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结题报告

2024-10-26

低碳生活结题报告(精选10篇)

1.低碳生活结题报告 篇一

“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小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七星一中 朱洪艳

一、问题的提出

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学科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学生现实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不够重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缺乏解决的能力,缺乏良好的数感。如果我们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常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因此,我寄希望于通过进行“生活中的数学”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础,以教育学、心理学、有关新课程理论方面的专著为指导,着重依据三个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研究目标

⒈养成在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问题紧密结合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教学起着调控作用,首先要从内心全面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大胆放开手脚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要让教师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要融入生活问题中,让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的味道,在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⒉“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对调动学生学习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枯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⒊通过深入开展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猜测中学习数学,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6年9月)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㈡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⒈挖掘生活问题数学化内容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能挖掘,如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单位,卡车的载重量等;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如购买学习用品时人民币的处理,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时间问题等。发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具体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从教材中挖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师赋枯燥的内

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

⒉数学问题生活化形式的研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①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②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③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④撰写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让学生在课内产生的学习心得、猜想、灵感、疑惑变成课外研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是这种所有发现的快乐,正是这种靠自己努力完成作业的快乐,乃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写数学小论文对培养学习兴趣、勇于探索、创新、求实精神、提高数学素养是有很大益处的。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⒈通过研究、实验,初步构建起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

⒉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⑴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虽然,也有气氛活跃的场面,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敬佩,而非对知识的向往,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对数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数学是一无是处了,不再认为学数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如今他们的感受是,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常常要依靠数学知识,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每天的数学课早一点到来,也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同学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有时我竟发现学生暗地里在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多,谁能解决的问题多。如今,你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到的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一只只高举着,带有无数疑惑的小手,是一张张充满智慧的,散发朝气的小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

⑵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从我们对实验班实施的课堂观察情况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参与学习热情高。

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⑴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⑵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六、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⒈自身素质 面临挑战

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讲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课堂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实施课题的感悟能力。我校领导虽然已经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还有个别教师的科研热情、水平不高,平时的上课还不尽人意,在推门听课中我们依然发现个别教师照本宣科,压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这是本课题深化研究中应给予继续努力的方面。

⒉教学模式是永恒的

教学模式是具有时空性的,它只体现出一特定时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理念的更新,旧制教学模式将不断淘汰,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呈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究,推陈出新,不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⒊多元化的目标结构

由于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有时布置学生课外调查、小组合作等,把生生之间的互动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合作调查的过程中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也追求情感领域目标的均衡。因为对学生而言,认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强烈的心理需要,需要有勇于探究的态度,需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需要有人际交往的技能,需要对自己调查的资料和他人有恰当的评价。这些非认知品质对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合作时,必然对学生的上述品质给以关注,使认知、情感、人际交往技能等目标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培养。形成多元化的目标结构。

⒋自主探究学习空间

本课题研究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立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活动设计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建构性。要从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以学生学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信息实践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

2009年7月

2.低碳生活结题报告 篇二

课题结题报告

连江县特教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阶段国内外特殊教育大力提倡“教育一体化”“回归主流”“融合教育”,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变化,招收的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逐步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一些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了九年,毕业时竟然不会使用人民币,不会自行到超市购物,有的甚至连穿衣洗澡都有困难。由此可见,现行的以知识为体系的课程内容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无法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发展。而2007年新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及学生在这些环境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针对我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的问题,我们尝试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生活化主题式教学,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本地区智力落后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凭借。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弱智儿童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掌握将来参加家庭和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并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和谐共处。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对学生能力的错误看法,力争培养一批特殊教育专业骨干教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新课程标准,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智力落后教育的目的是利用智力落后学生有限的智力资源,使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做到自立或半自立。

2、从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他们不能自然习得基本生活能力,因此,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课程以基本生活能力为重点,且其学习的内容主要在于生活习惯与谋生的简单技能。

3、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做中学”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主动活动,通过主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的内容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符。

4、儿童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经验必然违反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既注重学生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也应注重内在联系。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针对智力落后学生实际,确定本课题研究原则为:

