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2024-10-02

高中化学学术论文(精选11篇)

1.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一

“第二届全国化学教育专题学术研讨会”——会后感想

1.会议主要内容

“第二届全国化学教育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5日~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在导师王老师的安排下,我有幸去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他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我和本校化学系的两位老师是24号下午到的北京,下了火车就直奔北京师范大学报到,缴费、领资料、登记住宿、找到宾馆等办理好事情也就天黑了,然后吃了饭后就回宾馆好好休息了一下,坐了27个多小时的火车确实很累。

25号上午八点半会议正式开始,会议在北师大二附中三百座报告厅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北师大的王磊老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以及北师大化学院的领导都致了开幕辞,然后是全体与会代表合影,9点半到10点50分,安排有著名的化学家徐光宪院士、著名化学教育家刘知新先生的报告,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都是80岁的老人了,还是能亲自做PPT来大会做报告,真的让我们这次参加会议的每一位感动,徐老先生的报告是“与时俱进的化学和化学基础教育”,他的报告分为五部分:

一、化学基础教育的两种模式,二、事物运动的各种形态,三、与时俱进的化学及其意义,四、未来50年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变必将引起化学的巨变,五、21世纪化学的三大研究方法。各个部分他又有较深的解释和详述,听来增识不少。刘老的报告题目是“回望我国化学教育30年”,他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一、大事记(主要指近30年期间化学教育方面的大事),二、几个阶段与重大变革,三、几点认识与反思,刘老的报告主要针对我国近30年的化学教育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对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一次梳理,对我们学化学教学论的学生来说确实增加了不少对化学教育发展史的认识。然后会议安排的是“刘知新先生从教60周年庆祝仪式”,刘老的学生王磊老师主持,刘老的学生代表华东师大的王祖浩老师发言,还有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郑长龙副理事长致辞等,最后刘老又一次发言致谢,他的亲切的面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着这位慈祥的、红光满面的老人怎么也不像已经走了八十个春秋的人,感觉是那么年轻,身上透出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

中午在北师大餐厅简短吃过饭后,陆续又进入会场了,下午安排的是各个高校的教授、博导、硕导的报告,我做了简短的记录,分别是华东师大王祖浩老师的报告“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实践性比较”,东北师大郑长龙老师的“关于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上海师大吴俊明老师的“复杂性与教学设计”,香港大学Maurice Man-Wai CHENG(郑文伟)博士的“学生对科学模型的理解”,南京师大李广洲老师的“中学化学教学与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思考”,北师大王磊老师的“关于化学教学设计新的研究与思考——基于北师大化学教育研究所的工作”。不同高校的老师把近期他们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在这次大会上做了汇报,也让我们了解了近期化学教育的动态,感觉自己增长了不少见识。

26号上午先是安排了六节课堂教学观摩课,每位代表可以自由选择听两堂课,我听了一堂由北京80中于乃佳老师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必修1),还有一节是北京35中支遥老师讲的“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选修课),两位老师都是在新课改下进行新的教学备课和授课,给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让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学习和交流,可惜他们的课件不可以随便拷贝,要不然真的可以用作化学教学的观摩课来推广学习。听完观摩课后,观摩课授课教师代表发言,他们主要谈了谈通过新课改的学习,在备课、授课方面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角色,最后北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介绍了他们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

下午安排的是教学设计研究论坛,分为教师论坛和研究生论坛,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我参加了研究生的论坛,由于时间比较短暂,只有三个博士研究生和两个研三的硕士研究生发

言,他们主要就自己做的毕业论文进行了陈述,就这几个人的发言就感觉时间过的很紧迫,后来还有更多想发言的也没时间了,不过自己能亲自聆听这个论坛,感触还是颇深的。分论坛结束,简短的休息后,是大会论坛,邀请的发言人有:香港中文大学张善培博士的报告“为什么要删除勒夏特列原理”,山西师大粱永平老师的“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研究的方法论趋向”,陕西师大杨承印老师的“基于科学探究主题的教师教育、教学设计”,还有四川师大的彭蜀晋老师的关于科学教育方面的报告。最后是自由发言时间,有其他师范院校的几位老师上台做了一些简短的发言,谈了谈这个大会的感想和感触。

27号下午会议代表领取合影照片、通讯录等。然后是大会闭幕式,郑长龙老师、王磊老师致辞,下届会议承办学校华南师大钱杨义教授作了简短的发言。

2.会后感想

三天的会议紧锣密鼓的很快就结束了,作为一个化学教学论专业的学生,我个人还是有一些很深的感受。

1、有幸听到了许多化学教育界的名人和专家的报告和他们最近研究的课题,使我们研究生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对化学教育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当今化学教育界的研究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了一个指导的作用。像北师大王磊老师的研究课题就是针对高中新课改这一宗旨进行的,她带领她的团队下放到北京各个高中,进行“高端备课”,培养一线化学教育人才,此次大会观摩课就是她的团队高端备课的结晶。印象较深的还有王祖浩老师讲的“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实践性比较”这个报告,他说现在的老师也知道如何引入课题,知道怎样把化学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是我们的老师在举例子时总是把化学最恐怖的一面当作例子举出来,比如,讲到氯气时,就说某个工厂氯气泄漏,死了多少人,某个高速路段运输氯气的货车出事,死了多少人和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等;讲苯时,举了一个例子说某个小区发现里面住的人头晕、养的宠物死掉、小孩有白血病,原来是检测到这个小区的建筑苯含量超标,当老师在课堂上拿出苯时,学生都会显出非常恐惧的表情;这些例子举出来让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就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化学都是这样恐怖?所以我们老师在讲课创设化学情景时,可以考虑到不要一味举这个恐怖可怕的例子,化学也是绚丽多彩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仅仅是恐怖的,而让学生欣赏化学、感受化学。我觉得他的报告对我们做化学老师的来说应该很有启发,我们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是不是就是走了这样的误区呢?

2、通过这样的一个会议,把全国各个高校的化学教育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生都聚集到一起,借着这个契机和平台,让大家都有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郑长龙老师的闭幕式致辞中就明确提出,大家要互相交流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知识,不能搞封闭,封闭是没有出路的。这次来参会的学校几乎覆盖了全国各个省份和自治区,还有香港来的,通过这样的会议我觉得就是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大家也趁机结识了很多同行朋友,让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学科教学论发展的前景,这次会议虽然很快的就结束了,但是我们的交流并没有结束,还应该继续,我们有责任把学科教学论搞得充满活力和生机,我们也通过这样的会议看到了学科教学论发展的希望!

3、在这次北京之行中,不得不提起我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刘知新刘老先生!这次会议又恰逢他从教60周年、80寿辰的庆典,我的导师王老师也是他的诸多弟子中的一员,去北京临走前导师就安排我代他向刘老先生问好,把祝福带上,我带着导师的“重托”踏上了北行的路,大会的第一天上午就安排了他的从教60周年的庆典活动(按他本人的意愿,没有刻意安排庆80寿辰的活动),我坐在台下的前排,看着台上这位红光满面的老人,心里由衷升起一股敬佩之情。当天晚上我们举行完聚餐活动后,我就和刘老先生联系了一下,想

和他预约一下看他什么时候方便见我,没想到他接到电话后一听我是广西王老师的学生非常热情,当时就答应可以见我,我心里真是那个激动啊!我对北师大不熟,问了几个人才找到他的住所,简单的带点礼物和水果后,我到了他家,他和老伴都在家,他们老两口都是八十或八十多的年龄了,但是没有预想的那种老态龙钟,都是精神矍铄,在客厅里谈了一会话,他问了我导师的情况,让我一定转达他对我老师的问候,不要工作太累等,还问了问我的学业情况,我都一一作了回答,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我就起身告别,他一听我要走,就在书架上拿了两本书送给我,说希望我回去能好好看看,我真的很激动啊,没想到他老人家还会送书给我!这次来北京真的是收获多多啊!我道谢后就告别了他们,他们把我送到门口,一直叮嘱晚上回去路上小心,我带着十二分的满意和感激离开了他家!

