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方法指导

2024-09-30

朗诵方法指导(精选12篇)

1.朗诵方法指导 篇一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采用舒缓语速。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轻”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轻”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

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来”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

我/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我”短促渐弱,“轻轻的”弱强化,“招手”重音落实)

作别/西天的云彩。(充满喜爱幸福,流露飘逸之美,“作别”较招手弱,“别”字拉长,稍顿,“西天”重音,“的”弱音带过,“云彩”,“云”重音拉长,“采”字短而虚,)

那河畔的/金柳(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那”虚化,“河畔”重读,“的”字带过,“金柳”中“金”着重,“柳”字拉长,为下句相连蓄势赞美,)

是夕阳中的/新娘(“是”字短促虚化,“夕阳中”重读,“夕阳”饱满“中”带过,“的”带过,“新娘”重读饱满,拉长)

波光里的/艳影,(“波光里的”“波光”重读,“里的”带过,“艳影”重读饱满拉长,“艳”高,“影”低)

在我的心头/荡漾。(陶醉,“在我的心头”虚化,稍顿,强调“荡漾”,“荡漾”一词处理时“荡”字拉长,起伏状,仿佛河水涟涟,“漾”字拖满音渐弱,仿佛河水荡漾远去)

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重读饱满,注意,诗歌里的意象基本都是重读饱满的处理方式)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欢快活泼的情状,“油油的”“在水底”虚化处理“招摇”落实)

在康河的/柔波里,(“康河”,“康”重且长,“河”轻且短,“柔波”“柔”重且长“波”轻且短)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依恋的情感,“甘心”重读,心字渐弱,为了引出“做”的重读,“水草”重读饱满拉长,迷醉,)

那/榆荫下的/一潭,(“那”短且轻,“一潭”着重拉长)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不是”重读,“清泉”着重,“是”着重略顿,“天上”略弱短促,“虹”字着重拉长上扬)

揉碎在/浮藻间,(“揉碎在”声音渐低,“浮藻间”语调轻语速慢)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沉淀着”声音音低语速缓,“彩虹似的”重音,“梦”轻而着重,延长)

寻梦?撑/一支/长篙, (“寻”字拉长,声音渐强转虚, “梦”字重音,着重后虚化,“撑”字呼气,声音虚出,“一支”轻音,“长篙”重音)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感情达到高潮,声音逐渐加强,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漫溯”“慢”字重,“溯”字渐弱,表明深远。)

满载/一船星辉,(饱满的情绪,“满载”重音,“一船星辉”声音放低,为凸显下句的“放歌”蓄势)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星辉斑斓里”声音渐强,“放歌”达到顶峰)

但/我不能/放歌,(不舍但又坚定的情愫,“但”声音转低延长,“我不能”短促渐强,“放歌”音调缓而渐弱,)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轻音,音低虚化/“是”弱化带过,“别离”重音,“的”带过“笙箫”重音,渐弱)

夏虫/也为我/沉默,(“夏虫”重音在“夏”,“虫”字拉长虚化,“也为我”短促,沉默声音放低,“沉”字延长加重,“默”字虚化渐弱)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加重急促,是字弱化带过,今晚的加重,“康桥”声音放低语气加重)

悄悄的/我走了,(声音放低)

正如/我悄悄的来;(“正如”加重,“我悄悄的来”渐弱,“来”字收住)

我挥一挥衣袖,(不停顿,表明坚定的,平静的,更期待着)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短促,显得干净利落,“一片”渐慢云字加重,“彩”字虚化处理)

习得诗歌基本断句声音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想收到好的朗诵效果还需要懂得一些发声知识。

朗诵发声秘籍一:充分利用共鸣器官,使声音远播

改善方案:

1. 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 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 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 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 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实就是打开口腔的几大要点,以后在大声说话的时候,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但是,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把你说话的内容给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朗诵发声秘籍二:气息平稳

提升技巧

1.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寻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2.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上述朗诵技巧的参考性指导是在学生已经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熟读学生基本能够敏感的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此时辅之以技巧的点拨,会使学生关注声音形式的变化,并且兼顾诗歌的整体性。声音的形式与内容情感贴切才可以完成再创造。以上仅是参考,代表个人理解,我们教学时不能简单机械设定朗声读出的标准。重要的是看教学行为能否让学生心悟而口诵。

在美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选取契合的音乐,合适的音乐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使诗歌的文字在优美的音乐中流淌让,同时让音乐帮助自己传达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我为《再别康桥》的朗诵选择了小提琴曲《爱的致意》。理由如下:

1. 主题理解

前不久,翻看了张清平的传记文学《林徽因》,对《再别康桥》更有了一番感悟。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在雨雾英伦,林的美貌另徐志摩悦目,林的才情更让徐赏心。暮春时节,他们常常在剑桥结伴散步。徐志摩深深的爱上了林徽因。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是自己爱恋的人让他第一次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徐志摩之所以对剑桥有深厚的感情,不能不说是因为在这里有他和林徽因曾经相处的美好时光。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喜欢一座城市可能是因为我们曾喜欢过这座城市里的一个人。我们爱上某个地方,可能是我们曾经在这里有过难忘的恋情。康桥对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让他热爱让他难忘却又让他痛苦过的地方。《再别康桥》经久不衰也正是因为它里面裹挟了厚重的情感和曼妙的美感。以前我朗诵《再别康桥》喜欢用钢琴伴奏,只要是能表达出对康桥热爱的曲子基本都可以配上,而这次,我尝试着用小提琴伴奏,我选择了《爱的致意》这首曲子,我把这次的解读,理解成徐志摩对恋人深情的诉说。

2. 音乐的契合,内容,曲式ABA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恰似音乐中典型的单三部曲式:A——B——A。

「爱的致意」又译「爱的祝福」,小提琴独奏曲。本曲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赠给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音乐温馨甜蜜,旋律委婉动人,让人一听倾情。乐曲为典型的“ABA”三段体加一个尾声构成。

诗的最高理想逼近音乐,以声音直接地暗示情境和意象,极力避开理智了解的路径,我们把诗歌的朗诵与音乐叠加在一起,更能彰显诗歌优美的音乐美。

以上是我对《再别康桥》朗诵的一些见解,下面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韩军老师《再别康桥》的案例。

