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成功学论文

2024-09-13

现代成功学论文(13篇)

1.现代成功学论文 篇一

2) 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3) 有多大的思想,才有多大的能量。

4) 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

5) 如果我们可以改变情绪,我们就可以改变未来。

6) 把气愤的心境转化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转化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更加完美。

7) 成功永远属于马上行动的人。

8) 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9) 别把生活当作游戏,谁游戏人生,生活就惩罚谁,这不是劝诫,而是--规则!

10) 一个胜利者不会放弃,而一个放弃者永远不会胜利。

11) 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美好。

12)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13) 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

14) 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

15) 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有多少时间就花掉多少时间。

16) 如果你想得到,你就会得到,你所需要付出的只是行动。

17) 羡慕别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拥有的。

18) 你是你生命的船长;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其它。

19)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必然是一个从未尝试过什么的人。

20) 当困苦姗姗而来之时,超越它们会更有余味。

2.现代成功学论文 篇二

在回顾和梳理日本战后一系列举措和政治经济事件, 并结合日本民族特点和地域等因素, 本文将对日本设计之所以成功发展的原因做以分析。

一、日本设计中的双轨制

1. 传统风格的延续

在服装、家具设计、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领域仍然保持并延续着其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其传统风格能够延续的原因是由日本民族结构特点决定的, 大和民族占其人口98.5%的绝对比例。单一的民族构成决定了其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稳定性。而对比我国, 由于多民族的人口结构, 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始终处在民族融合和相互影响中, 没有统一的国家层面的合力。

2. 工业领域的彻底现代化

在高技术设计领域, 如交通工具、电子产品、工程机械领域则全力以赴的进行现代主义风格的彻底改头换面。日本在产品工艺和精确度方面居世界前列, 尤其是设计与生产的契合度非常高, 众所周知生产工艺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传统风格的延续使得日本能保持本民族的根本, 而不会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横行的现今世界迷失自己。而工业领域的现代化又使其在经济和生产力方面保持强有力的增长, 使国家和民族始终处在世界的前列。

二、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奠定的现代化根基

西方国家在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起, 就开始了现代化的征途, 至今已有300多年, 时间上量的积累奠定了现代理性意识的根基。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 通过学习西方, “脱亚入欧”, 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其战略目标是——殖产兴业, 富国强兵。检验明治维新成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海战, 日本从中国掠夺了我们洋务运动三十年积累的财富, 相当于日本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就是这笔钱奠定了日本的工业化基础, 使新一代日本人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工业化、机械制造, 这使得日本得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试图振兴经济特别是发展工业设计时, 国民和整个社会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工业化意识。而就是甲午海战, 结束了洋务运动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 解放后的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快速跨入到社会主义工业经济, 缺乏资本主义过程, 造成大部分国人对工业社会、现代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

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积极的影响如: (1) 工业革命使人感觉“人定胜天”, 各种物质对人思想的冲击很大; (2) 通过改革实行“民主”, 使近代国家体制真正产生; (3) 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人类从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聚集, 进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断断续续的, 由于中国特定的国情条件, 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被迫”和“后发”性质,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与西方那些“原发”的现代化国家不尽相同。我们的改革时间量大概只有60—70年时间, 而日本在1867年明治维新后至今, 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基本保持了连贯的延续性, 虽然在二战期间整个国家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 但众所周知, 工业设计的主要学科——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就是从军工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时间量的积累上,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前后共140年。

三、体制的改造

美国在战后对日本进行了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的社会改造, 所创造的宽松的市场氛围, 有利于民营企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使一大批以家族为单位的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而就是这几百万家民营企业, 支撑起了今天日本的设计水平和工艺水平。

四、良好的产品定位

纵观现今世界上设计领先的国家和地区, 几乎都有着符合其自身情况的设计风格。德国的理性稳重、功能主义;美国的商业化设计;意大利设计的浪漫与激情;而日本则以小巧精致、实用著称。

五、对知识产权相对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好, 这使得企业必须避免走抄袭和模仿的老路, 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设计创新, 这不但能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也有利于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六、地理环境、资源限制所形成的设计风格

日本的小而精的设计源于其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等自然因素, 而这正无意中契合了当今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后的绿色设计、节约型设计的主题。

七、日本已然转变成一个海洋文明国家

日本属于资源贫瘠的国家, 国土面积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讲很小, 这就必然促使日本由以前的大陆农耕文明国家向海洋型国家转变。而在设计和经济领域的体现,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 逐渐向海洋国家进化。海洋民族骨血中流淌的那种扩张、征服的欲望与精神, 也无形中影响了工业设计领域,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极其匮乏, 所以需要以出口创汇来换取资源。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提高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八、设计战略

日本在国家层面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时间轴, 并脚踏实地的付诸于实践。政府直接支持企业派遣设计人员赴欧美学习, 邀请国外设计专家到日本讲学, 帮助企业培养设计人才。为了加强对工业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还制定了“出口商品法规”及“优秀产品评选制度”等一系列相关设计法律法规, 确立设计就是“创新”的概念, 引导企业设计与时俱进, 使工业设计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 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以上是我对日本设计在近现代能够成功发展的原因的一个简要的总结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战略和有效手段,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证明, 在国际市场上, 国家间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竞争转向工业设计上的竞争。

3.现代成功学论文 篇三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赵阳,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李福荣,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培英等30多位中央及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主题,认真总结了杨凌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示范效应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就新形势下促进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农业政策安排、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对策建议。

作为研讨会主办方之一的

4.现代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篇四

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的工人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长大后当上了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是曾经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的崇拜者,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他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切实可行的航海路线的。

他坚决要把这种梦想变成现实。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他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一世皇后,并为他的探险航行提供了经费。他在1492年到15间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

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娅美丽雅哥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哥伦布这一创时代的举动所带给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影响无疑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往后的每一历史时代对他的评价都会有所不同,但他开创新时代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它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两个新大陆,就有了能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藏资源和原材料。

这一发现,导致了美国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致使西半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这些国家与曾在该地区定居的各个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们极大地影响着旧大陆的各个国家。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伊莎贝拉曾向哥伦布许诺,他可以做他所发现的任何陆地的`总督。但是作为一个行政官他是不称职的,最后被撤职,带着镣铐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释放,但是没有再让他担当任何官职。但直到去世时,他都相当富裕。

5.论现代企业领导人成功的素质 篇五

企业领导通过不断激励自己和自己的下属、员工,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企业员工的价值,对国家、股东和社会负起广泛的责任,这就是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情商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取心和责任感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才能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有效地带领企业驶向成功的彼岸。许多成功的领导在总结人生经历时,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

如果一个企业领导拥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心,他就不会把自己视为仅仅是个人“小利益”的化身,而应该视为多个层面“大利益”的代表,从而担负起为这些层面谋取“大利益”的使命。能超越自身“小利益”而为大众谋取“大利益”的人,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是英雄人物,虽然他们往往所获无几,但流芳千古、万人敬仰不就是历史和社会给予他们的丰厚“回报”吗!

6.现代成功学论文 篇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03期

2010年12月10日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召开

2010年11月25~26日,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召开。本届大会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5个部委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本届大会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老挝、缅甸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参会。国内29个省市和香港特区组团参会。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词。

大会以“中医药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创新论坛、专题活动、科技博览三大板块活动。大会共收到论文1300余篇,论文收录1037篇,大会报告8人,分会和专题活动发言350余人次,集中展示了当前中医药政策、资源、科技、医疗、教育、产业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生物医药产业对接洽谈暨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共达成合作意向60项,金额70多亿元。

中美联合启动“C4水稻”研究计划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和美国博伊斯·汤普森植物研究所近日联合启动一项科学联盟研究计划,旨在改造水稻的光合作用模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该项目得到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有望使水稻产量提高40%~50%。

据计算生物学所研究员朱新广介绍,在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中,玉米、高粱的光能转化效率比水稻、小麦高出一大截,在同等条件下,前者的产量要比后者高得多。科学家进而发现,玉米等“C4植物”比水稻等“C3植物”多了一套“生物装备”,这套“装备”能将二氧化碳分子富集到RUBISCO周围,促使它专心于二氧化碳固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去年4月,盖茨基金会决定投资启动“C4水稻”计划,该计划为期15年。如果‘C4水稻’计划取得成功,将使水稻的产量提高40%~50%,同时还能提升水稻对化肥和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作物生长对化肥和水的依赖。

