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长之路(共8篇)(共8篇)
1.大学成长之路 篇一
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路
所谓,十年寒窗,一朝成名。我们做为大学生,想要成长成才,做到成功,其实需要很多的东西,这是我们在大学需要学的,需要做的。成长的,并不是年龄,而是心智,成才,说难也难,说简单它确实也不简单。在成功的人眼里,它很简单,在失败的人眼里,它犹如高峰。我们正是要从这些前人的经验,和自己10多年的苦读中学会成长,学会舍弃,学会收获。既是激励,也是奋进,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活下去。
身临其境,才知道大学不是温室,更不是游乐场。十几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们的身份还是学生,我们的任务仍然是学习。
从如何确定人生目标到如何组织学习,从如何参加社会实践到如何创业与理财,这些是我们这一批90后需要学习的。
纵观90后的成长,我们经历了太多中国的大变革,世界的大变动。经济上富裕,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这就是我们,有的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个性十足,但也可以兴趣爱好广泛,关心天下大事。不是吗?
想要成长,想要成才,出了学习,我们也应该增强各项实践,要知道技能已经成为企业招聘的核心,只有真正掌握了一门好的技能,才能够降低学历的制约,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难道高考是唯一成才之路?
在目前的大学学历教育体系下,众多的普通院校只是传授学生更多的书本知识,无法培养学生求职时所需要的实际技能。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对人才的需求也由以前的追求好学校、高学历、注重文凭的片面性向更注重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性转变。当前影响中国IT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短缺,所以,企业现在已经不注重学历,不管你是高中生,中专生,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进IT企业。在当下的90后中,我们缺乏的最多的就是感恩与责任。因为我们出生在什么都不缺的时代,所以,有时候,我们缺乏的正是80后所特有的。这是一个多元化、用实力说话的社会,形形色色的PK锻造了我们坚强的心理。无需假惺惺地拱手让贤,无需偷偷摸摸地暗渡陈仓,无需提心吊胆地暗箱操作,一切都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比个明白、辨个真假。在这个竞争时代,他们对于网
络、高科技、真理具有先天的适应性,同时也乐于通过NBA、漫画和其他娱乐缓冲竞争带来的紧张感和疲劳感。
当然,无论哪一代都有缺点和劣势,但这种缺点和劣势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和上一代赐予的。就如80后,由于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绝大多数地方还不发达,所以80后或多或少都吃过一些苦,懂得父母奔波辛劳不容易,兄弟姐妹一大群,还要肩负家庭的负担。80后多数还是希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争取金榜题名,获得一份好工作。
而90后就不尽然了,所以,我们想要成才,想要真正的成长起来,其实更需要成长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心智还不够,责任还没明确,如何做到成才呢。因此,学会学习,学会责任,学会感恩,方才学会成长之路。
2.大学成长之路 篇二
反思是教师理解教学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公式, 即成长=经验+反思, 从中可以看出, 成功的教师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学日志作为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记录, 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真实的数据和材料, 因此成为促进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教学日志与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学日志的定义
“对于教学日志的定义, 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Jack C.Richards提出教学日志是“对教学观察、反思和其它想法的持续记录, 可以作为讨论、反思或评价的来源”[1]。从中可以看出, 教学日志不仅要记录教学内容和过程,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国学者也对教学日志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王建和杨党玲认为教学日志应在分析行为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教学方案,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和完善, 如此循环往复, 以便增强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意识, 提高教学效果。”[2]综上所述, 教学日志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持续记录, 并以此为数据来源进行反思, 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 教学日志的内容
教学日志是收集数据的一种方式, 也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 因此日志的内容非常重要。教学日志的内容一般可以包括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情况、教学评价、自我认识、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案等。[3]
二、高校新手型教师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例
新手型教师主要指刚走上工作岗位1-2年的新教师或是在中学实习的师范大学毕业生。[4]笔者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 刚刚入职一年半, 正是处于专业发展初期的新手型教师, 同众多高校行首教师一样, 专业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 笔者在此以自己为例分析高校新手教师存在的问题。
1. 知识结构失衡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 才能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应对各种教学情境和问题, 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是外语专业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英语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扎实。但是, 由于读研期间所学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 没有接触过任何与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的课程, 对教学理论几乎没有了解。而岗前培训时间短, 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只能流于形式, 成为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一个手段。因此, 笔者在入职初期基本没有任何教育教学的基础知识, 更谈不上科学地运用这些知识, 导致教学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方法使用不当。课堂上更多的是凭感觉或者模仿自己原来老师上课的方式, 选择自己能够掌控的内容进行教学, 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支撑。教师了解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各种教学活动, 同时, 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崇拜和尊敬, 带动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也只有在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的教师才会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获得学生的喜爱。由于笔者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都是学习英语专业, 因此对其它学科知识了解甚少, 尤其是理工科领域。教学中遇到这类内容时感觉非常吃力, 因此很多部分只能是一带而过或直接略去, 并没有办法深入主题, 讲课效果当然也不好。
2. 教学技能欠缺
当代教育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学。因此, 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各种教学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地方本科院校, 学生的水平相对较差, 对英语并不感兴趣, 加之英语四级考试不再与学位挂钩, 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很差, 更加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有效的英语教学实践。
然而, 由于笔者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匮乏, 教学技能比较欠缺, 具体表现包括:教学方法欠缺或运用不得当;课程设计和安排比较混乱, 没有系统性和一贯性;主要关注自身和自己的教学, 较少关注学生及其学习。仍记得当初在教案中写到教学方法是总会写上“启发性教学”, 而真正在课堂中实施时又不知该如何进行启发, 慢慢地教学又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这就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师生互动不够,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一些学生在学期初还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而后来兴趣逐渐被这种乏味的教学方式消磨掉, 课堂表现越来越不积极。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挫败感和沮丧, 所以急切地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3. 专业发展意识模糊
教师应当具有清晰的专业发展意识, 这样才能有压力和动力, 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和学习, 取得更好的专业发展。笔者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大学英语教师, 承担着3个大班的英语读写和听说课程, 学生总数达300人以上, 加之对教材不熟悉, 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也没有时间搞科研。教学研究和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笔者在入职初期重教学轻科研, 缺乏科研意识, 忽略了教学理论的输入以及教学研究的开展。另外, 由于专业发展的压力比较小, 笔者并没有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缺乏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由于入职初期知识结构失衡、教学技能欠缺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模糊, 笔者在教学中存在诸多困惑和疑问, 工作中感觉到非常吃力和艰难。因此, 笔者亟需寻找一条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
三、教学日志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学日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作为反思性教学的一种手段, 国内外众多教师也采用撰写教学日志的方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笔者从2014年开始接触到教学日志,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撰写, 受益匪浅, 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撰写教学日志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意义。
1) 深化自我认知, 寻求专业发展
英语中有一句话“We don’t know what we think until we have written it down.”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不足。撰写教学日志是对自身的思维进行显化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些潜意识的或习惯性的行为, 而通常教师自己又难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坚持写教学日志, 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模式 (patterns) , [5]更新自我认知和理解,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
笔者在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多关注的是预定的教学计划是否按时完成, 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顺利, 而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 而且通过回顾一段时间的教学日志, 发现这是我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固定模式。我逐渐意识到我教了这堂课并不意味这学生就学到了预设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长期撰写教学日志, 可能发现这个问题的时间还要更迟。发现这个问题之后, 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状况, 在教学日志中尝试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什么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什么阻碍了他们的学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我的判断?通过不断回顾、分析和反思教学日志, 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 寻找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
2) 反思教学问题, 改进教学效果
从前面部分对于教学日志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教学日志的撰写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反思过程。教师在教学日志中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经验和感受进行真实的记录, 并不断进行分析和反思, 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日志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实践基础上的, 特别是结合教学理论进行的案例解读, 使得教师的实践具备了理性特征, 成为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6]
我在教学初期常感到每节课都有一些遗憾之处, 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进行教学日志的写作, 这些问题也就渐渐遗忘了。开始写教学日志之后, 我就可以及时地将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 然后再不断进行回顾和思考, 寻求改进教学的方法。大学英语读写课中有一个单元讲的是一位运动员描述自己在参加比赛时的心情, 其中除了运用形容词和副词之外, 还通过描述身体动作和感受来表达心情。设计教学目标时, 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描述自己参加重大活动时的心情。教学中先通过讲解课文总结出这些表达心情的方法, 之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表达做口头报告。本以为效果会很好, 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大部分学生依然仅仅使用了之前学过的简单形容词进行描述。课后我将这一问题记录在教学日志中并思考如何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反思, 我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课文作者与自己在表达心情时方式的区别。所以, 在下一个班进行教学时, 我进行了改进, 课前先让学生按自己原来的方式做口头报告描述心情, 讲课之后再用所学的新内容对原来的口头报告进行修改。这样做之后, 学生的报告运用了大量新学的表达方式, 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日志的撰写, 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对教学实践有了改进。
3) 收集科研材料, 提升科研能力
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很多一线教师, 尤其是高校新手型教师, 由于理论知识匮乏, 科研能力不够, 很难进行高深的纯理论型研究, 而教学成为开展研究的最佳领域。教学日志记录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累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教师可以反复回顾这些内容, 从中发现和提取研究问题, 进行研究。我在教学日志的撰写过程中发现教学日志对新手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 我开始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探索通过教学日志的撰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样, 教学日志这一实践的产物又称为科研的材料和资源, 有助于提升科研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笔者对自身撰写教学日志经历的分析来看, 教学日志是高校新手型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改进教学, 同时又能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 成为研究型教师,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摘要:教学日志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的记录、分析、反思和评价。作为反思性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改进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在介绍教学日志的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笔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撰写教学日志的经历, 探讨教学日志对促进高校新手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日志,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Teachers:Strategies for Teacher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王健, 杨党玲.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 2005, (4) :53.
