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2024-09-25

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精选19篇)

1.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一

信息技术使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阳西县奋兴中学

关素芬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思想政治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问题的情境,体验新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政治课堂教学

活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课前就要做充分地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的活力才得到真正的体现。

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设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笔者在教学初一思想政治第一课第一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我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看课文P10的材料,提出疑问: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吗?如何利用自制力改变不良性格?让他们进行分析,这样有针对性地理解了健康心理,懂得对不健康的心理能有效地纠正。同时还展示了蔡小娴的图片和故事,说明她能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寻找友情。问:假如小娴用消极的心理对待困难,她会怎样 ?较好地拓展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在教学第一课第三框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时,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较好地学习了按照教材编排的几个方面并归纳:多读好书,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参加社会活动,锻炼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参加美育活动,陶冶道德情操和加强品格修养。再提问:除了这些锻炼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锻炼方法吗?让学生思考,还利用屏幕展示画面作提示,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基本能回答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参加旅游活动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过程的情境

情境教育理论十分重视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渗透着教育者教育目的的情境,利用直观、暗示、移情的原理,通过角色的转化,强化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情境教育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学习过程的情境可用实物演示、图画展示、音乐渲染、活动创设、语言描述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前面学习过程的几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可以充分挖掘情境中包含的情感因素,结合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利用教师自身丰富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将逻辑与情感的力量熔为一炉,使学生达到通情达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笔者在教学第一课第二框时,为了更好地展现我们生活的美好和有意义,用电脑连接一幅幅美景,使同学们感受到美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屏幕演示画面并讲解:西藏的色拉寺、昆明的世博园、丽江古城,还有底平线消失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它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杭州西湖的美景,许仙与白娘子断桥相会,云南的玉龙雪山,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象山水月,我们也会想到会唱山歌的刘三姐。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美不美?在来看,助人为乐,有社会公德,齐心协力对付坏人美不美?世界上最崇高的母爱美不美?美女美不美?我国闯入世界杯美不美?可见,像罗丹所说的,世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但要发现美,而且还要创造美。播放歌曲《明天会更好》,展示《愚公移山》的画面,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学习过程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体验新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问题有亲身经历之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讲述自己是怎样讲的,从而揭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以此让学生在教材中和从教师的分析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模拟前人的思维,在模拟前人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发展知识的快乐。

笔者在教学第二课第一框时,用屏幕显示:中学生的特点是易激动,不稳定。有时像迸发的火山;有时像泄气的皮球,那我们用什么来调节呢?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并亲身体验,最后懂得就是靠理智这道闸门,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

同学们平时当自己不开心或遇到麻烦时,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情呢?让学生们讲述。在 同学们回答了情绪最基本的类型:喜、怒、哀、惧时,用电脑把喜、怒、哀、惧的图象展示在屏幕上,再找一个同学表演,亲身的体验使他们进一步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调节课堂气氛

在政治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美妙动听的音乐、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二框时提出:同学们平时当自己不开心或遇到麻烦时,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情呢?让学生讲述,并师生一起小结:首先,我们怎样来转移注意力呢?引导他们看屏幕显示的:听音乐、散步、看电视、写日记、打球、收拾房间、到野外旅游,还有看看搞笑幽默的故事。播放搞笑片,《可爱的笑猪猪》。第二,合理发泄。怎样发泄?让学生回答,听歌曲:《男人哭吧不是罪》,哭不是女人的专利,我们可以大声地哭、大声地唱或者是做些剧烈的运动。在国外还有专门供人骂的公司、俱乐部。倾诉也是一种发泄,与朋友倾诉、打电话等,也可以把它写在笔记里。第三,主动控制情绪。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全部学生参与,闭上眼睛,默念“开怀大笑”、“喜笑颜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然后师生一起小结:自我控制,如考试 的时候;自我暗示,讲述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故事。(屏幕显示图片);自我激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屏幕显示,学生讲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的区别);将心比心,(屏幕显示李素丽故事);学会升华,同学们,调节情绪,我们要有点阿Q的精神,下面请一个同学讲一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课堂教学中,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最大的热情去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的密诀时说,成功的密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人类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领袖伟人无不是创新的典范。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解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试想,没有毕升的活字印刷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书报;没有爱迪生电的发明就没有现今的光亮与现代工业;没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就不可能有新中国人民的当家作主┉┉这一切都是创新的结晶。迈入21世纪的青少年,如果现在不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就很难立足很难生存与发展。因此,要自我加压,学会创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去创新。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2.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二

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 因为特殊的农村环境,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 家中拥有计算机, 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些学生,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电脑知识欠缺,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在农村, 有的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课, 而有的小学基本没有, 直接导致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 以至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负的心理, 对老师讲解的基础知识没有兴趣, 而多数基础差的学生则感到吃力, 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在“学电脑”, 而是在“玩电脑”。针对上述情况, 我觉得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 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进而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特别对那些计算机知识相当欠缺的学生, 我细心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如有的直截了当地回答, 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 有的和学生略作讨论, 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过程中, 我时常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 小心保护学生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 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二、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 尤其是初中的计算机教学, 它不需要进行过多、过深的理论教学,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 计算机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方法, 避免课堂枯燥乏味。当然, 也不能盲目地让学生上机练习, 那样, 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 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 一堂课中, 教师一般可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 然后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 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 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 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教学目的。有时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精讲重点、难点、疑点, 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操作实践。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繁琐复杂的操作, 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自己尝试的欲望。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面向学生认知实际, 实施分层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承认个体的差异, 主张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使每一层次的学生, 甚至每一个体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

首先, 教学目标要分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就要注意差异性, 要考虑学生家庭、社会环境, 以及个性、爱好、特长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可大体上把班级学生分为发展层 (好) 、提高层 (中) 、基本层 (差) 三个层次。确定的教学目标应与上述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相对应, 如对基本层次的学生, 主要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操作技能;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要求在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加强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层次的学生, 则适当拓展知识, 注意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这样, 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都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吸收知识,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 分层布置作业。信息技术课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知识后,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尝试着制作某些课件。对基本层次的学生一般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 通常是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可布置稍有难度的作业, 促进其思考能力的发展;对发展层次的学生, 可以安排难度较高的作业, 要求一题多解, 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最后, 分层进行评价。初中学生年龄虽小, 但大多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好胜心, 往往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其中, 对基本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 增强其上进心;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既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又要指明奋斗方向, 促使其不断上进;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则要用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优越自我。

