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2024-07-27

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共12篇)

1.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一

关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状况总结报告 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在寒假进行实践活动,是我们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作为大二的学生,社会实践也不能停留在大一时期的那种毫无目的的迷茫状态,社会实践应结合我们实际情况,能真正从中得到收益,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我觉得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因此,我做出了一份关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让自己不再无聊。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农民们提出了许多希望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希望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搞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是搞好乡村道路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师资力量,进一步规范收费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结构,目前农村几乎没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村青少年很难学到一技之长,走向社会后缺乏就业谋生手段。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引导农民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因地制宜为农民致富带好路。

四是希望农资市场管理部门严把质量关,杜绝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泛滥;并稳定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五是要求建立农产品特色市场、季节市场,如设立西瓜销售街等,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引进、引导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不要让农民担心农副产品因卖不出去而霉烂在家里,给农产品销售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针对农民的反映和期盼,本人有几个小小的建议如下:

1.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4.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能力。一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选择一批对增产、增收、增效、降耗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推广。二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投入力度,提高其技术创业能力。

5.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因此,要把强化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一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二是各级政府在财力上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同时,还应采取资金补助的方式,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此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奉献社会,提高素质。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完善自我,为以后社会工作经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建设一个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努力。

希望通过此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能够增进对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的了解,了解自己身边的人的生活状态,从而从精神、心理角度分析盐城滨海之乡的闪光点,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书面材料,为深入研究滨海文化添砖加瓦,可以向全社会推介我们滨海的人文优势;当然,金无足赤,也想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滨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或是缺陷,作出纵横比较与分析,吸引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注意,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向相关单位及身边人提出有建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滨海特色的长寿文化。从而不仅提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增进我们农家孩子作为滨海人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在我们迈向成人的道路添上美丽的一道景观。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一、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从农村中来,不知将来是否到农村中去,至少现在我们依然是农村孩子,我们通过此次活动更加了解熟悉我们身边人的精神生活,看到乡民们的艰辛与淳朴,以及安然心态,同时也看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掌握到最近的农村新服务中心的建设的成绩,同时也获知其中的不足与任重道远。我们希望发挥当代年轻人的优势,对家乡农村,对乡亲农民提出宝贵的建议,将“讲文明,迎奥运,树新风”的口号宣传下去,让大家享受到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无限的发展。

二、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锻炼。这次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针对农村基层调查,是我们在校期间未接触过的,不知道应该怎样实际操作,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临时发挥,现场解决。其次,针对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调查身份,文明在接触和语言交流上需要特别注意,既要与农户建立友好合作的交流关系,又要确保调查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在调查中体会到了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艰辛,敬佩他们在艰苦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三、人生观的指导意义:调查结束后我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并没有结束。我们大学生在当代,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抓住每一个能够锻炼自己的舞台,迎接现实工作的考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行业。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我们吃苦耐劳,还学会了奉献,顾全大局的意识,而且也是我们认识、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奉献,在实践中成长,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2.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二

1. 农村青年群众渴望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央的一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农村发展了, 农业增效了, 农民增收了, 农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总体迈进, 带来了对精神文化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的共同需求。农村青年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 其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在日益丰富, 呈现出以电视、网络为主, 报刊、广播、电影为补充, 形成日益现代化、国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但是, 受地域客观条件的制约, 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显得单调、贫乏, 总体是活动太少, 渠道不宽, 形式陈旧, 档次较差, 渴望拥有健康、快乐、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2. 农村青年群众用于精神文化上的消费逐年增长

近年来, 农民口袋有钱, 不仅舍得生产投资, 文化消费也毫不含糊, 文娱类消费品电脑、照相机、摄像机、激光影碟机、家用音响、便携式音响、智能手机、高清液晶数码彩电等大量进入农民家庭。大众歌厅、舞龙舞狮队等农村业余文艺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甚至部分农民每年都外出休闲旅游,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 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

近年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投入, 一是建设好了部分农村文化阵地, 大力实施电视、网络、广播“村村通”工程和远程教育, 建设了一批乡镇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 积极开展“五下乡”“农民看戏、政府买单”活动;二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 广泛开展农村家园、田园、水源、能源清洁工程建设, 让村民住上更加整洁的屋子, 呼吸更加新鲜的空气, 喝上更加干净的水, 用上更加清洁的能源, 发展文化活动的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湘南永州地区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有偏差

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重经济发展, 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 轻社会效益;重上一级“一票否决”的工作, 轻可做可不做的工作;重立竿见影的工作, 轻见效甚微的工作。对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状况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认为农村文化工作没有“搞头”, 没有“甜头”, 更没有“赚头”, 只有“搭头”, 农村文化工作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 农村文化阵地依然脆弱

由于永州的财政收入不高, 对县 (区) 乡两级财政支持无力, 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无法落实到位, 乡镇文化事业处于严重“贫血”状态, 文化阵地依然还很脆弱。不少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 很多乡镇电影院早已拆除改为他用;农村图书馆寥寥无几, 农家书屋形同虚设, 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进展滞后;大多数偏远农村只有小型卫星接收设备观看电视节目, 收看到的电视频道极不清晰;原来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村广播也因各种原因, 绝大多数乡村没有安装, 个别乡村虽然有广播, 但也成了“聋子的耳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上网难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3. 乡镇文化专干不专

据调查, 全市每个乡镇文化站有人员2~5名, 但却没有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 大部分文化辅导员因待遇低, 人心浮动, 情绪低落, 无法安心工作;甚至有的长年在外打工, 连一天文化工作都没有从事;大多数已近50岁, 年龄偏大, 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 知识结构偏低, 对各种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掌握甚为欠缺, 文化工作者自己“电力”都不足, 谈何容易开足“马力”给农村青年群众“充电”。

4. 管理体制不顺

乡镇文化站本是当地政府“七站八所”之一, 是当地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和组成部分, 它的人、财、物、事理应属于当地政府管理, 然而目前当地政府没有管理文化站的人事权, 文化职能部门作为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有权无责, 体制不顺, 责任不明, 直接导致文化站无人管理。

