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

2024-09-23

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精选11篇)

1.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 篇一

[摘要]中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中职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为此提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等都由学生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和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中职化学教学中,有效满足了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下面笔者就中职化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谈谈几点体会。

一、中职化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项目设计。

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首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主题和内容。

由于项目教学中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更具开放性,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与完成度,确保设计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贴近,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项目。

如教师在对电解质的实验进行设计时,可以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出发,对项目进行合理设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2.项目分配。

教师在进行项目分配时,要从项目的难易程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性别等,对学生进行项目分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还便于教师监督和管理后期的项目实施,确保项目教学法的作用和优势能够充分有效的发挥。

3.项目实施。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项目实施阶段,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的主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如教师在讲解电解质这一内容时,可在完成项目设计与分组后,将电解质的.实验过程向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教师再对实验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验证实相关的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项目评价。

一般而言,教师在项目评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主评价,积极进行师生交流和沟通,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项目评价阶段,教师可以让项目小组开展辩论会、报告陈述会以及展示会等,对项目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电解质的实验后,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并对其原理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样能够将项目任务转化为中职化学教学的目标,实现项目与教学之间的迁移,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第一,教师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严密性,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研究,对化学教材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知识有效地传输给学生。

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内容,合理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把握,合理设计和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教师在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讲解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优化设计教学目标,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其含有的化学成分加以讲解。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时,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理解并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项目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从而促进中职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要对项目进行合理设计和分组,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赵志娟 单位:山东青州二炮士官学院

2.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 篇二

关键词:中职焊工,化学学习,实验教学

1 第一节课重要性

由于中职学校的招生对学生的中考成绩没有限制, 导致现在大多数中职生的化学课基础较差, 甚至有的学生已经辍学多年, 虽然以前学习过化学, 但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 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化学符号都不认识, 必然造成对化学厌学, 甚至不学。这样对化学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让化学教师头痛不已。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应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中职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化学》这一门课, 对化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上课, 那么不会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应该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我的第一节课是从一起起焊工由于不懂化学的基本知识而引起的事故开始的, 从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事先从互联网上收集几组事故实例, 以课件形式的展示给学生。如:实例一:焊工在舱内及有限空间内作业时中毒;实例二:错用氧气替代压缩空气, 引起爆炸;实例三:焊补装酸罐爆炸;实例四:焊补渗漏的酒精桶爆炸;实例五:焊补空汽油桶爆炸;实例六:离子弧焊健康危害事故。并对每一个事故原因详细的分析, 介绍如果我们学好化学就不会发生上述悲惨的事故。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化学, 并安下决心学好化学。只要学生对化学有了一个重新认识, 接下来的教学难度就降低了很多。

2 结合专业课教学

由于中职化学的课时安排较少, 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授课一般能讲到第五章, 最多能讲到第六章。化学教学如果结合专业课, 那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学习和专研相关专业知识, 我主要学习的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焊工工艺学》 (第三版) , 把其中的与化学相关的知识一一列出, 结合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化学》 (第四版) 适当调节教学安排。具体调节如下:第七章烃, 增加酸性氧化物与碱性化合物, 第五章重要的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六章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 常见有毒气体与易爆气体的爆炸临界点。

在第七章中教学的重点是烯烃、炔烃。特别要对烯烃、炔烃与氧气的燃烧反应, 对于氧气不足、氧气适量、氧气过量对火焰温度的影响。第五章的教学重点是焊接中常用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相关的化学反应。第六章的教学重点是铝、铁、铜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特别是铝、铁、铜的氧化物, 钛、铬、锰的实际应用。常见有毒气体与易爆气体的爆炸临界点, 主要是把各种有毒气体的中毒反应及急救方法, 详细讲解各种易爆气体的爆炸威力及爆炸临界点, 如何将易爆气体的的浓度降低到临界点一下。

3 注重实验教学

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易引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而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 它又是以实验为基础并在实验中发展的学科,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死板,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滞后, 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 以落实双基为目的, 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巩固, 重知识、轻能力, 这样教育的结果不仅导致学生的能力差, 而且缺乏探索创新精神, 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标准, 必须加以改革。

3.1 从实际出发, 合理选择实验素材

教科书中实验的设计, 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内容的选择上, 首先根据内容来安排实验, 如教材烯烃中只有乙烯的制取实验而没有乙炔的燃烧实验, 根据焊接中气焊对乙炔的燃烧有很大要求, 所以可以模拟气焊来设计实验, 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铁的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等。

3.2 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 确定实验的难度、数量和用品

考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看, 中职生已经接触过化学, 但是对于化学知识仍然很陌生, 而实验会令他们感到新奇有趣。所以, 在教材中针对不同的内容, 安排了较多切实可行的实验。同时, 考虑到中职生的化学知识有限, 对实验内容和操作的难度都有所限制, 选择内容基础、操作简便的实验, 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从学校的实际看, 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各学校的实验条件存在着差异。考虑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 实验的内容和操作都不宜过难, 特别是实验用品, 应选择简单、便宜、易得的仪器和药品。教材中的仪器, 仍以试管为主, 并使用了一些生活中的代用品。

3.3 增加“错误实验”

由于一般的化学实验都按照教材中要求“中规中矩”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 而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 甚至有些好奇心强的学生会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实验, 而有些实验后果会很危险。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要求与不规范操作的严重后果, 可以演示一些“错误实验”, 如:氢气燃烧实验可以故意将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浓度控制在爆炸极限范围内, 然后点燃。这样可以提醒学生必须提前检验氢气的纯度。

3.4 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条件都很优越, 对于一些“昂贵实验”“危险实验”“剧毒实验”可以利用视频、课件等形式教学, 这样既降低了实验成本有避免了一些有害物质的侵害。虽然效果比不上实际实验, 但效果还是大于“粉笔实验”

4 做一个幽默的化学教师

没有哪位学生会拒绝老师的诙谐幽默, 正如没有哪个沙漠行者会拒绝水一样。当然诙谐幽默并是想来就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于是坚持每个月看一本书如幽默大师、歇后语、读者等, 书看得多了, 和学生交流起来就不会觉得语言苍白。在课堂上也能让情境刻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 不断改进、不断的学习,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风明.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研交流, 2007, 3.