3.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三

一、了解学生,找准切入点

教师设计任务驱动的对象是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要花时间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接触,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所想、所思、所感、所需,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需要落实的知识点与他们的兴趣爱好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设计出生动、有趣、实用、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

案例:在小学阶段上课大多数是玩游戏,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于是在这部分内容的授课中,针对鼠标的各种操作分别收集了打苍蝇、接鸡蛋、拼图形、钓鱼等几个有趣的游戏,在游戏前强调鼠标的规范操作,然后组织学生以竞赛的方式进行鼠标的学习,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二、创设情境,加速驱动

利用与学生学习、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或是学生潜意识中的情感因素如亲情、友情、好奇心等创设情境,找出那些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素材,然后进行整理、变形,最后设计出一个个能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的任务来。驱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任务探究,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自发地产生“我要学”的想法,形成任务。

案例:笔者在讲授图片的插入一节时,创设了如下情境,激发学生的任务驱动热情。在桌面上展示两个Word文档给学生观看,一个只有《玫瑰》一文的文字,另一个在《玫瑰》一文中配上精美的玫瑰花图案环绕在文字周围,图文并茂,学生观看后发出惊叹,有许多学生观看后主动问:“老师您是怎么做的?快教一教我!”看到他们那急切的样子,笔者暗暗高兴,卖关子地向学生提出了这节课的任务。这节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能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信息。

三、趣味设计,培养兴趣

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沟通,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出发,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愉快。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任务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在Photoshop教学中讲述选择工具和移动工具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我做服务员》的任务,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个图片,画面上有一摞空盘子,盘子的一侧有许多水果,下面有一个餐桌。笔者布置任务:上班了,老板要求你为客人选择一些水果放在不同的盘子中,摆放整齐,造型有创意,水果颜色、品种搭配合理,让客人看了喜欢。这个任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到很刺激、有挑战性,于是他们饶有兴趣地把一摞盘子一个个摆满桌子,兴高采烈放上自己喜爱的水果,造型各异,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展示评价时各抒己见,兴致勃勃。完成了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椭圆选择工具(盘子是椭圆形)、磁性套索工具(水果是不规则的)与移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当水果不够用时,有的学生还学会了复制、粘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可谓是一石三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留有空白,开放空间

“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冲动。给学生一个空白,他(她)会描绘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使任务有扩展点,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和创作,进行思考和尝试,并且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完成任务,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案例:在Photoshop教学中,笔者把选择工具及色相、饱和度内容进行组合,在课前,笔者了解到女学生大都喜欢时装、花卉,男学生一般都喜欢汽车和摩托车,而且现在的学生都特别有个性,喜欢有自己的风格。于是,笔者设计一个《真我风采》的任务:提供一些时装、花卉和流行车辆的图片,要求学生利用选择工具及色相、饱和度的着色选项,对时装、花卉、车辆等进行再创作,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色彩的作品。

通过作品展示体现出学生首创精神,他们独具魅力的想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学习,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五、统筹兼顾,注重层次性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应该做到统筹兼顾,注重层次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让所有学生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

具体操作时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实际水平自愿选择合适的任务。一般设计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开放性任务。基本任务有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提高任务没有具体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挖掘自身的潜力。开放性任务教师仅给出基本要求,内容和形式,主题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学生自由空间更大,展示才能机会更多。

六、及时反馈,注重评价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另外,在评价时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在探究任务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案例:学生完成了《名片设计》后,教师选出几幅作品,大家一起来评论,畅所欲言,说出成功与不足之处,并由学生本人来说明创作的意图。通过展示与讨论,让学生明确作品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之处,共同提高。

4.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篇四

———县送教下乡学习心得与体会

12月8日,我参加了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此次 活动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两位出类拔萃的教师 的讲课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身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 足。下面我就这次听课谈几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构建了创新的体育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这两节体育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 堂才会更加充满活力。教师能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 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外教师还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 导学生排除障碍,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今天的观摩课上,我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 确,能为教学服务。她们在上课时能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 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初中学生 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创 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比 如:黄滢的萝卜蹲游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教学服务

(三)、只有鼓励尊重才能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在上课时,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项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进程。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宽容引导,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倾心交谈。老师真诚地将温情的种子播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学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才能感知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诚的情感。(四)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提倡自主学习,但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让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今天的教学中,教师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他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灵活有趣师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通过这次听课,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两位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也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原来可以如此的默契„„看到两位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两堂课,孩子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感触颇深,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她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现在到处都在提学生的减负问题,而减负的根本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要成就高效的课堂就必须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今天的课上我感觉到两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因而我也在课上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本次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5.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五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方静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也是一门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教师要致力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就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吕叔湘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一、活力,从导入开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等。

二、情境创设,活力课堂的催化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和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努力创设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江雪》一诗,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诗中描绘的场景。这样边吟边画,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古诗内容,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三、灵动,活力课堂的主旋律

语文课堂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人”字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也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四、让激情成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激情不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活力四射,风采迷人。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让我们一起来构建活力的语文课堂吧。

6.“兴趣教学”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篇六

“兴趣教学”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万 娟

感谢“新课改”给教育天地洒下新的阳光、注入新的活力!让作为初中英语教师的我幡然醒悟了:坚决拒绝满堂灌!完全摒弃题海战!和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彻底决裂!走进“新课改”,我选择了“兴趣教学”!努力全方位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从兴趣索然到兴趣盎然,从厌学到乐学、善学、会学!在新课改的阳光下,我们的英语课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成了学生的“快乐大本营”!因此,学生都说:“是新课改,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妙趣横生,充满活力,我们越来越爱学英语啦!

