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吨的知识教学设计

2024-09-27

认识吨的知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认识吨的知识教学设计 篇一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2、屏幕显示: 6千克 =()克 3千克250克=()克

4000克=()千克 5400克=()千克()克

3、在下面的()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

一袋大米重50()

一个一元硬币重10()小明重26()

小结: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比克、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互动新授

1、问题引领

出示教材例7的图让学生看图思考

(1)你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标志?(2)1吨到底有多重?

(3)千克和吨之间有什么关系?

2、自主学习

(1)出示教材例7的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1)。

(2)课件出示: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小千克?(3)根据可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2)和问题(3)

3、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展示(1吨有多重)

例如:1000千克=1吨一个同学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2)、汇报展示千克与吨的关系例如:1吨=1000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4、梳理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1)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2)1吨=1000千克

吨转化千克末尾添上3个0;千克转化吨末尾去掉3个0.5、有效训练

(1)完成书本32页的做一做。(2)填()。

2吨=()千克 5000千克=()吨 4吨-1000千克=()千克

三、布置作业

(1)填一填。

3吨=()千克 7000千克=()吨 2吨-1000千克=()千克

(2)比较大小,用 > < 或 = 表示。5吨()50克 6千克3克()6000千克 4100千克()4吨

2000千克()2吨 800克()8千克 1吨()999千克

2.认识吨的知识教学设计 篇二

一、“知识链接”的基本特点

1. 激发学习兴趣

除少许文学作品外, 很大部分的“知识链接”是专门介绍学习方法的, 却努力避免抽象的条分缕析。它往往借助生动的小故事、浅显的言语和精彩的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内化知识, 掌握方法。如“说话要有中心”讲了“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撇开郑国的生死存亡不谈, 而紧紧围绕灭掉郑国对秦国的利弊来分析, 从而打动秦王, 使其退兵, 这就是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学生在会心一笑中, 既感受了烛之武的聪明才智, 又明白了说话有的放矢、直刺要害的重要性。

2. 紧密结合文本

“知识链接”放在相应的课文之后, 自然就发挥了文本解读的支持作用。它通过作者、主题、内容等方面的意义勾连, 使学生在遇到“瓶颈”时, 能借助这个台阶, 作纵向横向的拓展, 加深理解。这在七年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刚进入初中, 尚未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 遇到比较陌生、抽象的学习内容, 倘若给予相应知识支持, 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之于汪国真的《旅程》、《人生寓言》之于原野的《人生》、《化石吟》之于三张化石图片, 《看云识天气》之于“云的解说”, 就能缓解他们学习上的无所适从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茫然, 提高学习效率。

3. 完善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涉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但都无法通过相关的模块加以落实, 即使“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等“阅读”要求, 也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知识链接”则使《课程标准》有了物化的保障。如七年级下“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重音”“学习快读”四个“知识链接”, 明确了朗读的作用, 分解了朗读的要求。又如“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侧重于任务驱动的话, 八年级“测一测你的听力”“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说话要有中心”“说话要连贯”“说话要简洁”“说话要讲究方式”“说话要看对象”等一系列“知识链接”就侧重于“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

二、“知识链接”的有效运用

1. 随文而教, 彰显“知识链接”的价值

“知识链接”的一个重要意图, , 是分解学习难点, 降低学习难度, 并有机渗入对应的文本阅读。

首先, 融入文本阅读。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 将“知识链接”作为文本阅读的有机组成, 融入课堂教学。。当然, 融入只是手段, 激活思维才是最终目的。从融入指向看, 找准融入的节点, 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主题, 迁移方法, 提升能力。从融入时机看, , 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智慧, 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如“新课导入””时, 以之明确阅读方向;“文本解读””时, 作为知识背景, 让学生灵活类推, 准确剖析文本;“迁移巩固”时, , 搭建拓展的平台, 让学生演绎才情, , 学会学习;甚至以此作为新的知识窗口, 透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