(一)指导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以特殊教育专业理论指导课题实践研究,同时虚心接受特殊教育专家和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从而使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的研究能更好地实施、总结和应用推广。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盲目去做,用理论指导行动,让事实说话。

(三)灵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生搬硬套,遇到问题灵活变通。创编的整合教材要体现趣味性,利于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实践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独自料理个人及家庭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实用为主,最大限度的补偿学生的实际缺陷。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在认真研究《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智残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课题研究方法如下:

1、观察法。选择三年(2)班作为重点实验班,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情况每月设计一主题开展教学,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课堂情况及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并做好详实记录。

2、行动研法法。收集整理资料,了解学生自然情况,对参与课题研究的10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为进行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3、反思研究法: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中,对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和每一个课时要有一个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调整目标,使生活化主题式教学更好地为弱智学生社会化服务。

主要内容:

“ 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步骤进行的。(一)主题的确定

对智残儿童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智残儿童将来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因此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考虑智残学生的智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满足其心理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还应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独立生活的需要和将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使他们掌握生活中较为实用的知识,形成实用的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活动应把学生学习知识与认知世界结合起来,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与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 对智残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必须教他们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将来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主,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丰富智残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主题的名称在表述上要尽可能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兴趣乐学习,例如“自我服务”这一单元,主题的名称可以是“我会打扮自己”。

(二)主题单元教材的组织

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教材选择尽可能地囊括生活适应、实用语算、活动训练三个领域,同时还要根据主题的侧重点进行删减并有机组合,形成此单元的教材。单元教材要求内容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围绕主题组织教材,可以弱化学科界限,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能使智残学生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实施的步骤

本课程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每一阶段都定有研究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呈螺旋上升,层层深入,主要有:

(一)准备阶段(2009、9—2010、1)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学习,制定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实施方案

2、召开课题开题会

3、做好学生各类调查问卷

(二)实施阶段(2010、4—2011、7)

1、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选择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的内容

2、课堂教学实践,做好课堂研讨和教后反思工作。

3、总结经验,自编教材,撰写教学心得及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1、8—2011、9)

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提出验收申请,接受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实施得到学校全体师生的支持与响应,在学校管理上确保做到人员、经费的到位,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学校和教务处的具体领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实施计划,规范有序地开展了“培智学校生活化主题教学”的研究工作。

1、抓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把“培智学校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作为对学生进行“适合自身发展需要”教学这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学校计划,成立了课题组,由校长室牵头,教务处负责课题的实施,精选思维活跃、积极进取、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研究队伍,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并投入相应的实验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为深化教师对本课题的理解,我们从学习抓起,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全员理论水平。定期开展“生活化主题式教学工作交流会”,利用教研时间,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派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同时还聘请了国内特殊教育专家来学校对本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有利的带动教师们特殊教育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首先选派了林琴、王小花老师参加了重庆江津向阳中心为期一个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的培训,选派阮雕霞老师参加宁波达敏学校举办的特殊教育教师“转型”专业培训,她们学完归来每人为老师们做了一次培训讲座,做到一人学习,全员受益。在此期间,我们还有幸请到了全国特殊教育名师 老师为学校所有教师做了为期一天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培训,为课题组教师的生活化单元主题教学研究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定目标,选择生活化单元主题内容

为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从不同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生活化单元主题教学的资料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测试,了解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还让课题组教师对实验班级的10个学生进行了生活自理、感官知觉、精细动作、认知、沟通和社会技能等七大领域的评量,确定每个学生学习的优、弱势,为他们制定出各自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课题组教师再根据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集中研讨,选择学生生活需要并且可接受的主题单元内容开展多学科教学。例如:低年级我们 侧重“个人服务”,像学会洗脸,洗手,刷牙穿衣、叠被等等;在单元主题“叠衣服”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生活语文课),衣服的分类(生活适应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绘画手工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动手叠衣服(劳动技能课),数数自己叠了几件衣服(生活数学课)等。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统一主题分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不断丰富智力落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3、深研讨,整合生活化主题单元教材

在实施阶段,课题组教师在《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指导下,把培智课堂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作为起点,进行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转变自己过去僵化的课堂教学行为,渐渐地步入生活化课堂 教学的新角色。同时,组内成员之间开展互听互评活动,通过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每一节课的优点,把优点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研讨实践中,结合我们连江本地风土人情的特色合理整合并拓展生活化主题单元教材。