[3]赵恕敏.教学日志:外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2) .
[4]陈晓珍.教学反思与高校外语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7, (1) .
[5]Kathleen M.Bailey, Andy Curtis&David Nunan.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elf as Sour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爱心铺就成长之路 篇三
法国作家查尔斯•贝多曾向人们讲述过这样一段往事:??在他九岁那年的冬天,他在爷爷那里过圣诞节,在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似乎已经死了,树皮有的已经脱落,树干也不再呈暗青色,稍碰一下,树枝就会折断。于是贝多对爷爷说:“树早死了,把它砍了吧。”可爷爷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请记住,冬天里不要砍树。”果然,到了第二年春天,这棵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居然重萌新芽。到了夏天,整棵树看上去和其他的树没有差别了。
一棵看似没有生机的树,在爷爷满怀爱的期待中竟“死而复生”,创造了奇迹。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不也经常要碰到“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吗?他们或违反纪律,批评教育又不奏效;或学习困难,停滞不前;或上课捣乱,时有不良习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往往会急躁起来,或讽刺挖苦,或放任不管,有时甚至觉得“无可救药”……实际上,这都是做着“冬天里砍树”的傻事。
记得我教四年级时,班里有个叫丁洋(化名)的孩子,刚接这个班时,我就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课捣乱、经常打骂同学等不良习惯总会找到他,为了拯救这个学生们眼中的“壞孩子”,我尝试了各种办法来鼓励他,课堂上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课下看到他喜欢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我就选他担任值日组长;有一次,他数学考了63分,我赶紧在班队会上表扬,我说:”老师看到丁洋考63分,比看到其他同学考90分都高兴,因为他比上次考试足足前进了10多分!老师最喜欢像他这样有进步的孩子!”。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学生打他小报告的少了,他的课堂听讲也比较认真了,看到他的变化我暗自高兴。
可就在我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沾沾自喜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是一节班队会,我让他到办公室取班级记录本,可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他的影子,我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便到教室门口探了一眼,发现他刚从办公室出来,看到我后赶紧把手揣进裤兜迅速的跑过来,当他将班级记录本交给我时,我也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常便接着上课。
下课后,刚到办公室,便听同事说放在桌上的50元钱不见了,奇怪,老师们都去上课,办公室又没外人,钱怎么会丢了呢?我的思绪突然定格在那一刹那——也就是丁洋将手揣进裤兜的那一瞬间!难道……我不希望事实是我所想的那样,但我又不得不赶紧抬起沉重的脚步走到教室。我把他叫到一个没有人的走廊里,他大概从我的神情中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表情很不自然,我努力平稳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问:“看着我的眼睛!说!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只给你一次机会!”当看到他颤抖的小手从兜里掏出一张50元钱时,我的心碎了!难道这就是我用爱、用信任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吗?!我给他创造的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的机会吗?!“老师,我错了!”那低沉的认错声对我来说已毫无意义!我彻底的失望了!我只感到可怕!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居然偷到老师的头上!我带着满腔的愤怒和失望将他带到办公室,正当我打算当着同事的面对他讽刺挖苦一顿时,我犹豫了,这样一来,孩子的所有进步很可能会在任课老师的心中化为乌有!更何况他以后怎样面对这些辛辛苦苦教导自己的老师,又如何抬起头来在学校走路呢?!
这时我想起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曾经说过的话语:“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抓出一个小偷,他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用情感去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教育家波谱不也曾经说过“错误再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吗?!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我灵活一动,趁大家没注意,悄悄的将50元钱扔到同事的办公桌旁边,然后让丁洋打扫办公室的卫生.正当他捡起地上的50元钱发愣时,我赶紧说:“还是孩子的眼睛亮,我们忙活了一阵没找到的钱原来掉在了地上。”同事也感到惊喜,赶忙握住丁洋的双手连声道谢!那一刹那我发现他的脸刷的一下红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脸红的样子。
经过这件事之后,他真的变了,就连课堂上举手的姿势都那么端正!每次下课后他总会把讲桌擦得最亮!这也许是为了表达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感激和歉意吧!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做“冬天里坎树”的傻事。我也真切的体会到朱桃英老师在“爱的智慧”给我们启示中的话语——“教师的爱的教育只有根植于对孩子的心灵及其生命秘密的真正理解和充分尊重,才能被孩子们接受,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
4.成长之路.doc 篇四
回收大学生活,看到了大学的变化,学员队的建设,同学的成长和自身的进步。
首先,让我从训练角度介绍一下我的成长。大一的场景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每到下午体能训练的时间,总是嘴里充满埋怨,心不干情不愿的下楼跑步。但是经过四年的洗礼,体能训练成为我每天极其渴望的时刻。不仅能够增强我的体质,同时也是对付我顽固体重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成为了我军校生活的一部分,倒是每天不出一下汗,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对训练有了质的升华。
其次,经过四年的课程学习,培养了很强的自学能力,也更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无论在学习还是平时的为人处世。从大一,大二那个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我,慢慢地学会接受现实,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成熟、稳重。自从没有了保研的希望之后,及时的总结了自己的问题,从学分积的眼里跳了出来,踏踏实实地开始考研复习,为考研做足了准备。俗话说”大舍才有大取”。我放弃了大三,大四上的各类活动的机会,我换来的将是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平时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充满了酸甜苦辣,其中的滋味,我想也只有我能体会到。但是我找到了很好的倾诉对象,自从大二开始,坚持写日记,将自己的心情,工作体会,名人名言,好的工作思路,都会出现在我的日记中。经过一个学期,两个学期,我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每每我放假回家,家里人都见证了我的成长。变得会说话了,变得不怕难为情了,变得会处理事情了,变得会待人接物了,最大的变化,我想应该还是心智的改变,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自身的积累。但是在这四年中,没有改变也有,就是一件我认准的事,肯定会想法设法将其做好。无论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还是需要点小聪明,后者同样也是我最大的缺点。
经过四年的成长,我总结出,每天静下来的时候,想想我今天做的事,总结一下我今天犯的错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我得感谢海工的四年,让我学会了依靠自己,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处理关系,学会了为人处世等。用我自己的话说:“我在军校的四年成长,地方大学生可能需要用更长的时间。”
5.成长之路 篇五
——省中语会十五次年会教师代表苗文芝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与会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春风已绿江南岸,东岳鲜花亦盛开。今天,有幸与各位嘉宾高朋在“造化钟神秀”的泰山脚下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的胜利召开,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尤其是能在此和各位专家同仁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更是感到无比荣幸。
往事如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刚参加工作,不缺的是激情,缺少的是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回顾成长之路,艰辛、坎坷,自豪、幸福一起涌上心头。
1995年,初次执教区级公开课,我开始知道板书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尽快理清知识结构,迅速把握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明白了先声夺人——一个精彩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是多么重要。
区优质课、市优质课一等奖,使我这棵“小苗”开始露出尖尖角。2004年10月,我拥有了一次更好的机会——参加省优质课评选。我抽到的课题是科普小品——《莺》。在市教研员、区教研员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之下,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正当自己喜出望外的时候,省教研员张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张老师点评到:本节课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之后,运用这些规律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本来是很好的一种做法,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却成了这节课的一个缺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习作”时,对学生的点评,只是注意了鼓励为主,却未注意到学生所写的内容、形式和文章文体的不相和谐。认真思考后我告诉自己:必须着力锤炼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功夫!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大缸水,一湖水,甚至做到拥有长流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才是最好的境界。从此,我不敢有半点懈怠。课余时间更加钟情于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从语文的本质看语文教学,乃至从语文之外看语文教学。“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观念从那时扎根于我的脑海。
2006年参加淄博市教学能手评选,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二是如何让学生读进文中,置身于中,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深入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从此,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唱着歌曲导入,以及特意追求课件繁华的形式主义,渐渐被波澜不惊的叙述和简洁实用的课件所代替。我知道,教师的激情不能替代学生的激情,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于是,我更加注意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个人研读、领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种形式交错,多维互动并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抛设悬念、以石击水的作用,不断将学生的情绪、智慧推向高潮。课堂上交融着的是和谐愉快,飞扬着的是爽朗笑声。“让学生在最轻松的气氛中,以最积极的状态,学到最真、最善、最美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积极寻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更重要的,教师应当把这份积极心态,轻松气氛引向课外,走向生活。从此,除了课堂教学,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学生谈古论今的多了,动辄出口唐诗宋词的多了。还指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将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惧怕作文的状况有了根本的转变,时不时地会有学生向我报告他们的习作发表或获奖的喜讯。