其次, 依托文本训练。对操作性强的“知识链接”, 则立足于文本阅读, 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 探寻规律, 领悟方法。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 是学生情感朗读的范本。如把《要读出感情来》放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后面, 可谓珠联璧合。它告诉我们, 只有“把握文章的内容, 领悟语句的意蕴”, “把握朗读的技巧, 例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等”, 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触摸文中先抑后扬的起伏、由缓而急的节奏、由悲愤而昂扬的情感波澜, 进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 适当加工, 完善“知识链接”的作用

“知识链接”篇幅短小, 内容单一。作为专项知识点, 融入文本进行训练时难免会捉襟见肘, 就有必要对“知识链接”二次加工, 凸显知识本身的框架体系和操作方法, 便于学生理解、运用。所谓二次加工, 就是教师从学生现状和潜能出发, 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或者重组, 以期教师“教”的内容不断转化为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活化的“学”的内容, 使“教”与“学”不断发生变革和创生,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以满足自身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 教师巧妙加工。写作教学本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教材缺乏完整的指导体系, 教师只好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经验、学识和才情, 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而关于写作的“知识链接”提供了有力的可行性支撑。教师可以艺术凸显“知识链接”中的合理元素, 或有效补充“知识链接”中尚不够具体的内容, 突出其教学价值。“知识链接”告诉我们, 初中写作训练有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它们基于模仿, 又不局限于模仿, 而是从模仿开始, 逐渐过渡到创新。

《学习续写》提供的训练思路是:“熟读原文, 做到故事情节烂熟于胸, 人物性格准确把握, 全文旨意透彻理解”, 并使“中心事件不变, 叙述人称不变”, “人物性格特征, 必须与原文一致, 即使人物性格发生变化, 也要合情合理”。而这必须与文本相合相契, 才能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不妨作如下处理:一是把这个“知识链接”移到21课《桃花源记》之后, 布置《再入桃花源》的续写, 使写作训练、“知识链接”与文本之间有更多的相关性、延展性。二是提供续写方法:确定续写主题;找准切入点;运用“巧合”“转折”等手段, 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细节;不要简单重复。这样的未雨绸缪, 使学生的续写更有方向感, 更具操作性。

其次, 学生自主加工。课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 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共同生长、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考虑“教”的策略, 更要考虑“学”的策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放手让他们二次加工“知识链接”, 自主梳理知识, 把思维层面由“识记”提高到“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学历来主张“听、说、读、写”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更强调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要求之一是“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怎样才算连贯?怎样才能连贯?仅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不予以践行, 学生是很难掌握的。《说话要连贯》这一“知识链接”本是一个情节色彩比较浓的场面再现, 口语交际方法没有直接点明, 而是隐藏其中。但是, 笔者并不直接言说, 而是分三步引导。第一步, 让学生揣摩三次表达的侧重点:第一位阐述“我的家乡”的特点;第二位揭示其言语的不连贯;第三位提出修改建议 (三者之间体现了从问题提出到行为跟进的递进) 。第二步, 让学生提炼语言连贯的方法:根据“鱼米之乡”这一表意中心, 合理安排语序, 做到前后一致。第三步, 鼓励学生补充连贯语意的其他方法。学生兴趣高涨, 利用平时积累的学习经验, 加上自主研究、合作讨论, 得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总之, 利用“知识链接”, 有机结合文本阅读、写作训练、综合实践等, 由点到面, 由理念到行为, 由外在的相机诱导到内在的主动建构, 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链接”中的方法,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3.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分析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一种重要的课堂表现形式,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探究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不断丰富和探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以《吨的认识》为例,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和分析。

设计理念

“吨”这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吨”的有关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

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年级

小学三年级。

授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

6、例7,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3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是一个常用的质量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关吨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坏,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由于“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吨”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千克,日常生活在也有买饼干、盐、白糖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首先创设了生活中“过桥”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

出各种问题,探究有关质量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通过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 想象、感悟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估测能力。

教学方式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例6的情境图和教材情境图。

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用到吨作为计量单位的地方。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猜测推算等活

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

2、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故事,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有一天,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和羊妹妹一起去猪大伯家里做客,他们走到了一座桥边,同学们能说一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

生:踊跃讲述自己认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

2、提醒学生注意图中的“限重1吨”的木牌,并提问:1吨有多重呢? 生:积极思考后,给出不同答案。

3、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单位”,并告诉学生1吨=1000千克。

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

二、探究新知

1、图中的小动物怎样过桥。

师:它们能一起过桥吗?同学们能帮助它们吗?