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消除不良因素,抓住“兴趣点”,展示“兴趣点”,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找准最佳的切入点,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使“兴趣点”的挖掘、增强和巩固起到以点带面,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作用。

其实,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学生还是蛮喜欢这门课的,可是,由于老式的课堂教学把“英语学习”和“背背背”“默默默”捆绑在了一起,把英语教学塑造成了“满堂灌”“题海战”的代名词,而英语对学生而言,和英国一样遥远而又遥不可及,一下课就没影儿啦,完全体会不到:英语其实和汉语一样,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所以,过了新鲜劲,学生就不怎么喜欢甚至厌学这门课了,真是“奈何!奈何!奈若何!”啊!然而,“新课改”的春风催生了“兴趣教学”,给教育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的英语课焕然一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的英语课,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个个都成了“角儿,教师主要做幕后的“导演”,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家不再紧张,不再怕说错或发音不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笑话,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事做,整堂课有声有色,充满欢声笑语,例如,在教学animals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游戏,让学生想办法装扮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再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把学习内容融合到学生喜闻乐道的话题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个个都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表演,学习效果出奇的好,真是棒极了!这样的英语课,学生乐意上!这样的老师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英语,学生当然愿意学啦!

教师通过花样翻新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型英语课堂的又一亮点!比如,通过实物展示、投影播放、动作表演和简笔画,巧设情景,可以把词汇更形象具体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灵活多变的交互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创设学生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来突破语言关。记得在学习介词“in,on,beside,under”等的用法时,因为抽象不太好理解,我就设计了下面的课件来辅助教学:画面上先出现一个漂亮的小屋,里面有sofa,bed,table等家具,还有banana,apple,toy等实物,一个小女孩进来找东西,配音“Where is my toy/apple/…?引导学生回答“I t’s on the desk/under the sofa/…”等等,随着鼠标的点击,苹果、玩具等随即出现在桌子上、床下、沙发旁等,鲜艳的卡通画面配上充满童趣的标准发音,再加上实物的真实移动,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掌握了介词及其具体使用语境。而在学习Can you play the guitar ?这一单元时,我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的,就是在一个大纸箱里放入football,basketball,guitar等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同时还备有英语说明卡片,让学生通过work in pairs 或work in groups等活动猜这些礼物,猜对了就能如愿拿走the gift,否则的话就和礼物无缘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甭提有多高了,真是你追我赶啊,惟恐机会稍纵即逝礼物被别的小组抢去了,而且在后来的practice中,这些礼物和卡片又多次以击鼓传花等别样的活动方式派上了用场,通过这些有声有色花样翻新的活动,不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更接近于学English用来交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原来并不遥远,其实就在眼前啊!如此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新型英语课的另一闪光点是作业布置更加注重趣味性,多样化、灵活性、层次性,难易更适中,更富有启发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生活英语大搜索”活动,捕捉身边的英语,比如采访、贴英文标签、观看英语节目等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英语就在身边,随处可见,再也不像英国那么遥远了;而制作英语贺卡,单词卡等制作型作业,则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了I can do it in English!的乐趣。有时候,我也会布置改编对话、故事等创编型作业,来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鼓励、支持和表扬,在我看来,学生人人都有闪光点,要让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学习更有信心!这样的作业,谁还不乐意做呢?还有谁不乐意参与活动呢?

应运而生的兴趣教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花样翻新、充满生机!让我们的教师更智慧、学生更聪明!让羞于开口的学生活泼起来了!也让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而融洽!让我们高声呼喊:“新课改,我们欢迎你”“兴趣教学”我们喜欢你!

7.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七

1 在质疑探究中巧借信息技术捕捉“生成”

疑问是探究的动力, 质疑是学习创新的起点, 是教学动态生成的基点, 而信息技术则是教学的催化剂。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 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课堂上, 我经常鼓励学生读文质疑, 根据学生产生的疑问, 因势利导, 并适时利用课件为课堂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 为课堂注入活力。

例如, 教学第八册《十六前的回忆》一文时, 新课开始, 我就利用课前准备课件配音问孩子们:你们在读这篇课文时, 猜猜会遇到哪些问题?”我话刚说完, 教室里就书声琅琅, 学生脸上的表情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时而满脸严肃, 时而疑惑不解, 时而紧锁眉头, 时而陷入沉思, ……, 在学生朗读课文后, 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如“李大钊手持手枪但为什么不向敌人开枪呢?”“李大钊为什么不跟亲人说话呢?”“在法庭上李大钊为什么不跟敌人讲道理?”

2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更直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延伸与教学内容拓展助力。即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课文中那些相对抽象的形象描写, 运用影像技术, 为学生展现准确、直观的形象, 让学生把文字与具体结合起来, 实现学习的高效。主要有两种形式:纯粹图片, 直观展示。例如, 在教学《荷花》时,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把各种荷花、各种环境下的荷花图片展示出来, 让小学生对花的外形、颜色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立体性直观展示主要是视频形式或音乐引导形式, 如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那些著名景点的荷花景象, 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视频中插入适当的音乐, 为学生创设展开想象的意境。

3 多媒体变静为动激发浓厚写作兴趣

学生觉得作文难, 是因为其观察能力不强, 觉得无话可说或言而无序。因此, 在看图时,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运用多媒体, 播放生动形象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再通过情节的自然发展, 让学生明白, 观察是有一定顺序的。

而场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也必须掌握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所作的描写, 它所表现的是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场面描写中, 既有环境的描摹, 又有情节的渲染, 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 点面结合, 富有层次。动画片《灌篮高手》既能为学生的场面描写提供素材, 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因此,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习作目的去观看《灌篮高手》, 为指导学生写“比赛场面”打下基础。例如, 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樱木花道与对手决战时, 那激烈、精彩的比赛场面, 樱木花道精湛的灌篮技术, 以及在篮球场上的顽强拼搏精神, 正是学生要学习的。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进行具体的描写。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然后, 让大家一起分享灌篮高手樱木花道的风采。结合讲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这些寓教于乐的情节和故事, 将真善美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容易接受, 乐于接受。无论是单向设计还是综合训练, 都能贴近学生,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使语文课充满活力,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小学语文课堂, 把信息技术作为师生风采展示的舞台, 实现了学习高效、氛围热烈、创新思考多与交流互动多的过程与效果的精彩统一。

摘要: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现状看, 许多教师没有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理论和有效的应用方法或实用模式, 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8.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八

关键词:导入;信息课堂;活力

如何设计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研讨和提炼,简单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导入的技巧。

