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4-06-24

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13篇)

1.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一

[摘要]本文首先从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入手,分析了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以及在受理食品安全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食品检验档案信息化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最后强调人才的培养是实现食品检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食品检验;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可是近年来发生的“地沟油”“瘦肉精”“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已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作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进行严格监管,在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保证食品安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要了解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食品监管工作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辅助工具,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监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能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1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是指过去和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从事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监测、许可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监督机关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了解食品生产经营状况

完整、规范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包含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单位名称、地址、负责人、经营项目、联系方式、许可办理情况、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以及抽样检测情况、日常监督情况、投诉举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等内容。利用这些档案资料有利于监管者了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准确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引导社会公众进行安全、健康的饮食消费。

1.2掌握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详细记载了日常监管工作中的各种信息,是日常监管工作的真实记录。通过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可以获知区域食品安全监督覆盖率、监督频率、食品相关产品的抽检合格率等指标,有利于掌握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从而指导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高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督。

1.3提供食品安全措施实施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档案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监管部门能对一些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有目的地开展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由此制定预警工作计划,采取有效的食品安全防控措施。

2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制度不健全

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不健全,没有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规范制度,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工作无法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其工作开展也得不到有力保证。

2.2归档意识不强

一些同志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的档案重要性认识不深,忽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工作,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归档材料内容不全,归档形式多样,而且档案遗失、损坏等现象时有发生。

2.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监督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知识老化,对新知识学习能力不强,计算机操作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人员轮岗等原因,致使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不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的延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评先评优、提档升级、行政处罚等重要档案材料未能及时归档,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不能全面、准确地显示出来。

2.4信息化建设不够

当前,人民群众对自我保健高度重视,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停滞在保持纸质档案的收集阶段,面对不断增多的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的收集认识不上去,档案的开发利用仅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技术手段,想迅速准确地查找出利用者所需的档案材料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只有逐步改变原来落后单一的手工操作方式,代之以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管理软件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的整理、立卷、编号、制作检索工具、存储、查找调阅,才能迅速、准确、全面、系统地管理和提供档案材料,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2.5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加快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的保证。档案室、档案柜、档案盒,还需要计算机、路由器、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开通内部局域网,连接外部因特网,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等等,这些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大部分区级疾控中心没有投入资金和人员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手工管理基础上,这样就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规范化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管理制度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的档案管理与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对工作档案转递、归档、存档、保管等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加快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现代化的步伐。

3.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至今仍有不少食品监督员,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上述情况,我中心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防病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让全体职工都能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从而促进全员档案意识格局的形成。使中心的档案为卫生防病工作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3.3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要加强对食品监督员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是由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组成的,日常监管中哪些资料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材料,以及如何进行整理、归档等等。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4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档案信息化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需要有档案管理软件、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档案信息化工作非一般打字员就能胜任,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纵使有一流的管理设施,也不能算档案管理现代化。

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既要通晓档案专业知识,又应会计算机操作技能,更要懂得科学的管理方法。所以,要加强培养档案人员驾驭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定期组织档案人员去参加培训,学习计算机知识、档案专业知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学习探索档案管理新模式;档案工作人员更要增强工作责任感,要深刻认识到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必要性,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努力学习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对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和继续教育。

同时,推广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管理系统的运用,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综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日常监管工作信息的电子检索,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管理软件管理好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语

总之,我们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人员要肩负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开发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这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正常、有效运行的根本对策。

参考文献

[1]郑晓明.食品安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天地,(7):46-47.

[2]刘玉影.浅议药检档案信息化的意义[J].科技与企业,(14):250.

2.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二

1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情况分析

目前青海省农村三资监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在各项工作流程方面也渐趋规范,促进了三资管理中心的有效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青海省一些农村已经建立了多个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中心、会计委托代理记账服务中心等机构,主要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清查、登记、管理。一些农村建立了相应的县级监管部门,完善了农村三资监管体系,并要求各记账中心人员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一些农村完善了相应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了财务网络监管平台,并对相应的村级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进行了规范[1,2]。

2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集体三资管理认知不足

很多农村干部对三资管理的认知不足,忽视了对集体三资进行管理。三资管理主要包括对资源、资金以及资产的管理,在村级干部方面,一些农村干部在进行三资管理时,大都偏向于资金管理,忽视了资产管理;由于集体资源管理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农村干部为了减轻自身负担,没有将集体资源纳入管理范围。由于干部岗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一些新上岗的干部对以往的三资监管情况不够了解,也没有将集体债务情况、资产变更情况以及相关结算情况纳入自身工作范围,致使三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隐患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3,4]。

2.2 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农村在制定相应的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时,缺乏创新意识,盲目参照上级部门相关规定进行设计,致使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存在多种缺陷,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虽然农村具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涉及的范围较窄,致使实际操作中不具有较好的执行力,可操作性不足。由于各类制度不完善,一些集体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在资产评估、集体项目招投标、预算执行等多方面都出现了较多问题。

3 建议

3.1 应用三资管理委托代理模式

许多村民和基层干部对集体三资没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农村干部又疏于管理,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可以采用委托代理模式进行三资管理,通过委托代理以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相应资产的合理配置。在对委托代理模式进行应用时,有关部门必须对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委托代理服务各项标准,加强各种服务体系之间的联系,包括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心等服务主体。有关部门还需对农村集体债务、经济合同等内容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农村三资的专项管理力度,从而更好发挥出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的作用,提高农村三资的管理效果。

3.2 应用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模式

服务中心模式注重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强调将多种监督方式适当结合,从而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水平。有关部门在对服务中心模式进行应用时,须建立相应的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服务中心相关功能进行完善,并提高三资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对三资管理各项目的监督,促进各种操作项目的规范性。由于三资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有关部门须有效发挥出村民的作用,对集体三资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从而确保三资管理效果。

3.3 应用三资管理多级规范模式

多级规范模式注重三资管理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以保障集体资金、资产的安全。在多级规范模式下,如果集体项目的支出额达到相应设计标准,则需要经过服务中心审查、村民检查、会议通过等多项环节才能对该项目进行操作,这样才能确保收支明细的准确度及规范性,维护三资管理效果,保障农民效益。

4 结语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三资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三资管理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有着较大的意义。虽然农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三资管理问题依然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农村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三资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处理好各种资产问题,维护农民的经济效益,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锦,雷容华.霞浦县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91.

[2]黄云开.浅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1(3):97-98.

[3]吴文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1-2.

3.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三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宏观环境的变化,全国的经济增长形势出现了可喜局面,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在这场悄悄的“变革”中,农村消费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农村消费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此,本文从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入手,就制约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与如何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消费市场 经济发展 消费需求

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运行特点

(一)农村消费市场增速低于城镇消费市场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①,2010年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4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城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659.7亿元,同比增长18.6%,乡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09.7 6亿元,同比增长15.6%。2009年,全国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城镇为36.5%。广东省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3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8.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5.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4.72元,比上年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2.9%。由此看来,受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差异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镇消费市场发展速度。

(二)消费结构变化不大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消费环境的日益改善,以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信通讯、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消费在农村市场增长较快,但是,农村传统消费习惯、模式改变不大。农村市场消费仍以生产、生活必需品为主,如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即使有的农民买了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会因为电费贵尽量节省着用;买了摩托车也会因为汽油贵而放置在家里,拖拉机和三轮车只在农忙或者跑运输时使用。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水平低下