中美英学者定量化研究碳收支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团队与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合作,通过对全球主要大洋底栖有孔虫B/Ca和δ13C组成的系统研究及与陆地记录的对比,定量化了末次冰期以来海洋、陆地和大气碳库之间相互交换作用的变化及其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由深海释放的CO2在冰消期早期(17.5~14.5kyr)主要存储于大气中,而在冰消期晚期(14~10kyr)很大部分被陆地生物圈生长的植被所吸收利用。这对于认识冰期—间冰期尺度下大气CO2变化的原因以及过去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将为全球变暖情形下全球碳收支提供最直接的类比情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并作为亮点论文推荐。

中国科学家阐明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结构

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Lewis Thomas实验室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重要的转运因子的蛋白结构,该结构的6个跨膜区域以未报道过的新折叠形式出现,这一发现对于了解核黄素(维生素B2)的运输,以及进一步拓展其生物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该研究组近期研究发现了一类重要的蛋白:能量耦合因子(energy-coupling factor,ECF)转运蛋白,这类蛋白是一些微量营养元素的运输因子,负责原核生物的维生素摄入。每个ECF转运因子都包含一种嵌入细胞膜的能结合底物的蛋白结构——S组件。这一结构是能量耦合的关键部件,由两个ATP结合蛋白和一个跨膜蛋白组成。然而目前这一结构的具体构架,以及运输机制并不清楚。

益母草碱对治疗脑中风有明显疗效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教授率领的团队经5年多时间研究发现,从中药益母草中提取的益母草碱对治疗脑中风具有明显疗效:它能明显减少脑缺血造成的大脑皮质的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目前,此项目作为国家一类新药候选药物已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大平台孵育,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中风》杂志上。

朱依谆团队的研究发现: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如缺血、缺氧时,构成完整细胞基本元素之一的“线粒体”就会肿胀,造成细胞破裂,从而使脑组织坏死和心肌坏死,最后导致死亡。研究还发现,人体内的三磷酸腺苷是提供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也是体内组织细胞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细胞缺氧时,三磷酸腺苷的能量活性也会降低,导致细胞凋亡。益母草碱SCM-198的作用机制,则是通过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的细胞死亡,并激发三磷酸腺苷的活性,阻止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凋亡,以达到减少脑组织坏死的目的。

我国氨氮废水首次实现资源化处理

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天津大学研发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高浓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近日通过了成果鉴定。该项目突破高浓氨氮废水处理难题,形成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浓氨氮废水清洁处理工艺,其氨氮污染物削减率、资源利用率均大于99%,实现了氨氮废水的资源化处理。

在863计划支持下,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与天津大学合作研发出“高浓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的全过程工艺和工业化应用装置。该技术基于氨与水分子相对挥发度的差异,通过精馏脱氨工艺量化设计,设计制造高通量、低阻降、高分离效率、抗结垢新型塔内件,全过程自动化控制,解决了现有工艺能耗高、设备易堵塞等问题,实现了工业高浓氨氮废水的资源化处理。氨氮原始浓度3—30克/升的氨氮废水经该技术处理后,氨氮浓度可降至10毫克/升以下,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而且处理后的氨氮全部以高纯氨水的形式加以回收,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氨氮削减率和利用率均大于99%,处理全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废渣等二次污染产生。

目前项目组利用该技术已在天津、福建、辽宁、吉林、广东、湖南等地建成7座处理规模为100~400吨/天的示范工程,全部稳定运行。部分采用此技术的企业在处理过程中收支抵消后,每处理1吨废水还能够盈利2~6元。由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已被环保部列入2010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

新型被动式自呼吸纯甲醇燃料电池问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近日研制出一种采用纯甲醇进料方式的被动式自呼吸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该电池的构成包括纯甲醇贮存腔、甲醇缓冲区和电池工作单元。在纯甲醇贮存腔和甲醇缓冲区之间采用渗透膜来控制甲醇的传递,实现纯甲醇进料,以满足甲醇燃料电池的长效工作能力。同时,该电池不需要外加蠕动泵和甲醇传感器来控制燃料的补充。此外,在该电池的甲醇缓冲腔,甲醇燃料以蒸气形式或液膜形式吸附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由于其量较少,电池可以短时间内朝多个方向放置,而传统被动式燃料电池只能朝一个方向放置,否则会导致液体燃料直接泄漏。

该电池组装简单、性能可靠,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时间。与传统被动式电池在相同条件下的放电能力对比(100mA),工作时间约为45小时,远远超过传统被动式电池的放电时间。在相同的电池体积和工作条件下,该电池能提供更长的工作时间,即更高的能量密度。

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日,我国的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针灸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传承数千年至今的中医针灸,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救人的医疗技术,也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流传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说,针灸疗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针灸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穴位注射、腧穴药物贴敷等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中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却被逐渐忽略和淡化,某些需长期实践体验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临失传的危险,各种散落在民间的家传针刺技法、绝技也大多后继乏人,濒临失传或绝迹。

依托“天河一号”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奠基

11月28日,以“天河一号”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在湖南大学正式奠基。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经科技部批准的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中心选址湖南大学校区内,采用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按每秒1000万亿次运算能力规划建设,总投资7.2亿元。长沙中心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计划于2011年底全部建成竣工,建成后运算能力将达每秒300万亿次。

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

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2月5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据介绍,“雪龙”号11月24日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锚地以后,在穿越南大洋西风带过程中,先后遭遇到6个较大的气旋。根据先进的卫星云图和气象预报,“雪龙”号通过航线的合理安排,有效进行了规避。其中,重点避开了10米高的大浪海域,将船的摇摆幅度控制在30度以内。

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刘顺林表示,“雪龙”号抵达中山站以后,各项南极科学考察工作将全面展开。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冰上卸货,将“雪龙”号上携带的科学考察和保障物资卸运下来,保证内陆队顺利完成装备和物资的集结,按时向昆仑站进发。

北京开建全球最大重疾数据样本资源库

7.现代成功学论文 篇七

一、故事梗概

《山乡风云》是由著名作家吴有恒的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而成, 讲述的是内战时期广东地方游击队与当地反动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该剧首次将红色革命思想融入粤剧, 是一部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 还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1947年秋, 广东五邑地区的一支游击队奉命进驻山区。山区内的桃园堡内有一股强大的反动势力, 游击队决定攻下桃园堡, 解放当地百姓。女连长刘琴负责潜入堡内发动群众, 在游击队发动总攻时, 里应外合。刘琴在保内担任中学老师, 积极进行当地百姓的思想动员工作, 成功发动何奉、春花、刘三保等人, 并得到到堡内护兵黑牛的帮助。与此同时, 刘琴的身份被堡内联防大队长万选之怀疑, 并多次试探。刘琴凭借智慧化解了一次次危机, 最终取得了堡主刘立人及其女儿四小姐的信任。游击队在中秋节对桃园堡发起了总攻, 刘琴与红军主力里外配合, 成功解放桃园堡。该剧故事跌宕起伏, 细节、悬念、冲突等设置都十分巧妙到位, 使整个剧作充满了张力。

二、获得成功的原因探讨

(一) 古老的戏曲化元素与现代的戏剧内容完美结合

回顾粤剧发展历史, 我们发现粤剧的现代戏不少, 但唯有《山乡风云》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其它现代戏都是默默无闻, 难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究其原因, 主要有剧中人物形象毫无特点、思想内容过于单一等,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为剧中戏曲化元素严重缺乏。戏曲化元素是戏剧的最基本也是最明显的特征, 若一部戏剧没有传统的戏曲程式表演, 就不能称之为戏剧, 呈现给观众的也只是“生活原形”, 艺术美感消除殆尽。有些剧甚至连台词的语言文学性一并丧失, 除了人物的唱段外, 只剩下“大白话”, 被观众戏称为“话剧带唱”。由此可以得出, 粤剧的现代戏创作必须古老的戏曲化元素与现代的戏剧内容完美结合, 使戏剧在表达新思想、新内容的同时保持最基本的戏剧风格。