一、激起学生积极快乐的情感

一般说来,愉快、喜悦、满意、羡慕等积极的内心体验能激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而恐惧、焦虑、烦躁、厌恶、漠然等消极情感体验会筑起学生的心理屏障,阻碍和抑制语言信息的输入,对学生产生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精力充沛、情绪饱满,以自己开朗乐观的精神,充满自信的目光,热情奔放的语言感染学生,会促使师生进行快乐的教学互动,使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进入愉快的体验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光。孩子们喜欢唱歌、听音乐,好动,好奇;喜欢玩游戏,爱表演;喜欢儿歌、童话故事;好挑战,好胜,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导入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这些特点出发,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快乐情绪,享受信息技术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使师生都能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内心良好体验。

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未知热情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要求教师“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起儿童们的未知和求学的欲望。”教师善于变换教法,敢于创新,有意制造悬念,会用适当的富有幽默性的语言表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做好学习的准备,顺利自然地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上来。这样,形成一种乐学氛围,师生双方和谐的获得快乐的精神交流和知识能力共享。

四、适时赞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大作家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赞扬的话可以使我愉快地生活三个月。”人的精神生命确实需要各种知识,需要被赏识。教学导入时,教师适时夸一夸有所进步的同学,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按照动机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小学生心理特点,我感到教师授课时像魔法师一样,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激励、赞赏、快乐、悬念伴随学生,会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教学相长,效果更加明显。

9.教学反思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九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也是学习共同体的首席”。教师包揽课堂的一统局面,必须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牵鼻子”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神通。

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创设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2、建构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建构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通常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和集体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读、说、议、写、练,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了学习体验,感受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愉快。

3、研究教学策略:

⑴、关注教学进程:要注意把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如黄老师在《小抄写员》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研究课文思路兴致很高,及时调整预案,改为分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板书。师生互动中产生了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因而这样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⑵、改进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课堂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的舞台,教者应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去发现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快乐地飞翔,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10.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倡导“小学英语课应该以课堂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所以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如何进行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我几年来的实践教学,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个活动都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要思考和明确设计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通过活动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活动与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是否相关,活动是否必要,活动是否体现了教育价值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新目标也应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因此,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应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

总之,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要紧紧相关。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使每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要考虑其层次性,使课堂活动不仅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而且要连贯、紧凑和循序渐进。

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评价的激励作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

如竞赛、游戏、表演等进行教学,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堂活动设计要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以孩子们为中心。

大家都知道在现在的课堂上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并且以鼓励的语言和和蔼态度来鼓励孩子们,让学生们大胆地说,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性,让他们超越自己迈向成功!

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激活教科书, 激活课堂活动,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在教学中, 我们应想方设法, 利用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收音机等, 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 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小学英语第三册Unit 6 Shopping 这一课时, 就利用共享中的教学软件, 将各种商品的图片展现在电脑上,让学生充当购物者, 运用所学过的句型进行现场模拟练习, 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则充满激情, 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 并能模仿自编自演对话, 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

三、创设和谐气氛,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巧妙的创设情景,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又可以利用好小学生这种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 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 他们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 将学生置于

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如组织课前活动时, 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开展Free talk 活动, 其中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问候句型、自我介绍句型, 以及日期、天气的正确表达方法,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例如,在学习完了表示颜色的词之后,为了加深学生思维上的形象记忆,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课,与自己喜爱的小伙伴开设颜料店,老师发给各组red、yellow、blue三种颜料,由学生亲自动手组合这三种颜色,重新创造新的颜色。随后,学生可以到各个颜料店去买颜料,店主与顾客围绕“What colour do you like?”“I like red/orange/purple„”进行创造性的交流,顾客将要买的颜色说对了,店主就可以将颜料出售给他,否则顾客只好再到别家店铺去买了。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四、教师转变观念, 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 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因此, 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 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 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 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不会感到厌倦, 对知识记忆得也特别牢固, 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设计有趣味的课堂活动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好地参与语言的学习。

1、贴近生存空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

2、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培养学生生活感觉的活动

3、解决生活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活动

五、结束段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无疑给了学生应用和练习所学英文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把握好这个平台,使语言的学习不再枯燥,且使语言的学习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工具性、使用性,让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成为历史

11.精彩有效的评价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一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评价语的有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独立意识尚未形成,所以对老师的评价非常看重。然而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却存在着因“语言贫乏”、“马虎了事”、“机械重复”等导致课堂评价出现了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呢?本文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初步总结出与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语有效性密不可分的几条要素:

一、评价语的有效性与教师解读教材有关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若要语文课堂的评价异彩纷呈,课前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地抓住课文的灵魂,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预设。这里的预设是指为学生预设互动交流的机会,搭建课堂评价的平台,使课堂教学有效、精彩。

课例: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时,老师在带领学生读完课文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师:“读着读着,你们的小脑袋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学生1:“母亲在油灯下缝衣。”

师评:“深夜缝衣图,多感人的画面。”

学生2“母亲送孟郊到村头”

师评:“依依惜别图,多难忘的画面。”

学生3:“生长在路边的小草”

师评:“阳光小草图,生机勃勃的画面。”

……这些巧妙的评价肯定了学生,渗透了概括能力的培养,逐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将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使这段话的内涵更丰富。

二、评价语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机智有关

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流程。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在老师带领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有个学生就文质疑,提出课文最后一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句话好像跟课文没有关系,那么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写上去呢?”这位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里的鸟暗指老人,而是说:“你真是火眼金睛啊!我只注意到扫路人,而你连小鸟都注意到了!读书是多么仔细啊!任何细小的东西都逃脱比了你一双锐利的眼睛!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写小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到文中寻找答案。”老师结合学生所提的问题,切实准确地给予评价。这样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给接下来的教学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过渡。

三、评价语的有效性与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有关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灵活多样、随机变化,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独到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就会喜欢你,也会喜欢语文这门学科。

执教苏教版《桂花雨》一课时,老师让学生用缠着的语气来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学生1:“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语速过快)

师评:我感觉到你迫不及待要去摇桂花了。

学生2:“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撒娇的语气)

师评:我听出来了,你是一个很会撒娇的小姑娘,

学生3:“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语速很慢)

