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13篇)
1.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一
让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绽放精彩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推行语文主题学习的今天,语感训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语感训练主要途径的朗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却还存在诸如朗读方法不明确、兴趣不高、习惯难培养等问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去改变。我将要阐述的就是在十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教给学生方法对阅读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1、巧设思维情境,引导理解语言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而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山中访友》中有这样一段话:“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鸟儿怎么会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怎么交换眼神呢?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呀!但是教师如果在这里指导学生明白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树概念混淆的错误,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把山中的一切看成了自己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形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2、细琢重点语句,图片升华情感
在学习课文时,孩子们在初读课文后,虽然大体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不能深入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所以作为教师,指导孩子们读懂读透课文更为重要。
例如,我在执教荷叶圆圆一文时,针对孩子们喜欢图片的特点,我先上孩子们看课件观察满池塘的荷叶,在孩子们看、说、讨、议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孩子们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和他们交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层次朗读中让学生再去欣赏课件满池塘的荷叶,去美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句话。此时水到渠成,学生们自然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重创情境教学,迁移读书方法
语文主题学习精读引领课型第三环节是驼掌阅读,一文带文,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课文中描写的是以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腊
八、腊月二
十三、除夕、初
一、正月初六、十五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了重点写了腊
八、除夕、初一、十五等几个日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正月十五挂灯笼这一环节,通过两次分层深入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详略得当表达方法的好处、运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运用学习到的方法阅读主题从书上的典型文章,进一步巩固这种表达方法。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巩固。这样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4、积累读书方法 写作顺理成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方法和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环境引诱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争论、解决,从中体会读的乐趣。如教《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时,我问学生:“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学生怀着好奇心,马上开始朗读。通过细细地朗读,认真地品味,学生了解了文章,纷纷举起了小手。
再如: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海鸥送老人这一环节时,我不仅插叙了老人生前的生活状况,而且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配画朗读,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与生同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范读。范读分为教师读和学生读,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而尽量让学生来示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小老师在班内配乐读、配图读,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让他们模仿老师读,那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3、带动作读
我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在初读、快速读、配乐读的基础上先找个别孩子示范表演,然后全体孩子一齐边表演边朗读,让孩子们手、脑、眼口并用,提高了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朗读效果。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培养习惯。”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决不是只简单地培养读课本的习惯,而是要培养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底子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分享。我觉得最起码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阅读的目的性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书,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这是初读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想的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事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完成的读书任务……有了读书目的的指引,学生才能在读书中思考和收获。
2、养成每天阅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每天抽出十到十五分钟读自己喜欢的任何作品,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坚持半小时阅读,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构建阅读空间,循序渐进,先扶后放,慢慢养成习惯。
3、形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为此,我要求孩子们做到。(1)手中拿着笔读书。(2)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4)摘抄积累。(5)写读后感。4.主动解决阅读的困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带着工具书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的习惯、养成不懂就多读几遍的习惯、敢于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啊!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跃马平川”。
总之,阅读方法是提高语主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又为 语主题学习提供有力保障,我相信他们三者的有效结合,能让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绽放精彩。
2.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二
开学伊始, 带着满腔的热情, 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走遍大半个年级, 战斗了几十节课, 可结果却惊人的相似:教师精神抖擞, 学生昏昏欲睡;老师声嘶力竭, 学生金口难开;老师板书井井有条, 学生作业草草应付, 这让我陷入沉思。
从2001年参加工作, 无论是知识体系构建, 还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无论对优美的历史教学语言的揣摩, 还是对教学课件制作、呈现等都能一一应对;可就是无法应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无法把他们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无法让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郁闷、彷徨、困惑充斥我的内心。
正在我困惑之时, 看到了《高效课堂22条》, 如饥似渴地读完后, 我找到了答案:“课堂首先让学生‘闹’起来, 越无法无天越能张扬出内心蛰伏着的那份期待。唯有闹起来才能‘活起来’, 甚至‘火起来’;唯有活起来, 效果才会‘好起来’。至于‘闹’是否影响到考试成绩, 是否影响到课堂进度, 是否还‘像’课堂, 休管这些!找到快乐, 生命才不会因为失去水分而枯萎。”[1]原来是我霸占了他们的课堂, 堵塞了他们的思维, 捆住了他们手脚, 束缚了他们的大脑, 让“公主”“王子”无法挣扎和呼吸, 让课堂死气沉沉。
二、热热闹闹的课堂让我开心让我乐——你是擂主
如何让学生闹起来?我设置了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青春飞扬、燃烧激情的舞台, 让历史教育成为学生浇注热血的圣地, 让历史作业成为学生驰骋的沙场、自由表达的载体。
宗旨:每位成员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为小组荣誉认真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步骤: (1) 组建合理历史小组、任命组长和书记员、选择参赛口号 (组长是核心、口号是战斗力) ; (2) 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去感悟教材, 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组内部先互相交流) ; (3) 擂台大战、知识竞答 (组与组抽签决定对手, 教师裁决分数高的组获胜) ; (4) 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
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 按历史学习程度高中低三个等级分成六个组, 选一位成绩好、平时发言积极、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的学生当小组长, 并征集出竞赛口号。
第二, 教师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设置导学案, 学生以此为导火线在课文上勾勾画画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组长组织大家相互交流, 汇总自己设置的问题, 互相解答。时间为20分钟, 任务分配好, 各组迅速以组长为核心转入积极备战阶段。教室立马就活跃了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 秩序井然, 气氛活跃。同学有的翻阅练习册, 有的翻书, 有的记录, 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时不时听到几个分贝相当高的学生, 因为意见相左而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还举起手, 让我裁决, 同学和我都忙得不亦乐乎。