为了能够使《山乡风云》达到这样的效果, 剧组在许多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包括表演形式、音乐曲牌、人物唱词、内容安排等, 力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中角色表演是《山乡风云》最具戏曲化的环节。例如剧中的女主人公刘琴一角, 一出场便是“锣边花”的音乐, 以体现其大将风采。演员要随着音乐做“踢甲”“拉山”等动作。可在现代戏中, 演员身着军装, 而非传统的戏剧装扮, 传统的动作难以表现, 剧组为此重新设计了演员的出场动作, 即踏着锣鼓做整腰带、推军帽以及捶手等动作, 并且将传统的旦角腔调改为小武, 从而塑造出一个威武坚毅的女战士形象。而她打入桃园堡内部成为中学女教师时, 改用小声的腔调与身段, 以凸显其温文尔雅的教师气息。四小姐一角是泼辣、任性的大小姐形象, 从小娇生惯养。从剧中的表演上看, 是化用了传统戏剧中的彩旦角色, 在剧中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也体现了插科打浑这一传统戏曲的惯用手法。此外, 为体现其身份特点, 她的步子总是扭捏不已, 但又无做作之感, 既表现了戏曲中的夸张性, 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一面。黑牛这个角色在传统戏剧中应该是武生, 性格鲁莽粗野, 为了使用戏曲化的形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演员在说到“我一枪……”时, 配合着舞枪的动作, 说到“我一脚……”时, 则配合着起脚的动作, 既凸显了黑牛粗野的一面, 也兼具了传统戏剧的艺术特点。

总而言之, 《山乡风云》在进行人物塑造时, 非常注重戏曲元素的运用, 通过对传统戏曲元素的改编整合, 完美地融入到现代戏中, 使整部戏既符合现代戏的要求, 也具有传统戏剧的特点。

(二) 音乐突出剧种特色

音乐是戏剧的“魂”, 如果没有脍炙人口的唱曲, 那这部戏剧也就失去了灵性。每个剧种都会有其代表性的音乐以体现剧种特色, 而粤剧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就是绑簧板腔。《山乡风云》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 除了保持戏曲话风格外, 还在于突出了粤剧的剧种特色。全剧的唱腔音乐大量使用绑簧板腔, 其余使用了两首牌子, 即《王祥哭灵》与《五更头》, 以满足一些人物和剧情需要, 从而保持了“粤味”的纯正。例如刘琴的唱曲《对月抒怀》, 其唱腔音乐采用了粤剧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慢板-中板-滚花收”这一板式布局, 既体现了粤剧的音乐特色, 也全无死板乏味的感觉, 比应用一般的小曲效果要好很多, 这要归功于词曲创作人员的匠心独运。现代的粤剧现代戏, 绑簧板腔的应用越来越少, 多改用小曲, 最主要的原因是绑簧板腔的创作难度过大, 许多词曲作者不愿深入钻研, 而改用小曲代替。由此看来, 为了保持粤剧的“原汁原味”粤剧现代戏必须注重唱腔音乐尤其是绑簧板腔的创作, 不断提高词曲作者的创作水平。

(三) 注重舞台形式的创新

粤剧现代戏是粤剧与现代戏是结合, 在戏中除了体现粤剧风格外, 还应注重现代戏的表现手法, 舞台形式就是现代戏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原舞美的舞台形式是原版《山乡风云》的亮点, 但是在重排时应该有所突破, 使新版的《山乡风云》舞台形式更具表现力。2007年版本的主创人员就对舞台形式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他们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充分利用音响、灯光以及一些先进的舞台设备, 将现代科技元素巧妙地融入剧中。在不改变戏曲化风格的前提下使场景更加逼真, 从而达到衬托剧情的效果。例如在最后一场中, 为了展现真实的武打场面, 在利用戏曲化艺术形式表现枪战与打斗的同时, 大量使用烟雾、激光以及立体音响等表现战斗的激烈, 还采用威亚等特技将演员吊起, 使其能够在舞台上飞上飞下, 从而为观众呈现出紧张激烈、立体感强的作战场景。这种融合了现代科技元素的舞台形式使场景更加逼真, 更具有观赏性, 进一步提高了表达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山乡风云》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坚持戏曲化原则, 将古老的戏曲化元素与现代的戏剧内容完美结合。这为粤剧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也为粤剧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加强粤剧队伍的艺术建设, 促进粤剧的振兴, 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铭恩.新版粤剧《山乡风云》魅力再现[J].南国红豆, 2007, 01 (04) :39-40.

8.击碎一切成功学的成功学 篇八

这就是《黑天鹅》的核心思想之一。作者自称,自孩童起,他就为类似这样的事情着迷:当你看见某件你不愿意的事情发生,那正是因为,你从不认为它会发生。如果美军知道双子星会遭袭,就会派战斗机在它的上空盘旋。恰恰因为它的不可预测,“9.11”才会发生。

作者认为,一切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概莫能外。不可预测且影响巨大之事件,被命名为“黑天鹅事件”——只要发现一只白乌鸦,“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理论就宣告崩溃,而天鹅这种动物正好相反。

那么这个理论有什么用处呢?避免受骗这是首要的——无论是来自新闻媒体、证券分析师还是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欺骗。如果您嫌这不够,那么还有更带劲的,那就是你应该把自己最大限度地暴露在“好的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就是说,你不应该嘲笑那个守株待兔的智慧男人,他的战略没有问题,只是战术上做的不够,他应该在那片林子的每棵树根旁都布防,以便让尽可能多的树暴露在兔子面前。只要那只兔子足够值钱,比如长了黄金毛发等。

作者泰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阿米昂”的美国前数理证券交易员,据称“沉默而内向”(跟书中表现出来的风趣与顽皮恰好相反)。他奇迹般地因为两笔事前的投资,而在9.11事件和次贷危机时大发横财。并非因为是预言家,只是因为,这些投资并无大的风险,而一旦发生意外,他则会大捞一笔。这就是守株待兔的现代版。

《黑天鹅》是作者献给一名他认为“第一个与之谈论随机性而不会感到被欺骗的有学术头衔的人”——贝诺特·曼德尔布罗特的。他说:“我们仿佛来自同一国度,被苦闷地放逐多年之后相逢,终于能够自由自在地用我们的母语交谈。他是我惟一的有血肉身躯的老师——我的老师通常是我收藏的图书。”

尽管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但这并不是一本仅仅是耍贫嘴的书。鄙视多数专家学者的作者,是一个饱学之人,熟读数理、金融与西方哲学,酷爱文学。他自嘲为一个最终圆了进沃顿商学院的梦想而成为哲学家的人。虽然《黑天鹅》并没教你要相信什么,但它认真严肃地剖析了一些作者认为害人不浅的理论,比如,哲学上的柏拉图化、社会科学领域对高斯钟形曲线的滥用,以及历史学的事后叙述谬误等等。而这些皆可归为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一本关于哲学思想的书写得如此趣味盎然,只是因为他深知人类的天性——人类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奇闻轶事。

我们周围的世界越来越趋于极端化了,他说。这造成强者愈强、赢者全赢,而公平性在于,没有哪一个大佬是绝对安全的,她/他的一日飞升极有可能对应着一夜陨落;同时,没有哪一个小人物永远不会被运气青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总统,既然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和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都能获得诺贝尔奖,他说。

书中提到了许多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球人都知道的事物,比如《哈利波特》,比如《长尾理论》,比如google和苹果的成功;也充斥着一代代的学界巨擘或被低估之牛人的各类学说。阅读时,你会同时感受到景仰和亲切。

9.现代成功学论文 篇九

——对企美公司以国际视野开发有机食品产业链条的调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永年县的河北企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发展有机食品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十年时间使一个员工不足10人的民营小企业,成长为一家拥有基地7000余亩、产品出口11个国家、年产10000吨速冻果蔬和200吨冻干果蔬的国际型农业科技企业,并带动了1090个农户增收致富,先后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会员单位、国际芦笋协会会员单位等,2008年,企美3种产品直供“奥运餐桌”,目前,国内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正就在“创业板”上市问题与该公司对接,明年上半年有望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有机农业企业。企美从小到大、由弱转强,成为博弈国际有机食品市场的生力军,奥秘何在呢?

