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2024-09-2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11篇)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

信宜三中 杨大清

一、概述

(一)课题所属学科:思想政治

(二)课题来源: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

(三)课程类型:新授课

(四)所需课时:1.5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四个表现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那么“认识从何而来呢?”对,从实践中来,所以在第一目题,我们学习了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那么实践与认识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二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和准确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

1、让没有吃过百香果的学生现场尝一尝得知其味道,引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区分途径和来源,并展示相关名言。

好,大家都看到我今天带了一些水果来,知道这是什么吗?吃过吗?有没有同学没吃过的?(或者:你没吃过吗?)好,现在就让你尝一尝。请你尝了之后把这百香果的味道告诉大家。——酸、甜、香……

好,刚才这位同学亲自品尝了这种百香果之后得知这是酸的(或其他),用书本的话说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是,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从没吃过,但刚才也从?口中或者百度搜索等其他途径知道了这种水果的味道,这是不是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是。从别人口中或从书本等其他途径的获得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但这些经验最终还是来源于实践。所以我们要把”认识的途径和来源”区分开来。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但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副板: 注:

1、来源唯一,途径多样:直接、间接)

现在请同学来判断一下这两句话。(1、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实践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那么,有哪些名言能够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分钟时间。

2、探究讨论“如何能买到或生产出更甜的百香果?”引出并讲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点出这是“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并展示相关名言。

刚才这位同学品尝也就是实践之后觉得这百香果太酸了点,他喜欢吃更甜一点的,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办?——果农想要提高销量可能就会想办法改良。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怎么办?——我以前买百香果专挑那些外皮比较光滑,圆溜溜的。但那样的水果比较酸。不过别人说这水果富含维生素。所以我就经常买,买得多、吃得多,我就知道那些皱皮的是更熟,更甜的,而且也比较轻,买得也更划算!我还知道,这种水果除了富含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钙、铁和多种氨基酸等。)

好,很多人喜欢吃更甜的百香果,果农会想办法来改良,消费者想办法来挑。这就体现了书本的什么理论?“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之所以说是动力,另一方面,就在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比如借助天文望远镜,我们能观察天体的运行。用显微镜能观察细胞的结构。所以说,借助一些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促进认识的发展。

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刚才?同学通过多买、多吃,知道了如何挑选更甜、更划算的百香果,还加深了他对百香果营养价值的认识。

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句名言。

3、通过情景设计“消费者与商家的小对话”引出和讲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并展示相关名言。

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消费者和商家,让他们展示一个小对话。大家鼓掌欢迎!

(请用地道信宜话演。这两个人坐在走道边,方便出入。)

消费者:老板,你呢百香果甜么? 商家:甜!甜过初恋啊!消费者:系矛哦?!(挑来挑去)商家:睇矛用噶,试只嘛!消费者:都可以!帮我摞十斤!

这个小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真理性,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即正确的认识。那为什么说“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呢?”①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断;②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回答;③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也就是要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就像刚才的小对话,消费者不知道这些水果甜不甜,商家也不一定吃过,但他要把他卖出去,肯定说甜。这些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断。那你挑来挑去,这些水果会告诉你它甜不甜吗?不会!只有亲自吃了才知道老板说的话正不正确,对吧?理解了吗?

好,我们来看一看有关的名言。

4、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得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展示相关名言。

好,下次你在买百香果的时候碰到别人不会挑,你知道的话会不会帮他挑?会吧? 在我村里就有一个人种的百香果又高产,味道又好,而且把这一技术传给其他村民,大家一起发财。

这些都给我们什么启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展示相关名言

第三部分:课堂小结与提升。(如有意外不能用平台,则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课时的“课堂达标”1——5道选择题。)

让学生齐读板书,区分“来源”和“动力”,由本课知识得出“实践决定认识”,展示方法论要求。并引导学生课后思考“认识对实践是否具有反作用”。

第四部分:课堂练习巩固 1、201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与

会市县委书记们普遍表示,这次座谈会十分重要,对总书记提出的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不仅要用思路来回答,更要用实践来回答。这体现了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2015年3月23日,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北京成功进行了芯一级动力系统第二次试车。此次试车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重大节点,进一步验证了芯一级模块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年内转入发射场合练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主要体现了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2015年3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宣布,使用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中外科学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这说明

A.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制造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还存在产品的整体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中国创造”取代“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对物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3周年。《消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于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局限性。放眼《消法》走过的20年,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有较大提高,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几年前己经开始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获得需要修订《消法》的认识。(3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新消费模式的出现,推动国家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了原有的《消法》还有不如意的地方。(3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分)

注意事项:

1、星期一早上去文印室打印教学设计(简约版),并叫阿姨印70份,A4纸大小,正反面印成一张。提醒阿姨尽快印好!周二早上前你去拿。

2、提前把课件放在班平台,并多检查几遍有没问题,如:字体的换行等。

3、吩咐学生周二早上放学后就整理教室,把全部书桌等靠向一边,空出挨近走廊的位置,并把给老师坐的凳子整齐排列好。搞好教室卫生。

4、和相关教师调课,让学生周二下午2:20前到达教室。吩咐科代表提前开好平台,在黑板写:读P44—46,并让学生2:25开始读书!5学生周一晚预习该目题。

刚才这位同学品尝也就是实践之后觉得这百香果太酸了点,他喜欢吃更甜一点的,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办?——果农想要提高销量可能就会想办法改良。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怎么办?——我以前买百香果专挑那些外皮比较光滑,圆溜溜的。但那样的水果比较酸。不过别人说这水果富含维生素。所以我就经常买,买得多、吃得多,我就知道那些皱皮的是更熟,更甜的,而且也比较轻,买得也更划算!我还知道,这种水果除了富含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钙、铁和多种氨基酸等。)

(请用地道信宜话演。这两个人坐在走道边,方便出入。)

消费者:老板,你呢百香果甜么? 商家:甜!甜过初恋啊!消费者:系矛哦?!(挑来挑去)商家:睇矛用噶,试只嘛!消费者:都可以!帮我摞十斤!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而什么叫“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到近代以前客观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用哲学思维的眼光来看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进化, 是这个历史进程中一个又一个时代对其前一时代的既继承又扬弃的超越与创新突破。但是这种发展与进化、超越与创新、突破在20世纪中叶之前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自然、自发的进程。自从近代哲学鲜明地提出发展的范畴并用于概括整个世界从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进程的基本特征以来, 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开始重视在本民族、国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关注社会的发展问题。例如, 二战刚刚结束, 美国哲学会就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邀请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的自由和生活的发展”问题。[1]