第三, 组组对抗, 知识竞赛。各组基本围绕“百家”的含义、主张、代表人著作等设置问题。小组内部交流抽签后决定对手, 为抢一胜, 台上台下真的活起来了, 彼此呼应, 激情洋溢。
第四, 学生质疑, 教师回答。学生交流中普遍感到棘手的是: (1) 百家争鸣的原因。 (2) 儒家当时的地位。我组织全班热议, 最后引导学生多重视角 (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 看问题并得出规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叮铃铃下课了, 可我们依然沉浸在历史学习之中, 依然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和历史底蕴。
三、“火”起来的课堂让我们喜悦——教学相长
1. 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子的嘴, 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子的眼睛, 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使他们能到大自然……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给他们以空间来消化学习。”[2]
一方面, 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的教学形式解放了孩子们的头、脑、手、时间、空间, 让他们自己遨游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索历史奥秘,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收获知识和提升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另一方面, 在小组合作探究基础上展开竞赛, 既调动了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 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历史, 又提高了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 培养了其良好的性格。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还更有力量。老师的“即时性评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人人都有创造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 人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肯定的欲望, 久而久之, 课堂自然会“活”和“火”起来。下面摘选几条收获感言:
“首先, 历史学科蛮有历史味。其次, 在合作中我发现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和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很强。”——笑笑
“组长会看书, 而且速度那么快。”——马婷
“张元就是一部活字典, 课外知识那么丰富, 我要向她学习。”——孙飞
看到这, 我深深体会到了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是啊!别人告诉的容易忘记, 而亲自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却终生难忘。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开心愉悦中, 其内心世界和情感动了起来, 个人责任感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观念得以凸显, 实现了历史教育的真谛。
2. 教师在“放手”中获得高产
在此种模式下教师采用最少的时间, 最小的投入,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实现教学高产, 是件可喜可贺之事。
(1) 备课重点变化了。由关注“教几个知识点”“知识点怎么构建才能让学生记住”到关注“课堂的设计”, 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什么”“学生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等问题。
(2) 自己身心解放。课堂上不再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 教师不再包办学生的一切, 不再“一言堂”“满堂灌”, 而是适时地点拨和随时引导。学生解放程度决定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方向, 决定民族未来。
(3) 课堂效率高了, 硕果累累。实践证明:自己讲得越少, 同学掌握得越好, 学得越快乐的。我把此法运用于其他班, 每天收获了五种不同的果实。原来是“年年月月生不同, 月月年年课相同”, 重复、重复、再重复。现在则是“年年月月生不同, 月月年年课不同。天天节节有挑战, 节节天天有收获”。
四、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教学形式成败的关键——教师与导学案
1. 导学案是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成败的关键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载体。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以方便学习为出发点, 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体验、情感共鸣、历史启迪等。尤其是新材料、新情境符合高考命题思路“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设计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提高了学生解读、判断、运用信息以及归纳、概括和迁移知识能力。
2. 教师是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成败的“总司令”
“总司令”的原则: (1) 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组织教学一定要充当主导者、导演、学习促进者, 不能事事关心, 样样包揽, 否则自己会拖垮自己。要等待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2) 职责是导而非演:首先编写剧本——导学案, 其次找好左膀右臂——选好组长, 因为他是你的一线信息员——基本学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总之,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主体”“主人”“主角”的角色, 实现思动、情动、心动, 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与个性, 课堂效率才能“高效”起来, 课堂才会因他们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67.
3.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原则;要点
启发式教学作为新课改中成效较为显著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了广大生物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利器。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模式的运用原则
1.独立思考原则。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思考题,应当要求学生对照教材要求以及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不再被动等待教师的直接给予。久而久之,学生在生物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能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原则。在生物启发式教学中,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但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受制于自身学习基础与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深刻性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配合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小组这样的载体中进行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成果的完善程度,以及增强重难点攻克效果。
3.举一反三原则。生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以及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举一反三,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其余相关的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提高分析能力。
4.激励促进原则。启发式教学模式更多的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目标任务,这一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在启发探究过程中的进步进行表扬,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要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模式的运用要点
1.运用直观试验手段开展启发引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能够直观形象地解释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环节,应当借助于实验教学这样的有效载体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研究实验规律,启发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和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内环境稳态”内容时,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首先用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实验用的蒸馏水和血浆,接下来用pH试纸分别对两支试管内溶液的pH值进行测试,在获得检测结果之后,对两支试管都注入同等数量的盐酸溶液,将试管摇均匀并开展pH检测,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开展分析研究,分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这样的启发教学结合实验过程开展,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也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了启发教学的成效。
2.运用深入浅出比拟开展启发引导。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堂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于呆板的语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效果将会明显降低。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对教学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使之更具启发引导性,要结合知识点内容,提高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运用深入浅出的形象化讲解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理解效果。例如在“反馈调节”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想象化手法进行比拟,缓解学生理解方面的难度:企业在某种产品生产前期阶段,应当结合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即供求关系开展调整,如果该类型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得到信息反馈之后就会增加企业产能,增大生产规模,反之,企业获得产品供过于求的信息之后,则会减少产品生产规模。