从调查看,约10%的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而90%的农村家庭靠副业和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大部分农民打工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和技术技能的缺陷,收入低而不稳定,只有极少数人靠从事商业、手工业等增加家庭收入。相对农民单一的创收方式,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很低,农民增收渠道较少,增收幅度不大,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满足食物消费、农业生产,解决日常衣、食、住、行的问题,虽然推行了教育“两免一补”,开展了一定范围的医疗保险,但生产、教育等支出较多,迫使大多数农户收入结余低,加之受长期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导致农民消费低水平,农民维持其生产、生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集中在低端商品上。

二、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全市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生活质量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尚未出现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农村消费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当前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环境不理想等问题造成生活消费不足

1.农村消费环境不理想,农民不能消费。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流通体系不健全。现在的农村市场规模小、服务质量差、经营体系不健全,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二是生态环境恶劣。很多地区水土流失、气候反常、沙尘飞扬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活环境不稳定,农民缺乏长期的消费预期。

2.扩大农村生活消费的重点有偏差,农民不想消费。一般说来,人们的消费倾向是按照吃、穿、用、住、行的顺序来发展和满足的。在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然就把扩大需求的重点放在“用”上。但事实上,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消费支出的先后次序却是:吃饭、建房、子女教育、婚嫁和家用电器,建房与装修房屋是农民生活消费除食品支出外的首要选择。

3.缺乏适应农民需要的合适产品,农民不愿消费。由于受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与价格都有特定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工商企业一直把生产经营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根据有关机构调查,全国著名消费品生产企业,只有10%的企业对农村市场进行过系统调查,大多数企业只是简单地将城市滞销的商品推向农村市场,想消费的农民买不到合适的产品。

(二)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人均资源过少造成生产消费不足

1.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对未来预期比较悲观。由于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加之与国际接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下跌的趋势,农业效益显著下降。

2.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农业生产增收幅度有限。虽然近年来农业效益呈下降趋势,但总体来说,农业的成本纯收益率相对于工业来说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加之目前的利息率已经降得很低,农业生产依然有利可图,可见效益下降并不是农民生产性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农民投资过少的根源在于农民人均占有资源过少。在现有的耕地上扩大投资,农民增收的幅度有限;扩大耕地面积,又不可能,这是农民不愿增加农业投入,导致生产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三)农村信贷、社会保障等机制不健全,抑制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与城市相比,农民更易受到自然、市场、疾病等风险的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低的需求弹性和相对较高的供给弹性,农户收入随供需格局变动波动较大;二是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农户丰年增收灾年减收;三是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闲时外出打工收入很不稳定,具有典型的暂时收入的特性。目前在我国农村集体、家庭和土地等传统的保障功能受到削弱的同时,面向农村的信贷、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农业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并不完善,农民跨时预算能力很差。因此,为平衡不同时期的收入水平,保持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并预防疾病、养老等问题,农户只能通过压缩即期消费,增加储蓄来解决。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提高农民购买力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坚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二是大力推行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法,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宽农民的就业领域;三是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货币购买力。

(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民消费的硬环境

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過大。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基本上靠农民自己投入,这就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拉大。当地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

(三)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的软环境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目前农民在生产、生活消费中均有信贷需求,但现有农村信贷机构服务农民的意识不够强,贷款条件过于严格,农民难以得到或很少得到信贷支持。二是大力倡导现代消费观念,推进农村消费信贷。金融服务机构应根据大多数农民消费仍停留在“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实际状况,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积极开发出适应农民特点的信贷品种,鼓励农民消费。三是建立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保障机制,消除各种影响农民进入市场的障碍,通过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消费安全感,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需求,使巨大的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四)积极探索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要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现代化流通渠道,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工商业界应联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农村市场,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大力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建立农村市场消费体系,同时加强产品的宣传和信息反馈,搞好售后服务,激发农民的消费热情,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参考文献:

[1]段桂生,钟晓和.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相应对策.金融时报.2009.11.

4.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四

农村集贸市场是目前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获取日常生产、生活必须品、出售农畜土特产品的重要交易场所。对方便广大农村消费群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创收和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农村集贸市场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解决。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难落实。市场开办者本应是市场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市场物业管理、商品质量、交易秩序、清洁卫生和消费者投诉等负有第一责任。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开办主体不明确,多以挂靠地方政府或村委会,极少数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所有的,市场开办者唯利是图,只是关心自己的收入,对于其它问题一概不过问,只要有收入,不管场内经营者是无照经营也好,假冒伪劣也好,市场开办者都可以视而不见。客观上,有的市场开办者为了减少管理成本,一般雇用临时人员来管理市场,这些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管理经验,又未经过专门培训,很难胜任管理市场的工作。

(二)经营项目繁多,存在安全隐患。一是质次价廉的商品充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消费者属于低消费群体,买东西只图便宜,而且识假辨假能力差,为其销售这类商品提供市场。二是食品经营问题多。在农村集贸市场内,食品经营户以大量天然经营的方式存在,经营食品极其落后,卫生条件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过期食品充斥市场,一整治就溜之大吉,整治结束后死灰复燃,在日常监管中和管理人员搞猫捉老鼠的游戏,为有效监管带来诸多困难。三是经营场地卫生条件差,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简陋,卫生条件极为恶劣。

(三)无照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埋藏重大安全隐患。由于大多数经营者以“赶场”或走村串户的方式推销商品,有门面固定从事商品经营的相对较少,使无照或证照不齐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较为普遍。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没有

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对上市的(除定点屠宰猪肉以外)的畜产品(包括牛羊肉及熟食制品,禽类胴体及熟食制品)水产品等食品进行检疫检验。致使这些肉食品得不到有效的质量保障,存在着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四)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不力。表面上,市场监管涉及商务、公安、环保、畜牧、城管、卫生、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实际上,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各地都没有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没有对号入座,即使知道自己的职责,也因为市场监管点多、面广,责任重大,也不愿意在市场管理上花精力、下功夫,有时遇到问题还相互推诿扯皮,很难形成市场监管合力。况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管理市场应是工商部门的事,一有市场方面的工作,不管是清洁卫生、还是占道经营,不管是污水处理、还是乱搭乱建,一概由工商部门去处理,这些原因造成了市场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突出。

(五)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落实第一责任,抓好前沿管理。市场开办者是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好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是市场管理的前沿阵地。深入走访调查,摸清情况,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加强沟通,讲清利害关系,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落实第一责任。召开座谈会,向市场开办者宣传第一责任的相关内容,使市场开办者明白自己不仅要抓好市场的物业管理,更重要的是履行好市场第一责任人责任;通过与市场开办者签订市场管理责任书,明确市场开办者对市场内经营户证照、市场内安全、计量、维权、卫生等有督促和管理责任,对市场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建设和维护的责任;组织市场开办者学习教育,提高其觉悟,提高其社

会责任感,自觉投入市场建设,使其明白,管好市场,就会实现目标一致,互利双赢。

(二)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扩大农村集贸市场功能。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不可能单单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鼓励个人、集体、外商多方投资于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同时,市场建设要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新的要求,完善水、电、通讯、仓储、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尽可能地提高市场建设的档次。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将农村集贸市场迅速从传统市场转变为现代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入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各类农村集贸市场的规范和指导,只有让经营者先知法、懂法,最后才能守法,才能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经营;只有让广大消费者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利,怎样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在全社会掀起打假治劣的良好氛围;只有落实了市场开办者的第一责任,知道自己所应负的责任,才能改变对农村集贸市场监管的被动局面。

(四)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专业化市场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它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有步骤、谨慎地加快专业化市场的建设。

(五)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工作。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地应制定出台《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建立以苏木乡镇政府牵头,城管、工商、卫生、经贸、环保、消防、建设、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合市场管理机构,对集贸市场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巡查人员的作用,定期或