[2]吴艳芳.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 2008, 2.

[3]王芝灵.谈技校焊工专业的《化学》课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4.

3.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 篇三

关键词:生活化,中职化学,教学策略

【分类号】G633.34

中职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解释了许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但它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生活化教学手段是根据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让学生使用合作探究等手段,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化学资源与现象理解学科中相应的化学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同时利用化学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教学过程。

对于进入中职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了解到相当多的化学,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学生熟悉的现象、生活经验和常识创造的学习场景,并引出所要探讨的问题与主题,让感到有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探索的激情迸发出来。

一、搜索生活事例,进行新课预习

新课预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没有对新课学习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根据所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从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搜索出相关的化学生活事例,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理论知识产生一定的形象感。

在学习《氮气》内容前,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新闻报道。如新华网报道:2007年某日凌晨,厦门某公司内突然传出“砰”的一声巨响,随后便听到气体泄漏声,罐体周围温度急剧下降,周围弥漫着团团白雾。消防官兵迅速组织周围员工疏散,果断将储存液氮的罐体另外阀门都打开,让里面的气体加快排放,在现场一定范围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排放出来的气体形成缺氧空间使周围人员产生窒息。从这篇新闻报道透露了氮气的性质:液氮的颜色、温度、对人员伤亡、消防处理措施等,学生印象深刻又学有所用。

二、利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就像电影序曲。新课导入处理得好可让学生全神贯注,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一开始可列举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实例,提出学生常见但未必能解释的化学现象。在教学中创设真实具体的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在认识上从感性层面升华到理性层面,从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一部分内容时, 为了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苹果和梨等水果削皮后的颜色就会变成黑褐色。通过这类生活经验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一些亲切感,激发他们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为生活实际服务。

三、借助生活故事,实施巧妙过渡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章节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采用巧妙的过渡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环节。

从《硝酸跟金属反应》环节向《王水》环节过渡时,为了能使学生找到“比硝酸的氧化性更强,能氧化金、铂的溶液”,可以寻找案例来证明。可以把电影《黄金大劫案》的高潮部分展现给学生:一辆满载冲向日本人的金库,所有的黄金化为液体,哗啦啦流进了下水道,使日本人的阴谋未能得逞。在学生拍手叫好的时候,可以问:“你们知道车子上满载的神秘液体是什么?这种溶液能溶解黄金。”电源的这部分情节自然地引起学生的猜测和讨论。“王水及王水的氧化性”知识点必然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总结生活经验,理解化学概念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实际事例和证据,将对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所学化学概念提供很大帮助。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对化学知识不只是抽象层次的记忆,而是产生形象生动的印象。

对于碳酸钙与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奇怪的山洞的“屠狗洞”的故事:有一天,一个探险者牵着狗来到神秘的“屠狗洞”,进入不长时间狗突然倒下死亡。探险者在惊讶之余显得非常镇静,将火把靠近地面查看情况时却立刻熄灭。为什么“狗进去没多久就死了,人却安然无恙?”“火把拿高了燃烧,靠近地面却立刻熄灭?”然后引导学生对山洞里长年累月地进行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对于碳酸钙与碳酸氢钙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喀斯特岩洞中形态各异的石林、石笋和钟乳石形成的原理等知识点学生就一目了然。

五、回归生活实际,解决化学问题

从生活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回归生活,为实际生活和生产解决问题。课外思考与知识运用是最常见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检验工具,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还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知识从生活来,又应用于生活。

化学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固体和气体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容易使人产生混淆。在听一位化学教师的课时,他带来了一瓶碳酸饮料,使劲摇晃了一番然后打开,饮料撒了一地。学生立刻笑了起来,都说“你不要摇晃,轻轻打开就不会撒了。”他借此机会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颤抖的打开后会有很多泡沫。”问题已经引出,然后经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得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是气体溶解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化学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学科,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仅只要求掌握某些知识,而且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是生活实际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中职化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让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化学现象的是当前中职化学的最重要的任务。让化学知识从生活来,又应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项新华,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J],2010

[2]肖利霞,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生命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12