师评:你不但语气缠人,连眼神里也缠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课堂评价语言教师在课前是很难预设的。因此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不断积累,用智慧和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四、评价语的有效性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教师的每一个语言每次评价都会直接影响到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评价前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由于客观因素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不相同。在评价时,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而评价语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喜欢听到教师的赞扬。在赞扬声中得到自信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学生朗读课文后,老师可以说:“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对于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可以说“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等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确加以引导。”老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检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将文本、学生和教师拉近,使三位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语文课所独有的充满文学气味的课堂。

12.有效评价,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二

可见, 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

一、创设评价氛围, 让课堂活跃起来

1. 创设情境, 激发评价期待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 能激发学生形成一种评价期待。而所谓的“情境”指的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迅速, 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能唤发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一种激情和活力, 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受到同学、教师的赏识。

如:在上《搭石》这课, 上课时, 我把课前准备好的砖头, 有序地铺在地上, 并在砖头上来回走了几趟, 我的举止很快就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 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议论:“龚老师这是怎么啦?难不成今天玩什么游戏呀?”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睛, 我觉得应该揭示课题了, 于是, 就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21.《搭石》”这几个字, 同学们见了这才恍然大悟, 趁着这个时机, 我忙提出一个问题:“说说刚才老师在干什么?”话音未落, 不少同学就举起手, 有的说:您刚才在铺搭石;还有的说:您刚才不仅铺了搭石, 而且还在搭石走了几回。听了孩子们的不同回答, 我赞扬道:“你们有一双慧眼, 真会观察, 还能用上‘搭石’来描述老师的行为, 看来, 你们对课文的预习比较深刻。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 作者家乡的人们为什么要搭石?通过搭石, 你了解到他们的哪些美好的心灵呢?课就这样在富有探究、期待的问题中渐入佳境。从孩子们那专注的神情中, 那声情并茂的朗朗读书声中, 分明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对知识的向往。

2. 利用环境资源, 形成进取态度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在教室内外一块黑板, 一根粉笔, 一棵树, 一个花坛等—景—物。都是孩子们学习、游戏的好伙伴, 都是不可忽略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们能合理科学地利用, 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能促进他们形成一种强烈地进取态度。

记得那时是任三 (5) 班的语文课, 教室外有一棵碗口般大的枇杷树, 每到春夏之际, 就会结出累累果实。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它。一天, 上课铃声响过许久, 教室里仍未安静下来, 而这节课的任务是要求孩子们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看看孩子们那余兴未尽的神态, 我便把目光转向了窗外, 静静地望着那棵茂盛的枇杷树, 也许是我的神情感染了大家, 他们很快也把目光投向了窗外。此时, 我故作神秘地说:“你们听到了枇杷树爷爷在说些什么吗?”孩子们一听先是面面相觑, 接着就问道:“它哪儿有嘴巴?”听了他们的问话, 我知道孩子们的好奇心给激发出来了, 便趁热打铁地引导道:“有呀, 它的嘴就是叶呀, 枝呀, 躯干呀……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们与人类有多大的区别?”接着孩子们不仅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 还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我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你们真会观察, 现在你们能把枇杷树爷爷说的话告诉老师吗?”孩子们一听, 个个跃跃欲试, 似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我见了亲切地说道:“你们呀不但有一双慧眼, 而且是一个小作家, 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吧。”他们立即提笔洋洋洒洒地写了起来, 看着这场景, 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们常为习作指导而伤脑筋, 如果大家都能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作为习作素材那真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呀, 再加上教师们有效的评价, 就能激发孩子们积极的进取心。那么习作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二、主体性的多元评价, 让课堂灵动起来

1. 鼓励自我评价, 树立自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赞赏。还要善于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孩子们的一次自我展示。一次自我满足, 一次自我创造, 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如:一位教师上的《月光曲》一课, 就是以自我评价的方式,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 当她请了一位同学读了课文后, 便亲切地问道:“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那位学生腼腆地说道:“课文还算读得流利, 只是没把第八自然段的感情完全朗读出来。本来月亮刚升起时, 海面上比较平静。我却没把这种平缓的语气读出;当月亮越升越高时, 海面上波涛汹涌, 我读得又不够激昂。”说完那名学生沉思了片刻, 提出:“老师, 您能让我再读一遍这段话吗?”得到老师的允许后, 他又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 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信心地树立,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 关注生生互评, 构建和谐

当大多数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基础, 自然能对他人的学习行为发表自己独持的见解。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功能。大力倡导生生互评的学习方式, 在相互评价中既纠正了别人错误, 也提高了自己。同时, 还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

如:在上《鸟的天堂》这课, 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 而第二个又不加呢?问题一出, 董思琦同学就举手答道:“因为第一次未看见一只鸟。”她刚坐下, 邱崇婷同学就补充评价道:“我同意她的说法, 但更主要的是当时作者只看到那棵茂盛的大榕树。”话音刚落就赢得了一片掌声, 这时张炫之又补充评价道:“她们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正确, 只是, 第二天清晨, 作者的确看到有许多鸟儿在那棵大榕树上幸福的生活, 是鸟儿快乐的家园。所以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 而第二个就不要加了, 他的精彩评价, 同样获得了掌声。这样一个突显课文重难点的问题, 就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完成。

3. 倡导师生互评, 体现民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地全面推进, 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评价、激励等教育功能。尤其是师生互评的方式, 更会受到孩子们的推崇, 它既营造出浓浓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又能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三、多样的评价法, 让课堂丰富起来

1. 评价要及时, 有层次

对于表现进步的孩子,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更深入, 更专注地学习。

而这种语言评价不但要及时, 而且还要有层次区别对待, 否则将会削弱评价的激励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个体差异, 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因此, 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 多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不同需要, 倾听他们的心声, 多创设让他们展示的舞台, 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那怕是他们能读通一个句子, 写对一个字, 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赏识, 鼓励,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关爱, 全面呵护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 又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常对他们提出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 以探讨式的评价, 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当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便神采飞扬地赞赏道:“真了不起!你们都是未来的小科学家。”这种及时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发掘他们的潜能, 还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评价要中肯, 有针对性