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意见。因为它们的体重大于1吨,所以不能过桥。师:继续引导,怎样才能过桥呢?

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师: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节省时间,又最安全呢?

生:交流后听代表发言。

师:评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一个一个的过桥虽然最安全,但是花费的时间太多,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在两个一起过桥的时候,最好还是搭配一下。

2、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吨究竟有多重呢?

生:集体研究得出结论。

师:多媒体演示:

1袋面粉重:25千克

2袋面粉重:50千克

4袋面粉重:100千克

20袋面粉重:500千克

40袋面粉重:1000千克

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1吨。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

师:填空:袋质量是1吨。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大约是1吨。

生:积极思考回答。初步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

3、学习吨与千克的换算。

师: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

请学生试着计算:6吨=千克

7000千克=吨

生:独立计算后讨论交流,说一说填写思路。

师:板书学生的交流结果。

4、背一背:让学生相互告诉自己的体重,猜测一下多少个学生加起来才有1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订证。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动物质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动物的质量有一定的认识。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吨与千克间的换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有6吨货物,每箱重800千克,一辆载重4吨的货车,一次最多能运走几箱货物,全部运走需要几趟?

四、课外拓展

1、出示教材13页练习三第3题的图。

改问题为:用载重分别为1吨和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已知租一辆载重为1吨的货车运费200元,租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费150元,应该怎么租车?

2、写一篇教学日记:《我心中的

吨》。

设计意图

吨的认识这一课,看起来似乎内容不多,但要真正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选择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吨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感受“吨”、建构“吨”、应用“吨”。

自我评价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 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

2、本节课就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破,特别是对练习的设

计 层次非常清楚,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 的素材。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初步认识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第二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第二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认识吨。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现4袋大米(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 40个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2)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也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还需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4、师生交流: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师:同学们看到水龙头滴水会怎样做呢?你认为水龙头滴水是一件大事还是小事呢?

一个水龙头每秒漏掉1滴水,一年大约浪费水1577千克。也就是1吨多了。

(2)生活小常识:每分钟放水5立方分米, 200秒就放掉 1 吨水了。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对学生教学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二)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

例7: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练习第1题。

这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2、做一做的第2题。

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只要这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XX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5.《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1、我们的教育不单是为了教孩子学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从小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及时注入“人文教育”这一新鲜血液。

2、我们知道教材中主题图的设置,不但是为了给新知教学作好情境铺垫,引出教学内容。其实它里面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素材。它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地挖掘、创新和利用。

3、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简单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借助现实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如何打破教学常规让学生用无墙的思想去思考每一个现实问题,为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做一些实事。

6.吨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六

记得《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吨”这个单位。

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我的课前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我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经过我们组内的讨论,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很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7.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七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47-49的内容。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吨,对于千克和克这类较小的质量单位,学生可以通过拎一拎,称一称来感知,但吨是一个较大的很难直接感知的质量单位。教学中,先让学生感知较轻的学习用品,再感知五千克的大米,近而感知25千克的一袋大米,并认识到4袋大米100千克是比较重,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再通过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平均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认识到要有40个学生的体重加起来才大约是1吨。教学目标: 1.认识、感知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了解一些较大物体的重量。

3.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新知的学习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课前准备: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3.了解自己的体重。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吨”。(板书)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我们以前学

过那些重量单位?

2.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拿起你的学习用品,它们大约有多重?同学们的学习用品拿在手上感觉怎样?