一、立足高端定位,瞄准有机食品谋发展。1999年,公司成立伊始,企美就明确提出“以高端农产品占领高端市场”的发展定位。经考察了解到,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的耕作和加工方式生产和加工的食品,产品“天然、安全、健康”,备受消费者推崇,将成为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新方向。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已经普及到平常百姓的餐桌上,正在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受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形势影响,我国的有机食品市场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机商店、有机餐馆逐步增多。基于这一认识,企美选定进军有机食品市场,他们积极联系国际芦笋协会,引进了12个国际优质芦笋品种,开发整理洺河、小沙河故道沙荒地,严格按照国际有机标准组织生产,仅4年时间,将芦笋基地扩大到5000余亩,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芦笋基地,其中紫芦笋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走出了一条以国际标准为依托、以有机食品为方向的创业之路。今年2月,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赵鱼企作为中国有机农业的企业家代表,应邀在德国召开的国际有机食品展览大会上发言,赢得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高度赞扬。

二、着眼加工增值,延伸有机产业链条。芦笋基地建成后,单靠卖初级产品,使沙荒地每亩年收入达到2000多元,但企美没有满足于此,在市场调查中了解

到有机食品真正附加值高的是在加工领域。2004年,企美着眼加工增值,不断延伸有机产业链条,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引上了符合欧美有机加工生产标准的3条速冻生产线、2条速冻隧道、2条冻干生产线、1座高标准实验室,研发生产速冻、保鲜、冻干等系列产品,年可加工15000亩基地的产品,效益大幅提高。目前,企美着眼发展有机产品大循环体系,正在按照“有机种植→有机饲料→有机养殖→有机肥→有机种植”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基地规模,闭合式发展循环有机农业,建立集育、种、加、销于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体系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以上。

三、培树“企美”品牌,靠质量赢得消费者。赵鱼企常对员工讲:“做有机食品,必须靠自己的良心来培树品牌、维护品牌,时刻强化质量、环保和安全意识,为消费者健康负责。”为此,该公司实行溯源追究,对种植、加工、储藏和运输等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层层压死责任,加强监控,实现了生产有机化、加工规范化和储运流程化。特别是在加工产品上,企业积极引上国际领先的加工工艺,2007年公司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双双取得了美国OCIA国际有机认证证书、美国农业部NOP有机认证证书,成为全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此认证的蔬菜企业。2008年,公司又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2008年7月30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企美公司的事迹,《中国食品质量报》也作了深度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进一步强化了“选择企美、放心消费”的良好品牌形象。

四、不断丰富品种,拓展国际市场。多年来,企美坚持盯着市场做产品,创业之初公司选定了具有“世界十大名菜”和蔬菜“贵族”之称的芦笋作为主打产品,先后到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参观考察、签订订单,产品一上市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相继与11家国际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为进一步满足国际市场多样性需求,企美先后引进了南韩“金塔”辣椒、“密宝”草莓,美国加利福尼亚红、黄甜椒等产品,打造欧美市场新的有机产品畅销基地。在加工上,公司在保持速冻、冻干芦笋、辣椒、草莓、菜花、蒜米、豆角等优势品种之外,研制开发了有机芦笋、胡萝卜等全素系列水饺,大型超市争抢订购。同时,凭着国际有机认证这张“绿卡”,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隆等跨国零售巨头也纷纷向企美公司下单订货。2008年,经过奥组委和爱玛克公司严格考核,企美公司被确定为全国12家供奥蔬菜生产企业之一,圆满完成了芦笋、大蒜、蒜薹等3种蔬菜供奥任务,进一步扩大了“企美”产品国际影响,国内外求购热线应接不暇。2008年,企美销售额达3500万元,其中80%出口,创汇400万美元。

五、善待农户客商,靠诚信铺就跨越发展之路。在企美公司的经营“词典”上,“诚信”被印在了扉页。公司对待农户,无论其种植规模大小、地块集中分散,都同等对待,免费提供培训、指导,并严格按保护价全部收购。特别是芦笋保护价,每公斤从2002年的3元提高到2008年的6.4元。依靠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企美生产基地迅速扩展,建成了芦笋基地5000余亩,辣椒基地1000亩,草莓基地500亩,菜花基地400亩,小杂粮基地100亩,为企美集聚了旺盛的人气。对待客商,无论订单大小,公司都以诚相待,以客户为重,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每一笔订单,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订单越来越多。今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形势下,该公司上半年仍完成产值1750万元、实现利税35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0%,出口创汇225万美元。

企美的成功实践,展现了有机食品的良好前景,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体系中,企业下连土地、农户,上连市场、客商,是农业生产经营各要素的“中枢”。永年县坚持从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抓起,陆续培育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美是其中优秀代表,公司站在现代农业的最前沿,瞄准有机食品这一高端产业,正在由有机蔬菜向有机小麦、有机杂粮,乃至有机饮料、有机畜牧等产业延伸。大力培育企美这样的龙头企业,对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必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启示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造就一批具备现代产业理念的农民企业家。企美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持续扩张,关键是有一个知识专业化、视角国际化、管理标准化的领头人。赵鱼企在企业发展定位上,坚持做就做最好,选择了有机、选择了芦笋;坚持做就做最高,紧盯高端、面向国际,取得拓展欧美市场的“绿卡”;坚持做就做最优,上加工、延链条、增品种,融洽企农、企商关系求双赢;坚持做就做最强,把产品摆上了“奥运餐桌”、摆上了跨国市场。

只有像赵鱼企这样的企业家越来越多,现代农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启示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营造一个适宜农业企业健康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永年县立足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众多的实际,从县级领导做起,对农业企业高看一眼,对农民企业家厚爱一层。在土地流转、基地整合上积极组织;在资金筹措、项目用地上积极协调。尤其是创办了省级农业产业园区,促进了企业集聚发展;在激励政策上,对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工业企业区别考核。故此,才有企美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启示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夯实广泛支持参与的群众基础。永年县乡两级积极组织劳动、就业部门开展“阳光培训”,指导企业开展上岗培训、岗位练兵,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搞好利益联结,吸引农民自觉参与农企联合、规模种植、集约发展的产业经营;通过完善机制,发展订单种植,保障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多赢效果。

10.窥探成功学 篇十

1932年的纽约,柯立芝所夸耀的“永久性的繁荣”早已荡然无存,他留给继任者胡佛的是一个衰败的国家。曾经是繁华之都的纽约市到处都是排队等候领救济食品的失业者和高喊“五美分擦一双”的鞋童。不少男人为了维护在妻子面前的尊严,每天精神抖擞地出门之后,却只能在咖啡馆要一杯五分钱的咖啡,再用赠送的开水混合赠送的番茄酱自制一杯番茄汤骗骗自己的肚子,然后为当天家里晚饭的来源大费脑筋。

在这个被美国人称为“历史上最惨的一年”中,就连成功学专家的日子也不好过,拿破仑·希尔失去了刚买不久的庄园,另一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也面临着破产。

随着美国经济触底反弹,饱受危机折磨的人们对于成功有了强烈的欲望。卡耐基在1936年出版的《影响力的本质》成就了他本人百万富豪的地位。当时有多少美国人因为卡耐基的书重新振作实在是无法考据了,但至少卡耐基让自己在那个极端不景气的年代成为传奇。

1933年,拿破仑·希尔接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请他加入国家复兴计划的邀请。令人敬佩的是当时生活颇为拮据的他只象征性地收取政府每年1美元的报酬。他带给美国的是那段时期罗斯福最得人心的“炉边谈话”中的一些发言稿和总统那句鼓舞人心的名言:“我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他的《思考致富》一书中直到今天仍然被提及的成功故事和激励法则,让渴望成功的美国人找到了激情释放的方向,销量多达100万册,更是成就了他成功学大师的地位。

但是卡耐基也曾经饱受批评,被质疑他描述的“通往卓越的捷径”或许是空中楼阁。卡耐基诚恳地回应:“我所赞同的理念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从苏格拉底、雀斯特费尔、耶稣那里偷来,而把它们放在一本书里的。”卡耐基指出了摆脱平民阶层的捷径:“人们最需要的是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模仿以往成功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按照一条一条的方法迈向成功。卡耐基非常看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人际关系带来的温情与和善实实在在地抚慰了当时美国民众因为压力而越来越暴躁的情绪,缓解了因为经济危机带给人内心世界的无力、迷茫造成的焦虑。

来到东方

在上世纪末那个传奇的年代,加州青年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迎来了第一次辉煌;比尔·盖茨奇迹般地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岿然不动的庞大微软帝国……草根起家、新富辈出的时代,让美国人看到了更多的成功可能性,也更加渴望成功。借助着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卡耐基的后辈们将成功学推到了巅峰。

当时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是个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社会底层青年,原本应该像一摊烂泥般彻底腐烂。但他凭借着改变自己生活的强烈愿望居然成为富豪。如此榜样,让美国人意识到,原来人不需要拥有盖茨和乔布斯那样的天分或学识,也能成为富翁。