中肯的评价语言, 是对于那些表现出色的孩子的赞扬, 这样的评价语言, 对于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多些激励赏识, 少些批评指责”。

但也不能一味的无原则的包容错误是非颠倒, 黑白不清。这样的评价语很容易, 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迷失了努力的方向, 让他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从而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智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因此, 我们要有针对性, 要有原则性, 对存在的问题, 要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 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如吴静同学, 你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你如果能将朗读的声音再响亮些, 那就更棒了!而对于学生的优点, 正确的要及时加以肯定, 加以赞赏。

这种课堂评价, 针对性强, 既有中肯的表扬, 又有婉转的批评, 两者两相结合, 它能鼓励优秀, 指出不足, 激励后进。

13.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三

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

摘 要:数学课堂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情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激情,富有活力,达到数学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激情;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应是活跃的、富有活力的、带有情感的学习活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手与脚、头与脑及学生的五官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鼓励学生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做成事情的最基本前提,数学课活动也是如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他没有自信的话,他就不会跟随老师的思维参与到课堂知识的探究中,表现的仅仅是一台接收机器而已。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信充分地调动起来,具备了自信,才会有兴致投入学习中,数学课堂才有激情,才有活力。 鼓励学生自信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语言、眼神或是一个手势,学生的自信就会树立,他们才会有勇气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敢说了,才有可能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些任何时候都不参与的学生,教学中就应关注他们,将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看到他们的点点滴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进行表扬。他们就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学习成绩就会逐渐提高。 二、平等激活课堂 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的是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去展开,体现师生心灵交汇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有在这种师生平等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才会激情,才会有回应,才能去探究,才能去沟通,更能够交融。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才能激活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营造展示舞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积极的、向上的师生互动活动,我们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新思想、新理念。只有我们数学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华能力就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展示出来,学生的思想火花才会有新的创造与冲动,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新模式的数学课堂才会呈现出来。富有情趣,充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才会随之而产生。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弘扬人之主体。可以这样说,如今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富有灵性,充满活力,学生才会茁壮、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李红.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02). 编辑 鲁翠红

14.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四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枣庄镇中心小学

王广鹏 2011-8-17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叫王广鹏,男,现年33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1997年9月从阜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枣庄镇中心小学任教,担任过少先大队辅导员,现为该校的德育副校长,十四年来,我以满腔的热情默默奉献家乡教育事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培育出了满园桃李,更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收获了不少的荣誉。

2003年8月被授予“阜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2004年在颍东区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中被评为“师德标兵”。2006年,阜阳市教育科研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成员,2007年12月结题。2008年9月被评为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2009年接受阜阳市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组采访,收到了较好的反响。2010年参加了安徽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多次承担区教研室组织的授课任务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领导、同事的热情帮助有很大的关系,但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更如何克服以前的“教师一身汗,学生没事干”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开始,教师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学习。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鸡兔同笼》一课时,通过鸡变兔和兔变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假设全是鸡或兔时的解决办法,再与列表法、画图法进行比较,从而优化了算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主题的思维活动。其实,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如鱼得水,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2007年9月执教的《线的认识》获区级一等奖.。2006年《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观察与反思》获市数学论文二等奖。2006年6月体育教学设计《小青蛙找家》获区三等奖。2007年《线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在《颍东教研通讯》第6期发表。2008年《一课三练,越练越精彩》获区论文一等奖。2010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2009年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2010--2011年暑假,被阜阳师范学校继续教育中心聘为授课教师。

15.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五

一、注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是否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对学习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数学是一个由低级阶段的数学慢慢向较高级、复杂阶段的数学课程转变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即使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很基础, 老师也应该耐心给予正确引导和解答,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与学生实现互动, 避免出现老师自己板书、讲解, 忽视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 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给出多种解答方式和方案, 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 带着思考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这样, 学生就由过去被动的地位转为主动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成功完成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教育学界提到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育界备受推崇. 多种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新课标的主要任务之一,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的,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 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能体验到的生活实际出发, 促使学生带着好奇和问题学习, 主动去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 从而感知到数学的乐趣,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如在讲述五年级数学课本中“轴对称”这节内容时, 老师可将准备好的模具拿出来, 先告诉大家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组织学生动手画出生活中观察到的轴对称图形, 老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对其中错误的图形进行纠正并告诉同学们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还可以在老师的示范下, 用剪刀剪出美丽的蝴蝶、漂亮的五角星等图案, 通过剪纸的方式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还会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例子, 享受了探究的乐趣, 获得了知识和活力.

三、课程设计应结合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很多都可以直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来, 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但是,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相应的课堂设计却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与生活距离较远, 不能很好的将教学内容结合实际. 因此, 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讲清课本内容的来源和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 从而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讲授“容积”这节内容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参与实验, 准备好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容积和足够的水, 通过学生将不同毫升的水倒入容器中, 观察水的高度与容积的关系, 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另外, 小学数学的内容设置要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过于枯燥和高深的内容都容易打消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老师应该由浅入深地讲解, 基础知识反复讲解灌输, 让学生们打好基础, 从而迎接更加深入的学习内容.

总之, 要想使小学数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 只有这样, 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才能真正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艳.以生为本, 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1 (12) :82.

[2]邓春梅.让学生带着兴趣学数学[J].教学研究, 241.

[3]张关锁.构建课堂体系提高教学质量[J].山西教育, 2002 (19) :12-13.

[4]金惟秋.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上海教育, 2000 (9) :56-57.

[5]马玉晓.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8) :103-104.