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教案,经常会因某个环节的不顺畅,或者某个教学理念的不合理而全盘推翻,从头再来。2008年8月,在山东省中学语文研讨会上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开始,我曾经有过一种自以为很精彩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个人的悲剧——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试讲时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张老师一语点醒了我。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自己的想法入手,全知全能,根本未能很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于是才会在有的班级,上得顺风顺水;有的班级,又进行得枯涩无比。经过推倒重来,反复精心地修改备课稿,最后出现了课堂上精彩的场面。探究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个,面对当时的于勒你会如何做呢?”一石激起浪千层,学生联系现实,结合生活,把握心理。对人物的解读再也不是过去单一的、甚至是呆板的,而是多样的、充满个性的,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灵动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无不体现着新世纪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体验,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热情鼓舞的掌声。经过这一次,我深刻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践行着省教研室提倡的“以学为主”“个性化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各级教研员的不倦指导下,自己各方面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执教省公开课《伟大的悲剧》时,对学生发言的恰切点评,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记得张老师这样解读过有效:“去掉无效的就是有效的”。大家都在追求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我想,教师少说几句,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舞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见解,就是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来,我市教学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活动建构的教学思想深入我心。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把这些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中搞活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这一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历经锻炼,2009年7月,我有幸代表山东省参加了“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我再次荣幸地站在了一等奖的领奖台上。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从备课到上课又经历了一次历练,思想上又有了新的收获:有时候热闹的课堂,却掩盖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因为它缺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少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课堂上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同样,设计中的大问题意识也显得如此重要,最好能用一个问题统摄整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而且问题的设置要摆脱肤浅、走向深刻,课堂上要开发运用好教学资源,如背景知识、作者生平情况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出示时机。当在学生理解遇到障碍,非出示不可的状态下呈现出来,才会起到启迪学生“恍然大悟”的妙用。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对于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会铭记心头,以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作为回报。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迈向更高的境界。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理想。相信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此次中语会年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读一读,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于是就转在这里,希望能够时时激发一个自己的热情,也希望能够与同事共勉。读这位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划,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继而就是:这种追求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人生的幸福感;第三就是学习,在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
张建林成长之路
对张建林而言,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感觉到了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无知,好像前面一块石头突然被移开,看到了广阔而深邃的大海,惊喜,恐惧,茫然,另一方面,则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和引力。
其实任何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同,如果说以前张建林试图通过公开课或者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话,那么大家越来越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吸引。教育教学本身的吸引力,以及这种探索所带来的思维的乐趣,已经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奖赏。有些人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追求外在的奖赏,往往是出于恐惧,是因为内在的我还不够强大。如果说以前更多的是以孩子为工具的话,那么现在或许才开始真正地面对孩子。
张建林开始听取我的意见,在教育教学上重新开始。除了吸纳毛虫与蝴蝶的成果,继续深入地做儿童课程之外,他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记,每天记录当天的班级故事,也与学生通过随笔互相交流。一开始,他每天要花许多时间来写,记录班级故事,写自己的感受。(李镇西式的)写了一年多以后,因为我的建议,他进行了调整。开始这样写:
今日要事:
l 教室门坏了,中午课间去总务处备案。
l 王磊英语课上频繁小动作,英语老师罚站。
l 陈安琪今天表现极好,测试得满分,短信告诉家长。
l 放学后与陈玲琳家长单独交流,主要是她的写字姿势的问题需要纠正。
l 继续整理第三单元语文知识,为期中考试设计练习题。
l 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中关于主体性神话一节,继续读《苏菲的世界》。
今日要事之后,是他对班级里问题学生的持续观察,有时候也记录班级里的突发事件。
专业写作:
专业写作意味着,教师必须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或者教育事件,用专业眼光去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
真正优秀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学生持续的关注以及跟进指导,是案例书写的绝对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案例书写就不是想当然或者“灵机一动”,甚至伪造叙事和强加因果。
但张建林也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一是要读的书实在太多,几乎无从下手。这几年的突然觉醒,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太多漏洞,而团体成员也大体入手,因此只要是好书,几乎是抓住什么便读什么。
二是无论专业阅读,还是专业写作,都有太多的问题困惑不解,又没有办法解决。特别是一些棘手的案例,大家几乎都束手地策。
半年以前,他向我提出这些问题,我给他两点建议。一是抓住基本书目反复研读,二是利用网络资源,比如新教育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QQ群。
专业发展:
资源: 何谓基本书目?
我们认为,在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一些基础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者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梳理阐释,或者集中解释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的、主要的、常见的问题,有助于对该领域的理解。研读这些书籍,是深入理解该领域精髓的捷径。
目前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重点的基本书目有:《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等。
为什么要强调对基本书目的研读?
从目前的教师阅读情况来看,大家普遍喜欢阅读励志类(成功故事)、故事类(教育故事)、案例类(课堂实录)、技巧类(兵法策略)、教辅类(教材解析)书籍。这种过于浅层化,过于追求表层愉悦的阅读,使教师的阅读趋于平面化。平面化阅读的后果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浪漫化。更严重的是,教师通过这种阅读,无法形成不同领域的理解框架,思维品质下降,缺乏鉴别力与反省力。
基本书目的研读,意义在于对该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清理,为进一步理解该学科提供良好的框架,提升思维品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基本书目对实践进行反思。例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对后进生的问题、阅读的问题、教师素养的问题、思维的问题等等都进行了精当的阐释,时至今日,仍然有巨大的反思和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则直接针对东亚教育的弊端,对诸如主体性等词语进行了清理,对于反思新课程下出现的主体性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对基本书目进行研读?
基本书目不是为了市场需求而炮制出来的流行书籍,因此往往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文字上难度不大,但是真正理解把握很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基本书目往往被忽略,阅读也常常流于形式。
新教育专业阅读特别强调基本书目的研读,我们希望实验教师能够精读基本书目,并提出如下建议:
1.反复阅读,坚持批注。
浮躁、急于求成是阅读的大敌,板凳要坐十年冷,对难读的书,许多人连十天都坚持不下来,这是很成问题的。不懂的地方,精华的地方,一定要用笔勾划出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得失疑问(是不是在专题帖里写读书笔记是最次要的,重要的是书上要有)。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大声朗读甚至抄写背诵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十分有效的读书方法。
2.梳理问题,理清概念。
真正的好书,总是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钻进去读,跳出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必定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阐述的?可以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进行辨析并写成读书笔记。同样重要的是对概念的清理,许多时候流行的错误的对概念的理解妨碍了我们的阅读深度,因此,建议对每一本书中包含的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进行更为广泛系统的梳理思考。比如《静悄悄的革命》中涉及到主体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概念的演变,然后再回到书中阅读,对概念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3.回归实践,加深理解。
基本书籍往往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真谛,那些论述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显现,我们要在阅读的时候验之于实践,对自己以及他人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思考。这里面最有用的,是运用书籍中的精彩分析,对许多流行的错误观念进行清理。这种清理都可以写成一篇篇很优秀的读书笔记呢。
4.相互参读,寻根溯源。
大师们的论述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那些最杰出的著作往往有着大致相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在不同的基本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常常能够察觉其中内在的一致之处,这是非常迷人的时刻。其实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潜藏在我们已经推荐的几本书中,已经有网友察觉到了背后的一致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将更加理解这一点,而理解这一点,意味着我们或许有足够的能力阅读更高层面的书籍。
在基本书目研读方面,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将为所有基本书目编写导读手册并提出相关使用建议,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发展QQ群,以及优秀网友的阅读笔记来进行研读。
回顾张建林15年的职业发展,究竟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支撑起张建林的三个要素分别是:阅读、写作以及共同体。核心则是对教育教学的持续不断的反思和职业认同。
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地图+基本书目研读+读书会(专业阅读QQ群或者学校读书会)专业写作: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教育写作(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问题诊疗共同体(专业写作QQ群)
专业发展共同体:日常研课+读书会+问题诊疗共同体
假如张建林的人生重新开始,他十五年的职业发展所达到的成就能否缩短到五年完成?
