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案《小草》(10篇)
1.初中音乐教案《小草》 篇一
《身边的音乐》-湘版初中音乐教案
《身边的音乐》湖北省宜都市姚店中学
谭平
题:身边的音乐
教学目标:
1、找出身边的音乐,了解这些音乐的作用;
2、识别音乐的情绪,发挥创造想象力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背景音乐。
设计思路:
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音乐,对生活中、社会中音乐的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伴随我成长”的道理,并能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重点:
在音乐听赏中了解音乐的情绪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为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音乐为《欢迎进行曲》,由几名学生列队进入,并挥手向其他学生致意。)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教师提问:刚才播放的这首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吧,曲名是什么?那几位同学随音乐进入教室时是什么样的神态呀?谁来模仿一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神态呢?
(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
2、我们再欣赏几段音乐,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听到这些音乐时的感受,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找出身边的音乐)
3、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赏。
(《运动员进行曲》、《摇篮曲》、《国歌》等)
4、学生自己探索,寻找音乐。
教师提示:除了刚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乐曲以外,还有哪些在你身边的音乐,请大家开动脑筋,找一找,比如你在电视中听到的,在书店听到的,在超市等很多地方都有音乐,你能唱一唱,哼一哼都可以。、对找出来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情绪情感分析。
6、试对已经分析的音乐设置场景,学生合作表现。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表现音乐,在熟悉的音乐中创设场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三、创作与表现
1、试配场景
刚才我们自己找出了许多身边的音乐,也为找出来的音乐配置了一些场景,下面我们来为场景试着配一配音乐。
2、将学生分组,各小组自行确定要表现的场景,并为场景构思配置什么样的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下去指导)
3、教师提供音乐片段,学生自由选择音乐。
4、分组展示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不作结论性的评价,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但都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教师小结,下。
2.初中音乐教案反思 篇二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音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情,因为音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比如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小组,或者借助多媒体模式等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学习,教师用爱去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提升自己自信心的同时愿意去学习音乐。
二、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3.初中音乐教案 篇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带来的意境,学生能够产生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唱、聆听、感受等方法,学生能够进行对歌曲创编活动。
【知识与技能】
了解装饰音、衬词、力度符号、回声等,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学会哼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旋律的美感,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难点:了解装饰音、衬词、力度符号、回声等,并学会哼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苹果丰收》,并提出问题:歌曲是哪个民族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本首歌曲的是朝鲜族歌曲,我国地大物博,五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不同的歌曲,顺势引出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悠长的、宁静的,仿佛把人们带入到了乌苏里江边。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整体的感觉是摇曳的,具有船歌的特点,仿佛看到了在江上人们捕鱼的场景。
(三)分段欣赏
1.再次聆听歌曲,尝试将歌曲进行分段,通过聆听歌曲可以分为三段。
2.带领学生聆听第一段,并提问第一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第一段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力度记号、装饰音和回声等。力度记号强弱的变化,营造了歌曲的意境,回声的出现仿佛把人们带到意境中,感受乌苏里江的美。
3.带领学生哼唱第一段,注意力度以及装饰音的出现。
4.带领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问第二段歌词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第二段出现了歌词,并且出现了少量的衬词,更加突出地描绘了乌苏里江的美景和渔民捕鱼丰收的喜悦,歌词的出现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歌曲,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5.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哼唱第二段。
6.带领学生学习第三段,并通过前两段的欣赏方式总结第三段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出现了大量的衬词,目的是将听众拉回现实,再次感受乌苏里江的美景。
7.带领学生哼唱第三段。
8.再次整体聆听歌曲,并带入刚才的体会。
9.整体的融入感情哼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请学生自由分小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提醒学生打击乐器要根据歌曲的强弱进行选择。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乌苏里船歌》,感受到了歌曲中浓浓的春意,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回去继续搜集中外民族的船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4.初中音乐 无锡景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电子琴。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中学四)
一、新课导入
l、欣赏感受,初体江南
学生听着江南的民歌走进课堂。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老师弹奏古筝。弹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用古筝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茉莉花》。(点击课件)
师:那它又是哪儿的民歌呢?
