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2024-07-3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精选16篇)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一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鸿飞

(海南省临高县红华中学)

摘 要: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要求现代学校内部教学也需积极有效地落实实践,真正保证学生高效优秀的成长和进步。依照现代教学基础,积极探讨和分析初中语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方法,真正实现现代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技能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现代初中;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呈现在表面体现在时代节奏感加快、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这种高节奏、高格调的社会发展状况需要现代青年具备高智商、高思维才能在现代社会发展生存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初中语文这一初中内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课堂参与对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落实到现代初中内部,教师就需不断花费心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获取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未来有用的知识。初中语文作为现代初中教学课程内部一门重要的语言类学科,在学习和考试中占很大比重,需要教育教学者对其真正重视。真正实现现代初中语文培育学生多方面思考、全方位思维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现代学生的高效培养。

一、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真正参与和思考

在过去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内容不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较为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效地应用教学技巧,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不断引导和带动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真正参与的实践当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综合高效教育。

例如,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养成诵读古诗的习惯,“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以初中二年级课文《老王》一课为例,在诵读之后,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确参与《老王》一课了解以及掌握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获。上课之时,找一位学生讲解课文出现以及所着文章的作者的背景和主旨等,讲解完课文,找几位学生对课文做主题总结和归纳。再如,《背影》一课,了解父亲与“我”深深的爱之后,鼓励学生参与分析两课的写作手法和方式。如此下来,在各种教学内容的贯穿以及教学技巧的灵活参与和应用下,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得到基本的培养和提升,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

在许多的初中学校内部,许多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对于学生真正掌握状况以及学习产生的问题都拒之门外,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学习参与中激情高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讨论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以及能真正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思想、沟通想法,真正激发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和教学。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分设给学生几个问题:古代用石头、木料、竹子等做成了石拱桥、廊桥等,现代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那么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桥呢?再如,《苏州园林》一课内容,“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其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做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交流的基础,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三、结合信息应用技术,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现代信息应用技术作为现代学校内部参与教学的一部分,真正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在语文课堂上予以辅助和指导,能够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知识汲取的实践中,了解丰富多彩的语文文化和知识,实现对学生学习教育的有效落实,真正做到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育和提升。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奇妙的克隆》一节为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之后,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应用的呈现,让学生通过有声画面的呈现有效了解克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前对科学创造的探讨和分析,与此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和生活,谈谈自身对科学技术创造以及克隆技术的态度和看法,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提升,实现对学生的基本教学和培育。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不断进步和提升,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力度也需真正加大,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需要学生自身真正有效地参与,需要教师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两者相互监督和协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万美莉。《氓》创新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32)。

[2]管然荣,赵月华,于晓丽,等。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03)。

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二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求异对比,学会留白,确立目标

新一轮的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可以说, 语文课堂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天地。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短文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即使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讲解, 如修辞、关联词等, 也可以让学生据此造出具有创造性的句子。阅读方面, 笔者在讲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项链》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小说续尾安排的别具匠心, 就组织学生为其续写结尾。写作方面, 记叙文主题的确定、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提炼、散文诗的练笔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笔者在让学生用“一望无际”造句时, 要求每个学生造句所选的方向不相同, 在讲《趵突泉》时, 笔者要求学生每人介绍一处胜景, 并以导游词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从而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遗憾的是, 现在的语文教师在授课时, 都喜欢从一个结论出发, 去分析成因, 甚至就固定某一词来形容一事物, 其实这恰恰是阻止学生进步, 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暴行。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与现成的“结论”进行求异对比

学生一定要听教师的, 而教师就全部依靠参考书的, 而参考书上的答案也是承袭前人的一些参考答案, 不免会有一些主观色彩和偏差。其实, 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无论答案对否, 都是对其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培养, 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承载的内容。现在的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与教参、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首先, 教师要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材中也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疑点进行认真思索,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如《劝学》一文中的“以绝江河”的“绝”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不同的参考书, 很多大家都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很多时候, 学生的求异过程可能道理不够充分, 偶尔还会闹出一些小笑话, 但是这会让学生的思维转起来, 让学生学会了思考, 学会了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种大胆求异的过程,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想、勇敢说的好习惯。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留白, 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设置悬念, 言已尽而意无穷是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 教师要运用这一空白点,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一点, 鲁迅的文章比较突出, 如《祝福》中, 当鲁四老师听说祥林嫂被其婆婆偷偷抢走后, 特别生气地说:“可恶!然而……”这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发散思维的空间。学生在通读全文后, 可以对此进行一些设想, 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笔者就展开了一个小小的“讨论”:“然而……”后面省略号含有作者的哪些意思呢?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大大提升了其创造性思维。另外, 诗歌中留白的地方更多, 教师要抓住每一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做好“引导”的工作

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 而更重要的在于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工作, 使课程正常进行。