就是这个传奇的安东尼·罗宾斯改变了拥有相似经历的陈安之。在听过这位成功学大师的讲座之后,陈安之决定参加安东尼·罗宾斯公司的讲师招聘会。虽然他连自己姑姑公司里电脑推销员、会计、送货员这样的工作都没能做好过,但是近乎狂妄的自信让这个黄色面孔的青年成了那次招聘中唯一被录取的人。陈安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公司中业绩最好的讲师之一。强烈的成功欲望使得陈安之并不甘心生活在安东尼·罗宾斯的光环之下,他在1991年从公司辞职开始自己创业,并且在几年之后将美国的成功学带回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青年正处在对未来的困惑迷茫中。激励人心的美国式成功学经过日本的亚洲化发展来到中国。人们第一次听到卡耐基的名字,第一次看到陈安之激情四溢、煽动性十足的演讲。干柴碰到烈火。迷茫而激情的中国青年在善于激励和催眠的成功学那里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成功学找到了一片肥沃至极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并且在上面疯狂地生长。

陈安之达到了事业的高峰:每小时的演讲费高达1万美金,“超级成功学”和“超级说服力”培训班每人两天学费4800元,“总裁培训班”每人3天学费18000元……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陈安之身价过亿。

中国开始涌现大量的成功学大师、成功学书籍。在这个起飞的古老国度里,成功学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变异

当成功学进入中国后,处在社会变革期的浮躁和渴望快速致富的欲望被中国的成功学“大师”们过分地放大后功利性地“放在一本书里”,使中国式的成功学相比于它在美国的老师演变出了诸多的不同。

首先是成功的简单化。

在某个时间里挣到多少万、没有多少万就是失败的人生……与将目标放在改变自身的美国成功学不同,为了吸引眼球更因为“大师”自身的浮躁,中国成功学把成功的标准简化成了一个个赚钱的数字。看过各种成功学书籍、听过成功学演讲后,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而存在。

当随便在网上复制粘贴十几万字的成功案例、起个煽动性的标题就能出版卖钱时,“大师”不再效仿拿破仑·希尔穷二十多年的时间拜访成功人士,认真分析他们成功的经验后出书立传;当找些空洞无物的概念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一番就能激发众多渴望成功的信徒时,“大师”不再像深谙心理和演讲之道的卡耐基仍在不断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他的成功理念。

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中界定财富与成功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致富当成成功的全部定义,那生活就索然无味了。”

其次是将人生二元化。

拿破仑·希尔强调正确面对失败,他对于失败的定义是人所遇到的挫折和打击。

中国式成功学将失败变异为拥有财富之外的一切生活:“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这两种结局。”丰富多元化的世界被简单地划分为成功与失败的二元世界,是异化了的中国式成功学的特点之一。在这种观点中:成功者是荣耀的,可以尽情享受财富、掌声和鲜花;而除了成功者之外的一切人都是失败的,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成功学去改变这种失败的命运。其实这并不完全是中国式成功学造成的,从古就弥漫“成王败寇”思想的整个社会风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如此容易被标准化,通往成功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如此容易被标准化。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却绝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成为自己。有着这样的受众,又怎么会不催生出如此的成功学理论?在这种理论氛围之中,成功的定义被垄断,你的人生似乎就只有走向他们所指的那条道路,除此之外再无意义。而标准化的成功目标,也催生了标准化的成功模式。似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可以复制的,你只要照着成功者走过的道路再走一遍,就能同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可是成功真的能被复制么?洛克菲勒以私人公司垄断美国石油的成就,只怕是再不会有人能够复制得了;比尔·盖茨之后,再无人能创立如微软般的软件帝国……每一个成功者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可以复制的行为方式,还有无可再现的时代背景和瞬息万变的机遇。倒是诸多成功学“大师”的成功范例不断在被重复,毕竟世上从不缺少渴望成功而病急乱投医的人。

我们并不是否定成功学中所推崇的那些成功法则,就像前面卡耐基自己承认的那样,成功学只是将一些常理综合而成的理论组合。按照这些法则改变自己确实能完善个人能力,但这只是成功之前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光完善自己自身的个人能力并不能越过现实直接抵达成功的彼岸。更何况人生本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为那些努力争取财富的人喝彩,同时也应该包容更多其他的成功定义。

最后是缺乏底线。

卡耐基一向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曾经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即能天宽地阔。”可是在中国那些披着成功学外衣的激励课程、销售讲座甚至是如病毒一般的传销,都在声嘶力竭地教人们为了迅速致富而突破自己的各种底线。

陈安之在演讲时曾自豪地说过他的员工会在公司把推销课程的电话打到凌晨两点,还洋洋自得地对电话那头的老板说:“如果你的员工都能像我这样拼命,你何愁不赚钱?”在如此疲劳轰炸的推销之下,只怕有不少人是为了耳根清净而被迫接受的。而曾经是中国成功学不断推崇的偶像之一的唐骏,更是在爆出学历门之后还大谈:“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更为令人担心的是,还有不少人支持唐骏的这种言论。这不能不说是浮躁的成功学和社会风气联手造成一部分人的道德底线模糊。

11.现代成功学论文 篇十一

1、形成“圣约翰精神”

圣约翰大学是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倡并培育大学精神的学校之一, 圣约翰大学的辉煌以及圣约翰学生的卓尔不群正是源于其独特的“圣约翰精神”。圣约翰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追根溯源, 是与长期执掌校政的卜舫济分不开的。卜舫济认为圣约翰大学与其它教会大学的区别就在于“圣约翰精神”。

通过对圣约翰大学发展史的研究, 对圣约翰精神的理解如下:

第一, 追求“光与真理”的社会服务精神。圣约翰大学以“光与真理”作为校训和校歌, 勉励学生要用所学的知识武装自己, 向人类的敌人作战, 为国家服务完成自己的使命, 实现光与真理的追求。为社会服务是圣约翰精神最显著的体现。体现圣约翰大学学生追求“光与真理”, 为社会服务精神的是蓬勃的学生运动。社会服务精神被现今的圣约翰校友进一步发展并界定为“为祖国服务、为故土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二, “学谊、联谊、友谊” (Fraternity、Fellowship、Friendship) 的“3F”精神。最直接体现圣约翰大学“3F”精神的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圣约翰校友会。圣约翰校友会对圣约翰大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校友会通过组织各种联谊活动, 不仅提高了校友对母校的集体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扩大了圣约翰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还彰显了圣约翰精神。在圣约翰大学被裁撤后, 圣约翰大学同学会仍能保持密切联系, 3F精神便是其中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 绅士风度。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41级毕业生张仲礼曾把圣约翰大学称为“现代中国绅士的摇篮”。卜舫济也称“‘绅士风度’是保持圣约翰大学声誉的最好方式”, 他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一向有严格的要求, 言行举止优雅, 服饰得体可以说是圣约翰人的招牌。

第四, “三自品格”——自修、自立、自治品格。卜舫济一向注重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卜舫济认为, “三自”品格是一个人享有政治自由必备的品格, 学生只有具备了“三自”品格, 知行并进, 才不愧为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圣约翰大学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寓于教学及管理实践中, 比如将兵操引入课堂、选科制、入学宣誓制、考试名誉制、污点制等制度的实施, 对培养学生的三自品格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教会大学, 在圣约翰大学精神的形成过程中, 宗教色彩自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到学校发展的中后期, 圣约翰精神的凝炼与提升更多的是受学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所影响, 它更加突出的是学生的“品格塑造、人格救国、团契联谊、社会服务”等方面。

2、开创“圣约翰模式”

圣约翰大学在与中国社会环境长期的互动磨合下, 经过不断的调整和适应, 特别是在校长卜舫济的努力下,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圣约翰模式”。比如, 英语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圣约翰大学成功的最大秘诀和发展的独特手段。在当时的在华教会大学中, 圣约翰大学是最早也是最彻底贯彻全英文教学理念的学校。良好的英语训练使毕业生顺利步入职场, 给学生出国留学也带来了很大方便。英语教学成为圣约翰大学最为人们称道的特色, 这也是圣约翰大学早期能够吸引优秀生源的主要原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是圣约翰大学又一办学特色。在卜舫济的积极倡导下, 开风气之先的体育运动引入校园, 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生们组建了种类繁多的学生组织和社团, 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当时的高校中可谓独一无二;学生创建了特色鲜明的各种刊物, 这些刊物内容丰富, 质量较高, 有些刊物在圣约翰大学史上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这些校园活动的开展, 不仅体现了圣约翰大学的校园文化和人文风貌, 还培养了圣约翰人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办事能力、组织能力, 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及事业的开拓都有很大的帮助。