3.运用现代手段演示开展启发引导。一直以来,现代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教学投入不足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高中生物课堂,广大教师应当将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些抽象概念或者规律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的作用体现出来,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其中的规律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习内容过于抽象,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模拟传导的过程向学生进行演示,同步设置思考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的启发与形象演示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与规律性内容。
4.运用小组分析质疑开展启发引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除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之外,还要将小组分析质疑的作用发挥出来。一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的充分预习,将自己在课前预习环节无法解决的方面筛选出来,在小组里面提出质疑,开展分析研究。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探究题的过程中进行质疑。在学生质疑的环节,教师原则上应当创设思维碰撞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辨析,对于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则要进行要点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深入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进行科学运用,有效提升学生生物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友育.运用启发教学,提高质疑思维[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2]刘凯春.浅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4.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四
关于语文公开课的论文 让公开课在“冷场”中绽放精彩江苏南通市小海小学( 226015) 吴晓红
公开课的“冷场”是我们许多教师最怕遇到的事情,似乎冷场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如果换个角度看,“冷场”其实也是黎明前的曙光,是含苞欲放的花朵,是课堂画卷中内涵丰富的空白。“冷场”不仅不可怕,如果引导得当,机智地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灵活地驾驭课堂,公开课在“冷场”中也能绽放精彩。
一、在“冷场”中撑开思考的翅膀
孔子早就提出,不到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开导――“不愤不启”,不到欲说而不会说时不要启发――“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处于当“悱”未“悱”、当“愤”来“愤”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思考。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激烈撞击的阶段,原有的生活经验、新的问题会让思维暂时混乱,唯有经过静静的思考,学生才能享受到顿悟的喜悦,心智也会随之提升。
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春到梅花山》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梅花山的美和人们对梅花的喜爱,该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自由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梅花山梅花的美?为什么?”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原来,其他学生的想法也和这两个学生一样。课堂上出现了“冷场”。面对这样的场面,这位教师没有慌张,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怎么我们的小游客不愿意再夸夸梅花山的梅花了吗?其实梅花的美藏在了文字中呢。”她让学生继续专心默读第二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晶莹透亮让我感受到梅花的美,它让我想到了妈妈头上的发卡,闪闪亮亮的,真好看。”还有学生说:“梅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使我觉得梅花美……”试想,没有教师在刚才的疑难处“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要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论文 )虽然当时课堂上的气氛是沉闷的,但是这样的“冷场”锤炼了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质量。
二、在“冷场”中触摸、体会文章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丰富的情感,怎样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呢?语文是深情的,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懵,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果,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这位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课文,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小手陆续举了起来。 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垦,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情感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曾经如此脆弱而又伟大的生命。“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老羚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羚羊,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种伟大的壮举真是催人泪下、撼人心田……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三、在“冷场”中创造灵感的环境
小学的很多课文,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很多教师都会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一位教师在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课文里有这么一段话:“枪声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倒下了,它痛苦的抽搐着,挣扎着,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彭德怀对战士的浓浓情谊,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彼此进行对话倾诉。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进入文本,一两个学生发言后,教室里就悄然无声了。这时教师没有着急,动情地说道:“也许此时我们百感交集,情动于心,说不出来。这样,拿起笔来写写好吗?这两排同学写彭德怀对大黑骡子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屏幕出示句子):大黑骡子呀,我真舍不得你……往下写。这两排写大黑骡子此时此刻很想对彭德怀说的话:主人啊!我是多么爱你……接着往下写。开始!”接着,学生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练习写话。5分钟后,学生已分别进入了角色,在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下,他们以自己的心灵感受、扮演着“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进行着心灵的诉说。彭德怀的声声呼唤,大黑骡子的甸甸倾诉,出乎于心,发之于情,如泣如诉,这情景怎不使人动容生情呀!
5.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五
【案例背景】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三大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为师生所共同瞩目,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最乐于实施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在小班化的课堂中更是随处可见小组合作,综观这些合作,不免出现了些许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学习、无效的小组讨论学习、热闹型的小组讨论学习、瞬间型的小组讨论学习。为此,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案例描述】
【片段一】《统计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摸球,分工:一人数,一人做记录,一人拿口袋,一人摸40次。各小组汇报摸球情况,记录如下:
观察表格,比较:每一组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摸到的红球多,有的摸到的黄球多。
师: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与黄球次数相差的怎么样?
生:次数差不多。
比较:合计五组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红球与黄球个数相等,任意摸40次后,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看?(指名说)
小组说一说。
【反思一】
此教学片段中的小组合作都有效吗?是必须的吗?第一次的小组合作明确了合作的内容,有明确的分工,但摸球40次,每个组员都在重复自己的劳动,如果采取轮换制,每个成员轮流摸10次,轮流尝试每项任务,这样能给每个学生营造平等的尝试各项活动的体验。第二次小组合作说说结论,给人一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感觉,合作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是为了把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的话,那这个小组合作就失去了在合作中探究体验的目的了。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到合作结束都不会说这个结论,因为这个结论对于中等生及学困生来说只要理解就好,没必要人人会说,所以这次的说只是少数优等生的表演,倒不如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结论的意思。
【片段二】《认识人民币》
取出二号钱袋,小组内认识二号钱袋里面的钱。
师:你认识了那些人民币?
生:我认识了5角
生:5分
生:2角,2分
师小结:在二号钱袋里你们认识了5角,5分,2角,2分。
你能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吗?