4、重评价,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生活化单元主题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主题的学习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或希望等。并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个主题每个个体的不同现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策略等,使教学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实现有效的个别化教学,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给予智力落后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消除厌学的心理障碍。

5、联家校,建立家校实践教育。

智力落后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回归主流社会,为了让学生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得到家长配合,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亲子互动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生活化主题教学实践宣传,要求家长全力配合学校和班级,对学生生活自理、社会实践等方面能力进行家庭实践和有效评价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例如:在每月一次的亲子互动活动中,我们课题组将本月主题及相应的家庭实践作业以亲子互动表格形式呈现给家长,要求家长配合班级督促孩子完成并于周一和负责教师进行对接,这样不但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让家长在实践中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在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也为家校的有效沟通架起了桥梁。

八、主要成果:

1、课程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我校是福州地区第一批开办的培智学校之一,地处闽江口岸,有着深厚的办学和文化底蕴。一年多来通过开拓奋进,学校又获得了“全国特奥先进单位”、“ 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特殊贡献单位”、“ 特殊贡献单位”和 “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2、课程研究扩大学校知名度

一年多来,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展了许多向福州市特殊教育兄弟学校及县教研片公开展示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场会、研讨会、展示会等,都先后被《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等各大报纸以及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东南电视台、连江教育台等新闻媒体报道过。来校参观、考察、交流和研讨的兄弟单位越来越多。

3、教师的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得到发展

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可以 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 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具有学校特色的生活训练教材开发是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交流探讨,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

三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一年来,课题组在研究中,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课堂研讨、评比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为舞台,又推出了一批老师。林琴老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黄丽菁老师的《

》获得福州市特殊教育优质课评选三等奖,黄秀珍教师的论文《

》收入,另外课题组成员的多篇论文也收入教研片汇编。

4、课程研究促进智障学生发展

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让智力落后学生由个体的“人”转变成为社会的“人”,是我们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只有针对他们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入手,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切实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内涵丰富,衣、食、住、行、用等等无不涉及,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具有极强的实际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还打破分科教学之间封闭的界线,通过对各种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及适当的丰富充实,就从整体上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非常符合智障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灵活,教学空间自由开放,学科与活动相结合,课程形态得到了优化。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超市、社区等环境中,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活动,较好的融合了各类课程的特点,使教学从“正式课堂”走向“非正式课堂”。如我校近年来和连江第二实验小学开展手拉手融合教育活动,让智障孩子生活的视野更加宽广,展示能力的舞台更为开放,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注重活动训练,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主要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生活用具和实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知觉,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受知识体系框架的限制。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情境活动训练,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学会感知认识环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而矫正和补偿其身心缺陷,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4)培养自信个性,促进学生回归主流社会

生活化单元主题式教学在让智力落后孩子学会自理,学会生存的同时,更加关注了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在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中,虽然每个主题单元只有一个学习内容,但课题组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能力的孩子做出不同的要求,并采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手段,弥补他们自身缺陷,这样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享受乐趣并收获成功的喜悦。生活化主题单元的学习增加了智力落后学生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出自卑阴影,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勇敢尝试,争取胜利。

特奥为弱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融入主流社会的平台,智力落后学生通过生活化主题式教学,已经渐渐能接纳社会,他们在和正常学生开展的社区融合运动及各类特奥比赛中都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勇敢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我行,我能行!”