圣约翰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很明显的。它崭新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模式, 它的英语教学、体育教育、系科结构调整及课程设置, 以及它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构成了独特的“圣约翰模式”。正是这种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成就了圣约翰大学的辉煌。

二、卜舫济办学经验的现代启示

1、大学精神——办好大学的灵魂

在大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大学精神的塑造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对地方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来说, 大学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借鉴圣约翰精神的形成、发展与传承, 针对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历程和实际特点,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塑造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学精神。首先, 结合地域文化、行业文化来构建大学精神, 要准确定位, 要有别于一流高校, 把厚重的地域风骨与凝炼的行业精神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精神的精髓。其次, 以培育师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着力点来构建大学精神, 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并逐渐具备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 要牢牢抓住教师和学生这一大学主体, 营造自由、平等、和谐、互助、充满人情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 让大学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第四, 充分利用校园人文环境这块阵地来构建和塑造大学精神, 以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的情操, 以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鼓舞学生的精神, 以科学、规范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打造和谐校园, 通过开展具有知识性、学术性、思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净化灵魂、提升品位、完善人格,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精神气质。

2、特色办学——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圣约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启示我们,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 地方普通高校要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恰当地选择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适应地方、应用为本、需求主导、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知识、强化能力、内化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质量结构;注重实践、鼓励个性、通专结合、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中心、全员参与、系统运作的质量管理理念, 深化改革, 重点突破, 经过不断的总结、构建和凝练, 是办学特色不断鲜明化, 进而靠鲜明的特色积聚有事, 提升水平, 占领市场竞争的高地。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才能增加效益, 才能从根本上维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摘要:卜舫济在圣约翰大学53年的教育实践, 可以肯定地说卜舫济在办学上是成功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为当时的教会大学树立了一面旗帜。尽管在圣约翰的发展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 使圣约翰大学的声誉一度受损, 但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圣约翰大学仍保持了巨大的教育竞争力。圣约翰大学的成功与发展与其“大学精神”和“办学特色”是密切联系的, 这对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启示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卜舫济,圣约翰大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9.[1]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9.

[2]石建国.卜舫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2]石建国.卜舫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 (1879-1952)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3]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 (1879-1952)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2.女性成功学 篇十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轻易间征服了各国评委,在法国巴黎领取了素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采访李方华很不容易。她今年1月6日在医院做手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出院不久,在春节后又住进医院。2月27日她到法国巴黎领取了素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领奖结束,她一天也没有在浪漫之都多停留,赶快回到了北京又投入了繁忙的工作。日前,趁李方华身体略好,记者终于完成这次采访。

女人与物理

李方华是研究晶体学和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她自称这是物理学的一个小分支。17岁时,由于认为物理好玩,李方华步入了这一主要由男性主宰的领域。“下雨为什么能出霓虹,一块石头扔到水里怎么能产生水波,对这些现象的好奇使我迷上了物理。”

30多年后,李方华多次参加国际电子显微学的研讨会,并经常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参加会议的女性很少,有时整个会议的邀请报告人就我一个女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妇女,我总是有一种自豪感。”外国科学家也很惊讶:一个有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怎么竟让一位女子在这一领域独领风骚?有人认为,研究物理对女人来说太难,不太合适。而李方华却不以为然,她觉得女人研究物理有其特点:你们男同胞听了可别不高兴啊,我接触过的很多女科学工作者,她们心态比较平和,没有特别大的金钱、职务等的压力,不追求轰动效应,认真细致、踏踏实实地探索,这对于搞物理、搞科学更合适吧。这就是李方华的“理论”。为了支撑这一“理论”,她比研究物理的男性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

女人搞物理,特别是成家后继续搞物理,时间少是个大问题。然而李方华却发现了时间的奥妙。许多人搞科研,总希望用大块的时间,认为小块的、零碎的时间是搞不了科研的。“许多问题不是正儿八经地坐在那儿考虑能解决的。我经常把问题都装在脑子里,走路、做饭、洗衣服时都会考虑,说不定什么时候哪一个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一心二用,难免生活中会发生一些煮糊饭之类的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痴迷于科学吧。我忽然记起,一位大学教授曾告诉我,他的某位研究生当不了科学家,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个学生从来就没进入过对研究课题的痴迷程度,“一个人,没有这种痴迷,没有爱至深的程度,做一个科学家基本没戏了。”联想到李方华,她就有过这种对晶体学和电子显微学的痴迷的程度,这可能也是导致她成了一流杰出女科学家的原因吧。

李方华在大学期间培养了不睡午觉的习惯,参加工作之后,为了抓紧时间,沿袭了这个习惯。她学过五种外语。学日语她上的是“早班”,曾经每天早上7点至8点半在科学院动物所上课,然后再赶回物理所上班;学德语上的是“晚班”,下班后上两节课再回家;她还自学了法语;英语口语是文革后用“晚班”学的;再加上留学苏联学的俄语,她学过五种外文。她有家,也有儿女,可还学了这么多种外文。她当时的毅力,实在是我们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

简单法则

2003年2月27日。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李方华上台接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只见她上穿一件红色的唐装,下着一条黑色长裙。传统的民族服装再加上儒雅的气质,李方华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女科学家的良好风貌。这一身漂亮的服装是谁为您准备的?“欧莱雅公司的人告诉我最好穿民族服装。因此春节过后女儿拉我去商店,正赶上唐装大削价,就买了一件。黑裙子是我女儿的,到了巴黎我的裙子皱皱巴巴的,怎么也弄不平,我就把女儿的裙子穿上了。”这话让人发笑,同时也让人吃惊:这么复杂的事情竟能如此简单地处理了,并且事倍功半。

其实,简单是李方华的生活哲学。在苏联留学时,助学金不很高,而且吃的饭不习惯,有的中国学生就几个人一块开火做饭。李方华嫌麻烦,坚持在学生餐厅吃,甚至几块点心,一杯咖啡就算一顿饭了。参加工作,特别是结婚以后,她依然生活简单。除了买菜买吃的,李方华很少逛商场。平时她还尽量少看点电视,从不想着八小时以外的潇洒。生活的简单完全是为了科研工作。

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一方面发现新的事物和现象,另一方面发现新的观察手段和研究方法。李方华的工作就是寻找新的观察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并且要把它简单化,实用化。简单不仅是她生活的追求,也成了她的科学追求。

李方华说自己的科研工作是为别的学科服务的。国际上有个惯例,不论哪个学科的,矿物学、地质学、物理、化学等等,如果你宣称发现或做出了新的晶体材料,你必须向世人公布这种材料的晶体结构,否则你的材料就得不到科学界的承认。李方华本身不研究材料,而是把衍射晶体学和电子显微学结合起来,找到测定晶体结构、测定原子排列的新方法。

李方华发展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在该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她曾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和讲习班上作特邀报告和担任教员近40次,发表论文200多篇。正因生活上删繁就简,所以她科研上才能领异标新。

透视“机会”

欧莱雅是什么?李方华不知道。当得知考虑推荐她作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候选人时,她问欧莱雅是什么,回答说是个化妆品公司。李方华说:“我又没用它的化妆品,干吗往那里推荐呀?”后来她才慢慢地知道了这个奖项以及它的分量。获奖后,李方华自然很高兴,但她在多种场合表示:国内比我工作努力、做出成绩的女同志不少,哪个学科都有。这次我拿这奖只不过是碰到了机会。

仅仅是碰到机会吗?这是李方华的谦词。获奖的确有个机会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人提名,你是不可能获奖的。但在前三届欧莱雅奖的评选中,中国都有女科学家被推荐,为什么没有获奖?就是第四届推荐的中国女科学家也不止李方华一人。想必是李方华对科学的贡献征服了评委。

李方华在接受采访时曾三次谈到机会问题。记者问李方华,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电子衍射和显微科学?她说,“文革”期间,物理所的科研秩序被打乱,有

两年时间她在干校和工厂劳动。1973年,当时的物理所所长施汝为让她参加调研晶体学的发展动态。李方华因而有机会在图书馆看到国外关于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报道。自此她一直跟踪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动态,并开始长达30年的研究。这也叫机会?领导分配工作,也仅仅是要求调研。随后自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在科研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如果是现代的年轻人,多数不会把这看成是老所长给的机会,定当会把功劳完完全全记在自己的身上。然而李方华不是那样,每每提起老所长,她总是一往情深,感谢他给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的机会。