不定期地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力度,重点检查主体资格、商品进货渠道、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堵住假冒伪劣的源头。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和自我保护意识,打击不法商贩和违法经营者,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县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变革是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农民基本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发生的。事实证明农村集贸市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充分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监管难点。为了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笔者针对农村集贸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以峰高镇集贸市场为例阐述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业主纯商业运作,监管不规范。峰高镇集贸市场于2002年由政府建成后以招标的形式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经营管理,这种措施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的消耗,也有利于政府将资金投入到其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业主实行的是纯商业运作,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就使得市场的监管方面不够规范,各种商贩只要交钱都可以进入市场,商品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无照经营者充斥着集贸市场,商品质量低劣。据调查,该集贸市场逢场天一般有两百多户商贩,但其中只有七十多户是在工商所登记,有执照的,其他一百三十户都是摆地摊、推销药品和江湖郎中的无照“游击户”。而且商品质量比较低劣,假冒伪劣商品居多,以洗发水、洗洁精、蜂蜜、和食用油等农村常用日用品尤为突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3、集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内的商品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地划分好种类区域,常常是畜产品和蔬菜在一个区域;日用品和熟食品在一个区域。在逢场天或过节的时候,有些商贩还将商品摆放在市场的入口甚至街上去了。这样既为消费者的购买造成了不便,影响了市容,也加大了市政管理的难度。

4、卫生状况差。市场内仅三名管理人员,其中两名都是开票收费的,而清洁人员仅一人。77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连平时打扫都很吃力,更不要说人流量是平常几倍的逢场天,清洁卫生根本无法维持。果皮、废纸、鸡鸭血、泥水使整个市场肮脏不堪。

5、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淡薄。与城市居民日趋成熟的消费理念相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十分淡薄,其中固然有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水平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假冒伪劣商品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对危害性认识不足,低廉的价格往往成为农民在购买使用商品时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明知所购商品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在“一分钱一分货”、“只要能用就好”、“便宜就好”等心理作用下,购买使用这些假冒伪劣商品。更有甚者,在工商行政执法部门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时,一些农民还不顾执法人员的阻拦,哄抢未被完全销毁的假冒伪劣商品。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参与打假维权行动。广大农民作为农村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农村市场的打假维权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因此,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使用假冒伪劣商品将损害自身权益,从而提高鉴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增强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自觉性。(1)采取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根据农村宣传的条件及受众的特点建议采取在农村集贸市场、村委会等群众聚集的地方,定点分发宣传册、宣传单;在村委会、集贸市场的宣传栏、黑板报上进行宣传,同时对一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件进行宣传等方式,以提高宣传效果。(2)针对农民的需求提供咨询服务。根据农民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耕时节,组织力量进行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鉴别假种子、劣质农药化肥、“三无”生产用具的能力;而在中秋、春节等节假日,举行大米、食用油、糖果等食品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3)建立面向农村的宣传阵地。目前我县有电视台和电台,建议充分利用这些宣传的平台,以固定的电视栏目,建立面向区域内农村、农民的宣传阵地,使这些宣传媒体成为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产品鉴别能力的窗口。

2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监管办法农村地域广阔,市场分散,相比之下行政执法力量显得薄弱,而农村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一些村规民约深入民心。因此,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别于对城区市场的监管,在借鉴对城区市场监管办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监管办法。(1)加强集贸市场监管力量。农村市场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除工商部门在乡镇设有基层所,在农村实施市场监管外,其他行政执法力量由于在乡镇没有派出机构,面对地广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相对很小。而一个工商所的人员编制一般都在五至六人左右,负责辖区内企业和个体户的登记变更、商标广告合同等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对商品质量监督有限。因此,建议对涉及农村市场监管的工商、卫生、药品食品、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综合行使农村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权,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彻底消除农村市场的监管盲区。(2)改革农村市场监管方式。由于我县部分集贸市场实行了像峰高镇集贸市场那样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管理经营,业主出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不可能组织太多的监管人员。因此,建议分管部门应加强引导,逐步建立起农村市场的自我监管、自我约束机制。如在市场内各相同行业建行会组织,强化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了相互监督,推动市场向安全、文明、健康的放心市场发展。因此,在依靠行政机关依法监管的同时,逐步在农村推广建立市场自律组织,依靠以德监管,加强市场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行为,推动农村市场走向规范。(3)增加农村市场监管手段。农村市场相比城区市场比较不成熟,城区市场施行的有效监管办法,在农村市场却举步为艰,如索证索票制度在农村市场难以施行。建议一是要根据市场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制定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避免这些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处罚;二是要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办法,加强对集贸市场销售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的检测;三是健全12315维权网络,在集贸市场聘用素质较高、办事公正、有较高威望的人为协调员,方便消费者投诉,及时调解市场纠纷。(4)加强卫生监管力度。干净、卫生的集贸市场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家,并保证消费者能在舒适、安心的购买环境内购物。建议相关部门和业主协商要求增加市场内清洁人员数量及改善清洁维持状况。制定细致明确的处罚制度,如要求商贩进入市场前先交一定数量的卫生保证金,管理人员随时检查,如果发现其摊位卫生太差就进行处罚等方式对市场的卫生进行规范。

3、加强引导扶持,推动市场内商贩走上规范化轨道由于农村市场商品品种相对较少,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这往往造成了许多生产经营者既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同时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消费者,在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身的合法权

益也受到侵犯。因此,建议开展针对农村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加强引导与扶持,推动市场内店铺、摊贩走上规范化轨道。建议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税费,将市场内店铺、商贩变无照经营为有照经营。农村地理和卫生条件等客观因素与农民对审批手续抵制和逃避纳税等主观因素,使得当前许多市场内小店铺、商贩办理不了或不愿办理经营许可证。因此,建议针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简化对市场内小店铺和商贩的审批手续,并给予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这些小店铺甚至“游击”商贩办理经营许可证,使之从无证经营向有证法经营转变,从而纳入正常的监管范畴,引导其走上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道路。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积极参与打假维权行动;通过整合行政资源,改革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建立适合农村市场特点的监管办法,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使市场内店铺和商贩从无证非法经营向有证合法经营转变,使农产品经销商成为农村市场合格产品的提供者,消除了假冒伪劣商品生存的土壤和销售的渠道,农村市场将日趋成熟,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买方市场日益繁荣。当前,不少农村市场的发展速度趋缓,有的地方甚至停滞不前。为了解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寻找加速农村市场发展的新路子,最近,省农调队就农村市场发展的有关问题对全省小城镇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农村市场现状

2001年全省小城镇共有1072个,辖27207个行政村及2482个居民委员会,3032.5万农户,总人口达3670.6万人,其中:镇区人口有885.2万人;共有集贸市场2212个,比上年增加79个,其中:综合市场1772个,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440个;集贸市场成交额达4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02亿元,增长10.3%;还有一些村级小市场不包括在内。在这些市场中,市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相当部分市场没有固定的门面和摊点,面积狭窄,市场交易量不大,商品交易品种不全,市场覆盖率不高等,严重阻滞了我省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农村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农民购买力不强。这是制约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2001年,我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46元,同比增长4.7%,可支配收入2264.71元,同比增长4.9%;最低的镇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增收预期不稳,延缓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由于近两年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大宗农产品、畜产品价

格低迷,已使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外出务工环境趋紧,使农村非农产业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加之农民对未来增收的预期不稳,产生即期消费紧缩的倾向。消费支出的停滞,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90年代以来一直在0.55-0.58之间波动。生产投入的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最终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

2.农村市场的非均衡分布,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既有消费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只是少数,多数农民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虽然农村市场空间很大,但是,从购买力的分布和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真正既有消费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即能形成有效需求的仍是少数,绝大部分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较低,难以形成对市场的旺盛需求,购买力不足是影响农民即期消费最主要的原因。

