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乡村建筑

2024-08-04

广州乡村建筑(14篇)

1.广州乡村建筑 篇一

近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庆良书记指示精神和桂芳主任的批示要求,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扎实、高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吴树坚副主任参加视察活动。

视察组一行听取了市政府及市建委关于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实地视察了白云区太和镇白山村和从化市城郊街西和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并在从化市召开座谈会。视察组成员针对我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情况,重点就规划引导、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农民增收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情况,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吴树坚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全民动员,全面推进,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力度,主要是创新工作思路,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破解城乡发展二元难题,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模式;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吴树坚表示,市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监督。一方面,市人大常委会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相关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进行落实,重点督促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规划责任、投入和建设责任、监管责任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市人大常委会及城建环资工委、农村农业工委等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并协调有关方面研究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广州乡村建筑 篇二

关键词:岭南文化,美丽乡村,价值,传播

“广州美丽乡村建设”源起2012年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 目前广州政府高层和学术界对广州美丽乡村的政策探讨多从“乡村规划与整治”“示范村建设”的角度展开, 在决策上侧重提升“硬实力”, 而对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缺乏关注。从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 关联性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播—对行政主导与推动下的文化实践的反思与总结;自2008年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在国内首个提出“美丽乡村计划”以来, “美丽乡村”成为国内农村建设的高频热词, 先后有浙江、安徽、北京、南京、宁波、芜湖等多个省份和城市推出“美丽乡村计划”, 政府与学术界对安吉、湖州、婺源等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姜锴、黄卫琴的“以地方文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黄亦武的“在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活动阵地”、石培华“世界生态文化公园”等观点, 强调文化包装乡村;而舒川根的“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刘平提出的“借鉴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均主张文化创意在新农村中的作为;2.岭南文化传播的史实探讨与当代传播探寻;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岭南文化的传播探讨多以史论为纲, 关注“吴梅村戏曲与岭南文化”“吴梅村诗歌与岭南文化”“陈澧与岭南文化”“近代广东旅美华侨与岭南文化的传播”等学术话题, 强调人对文化的传承, 而少数学者对“亚运会对岭南文化的影响”“新媒体传播”策略展开了探讨, 其研究路径多以事件观察为主。

综上所述, 国内对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播价值和传播对策目前还缺乏研究, 以往的相关研究或未涉及岭南文化, 或未牵涉美丽乡村。客观而言, 学术界对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中的作用存在认知窠臼, 关注度不高。

笔者认为, 研究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与传播对策, 富有现实的研究意义。一方面, 可通过对岭南文化传播价值与传播对策的研究, 建构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多维价值链, 为广州政府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新的决策思路, 以“文化惠村”和“文化强村”的创新模式推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另一方面, 可从价值论与方法论的角度, 对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播价值和传播对策做宏观和中观的学理探讨, 为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岭南文化研究提供增量性成果。

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中的传播价值, 体现在“乡村传承”“精神润泽”“消费价值”三个层面。在乡村传承方面, 今天广州乡村因为城市进程而趋于城镇化, 传统的文化元素日趋消减, 比如龙舟、粤剧等文化元素在乡村中越来越淡漠, 乡村文化萧条, 在此背景下, 单靠乡村本身狭窄的地域文化很难承载乡村文化的传承, 必须注入新的元素或者注入更为主流的元素才能引发关注。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 城市文化凌驾于乡村文化而存在, 不加入一些岭南文化元素, 地方乡村的生命力日趋萧条。另一方面, 媒介对岭南文化的传播, 存在一定的媒介偏向, 存在畸轻畸重的现象, 比如对岭南文化中的粤剧较为重视, 岭南乡村文化则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在媒介的传播中, 一直以城市中心范式来审视岭南文化, 呈现的也是上下九商业街、岭南书画、陈家祠等影像, 报道存在“去乡村化”的现象。因此, 美丽乡村建设中, 乡村文化的建设, 必须傍上岭南文化这棵大树, 才能增添媒体关注, 才能实现文化增值。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如何实现岭南文化的价值构建?笔者以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1.借助不同文化的地域整合搭建岭南文化场, 提升岭南文化的规模价值;现在岭南文化在广州乡村中尽管有雏形, 有元素, 但零散分布, 混沌性强, 未形成规模价值, 其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因此有必要需要在史实梳理和田野观察的基础上, 组织人力梳理、绘制岭南文化的乡村地图, 实现不同乡村地域文化的价值整合。比如增城新塘镇西南村就在村里的规划中, 将何氏宗祠、西园何公祠、包公祠等一批古旧建筑重新修缮, 深化了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 促进了乡村文化传承。2.对现有乡村文化载体进行重新包装, 作为乡村旅游的诉求点;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以示范村为抓手, 在此背景下, 可以从挖掘具体应用价值为主, 比如在岭南文化的价值形态上, 广州乡村中依然存在的粤剧、采茶山歌、客家山歌、饮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三雕一彩一绣等美术工艺等文化形态均可以采用, 既能增加乡村的文化价值, 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也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作为乡村旅游的诉求点进行推广。3.创新性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增强乡村的文化美感;广州乡村可通过策划、推出不同的文化活动来吸引媒体的参与, 进而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比如可以举办一些山歌大赛, 茶花女戏剧等, 作为乡村旅游项目, 既能创造经济效益, 使活动可以持续下去, 也有利于吸引媒体报道, 并借助媒体的报道来增强乡村的文化美感。4.通过集聚协同模式, 使乡村文化形成创意产业群, 乡村文化创意落实为具体的消费产品形态, 与旅游产业形成对接;在具体操作上, 可以由村镇出面, 让乡土派画家、乡土作家以地方题材进行创作, 也可以整合资源形成乡村产业链。

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 如何进行传播?

1.打造乡村文化传播链。通过在不同乡村地域的文化整合, 可实现岭南文化的价值提升,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媒体的报道来打造文化传播链;比如广州美丽乡村的文化传播, 可以借助活动传播、文化创意征集大赛、最美乡村评选、岭南文化专栏等实现多渠道传播。2.塑造样板戏, 搭建精品工程。通过塑造一批乡村样板戏, 搭建文化精品工程, 来吸引社会的关注。比如岭南印象园, 在继承传统文化以静态观赏的基础上, 可隆重推出融入各种岭南文化元素的大型衍生态歌舞集“印象岭南”, 融入绣球招亲、陆丰皮影、五华木偶等动态元素。3.政府推出系列宣传片。比如对石湾陶艺、客家围龙屋等颇具乡村特色的岭南文化元素, 可以通过文化宣传片加以推广。4.嫁接新闻热点或者设计话题宣传。首先要提高话题宣传的新闻性,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美丽乡村的新闻话题。其次, 善于嫁接新闻热点展开宣传, 比如针对广州美食节, 在美丽乡村的宣传中可以围绕广州美食推出一些宣传。5.借助新媒体宣传。美丽乡村的宣传中, 可以通过微博话题、网络选秀、视频传播等手段展开宣传, 提高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 2009 (3) .

[2].黄亦武.让文化遗产成为富民强县的亮丽风景[J].群众, 2011 (3) .

[3].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 2010 (7) .