通过我和刘老先生的近距离接触,还有通过上午大会刘老先生的报告还有他的学生王祖浩老师对刘老师的评论,我觉得刘老先生对教育是一种执着,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之所以成为名人,对他可能是一种偶然,因为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化学教育事业,没有想到就是想当名人,而对我们这样的凡夫俗人可能想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得失与利弊,我们没有他有爱心,没有他有执着,没有他的恒心持久,刘老先生对中国化学教育的贡献,应是永恒的和长久的!

怨天尤人,生气,埋怨,都于事无补,自我放纵和消极更会受到未泯良心的谴责,高尚的人的话,醍醐灌顶,唤醒我们沉睡的内心!

通过这次会议,我发现我懂的知识太少,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

2.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二

(一) 创新思维的定义

所谓创新思维, 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指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 以不受程式化逻辑约束的思维思考问题, 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最终获得新的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 影响创新思维生成的要素

影响创新思维的生成要素应包含以下两个:外部环境和思维习惯。

1. 宽松的外部环境是创新思维生成的有力保障

思维方式是人在改造社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 而社会环境对创新思维的生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副总统拜登在谈及美国经济时曾说:“美国经济的优势在于创新, 创新的基础在于自由思考。”华夏民族在创新思维上的落后, 与中国自古以来在专制集权的社会形态下积淀形成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社会形成“自由、民主”的精神风气, 创新思维才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创新才不会因为“离经叛道”、“惊世骇俗”而遭扼杀。

2. 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生成的必备要求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的一种思维惯性, 这种惯性具体表现在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处理方案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唯经验是从”成了思维的常态。同时, 从众心理的存在使得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 不可避免地陷入寻求他我的动机困境, 思维过程单一、同质。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丧失。

因此, 创新思维的生成,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只有当思维者自觉具备敢于“离经叛道”的思维意识, 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出新才能实现。

二、创新教育对教师个人素养的诉求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一) 教师需有以发展创造为基点的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发展创造的意识。教师视野的宽度、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很难想象, 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 在其固有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训练下, 能培养出思维活跃、创新性强的学生。教师要学会以新眼光看待教学内容, 敢于抛弃固有的就书教书的教学思想, 大胆地将学科外的知识引入课堂。只有当教师将创新作为自己教学的一种常态,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学生的思维才能迁移、灵活。

(二) 教师需有以尊重理解为基点的民主精神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掌控者。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起自己的新的知识。因此, 学习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强势信息输入, 而是师生间信息的平等相互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管”为主的育人观, 发挥教育的启迪、引导作用。美国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 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 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所以树立民主育人的教育观念, 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以尊重理解为基点的学习环境, 学生才会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发散性的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创新思维的才会有一片成长的沃土。

(三) 教师需有以探索探究为基点的研究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 名师应体现在师德与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出色的业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教师业务能力的增强, 与教师自主自觉的研究精神脱离不了关系。随着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教育资源的增长, 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因此, 教师要有积极探索的研究精神, 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材, 研究一切有利于加强创新思维训练的教育理论。只有教师知识的不断增容, 教学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教师才能在课堂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谈古论今、纵横捭阖, 学生思维的宽度才会得到拓展, 思维才能变得灵动, 形成创新能力。

(四) 教师需有以质疑批判为基点的反思精神

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认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 否则就难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发展创造性。”然而,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所奉行的“听话教育”, 泯灭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反思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反思、敢于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敢于质疑的精神。明人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只有具有质疑精神思维者, 才能有所创新;只有具备强烈质疑评判精神的反思型教师, 才能影响一大批敢于不走寻常路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灵魂。一个言必“人云”的引路人, 最终只会带出许多无法独立思考的“亦云”者。

三、学术型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 学术型教师的定义

对于学术型教师这个概念,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学术型教师有学术研究意识, 有学术研究品质, 有学术研究方式, 有学术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彭钢研究员认为:学术型教师必须具有问题与探究、学理与辨析、科学方法论等三种强烈意识, 形成质疑与思考、广泛阅读与终身学习、研究与优化行动等三种习惯, 善于将学习与研究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二) 学术型教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策略和途径

1. 以教师的理论知识为创新思维提供保障力

理论指引是一切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前提,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必然是无序、低效的。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关创新理论的支持。相对于普通教师在教学中所呈现出的随机化、碎片化的实践而言, 学术型教师更善于对学生施加有序的、持续的思维刺激, 通过这种系统的思维刺激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这种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结合的行为自觉与学术型教师善研究、善创新的行为特质是分不开的。因为善于研究, 学术型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创新教育的科学方法;因为善于总结, 学术型教师能够将理论研究成果实质化, 系统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 以教师的人文精神为创新思维提供发展力

学术型教师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定位于人的发展, 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交流。这一人文精神特质决定了学术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对学生独立人格、博爱宽容等人文精神的构筑。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杂文作家王栋生在谈及课堂教学策略时曾讲:“我自己比较习惯用对话式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 甚至不惜改变课前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 要怀有宽容的心, 细心地呵护它, 积极地发展它。要善于发现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制定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目标和教育评价。学术型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人文思想, 为学生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生成保驾护航。

3. 以教师的学术精神为创新能力提供指引力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学术型教师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质疑的学术精神, 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现有知识经验的思维习惯。教师要运用好自身的教学话语权与影响力, 以自身严谨的学术精神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乐于思考的思维习惯。爱因斯坦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 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学术型教师的精神指引, 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明确行进的方向, 有利于帮助学生跳出思维的囚牢。

4. 以教师的进取精神为创新能力提供行动力

风险是创新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难题。在创新的过程中如果不敢直面风险, 那么创新实践就会变得迟滞、缓慢甚至无效。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 更要培养学生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学生不仅仅要敢想, 更要敢做。这方面,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敢于打破教学常规, 以不断进取、创新的教育实践鼓励学生走出那关键的一步。只有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 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创新, 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核心动力。学术型高中的建设和学术型教师的培养, 必定会为创新人才的出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更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承接部分, 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试从创新思维生成的要素, 创新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诉求, 以及学术型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探寻学术型教师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思考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学术型教师,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晓芒.创新思维方法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5, 第1版.

[2]恽建刚.论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2) .

[3]张广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04 (5) .

[4]黄兴帅.论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素质结构.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 .