在哲学上鲜明而完整、系统地提炼和阐述发展理念的哲学家应当属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发展就自然界而言是“自己”的运动, 就人类社会而言是世界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对立面的统一”。他们关于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过程的哲学思想首先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欧美各国, 极大的促进了这些国家跨入现代国家的进程。其显著特征就是各国的政府、政党以及众多的社会组织乃至公众个体纷纷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视野, 审视小至地方区域、大至全国变化发展及未来走向——这一趋势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当代政党政治、公民政治以及现代教育普及化而社会生产力发展、文化进步开明和公民根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意识空前觉醒的一个深刻结果, 是广泛的公民参政、议政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在古代的希腊, 苏格拉底所生活的年代——由伯里克利执政的城邦民主制时期, 政府就被要求必须重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延续与发展问题。由这一传统积淀的文化特征再与深刻的重商主义及贸易主义的结合导致了西方国家与政府、政党更为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国家或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或整体, 必须重视其整体和各方面的发展问题。之所以如此才有西方哲学率先关注发展问题而生发出发展的哲学范畴、世界观与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 我们说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实质上都是关于发展的哲学。

在中国则是二千年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重农主义、轻商主义传统深厚, 历代统治者关注的是政权与社会的稳定, 民间产品交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国际贸易完全由 (国家政府) 官方控制, 把生产看作只是民众个人的事务, 财税制度虽然悠久而经济意识淡薄, 根本谈不上自觉关注社会经济运动变化的状况而关注经济发展问题, 从而强化了中国经济的离散性、自然性与自发性。另一方面, 中国社会文化精英和部分政治精英们虽然十分重视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家庭农业科学技术问题, 但是往往难以从现实生活中发觉社会的客观变化进而推演出社会发展的理论, 相反总是时不时地以复古的陈词滥调去挑剔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与观念, 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互为表里, 相互强化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停滞与固化, 从而使十分富于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显得进步性与停滞性、开放性与封闭性、创新性与保守性、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而令今人良莠难辨、取舍难断。

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凌辱的历史, 也是中国家族世袭中央集权制的传统国家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迈向现代国家的历史,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维观念直至整个广义的文化的现代转变的过程, 上至国家政府、政党, 下至普通民众逐步自觉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以科学理性的眼光评价现实的矛盾运动和执政党的成败得失。因此, 科学发展观从这个角度看, 是公民参政意识觉醒、议政水平提高而面临的情势而必须正确地给出答案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赋予哲学的一个严肃命题。

二、科学的三重含义与科学观

科学简单地说是知识的总称, 既包括自然科学, 也包含社会科学, 以区别于技术是人的能力与实践方法的概括, 也区别于哲学是关于一般性问题的原则性看法。科学概念在现实生活运用中常常是多义的, 至少包含两种意思。除了作为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称以外, 往往被引用为形容词, 意思大体为“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绝不仅仅“正确的”这么简单, 它引用的应当是前者。科学概念本身完全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范畴, 能够被称为科学的知识或学科的东西, 不仅在它所研究、反映的对象上必须是客观的, 以及它所应用的方法必须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统一, 而且在它的功能上必须是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0世纪以来科学学、科学哲学以及部分哲学史对科学所做的大量研究对我们理解什么是科学应当说是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 英国著名的哲学史大师L.罗素先生在哲学史中谈论科学的三点简要看法就很耐人寻味:

(一) 确切的知识范围。

在罗素看来,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所谓确切的知识, 就是合乎理性的知识, 有事实根据并能由科学方法证明的知识, 否则就不是科学, 而是神学或哲学。这就提醒人们对于一些自我标榜是科学的东西, 无论他们吹得多么悬乎, 还是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判断其“理论”或所针对的事物的观点、方法是否就有科学性。

(二)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首先, 罗素以为科学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 科学的威信“不是统治的威信, 而是理智上的威信”, “它在本质上求理性裁断”, “是一种片段不全的威信”, “只对当时似乎已由科学判明的事情表示意见”, “科学的论断却是在或然性的基础上按尝试的方式提出来的, 随时难免修正。”其次, 罗素认为科学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 不作憶断。那种认为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看法以及科学是历久不变的想法, 都应当从“睡梦”当中警醒。

(三) 严谨与猜想统一的方法。

罗素在讲到近代科学家的本色时还特别提到“创立近代科学的那些人有两种不一定并存的长处:作观察时万分耐心, 设假说时有大无畏精神。”这对于当前在体制上鼓励正确的科学心态, 在科学实践中随时保持这样的精神, 运用于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步与发展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完整的科学观至少应当从这三者的统一中去把握。的确, 要把握这三者的统一不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做得到的, 但是能够从这三方面去认识科学,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科学是什么。具体地说, 作为现代人特别是从事社会管理服务事业的人士尤其是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不仅必须具备相当广泛的科学知识基础, 很重要的是必须持之心恒地怀抱“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始终尊重科学的谦虚态度, 不断学习科学的工作作风。从而, 在实际的工作中, 既能着眼于历史条件考虑问题, 又能着眼于历史来看待自己的职责, 真正做到着眼于现实问题、开创性地去创造历史。

三、科学发展观的由来

所谓发展观, 总的说就是人们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看法,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观点、体系。就其社会功能来说, 是人们自觉地运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和增进人类认识、提高主体素质的意识基础;在政治生活中是全体社会公众要求国家权力机构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必须清晰明确的社会运行理念和面对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态度, 尤其是执政党必须科学回答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 是关于人及其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提出科学发展观既是回应当代世界众多发展观纷呈局面, 又是反思我国几十年来治理过程中的是非得失, 尤其是一些重大失误的经验教训中逐步明确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不仅蕴含着“发展”是客观世界“自己”的运动, 而且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以此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人类在社会发展道路上无数次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灾难之后痛定思痛的产物, 是人类在社会发展道路上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与飞跃中逐步认清的方向, 也是当代“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与人类智慧的结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科学发展观的生成, 正是以上述发展理念的拓展为基础的。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 紧密地围绕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以及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 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 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 (包括代际之间关系) 的协调与整合。归纳起来, 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 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现实地说, 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应对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六大严峻挑战”而提出来的: (1) 21世纪中国人口三大高峰 (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 相继来临的压力; (2)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 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 (4)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 (5) 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6) 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历史地看,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停滞于传统农业社会不仅发展缓慢而且缺乏内生性转向工业社会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机制, 同时已经面临西方工业社会迅速崛起的外部强烈冲击与强大压力, 在经历一段相对积极吸收借鉴并取得初步发展之后, 又遭遇国际国内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倒退到保守的闭关锁国状态, 从而导致综合国力与现代强国差距更大、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反差甚远,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遭遇制度性强化,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反而加剧, 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都难以满足,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20世末期的国策重心, 在解决“广大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方面发挥强大历史作用。另一方面, 这一作为“基本路线”主体的基本政长期贯彻实施产生的边际效应和惯性效应产生了资源、环境社会建设的弱化, 各种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突出的显现来, 再不及时调整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政策, 政策偏好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偏颇设置导致社会崩溃, 科学展观正是面对这一新的充满各种各方面的严重矛盾, 寄希能够在全方位把握各种各方面的严重矛盾与挑战和新的历机遇和各种国际及国内的有利因素而提出的。