5. 对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不够

目前, 农村青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 有关职能部门没有认真调查, 更没有深入研究。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 边远乡镇农村的农村青年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 出现了“重城镇阵地, 轻边远乡镇农村, 重大型庆典, 轻日常活动, 重精美培养, 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满足湘南永州地区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途径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满足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关键。各级领导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 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觉做到抓农村文化工作, 就是抓农村经济发展, 就是硬道理, 自觉做到政治方向不迷失, 文化阵地不丢失, 文化产品不消失, 公有资产不流失, 职工权益不损失。

2. 要走“送”“建”结合之路

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送”的力度, 在理论、法律政策、文化、科技、卫生五下乡的基础上, 重点向广大农村赠送书刊报纸、流动舞台车或便携音箱设备和电影放映设备等。其二是加大“建”的投入, 对农村公共文化必须切实加强投入和建设。尤其是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既能提高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 又能增强自身培育和发展的能力。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 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要更多地向边远农村给予倾斜, 尽可能更多地实现和保障农村青年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

3. 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依靠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把那些年富力强, 有开拓精神和带动能力的群众文化带头人吸引充实到乡镇文化站。同时, 要开发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着力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民间艺人、文化中心户、民间文化团体。大力传播大众化、通俗化、俗中有雅的先进文化, 坚决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丑陋文化,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当地文化新氛围。

4. 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 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要积极转变文化工作仅依靠政府宣传部门单一唱戏的观念, 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积极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政法、社会群团组织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当地政府要把好正确导向, 做好科学规划, 建好文化阵地, 管好文化市场, 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宏观调控。同时, 要改变文化活动传统的纯搞娱乐的老做法, 将知识性、健康性、教育性、实用性的文化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通过举办地方特色文化宣传、现代科技讲座、科普知识展览、村风民风道德论坛、常用法律法规讲座、农业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活动形式, 吸引广大的农村青年群众积极参与, 在寓教于乐中增长智慧,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 农村青年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 随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当前, 由于湘南永州经济欠发达, 存在偏重于经济建设, 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 导致了农村青年群众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存在不同步发展的现象。

关键词:湘南永州地区,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

参考文献

[1]阳畅宏、刘晓忠.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调查[J].学习导报, 2006 (2) :34~35

3.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农村居民;体育需求;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 G812.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54-01

一 前言

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从体育的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计划能否顺利推行落实,关键在农村,也在农民。农村大众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小康。正如原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在全国农民体协会议上指出的:“在亿万农民奔小康的活动中,小康生活本身就有一个身体素质问题,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奔小康,身体健康也是小康社会的一个指标”。因此,农村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现。

二 研究方法

1.本项研究在2012年10月对保定市清苑县、满城县、唐县、易县农村居民较集中的街道、居委会进行访谈调查,调查以叙述性社会调查为主,以解释性社会调查为辅,并结合预先设计的指标进行问卷调查。

2.在调查中从个体和小群体入手,按社会学类属群体划分,采用分层调查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

3.数理统计方法:对采访、问卷收集的材料进行统计处理,运用SPSSI5.0和EXCEL,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1.农村居民体育需求心态特征考察。

体育需求心态起源于人们对体育态度的初级认识,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同主体产生的心理活动即感知、兴趣、动机、需要、体验到评价等都有过认识和自我完善过程,只有运动锻炼对人体生命的作用,才能产生相应的需求心态活动。通过考察发现,农村居民对全民健身的需求为五种心态:一是被动观望心态:39.3%的农村居民对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采取不主动投入的观望心态,认为体育锻炼并不是主活中的必需。二是调剂消遣心态:认为体育锻炼是一种调节精神、摆脱烦恼、消除疲劳、低强度为主的身体活动者占18.3%。三是热情投入心态:对体育锻炼有较强的需求意识和参与意识。常常运用各种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来娱乐身心的占11.8%。四是担忧顾虑心态:有12.5%的居民认为自己每天因工作、家务劳动的强度已很大,身体再也承受不了户外锻炼给机体带来的负荷,认为采用绝对的休息方式,才是机体恢复的最佳途径。五是消极抵触心态:有8.1%的居民对体育健身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这给社会带来不了任何效益。

2.影响农村居民体育需求心态的因素分析。

不良的体育心态对农村居民实施全民健身效果有严重的滞后作用。我们有责任对它的形成机理予以揭示,同时启发人们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消极、投机取巧、迷信赌博等社会不良风气和人性弱点,建立起自我投资、自我需求、自我锻炼、自我受益的全社会的自我体育意识。调查显示,影响和阻碍农村居民体育需求心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对体育缺乏认识,没有理解体育的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综合作用,没有体育锻炼后的良好体验。二是,生活区域远离活动场地,随着部分农村的繁荣,户外空间和活动场地限制影响了居民活动的需要。三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父母照顾占去了大部分闲暇时间,很大比例的农村居民谈到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回家以后无情趣和精力再去户外锻炼。尽管知道锻炼对人体带来良好的作用,但并没有将体育列入生活的日程表。四是,大众体育组织、指导工作薄弱,在农村居民较集中的区域,群众体育辅导站还不多见、健身器械也很少。这种状况很难促使居民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

四 对策与建议

体育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受到社会需要、经济及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因素的不同,人们的体育需求心态也随之不同。随着生活水平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愈加科学化。他们需要科学的健身方法来指导,对社区生活环境中的体育设施建设格外关心。如何来满足和适应农村居民的体育之需求,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加大对群众体育的组织领导和研究,增加对大众体育的投资。目前保定市的居民健身活动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或小群体的聚集,有些活动与本身机能特点不相适应,缺乏科学性。

2.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和家庭建立起自我锻炼、自我需求、自我投资、自我受益的价值观。

3.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战略以在校学生和广大职工为中心,以农村居民为发展基点在一手抓培养在校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同时,将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同提高全民族体质融为一体,与文化娱乐康复保健相结合、使群体这一薄弱环节占有一席之地。

4.应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推广。武术、导引、养生太极、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推动体育社会化,把国家、集体、个人办体育结合起来、把"增强人民体质"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根本任务,把体育看作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

五 结论

1.在中国,没有广大的农村居民的体育就没有真正的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家庭是基础.老人、父母应成为家庭体育锻炼的带头人,使晚辈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体育习惯的熏陶。