生:江苏民歌。
师:是的。老师刚才演奏的正是名扬海内外的我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谁能哼唱几句让我们欣赏一下?
2、听着旋律,跟唱练声
师:不错!看来我们的同学对《茉莉花》这首歌还是非常熟悉的。再来考考你们,你除了知道《茉莉花》是江苏民歌外,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
生:《拔根芦柴花》、《杨柳青》、《水乡船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姑苏风光》、《紫竹调》、《绣荷包》、《无锡景》……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多,真不愧是我们江苏人,说到江苏的民歌,大家都是朗朗上口。俗话说,说得比唱得好!我很希望你们今天能够唱得比说得好(点击课件)!请看屏幕,根据屏幕上的要求唱出你所听到的旋律。
师:老师说的果然不错,你们的确唱得比说得好。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你们刚才所说到的诸多江苏民歌中的其中一首--《无锡景》。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踏出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的一段古筝独奏《茉莉花》,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老师所弹奏的优美旋律中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由此引出老师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提问下走进江苏的民歌。“俗话说,说的比唱的好,老师希望你们今天能够唱的比说的好!”
通过我的这句话引出下面两小段的模唱(选自《无锡景》的前两段旋律),这个过程不仅及时调
动了课堂气氛,并且为后面的唱歌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二、学唱新歌
1、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老师点课件请同学们先欣赏全曲--《无锡景》。欣赏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说这首曲子美吗?
生:美。
师:想不想再听一遍?
生:想。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学生欣赏第二遍。(点击课件)
(设计意图:一切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歌唱艺术的源泉也是如此。要唱好歌就要处理好情感的表达,要处理好情感就必须要有生活体验。因此我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欣赏无锡的无限风光,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都市,去体验无锡的美,感受做为一个江苏人的自豪!)
2、先唱后识,水到渠成 欣赏完第二遍。
师:一首好听的歌曲人人都爱唱。我注意到,刚才在欣赏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下面轻声的跟着哼唱,其实你们不必如此拘束、害羞,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想唱你们就尽情的唱吧!
学生欣赏第三遍(点击课件)。学生在欣赏的时候边听边跟着音乐哼唱。
师:我们的同学真的很不简单,我还没教,就已经能听着音乐把歌曲唱出来了。你们在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
师:说得很好。这样做的确很亲切。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第一段歌词朗读一遍。(点击课件)学生一起朗读歌词。
师:(点一名学生提问)读了歌词,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师:说得非常正确。
师:现在,我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熟悉歌谱,如在哼唱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个别举手我来帮你解决。
师:时间到。没有同学问我问题啊?那我来问问你们。第二行第二小节怎么唱?
师:(点一个学生唱)你知道这种装饰音有什么用处吗?
生:“……”(说得不是很正确)
师:好,那我来告诉你们。在民歌里这种类似的装饰音很多。这首歌里的装饰音用的最大好处就是更能表现江南民歌的娇甜软腻。下面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谱唱一遍。
师:你们音乐素质的确不错,音准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比赛。男女生各为一组,自选一段,比比看到底哪一组唱得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关于识谱教学讲道:“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因此我让学生在沉醉于歌曲旋律中时,一遍遍的让他们听赏歌曲,跟唱歌曲,并及时提醒学生衬词如何唱更好听,如何去找到歌曲所表达的那种自豪、喜悦的心情。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却达到了“似曾相识”但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接着我再让他们自主学谱、朗诵歌词、随琴学唱、唱好衬词、再次唱谱。让学生在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的相互交替中学会歌曲。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
三、对比欣赏
师:其实大家唱得都不错!听你们唱得这么好听,我的嗓子也有点痒了,欢不欢迎我唱一段给
你们听啊?
生:欢迎。(师唱)。
师:听了我唱的歌,你们有问题要问老师吗?