【反思二】
在教学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形式上是三五个同学坐在一起说说、议议、写写、画画,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仍然只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当“演员”;而其他同学唱“配角”,当“观众”,是一言堂的缩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认识二号钱袋里的钱时,因为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有个别学生在玩弄自己的钱,完全脱离了小组。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也应承担一定的角色,起到引领者的作用,给学生提出合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合作后一定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帮助学生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有所深入,思维有所提高。
【片段三】《认识米和厘米》
师:刚才认识了米和厘米,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反思三】
巧妙使用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估计身高对学生来说不难解决。但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这位老师设计的意图。教师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学生创设了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这样伴有积极思维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案例反思】
一、在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养成一种合作学习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分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开展小组合作时,组员分工要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使中等水平的学生和学困生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提高。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应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初期可能并不是很有效,但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当成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加以培养与训练。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的介入,加以引导与协助。对于数学课堂内小组合作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搜集信息,组织学生反馈小组合作的结论与意见。培养小组学习的中心人物,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关照与帮助。另外,教师及时了解各小组合作的情况,特别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深度,能层次分明地让各组汇报研究结果,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合作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思维有所碰撞与提升。
6.生命在自主中绽放精彩 篇六
——陕西省宜川中学学生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陕西省宜川中学创建于1941年,滨临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中心,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学校占地面积75亩,建筑面积37658平方米。现有103个教学班,7338名学生,421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生命教育思想,坚持“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首创以“自主课堂”和“自主管理”改革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明校发展的创新之路。学校被授予“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理事长学校”、“中国绿色高中共同体学校”、“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学校”、“全国十佳现代学校”、“全国高效课堂新九大教学范式”、“全国生命教育示范基地”等百项称号。学校被誉为“陕西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全国学生自主发展的一大样板”。
孙明贤校长,男,1963年3月出生于陕西宜川县,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陕西省洛川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先后通过进修获取大专、本科学历,2004年7月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农村小学、初中教师,宜川县西郊初中教导主任,宜川中学团委书记、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等职,2004年至今担任宜川中学校长。曾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先进校长”、“中国基础教育百佳杰出校长”、“全国十佳现代校长”等众多称号。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和自立,在于激情和活力,在于创新和超越,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从2008年实施以自主课堂为核心的新课 1
程改革同时,大力开展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德育改革模式。教师对学生授权和放权,将班级、年级的一切事务,甚至学校的部分事务彻底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广泛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校,让生命在自主中绽放精彩。
一、在行为自主规范中强化生命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人格力量的基础。”
学校在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都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机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范、制度和章程,都由学生讨论制定,学生监督考核。这样最大限度的克服了过去学生执行制度的逆反心理,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个个达到自律”的良好局面。
高二(15)班同学觉得自己制定的班规过于繁琐,惩罚多,奖励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及时召开班会,广泛征集意见,将原来的班规改为公约,实现了依法治班质的飞跃。如:卫生公约:每天按时三打扫,区域教室不能少;摆放死角很重要,暖气底下也不落。学习公约:自主安静不吵闹,仔细斟酌深思考;展示自信思路巧,活而不乱本色好。
二、在活动自主组织中彰显生命的青春活力。
青春是浪漫的,是美好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学校是激情燃烧的校园,是放飞梦想的摇篮,是成人成才的殿堂。所有到宜川中学参观学 2
习的人谈起最深感受都是两个字“震撼”。省学前师范学院领导说:“这里的学生精气神十足,乃浩然之气!”省教科所领导说:“看了这里的学生,就看到了90后的希望和素质教育的未来。”感动和震撼源自学校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阳光大课间将激情与活力尽情点燃。阳光大课间每天安排两次,上午是激情跑步,下午是阳光健美操。激情跑步之前有5分钟的疯狂英语朗读,在领读员的引领下,同学们拿起手中的英语校本教材尽情朗诵,书声如潮,蔚为壮观。激情跑步令下,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宏亮的口号,齐刷刷如沙场练兵,茂腾腾似战前检阅。阳光健美操音乐响起,同学们踏着欢快的节奏,从四面八方有序的跑步入场,随着音乐的变换,青春、美丽、阳光的健美操在动作和造型的变换中,强健之美、柔韧之美和动感之美浑然一体。
升国旗仪式让创新和期待成为常态。每周一的升国旗将原来的班级轮流制变为申报制,想要承担下周升旗仪式的团队,需要提前一周向政教处递交申请,政教处从中筛选出最具创意和感染力的策划团队。可谓一变带来百变,每周的升旗仪式大家不知道是哪个团队承担,不知道又有什么样的创意出现,但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让人满怀的期待和一次一次的感动。高一(11)班升国旗,学生演讲结束后,全班同学在国旗下宣誓,班主任请长假的日子里他们要比平常做的更好,他们要和兄弟班级挑战,他们要给班主任一个惊喜。“和弦”文学社团升国旗,主编演讲了他们如何向校长建议将班级文学社变成学校文学社的感人故事,副主编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文学刊物中的一篇美文,引起了全体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主题班会成为学生风采展示的平台。各班主题班会有大小之分,3
每天晚自习前有20分钟的小班会,或工作总结,或安全教育,或问题讨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部由学生组织。每月一次40分钟的大班会,主要结合班级焦点确定主题,精心策划,悉心准备,全员参与。高一(14)班的主题班会“名校与成功”感动了来校参观学习的陕西富县阳泉中学副校长赵广宇。赵校长为同学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同学们看后激动不已,随即召开主题班会“在激励中成长”。随后赵校长通过书信和学生及时进行思想交流,同学们主动聘请赵校长担任他们的班级顾问。
百里远足让生命在体验中更加壮美。每年清明节前夕,学校都要举办由高一年级师生共同参与的“百里远足”活动。这是对师生意志的磨练,极限的挑战,情感的培养,团队的锻造,这是对师生进行爱国的教育、自然的陶冶和生命的升华。生命因体验而变得更加壮美:启程的路上,同学们兴高采烈,信心满怀,心儿同山花一起烂漫;烈士陵园扫墓,同学们神情凝重,思绪万千,寄托无限哀思,点燃崇高理想;返程的路途是遥远而艰难的,也是幸福和美好的。大家用坚持、搀扶和鼓励共同收获了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团结、友爱和互助。
三、在文化自主构建中提升生命的诗意情怀。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一位老教育家说过:“让学生身心舒展地活着,毫不畏惧地尝试着,充满诗意地期待着,这才是教育应该给予的。”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让师生广泛参与,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用诗意的情怀提出创意。
班级走廊文化、年级橱窗文化和学校花园文化相互映照,共同营造了“走在校园中,如在画中游”的诗意氛围。班级走廊文化主要包 4
括班名、班徽以及班级目标管理牌和文化园地。班名和班徽含义深刻,耐人回味。高二(8)班的班名火焱燚,由八个火字组成,代表着八班学生有火一样的激情和活力,火的依次增多,预示着八班学生将以星火燎原之势奔向美好未来。高二(10)班的班徽是一只在烈火中紧握的拳头,预示着团结就是力量,即使前进的道路充满艰险,大家也会勇往直前,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会不断出现,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只要能将学生真正看成学校的主人,坚定不移走学生自主管理改革之路,不断丰富自主管理的内涵,不断提升自主管理的品质,尊重学生生命特征,遵循学生生命规律,为学生自我发展创设更为科学、民主、人文的环境,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生命质量、生命价值自然会与日俱增,大写的、洋溢人性光辉的、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人”自然会成为我们德育改革最令人骄傲的成果。