2.本研究提出改善农村居民体育需求观念的对策,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进人们身心健康,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需要,是让每一个公民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的需要,是农村居民自身健康的需要和心声,对当前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兆风,伍天慧.基于现状的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0.11

[2] 刘胜.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 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4

作者简介: 马辉,男,1980年出生,讲师,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社会体育

作者简介: 党磊,男,1980年出生,讲师,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社会体育

4.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四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问卷调查报告2007-12-15 21:22:2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问卷调查报告(2)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问卷调查报告近年来,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了解当前我市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我局于近期在全市选取了10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为人知,也受到了大部分农户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还需不断倾听农民的呼声,改进工作方式

方法,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2004年总纯收入1770600元,人均纯收入4611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是因疾病损伤致贫,20是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1、73的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10的人选择是私人诊所,9的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的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的人选择不足1公里,的人选择在1-2公里,1的人选择在2-5公里。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4、19的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71的人基本满意,8的人不满意,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不满

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5、47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1的人认为过高,10的人认为过低,3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调查前半年,22的农户没有家人患病,59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农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农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后及时就诊,共花费医药费121743元,按照规定能报销或减免元,实际报销或减免元。

没有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有病轻,自己治疗,经济困难,能拖则拖,医药费不能报销等。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在2004年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调查显示,实际报销或减免仅占全部医药费的17,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因此,农民在缴纳费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医疗补偿,导致农民认为付出多,回报小,不划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身体健康、没有患过大病的农民不太愿意参加。调查显示在2004年仅17的农户得到补偿,表明绝大部分农户近期并没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在问卷上写上了他们的困惑:“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报销?”。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

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

5.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五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江西师范大学数信学院10级的学生,正在进行本校学生闲暇生活状况调查, 需要您的帮助,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3分钟填写问卷,所有资料只会用作研究用途而不会公开您的个人信息,请放心。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活动是什么?(多选)

A.看电视

B.听广播

C.上网

D.玩电子游戏

E.健身

F.看电影

G.听歌

H.看书

I.读报刊

J.学习专业知识

K.到学校附近休闲场所

L.棋牌娱乐

M.其他(请注明:)

4、在闲暇时间,您最希望在哪些场所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多选)

A.影剧院

B.体育场(馆)

C.街道或小区庭院、绿地

D.公共娱乐、饮食场所

E.网吧

F.图书馆

G.风景区、公园、广场

H.宗教活动场所

I.在朋友、同学、同事家

J.在亲戚家

K.在学校或辅导站

L.在其他场所(请注明:)

5、.妨碍您在闲暇时间参加娱乐活动、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多选)

A.没时间

B.学习负担重

C.经济条件有限

D.无人组织

E.没有合适的人做伴

E.周边缺乏适宜的娱乐场所

F.本人不感兴趣

J.其他(请注明:)

6、您对所学校周围的休闲、娱乐、文化、服务等氛围是否满意?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D.无所谓

7、您是否希望学校有专人来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娱乐活动、维权服务等? A.非常希望

B.不希望

C.无所谓

8、如果学校组织教育培训、娱乐活动、维权服务等,您是否愿意参加或支持自己的同学、朋友参加? B.愿意

B.不愿意

C.说不好

9、学校组织下列哪些教育培训您及同学、朋友,您最愿意参加?(多选)

A.生活技能

B.外语教学

C.声乐歌舞

D.理财投资

E.就业创业

F.安全防范 G.书法绘画

H.文明礼仪

I.健康养生

J.其他(请注明:)

10、下列哪些活动您最愿意参加或您最支持同学、朋友参加?(多选)

A.艺术团,节目表演

B.治安志愿服务队,维护执勤

C.教育小组,授课培训

D.技能培训小组,培训比赛

E.惠民帮扶服务队

F.其他(请注明:)

11、您认为学校还应做好下列哪些方面的建设?(可多选)

A.利益诉求服务站点

B.免费图书阅览室

C.心理咨询服务站

D.维权服务站

6.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分析 篇六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姓名:魏晓丹学号:2008403100年级专业:2008级 编辑出版专业指导教师:王华玲

2010年08月15 日

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08月01日—2010年08月15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梁二庄乡

调查对象:魏子敬魏子良魏子钦魏子山张丹丹

魏静郑晓燕李海月陈书彬陈明杰

调查目的:深入调查研究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改良方

案,丰富农村业余生活。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党政工作的重要部分甚至为核心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基本国情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并且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维持这个基本状态。因此,农民的问题始终都应该受到普遍的关注。时至今日,建国六十余年,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集体奔向小康生活。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村业余文化到底该如何开展,现状如何,如何让我们的新农民在新时代过上物质与精神双重丰富的生活?由此,对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全面了解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就此,我对本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系列问题,总结陈述如下。

一、农村业余文化状况基本现状

㈠看电视、串门,最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

电视是目前农村农民用于业余生活娱乐,普及率最高的大件用电器。电视在农村的产生,极大的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让农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电视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成为农民接触外界的最主要途径。毫无疑问,电视打开了农民的视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没有普及的时候,农民的休闲方式与现在有了很大差异,丰富农村生活,电视功不可没。调查显示,90%以上的农民表示会看电视,而且每天都会有部

分时间收看电视。55%以上表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低于三个小时,在农闲时期,最多可达十余个小时。60%以上的人表示主要收看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近期来人文法制节目也大受欢迎,如《法律讲堂》、《说事拉理》、《传奇故事》等。

另外,作为农村最典型的文化特征,串门依然是人们最受青睐的选择。80%以上的受访群众表示有串门的习惯,并且呈明显的高频现象。

㈡ 打牌、赌博泛滥

据调查显示,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在当地农村出现了大量赌博现象。其中以中青年为主,男女各占比例相当。在笔者的访谈以及以前的农村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中青年人都会打扑克、搓麻将,甚至一些小学生也会凑在一起玩扑克,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也经常在一起打打麻将。就玩牌使用的工具来说,一般是扑克和麻将两种,偶尔还会有牌九。扑克各有许多种玩法。其中几种方式的赌博性质比较严重。打牌的形式还会有流行文化的某些特征。