[4].李权时.论岭南文化工具主义——兼论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J].广东社会科学2009 (4)

[5].梁广寒.岭南记忆.搭建岭南文化遗产整合平台[J].文化遗产, 2011 (4)

[6].姜锴.徐兆云.融合文化元素建设“美丽乡村”[J].新农村2011 (11)

3.广州又现奇特建筑“积木大楼”等 篇三

据了解,该项目由香港南丰集团与汇贯基金斥巨资50亿元联手打造,项目主要由南丰汇环球展贸中心和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两栋物业组成,总规模达30万平方米,涵盖高端汽车展示、国际时尚购物、甲级写字楼、专业展馆、五星级酒店等功能模块。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14年家具色彩趋势及新品

2013年8月27日,阿克苏诺贝尔粉末涂料在上海预先发布了2014年Interpon家具色彩流行趋势。

在InterponF家具色彩发布之暨,色彩流行趋势也沿用到了其它应用领域。随着时尚走入人们的生活,家居装饰里也体现着流行,从客厅到厨房和卫生间,从灯具到冰箱及油烟机,设计师们将色彩和功能性元素完美的融入其中。

德国景观大师彼得·拉茨获2013年Topos景观奖

2013年9月10日,德国景观大师彼得·拉茨因其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的杰出成就,被授予2013年Topos景观奖。

Topos景观奖是由欧洲《Topos》杂志发起的一个奖项。该杂志是一本定位于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评论的国际性专业刊物,在世界景观设计领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悉,这是Topos景观奖首次基于景观设计师的终身成就,将2013年的奖项颁发给彼得﹒拉茨先生。评委会认为,拉茨先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为后工业用地的设计和再利用设定了基本标准。他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被视为棕色地带改造的国际典范;他对于前钢铁厂改建的设计理念丰富了关于二十世纪初公园功能的争论。

“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9月广州举行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台北市政府主办的2013年“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活动于9月6日至25日在广州举行。

据了解,这是继2012年10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广东城市文化周”后推出的又一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周期间,台北市组织了208人的代表团进行为期20天的演出、展览、考察等文化交流活动。台北市副市长陈雄文率领了政府代表团来并出席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所有演出和展览都是在大陆首演首展。

4.广州市建筑垃圾运输合同 篇四

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及《建筑安装承包合同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同意后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一、工程名称:

二、工程地址:

三、运输总量:

四、运输单位:

五、运输期限:2010年3月25日至2010年5月31日

六、付款方式:按每完成总工程量的30%支付已完成量的80%,剩余的20%,待工程项目完工后的一个月内付清。

七、双方责任:

1、甲方责任:负责办理余泥渣土排放证,深夜施工许可证等手续,负责施工场地的照明,设置洗车槽,清洗出入车辆及路面的清洗。

2、乙方责任:按甲方施工需要,安排有资质车辆进行运输,负责办理散体物料运输准运证,负责执行市政府和市环卫局发出的有关专项规定。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5.广州乡村建筑 篇五

一,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风格可用中西合璧来概括,一般分为三部分:廊部、楼部、楼顶。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少数为券柱式。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其净高一般为4-6米,也有的高达8米。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楼身,一般为住宅。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使墙面层次清晰,富有变化。色彩则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的白色和调加的米黄色为主,色调淡雅,清新和谐,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骑楼楼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相对简单,主要强调实用性。

2、广州骑楼建筑的分类:骑楼建筑总的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国传统式,以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还有零星保存;古罗马券廊式,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仿哥特式,以爱群大厦为代表;仿巴洛克式,龙津西路有存;南洋式,万福路有存;现代式,以越华路的广州大厦为代表等六种形式。

二,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一)关于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美学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英国经验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试图用“内在的眼睛”或“内在的感官”来解开审美心理之谜。至现当代,人们普遍形成共识是:主体在对对象感知时,已事先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建筑审美活动的实践表明,在建筑审美活动

开始时,审美主体绝不可能以一个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审美对象的审美信息,而是用事先具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主动地接受审美信息,关注建筑的审美属性。也就是说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主体对客体审美属性的选择、发现、感知和评价。

必须指出的是建筑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建筑审美活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着新的延续。

对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骑楼建筑的萌芽、发展、壮大虽然来源于它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体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骑楼建筑的形成,有着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基础,表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二)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1、审美心理结构的时代性特征。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西方古典建筑的输入和演化。广州骑楼建筑的出现就是以这种大文化为历史背景,从而表现出审美心理的时代性特征。

首先,在它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竹筒屋,具有中式平面的特征。而其立面造型,又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从而表现出近代广州所特有的中西合璧审美形态。其次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骑楼建筑从最早的木结构到较为现代的混合结构,再到钢筋砼结构;从传统的一层高度到多层高度;同时过去的坡屋顶改为平顶,并设有天台,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就在一个个的建筑实体中融合。另外近代广州的经济发展更是推波逐浪,骑楼的建筑模式是不断完善自身的商住合一经营模式的结果。应该说骑楼的建筑模式是时代审美心理的必然结果。

2、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性特征。特定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黑格尔曾经谈到: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到一切都是亲切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人有“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的经历。也就是说当一种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侵入时,人们对外来文化不可避免的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期,在冲撞中不断磨合。比如近代广州的十三夷馆,据日本学者松本忠雄在《广东的行商与夷馆》记载:“广东夷馆位于广州诚郊外,据说在城墙西南约2米距离之外。在光顶,从来不让外国人自

由居住,宋代曾为阿拉伯人在府城之南、珠江之北建蕃坊作为居留地,„明代的怀远站与宋代的蕃坊差不多在同一位置,而清代的夷馆也在其故址上。夷馆位置在广东城郊外,珠江之北岸,南面隔江面对河南,东以河沟为界,东西约300米,南北约155米,北面邻接十三行街。”由此可见,对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排斥在广州也由来以久。广州十三夷馆的选址建筑与建筑审美心理的民族差异性无不相关。广州的骑楼建筑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审美模式,它既不同于广州传统建筑,又相异于西方古典建筑。其设计上是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西方建筑特色,或是西方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中国建筑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折中方式无一不表现出近代广州的审美心理在面对西方文化入侵时的民族性精神。即虽然文化的开放要求不同社会的多种交流,但万变不离其宗,近代广州根深地固的民族性却依然在建筑的实物上有所保留。

3、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岭南建筑讲究通透。这种通透在岭南园林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园林中的亭榭廊桥呈开放状态,没有围合。广州的特色建筑如西关大屋和竹筒屋在设计中也强调了通透,在平面设计上呈现一贯到底之势,屋内的分隔有别于北方等地的土、泥,而是木板和玻璃窗的组合,既用于采光又增加通风效果。建筑屋的空间高度高,一般4米左右,进深长,有时达30米,屋内设有天井,这种高空间、深进深、小天井有利建筑内形成微循环。

而广州的骑楼不仅保留传统建筑的地域特点,更结合了西方的廊柱和立面。西方的传统建筑由于多取质石料,所以一般厚实坚固,气势庞大,体态轻盈者并不多见。特别是西方的教堂更是围实严密,内部空间较小,采光迷离,以突出神秘感。对西方的建筑文化,广州骑楼并没有全盘吸收,其审美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体现在骑楼对西方的廊柱和立面的选用上,廊柱的使用用以采光和降温,传统竹筒屋墙身是不开窗的,主要采光是从屋的正面和天井,而廊柱一般净高4—5米,多的有6米,使得光线充分进入屋内;另外炎热的空气经由廊部进入屋内,也达到降温的目的;在立面的选用上,除了各种装饰风格之外,西式建筑的凹阳台也被广泛的借鉴,这种凹阳台的运用增强了室内与室外的联系,满足通透需求。

三、审美心理结构的现实意义。

辨证唯物主义曾经说过,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其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6.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 篇六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消纳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建设规划,优先保障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建设用地,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筑废弃物消纳场。

第四十条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分为临时消纳场和长期消纳场。长期消纳场应当作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场址。

第四十一条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应当选择具有自然低洼地势的山坳、采石场废坑等地点,但下列地区不得作为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选址地: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三)洪泛区、泄洪道及其周边区域;

(四)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选址,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四十二条 除农保地和生态公益林地外,其他农用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经产权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均可建设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封场后采取复垦、绿化、平整等措施恢复原用地功能。

第四十三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简化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审批环节,加快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十四条 消纳人应当在消纳场地设置符合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设施,保持消纳场地出入口的清洁,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四十五条 消纳人不得擅自关闭消纳场或者拒绝消纳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达到原设计容量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消纳人无法继续从事消纳活动时,消纳人应当在停止消纳三十日前书面告知原发证机构,由原发证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办理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并向社会公告。