16.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效整合

语文,是传统的基础性学科,作为教师,要做好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教学空间不够宽阔、情感氛围不够浓厚、教学内容不够生动丰富等等。如果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将能很好地突破这些教学困境,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养成

朗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最重要、最常用的阅读手段就是朗读,它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作为一项口头语言艺术,它通过创造性地還原语气,使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灵动有声的口头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相关课文描述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继而通过声音来表现这种感悟,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养成。

如教学《草原》这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图促读,以视频促读、以音频促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经验也有限,他们难以想像草原到底有多美,那么这段优美的文字也就难以真正到达学生的内心。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旖旎的风光,配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草原的美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用眼观风光,用耳听音乐,用心悟美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爱上了朗读。

二、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的父亲在维护世界和平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今的世界依然硝烟弥漫、动荡不安,但是对于身处和平幸福的中国孩子来说,他们很难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怎样的灾难。因此,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战争纪录片,并且定格在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惨场面,让学生深切地去感受。有几个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伤心地流泪了,带着这样悲痛的心情进入课文的学习,就很容易理解了。

再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游人经过这条孔隙的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也很有帮助。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这一课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小杨科的悲惨生活。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人类掌握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劳动都非常重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它的语言具有概括、含蓄、跳跃等特点,因此在把它通过语译初步弄懂之后,还要根据诗歌原句的提示,调遣自己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出诗歌的情景,才能真正深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如《江畔独步寻花》一文的教学,我运用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小径,观赏春天的风光:鲜花朵朵,层层叠叠,蝴蝶翩翩,娇莺恰恰。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来了,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古诗的含义。

《海底世界》一课中描写海底的声音是极为丰富的,但是孩子们并没有亲身体验过,仅仅凭借这些文字描写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此时我们恰到好处地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听到了“像蜜蜂的嗡嗡”“像小鸟一样的啾啾”“像小狗一样汪汪”……这是多么美妙和一种体验呀!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还能补充出许多声音呢:像小猫一样喵喵、像树叶一样的沙沙、像雨点一样的嗒嗒……

课文《秦兵马俑》中“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走进它们的身边,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为帮助学生感受将士们当年的英武和复杂的神态与内心,仅仅文中的插图是不够的,这时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感受氛围、感悟情感提供便利,这样的资源利用既在文本之中拓展,又向文本之外拓展,丰富了文本空间,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背景播放《望庐山瀑布》的朗读音频,同时视频出示香炉峰的远景镜头:山峰上白云缭绕,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香炉散发出的缕缕紫烟;接着,出示全景镜头:一条瀑布从峰顶直挂到山下的潭面上;再出示近景镜头:瀑布飞流直下,壮观无比,这样让学生理解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含义。最后,出示从仰视角度摄制的峰顶的瀑布与天相接的画面,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情景自然浮现在学生脑际。这样,通过直观而形象的信息技术手段恰当演示,使学生很容易就领会了全诗的意境。教师循序渐进地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按一定规律观察事物的习惯,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7.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七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性、探究性问题、动手实践的活动及充满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生动情境,有助于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二、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活动性情境

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比如,学习排列组合时,可引入排队的小游戏或者摸球的.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排列分顺序和不分顺序两种算法。在学习圆、椭圆形状时,可教学生动手用简单的工具画椭圆,通过动手,引导学生对椭圆给出自己的定义。实践是建立主体和客休之间情感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制作、小游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抽象知识的加工。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创造生动的情境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数学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加上贯穿在其中的数学原理让学生感悟数学应用的真实性。这两种途径都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了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18.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八

内容摘要: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做教师的也要有善于倾听的耳朵,怀一颗细腻的心倾听学生的童心、错误、奇思妙想和“弱势”声音。不仅要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仅是发言热闹的课堂,更要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

关键词:教师课堂倾听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学会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机敏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境,仔细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去灵活地调整教学、组织教学,只有在倾听中捕捉宝贵的教学机遇,好好加以利用,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让数学的耳朵幸福起来。

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倾听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听而不思,随意应付

一位教师在教“长方形的认识”的时候,请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长方形的例子。

一名学生回答:“铅笔盒是长方形。”老师此时不知在想什么,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嗯,好,还有谁来?”

又一名学生回答:“遥控器是长方形。”

这时老师又随意应付到:“哦,你还知道‘遥控器’!” ……

这位教师只是听而不思,随意应付,煞有其事地作“嗯、哦、好”等空洞的评价。其实学生的回答不严密甚至是错误的,铅笔盒的形状角落是弯的,不是严格的长方形,“遥控器”是立体的不是平面,如果指其中一个面也可能是梯形的。可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听而不思,使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白白错过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大好时机。

[案例二]听而不究,未寻根源

有位教师讲一年级的图画应用题,他出示了一幅图画:有六只小羊,四只头向左,两只头向右,让学生列式计算。

经过片刻思考后,一名男生骄傲地站起来大声地回答:“6-6=0……”老师一愣,继而就不再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个学生,而是转向其他同学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究竟怎样列式才对呢?”老师接着问。一生回答说“6-2=4或6-4=2”时,老师的脸上才重新露出了笑容……那个孩子低着头慢慢坐下。课后,我曾问那位男同学,他说:“原来有6只小羊,往左走了4只,向右走了2只,一只都没有剩下,所以用6-6=0。”

多有创新的回答呀,多有灵性的想法呀!可惜,却因为这位教师“定向”的思维,对学生的的解题方法法听而不究,迫不及待地将目光投向另外的同学,根本就拒绝没有追寻他这种解发的根源,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

[案例三]听而不引,滞于形式

师出示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小亮有5个苹果,小明苹果比小亮多几个?

生:列式解答,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8-3=5(2)5+3=8(3)8-5=3

师:那么你喜欢哪一种呢?并告诉老师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8减3得5,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生2:我喜欢第(2)种,因为5加3得8,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生3:我喜欢第(3)种,因为8减5得3,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种解法呢?(师预设是第3种)

学生有的喜欢第(1)种,有的喜欢第(2)种,也有人喜欢第(3)种。

师:再想一想?