生:老师,您唱的歌曲和我们刚才唱的旋律一样,可是词不一样。
师:是的。老师刚才唱的这首歌是最早最正宗的《无锡景》(点击课件),而我们今大学唱的这首《无锡景》是解放以后重新填写的。(点击课件)
师:其实,无锡现在的美景真的是太多了。除了歌词中提到的……还有……。我这里有15幅无锡的美景,我们来欣赏一下。(点击课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们觉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已经能为这首歌填写第三份歌词了。(在老师的启发之下回答该问题)
(设计意图: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如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这些?我利用了《无锡景》最早版本这一有力的历史见证,并现场演唱,让学生通过欣赏对比,向他们直观的展示了祖国的变化。在师生互动的问答中,让学生觉得现今无锡的景色真多真美,而这一切美景要由我们来唱出,未来祖国的蓝图要由我们来绘制,而这第三份歌词也要由我们来谱写,-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四、创作练习,感情升华
师:是的,这个任务老师现在就交给你们,请你们来做一次词作者,学着《无锡景》这首歌的格式把无锡的美景也来写一写。(点击课件)
学生分小组创作,老师辅导。
(设计意图: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在这个环节里,因为有我在前面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创作有据可查,有本可依。并能在自己作词的过程中体验祖国的变化,感悟自己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是多么的快乐!)
五、现场表演,评价总结
5.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定稿] 篇五
执
教: 陈国庆
时
间: 周二第四节课
班
级: 初一(4)班 课
题: 江苏民歌
课
型: 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
具: 电子琴、竖笛、录音机、录音带等
教学目的:
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了解江苏的地理位置,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进一步了解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点,体会节奏、旋律在表达作品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
3、通过听、看、唱、奏、说等多种形式的参与,通过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感受江苏民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江苏民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亲切的音乐语言互致问候,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导
入: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江苏的位置。并指出江苏可以分为苏南
和苏北两个部分。教师讲述:我们江苏山水秀丽、风光明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江苏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组江苏民歌。
三、说说江苏民歌: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江苏民歌,现在就请大家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江苏民歌。(学生讲述)
四、听江苏民歌,说出歌名。
1、《紫竹调》(教师用竖笛演奏)
2、《拔根芦柴花》(听录音)
3、《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师演唱)
五、欣赏、分析一组江苏民歌。(老师语言导入)
1、《打麦号子》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作用、演唱形式等。
c、教师领,学生合,念说白部分,体会歌曲铿锵的节奏和炽热的感情。
2、《唱唱扬州三把刀》和《无锡景》 a、听两首歌的录音。
b、带领学生演唱或演奏这两首歌的旋律。c、对比这两首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d、学习用江淮方言唱《唱唱扬州三把刀》;用吴方言唱《无锡景》。
3、《搭凉棚》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体裁特点、表现手法、歌词风格等。
六、表演江苏民歌选段。
1、分组准备(自选歌曲、自定形式)
2、各组汇报。
3、全体同学演唱《茉莉花》。
七、反馈练习(见课本)
6.初中音乐课教案——第一课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由来,了解社会背景,能够用歌声表现期盼中华民族独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歌曲。
二.教学重点:
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的处理和把握。
三.教学难点:
歌曲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表现。
四.教具准备:
播放机、U盘等
五.歌曲分析: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词作者是我国著名词作家田汉,曲作者是吴国著名作曲家聂耳。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表达了热爱祖国、渴望名族解放和独立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课前准备活动:坐姿、站姿、音阶模唱、发声练习等。
3.新课引入:播放国歌,引入当时的历史和背景简介。(今天我们能站在教室里高唱我们国家的国歌,可以说是一种幸福,因为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惨痛屈辱的历史,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清末时八国联军的恶行等等,那时的中国就像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失去了很多领土。在这种情况下,无数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大潮中,抛头颅洒热血,捍卫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教授本歌。
七.课程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八.教学反思:
7.初中音乐教案《小草》 篇七
1、引入:
⑴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大家先猜一下老师会唱一首什么歌?
⑵播放《为了谁》的伴奏,老师深情地演唱。
⑶那么大家知道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为谁而作的吗?(学生回答)
⑷对,这首歌就是在1998年抗击洪水中,为歌颂广大武警官兵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抗洪的动人事迹而作的,而这些抗洪将士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底下最可爱却又最普通的“兵”。同学们,他们这种崇高的思想、振奋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值)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师提示:积极进取?消极颓废?)
2、同学们,你们了解军人吗?你们能谈谈对军人的认识吗?