[3]白玉琴,化学教学中情景问题的创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J],2010

4.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 篇四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强调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近几年,在中职化学教学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对中职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分析中职化学教学现状及抛锚式教学方式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抛锚式教学策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教师开展抛锚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指导。【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策略抛锚式中职学校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传统的中职化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被看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则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不仅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十分不利。抛锚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则负责为学生“指点迷津”。该教学策略不仅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而且与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应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一、中职化学教学现状与问题1.教师方面大部分教师在中职化学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唯分是从”,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2.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本身的基础文化水平比较差,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情况。加上化学课程本身公式多,知识点零碎,内容枯燥乏味,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没有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抛锚式教学的提出与优势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这整个教学过程和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以情境化的事件或问题为“锚”,引导学生沿着“锚”的方向获得知识的建构。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抛锚式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抛锚式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更自主、更高效地展开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2)抛锚式教学倡导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协调学生关系、设计探究活动、组织教学评价等。教师在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中职化学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应用1.认清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是抛锚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核心理念。中职化学教师在开展抛锚式教学时,必须认清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做好角色定位。教师要扮演好“鼓励者”“导演者”和“指导者”三重角色。首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感染和引领下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个过程就像是导演设置好知识传授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最后,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存在疑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拨”,为学生答疑解惑,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学生作为抛锚式教学的主体,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使其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2.构建充实真切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开展抛锚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教学情境的感染和吸引,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课堂中。比如,在金属元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几张厨房的照片,然后向学生??出问题:为什么厨房中盛饭醋、碱、料酒的容器都是塑料制品?学生很容易就会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从而认真去学习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基于生活现象的教学情境真实有意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引申出化学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3.化学教学活动与抛锚理念紧密结合抛锚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锚”的有效性,“锚”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方向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具体而言,“锚”是以真实情景或事件为依托的课堂问题,教师把问题抛出去,引导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建构。因此,在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抛锚理念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化学教学活动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化学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化学知识点,紧靠讲解或讨论式学习,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的过程和反应,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并获得对相关知识点的建构。4.强调意义建构,实现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意义建构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比如,在《乙烯》的教学中,对乙烯知识点相关教学情境的建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有些内容并不在中职化学教学目标内。因此,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上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乙烯的制备、用途以及反应机理;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分析乙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运用实验验证乙烯的性质。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逐步演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以本节课为例,在中职化学中实施抛锚式教学必须紧密围绕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确保学生探索、思考的方向以三大教学目标为中心。这样的意义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否则即便是教学情境再真实、再有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5.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初探.doc 篇五

摘要:‚教学生活化‛源于杜威

1897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其中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搞活课堂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的三大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生活化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一份重要的责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不仅要解决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还应充分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侧重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职教特色。‛‚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字,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但事实上,中职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远未发挥出来,沉闷呆板、耗时低效、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是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笔者引入‚教学生活化‛理念,反思中职语文教学现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试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希望能够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支撑及内涵界定

‚教学生活化‛源于杜威1897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杜威‚教 育即生活‛理论的基本含义有两个,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相联系,关注教育对生活的影响;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我国学者陶行知先生也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系,为社会服务,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美两位学者,一者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一者阐述教育的生活意义,虽维度不同,但揭示的都是教育(包括教学)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以此衍生,后有刘国正、顾黄初、张孝纯、李镇西、王尚文等知名语文教育学家从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出发,力举‚语文教学‛与‚生活‛接轨,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主张‚教学生活化‛。

所谓‚教学生活化‛,笔者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参考前辈论述,谨将其内涵界定为:从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需求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生活作准备一种教学理念。这种理念,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背景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介入自己的生命活动、心灵成熟,实现人的社会化。

二、中职语文教学性质与回归生活世界之必要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几点说明和建议‛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其中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而中职学生对本应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现行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丧失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首先,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仅是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课堂内容依然停留在词句理解、中心归纳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死扣着教学参考答案,完成教参规定的所谓教学目标,而不关注这些教学内容有没有脱离职教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是在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是在学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觉得不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现实活着,也不是为理想活着,仿佛是为教材而活着。

其次,从语文教学活动看,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满足学生的认知活动上,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常常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方式单一。知识在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已有生活经验的情景中传递着。生命意义的丧失和缺乏,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训练活动,使原本积极、丰富、富于变化的教学活动变得单调、贫乏、萎靡不振。

三、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下面笔者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三方面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职教语文特色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在中学时接受的是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 蒂固。按理说,普教与职教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对象不同,语文教学观念也应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却是职教教学普教情结,职教语文教学缺失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对普教语文教学的借鉴都达到‚借用‛的地步,致使职教语文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其策略之一,首先要求教师快速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时时记住自己是姓‚职‛的。应认真思考职教语文课程与普教语文课程的性质差别,职教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社会对职教学生语文能力构成有哪些期待,职教学生对语文教学又有哪些要求等问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中心,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路,加快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步伐,勇于改革和创新。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也应有针对性地提供职教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研讨的机会,带领他们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教语文教学之路。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教学内容疏离学生生活也是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语文对自身的意义,失去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从职教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来调整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职业发展需要,努力构建具有现实性、可用性、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是为策略二。

1、突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口耳相传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谋求职业,表达见解,展现自我,都需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语文教学长期缺乏系统的听说训练,不少学 生在求职面试时,说话结结巴巴,面红耳赤;甚至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招聘者面前也很木讷,过不了面试关。因此,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如何在交际中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应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

不同的专业,又有相应不同的听说训练重点,如文秘专业的‚礼仪致词‛、‚会议讲话‛;财会专业的‚协商对话‛、‚商洽答询‛;法律专业的答辩能力,要求他们思维敏捷,讲究逻辑;幼师专业的,则突出训练她们讲故事的能力,要求她们吐字清,口形活,富于感情变化,并能够适当地运用儿童语言。总之,辅正学生说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训练说话者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掌握语言态势和一般技巧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