1. 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确立目标。

有了目的, 行动才更有意义, 没有目的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当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开始漫游时, 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拉回来, 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现在的教师一般都能注意鼓励学生创新, 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当怎样做, 教师却是一头雾水, 这就让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听过一次课, 一位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师在课程进行中就犯了类似的错误,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敏捷, 但是其目的性差, 只是为了拓展思维而拓展思维。这时, 就需教师及时地把学生拉回来, 让其向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靠拢。

2. 高中语文教师在学习和探究时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

思维本身就是一个线性结构, 会时断时续, 但其实质还是连续不断的, 内含着一定的前因后果的关系, 它具有鲜明的层次, 并且要有合乎逻辑的规则。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要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 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候, 思维又是混乱的, 每一个思维环节都暗含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一定要引导孩子进行详细阐述, 从而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教师一定要善于指出学生思维中的问题, 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把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来。

3. 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将质量不高的思维引向纵深。

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 要想激活高质量的思维, 一定得要有广度和深度。否则, 浅层面的创造性思维意义不会很大。教师一定要找准机会引导学生向纵深方面发展。

4. 高中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如果学生思维进入了是非不明的区域, 教师要及时拉回来。

不受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束缚是创新思维独具特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丢弃法则, 任意行事, 这样学生一定会陷入思维混乱。如上文提到了祥林嫂, 有的学生对其死因观点不一, 他非说是祥林嫂自寻死路。而这就不符合作品的中心, 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加以纠正。

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38-01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被动的受教育方式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和自制力的加强,已经有了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低年级学生像刚学走路的婴儿,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需要教师充当指路灯,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一、小组学习,积极尝试,探究学习途径

“交流合作、生生互动”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的进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编排好学习小组,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2.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3.对小组学习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自学,巧妙引导,探究学习情境

在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具有个性的责任感,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会有独特的理解与体验,对学习会有各种途径与方法,但这也需要我们来为他们“导航”,加强灵活的自学引导工作。

三、尊重学生,区别差异,探究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提倡自学自悟、自学自得。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将新奇感化为求知欲,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使其能在实践活动中去悟法、学法、得法、积累法,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龄儿童。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学习。

四、注重启发,以导为先,探究学习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明白,难能可贵的是将它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为主、为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导学”取代“受学”,以导为先。导学,学是主体,导是关键,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就应该在“导”字上下工夫。具体过程可分为五步:

1、导向——我们要导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要求直至学有所成。

2、导情——近代教育家第期多惠斯曾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单单在于传授本领,也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可见,我们的小学语文应该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设置疑问,形成提高意识,努力让师生情感交融与作者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导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一篇、一类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阅读理解,自主进行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4、导思——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5、导序——我们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线索,尽力使作者、教者、学者融为一体。

此外,我们还要把引导的落脚点放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吸收、自己消化”上,从而达到“自食其力、自致自知”的效果。

五、联系巩固,拓展创新,归纳学习结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丰富练习内容,将语文基础知识,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创新能力的思维扩散知识点制定为联系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改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创造性的去拓展练习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四种形式:第一,小组讨论,拟定重点习题;第二,教师设计重点练习题供学生选择参考;第三,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小组交流;第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形式。只有这样,学生自主练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通过系统的自主学习以后,我们要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加以总结归纳。首先,我们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也就是指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运用的方法与策略;交流学习收获,包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对某些字词句段的独特感悟,及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收获。另外,我们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以及同学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质量,思维的准确性、深广度多方面展开总结归纳,交流新的学习方法,对原有方法的新运用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灵感和体会等。

4.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除了展开知识的传授,更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是创新的源泉,思维是心灵的启迪。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语文,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仅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许多教师都认为语文是一门记忆型学科,只要让学生记忆、背诵就够了,实则不然,语文是一门感知型学科,学生除了对文章进行记忆、背诵外,还要理解文章背后的寓意,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是理解的关键。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首先阐述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再结合具体案例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通过对课文滔滔不绝的讲授,让学生在台下记忆本堂课的重点。这样虽然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只想着教师讲授,不去自己思考,这样在考试中面对陌生题型时便不知从何思考。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教师一味地讲授,不让学生去探索、去观察,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思维能力培养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思维能力,广义上指的是人脑对世界的反应,具体分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运用的是狭义上的思维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它能够使人迅速的判断、做出对应的反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三点:

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对于中学生而言,语文概括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章大意。这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语文基础水平,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在阅读后自我消化,或是消化的时间较慢,这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渗透思维教学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或许在第一次学生还会表达错误,但是在多次的练习下,学生阅读完后会潜意识的归纳重点,掌握中心思想,这对于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或是在考试中遇到陌生的短文十分有利;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文章分析能力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分析能力强,可以瞬间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古人的词汇、语法与我们大不相同,学生拥有分析能力可以在文言文学习中找到解题的关键,在考试中融汇贯通,提升解题能力;三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想象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了语文学习的“套路”,不愿意从中创新。在培养思维能力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这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导致写作质量差,而思维能力让学生观察生活,拓展想象,将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表达,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思维