3.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三

失独老人将由政府给予福利保障

《意见》指出,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对城市“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中的老年人实行政府供养,保障其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对低收入、失能、失独、高龄和特殊困难老年人,由政府给予相应的福利保障。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等方面正在研究。据了解,本市的失独老人目前没有像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等享有专门的救助,《意见》将他们和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等群体并列表示将得到政府提供的福利保障,失独老人也有望得到专项资金救助。同时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参保人将来养老时接受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的自付压力。

在养老服务业改革方面,《意见》要求,设立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特色功能区,在吸引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社区托老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同时,统筹建设集老年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配送等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产业园区。

新建小区养老设施由民政部门调配

在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方面,《意见》要求,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对道路、楼宇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无障碍改造,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化。

新建小区要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意见》要求这些设施要列入土地出让合同,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由开发商移交给民政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养老服务设施缺乏或不齐全的老旧小区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不得挪作他用。《意见》还要求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设施都要向老年人开放。

分配保障住房照顾有老人的家庭

《意见》指出,在建设、分配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或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统筹考虑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需求,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而对于高龄、失能的贫困老年人,在其家庭生活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时,给予适当补助。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意见》要求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

政府办养老院可通过公建民营方式

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方面,《意见》着墨较多,此前民政部门曾表示本市新建的养老院将实行公办民營,《意见》要求制定民间资本运营公办养老院的管理办法,政府办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公建民营方式,实现社会化运营。他们在运营期间可以享受补贴,补贴标准等同于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探索对营利性养老机构进行基本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的政策。

社会资本可以利用居民住宅举办社区托老所。在享受政府补贴方面,全托型社区托老所享受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日托型社区托老所、家庭护理床位也会享受相应运营补贴。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社会资本举办的营利性养老机构,应采取有偿方式供地。

《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鼓励境外资本开设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在税费优惠方面,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享有同等的税费优惠政策。

故事

“我如此专注学术,就是怕想起孩子”

独子离去10年的伤痛,在尹老师(化名)的心里正在融解。“偶尔会有些难受。” 尹老师平静地说。

在失独家庭尚未全面纳入政府的普惠政策前,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自助相互寻求寄托。尹老师所在的大方家社区,渐入老年的失独家庭群体就在社区居委会的牵头下,自发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取名“温馨港湾”。

“在这里,大家把心里话说出来,哭出来就好了。”对于尹老师这样的失独群体,组织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始终走不出丧子之痛的家庭来说,定期参加组织更像心灵的一根救命稻草。

大方家社区温馨港湾成立于2008年,这也是尹老师永远离别儿子的第五年。当年55岁的尹老师刚从学校退休,正逐渐接受残酷的现实,她发现身边不少失独家庭缺少关爱时,于是萌生一个想法——成立一个能彼此说说话的组织,“当时就想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别生活在阴影里。” 开始有十几个家庭,后来又增加了3个家庭。

组织的力量很快显现,在多次呼吁下,很多失独家庭从原来的工作单位拿到拖欠的独生子女费。同时,通过心理专家授课,定期参加聚会活动,大方家社区的失独家庭对社会的态度不再偏激。

没有组织活动的时候,尹老师把全部精力投入学术工作。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英语老师,她已经出版了3本广受欢迎的教材,还有15本英汉读物,总字数超过45万。这背后,是她一个手指头敲打键盘的艰辛,以及忍受几个月咳嗽的煎熬。

尹老师说,自己如此专注学术,就是怕想起孩子。10年前28岁的儿子因病故去,她上午参加完儿子的葬礼,下午回到家就开始编写英语教材,以此分散离别之痛。

有时候,尹老师也会产生错觉,觉得儿子依旧陪伴在自己身边。不过,尹老师64岁的老伴没有她豁达的心胸,平时不愿出门,心里总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尹老师和老伴住在一套70平米的单位宿舍里,当年为给孩子治病,欠下70多万外债。家具十几年没有更换,衣服也几乎没有买过。尹老师和老伴就这样共度余生。

对这对老人来说,最大的担忧是老了怎么办?尹老师并不想去养老院,她认为居家养老更好,“小区的人对我们很好,环境也熟悉,出来进去都认识。”

她没有刻意让别人知道家里的不幸,“大家对我不错,我也想办法回报大家。”平时她给小区的孩子补习英语,还被居委会推选为社区妇女执行委员,调解邻里矛盾。

尹老师说,这几年她感受到各级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对失独家庭的重视和关爱越来越多,也相信失独家庭的命运会越来越好。

今年她写的一篇失独家庭调研报告,获得东城区的二等奖。刚过去的中秋节,社区居委会的领导组织失独家庭包饺子,并上门慰问,送来油和牛奶,这些小小的举动令尹老师感到格外温暖。

(长江商报 04)

4.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四

东北大学理学院始建于1923年,历史悠久,包括中科院学部委员庄长恭、傅鹰,中科院院士方肇伦、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窦士学等多位我国著名专家学者曾任教于我院。目前学院设有化学、物理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学院现有教职工235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近年来承担的主要项目包括国防973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每年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东北大学理学院热烈欢迎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2014年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2013年暑期化学、物理学术夏令营。

一、参加夏令营的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毕业院校及专业须满足条件:

要求毕业所学专业为化学类或物理类专业。

(1)2014年毕业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A、就读学校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B、就读学校相应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

C、就读学校相应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2014年毕业应届硕士研究生,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A、就读于“211工程”及以上层次高校。

B、就读于重要科研院所。

C、就读学校相应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

D、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成员高校(具体高校名单见附件三)。

3、学习成绩优秀,本科或硕士期间无挂科且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到425分,在学期间曾从事科技活动、在学科竞赛中获奖或表现突出者优先。

4、具备或可能具备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的学生优先。

二、报名程序

1、报名时间:5月25日—7月5日。

2、报名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登陆东北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与服务平台夏令营报名系统查询有关通知并提交报名信息。填写《2013年东北大学夏令营报名信息简表(应届本科生)》(见附件一),在入营报到时提交至理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

应届硕士毕业生填写《东北大学以申请考核制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申请表》(见附件

四),将电子版发送至neuxly13@126.com,邮件的命名格式为“报考学院+报考专业+姓名”,纸质的申请表入营报到时交至理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

三、资格审核

入营审核工作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考察申请者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将于2013年7月10日前向入选者发放入营通知(以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届时未接到入选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须携带申请表及申请表中所涉及的相关证书、证明材料的原件以及个人学习成绩单原件参加夏令营选拔活动。

四、活动日程

时间安排 活动内容

5月25日 公布东北大学理学院2013年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方案

5月25日-7月5日 宣传,学员网上报名,资格审核

7月10日前 邮件通知活动入围者

7月18日 入围学员报到

7月19日 学术报告与专题座谈

7月20日 参观实验室,与教师交流及面试,离营。

五、优惠政策

凡被录取的正式学员,若有意攻读我校研究生,可填写《东北大学2014年攻读研究生申请表》,在夏令营期间我们将组织专家组对相关学员进行面试考核,若面试通过,将享受优惠政策:

(一)如果校外学员取得所在院校2014年推荐免试生外推资格,可被我校直接录取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研究生第一学年享受一等奖学金,优秀者可申请直接攻博。内推生按照教务处确定的奖学金等级执行。

(二)如果学员未取得推荐免试生资格,参加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相应专业,若初试成绩达到我校相应门类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即可获得复试资格。

参加夏令营的应届硕士生,如选择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可按照《东北大学2013年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作办法》,填写《东北大学以申请考核制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申请表》(见附件四),经资格审核、学科审核、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最后报研究生院审核。审核合格者,确认录取。

六、其他

1、所有学员在暑期夏令营期间的食宿均由我院统一安排,就读外地学校学员的来沈交通费(仅限火车硬座票)报到时给予报销,返程交通费收到票据后予以报销(仅限火车硬座票),请大家保留好往返交通费票据。往返交通费上限500元。

2、欢迎有申请硕博连读意向的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填写《东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附件六)。

3、学员在夏令营学习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及因个人行为导致的意外事故,由学员本人承担。入营前签订协议,学校将为营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4、举办2013年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的专业为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5、我院2013年暑期化学、物理学术夏令营工作,如有与东北大学研究生院政策相冲突之处以学校研究生院政策为准。

6、若发现申请材料有虚假成分,即取消申请人一切由此获得的利益,并保留追溯的权利。

7、报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5.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五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实验设计书格式要求