这种现象在农闲时期尤为突出,春节期间笔者深有感触。大多数参与者并不认为这是不良行为,而只是单纯的娱乐休闲活动。因而,会赌的特别大的极少。而赌的比较大的,应该也估计不超过一百人。然而,我们的政府有必要加强教育,防患于未然。防止大赌、恶赌现象出现,尤其应该杜绝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

㈢ 一年一度的庙会,亲朋好友的狂欢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90%以上的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各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而各路小商小贩也不会错过时机,卖艺的,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笔者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是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的。

诚然,这样的庙会对于农民的业余生活无疑是个鲜活剂。笔者对于儿时的庙会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其中乐趣。可是,毕竟对于活动范围狭小的农民来说,一年一度的庙会频率小了点。相信随着这种感触的加深,庙会会成为农村的一种别具风格的文化。㈣ 农村互联网时代的“萌芽”

调查显示,在城镇已经广泛普及的互联网,在农村已经产生了萌芽。笔者调查走访发现,几乎每村都已经出现了电脑、网络,然而,相对而言,这样家庭的数量实在是不太可观(每村一家两家或稍微多点)。在城镇居民为信息时代信息爆炸而烦恼的同时,农村居民的信息依然呈相对匮乏的状态。但是,就如过往的每个时代一样,相信农村的信息时代也将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农村到来。

农村互联网时代的“萌芽”,是大势所趋,但又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的考验。如何让农民尽快的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让农民利用健康的网络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关于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建设的相关建议

以上就是笔者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笔者认为家乡农民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文化事业的进步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适应。在农民追求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大道上,文化生活却在退化。所以笔者有以下建议: ㈠ 加强硬件建设

农村乡镇应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和电子阅览室等公共设施,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就现在来看,当地农村中具有固定文化场所的村子还是极少。政府应该争取在每村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并配置部分建设器材,定期播放电影等。

㈡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多送法下乡。农民朋友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知法、懂法,多搞些法律知识讲座,并结合农民、农村中的实际情况来宣传法律,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观念。

㈢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都要积极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下乡演出活动。

要组织编创人员,围绕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设小康社会。各级图书馆、美术馆、画院,要积极开展送图书、送书画下乡活动。各级文化艺术馆(站)要面向农村,组织开展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辅导、培训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提高。这样既满足了农民朋友的需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能让他们少打麻将并从戏中汲取健康的精神营养。

笔者了解到,现在每村每月虽然会定期播放露天电影,但是“收视率”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影本身的缺乏趣味性,多是年代较古老,题材性对缺乏吸引力。㈣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

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严厉打击一切淫秽、色情、迷

信等现象。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制定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以整治促规范,健全管理体制。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一个根本问题,即人的问题,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发挥各类文化队伍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从而活跃农村文化气氛,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调查总结

半个月以来,笔者走访了本村几乎所有家庭,不下百家,调查人数不下200人,上至七十余岁的老者,下至十几岁的青少年,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至少在很大程度如实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农村业余文化状况。也正是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父老的调查,不禁对这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文化生活却低俗乏味的农民产生一种十分沉重的同情。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最高的文化水平也就是高中。在笔者父母的时代,他们几乎是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他们生活的时代,农村的物质生活还不能得到满足,文化生活更是无从谈起。乏味的十分可怜。比他们年纪更长的,到现在还是不太能适应现在的文化娱乐,即使收看电视,也不会观看电视剧,多选择戏剧频道,《梨园春》犹受欢迎。对于现在的中青年来讲,他们则相对较好一些,由于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文化生活有较高的要求。

7.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七

1.1 调查对象

将大连市的金州新区、旅顺口区、普兰店、瓦房店、庄河的农村街道随机抽样,选择大连市金州保税区亮甲店街道石磊村、瓦房店西杨乡许家村、小老虎屯镇北甸村的生于该地、长于该地、没有长期外地居住经历的25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6月-7月间进行问卷调查,回收245份,整理后有效问卷240份,其中金州市农村调查男性30人,女性42人,瓦房店市农村调查男性69人,女性94人。

1.2 调查方法

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指标: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2]保险指标;[3]就诊情况指标:包括医院选择、影响医院选择的因素等。

1.3 质量控制

在调查前采取讲述、答疑等方式对调查员进行前期培训,在正式调查前预调查,对调查数据采取双盲录入。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医疗保险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医院的选择

分析发现,有40.0%居民选择社区诊所(一级医院)就诊;有29.2%的居民选择当地区级医院(二级医院);有16.3%居民选择市级医院(三级医院),见表1。

2.2 选择医院考虑的因素

分析发现,有18.8%的居民在选择医院时首先考虑医院的地理位置及环境;而有52.9%的居民在选择医院时首先考虑医师的技术和设备,见表2。

2.3 除了医疗技术外,还关注医院和医师哪些方面

有22.9%的居民关注医疗环境;有高达50.8%关注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见表3。

3 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的患病情况、农村居民就医时考虑的各方面因素,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及群众满意度。本次以大连周边农村的250个居民为调查对象,探讨大连地区部分农村的常见病及就医情况。大量文献表明影响农村居民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情况、患病类型、医院情况、就诊医院距离、医院诊疗费用等。

3.1 年龄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农村居民在选择医疗机构选择的医院级别不同,10~30岁年龄组普遍选择三级医院,30~60岁年龄组普遍选择一级、二级医院,>60岁年龄组普遍选择一级医院或者不去医院看病。见表4。

3.2 文化程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在选择就诊医院时没有区别,普遍趋向选择一级、二级医院,选择省级三甲医院就医的可能性很低。见表4。

3.3 医疗保险

本次调查,大部分的医疗保险都是农村合作医疗,其次是没有医疗保险的,少数有城市职工保险和城市居民保险,极少数是商业保险。持有不同医疗保险的居民都普遍倾向于选择一级、二级医院。见表4。