(2014年1月14日,被全国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评为“全国生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7.让精彩在课堂中绽放生命力 篇七
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节课
师:“到目前为止, 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吗?”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按一定的顺序板书)
师:“把它们按这样的顺序排成一排, 仔细看看, 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如果有,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思考。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愿意告诉我们全班的同学吗?
生A急切地站起来:“我发现除了千米和米外, 其他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生B:“我同意A同学说的, 但是1千米=1000米, 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一下变大了, 我有些接受不了, 如果在它俩之间再创造两个单位就好了, 十米和百米, 那么每相邻两个长度之间的进率就是10了。”
全班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想法真精彩, 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支持。”
真没想到在临近下课时还会有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 这无疑给了期待充满活力课堂的我一份不小惊喜。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了这种想法, 面积单位就有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十米、平方百米、 (公顷) 平方千米。那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了。
评析:
1千米=1000米, 学生记忆起来很容易, 但在学生的脑海里想象出1千米究竟有多长却很难, 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创造, 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1千米=10百米, 1百米=10十米, 1十米=10米。通过发现把难点变容易了。新课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求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牵着学生为学而学, 也应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 让学生和课程进行交流、对话, 使他们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课堂的探究者。
思考: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 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 形成了开放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学中, 会促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多种交流的形式和途径, 作为教师, 要抓住机会, 大胆引导学生, 使学生的认识、品德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设置各种问题,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而不是让教师一言堂主宰着课堂。其实, 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甚至发生争论, 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 这往往给我们师生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作为教师, 我们怎样做数学课堂才会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呢?
1. 捕捉未预设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惊奇与意外”。这些“惊奇与意外”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启发灵感的机会, 可以说是稍纵即逝的, 因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机会, 视时机把握可用的“惊奇与意外”, 把它当成教学的生成, 敢于放大教学中的生成, 不怕浪费时间, 不怕打破教学设计, 充分利用“惊奇与意外”来进行教学,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赞扬。这样一来,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教师也可以获得价值不菲的教学心得与感受。
2. 尊重学生鲜明的个性
对于学生而言,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所受家庭环境、教育、所接触的知识等是不一样的, 因此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我们教师进行教学时, 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大胆创设各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不应讽刺、挖苦、打击报复那些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 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理解, 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加以保护和支持, 使其能够发挥其身上的长处, 让学生自信起来、活泼起来, 从而保证课堂充满生命力。
3. 及时调整课堂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 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 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 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 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8.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具有创新特性的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不竭动力。”无论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朱熹等大思想家,还是现代的中外著名教学实践家,都对创新教学进行过精辟的论述。加之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也对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并将创新能力作为学生所具有的三大有效学习之一。但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学生自身易受外界事物或不良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为难消极的学习情态,不愿参与问题的思考分析,内心有一种“伸手拿来”的“拿来主义”思想。而高考试卷的命题更加趋向于考察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运用。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师所要探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人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实际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敬请指正。
一、紧扣教学目标“三维”特征,设置适宜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情感
心理教育学认为,创新思维活动是对现有条件和知识进行“再次”加工的活动,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这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水准具有一定的要求。新实施的高中数学学科课程实施标准,在教学目标、能力要求和学生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都是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特性进行确定和制定。加之,高中生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容易受外界不良事物或现象的影响,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打“退堂鼓”。因此,教师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三维”特征,紧扣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结合数学学科内容知识,设置出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充满趣味或具有历史韵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能动创新思维情感的养成和树立。
如在教学“概率”时,教师抓住该知识点的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特点,设置了“在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纸上做扎针随机试验,纸上有一个半径为1cm的圆形阴影区域,则针扎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为多少”这个具有浓厚生活内涵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性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内容感知,从内心形成良好学习情感,增强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的良好心态,为创新思维活动开展提供情感基础。
二、发挥教师教学“引导”功能,讲授解题方法,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活动要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整个教学活动有效推进的重要力量。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扮演者“指导”和“引导”的重要角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掌握解答方法要领的情况下是未掌握解题要领情况下学习效能的3-4倍。因此,教师要将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作为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决条件”,设置出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和解答活动,逐步教会学生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和要诀,从而使学生在有效解题方法的支配下,有效开展问题解答创新思维活动。
问题:已知函数y=2sin(■x+■),(1)用五点作图法作出该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函数图像(要求列表、描点);(2)求函数f(x)在定义域上的单调递增区间。