一、排版

1、页面设置:A4纸,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2.4cm。

2、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写“第1页”或“-1-”等。

4、页眉:全部不加页眉。

二、标题

1、实验名称(居中、三号宋体、加粗)

2、参赛者资料(居中、小四宋体):

学校 + 学院 + 年级专业 + 姓名 + 宿舍电话 + 手机号码(按字母排序)

三、摘要

1、“摘要”两字用黑体加粗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留4个字距。摘要正文用宋体小4号字。

2、“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加粗小4号字,与摘要正文左对齐。

3、关键词宋体小4号字,各关键词之间空2个字距,且不加标点符号。

四、正文

(1、前言;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设备;

5、实验材料及试剂:a.试剂的配制b.材料的处理;

6、实验操作步骤;

7、结果及计算;

8、注意事项;

9、费用预算)

1、正文层次标题题末不加标点符号。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字连续编号,如:“1”,“2.1”,“3.1.2”,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一级标题从前言起编,一律用黑体加粗4号字,左顶格;二级标题用黑体加粗小4号字,左顶格;三级标题用楷体加粗小4号字,左顶格。

2、正文其他部分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3、图题放图下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1”,图号后不加符号,空1个字距写图题;表题放表上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表号后不加符号,空1个字距写表题。

4、文中的拉丁学名采用右斜体字母。

五、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四字用黑体加粗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1个字符。

2、中文参考文献采用宋体小4号字,英文参考文献采用Times New Roman小4号字。

六、附录

6.振兴学术事业必须重塑学术道德 篇六

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探讨了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并对如何加强我国学术道德建设、振兴我国学术事业,从道德、制度、规范、法律等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作 者:郑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研究中心 刊 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JINAN CITY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AND JINAN CITY ACADEMY OF SOCIALISM 年,卷(期): “”(1) 分类号:B822.98 关键词: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   学术管理体制  

7.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七

大会开幕式于7月23日上午在烟台大学逸夫学术报告厅举行, 由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全杰教授主持, 烟台大学副校长孙祥斌教授致开幕词, 本次大会主席石碧院士、北海道大学教授古月文志教授、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陈占光先生、山东省皮革协会会长于永昌先生、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志强教授、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院长杨承杰先生、烟台万华超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培利先生、中国皮革协会皮革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黄彦杰先生、兄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达先生和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孟庆国先生等代表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之后, 与会代表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材料—制革—环境—共赢”进行了学术与技术交流。

会议共安排特邀报告6个, 学术报告19个, 企业技术报告6个。本次会议第一次与国际接轨制作了会旗和会徽, 并进行了会旗交接仪式。在仪式上, 会议承办单位代表王全杰将会旗交给会议主席石碧院士, 再由会议主席交给下次会议承办单位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代表贾继章, 在与会代表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完成会旗交接仪式。

7月25日, 与会代表分别赴烟台蓬莱和威海等地考察并进行会后交流活动。

8.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八

关键词:学术;年鉴;出版

2014年6月,随着《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的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首批10部)得以全面问世。从世界出版业来看,我国是第一个出版系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鉴(以下简称学术年鉴)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为出版学术年鉴品种最多的出版社。这10部年鉴的统一亮相,标志着我们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学术出版空白。

截止到目前,能坚持连续出版的而且已形成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年鉴已达二十部,如《中国经济学年鉴》《中国宗教研究年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民俗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民族研究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艺术学年鉴》《中国辽夏金研究年鉴》《中国地方志年鉴》《中国政府管理年鉴》等。

以学术年鉴的形式存学术史,育学术人,通学术古今之变,在开拓了出版新领域的同时,也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充分的现实服务资源。这也正是学术年鉴独特的使命。

一、学术年鉴出版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国家推动文化、学术繁荣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学术研究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资源,发展学术年鉴,担负文化与学术的传承任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年鉴品牌,具有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0年,迎着思想解放的春风,就有《世界经济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等应运而生。这些高质量的学科年鉴记述学术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问题、新著述、新情况、新经验等,为国家相关机构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开启学术交流的大门,运用理论于实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文化领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现实、泽启后世的基础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学术存史、学术育人的需要

学科年鉴,是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的传承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年鉴逐年连续出版,清晰地反映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既能反映学术发展的“点”,也可涵盖学术发展的“面”,是记录、启迪、传承中华学术文化的重要存史载体。同时,学科年鉴是现实性较强的资料性工具书,它记录现实,追求科学规范,靠事实和资料说话,对于学人的培养与教育有独特作用。学科年鉴的编纂对于学科的发展和扶持、学科布局的调整、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带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可以说,学术年鉴对于学术人才的成长,是忱边书,案头卷。

(三)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前中国学术走出去,多偏重于理论,而学术年鉴更为务实的风格则更有利于学术的传播。西方国家一直有编纂学术年鉴的传统。著名的如《The Annual of Bernard Shaw Studies》( 肖伯纳研究年刊) 《Macroeconomics Annual》(宏观经济学年刊)《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人类学年度述评)《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Annals of American History》(美国历史年刊)《Philosophy Yearbook 》( 哲学年鉴) 、《The Goethe Yearbook 》( 歌德年鉴)《教育政策问题年鉴》《政策法规年鉴》《世界历史年鉴》等。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因此,编纂我们自己的学术年鉴,让国际学术界看到中国在学术上的努力与创新,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学术文化的博大,对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二、围绕学科建设,创意打造学术年鉴系列

改革开放以来,学科发展迅速。1988年,我国有重点学科416个。2006—2007年间开展的第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评选出国家重点(培存)学科217个(包括军队高校所拥有的重点学科)。二十年间,学科数量骤增。如何为如此多的学科理清发展脉络是一项重大的基础管理工作。

(一)启动学术年鉴工程——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认识到年鉴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价值。院领导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年鉴工程”课题组,专题调研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年鉴的出版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细致规划、查阅年鉴资料、走访编辑部门以及近3个月的打磨,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发展规划》。

通过这次系统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科学年鉴出版的整体情况,明确了组织落实学术年鉴出版的路径方法、进度安排等。在“发展规划”报告中,课题组提出,学术年鉴不仅是资料性工具书,也是对科学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资政书;学术年鉴对于引导社会大众了解学术、尊重学术、运用学术,对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提交的调研报告中,课题组同时还提出了学术年鉴精品不足、实用性不够、检索系统不完善等主要问题。知己知彼,方可运筹发展大计。在西方国家,年鉴的普及程度很高,甚至有“年鉴”与《圣经》并称为“生活之必备书”之说。国外只要是有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就会收藏中国的学术年鉴。

鉴于此,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开启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年鉴工程(以下简称年鉴工程),短短三年间,学术年鉴系列已经初具规模,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基本覆盖,有影响力的二、三级学科逐步推进的发展态势。从此,学科建设与学术年鉴连袂,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期稳定的展示权威平台。这个出版创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2015年,15部学术年鉴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优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荣誉称号。

(二)学术年鉴规范化建设——于一字一句处着手

当前,专业年鉴收集信息深度不够,服务对象不明确、资料加工粗糙、有价值的资料欠缺是整体缺憾。此外,年鉴的检索系统不够完善,影响了年鉴功能的发挥。学术年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年鉴工程开展伊始,就提出要把编纂规范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下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年鉴管理规定(试行)》中要求:年鉴的编纂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编纂体例规范》打造学术年鉴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过深入调研,从编纂学术年鉴的基本要求、学术年鉴层次体例设置要求、学术年鉴编写规范要求、学术年鉴版式规范要求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科学年鉴进行规范。为了提高文字质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对学术年鉴实行全文质检,不仓促推出,不求一时之市场效益,打造学术出版精品。

