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共9篇)
1.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一
独立工矿区深化转型发展路径初探-北湖区发展和改革局
郴州市北湖区(原县级郴州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目前中国唯一优质微晶石墨基地,也是我省“煤炭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由于多年来无序开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独立工矿区难以为继,深化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一、独立工矿区的形成与粗放发展
(一)两千年的采掘史。北湖区地处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其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点)星罗棋布。至上世纪末,区内已发现矿床(点)112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00余处。分布着石墨、煤炭、钨、锡等24个矿种。北湖区具有两千年的采矿史,可谓年深月久,源远流长。新田岭独立工矿区位于郴州市区西南18公里处,矿区面积21.74km2,钨矿等储藏丰富。早在汉代,新田岭就出现了采矿活动。芙蓉独立工矿区位于北湖区芙蓉乡,该乡区域64.77km2,其中地下藏有矿产资源的面积就达49.56km2,以锡为著,被誉为“湘南锡都”。芙蓉采矿源于宋朝景德年间。鲁塘独立工矿区位于郴州市西南面的鲁塘镇,行政区域总面积72km2,其中采矿区面积17km2。鲁塘盛产石墨和煤炭,尤其微晶石墨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素有“石墨之都”之美誉。鲁塘在明朝开始矿产采掘。
(二)独立工矿区的形成。至本世纪初,北湖区共形成国有矿山企业7家,集体矿山企业40家,个体采矿点数百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鲁塘等这些较大的矿床地带,围绕地下资源,不断集聚采矿、加工、检验、交易、储运以及行政和生活服务等行业,并日益配套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矿产资源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生存区域,即独立工矿区,与其所在乡(镇)基本形成“乡(镇)区一体”格局。北湖区矿业经济经过长期发展,造就了鲁塘、芙蓉、新田岭三大独立工矿区。
(三)掠夺性开发带来的无穷后患。独立工矿区属于典型的“靠山吃山”,完全依赖地下矿产资源而生存,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业独大”现象难以扭转,现仍以采卖原矿和初加工为主。经济单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资源丰富、量大高产时,工矿区随之繁荣、膨胀、百业兴盛;资源枯竭、低产、生态严重破坏时,工矿区则如同源头断水,百业萧条、难以为继。鲁塘独立工矿区至上个世纪末进入高峰期,本地及涌入务工人员总计逾5万人,矿业经济成为全镇18个行政村(居委会)90%以上居民的收入来源。因长期掠夺性开采,产量减少,矿业产值逐年下降,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成立的国营湖南鲁塘石墨矿,被迫于2003年破产;集体、个体小矿大量倒闭。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矿山整顿整合,从事矿业的人员由高峰期的5万人减至目前不足3000人。新田岭独立工矿区2001年掀起采选有色矿的热潮,至2005年底采选企业达23家,大小选厂15个,大小尾矿库22个,矿山矿业秩序混乱,造成尾矿库底穿透泄漏,淹没农田100余亩,生态环境遭受重创。芙蓉独立工矿区1999年达到采选高潮,一年时间矿山企业由4家陡增至128家,8个行政村有7个村主要从事矿业。由于实行“有水快流”式盲目开采,各独立工矿区遗弃废石渣比比皆是,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水源、耕地、植被和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易发,治理恢复难度大,生产生活安全隐患多;经济发展滞缓,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居民收入水平降低,社会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易发。总之,遗留下突出的安全、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近年来的转型尝试
(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面对独立工矿区遗留问题,北湖区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进行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创立资源整合的“北湖模式”,积累了经验。为规范矿业秩序,合法有序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鲁塘自1995年以来先后开展6次大规模矿业秩序整治,矿井数由690个减少至151个,并于2011年引进中国建材集团对矿区实行统一开发。2001年,芙蓉矿区实施整顿整合;2005年引进云南锡业集团。新田岭矿区于2006年实施停产整顿,2008年,湖南五矿集团出资对新田岭矿区进行整合。借力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二是探索延长产业链条。突出精深加工,以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三大矿区的改造转型均以其矿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要方向。鲁塘拟规划建设石墨产业园,目前已完成高碳提纯达99.99%实验,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检验认定。三是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各独立工矿区所在乡镇初步形成了果蔬、药材、茶叶、养殖、烤烟、水产等农业基地,打造了碧潭油茶、仁和片烤烟、安源特色水果、高山禾花鱼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品牌。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第三产业。
(二)加大投入,修复生态。加大争资融资投资力度和采用BT模式大力实施河道治理、环境整治、饮水安全、整体搬迁等项目,三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22亿元。一是矿山整合、技改。集中整治并引进中国建材统一开发,共计投入资金逾15亿元。二是治理生态环境,恢复耕地。投入近3亿元对鲁塘3288亩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境内河道、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治理和建设。投入1.87亿元对新田岭进行尾砂库闭库治理、就地固石覆土还绿、植被恢复。投入1.84亿元对芙蓉实施遗留含砷废渣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今年将追加投入4900万元。三是整治周边农村环境。如实施鲁水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和“生态村”建设,使鲁塘独立工矿区3284户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开展饮水安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鲁塘新建了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实施集中供水计划等,已解决19320人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实施人工种草、补植和保土耕作等生态修复。
(三)改善民生,促进稳定。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致力于独立工矿区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居民安置工程。目前,鲁塘太洞村整体搬迁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将为200户村民提供住房;投资一个亿的鲁源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100 套廉租房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芙蓉屋场坪村300户村民整村搬迁至梨树山转为城镇居民,其落户、社保、读书、就业等后续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各独立工矿区通过廉租房、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异地搬迁等形式共妥善安置近4000个家庭。同时,努力改善矿区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及时筹集发放到位扶困及各种补贴款项,为群众解决新农合医疗费用和养老保险待遇。
三、独立工矿区深化转型发展思路初探
(一)坚持观念为魂,以新思路引领转型。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先导和指南。深化转型发展,首要是观念转型。独立工矿区过去长期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和资源情结,成为转型的最大障碍。要着眼于从战略高度确立转型的总体定位和发展思路,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推动力,以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有效破解制约转型的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城镇功能等瓶颈问题,努力探索科学转型的新路径。在转型过程中,要放宽眼量,学会“跳出资源找资源”,着眼于千方百计汇集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坚持“借助外力、凝聚内力”,对外抓机遇、争政策,广泛汇集各类资源破解发展制约;对内强信心、聚合力,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参加建设,将转型成果转化为矿区人热爱家园、建设小康的精神动力。
(二)坚持规划为先,以总蓝图谋划转型。转型发展,规划先行。独立工矿区在新兴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要素缺失、功能不健全的矛盾十分突出。对此,要制定和实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规划,实施功能重组。结合自身产业、区位、交通物流等特点,努力在加快基础功能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实施矿区城镇化计划,努力将独立工矿区建设成区域小城镇核心。强化交通辐射功能,把握“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建设、桂永郴赣铁路建设的契机,全面加快交通、物流建设,建设区域性高效集散转运综合系统,努力将独立工矿区建设成辐射范围广、集散能力强的区域性现代交通物流中心。强化产业聚集功能,引导产业向矿区集中。着力将独立工矿区打造成“三基地四中心”:即矿产采选基地、矿产研究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城镇化发展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宜居功能建设,实施绿化矿区行动,加大节能治污、生态修复,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独立工矿区。