在网上看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再别康桥》。没有所谓精彩的导入,没有刻意的所谓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复杂的高水平的课件展示,整节课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中行走,在师生富有感情的诵读中推进。大致行程如下:屏幕依次打出三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长亭外古道边……请学生齐读、教师评价并鼓励学生高声朗读,乍一看教师上课很随意,不知道引用这三首诗用意何在。接下来老师为学生表演朗诵《再别康桥》。随后要求学生跟读。看到这更是想不明白前面三首诗从何谈起,且到进入《再别康桥》已经过了七分钟。大家上课怎么也这样云里雾间?我耐着性子继续观看。后面韩老师领读并导读,中间适时引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领悟。“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行吗?”“为什么作别西天的云彩,而不是东方的朝阳?”当学生被问题绊住时,韩老师提示大家回忆上课初朗读的那三首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的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常见的意象,表达离别思念的情绪。此时顿悟韩老师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意引入实际是经过精心准备。一位作家谈到写作要领时说,如果你在小说第一章看到有关一支枪的描述,那么在小说的后面这支枪肯定要派上用场。韩老师的课非常自然的埋下了这至关重要的伏笔。三首诗笼罩着离别情意,这与《再别康桥》的主题相吻合。借助对传统意象的理解去解读、体验《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的情感,正是韩老师设计本课的重要突破。他抛却了以往我们对意象的生硬的灌输,在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既让学生明白了诗歌选取此意象而非彼意象的用意,又让学生感悟到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设计初衷愈往后看愈分明。“那河畔的金柳换成绿柳行吗?换成白杨如何?青荇是什么?招摇改逍遥不是更自在吗?几次出现草?七节两节写草,太罗嗦了换别的行吗?我不明白。……”每讲到这些学生困惑的问题,韩老师都引导学生回头看三首诗。三首离别诗都写到草。他启发学生联想草所承载的意韵。草不是常青的。碧草连天,绵绵不绝,见草想到生命的短暂,朋友顺着绵绵不绝的草走了。学生在韩老师的启迪下揣摩着诗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流淌。“那榆阴下的一潭,一潭改一湾行吗?”此时的学生已经能自行借助古典诗歌中的潭水情结解决这个问题了。“潭水深,情更深,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最后韩老师安排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解疑答惑的环节,师生一起就开头结尾“轻轻的,悄悄的”及双声叠韵词等问题进行探讨。在诵读声中作别《再别康桥》。

更多关于《再别康桥》的资料,可以点击进入“应届毕业生网文学频道”了解。

2.朗诵方法指导 篇二

关键词:自由诗,朗诵,艾青

自由诗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初期, 是中国新诗的主要体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格律诗, 对字数、行数、平仄、用韵都没有一定的限制, 所以读起来似乎可以随心所欲, 其实不然。郭沫若曾经提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内在的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 高下抑扬, 强弱长短, 宫商徵羽;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 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音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就为我们朗诵自由诗提供了方法, 即根据“情绪的自然消涨”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 再将其转化为外在的节奏。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先生的名作, 是抗日诗歌中的代表作品, 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这首诗诗体短小, 形势自由, 感情饱满, 意蕴悠长, 是很多诗词朗诵会上的保留篇目。此外, 这首诗还被收录在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可见其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正确地朗诵此诗,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诗歌的情感, 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掌握其它自由诗的朗诵方法。

现将全诗划分为五部分, 逐一分析其内在的情感和朗诵的对策:

(1)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诗歌的开头, 作者将自己化身成了一只鸟, 虽然在这首诗中, 作者没有用任何形容词来说明这是只怎样的鸟, 但是从接下来的“嘶哑”一词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受尽了折磨却不肯认输、拼劲全力呐喊的鸟儿。所以在朗诵到“假如”之后要停顿片刻, 引出鸟的形象;“嘶哑”两字要重读并有意识的拉长语音, 突出这只鸟正在遭受的命运。

(2)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此诗写于1938年11月, 那时日军已占领了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 正是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刻。这三句用一连串的意象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指在敌人的侵略下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则是被压迫的人民发出的怒吼和反击。从“打击”到“汹涌”再到“吹刮”, 作者的情绪是一个强烈上升的过程。所以在朗诵时语气应越来越强烈, 语速也应适当加快。

(3) “和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在艾青的诗歌中, “太阳”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同样写于抗战初期的长诗《向太阳》中有这样一句:“太阳是美的, 且是永生的”。黎明是太阳初升的时刻, 而太阳正是胜利的象征。如果说前面三句的基调是黑色的、情绪是悲愤的, 那么这一句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基调由暗转明, 情绪也平和了起来, 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朗诵时要及时地将刚才释放出的强烈的情感收回, 语气减轻, 语速放慢。

(4)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在这里, “然后”的“然”有着双重解读:或许“我”是在黎明之前死去, 或许“我”等到了黎明之时。但是无论“我”是否有机会亲眼目睹那灿烂的曙光, “我”都愿意将自己的躯体贡献给大地, “我”的灵魂将在这里永垂不朽。这句话正是全诗最使人震撼的地方, 作者将他对土地的爱推向了极致!这种爱如火山中的岩浆一般滚烫, 却又深藏在地底。这句话也是全诗最难朗诵的地方, 既要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又不能流于表面, 使感情过于外露。所以在朗诵此句时, 语调要低、语速要尽可能的慢, 而且要做到“声断气连”———词与词的间距虽长但气息不断, 将作者绵长的感情表达出来。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诵指导 篇三

关键词:朗诵指导;朗读示范;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人文性,一个是工具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个特点贯彻始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朗诵是语文教学的常见形式,一篇文章的学习首先要从阅读开始,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所以,阅读和朗诵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说阅读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课堂中的朗诵水平培养也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

一、教师自身朗诵水平要提高

俗话说,艺高为师。老师之所以称为老师,是因为老师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并能把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朗诵水平要具有一定的高度,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诵。朗诵和默读、自由读等形式不一样,首先朗诵是对文章的声音包装,是对文本内容的有声解读。朗诵时,融入了朗诵者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对人物、情节的理解,所以朗诵好了,对文章的理解肯定是达到目标了,否则是不会有好的朗诵效果的。教师要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要学习一些专业的朗诵知识,保证给学生范读的时候能够做到抑扬顿挫、情感饱满,并且对学生的指导也能精准、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要提高朗诵能力的指导,需要以提高自身能力为前提。用自身高水平的朗诵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学习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了,对文字的应用娴熟了,更能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语文素养的含义很广,如阅读能力、阅读量;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这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那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自然提高,在用声音诠释文字的时候,就会更加娴熟和游刃有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高,朗诵水平也高,这二者是相互伴生的。其次是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这是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更好地和作者心灵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要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一篇文章的学习要以读为前提,延伸教材内容,寻找和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阅读,或者是搜集同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适当延伸是拓宽学生阅读面的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三、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搜集和编排了很多散文、诗歌、古诗词、说明文等,不管哪种文体的文章,朗诵都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所以在进行朗诵指导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文体而采取不同的朗诵指导方式。比如,散文的朗诵指导,老师要求学生首先要对文本内容有充分了解,并能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然后再对文本进行充满情感的朗诵。比如,《触摸春天》,这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为我们描写了人间最美的春天景色。那些在春季盛开的花儿,笔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利用了排比的句式,充分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这类文体文章的朗诵指导,要让学生用愉快的心境、快乐的情感、活泼的声音,将文字中蕴含的美淋漓尽致地用声音表现出来。