2010年9月,我校16名足球和田径运动员代表福建参加全国第五届特奥会,荣获6金5银3铜。他们的自信使他们在赛场上不仅收获了奖牌,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主流社会的人们认同和理解了这个弱势群体。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一直遵循“让生命与使命结伴而行”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智障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为目的来进行课题研究。我们按照智障学生的感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智力落后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内容进行同一主题的分科教学,并充分考虑到每个智障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而,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

九、今后的思考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但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之所在,例如由于我县目前只有一所特教学校,校际间交流太少,参加的课题研讨活动机会难得,在大范围内锻炼的机会少,评价制度和手段不够完善,且教师大多来自普教,对特殊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特殊教育的难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程。解决这些问题,一要靠政府转变特殊教育机制,使之进一步适合特殊教育发展需要;二要靠学校自身努力,通过加强特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把学生的需要当作教学的第一需要,进一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总之,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的老师倾注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课题研 究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懈努力,继续探讨生活化主题单元式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更好地为全体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

3.低碳生活结题报告 篇三

指导老师:朱正瑞老师牛选民老师

课题组长:刘晓玲张永福王亚娟王建成吴玲贺新元 课题组成员:高二五班70名学生

开题时间:2012.03结题时间:2012.05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架设的电源线越来越多,电视,电脑,移动电话,微波炉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波长更长,频率在30000MHz内的电磁辐射充斥着我们的空间,破坏了良好的电磁生态环境,构成了现代社会新的“隐型杀手”。电磁辐射无处不在,电磁辐射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但大部分人们都还没意识到它所存在危害性。因此,我们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主要研究了使用电脑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及其危害,我们希望从中可以学到知识,但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寻找出更好的防辐射的方法,给人们以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课题旨在对电磁波的各方面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传播途径,了解其对我们的影响;通过对电与磁的探究,了解其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经过分析和讨论,阐述它的害处并针对这些害处讨论相应的防辐措施,整理成文稿形式,与同学们分享研究心得。

三、研究成果

1、研究电磁辐射的内涵: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 1

空间的现象。

2、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有天然辐射(天然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和人工辐射(人工电磁辐射来自于广播,电视,雷达,通信基站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经过我们小组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较强的电磁辐射的电器主要有:手机、电脑、微波炉、电冰箱、电视等电器

3、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四大点:

(1)、诱发基因突变、促使变异细胞产生(1.皮肤衰老加快。2.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3.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4.精子活性降低、数量减少导致不孕症。5.胚胎细胞产生大量变异细胞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孕妇流产率升高、畸胎发生率升高)

(2).激素分泌紊乱(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抗损伤能力降低。

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发育迟缓。

3、甲状腺及旁腺分泌出现异常导致发育障碍、骨代谢异常。

4、松果体细胞产生松果体素少导致免疫力降低、生物钟紊乱。)

(3).神经衰弱(1、头痛、头晕。

2、失眠、健忘、多梦。

3、食欲差、心悸、心律失常。)四.热效应(1、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头晕、乏力、嗜睡。

2、眼中晶状体变混浊导致白内障甚至双目失明)

4、如何预防电磁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这是我们小组研究的一个重点,经过我们小组的研究与调查,总结出防辐射主要从6方面入手:。

(1)别把家用电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2)假如有应用手册,应根据指示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

(3)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当电器不使用时,最好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处于备用状态,这样不仅可以省电,还可以减少微量电磁辐射的累积。

(6)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

5、电脑造成的电磁辐射

电脑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它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学习、生活上的种种方便,但随之也带来了忧虑,人们或多或少地担心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电脑辐射会不会对人体产生损伤。为更好的了解电脑释放的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我们应采取的防治措施,我们对电脑的相关问题在高二年级展开了调查,经过我们小组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人都知道电脑有电磁辐射,并提出了电磁辐射的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在电脑桌旁放一盆仙人掌,仙人掌可以吸收电脑释放出来的电磁辐射;

(2)身体处于屏幕71厘米以外的地方,接受的电磁辐射就会大大减少;

(3)不要在电脑后面或两侧安置工作台,因为电脑的后背或两侧发出的电磁辐射要远远大于前面的屏幕等。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

过一个半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效。我们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上旬)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老师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阶段(2012年3月中旬)初步研究阶段:

由于刚接触这个课题,所以我们对电磁辐射的有关情况了解不多,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研究电磁辐射,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找什么是电磁辐射并了解电磁辐射的来源,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资料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及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