(三)坚持建设为要,以大项目承载转型。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和支撑点是项目,一切战略目标和政策机遇,只有项目化,实施项目化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独立工矿区要坚持把政策争取、战略落实、实绩考核作为抓落实、抓具体的重要手段,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不断强化矿区转型的支撑和载体。一是政策争取项目化。切实把握政策机遇与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的结合点,将机遇转化成政策、将政策转化为方案、将方案转化成项目,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成功实施一批产业升级、功能设施、重大环境治理项目。二是战略落实项目化。围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推进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高增幅。三是实绩考核项目化。坚持明确导向,建立机制、严格奖惩。
(四)坚持争资为重,以大投入支撑转型。要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独立工矿区正处在改造、转型的“阵痛期”,财政收入锐减,入不敷出,必须最大限度向上争取支持。要以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继续积极争取芙蓉独立工矿区遗留含砷废渣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项目资金(今年新到位中央资金4900万元)和新田岭独立工矿区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二期)项目资金。一年前申报的鲁塘独立工矿区综合改造项目,目前已进入可研、环评阶段,要举全区之力,冲刺进入国家“独立工矿区规划”笼子,以期获得相关政策与巨额资金支持。要加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要在棚户区改造、异地搬迁、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积极寻求项目、资金支持。同时,要积极探索创建融投资平台。
(四)坚持创新为源,以“金钥匙”驱动转型。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独立工矿区转型振兴的“新动力”。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从政策、资金、人才、奖励等多方位入手对企业进行扶持引导,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服务,了解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运用、新技术研究方面遇到的难题,为矿区与高校牵线搭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管理。以村(社区)为主,实现工作重心下移,着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矿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坚持民生为本,以“落脚点”考量转型。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是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独立工矿区历史包袱重、民生欠账多的实际,要积极从制度安排上破解民生难题、健全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探索建立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帮扶机制,为创业者(尤其是接续替代产业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指导和服务。扎实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异地搬迁工作,进一步改善矿区居住条件。统筹推进矿区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投入、吸引金融投入、鼓励社会投入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不断提高独立工矿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2.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二
一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导向及对勘察设计企业体制改革的影响
从已出台的国企1+N文件来看, 涉及的范围领域非常广泛, 覆盖从宏观的国资监管体系完善到微观的国企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等各个层面。单从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相关的内容分析, 核心主线是推进混和所有制改革, 并体现以下明确导向, 值得勘察设计企业高度关注。
1.做强做优做大
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明确提出了要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 要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上述政策导向, 至少发出了以下具体政策信号:首先, 新一轮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不是“国退民进”, 不能简单以追求国有资本退出、改变国有企业性质为目标;其次, “做强做优做大”是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因此要求改革方案要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提升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而不是为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最后, “增强活力、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是衡量改革方案是否可行的具体标准, 因此, 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制上市等在内的增量改制方式将更加容易得到认可。
2.一企一策
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首先明确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政策导向, 对于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 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混和所有制改革, 对于混和所有制改革, 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的是“宜改则改, 稳妥推进”的原则, “不搞拉郎配, 不搞全覆盖, 不设时间表;一企一策, 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上述政策导向, 至少发出了以下具体政策信号:首先, 混和所有制改革不是一刀切, 不搞大冒进, 并非所有国有企业都必须搞混和所有制;其次, 能否进行混和所有制改革将因地、因业、因企而异, 任何国有企业都无法在政策文件中直接找到本企业非混改不可的政策依据, 因此混和所有制改革归根结底还需要与企业自身的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相结合。
3.谨慎推进员工持股
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提出“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通过试点稳妥推进员工持股”。上述政策导向表明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对员工持股的态度是相当谨慎的, 而且可以探索员工持股的首先是混和所有制企业。值得欣慰的是, 政策中提出优先支持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对勘察设计企业体制改革算是利好因素。
总体而言, 新一轮国企改革与10多年前上一轮国企改革政策导向有了明显区别, 对于行业内不同情况的企业, 将会产生不同利弊影响:对于有强烈内在动力和明确改制方向的企业是有利的, 但对于简单期望通过政策给自身改制找理由的企业是不利的; 对于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模式创新发展思路、且改制与业务发展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企业是有利的, 但对于简单期望通过改制解决国有体制弊端 (或脱离国资管控) 的企业是不利的;对于改制出发点更多基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或上市需要的企业是有利的, 但对于出发点更多期望搞员工持股的企业是不利的。
二新一轮勘察设计行业改制应当树立的理念导向
1.立足业务转型发展
一方面, 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导向表明政策 (依赖) 驱动型的改制已一去不复返, 企业要不要改、能不能改不再是简单由政策说了算, 而是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另一方面, 当前勘察设计行业进入新常态, 传统业务市场迅速萎缩, 客观上要求企业的体制改革更需要与业务转型发展紧密结合。预计新时期勘察设计企业改制将更多体现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推动企业业务转型发展的特点。
2.着眼治理结构完善
传统国有企业体制固然有诸多弊端, 但新的一轮国企体制改革又不能以牺牲、影响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为代价, 因此简单指望通过国有股退出来解决体制弊端, 似乎不容易走得通。新时期国企体制改革不宜再简单纠结于“国”、“民”之争, 而应真正着眼于治理结构的完善。值得高兴的是, 无论22号文件还是45号文件均有大量篇幅提到健全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给勘察设计企业通过混和所有制改革来推动治理结构完善, 进而尽量消除传统国有企业体制弊端提供了较大探索创新的空间。
3.理性看待员工持股
上一轮勘察设计行业改制, 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改制成为员工全资或控股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 客观上讲, 这种改制模式还是有利有弊, 并非绝对完美。在当前新的改革形势下, 一方面新的国企改革政策并不鼓励这种方式的改制方向, 另一方面, 当前勘察设计企业更突出的瓶颈已不是员工激励问题, 而是业务转型问题, 因此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员工持股。
4.自主推动改革进程
上一轮勘察设计行业改制, 比较普遍的特点是政府直接推动, 企业往往处于被动跟着走的角色。政府主导的改制推进方式最大好处是力度大、进程快, 勘察设计企业领导承担的责任风险相对小一些, 而且存在较大的与上级讨价还价空间。但也有问题, 比如改制方式容易一刀切, 陷入“运动式改革”陷阱, 并给改制后企业遗留很多问题。当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 强调的是“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和“一企一策”。因此, 想清楚要改的单位, 一定要摒弃被动等待和依赖思想, 改革的时机和条件只能靠自己去创造出来, 而不能指望上级或政府提供。
三新一轮勘察设计行业改制的相关重难点问题梳理
1.体制模式方向选择
混和所有制肯定将成为新一轮勘察设计企业改制的主流体制模式方向, 不仅仅因为它符合当前国企改革政策, 而且也与当前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业务转型迫切性有相当大关系。但勘察设计企业搞混和所有制改革, 千万不要为混而混, 更不能仅仅为了搞员工持股而牵强地去混。勘察设计企业要不要混和、如何混, 归根结底还需要从资源获取、业务发展的视角去考虑。
当然混和所有制也并非唯一方向, 其他诸如全民营、多个国有出资人形成的股份制公司等, 对一些特定情况下的勘察设计企业而言也是可选项。对于一些已经被整合进入大国企集团的勘察设计企业, 其体制模式方向还受上级集团管控定位、对上级集团依附程度等的影响, 存在更大不确定性。
2.混和所有制体制模式下的股东选择和股权比例确定
如果勘察设计企业确定了混和所有制的改制方向, 在具体的股东选择和股权比例确定上, 还需要兼顾平衡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外部战略资源和员工持股这三者的关系。要切实跳出上一轮行业改制形成的思维惯性, 比如股东的性质是否越单一越好?法人股东是否越少越好?国有资本比例是否越少越好?