对古诗词的朗诵指导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的写作用词凝练,文本简约,但是诗词内涵十分丰富。一句话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篇优美散文的缩写。重音、断句都应该有区别,这是教师在指导古诗词朗读时必须面对的。优美、经典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不仅要朗诵,很多是需要背诵积累的,所以朗诵指导的结果是要熟读成诵,最后背诵成为学生的文学积累。

朗诵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自身的素质及能力,在多方面为学生的朗诵提供指导帮助,比如,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提高示范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主观上提升学生朗诵水平;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从更广阔的视野中看待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问题,从多层面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

参考文献:

[1]罗剑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张云岚.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4.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 篇四

任何文章都是由中心、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我们写文章,题目出来以后,首先要进行整体“谋篇”——列出提纲,锤炼主题,整理材料,筹划段落,形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式,就如同新建高楼大厦需要有设计图纸一样,然后才正式动笔行文。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谋篇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它是整体驾驭文章、克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毛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一环。

布局谋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目前,我们考生写议论有三大弊端:一是入不了“格”,二是入不了“理”,三是入不了“题”。常式规范法就是要解决入不了“格”的问题。它是指最常用的也是几乎任何情况下都建议使用的结构。常格掌握了,变格才有可能。

刘勰有言:“设文之体有常,为文之法无方。”作为初学者,首先入“格”,掌握常格非常必要。具体过程如下。

1.稍懂章法,按式布局。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详略、顺序是:破题开篇→描述人、物、事、景(详)→结题收篇。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详略、顺序是:破题开篇→分析论证(详)→结题收篇;即“是什么”→“为什么”(详)→“怎么样”。具体地说议论文的常格是:三五十言,引出论点;六七百言,层层分析,或从正到反,或从古至今,或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分析论证;在分析论证基础上,再以三五十言,归纳总结,照应文题,深化主旨,或发感慨,或作号召,或警人深省,收束全文。

2.善于切分,拟纲建架。

尤其是议论文,切分建架而成“格”,篇有篇“格”,段有段“格”。除了开头和结尾,一般说来,分析论证部分,每段开头都有一个分论点或提引论点的句子,接着才是分析论证。

如“几种体贴”的主体部分可切分成:体谅别人的心情→体念别人的处境→给予别人多方关照→善于给人面子→巧于给人下台阶……

记叙文,也须切分建架而成“格”。

如“一次体贴”可切分成:体贴的前提(人物环境等交代)→体贴的过程(表现)→体贴的效果→体贴的感受。

3.依纲分层,逐点充实。

有了全文框架,然后对框架的各个层次予以充实。记叙文则多是叙述描写,议论文则多是援例论证。

高中写作指导:寻小搜微选材

题材不怕“小”,还要敢于写“小”!它既是克服材料贫乏之径,也是创造文章新活之途。我们平常多见和最不缺乏的,是生活中的常人小事类材料,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于纷纭大千世界中,是可以静观万物,摄取机微的。取材的范围是没有涯尽的,无论其材料娇艳明媚,或朴素庸常;或沃土温室,或村野虚墟;或雍荣尊贵,或卑微无名。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能随意裁锦一角,摘花一枝,都一样绽放优美自然的姿容,散发持久沁人的馨香。多少大家的小品文,写的往往是常人小事,有如冬夜炉边的絮语杂谈,或丰厚与笃实,或琳琅与宏博;或闲适,或渊雅,或隽永,或亲切……

当然,寻小搜微法的“搜寻”功夫,最要作者有眼光、思想和感情,有独到的发现与独到的开发,有笃实之情、精辟之识以及空灵之笔,力避随流附众。

高中写作指导:撷英取华选材

撷英取华法,即向名家诗文取料。援引名人名篇名诗名句作为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的材料。

平时博览群书,含英咀华,自然会潜藏着丰富的营养;将这些潜藏的储备应用到作文,便是信手拈来,撷英取华了。

这些材料一旦撷取,进而还能为全文构思助一臂之力!

加强阅读积累,进而生成语文能力,将课外阅读引进高考,能写出个性作文。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吧,诗意地学习,诗意地作文,诗意地栖居!

高中写作指导:百里挑一选材

5.读书方法指导 篇五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圣经》说,每早晨都是新的!确实,清晨有甘露,滋润万物,校园的清晨,有琅琅的读书声,润泽心田。

在这美好的清晨,我们又相聚在这里,我们师生一起来探讨怎样读书,能使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常有老师对同学们说:要多读书,多读书能开扩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力,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似乎多读书就能解决一切的语文问题。事实上,多读书的收获比这更丰硕,培根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总之读书能改变我们,使我们整个儿人变得聪明又智慧。

听到这儿,同学们不禁要问了,书我们没少读呀,早上也读,中午也读,为什么我的阅读能力不见提高,作文呢还在原来的水平?至于明智,聪慧,精确更不见影儿?

其实,凡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就事半功倍,读书也是这样。

如果把书比做一方土地,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要想有收获,首先得耕耘。怎样耕耘呢?