3.同比外出打工人数较多,本地劳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打工资金回流消费增长缓漫,回乡服务本地经济建设少。(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把开发新产品和推销商品的着眼点放在城市市场,追求高附加值,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商品结构趋同性问题十分突出。

(三)流通组织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只重视抓生产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农民盲目生产、无序流通、销售不畅。近年来经常出现柑桔因销路问题而烂果枝头的现象。再有,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没有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

(四)信息服务薄弱

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

(五)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如农民的家用电器和各种农用机械及农用汽车近年来增加很多。但农村的供水、用电、道路建设和电视信息接转等基本问题,未能尽如人意;第三产业又难有作为。因此制约了很大部分商品的普及和在农村市场的开拓。

(六)假冒伪劣商品多,影响购买积极性

主要集中在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上,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三、加快农村市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用市场的观念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要让广大农民深刻懂得农村市场这种规律,作为卖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生产什么产品更好,效益更高。作为买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购进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转变农民生活方式

城市化滞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因此,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通过农村城镇化,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将带来交通和市场的繁荣,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国家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如果由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侧重于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小城镇的电网、道路、供水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效果将比较显著,而且有利于消化目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

(三)加强农村市场培育,建好、用好农村集贸市场

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集镇的市场设施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农村交易的需要,有些集镇没有按规划建设农村贸易市场。因此,在农村电网改造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广大农村依据市场规模形成梯度规模的网络体系,使其为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四)发挥和开发交通优势,为城乡物质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要把现有的交通优势发挥好,要进一步开发出潜在的交通优势,为城乡和外界等物质的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减轻农民负担最根本的是压缩“需求”。应下决心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金钱的彻底分离;在加强机构改革的同时,结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干部政绩考核。农民只有丰收,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并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扩大消费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信息指导,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建立大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销比重,减少自产自食,扩大农村内部相互间的服务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目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份额问题。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抓住当前农产品比较充足的有利时机,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中心,调整优化结构。目前,我国农业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尽快推广实用加工技术。按照市场需求,更新品种、提高品质,通过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解决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问题,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工商联手,共同开拓农村市场

5.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工作大局。但是,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并不如人意,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凸显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足,也反映了监管体系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已成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尼勒克县而言,尽管食品生产企业较少,也未出现过食品安全事故,但通过调研和日常巡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食品经营现状

目前,尼勒克县管辖的区域内有13个乡镇(场),6个社区居委会,86个行政村、46所从事供餐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从事食品经营的乡镇巴扎、夜市、路边小摊贩、旅游景点临时摊点众多,目前全县共有在册餐饮服务企业490余家,未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乡镇场、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食堂等120家左右;有在册食品流通企业1500家左右,未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有乡镇场、农村以及县城周边,食品生产企业20家左右,未办理证件的有20余家。

二、目前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我县地域广阔,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消费者对法律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缺乏查看所购食品的生产日期、合格证、认证标志的意识。一些食品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素质偏低。虽然工商部门频频出招,不断颁布各种法律法规,但得不到彻底执行。不少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既使签定了承诺书,在利润的驱动下,无视肩头所担负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依然说一套做一套,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二)监管职责不清

食品安全在工商、质监、卫生、食药、农业等多个部门的监管之下,为何还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症结之一就在于多头监管。食品经营主体点多面广,职能部门鞭长莫及,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管。大部分食品经营户规模小、投资少,经营场所多是自家住房或在乡村公路旁搭建临时经营点,经营场所和生活区没有明确区分。虽然各个职能部门都有各自分管的领域,但仅在生产流通这一环节,就聚集了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且存在遇到有益的事抢着执法,遇到安全事故则互相观望的弊端。针对小作坊而言,明确是属质监部门监管,但工商也分管一部分,《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虽然自治区政府明确了小作坊监管办法,但目前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

(三)检测水平落后

目前,我县食品行业发展迅速,但食品检测能力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职能部门对食品检测的需要。监管部门设备相对落后,效率比较低下,很难随机实施检测。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外观和标识进行检查。

当前,就尼勒克县食品企业而言,化验室面积普遍较小,设备简陋,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少,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对化验知识一知半解,只按操作方法机械操作,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盲目操作。有的参加短期培训就上岗,有的甚至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为节省成本,不愿出高薪聘请专业人员,只想临时对付。这些都给检测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对产品质量提高造成无形隐患。

(四)自律意识偏低

按现有企业几乎都是私人企业,员工大都是自家人及亲戚,尤其是小作坊,基本都是一家一户,个别小作坊业主甚至连台帐都记不了,更谈不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了。

(五)责任意识不强

尤其小作坊生产的产品,有一定市场。因为小作坊规模小、设备简陋,造成成本较低,价格低廉。加之其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城郊、农村、偏远地区,有就近优势,能方便一部分群众生活需要,始终占有一定市场。如果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规模和设备,必将增加成本,不少小作坊将丧失低价优势难以运作、经营。因此不管质监部门如何三令五申,少数小作坊业主仍不理不睬,甚至打起游击战。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监管和巡查时,赶紧搞卫生,记台帐,偶尔抽查时就会发现,卫生条件不好、台帐记不全、工作服不穿等现象发生,要求的索证索票、添加剂备案等都不完善。

三、加强食品监管的对策

(一)加强培育,实施名牌战略

监管部门应按照发展壮大一批、巩固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申报成功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产品的培育,组织开展中国名牌产品,新疆名牌产品等产品争创活动。引导企业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创立名牌的动力,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创新科技开发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培育尼勒克特色名牌产品,以自主创新促进名牌建设,以名牌建设促进自主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围绕食品生产加工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一是要大力宣传好的典型,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工作氛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履行好职能范围内责任。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互通相关信息,形成系统整体优势,系统内外形成合力。二是要搞好《食品安全法》宣传,通过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各经营网点签定质量承诺书,教育各经营网点诚实守信经营,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把好食品质量关。

(三)引导自律,规范企业行为

工商部门要围绕提高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开展工作,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食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以促使其自觉形成严格自律。首先积极组织食品经营者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等具体内容,做到人人心中有安全。其次是帮助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电子监管台帐,做到采购源头可查,销售流向可查。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安全可靠。小作坊、食品摊贩具有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单凭工商部门监管很难面面俱到,仅靠法律、行政等手段监管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小作坊、食品摊贩业主的自律意识与觉悟,注重小作坊、食品摊贩的质量引导和培训,把“要我提高质量”的他律行为转变为“我要提高质量”的自律行为。

四、协调联动,形成高压态势

要加强与质检、卫生等相关部门信息沟通,做到工作协调有序,形成监管合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履行好职能范围内责任;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工作。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互通相关信息,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严格监管,建立长效机制

(一)制定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人。

按照上级工商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严格责任追究。

(二)狠抓宣传教育,提升监管水平。

对《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认识水平,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对内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常识的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工商干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外通过个体例会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学习,使广大的监管服务对象知法、守法,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继续加大《食品安全法》宣传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进乡村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增强广大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狠抓机制落实,规范日常监管。

一要加强流通许可证发放工作。按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流程》的要求,对受理、审核、登记、发放程序进行督察,保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要全面落实市场区域巡查监管。按照《进一步深入推行市场区域巡查制工作方案》、《市场区域巡查工作督察制度》的要求,制定巡查计划,突出巡查重点,完善巡查方式,增加巡查频次,提高巡查效率,落实