李方华还谈到过她科学生涯中的一次机会。1977年秋。结束文革**的北京秋阳高照。李方华得知北京器材厂正准备安装一台新引进的菲利浦EM400电子显微镜。这是在北京安装的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早已对高分辨电子显微像感兴趣的李方华兴奋不已。她向领导请求,要求参加安装工作。几经协调被批准后,李方华每天从北京中关村乘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进城,与工人、技术员,包括荷兰专家一起摸爬滚打,前后一个多月将仪器安装成功。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性,不好好待在研究所,却非要干安装显微镜这样的体力工作,为什么?“这台显微镜是要为全北京的科研工作服务的,我要是参与安装,和他们混熟了,又会操作,取得使用权不就方便些吗?”大科学家也常使用这种小智慧。结果李方华真就获得了每周一天的使用权。原因是“这个科学家对仪器懂原理、会调试,了解构造,厂家让她用放心。”

从小喜欢数学,并被数学老师喜欢的李方华是很会计算的。每周使用一天,其实就是可以使用三天:早上8点准时进实验室工作,第二天早上8点再将钥匙交给别人,三个8小时工作日。不过李方华的代价必须是连轴转。那时,她正迷恋于点阵像的研究,用显微镜照相、冲片、洗片、分析,再照相、冲片、洗片、分析„„这种工作持续了3年。她终于拿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参加了国际研讨会。

人的一生是会碰到很多机会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李方华就抓住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几个机会。如果用哲人的话来说,机会就爱光顾李方华这样勤奋、有着充分准备的人。

做一块基石

李方华曾在四所大学就读,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广州中山大学天文系、武汉大学物理系、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除了在列宁格勒大学顺利毕业外,在其他三所大学她都是肄业。

1949年李方华从广州培道女子中学毕业后,报考了三所大学,结果先被私立岭南大学物理系录取,但学费较贵。上学没多久,中山大学发榜,李方华考上了天文系,她当然选择去国立学校。但解放初期,中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太多,有点影响上课,李方华于次年又转投到武汉大学。在武大只读了一年书就被保送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在这里经过四年苦读,她终于毕业了。李方华上大学换的学校多,但是工作后却没换过单位,一辈子都奉献在中科院物理所。她不仅人不换地,而且很长时间连研究方向都不换。

1977年,李方华发表了她第一篇涉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文章。20多年来,她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地用衍射晶体学和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办法观测物质结构,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她认为,科研工作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新方法,发了几篇文章就完事了,就转向其他方向的研究了;另一种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弄清更多的细节,当别人采用这种方法时,有问题你马上就能说出怎么解决。李方华把他们建立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新方法比喻为链条,她与自己的研究生一个一个地为它增加链扣,理论、方法和应用都越来越完善。物理所的一个老同事对李方华说,你这个题目怎么老做不完啊?对此,李方华只是淡淡一笑。她认为,工作做到可以报成果是告了一个段落,可以收摊再做别的题目,但她要把她的新方法培养成一棵大树,让它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将来结出更多更丰硕的果实。

13.成功学书籍之《成功家教启示录》 篇十三

朱新均,男,汉族,1938年4月生。江西上饶人。1955-1960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铸造专业学习。 毕业后留校工作。1983年调教育部,历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教育报社党委书记,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1995年起任国家教委党组成员,国家语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成功家教启示录》内容简介: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父母?面对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许多家长心存困惑,为子女的教育与成长操碎了心。

《成功家教启示录》从正面以真实生动的故事告诉家长:优秀的孩子不是天生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家长精心培育的结果。

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事例选择典型。书中有一个女孩在瘫痪母亲的精心培育下,成为优秀大学生的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母亲把小时得过零分的儿子造就成留美博士的传奇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与每个孩子的前途命运、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寄寓其中,给人有益的启示。

第二,专家评析事例。为引导阅读和加深理解,每个事例中都有家庭教育专家对该事例的具体评析,因事而异地阐明成与败、得与失的道理,并有机地传播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家教成功的内在原因,帮助家长领悟教子成才的奥秘。

第三,学者理论探讨。针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家教热点和难点,该书编者特邀朱小蔓教授、周晓虹教授、胡玉顺副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就孩子成长的自然特性、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和动手教育与智力开发等课题撰写了专题论文,从理论上对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多视角的探讨,这些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对家长们在教子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操作上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第四,文字漫画相配。书中收入多幅配文的家庭教育漫画,使全书形式新颖,富有情趣。

《成功家教启示录》书摘:

1.阁楼虽小胸襟宽 叼女出门看世界——瘫痪母亲陈徽黎育女的故事

成功类型: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上海知名的优秀青年。

家庭背景:家境贫寒,母亲是残疾人。

家教特点:残疾母亲以坚强毅力为女儿创造健康成长的天地,培养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陈徽黎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几十年一直靠双手和轮椅艰难地生活。1995年,她又因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全家人挤住在一个12平方米的阁楼上,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别的家庭能提供给孩子的玩具、滋补品、旅游机会等,她都无法提供给女儿徐骎(qīn)。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小徐不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成为全上海知名的优秀青年。她曾在上海学生风云榜中排名第三,她的成绩曾受到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的赞扬。中央电视台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专题片《兴国之翼》中也将她作为新时期的杰出青年代表之一。

徐骎所取得的这一切不仅引起了同龄人的羡慕,也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身为残疾人的贫困母亲用什么妙方良策使女儿成才的呢?

徐骎自己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她在上海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中演讲,题目就叫《母亲的爱》。她深有感触地说,母亲在物质上给她的实在很少很少,母亲是靠爱来使孩子健康成长的。

陈徽黎家生活条件很差,本人又有残疾,但她并不因此放弃做母亲的职责,并没有忽视对孩子的培养。

女儿很小的时候,她们住在连阳光也难得能照到的小小阁楼上,局促的环境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和视野。陈徽黎尽管双腿残疾,无力去改变这样的困苦环境,但她要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为女儿创造一个健康生长的天地。为了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晒到太阳,能在开阔空间练腿、练眼,她每天都用嘴巴叼着女儿的衣服,双手在楼梯上一级级艰难地爬行,拖带着女儿下阁楼、走出去,到弄堂、到花园、甚至到街头去沐和风、晒太阳,去看绿树红花,去听车声人语,让孩子走出狭窄的“鸽子笼”,去感受外面的大世界。(多么可敬可叹的举动!陈徽黎这个双腿残疾的母亲,为了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大自然给予生命的快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而我们许多家长条件比她好得多,却往往只顾自己跳舞、打麻将,将孩子圈在四壁之中。尽管有丰富的食品,尽管有昂贵的玩具,但孩子和大千世界接触的机会被剥夺了,而此时正是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之时,他们的这种求知欲此刻受到抑制,以后再花多少钱、请多少名师,也很难弥补回来。)

这样艰难而隆重的“出游”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一天。(可贵就在这每一天!)尽管她是残疾人,尽管还要上班,但她每天把它当作必须要做的大事,从不轻易放弃。有时下班回来已经累得一步也不想动,但她还是坚持叼着宝宝下楼,眼看着女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或手舞足蹈或咿咿呀呀,陈徽黎浑身的疲劳全都消失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并不是从他们能听懂讲话时开始。从孩子出生时起,他的各种器官包括大脑就开始迅速发育,这时候需要给他各种抚爱和刺激,需要让他去听、去看、去摸、去爬,以促进他感官和大脑的发育,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外界刺激越丰富,孩子的大脑和感官发育越健全。这种早期启智教育的效果可供孩子终身受益。)

逢到下雨下雪,母女俩不能出门,陈徽黎就给女儿唱儿歌、讲故事,让她听音乐,还不厌其烦地和她“对话”,不管她听懂听不懂。小小的12平方米阁楼,充满了情趣,空间虽窄小却没有给孩子一点沉重的压抑感,孩子的心灵在广阔的知识和美的天地中遨游。

女儿渐大,能蹒跚学步了,陈徽黎便把她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她靠双手摇着轮椅带女儿去公园,去江边,去郊外,幼小的徐骎跟着妈妈走遍了上海的公园。许多同龄孩子都没她去得多。小徐骎跟妈妈玩得挺开心,她一点都感觉不出她是个残疾人的女儿,倒是挺自豪出门都有车坐,那是妈妈的轮椅。后来,小徐骎慢慢长大了,当她看到妈妈那双因摇轮椅而变得粗糙的手时,她一下子懂得了许多同龄孩子还不很懂的东西,那就是妈妈的爱。