1、用心。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心要宁静,眼要专一,要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同学们,问问自己吧,做到这一点了吗?当你读书的时候,外面的声响是否干扰了你,走过的人影是否吸引了你?如果是,那么至于看书,你还没入门。需要努力。

2、反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所以呀,当你挑到一本好书之后,你可以用多种方式反复地读。看到书名,你可以猜想这本书会写什么内容。读完第一遍,你可以试着讲说故事大意。读完第二遍,你可以品味欣赏精彩语段,甚至可以把这些背下来。读完第三遍,你可以思考,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读第四遍,你还可以接着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当然,你还可以读下去,继续寻找,继续发现。至于这种方法,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如果愿意,俗语说,人勤地不懒,如此耕耘,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6.指导朗读的方法 篇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已成为老师们朗读指导的追求

。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重视朗读研究,不断探索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每当评课、教研时 讨论最多的还是朗读,时常听到教师们执教后的许多遗憾:“我已指导孩子读了,但就 是读不出味;”“学生无论如何进入不到文本中去,我不知如何办?”“我想以读为主,但时间不够用。”这一系列的困惑也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概括起来就是: 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朗读目的、朗读时间与情感之间的联 系等等。下面以今天上午执教的《凡卡》一课为例向老师们汇报我是如何在备课中设计 朗读,如何在课堂中指导朗读的。

一、全面解读文本,深入进行备课

解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头脑”备课的过程。它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智慧。即弄 明白哪些是学生自己就可以发现、读懂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引导点拨的,哪些是抓住不 放,重点深究的,哪些是忽略不计,一带而过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习的需求,教学的实际确定教学程序。为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做了五方面的工 作:

1、反复阅读课文,记录每次读文的感受。A、第一遍读《凡卡》,感觉又长又乱,很不好读。思考,难读的原因在哪里?—

—外国人名多而且特绕嘴,解决方法:a挑选人名反复读,b弄清它们在故事中的身份与 角色。感觉乱是因为没能理清文章脉络,(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指导他们如何预习)

B、再读课文(3——4遍)逐段归类,边读段落,边归类是哪方面内容,弄清了文 章分回忆部分和书信部分。C、又读课文,(10遍左右)感受文章情感,确定感情基调:字里行间感受凡卡的 悲伤与字字滴血的痛苦,(这个过程身心疲惫,一次次将他假设成自己的孩子然后再读 信,真正做到与人物心心相通)

2、了解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朗读指导的训练点;通过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

训练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这为抓哪 些训练点读,读到什么程度指明了方向。

3、研读教学参考,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凡卡的悲惨命运。

4、关注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承担着理解课文、落实训练重点的“重任”。全面解析文本时应思考如何将其落实到教学之中

5、把握课文内容,确定朗读基调

书信中凡卡讲述了自己悲惨的生活,基调自然是苦的,如何将凡卡的苦让学生感

受到,体会到,这需要反复斟酌文章内容,凸显重点,合理取舍,正确选择朗读的方法/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556 2/5 受到,体会到,这需要反复斟酌文章内容,凸显重点,合理取舍,正确选择朗读的方法,力求“读”上开花。

二、如何在教学中指导朗读

一、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课前预习,预习中,要求:读通读顺句子,扫除生字障 碍,并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预习,1、根据本课中生字特点,指导“摩平”的读音,结合注释理

解“楦头”的意思,及课本中另外的作用,为学文做好铺垫。

2、通过让学生概括课 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内容是凡卡的书信,找出书信的内容并仔细朗读,从“信中看到什么样的 凡卡”,从哪些句子中看到的,画一画,读一读,并把感受记录在句子旁边,这个环节 的设置让孩子充分研读书信内容,感知凡卡的学徒生活,为下面的重点深究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四、重点深究,感悟朗读。

重点深究是一篇课文学习最主要的环节,也是指导朗读的主阵地。《凡卡》一课,感知他悲惨的学徒生活,那悲惨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悲惨到什么程度?就成 为本课深究的训练点。

首先,让学生到信中寻找凡卡,“从哪些句子看到了什么样的凡卡?”读一读,画

一画。学生分别找到了“挨打的、挨饿的、睡不好觉的,绝望的”凡卡,这些词句是有 滋味的,需要细细去品读,像品茶一样。需要去悟,悟到深处,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在处理朗读这些句子时我分别运用了“品评词句,揣摩用意,”,“还原生活,入情入 境”、“虚拟情境,转换角色,”、“展开想象,补充留白”、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 读。(一、)品评词句,揣摩用意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 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 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1、学生找出这个句子初读后看到了悲惨的凡卡,新课标指出,“朗读是学 生个性的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学生回答 后我没急着继续追问,而是肯定了他的感悟,请他坐下。

2、然后对同学们说,请看大屏幕,我们再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

”这个句子,看看哪个词在你的眼前中“凸显”出来,并刺痛了你的眼睛,学生马 上找到了“毒打”,先让学生从直觉上感知“毒打”,再深入文章体会凡卡遭受的 毒打怎样的,透过这些“凸显”的“揪 ”“拖 ”“揍”“ 戳”等词,三读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目睹了凡卡的“毒打”后,学生的体会是多元的:“体会到 生活悲惨的凡卡”,“体会到老板的惨无人性。

3、我相机指导,在这样的毒打下,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凡卡?(遍体鳞伤 的,青一块紫块的,胆战心惊的,伤痕累累的凡卡)陆续出现在课堂上,这时我再 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以上的感受是学生一次又一次阅读实践中获得的,是真真正正的自读自

悟,所以鼓励他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感受就水道渠成了。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们看/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556 3/5 悟,所以鼓励他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感受就水道渠成了。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们看 到了学生由绞尽脑汁到茅塞顿开的过程,由茫然不知到眼前一亮的喜悦,由不懂到 懂,不会到会的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朗读的层次性,步骤性也在孩子一次次朗读 中得以体现。(二、)还原生活,入情入境

入情入境的阅读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等 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朗读“心理图像”。下面的句子我运用了这一方法。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 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 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 个摇篮。”

1、从这句话中,学生看到“挨饿”的凡卡。这种理解,“饿”字只走进学生的“

眼睛”里,当然不会深刻,因为对当今孩子来说,只有不愿吃的烦恼,根本没有挨饿的 体验,所以需要进一步引深,还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 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 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2、于是我说,“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凡卡每天挨饿时会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自己没有挨饿的经历,通过引导,孩子们就会联想到电视上那些难民挨饿得样子 :面黄肌瘦,浑身无力,无精打采的模样进入学生视野。通过联想,一些与饥饿有关的 词也会出现:如“饥肠辘辘”,“眼冒金星”等等。经过还原生活,“饿”字具体了,形象了。学生再走进文本,读句子才能感受凡卡内心的痛,朗读也会得以感染或震撼。3、在这个环节中,为指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句子,我还有意渗透了阅读要“咬文嚼 字”的读书方法,即:从语言文字中读出“言中之情,言外之意”,要从文字表面读出 文字背后的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如,得不到休息的凡卡是什么样的?挨冻的凡卡 是什么样的?即:走进文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文本说话,替人物说话。(三、)虚拟情境,转换角色

