生们在学习本专业医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相应的医学英语水平,可以更快捷地查阅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知识。

此外,经过整个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我们发现针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要确立风格不同的学习模式。沉闷派的要给定学习内容,引领进步; 活跃派的要划定学习范围,迫使前进;而积极灵活派的则要呈现动态材料,模仿创新。总之,我们通过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采取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学习者,给患有“恐英症”的医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有效的学习模式或思路。

四、关于大学生合作学习的进一步思考

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自由体,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没有过分的约束,一切都由自己做主。学习成绩已不像在中学时代那么惹人关注,导致太多的学生以为每学科通过即可。在英语学习这方面,如不是专业课,则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每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了大学生们特别头疼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上了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开始冷淡英语,对它失去了兴趣。但是,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当下,继续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工具仍极为重要,而且首先是要对它产生兴趣,才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将其与英语学习相结合,找到不同专业方向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多种模式,发掘学习英语的不同方式,让同学们真正地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益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其中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仅仅是学习英语,针对各个专业,我们都应该根据专业特色,进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补充和丰富大量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敲开智慧之门,推动思考之窗。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仅是通过有限的人数进行的初步探索,日后需要进行更为广泛、全面的进一步研究。这种英语专业和医学专业学生间的交互式合作学习,创新了学习模式,参与其中的学生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化呆板为生动,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位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个人风格,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创建了英语自主学习的实用模式,为研究其它专业与英语学习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产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合作能力,既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内蒙古医科大学英语专业与医学专业学生间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和效果,发现英语学生偏文科性的学习方法与医学生偏理科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可以探索出趣味性强、可行度高的学习捷径,其中也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合作学习的价值所在和对大学生合作学习的进一步思考。

12.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篇十二

陈静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摘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由竞争引发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指导,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加强心理防御机制引导的必要性,心里防御方式选择的环境因素以及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引导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引导的探索。从而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处事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正确面对社会竞争,面对工作压力,妥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培养了自身积极面对挫折的品格,而且为今后在工作中正确的处理护理工作应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普遍适用于所有大学生,对于遇到应激较多的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护理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引发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作的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颇令人忧虑的。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20.2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000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8%——1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2002年10月对西安音乐学院部分大学生所作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或心理不良反应[1]。这些惊人的数字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1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引导的必要性。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面对紧张情境时,避免精神上痛苦、不安的自我保护性的一种应对方式。社会生活中,个体的自我概念与社会现实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紧张情境出现时,个体会因为害怕已有的自我概念被破坏而感到焦虑和受到了威胁,于是采取防御机制来维护原有的自我概念。如果个体经常发生自我概念和现实经验的冲突,则会被迫采取更多的防御机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防御机制可能会崩溃,往往要接受一个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生。

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应不断渗透和引导学生多使用建设性的自我防御方式,少采用破坏性的自我防御方式。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会遇到较其它专业学生更多的工作应激,培养他们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应激,积极引导他们使用建设性的自我防御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会面对各种应激原,有与工作性质有关的,有与工作负荷有关的,有与人际关系有关的,有与对护士期望有关的,有与接触濒死和死亡病人有关的还有与工作家庭的矛盾有关的。护士面对过高强度的或作用持久的心理应激,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应对并及时有效的调控,就可能发生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在学生阶段应培养他们正确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教会他们掌握控制应激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 影响心理防御方式选择的环境因素

心理防御方式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认清防御方式的影响因素,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进行恰当的引导。以下分别对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2.1 家庭

家庭是与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群体,个人的生命成长及社会性、心理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的养育、照顾和情感支持,对于学生来说,家长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家庭教养方式等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他们独立生活时的心理状况,因此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及心理防御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2.2 学校

学校教育的正规性、全面性、系统性对学生的人格、价值观、各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或称同龄人群体,是由年龄、价值观、兴趣、社会身份等方面大致相似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群体中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模仿,一旦某种观念形成,便会迅速得到传播。因此,对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影响力。

2.4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使人们更加广泛的接受外界的信息,新鲜的理念、思想不断涌现,从而对个人固有的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可见,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同辈群体或大众传媒,都无时无刻对个人的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上各个群体的优势积极的配合和宣传,使心理防御机制的引导和教育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把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的进行引导。

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及学生运用心理防御方式的差异性,教育引导学生更多的运用成熟的或中性的心理防御方式,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同时为健全学生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3.1要注意年级差异。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断趋向成熟,心理防御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辅导员老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引,引导他们运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些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和中间型的防御机制上呈现显著的差异性,经LSD检验发现,一、二年级大学生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二年级学生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2]。由此可见,指导工作重点在一、二年级,尤其一年级是最为关键时期,要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促使他们更多的使用中间型和成熟型心理防御方式,而二年级的重点则是引导他们向成熟型防御方式发展,三、四年级可以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2 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心理防御方式会因性别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女性多倾向于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方式,而男性多倾向于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也就需要我们在指导

工作中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女生身上。

3.3要注意人格的差异。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性格外向,兴奋性,自律性强的大学生多采用比较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应对环境刺激,具有神经质倾向的、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高的大学生多采用不成熟的或中间型的心理防御方式。而具有精神质倾向、敏感性高的大学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而具有敢为性、实验性的学生多采用成熟的或中间型的防御机制[3]。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引,以人格特征为出发点和突破点,尤其注意对具有神经质倾向的、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高的大学生以及具有精神质倾向、敏感性高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引导,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尽量引导他们使用升华、幽默等成熟的防御机制,而少使用投射、退缩、否认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处事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正确面对社会竞争,面对工作压力,妥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培养了自身积极面对挫折的品格,而且为今后在工作中正确的处理护理工作应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vol.33:293-294

[2] 李黎.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8,vol.25(4):459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下一篇:校园寻宝活动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