第三阶段(2012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全面研究阶段: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我们这次重点研究电磁辐射对生活的影响和对我们人体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为了更利于我们的研究,我们在高二年级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2012年4月中旬)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完成了对电磁辐射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就对我们小组讨论的内容和结论作出总结,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老师进行课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评价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成功的完成了关于电磁辐射的研究,了解了电磁辐射的来源和影响并提出了我们小组经讨论过后的防辐措施。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各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收集电磁辐射的相关资料,整理一些零碎的资料,对有电磁辐射的电器进行分类。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预防电磁辐射的意见等。

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们虽然针对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可谓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的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1、人们对生活中存在的电磁辐射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有些较为理论,不太切合实际。

七、研究心得

在这短短几个月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碰到了许多的坎坷.无论在意见分歧上还是任务分工上,都遇到许多阻碍.但是最后在大家讨论研究下,问题终于迎刃而解.这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合作,团结与责任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意见都各不相同,会引起组员意见分歧.然而这恰恰给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比较狭窄的,而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得到的结果才是最完美的.所谓”三各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而且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它是需要整组成员抱着一颗责任心去合作,去团结的.我们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研究性学习也一

样,没有现成的学习内容,固定的模式,惟一的方法。这也使我们的研究学习更具难度更加丰富。这从中就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开拓我们创新精神的另一种考验。在这次从主题制定,素材收集,走访调查,书籍与网络的结合利用,增强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体验到了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快乐。

它锻炼了我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实际研究调查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难题,如问卷调查中的人际交流方面,如何使对方简单正确了解我们的意图,配合我们的调查等。这时总会遇到一些资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使得我们必须亲力亲为。自己去实地调查资料等。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有时忙得焦头烂额都无法解决,很多时候想过放弃,但在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鼓励下,最终还是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研究性学习完成时,我们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低碳生活结题报告 篇四

张小华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基于以上依据,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五、研究成效

经过研究,我总结了一些生活作业的设计策略。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比如我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书本练习是: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我的设计是:到超市中观察、记录商品的价钱,比一比,哪个贵,哪个便宜。拿1元钱看看能买哪些东西?又是如何付钱的。这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在低年级段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作业形式。

(1)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

(2)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在教学完分与合后,我们设计了 “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关,督促学生练习。学生对此类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这种游戏在家长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配合和收效。

(3)家长合作型作业

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就让学生回家后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来让学生有向父母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父母的监督作用。但这种作业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效果甚微。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

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又如学习了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后,设计这样的题目:我们学校用地板砖铺设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微机室地面。

(1)不浪费材料的角度来考虑(使用的地板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

(2)你认为选用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板砖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

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4)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通过步测的方法,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又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五、实验的效果

1、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实验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5.低碳生活调查报告 篇五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都和人类自生不保护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有关。倡导低碳联盟,环保生活已经迫在眉睫了.我和爸爸妈妈针对我家的日常生活做了一次调查。

早餐以包子、馒头、粥为主,基本无浪费。晚餐四菜到五菜,基本无浪费。家里的电灯除部分用的节能灯外,没有其它的节能设施。冬天洗澡基本用暖风机取暖,睡觉时基本用电热毯取暖。夏天主要使用风扇,最热几天用空调,温度控制在27度。

妈妈每日洗澡时间过长,浪费了大量的气和水资源,应引起重视。

全家已从6月1日开始使用环保袋。家里的垃圾袋主要采用可降解塑料袋,尽量多装,两到三天扔一次。

冰箱温度设为7度,除假期外,电视使用率较低,每日用电饭煲煮饭,都较为合理。

6.低碳生活实习报告 篇六

XX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XX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认为“低碳不可能推行”的观点。如何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的推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我们以xx省xx市xx县xx镇为例,进行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通过调查,深入采访,在收集信息的同时,重点关注居民现在的生活现状,同时参加当地居民的活动。了解中小城镇的“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1.通过对中小城镇的调查,了解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的现状及趋势,并作初步分析;

2.通过此次暑期实习活动,调查在创建环境方式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型以及有效性;

3.通过实习活动,积极与当地相关单位进行接洽,能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积极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

4.提出在创建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应对策。

通过暑期社会实习活动在实习中锻炼自身,亲身了解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去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推动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领会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创建两型社会的积极影响;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学习和实习中不断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实习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相关单位,如环保局等。

一: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现状及趋势的调查问卷的个选项答案结果。此次问卷调查,总计400份。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人所填写。(调查问卷在附页)