横向的对比, 不单是中国的问题很多, 世界各国的发展问题也很多, 甚至发达国家在近几十年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很多。同时世界各国和众多国际组织都在探讨国家、民族、人类发展问题方面又提出了许多具有十分可借鉴价值的思想成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出的各种发展理论, 如产值增长发展观、增长极限论发展观、综合协调发展观、生态循环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自由选择发展观等理论对我国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这些各自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的科学思想内涵的发展理论面前, 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我们的现实实践的基本理论?自然地, 科学发展观客观地成为了我们的现实选择。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既是我们比较各种发展理论的结果, 更是众多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外专家学者长期深入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成果。

从专门科学发展, 特别是综合科学发展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既是当代众多专门学科向纵深发展和新兴专门学科拓展自然、社会、人文领域, 开阔和深化了人们的科学视野的结果, 更是由当代兴起的各种综合学科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或“新五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论、耗散结构论以及超循环理论等诸多综合性学科多视角多层次、注重整体研究人、社会与自然从而更加全面而且清晰地指出了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

客观地说, 虽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发展的成果, 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崭新认识, 但它的理论内涵还应在科学的继续发展和人们对中国社会更加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获得的对中国社会既已存在和完全可能产生的各式各样的矛盾的发现与认识中得到丰富、调整与修正。

摘要:发展, 是当今世界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的进程和趋势, 它远远超出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 也不再是哪一个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自上而下的良心发现。国际社会几十年关注发展问题而形成的众多理论成果及中国社会几十年的曲折前行经验与教训和仍然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 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多元源头与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文化学,视角

参考文献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实践性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和推广,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任务,教学重点应放在“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上,教材应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探索和改革创新。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所需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及其信息素养养成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相脱离,理论课过多,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课过多,学生往往坐在电脑前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因此,要合理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建构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掘潜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上机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无论从教学状况还是从教学效果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理念保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有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理解得不透彻,为了学校的生存而忽略了中职教育的根本,不顾教学质量,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实践操作的课程,没有把学生的自主操作放在一个恰当位置;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不了解,严重偏离实际需要,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岗位需求。

2.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手段单一。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但教学所使用教材的编写需要较长时间,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无法跟上实际应用的需要。教学方法应顺势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作出相应改变。有的老师不太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还在采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式教学,这对于大部分内容是图形界面和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让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能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没有活跃的师生互动,教师无法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应试教育下的弊端。

中职学校的学生获取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参加一个计算机统考。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仅凭一套上机操作试卷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很不科学的。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校要确保考试的合格率,势必会导致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任课教师把所有涉及考试的内容作为重点,而对于不考试的内容简略带过甚至是不给予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缺乏实践性和主动性,所学知识面仅为书本的一角。

4.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受初中计算机教育不平衡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来自市区的学生,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并有一定基础,如简单的网络搜索和下载、文字录入、收发电子邮件等,但对计算机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深入;来自村镇的学生就相对弱些,有的仅限于网络游戏,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课甚至产生过恐惧感。与此同时,中职学生的生源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是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文化课基础总体上较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冷落,缺乏进取心,自信心不足,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都带来一定难度。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基于实践的课程改革探索

中职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学中做,做中学,递进交互式”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基于实践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

1.让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的工具作用。

学生对计算机的喜欢往往是从娱乐开始的,他们将使用计算机网络等同于玩游戏、购物、聊天等,这是理解上的一个误区。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使用计算机集中办公的地方参观,通过多媒体播放计算机在航空航天、建筑、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计算机的工具作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工具作用的认识。

2.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选择一本可以突出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合适教材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鼓励教师在已选定的教材基础上,结合时代和岗位的需求,剔除老化、淘汰、不具操作性的内容,自编辅助教学材料,可以及时增加讲授一些新颖、热门、可操作性强的内容,缩小课堂讲授内容滞后于新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目前营口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Word使用、Excel使用、多媒体软件应用、制作演示文稿共7个部分,课程通常情况是在第一学年开设,每周安排2—4课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无法让学生融会贯通所有的计算机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所侧重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更贴近专业特色。

3.综合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恰当运用先进教学工具和软件,采用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课堂实践教学,在积极提高学生兴趣与配合度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完成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动求和、排列、筛选等方法设计一些表格进行实践操作。任务布置完成后,学生就要针对这个任务展开讨论、分析并积极探索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或者手段,在遇到难题时应该如何解决,其中哪些问题是可以凭借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应用新知识和理论进行操作探索才可以解决的,在这些问题中,隐藏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也就是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自然而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更是对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一举多得。

(2)小组讨论教学法

对于一些大型综合作业,可以让学生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实行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中起到指导、组织、协调、咨询、信息提供等作用。工作小组以4~5名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搭配组成一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负责整体设计、分工、协调,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提出观点和创新思路,各自承担不同任务。这样的方式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形式喜闻乐见,不仅使学生获得经验,强化能力,还培养他们服从、合作、责任感的职业素养。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增添学习内容的新鲜感和真实感。通过教师提供的适合教学内容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依据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边学边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得出结论。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和探索,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4.注重考核评价过程。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及成果给予评价。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学习的好坏不能单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判定。这就使得我们要寻找一种适合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每次上机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多鼓励少批评,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考核。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特殊的,它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事业。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给学生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否则就不配拥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还要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迅速、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学会从不同的知识载体和不同的知识形态中学习专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

6.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能力。

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教师与其教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掌握广博知识的方法。计算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良好的自学方法,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成于动手实践。计算机实训课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实际应用之中,当发现具有创意的作业时,应通过多媒体案例演示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示范讲解,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用计算机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极为有效。

四、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服务社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就能紧跟时代步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改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结合企业需求,努力培养更具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大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西部,2013(08).