7.广州乡村建筑 篇七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B/T50378-2006,绿色建筑除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外,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详见表1和表2。

在绿色建筑的定义中,我们需要把握“全寿命周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几个关键词。我们需要认识到,绿色建筑并非由各种产品和技术堆砌而成,更不是高成本的代名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很多都是普遍、合理的设计原则。例如,要求根据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本就是基本的设计原则,从这条标准和原则中,我们应该知道,应尽量避免漫无目的地设计出体型奇异、东西朝向、大面积玻璃等违反基本设计原则的建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绿色建筑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建立绿色建筑观念,理解绿色建筑对建设事业的良性推动作用,继而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放任自流,避免出现阳奉阴违或弄虚作假的状况。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从政策制定到立项、规划、设计,再到施工、运营等各个方面,每个环节紧密相连,要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而设计作为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的先头部队,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将根据《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关于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相关的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进行解读,分别从政策文件的制定、条文理解的疑问和设计实操的建议三个角度开展探讨,并对广州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住宅建筑

1. 政策文件制定的建议

(1)在“4.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项中,除4.1.4条外,满足其余项的要求并不难,而4.1.4条要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须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的相关要求。让我们看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0.2条对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广州为IV建筑气候区的大城市,应满足大寒日不少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以下简称《广州细则》),我们以建筑间距要求最高的密度3、4区为例,探讨建筑高度为100米的住宅建筑日照情况。广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大寒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约为51°,图1为大寒日正午广州日照情况示意,两栋建筑均为南北朝向,根据《广州细则》计算出南北建筑间距为71m,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正午,北面建筑依然有约12.3m左右的高度无法照射到阳光,即首层至四层住宅肯定无法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考虑到不同时段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密度1、2区更小的建筑间距等因素,则无法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住宅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上述情况将促使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重新审视《广州细则》的相关规定,否则将出现满足了《广州细则》,但不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的情况,对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产生不利影响。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广州属亚热带地区,气候夏热冬暖,对日照的要求远没有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迫切,是否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规定的3.2.2条,明确4.1.4条不参与评价,需要主管部门在制定本市绿色建筑技术指引、验收细则和评估标准时综合考虑。

(2)“4.5室内环境质量”的一般项4.5.7条规定,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表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无结露现象,此条文是指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应采取措施解决内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广州地区冬季极少会出现结露现象,但在每年3、4月份暖湿气流加强时,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骤然增大,而建筑物墙体、地板的表面温度较低,极易凝结成水珠,也就是俗称的“回潮”或者“回南”。如果单纯从条文字面来看,广州绝大多数住宅建筑无法满足4.5.7条,但从条文所指的室内外温差情况来看,针对的是冬季室外冷、室内热的情况,又与广州“回潮”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何理解和执行此条文,需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加以考虑。

(3)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系丰富、水量充沛,广州地区以往并未重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系统的应用,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需加强对非传统水源利用的重视程度。广州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雨水无疑是广州非传统水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主管部门可在综合比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后,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对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做出明确规定。

2. 标准条文理解的疑问

“4.5室内环境质量”一般项的4.5.9条关于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的规定,由于广州住宅建筑较少采用集中空调,条文中所指空调系统(设备)是否包括分体空调?若包括,则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是可以实现的,即满足条文要求;若不包括,当住宅采用分体空调时,则4.5.9条不参与评价。

3. 设计实操的建议

(1)在“4.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一般项中,4.1.9公共服务设施、4.1.13住区风环境、4.1.14植物栽植要求和4.1.15住区出入口要求在正常情况下较容易实现,满足此四项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若需达到二星级,则可考虑实现4.1.16透水地面面积比,增加透水地面面积,不但可以改善环境小气候,还可以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另外三项中的可利用的旧建筑、住区环境噪声控制、日平均热岛强度等受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影响较大,并非每个项目都能具备。

(2)“4.2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控制项中,4.2.1建筑节能标准对广州市而言,与《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的要求是一致的,理应满足,另外两条是关于集中空调的规定,广州住宅建筑较少采用集中空调,通常较高端的住宅建筑才会采用,若采用,满足这两条也是理所应当的。一般项中,若采用集中空调,则满足4.2.4合理设计、4.2.5选用高效设备和4.2.7高效照明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若不采用集中空调,则4.2.6和4.2.8不参与评价,根据比例,满足4.2.4和4.2.7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3)“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控制项中,要求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也就是说,只要有景观用水,就必须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或者中水系统。一般项中,4.3.6雨水径流渗透和4.3.8高效节水灌溉较易实现,但达到一星级标准需满足三项,达到二星级标准需满足四项,换句话说,若不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或者中水系统,则连一星级的标准都无法达到。结合控制项的要求,可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化等室外用水,则可满足4.3.7采用非传统水源和4.3.1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要求,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4)“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控制项中,要求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装饰性构件的定义在条文解释中有明确阐述,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女儿墙高度不能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一般项中,由于广州地区已明确要求使用预拌混凝土,以及C50以上高性能混凝土和HRB400级钢筋的广泛应用,所以满足4.4.3、4.4.4、4.4.5条,达到一星级的标准是不难的,若再满足4.4.8条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装修交楼,即可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5)“4.5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中,4.5.1日照标准与“4.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的4.1.4条要求相近,不再赘述,其余条文中关于采光、通风的要求理应满足,需要特别关注的是4.5.3隔声减噪要求和4.5.5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在住宅建筑中,隔声减噪的重要环节通常为临主要街道的窗户、楼板由于撞击产生的噪音,以及电梯运行所产生的噪音,为满足4.5.3条要求,必要时需在上述部位采用中空玻璃及隔声减震材料;在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的项目中,须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包括石材、板材、胶合剂等,以满足4.5.5条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胶合剂,采用低辐射的石材和E1级以上的板材已经是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识,但往往容易忽略对胶合剂的要求,事实上,劣质胶合剂中含有大量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会严重污染室内空气。一般项中,4.5.6居住空间要求和4.5.8外墙内表面温度要求理应满足,即可达到一星级的标准;是否满足二星级标准,将视主管部门对4.5.7条和4.5.9条的具体规定而定(前文已述)。

(6)“4.6运营管理”主要为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要求,但其中也有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条文,如控制项的4.6.2分户分类计量、一般项的4.6.5垃圾站(间)要求、4.6.11设备及管道设置要求、优选项的4.6.12垃圾收集处理用房要求等,在设计时需加以关注和实施。

(7)一星级标准对优选项没有要求,二星级标准要求至少满足三个优选项,在目前的条件下,4.1.17、4.2.10、4.6.12三条关于地下空间利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垃圾收集处理的优选项可以实现,可考虑在满足二星级标准时实施。将来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功能材料等逐步走进我们的设计和生活中,设计、建造和运营更高绿色建筑等级住宅的目标,必将实现。

二、公共建筑

1. 政策文件制定的建议

“5.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优选项中,若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可分别满足优选项5.1.12和5.1.13条的要求,但若场地本身非废弃场地,而且没有可使用的旧建筑,则5.1.12和5.1.13条是否不参与评价,需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进一步明确,若如此,则优选项总数减少至12条,根据比例,满足五个优选项则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2. 标准条文理解的疑问

“5.2节能与能源利用”一般项的5.2.8条关于建筑外窗的气密性标准,条文中引述的《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已于2008年由《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替代,气密性能分级由原来的5级变为8级,原标准中的4级在新标准中应为6级。