我们看电视、电影时,如果仅仅“看看”而已,剧中人物不论喜、怒、哀、乐,都 与我们的情感没有关系,但如果我们将里面的人物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孩子。再去看时,感受会大不相同。前几天,学校播放电影《妈妈,不哭》,再现的是汶川地震的情景。我本想和学生一起看影片,然后指导他们写观后感,可刚看了一点就受不了,那些被 埋在废墟下痛哭,呼救的孩子将我的心揪的太疼,使我总想自己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切 身感受,我就想,咱们的孩子为什么走不进文本,根本原因,是不能由“观众”转换为 “主角”,于是在处理朗读凡卡苦苦哀求爷爷接他回去的句子时,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 凡卡内心的痛,我采用虚拟情境,转换角色的方式了创设了师生共同帮助凡卡乞求爷爷 的朗读方式。

“在这漆黑的夜晚你听到凡卡深深的叹息了吗?在这漆黑的夜晚你听到他低低的/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556 4/5 “在这漆黑的夜晚你听到凡卡深深的叹息了吗?在这漆黑的夜晚你听到他低低的

哭泣了吗?在这漆黑的夜晚你听到他苦苦的哀求了吗?”经过情境的渲染,将学生置身 于一种凄冷,孤独,悲伤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也就进入了角色。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 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这哪是一封普通的信,这分明是一封救命的信啊,“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 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正是因为凡卡的生活太痛苦,太悲惨,所以他才一次次的哀求,一次次哭喊。通过情境的设置,音乐的渲染,孩子们的心与凡 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所以读就入情入境了,也就是我们说的,读出了味。“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真情融入文字中才能神形相聚,正如叶圣陶先 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其实,朗读就 是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 灵相通”,我们的读一定是生动,发自肺腑的。(四、)展开想象,补充留白。

好的文章会给读者留有许多想象、思考的空间,或启发想象,引发联想,或令人深 思,发人深省。或余味无穷,令人陶醉等,这种空白之处,正是我们钻研教材需要“扩 充”“补白”之处。

《凡卡》一课多出运用了省略号,我抓住了信末凡卡对自己学徒生活的总结概括 一句:

“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1、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发现在标点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先用!又用„„)

2、我又启发学生思索:凡卡先用一个冰冷的“!”向爷爷强调什么?激发学生 反复读句子,回忆他的学徒生活。

那“„„”一串省略号,凡卡又省略了什么?如果让你补充文字的话,你觉得凡卡 还想和爷爷说什么呢?(生:他会饿死的,将永远见不到爷爷了„„)3通过对“!”“„„”的剖析,凡卡悲惨生活格外清晰,学生对凡卡更加同情,更加怜悯。夯实了“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的训练。

经过师生共同研读,凡卡内心的痛苦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为凡卡命运担忧,使朗 读训练点落实到位。

三、如何解决朗读时间

经常遇到朗读的时间不够的烦恼,说到底,还是一个课堂效率问题。语文课堂的“

讲读”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所以朗 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以前也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可读前没有清晰的要求,读中没有/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556 5/5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可读前没有清晰的要求,读中没有 有效指导,读后也没有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反馈,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更没有 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起不到朗读的作用,失去了朗读的意义,还浪费了时间。

我们应该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正确地读课文,决不能做个读的样子,走走过场,草草收兵;像《凡卡》这样的文章,更要留够时间 让学生试读、练读,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感受,读出情境;时间哪儿挤出来?精心设计 问题,一篇课文,一条主线,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于读,让没有实效的小 组讨论让位于读。

四、如何合理选择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需灵活运用。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 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 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 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 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的作用,但也容易“滥竿 充数”。(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我们要精心 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 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 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学后记:

曾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一堂精心挖掘的课可称得上是老师的代表作,《凡卡》可谓

这学期,我的一篇代表作,虽然它很粗糙,很稚嫩,但毕竟用心用情去创作,自从3月 23号确定了这个课题,直到今天,凡卡这个孩子便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还频频进 入我的梦中,只要我一闭上眼睛,就会看见一个遍体鳞伤,面黄肌瘦的孩子,耳边还时 时传来他苦苦的哀求声,虽然这些天我与他一起痛苦着,煎熬着,但我知道,这个人物 只有在我的脑海中越生动,课堂上的他才会越鲜活的展示在孩子面前,展示在老师面前。

一堂课的创作过程是艰辛的,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这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 提升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感谢领导给了我锻炼的机会,更感谢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

朗读指导方法谈

“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读为主”则是在新课程实践中有识之士即时提出并经实践验证的有效的课程理念,随新课程的推进愈来愈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为此,在借鉴其他教师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朗读的几种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设计问题——指导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如指导读《荷花》第一自然段:“清晨,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读:①作者当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赞美之情——荷花味香;急切之情——急切想看到荷花。)②哪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感情?(一……就……,赶紧)③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这样训练,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诱导读

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朗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惨的……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三、运用体语——提示读

学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朗读教学时,可以运用体语提示学生读,用目光激发学生朗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朗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这样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朗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四、巧用评价——引导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读的反溃从这个意义上说,检测学生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对朗读的评价来看,大体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读所反馈的信息,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得到目标差距信息,再将差距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并启发学生调整原有信息,逐步缩小原有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因此,评价时既要“惜„墨‟如金”,又力求能“指点迷津”

五、借鉴述说——迁移读

读能促进说,说又影响着读,因为读需要借鉴说。其一,从说读的发展来看,一个人的口语训练,说早于读。人在不会读时,已经学会说。其二,从说读的目的来看,说是为了表情达意,人们说时既注意语意连贯——停顿合乎语言规范,又注意语气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乎情理。小学生的读往往只注重读出文字,而不考虑每句话的意思,也不考虑如何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其三,从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朗读要近于口语,像说话一样。”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吸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首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然后再用假想向别人介绍的方式说出课文的内容。通过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而且创设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时机;不仅引导读,而且又训练了说。

六、凭借教师——示范读

7.朗诵方法指导 篇七

一、以课堂为依托, 为个性化就业指导“筑基”

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而就业指导课程是必须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的, 这就要求高职院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这也是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必备要素, 而就业指导教研室能够让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法更加系统化。

1. 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采用“1+2+1”模式来完成:“1”指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2”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1”指就业专题讲座。这样的模式可以深入浅出为学生剖析未来的就业, 并以充足的知识储备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1) 个性化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介绍学校概况、规章制度等, 更是让学生走向自己所选择专业“世界”的最好时机。为了让学生能够以成熟的眼光看待专业, 学校可以尝试为每个班级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学业指导老师, 随时随地给学生解答专业上的疑惑, 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认可度, 更能让学生实时掌握专业的前景动态, 把握好自己的未来——就业。