在《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语文这门学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所教授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语文的更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位学生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更好的培养自主思维。

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歌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己阅读诗句,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语句,对于中学生而言无疑是难如登天,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存在着差异,所理解的中心词句也会有偏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理解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教学伊始,教师对学生说“我们今天穿越时空,去看一看东汉时期诗人的形象。”接着教师以一段配乐视频让学生观看《龟虽寿》的视频,在视频中学生观看到不同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消失在这个世上,但诗人却异常的豁达,认为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有着极大的作用。结合配乐视频,学生仿佛走进了诗人心中,感受到诗人豪迈的气概。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诗歌找出中心句,学生便可以在思考中准确找出。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观察问题,找出问题答案,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除了视频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质疑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这一篇课文,教师将这篇课文的题目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你们相对这个题目提出什么问题吗?有的学生提出这篇文章讲述的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有的学生提出作者是不是走到了山的那边?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给自己解答,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课文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通过多元的情境,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走进课堂,思考问题,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新课程的改革对语文的学习要求进行了重新定义,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更好借助语文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探索,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更要理解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含义。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探索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习散文诗《荷叶·母亲》这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讲授课文,点明课文讲述的是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从而歌颂母爱,这样是无法激发学生与课文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情绪的。教师可以在讲述完荷叶为红莲挡住了风雨,暂停下来,问一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探索文章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在回想中讲述起来自己的故事,如有位学生的家距离比较远,于是他便在学校的宿舍住了下来,学校里面的伙食一般,他母亲除了让他周末回学校时带上做好的菜,还会在每个礼拜三又送来一次,不论风雨。还有一位学生说,小学的时候妈妈帮我洗衣服,每一次出去都是香喷喷的,后来来到初中住宿,自己洗衣服才知道是这么的辛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想母爱的故事,再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表达怎样的感情,使学生对荷叶的故事有了更多的感触,实现了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探索。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灵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读写结合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降低学生写作难度,让学生在文字中抒发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展开:

一是让学生书写读后感。读后感是学生阅读文字后的所思所想,在学生刚刚阅读文字后,一定有许多的情感想要表达,教师要给予学生时间与平台,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情,完成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如在教学《最苦与最乐》这一课时,学生在阅读后便产生了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可以相机在教室中展开一个读后感分享会,先让学生将自己读后感的大纲写出来,按照大纲分享自己读后感内容,在将其书写在练习本中。这样分享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想法,完成大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段落总结能力,使学生养成习作时先写大纲的习惯,也在展示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后也会主动写下读后感;二是让学生仿写文章。仿写能够了解作者写作的方法,并在自己的文章中灵活运用,这时学生创新的前提,掌握了写作方法,才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如在教学《蚊子和狮子》这一首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寓言故事的写作方法,再自己动手写一则寓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寓言故事都是以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些还运用了反讽的写作手法。当学生分析了寓言的写法后,一个个都动笔写出了自己想象的寓言故事。教师在班级中张贴“寓言故事”文化展览,使学生在课后可以欣赏他人的寓言故事,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水平;三是续写文章,激发创新。续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续写时要对人物性格、故事走向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才能够续写出不突兀的内容。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续写课文,说一说当皇帝被小孩子戳穿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续写给了学生强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拓展思维,用自己创新展开续写,呈现出一各个有意思的故事。在读写结合中,不仅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让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展开,进而提升语文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走进生活、读写结合等方式一步步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大门,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的开拓思维,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5.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五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的使命,在于向中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及特点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应严格限定时间,有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外可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通过抢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2、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打开思路,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进程后,教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学生从美英双方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结论。

3、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史实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名词解释供学生练习。如:关于禁烟运动,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言简意赅的解释。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新观点或丛新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教师须格外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局内。然后启发学生:若你作为郑和去航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学生联系从前所学知识来思考。同学们个个自比郑和,兴趣很浓,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集合思维的发展

集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归纳、整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合思维的方法有:

1、纵横归纳法 即归纳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是指依据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将散见在各章节的历史知识加以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把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要点浓缩法 即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集合思维。如,秦末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赋役繁重,严刑苛法。许多教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学生应注意消化理解,逐步做到自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和要求,逻辑思维的训练,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1、判断练习对形成某一历史概念有关的相似或相近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或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等是判断练习的主要题型。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必然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后决定、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说明。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迁移思维的发展

迁移思维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发展迁移思维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迁移知识的能力。

1、旧知识的迁移训练

迁移总是以已有知识为前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古今、中外、同时、同地史实的对照联系,启发学生联想,开展迁移思维,逐步掌握新知识。如,讲西欧封建制的确立时,可联系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历史,要求学生回答:中国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封建生产方式有何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指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欧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西欧封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政治上形成层层受封的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是普遍建立庄园经济,基督教会是个大封建主。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加深对西欧封建制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2、邻科知识的迁移训练