我们假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张建林会得到以下支持:
1.学校内部共同体的支持(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比如提供必要的书籍以及场地、时间等)。2.更大范围的新教育共同体的支持(包括课程资源支持,阅读地图和案例库的支持,网络共同体的支持)
那么,在学校指定的导师的指导下,张建林的前五年的专业发展清单可能如下:
第一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小学课堂管理》(温斯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与黎明共舞――新教育晨诵本》(马玲编)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读低中高三段中的一两段,视情形而定)前四本学校赠送,建议在书上直接做批注,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每个班级书柜里都有,学校图书馆也有,可以自由借阅。
他还可以选读下列书籍:《汉字密码》(唐汉)《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心平气和一年级》(薛瑞萍)《教师人文读本》(商友敬等编写)《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魏智渊主编)《另类教育叙事——解读一个题为“干国祥”的教育文本》(干国祥著)
订阅或经常浏览的报刊:《语文知识》《南方周末》《散文选刊》 专业写作:
1、建议张建林写读书笔记以及描述班级突发事件,不作要求。
2、每次听课和研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字数不限,尽可能简明扼要。
专业发展共同体:
1、日常研课:学校为张建林指定了专门的导师(一个导师带两个弟子,三人构成小共同体),原则上每周听导师课不少于两节,导师每两周听一节张建林的课(这些都是底线要求)。每次听导师的课都要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学校有专门指导如何听课的文件,供老师揣摩),并写出教学反思,建议利用课间与导师开展简短的讨论。(如何讨论,导师会依照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要求给予不断提示)每逢导师听课之前,必须把教案提前交给导师并做简短交流,下课与导师继续讨论,并写出教学反思。
2、读书会:每两周有两个小时的读书会,一般安排在学生放学后,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学校有相应的误餐补助。第一学期读书会重点讨论的书是《小学课堂管理》。资深教师会现身说法,用本校的许多实例来解读课堂管理。在这里,大家会交流许多实用技巧。
3、问题诊疗会议: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会议中最重要的版块就是问题诊疗。每周由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典型案例大家进行讨论。案例会提前印发给大家,并要求每个人都做批注并思考案例后的问题。经常性地,学校会聘请专家参与问题诊疗会议并进行总结。在第一年,原则上不要求新教师提供案例,但是新教师会从中学到案例书写的基本方法。
4、网络共同体: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网络共同体,特别是新教育中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一些专业讨论的QQ群以及博客群等,遇到校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新教育相关项目负责人咨询。更重要的是,一群青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激励。学校也建议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中建议个人阅读或者写作专帖,记录自己的阅读之路或者教育生活,这很重要。
其他重要工作:
1、按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做好晨诵和整本书共读的日常工作。新教育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有比较多的联系,全国各地毛虫们好的晨诵资源经过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双重整理筛选后可供直接选用。这些资源还包括给家长的信、便条等等。
2、青年教师必须在学校论坛或者教育在线网站为自己的班级建立班级主题帖,用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班级的日常生活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日常交流。
第二年(经过一年的磨砺,张建林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小学的教学生活,并能够初步控制住班级。)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芬瑟)《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经典·童心·编织——新教育儿童课程之整本书阅读》(干国祥编)选读书籍如下:《语法答问》(朱德熙)《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读书课》(干国祥著)名师课堂实录(例如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支玉恒„„)《老师如何和学生说话》(吉诺特)《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专业写作:
1、充分利用第一年问题诊疗会议获得的经验,开始写班主任日记,进行日常记录,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持续跟踪。
2、除日常教学反思外,争取拿出两个经典课案,包含资料搜集、备课、上课、评课,丰富学校的课例资源库。
专业发共同体:
1、日常研课照常进行。
2、问题诊疗会议要争取提供一个供讨论的案例。
3、读书会讨论的重点书籍将是《给教师的建议》和《儿童的人格教育》,其中有一次将是自己在导师的协助下主持并做中心发言人。
4、协助年级组编写学科学习标准,并尝试设计高质量试题与导师讨论。
其他重要工作:儿童课程与班级主题帖继续进行。第三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儿童纪律教育》(费尔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深度语文》(二册,干国祥著)
选读书籍如下:《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爱斯米·科德尔)《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教育漫话》(洛克)《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逃避自由》(弗洛姆)《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专业写作:
1、尝试比较熟练地写作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能够提供三两个比较成熟的案例,对案例资料搜集、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框架有比较清晰的把握。逐渐向专业杂志投稿。
2、研究一定数量的经典课例,并继续尝试写作比较成熟的课例并引入理论分析。
专业发展共同体:张建林能够主持日常研课、问题诊疗会议、读书会以及学科标准。
至此,张建林应该能够成为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具有独立承担或主持多种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
第四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学会教学》(阿兰兹)《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
选读书籍:《论对话》(伯姆)《被压迫者教育学》(弗莱雷)《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爱的艺术》(弗洛姆)《人间词话》(王国维)《近距离看美国》(林达)《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订阅或者借阅报刊:《读书》《书屋》
专业写作:1.能够针对不同的德育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参考书籍的前提下写出专题论文,比如叛逆儿童的教育问题等。2.能够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阐述,并写成论文。
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主持主题研讨会。第五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后现代课程观》(多尔)《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Richard DuFo)《西方教育心理学简史》(高觉敷等)
选读书籍:《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西方哲学史》(罗素)
6.Ranbaxy成长之路 篇六
(上)译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徐宁儒
张蓓蓓
印度的Ranbaxy(全称Ranbaxy Laboratories Ltd)成立于1961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从一家小型印度药企华丽转变为世界著名的药业巨头,业务覆盖原料药、非品牌仿制药、品牌仿制药和生物技术产品等。
Ranbaxy覆盖了全球25个主要药品市场中的23个,在8个国家设有工厂,在46个国家设有营销机构,产品销往125个国家和地区。从2005年起,美国成为Ranbaxy最大的销售市场,占该公司全球市场份额的28%;以英国和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市场占17%;新兴的金砖四国市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占29%。2011年,Ranbaxy的全球销售额达到21亿美元。在惊叹Ranbaxy取得巨大成就之时,我们不禁思考,同为发展中国家,同样是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为何至今都没能培育出像Ranbaxy这样的世界知名企业?本文将从仿制药专利挑战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Ranbaxy的成功案例,挖掘内在规律,探寻中国企业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
和来自以色列的仿制药巨头Teva一样,Ranbaxy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历程也经历了“原始积累—进入美国市场—全球扩张”这样的三个阶段,从而为其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Ranbaxy最初只是印度旁遮普邦生产原料药的小药厂。1966年,Ranbaxy被德里辛格家族收购,开始走向开创印度最大的跨国药企之路。
二十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通过立法结束了药品专利保护,鼓励印度制药企业仿制昂贵的专利药品。Ranbaxy利用政策优势和本土庞大的、受过专业培训且人力成本低廉的人才队伍,开始发展仿制药业务。1969年,Ranbaxy成功推出了Calmpose,也就是瑞士罗氏制药公司Valium的仿制药,开始迅速扩张。1973年,Ranbaxy在印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进军美国市场