3.改制方式选择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的政策导向下, 用做增量思路来设计体制改革方案, 无疑更容易得到各方认同。以增资入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与兼并重组相结合的混改、以上市为目标的混改等, 由于更容易营造增量概念, 预计将会成为越来越主流的改制方式。另外, 由于员工持股的敏感性 (比如转让定价) , 新出台的混改政策也明确要求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 也会导致增量式改制成为主流。
4.战略投资者选择
如果选择混和所有制方向, 肯定涉及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些勘察设计企业领导基于传统认识惯性, 会比较排斥引入战略投资者, 或者不希望战略投资者来分自己的利润, 或者不希望战略投资者来干涉自己的决策。一些勘察设计企业觉得引入战略投资者会加大改制过程不确定性、拖长改制时间周期而想方设法绕过此环节。还有一些勘察设计细分行业或地区, 存在对民营企业无形歧视, 也会让设计企业对引入非公战略投资者抱有疑虑。
诚然, 增加了引入战略投资的要求后, 确实会给勘察设计企业改制带来更大难度、更多不确定性, 但勘察设计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引入战略投资对于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甚至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没有引入战略投资需求的改制就不是改制。如果一家勘察设计企业还没有真正找到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内在需要, 那么成功推进改制的条件就是不具备的。
5.资产处置与定价
新一轮国企改革中, 坚持党的领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国家明确划定的两条高压线, 绝对不可逾越。实际操作中, 很多勘察设计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在改制的国有资产处置方面存在大量难题, 如资产规模过大、产权不清、低效无效资产难处置、在手合同权益难界定、无形资产难评估等。做好改制中的国有资产处置, 首先要坚决树立绝不打国有资产主意的理念;其次在处置程序上, 绝不能图省事去刻意漏掉或绕过政策规定的程序步骤;再次要充分借助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 树立专业的事请专业的人做的理念, 找到那些在国企改制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的中介机构, 借助他们的力量解决问题、规避风险。
另外, 要高度重视国有资产市场化定价的趋势, 新的混改政策明确提出“通过产权、股权、证券市场发现和合理确定资产价格, 发挥专业化中介机构作用, 借助多种市场化定价手段, 完善资产定价机制”, 预计国有企业混和所有制改革将会与各种资本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
6.人员安置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保证职工队伍稳定是另一条重要底线, 需要高度重视。所幸的是经过很多年市场化、企业化方向的改革, 除少数还停留在事业单位体制的设计院外, 大多数勘察设计企业在人员安置方面的遗留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 如社保医保、富余人员、劳动关系等。新一轮勘察设计行业改制, 由于信心不足、股权设计不合理、员工参与度不够、历史积累的内部管理矛盾、个人职业取向的多元化等导致的不稳定因素, 逐渐成为人员安置中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往往没有现成的政策法规可依据, 其他企业经验做法的可借鉴性也未见得高, 是非常考验企业领导的决策力、判断力和驾驭力的事情。
3.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三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浙江树人学院承办的全国民辦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于4月13—14日在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是自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以来关于民办高校内部教学改革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会议,会议主题是“转型、质量、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教授、汕头大学副校长王伟廉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刘贵华教授以及浙江省政府、教育厅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社以及新闻媒体等不同性质的50多家单位近100位专家学者通过专家报告、小组讨论、大会交流等方式,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转型的对策良方。
一、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培养质量与目标的转型
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办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特色,结合自身的特性、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发展定位等因素实施培养质量与目标方面的转型。
一是民办高校必须摆脱自身发展初期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注重提升民办高校的质量与内涵,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型。张晋峰教授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事业总体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形势下,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转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
二是民办高校必须摆脱传统公办高等教育中的精英型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培养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民办高校应该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历史赋予民办高校的一种责任。随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我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民办高等学校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职责,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与以精英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条发展道路。
浙江树人学院副校长郑吉昌教授认为,民办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与产业需求,以应用为导向,以职业转换能力作为培养主线开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浙江树人学院自2003年升格为本科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杨德广教授认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应该有部分学校定位于职业高等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内容结构,在一定培养制度保障下的人才培养活动运行方式的总和,是一个综合的培养体系。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制度以及培养方式。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如何适应外部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十分紧迫与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民办高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王伟廉教授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必须有相应的顶层设计;大学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管理等环节的改革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整体关照,这些环节的改革就会迷失方向,改革的效果是有限的。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应该侧重于社会发展需要,用人部门的需要应该是首先要考虑并且应该作为重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课程编制技术的培训,包括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单门课程的设计。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成包括了教改内容、师资方案、推广方案以及评价方案,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从专业建设开始提取目标,加强师资培训;二是从通识教育开始,与专业教育中的目标共通。
郑吉昌教授指出,传统人才培养中过去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进行演绎式教学,往往从概念到理论外加例子的模式开展教学,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以生为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二是以应用为导向,以职业转换能力作为培养主线;三是特色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创新方法,把教学方法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烟台南山学院副院长蒋淮教授认为,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维持两种类型:一是以研究型大学的示范和导向为特征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二是以“本科压缩饼干+职业证书”为特征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建立既不同研究型又不同技能型的、以理论应用型为显著特征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才是民办本科院校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本上是要确立一种应用型课程体系,瞄准应用型教学目标,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并且注重学生“寻找知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主要应该侧重于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甚至要面向以职业岗位为基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凸显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整个课程培养体系中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培养体系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以专业实践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为基础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刘贵华教授指出,作为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应该通过发展目标诊断,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尤其要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之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之中,融入学校的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之中,重视质量标准中的实践性因素,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专业特色项目的累积,形成一种传统,将学校培育成为特色与品牌学校。
杨德广教授认为,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他指出,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逻辑起点是能力,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学校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职业倾向性,培养目标是“做人加技能”,重心是加强实践。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加以改革,克服实践教学中的三个误区:一是实现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技能训练简单化: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无关。而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融,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实现学生的思维、行动与态度的多元整合,实践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构建“实践性”学习环境,“唤醒”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与体验。
安徽新华学院副院长梁金喜教授指出,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校必须通过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校企合作等环节来强化民办高校的实践性教学。
与会的专家们也指出,在民办高校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构中,传统的知识传授程序也必须进行改革,课程设置要以“需求”导向的逻辑关系来构建。同时,要加强学生在实训、实验以及实习等教学环节上的改革,提高实践比例,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性转变。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要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改进教师的评价。
四、教学运行机制: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舞台”
推进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改革学校的教学运行机制,这是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舞台”,所有的改革理念、内容与形式都在这一平台上展示与表演。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必须拥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机制,拥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4.深化改革促转型 联系群众谋发展 篇四
2014年3月14日上午,薛家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在镇企业投资服务中心二楼大会场顺利召开。新北区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薛建南,区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杨光,市委督导组成员、市纪委信访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江国庆,区委督导组组长、区人大研究室主任周志刚,区委督导组副组长、区残联理事长蒋剑清等领导,薛家镇党委、政府全体领导干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学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薛家镇此次扩大活动面,将部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安排到各个工作组,协助实践活动的开展。
席间,新北区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薛建南,区委督导组组长、区人大研究室主任周志刚,薛家镇党委书记黄群喜分别作了发言。
薛建南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立足群众,确保实践活动出效果。
周志刚提出三点意见:一是高度重视,把握六个环节:突出总体要求,突出四转四升,突出群众参与,突出整风精神,突出真抓实干,突出分类指导。二是良好作风推动活动展开。坚持领导带头,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务求实效。三是扎实做好督导工作,紧紧依靠薛家党委开展工作,突出重点开展督导,坚持以良好作风开展督导。
黄群喜强调,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环节,切实加强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会后,几位政协委员也各抒己见。薛家镇中巷社区副主任陈银娇表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干部联系群众,干部服务群众的新载体和新契机,年轻干部要趁此机会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5.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五
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而改革的方向和领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深化、体制、改革、方向、领域