3. 设计实操的建议

(1)“5.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中5.1.3条的要求,除了有类似4.1.4条的规定外,还提出了控制光污染的要求。以往公共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镜面玻璃的不在少数,但近年来,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不断深化实施,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玻璃幕墙采用可见光反射率更低、更节能的双层中空Low-E玻璃,有效解决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问题,如珠江新城的广州西塔、林和西路的耀中广场等。在一般项中,满足5.1.9绿化物种选择、5.1.10场地交通组织、5.1.11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即可达到一星级的标准,若要达到二星级的标准,可考虑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满足5.1.8条要求。另外两项中的场地环境噪声和周边风速受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影响,并非每个项目都能具备。

(2)“5.2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控制项属常规设计内容,理应满足。一般项中,5.2.6总平面设计要求、5.2.7外窗可开启面积要求、5.2.8外窗气密性要求、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也属常规设计内容,满足后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在达到一星级标准的基础上,再满足5.2.10~5.2.12三项关于集中空调要求的其中两项,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3)“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中虽然没有必须利用非传统水源的规定,但在一般项的要求中,出现了和住宅建筑类似的情况,5.3.8高效节水灌溉和5.3.10按用途设置水表较易实现,但达到一星级标准需满足三项,达到二星级标准需满足四项,而其余各项都是关于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要求。故可考虑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化等室外用水,则可满足5.3.6雨水积蓄处理利用和5.3.7采用非传统水源的要求,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的要求和住宅建筑完全相同,在以往的设计中,公共建筑加高女儿墙,或者在顶部设标志性的大型构件是很常见的,在将来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大量应用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一般项中,满足5.4.3就近选用材料、5.4.4采用预拌混凝土、5.4.5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高强度钢、5.4.6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不难,但满足5.4.6条需施工单位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工作;而5.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旅馆建筑可以做到,但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则存在较大困难,故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只能选择满足5.4.9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如轻钢龙骨隔墙、复合墙板等,至此可满足五项,达到一星级标准。剩下的两项分别是关于可再循环材料的使用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使用方面的要求,必须满足其中一项,方能达到二星级标准。

(5)“5.5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中,对节能、空气质量、噪声标准、照明标准等方面,根据相关规范作出了具体规定。一般项中,办公和旅馆类建筑满足5.5.8空调末端要求、5.5.10减少噪声干扰、5.5.12无障碍设施要求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满足5.5.11室内采光系数标准,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商场建筑由于5.5.9和5.5.11条不参与评价,故满足前述三项,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6)“5.6运营管理”中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条文,有控制项的5.6.2废气废水达标、一般项的5.6.6设备及管道设置要求、5.6.8智能化系统要求、5.6.9设备自动监控系统要求、5.6.10办公商场类建筑分类计量收费等。

(7)一星级标准对优选项没有要求,二星级标准要求至少满足六个优选项,在目前的条件下,5.1.14透水地面面积比、5.2.16建筑节能标准、5.2.19照明功率密度、5.5.14空气质量监控、5.6.11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五条优选项可以实现。另外,可考虑实现5.4.12条,要实现此项,需在满足一般项5.4.6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基础上,事先计算使用可再利用材料的重量和工程建筑材料总重量之比,满足大于5%的要求,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及在工程决算材料清单中详细列明相关材料的使用数量。

在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目标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从设计源头对绿色建筑这个系统工程进行控制、引导,为实现绿色建筑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先天不足的设计,会导致将来花费巨额的补救措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本质而言,是与绿色建筑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大纲中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结合现阶段的技术经济水平,在规划、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等各个阶段验证设计是否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切忌产品堆砌和技术冷拼,避免“只有高成本,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畸形发展。另外,由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一定数量的条文为定性而非定量条文,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人理解不同的影响,建议将来在修订标准或制定技术指引和细则时,尽可能明确定量标准,以利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和执行。

除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除了处罚性的措施外,也可考虑激励性的引导措施。例如,美国旧金山市规划局在2006年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新建或改建的项目符合LEED金奖(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能源暨环境领先设计评估准则”,从5个环保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估,根据得分建筑可被定为基本级、银奖、金奖、白金奖4个级别),规划局将提前6个月通过审批,以鼓励开发商们修建绿色建筑。投资额巨大的工程,提前6个月开工意味着资金能够尽快周转,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旧金山有44座绿色建筑获得LEED的认证,跻身“美国十大绿色之城”。由此可见,通过引导、激励和处罚等措施,使有关各方建立绿色建筑观念,理解和关注绿色建筑,为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而努力,是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穗建技函[2010]2047号关于印发《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的函.广州,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北京,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主编.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广州,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JGJ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美丽乡村;豫西建筑风格

一、绿色建筑及美丽乡村的基本概括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特点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其在使用年限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条件在最大限度上对相关资源(例如:用地面积、建材、能源等)进行节约,有效地对人类生活的环境进行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良好的利用空间,从而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

在绿色建筑当中所说的“绿色”,并不仅仅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屋顶护院或者是立体绿色,它所标识的是一种概念性的象征,其特点主要是对环境的无害、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等等,并且能够在原有的生态环境当中去保证生态的平衡性,从而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特点。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概括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但是农村的环境和建筑与城市住宅以及居住环境相比,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其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落后。而伴随着农业对工业阶段的支持接近尾声,这时候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条件也日益成熟。在此时,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最佳时期。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也随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主要指的是对农村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行提高,稳定地发展粮食生产,从而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与此同时,也应该对农村经济及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的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2.生活富裕则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农村经济的活跃度,从而减少农村的税费,完善农村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3.乡村文明则主要是提高农村文化的主要标志,其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及法制宣传等方面,最终构建一个和谐、质朴、高雅而且充满活力的风土民情。

4.村容整洁则主要是对农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村容的规划和建设,构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室内外生存环境,使得农村建筑及形象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

5.管理民主则是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所在,主要指的是对农村基层民族制度的建设,从而实现基层民主建设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

二、美丽乡村建设当中豫西民居区域特点及概括

在我国,每个不同的地区民居建筑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各地区的乡镇民居建筑受地区因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在河南省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窑洞民居,它也是豫西地区最典型的建筑表现形式之一。

(一)豫西地区窑洞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传统民居当中,从原始社会就分为两种主要的形式特点:巢居、穴居。穴居在《墨子·辞过》一书中曾经被这样记载:“古之民未知宫室进,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而最早出现的穴居形式,则主要是窑洞民居的发展而演变出来的。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们就已经能够独立地进行人工洞穴的挖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开凿除了现金之外的洛阳龙门石窟,而且还制造了隋唐时期供官府存储粮食的大型粮窖,这也充分表明当时对窑洞开采技术的提高,而且有关窑洞在当时的地位已经逐渐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依据隋唐时期的相关记载,窑洞一直在民间被普遍使用,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窑洞民居生活模式,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就是在现今巩县的南瑶湾村诞生的。

(二)豫西地区地质环境存在的主要特点

在豫西地区,自西向东的黄土面积及厚涂逐渐增加,而且地形主要呈现出丘陵、源以及阶地这三种主要的形式,这也成为了豫西地区窑洞修建增多的有利地理资源。在豫西地区,黄土资源非常丰厚,而且地质均匀,并且连续地延展在各个区域进行分布,从而使得每个区域都构成相对完整的覆盖层,且垂直结构良好。在豫西区域中的黄土资源当中,主要以石英结构的粉末状为主,在这当中还有大量的石灰物质,而且地面表层的质地构造相对均匀,颗粒较小且黏度比较高。除此之外,这些资源还有很好的抗压及抗碱强度,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稳定性,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豫西地区所具有的黄土层,其土质非常适合对窑洞的挖掘,从而为广泛建造窑洞提供了充分的地质条件。

三、豫西民居建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地居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的重视度不高

通过相关资料及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当地的居民没能重视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忽视了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对当地环境建设的投入上非常少,尤其是对建筑外部环境的建设上投入不足,使得当地窑洞居民建筑外面的环境建设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规模很小。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认识的影响,对于室内环境的塑造有一定的认识偏差,认为室外环境的建设应当由政府来进行管理,或者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模仿,从而忽视对生态的保护,对地域特点及乡土性的保护,致使建筑外部环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新建造的建筑缺乏地域性特点