3.提问:有没有带以“吨”做作单位的物体?为什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老师也找来了一些以吨作单位的物体。﹙出示幻灯片﹚

【评析:“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吨的知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和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回顾以前所学重量单位的基础上,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没有带以吨做作单位的物体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计量单位的物体都较大,而且非常重。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借助直观形成表象 1.感知较轻的物体

谈话: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感受1吨的重量,我们先来感知一些轻的物体.提起你课桌上的5千克的大米,感觉怎样?和学习用品比起来,感觉怎样?老师带来了两袋大米,请大家估计它大约有多重? 提问:一袋大米的重量是25千克,你能同时背起4袋大米吗?4袋大米是多重?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出示图,10个100千克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就是一吨。﹙板书:1吨=1000千克﹚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吨用字母t表示。上面这个等式还可以怎样写?1吨的物品你感觉怎样? 2

3.迁移、对比进一步感知1吨的质量

谈话: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估计体重。先听要求:抱起你的好朋友并估计一下你好朋友的体重,了解真实的体重同时两人交换抱一下。看看谁的估计能力强,力气大。

谈话:谁来告诉老师你刚才的感受?

推算: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起来,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大约就是1吨。

【评析:如果通过抽象的东西来描述1吨有多重,学生根本是无法体验和感悟。教者通过一些具体化的、可感知的重量单位与之联系比较,让学生自已体验、感悟到“吨”。如搬大米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先去提起课桌上的5千克的大米,再自然引出问题:一袋大米的重量是25千克,你能同时背起4袋大米吗?4袋大米是多重?从中感悟到了“吨”是很大的重量单位。创设生活情境: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在探究中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学生初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你们还想知道那些物体合起来是1吨吗?﹙多媒体出示图片﹚看图说说各要多少是1吨?

2.想想做做第3题。多媒体出示:

(1)家里的塑料桶可以装10千克水,提多少桶水才满1吨呢?

(2)建筑工地上2块砖重5千克,200块重多少千克呢?多少块正好重1吨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场校对。

4.谈话:在学校举行的“学当小交警”活动中,小交警们在三水大桥上看到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5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为什么? A、杨叔叔的车装载8000千克的煤。

B、王大哥的车装载200袋面粉,每袋重50千克。C、李师傅的车装载10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

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5.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我们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分别适于计量怎样的物品?试举例说一说。独立填写第5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6.小华星期天去动物园玩,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7.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50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1)师: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习什么?(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外延伸:

像小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评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情境,使学生在练习的循序渐进地感悟到知识,而且设计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观察,自觉地动脑思考。多种情境、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而且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这节课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活跃,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思维上的活跃。】

【策略分析】《吨的认识》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六册的教学内容。“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不像克、千克一样,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掂一掂、称一称就能感受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抽象的东西,让学生来感悟1吨有多重,学生往往无法体验、感知。

8.数学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八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图然后问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现在想这样的文字的解决问题,应该先让学生读题,只有读懂了题的意思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将重点弄错了,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有序,课后与大家讨论才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还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果开始就进行讨论,这样后进生就有偷懒的嫌疑,就不能达到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学生越来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落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这些问题,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9.认识吨的知识教学设计 篇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由于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

首先,我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体重入手,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时,我顺势就以他的体重为标准,先让大家算一算:10个他共有多重、20个呢?多少个他的体重就是1吨?学生很快算出40个他的体重是1吨。此时学生对于吨的.概念只处于知道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第二步,我设计让学生互相背一个人的体重,然后40个学生集体站到讲台上,大家互相感受1吨的重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建立“吨”的概念,我又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图中的几个小动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几个小动物的体重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很快发现:2头牛的体重合起来刚好是1吨……这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小动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还结合课后习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是几个需要用“吨”做单位的图片,如:鲸、轮船、运货物的火车箱等,这些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形象了“吨”的概念。

10.认识吨的知识教学设计 篇十

【课标分析】

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

(1)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将要学习“吨”这是理解的第二阶段。(2)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同学可能会无法准确理解,需要用他们能感受到的方法去让学生认识“吨”(3)本课需要学生提前去观察周围含有“吨”的物体,在课上要能理解抽象物体的重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策略】: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数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 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 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

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卡车载重4()。(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课后练习部分。【教学后记】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课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1.《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 篇十一

三年级 137班 严彬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我们学过的两个质量单位,你能灵活地运用吗? 课件展示四幅图

一只鹦鹉大约重35()一只东北虎大约重350()一只兔子大约重4()一只大象大约重3()

2、一只大象大约重多少呢?这个单位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师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课前的问题,一只大象的体重大约是3(吨)

2、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上一篇:红色起点读书发言稿下一篇:《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