一、前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一度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使我国改革迈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的邓小平主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二、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推进上述的改革开放政策分不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仍相当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虽然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体制机制还存在弊端。比如,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一再出现,就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投资体制不合理,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密切相关。又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是由于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现代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性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还不合理,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再如,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发展不协调,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说明,只有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总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前,围绕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应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
第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各国政府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政府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这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和核心。所谓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把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宽过多、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和权责脱节,进一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使职权,做到权责一致,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为此,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不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坚决放开。目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还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必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与具体业务。另一方面,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好。必须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调节经济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克服市场的消极方面。市场监管是政府的又一项重要职能,要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方面已有较大进步,但还需要加强。当务之急和今后的重点,是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更多地向这两项职能倾斜。以上两个方面,也就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为,以做到宏观管理合理、有效。此外,还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这样,才能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协调和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改革。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自主创新、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基础也在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各类企业,都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验表明,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说到底要靠一大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流转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与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探索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的相关政策;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第四,文化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五,财税、金融、投资改革。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政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无论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需要发挥财政、金融、投资的杠杆作用。在财税体制方面,重点是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财税制度与政策体系,并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在金融体制方面,重点是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体系,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采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金融政策,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深化金融企业改革,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在投资体制方面,重点是确立和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行为,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特别是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产品价格和土地、水等要素价格明显偏低,以至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普遍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因此,必须深化价格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在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十分复杂,在改革中要兼顾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尤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六,民生领域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要靠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制度保障。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抓紧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恰当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社会安全网。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上述改革,没有一件是可以轻松办到的,没有一件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完成这些改革,也将全力配合与支持党和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完成的许多改革最初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上至今还有一些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已经完成的伟大变革,还不愿接受和相信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还可能一波三折,但是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改革的胜利和成功。
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有利于我国按照改革战略目标不断推进。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对我国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领域的改革,有着广泛的共识。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处于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使得我国更加处于国际观瞻所系的重要焦点。同时,我国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综合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改革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步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科学把握改革时机,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做大做强,增加改革的困难,贻误改革的时机,影响我国改革的进程。
改革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改革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各种重要利益关系,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改革是我国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与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就要求我国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错误干扰。我国改革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错误干扰。“左”的错误往往用经典著作中个别论断机械对照和解释我国现实国情,尤其以我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片面否定改革,错误地认为我国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右的错误观点认为我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罔顾现实地批判我国改革只是停滞不前,其实质是想把我国改革引向资本主义的歧途。我国改革必须防止“左”,也要警惕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当前,尤其要注意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打着“左”的旗帜阻碍改革。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极力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他们不敢公然反对改革,就打着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号,批评改革、否定改革、阻碍改革。“左”和右的错误,都是要否定我国改革的巨大成就,都是想改变我国改革方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五、结论
6.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六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习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尽管35年来我们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大国,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稳增长这个前提。因此,我们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恰恰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突出的。这种挑战,一方面体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着发展观的偏差,把GDp数字这个衡量发展的指标之一当成了发展的全部,有的地方为了GDp“好看”不惜竭泽而渔,有的地方甚至通过注水把GDp“泡大”。另一方面,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的制约依然突出,质量与速度的背离依然突出。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我们大多数行业仍处于供应链的低端,自主创新的能力仍很薄弱。这些都表明,延续既有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将越来越大,发展也越来越不可持续。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还在于,发展观的偏差,必然助长对既有发展方式的依赖,而一些既有发展方式由于缺乏内生活力与动力,反过来又会强化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偏差的发展观与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的交互作用,知错而不鉴,知不可持续却饮鸩止渴,正是结构难调、方式难转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十八大闭幕不久的2012年11月30日,总书记就强调经济工作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这次在湖南调研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必须双管齐下:一要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来一场彻底纠偏,把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牢牢确立“质量、效益、可持续”意识,从理念上“排水”;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在行动上“挤水”,拒绝不可持续的“泡沫”。
事实上,转方式已越来越紧迫。近段时间各地屡爆的雾霾天气,揪起了许多干部群众的心。虽然产生雾霾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高能耗、高污染显然是一个主因。比如,在京津冀这个面积占不到全国1/20的区域,却密布着超过全国一半的炼铁高炉,这直接导致钢铁行业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造成的污染将比其他地区更严重,防治难度更大。为此,京津冀三地已经着手联防联控。
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后面,折射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据测算,目前我国的人均能耗达2.6吨标准煤/年,已经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的1/5,用来制造发达国家不再生产的高耗能产品。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受到了益处,也加大了我们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困难。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要转要调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就转不过来、调不过来。
转方式无它途,唯有坚定不移靠改革。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现在,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解决这些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实表明,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激活全社会的经济细胞,以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取代行政管制,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的动力活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思科CEO钱伯斯有一句名言:在互联网经济下,大公司不一定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会打败慢的。这就是“快鱼吃慢鱼”的原理。快就快在创新有招,慢就慢在创新乏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唯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创新,要从全面深化改革找动力,要向体制机制要活力。只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才能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
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要求,要靠改革来突破,要靠开放来带动。以体制创新形成倒逼机制,在改革开放和创新探索中创造新的经验。改革和开放是推动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一起转动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当前,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尤其要注意研究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他人之短长,避免重走人家的歪路,付出不必要的学费。诞生只有一个月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采用发达国家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和审批流程精简,其它地方8个月才能完成的项目审批,在自贸区只需4天;散落在各部门的外资领域审批规章多达17万项,而自贸区精简到了190条。