在巩义市北山口的示范村当中可以发现,许多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有的追求建筑外观的个性化设计,有的则照抄现代城市建筑的样式,从而使得新建的建筑与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相矛盾。就像许多现代的农村建筑一样,为了体现出富裕的生活,从而产生了对高楼大厦的不断追求和向往。而在豫西地区,也同样存在着对“异国风情”的追求,比如对高档别墅建筑的追逐。因此,许多建筑外立面也会硬生生地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如罗马柱石、山花图样及石膏挂件,等等),这种构建形式与豫西本地区的乡村环境产生严重脱节,从而使得当地严重地失去了本地传统住宅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气息。

(三)建筑室内设计缺乏科学性

在巩义市康店镇区域所存在的窑洞住宅主要是继承了传统窑洞建筑构建模式,建筑大多以小窗户及小门居多,室内缺少空调等现代对环境质量进行调节的设备,采光及通风性能较弱,而且室内相对潮湿,尤其是在下雨的天气,室内更是潮湿,严重的甚至生霉。同时,由于没有现代建筑的构建技术,而且在空间的改造上以及建筑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缺陷导致许多居住上的问题逐渐产生,并且有很多年轻人也不再居住到那些地方,而是纷纷朝向现代建筑的模式去发展。

(四)安全性及无障碍性设计不足

在豫西农村当中,居住的大多为老人和儿童,而且大多数的居住者都不断地反映当地环境构建缺乏安全性,连出行都非常困难。尤其是当地的老人,在冬天的时候,由于路面结冰,导致出行更加困难。由于豫西的地形大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而且地形高低不平,所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时候更应该注意环境的安全性和无障碍的设计。在这里,安全性主要包括对坡地固定性的加强、对陡崖巩固性的加强、对环境设备的安全保护以及对道路的修复,等等。

四、基于豫西地区构建绿色美丽乡村风格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对建筑外坏境的保护

在豫西地区,其地形崎岖不平,黄土覆盖,因此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且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常年降雨量都比较少,从而导致在当地很难种植,在坡地以及村内的空地之上都会存放很多的生活垃圾。这种气候及环境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地区失去绿色化的特点,因此要在确定当地气候及地形特点之后,加强对室外环境绿化的布置。大面积的绿色分布不仅能够净化当地的空气环境,而且能够防止风沙气候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环境,为构建美丽乡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豫西窑洞民居围墙的绿色设计

对于当地窑洞民居建筑的院落围墙而言,要随着时代而进行相应地转变,虽然安全性在不断减弱,但是其美观性已经逐渐得到了新时代居民的重视。因此,在建筑围墙的设计上不仅要重视墙体的造型特点,而且对色彩的体现、材质的表现都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当地窑洞居民大多是在大环境当中构建出来的,依据这个特点,应当在设计上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建筑色彩上则多采用偏黄以及偏灰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构建出具有地域性的风格建筑特点。除此之外,在建筑上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构建,将当地民俗中的图案进行装饰,塑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

(三)建筑门窗的重构形式和特点

对于豫西地区窑洞民居建筑当中的门窗设计,不仅需要窑洞室内外空间相互关注,在表现上应当表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及装饰特点。因此,在进行窑洞门口设计的时候,上部应当进行重点装饰,采用拱形门带窗户的做法,在门上设置花窗,大门的外侧则设置风门,下部以实心门肚板为主,上部嵌入精美的花纹进行装饰的木格,里面贴上窗花以及装饰纹样,从而形成浓郁的传统乡村风格。

参考文献:

[1]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D]. 复旦大学,2010.

[2]张万胜.转型期背景下的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村庄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

[3]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02) .

[4]郭涛.乡村旅游景观的本土化规划设计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09 .

[5]曾巧巧.乡土景观营造要素初步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08 .

[6]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 2013,(03).

[7]刘宇红,梅耀林,陈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研究——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 2008,(10) .

作者单位:

9.都拉乡村民自行拆除违法建筑 篇九

近日,都拉乡小河村村民自行拆除违法建筑1栋,拆除面积180平方米。

为和谐减少辖区库存违法建筑,让辖区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近日,都拉乡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到辖区存在库存违法建筑村民家中进一步做思想工作,向他们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深远意义,让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控违拆违工作的开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到小河村村民杨贵清家时,发现杨贵清正在对着1栋违乱七八糟的房屋发愁。大家上前询问:“请问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或是有什么疑难问题难以解决?”“我去年在深夜趁乡控违拆违队员离开的时候请工人偷偷搭建了这栋房子,由于原本是想抢建来征收,所以没有注重修建的质量,偷工减料火速抢建,由于存在安全隐患不敢进去居住;而且现在征收不到,再说从大家发的《宣传资料》上看,这房子没有任何合法手续,及时被征收,也当违法建筑处理,我真不知道真么办?”大家都说,还是把这房子拆了吧!否则,怕哪天正好有人进去的时候这房子垮塌了怎么办?……

得到大家的正确引导,杨贵清心理豁然开朗:“对!我要把这危房拆了,免得哪天出现安全事故后悔都来不及。” 11月3日,都拉乡控违拆违队员再到小河村巡查时,发现杨贵清已经自行把自己修建的违法建筑拆除了。他轻松地微笑着对大家说:“这下好了!这房子拆除了,我的一大块心病也解除了……”

10.广州乡村建筑 篇十

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华就路31号 上班时间 09:00~12:00 13:00~16:30 1.先上二楼西北角拿 48号窗 测绘咨询 筹。2.48号是咨询窗,应该拿49, 50号测绘业务的筹。

3.身份证、房产证 49号窗 填测绘表。然后到51号窗 交20元(刷卡)。4.拿着收据到49窗拿回房产证,《房产证》的图纸页已经 填上了分摊的面积。

第二部 填写《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窗口 越秀区豪贤路人生里36号1楼 上班时间 09:00~12:00 14:00~16:30 1.带《房产证》、《广州市公有住房售价评估表》和《出售公有住房缴款明细表》到咨询窗排队,领《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填写好后复印一式4份。

2.如果你没有问题要咨询 也可以直接《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填写好后复印一式4份,到房屋原产权单位加盖公章。3.带《房产证》、《广州市公有住房售价评估表》、《出售公有住房缴款明细表》和盖了单位公章的《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一式4份到咨询窗排队,办事员给你入电脑。并在《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一式4份加盖“已入电脑”、“审核人章”和日期。

4.拿着《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 到建设银行交钱(建行卡或现金支付)。建设银行收走3张《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给回一份已盖银行办讫章的你。

4.拿着已盖银行办讫章的《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回到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窗口排咨询队,加盖“住房基金业务专用章”。

第三部 更换《房产证》

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华就路31号 上班时间 09:00~12:00 13:00~16:30

1.拿着已盖银行“办讫章”和“住房基金业务专用章”的《广州市出售公有住房共有分摊建筑面积计价表》、《房产证》和身份证到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拿筹。然后到C区21-25窗口等叫号。(注意要复印身份证一份并签名、1:1复印房产证内图纸页 2份)。

2.提交上述资料后,办事员会给一份4页的表格填写,签名。然后办事给一份缴费单去缴费窗交50元(用卡支付、不收现金)。

11.广州乡村建筑 篇十一

根据广州市城管部门统计,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平均年产生量约为4 000万t左右, 主要分为建筑余泥、废混凝土、废砖瓦、废砂浆、废沥青等5类, 其中建筑余泥占了总量的60%。而在处理同开, 五一假期又有5家门店相继开业。曲美家具方面向本报透露, 公司2013年在广州和深圳还将有新店开业。宜家集团最近也披露, 位于宁波的门店已确定于7月开业, 8月将在上海开出第三家门店, 而北京大兴店也将于2013年开业。而