2、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可谓顺乎时代之潮流,适乎形势之需要。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有固定的格式,需要时完全可以查查工具书或模仿别人的文章而成,不必费心。这种观念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写作实践证明,要写好应用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务实、多练,才能达到目的。无论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还是用语,都必须认真教,认真练。在应用写作中,除了要讲授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如单据、便条、专用书信、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还要根据教材和学生从事的不同专业特点,补充有关的内容。如财经类的,可补 充‚经济合同‛、‚经济诉讼‛、‚审计报告‛、‚税检报告‛等;农林类的可补充‚科技综述‛、‚科技报告‛、‚科技合同‛等。这样,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选择的专业对口,学起来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三)搞活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据了解,学生在紧张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对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期待较高的。然而,在目前的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或者是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往往自己一人在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忽视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机械和沉闷;或者是受普教所谓新课改的启发,放任学生作肤浅的,甚至是闹剧般的讨论,使课堂缺少质量,缺少内涵。优化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优化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又一个策略就是必须搞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它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整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认知需要以外,还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忧愁、有喜悦、有猜想、有惊讶、有思考、有活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45分钟里都能享受人生,获得对事物、对群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激发探索生命和生活意义的兴趣。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0.

[2] 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1994. [3] 顾黄初.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10).

[4] 赵文建.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J] 山东:现代语文,2002,(1). [5] 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 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浅析论文 篇六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生活化对提高课堂效率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 又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如何将化学课堂生活化, 包括教学方式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融合;实验教学与生活高度结合。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化教学; 实验教学;

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 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 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所关联。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 就是拉近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教学方式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门学科, 教师是否能教好、学生是否能学好, 与教学方式有很重要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也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传统、陈旧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新型的化学教学方式, 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化学知识。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做的不仅是传授学生化学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 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化学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此为切入点, 运用生活区情境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化学教师要寻找合适的生活情境, 并借助生活化的语言、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事物、多媒体等合理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教学氛围。如进行“磷”这一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鬼火产生的环境, 让学生观察鬼火产生的.地方, 燃烧时的颜色、燃点等, 再向学生介绍人体的元素构成。让学生根据这些情况来考虑产生鬼火的条件环境因素, 然后教师引出磷的概念[1]。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融合

课本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要想真正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就需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紧密连接起来, 让学生不再有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感觉。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内容, 将空泛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融合, 用有形的事物来支撑化学理论。

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容易被学生忽略, 学生从课堂内容中找不到共鸣, 这样就很难将化学学好。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多让学生分享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发现生活当中发现的化学现象。比如,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度”这节课时, 教师会让学生去回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哪些化学反应现象是特别快的, 哪些化学反应现象是特别慢的, 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 也使课堂环节更具可操作性, 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将化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学生能够感受到实物, 也就不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 并且还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教学与生活高度结合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拉近化学与实际生活距离的桥梁。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或元素融入课堂,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学实验有了生活化的气息。与此同时, 生活气息浓郁的化学实验能够有效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 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铁元素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如是实验:首先, 拿出榨汁机将一个青绿色的苹果榨成果汁, 这时苹果汁是浅绿色的;其次, 将苹果汁倒在烧杯中静置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原本呈浅绿色的果汁变成了黄色;最后, 往已经变色的果汁中加入几片维生素C, 并进行搅拌, 果汁又慢慢地由黄色逐渐变回了原来的浅绿色。在完成这一实验操作之后,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做出了解答:“苹果汁由浅绿色变成黄色是因为苹果汁中的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成了三价铁离子, 而由黄色变成浅绿色是因为维生素C将氧化生成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了二价铁离子。”显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添加了苹果汁颜色变化这一生活现象使得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元素的相关知识点, 并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探索乐趣。

除此之外, 课后化学小实验、调查研究等活动都能够很好地将生活与化学内容相结合[2]。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也能够从生活中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 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四、结语

高中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抽象的化学知识能够从生活当中找到具体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寻找素材, 将生活当作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课堂,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运用, 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展君梅.试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32) :107.

7.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篇七

关键词: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 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能力亦有待提高。如何提高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是我们每一位中职化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中考成绩不理想,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对文化课缺乏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 发挥自己的潜能去突破难点。

例如, 在“氯气的性质”的教学中, 我从生活常识出发, 提出问题:为什么自来水不可以直接用来养金鱼?要想用家用自来水养金鱼, 应将自来水如何处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学习情境, 既简单, 又显得自然、真实, 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 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 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中职化学教师在教学时, 不但要注重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善于联想和提问, 使其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问题为载体, 以创造性思维为主线。因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置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及实验, 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 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能够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尤其是在中职化学课堂中, 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而且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中职化学物质结构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微观粒子的运动以及结合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此时, 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观粒子的视频, 使他们能直观地看到粒子的结合以及运动,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增加课堂实验, 激发学生实践动机

增加实验能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具体操作, 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 为检测Na2CO3、Al2 (SO4) 3、Na Cl、KNO3溶液的酸碱性, 可分组进行独立实验。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动作,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思考分析实验过程, 经由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碱的性质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水电离平衡被破坏角度形成盐类水解的内涵, 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五、面向就业, 培养工作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学习不再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那么简单, 他们更迫切需要提高工作能力, 毕业后能找到得心应手的工作。在我所教的生物化工班中, 大多数学生将从事化工检测、药物检测等相关工作。针对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和大概从事的职业, 我在化学基础课和化工类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中就加入了企业标准, 把企业需要的工作能力当成实践课的能力目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很多工作所必需的操作技能。这样, 他们走上社会求职的时候, 就不会再为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而为难, 自然就多了一份求职的自信和坦然, 也必定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是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异质分组。这种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教学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这种能力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无疑是一大法宝, 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以及更大的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 中职化学的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要切实突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旨, 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化学化工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英红, 郭清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J].教育技术通讯, 2005 (3) .