(2) 个性化职业规划课程

在大一阶段, 学校实施个性化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热身运动。在职业规划课程里, 可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测试机制, 如职业兴趣测试、智力测试、一般能力倾向测试、性格测试等, 让大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课程中认识自我, 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理想, 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

(3) 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

在大二阶段, 学校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这课程是一个启动个性化职业规划的过程, 学校不应固守纯理论传授知识, 应该融入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理论知识“实化”、社交求职礼仪演示、心理调试、突发问题处理等, 让学生在模拟中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更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如社交求职礼仪演示, 能让人身临其境, 扎实掌握礼仪技巧, 而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一个人的自信心, 也更能让人在面试中挥洒自如。

(4) 个性化就业专题讲座

作为学生, 他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升学或者就业机会。学校应该适时的给予升学或就业方面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实时关注社会上的就业形势, 以帮助学生做出选择, 不要盲目的选择升学或者就业。学校可以通过应届毕业生回馈的信息, 分类整理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邀请该方面的专家来校做讲座, 而这类有目的性的讲座, 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校也可以邀请往届升学的或者就业的学长, 返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及感受。有的时候, 新老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以服务为支撑, 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全面化

对于在校生、应届毕业及往届毕业生,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 可以收集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 并适时的为学生进行剖析, 让学生能够勇敢并坚定地踏好每一步。

1. 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

为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 如招聘会信息等。就业服务部门会根据学生的需求, 把搜集到就业信息分类整理, 并提供给有需要的毕业生, 并适当地给他们做出相应的指导, 筛选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就业信息。而让就业信息服务个性化, 需要两个“助手”帮忙:就业信息网与联络平台。就业信息网主要用于招聘信息公布、与就业相关的所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师生交流平台。而联络平台主要用于就业部门向学生发送就业动态及就业信息, 学生如果有就业意向等情况, 可以通过联络平台或者就业信息网与就业部门沟通。在两个“助手”下, 可以精准的传达就业信息, 提高就业的效率。

2. 个性化就业推荐服务——订单班、专场招聘会

对招聘信息来说, 一般可分为综合大型招聘会、大型专场招聘会, 专场招聘会。而学校一般都会跟部分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而这也为针对个别专业的专场招聘会成为可能。在学校与企业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可以为提供“订单班”服务——该班是在毕业前一年内临时组成, 班内成员人数不等, 而班内成员的就业意向都是偏向某一工作岗位的。班级组成后, 再由企业人员负责相关入职培训, 然后正式入职。而专场招聘会, 是学校在整合就业信息之后, 筛选相对比较好的企业或者岗位, 然后向特定学生群体公布, 让他们参加该企业的招聘会, 企业与学生会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对方, 而这种形式能更好地让有特定专长的学生获得心仪的工作。

3. 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

就业咨询是就业指导中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 他们的疑惑很多。而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是一种一对一的服务, 形式也具有多样化, 如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线上咨询、信函咨询等, 而一对一服务主要是完成以下内容: (1) 个性化政策咨询服务; (2) 个性化就业心理咨询服务; (3) 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 个性化技能培训服务

就业指导是具有教育活动的属性, 而这类教育活动注重参与性, 这决定了在大学期间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的职业训练, 如工学交替、参观用人单位、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或服务、职业技能资格培训, 而这类教育活动, 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以创业带动就业, 使个性化就业指导“专家化”

创业,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是一种根据自己的性格、技术能力、机会掌握等因素, 简历自己的事业, 并且为了这个事业, 努力工作, 寻找资源, 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过程。在今年“两会”上, 提出了“创客”这一新名词, 而创客是微型企业创业者的代名词随着就业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自主创业, 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能创造就业机会, 而这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

1. 提供创业培训, 注重创新理念

现今使用的比较的多的创业培训有KAB、SYB培训, 但毕竟学生偏向自主创业的比例只占了学生总数的小部分, 但我们依然坚持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以SYB培训为例, 该培训属于精英教育, 使用的是小班课程, 讲授的创业课程很全面、形式开放, 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距离, 从而更好给予学生指导。其实在给学生培训的时候, 我们总会讲:创业培训, 不是简简单单传授创业步骤, 更是传授创新的理念, 创新理念可以灵活运用到工作中, 这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这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一个好方法。

2. 提供咨询服务及技术支持

在创业培训后, 学校的创业课程教师团队, 会全程跟踪三年以上, 为学生提供服务。服务的群体不仅仅是参加过培训的个体, 而是所有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因为学生的动向随着社会的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 创业实践——创业街、项目园、创业园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在校内开辟出一片地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小型创业活动或项目开发活动, 让学生有一个实践的地方, 从而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完善自身;而创业园的作用是企业孵化器, 在减少初创企业的成本的基础上, 辅助学生创业, 最终促成创业带动就业。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目标的最佳路径, 灵活的使用指导方法、因材施教, 可以让学校掌握所有就业资源, 物尽其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最大的收益者是我们可爱的学生, 这也是高校最求的目标, 而学生优秀了、竞争力强了, 学校才会越做越强。学校培养学生, 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实现人职匹配, 但这需要不断摸索尝试、不断发展完善。

摘要: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提出的, 而它的目标是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解, 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探索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方法, 以完善现今的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兰生, 吴越.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及方法[J].出国与就业:就业, 2005 (11) .