12.广州乡村建筑 篇十二

策划时间:建

筑 与

艺 术 系 现场作品制作大赛

活动策划书

2011年3月6日 一年一度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旨在倡导当代大学生青春华章,推动校园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发挥各系部的专业优势,面向学院。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大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高校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打造我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氛围。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发现设计型人才,做出贡献,并趁着这一良好契机进一步促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内学生活动,发挥对于学生部门的指导,服务,监督以及管理作用。以本着“迎文化艺术,促学风建设,展建艺风采”为宗旨,特开展建艺系活动之“首届现场作品设计大赛”活动。

一、指导思想

建艺系在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各个系中,专业性强,知识化广,一些设计的作品备受欢迎,在如此优良的学风影响之下,辅之以学校对于自身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的准确定位,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现了空前的积极与繁荣。在教育部对学院开展教学评估工作之际,更是要广泛地发动学生切实做好“迎评促建”工作,即能够使各类都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这次教学评估,展现出我系的杰出风采,并努力通过参与面广、覆盖面大、影响力强,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特点,带动更多的建艺学子参与到“迎评”活动中去。本次“迎评促建”系列活动之作品设计大赛的目的在于:体现并强化对于学生的指导,服务,监督,以及管理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实现对过去发展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更高定位;同时让每位建艺学子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迎评促建”活动的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量。

二、活动主题:激扬设计,闪亮青春

三、活动时间:2011年4月11日下午四点

四、主办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建艺系团总支

五、参与对象:建艺系全体学生

六、活动地点:青春广场

七、活动意义:

1、通过现场作品设计活动,让本系具有绘画及平面设计特长的学生(尤其是大

一、大二生)能够一展所长,发现设计型人才,并使其在个人素质能力方面得到发展提高,培养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勇于面对竞争,敢于展示自我的优秀品质,成为以后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2、加深本校学生对于建艺系专业的认识,明确文化艺术节的专业性,同时加强校区各级同学的沟通与交流。

3、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推动学生设计作品在质与量上更上一个新台阶。

4、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品位,展示大学生的个性风采,丰富各位同学的校园生活,展示各位同学的才能与创新能力。

5、激发我们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宏扬真、善、美。

6、借此大赛扩大建艺系在学院的影响力,展示建艺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人文素质。

八、活动内容:

(1)作品主题及内容:以“丰富校园文化,展建艺专业特色风采”为出发点,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参赛作品必须符合建艺系的专业性,内容健康、积极向上。(3)参赛作品分为个人组或团体组。

(4)参赛组织及个人的纸张和模型积木由建艺系团总支提供,制作工具任意选择。

(5)参赛作品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6)本次现场作品大赛突出“创新”,要求每个参赛选手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作品。

九、参赛形式:(1)现场室内室外手绘

(2 现场立体构成(环保、创新)

(3)现场制作海报广告(主题:激扬设计、闪亮青春)(4)现场书法

注:参赛者可以以个人(班级或其他组织,个人)的形式报名参加比赛。室内室外手绘、书法每组各一人参加比赛,立体构成、制作海报广告每组为两人参加比赛。作品由同学现场投票评选(可作最具人气奖参考),同时请专业评委评分,体现出足够的公正性。本着公平性与合理性的原则,本次大赛评分采取公众现场投票和专业评委评分两种方式,以评委评分为主、公众投票评选为辅设立奖项。

首先由公众投票评出最佳人气奖,然后由评委评出手绘、立体构成、制作海报广告每一组各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两项,票数最高的获得最佳人气奖。

(5)每班报名人数可多人参赛

十、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3月20日,全面进行宣传(包括张贴海报,班级宣传、悬挂横幅等)

3月21日,通知各个班级负责人,向他们详细介绍此次活动的方案,和活动举行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并对具体疑问进行解答。并要求他们限时交上参赛队伍成员名单。2、3月26日,购买宣传必要材料(颜料,宣传纸张、模型板块);等前期需要的宣传材料。3、3月27日,提前联系评委老师,邀请他们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4、3月31日,在校广播台,校团委、校区网页上宣传此次活动。

5、比赛时间为60分钟,视比赛情况另规定

十一、活动可行性分析:

(1)本次活动比较符合同学们的创新思想,能够为同学们展露才华提供机会。对于单纯的个人参赛来说,主要通过各项宣传活动激发其大学生责任感和爱校精神,刺激其创新思维,来调动一部分人的参赛积极性

(2)此次活动的作品制作比较容易。手绘,立体构成,制作海报广告,通过一些颜料、几张海报纸就可以做出来,而且这些材料个人购买也比较便宜。因此,此次活动肯定会有很多好的作品出现的。(3)本次比赛只规定一个主题,留给参赛人员的自由发挥空间比较大。因此,同学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激发自己的灵感。本次大赛最后会将所有的参赛作品在全校区展出使之出现在校内的各个角落,使每一个参赛者都能得到应有的荣誉,相信这样的后续宣传会将此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十二、投票现场可行性分析

1、投票方式为公众和评委现场投票,为应对公众投票积极性不高以至于出现只有很少人投票的情况,我们决定设立观众奖项(参与奖,赠送精美礼品)的方法来调动公众投票的积极性,相信此方法会吸引来许多的观众参与其中。

十三、经费预算:

本着“勤俭节约,合理使用”的原则,我们对本次活动做了如下的经费预算:

1、横幅 100

2、场地布置 200

3、建筑模型板块、纸张 300

4、策划书、邀请函:50

5、场地背景 : 850 奖项设置:

6、建筑立面图组、制作建筑模型组、制作海报广告、书法组各一份荣誉证书及礼品 400

总计:1900元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建艺系团总支

13.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 篇十三

1 当前新乡村建设与改造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1.1 传统乡村建筑的消逝

传统乡村建筑消逝的问题需从两方面来探讨, 第一方面, 传统的乡村建筑被在新的建设中被大量拆除。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城市不断向外扩建和乡村的城镇化的建设, 都将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列为重点, 其中建筑的建设占有着重要角色。然而这形成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开始远离自然环境, 向人工化、社区化发展。另外, 许多原有的传统乡村建筑被盲目拆除, 被新的建筑所取代。这是传统乡村建筑在“拆”中的消逝。这其中包括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 作为有形的历史遗迹, 是独一无二的, 一旦被拆除, 便不可再生。诚然, 乡村的发展是时代不可逆的潮流, 有些传统建筑, 年久失修也已不适合人们使用, 无论其建造工艺还是装饰特点需保留的意义都不大, 拆去重建势在必行。然而另一些传统建筑, 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工艺精湛, 又具有典型的当地民俗特点, 即使房屋有一定的残损, 稍事修葺, 可令其焕然昔日光彩, 但这样的文化性遗迹一并也没在城镇化建设中, 实在令人惋惜不已。而相比之下, 新建起的乡村建筑, 几乎被清一色、缺乏个性的水泥建筑所覆盖。在造型上趋于雷同, 在功能上也减弱了地域差异。如果说国际化让城市之间没有了彼此的特点, 那么城镇化, 则泯灭了乡村存在的个性。

另一方面, 传统乡村建筑的消逝是指新建的仿古建筑仅流于形式上的模仿, 缺少考究, 不能够做到对传统的传承。仿, 自然不比原本的来的真实。文中所提到的仿古建筑, 在乡村, 多数处于原有遗迹的旅游景点之中, 比起传统建筑而言, 一部分仿古建筑不免有粗糙之嫌, 它们仅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却并没有领会传统建筑的精髓、特点, 加之现代的元素的附着, 造成整体构成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如果真的传统建筑需要这些“假的”替代, 这种扭曲了的延续, 实则也是一种消亡。