[2]金水德.主题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旬, 2013 (3) .

[3]张丽, 闵清.加强中职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0 (12) .

8.当前中职化学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育;改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随着我国大学的普及,中职学生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职业中专学校,我们迎来了新的挑战。怎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中专学校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下面,就当前中职的化学教学,阐述一下自己的思考。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招生体制的改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已经不需要门槛。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初中毕业的“双差生”,即行为习惯差,学习差的学生。针对这样的学苗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怎么样才能做到这几点呢?笔者认为,当前中职化学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学是否得法对能否培养学生兴趣关系极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中职学生不爱学化学,关键是他们对化学没有兴趣.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化学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他们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对概念、原理能用简明的语言和生动恰当的比喻表达外,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更多地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二是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归类并训练学生掌握各类化学知识的归类方法。巩固学生兴趣的关键一环就是教师要重视知识归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强调结合具体事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三是创造条件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幻灯教学、科教电影、化学实物和图片展览等。这些形象化教学手段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获得深刻的印象。 四是将化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常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2.重视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中的定律和学说源于实验,又为实验所检验,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学生养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和品德。而化学实验就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还会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实验出现的各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求。而以往我们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听着无味,兴趣自然就会受到影响。以前之所以实验开展的少,究其原因,一是实验的教学成本比较高,为了减低教学成本,实验能减就减。二是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老师和学校害怕发生危险,害怕承担责任,所以有一定危险的实验,能不做就不做,从而造成学生毕业了,化学学完了,实验却做得少而又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做过正经的化学实验,更不要说是探究性的实验了,使得化学这门本来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学科,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教条式教学,难免学生打不起精神来学习了,这种现象必须改观。

3.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对化学有了初步兴趣并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就不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课外化学读物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得他们开始尝试阅读课外读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兴趣就更浓厚、更稳定。同时,也会遇到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认真的指导,除推荐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化学读物之外,还应该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课外读物中某些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持久,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4.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因材施教

基于中職学生的现状,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个性特点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专化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和缓慢的过程,但贯穿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即现代教育学推崇的兴趣教学法。不论是激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还是化学实践活动,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一旦学生被注入了足够的学习动力,化学课程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索就会成为越来越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无疑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此外,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改革传统的单一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实验探究能力、实践活动环节等多方面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以督促教师和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素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积极探索和进步,从而逐步增强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就是本人对当前中职化学教学的一点思考,有不妥之处,期盼各位同仁的指正。

参考文献

[1]赵丹萍. 浅谈如何加强中职化学教学.《科技资讯》;

[2]高亚平.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化学教学效果.《科技信息》

9.化学补充性教学实验的生活化策略 篇九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最真实的载体。开发生活化的补充性教学实验的必要性在于:弥补现行教材实验编写的局限性、增强教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充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了将补充性教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及若干生活化补充性教学实验的开发实例。

关键词:补充性实验;生活化;开发策略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4?C0048?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研究缘起――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的补充实验教学感悟

在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二单元第二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材中有文字描述:“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碳酸氢钠”,并给出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O2+H2O=2NaHCO3,但没有对该知识点设置相关的实验探究。若按照教材的描述以常规实验方式进行补充演示,一来操作繁琐耗时,二来实验现象(有碳酸氢钠固体析出)不明显,实验成功率低,故多数教师对该知识点一般采用讲授法教学,与初中学过的CaCO3与CO2的反应进行类比;也有的教师通过播放实验视频加深学生对该反应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观看该实验视频后,掌握该反应的学生人数比未看过实验的来得多;但即使采用了实验视频进行教学,学生仍存在死记硬背、混乱记忆,以致不能灵活地将该反应加以运用等问题。笔者在中学实习期间,对“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的知识点补充了演示实验。该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物品]市售雪碧一瓶、足量碳酸钠固体。

[实验原理]市售雪碧中含有柠檬酸,与过量的碳酸钠固体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柠檬酸耗尽后,雪碧中原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和上述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共同与过量的碳酸钠固体反应,使雪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

[实验操作及现象]

(1)将一瓶市售雪碧倒出一半,向剩余的一半雪碧中迅速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固体,立即旋紧瓶盖,看到瓶中冲出大量气泡;

(2)用力摇晃雪碧瓶(可以由学生操作以增加趣味性),让气体与液体充分混合,约20s后,看到雪碧瓶严重变瘪。

[实验评价]

(1)知识性――该实验既复习了碳酸钠与酸的反应,又呈现了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碳酸氢钠的反应,具备了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性;

(2)生活性――该实验以市售的雪碧为反应药品及仪器,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设计贴近实际生活;

(3)简易性――该实验操作简便,耗时短,可操作性强;

(4)趣味性――该实验设计趣味性强,现象明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5)交叉性――该实验运用了物理中关于气体压强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类问题也是中学化学常见的考查点。

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该实验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后知识巩固率都比较理想。这与该实验设计选材的生活化密切相关。“补充性教学实验”生活化的意义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听觉器官并用,其信息接受程度和记忆信息的保持率都是最高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学实验则是最能体现化学学科特征、同时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材料。