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相关。凡是邻科已讲过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可以引渡、借用,以丰富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如,讲中国古代史,可以联系到许多成语典故的由来。讲希波战争,可以联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渊源等。

3、其他知识的迁移训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历史教学有关的知识,诸如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课堂讲授时,若能与这些知识相联系,学生倍感亲切,极易加深印象。比如,讲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时,可联系影片《大决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形成后,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6.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六

在生物教学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中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表现丰富,如对问题的猜想或应急性回答,提出怪问题,产生新奇的想象,对难题的顿悟等。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长期以来,逻辑思维一直被视为科学思维的唯一类型,而非逻辑思维仍未被重视。笔者认为,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生物学知识,有时非逻辑思维竟起关键作用。

一、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的夸张、拓宽和升华,是对表象理想化的改造;它可以脱离现象,但却以现象为基矗想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等特征。在科学发明创造中,飞机的设计受到鸟和蜻蜒的启示,潜艇的制造得益于对鱼类的模拟,它们都证明了想象对于发明创造具有重要作用。想象以实际生活小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表象为基础,在它们之间进行分解、组合、类比、联想等加工而展开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比喻、类比和联想等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创设感性的形象,为他们进一步思维提供资料信息,并使思维具体化。

1.运用比喻,创造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拿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以某种已知事物去说明相类似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生物教学中借助比喻,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结构时,联系学生熟悉的弹簧,把蛋白质的多肽链比作弹簧的钢丝,弹簧的螺旋相当于多肽链的盘曲,再把一条或多条弹簧折叠起来,也就是多肽链盘曲成螺旋后再折叠,相当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这一基础上再闸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是由氨基本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决定的,就像制作弹簧的钢丝,其材料的种类、长短、粗细有差别一样;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像弹簧的缠绕、折叠方式不同一样。这样,就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再如把DNA的结构比作“螺旋状的楼梯”,把生物膜上的载体比作“渡船”等,无不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运用类比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类比和比喻一样,也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类比往往又要通过联想才能充分激发想象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巧妙的设问,在学生头脑中引发各种各样的新形象,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学习生物进化中各“纪”动植物景观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古生物的化石、现代生物界的图景,可造一幕幕或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或雷电交加、地动山摇,或蔽树参天、恐龙横行等古代生物界的图景。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也易于学生理解。学生经常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可见,利用想象的直观形象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产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创造性想象力发展速度很快,不仅会再造想象,而且能创造想象并与创造活动联系起来,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想象为契机,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科学想象,激发其好奇心与兴趣,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以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然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

“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水平与层次不同。如果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利用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快捷性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因为直觉思维往往要同时对若干个思维方向作出鉴别与选择,所以,利用生物选择题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快捷性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已包含于所列的选项中,在发掘题设条件与各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选项进行比较,迅速淘汰错误选项或迅速识别正确选项的过程中,即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选择题训练中,往往一读完题,学生就立即写(或说)出答案,但问其原因,有些学生回答不出,只好说是“猜”的。有的即使说出了理由,也是做题后想了半天才说清楚的,这实质上就是直觉思维的作用。直觉思维由于是人的思维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冲破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束缚而直接与结果相通,从而省去了中间思维细节,直接反映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具有快捷性。学生快速地解题过程正是如此。如果要他们说出原因来,就必须将思维还原成一般的逻辑思维过程,恢复中间推理的细节。因此,在进行习题训练时,要规定练习时间,加强解题速度训练,鼓励学生“猜题”,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向学生说明,强调“猜题”决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要经过积极思索才可能产生思维的飞跃,特别是直觉是通过大量知识积累和长期思考问题,使人的想象达到一定饱和度后产生的。因此,学生平时必须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注意知识积累,不搞偷工减料。那种寄希望于练习或考试时突发奇想,胡乱“猜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猜测性直觉思维常常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环节,而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环节往往被忽略,因而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猜测性。因此,教学中对问题的讲解和阐述不要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直接猜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可以设问:假定恐龙没有绝灭,地球上生物界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再如,学习遗传与变异时,设问:人类能否进行无性繁殖?

人类怎样征服遗传病?如何用基因疗法治愈癌症?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猜想的结果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归谬引伸,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灵感思维的培养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新奇性、独创性和忽逝性等特征。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仍未能解决(12年之余),一天由于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环形而突发灵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结构式。因此,灵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难题往往就是靠这种灵感的顿悟,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

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灵感决不会从天而降,它是在一定知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久经沉思之后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突然沟通。爱迪生说:“发现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 十八的血汗。”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会使自己魂绕梦牵,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受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豁然开朗。这正是因为长期深度思考时,大脑处于受激状态,异常活跃,所思考的问题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这就为灵感的产生准备了基本条件。由于大脑的极度兴奋与紧张,也可能抑制了思维的正常运转,当受到某种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的刺激时,就可能一下子唤醒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产生灵感。所以说,灵感是人们长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其次,还要帮助学生捕捉灵感爆发的最佳时机和环境。灵感往往出现在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的松弛状态,如在散步、听音乐、赏花或与人讨论、交谈或一觉醒来时。所以,要培养学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学习习惯,在长时间紧张的思考之后,适当放松一下,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调整,往往也是灵感爆发的良机。