表格:

对于公民希望政府提供有关低碳的哪些服务提出自己的意见,xx县的公民各有各的见解。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在这次调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有很大部分只是听说过这个新词汇,但对其含义却已无所知。因此很多当地居民要求政府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如举办植树节、开展“低碳生活”的相关活动。第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在xx县目前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化工厂的污染较严重。而在城市垃圾填埋方面也有所欠缺。现今还没有垃圾填埋场。但政府已经规划好了。并将在十二五计划中建成。(对于xx县的环境质量,详情可见摘要。)第三;提倡节能减排的理念。如鼓励当地居民购买太阳能热水器,出行时尽量走路或打公交车。

在xx的这几日。我们不仅仅是做问卷,还走访了当地的环保局。说来也巧,去当天遇见上级领导去环保局。领导临走前吩咐工作人员招待好我们,所以才有幸更深入的了解到当地的对“低碳生活的重视”。当天我们就跟他们做了交流。才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低碳生活”极为重视。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并都已有成效。都有以下几种。

1.政府大力搬迁污染企业。

2.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3.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4.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5.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校园。

6.清洁种植模式逐渐形成。

7.节能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8.企业排污被装上了电子眼。

XX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地毯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低碳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为了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我们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生说是一种健康、自然共呼吸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提倡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低碳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以以下的方式为起点:

1.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尽量少用电梯。

3.选用节能冰箱。

4.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

5.调低电视屏幕亮度。

6.降低噪声。

7.及时拔下家用电器插头。

8.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

9.沐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

10.使用节水龙头。

11.用微波炉代替煤气灶加热食物。

12.用手帕代替纸巾。

13.垃圾分类处理。

14.拼车。

15.使用双面复印。

16.减少一次性塑料袋使用。

17.双键马桶节水好用。

18.每月手洗一次衣服。

19.减少粮食浪费。

20.积极参加全名植树。

七月,本应是炽热的天气。但今年全国很多地方都普遍降雨,包括xx。在xx的这几日亦是如此。但大家每日还是坚持去做调查,访社区、环保局等等。当然最令人佩服的还要数队长涂晶,出行的第一天就挂花了,脚被划了个小口子。但每日坚持和大家一起出去做调查。

经过第一天简单的安排食住问题后。我们系统的安排了这几日的工作。第二天起我们开始做问卷。四百分的问卷,十个人。每人将近四十分。本以为会做好几天,但没想到大家的效率也够快。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做完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天大家做问卷时,天空都在下雨。而且,抽出时间去买菜做饭。况且做问卷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当地的居民平日都要工作。现在家中的也只是一些家庭妇女,文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没读过书。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社区和当地的环保局。从他们那了解到了xx县对低碳生活的了解和发展趋势。在环保局,我们与工作人员作了交流。并获取了相当多的信息。这也大大减少了我们实习的时间。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

在这次的xx行中,当然最得感谢张仙和他的家人。这几日都靠他们照顾。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xx低碳的信息。

7.低碳生活研究报告 篇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环保意识却没有加强,现在的环境问题还是很突出,我们的日常生活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保压力。环保问题层出不穷,全球变暖、北极冰层断裂、冰川融化使一些岛国淹没等等,一系列重大的环保生态问题威胁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是地球的生存,我们必须重视环境问题!

为使我们居住的城市变得更美好,为使我们的国家不再遭受灾难,保护环境、提出低碳从我做起。近日,我对低碳生活展开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环保问题有多严重。

2、查阅书籍,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

3、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小区的环保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全球变暖是一个大问题,而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就是平时有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少排放二氧化碳,平时节约一度电,少开一次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做到低碳生活、环保生活。总体来说,这次调查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二氧化碳排放的严重性,了解了“低碳”的方法,而且也知道了我们居住小区的绿化率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现在开始,我要做到:

1、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为节能减排出力。

2、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以发电子邮件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保护森林。

3、使用节能电器,电器使用后完全关闭电源,节约用电;适度使用空调,控制一定的温度。

8.低碳生活调查分析报告 篇八

近年来,全球陆续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比如我国前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今年青海玉树大地震等,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这些灾害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书上说低碳生活是对付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办法。于是我决定调查低碳生活的实践应该怎么去做。

