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学教案

2024-11-17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学教案(2篇)

1.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学教案 篇一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要求学生认识: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的一系列进步性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2)武则天是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为什么象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完成。)

2.导入新课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加速了农民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变。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这些都是本课要回答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板书〉

618年3月,隋炀帝被部将杀死。5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看P8晋祠图)

唐朝建立之初,只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李渊父子采取了正确的军事行动计划,终于战胜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当时,统一全国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渊父子完成统一任务,为日后唐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在统一过程中,李世民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对统一任务完成起了积极作用,李世民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二、贞观之治〈板书〉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板书〉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隋末严峻的阶级斗争洗礼,不得不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严重教训。他认识到: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君与民关系如同舟与水关系。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请一位同学或教师朗读课文中“君、舟也„„”。此语出自《荀子》,是唐太宗引用来教诫太子的)

2.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板书〉

能否知人善任,是判断封建帝王愚贤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以隋炀帝嫉才害能,宠信奸佞为戒,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任用贤良,不拘一格,各取所长。他自称“梦寐以求忠贤”。他曾将州郡刺史名单书于屏风记其功过,以便奖惩。所以,贞观时期忠贤满朝,人才济济。这些文臣武将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房玄龄、杜如晦即是当时名相,人称“房谋杜断”。

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鼓励群臣犯颜直谏。所以,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尤为突出,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曾问魏征帝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算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非常赞成这个见解。魏征病死以后,唐太宗大哭说:人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直谏难,纳谏更难。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板书〉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见课本第10页图示)三省是协助皇帝执政机关。凡军国要政先由中书省拟出文稿,门下省讨论(可以驳回重拟),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管人事、财政、选举、军政、司法和土木工程等事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唐太宗时增设宰相,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是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由于各职权部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唐太宗还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以民少吏多大并州县,裁减冗员,从而大大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4.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板书〉

唐代学校教育比以前任何朝代都发达。唐太宗更是重视文化教育,他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当时,中央有国学、大学,多收官僚贵族子弟或外国留学生等。地方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大学视察,关心教学情况。唐朝还出现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唐代选官主要来自科举。科举作为一种取士制度,从隋朝开始,但到唐太宗时才固定下来。当时,考试内容很多,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录取此科,第一名称状元,视为登龙门,即可任重要官职。唐太宗扩大进士科,为一般地主提供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途径,从而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5.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板书〉

隋末以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唐朝建立后,国内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调敝。李世民为首的统治者接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终致身死国灭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读课文中唐太宗语)这对唐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了开明政策和措施,所以,贞观年间政治较清明,农民占有一定土地,劳役负担比较轻,生产时间有所保证,大量荒地开垦出来。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历史上誉称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板书〉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晚年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须闻之,内外称为二圣”。683年,高宗病死,中宗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实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的统治可谓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她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主张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浮巧,省力役。她免去50岁以上男子的徭役。武则天用人也不拘常规,破格重用,并诏今天下,百姓可以自举。凡有才能士人上书,只要文章写得好,就给官做(如骆宾王)。这样给一般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开解了广阔的政治前途。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姚崇、宋璟即是武则天和唐玄宗二朝名相。

总之,武则天统治政策总起来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大有贞观遗风。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四、“开元盛世”〈板书〉

1.政治经济措施〈板书〉

武则天以后,唐朝一度出现动荡局面,直到唐玄宗时才安定下来。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在他统治前期,他针对当时社会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在用人方面,他选贤任能,非常注意官吏的选拔,强调以功授官。他甚至亲自出题考核官员,决择升迁;有善必赏,有罪必诛。(请同学们看课文中唐玄宗任姚崇为相图)

在经济方面,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经济繁荣,盛世局面形成〈板书〉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因这时期唐玄宗年号为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复习巩固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同学回答,或老师小结)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促成当时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所以,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展示准备好的表格,让同学填写右边内容)

(作业)

(三)教法建议

(1)本课宜采用讲述法。在讲述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课涉及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3)本课有许多生动的内容,故事性强,教师可酌情决定取舍。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图画,原始资料等,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以求最佳教学情境。

2.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学教案 篇二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目标】

①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②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③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④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材研读】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①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唐朝疆域图

②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2、贞观之治

(1)开明的治国思想:

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②具体内容: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具体表现: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的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的名相。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2)开明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唐太宗

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史料: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水(人民)能载舟(君主),亦能覆舟。——唐太宗

史料:太宗谓侍臣曰:“……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贞观政要 论务农》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妃子,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武则天,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

吴泽认为:“武则天当政时,继续坚持太宗的政治道路,对旧贵族官僚集团势力进行猛烈的斗争,获得巨大胜利。武则天称帝后,仍然继承太宗、高宗对农民让步的政策,劝农桑,薄赋徭,缩小战争范围……”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们评价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l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自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前期,年号开元。

唐玄宗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玄宗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官吏,裁剪冗员。

材料: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编修经籍。

3、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拓展延伸】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隋朝的富庶和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

2、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统治后期,“不悦人谏”,连年用兵,广建宫室,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3、武则天的统治与唐太宗的统治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都重视人才的选拔;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③两者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玄宗重用贤能,发展生产,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

5、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和发展,出现治世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了以前的经济基础;

②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③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④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⑥生产技术革新(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兴修水利。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一览表

7、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8、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现实意义: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②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③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9、科举制自诞生以来,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课本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君主,必须在心里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唐太宗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将君民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2、问题思考:唐太宗给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一下两大方面:

在治国思想方面: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在治国措施方面: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课后活动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反映了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原因: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制。

(2)诗词赏析。“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描绘了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的盛世气象。

【课堂小结】

【易错易混】

1、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渊。

2、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3、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自我检测】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太宗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度

D.三省六部制

2、《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3、“开元盛世”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 重用人才

B 善于纳谏

C 改革税制

D 轻徭薄赋

5.唐太宗时,任用善断大事的宰相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任用姚崇为相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8、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 )

A.开元

B.开皇

C.贞观

D.光武

9、唐玄宗时期重用的贤相是 ( )

A.房玄龄

B.姚崇和宋璟

C.杜如晦

上一篇:自我综合评价报告(初一上学期)下一篇:听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讲座有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