总之,逻辑思维虽然具有可靠程度的优点,但易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而非逻辑思维可突破成规与定势,更具有创造性。在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发展过程中,适当地辅之以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利于其形成全面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心

爱心

7.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在内容和结构上与小学语文具有较大的差异, 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综合应用。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只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基本理解和掌握, 虽然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但是使得语文学了成为了一门普通的学科, 难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及其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它主要表现在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 对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 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整体性发展以及进行系统全面的思维活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把握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二是学生在深入的钻研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其学会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例如,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朱自清《春》 (人教版) 一课时, 先在课堂中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 要引导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 并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对眼前的情境进行描述, 之后引导学生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通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的理解, 把握住春天到来时的本质特征, 以此来加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它通常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由于初中生的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十分迅速, 并且个体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时候要注意养成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并且在课堂上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活动。

例如, 学生在学习鲁迅的《风筝》 (人教版) 一课时, 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又可以从教育悲哀的这个角度来让学生理解教育对于人们“精神的虐杀”, 同时对于文中“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 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是,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等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切实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 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 提高遇事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在对《次北固山下》 (人教版) 的古诗教学中, 当教师利用课本中的插画帮助学生来品析“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时, 有学生提出了疑问:根据画中的风向和帆杨起的方向来看, 如果诗人是站在船头, 那么就与风、帆和船行的方向相反,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悬”字来进行描述呢?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得出了可以让学生接受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就充分尊重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语:除了以上所谈到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三种策略之外, 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并通过系统性的训练, 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 初中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和其他科目学习能力的增强。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中学教学, 2015 (2)

8.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激发 思维 汉字演变 持续时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92-02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对学生的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探讨。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技能训练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演、表现自己,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接受者为参与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上的角色定位,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体验、探究、发展的世界。老师不能怕学生回答不对,应多给学生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兴趣为前提,大脑才能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的思维潜能。因此,我们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我认为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课堂上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实物导入、图片导入等等。比如,我在《怎样写好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上是这样导入的:东晋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裴楷脸上有三根又长又黑并且还很粗的毫毛,一般画家为他画像时,谁也不曾画上。顾恺之则不然,他不但画上了这三根毫毛,而且画得异常突出,使裴楷粗犷豪爽的神情跃然纸上。裴楷脸上的那三根毫毛是别人所没有的。顾恺之正是抓住对象形体上的特点,画出了人物的神态、性格.这恰恰是他绘画的高明之处。这种画法实质上就是抓住典型细节描绘人物。写作也是这个道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这样自然的引入课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感到每节语文课都有新鲜感。比如,自读课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学生提前备课,然后安排一名学生讲课,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开展竞赛的形式。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故事大赛、知识竞赛等,获胜的同学给予奖励。语文学科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更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多想办法,丰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的使用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观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这节课中,我利用电脑下载了许多月球的图片让学生看,还给学生播放《水调歌头》的多媒体视频文件,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掌握了月球知识并积累了许多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4.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是兴趣的最佳养料。老师对每个大胆的质疑,每个新颖的发现大加赞赏,对学生思维、语言的独特性给予热情的肯定,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因得到老师的肯定,往往会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疑”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很多老师剥夺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只是老师把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抛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创新意识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新问题的能力。如开始学生质疑往往只能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文章的前后文、不同段落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一些深层次的疑问,然后,再拓开思路,要求把课外阅读、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步步引导,最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有创意的发言和叙述。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讲课前,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可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的发挥。

四、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讨论中激活思维、磨练语言。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包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要强许多。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注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丹.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初中语文问题意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36):25-25.

[2]贺广军.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4,(33):45-45.

9.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九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的运用教材,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分别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发散和评判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初中英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1307034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3-0063-0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也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动过程。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呢?下面笔者就以牛津译林版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一、创设合理“暗示”,激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可以影响到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的思维分析能力。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自我”。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地、合理地借助“暗示”,设置情感体验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文本主题是永不放弃。该话题与学生不久之前做过的一篇阅读理解类似,于是笔者在导入环节呈现该篇文章大意,并请学生回想练习中的最后一个问题: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Never give up.)接着,笔者呈现几张Spud Webb中学时期坐在篮球场边的照片,并配以说明shortest,stands;然后是主人公在NBA球场上训练的图片,尤其是与其他队员的身高差异,并配以说明shortest,waiting;最后播放一段NBA灌篮大赛的短视频,并配以说明shortest,proudest。观看结束后让学生猜测图片中主人公的职业与发展,猜测不同阶段主人公在篮球事业上的成就。