Ranbaxy把美国市场作为全球化发展的第一站。1988年,Ranbaxy的一家工厂获得了美国FDA认证,得以开始向美国出口原料药。
1992年对Ranbaxy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就在那一年,Ranbaxy与美国制药巨头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签订了市场协议。Ranbaxy再合成的能力和在仿制药市场强大的竞争力给礼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当礼来的畅销抗感染品牌药Cefaclor专利到期的时候,Ranbaxy获得礼来的授权,生产Cefaclor的仿制药,并在美国市场的营销上得到了礼来的大力支持,从而真正进入了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美国。
Ranbaxy随后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建立了一家子公司。1995年,Ranbaxy收购了总部在新泽西的欧姆实验室,从而拥有了在美国的第一家制药工厂。1998年,Ranbaxy得到FDA批准,在美国推出了首个拥有自主生产工艺专利的产品——抗生素头孢克洛,并以自主品牌在市场上销售。2004年,Ranbaxy全年药品销售收入超过11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占78%,仅美国市场所占的比例就达36%,北美成为Ranbaxy产品最大的市场。
全球扩张
Ranbaxy的全球化发展也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战略来实现的。1998年,Ranbaxy开始在巴西开展营销业务,为开拓拉美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欧洲,Ranbaxy在伦敦成立子公司并开展一系列海外并购工作,先后收购了拜耳在德国的仿制药业务、葛兰素史克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子公司Allen SpA和Mundogen的仿制药业务、罗马尼亚的Terapia、比利时的Ethimed、南非的Be Tabs和位于马来西亚、泰国的药厂等,使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并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时在国内,Ranbaxy也并购了Zenotech、Cardinal、Krebs和Jupiter等一些印度制药公司的股份。并购帮助Ranbaxy加快进入了目标市场,增强了自身实力,使得其环丙沙星和其他仿制药在获得FDA批准后,迅速进入全球市场,销量大增。
Ranbaxy的优势在于极快的仿制速度、卓越的工艺水平、独创的制剂技术和强大的药物研发能力,公司每年把15%的营业额投入到研发上。Ranbaxy的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泌尿道药物、肿瘤治疗药物和治疗糖尿病药物等。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所获专利数的企业排行榜中,Ranbaxy以年平均44项专利名列制药业内第六位。
在向原研药巨头的品牌药发起仿制药专利挑战方面,Ranbaxy也做得非常成功。2003 年,Ranbaxy公司推出了改进配方的抗生素药羟氨苄青霉素(Augmentin)和头孢新酯(Ceftin),从而打破了葛兰素史克对这两种药品的专利垄断,2004 年仅在美国就销售了2亿多美元。Ranbaxy也是印度第一家出售专利药品并收取专利费用的公司。Ranbaxy的Cipro XR是拜耳公司抗感染专利药Cipro(环丙沙星)的改进版仿制药,通过“文献”NDA注册后在美国市场上市,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2008年,辛格家族将34.8%的Ranbaxy股份出售给日本的第一三共株式会社。这项高达46亿美元的交易将Ranbaxy从全球制药业第22位迅速提升到了第15位。该交易把两家公司各自的独特优势结合在了一起。所建合资公司的市值达到300亿美元,使得Ranbaxy能够在一个更新、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制药能力、研发能力和全球市场研究能力,从而快速提升Ranbaxy在全球的业务发展水平,并减少了在日益不确定的市场中的风险。Ranbaxy还借助第一三共的研发优势,进入了门槛较高的日本市场。而第一三共则将一些药品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印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利用Ranbaxy的供应链优势将销售网络从原来的21个国家迅速扩展到60个。这次收购的最大赢家还是Ranbaxy,在出售股份后的2008年9月,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药物研发成本大幅降低,而Ranbaxy仅此一举,就获得了大量资金进入新领域。这些都为Ranbaxy在未来成长为一家真正能与西方制药巨头抗衡的大型新药研发公司奠定了基础。
印度的专利挑战潮
纵观近年来仿制药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大量“重磅炸弹药物”的专利到期,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公共卫生领域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以及新药研发的举步维艰是其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1984年美国《Hatch-Waxman法案》的通过又给这一发展提供了最佳契机。这部法案确立了简化新药申请制度,为首仿药提供了180天市场独占权,积极鼓励仿制药企业向品牌药发起专利挑战。首仿药的售价一般为专利药价的70%~80%,可迅速获得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而随后跟进上市的仿制药,其价格可能跌至专利药的30%~50%左右,同时因仿制药批量上市,药品价格或跌至微利甚至亏本销售的境地,竞争极为惨烈。因此争取180天首仿独占权成为仿制药市场竞争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不少企业积极地采用仿制药专利挑战策略,也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原研药企业的药品专利,通过第四类ANDA对品牌专利药发起挑战,进而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2011年,共有28家印度企业及他们的子公司或者合作企业获批了共计144个ANDA正式批准和49个临时批准,分别占USFDA批准总数的33%和42%。Ranbaxy正是这批“敢为天下先”的印度企业中的佼佼者。早在2000年到2003年间,Ranbaxy就已卷入美国多达14项的药品专利侵权诉讼案。对Ranbaxy而言,仿制药专利挑战对其收益增长至关重要。
Ranbaxy几战告捷
作为印度的主要仿制药商以及孟买证券交易所最受关注的焦点,Ranbaxy如果要维持其增长动力,就必须大力拓展庞大的欧美高端市场。这意味着当Ranbaxy进军美国时,律师们将陷入忙碌的法律纠纷中,甚至将耗费数年的时间用于专利诉讼,但这样的挑战也将带来巨大的回报。例如2001年,Ranbaxy向葛兰素史克(GSK)生产的治疗呼吸器官感染的抗生素头孢呋新酯(Ceftin)发起专利挑战,而该药品的专利权到2003年才期满。2002年6月,Ranbaxy最终赢得了销售该产品仿制药Cefuroxime的权利。
Cefuroxime在美国上市销售,迅速占领了72% 的市场份额,推动Ranbaxy仿制药业务和盈利的飞跃,该年公司净利润增幅270%,达到1.15亿美元。这一成功激发了Ranbaxy向更多专利发起冲击的信心。
Cephalon是一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市的制药商,销售一种治疗嗜眠发作的药物Provigil。当其化合物专利期届满时,Cephalon仍对该药物有效成分的一定规格的粒子享有“合成物材料”专利,将Provigil专利期限延长到了2014年。而Ranbaxy通过研究认为,使用较大规格的一些粒子也能生产出与Provigil具有治疗等效性的仿制药,通过第四类ANDA成功规避了Cephalon的专利,从而打破原研药厂的市场垄断。
Ranbaxy——印度仿制药企业成功典范(下)
Ranbaxy对辉瑞的“重磅炸弹药物”Lipitor(商品名:立普妥,化学名:阿托伐他汀)发起的挑战最为艰难但也最为成功,更是公司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案例。辉瑞的降血脂药物“立普妥”自1997年获得专利以来,至今已累计销售超过千亿美元。这是医药史上第一个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重磅药之王,是辉瑞公司最畅销的药物。2002年8月,Ranbaxy向FDA提交了以“立普妥”为参照药物的ANDA,并于2003年初正式对“立普妥”发起专利挑战。
Ranbaxy是第一个向FDA提交实质完整的第四类ANDA的申请者,如果专利挑战成功,则拥有180天首仿药独占权。Ranbaxy的策略是试图绕过立普妥编号为US4681893和US5273995的两个美国专利。专利US4681893(893专利)保护的是包括分子结构在内的一类化合物;专利US5273995(995专利)保护的是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对映异构体。这是“立普妥”的两个关键专利,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到期。
Ranbaxy主张,995专利是通过不公正行为获得的,因为辉瑞只公开了支持这一对映异构体专利的部分数据。Ranbaxy还认为,对本应于2006年5月专利到期的“立普妥”给予保护期延长是不恰当的,该专利显而易见是无效的,而且Ranbaxy的产品只是“立普妥”的外消旋化合物,既没有侵犯893专利,也没有侵犯995专利。
辉瑞随后在美国特拉华州地方法院对Ranbaxy提起诉讼,声称Ranbaxy的仿制药侵犯了这两项专利。2005年12月16日,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庭做出了一项裁决:辉瑞公司继续享有“立普妥”的独家销售权,直到其主专利于2011年6月失效。
这一判决对正在全力对“立普妥”专利权发起挑战的Ranbaxy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就在判决结果出来之前,Ranbaxy和印度其他的仿制药公司已经面临着利润减少、销售停滞等不利局面,尤其是在美国市场上,这种不利越发明显。这些负面因素已蚕食掉公司的部分利润。这次的判决结果不仅使Ranbaxy公司想在美国推出“立普妥”仿制药的计划受阻,而且使人们对Ranbaxy积极推行的“破解药品专利战略”的有效性提出了疑问。也再一次向仿制药企业证明,挑战分子结构专利要比挑战保护力度相对较弱的工艺专利困难得多。
由于研究和诉讼费用膨胀,Ranbaxy的利润大幅下滑。2005年第三季度,Ranbaxy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平平,加上药品价格下跌,公司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1%,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利润下降。
而Ranbaxy之后的表态却令人回味,虽然在专利诉讼上败给了辉瑞,但它表示不会在公司一贯奉行的“破解药品专利战略”上有所退缩。于是,Ranbaxy不服一审判决并向美国联邦巡回法院提起上诉。
2006年8月,上诉法院最终作出裁决,裁定Ranbaxy侵犯了“立普妥”的895专利,但同时认为辉瑞995专利的权利主张结构有误,因而该专利存在技术缺陷而无效。由于995专利是立普妥主要专利,该专利的失效意味着辉瑞将提前失去巨大的市场份额。同时,Ranbaxy在关键一役中挑战专利成功,获得了对“立普妥”仿制药的180天的市场独占期。