“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的市场巡查要求,实现食品市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要求。三要进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按照《尼勒克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执法人员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加强了应急处置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四要全面巩固提高使用食品安全监管“一单通”台帐。为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一单通”台帐工作落实到位,严格落实“网格化”的监管,按照事前防范、事中疏导、事后督导的工作方法,在食品经营户中全面巩固提高使用食品安全监管“一单通”台账,使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两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五要尽职尽责,加强监管,努力建设安全、健康的食品配送市场。为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坚持从“源头”抓起,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工商局关于《全区流通环节推行食品准入与配送监管“五项制度”实施方案》,从明确监管责任、规范监管行为、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强化食品配送监管,努力构建多形式、多途径的食品配送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场上柜,使食品准入与配送监管“五项制度”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做到

“管住批发、规范零售、方便消费”的良好效果。六要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工作。为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工作,针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环境卫生差、食品安全隐患多等特点,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采取“四查”“三帮”措施,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职能。“四查”掌控小作坊和摊贩的现状。一查营业执照和前置许可证情况,二查生产经营环境情况,三查生产经营过程控制情况,四查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状况。“三帮”措施规范小作坊和摊贩整改提高。帮助指导生产环境、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较好的按照食品市场准入标准进行改造;帮助生产环境较差、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小作坊进行改造提高,并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帮助小作坊和摊贩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七要充分发挥食品快速检测箱的作用,有效净化食品市场。按照《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安排》,明确检测任务。加大食品检测设施的投入,为食品现场检测提供条件。通过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开展,净化食品市场,维护流通环节食品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八要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式,以“示范店”为点,切实发挥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全面推进农村食品安全市场向更高层次迈进。九要深入开展消费维权“五进”活动。大力宣传消保维权知识,识别假冒伪劣商品、食品常识,使消保维权网络向农村拓展,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使“12315”维权体系在打假维权,调解食品安全纠纷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6.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自国家工商总局部署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以来,全国工商部门在保护农民利益、净化农村市场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开创了农村市场监管维权工作新局面。尽管红盾护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制售假劣农资坑农的现象尚未彻底禁绝,随意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一、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经营主体监管不到位。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作为国家规定的农资销售主渠道的供销社、农资公司、农技站等部门,由于受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乡镇以下基本没有设立网点,造成多制并举经营的现象普通存在。一是挂靠经营。一些本无经营权的个人以挂靠、承包为名,在缴纳一定的“承包费、挂靠费”后,打着供销社或农业植保站的名义,成立“分店、连锁店”经营农资,名为集体、实为个人。二是无证照经营。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农村,少数农村干部或种田大户以服务农民为借口,既不办理《农资经营许可证》,又不办理《营业执照》,擅自从事农资产品经营,有的组织大批农资,直接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赊销。三是超越范围经营。有少数农村副食品店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也经常偷偷从事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挂靠经营、无证照

经营、超越范围经营现象在目前特定的环境下有一定生存土壤,因此给工商部门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少数基层执法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农资经营主体不能完全得到有效规范。

(二)农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由于农资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使得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少数经营者为贪图便宜,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甚至是国家明显禁止生产销信的农资产品,还有一些农资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农资购销台账流于形式,农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农资广告监管还未引起重视。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私自印制虚假农资广告,对农资产品的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作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还有些任意夸大农资功效、用途,引发农民的购买欲望,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相对农资产品监管,农资广告的监管还未引起基层执法人员的普遍重视,存在一定的漏洞。

(四)农民的防范意识有待提高。许多农民对于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的运用主要凭经验,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多,缺乏识别真伪,质量高低的知识,有的甚至道听途说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工商部门的宣传,大量的只是局限在投诉维权上,对相关识别使用专业知识宣传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农民防范能力提高的需要。

(五)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农资监管涉及面广,主管农资

市场有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管理方法,好办的事情抢着管,出现问题相互推,部门间的监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各自为政多,联合执法少,重复检查、表面宣传多,深入实际少,阶段性和季节性整治多,持续性和系统性监管少,分散的监管体系、部门利益偏好作祟,致使在基层很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六)监管素质不相适应。农资监管需要执法人员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长期以来,工商部门主要侧重于经营行为和主体资格的监管,而对生产加工,执行检验标准、使用效果、商品包装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严重制约了执法的效能。

二、深化农资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彻底清查经营主体。近几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多次发文强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把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关,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因此,工商部门登记窗口要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认真审查登记材料。基层工商所要对涉农市场主体要进行“实地勘验”,充分发挥检验的作用,积极与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核查经营主体资格。对具备经营零售业务的,直接办理营业执照。对未取得营业执照或前臵审批证件无(失)效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企分开的要求,认真清理整顿政企不分和乱挂靠 的农资经营主体,从源头上杜绝乱挂靠、无证照、超范围经营现象。

(二)规范经营关,延伸打假维权网络。一是强化“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即加强农资经营户“进货台账”、“销货台账”、“进货发票”、“销售发票”、“产品质量信誉卡”、“承诺书”的建立规范,对农资的来源、仓储、运输、质量状况、购货、销售情况详细记录,建立跟踪档案,通过加强检查督促力度,增加农资商品经销透明度。二是强化农资市场长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便民服务、发现预警、权益保护三大机制和助手、协调、举报、监督、宣传的五大功能作用,广泛开展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农村、进市场活动,健全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完善农村消费纠纷维权机制,发挥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消费纠纷,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查必有果。三是积极推进农资商品连锁经营。实行由供销社下属的农资公司在城关设立连锁总店,在各乡(镇)、行政村设立连锁店,连锁总店对连锁店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内部管理。工商部门统一核定乡(镇)、村级连锁店名称及经营范围,重点加强农资连锁总店管理。通过推进连锁经营,全面规范农资市场主体行为,确保农资商品质量。

(三)落实监管关,引进科学监督手段。通过加大资金

投入,不断引进现代的科学监管手段,强化对农资市场的监管能力。一是完善市场巡查手段。因地制宜引进农资质量检测设备,如质量检测车、质量检测仪,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随时对农资市场产品质量进行监控。二是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培养。对身处农资市场监管第一线工商执法人员进行农资专业知识培训,聘请专家传授农资商品基本知识,增强对假冒伪劣农资的鉴别能力。三是成立农资专项整治队伍。通过专业执法队伍,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农资制假售假行为力度,严厉查处在产品标签、产品质量、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曝光一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典型案件。四是建立起一套横向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质检、公安等部门协作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建立相互监督,快速反应,案件转办、定期联席等制度,构筑一道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屏障。

(四)完善售后关,建立售前留样备查制度。一是要建立农资经营户“经济户口”和信用档案,对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经营者,纳入“黑名单”,实施市场禁入,并公之于众。二是建立农资商品陈列室,实施登记备案制,对每个农资经营户所经营的农资品种(特别是种子、农药)数量来源进行售前登记备案,留样陈列备查,并依托村委会和农产品种植协会,将备案室建在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业园区,真正方

7.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七

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

2013年3月22日, 国务院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结束了“九龙治水”的“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1]现在,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管机构主要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以下简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以下简称“卫计委”) 以及农业部。它们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个环节的监管职责介绍如下:

( 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下属机构中, 与食品安全监管直接有关的机构分别是: 综合司 ( 政策研究室) 、法治司、食品安全监管一司、食品安全监管二司、食品安全监管三司、稽查局、应急管理司等。

综合司, 主要负责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 研判食品安全形势, 完善食品安全体制机制, 综合协调各部门以及地方各下属机构。法治司, 拟定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立法规划, 起草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 指导相关法制建设。食品安全监管一司主要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制度、规章建设, 指导食品加工环节的监管、检验检疫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二司主要负责食品流通和餐饮环节监管制度、规章建设, 指导食品流通和餐饮环节的监督抽检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三司研究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与状况, 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预警与风险交流。指导保健食品的监管与制度建设。稽查局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组织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和稽查工作。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应急管理司推进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处置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等。