习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现在,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推进改革开放的矛盾多、难度大,但空间和潜力同样巨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进程,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从体制机制上祛沉疴启新路,一个“智者得立其功,勇者得行其志”的创新创造大潮将喷涌奔流。我们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幸运的亲历者,更要做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智勇兼备的实践者,奋发有为,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的新跨越,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汇报人:xiexiebang
7.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七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措施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1],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实用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特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发布,彰显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对高等教育的期盼,也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当下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机,高校和大学生应该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创业是指个人把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它包括创造性、主动性、创新和冒险意识,以及计划和为了实现目标管理项目的能力。创业能力,包括横向技能和态度以及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高校作为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主导力量,应不断思索改革新措施。
一、当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从学生角度看,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而许多大学生宁愿通过读研、出国深造等继续教育的形式来逃避就业压力,也不愿去尝试创业,究其原因,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到高的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循规蹈矩的性格,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阶级观念等思想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就业思维[2]。创业不仅有风险,还要承受各方压力,以及创业门槛高,机会少,成功率低等因素,使创业并不会成为中国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考虑的方向。
2.从高校角度看,重就业轻创业
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触及创新创业教育,于21世纪初期正式启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人大、北航等9所名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此举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此后不断往其他高校扩展。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来看,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仍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且多数是作为选修课程在开设,普及率和惠及率较低。从学科地位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呈边缘化特征,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高等教育非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包含在技术经济学科或企业管理学科,这使得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3]。从高校的帮扶力度来看,多数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大学生创业指导却极少设有专门机构,始终侧重于就业指导,缺少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缺少专业人士指导,缺乏创业资金的支持。从高校管理体制来看,实施学分制,高校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业成绩是考察的重点,以至于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因为难以兼顾学业和事业,而面临必须在二者之间做艰难的抉择,创业就有可能面临放弃学业的情况。
3.社会角度看,创业的社会价值不凸显
社会发展变幻莫测,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30个,而我国仅有11.66个。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才济济,各类资源丰富,但企业数量和国家实力明显不相符,在创业方面还有巨大的可提升空间。当前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创业来拉动,通过创业能挖掘更多的商机,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创业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就业率的提升,创新创业更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然而,如今创业带来的社会价值并未凸显,反而因为创业的成功与否,导致很多诟病,如有些人说创业是投机主义,损害社会公平公正;有些人说创业只是为了获得财富而对已有模式的照搬照用;有些人认为创业是建立在钻法律空子走的边缘化创业之路的基础上,并不为社会认可等。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联系,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社会为受教育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环境,两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学生低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对社会稳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二、高校在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要想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市场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为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能为社会做贡献。高校首要任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大一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绿色通道,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当中,让没有创业意向的通过了解关于创业的相关信息后,能够激发出其创业意向。
2.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应借鉴欧美国家的小班教学模式,鼓励课堂探讨和互动,课堂中注重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方式等的引导,并就创业相关实际案例问题来探讨解决方案,头脑风暴中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让创业的学生不仅存在创业意识,还知道怎么把意识转化为实践,如项目如何展开、怎么组建创业团队、团队的管理、资金的筹集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创业率,降低创业失败率。
3.改革考核机制
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尤其是针对创业学生,为其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类型特点和学校所在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从而确立适合的出发点,重点要放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普及和相关社会资源的挖掘[4];高校也可以设置合理的创业学分,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与学业学分转换制度;高校应当允许并且支持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根据实际创业需要,调换专业,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就创业与学业无法兼顾的情况,高校可以设立弹性学制,放宽修业期限,允许他们休学创新创业,并给予保留学籍;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高校能完全实现文化熏陶加专业学习加社会实践的功能。
4.向有经验积累的高校寻求合作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不乏一些做得相对较好的高校,例如清华大学,作为领头羊自1998年就率先响应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清华大学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着优于其他高校的经验积累优势;多年来,清华也培养了众多创新创业人才和成功的创业家。据教育部数据,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近90%的高校积极并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85%的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其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落实尚有缺位现象。对于清华样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积累和经验的高校,要发挥领先优势,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提供支撑[4]。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弱势高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如开展创业人才交流、创业模式相互学习、创业理念共享等,利用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程度层次不一的现状,以优带优,以优创优。
5.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既是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毕竟是理论知识学习多于社会实践操作,先天有缺陷,后天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团队管理等优势,展开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直接带入企业去切切实实的参与其中,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创业项目的开展,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实际管理办法,避免走不必要的误区和弯路。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系,积极与企业、单位等部门合作,发挥自己科研优势,与他们一同克服技术难题,开展产品研发,互利互惠,努力实现校企双赢,长期合作[6]。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优米网等创业指导网站,这类网站集合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还有很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好的创业机遇,创业者们可就真实案例阐述个人观点,可以为创业难题提供最实际的解答。因此,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既可以利用传统企业进行实战训练,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多方合作,打造属于高校自身的特色创业模式和品牌。
6.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就率先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953年德鲁克在纽约大学开设“创新与革新”课程。1968年百森商学院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了第一个创业学主修专业[7]。1971年南加州大学开设了第一个MBA创业学专业,标志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8]。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法国等也陆续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开始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先地位。国外发达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成效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细分,涵盖家族企业、新技术创新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创业等,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验。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应据此建立符合本国高校实际现状的创新创业模式。
三、高校继续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效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有利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当前的工作中心仍然是搞好经济建设,但是要处理好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只重发展速度,一味只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略经济的发展质量,不考虑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教育发展状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但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只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才能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进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也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科技成果。
3.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是指包括对教师队伍、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升学制度、录取方式等有关教育的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的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道路崎岖而深远,需要不断地做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历经几十年并仍然再继续,高校的创业创业教育改革正是契合时代背景的正确选择,解决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各展所长,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4.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目前的就业率低、创业率低、创业失败率高的现状,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正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后,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挖掘个人潜力,创业的机会更多和成功率就会更高,又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工作,创业带动就业的提高。事实证明,经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工作并高效完成,因此,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四、总结
中国需要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创新和更多的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这能刺激年轻人的创业心态,这就是为什么创新创业教育是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更具创业精神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在被广泛认可。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大学生或者某个高校的“英雄主义”,而是这个时代对所有有梦想、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生们的期许,因此并不鼓励大学生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到创业当中,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业合作,充分发挥个人专业所长,以点带线,以线形成面。当下正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好时机,借着十八大的春风,创新创业教育有国家的支持,高校的响应,大学学子们的热情,这个春天必然春机盎然。高校应该利用多种新举措继续推进和深化创业创业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2]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3]曹胜利,雷家.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50).