3.4 医院情况

农村居民选择医院时,会考虑医院的声誉和名气、医院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医师的技术和医院的设备、服务水平和费用等情况,本次调查的240位农村居民中有16%(38人)会考虑医院的声誉和名气,声誉越高、名气越大越受欢迎;有18.9%(45人)会考虑医院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距离越近、环境越好的医疗机构越受欢迎;有52.5%(127人)认为医师的技术和医院的设备很重要,他们会选择医师技术好、设备先进的医疗机构进行就医;有12.2%(29人)的农村居民则会考虑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费用,收入的差异在就医费用方面影响很大,收入越低,考虑费用问题越强烈。患者进入医院后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医疗环境、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院的诊疗流程、医院的就诊等候时间及其他,有22.3%(55人)比较关注医疗环境、5.9%(14人)关注医院的诊疗流程、7.1%(17人)关注医院的就诊等候时间、10.5%(25人)考虑其他因素,而51.3%(122人)关注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尤其在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中,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仅是医护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成为影响患者就医的主要因素。

3.5 就诊医院距离

本次调查的金州、瓦房店农村地区均以诊所为主要医疗机构,没有二级或三级医院。而当地居民到二级或三级医院就诊的路程很长、耗费时间很久,所以没有太严重的疾病,大家都选择就近的诊所进行诊治。

4 建议

4.1 加强农村卫生知识的普及

目前农村患者自我医疗的行为比较普遍,但其效果缺乏深入的研究评价,且农村居民对常见病的危险因素认识度较低,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引导农村患者合理地就诊,形成良好的就医行为很重要。

4.2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水平

农村居民就诊趋向还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而目前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和环境要求尚未完全达到标准,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硬件设施以及医师的收入,从而保证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农民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

4.3 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是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值升高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尽管中国国情决定我国患者总人数多,迫使医生出诊时几分钟就得看一个病人,来不及更多的人文关怀,但是这些都不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相信如果医务人员个人能够在基本的言语和表情上下功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的艺术性,可以很好地改善目前的医患关系,更好地为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保驾护航。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大连市农村地区居民的就医情况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规律,为完善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就医行为引导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市农村地区居民就医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经过统计描述发现:140%的农村居民首诊想选择社区医院就诊。252.9%的居民在选择就诊医院时考虑的因素主要为医师的技术和医院的设备。3除了医师的技术水平外,50.8%患者就诊选择医院时主要考虑的是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结论:大连市部分农村地区不同年龄段居民患病就医需求上有差别,P<0.05。

关键词:农村,卫生服务,就医需求

参考文献

[1]曾小敏,宋艳艳,孙振球.城市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调查和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5):259-262.

[2]钱东福.甘肃省农村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2008.

[3]段晓娟,乔慧.宁夏海原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现况调查及就诊机构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5):698-700.

[4]戚佳明,乔慧,康龙,等.宁夏海原县农村居民门诊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6):670-674.

[5]黄亚欣,乔慧,任海丽.宁夏海原县农村居民需住院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7):883-885.

[6]姜黎黎,黄巧云,李伟明,等.云南省楚雄州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5):458-460.

[7]李巧,李吴萍,汤榕,等.宁夏盐池县农村居民需住院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1033-1034.

[8]李建平,任彬彬.宁夏海原县乡镇卫生院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400-3401.

8.农村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袁德.社区文化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农村经济上去了,农村文化怎么样?农民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新疆霍城县部分乡镇、行政村及一些农民家庭,以实地察访、交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对农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袁德.社区文化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农村经济上去了,农村文化怎么样?农民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新疆霍城县部分乡镇、行政村及一些农民家庭,以实地察访、交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对农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9.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九

我们是合肥学院三下乡实践服务团,首先感谢您对此次问卷调查的支持。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肥西县山南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展开的,通过您的回答,经过我们的分析,从而更好地反映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谢谢!请在您满意的选项上打√。)您的年龄__________ ;您的性别__________)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多少了解()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了解D.不了解3)您认为文化建设对您的生活产生影响了吗?

A.有B.较少C.没有)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多选题)

A. 看电视 艺演出 B.读书看报上网 C.唱卡拉 OK(歌舞厅)D.听广播E.健身活动 F.其他)贵镇每年举办几次文化体育活动()

A.1~2次B.2~3次C.4次及以上)您在文化娱乐方面开支约占收入的()

A.5%B.10%C.15%D.15%以上 7)您认为贵镇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如何()

A.良 好B.一 般C.破坏严重)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一 般D.不满意9)您觉得贵镇的文化建设是否跟的上经济建设?()

A.跟得上B.跟不上,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10)您认为贵镇的文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多选题)

A.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文化档次低B.群众基础薄弱C.缺少政府的保护与支持D.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不足E.其他)您认为贵镇文化建设的重点?()

A.多建造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基地B.加强公民的文化素养建设C.重点加强中小学等的文化建设D.打造大型著名的文化活动)贵镇有何种文化娱乐场所()(多选题)

A.图书馆B.文化站C.报亭D.电影院E.体育场F.其他 13)您对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哪些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您认为政府在农村有哪些迫切的问题需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您对此次问卷调查的积极配合,祝您全家幸福健康!

10.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调查 篇十

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电信S2009-5班

姓名:丘银昌

学号:05 号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胡总上台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富农、安农的政策,虽然如此但为什么国内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呢,教育、医疗、官司是大家心中一个共同的纠结。要使国内消费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那么城乡居民养老状况就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近年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情况:

一、目前国内养老保障制度成就:

1.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初步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近若干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也发展迅速,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初步形成。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20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059万人。现在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养老保障网。

2.城乡居民对于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有所上升:

根据我们这次2011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城乡居民对政府养老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小城镇居民的满意度超过城市居民,但是实际上小城镇居民享有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中,基本养老保险在75%以上,而小城镇居民中拥有比例最高的仅为46.1%。

3.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养老保障:

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也一直广为关注。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参加的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多样化。在养老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包括城镇养老保险,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还是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都覆盖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虽然与非农户口的就业者相比,他们享有的养老保障待遇还不是很高,但是覆盖面有明显提高。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急待提高 :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在本次调查中,养老保障问题在调查的18个社会问题中排在第7位,18%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从本次调查来看,认为养老等社会保障“比较公平”和“很公平”的刚刚超过一半,为50.4%,还有接近40%的居民认为“很不公平”或“不大公平”。从国家统计局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4%,50~59岁的人口也占到13.94%,所以解决好养老保障问题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根据2008年的调查,接近1/3的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一个老人的家庭占18%,两个老年人的家庭超过13%;从家庭人口数来看,在所有的一人户家庭中,35.2%的一人户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有的两人户家庭中,两个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三分之一。而从收入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中老年人数越多,家庭年人均收入越低。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在农民中引起极大反响,但这一政策是面向计生户的,到2006年,共有134.7万人受惠,目前覆盖面还相对有限。因此,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需要着重予以考虑。