(三)整合学术信息——记录中国学术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年鉴既具有资料性、年度性、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记事性、真实性、统计性、信息性、教育性、新颖性、指南性、便览性、图录性、检索性、工具性,等等。可以说,年鉴是系统记录专业知识重要形式。

(四)学术年鉴走出去——中国学术通向世界的平台

大型参考书和资料工具书,历来都是各类图书馆收藏的重点,也是图书馆里利用率较高的图书类型之一。各国图书馆对学科年鉴一般都优先采购、连续采购。我们强调学术年鉴要坚持连续、多卷出版,年鉴编纂要规范,要做精装书,印制工艺向国际优质年鉴看齐,就是要在各大国际书展上展览时,引起国外大型出版商的注意,并愿意为中国学术年鉴走向世界奠定基础。三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已连续在美国纽约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推出学术年鉴系列出版物,反响热烈。

(五)读者认可——学术年鉴的至高追求

学术年鉴,第一要务仍是满足读者需求。从实用性角度看,学术年鉴中大量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科研数据,与时代发展、百姓生活都息息相关,比如《中国人口年鉴》中的“人口统计数据”、“医疗花费”、“在校注册学生数”就与大众生活联系密切;《中国经济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中的经济指标、各国经济状况的反映、世界银行的权威统计数据,都是政府企业进行重大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在国家图书馆,这几部年鉴也是被借阅最多的年鉴。学术年鉴系列要始终以为读者服务为出版导向,研究一切有利于读者的出版可能。

三、学术年鉴出版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出版品牌,要实现多种产品开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仍以纸质出版为主,个别年鉴有电子光盘。但与整个出版业数字化的要求相比,推出年鉴数字副产品,如年鉴数据库,非常必要。除了数字产品,还可以围绕学术年鉴开本大,信息量大、时间跨度大的特点,进行袖珍本、精选本的编纂出版。

(二)制订科学、统一、规范的年鉴编纂标准和体例,与国际接轨,为我国学术规范建设树立标杆。出版学术名鉴,规范、准确、凝练、时效、查阅便利是对年鉴编纂的普遍要求。与国外年鉴相比,我国现有的年鉴,普遍缺少丰富多样的索引系统,查阅不便。虽然三年来我们已经有十多部年鉴编制了学术索引。但索引的规范性、实用性与实际年鉴的查询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年鉴编纂队伍需要加强。年鉴编纂需要业务素质高、编校水平高的一支队伍。并且这支队伍要长期稳定人事这项事业。现有的学术年鉴还有许多是临时抽调来的“外编”,对专业知识和编辑知识没有学术年鉴所需要的水平。这对年鉴编纂质量影响很大。

(四)充分利用各科研单位的学科优势,实现学科资源重组。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还只是部分科研单位参与,没有在整个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参与。有的学科优势强的单位并没有组织编纂学术年鉴。因此,编纂力量的整合归并非常迫切。要调动各方学术资源,形成信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学科年鉴方阵,从而为占领学术制高点,形成中国学术话语权。

四、结语

9.武汉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业 篇九

第一章

一、有人认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还是以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的研究为主,所以不需要严格要求其遵守学术规范。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30分)

得分点:答对1为中、答对2、3为良,针对2、3有详细分析为优。1.回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10分、中)2.指出学习、模仿和借鉴不仅包括对他人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学习,还包括对学术 活动全过程的研究能力、方法的训练以及对学术行规的训练。(10分)3.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具有双重性进行分析(10分)

二、请结合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谈谈你对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30分)

得分点:(至少300字。自由行文,只要是围绕学生个人的专业与课程的必要性开展讨论即可,但对字数有一定要求,不能寥寥数句,形同敷衍。)

三、简述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0分)

得分点:(见1.3.3 学术侵权与刑法)

1.列出《著作权法》(2001年10月修订)分为6章,共60条。(此项为10分); 2.列出包括的主要内容总则;著作权;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以及附则。(10分,列出1和2的为中)

3.有分析说明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研究、发表论文及公布成果等方面都必须遵守著作权法的相关要求,使自己的行为在合法前提下进行。(10分,简单分析为良)

第二章

一、什么是文献调研?请举例说明如何开展文献调研。(50分)

得分点:简单说明如何开展文献调研为中。解释文献调研概念,简单说明如何开展为良。能举例说明而且有概念解释和全面的结合举例的分析为优。

1.文献调研是指进行某项科学研究而开展的全面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活动。(20 分)

2.在文献调研中应该:(以下几点列出得20分,举例分析加10分)

a)文献资料的搜集要保证一定的查全率,同时尽量采用核心期刊和高质量数据 源以保证文献的质量。

b)要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注重提高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素养综 合能力。

c)要有效的阅读与消化文献资料。

d)要合理的管理个人学术资料。

二、什么是超量下载行为?这是否属于学术不端?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产生这种行为?(50分)

得分点:答对1为中,2有简单分析为良,分析全面为优。1.概念解释(20分)

2.说明如何有效的避免超量下载行为(30分):

a)图书馆方面

b)用户、读者方面

通常认为在单位时间内超出正常阅读或浏览速度下载文献即为超量下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大多数的数据库商通用的界定标准,下列情况均属于超量

武汉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MOOC作业答案

第一章测试题

1、有人认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还是以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的研究为主,所以不需要严格要求其遵守学术规范。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

我认为,虽然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还是以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的研究为主,但是还是需要严格要求其遵守学术规范。因为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或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而研究生也属于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所以应当严格遵守这个基本规范。即使在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的研究过程中,也不应当违背学术规范。何况,学习、模仿和借鉴并不等同与抄袭、剽窃和伪造等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而应该与其严格区分开来。要知道,学习不等于照抄,模仿不等于一模一样,借鉴他人也不等于剽窃他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人的研究精神,模仿他人的研究模式,借鉴他人的研究思维,并在学习、模仿和借鉴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精神、研究模式和研究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读研过程中保持独立的研究精神,做出恰当的研究行为,以及得到真实的研究结果,并且从中受益,慢慢走向真正的研究之路,为以后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这样,才算不辜负了研究生生涯。

2、你认为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和解决途径。

总的来说,当前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问题不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浮躁,以至于对科学道德并不那么在意,或者说没有那么严格要求,对学术规范也存在着不熟悉或者明知故犯的一些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生被寄予了较大的期望,社会上普遍认为研究生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然而研究生的学术基础普遍偏弱,需要进一步培养,成果更是无法速成,再加上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研究生无法在纸醉金迷的社会现实下保持自己的本心,渴望得到认可和奖赏,但现实中研究生的待遇并不理想,当理想被现实无情打破,研究生更加无法安于研究,更倾向于不顾科学道德,无视学术规范,以期及早地得出成果,得到利益。另一方面,教育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的缺失,研究生在此方面的不了解,更加加剧了这一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给予研究生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要给予一定的学术自由,不能片面地追求研究成果,而应该鼓励学术研究过程,最重要的是,研究生本身应该树立正确健康的研究精神,拒绝外界诱惑,严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这样才能解决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3、简述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分为6章,共60条。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著作权,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以及附则。

第二章测试题

1、请举例说明如何开展文献调研。

首先要进行文献资料收集。文献资料收集时要注意兼顾多种资料类型:期刊、书籍、专利、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并以学科专业、文献类型为依据,选取合适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再确定检索关键词,组织检索式,采用多种检索途径,比如图书馆一站式检索,专门数据库检索,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其次要善于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高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综合素养能力,第三,还要做好文献资料阅读与消化,包括:一,阅读综述性文章,二,阅读影响力高的论文,三,通过粗读、精读相结合掌握知识脉络,四,带着问题去阅读。

2、什么是超量下载行为?这是否属于学术不端?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产生这种行为?