[2]汤娜、王静.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软件,2014(02).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四

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马哲中第四节认识论我们学习了实践和认识的定义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那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把握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说到辩证关系无非就是一个决定另一个,另一个对这个具有反作用。实践和认识也是如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与实践。这里我们重点要分清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四点内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甜不甜亲口尝一尝就知道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而另外一部分较难的不好自己亲身实践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老师传授等各种途径。但是无论是书本也好还是老师的讲授也好,这些都能够追本溯源找到亲身实践的这个人。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直接经验也好还是间接经验也好其实都是从实践中获得,所以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例如“近山知鸟音,靠水识鱼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判断是不是来源的关键就是看是不是认识从实践中得来,也就是“有无”的问题。原先是没有认识的在实践中才获得了认识,这是体现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会催生出新的需要,会改进观测的设备,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等,能够推动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让认识更加深入更加高级更加全面。正如恩格斯的名言“人的智力水平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认识由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实践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源能够把一直向前推进,推动认识发展。所以这里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认识原先有只不过较为低级不深入不全面,因为实践产生了新的研究设备所以让人们认识事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进步。例如,“中国天眼”的研制成功,让人们可以更细致的探测研究宇宙,更好的观测脉冲星。这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的认识要以回归到实践中为目的去认识,而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也就是要学会能够把理论转换成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例如我们研究了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定律,但是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我们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下,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有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并且对我们的社会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的生产力大力发展,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就是典型的理论指导实践。所以关键看有没有“回归”。体现了回归,那么就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四,时间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以是否符合多数人的利益为准,也不是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关键是看能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不是真理一定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是由于实践的特征决定的。所以关键在“检验”体现了实践作为了检验标准在进行检验,那么必然选这一条原理。

以上,便是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四条原理,在考试的过程中很容易弄混淆,所以一定要牢牢把握他们的含义,从内涵着手进行辨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题目来练练手:

例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下例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粹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①近水才获得了鱼性的认识,近山才获得了年音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②选项只是强调对理想执着追求,不停奋斗的精神,没有实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5.学习是基础实践是目的 篇五

通过聆听廖局长科学发展观动员讲话,参加了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评判,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搞好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强大理论武器。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效,首先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有了新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时间、下功夫认真学习、掌握要领,深入研读、吃透精神,要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根基、实践特征及其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开阔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视野和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驾驭国内复杂局面、推动袁州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财政管理上水平的能力。

搞好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实践、学用结合是目的。实践是学习的归属,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把学习了掌握好的东西束之高阁,那还不如不要浪费时间去学,纸上谈兵只会害人误已,甚至祸国殃民。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所学到的所掌握了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理论武器运用在日常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提炼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等阅读方法。

3.情感目标: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

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想请大家看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展示课件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时配以解说词:当我们轻轻掀开书页,进入一个穿越历史、现实、未来的隧道,梦回春秋,感受孔圣人的要言妙道;飞跃秦岭,感叹秦国文化的深厚博大;携着记忆,欣赏红楼的优美传神;回到当今,体验现代科技文化的创新发达。穿越在书的世界中,我们知道了祖国悠久的文化,看到了当今世界科学的迅猛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家谢冕的读书世界,通过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去感知、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读书的快乐,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二、作者简介: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谢冕:福建省福州市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本文是他写的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三、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训练学生快速通读全文的能力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提炼主旨。)

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及课件提示,在课文中对生字词进行圈点勾画并解决。(课件展示应掌握的生字词)

(1)浩瀚:广大;繁多。

(2)加惠:施惠,给予好处。

(3)上溯(sù):往上推求或回想。

(4)往哲先贤: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5)睿(ruì)智:英明有远见。睿,看的深远。

(6)大抵(dǐ): 大多,大都;基本上。

2.快速通读全文,从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中找出中心句,并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注意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从中心句中提炼文章的主旨)

第1自然段: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第2自然段:人们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第3自然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第4自然段: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第5自然段:读书人是幸福人。

(课件展示板书)

题目:读书人是幸福人(全篇主旨)

第1自然段: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全篇主旨)„„因为

现实的世界;浩瀚、丰富的世界第2自然段: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第3自然段:知识的增广,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第4自然段: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第5自然段:读书人是幸福人。(全篇主旨)„„所以

3.归纳通过整体通读,提炼主旨的方法。

通过整体通读,找每一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体现文段主要内容。一般出现再文段开头起统领作用,或者出现再中间起过渡作用,或者出现在结尾起总结作用。再由中心句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二)、精读课文——集体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精读的能力并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1.作者指出读书人是幸福人,那么他认为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教师示范朗读)

明确: “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2.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喜欢看什么样的书?(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3.你能谈一谈你通过阅读所接触的世界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一谈通过阅读所接触的世界。

教师归纳小结;(引用:读书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生活,跨越时空的藩篱,拥有更广阔的生命空间。——西铭)读书,让我们可以跟随斯科特和他的队员去了解南极,可以跟着三毛行走撒哈拉大沙漠,可以跟着余秋雨来一次文化苦旅。我们可以身临其境,与文字融为一体。当我们看到感伤的情节,我们会为它流泪;当我们看到高兴的情节,我们会激动得欢呼。当我们看到主人公战胜了困难,我们会为他而兴奋,当我们看到书中离散多年的家人团聚在一块,我们会为他们感到欣慰,当我们看到邪恶势力猖獗,我们会“拍案而起”。这正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幸福。(请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这两段段,回味读书带来的世界)

4.读书不仅把我们带入到幸福的世界里,增加我们的知识,而且在精神方面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精神的感化和陶冶”,“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向善、避恶”。

5、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能陶冶和感化我们的精神,能让我们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为什么?

明确: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书。“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感到读书的幸福,这里的书实际上指的是以其优良品质流传的书,而不是无价值的甚至有负面影响的书,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书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书,什么书是无价值的、有负面影响的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休闲读物虽然可以让我们精神愉悦,放松心情,但并不能在精神层面给予我们引领,这种幸福只是浅层的、短暂的,不如文学名著那样能通过作家笔下描写的或光彩照人、可歌可泣或臭名昭著、千夫所指的人物形象及其所附加的情感来观照我们人类自己,扬真善美,弃假恶丑,使我们的精神之树健康成长,这种幸福是更深层的、长久的)

小结: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经

典的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我们的正餐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需要仔细咀嚼,同学们因兴趣而选择的休闲的通俗读物正如我们的休闲食品,营养含量不高,只需浅尝。而宣扬暴力、色情的读物正如我们的垃圾食品不但没有营养,反而危害健康,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同学们选择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或者使人向善的文章,能对我们的思想及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我们对是非的判别能力,从而自觉纠正自己思想、行为上的不足,并有意识地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袭。从而是自己变得有涵养,有素质。进而成为一个如作者所说的“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让学生再次品读第4自然段的关键句)