2.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2008年的调查,目前社会养老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比如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单位,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都在60%~80%之间,三资企业也接近60%,但在私营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享有的比例只有33%,就业于个体机构和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享有城镇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7%左右。还有一类是没有单位者,这部分包括自由职业、做散工等无固定单位者,与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一样,都在17%左右。

3、目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养老保障的交叉和管理混乱,使参保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奔走于各个单位才能在一系列的程序办理后拿到自己应有的福利。

4.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警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龄人口绝对量在快速增加,居民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数据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参保的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的比例是5.4:1,到90年代中期上升到4:1,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为 3.06:1。本次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中,基本的趋势是,越是年龄大的年龄组,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就越高,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随年龄的降低而递减,特别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参保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

三、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

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和新兴国家面临通胀压力的大背景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未来养老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抑制了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近几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通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

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调查发现,很多参加各种类别养老保险的居民都有超过15%的人不知道报销的比例,说明在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的同时,还需要更细致的工作,使居民了解参加养老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样一方面解决看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养老保障体系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另外,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对象不断增多,社会养老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任务日益繁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参保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根据城镇和农村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来设计、管理和运行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这对推进农村养老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5.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全面推广和实施的同时还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促进广大群众的参保意识。

养老问题是全球一个普遍头痛的事,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的同时更是一个人口老年化严重的国度。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老年人数量庞大。据全国老龄办2010年7月13日在京发布《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

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而且老年化速度还在逐步加快,在我国还未实现现代化之前就提前进入老年社会,出现未富先老的困境。这无疑是对我国全面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6.在养老体系快速建设的同时必须着重抓就业率和发展,只有在有稳定、可靠的收入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养老,不然一切都是个空想。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以及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创造大量的岗位。要养老就必须要有收入而要先富就要先修路。例如在西北,第二亚欧大路桥横贯我国,是欧洲、中亚、东亚乃至西太平洋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便利就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如旅游、餐饮、物流基地等等,同时也方便了当地人到外地去发展。简直整个交通线就是一个经济流域。现在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地区不仅人口众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快速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我国的邻邦,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加快与他们的交通建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也能加快与之相邻的地区和辐射地带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睦邻、安邻、富临的政策,当然也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那么发展起来就更是一帆风顺了,而有了发展养老问题就有了出路有了保障。

11.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老年居民,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技术水平日益进步, 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老龄化趋势愈发凸显。与此同时, 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相较于城市又更为严峻。据统计, 在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等发达地区进城务工, 导致农村老龄化速度相较于城市增速明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特殊之处, 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居民这一特殊群体, 由于农村地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城市而言相对较弱, 同时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基本的医药常识, 其出现的健康问题相较于城镇老年人而言更具研究意义。

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 截至2014年底, 江苏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79.23万人。全省老龄化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根据《江苏省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南通、苏州、无锡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24%, 进入深度老龄化, 相当于发达国家老龄化水平, 是未来20年以后的全国老龄化水平;苏北农村地区的空巢村现象也比较严重。

因此,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村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了解其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其改善健康状态, 提供方便、可行的卫生服务, 促进江苏农村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不论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是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农村地区具有农村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

数据来源:调查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盐城、徐州等地农村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收集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了55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8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为保证调查质量, 调查员全部选用有问卷调查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并在准备阶段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 规范调查员的调查过程。为保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问卷调查由调查员采取面对面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 有部分老年人由于语言交流存在一些问题而不能做出有效回答, 则请家属参与帮助作答。

统计分析:将所有资料数据整理后运用Epi 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情况, 健康自评状况, 慢性病患病情况,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门诊就诊和住院情况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江苏省农村老年居民, 其中男性220人, 占总人数的45.5%;女性264人, 占总人数的54.5%。年龄最小为60岁, 最大为98岁, 其中60-69岁占比为38.8%, 70-79岁占比为37.0%, 80岁及以上的占比为24.2%。受教育程度中, 文盲半文盲为229人, 占47.1%;上过小学私塾的有178人, 占36.8%;初中及以上的为77人, 占15.9%。参保情况中, 有23人没有医疗保险, 占比为4.9%, 有461人参加医疗保险, 占比为95.1%。婚姻状况中, 有配偶共同居住的有301人, 占比为62.2%;没有配偶共同居住有183人, 占比为37.8%。个人年收入小于等于5000元的占总人数的54.2%, 占一半以上;5000-1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8.2%;10000-5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32.8%;大于5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4.8%, 比例最低。

(二) 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

1. 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情况

健康自评分为好、一般、不好三项。被调查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好的比例占41.7%, 自评健康一般的比例占36.8%, 自评健康不好的比例为21.3%。

2. 农村老年居民患慢性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83%。从年龄上, 随着年龄的增大, 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上升 (, p值为0.000) , 80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5.7%, 70-79岁为81.6%, 60-69岁为76.6%。

农村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八类由高到低有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糖尿病或血糖升高、眼部疾病、血脂异常、心脏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 多达36.7%, 其次是关节炎或风湿病, 占比为28.5%, 然后就是糖尿病, 占比为20%。

3. 农村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本研究将农村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分为两部分共11项, 第一部分是躯体生理自理能力 (ADL) , 包括六个项目:吃饭、穿衣、洗澡、起床下床、上厕所、控制大小便;第二部分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IADL) , 包括五个项目:做家务活、做饭、去商店买东西、管钱、吃药。每个项目选项分为没有困难、有困难但仍可以完成、有困难需要帮助、无法完成4个等级,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4. 农村老年居民门诊与住院情况

在对484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 近一个月内生病的人数有274人, 患病率为56.7%。其中, 去看病的人数有249人, 占52.1%;一个月内去门诊一次的人数有156人, 占32.2%, 去两次的有70人, 占14.5%, 三次的有25人, 占5.2%, 看四次及以上的人数有37人, 占7.6%。门诊就诊费用的均值为804.03元。