经对现行教材实验内容的编写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如同上述案例,由于课时、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等因素限制,教材很难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尤其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中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现行的新课程教材虽然每年都会进行修订,但教材作为一种普及性的教育课本,必然存在其统一性与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矛盾的问题,对此,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条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修改或替代,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1]。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补充生活化的、能够揭示教材中“盲点”知识的实验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生活化补充性教学实验”的开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2.1 弥补教材局限性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真实有效的载体,通过化学事物或化学现象的呈现,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相关知识。教材中编写的化学实验大多是由科学家或化学工作者开发的“经典实验”,与知识点的匹配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对于教材中没有相应实验内容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开发补充性实验[2]。

例如,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提到,“生石灰与水反应转变成熟石灰[主要成分是Ca(OH)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甚至能将藏在石灰中的生鸡蛋煮熟”。生石灰与水反应大量放热是九年级常考查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教材中没有真实实验现象的呈现,学生常常忽略了该知识点或对此印象不深刻。为弥补这一“盲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补充这样的实验:将一颗鸡蛋敲在一个小烧杯中,用铝箔将小烧杯包好,使之密封;将包好的小烧杯放入装有约200g氧化钙的大烧杯中,注入200~300mL水,约3分钟后待反应停止,取出冷却的小烧杯,打开铝箔,让学生观察变熟的“荷包蛋”。

2.2 可操作性强

教师极少在教学中额外补充实验,常常是出于课时紧、现有实验装置复杂、实验条件不足、安全性低等因素的限制,总的来说所开发实验的可操作性差,难以将其常态化。生活化的补充性实验通过对实验仪器药品、实验内容设计、实验目的原理的生活化开发,能够丰富实验材料的来源,简化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成功率,并使得实验教学更为有效,有意义。因此,在提高实验可操作性的问题上,生活化的补充性实验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特征,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3]。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以教师演示实验居多,学生实验也多为验证性实验,同时又强调实验的规范操作等。毫无疑问,若只照着教材进行实验教学,很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增加必要的补充性实验,并将补充性实验生活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生活化的补充性实验能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给学生以学有所用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

“补充性教学实验”生活化的开发策略

3.1 实验仪器药品生活化

化学药品和玻璃仪器具有纯度高、便于观察等优点,但这些药品、仪器与学生的日常实际距离较远,在使用时常需强调药品的正确取用和规范操作,显得略为沉闷。若在教学的补充性实验中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物品作为实验药品和仪器,能够有效引起学生体验上的共鸣,使其在情感上充分地投入到实验及知识获取中来。

例如,笔者曾经在高中化学必修2“原电池”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为学生补充演示了“可乐电池”的制作实验。

[实验物品]可乐,食盐,5个易拉罐,铁钉,硬纸板,鳄鱼夹若干。

[实验原理]可乐的成分之一“磷酸”是一种中强酸,可乐中加适量食盐后具有较强的导电性,可作为原电池电解质溶液。易拉罐材质多为铝,作负极,铁钉作正极。将5个可乐电池按如图方式串联起来,所产生的电压能够使二极管发光。

[实验操作]

①将5个易拉罐截开,在下半部分中注入可乐至液面离罐口约1cm处(以便能够夹上鳄鱼夹),可乐中加入适量食盐;

②取5根长铁钉,分别穿过一张硬纸片放入罐中,铁钉尖端应尽量接近易拉罐底部,但不能接触(如图1);

③铁钉作正极,易拉罐作负极,用带鳄鱼夹的导线以正负极相连的方式串联5个“可乐电池”,再接上一枚发光二极管(电压约3V)(如图2)。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二极管发光。

[实验评价]“可乐电池”实验中采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易拉罐、铁钉、可乐等为实验材料,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化学原理的运用,能够使这些日常物品组合为发电装置,一方面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恰到好处地巩固了新知。

3.2 实验内容设计生活化

教师在实验开发中常常苦恼于反应条件、场所或安全因素的限制,以致教师无法开展、甚至不愿开展相关实验。要消除这些限制,就要使实验设计尽可能地简易、安全、可操作性强,这正是生活化实验的优势所在。生活就是一个“大实验室”,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所掌握的学识往往更本质、更稳固,因此,实验内容设计生活化也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4,5]。

例如,初中化学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了石灰石高温煅烧生成生石灰的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到实验药品、仪器、条件和场地的限制,几乎没有教师给予学生该反应的体验式学习,学生对该反应的掌握只是被动接受。在此教师可以补充这样的课堂实验:手执一支粉笔(普通粉笔的主要成分之一为碳酸钙),用酒精喷灯灼烧其1/2,充分灼烧后冷却,将灼烧与未灼烧部分分开,分别投入水中,在两份溶液中均滴入适量酚酞溶液,看到经灼烧部分的水溶液呈明显的红色(灼烧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该实验采用粉笔这种校园中极为常见的材料作为实验药品,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以此作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体验,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实验原理应用生活化

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诸如环境污染、材料合成、能源短缺等的社会问题,都与化学有密切关系。新课程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就是指化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迫于考试压力,忽略了化学对于生活之重要的教育,让学生形成了学习化学知识只是为了考试的错误观念。一个有意义的补充性实验应当起到填补这一缺陷的作用,以认识生活、服务生活为实验目的,在生活中发掘化学原理,将化学原理应用在生活问题上。

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中,除了测试典型的酸碱盐溶液pH外,可以增加洗洁精、白醋、雨水、护肤品等物质pH的测定,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结果的高度关注,真正明白了溶液酸碱性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又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中的“皂化反应”时,学生常常对该知识点感觉陌生而复杂,若在此处补充“制皂实验”,则能够引起学生对该复杂反应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相应的记忆点,有益于对知识的掌握。结语

生活化的补充性教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发现利用生活物品为实验材料,开发知识性、操作性、趣味性强的生活化实验来补充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这种有效、有意义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切实地走进化学、感受化学!