陈徽黎知道,贫寒的家境毕竟是个现实,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引导,会给孩子带来自卑和封闭的心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她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参加各种活动,和同龄的孩子一道玩,培养她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适应能力。小徐第一次参加大型社会活动——上海电视台娃娃健美赛时,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场面,那么亮的灯光,那么多的观众和评委,她表现得有些怯场,陈徽黎看在眼里。事后,她并不在意孩子是否得奖,而是就这次比赛“怯场”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方面问题对小徐骎加以引导。她创造各种机会给孩子锻炼。在走亲访友时带着她,让她和大人孩子都交往,并鼓励她表演学过的歌舞,社会上各类少儿文体活动,她都鼓励小徐骎参加。经过这些有意识的锻炼,小徐骎在各种场合都能与人融洽相处,举止落落大方。她成了上海电台少儿合唱团团员,还是《小伙伴报》的小记者,她能表演、能采访,不但再也不怯场了,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考试或意外情况,都能沉着镇静、从容自如,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人以为徐骎的性格天生就是沉着大方,却不知道这种性格的形成有着陈徽黎的心血。(优良的性格是成功的保证。但性格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青少年时期是性格的可塑期,陈徽黎的教育适当其时,值得家长们借鉴。)

小徐骎这个小时候被瘫痪的母亲用嘴叼着爬下阁楼,走向外面世界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有了一双坚实的翅膀,她的前景无限开阔,但她永远忘不了她的母亲。她在演讲《母亲的爱》中说:“是我那残疾母亲的爱才使我长成一个健康的女孩。”

评点:这是一个动人的真实故事。身有残疾的母亲为什么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向上、德才兼备的女儿 ??

首先是因为陈徽黎这位母亲心理上并无残疾,也就是身残志不残,她的自强不息给女儿上了很好的第一课。

家长的人格最能影响教育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最好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并不识字,但她给我以生命的教育。”陈徽黎给女儿的就是这种“生命的教育”,她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传给了女儿,为女儿的成才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陈徽黎是家教的有心人。她用温暖、理解、民主的培养方式,开启女儿的心智,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为了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阳光、空气和各种感官刺激,她用嘴叼着孩子爬下阁楼,让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和常人孩子一样的发育条件。为了克服孩子“怯场”,她带孩子参加那么多的活动。她懂得,要孩子成才,首先要让她身心健康,知识的灌输尚在其次。正因为她用了许多“诗外的功夫”,小徐骎才从小打下深厚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2.强按牛头不喝水 激发兴趣始成才——少年书法家胡鄂的家教历程

成功类型:少年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20余幅作品被全国各博物馆收藏。

家庭背景:军人家庭。父亲从事部队宣传工作。

家教特点:改高压训练为激发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鼓励。

5月5日,对于胡鄂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12幅书法作品终于在他心中的圣殿——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他是这次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的当代优秀书画家十人之一,亦是这次参加联展的10位优秀书画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认识和熟悉胡鄂的人都说他是“天才”、是“神童”。他只有14岁,已荣获“中华美首届少儿书法大赛”金奖、“先锋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等45项大奖;成功地举办过两次个人书法展览;他的书法作品有20余幅被全国各博物馆收藏,多幅流往日本、韩国和巴西;他的传略已收入《跨世纪青少年书画家名典》、《国际书法艺术家辞典》等18部大型辞书中。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书画报》等50余家新闻单位分别以“少年书法家”“书法‘神童’胡鄂”等为题报道过他的艺术成长经历。

其实,胡鄂并不是“天才”,也更非“神童”,别看他只有14岁,可练习书法的历史已有十个春秋。

胡鄂的父亲在兰州军区空军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爱好广泛,平时父母练书法时,小胡鄂总在一边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不停地围着父亲转。胡鄂三岁半的时候,一次,父亲在家里给部队写会标,忙乎了一个多小时,写完后去一趟厕所,趁着这当儿,小胡鄂用胖乎乎的小手抓起足有一两重的大毛笔就在会标上“照葫芦画瓢”,将父亲刚写好的会标涂得一塌糊涂。父亲见儿子挺爱好写字,心中顿生一念。当天下午,父亲就去文具店买回了一打本子。从此,小胡鄂就开始了练字生涯。

胡鄂没上学时,练字的时间还挺宽裕,上学以后,生性好动的他可让父亲费老牛鼻子劲了。每天练字,都要父母轮流监视,像看“犯人”一样看守,当儿子精力不集中时,父亲就用尺子敲他一下,气得小胡鄂经常鼓腮瞪眼,父亲佯装没看见。 (孩子的兴趣就像三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如何让孩子对爱好的东西兴趣不减,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之不断努力有所成就,是许多父母遇到的难题。如果孩子的爱好让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变成“看守”和“犯人”的关系,那么对于双方来讲都是痛苦的事情。)

这种“按着牛头喝水”式的高压训练,压着小胡鄂练了三四年,但他的书法并没有多少长进,父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发现主要是没有培养出儿子的兴趣,没有发挥出他的主观能动性。

以后,父母改变了对胡鄂“高压”式的教育,不再逼着他练字,他们给他讲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墨染池水、笔力入木三分的故事;给他讲颜真卿、柳公权给后人留下不朽的《祭侄稿》、《神策军碑》的故事,并让他自己阅读报刊上一些少年成才的事迹报道,他们还在家里开设了一个“红旗专栏”,将他写得好的一些字挂在专栏里,每往专栏挂一幅作品就奖励5毛钱。同时,一家三口还开展写字比赛,每人写同样一个字,然后评出名次。( 讲故事、物质奖励、开展比赛,父母的这些灵活手段都在引导着胡鄂对书法的喜爱。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更多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只要父母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样,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家庭幸福。)当然,“第一名”多数是胡鄂的。

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使胡鄂练字的兴趣上来了,他再也不用父母“站岗放哨”地陪着他练了。一有空,他自己就要练上几笔。有时上街看到一些牌匾上写得好的字,他就要在手上临摹两下,然后用笔记在本子上,回家反复临写、揣摩,直到心领神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鄂通过不懈的努力。 第一幅书法作品终于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楷、行、草、隶等160余幅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

见到胡鄂有了进步,父母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他的练字书房,新购置了文房四宝。胡鄂领会了父母的苦心,他自己制定了一个个练字计划。有了一定功底后,胡鄂开始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大赛,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中华美首届少儿书法大赛”的金奖。继而又在“首届大地杯文学艺术作品大赛”获二等奖,在“亚洲青少年书画篆刻大赛”中获得最佳作品奖……

评点: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钻研,并能创造性地把它做好。兴趣所具有的积极、肯定的情绪特征,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不俗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发现并保护、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胡鄂父母深谙此理。从看到儿子乱涂乱画,为他买来本子,到反省孩子写字为什么老没有进步,再到及时改变方法,尝试各种激励手段,终于把胡鄂引向了成功道路。胡鄂的故事值得我们家长细细体味、揣摩。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

自本人读了《家教成功启示录》这本书之后,感触非常深刻,受到很大震撼。我深深懂得了,作为家长,把孩子教育成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就像一件产品,家长就像该产品的生产者,将来孩子成为一件次品、合格品、优等品,要靠父母的打造。怎样打造好这个产品,父母自身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是个麻将不离手,脏话不离口的人,试想一下,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材吗?如果父母是个爱学习、懂礼仪、讲道德的人,试想一下,在这样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怎能不成材。

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渴望儿女成材,天下父母同心,尤其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转变家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自身尤其重要。就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想把儿女教育成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象《瘫痪母亲陈徽黎育女》的故事一样。我想:所有读了这篇文章的父母,都会为陈徽黎这位双腿残疾的母亲,可敬可叹的举动而动容。当我读到《一对山村农家夫妇教子》的故事,使我思绪万千,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儿女树立读书的榜样,不是逼着孩子读书,而是在孩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的做法,使我受到很大的启示。他告诉了我,平凡的父母可以教育出不平凡的儿女。当我读到《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两代人的家教》故事时,使我深深感到:教育孩子,不能当面批评孩子的稚嫩习作,这样可以避免让孩子产生被“否定”的情绪,使孩子那幼芽般的兴趣不致夭折。要鼓励兴趣、鼓励自立,让她自由发展,树立信心。

其实把儿女教育成材,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他不仅使父母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而且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所以说:为了把儿女教育成材,做为父母的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恒,为把儿女“打造成”一个“优等品”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下一篇:体育课三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