8.英语复习方法指导 篇八

一、了解教学进度、内容安排,并理解各教学活动的功能和用意,以在认识上与教师保持一致,

一般情况下,进入高三后,英语任课教师还要花一段时间进行书本教学,之后再进入全面复习。但月考的内容并不会专门针对书本教学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感到迷茫:考前复习什么?这个疑问反映了学生未理解高三的教学安排,这样也就很难进行个人对高三整一年的整体规划;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些疑虑:现在还讲课本,我们复习备考的时间足够吗?其实,无论是课本教学还是专题复习实际上都是某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其实都是专题复习。每周一次的连堂练习与每月一次的月考,既能保持学生的题感、卷感,也是检验各阶段知识技能巩固强化效果的机会。

二、整体规划整个学期/学年的学习,确定阶段目标

理解了教学安排,学生便可以结合教师的.复习进度内容,安排自己各阶段的巩固强化重点,整体规划一年备考的几个阶段。当然,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和定位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清晰的,可以在第一次月考后先安排其他月考的阶段强化重点,然后每次月考后再进行微调,

同学们在整体规划自己的备考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在教师的要求、个人的英语弱项、自己时间分配之间找到平衡点。

高三每月的考试并不像高一高二的模块考试,它们不是完全直接针对前一阶段教学内容的检测性测试,而是综合性的考试;如果学生有意识地主动规划自己各阶段的学习,就能主动地把自己的学习与每次月考联系起来、看到这些综合性测试背后各种能力提高的积累过程。除了做好每个月考阶段的目标计划,还需及时地进行阶段小结、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

三、科学有效地管理时间

1.需明确自己要管理的时间有两部分,主要由学习的内容决定:

1)必须跟教学同步的学习内容(如课本内容、同步练习、课堂训练等);

9.指导演讲方法技巧 篇九

一、开头要引人入胜

我认为演讲稿的开头,有二项任务: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的同感;二是如字义所释, 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 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如:

1、 讲几句幽默的笑话,用几句诚恳的话同听众建立个人间的关系,获得听众的好感和信任;

2、用某一件小事,一个比喻,个人经历,轶事传闻,出人意外的提问,将主要演讲内容衔接起来;

3、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国家领导人的演讲激发听众。

演讲稿的开头有多种方法,通常用的主要有:

1.演讲开头是开讲,就进入正题,直接提示演讲的中心。使听众一听就知道讲的中心是什么,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

2.介绍故事,说明根由。这种开头可以迅速缩短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急于了解下文。

3.提出问题,引起关注一开讲就能引发听众的 积极思考,把人们带到一个情境中去。例如:“同学们,请恕我问一问,今天为什么 邀我在这儿发言?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同学们,同大家在一起有什么相干?”

二、结尾要简洁有力,余音绕梁。

1.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的结尾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

2.这是演讲稿结尾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演讲处于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和情绪 都由此而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演讲,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最后印象就特别深刻。

3.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或以号召性、 鼓动性的话收束,或以诗文名言以及幽默俏皮的话结尾。但一般原则是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 印象。

指导演讲的写作要求

1、文稿有气度——先声夺人 竞聘演讲内容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竞争性,而竞争的实质,是争取听众的响应和支持。而做到这一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气势,“气盛宜言”。这种气势是正气、正能量的集中释放,而不是霸气、骄气和傲气。有了渊博的才识、正大的精神、宽阔的胸怀和对裕平达投资事业的忠诚及深厚的感情,你就不难找到恰当的语言和情怀表达。

2、内容有态度——真诚忠实 咱们都是跃跃欲试、“毛遂自荐”竞岗的。自荐,当然应该将自己优良的方面展示出来,让他人了解自己。但要注意的是,在“展示”时,态度要真诚忠实,实事求是,有一分能耐说一分能耐,接人气、接地气,不能为了自荐成功而“假、大、空”不着边际。

3.语言有力度——简练清晰 老舍先生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包含得多。”咱们竞岗竞聘演讲虽是宣传自己的好时机,但也决不可“长篇累牍”。应该用清晰有序的逻辑思维通过简练有力的语言把自己对价值提升的诉求表达出来。

10.初中作文批改方法指导 篇十

一.明确批改内容指标, 提高评价作文能力

在指导学生批改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改什么, 扣住哪些关键。就内容而言, 要求立意深刻, 思想健康, 中心突出, 可评最高分。要求如下:文章切题, 内容充实具体, 详略得当;材料典型, 围绕中心, 符合实际;认识透彻, 意境深远, 想象丰富;感情充沛动人, 形象丰满, 细节生动。就表达而言, 做到语言连贯、流畅、得体、生动, 就可以获得专项最高分。要求如下: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 词语丰富, 用词生动;文句有意蕴, 无语病。就结构而言, 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就可以得最高分。要求如下:开头扣题起笔, 开门见山, 点明主题, 造成悬念, 设下伏笔;中间条理顺序清楚, 过渡自然, 前后照应;结尾照应前文, 前尾呼应,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另外, 也可针对学生情况设书写指标和相关减分指标。

二.教给批改方法, 让学生学会批改

批改, 有批有改。大致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问题重在批。用词造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的问题重在改。批, 就是用语言对作文中的优缺点的分析、说明、评定, 是启发性的指点。批, 用批语, 批语有两种, 一是眉批, 二是总批。眉批就是对文章的某一部分的优缺点的指点、分析、说明、评定。眉批常写在文面的旁侧。总批就是针对全文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方面主要优缺点作总体评价, 指出努力方向。总批写在篇末。写眉批和总批须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启发性, 有的可直接写出具体的批改意见, 有的可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对问题有新的见解。二是针对性, 要针对作文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的进行批改, 尽可能一针见血, 好的, 指出好在哪里;错的, 说明错在何处,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道其所以然。三是鼓励性, 要以鼓励性为主, 多找作文的闪光点, 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以当次写作要求为重点, 发现作文长处。四是言简意明, 批语力求简明具体, 能说明问题, 切忌空话套话。写总批须注意方法, 应总观批改内容一级指标四个方面, 再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 具体审视二级指标13项。先整体后局部, 先重要后次要, 先优点后不足给建议。改, 就是对文章的修改。错误地方要修改, 多余重复地方须删掉, 前后颠倒或次序混乱地应调换, 遗漏或不足地方宜补充。只有这样批改, 才能对学生作文起到真正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敬业乐业, 诚心批改

作文批改是费时劳心的艰辛劳动。语文教师“既然选定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批改作文, 须得全力以赴, 专心致志, 把“苦”变成“甜”, 潜心批改。批改作文时, 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识水平, 批语需要写详细些, 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 哪写得好, 好在何处。哪里不好, 差在何处, 应该怎样修改。对缺点, 不能夸大, 不能斥责, 不能讽刺, 要坚持正面教育。教师批改作文绝不能用简单的“优、良、中、差”词语概括, 因为每一篇作文都自身不同的优点和不足, 简单的等级不能说明具体问题, 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 不足在何处。即使是最差的作文, 老师也得反复推敲, 沙里淘金, 耐心挖掘, 寻找他的闪光点。教师写批语时, 本着爱学生、理解学生、满怀爱心, 多动脑筋, 多下功夫, 措词准确, 语言生动, 批出个性, 批出特色。要表扬中有批评, 批评中有表扬, 让学生接受老师的意见,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1.高考复习方法指导 篇十一