参考文献:

10.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 篇十

摘要: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职学校开设的重要专业大类之一,各个学校根据就业形式、自身软件(师资)和硬件(教学配套设施)环境又开设了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肥等子专业。此文章主要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探索和调整背景、现有教学计划的弊端、探索中教学计划改革的思路进行一些简要阐述。

关键词: 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教学计划

引言:中职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主要由过去的中专学校、技校和职业高中组成。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社会认知和关注程度不同,中职学校发展也参差不齐,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和东部地区的职教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职教水平则进步甚微,由于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和资金短缺,使得这些学校又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模式。因此,立足现实,挖掘潜力,利用有限的职教资源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是中西部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要发展,就要创新,职教的改革创新首先是教学体系的调整,教学体系的根本就是教学计划修订和实施。1教学计划探索和调整的背景

1.1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四大工程”(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和“四个计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全国建设2000所);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全国建设1000所);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高职100所,中职1000所);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30000名,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20000名)。2006年国家对就读中职学校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今年国家又加大了资助力度,实行了在校学生人均1500元/年的普惠制度。

1.2化学工业发展迅猛,化工企业前景远大。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化工行业也不例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制订了《“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其总体目标就是使化工行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坚决把高达5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下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化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石油工业就是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比如,以乙烯为标志的石油化工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五位;煤化工项目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和工程放大进行了产业化;生物化工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工程;精细化工突破了核心催化技术、现代反应工程技术和精细加工技术。当然,我国化学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化工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科研成果较少,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任务仍然严峻。因此,在呼唤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化工即将呈现原料多样化、技术新型化、生产绿色化、工艺集约化等新的大发展局面。

1.3在校学生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双低”(低收入、低文化)家庭。预计在2010年,我国中职学生在校人数将突破800万,陕西省教科所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下,对本省中职学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1】数据来自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根据调查回收的6800余份学生问卷统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信息:a、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父母的职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体。(学生父亲为农民的占38.1%,工人占23.7%;母亲为农民的占46.8%,工人占18.1%。父亲是公务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为10.1%;母亲是公务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占5%左右。父亲是其他的占23.2%;母亲是其他的占26.9%。b、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包括中专、职高和技校等)为多,父亲的文化程度略高于母亲。大专以上约占6.5%;高中约占32.9%;初中约占44.5%;小学以下约占16.2%。c、家庭经济情况: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抽样调查显示:职业学校农村学生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占42.7%,3000~7000元的占32.9%;城市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1000元的占77.6%。其中,低于3000元的家庭占24.8%,3000~7000元的占27.9%,说明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收入近半数低于平均

水平,来自城市的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为主。d、学生入学实际文化程度:新生中有64%是参加过“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以一般普通高中的入学录取分数400分为线,成绩高于400分的仅占21.1%,低于400分的占78.9%,在没有参加中考的另外36%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中成绩较差登记入学的,有10.3%是初中没有毕业提前分流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成绩。以上数据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来源于社会的较低层次家庭,而且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极为普遍,所以学生的文化素质、生活品质和习惯较差,就是人们所说的“双差”学生。

1.4 企业对化工工艺专业的中职毕业生调查。中职教师利用假期对部分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包括教学改革、市场需求等,表1就是学校教师在今年7月-8月期间的部分调查数据(【2】数据由重庆市工业学校化工工艺教研室提供)

表12004年-2007年部分企业对中职学生大致需求调查表

统计表明:一部分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量有逐年减少趋势,原因主要有三:a、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新老交替基本完成,已经达到饱和;b、学生本身素质下降(主要原因);c、部分企业效益随市场在变化。另一部分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原因主要也有二:a、企业发展较快,对一线技术工人需求量增加;b、部分学生在企业表现良好,增加企业要人的信心; 2 现有教学计划模式

2.1现在中专学校化工工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2+1模式)(【3】资料来源于重庆市工业学校)

表2现在中专学校化工工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

2.2现有教学计划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其针对性的矛盾十分突出。现有教学计划基本上沿用了过去四年制中专学校的教学计划,只是将部分课时进行一定的压缩而变成了2+1(两年学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模式。它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量严重失衡。以上教学计划看出:理论学时与实践实习学时之比约为4:1(将化学实验技术100%和计算机文化基础50%作为实践课程)。不难看出:轻实践,重理论是不争的事实。

2.2.2现有教学计划的实施很难让现有中职学生捕捉到课程之间有必然联系,学生无法逐类旁通,举一反三。一方面,现有教学计划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大部分专业课都在三、四学期,虽然保证了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现在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较差,作风散漫,根本无法达到自己筛选内容的要求,当专业课中需要前面课程的知识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将其忘的一干二净了。

2.2.3 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位教师讲解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时,竟然用到了高等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知识,他自认为思路清晰,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但是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竟然没有一位学生能够理解,当然啦,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又如,一个学生向老师诉苦,她不知道应该听哪位教师的,也不知道哪个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原来,在作化学基础实验时,关于烧杯是否需要淌洗,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出现了分歧。一般来讲,文化基础课教师来源师范类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实验室教师来源于工科学校或企业,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内他们是行家里手,但在相关领域,甚至联系很紧密的领域就可能是生手了,理论教师讲理论,实践教师做实验在大部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3 探索中的教学计划模式