生沉默不语……

师:(无可奈何)那我们今天先这样,以后再讨论吧。

这位教师想在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引导,可是他只听得进去自己预设的答案,当学生出现意外回答时不置可否,以一句“下次说”简单地回避,使这次讨论滞于形式。缺乏思维的倾听,使课堂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善于倾听。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着活跃的思考和智慧的引领。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做出教育的决定,或引领学生的疯狂想象,或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或激活错误的资源……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1、、倾听--引领学生的“疯狂想象”

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响应生命,儿童就是那鲜活的生命。外甥女告诉我“桔子变成猕猴桃”,我非常惊讶:桔子和猕猴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水果,桔子怎么会变成猕猴桃了呢?经过耐心的倾听才知道,因为桔子烂掉了,颜色如猕猴桃,所以说“桔子变成猕猴桃”。耐心的倾听使我体会到孩子这个鲜活的生命,可以为我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次全新的体验。而这样的情形我在《比轻重》的课堂中也感受到了。

老师出示一个青椒和一个萝卜的实物,让学生来比一比那个重哪个轻。学生有的说用手掂一掂就知道了!有的说把它们放在一盆水里,浮上来的轻,沉下去的重,教师及时表扬学生“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学生的思维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有的说我只需要一根橡皮筋,把青椒和萝卜吊在上面,把橡皮筋拉的长的东西重!有的把两支铅笔扎成十字架,两旁各吊一根绳子做成自己的天平,把东西放在上面称一称。又有人想出了妙招:把青椒和萝卜分别放在纸上哪张纸弯下去的多,就哪个东西重!还有人想出了奇招:要一个塑料盆,把青椒和萝卜扔下去,哪个发出的声音大,哪个就重……

我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奇妙的“大千世界”,教师只要静静地站在角落里倾听,稍稍给他们一点鼓励,把足够的空间交还给学生,那么就样这个案例中的孩子们,奇妙的情趣,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象,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课堂成了“阳光课堂”,学生便成了那一个个在“阳光课堂”里快乐飞舞的小小天使。

2、倾听--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

课堂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教师一定要“有意”,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他们的奇思妙想。只要教师有心去倾听,或许,能从学生的“灵光一现”中从听出动人的旋律,在课堂中谱写一曲创新之歌。

例:求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下图(单位:厘米)。

已经有学生想出了三种解题的方法:(5×10+5×5+10×5)×2,5×10×2+5×5×2+10×5×2,5×10×4+5×5×2。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就问:“××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如果老师满足于在备课时预设的三种解题方法,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下面这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了。)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算法是5×10×5。

师看他列的是求长方体体积的算式,于是就说:“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不是求体积。”其他同学都笑了。

生:老师,我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起先,老师枉猜学生的心思,可听说学生确实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马上转变想法,决定把宝贵的课堂时间再次交给学生,一“听”为快。)

生拿起一个长方体学具,指着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即:5×5×10。

短暂的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

(赞扬的掌声证明老师的决定是正确的,赞扬的掌声表达着学生的心声:我们需要解释自己见解的时间。)

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

师:你的想法跟刚才那位同学不一样吗?

(这次,老师不再枉猜学生的心思,枉加自己的想法,放手让学生一讲为快。)

生: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的,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掌声又一次响起。

(这掌声,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赞赏,也是对老师的肯定,赞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和两只聪耳,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捕捉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国度,倾听学生异想天开,为学生哪怕是稚拙的、愚劣的想法而喝彩,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解答。我们要利用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3、倾听--激活学生的“阳光错误”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反射出智慧的光芒。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教师从显露的错误中捕捉“闪光点”,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将合理成分“激活”,使错误变成“阳光错误”,课堂变成“阳光课堂”。

案例:可能性大小

师:小朋友,通过游戏,我们认识结果的可能性。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词语来描述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例如,太阳早上一定是从东方升起的。

生1:今天可能要下雨。

生2:过马路,一定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

生3:儿子不可能比爸爸高。(这是个错误的例子,教室里出现了小声的嘀咕。)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4:我认为是的,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比爸爸矮。

生5:不对不对。儿子长大了,有的就比爸爸高,我表哥就是这样的。

师:那么,怎样改一下说法就对了?

生:儿子可能比爸爸高。

师:儿子与爸爸比什么就可以用到“不可能”一词呢?

生:年龄。

师:怎么说?

生:儿子的岁数不可能比爸爸大。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容易出现错误。在案例中,学生受自己生活中“爸爸比我高”的影响,考虑问题比较片面。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正确认识儿子和爸爸比身高、比年龄之间存在着不同点,应该区别对待。教师的耐心倾听,以部分学生的正确认识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智慧火花,从错误中提升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调控,站在新的视角给“错误”以新的定位,热忱地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用我们的热情去倾听,用智慧去激活学生的“错误”,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阳光般的生命活力。

19.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九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初中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创设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者, 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笔者认为, 要实现这一转变, 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必须重视科学地使用课堂用语。教师通过精心地设计, 巧妙地质疑, 和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让学生在宽松, 民主, 平等, 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忧无虑地学习,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用些鼓励性语言, 它直接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寄托了教师对学生的期盼, 让学生总感觉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相信我能成功。使学生从心理上战胜自我, 摒弃杂念, 刻苦学习。笔者认为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多用促进学生成功的语言。如:“你真行”、“你真聪明”、“你想得又快又好”、“你考虑得真周到”、“你思考问题真细致”等语言。

第二, 多用帮助学生成功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好, 能不能把想法再说清楚点”、“你考虑得很好, 能不能再具体点”等等。

第三, 多用期盼学生成功的语言。如:“别着急, 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会想起来的”、“别灰心, 下次再有机会, 咱们再争取”、“要是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你再想想, 争取下次成功, 好不好?”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想起来”, “动起来”, “说起来”

首先, 所谓“想起来”, 就是课堂上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从思考中体验快乐, 从思考中获取知识。历史课堂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今中外历史, 很多历史现象不是可以用一种定论来囊括的, 正是这种学科特点才赋予了历史特殊的美韵。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和认识历史, 不要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 只要他能够说出个“所以然”, 有一定的论据, 就不要轻易给予其“错误”的评价, 即使是一种暗示, 也是不妥当的。须知, 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何况, 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错误。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 所谓心理安全, 就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 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对学生表达的见解, 说的“真话”, 只要言之有据, 就应该多加肯定, 实在拿不准的, 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笔者认为, 敢于思考是一个人的能力, 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 还应引导学生重视思维方式和探寻解答思路, 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 比较, 自己去解释, 验证, 探索有关问题, 得出结论。

其次, 所谓“动起来”, 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亲自探究实践, 从实践中感悟, 从实践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如《中国远古人类》一课, 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 他们乐于参与, 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 体会也很深刻。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 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多的是“体验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 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最后, 所谓“说起来”, 就是学生把自己思考所得的, 感悟到的东西讲出来, 表达出来。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丰富了教学内容, 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 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 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 别提有多高兴了, 常常是下了课, 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 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上一篇:环境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安全用水、用电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