在进行上述问题解答时,教师采用“学生解题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条件及其知识点关系的分析和思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知识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总结,从而在逐步引导中实现问题解答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三、凸显教学评价“指导”作用,设置矛盾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养成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等方面进行评析的教学方式,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往往采用“题海式”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解答大量习题,以此达到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巩固和形成。但由于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及其数学素养还未完全形成,需要借助外在手段的指导和促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错误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辨析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析问题解答方法和解题思路中,实现创新思维习惯的有效养成。
如在讲解“已知∠A、∠B、∠C为△ABC的内角,且f(A、B)=sin22A+cos22B-■sin2A-cos2B+2;当f(A、B)取最小值时,求∠C”问题时,教师采用“创设解题过程,引导教学评价”方式,设置该问题解答过程“解析: f(A、B)=(sin22A-■sin2A+3/4)+(cos22B-cos2B+1/4)+1=(sin2A-■/2)2+(sin2B-1/2)2+1;当sin2A=■/2,sin2B=1/2时取得最小值,∴A=30°或60°,2∠B=60°或120°,C=180°-B-A=120°或90°”,让学生进行探析和评判,并让学生结合自身解题经验,将思考辨析过程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呈现,并在最后,让学生对其他学生辨析过程进行“二次”评析,从而使学生及时认清不足,找出错误,树立起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
总之,创新思维活动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准。高中数学教师只有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抓住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恰当教学方式,实才能现学生创新思维效能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9.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九
让语文教学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活力
作者/张婷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处理好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可以让语文教学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活力,提高实效。
1. 预设有效教案。课堂预设需要书写教案,但教案只是预设的一个方面。例如《我的老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可定为通过品味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归纳课文的主旨;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生活、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执着信念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为通过品味课文中人物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具有浓郁的学校生活气息。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文字和内容上基本没有障碍,而且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所以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品味上,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尊重老师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生活更加热爱并有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理解。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应通过朗读文章,品味字词句段,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品味课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将文章中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手段,要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通过赏析重点句子,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过程可预设为:感情导入、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归纳事件;品读语句、理解人物;归纳主旨、课外延伸。
2. 预设重点问题。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有相当的理解能力,他们已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创设问题。创设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现有语文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我的老师》一课的教学,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件关于刘老师的事情?(明确共写了五件事情:解释腿疾原因、旋转身体、饱含深情讲课、鼓励学生答题、亲手放飞风筝)(2) 刘老师身上最突出的人格魅力是什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3) 你觉得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刘老师的人物性格特点?每位同学选择一处(也可以是一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标注出重读和停顿的地方,并用旁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然后每个4 人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比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最能体现刘老师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小组内选拔时,教师参与其中的小组进行朗读指导,强调抓住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诵读体会。全班展示时,朗读者在读完后将自己的朗读重音和停顿也加以说明。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评价。教师适时参与,并给予适当指导。(4)通过朗读,同学们对于刘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还有哪些了解?(幽默豁达、乐观向上、纯朴开朗、意志顽强、热爱并追求美好的生活)
3. 预设个性解读。教师在备课、解读文本时,要反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会怎样想?会怎样说?我该怎样引导?”教师事先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粗略估计一下,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中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如教学《窦娥冤》,对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理解,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肯定不是善良的窦娥的初衷。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文本解读必须尊重时代差异。
4. 预设迁移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作为教师我们要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使学生思维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越丰富,就越容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譬如一位学生对《孔雀东南飞》写的赏析作品,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精彩独特的个性世界:如雪的月光下,静静地坐在突兀的坟墓前的王婆烧着纸钱,石破天惊般突发出一声“我恨你”,似乎是对焦母、焦仲卿、刘兰芝的哭诉,抑或是倾诉自己心中压抑的情感。我不禁自问,是谁造成了这场爱情悲剧?……
预设固然重要,但同样的教案在不同教师手里教学效果并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待生成的不同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注重预设的同时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学会思考留白。促进学生生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留白”―――课堂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一段时间,这个时间视问题的难易而定。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提高思维能力。
②善于倾听意见。面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善待:不论是怎样的学生,不论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很重视。耐心剖析学生的言外之意,往往能在学生的谬误中发现蕴藏的智慧火花。③注意科学评价。不要因为鼓励学生就一味肯定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师一定要理性地看待学生的正误,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对于已经被检验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成价值的要充分肯定,反之,则需要指出让学生改正,但一定要注意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
④相机点拨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有的放矢、要言不烦、相机诱导,在学生似懂非懂之时、将通未通之时、欲言未能之时及时点拨,促进提高。
10.坚持让精彩绽放作文 篇十
母亲喜欢养花,她养的花每一株都很好。
有一段时间,母亲不在,家中的花无人照料,有好些花都因缺水而死,可有一株盆景,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那株盆景的叶子都枯萎了,落了一地,显出一副病态的样子,再也不复往日的光彩。本以为那株盆景活不成了,可浇了几天水,它有慢慢地长出了新芽,几天的功夫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我不禁啧啧称奇。
这是怎样的生命奇迹啊!因缺少关注而失去光彩,却在得到水的`那一刻重新绽放新的生命力。我忽然有所感悟:生命,不就是坚持吗?