[4]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5]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6]舒铁,余文华,周凌宇,许剑颖.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144-146.
[7]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8.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八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福建省政府副省长王美香、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局长祝卫东、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叶兴庆、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汪绚、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蕾、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新清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参加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内容分五个单元,即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产权制度改革与解决“三农”问题、非公有制林业和林业产业发展;产权制度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林木林地流转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配套制度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评论等。
研讨会上,张建龙以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相持阶段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做了讲话。他说;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总结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深入探讨,为集体林区的发展提供对策思路。同时,为中央制定农村改革政策和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张建龙说,福建省特别是三明市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林地林木的流转;实施配套改革措施。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林农植树造林积极性显著提高,林业资源的管护得到加强,推动了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和乡村职能转变,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谈到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下一阶段工作时,张建龙强调,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积极探索创建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新的林业管理体制、新的林业运行机制,提高林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依法、有序、健康地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要以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林业主管部门政府职能转变,从工作重点、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转移到宏观指导、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上来。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利益,形成和谐良好的改革氛围,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变成改革的动力,形成合力,构建和谐良好的改革环境,把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
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介绍了福建省情和林改情况,同时提出了我省下一阶段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五点思路:一是建立便民的林业服务体系,二是建立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三是建立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体系;四是建立规范的森林资源流转体系,五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
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介绍了三明市情和林改情况,并代表三明市委、市政府表示,将以这次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为契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的突破功能和全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探索功能,努力实现三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的目标。
来自国家林业局、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24个省(自治区)林业厅(局)领导及国内经济学界、法学界、林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研讨会五个单元主题发表了看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蕾在闭幕式上对如何突破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瓶颈,把握改革机遇等提出了建议与意见,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根长在闭幕式上做了会议小结。
参加会议的还有刘鑫、程立双、吴根发、吴俊慰、张来水等三明市领导。
9.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 篇九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D)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A.引导类 B.救济类 C.应急类 D.竞争性领域
2.关于党委和纪委的关系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容易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B、强调党委领导,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C、强调党委领导,很难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D、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3.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C)。
A.《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4.南沙群岛上的主要岛屿,从数量上来看,霸占最多的国家是(B)。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菲律宾
5.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A)相结合。A.扶志、扶智 B、扶志、扶治 C、扶智、扶治 D、扶志、扶质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不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是(C)。A.立法权
B、选举权与任免权 C、执法权
D、重大事项决定权
7.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是(B)。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中提出,要坚持(B)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科学发展观 B、以人为本 C、民主法治 D、公平正义
9.“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修建篱笆”指的是哪种行为?(B)A.断绝贸易往来 B、签订划定领土条约 C、相互学习语言 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
10.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A.各地区人民心理不平衡 B、城乡社区发展不平衡 C、各地区城市社区发展不平衡 D、社区内部组织发展不平衡
1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布与我国的南海断续线发生巨大的冲突,冲突是(B)
A.没有把南海四大群岛划入进去
B、海洋权益跟中国南海公布断续线权益有重叠 C、不承认断续线 D、不承认中国海洋权益
12.监察委员会除了监督、调查、处置三项职责之外,尚应有(A)职责。A.预防
B、制定相关法律 C、制定规章制度 D、司法审判
13.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A)失败,鼓励探索。A.宽容 B.严肃处理 C.毫不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4.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D)原则不变。A.司法公正 B.司法权威 C.司法高效
D.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15.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C)。A.提高司法权威 B.使司法更加公正 C.维护人民权益 D.维护司法机关权益
16.坚持司法体制改革,(B)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A.增强司法公正性 B.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C.增强司法独立性 D.健全司法运行体制
17.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D)。A.根本 B.基础 C.制度保障 D.内在要求
18.所有制的核心是(A)。A.产权 B.产权保护制度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D.合法权益
19.(A)归于地方事权。A.区域性公共服务 B.统一市场管理 C.国家安全 D.外交
20.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C)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1.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A.十八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七届三中全会 22.。
A.机构设置 十八大以来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在于突出(A)的变革 B、人员编制 C、机制运作 D、监察手段
2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B)。A.上移 B、向基层下移 C、向社会组织迁移 D、分散化
24.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A.平安中国 B.道德中国 C.德治中国 D.和谐中国
25.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D)。A.城乡经济不协调 B.城乡分割结构 C.城乡不同步 D.城乡二元结构
26.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始终把(C)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A.经济利益 B、深化改革 C、人民利益 D、公平正义
27.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是(C)。A.改革创新 B、文化兴盛 C、以人为本 D、经济繁荣
28.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A)。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共同富裕 D、小康社会
29.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A.公平B.有效 C.公正 D.独立
30.中日在东海地区的油气田争端问题主要是(A).A.如何划界 B、如何收费 C、如何分配 D.如何根据原则调整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司法体制改革有(BC),中国司法制度面临的一些问题亟需通过机制来解决。A.持续性 B.时代性 C.紧迫性 D.渐进性
2.反腐倡廉建设的两把“利剑”是指(BD)。A.监督 B、审计 C暗访 D巡视
3.我们党在释放社会创造活力方面,提出来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包括()。A.尊重劳动 ABCD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4.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地方有(BCD)。A.上海市 B北京市 C山西省 D浙江省
5.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要(ACD)。A.“去行政化” B.有效行使权力 C.“去地方化” D.财政制度改革
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以下关于我国古代监察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包括(ABCDE)。A、《六条问事》 B、《察吏六条》 C、《监察六条》 D、《宪纲总例》 E、《钦定台规》
2.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保障人民(ABDE)A、知情权 B、参与权 C、隐私权 D、表达权 E、监督权
3.在推进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围绕(ABCD)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E、政府领导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巨大政治优势有(ABCDE)。A、拥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B、拥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共同政治追求 C、确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D、坚持依法治国 E、实行民主集中制
5.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的收入水平的具体措施有(ABCDE)。A、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B、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C、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D、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E、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常态性社会矛盾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冲突性。错
2.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
对
3.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
4.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
5.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对
6.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对 7.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错
8.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十分匹配。
错
9.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对
10.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负债沉重,但并未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错
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缺陷的是()。
A.盲目性 B.多元性 C.自发性
D.滞后性
2.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A.2020年 B、2025年 C、2050年
D、2035年 3.下列不属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同步富裕
4.关于党委和纪委的关系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答案不确定)