另外, 对其住院情况的调查显示, 近一年内住过院的人数为128人, 占26.8%;住院一次的有97人, 占20%, 住院两次的有31人, 占6.4%;住院三次及以上的人数有20人, 占4.1%。最近一次住院费用的均值为7668.64元。

三、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多项式Logistic回归计数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因变量为三值响应变量, 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分为好、一般和不好三项, 并将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作为研究对照;自变量的选择涉及到个人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状况、参保情况等方面, 具体选择及赋值见表2。

(二) 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以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好、一般和不好作为因变量, 以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作为对照组, 通过多项式Logistic回归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检验显示, 模型总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参数估计结果来看, 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最近一次住院费用、患病状况等都具有显著影响。 (表3)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显著, 变量栏括弧内为参照组

首先, 从人口学特征来看, 年龄和性别因素都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从年龄上来看, 年龄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从性别上看, 男性的健康自评状况要比女性差。

其次, 从社会经济状况来看, 家庭年收入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结果显示, 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家庭, 其健康自评状况越好。因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较低, 所以其家庭收入对于其疾病治疗和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收入越高的家庭, 越有能力用于支付老年人的疾病治疗费用, 相对而言,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会较好。

再次, 从患病状况来看, 相关变量都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没有慢性病的老人比有慢性病的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明显要好;最近一个月内没有生病的老人比最近一个月内生病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也更好;过去一年没有住院过的老人也比住院过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更好;从住院老人的住院费用来看, 住院费用越高, 其健康自评状况越差。这也反映了患病状况是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非常明确的影响因素, 同时也反映出健康自评状况能够比较合理的反应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 从参保情况来看, 没有参加医保的老年人比参加医保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要好, 这也说明, 有些没有参保的老年人可能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所以并没有参加医保的意识或迫切性。

四、结论与政策讨论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 我们发现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整体健康水平不高。同时,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分化也较为明显。通过对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 年龄和性别因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差, 男性的健康水平要比女性更差。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的重要因素, 家庭收入水平更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高。另一方面, 患病状况更能反映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患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以及近一个月的患病情况和近一年的住院情况都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 患病老年人尤其是住过院的老年人其健康自评状况明显更差。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没有参保的老年人比参保者的健康自评状况要好, 这也反映了农村老年人的保险意识相对较弱,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者可能还不倾向于购买保险。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 当前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政策应该以整合养老服务政策与健康政策为基本导向。一是需要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康复、照护、转诊服务的能力, 重点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老年人带病带残生存时间, 更好地实现健康老龄化。二是依托社区发展医养结合式的基本养老服务, 提高农村老年人尤其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水平,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等多重功能转变。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新农合制度, 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保险宣传, 实现农村地区新农合的全覆盖。对于经济能力较强的家庭, 鼓励其参与商业保险, 通过多层次的保障减少重大疾病对家庭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四是探索农村地区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对解决农村地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照料问题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姚兆余, 陈雪玲, 王翌秋.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地区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2) :99-102.

[2]刘颂.江苏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J].人口与社会, 2015, (02) :70-71.

12.关于居民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科技产品的不断日新月异,大到国家,乃至世界,出现能源紧缺危机,而小处影响到各家各户的能源使用方面的费用,已成为家庭中不小的经济负担。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国家实行一系列的节能措施,而科技产品的生产则更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而居民的节水节电意识也不断提高,生活中的巨大节能潜力慢慢被人们所认识与挖掘。为了了解居民生活节能状况,我们为此对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居民进行了此次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的节能状况与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学历以及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有很大的关系。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范围:舟山,苍南,金华,温州,慈溪,宁波,台州,湖州,江阴,杭州,长兴,丽水,湖州,义乌,德清,长兴16个市(县)的居民。

调查方式:

1、采用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手段,有书面问卷和网络问卷)。

2、入户,进行个别的采访。

3、走访各个超市,了解节能产品的信息及销售。

4、利用网络了解节能现状 调查内容:

1、居民节能意识。

2、居民家庭节能电器的使用。

3、节能知识的普及状况及学习状况。

4、下一代的教育意识。

二、样本(问卷)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地域分散,主要调查对象为学生(学生对家庭的节能也比较了解),其他各个职业也较分散。其中也有不同学历的人群。

全部问卷总共105份,其中5份不属于浙江省范围(舍弃),有效问卷100份,样本地域和城市规模分布如下:

表1样本地域分布

表2样本城市规模分布

表3人群分类

三、节能意识深入人心,居民普遍有良好的节能行为和习惯

(一)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经过多年的宣传,节能这一个概念已深入民心,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都意识到了节约的重要性,自觉地加入到节能的行动中去。通过统计问卷,我们发现,其中有62%的居民对节能的重要性表示了解和非常了解,26%的居民表示有点了解,没有居民表示不了解,只有2%的居民尚对节能的重要性不太清楚。

(二)节能成为居民购买物品或家电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十年前,人们购买家用电器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如今,逐步富裕起来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在关注质量、品牌的同时更加关注家电的节能环保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节能现今已成为居民购物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8%的居民将其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有70%的居民会将节能与价格、性能、品牌兼顾考虑,有12%的居民将其作为次要因素,只有10%的居民无所谓或者不考虑的。

(三)居民家庭中,基本上都具有节能电器或用品

统计表明有10%的居民经常购买和使用节能电器,有40%的居民基本上使用节能电器和用品,38%的居民少量使用,只有12%的家庭还未配置节能电器。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居民中普及率最高的节能电器就是节能灯,基本上有使用节能电器的家庭都具有节能灯,其次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冰箱、节水马桶节能电饭煲等其他常用电器中的节能产品。

(四)大多数居民有很好的节能习惯

在问卷中,很多居民提出了很多有用的节能知识,例如:他们建议看完了电视机和DVD,将电源拔下,这样才不耗电;暂时不用电脑时,可以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当彻底不用电脑时,记得拔掉插头。坚持这样做,每天至少可以节约1度电,还能延长电脑和显示器的寿命;使用双键马桶,节能好用。与传统单键马桶相比,用双键马桶每家每天至少节水一半,还能减少污水的排放。等等这些,充分的说明了,居民已具很好的节能习惯。