3.1 以能力为本位,单元操作为载体的教学计划值得期待。重庆市工业学校化工工艺教研室老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市场调研,针对企业的要求,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了大胆调整和设想,确立以能力为本位,单元操作为主线的分层次模块式培训计划(2+1模式),具体如下:

表3探索中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

3.2探索的教学计划目的性强,操作方便。该教学计划不是简单地

以课程为基本元素,而是以某个操作单元的核心模块,各门相关课程围绕这个核心来组织材料和教学内容,每个单元操作完成后进行独立测评并计算学分。

3.2.1公共能力强调职场道德的重要性和文化知识的实用性。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加重了职场道德的学习分量,压缩语文、数学文化基础课的学时量,不单独开设英语、物理等相关课程,也是基于当前中职学生实际现状,但是,并不是删除文化课,笔者走访的大部分企业对用工要求提得最多就是文化素质、职业态度和职场道德,因此,在公共能力模块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普通文化知识的积累则以实用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主,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独立性和实用性,专门开设借条、请假条、合同等简单却事业应用文的写作,而把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文言文、散文等作为文学鉴赏放在选修内容中。数学则以专业能力模块中要用的知识反推来组织教学材料;英语、物理等直接将内容融入专业能力模块教学中。

3.2.2 专业能力强调技能知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就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掌握基本操作单元及设备维护保养。那么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化工制图》《化工仿真》《化工自动化及控自仪表》《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化工设备》《化工机械维护及修理》《化工环保与安全》等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块整理,并以单元操作为主线进行教学组织和实地培训。以离心泵操作单元为例,学

生认知过程是:认识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化工仿真(工艺流程图)→化工设备(泵、阀门和管道等结构、型号)→化工自动化及控制仪表(压力表、真空表等原理、结构)→化工原理(流体基本知识、离心泵工作原理)→化工工艺学(操作和控制)→化工机械维护及修理(泵、阀门和仪表的维护和检修)→考核并计算学分,在整个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环保、安全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培训,学生学习目的性强,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际进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操作单元相对独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修或补修,教师考核难度也相对降低。参考资料:

11.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产物,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去,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信息技术还会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进一步的功能效应。鉴于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目前教育领域也逐渐引用了相关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界的改革。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更要在不断的实验中获取感官上的认识,并保证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当前中职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了二者的优化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更有益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动态的演示图,并配置相应的音频文件,将声音、影像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学生们更乐于接受,将被动的知识传授,转为主动的知识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验现象进一步放大,能够让每一位同学对实验现象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反复的回放,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的现象;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一些实验室比较难做或者是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来进行模拟,既能够保证安全,节省时间,同时又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从而增强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实验教学在整合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1.信息技术利用不合理

在进行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时,要进一步明确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利用信息技术只能是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的工具,不能够完全替代实验教学。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实验的实际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验室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教学的方法,而当前一些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利用,在进行一些操作简单;无安全隐患且学校的实验条件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依旧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太多的好处。

2.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

一些中职化学教师在运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为了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常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的模拟,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学生原本的动手实践操作环境就本取代了,长此以往下去,化学实验就逐渐淡化模糊了,这样严重制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便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应用不科学

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一些难以操作的化学实验,以动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们。但是目前的中职教师团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较低,难以运用好信息技术,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课件,这样信息技术对于化学教学实验的帮助就弱化了。同时,一些中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较为肤浅,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课件形式的花哨,而忽略了真实的教学内容,因此,一些中职教师在应用了信息技术后,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相反,还制约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互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未来中职化学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提高中职化学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二者进行有效整合时,仍需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避免出现教学失误,影响教育质量。

1.要保证化学实验的主体地位

中职化学教学工作中,一直是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这是受化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和限制的,是不能够进行更改的。因此,当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互整合时,这种化学实验的主体地位依然不能够动摇,信息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和方法,并不能够也不应该取代化学实验。我们承认,利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一些难以模拟的化学实验得到了简化,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化学认识,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进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化学教学还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够被剥夺,中职化学教学的核心问题不能够动摇。

2.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要适当

中职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化学实验操作简单,观察清晰,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即能够理解实验的目的,这类教学环节中,没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而有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化学反应不明显,观察不方便,此时应用好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安全性,还能够便于观察,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促进中职化学教学的一个手段。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中职化学教学都适用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整合中,教师应该提高甄别和判断能力,避免全部依赖信息技术,将原本简单的教学工作复杂化。

3.全面提高中职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课件制作,有时候,为了更好的显示一个化学实验,需要结合多种计算机操作技术,例如宏和模块的建设等,而目前教师队伍中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就需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并定期进行业务能力考核,以全面提高中职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是未来中职化学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二者的整合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了避免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过当现象,广大的中职化学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判断和甄别,合理采用信息技术,并坚决保持化学实验的主导地位,以化学实验为主体,进行适当的信息技术融合。随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深入化发展,未来的中职化学教学工作将会更加高效科学,更好为中职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姗姗.信息技术与高中理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3:59.

[2]李娟.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43-44.

[3]文蕊,张世勇,肖红.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5:30-32.

上一篇:学校总务处完善管理机制工作计划下一篇:自我探索价值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