A.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容易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B、强调党委领导,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C、强调党委领导,很难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D、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5.南沙群岛上的主要岛屿,从数量上来看,霸占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菲律宾
6.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
A.上移 B、向基层下移 C、向社会组织迁移
D、分散化
7.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
A.《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8.“对印度来说,我们拥有强大的地理优势”的原因是()(答案不确定)
A.切断西里古里走廊 B、喜马拉雅山地理位置优越 C、亚东的重要性
D、方便右侧进入印度河平原
9.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条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A.五 B、四 C、六
D、三
10.本讲提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的就是()的建设。
A.化组织 B、经济组织 C、其他组织
D、以上均正确
11.《开罗宣言》的性质是()。
A.只是一个宣言 B、双边条约
C、没有签字的合同 D、可实现的法律条文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社会注意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A.初步 B.完全 C.基本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3.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B.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C.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D.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核心性作用 B.关键性作用 C.基础性作用
D.决定性作用
1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
A.根本 B.基础 C.制度保障
D.内在要求
16.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A.立法 B.执法 C.行政
D.司法
17.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
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公平
18.“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公平
19.“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修建篱笆”指的是哪种行为?()A.断绝贸易往来 B、签订划定领土条约 C、相互学习语言
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
20.关于城市带动农村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要靠小城镇来带动农村发展 B.主要靠县城来带动农村发展)。
C.县城带动农村发展,地级市或中心城市配合
D.三级政府都有支持农村的责任,三类城市都有带动农村的功能。21.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
A.让司法更加权威 B.让司法更加高效 C.让司法更加公平
D.加快改革步伐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中提出,要坚持()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科学发展观 B、以人为本 C、民主法治
D、公平正义
23.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始终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A.经济利益 B、深化改革 C、人民利益
D、公平正义
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不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是()。
A.立法权 B、选举权与任免权 C、执法权
D、重大事项决定权 25.《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6.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
A.建筑材料类 B.运输工具类 C.日化用品类
D.资源类
27.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失败,鼓励探索。
A.宽容 B.严肃处理 C.毫不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28.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共同富裕
D、小康社会
29.()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A.资本 B.经济 C.金融
D.财政
30.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
A.道德教化 B.严厉惩处 C.社会奖励
D.群众谴责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
A、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B、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C、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D、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反腐倡廉建设的两把“利剑”是指()。
A.监督 B、审计 C暗访
D巡视
3.我们党在释放社会创造活力方面,提出来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4.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地方有()。
A.上海市 B北京市 C山西省
D浙江省
5.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是()。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保障人民()
A、知情权 B、参与权 C、隐私权
D、表达权
E、监督权
2.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
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B、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 C、维护市场秩序
D、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E、弥补市场失灵
3.影响中国经济繁荣与安全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包括()
A、中国实力崛起 B、海湾贸易扩展 C、外交关系变化
D、增加外交智慧
E、古代文化积累
4.在推进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围绕()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E、政府领导
5.中国的国家领土主权,是以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作为中国的领土主权空间诉求,主要包括哪三确定)
A、完整性 B、统一性 C、普遍性
D、不可分割性
E、安全性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在特殊情况下,耕地也可以用于开发建设。
对
错
2.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
错
3.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
错
4.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十分匹配。
对
错
5.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
对
错
6.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
错
7.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对
错
8.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对
错
9.我们应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对
错
10.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对
错
第三套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中日之间的岛屿争端是一个主权争端,主要讨论的是钓鱼岛的什么问题?()
A.捕捞权 B、地域权 C、归属权
D.领海权
2.()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德治 B.法治 C.人治
D.党治
3.南沙群岛上的主要岛屿,从数量上来看,霸占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菲律宾
4.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地区人民心理不平衡 B、城乡社区发展不平衡 C、各地区城市社区发展不平衡
D、社区内部组织发展不平衡 5.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C、共同富裕
D、小康社会
6.“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修建篱笆”指的是哪种行为?()
A.断绝贸易往来 B、签订划定领土条约 C、相互学习语言
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 7.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是()。
A.改革创新 B、文化兴盛 C、以人为本
D、经济繁荣
8.监察委员会除了监督、调查、处置三项职责之外,尚应有()职责。
A.预防 B、制定相关法律 C、制定规章制度
D、司法审判
9.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
A.《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10.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行使国家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基层党委 C、工会组织
D、城镇居民自治组织
11.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始终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A.经济利益 B、深化改革 C、人民利益
D、公平正义
12.()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A.社会统治 B.社会管理 C.社会治理
D.社会管制
13.司法的生命在于()。
A.权威 B.正义 C.公正
D.平等 14.中日在东海地区的油气田争端问题主要是().A.如何划界 B、如何收费 C、如何分配
D.如何根据原则调整
15.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和深水区
A.困难期 B.矛盾期 C.攻坚期
D.敏感期
16.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17.十八大以来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在于突出()的变革。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机制运作
D、监察手段
18.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为全面推进改革创造一个()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A.良好宽松 B.严肃紧张 C.紧张严肃
D.严肃良好
19.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
A.根本 B.基础 C.制度保障
D.内在要求
20.()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
A.合法行政 B.程序正当 C.权责统一
D.诚实守信
21.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指()。
A.改革创新 B、继承传统 C、稳中求进
D、共同发展
22.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A.增强司法公正性 B.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C.增强司法独立性
D.健全司法运行体制
23.北部湾海域边境的勘划非常成功,是海洋领域的划界典范。这一问题的解决是由哪两个国家主导的?A.中国和越南 B、日本和中国 C、印尼和越南
D.澳大利亚和中国
24.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改革开放 B、共同富裕
C、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D、党的领导
26.()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A.合理行政 B.高效便利 C.程序正当
D.合法行政 27.()意味着最高权力.A.公权 B、私权 C、人权 D、主权
28.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A.提高司法权威 B.使司法更加公正 C.维护人民权益
D.维护司法机关权益
29.关于以下监督权和司法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前我国内地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统一的 B我国古代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统一的 C当前我国香港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分设的
D我国古代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分设的
30.《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包括()。
A.司法公正 B.司法高效 C.司法权威
D.坚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反腐倡廉建设的两把“利剑”是指()。A.监督 B、审计 C暗访
D巡视
3.我们党在释放社会创造活力方面,提出来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4.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地方有()。
A.上海市 B北京市 C山西省
D浙江省
5.我国监督体制的组成部分包括()。
A.行政监察体制 B、纪委监督体制 C、群众监察体制
D、司法监督体制
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行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
A.加大改进的力度
B.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加强管理和服务 C.对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做出全面的部署
D.通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E.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的有机统一,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巨大政治优势有()。
A、拥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B、拥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共同政治追求 C、确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D、坚持依法治国
E、实行民主集中制
3.在推进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围绕()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E、政府领导
4.影响中国经济繁荣与安全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包括()
A、中国实力崛起 B、海湾贸易扩展 C、外交关系变化
D、增加外交智慧
E、古代文化积累
5.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保障人民()
A、知情权 B、参与权 C、隐私权
D、表达权
E、监督权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房产税是降房价,调贫富的有效手段。
对
错
2.恶化的城乡差距所带来的是社会风险。
对
错
3.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对
错