(五)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的不断多样化是宣传节能的重要动力

调查中,我们特别询问了居民节能知识的来源,分别为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网络,从别人交谈或行动上,其他,其比例分别为30%,30%,21%,15%,14%,可见居民节能知识的来源多种多样,而主要来源还是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和电视、广播。可见媒体的宣传大大的提高了居民的节能意识及节能手段。

(六)节能不止在居民的水电节能,还在居民的交通节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的节能意识不只是停留在节水、节电,一种新的观念也开始为居民所了解,那就是交通节能,调查发现有36%的居民出行时愿意采用公交或地铁,40%的居民采用步行或自行车,很少的居民愿意采用轿车。这充分说明了居民的生活形式的改变也与节能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交通节能概念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出行。

(七)节能知识也成为居民日常学习之一

节能宣传中多包含节能知识的宣传,而节能知识的学习已然成为居民日常学习的一方面,有18%的居民经常学习节能知识,有64%的居民偶尔学习,虽然也有18%的居民从不学习,但相较以往,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四、节能带来的经济效应和商品发展

(一)节能给居民生活带来经济实惠

随着节能产品推广,也带来一系列的疑问,比如为了节能,是否会给居民带来经济负担;能否在节能的同时,同时也减少日常费用等。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有36%的居民认为节能产品给家庭经济带来很大的经济实惠,54%的居民认为有较小的实惠,只有2%的居民认为基本没有,值得注意的是受调查居民中,没有居民认为因为购买节能产品导致节省的还是购买产品花费大,此外还有8%的居民不太清楚。从这些数据可见,先不论节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节能确实带来了实惠,而这些已得到大多数居民的肯定。

(二)家用商品不断向节能方向发展

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多家大型超市,去了解节能产品的销售情况。我们发现,现今节能产品可谓是琳琅满目,绿色冰箱,节能电饭煲,太阳能热水器,家用净水器等样式繁多,贴近生活,而柜台上最多的莫过与节能灯了。商场销售员告诉我,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政策的实现,节能环保概念的宣传,居民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而商品也都打上了节能环保的旗帜,而且节能产品也卖的相当红火。我们也观察了几个商品的介绍,“省电50%”,“高效节能”,“低能耗”,这些字样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更吸引着顾客。销售员还告诉我们,再节能产品中卖的比较好的,有节能灯,节能冰箱,节能空调等比较常用的,在家庭水电开支中占较大比例的家电,而净水器等一些不太常用的则比较少,很少有顾客买这些电器来实现水循环利用等。

五、影响节能意识及行为的相关因素

(一)城市规模影响居民节能意识及行为

我们对100份调查问卷进行地域性和城市规模的分类——受调查居民中约有37%的居民来自中等规模或以上的城市,约有63%的居民来自小城市或乡村——从而分析节能意识及行为与此两者的关联性。我们发现,节能意识及行为在浙江省内与地域无明显的关系,但是与城市规模有一定联系。而中等规模或以上的城市居民的节能意识及行为要好与小城市或乡村居民。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大中型城市发展程度高,宣传力度大。

2、大中型城市生活节奏快,用水用电开销大,而小城市或乡村生活中水电等费用相对较少。

(二)学历影响节能行为,与节能意识关系甚微

学历与节能意识关系甚微。调查中,我们抽样了不同学历的人,但凡有家庭意识的,都是有较强的节能意识,不仅在于节省家庭开支,还在于响应政府和国家的号召“环保节能”。调查中,我们特别调查了一部分小学生的节能意识与行为,从中我们发现,即使如小学学历者,都有很强的节能意识,他们对于节能重视不逊于高学历者。但因为知识的匮乏或者生活经历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有些节能的行为不正确。不仅小学生,中学生,成人中也是如此,因为学历低,知识面狭隘,使得有些居民的节能意识足够,而没有很好的节能方法。所以学历常常会影响节能行为。

六、节能状况虽较以往有很大进步,但节能潜力还是很大

(一)节能意识强烈,节能知识匮乏

以上述而看,居民的节能意识是积极的,是强烈的,但随着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居民节能知识还是相当匮乏的。调查中,我们采访一些居民时,把由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编写的《居民节能36计》中的一些知识提供给居民参考,其中大部分的节能知识,居民是不

了解的,不知道的。例如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更省时、省电;冰箱存放食物容积为80%为宜;空调使用时夏季温度设定在26~28℃,冬季设定在16~18℃。夏季空调配合电风扇低速运转,可适当提高空调的设定温度,既有舒适感,又节电。电风扇最快档与最慢档的耗电量相差约40%;微波炉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子,使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味道好又省电;直径大些的平底锅比尖底锅更省煤气,等等这些。居民基本上都是闻所未闻的。而且从问卷中也可看出虽有82%的居民有学习节能知识,但64%也只是偶尔学习。所以我们在看到节能知识受到广大居民关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节能知识匮乏这一现象。

(二)节能产品多样,家庭使用单一

上述中看出商家中的节能产品多种多样,但家庭中使用的却就是那几个“大户”——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冰箱的少数几样。这一现状也说明居民生活中节能潜力还是巨大,不仅在于节能知识的补充能使这潜力被挖掘,同时增添更多的节能产品也是挖掘潜力的重要力量,如节能马桶,节能空调,净水器等都还有很大节能空间。

(三)推广生活节能,宣传还是重点

调查显示,有52%的居民认为推广节能还是从加大节能宣传的力度为最有效,有23%的居民认为进行能源价格调整也是重要的方法,6%的居民认为应该进行能源用量控制,19%的居民认为应该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另外还有10%的居民认为加大浪费能源行为的惩罚力度也是很有效的。从比例来看,加大宣传还是重中之重,宣传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四)加强对下一代的节能教育,是对长远节能的重要保障

节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足有78%的居民认为对下一代的节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18%的居民认为必要,只有4%的居民认为没有多大的必要但还是教育一些好,没有居民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注重培养下一代的今天,居民都会认为宣传节能,实行节能,不只局限与成人,更应该从孩提抓起。

我们呼吁,从现在开始,我们该支持并提倡“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包括九项专项行动,即:企业行动、学校行动、青少年行动、家庭社区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调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使节能减排变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上一篇:农村支委委员述职报告下一篇:董事长秘书工作总结以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