在单位时间内,超出正常阅读或浏览速度下载文献,即为超量下载。比如:1,使用软件工具下载,2,整卷批量下载,3,短时间内连续系统地大量下载数据库资料,通过代理服务器下载等等。这属于学术研究前期工作中的学术不端。我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文献,不盲目过多下载文献,避免短时间内大量下载等行为,遵守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规定。第三章测试题

1、日本的考古学家藤村新一采用自埋自挖的考古标本方式,制造了多起“重大发现”,后经日本考古协会特 别委员会调查发现,由藤村新一参与的162 处旧石器遗迹挖掘并未进行相关工作。请指出案例中的当事人做出了何种学术不端行为?试分析这种行为对科学研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中的当事人做出了捏造事实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会使误导学科中的其他专业人士,甚至可能把整个专业导入歧途,误导其他人的研究,尤其是这种考古研究,会让历史被胡乱篡改,让普通民众接受错误的历史知识,贻害深远。而这种仅仅通过捏造事实就可以收获名誉与利益的行为,也会使得科学研究的风气败坏,不利于科学研究的良好风气形成。

2、请分析一下开展学术批评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开展学术批评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要以学术的眼光对待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排除所有的非学术性,既不能以权压人,又要避免人情式的学术批评,二,坚持平等性,批评方与被批评方都有商榷,讨论,质疑的权利,三,坚持客观性,既不能搞人生攻击和相互揭短,也不能搞文字游戏,虚张声势。

第四章测试题

1、一位研究生在他的学位论文中,试验与结果分析、讨论、结论等都是自己完成的,而且很有新意。论 文通过答辩,并被推荐为优秀学位论文。但在评选中发现该论文的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引言)却是大量引

用另一位已毕业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其引用量已超50%,你认为该毕业生的论文是否可评为优秀论文?为什么?

我认为该毕业生的论文不可以评委优秀论文。因为该生在文献综述部分大量引用他人的文献综述,其引用量已超50%,这属于引文不当的表现,引用过多。引文不当属于学术成果呈现阶段的学术不端,被认定为学术不端的论文当然不能评为优秀论文。、杜某接受甲出版社约稿,编写一书。为按时完稿,杜某约请朋友张某合作编写。杜某承担概论及第2 章-11章的编写,并负责全书的审定工作;张某承担第1章及第 12 章

-22章的编写。后来,杜某将其承担的概论部分起草后,委托鲁某对概论初稿进行了润色、校订,概论最后由杜某定稿。该书出版后,应该怎样将杜某、张某、鲁某的贡献通过署名等方式表示出来?

应按如下方式署名, 主编:杜某

编者:杜某、张某审定:鲁某

3、试述学术专著与学术论文的区别与联系.学术专著,从广义上来说,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分为学术专著。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其篇幅,联系在于学术专著广义上从属于学术论文。

第五章测试题

1、已经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否可以再投向其他外文期刊?说明你的理由。

在满足以下条件下是可以的:

1,作者已经征得首次和再次发表期刊编辑的同意,并向再次发表期刊的编辑提供首次发表的文章,2,再次发表与首次发表至少间隔一周,3,再次发表的目地是面向不同的读者群,因此以简版发表为佳,4,再次发表应忠实地反映首次发表的数据和观点,5,再次发表的论文应在首页注明首次发表的信息。总之,在不违反国内,国外两个期刊有关编辑出版规定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不应被认为是“一稿多投”。

2、英国知名出版社BMC于2015年4 月宣布决定撤回43篇学术文章,其中有4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 国。撤销论文的原因是“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正当影响以及存在问题”,导致相关文章的学术真实性无法得 到保证。初步调查显示造假过程可能有第三方机构参与,这些机构帮助作者通过自动上传系统向编辑提供虚假的同行资料。结合此例谈谈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在期刊选择与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此例,可以知道,在期刊选择时,要选择适合自己论文的期刊,不要盲目追求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要注意不要选择那些由投稿人提供建议审稿专家的联系邮件和单位信息的期刊,以避免出现被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的同行资料的问题。在投稿过程中,尽量自己撰写和修改论文,如果要找第三方机构,要谨慎选择进行论文撰写服务公司,不要让第三方机构更改自己的论文结论和数据,只进行语言修饰,更不能让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的同行资料。

第六章测试题

1、参考文献使用和著录中有哪些不端行为?

以下行为属于参考文献使用和著录中的不端行为:

1,引而不注,即参考或者借鉴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却不录著出参考文献; 2,注而不引,在文后参考文献中著录正文中根本没有引用的参考文献; 3,过度他引,全文由他人观点拼接而成;

4,不正当自引,以烘托自己的学术成果为人所重视;,模糊著引,包括未经核实的从其他文献的错误转引,粗心大意造成的著录错误等。

2、哪些情况属于合理使用?如何能避免侵权而做到合理使用呢? 下列情况属于合理使用: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10.高中化学学术论文 篇十

在有关北大教改的讨论中,学术自由、学校的官本位和学术规范是经常被提及的问题。一些对北大教改方案持批评态度的学者强调,大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推进学术自由,破除官本位,建立学术规范。但在我看来,这些批评者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所主张的这些东西也正是这次改革的目的所在,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改革,才会有真正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才能真正打破官本位。

学术自由

对于一个大学或者任何一个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的组织来说,学术自由都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思想无不来源于自由的探索。这个道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大家就都明白。但是学术自由并非一般人理解的那么简单。中国大学教师过去都是“铁饭碗”,应该说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有学术自由吗?很显然没有。大家这么强调学术自由,无非是感到学术不自由,或者学术自由事实上受到了威胁。那么我们就该想想,这是为什么?从大的方面,跟宏观制度环境肯定是有关系的,就是说学术自由可能来自政府对于学术自由的限制,可能来自学校行政当局的限制,以及目前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限制等。但是一般人可能忽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术自由的限制也可能来自教授队伍自身。

很多人会对此很惊讶,但事实如此。洪堡曾说过这样的话:“学术自由不仅会受到政府的威胁,还会受到学术组织本身的威胁,这些组织一开始有一种特定的观点,然后就倾向于压制其他观点的兴起。”对科学创造最大的阻碍常常来自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学者,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框架,容不得新的思想出现,任何新的思想都被看成是对他的学术权威的挑战。这在全国许多科研机构都是这样,在“家族制”普遍的高校尤其如此。

在我们现有的制度下,即使没有政府的限制、没有学校当局的限制,也还有“家长”的限制。你想想,在婆婆面前,你老是个小媳妇,你能自由地思想和进行学术研究吗?自由创造的前提是自由思想。当你在你的老师面前,想提出一个跟老师不一样的观点的时候,你预期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十有八九会不喜欢你,极端的时候甚至可能限制你,或跟你闹翻了。中国高校目前对学术自由的限制很大一块是来自这个。这也是我们必须破除“近亲繁殖”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近亲繁殖”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有些人很热衷于谈学术自由,但又反对不留自己的毕业生的改革,这是自相矛盾的。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过这样一段话:“除非大多数年轻教师在试用期内就离开学校到其他地方去谋职,允许学校每年都不断地聘用新的年轻教师,这些人把他们的新思想和他们受到的最新培训带到学校来,否则学校就会很快变得停滞不前。理想的状况是学校各级人员不断更新,在许多领域知识变化迅速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就是说,学术思想只有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才可能有自由。看看中国人文历史,都是人才出现流动以后,学术思想创造才会出现。这就像有出息的孩子都是离开父母之后,才变得有出息一样。父母在的时候孩子始终是长不大的。