为了保住对“立普妥”的垄断地位,辉瑞向美国国家专利局(USPTO)提交了再颁专利申请。由于再颁专利申请是否获批尚存在变数,进而威胁“立普妥”的销售地位。2008年6月,辉瑞最终选择与Ranbaxy达成和解协议。在协议中,Ranbaxy同意在2011年11月前不会在美国市场上市“立普妥”的仿制药,但是作为回报,Ranbaxy可以在加拿大、德国等7个国家销售立普妥仿制药。同时,辉瑞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有关“立普妥”的专利纠纷也达成了和解。
为保证“立普妥”仿制药的ANDA最终能顺利通过FDA审批,Ranbaxy与FDA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并积极应对FDA的整改要求,而且还选择与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以色列仿制药巨头Teva合作。
经过Ranbaxy的多方努力,其“立普妥”仿制药的第四类ANDA申请最终获批。Ranbaxy以外的众多仿制药企业一直以来都在争取尽早上市“立普妥”的仿制药,但不幸均以失败告终,只能静静等待Ranbaxy的180天独占期的结束。
2011年11月30日,Ranbaxy正式上市“立普妥”的仿制药——阿托伐他汀。虽然面临辉瑞品牌药的促销优惠政策及Watson等授权仿制药厂的竞争,Ranbaxy在独占期内还是获得了至少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Ranbaxy在包括美国、印度、加拿大、罗马尼亚、南非和马来西亚在内的25个国家上市了阿托伐他汀,成为该公司2011年销量最高的产品。(见图表)
Ranbaxy的启示
回顾Ranbaxy的发展历程和仿制药专利挑战之路,中国的仿制药企业可以从Ranbaxy的成功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发展战略。Ranbaxy公司把仿制药专利挑战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惜在专利诉讼上投入重金。Ranbaxy明确表示,“如果花1000万美元能打赢官司,给公司带来几亿美元的生意,这就是非常值得的风险投资”。即使遇到挫折,也绝不会放弃挑战品牌药专利的战略。因此,中国的仿制药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首先就要确立清晰的国际化战略,明确企业的目标市场、发展途径和配套资源等等。
第二,人才储备。具备深厚制药专业功底和法律知识的专利事务管理人员,正是中国医药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在国际认证和国外申请药品上市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Ranbaxy之所以在挑战原研药厂专利上有胆略和作为,很重要的原因是聘用了一位非常出色的专利律师担任公司的首席知识产权官(Chief IP Officer)——美籍印人Jay Deshmukh。
Jay Deshmukh非常专业,擅长打专利官司并知道如何规避责任风险。Jay Deshmukh在1998年加入Ranbaxy,仅在之后几次成功的专利官司中,就帮Ranbaxy美国公司的业绩从1998年的3200万美元提升到2004年的十多亿美元。Jay Deshmukh不仅改变了首席专利律师这一职位的形象和作用,而且使Ranbaxy的战略发展部署有了重大突破。是他首先组织联合外聘律师一起发现辉瑞“立普妥”专利可能有漏洞,说服Ranbaxy提前挑战其专利,而不是在2011年专利到期后再上市仿制药,从而获得了首仿药独占权。
第三,药品质量。Ranbaxy位于印度德瓦斯和PaontaSahib的两间工厂,由于没有遵守FDA要求的cGMP操作规范以及涉嫌数据可靠性问题,2008年7月15日被FDA禁止将其生产的30多种仿制药出口到美国,其中包括仿制版的抗胆固醇药。这对已经进入和将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制药企业是一个警示。
FDA对仿制药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化学和生物标准、生物等效性、标签/说明书审阅和生产基地的现场检查。若全部合格,则可获得FDA批准的ANDA,进而上市销售。
因此,关于仿制药的开发,国内企业除了前期对于专利药“橙皮书”相关专利进行风险评估并开展挑战外,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美国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cGMP)标准的生产设施,严格按照FDA的要求进行研发和生产,确保在美上市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标准和药效上一致。
第四,产品调研。毫无疑问,开展专利挑战的仿制药必须具有足够的市场潜力。这里的市场潜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具有巨大市场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二是竞争者尽可能少。
7.重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篇七
一、参与校本研究,提升专业素养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源于教学,根植于教学,是教师发展的引路灯。因此,要想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参与校本研究是必经之路。
1、课题研究
学校在规划教师发展时,特别提出要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申报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把理论基础上升到实践,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课题研究有它存在的必要和优势,如: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提升教师参与的激情,促进教师对教育技巧的把握,并大幅度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还可以克服教学的随意性,用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研究,不至于让研究偏离方向。因此,参与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措施。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某一课的教学为研究内容,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展示,再到最后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以研究审视的眼光去分析、反思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改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如:一个年级四位老师选择相同的内容进行教学,第一位上完集体评议,找出缺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再由第二位老师根据新的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课上完后,再进行评议。如此经历四次上课、改课、评课,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教育沙龙
学校每月会给一个核心话题,让所有老师在教育沙龙中“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每位教师都可以畅所欲谈,说出自己的看法。教育沙龙的宗旨就是要所有教师打开思路,深入思考,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继续深造学习,打好专业基础
会写文章的教师都是爱读书的教师,写的素材从何而来,那必定是不断地读书学习,厚积而薄发,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写出有意境、有见解的文章。
1、阅读书籍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这样才能提升修养,加深底蕴。俗话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可见,选择好书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看书时,我们也要像学生一样做读书笔记,这样才能记忆深刻、融会贯通。在闲时,可以翻看,用这些来激励自己。
2、参与培训
参加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措施,在培训中,教师可以吸收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到最佳的教学策略,让教学少走弯路。如:教研室举办的英语教学研讨,可以让教师们听到许多精彩的课;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可以让教师们不出家门,就能汲取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出国培训,更可以让英语教师感受异国风情,学到更正宗、地道的英语。这些都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培训,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再添一块砖。
三、勤于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所有教师都不敢说自己的课毫无瑕疵,即使你再高明,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学会反思教学,在上完课以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这样可以及时地纠正偏差,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后记是我们经常要做的,我们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具体阐述,也可以写出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后记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常见的有:批注式、提纲式、摘记式、随笔式。教学后记的类型有:小结得失型、反馈信息型、探讨问题型、分析原因型、拾遗补漏型、纠正过失型、取长补短型、研究学生型、拓展扩充型、抓住“亮点”型。这些内容的撰写必须迅速及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失去价值。
8.海尔的成长之路 篇八
从QQ空间到腾讯微博,直至其他社交平台,你会发现一共有3000万回复指向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你需要什么样的空调?”而在这场逾67万人参与讨论的网络对话当中,你当然会发现一些“凉”的答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凉而不冷”。这一从网上众多回复中所析出的概念,最终成为了海尔2014年推出的高级家用冷热空调及空气净化一体机“天樽空调”的品牌标语。许多亚洲消费者并不喜欢传统空调温控制冷的效果。他们更倾向于“凉,而不冷”。当然这一概念不仅仅是关乎温度。在中国,大多数空调制造的冷气往往十分干燥并携带着灰尘,设备工作的噪音也十分之大,有的也容易成为传播疾病的温床(细菌可以在空调系统内生存)。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设备看起来,呃,就是普通的空调。