( 二) 卫计委

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拟定, 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和交流, 对食品新工艺进行安全性审查, 认定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的资质以及拟定相关规则。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 负责“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

( 三) 农业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 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认证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指导农产品安全监管。

以上是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的简介, 可以称为“三位一体”的监管制度。[2]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为龙头, 协同卫计委、农业部对食品安全进行联合监管。虽然监管机构体制已经有了重大的改观, 但是, 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不足

1.“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还有待实践检验。

2. 没有实现对食品安全从加工到上市再到流向餐桌全部过程的无缝监管。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仅仅是统一了生产和流通的环节, 没有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标准、食品安全的行政许可、进出口食品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以及食品链的源头管理的问题。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单一监管体制的不足。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 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没有把社会力量很好的利用起来, 监管体制过于单一, 食品安全问题过分依赖政府部门的监督。一边是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侵害时维权难、举证难, 另一边是政府部门希望了解到更多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及状况; 政府部门与消费者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 二) 对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的建议

1.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体化全程监督。食品安全监管不仅要从监管制度和模式上实现“从农田到餐桌”上的一体化监管, 而且要着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化的食品溯源电子系统, 使消费者消费时就能够了解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历程。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 食品安全监管透明度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事件中监督、执法部门监管的有效性, 增加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的参与度。

3.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可以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急处理能力。增加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中社会的参与度。建立行业监管协会, 消费者监管协会等社会团体或半民间半政府部门, 可以有效增加社会大众的参与度, 减少社会大众的心理疑虑。同时, 也减少政府部门的工作强度, 使政府部门能够集中更大的精力处理核心事件。

参考文献

[1]苏蒲霞.中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4.6.

8.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八

关键词:农机监管;体系建设;评价标准;法律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91-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机补贴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广大农民的购机、用机积极性空前高涨,也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农机产品制造行业。然而,部分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件不断上升。在此情况下,从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销售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对农机产品尤其享受国家补贴农机产品的监管,成为农机质量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

1 辽宁省农机监管体系建设的现状

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机现代化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尤其是受管理水平、生产技术、加工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农机制造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机监管相关体系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农机监管偏重于“量”的变化,较为粗放。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加快,农机现代化逐渐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将农机质量监管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在加强农机“量”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机“质”的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机监管就是对应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农业机械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监管重点包括农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及售后服务等。

根据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2006年10月,辽宁省成立了省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全省近90%的市成立了农机质量监管机构,部分县(区)也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各级监管机构的建立,为全省开展农机监管提供了体系上的保障。这些监管机构的职能为农机质量监管和以行政授权为主的行政执法,涉及范围包括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农机具的质量跟踪调查、农机标准化管理、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后监管,以及农机质量信息收集、分析、上报等。各级监管站的成立,不仅使全省农机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完善,也对全省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辽宁省农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随着农机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辽宁省的农机监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监管体系建设方面

2.1.1 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现有的涉及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来看,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等法律法规,但还没有一部针对农机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导致农机质量监管的法律性不强,执行时缺少力度。

2.1.2 监管体系不完善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机监管需要时时有效进行。而全省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没有建立一套自上而下、适用于当前农业发展的农机质量监管体系,使得农机监管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1.3 管人员素质不高 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是在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要求从事农机质量监管的人员与时俱进,具有适应形势的能力。在新形势下,监督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应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2.1.4 监管所需仪器设备不足 在新形势下,农机监管被赋予新的内容,不仅要用仪器设备检查农机的内在质量,还要用仪器设备对农机的作业性能、维修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目前,只有省级以上的专业质检机构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省级以下的监管机构缺乏用于监管的仪器设备,导致监管缺乏科学性、权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果。

2.2 评价标准制定方面

2.2.1 对农机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 当前,有的产品质量评价标准既有国家标准,又有行业标准,同时还存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个层级的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指标数量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导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生产的相同产品执行的标准不一致,造成有的产品某项使用性能在一处满足而在另一处不满足。

2.2.2 农机作业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 目前的农机作业标准远远不能满足作业质量的评价要求,有些机具即使有作业评价标准,也与发展的农艺要求不相匹配,而且还存在不同地区的作业要求不同的情况。

2.2.3 农机维修质量评价标准不健全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机械不断涌现,其出现故障的机率也随之增加,而与之相匹配的维修质量评价标准却严重不足,导致机具维修质量能不到及时验证,增加了机具重新返修的可能性。

2.2.4 农机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不确定 农机服务贯穿于农机使用的整个过程,怎样评价服务质量、评价的对象是谁、评价的内容有哪些,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进行服务质量评价时,易使利益双方产生纠纷。

3 加强农机监管工作的建议

3.1 完善农机质量监管体系

首先,完善各级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一套由上到下的监管机构。其次,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使监管有法可依。再次,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监管能力。第四,完善相应的监管手段,加强监管所需的物质保障。

3.2 加强监管标准体系建设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的种类和功能也得到了增加,原有的普适性农机产品标准和监管标准呈现滞后趋势,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监管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3.3 改变农机监管方式

质量跟踪调查是加强农机监管的有效方式之一。一是调查所接触的对象广泛,涉及生产者、销售者、维修者、使用者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二是调查内容全面,包括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三是调查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可直接深入企业、市场、田间和相关管理部门听取意见,获取第一手材料。

nlc202309040107

3.4 各级监管机构的协作和配合

农机质量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监管开展的场所通常是产品使用地,而使用地通常与当地的农机监管部门有着直接联系,质量监管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与当地的监管机构的协作和配合程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只有得到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各级农机监管机构的协作,尤其是县级农机监管机构的配合下,才能保证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4 结语

新形势下,农机质量监管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从事农机质量监管的相关机构只有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才能推进全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景明.农机监管措施及对策[J]河北农机,2013(6):52-53.

[2] 王思朝.加强农机监管力度,保证基层安全生产[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6):46.

[3] 宋慧平,秦顺创.多措并举 多管齐下加强农机安全监管[J].现代农机,2014(4):33-3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upervision system in Liaon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upervision in whole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offers relative suggestion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work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upervis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law

9.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九

儿童休闲食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 文/尤磊

每当放学时分,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异常火爆,尤其在食品柜台前更是挤满小学生,花花绿绿的食品甚是引人。这类食品(笔者称之为“儿童休闲食品”)虽不像正餐一样每天必需,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量日益增大,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愈显突出。通过调查发现此类食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危害不容忽视。

主要问题和危害

1、标识不规范。有的不按要求标注产品的真实信息,而是在包装显著位置上印着洋名、怪名,如“美国豆”、“韩国饼”等,让人对产品的产地和风味等属性产生误解,明明是米面做的却冠以“牛肉干”、“羊肉串”之名,使人又对原料、工艺等属性产生误解;有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警示标志不全导致可能因食用不当出现意外。

2、包装内夹带玩具。包括塑料刀枪、纸质图片、游戏点卡、玩的、看的、上网的,无奇不有,大多搞成系列,充分抓住孩子爱玩、猎奇的心里,使其购买成瘾。厂家为了促销可谓费尽心机,全然不顾卫生部有关禁令,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双重危害:一是由于食品被污染和玩具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而造成身体伤害;二是使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惯,加之一些玩具格调低下,久而久之对孩子心里造成负面影响。

3、内在质量不合格。从抽查结果看,部分儿童休闲食品存在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酸价、过氧化值超标、有害金属超标等问题。