保卫国家的人、铁打的汉子、最可爱的人、穿绿军装的人……是啊,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不说战争时期,就说当今的和平年代,海难大搜救、反恐辑捕、核泄露应急救援、抗洪抢险,哪次没有军人一马当先的开路队伍?每次总是耳闻目睹着绿色的身影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抛头颅洒热血换取百姓生命的悲壮场面;在死神威逼着人民性命的危难时刻,只要绿军装的身影一出现,生命就有了希望,曙光就会驱散了阴霾。
3、说句心里话,我们总是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觉,那么大家考虑一下,他们“特殊”在什么地方?特殊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欣赏《当兵的人》(放录音)。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兵,来了解一个兵,好吗? ⑴发声练习:
1=C-F 2/4 1 3 | 5 3 | 1 3 | 5 3 | 1 0 || mi mi mi mi ma ma ma ma ma
顿音如跑操时喊1234,头正、身直、口腔如半打哈欠状。⑵学唱歌曲。
①歌曲重复播放,学生分组自学。②有节奏地朗诵歌词。③以比赛的形式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歌曲学生较熟悉,用分组自学方式,可发挥学习能手的作用,增强合作性。)⑶教师点评,合上钢琴伴奏,学习打4/4拍子,跟钢琴演唱歌曲。⑷分析音乐。①跟钢琴演唱旋律。
②分析: A 16小节、复乐段结构、高音区、饱满有力、威武高大的军人形象。B 16小节、四句体结构、中音区、连贯抒情、发自内心的倾诉。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不但是主题的再现,同时将情绪推向高潮。
5、音乐主题:这豪迈的心声就是当代中国当兵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最好的表达。
6、问题:这首歌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去唱?应突出哪个字? 咱当兵的人 弹性而有力度地唱。
A 有气势、饱满有力 B 连贯抒情、亲切 结尾 更深沉有力
7、欣赏由刘斌演唱的歌曲,刘斌介绍,并可以随着刘斌深情有力的演唱而跟唱。放音乐,学生齐唱,请上8位男生上台合着音乐表演唱。
8、教学拓展:
8.初中音乐教案《小草》 篇八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大峡谷组曲·日出》选自16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在欣赏时,可让学生唱一唱《大峡谷组曲·日出》的音乐主题。在倾听音乐时想像乐曲所表现的科罗拉多峡谷的景物的“画面”。可以找另外一首描写日出方面的音乐片断,做以对比。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通过复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通过欣赏《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4、知道有关音画的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知道“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听辨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2、感受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
教材分析:
《大峡谷组曲》创作于1931年。关于这首作品,作者在十几岁时游历大峡谷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说:“当我在亚利桑那州的时候,就想用音乐来表现这个闻名于世的峡谷”,20多年后的1931年。他创作了这首组曲。
这是一部游记音乐,着重描绘大峡谷的壮丽景色。演奏《大峡谷》的乐队编制庞大,以绚丽多彩的音响、别致的节奏音型、独特的和声风格,以及固定旋律或音型的多层次复调手法运用,成功地塑造了大自然中各种壮丽、神奇景色的音乐形象。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第一乐章《日出》表现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尖锐的短笛仿佛是鸟鸣,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第二乐章《赤色沙漠》,浮动着水气被阳光折射成彩虹,沙漠被染得通红,寂静中传来钟声,木管不安的音响,表现大自然色彩的不断变换;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牛仔骑着驴子经过岩壁上的小径,在驴蹄声的伴奏下,双簧管吹出一支牛仔歌曲。急速的驴蹄声、小鸟的啼声和牛仔的歌声交织在一起,然后他们停歇在山间小屋旁。最后一声驴鸣,牛仔骑着驴子笔直地下山;第四乐章《日落》,安宁、温和,富有浓厚的抒情性,山脚下牧童的笛声回荡,响起了教堂的钟声,牧笛微微可闻、夜幕笼罩,万籁俱寂。第五乐章《暴风雨》,小提琴
高音区的轻微声响像是沙漠和岩壁间的微风,突然乐队转为全奏,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雨后又出现牛仔生气勃勃的歌曲。大峡谷回复到它原来的面貌。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二、欣赏《大峡谷组曲·日出》
1、导言
今天我们将欣赏一部游记音乐《大峡谷组曲·日出》,也就是说作者曾在十几岁时游览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由于印象很深,在20多年后创作了这部描绘大峡谷壮丽景色的作品,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被称为美国国家公园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2、播放课件或看教材图片,简介科罗拉多大峡谷。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其中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3、欣赏作品,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大峡谷日出的情景。