1.2 乡村新建建筑地域风格性减弱

造成建筑地域性文化消逝的局面和地区对于传统建筑保护的经费有限有关, 但同时, 也与人们对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上的认识和城镇发展的规划上有很大的关系。近代以来, 不少地方对于乡村建筑价值的认识只停留在旅游开发的价值上, 而对于其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方面认识不足。加之, 对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片面追求, 重开发利用、轻保护打理的现象便相当普遍。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 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 求新求洋, 没有考虑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造成乡村、民族、历史、地域特色的全面丧失。

与此同时, 在乡镇的发展的规划上的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忽视, 以及村民求新求异的自建房也使得原有的特色建筑风格消失殚尽。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 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富裕之后, 开始向往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但目前旧的乡村民居绝大多数属于祖传下来的私人房产, 由于岁月的流逝, 逐渐老化陈旧, 已越来越不适合现代的居家理念。但在一户一宅政策的限制下, 村民要想住新房, 就必须拆旧房, 于是村民纷纷营造新房或旧房翻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放弃传统模式, 盖起各式各样的洋楼, 地方特色逐渐也变演成了千篇一律的乡村景象。如南方某乡下的民居建筑逐渐出现了向城市模仿的现象, 原有的传统古建筑带脊尖屋顶四合院样式和灰砖少用了, 就地取材的石料也不用了,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鲜亮颜色的瓷砖贴面, 即千篇一律又耗经费, 而蕴藏建筑文化符号中的区域特色也随之消逝了。

2 对乡村建筑发展的建议

2.1 合理规划构建乡村建筑秩序及文化模式的理念

在中国乡村传统生活中, 是以传统的乡土性社会为基本特点的。费孝通先生曾用“熟人社会”形容之, 并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较少, 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种熟人社会当中, 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是“差序格局”。因此, 这样的社会模式对于新乡村建设是仍需要借鉴的。一方面, 社会的发展给予了现代乡村不同以往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 发展中的乡镇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留着乡村的人伦秩序, 它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宗族关系在乡村中联接社会关系纽带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 在新乡村建设的规划中, 应考虑到这一点。

2.2 建立对传统古建筑进行保护评价标准

在乡村中, 因土地的有限性, 大部分新建筑是在旧的建筑地址上进行重建, 特别是住宅。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新建筑建成的同时也对旧的优秀传统建筑加以保护, 这样新旧合理地融合才能将乡村发展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 才能在城镇化建设中与历史并进。因此, 在不可避免的再建过程中, 对传统古建筑保留还是重建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甄别的和严格考究的过程。旧的传统建筑并非所有都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有些过分残损保留下来的意义也不大, 而有的则需要深度修缮, 或是部分进行改造才能得以保留。这些不可一概而论。因此, 建立并执行相关对传统建筑的保护评价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建立标准不但要对鉴定地古建筑情况需要有详细的划分, 对各个部份的艺术价值进行考量、评估, 对何种情况应拆除, 何种情况应为局部保留, 何种情况将进行什么程度的修缮, 提供标准和保护措施的建议。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标准并不完善, 也不统一, 如果能够尽早地完善这方面的标准, 那么, 在实施、执行的过程中, 则将会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 提供一些保障。

2.3 新乡村建筑发展需一定程度上保留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乡村建筑在不同程度下大部分出现了雷同相似, 千宅一面的现象。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乡村、或是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建筑物和民间建筑中都相互仿造。这样的建筑中有些既散失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风格特色, 又不具有真正意义的现代性, 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 使得乡村建筑的发展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然而若能在设计中延用当地优秀的传统建筑的元素, 在营造、装饰等方面有所借鉴;在表达上汲取当地民间优的秀传统文化符号, 从中提炼出适合与当下建筑设计相契合的素材, 并运用到新的建筑中去。那么新建的乡村建筑实则也是对当地的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2.4 新乡村建筑的发展要适宜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

传统乡村建筑的独特性中, 有一点就是回应自然。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因素, 自然环境进行建筑布局, 营造。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现存建筑来说, 地方气候条件, 环境因素同样应是需要重视的重要的设计依据之一。由于我国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反映在建筑环保、节能设计要求也应侧重面不尽相同:例如:在北方的建筑应注重冬季供暖期节能, 而在南方的建筑则应注重夏季空调期节能。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乡村建筑中去。比如南方现存民居中经常采用的有很好遮阳效果的深檐, 在现代乡村建筑设计中依然可加以借鉴。除此之外, 由于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差异, 建筑需要考虑到与自然地结合, 以免造成环境的破坏。现代的建造工艺加之与环境的融合, 这也是乡村建筑走向特色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乡村建设与改造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由于乡村建筑营造有自由性和自发性等建造特点, 因此, 对新乡村建筑的新设计而言, 需要一个对住户、设计者的宣传教育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说, 传统乡村建筑的特点正在逐渐消失, 伴随其消逝的其实正是传统的区域文化。而一方面由于人们普遍缺少这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由于没有专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 不知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新建筑中去, 因此, 在新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加入公众的参与, 更可以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正如弗里曼说:“设计过程有一部分是教育过程, 设计者从群众学习社会文脉和价值观, 而群众则从设计者身上学习技术和管理, 设计者可以与群众一起发展方案”

在乡村这个特殊环境中, 若能够发展出一种集体和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设计的设计模式的话。则通过与村民的交流, 使专业人员的智慧和技巧与村民的切实要求和愿望结合一体, 这样的规划、设计不光是开放的民主的, 同时也使村民对规划、设计的思想、进展乃至实施都能有所了解, 对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光具有很大的透明度, 而且能够反映出村民的愿望, 为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 最大限度地保障乡村建筑的地域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性。

3 结语

在乡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传统建筑却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消亡”。作为对文化的责任, 对历史和后代的责任, 保护传统建筑, 不仅是为历史留下记忆的片段, 给未来发展留下可以借鉴的文化元素, 更是将文明、文化传播。所以, 不应该让所有乡村古建筑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消亡。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和谐, 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因此, 保护乡村有价值的文化古建以及建设出高品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风格的乡村建筑, 则是对历史的拯救和文明的传承。因为乡村建筑是属于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 集体的回忆。

参考文献

[1]王澍.世博会的“乡村建筑师”[N].瞭望新闻周刊, 2010-07-21.

[2]胡希军;马永俊.论旧村改造规划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 2002:190-193.

[3]骆中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113.

14.广州乡村建筑 篇十四

——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

指导老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调研时间: 2011.02.28 调研地点: 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 调研方法: 实地调研 网上调研

调研内容: 通过现场调研,结合课上老师专业知识的辅助,对建筑进行设计解读

1.概 况

号称可以让车手“飞檐走壁”的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位于大学城中心湖湖畔,显得静谧又不失优美。这是目前国内四个木质赛道自行车馆之一,是亚运场地自行车赛比赛场馆。造型由亚运火炬概念和自行车运动员的头盔外形相结合,已经跃然成为广州市的标志性体育建筑之一。

开工日期: 2008.11 竣工日期: 2010.08 建筑面积: 268000㎡

设 计 者: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 所 在 地: 广州大学城体育与信息共享区 建筑背景: 2010广州亚运会比赛场馆 功能特性: 亚运场地自行车赛比赛场馆

自行车馆夜间效果图 自行车馆日间效果图 自行车馆湖畔效果图

2.设计理念

自行车馆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了亚运会五羊会徽造型与自行车头盔的形象,象征着亚运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建筑整体造型曲线流畅,形态舒展,极富动感及雕塑感。中间还有镂空,(功能)指向明确。自行车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行车比赛的特点,与其他体育场馆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个造型,不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建筑造型与建筑功能的关系,而且透露出广州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信息。