如果有些人把学术自由理解成喊政治口号,那是另一个问题。但我的经历以及我这些年的观察使我相信目前外界对学术自由的限制可能小于学校体制内部本身对你的限制。尽管存在一些禁区,但仍然有许多非禁区,是我们自己束缚自己拿不出研究成果来。经济学领域就是这样。

当然,终身教职对从制度上保证学术自由也是很重要的。当你拿到Tenure,如果你没有明显的道德过错,任何学校当局都不能因为不同意你的观点而解雇你,从行政方面讲,校长没有权利开除一个因为观点跟你相左或者是你不喜欢的人,这样你才有学术自由。但我们绝不应把终身教职与过去的“铁饭碗”相混淆。这个制度的目的,首先在于选择最优秀的老师队伍,而过去的“铁饭碗”与此背道而驰。

学术自由也与学者本人的学术水平有关。追求学术自由是智者的天性,而“政治上正确”是庸才最好的保护伞。中国有句古话“艺高人胆大”,就是说只有武艺高的人胆子才会大;

武艺不高,胆子就大不起来。我们都知道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是一个非常敢讲真话的学

者,为什么?因为他水平高。如果我们有一半的教授能达到类似钱理群这样的水平,你要让

他不自由也不可能。水平不高的人不仅自己胆子小,而且往往喜欢给别人扣政治帽子,用不

正当的手段与人竞争。所以,有利于提高教授学术水平的制度客观上都有利于学术自由。当然,我们不能把“学术自由”理解成学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何行业都有行规,学

术自由不是说老师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全世界没有一个大学说老师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

课。美国的大学许多课程编号甚至几十年不变。你要开新的课得要有一个程序,这个课要经

过一个委员会(facutty)的讨论,系主任的批准,你才能开。因为你必须对得起学生,而不是

自我欣赏,自己爱怎么讲就怎么讲。

学术自由也不能违反学术的基本规范。好比说,人家都讲1十1=2,你说我要自由,非要1十1=3。这不能叫自由。如果一个学者不承认大家认可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规范,这样的“学术自由”便是伪学术自由‘是对学术自由的滥用。

学术自由与大学的逻辑是相一致的,是为了创造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为自由

而自由,学校也不能追求自由最大化,而应该追求创造知识、为社会贡献最大化。我们为什么强调教授要有更多的自由,这个自由比一般的行政机关要大得多?教授一般

上下班都比较自由,行政官员、国家干部上下班能自由吗?那不行。给教授自由,不是因为

教授学历高、知识水平高,就可以搞特殊,而是考虑到知识生产的特殊性,教授自由上下班

更有助于他的学术成就,也就是说,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的逻辑,完成大学的理想。

“官本位”

中国历史上长期只有一个Hierarchy(官僚等级)的激励制度,官位成了惟一度量个人成就的标准;在中国的大学里,行政本位、官本位相当严重,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分房子、发工资,什么待遇都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的。不打破官本位,要建设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为什么官本位这么严重?在我看来,学校的官本位,除了传统思想和激励制度的扭曲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内生的,与学术规范有关,与学者水平有关。在中国学术界,因为缺乏好的学科规范,学术成就不能有效比较,学者之间就不可能相

互欣赏。这样一来,做学术的人常常会感到很无聊。到头来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能

寻求学术之外的标准。毕竟,人家官本位还有一个序列,还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可比较,而学

术却没有标准,那就只能套官本位来比较了。

在高校,什么样的人最重视当官?什么样的人官本位的观念最强?一般来说是学术水平低的人,官本位思想越严重。反过来,高水平的学者通常很自信,很欣赏自己创造的成就,对

当官的反而不太容易看得上,更喜欢以自己的创造,自己的学术成就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在一个系或一个学院中,真正高水平的教授,他还会在乎当什么系主任、院长吗?像北大的季

羡林教授,他才不在乎当什么官呢!在美国的优秀大学,院系行政职务常常要靠轮流,因为

谁都不想干那个活。那是服务别人的事,伺候别人的事,还影响学术研究,没人愿干。而低

水平的教授则不同,他在学术上竞争不过别人,就拼命找一些其他的关系来压制别人,如靠

行政级别来提高知名度。如果大家水平都低,社会上就只能根据职位来推定学术水平,大家

就会拼命去争行政职务,这样一来更没有人热心搞学问了。

中国大学的好多教授喜欢“占摊儿”,所以大学里各种研究中心、研究所林立,但很少

有作出出类拔萃的研究成就的。其实这部分地反映教师队伍学术水平低的状况,没有研究成就奉献社会,就只能用头衔闯江湖。

我做过一些研究,发现几乎任何组织都是这样:一个组织越是水平低的人多,就越是着

迷于内部权力斗争。水平高的人忙着去创造价值,水平低的人忙着去分配。高校的官本位只能把大家的精力引向分配,而不是创造价值。

因此,破除中国大学的官本位,必须回归到大学的逻辑,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授的水准,而这正是北大改革的目的。相信北大的这次改革对冲破官本位是非常有益的。比如说,不直接从本院系招聘应届毕业生当教员,就会对官本位产生很大的冲击。在现在的体制下,导师的官越大,学生留校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最容易招到学生的一定是有官位的人,而不一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普通教授。这样,就激励教授当官。在新的体制下,比如说,当有十个外校的博士竞争一个本校职位的时候,学术标准,而不是导师的行政职务,就会成为学校聘任的主要标准,一个人要找到好学校,就要有真才实学,就要跟真正有水平的教授,而不是当官的教授。这就会大大降低教授当官的积极性。

学术规范

提高教授专业水平,并且建立起学术自由风气,当然离不开学术规范、专业标准。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学术标准的建立过程;因为学术标准是内生的。学者的学术水平不高,就不会有什么像样的专业标准。学术标准一定是高水平的伟大的学者建立起来的,在街上随便找个人来建立学术标准是不可能的。要是大学中低水平的人多了,一定不会有真正的学术规范。中国的人文科学可以说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社会科学也很严重,没有办法进行比较,自己拿不出学术规范,所以只能挂靠行政评比。

评价学术成就和评价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一个市场上产品的评价最终是消费者作出的。你不能让几个电视机厂家凑到一起评谁的电视机最好,这没有意义。但是学术的标准、学者的标准要学者自己评价,即同行评议。

为什么是同行评议?是因为知识产品的特殊性。教授们在大学里生产的知识和思想尽管对人类长期发展很重要,但在短期不一定看出效果来,没有办法定价。许多学术研究当初并没有看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后来发现价值很大。类似这样的研究在市场上是没有办法显示出价值的,只有同行才有可能作出评判。我们也不能指望让学生去评价老师是不是优秀的教授,学生最多只能评价老师是不是一个讲课优秀的老师,没有办法评价优秀的研究型教授,因为学生的知识也有限,他本身还在学习,所以由同行来评价才是最优的选择。如果整个专业有一百个教授,就由这一百个教授说谁是最好的,才有意义。

那么这时候问题就在于如何设计一个制度,让这一百个教授能说真话,真正评出大家都认同的最好的学术研究来?由此就引出学者的学术规范、学术训练问题来,这些问题对于学术评价非常重要,当然前面讲的学术自由也很重要。