当人生跌落谷底时,许多人会迷茫,会放弃。但只要坚持到常人不能坚持的地步,一定可以重新迎来新的转机。
如果你是鹰,那你就搏击长空,盘旋而上;如果你是蜗牛,那你就缓缓而上,步步攀登。但不论是什么,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许多人会抱怨生活太多苦难。但是,只有跌倒后爬起来,失败后再鼓起勇气,你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正因为苦难的浇灌,成功的花朵才更显得明艳;正因为苦难,所以欢乐才令人喜悦。如果大海失去了汹涌的巨浪,就会失去其壮观;维纳斯如果没有断臂,就不会因为残缺的美丽而闻名天下。是苦难给予了人生的美丽,因为有苦难,才会有坚持,才会有人生的价值。八年抗战,中华民族艰苦奋战,最终迎来了全民族的解放,雄立在世界上;改革开放三十年,袁隆平不懈的坚持,造就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成为了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这一切都是源于坚持!
坚持需要的就是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不要担心前方一路坎坷,只要心中有梦,脚下不停止,怎怕风雨兼程。不怕,不悔,坚持,终究会成功,也不枉活了一世。
11.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篇十一
关键词:实验教学 预设 生成 融合
有效的科学实验课既离不开预设,又不能没有生成。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味追求课堂即时的“生成”,也会因为缺乏目标而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由此可见,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只有重视课前预设,才能把握课堂生成的亮点。
一、精心的预设是精彩课堂生成的基础
精心预设是基础,它犹如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在预设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设计多种组织与引导方式,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变和复杂等特点。如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之前,笔者进行了预设:首先,出示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实验材料,启发学生猜想:“哪种物质会让水变浑浊?”其次,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面粉和沙能使水变浑浊,高锰酸钾不确定”的结论;第三,笔者指导学生根据现象、结果提出问题;第四,汇总、提炼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第五,交流方法,再次研究(沉积、过滤方法);第六,组织学生对面粉、高锰酸钾的质疑进行辩论;第七,讨论总结溶解的特征。
以上预设使学生更加明确认知主线,有了较强的系统性和生成性,是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预设,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笔者让学生猜想哪种物质会让水变得浑浊,引得学生兴致高涨,从结果中产生问题,从问题中引出新的实验,从实验中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预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融合,并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内化。可见,一个成功的预设,是打造充满活力的科学实验课的基础。
二、精心的预设给动态生成留足空间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不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备课只要“备”一种思路就行。
但是,要想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课堂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学生必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智慧,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鲜活的、丰富的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形成有“个性”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再次,教师要设计可调控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要安排有弹性的教学时间。由于在教学活动中会生成许多意外,再加上教学环节的探究和开放,教师无法预料各个教学环节的准确用时,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要对教学时间的安排留有余地,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为课堂的精彩留足生成的空间。
三、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而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真实、精彩地展现自我。
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生成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而精心的课前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才能实现。由此可见,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能体现教师的匠心;生成是预设的升华,能展现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教师只有处理好两者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才能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融合,实现预设目标。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精彩,焕发课堂实验教学生命的活力吧!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周一贯.课堂: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J].福建教育,2005,(5).