天樽空调则毫无上述缺陷。这款方尖碑造型的装置带有一个小型风洞,直接从所在房间内部吸取空气。它还连接了互联网,这样消费者在回家路上就可以通过他们的智能手机预先给房间升降温。也许有的顾客会乐于看到空调上的光环随着空气质量提升由红变蓝的效果,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这个功能。一旦他们亲眼见证之后,便立刻着迷其中。这款产品所瞄准的消费人群在此之前没有引起东西方任何一家公司的注意,而他们所代表的很可能远不止一个小众市场。
通过对消费者多方面深层次的洞悉,海尔在设计制冷设备的过程中践行了自身的核心准则:“客户服务领导力”,即必须通过给予客户最需要的(但不一定是他们意识到能實现的)来塑造企业未来。甚至在中文广告宣传中启用“凉而不冷”标语的这一决定就反映了这一准则。这是用户自己的话,而不是市场营销专家凭空构想出的口号。
同样突破陈规的是这款设备诞生过程的跨功能本质。当市场部员工还在整理用户网上交流的观点时,制造部已经开始考虑其对生产的影响,采购部则开始就供货可行性直接与供应商展开对话,而售后部门也在制定相应的跟进计划。正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紧密工作在一起,所以各部门经理才能一致前进,并在可能的不协调发生时及时处理。这样,产品在设计并研发后就能够尽快推向市场,而不是等待每个部门把工作完成后再把成果“扔过隔墙”,交给下一个部门。与此同时,各个公司职能部门的代表则直接与顾客展开对话,从而为公司的消费洞察能力增加一个崭新的响应维度。
海尔迅速推出天樽空调的动作是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运行轨迹的一个缩影。公司以下述几个与众不同的能力著称:对消费需求的精确理解能力,尤其是在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能够快速创新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电器的能力;在复杂的中国市场环境中所磨练出的管理复杂经销网络的能力;以及包括能够按客户所需规格实现交付的自动化工厂在内的高度执行能力。这些特质在中国尤其有效,并得以帮助海尔在此战胜惠而浦和美泰克等更有经验的家电公司。实际上,海尔的卓越实力,特别是其强调“我们能做什么和我们是谁”而不是“我们卖什么和我们如何盈利”的理念,展现出了那些成立于新兴经济体、意图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公司所必备的素质。
海尔的能力体系
海尔是思略特关于独特能力及其一致性研究项目中所详细分析的十二家公司之一。
价值主张:海尔在市场中的竞争方式(价值主张)自张瑞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为海尔首席执行官后得以逐渐拓宽。公司首先充当了行业领军者的角色,依靠其品质口碑在中国长期保持着市场份额优势。随后他们转型为一家定制型公司(按客户需求改进产品)和方案供应商(帮助消费者解决水质和家装问题)。现在的海尔不仅出售家用电器,也提供相关服务,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要,而在其他市场则更是如此。海尔通过精于以下四类分化能力来展现其竞争方式。
海尔是目前世界上成长最为迅速的家电供应商。自2011年起,海尔始终稳坐世界范围内白色家电市场的头把交椅。随着其在华高档品牌卡萨帝的推出以及在美日欧影响力的与日俱增,这家市值380亿美元的公司已经摆脱了价值决定价格的小众家电市场,转而与知名公司的一线品牌直接竞争。这是通过维持一个连贯一致并极具实力的公司来实现的。海尔始终如一地坚持为消费者解决困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以创造力和热情持续重塑着自身。
客户服务领导力
海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直接归功于张瑞敏,他自1984年起任职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三十年的任期中,他所专注打造的客户服务领导力既能为公司带来稳定,也同样可以推动海尔渡过变革期。正是凭借张瑞敏的提议,海尔才从未将自身仅仅定位于产品制造商,而是作为一个客户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在最初的那段时间,这种理念意味着国产商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带到了全新的高度。随后,它为海尔带来了更加细致的定制化生产和全新的服务类型。正是因为这一理念简单易懂而又经久不变,所以它才能成为所有员工在决策时的可靠指南,即便是面对新科技与新竞争者这类颠覆性的市场挑战时亦是如此。
为了达成自身目标,海尔持续培养并嘉奖高质量人才。公司如同一块磁石,一直吸引着中国最有才华的工程师与商业精英。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海尔的手段尤其值得关注。当张瑞敏最初掌舵之时,这个国家才刚刚自毛泽东的思维模式中展露出来,成功依赖于企业家个人的努力、承认个体的不同之处和论功行赏这类概念还相对陌生。海尔在培训员工和呼唤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对一家中国公司而言。
尽管海尔已经取得了成功,也满足于自八十年代起就未曾改变的核心价值(以及CEO),他们却从不自满。张瑞敏很早就证实过变革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些即将剧终的剧集所必然经历的大结局。“我们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们一无所知”,张瑞敏说,“如果你无法超越自己,你终将被其他人超过。”
事实上,海尔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至少四次彻底改造。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当时公司决定从产品质量上凸显公司差异。第二次发生在九十年代,则是采用客户响应创新,开始(但不限于)制造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商品。第三次在新世纪之初,打造了自下而上的组织结构,让自主管理的团队进行决策。第四次变革则仍在进行,海尔正将自己重新打造为一个真正基于互联网、面向全世界的公司。类似举措此前就少有公司尝试,更不用谈实现了。
nlc202309081515
张瑞敏并不是独自发展出了这套管理方法。从一开始起,他就展示出了对于高效管理的强烈热情,并研究了前沿学者和观察家的著作,尤其是杰出的管理学作家彼得·德鲁克。他从德鲁克那里学习了很多,比如经商的目的并不是赢利本身,而是吸引并滿足顾客的需求。如果一名顾客能够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所争取,那么对其他人也是一样。这就好比机构的股东能被增长的利润所赢取,而雇员总能被上升的收入打动。在青岛与张瑞敏及其同僚们的会面可能会采取管理研讨会的形式;访问者也会受到有关海尔管理革新的无休止提问。张瑞敏自己常常会做笔记,并且频繁地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海尔上一先是小范围实验,随后推广到整个公司。
打造优质品牌
海尔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张瑞敏妙手回春之前,一度接近破产。在那时,西方家电市场在持续增长35年后,需求已经趋于放缓。西方制造商为了弥补业绩,纷纷向新兴的中国市场投来热望的眼光。当时大多数中国家庭都缺乏基本的家用电器,而本土厂商所能提供的产品既缺乏吸引力也无法满足基本的质量要求。凭借强势的品牌效应和相对精良的工艺(全自动冰箱和微波炉刚刚引入市场),海外制造厂商相信他们会在广州、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享受一段轻松时光。
但是中国本土的厂商却通过大幅降价来疯狂地捍卫国内市场。绝大多数国外竞争者,甚至几家崭露头角的国内制造商都无法与之抗衡。通用电气公司由于预见到了价格战,直接选择放弃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一家赢下这轮大战的公司就是青岛家用电器公司,这是一家生产洗衣机等多种家电设备的小公司,当时刚刚涉足冰箱业。在此后的多年间,公司对名称多次更改,但却总是坐落于青岛这一位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海港城市。
由于正值中国对于冰箱需求强劲的阶段,海尔的产品几乎全线脱销。当年的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预期相当之低,甚至新产品买回来就做好了报修的准备。即便如此,公司还是濒临危机。产品线的月交付量只有80台左右,其中许多还无法工作。工厂破败异常,以至于员工被告知不要躺在地上休息,而供暖还要靠烧墙取火。在连续三位总经理迅速下台之后,35岁的副经理张瑞敏被要求寻找合适的接班人。遍寻无果的张瑞敏最终勉为其难自己接下了这个担子。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后来被证明是幸运的。张瑞敏颇有远见地预测到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大众对于冰箱和其他一系列高端名牌创新产品的兴趣。这些产品将由中国制造,却足以匹敌乃至超越其西方竞争对手。
就在张瑞敏接任不久,一名顾客就向工厂写了一封信抱怨冰箱的毛病,这开启了张瑞敏职业生涯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我把品控的人带到了仓库里,”张瑞敏后来回忆道,“仓库里刚好有400多台冰箱。我们一个一个进行检查。一旦有任何问题,我们就把它们拉出来。最后一共拉出来76台故障冰箱。我想要改变(对我们产品质量的)看法。如果产品离开了工厂,它们必须是一流的。”
张瑞敏带领着半信半疑的员工将76台有缺陷的冰箱带到工厂外的大街上一字排开,然后用大锤当众把它们砸成了碎片。他们都清楚他本可以把冰箱都卖掉,或者惠赠给当地的官员。然而传递的信息已经很明显了。青岛家用电器公司再也不会生产无法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产品。相反,他们会打造替消费者解决困难的电器。第一个问题就是国产冰箱的不可靠性和低劣质量。
不久之后的1985年,这家公司就和德国制造商利勃海尔建立了合资企业,并就此接触到先进技术。他们将公司更名为青岛一利勃海尔,以期博得德国制造的品质与威望。在1992年,公司通过重新命名为海尔强化了这种联系。即便在合资终止之后,这一名称仍然保留下来。海尔,作为德语词Liebherr后半截的中文音译,被选为公司名称,部分是因为这一名称便于记忆,而且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悦耳。
在公司的首次改革中,不少互助强化措施与精细管理决策为日常实践提供指导,最终让转变更易于被接受。例如,张瑞敏着手打造了一套注重绩效与追责的思维模式来提升产品质量。他从提质运动中借鉴了许多惯例与实践以实现持续的改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是首次在日本以外的产业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张瑞敏还通过名为“全方位优化管理(OEC)”的系统实现工资与绩效挂钩,这一方式在中国前所未见。每天员工都要用纸笔记录质检结果,产出直接对应工资。这为公司给“每人、每天、每件事”设立目标与管理成果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激励员工持续挑战自己先前的表现。
在接下来的30年里,OEC的运作能力为海尔赢得了行为学专家乔治·科里瑟(George Kohlrieser)、苏珊·戈兹沃西(Susan Goldsworthy)和邓肯·库姆(Duncan Coombe)口中用于大胆变革的“坚实基础”。举例来说,公司设法专注于零瑕疵的物流,从而实现了低存货量、短供货期和低运营资本的结果。在之后的数年中,尽管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被引进,OEC所带来的自律化思维却从未被抛弃。与此相反,这种思维在种种雄心壮志之下不断扩张,员工们已经习惯于一步一脚印,最终达致丰功伟绩。
夹缝创新者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位中国乡下农民向海尔抱怨他的洗衣机总是积满灰尘,无法正常运转。当地分销商派遣的技术人员抵达农民家中后,发现他不仅用洗衣机来洗衣服,还会用来清洁地瓜。当时农业市场早已被批准在国内开放,而干净的蔬菜往往能卖到更好的价钱。维修人员立即向海尔总部汇报了当地这一愈发普遍的情况。受此启发,公司很快发行了一款蔬菜洗衣机,旨在应对清洗薯类时的额外灰尘与泥土。