3.功能特性

作为国内第四个室内木制赛道自行车场馆,正在兴建的广州自行车馆请来了德国舒尔曼公司监制赛道,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赛道曲线精确度比老山场地自行车馆更高,既有冲刺的直道,又有弯度很大的弯道,可以使运动员完美展现冲刺技术和过弯技术。”广州市重点办工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别看赛道上的木板和普通的家庭木地板外形上没什么差异,其实里面大有乾坤。广州自行车馆赛道的赛道木板全部是专门从西伯利亚进口的赤松木,挑选的时候对树木的年轮都有限制,在一定面积内的年轮数量必须在8到12条之间,能做赛道的木材一般都有300年“高龄”,不能有疮疤、节点等瑕疵,所以10块赤松木中只有一块能“达标”,可谓“十里挑一”。

自行车馆内250米的木质赛道,曾获得了前来广州验收的国际自联高级测绘师Andreas Ederd称赞,“这条赛道是目前全世界最高品质的赛道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行车赛道是一个木制的椭圆形坡道,因此自行车馆建设中最难的环节就是赛道。而赛道需要从圆心向外扩散逐渐形成弧形坡度,而按照国际自联的要求,整条赛道的外道要比内道高,坡度在13°至47°之间。但经过苛刻的测量后,广州自行车馆的赛道标线长度测量为250.0024米,误差仅为2.4毫米,比北京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还要精确1毫米,堪称目前全球最精准的自行车赛道。

4.建筑结构

广州自行车馆如同自行车运动员头盔的造型给人第一眼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最

能体现广州自行车馆技术含量的还是它的结构。馆的建筑和结构方案均是设计方自主创新的。就钢屋盖的结构设计而言,采用的是局部双层的单层椭圆球面网壳结构。目前国内对局部双层的单层网壳已有一些研究,但这样大跨度的工程实例还是首例。这个工程网壳跨度达102米(短轴)—126米(长轴),属于超限的大跨度网壳结构。再抗震方面,经过弹塑性动力工程分析验证,结构整体可抵御100年一遇的强风及地震。就这个工程而言,主体结构用钢量约1500吨,整体结构用钢量约为2300吨,钢结构的起吊达3万次左右,要12台吊车作业,吊装量非常的大。

这个馆造型像一个硕大的银色头盔,造型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南方地区湿热多雨的特点,借鉴骑楼街的做法,在东西向设计了遮荫外廊,南北向设计自然通风窗引导气流,观众大厅采用岭南民居常用的敞厅做法,节省空调费用,实现节能环保。

自行车馆的巨型圆顶以钢架搭建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的屋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扁平”。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叫矢跨比,是网壳结构的一个重要几何参数,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拱形建筑物的“拱”的高度与跨度的比例。建筑物“拱”的程度越大,矢跨比也就越大,受力情况比较容易解决,反之,“拱”的程度越小,矢跨比也就越小,受力情况解决起来就比较复杂和困难。现在常见的网壳结构的矢跨比一般为1/3~1/7,而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屋盖的矢跨比要小很多,长轴的矢跨比只有1/10,平均也只有1/9.05。这种小矢跨比的网壳结构不要说具体的工程实例比较少见,甚至研究的都不多,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最终解决了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采用较为扁平的体型,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压

缩建筑高度,网壳的矢跨比很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减小室内空间的高度和体积,节省空调制冷、灯光照明的费用,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廖旭钊解释说。

整个屋面中间的部分另有一个类似“天窗”的穹顶,圆顶中部采用的聚碳酸酯板不但透光性好,而且散光作用非常明显。这样,即使外面艳阳高照,透射进馆内的阳光也不会在赛道上形成斑驳的光点,充分保障运动员训练时的安全性。要知道,在赛道上,自行车选手可以骑出高达85公里的时速,要是被光线晃了眼,运动员很有可能发生危险。

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主体结构主要有两部分,下部是混凝土结构,上部屋盖采用的是局部双层的单层椭圆球面网壳结构。屋盖的中间大部分为单层网壳结构,大量减少了杆件,沿屋盖周边局部设置了双层的杆件,但是结构整体仍然属于单层网壳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综合了单层网壳与双层网壳结构的优点,力学性能良好,整体稳定性好,工艺成熟,单价较低,在达到同等性能的前提下,用钢量比全单层网壳低,而结构厚度小,外观轻盈,不再需要装饰吊顶,建筑效果比双层的单层壳结构好。”设计人介绍说。

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屋盖的整体重量达到了2600吨,由24根钢筋混凝土圆柱承载。说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屋盖与圆柱之间并没有固定住,而是由铸钢球铰支座联结。

球铰支座是活动的,可以向着屋盖中心的方向滑行10公分。因为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的主体结构下部是混凝土结构,上部屋盖是钢结构,上部与下部之间温差大;钢结构的屋盖也一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伸缩变化。如果屋盖与圆柱之间完全固定住,不但钢筋混凝土圆柱要加粗,看台的梁也要加大。而采取这种结构,在保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避免了将网壳侧推力直接传递给下部的混凝土结构,大幅度减少了温度荷载的影响,既保证了安全,经济效益又非常明显。目前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并不多见。

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在设计上还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结构与建筑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广州亚运会自行车馆上部的“飘带”,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作为装饰,不考虑它的作用,有的还会成为建筑物的荷载,压在上面,增加建筑屋的重量。而在这个项目上,设计师们巧妙地把加劲桁架设置在“飘带”的内部,使屋盖中央部位的单层网壳结构提高了稳定安全度,减少了单层网壳部分结构的用钢量,同时改善了结构的整体安全,而所有的加劲桁架隐藏在“飘带”内,建筑的外形曲线流畅,造型舒展。

5.建筑的环境

自行车轮滑馆以其极具特色的造型和专业的功能自然成为整个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的核心建筑。广州自行车馆轮滑极限运动中心不仅是一个充满动感的运动场,而且是一个“生态绿色”运动场。在这里,除必要的疏散广场和少量硬质活动场地外,大部分区域是绿地或山林,建筑周边、广场、道路、停车场均以绿化覆盖,绿地率达90%以上。建筑

物采用大量的节能措施。主馆沿场馆周边设计了遮阴通廊,利于形成热压引导气流穿越场馆;设计天面采光,使室内日常使用可节省照明用电,覆盖于采光天面外部的遮阳构件则有效地避免了温室效应的产生。极限运动综合楼则采用适合南方通风良好的外走廊形式组织穿堂风,并采用热阻隔效率高的外遮阳方式,降低建筑能耗。在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可行性情况下采用节能材料。采用生态节水技术手段,实行污水再生和循环利用,用于绿地浇灌和清洁。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建筑屋顶雨水和运动场地雨水并加以利用。

6.室内装修特点

该场馆曾被亚洲射击联合会主席称赞为中国最好的“飞碟馆”,其硬件建设标准国内最高。场馆共能容纳4000名观众,其中1500个座位是永久席位,另外2500个座位是专门为亚运会提供的临时座位。

据了解,广州自行车馆是国内第四个室内木制赛道自行车场馆,延用了为北京奥运自行车馆监制赛道的德国舒尔曼公司,技术世界领先。赛道曲线精确度极高,既有冲刺的直道,又有弯度很大的弯道,可以使运动员完美展现冲刺技术和过弯技术。而且由于自行车馆的赛道是倾斜的,观众坐在看台上看到自行车车手们在倾斜的木质赛道上你追我赶,如同 “飞檐走壁”。

7.评 价

从设计外形上来说,广州亚运自行车馆外形不够创新,亮点不够,显得保守拘谨。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座自行车馆的设计团队全部是来自广州本土的建筑设计精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不断拓展体育场馆设计,曾为第九届全运会设计了广东深圳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了老山自行车赛馆。广州自行车馆吸收了奥运会的经验后制作的,在赛道维护、运动员安全、弯道安全维护等方面实行了更加严格的控制。一个好的设计不光追求足够创意的外形,设计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情况下,经验就显得特别珍贵,在经验指导下这座自行车馆显得特别“实在”

上一篇:土建专业工程师论文下一篇:让你心想事成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