12.让生命绽放精彩作文400字 篇十二
我喜欢画雨。多少次,我在没有色彩的白纸上画出千丝万缕的雨丝,灰蒙蒙的,牛毛细雨般的若有若无,地上的小草被它洗得干干净净,那绿显得更可爱、更诱人,如同从远处传来的悦耳的琴声,眼前的景物朦朦胧胧得让人看不清,我沉醉在那梦幻般的意境中了。
我喜欢听雨。春雨的“沙沙”声让人听着轻松舒服,夏雨的“哗哗”声让人听着富有活力。雨滴滴入盛满水的盆中,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千滴万滴的雨滴滴入水中,汇合成一曲优美的天籁之音。听雨,是多么悠然自得的事啊。
我喜欢看雨。看它那昙花一现的风采,的确像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它像玉兰,一种透明的、可爱的玉兰,它滴入水面,开出千朵万朵晶莹的小水晶。雨滴像儿童的眼睛,是那么的纯洁;眼前呈现的一切是那么的祥和,周围很安静,感觉凉凉的,犹如一首悲凉的歌,让人回味无穷。
13.让多媒体在小班美术活动中绽放光 篇十三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制作美术活动的课件。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其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然而,现今教育软件的开发,尚处于起始阶段,往往找不到与美术教学的合适的画面。于是,制作多媒体美术课件,把动态图象与授课内容巧妙的组合起来,就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设想。我们根据美术活动内容进行选材与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编辑技术,制作美术教学课件。如小班美术涂色《美丽的小鱼》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运用红黄绿三种颜色为小鱼涂色。”以往在教授涂色的美术课上,老师往在图画纸上现场示范。为了使幼儿能看得清楚,对范画的要求是要保证画面尽量大,这样老师在涂色的时候就要涂大量的面积,还要保证颜色均匀,因此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的后果是使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侵占了幼儿宝贵的作画时间。所以结合幼儿已掌初步握了基本的涂色技能,我们就可制作这样的课件:用鼠标点击红色,小鱼马上变成红鱼,点击黄色,小鱼马上变成黄鱼。点击绿色,小鱼马上变成绿鱼。方便快捷,且色彩鲜艳均匀,几秒钟解决了幼儿等待长的矛盾。几幅画面,即可以按顺序出现,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作任意选择、重复、组合、或停顿,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有助于老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发挥好动画的作用,关键在于电脑动画的制作。通过实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形象匹配。动画的形象要准确的表达作品的内容,为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可做适当夸张,以突出视觉效果,给幼儿较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二)情节匹配。动画效果制作前,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找出重点难点,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用简洁的画面,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三)时间匹配。它不仅是指整个动画过程时间要与操作相匹配,还包括其中重点难点部分所占时间,或放慢速度或做定格处理等。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件中设计动态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美术活动中,兴趣为先,我们利用多媒体的立体声像效果,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充满故事情节、如临其境的氛围,以唤起幼儿内心强烈的情感。在涂色活动《美丽的小鱼》中,若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是画一张海底世界的图片呈现给幼儿,画面是静态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的“海底世界”,各式各样的海底动物在水里遨游,自由嬉戏,千姿百态。同时配上活泼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感觉到大海似乎就在他们身边。于是,他们也会用蠢蠢欲动的激情画出生动、鲜活、有生命的小鱼。
(二)创设动画故事情节,提高幼儿作画的积极性。
在这个涂色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节:大海里,海星、海豚快乐地游来游去,美人鱼姐姐也来了,她们要为一只无色小鱼庆祝生日。美人鱼问:“小鱼,你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呀?”小鱼羡慕地看着美人鱼身上那漂亮颜色的鱼鳞说:“我要是也有漂亮颜色的衣服那该有多好呀!”美人鱼摘下了一片红色的鱼鳞送给他,小鱼马上就变成了一条小红鱼;美人鱼摘下了一片黄色的鱼鳞送给他,小鱼马上就变成了一条小黄鱼;美人鱼摘下了一片绿色的鱼鳞送给他,小鱼马上就变成了一条小绿鱼,他多高兴呀!其他的无色小鱼也游来了,也想得到美人鱼姐姐的新衣服,请小朋友帮帮美人鱼姐姐帮无色小鱼穿上漂亮颜色的新衣服好吗?幼儿看着动画故事,很容易被打动了,都愿意帮助美人鱼画出无色小鱼的衣服,大大激发了幼儿的作画的积极性。(三)借助图象,重难点突破。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不易掌握的难点部分作定格处理或反复显示,可加深幼儿的理解。在课件《美丽的小鱼》中,幼儿对三种颜色的搭配不易掌握,经常会出现有的只选一种颜色或两种颜色,或出现重复颜色的现象。我就运用鼠标反复点击画面,小鱼一会儿变红色,一会儿变黄色,一会儿变绿色,画面始终保持三种颜色的小鱼,引导幼儿观察三种颜色的搭配,突破重难点。(四)加强美术作品的感染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运用电脑可以制作出与故事内容相匹配的画面,有助于幼儿感受画面的变化,欣赏画面带来的强大的视觉效果,提高幼儿的感受美的能力。如第一、二幅画面描绘了大海斑斓多彩的美丽景象。此时,画面上出现了辽阔的大海,青青的水草儿随着波浪轻轻地摆动,海星、海豚快活地在水草间游来游去,嬉戏捉迷藏。第三幅画面表现了美人鱼的美丽和无色小鱼的暗淡,色彩对比强烈,增强了幼儿对美丽颜色的向往。结束画面,屏幕上,许许多多多彩的小鱼游来游去,把大海变得更加美丽。此时,幼儿再欣赏老师的范画,一边品味动画的故事一边欣赏美术作品,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优美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感受美的能力。(五)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
在绘画活动《小猫玩球》中,小猫的动态姿势是一个学习重点。在制作电脑动画时,我将小猫玩球的动态放慢速度,并根据需要作定格处理,结果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受到了画面的启发,画出不止一种姿态的小猫,有的幼儿画出正面姿态玩球的小猫,有的画出滚球的小猫,有的画出踢球的小猫,还有的幼儿画出的是跳跃起来用头顶顶球的小猫,真是姿态万千,千变万化呀!留有想象空间的动画使幼儿情绪活跃、思维积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用而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正如人们有了飞机、汽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仍不能没有步行一样。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孩子往往被画面所吸引,对作品欣赏就易分心,对教师的示范也易忽略。所以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只有与其他教学手段综合起来运用,才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孩子在欣赏作品时,就应该避免出现画面;当孩子学技能时,可充分利用微机上的图画板功能,在课堂上现场示范以避免画面的干扰。示范时,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又节省时间。因此,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合理恰当,要有助于孩子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从而激发出孩子创造的火花。
【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07-11
幼儿园教学设计 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06-09
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10-23
幼儿英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方法有哪些10-28
指导幼儿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11-08
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06-26
浅谈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10-15
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10-14
多媒体课件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