7、归纳通过精读阅读,深刻领会文章主旨的方法。

我们运用精读阅读的方法,找出中心句,品味关键句,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等阅读方法来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读书人是幸福人,作者通过鲜明的论点,严谨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领会到了读书的快乐,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得灿烂;通过阅读,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充满阳光。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在书香的浸染中,努力作一个幸福人。

(五)作业

1.读一篇或一部使自己有所感触或有所收获的作品,并摘录书中的经典或优美的词句。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七

应正确理解田径运动青少年早期专门化训练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仅是指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专门化训练,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包括专项技能与专项技术的早期专门化全面学习。在青少年多年的田径运动训练中,相当多的教练员只重视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专门化训练,忽视或不重视青少年早期训练阶段的专项技能与专项技术的全面学习。

当然,青少年早期训练阶段的专项技能与专项技术的全面学习不应采用成年人方式的练习方法与手段,要杜绝田径运动早期训练的专项化倾向。国际田联目前大力推广与宣传的少儿田径运动,充分表明国际田联高度重视青少年早期训练阶段的专项技能与专项技术的全面学习。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和我国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在我国大力推广与宣传少儿田径运动也充分表明我国田径运动管理层高度重视青少年早期训练阶段专项技能与专项技术的全面学习。为此,北京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还专门成立了“全国少儿田径运动研究会”,旨在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我国田径运动青少年早期专门化的训练。

应深刻理解,青少年早期训练阶段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关键时期,是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学习与掌握的黄金时期。如果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发展,运动员必将会失去这些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从而会损害或阻碍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潜力的表现与发挥。对此,我们相当多的基层教练员并没有认识到青少年这一时期专项技能训练的深远意义与重大作用,而是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和追求运动素质的提高。

为什么重大比赛不能正常发挥训练水平?为什么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提高缓慢?为什么远度跳跃项目快速助跑准确踏板的技术至今没有解决?为什么高度项目起跳过杆的成功率低?为什么投掷项目投掷区的利用与最后用力完成后的平衡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简单地说,问题的本质就是专项技术不成熟,专项技术不过硬,所以比赛中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和支配肢体,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和发挥运动能力,不能精确实效充满信心地完成专项比赛动作,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

要深刻理解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其本质是正确本体感觉的培养与训练,要重视运动技术的规范性、实效性、精确性和稳定性的严格要求,要努力培养运动员运动专项精细的本体感觉分辨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是比赛能力的物质基础,是成功比赛的物质基础。例如,远度跳跃项目高速助跑中的准确踏板问题至今一直没有解决,就是运动员不具备高速助跑中的精细的本体感觉分辨能力和调控能力的结果,就是平时助跑技术训练中没有严格要求精确性、实效性和稳定性的必然结果。

田径运动的专项技术训练应向体操运动的技术训练学习,田径运动青少年的专项技能训练应向体操运动青少年的专项技能训练学习。要学习体操项目对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那种严格认真、精益求精的训练理念、训练要求和训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比赛零失误,才能做到成功比赛,才能在比赛中淋漓尽致地发挥日常训练中获得的运动素质,创造最高运动成绩。

另外,必须纠正某些专家学者的错误观念与认识——青少年身体素质差不能学习和掌握“复杂”的运动技术。例如,走步式跳远、撑竿跳高、背越式跳高、跨栏跑技术等等。在这种错误理念影响下,在青少年早期训练时期根本不重视、甚至不考虑专项运动技能的传习与掌握。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时期必须打下坚实的良好的运动技术基础。必须杜绝在技术训练方面走错路、走弯路的做法,应明确提出专项技能和专项技术训练是青少年田径运动早期训练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任务,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出青少年田径运动早期训练阶段技术训练的内容、目标、进度和要求。这一点应向体操运动的青少年专项技术训练学习。

错误的观念和训练实践让许多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错过了本体感觉训练和运动技能学习的黄金时期,造成青少年时期没有打下坚实的专项技能基础和专项技术基础,为后继的专项提高和发展埋下了人为的训练障碍及无形的训练隐患。也就是说,如果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发展,运动员将失去这些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从而会损害或阻碍未来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潜力的表现与发挥和运动生涯的辉煌。

应该清楚,专项运动技能与专项技术是专项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没有专项运动技能与专项技术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则无从发挥,则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但训练实践中往往却将其束之高搁,顽固地走运动素质挂帅的训练弯路。可以说,这是我国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不幸,但却是我国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我国的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中,普遍存在着对技术动作练习的规范性、正确性、精确性和稳定性要求不到位的现象,普遍缺少对田径运动技术精益求精的严格训练要求。例如,在一次全国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跳远、三级跳远训练营的现场调研中发现,运动员助跑起跳的上板率不到1%。快速助跑中的准确踏板问题是我国远度跳跃项目老生常谈、至今也未解决的问题,应该说这与当前我国田径运动技术训练要求不到位有密切关系,与青少年时期粗劣的专项技术训练有密切关系。青少年训练应高度重视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训练,为后继的专项训练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而不应“制造”影响继续提高的人为障碍。例如:跑的技术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要求;跳跃项目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高度跳跃项目身体运动轨迹和轨迹最高点的控制技术;投掷项目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最后用力的动作节奏和发力顺序等运动技术问题。

除此之外,另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在田径运动青少年的早期训练阶段不宜进行专门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训练。这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训练规律所决定的。儿童少年时期的运动素质训练,运动协调性和速率的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一时期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训练应融合到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中,例如体操的技巧练习和各种球类活动。

在儿童少年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运动技能与专项技术的学习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速度素质和运动协调性发展与提高的方法与手段,必须高度重视体操练习深远的基础作用,改变田径运动是基础的错误的青少年早期训练的观点与理论。可以说,体操是青少年早期训练的基础。

四、青少年身体训练的基本途径——运动素质训练技能化

运动训练最重要的两大任务:第一发展和提高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第二培养和完善专项运动正确、精细的运动技能本体感觉——高度熟练自如的专项技术。青少年训练应将发展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任务与培养和完善专项技术、专项技能的任务相结合。也就是说,青少年训练时期应将运动素质训练与运动技能训练相结合,将运动素质训练融于运动技能训练之中。例如专项技术动作的分解与完整练习;多级跳和单脚跳练习;助跑摸高练习;小球、实心球掷远、掷准练习;体操的技巧与跳跃练习;各种方式的跳上跳下练习和负重练习;各种方式的球类运动等都是典型的将运动技能训练与运动素质训练相结合的练习手段。运动实践中应认真研究和不断创新青少年早期专门化训练的各类训练方法与练习手段,使青少年早期专门化训练过程中做到运动素质训练技能化。