4.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
错
5.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十分匹配。
对
错
6.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
错
7.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对
错
8.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
错
9.如果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那就必须主观判断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
对
错 10.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
对
错
第四套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缺陷的是()。
A.盲目性 B.多元性 C.自发性
D.滞后性
2.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A.2020年 B、2025年 C、2050年
D、2035年
3.下列不属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同步富裕
4.关于党委和纪委的关系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答案不确定)A.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容易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B、强调党委领导,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C、强调党委领导,很难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D、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5.南沙群岛上的主要岛屿,从数量上来看,霸占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菲律宾
6.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
A.上移 B、向基层下移 C、向社会组织迁移
D、分散化
7.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
A.《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8.“对印度来说,我们拥有强大的地理优势”的原因是()(答案不确定)
A.切断西里古里走廊 B、喜马拉雅山地理位置优越 C、亚东的重要性
D、方便右侧进入印度河平原
9.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条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A.五 B、四 C、六
D、三
10.本讲提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的就是()的建设。
A.化组织 B、经济组织 C、其他组织
D、以上均正确
11.《开罗宣言》的性质是()。(答案不确定)
A.只是一个宣言 B、双边条约
C、没有签字的合同
D、可实现的法律条文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社会注意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A.初步 B.完全 C.基本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3.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B.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C.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D.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核心性作用 B.关键性作用 C.基础性作用
D.决定性作用
1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
A.根本 B.基础 C.制度保障
D.内在要求
16.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
A.立法 B.执法 C.行政
D.司法
17.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
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公平
18.“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
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公平
19.“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修建篱笆”指的是哪种行为?()
A.断绝贸易往来 B、签订划定领土条约 C、相互学习语言
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
20.关于城市带动农村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要靠小城镇来带动农村发展 B.主要靠县城来带动农村发展
C.县城带动农村发展,地级市或中心城市配合
D.三级政府都有支持农村的责任,三类城市都有带动农村的功能。21.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
A.让司法更加权威 B.让司法更加高效 C.让司法更加公平 D.加快改革步伐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中提出,要坚持()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科学发展观 B、以人为本 C、民主法治
D、公平正义
23.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始终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A.经济利益 B、深化改革 C、人民利益
D、公平正义
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不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是()。
A.立法权 B、选举权与任免权 C、执法权
D、重大事项决定权
25.《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6.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A.建筑材料类 B.运输工具类 C.日化用品类
D.资源类
27.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失败,鼓励探索。
A.宽容 B.严肃处理 C.毫不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28.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共同富裕
D、小康社会
29.()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A.资本 B.经济 C.金融
D.财政
30.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
A.道德教化 B.严厉惩处 C.社会奖励
D.群众谴责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
A、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B、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C、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D、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反腐倡廉建设的两把“利剑”是指()。
A.监督 B、审计 C暗访
D巡视
3.我们党在释放社会创造活力方面,提出来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4.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地方有()。
A.上海市 B北京市 C山西省 D浙江省
5.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是()。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保障人民()
A、知情权 B、参与权 C、隐私权
D、表达权
E、监督权
2.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
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B、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 C、维护市场秩序
D、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E、弥补市场失灵
3.影响中国经济繁荣与安全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包括()
A、中国实力崛起 B、海湾贸易扩展 C、外交关系变化
D、增加外交智慧
E、古代文化积累
4.在推进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围绕()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E、政府领导
5.中国的国家领土主权,是以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作为中国的领土主权空间诉求,主要包括哪三确定)
A、完整性 B、统一性 C、普遍性
D、不可分割性
E、安全性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在特殊情况下,耕地也可以用于开发建设。
对
错
2.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
错
3.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
错 4.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十分匹配。
对
错
5.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
对
错
6.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
错
7.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对
错
8.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对
错
9.我们应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对
错
10.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对
错
第五套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中日之间的岛屿争端是一个主权争端,主要讨论的是钓鱼岛的什么问题?()A.捕捞权 B、地域权 C、归属权
D.领海权
2.()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德治 B.法治 C.人治
D.党治
3.南沙群岛上的主要岛屿,从数量上来看,霸占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菲律宾
4.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地区人民心理不平衡 B、城乡社区发展不平衡 C、各地区城市社区发展不平衡
D、社区内部组织发展不平衡
5.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C、共同富裕
D、小康社会
6.“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修建篱笆”指的是哪种行为?()
A.断绝贸易往来 B、签订划定领土条约 C、相互学习语言
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 7.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是()。
A.改革创新 B、文化兴盛 C、以人为本
D、经济繁荣
8.监察委员会除了监督、调查、处置三项职责之外,尚应有()职责。
A.预防 B、制定相关法律 C、制定规章制度
D、司法审判
9.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
A.《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10.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行使国家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基层党委 C、工会组织
D、城镇居民自治组织
11.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始终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A.经济利益 B、深化改革 C、人民利益
D、公平正义
12.()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A.社会统治 B.社会管理 C.社会治理
D.社会管制
13.司法的生命在于()。
A.权威 B.正义 C.公正
D.平等
14.中日在东海地区的油气田争端问题主要是().A.如何划界 B、如何收费 C、如何分配
D.如何根据原则调整
15.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和深水区
A.困难期 B.矛盾期 C.攻坚期
D.敏感期
16.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17.十八大以来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在于突出()的变革。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机制运作
D、监察手段
18.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为全面推进改革创造一个()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A.良好宽松 B.严肃紧张 C.紧张严肃
D.严肃良好
19.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
A.根本 B.基础 C.制度保障
D.内在要求
20.()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A.合法行政 B.程序正当 C.权责统一
D.诚实守信
21.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指()。
A.改革创新 B、继承传统 C、稳中求进
D、共同发展
22.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A.增强司法公正性 B.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C.增强司法独立性
D.健全司法运行体制
23.北部湾海域边境的勘划非常成功,是海洋领域的划界典范。这一问题的解决是由哪两个国家主导的?A.中国和越南 B、日本和中国 C、印尼和越南
D.澳大利亚和中国
24.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改革开放 B、共同富裕
C、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D、党的领导
26.()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A.合理行政 B.高效便利 C.程序正当
D.合法行政 27.()意味着最高权力.A.公权 B、私权 C、人权
D、主权
28.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A.提高司法权威 B.使司法更加公正 C.维护人民权益
D.维护司法机关权益
29.关于以下监督权和司法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前我国内地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统一的 B我国古代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统一的 C当前我国香港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分设的
D我国古代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分设的
30.《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1.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包括()。
A.司法公正 B.司法高效 C.司法权威
D.坚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反腐倡廉建设的两把“利剑”是指()。
A.监督 B、审计 C暗访
D巡视
【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推荐阅读:
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09-08
深化厂务公开 推进民主管理06-25
在推进中深化课改 在感悟中快速成长07-20
深化基层服务理念 推进社区管理创新(民政大会上的讲话稿)07-13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08-18
在全系统推进政务局务公开暨深化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10
深刻认识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07-15
推进法务会计建设和发展09-25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