【设计说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语篇入手进行导入,唤起了他们对于本文永不放弃这一主题的理解,激活了背景思维,快速简捷。shortest,stands-shortest,waiting-shortest,proudest三组说明词中既有变化,也有不变,这三组词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是对主人公职业生涯发展的概括。可以设想,如果没搞清这三组词所表达的意思,在整个文本理解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图片的介入也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去理解文章内容,最后达到了优于纯文字暗示的效果。

二、聚焦文本特征,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个难点,即一篇文章学完后,学生往往能说出其中的人物、时间、事件等,但对快速获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缺少阅读策略的指导、思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真正获得提高。教师使用文本特征作为辅助阅读的学习,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扫除认知障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掌握略读、寻读、预测、推理、评价等基本技巧。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文本是记叙文,在文章细节处理部分,笔者着重展开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教学。导入环节之后的while-reading阶段,要求学生浏览全文,观察文章的结构,判断文本的体裁,思考文章的结构特征。然后继续向学生提问,并设计如图1、2中的任务。

在post-reading阶段,笔者又设计了以下环节,如图3。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章框架和文本建构方式的分析,学生不难判断文章的体裁为人物传记类的记叙文。设计根据提示复述课文的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且会涉及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类成就,这些认知使得学生对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这几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确定文本思维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文本,而且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巧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的教学活动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并且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层面,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让学生的大脑有最佳表现,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在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以“青少年”为话题,制作了表格式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完成表格(表1)。

学生完成表格后,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Everybody has problems,including teenagers.What’s your problem? Do you know how to solve your problem?接着,笔者呈现了一幅流程图(图4),让学生联系初中阶段已学的相关话题并讲述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说明】通过整合话题的内容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厘清了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思索和联想后,思维的宽度进一步增大,也得到了深入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制约,进行集中性思维的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中占比较高,所以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有意识的设计相关活动,巩固语言的习得,促进思维的发散。

四、挖掘内隐信息,提升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的工具。边阅读边质疑的能力不仅能让读者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Lewin认为评判性思维源于反思提出问题。现行的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信息量大,紧贴学生生活,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设置灵活,创新特点十分鲜明,作者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在文本中留下“问题”。这为培养学生逐步从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含义的评判性阅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评判性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质疑文本信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判断文本信息的能力。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文本题目为“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该篇课文介绍的是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经历和代表作品。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自幼深受湘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来通过坚持不懈的音乐学习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谭盾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其中作品《水》十分特别,演出时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颁奖音乐。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文本的标题即具有批判性思维训练价值,于是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1.How many types of music do you know? 2.Are there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in music? 3.Do you know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What are they?教师呈现的三个问题顺利激发了学生对标题的疑问,初步打开了质疑之门。

接下来教师继续呈现问题:1.Is the title the best one for the passage? 2.Who can think of a better title? What is it?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了这样的标题:Tan Dun’s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 A new type of music――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从而达成了批判性思维训练目标。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对标题的讨论与思考,了解了标题中Music与 boundaries的含义,知道了谭盾音乐的兼容并包和大气婉约。最后两个问题通过对标题的质疑训练了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根据谭盾音乐的特质,并参考他的音乐理念给文本拟定了新的标题。

五、结语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高效的、富有思维性的语言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0.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十

浅谈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育观点认为,初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自己的实践活动领航创新的思想,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问题可想,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要切合实际,与所学概念相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做出深入细致的解释;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和梯度,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发出另一些问题,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和进行思维活动,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造。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了创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新思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及反证法等。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有效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要使数学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即看教材,看图片,看例题,要做到看前编好提纲,并指导学生看的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想”。即想思路、想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解题技巧等;

3、让学生会“讲”.即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表达;

4、带领学生会“做”.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做到举一反三;

5、引导学生学会“串”。即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四、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实现了真正的减负与增效。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应该有问题的解答变式训练,而更多的是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各种思维变式训练:具体做法有:

1、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条件或结论的叙述方法。

2、改变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和结论。就是把问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结论,把结论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1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培养

语文的学习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一定的思维能力也能促进语文的学习。对于语文,很多人都认为它和数学一样,是一门工具,仅仅是认字、阅读和写作。实则不然,语文的学习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初中语文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

1.有助于培养分析能力

从鲁迅的杂文到普希金的诗歌,从晦涩的诗经到白话文小说,初中语文均有涉及,所以说初中语文的学习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而在积累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这便是分析能力。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此时,老师可以利用机会展开讨论,挖掘表面问题背后隐藏的东西。比如在《周亚夫军细柳》的学习当中,针对文章中所表述的情形,多向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汉文帝三次进军营都被阻拦?为什么最后汉文帝夸周亚夫是真将军?诸如此类,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合理分析,轻易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2.有助于培养概括能力