4、学生讨论:各自听后的感想。
5、复听作品并分析
引子:定音鼓→小提琴→单簧管→小号→长笛
第一部分:英国管→长笛(主题音乐)→变奏(英国管、长笛)回声(钟琴、钢琴)
中间部:圆号→木管、钢琴→弦乐组(主题旋律)→卡农形式 再现部:主题、变奏主题→高潮(竖琴刮奏)尾声:辉煌的音响结束
6、简介组曲
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相互对比的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可分为古组曲和近代组曲两大类:古组曲(亦称“舞蹈组曲”),流行于17、18世纪,由各种舞曲组成。例如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近代组曲(亦称“标题组曲”)是近百年来逐渐兴起的,泛指一般套曲形式的器乐曲。其特点是:除保留一首舞曲外,其余不限于舞曲。乐章数目自由,最少两段,多至二 三十段不等。调性比较自由。大多为钢琴曲或管弦乐曲。常见的有从歌剧、舞剧、戏剧配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片段辑成的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比捷的《卡门组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李焕之的《春节》、吴祖强和杜鸣心合作的《鱼美人组曲》、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等。(有选择性的挑选介绍)
7、听钢琴曲《早晨》,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对晨景的描写。听后由学生找出更多的不同题材的关于对晨景描写的音乐或歌曲。
9.初中音乐教案《小草》 篇九
初中音乐教师资格面试《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范唱,学生练唱及比赛,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创造力及团队合作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并有感情的演唱该歌曲,并能够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
准确并有感情地演唱该歌曲。
教学难点:
空拍的正确演唱及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运用奥尔夫节奏练习法,通过四个节拍的练习进行组织教学。(这种组织教学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进行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情境导入环节
上课之初,教师播放展示大陆、港澳台的视频及图片,然后,学生谈感受。教师通过视频的赏析引入课题《七子之歌》。
三、新授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一)教师自弹自唱阶段
教师自弹自唱该歌曲,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进行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总结。
(二)学生练唱阶段
教师唱一句,学生练一句,进行逐句练唱。在练唱过程中,注意学生在演唱中存在困难。如歌曲中空拍的正确演唱。针对这个难点,教师通过节奏朗读法解决。
四、巩固环节
在学生学唱完之后,教师视学生人数进行分组。各小组之间进行分句比赛,巩固学生对歌曲演唱的掌握程度。
五、编创环节
在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并有感情的演唱完该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汇报,教师针对学生成果进行鼓励性评价。
六、教师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请学生畅谈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收获,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初中音乐教学教案 篇十
《我的中国心》是初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二首歌,歌曲描绘的是远离祖国的炎黄子孙牵挂祖国,思念祖国,渴望与祖国亲近,永远不忘记祖国的一种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要唱好这首歌,难度不大。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不难。但要学生深刻理解海外游子的对祖国的思念,牵挂,渴望与祖国亲近的复杂感情有点难度。农村初中学生缺乏长期远离家乡的情感体验,不知道思念,牵挂渴望亲近是何种滋味。
教学过程;
1:音乐老师讲授与这首歌有关的音乐知识。1=G4/4。
2:这首歌的最后一个音阶是”6”,属小调。
3:“萦,近,心,印,斤,亲,音”的韵母相同,都为”in””,ing”.。
4:唱歌的感情应深情,抒情。
5:教师教唱这首歌。
6:让唱的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教师点评。
7:对这首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演绎。
教学反思:
【初中音乐教案《小草》】推荐阅读:
初中银杯音乐教案10-08
初中音乐无锡景教案06-12
初中音乐《青春舞曲》教案09-05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11-03
初中中学生音乐介绍教案07-07
初中音乐课雪绒花教案06-29
《摇篮曲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9508-28
《十面埋伏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0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331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