在青少年身体训练中必须注意:尤其在青少年早期训练阶段不宜进行专门的力量和耐力素质训练;适当控制运动方式单一和神经支配简单的田径式身体训练方式;力量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各种各样的跳跃力量练习,杜绝杠铃挂帅;注意全面发展各类运动技能,尤其是体操运动的技巧与跳跃练习,培养青少年对身体的控制与支配能力,促进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开展广泛的基础性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青少年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对竞技运动各项目的训练、甚至对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要认真研究和全面审视传统的田径运动青少年早期训练的理论与观点,使其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青少年早期训练阶段应该练什么?怎么练?应该注意什么和防止什么?重点发展什么和抓紧发展什么?这是每个教练员必须明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应该认真反思“田径运动是基础”的青少年早期训练的理论与观点,认真研究青少年训练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与训练目标,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的含义

3、提高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具)准备 教材相关情境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三、试一试

四、练一练

1、做手指游戏,如老师伸出4根手指时说出算式:5-1=4,5-4=1

2、列出算式,思考问题

5-0=5,5-5=?

根据提示得出:5-5=0

1、看图讲故事:盘子里有3条鱼,小猫先吃掉了1条,然后又吃掉了一条,最后把鱼都吃完了

2、看图提出问题:盘子里有3条鱼,小猫吃掉了1条,还剩下几条?列式为:3-1=2

3、独立完成,汇报

第三幅图:3-2=1

第四幅图:1-1=0,3-3=0

4、比较,明确:不管怎么计算,最后都剩下0条鱼

5、学生交流、讨论

6、小组讨论,汇报发现: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

1、看图,汇报:小红在玩套圈游戏,套中了1个,其他3个没中

2、小组交流讨论:1表示套中了一个圈,3表示有3个圈没中,4表示小红一共丢了4个圈

3、4-1=3

4-2=2

4-3=1

4、全班交流故事,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及对应算式的意义)

1、独立完成,在小组内尼塞,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2、在树上独立完成计算

1、于学生互动,做手指游戏:一只手有5根手指,老师现在伸出4根手指,你能说出减法算式吗?(一次伸出3根、2根、1根)

2、伸出拳头,问学生:这种情况该怎么列算式呢?该怎么计算?

提示:一个都没有用什么数字表示?5减5得几?

1、出示主题图,引导:谁能根据这四幅图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2、根据第一、二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3、根据第三、四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4、引导观察算式:比较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像这样类似的算式,你还能举例说几个吗?

6、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书试一试第1题主题图,引导学生说说从这图中看到了什么?

2、提问:算式1+3=4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有几个小朋友也在做这个而游戏,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你会有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4、出示试一试第2幅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完成每幅图下面的填空

1、第一题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独立完成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得出结果后提问:观察等号两边房子中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以游戏的方式巩固旧知,同时提出新的问题

看图讲故事,训练用减法表述的能力,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得出0,体会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

巩固减法计算,加深对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的理解

通过联系提高学生进行5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五、全课小结

3、小组讨论,列出所有可能

全班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3、第3题

引导理解提意,提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你会写出几个加法算式和几个减法算式?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变化规律

巩固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得数是0的减法的认识

3-1=2    2-1=1      1-1=0

3-2=1      1-1=0

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

9.我对基础会计的认识 篇九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的入门课程。要学习会计学科,首先要学习基础会计。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俗话说,学得好,不一定就能用得好,还要有实际操作,才能更深刻明白做会计的意义。作为一个初学者,如何学好基础会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质问题,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平时还要多做题。在题目中,我们可以将会计理论灵活应用起来,不能靠死记硬背,每个知识点都是有紧密联系的。

在我看来,会计从字面上看,最基础的就是要会计算,但是这个计算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了,他同样需要各种技巧与技能。会计在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1)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的报表等。(2)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的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专门核算官方财富收支的官职-司会。而后来,经过几千年的磨合,会计终于逐渐形成了规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会计形成了两个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的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石。会计不断地发展,从原来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也决策、事后的核算和分析。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位的变革。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它反映的一定是当前经济的现实内容,现实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真实展示和说明才是会计的重要问题,有观点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定期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如果我们将它更简单的称述出来,它就是:“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更简洁一点则:“会计是活动”它有统一性,确定性,强制性。综上所述,会计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监察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会计在企业中是个很重要的职位,这就意味着会计身上的责任就很大,对我们的要求就多了一点。现今国内外有很多成功或是失败的例子的原因都是在这。真正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而这就要求我们更好的了解会计的工作,以便将来更好的贡献社会。

经过学习,我认识到会计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会计,也可以称为纯粹的会计,就是指会计的核算、反映、监督这三项基本职能。广义的会计除了这些以外,还包括:帐簿该如何设置,该采用什么样的记帐方法,如何对经济业务进行帐务处理,如何制作会计报表以及应当设置哪些会计人员和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

我对会计的认识可以概括为:

1、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工具。

2、会计是一个收集、处理和输送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

3、会计室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分析,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以价值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

掌握科学的学习法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掌握三个基本:(1)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关的概念、理论很多,对于这些概念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对于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其内容,还有能够灵活运用。(2)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基础会计将教会我们如何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与帐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资产计算、负债计算、所有者权益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等。(3)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务操作作业,并多向教师及财会人员请教,对凭证、账簿、报表等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做到能运用所学理论、方法独立完成一系列的会计工作。

其次,要注意三个联系:(1)注意各项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笔经济业务,许多经济业务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业

务一:企业购10000 元的材料,货款未付。业务二:用银行存款支付10000 元的货款。”会计人员要注意到两笔经济业务之间的连贯关系。(2)注意各账户之间的联系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在会计中设置了许多独立的账户,如:原材料账户、现金账户、银行存款账户、应付账款账户等等,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影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数量变化,如:“业务一:企业购10000 元的材料,货款未付。”会使物资采购账户增加10000 元,应付账款账户增加10000 元。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各账户的相互联系,会判断一笔业务的发生会影响哪些账户的增减变化。

(3)注意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前面介绍的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资产计算、负债计算、所有者权益计算、成本计算、利润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这种联系,掌握好各种核算方法的使用顺序,如:一定要最后编制报表,因为编制报表要使用前面核算方法得出的数据。

最后,还要处理两个关系:(1)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基础会计讲授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在要求大家全面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从中总结出重点内容,只有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才能高效率地学好这门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会计课程主要教给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会计实际工作的方法,以注重实践为特点,因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学生能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经过八节选修课的学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把握好了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因为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的教学,老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我们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通过理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有:

1、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职业谨慎。

3、廉洁自律,遵纪守法。

4、坚持准则,依法办事。

5、刻苦钻研,提高技能。

会计人员要想提高职业道德首先必须从 “自律”抓起。所谓“自律”就是会计人员应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和修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其对决策的有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准。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在从事的职业中对自己的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把履行会计职责转变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业准则。

其次,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监督和检查、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现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的有机统一。

最后,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监督所有会计人员对相关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节操教育,使之能够不畏压力,不为利诱,诚信为本、尽职尽责;研究建立和实施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尤其对不道德行为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定期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十

【内容摘要】从文秘的历史演变来看,秘书的名称、权能曾一度变更,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文秘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二者缺一不可。知识结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素养,思维模式;而能力结构又可以反映出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我认为文秘人员必须具备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下面从我个人认识的角度浅谈一下对文秘人员知识、能力的认识。

【关键词】 文秘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秘书主要是一种行政职位。改革开放后,秘书开始由官职走向社会化、职业化,我们对秘书这一职业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文秘的基本认识

文秘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即秘书服务的根本对象是领导者,秘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处理信息和事务,秘书活动的根本性质是辅助性。

(一)文秘人员的称谓

社会上对秘书人员的各种称谓一般有:打字员、文秘、内勤、文书、文员、办公室主任、主管(培训主管、业务主管)、助理(人事助理、执行助理)、初级秘书、高级秘书等等。

(二)文秘的类别

按秘书的从属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可分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两类

1、以秘书在组织内部的工作分工来分,可以分为:行政秘书、机要秘书、生活秘书、会议秘书、文字秘书、信访秘书、公关秘书。

2、以秘书从事工作的行业特征来分,可分为法律秘书、医药秘书、教育秘书、体育秘书、军事秘书等。

(三)文秘的职业特征

1、服务的直接性和稳定性。由于秘书是直接对领导负责的,并且对领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知识化和专业化。随着领导对秘书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秘书的培养必须适应现实的要求,使秘书知识化,工作专业化。

3、年轻化和女性化。秘书工作在随着工作量增加开始要求秘书必须年轻化,女性化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但当今社会对秘书的要求并不是女性化趋势,虽说女性在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细心,但我认为男性秘书可以将问题放在其特有的角度来解决,从而为领导提供更合理科学的决策意见。

(四)文秘的职能

1.辅助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在知识(包括理论)、能力(包括技术)、经验和精力等方面给予决策主体全面的补偿,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2.协调关系。秘书的协调是指秘书人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自觉地调整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各个人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项活动趋向同步化和和谐化,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3.处理信息。对有用的信息及时的提供给上级,以便上级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有价值的决定。

4.办理事务。认真办理一切同领导工作有关的日常具体工作。

二、对文秘知识结构的认识

于一个秘书工作者而言,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有三个方面: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

(一)基础知识

秘书工作者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是秘书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和前提条件。秘书工作者的知识面要广,基础知识要扎实。为此秘书工作应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1、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的基础,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逻辑、英语等等。特别要注意语言文字和历史知识的提高,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让自己透过历史的现象抓住内在的规律和本质的东西。

2、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邓小平理论、有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理论修养。

3、政策法规知识。这是作为秘书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法令等相关的知识,特别要注重后者的学习。因为它在平时的工作中接触最多的知识。

(二)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秘书工作者知识结构的核心或者是主体,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知识结构的方面。

1、理论知识,是秘书学和秘书工作总体的理论知识,是秘书工作者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总的理论。也是秘书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秘书指导思想。分门别类的理论,包括文书处理,信息处理,信息调研和秘书实务的理论。

2、业务知识,包括秘书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操作常识,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公文的起草等。

3、行业知识,是秘书工作者所在机关的行业的基本知识。

(三)相关知识

秘书工作者的辅助知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新的学科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相关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行为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2、管理学知识,行政管理,领导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3、社会交往知识,社会关系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等,以便秘书工作者在工作能够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信息沟通能力。

4、心理学知识。

(四)社会知识

1、国际知识,当前国际的基本问题,世界格局,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变化及发展情况。

2、国内知识,国情,民情,民俗,民风等。

三、对文秘能力结构的认识

(一)秘书的一般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秘书人员要了解观察的对象,从而有广博的知识积累。

2、记忆能力。秘书记忆能力的特点就是要精确与持久。因为有着良好记忆能力的秘书是很受领导欢迎的。

3、分析判断能力。作为秘书,必须有超于常人的分析判断能力

4、应变能力。首先,必须懂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其次,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来应对突发事件。

(二)秘书的专业能力要求

专业能力要求是指秘书人员在具体的秘书工作中所要求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是秘书的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速记能力、打字能力、表达能力、校对、编辑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听辨能力、操作设备能力、事务管理能力、社交与公关能力、调研与处理信息能力。

(三)秘书的职业道德 虽然说对于秘书来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都十分重要,但我觉得秘书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人即使在最危急的情况下都可以处理好问题,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使人在职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秘书的职业道德包括:

1、作为秘书人员忠于职守就是要忠于秘书这个特定的工作岗位,自觉履行秘书的各项职责,认真辅助领导做好各项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擅权越位,不掺杂私念,不渎职。

2、作为领导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应当严格按照领导的指示和意图办事,离开领导自行其是,别出心裁,都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只能在服从领导的前提下发挥(更多地限于建议、献策等方面)。其中特别要注意,不能用个人不成熟的想法甚至情绪化的意见,去影响和干扰领导的工作及决策。在领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今天,尤其要求秘书人员改变以往办事即是称职的旧观念,要提高参谋意识和能力,明确不能出谋献策者就不是好的秘书人员的新观念。

3、秘书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主要是实干。要围绕领导的工作来展开活动,要求招之即来,来之能干,在具体而紧张的工作中,脚踏实地,密切联系实际和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吃苦耐劳甚至委曲求全的精神。

4、谦虚谨慎,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应是秘书人员应具有的美德。秘书人员不能因为在领导身边工作而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要平等地同各职能部门商量工作,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工作中要善于协调矛盾,搞好合作。办事要公道正派。秘书人员对领导对群众都要一视同仁,秉公办事,平等相待。切忌因人而异,亲疏有别,更不能看来头办事情。只有公道正派的秘书人员,才能做到胸襟宽阔,在工作中充满朝气和活力。热情服务。秘书人员要把为领导服务,为本单位各职能部门服务,为群众服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要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5、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假借领导名义以权谋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是秘书人员职业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以国家、人民和本单位整体利益为重,自觉奉献,不为名利所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和反对不正之风。