低碳生活就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能源的方法比比皆是,但是在调查中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地方,比如:有些办公室的灯、电脑和饮水机从上班一直开到下班;有些家庭晚上为了防止小偷入户,出去了灯也开着,而且所用的灯泡一般都是普通灯;一些人开着电视却在干着其他的事情……这些行为都非常浪费电,发电厂发电又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用风、水发电则会改变那里的地质结构,导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造成上述浪费能源的现象,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形成的人们对于低碳生活意识不强,甚至没有低碳意识,更不会想到多耗费资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到地球环境。

我通过询问大人和查阅资料来寻找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就是尽量节约各种资源,这是人为因素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增加低碳意识,就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9.“低碳生活”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篇九

如今,“节俭”贯穿着社会风气,“低碳”引领着社会潮流,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生态城市成为地区社会热点。为积极响应2010年世界地球日“低碳生活”的主题,倡导树立“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的全民意识,6月27日上午,暑期社会实践低碳宣传小分队来到常州市钟楼区清潭新村第二社区,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指导下展开了“低碳生活”的宣传活动。

首先,同学们利用居委会提供的宣传板将居民吸引过来;然后向每位前来观看的居民分发传单,并热情详细地讲解了有关环保、低碳的知识;同时也有一部分自愿者深入大街小巷分发传单,向居民们讲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居民们也有极高的兴趣,停下脚步,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倾听同学们的简单介绍,并大力支持地在红色的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学们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博得了前来参加活动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们在宣传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

通过对环保知识的宣传与环保活动的开展,我们增加了环保意识,加强了对环保的关注度,让我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去实践环保。本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的平台,培养了我们创新精神,倡导环保新生活。本次宣传活动的开展以“奉献从点滴开始”为活动理念,在活动的后期,将废旧物品回收活动中收集的衣物及变卖所得作为爱心款项捐给有需要的个人及群体,进而培养了我们的奉献精神。通过各种渠道,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文

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但缺少进行具体生态实践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环保自觉性。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10.低碳生活调研报告 篇十

在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生活着众多的人类。人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0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和此有关。人们开始呼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低碳的排放量,其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暑假期间,我们“低碳三人行”小组在周边小区就低碳生活作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遍布碳的足迹:大街小巷,烟头、塑料袋和纸巾到处乱扔;餐馆饭堂里,堆满一个个白色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沿河流域中,流淌着黑得发亮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生态环境因此大受污染。在家庭内部,也不经意地留下碳的足迹。以一个家庭为例:用电、用气、用水、自驾车……人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也制造了生存的杀手------碳。因此,提倡低碳生活刻不容缓。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

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对低碳了解的比较多的是年轻人,他们将低碳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妈妈的同事们拼车上班,轮流驾驶,既节省了能源,也减少了支出;巧手的白领们将穿旧的牛仔长裤改成短裤,凉爽而不失时尚。而有些老年人虽然对低碳的概念不能准确表述,但却在行动上实践了低碳的理念:王奶奶用家中破旧的丝袜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丝网花,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环保、更温馨,又充满实现创意的欢乐;婆婆将喝过的茶叶收集起来,晒干做成枕头芯,不仅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爱好运动的李爷爷不知道什么是低碳,但他告诉我们,他们老俩口每天早上挎着菜篮子上街买菜,晚饭后从小区出发,每天步行3-5公里,然后回家。我们乐了,对李爷爷竖起了大拇指,买菜不用塑料袋,减少了环境污染,步行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能源消耗,这不是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吗?

有人说:低碳就是要节约,不能开空调,不能开汽车,不能乘电梯,这不是叫人们返祖,像猴子一样生活吗?难道低碳就要降低生活质量?这是人们对低碳生活存在的误解。我们提倡“低碳生活”,在保证较高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减少能源的消费和碳的排放。很多发达国家碳排放很低,但生活水平很高。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选择低碳生活是一种环境意识,也是一种态度,任何节能、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

上一篇:意大利音乐学院排名下一篇:学期听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