学习初中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许多童话、小说和戏剧,有的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如《西游记》、《水浒传》中的情节,也有不乏外国作品,如《山米与白鹤》、《钦差大臣》等。学习这类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口述出来,并相互比较哪位同学的口述更简短更完整,评出“最优概括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老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来讲述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不仅仅是思维方面,还包含语言表达部分,这两部分都很重要。

3.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带领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初中生年龄比较小,还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从愚公移山谈起》口语交际课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选择愚公和智叟二者的立场为讨论点,也可以就“移山”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为讨论点,深层次多角度各方面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效果都是比较明显的。

二、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维能力未受到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得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语文学习时,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老师也没有刻意的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初中语文老师大都是要求背诵默写,理解大意即可,而对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写作心境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没有过多涉及,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思考,失去培养思维能力的宝贵机会。

2.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师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最难教的是语文,最难学的是语文。语文的教学不像数学那样,说什么就是什么,有公式可用。语文,在学习过程中看似虚无飘渺,但是现在生活中却又实用无比,所以说语文难教也难学。总而言之,现在语文的学习缺少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大多数情况是师生忽视了最基本的课后练习中要求的内容,反而却重视起参考书、资料书。

三、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建议

1.字词积累方面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汉字有形声字、象形字和会意字等,在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来进行积累。选出某一个字,然后以这个字为圆心向外发散,进行扩展思维,通过字组成词,进行比较记忆。这样既能有效的进行汉字的积累,也能很好的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锻炼。

2.阅读方面

初中语文课本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内容,而且品类丰富,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并且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要求每读完一篇文章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初中语文大都篇幅较短小,阅读速度方面的技巧在这里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却是必不可少的。

3.写作方面

写作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写作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思考,思维能力不强,导致没有创新,写不出自己的东西。作为老师,对这一方面应该产生足够的重视,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东西发散思维进行写作,同时为了避免被束缚住,也不能仅限与这些。写作可以教会学生分析和概括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法,这些对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田锦昉.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2]马晓.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14:104-105

[3]徐潇.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3

1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十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 必要性

新课改的推广, 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 具有较大的潜力, 因此, 顺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尤其是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类学科, 对于思维有较强的影响及要求。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工作。

(二) 重要性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 所设计的领域较多,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思考, 加深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使得学生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为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 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 利用教学情境, 使得学生积极融入学习,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从而根据教材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解《我的母亲》这一节课时,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与母爱有关的图画, 并播放与母爱有关的歌曲,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 渲染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积极融入教学, 根据教师的思路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传授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及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形成的,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这些过程, 尽可能地使学生充分理解语文知识的思维方法, 其中语文的思维方法主要有观察及联想等, 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语文知识, 把思维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强化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就观察而言, 其主要是一种有目的及计划的知觉行为, 是语文思维的重要基础, 初中语文教材中总有许多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观察的基础之上完成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这部分文章单独摘出来, 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 例如在讲解《秋天》这一篇文章时, 可以将何其芳《秋天》与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 对比二者的秋景描写, 从而分析二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同之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注重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项活动,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 为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便利条件, 使其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实现思维的互动,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童趣》这一篇文章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采用朗读比赛的形式, 培养学生对文章朗读的兴趣, 提高朗读的能力。 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 利用朗读的速度及质量进行评比, 并对获胜队伍进行奖励, 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得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使朗读更成功, 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最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 初中语文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思维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并加强课堂的互动交流, 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十三

摘 要:体育教学是九年义务教学的组成部分,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由于教育理念陈旧,思路狭窄,方法单一,学生的思路被禁锢,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的教育改革使教师由授课者变成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身份与角色的改变,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师生角色的互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共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换位思考 角色任务 角色合作

师生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又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育人观,提升教育教学的品味,关注自己的学生,探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育人过程中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和谐型。中学体育教育所追求的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科学的思想、客观的态度和现代的理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发展的是学生的个性,打破一切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头脑产生许多新鲜的想法、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

一、学会体育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一切,替对方预想到一切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换位思考是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换位思考,能更有效地把握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进程,能够预先模拟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效地把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每一项运动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以致在体育课程设计时,对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跳高这个项目,要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的恐惧感,特别是一些女同学,要侧身翻越竹竿对于她们来说是一道心坎,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方可化解她们心中的恐惧。只有教师具有针对性地分解每一个具体的动作,学生深得要领之后,才能克服心理这一道难关。

如果教师不学会换位思考,就不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疙瘩,使这项具有挑战意义的运动变成学生心中恐惧的阴影,让学生望杆却步,造成教学的负面影响。因此换位思考能促进体验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趣味体验,活跃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二、体育教学中角色任务的设置