4、个别属黑窝点生产的无证产品。这些食品无QS标志,属非法生产销售,质量无法保证。

5、更重要而被忽视的是:大多儿童食品彩色而不绿色、高级而不营养。许多儿童食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五颜六色、味道诱人,既吸引眼球、又刺激味蕾,但这并非天然而成。据调查,95%的儿童休闲食品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人工色素、甜味剂、香精,而那些传统油炸、膨化食品和甜食大多“五高一多”:即高碳水化合物、高脂、高盐、高糖、高热、多味精。这些食品即使符合产品标准要求,儿童长期食用也不利于营养均衡和健康成长,有些物质还会损害孩子的免疫功能。

几点建议

一、杜绝监管缺失。在现有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内充分履行监管职责,切实抓好食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对我们质检系统而言就是要把好厂门,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依法严格监管,提升企业质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1、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在对辖区相关企业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局“四定”、“三员”、“四图”监管模式,对每个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2、严密巡查。根据企业的质管水平和产品质量风险程度制定合理的巡查计划。在巡查中认真对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如原材料进货、添加剂使用、工序关键点、出厂检验等进行认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漏洞,打击掺杂搀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包装标识不合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3、结合质量抽检,及时掌握食品质量状况和潜在的苗头性问题,必要时启动风险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4、对企业尤其是小作坊进行大力帮扶,夯实基础,逐步引导他们上档次、上规模。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彻底取缔黑窝点。

6、与兄弟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

二、杜绝规则缺失。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比较完善,具体到每种食品都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标准、添加剂使用规定等一系列管理规则。但这些大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食品规则,也可以说是成人食品规则,而恰恰忽略了有3亿之众的儿童这个广大群体,以成人食品的标准尤其是有害物、添加剂的限量标准要求儿童食品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医学研究表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人工色素、香料、防腐剂、膨化剂等物质摄取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多动症、过敏等问题。因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把食品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群体,要按照各自的特殊要求制定不同的生产和管理标准。

1、科学定义儿童食品及儿童休闲食品,从概念上、形式上与成人食品区分开来。

2、从内容和实质与成人食品区分开来,将儿童休闲食品做为特殊膳食食品或借鉴其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在产品标准中提高营养素的控制要求:增加控制种类,根据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和食品的特点制定或调整控制指标,而不是像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只控制几项,其他的不控制,或者没有、或者随意;降低添加剂的使用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激素、重金属要严格禁用或限量;制定《预包装儿童休闲食品标签通则》,区别于其他食品包装标识,便于选购和食用。

3、产品标准的提高意味着对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营养损失和有害物生成;提高质量检验水平,开发先进的检验技术、检验手段以适应新增检验项目要求和更高的检验准确性、精确性要求,等等。

三、杜绝观念缺失。

1、倡导科学健康的儿童饮食消费习惯。家长要多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知识,以保证引导儿童对食品的正确选择和食用。社会舆论应注意对儿童食品的正确宣传,在政府干预下,美国可口可乐、麦当劳等11家食品饮料企业已宣布限制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广告宣传;在英国,其国家电视台已禁止插播针对儿童的食品饮料广告,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2、在现阶段,逐步推行儿童食品的专门化、专业化经营,欧美国家有许多专供儿童食品的的市场,销售专门的儿童食品,详细标注如原辅材料、添加剂、适合年龄、食用方法等信息以便消费者选择,有的特别注明不含添加剂、低盐低糖等,我国相关食品厂家、商家也应在细分市场、差位经营、特色经营等方面认真研究、探索,实现企业、百姓、社会共赢。

作者单位: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市区分局

通信地址:河北保定裕华西路3号 邮编071000

10.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十

3月10日局召开“查短板、找差距、促整改”动员大会后,我稽查队当日召开本科室“查短板、找差距、促整改”工作会议,通过座谈、向文化市场部分企业征求意见,梳理出我稽查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存在问题

(一)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一是人员编制不足。管理部门由于受人员的限制,远远不能适应区域宽、任务重的现实情况。突击式、点对点式的检查很难形成较大的监管态势,且检查的周期长,无法对全部市场实施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二是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市场的管理手段也须不断的改进提高,故要求监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但目前的状况显然未达到这样的标准;三是文化市场管理专项经费严重不足,市场监管硬件设施的配置未得到保障,如证据采集及保存所需的声、像设备。

(二)对非法出版物的监管困难重重。一是出版物市场相对比较乱。盗版图书和音像制品仍有很大市场。二是游商、地摊屡禁不止,无任何证照的游商、地摊多出现在城乡结合部以及集贸市场等,不仅向路人兜售非法、盗版图书或音像制品,甚至兜售淫秽音像制品,这些游商、地摊一遇到检查便跑,检查一过,又出来兜售,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三)歌舞厅无证经营。一些歌舞厅在没有经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门营业,这些场所一遇到检查便关门停业,检查一过,则照常营业,跟管理部门“捉迷藏”,严重扰乱了娱乐市场经营秩序。

(四)是多数印刷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管理乱,多以小作坊形式存在,超范围违规印刷行为较多,严重扰乱了印刷业经营秩序。

(五)自身学习方面存在不足。对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和市委精神学习不够,认识不深刻。

二、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队伍建设,确保队伍稳定。文化市场的管理具体落实是由文化稽查队伍来完成的。文化稽查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充实稽查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稽查工作制度、从严治队是管理好文化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加强稽查队员能力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培训,网络培训,文化知识培训,创新思维教育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培训新格局,全面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二)加大打击力度,以管理促繁荣。繁荣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就根本达不到繁荣的目的。对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必须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作为已任。对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条文,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毫不手软。对违法经营现象要及时觉察,露头就打。在执法过程中,作为区级文化市场的执法人员存在“熟人多、情面关不好过”的问题,这就要求执法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自已的角色位置,坚决杜绝人情处罚,徇私枉法的现象出现,只有这样,管理才能出效率,管理才能达到促繁荣的目的。

(三)抓好日常监管,增强行业自律。首先,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要加强对文化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执行好量化处罚规则,行政处罚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其次,要加强对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法制培训,引导他们守法经营,实行行业自律,并互相监督,维护自身利益,确保市场规范。第三,充分发挥好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的作用。除此以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文化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文化行政部门能独立解决。因此,协调好公安、工商和消防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之间能形成合力,努力造就一个齐抓共管而又管理有序有良好局面,也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文化市场主管部门的文化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多通报、多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抓好机制建设,注重经费保障。逐渐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本地区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强化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配齐适应工作需要的软硬件设施,通过软、硬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及办事效率。

11.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道路货运市场;问题;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货运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论是货运量还是货物周转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比如市场秩序混乱,运力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现代化水平及经营绩效较差,市场竞争手段不正当,部分企业存在较严重的诚信问题等。

物流系统功能要素的核心是运输,道路运输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开发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行业。纵观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五种运输方式,最易于大众所接受的方式,要数道路运输中的货物运输,它不仅具有批量小、易组织、速度快的特点,更是因为它具有“门到门”的运输服务优势,最能降低运输过程总成本 。因此,道路货运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發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进一步推进道路货运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1.我国道路货运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道路货运业基础较差,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几年政策环境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货运业取得明显的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道路货运行业的“多、乱、散、小”的状况依然没有太大改变,道路货运企业也直处于经营不佳的尴尬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政策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货运企业自身发展不当的原因。

1.1来自社会、货运市场方面的问题

1.1.1主管部门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管理效率低下。而近几年市场准入较乱,在缺乏物流企业标准和物流企业分类标准的情况下,许多名不副实的物流企业登记注册,交通运管和工商部门只负责核准其营运资格和经营资格,至于营运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解决。由于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使整个行业的监督管理失控,治安问题陡增。

1.1.2道路货运业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如交通、工商、劳动、科技、教育、财政、税务、质检、信息等,虽然各部门对道路货运业发展都很重视,但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尽管都很卖力,但这种无序的齐抓共管终难取得好的效果。