在同一时期,海尔的研究员发现许多中国人与西方消费者并不一样,喜欢每天在家手洗内衣。他们认为把内衣和其他衣服与公用洗衣机分开显得更加卫生与谨慎。针对消费者此类需求,海尔推出了一款小型低功耗洗衣机“小神童”,能够轻松适应狭小拥挤的市区公寓。这款洗衣机最终非常畅销,尤其是在有新生宝宝的家庭中。
这些事件开启了海尔的第二阶段改造:全新的客户响应创新模式。改造非常及时,因为此时质量已不再是国内的重要区分指标了,其他公司已经迎头赶上。张瑞敏在来之不易的工作纪律和与之伴生的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消费者与员工的联系。而为了彻底瓦解他所称的各职能部门间的“隐形墙壁”,张瑞敏将具体的项目指派给了一个个由不同部门人员所组成的小组。他通过引入“市场链”(基于麦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回避了这种矩阵结构中的冲突。这一链条使得海尔的所有个人,无论其职能,都可以将他们的动作直接追踪至市场。这些市场链取代了独立的职能部门,成为核心单位。
nlc202309081515
这也是张瑞敏将海尔打造成一个全球企业的阶段。他采用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来应对这一挑战,也就是通过率先占领竞争较少的小众产品市场来增强实力。公司充分利用了自身客户响应创新的优势。1997年,在意识到美国大学生宿舍的需求后,海尔在美国推出了迷你电冰箱。2004年,海尔又推出了酒类冰箱。2000年前后海尔连本带利的赌博最终让其成功跻身美国主流家电制造商。与此同时,海尔还在巴基斯坦销售着专为清洗厚重长袍研发的特大号洗衣机。
所有此类增长的幕后关键都是海尔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基于消费需求的迅速创新,正如2014年发布的天樽空调那样,已经屡见不鲜,因为各部门都在并行工作。公司研发、市场和销售问的紧密结合模式在美国市场同样行之有效。美国的研发工程师在设计新产品的过程中被要求与顾客直接对话,而他们的工资也取决于所设计产品的销售业绩。
亲密度和企业家精神
在2005年,张瑞敏意识到多数海尔在国内的竞争者也已达到了可以接受的售后响应水平,公司必须在价值主张上再一次进行创新。他认为海尔苦于生产新商品时不必要的滞后与产量预估,尤其是在估测错误的时候,代价十分高昂。而这一后果应该通过增进对消费者需求的密切认知来尽量避免。员工现在必须比顾客还要了解他们自己,或者,按张瑞敏的话来说,“实现用户零距离”。
亲密度比响应能力要更加复杂,第三次变革要求员工更加贴近顾客。由此海尔将他们的组织结构转变为许多名为“自主经营体”的自组织工作单位。他们最关键的三个功能,市场、设计、生产,现在都应当直接面向顾客。与指导员工应当做什么不同,自主经营体的经理为员工提供服务,给予他们在满足顾客需求时所需要的资源与指导。这一结构最小化了上级层面决策的制约,使公司更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张瑞敏甚至宣布这次组织模型的转变即便有业绩和利润下滑的预兆也要进行下去。为了成功,即使必须动用之前所获的利润也要在所不惜。
这一新结构被证明是成功的,而自主经营体仍然是海尔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每一个经营体由10到20个人的团队组成——有时集结于一个地方,而有时是虚拟在线——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智能岗位并因为一个特殊任务集聚在一起,并采取损益问责制。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系统,雇佣和解聘员工、设置费用内部规则以及奖金分配方面的完全自主权,并可作出通常由独立职能部门来形成的運营决策。
海尔分三级组织自主经营体。第一级自主经营体的任务是直面市场,理解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适合的产品。第二级自主经营体负责支持第一级,为他们提供资源与指导。第三级自主经营体的管理者是业务部门经理或职能部门经理,他们负责制定公司战略,确立全组方向。一个典型的一级自主经营体通常由销售、研发、市场和财务人员构成。每个人无论其职能,都应当经常与消费者交流。
对于张瑞敏和其他海尔人来说,这一组织架构明确地代表着他们为了防止技术变革造成破坏而做出的努力。他们想要确保高管层能够尽早注意到任何破坏性的、尤其是那些来自内部员工的警报,并迅速而轻松地应对新局面。这样,信息在海尔公司由顾客(自上而下)流向协调者的时间被最小化了。由于研发和市场人员在同一个自主经营体内工作,所以他们会经常会唔,尤其是考虑新产品的时候。销售人员始终保持与顾客密切接触,所以他们可以以较小的误差预估订单数量,而不是依赖预测。产品一旦开始铺货,会首先送达等候名单里的顾客,随后才会覆盖零售点。借此方式,海尔保持了较低的存货量,节约了仓储花销和运作资本。
自主经营体并不会被永久分配给特定的产品或角色。他们之间存在着内部竞争;参与者必须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申请。优胜者的选择标准会基于他们的产品质量与服务理念、商业模式的吸引力以及营销计划的可行性。例如当海尔做出生产三开门冰箱的战略决策时,所有员工都被邀请通过提交商业计划和解释成功产品模型的方式来竞争项目主导权。目前,公司价值15亿美元的三门冰箱业务正是由那次竞赛的优胜者,38岁的蒲显开所领导的。他虽然相对年轻,但是凭借对产品创意性的描述而被选中。担任这一职位后,队伍的组建、内部生产商和营销商的寻找都完全取决于他。现在的他负责监管这个海尔口中的“共同利益集团”。这一集团包括了价值链上公司内外所有的人员伙伴,他们都承诺协助他的队伍。
所有自主经营体的活动都通过内部合约来维系。例如当三门冰箱经营体需要中国某一区域的市场调研数据时,他们会向其他数家提供这类服务的营销经营体提出议案,甚至在海尔外部寻找资源。各经营体的体长都深知他们不可能闭门造车研发出最尖端的科技,所以他们乐于接纳开放创新的概念,在各个方面与各类组织展开互相合作——这就是海尔为何与世界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的缘由。
为了给自主经营体提供人才,海尔创造了一个内部劳动力市场。现在,具有合适技能的员工将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引向组织的正确岗位。相对于分配固定的工作,公司在考量员工过往贡献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工作机会。“审核的程度需要一些适应,”负责为海尔在中国运作零售店的海宁祥集团董事长付海宁说,“一开始,可能是有点痛苦,因为这种不断挑战的文化可能会让你觉得你的所作所为与过往业绩不被赏识。后来你才意识到,这是如何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必要条件。”
基于网络的平台
在经历再三变革之后,海尔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当代综合企业。它的文化——在坚守其客户服务领导力核心原则的前提下,去拥抱而不是抵制变化—是公司目前最重要的资产。
然而张瑞敏今年甚至在质疑这种程度的创新是否能够成功。受到近来网络创业公司成功浪潮的影响,他决定启动第四次革新,这一次,是关于互联网。在海尔内部这叫做“网络战略”。即使是自主经营体,上一次变革的重点,也要遭遇剧变。张瑞敏提议废除当前的二级经营体,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层管理人员的大本营。之后公司将成为一系列平台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都能依靠相互间的支持与合作应对消费者市场中的变化。
nlc202309081515
海尔的新方法涉及公司的开放,密切合作的对象不仅是客户,也有世界各地的创新者,甚至包括了竞争对手。“这一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吸引一流的资源,”海尔PAC空调平台的研发总监雷永峰如是说,“研发资源可以基于一所大学或一家技术公司。在过去,我们与三菱等供应商的关系可能主要是我们去给他们提出新空调压缩机的规格,而现在,他们可以亲眼看到我们的客户要求。这一直观的视角能让他们反应更积极,从而协助我们创新。”
水质净化则是海尔合作范围扩张的又一例证。公司通过与以色列的技术商斯特劳斯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踏入了这一业务领域。斯特劳斯提供了技术,而海尔则专注于市场、分销和服务。随后海尔扩大了其平台,接纳了许多其他研发伙伴。例如,他们与陶氏化学共享了20项水净化专利。
结果是海尔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新境界,远超以往。例如,该公司现在使用互联网来定制产品在中国的售价,无论线下线上。客户能够选择产品颜色组合、功能(如冰箱内隔板的数量和布局),还有辅助设计元素(高端家电上的闪烁图样),工厂则按订单定期生产。这一过程就如同选购汽车配件一样自由,甚至选择项还要更多。
互联网也使得客户更愿意购买净水器。这一产品只通过咨询销售。海尔代表接受了专门培训,能够通过查找复杂资料来了解各地区不同的水质问题,并针对性地安装化学污染物的过滤器。公司的网站上张贴了中国22万个社区的水质情况,并设有一个动态的消费者交流区。“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在海尔找到所有与水相关的答案,”海尔水处理公司的总经理曲桂楠说。基于其迄今所取得的成功,该公司目前正在探索与地方社区建立伙伴关系,以社区为范围管理他们的净水工作。
互联网让海尔公司能够扩大其服务的尽职范围。它提供了集中安装服务作为所有家电销售的一部分(在中国非常罕见)。电器中应用了监控信号,能够在设备故障的时候引导跟进电话。公司还保持和顾客的个人联系,以防监控忽视了一些引起不满的原因。与客户密切的联系帮助海尔将许多中档家电(原海尔)产品线的消费人群迁移到了更高端的品牌卡萨帝中。“信息比产品更有价值”已经成为海尔人上下一致的口号。
“我们为中国家庭提供了信息,”海尔净水平台的社交媒体总监江汉科说,“我们也受益于这些互动。他们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用户可以看到所在社区的水质情况,并使用这些信息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過滤器。虽然我们没有设立基于业绩增长直接目标的线上资源,但它的确有这个效果。尽管业务开展才不久,然而自从引入在线资源后,我们的业绩已经增长了四倍。“
张瑞敏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变革必然会有极高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公司内部)将会有一场地震。”但他也坚信这是唯一的做法。惟其如此,在这个每一次胜利都会催生新问题的时代,一家如此之大的公司才会成功。任何一家大公司的终点,他说,都是“一步步地失去控制。”换句话说,张瑞敏认为海尔也不例外。所有主要的团体都将不得不学会如何维持自身的身份、产品质量和服务,以及与客户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们要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海尔在这个新世界的作用将是一名探路者:他们已经是中国第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消费品生产公司。很快,如果张瑞敏又一次正确的话,海尔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有着自身独特创新管理体系的公司。
[作者比尔·费舍尔(Bill Fischer)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创新管理学教授。此前,他曾担任中欧商学院执行院长和教务长。翁贝托·拉戈(UmbertoLago)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刘方(Fang Liu)是瑞士隆奥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分析师,曾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由思略特公司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