每个学生都有模仿角色的自然心态,人人都有过一把明星瘾的心理体验。我们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创设明星的角色人物情境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兴趣情境与教学结合,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反串角色教学的好处在于能把枯燥无味的体育动作与学生的活泼好动结合起来,为体育角色任务教学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比如反串四乘一百米接力跑项目,这是一项世界级的体育赛事,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将能力较强的分为A组,由笔者担任组长;将能力很强的人员,分入B组,由一个负责任的学生担任组长;将能力都比较强的人员分别分入C组、D组、E组和F组。由笔者担任A组的第三棒接力,由另一位班长担任这一次比赛的裁判。随着一声哨响,六组人迅速地跑起来,轮到笔者跑第三棒的时候,笔者故意掉棒了,就这么一个环节,笔者所在的那一组成绩排在最后面。结果同学们议论开了:“我们组一开始就很好,就因为老师掉了棒,所以才跑到最后面。”看到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我终于说话了:同学们,世界冠军靠的是什么才能获得胜利?靠的`就是小组的通力合作,个人主义赢不了比赛。讲到这,同学们似乎有所感悟,如果没有他们对这次接力跑的亲身体验,他们是不会体验团体的力量的,因此,角色反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三、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合作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完善,其中包括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生能否学会合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体育中的“项目学习”不同于一般学习,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一般在课前,要根据教育课程的实施项目,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判断该项目是否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角色合作课题多半与田径类项目有关,如跳远课就需要角色合作教学。一般在学生中轮流抽出三位学生与教师合作,一位负责清理沙坑,两位负责拿皮尺丈量跳远距离,老师负责发令和指导学生。这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师生角色的合作,活动的组长便是教师本身,而助手就是学生,小助手工作得力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成败。因此,小组成员的轮替与更换应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体现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合作小组每一组轮换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广阔的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十四

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话能力对于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语文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培养说话能力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构而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

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的影响,使人们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当大一部分的人还是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我们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谓“生活真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给说话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有些人以“大老粗”为荣,不注意言辞的表达;而近来一些所谓“大款”也往往是口出狂言、语不成篇、错漏百出,所有这些,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更是带来了严重的消极效果。

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毋需讳言,现在的中学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是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考试时没有专门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考核,故而直接导致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

基于历史的积淀及现实的原因,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便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读完了高中还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即使有时“硬着头皮上阵”,也是结结巴巴、斯斯文文,或者含糊不清、层次混乱。这种情况不单出现在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就连那些“优等生”有不少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时间被人忽视,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与有些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培养有关;甚至有些人认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会妨碍读写能力的发展。实际情形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先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地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要理解口头语言便要 “听”,要理解书面语言便要“读”;要运用口头语言便要“说”,要运用书面语言便要“写”。因此,要运用口头语言,说话能力的培养便不可缺少,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15.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篇十五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促进了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并且思维能力跳跃较快,通常都会提出一些独具匠心的想法,但是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尚浅,也存在着思路狭隘的问题。教师应该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1]。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产生疑问、分析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的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用疑问的思维考虑学习语文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每一个疑点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找疑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教师运用合适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影响学生语文学习

教师具备充足的传授知识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语言、表情和语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严肃无趣的课堂氛围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降低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率。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2]。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和感悟,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自主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与学生交流。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精彩的发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微笑、赞赏的目光或是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这些肢体语言影响着学生,等到下次学生有疑问或想法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方式表示对学生产生支持和鼓励,都能够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再符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只有转变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个性化的思维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满足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3]。所以,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可以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寻正确答案,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去追求真理。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思路狭隘是现代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狭隘的思路既阻碍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发展,又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活跃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呆板的思维方式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个固定的命题,让学生以命题为中心发散自己的思维,学生通过对命题多角度的分析,想象出一个有趣的场景,并且学生要描述出这个场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开拓学生的想象范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水平,而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16.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近年来,语文教学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改革。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处于思维模式形成阶段的初中生快速提升思维素养,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例的呈现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是指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倾向,它可以促使人们探索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枯燥抽象的内容与复杂难懂的语句,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变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思维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并在学习中自主讨论并研究发现的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新学生思维能力

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反复求解,然后获得认知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直觉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迅速回答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敏捷性,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并积累有效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说,在面对新的课题时,学生要迅速分析,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明确分析思路,快速找到可行的解题方法,形成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框架性结论。同时,学生还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不同事物的发展特点。此外,教师还要从语言的层面升华到思维的层面,鼓励学生参与“深度对话”,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授是传递知识的前提,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思维的广度、深度以及自身的阅历和见识都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保持思维的先进性,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接触新鲜事物,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形成有利于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良性循环,可以让学生从内心认可教师及其观点,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使学生在聆听中掌握知识。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中学生自学意识的增强,以及信息大爆炸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又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注入新鲜血液,注重由点带面、由此及彼,从多层级、多角度地深挖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式,同时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进行有计划、有秩序、有层次的规划和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李士刚.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好家长,2014,(48).

[3]关朝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亚太教育,2015,(24).

[4]韩冰.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20).

上一篇:扔沙包作文500字左右下一篇:关于吸取燃气爆燃事故教训加强餐饮场所燃气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