1.2来自货运企业方面的问题

1.2.1盲目进入,导致竞争主体众多

由于道路货运市场进入门槛低,且传统货运业进入成本也较低,一辆货车、几个人,就可以从事货物运输,因此经营主体迅速增加。由于竞争主体众多,致使企业间竞争激烈,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有些企业就采取非市场性行为进行竞争,不仅加剧了竞争程度,也导致了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

1.2.2规模小、基础设施差

物流系统效率低、综合水平不高。货运企业经营投入不够,导致技术装备落后,服务质量偏低。许多货运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设备开展业务,从而使企业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少数一些货运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其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国产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

1.2.3我国道路货运企业的服务理念有待开发

物流活动的本质是服务,但是我国部分货运企业对于服务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货运企业要求生存就必须提高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

2.国外道路货运市场的经验

纵观发达国家的货运市场,在分析其货运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道路货运市场发展的经验。

2.1规范的市场

国外物流市场的规范表现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健全。自从运输活动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以来,各国政府就特别关注如何控制和促进运输活动,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而且这一切通常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2.2成熟的市场

国外物流市场的成熟,表现在政府对物流网络的规划与统一布局。在物流管理上打破行业分割、地区分割,建立跨地区、跨行业、全国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货运市场。

3.现代道路货运市场发展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道路货运业快速健康发展,以尽快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货运业的需求,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我国货运业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交通、工商、税务联手,严格控制市场准入条件,不是为了提高准入门槛,而是通过优化服务,拓宽准入渠道。交通、工商、税务和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对市区的货运服务业发展制定规划,共同把好货运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关。凡申请从事货运服务业的业户,需凭运管部门核发的运输许可证,到工商局申请开业登记,而没有取得营业许可证的,工商部门应不予登记发照;交通部门没有年审过的业户,工商部门不得对其营业执照进行年审;税务部门对货运服务业主发放运输票据时,应先由交通部门对其经营行为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方可发放。

3.2清理整顿货运服务市场,针对整顿货运服务业的实际困难,必须对当前的货运服务业市场实行综合整治,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予以取缔。加快市场诚信规范建设,完善市场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不断规范市场主体各方的行为,引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打造诚信行业,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要联合工商稽查等有关部门对市区货运服务市场进行全面整顿,实行持证经营,坚决打击无证经营业户,使货运服务业户基本上做到持证经营,公平交易。

3.3联合无线电管委会,加强对已安装网上货运信息交易接收器用户的管理。由于安装网上货运信息交易接收器的业户较多,而且有迅猛发展的势头,如果不管好这些业户,将对货运服务市场的管理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要联合有关部门,将这些业户纳入行业管理,维护货运服务市场秩序,并将网上货运信息系统引进到货运市场,提高货运市场的信息化程度。

4.结束语

道路货运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的发展具有长期性、科学性和宏观性,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同时,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在不断提高生产力要素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引导企业公平竞争,严格市场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制度和法规,使道路货运行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运输业全面提升运输质量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兆升.杨庆芳.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分析与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2001,(5).

[2]仲维庆. 国外物流业发展经验与启示[J].学术交流,2008,(7).

[3]郭秀春.王东平.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分析[J].现代商业,2008,(23).

12.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十二

分析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

监管不到位

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宜采用分段监管模式”。例如: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等, 各个部门职责不一,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诸多真空地带。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而且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情况比较严重, 食品监管部门的效用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且整体表现为监管效率低下。尽管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都属于评级部门, 并非是上下级关系, 因此其效果甚微。再者, 加上食品安全委员会并没有绝对的执法权力, 只能针对某地区、区域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监督效用受到诸多影响影响。

相关法律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相关执法人员失职或者是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到监管工作中, 事后监管、被动监管, 或者是由新闻媒体曝光之后再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弥补, 殊不知对民众身体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有部分地区甚至于存在地方保护保护主义, 相关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权利敢于执法,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监管部门的威信和形象, 使得部分小商小贩铤而走险, 制造劣质食品, 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费问题影响执法效果。倘若财政资金不能满足监管部门日常需要, 直接影响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 受这个因素影响, 执法人员就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过程中。基于此种情况下, 监管部分转变了工作目标, 更有甚至演变成“养鱼执法”, 既没有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又严重影响到了政府威信,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相关问责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倘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责任承担者仅仅是那些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关执法人员却安然无恙。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检测人才匮乏

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 食品安全监测人员专业技能较为薄弱, 而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监测水平低下的原因所在, 更有甚者部分监测机构监测设备长时间未更新、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获悉, 部分地区安全监测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而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所在。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新形势下要想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尤其表现在基层。这也就要求相关监管部分, 不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 在提升其执法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时, 帮助执法人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根本性杜绝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的现象发生, 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并且依据实际需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将小商小贩生产的不达标准的食品扼杀在摇篮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充分考虑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到社会发展战略的范畴之内, 由地方政府直接对食品安全负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制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13.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十三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种养业面积大、品种多、产量高,如何把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好,是一件政府重视、全民关心的大事,关系到我县能否由“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

一、我县当前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体制尚未完善,多头管控带来弊端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之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分别独立监管。而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在监管过程中各执一法、各行其是,造成无序监管的局面。2006年国家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虽然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但从近几年安全监管的实践来看,监管模式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机构设置、职责划分存在诸多分叉、重叠之处,导致各部门交叉管理、重复检查,甚至还出现漏管、不管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监管过程还会面临“纠结易、协调难”的问题。由于依法承担某一段农产品监管工作的各职能部门目前基本各自独立,各管各段,各行其政,如果协调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会出现遇到好事都想管,遇到问题都想推,结果出现“谁都管谁都没管”的局势。

2、财力人力投入不够,检验检测效果不明显

由于农产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检验检测的任务繁重,需要速度快、结果准、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科学的检测手段才能适应检测要求。由于县级财力有限,产品质量监测站点和监测人员不够,检验检测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从而导致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手段不先进,检验检测的效果也不明显。

3、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健全,分散粗放的生产不利监管

我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分散、粗放、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持续了上百年。种什么,怎样种,施什么肥,用什么药,一概由生产者自行决定。在这种方式的影响下,给农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人员培训、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方面都带来很多不便,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生产者安全意识淡薄,农资使用不规范

据调查,我县农药、化肥、塑膜等农资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严重,施用量大、配比不科学、农资混用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利用率低下、作物吸收后产生毒负作用,甚至污染自然环境。此外,部分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意识淡薄,只顾提高农业产出,忽视提高产品质量。

二、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响到我县农产品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更高档次的流通与消费,也关联到我县由农业大县能否迈向农业强县。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做好如下工作:

1、集中规范监管,避免多头监管弊端

县政府要逐步建立起统一集中的监督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多头监管局面,将安全监管的主要职能集中于一个综合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从而可避免不同部门间因协调不够而产生利益、责任冲突、监管出现死角、行政成本升高、效率低下的弊端。

2、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监测能力

将农产品安全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加强技术人才培训,添置、更新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多功能快速检测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农业质量自查监控,以日常监督管理为主。建立和完善县域检验检测机构,改善检测条件,强化检测手段,增强检测数量,逐步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基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检测主要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对生产、加工、流通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查、自检,确保我县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

3、加强质量安全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安全意识

由农业、司法、食品药品监督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包括对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科学养殖种植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与公德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开展广泛宣传,普遍提倡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科学管理的生产技术,增强广大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

创建优质品牌,同时把住基地准出关口,加强产销对接,保证农产品外销渠道畅通。取消检测收费,适应我县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积极申请我县成为国家级、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5、加强源头管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上一篇:生产部门安全责任制下一篇: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