据说“保持激情”(enthusiasm)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entheos”,字面意思是“神在心中”。对目标、理想保有一份虔诚一份神圣,“没有强烈的希求成功的愿望而能够成功,世上绝无此理,人间绝无此人”。所以,我常常提醒你们每一天问问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二、“计划前的行动大于行动前的计划”

首先是对备考系统的全面分析。从战略高度分析敌情布局,就要做好情报的收集与分析。认真解剖考纲和高考试卷,梳理系统,清点考点,理点串线,形成网络。熟悉试卷结构和题型特点,特别是解读命题思想和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始终把握备考的主动权,既要信任服从老师的指导和安排又不能惟命是从,外因要服从内应的需要和调配。备考的过程就是不断修补、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必须比照检视备考系统。

其次是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需要。通过高考真题的检测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漏洞,一般认为,如果存在问题无非是“学”与“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会学”还要“会考”,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需要区别对待。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问题把脉,“学”的问题集中在考点、题型上,“考”的问题集中反应在思路与规范上。找准弱点,才能确定用功的方向和策略。

还要熟悉学校及个人的作息规范,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我们的复习始终存在两条线的问题,有些时间空间不属于自己,必须遵从学校老师的规范要求。另一条线可以属于自己,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这些“业余”时间的规划利用。共性的东西不能不遵守,但更重要的建立个性的方案。

三、“良好的习惯是一种个人竞争力。”

习惯,即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可以多义理解的。所谓优秀其实就是习惯优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优秀的获得靠的就是习惯的力量等等。习惯养成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能力,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体现习惯力量的地方。

12.初中写景作文方法指导 篇十二

(一)写景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二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除了指花草山水、四季景色之外,还有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比如房间陈设、会场环境、商店橱窗等等;社会环境是指不同阶层的人物会有反映其不同身份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时代等。

(二)景物描写的文章有两种情况:一是全篇写景,因为鹦鹉具有观赏价值,通过写景可以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二是局部写景,也就是在写人记事中写景。在写人中写景,有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抒发人物感情这三方面作用,这三种作用常常融为一体。

(三)写景要注意:

一、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要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同,景物特点也就不同。

二、要服从文章中心,为主题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要为表达感情服务,通过写景,或直抒胸臆,或寄情于景。

三、要安排恰当的顺序,空间顺序是指景物的排列顺序,时间顺序往往是根据所见到的景物的先后排列。

1、时移写景法:

随着时间(时令)的推移,抓住景物在时间上所显示的不同特定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写景离不开具体的时间,时间要素和我们要写的景物以及景物所显示的特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如优秀作文《家乡的四季》:

早春,细雨如丝,几场春雨过后,山腰渐渐透出几分绿意,一棵棵长满荆棘的龙芽树上,绽出了一个个芽苞。再过几天,龙芽悄悄从芽苞中探出头来,这时,你就可以踏着布谷鸟的叫声去采龙芽了。

暮夏,走进树林,抬头仰望古木参天,数不清的圆枣藤盘绕在树上。透过树缝,可以看见藤上缀满了玛瑙似的圆枣子,城里人管它叫猕猴桃。它们一个个圆溜溜、绿莹莹,迎风晃动。你攀藤而上,摘一个放在嘴里,那甜津津的味道哟……

初秋,不等晨雾散尽,你踏入树林,就会发现像夏天夜空中的繁星一样多的蘑菇:小伞似的松树蘑,胖乎乎的大腿蘑,低头一看,踢倒的却是珍贵的鸡蛋蘑。它嫩白的外皮裹着一层红皮儿,恰似一个剥去皮的茶叶蛋,大概它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看着这些又肥厚又鲜嫩的蘑菇,谁能不心动呢!

隆冬,若在山间穿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从你脚下“扑棱棱……”飞起一群野鸡,惊得你的心狂跳不已。而被夏季的青草、秋季的野果养得胖墩墩的獾猪,也会突然在你脚下出现。它圆滚滚的肚子拖到地面,短短的四条腿,吃力地迈动着,行走迟缓。每年冬天,从腊月大雪封山,一直到来年三四月冰消雪化,小半年的时间内,獾猪就在洞里冬眠,那时您可以熏獾子了。獾肉能吃,獾油是治烫伤的良药。

这篇习作,作者运用了“时移写景法”,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征,对家乡不同时令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它们不同的特色。

2、定格写景法:

相当于摄像时拍摄静止的静态景物,将其定格成照片的写景方法。特点是: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所采取的观察景物的“视点”是固定的,所描绘的景物也是相对稳定的,多呈现出静态,景物画面没有大的动荡,一般也不变换。如优秀作文《我爱你,家乡的水库》:

万洞水库的水域宽阔,波澜不兴,水平如镜。明净如镜的水面照映蓝天白云和柳树姑娘的倩影,那颜色奇异、姿态万千的野花妹妹簇拥着柳树大姐,把她烘托得分外妖娆。早晨大雾弥漫的时候,整个水库沉浸在白茫茫之中。迷茫笼罩下的水库有一种朦胧美。不一会儿,乳白色的浓雾流动着,也减退着,浓雾薄了,透过薄雾的轻纱,水库中间的小岛便隐约可见了。阳光洒满水面时,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偶尔会有几艘渔船往返行驶,船桨荡起的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珠光,近处的水呈嫩蓝色,远一点的呈深蓝色,再远一点儿的便是水天相接了。

水中,树木倒映,让个人觉得仿佛有几个哨兵正在守卫祖国的南大门呢。水中,那活泼的鱼儿前呼后拥,挨挨挤挤,追逐嬉戏。

3、化静为动法:

把静态写成动态,使静物给人以动感的写作方法。世上的静物变幻多姿,各有其独特的面貌区别于其他景物。但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要通过各种方法,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

那么,怎样才能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呢?以下五种方法:

1、在景物描写中使用动感很强的动词。《海滨仲夏夜》中对“晚霞”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这里由于使用了“燃烧”这个动感很强的动词,从而使静态景物变成了动态。

2、色彩的变幻,赋予静景以动感。如《雨中登泰山》对“云”的描写:“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这里的描写,抓住了云彩的色彩的变幻:银(白)、金(黄)、红黑,从而给景物增添了很强的动感。

3、动静结合,使静景变为动景。《海滨仲夏夜》中:“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闪烁着,消失了。“霞光”是静的,”“波浪涌起”是动态,将两者结合起来写,使本来是静态的霞光也动了起来。

海滨仲夏夜 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

4、摹色描写法:

上一篇:大班重阳节活动下一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