从学术的行政管理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尽量做到程序公正,以此保证最终评价的公正,但没有办法提出具体的要求,好比规定发表几篇文章就够教授等等,这只能由教授们自己去评价。

程序公正,是为了防止内部人操纵,因为难免存在裙带关系或情面的问题。所以全世界学术评价还有一个重要规范就是引入外部人评价。说你是一个优秀的教授,不能由系里的几个教授说了算。因为学术的标准是统一的,我们要看外部的教授怎么说你,所以引入外部评价机制非常重要。这也是北大改革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改革到位后,今后谁能当北大教授,不是北大教授说了算,还要听外部同行说。

这个“外部”包括北大校外甚至国外。在我看来,有条件的大学应该扩大范围,多邀请一些国外的教授来评价。我再三强调,学术领域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标准。这跟做企业还不一样,做企业就是我这企业有我的文化,而学术标准一定是有共性的。你自认为是一个好的教授,结果国内外同行都不认你,那肯定不行。但是在中国,由于这么多年破坏了学术规范,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几乎完全谈不上学术规范。有人建议说中国要选社会科学

和人文学科院士,我看实在是不好选,因为没有一个规范、没有一个标准,你怎么选?学术标准不是说大家吵吵嚷嚷,提出一个口号就能建立的。只能是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准,不断引进外部评价机制才有可能建立。

有人可能不相信,认为选择好某些“科学”的指标就可以了,其实任何硬性指标规定都会导致扭曲。试想,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他本身的学术水平只是三流,他怎么来评价一流水平的教授?还有人经常自称某某研究填补了国家空白,有什么重大创造等等。他自己能评价这个吗?不能!所以学术标准是内生的,我们只能保证程序上做到公开、透明,引入外部竞争,来保证尽量做到一个好的学术标准的树立;但不要期待一天就做到建立硬性的学术标准。

另外,每个学科的学术标准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理工科教授发’表的文章特别多,他任何一个小实验都可以写一个文章去发表。在美国,一个高产教授一年在SCI上的文章可能有几十篇,他带领一大帮人去做这个研究。但是,文科显然不可能。那么,到底几篇文章够教授,什么样的杂志为够,你肯定不能硬性规定,只能靠本学科自己来定。这就像有的地种土豆,有的地种芝麻,不可以亩产论高低。

北大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希望以后按照学术贡献和学术水平评教授而不是按照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所规定的标准只是抽象的,如你必须在本领域达到最优秀的层次,并没有规定你发表几篇论文.但接下来各个院系肯定会增加一些数量方面的要求。为什么还要增加具体的规定?这就又回到前面讲的,如果你没有定下具体的标准的话,操作起来会造成困难,容易产生学术腐败。

11.学术出版规范与中国学术出版 篇十一

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和有关部门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要求,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通知高瞻远瞩,切中要害,反映了出版界、学术界的一些基本共识,也体现了出版单位的内在需求。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50余家出版单位发出的《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倡议书》,就是对总署通知的积极回应,也是出版单位落实总署通知精神的切实步骤。

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强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是彰显学术研究价值。从本质上说,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的物化形式,是学术成果的展示、传播平台。这个形式是否恰当,这个平台是否牢固,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术研究的价值。如果学术出版门槛很高,出版规范完善,执行到位,将保证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优先的传播,使学术研究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反之,如果出版门槛太低,势必使平庸之作充斥,严重损害学术尊严,而出版规范混乱,形式粗糙,即便是较好学术成果的价值也将被严重消减。我们可以设想,一本富有创新观点的学术论著如果没有参考书目和索引,它的学术价值必定要大打折扣,其作为严肃学术作品的身份甚至会受到质疑。

二是倒逼学术水准提升。学术出版和学术研究,是一种互动、能动的关系。学术出版是学术创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学术出版的标准和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整个学术创造过程。绝大多数学术成果最终是要以出版物形式呈现的,出版环节的遴选尺度、规范要求,对研究、创作环节起着明显的倒逼作用。当前学术研究水准不高,很多研究者态度不端正,除了风气、考评体制等原因,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学术出版的门槛太低,让他们感受不到应有的压力。学术出版规范的完善和加强,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倒逼学术研究者端正自己的研究态度,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准。因为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学术出版环境下,研究者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严肃的事实,那些平庸低劣、粗制滥造的所谓学术著作,将再也找不到发表的平台,当然也无法获得他们所期许的不当利益。

三是净化研究和出版风气。我们大家都对目前学术界、出版界的浮躁之气深感忧虑,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国家的学术出版就很难有真正的繁荣,我们国家的学术就很难有真正的发展。加强学术出版的规范,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升学术出版水准,從引文、注释、索引这些细节入手,切实提高学术出版物质量,是净化研究和出版风气的有效路径。当学者们按照出版规范的要求,认真研究问题,致力探索创新,耐心细致地编制索引,认真客观地处理引文、罗列参考书目时,其急功近利之心会得到有效的遏制。这样的研究者多起来,整个学术界的风气就会发生可喜的改观。当出版机构坚持学术原则,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遴选书稿,处理书稿时,其自身应有的清正、高尚文化追求就落在了实处。

四是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目前我国学术出版作品在国际上的引用率和影响力还比较低,其中有语言的障碍问题,但与我国学术出版内容创新性不足、规范性不强有很大关系,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制定严格的学术出版评审制度,制定与国际出版规范兼容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是我国学术作品“走出去”,与国际学术界加深交流,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同的必由之路。

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可以想见的原因,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化也是长期的任务,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作为出版单位,要加强学术规范,攀登出版高峰,我认为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目前出版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经营压力很大,容易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有时为了追求出书数量和出书速度,便放松了质量和规范的要求。但事实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也有可靠的保证。真正在学术出版方面做出成就,做出品牌,经济上一定会有可观的回报。国内外许多知名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是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些出版人过于急躁,只想“短平快”,马上见效益,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但学术著作的出版有其固有的规律,常常是急不得的。不论选题的筛选和评判,书稿的编校加工,还是学术编辑素质的提升,都需要时间。而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有良好口碑的学术出版社,更需要长期的积淀。所以,作为出版人,既要考虑短期目标,更要有长远打算,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培养优秀编辑,参与学术创造,塑造文化品牌。

三是被动服务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现在,学术研究的总体气氛欠佳,学术出版染上了过多的功利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社不能被动服务、来者不拒,不能丧失自己的主体性,而要主动参与学术研究进程,把关口前移,及时发现优秀学术人才,及时跟踪一流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占领学术出版的高地。也才能充分发挥出版人、出版机构的独特作用,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兴旺。

四是处理好作者和出版者的关系。好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和出版者共同创造的产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出版学术著作要跟学者衔接,这就要求编辑在学术见解和学术视野上有一定的层次,要了解学术史,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只有这样,编辑才能保证与学者有共同语言,才能顺畅地同专家交流和沟通,真正发现书稿的价值点和创新点。在具体出版过程中,出版者既要尊重作者的原创劳动,又要自觉担当出版人的学术责任,坚持出版规范的要求,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对方。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大家,如果其著作不符合学术出版的规范,也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当然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尽力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对作者提出的具体意见,要认真分析,科学对待。不能简单应付,生硬拒绝。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出版物达到学术规范的要求,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学术产品。

总之,加强学术出版规范,是提升出版物质量、引领社会学术风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术界出版界同仁要从提高民族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术出版规范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总署通知精神,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多出学术精品,争创出版佳绩,为繁荣我国的学术出版事业,促进我国的学术文化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关于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银行数据接口程序开发有关事项的通知下一篇:上海市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明细申报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