6、秘书人员要遵守信用、遵守时间、遵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遵守时间,领导找秘书人员汇报工作,秘书人员不准迟到。秘书人员自己安排的会议或会谈,自己要事先到场,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秘书人员要严格遵守诺言,一经允诺的事情就要尽力办到,遇到曲折变化,要事先说明原因,使人信服。严守机密是秘书人员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掌握的机密较多,因此,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备严守机密的职业道德,自觉加强保密观念。

7、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秘书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秘书人员无论是搜集信息、汇报情况、提供意见、拟写文件,都必须端正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工作中,切忌主观臆断、捕风捉影,分析问题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惟领导是听,也不惟“本本”是从。勇于创新。现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破除旧的观念,勇于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作为领导的助手——秘书人员更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勇于创新,要求不空谈、重实干,在思想上是先行者,在实践上是实干家,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走出新路子。

8、刻苦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新时期的秘书人员,这种素质要求显得更严格、更全面,甚至更苛刻一些。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对于做好领导秘书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评价一位秘书人员是否称职的基本依据。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秘书工作头绪繁多、涉及面广,要求秘书人员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做一个“通才”和“杂家”。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秘书人员应该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9、从发展的角度看,新时期的秘书人员,必须了解和懂得与秘书工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项技能。

(四)秘书的心理素质

1、意志要坚定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顽强性等积极品质;也有盲目性、脆弱性、优柔性和顽固性等消极品质。秘书人员要锻炼和培养自己坚定意志的毅力,在确定目的和接受任务时,要加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不要意志脆弱,半途而废;在复杂的情况下办文办事,协助领导处理问题时,在多出主意,有自信心,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上报,做错事及时改正。

2、性格要随和

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秘书作为“内管家”,要处处关心工作,关心集体和关心群众,对集体不能漠不关心,对待群众,要尽力合群,融洽相处,不要孤独怪僻,脱离群众。性格内向的,要多看到工作中有利条件,增强自强,自信、自爱,千方百计的完成工作任务。不同性格的上级,待人处世的方式往往不一样;有些人眼中的可爱,会成为另外一些人心中的忌讳,性格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相处状态。有些领导眼中的可爱,会成为另外一些领导心中的忌讳,性格的差异也同样造成了不同的相处状态。

3、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爱好。兴趣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可以在社会时间中改变。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兴趣时,他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和趋向于某种事物上,同时对该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优秀的秘书应自觉培养对本职工作的兴趣,以百倍的精力、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培养了良好的兴趣,能使之在工作中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情绪体验,自觉提高职业素质,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另外,还应培养业余兴趣,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情感的平衡

情感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秘书的情感是秘书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优秀的秘书应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品质,清醒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稳定的心境,能镇静、从容、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要加强情操的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感、健康的美感和高度的理智感 由于在文秘方面没有长期的实战经验,因此对文秘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的认识可能是比较粗浅的,但这却能代表我对文秘工作的真正认识。

参考文献

(1)《晋书·荀勖传》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篇十一

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 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审核:纪爱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基本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懂得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调查结果交流,培养学生比较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尊重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确立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二.课前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当我们都是学生时--我和父母财富大比拼》的小调查活动,并要求各组做好调查结果交流准备工作。

2.邀请四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学活动。

3.教师搜集案例、图片,多媒体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下列是我们熟悉的各种社会活动:

【图片展示各种社会活动】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体育运动 文艺活动 宗教活动 政治活动等一组图片

师: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奠定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是什么活动?

生:略

师: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多媒体资料演示】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海啸回顾

师:对于大家来说最熟悉的大海啸应该是2004年的东南亚地震海啸,可以说对遭受海啸得地震灾区而言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国际社会也纷纷进行援助。对于灾区的人民而言,海啸之后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生:略

师:食品、饮用水、服装、药品等是最急需的物品。缺少这些,会危及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灾区人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许多物质产品运往灾区,请问这能否解决灾区的根本问题?

生:略

师:要从根本上帮助灾区人民,必须重视灾后重建工作,要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能力。由此可见,社会生产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料,没有社会生产,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请学生将p 英文名人名言译成中文。

【板书】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学生调查结果交流】

师:那么在每一个年代人们的生产内容都是一样的吗?人们享有的社会财富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我们的社会小调查《当我们都是学生时--我和父母财富大比拼》的调查结果。

生:略

师概括:看来,当父母还是个学生时,他们的财富也不少,可是跟我们现在比的话,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种类更多,技术更先进的财富呢?

生:略

师:这是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经济生活的物质需要,剩余的产品还能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休闲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例如:

【图片展示辅助说明】

可见,社会生产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板书】社会生产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师:说到社会生产,就不得不提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力呢?

生:略

【多媒体演示】

生产力的概念

师: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

【角色扮演】 甲:劳动者 乙:劳动工具 丙:劳动对象 丁:科技

远古时代的先民 木制鱼叉 溪流里的渔

钻木取火,刀耕火种 古代近代的渔民 江河及近海里的渔

金属时代,第一、二次科技革命 现代渔民

雷达声纳,远洋渔船

内陆江河及近海深海里的渔 第三次科技革命

师:根据四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都获得了哪些认识呢?

生:略

师: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且,科技的发展也会带动生产力三要素的不断变化发展。

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仅有人与自然这样一种重要的关系,还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很重要,称为生产关系。

【多媒体演示】生产关系的概念

师: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教师概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两种关系,他们不是孤立的存在和发展,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

【板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来分析,具体来讲这种关系是怎样呢?

【背景补充】58年到60年大跃进: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全面地泛滥。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生:略

师: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建国初期人民公社制的较高的生产关系形式同农业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是不相适应的。由此可见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板书】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多媒体展示图片】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小组讨论】我国改革开放后,在生产关系方面有哪些重大改革?对生产力的作用如何?

学生交流回答:略

师:一种生产关系形成后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如果生产关系能够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而当一种生产关系或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板书】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主题演讲】

师:最后我们请一位同学以“生产最光荣”为题进行演讲,注意要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

生:略,大致内容包括:1、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2、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按规律来办事。

【教师课堂小结】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不仅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以积极、主动、有效的生产劳动为行动指南,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尽自己的一份力,做一个热爱劳动的社会人!【学生活动】选做p28“阅读与思考”或“想一想”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课前准备活动作为一次学习训练,并对学生在小组调查活动中的表现加以评价,作为平时成绩加以记录。并可以与班委联系将调查成果在学习园地中加以展示交流。

上一篇:管理思想史期末作业下一篇:教案设计(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