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典名著选读(精选8篇)
1.教育经典名著选读 篇一
忘不了30年的教学历程。1985年,笔者走上讲台,开始了教学的第一个循环。一段经历刻骨铭心。那是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热播,笔者想给学生开一场《红楼梦》欣赏讲座,谁知200余人的阶梯教室挤进了300多人,前后窗户外还站了很多人。从此以后,我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学生和同仁一道读红楼、品红楼、写红楼,其趣无穷。已经毕业20多年的学生,尽管我没有教过他的,但都津津乐道于笔者的《红楼梦》欣赏课。
10年前,苏教版教材《红楼梦选读教学》 正式施行,这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供了新的平台《,红楼梦》的欣赏也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的课程。语文组同仁,从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到组建读书沙龙,开展课题研究,从课前演讲、专题交流,到读写共生,片段赏读, 经典阅读成了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盛宴。
如果我们有志于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试验田”。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选择一本书,把它读懂读透。 邓彤老师把这称为“一本书主义”。没有一定的精耕细作,也就不可能读懂读透一本书, 我们很可能就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成为只有广度而无深度的“平面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把眼光盯在几本教材上,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选定一种名著,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此为原点,穿点连线,融通内外,就能创造美的世界。近年,我校语文组同仁们开设的“创造生活的艺术家——苏东坡”、“侠骨柔情塑丹心——武侠小说赏析”、 “六朝的风流与旷达——走进金陵文脉”、“历史的天空——三国水浒人物赏析”等研究课题,都能自成一体,生根开花结果。
江苏高考十余年坚持对名著阅读的考查, 但这种考查已经变了味,成了肢解名著、死记硬背的应试工具。但凡有良知的语文人,都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还名著阅读应有的本色。 这种本色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阅读名著,学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的世界里深度呼吸,放飞心灵,才能走进更加广阔而多彩的世界。
一、与高贵的灵魂共舞——倾听作家脉搏的跃动
伟大的作家都有伟大的灵魂,他们以自己悲悯的情怀和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 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的情感超越世俗,超越时代,凌越生命。而要真正读懂一部作品,就要千方百计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 一如《红楼梦》,曹雪芹是那个时代的觉醒者。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曹雪芹不一样的情怀和《红楼梦》不一样的世界?这是语文老师引领的第一步。
笔者引导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从讨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始。为什么说《红楼梦》“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为什么说“《红楼梦》之前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是《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的历史? 它以后的历史是于破败中寻求新的生机的历史”?这是个大问题,对于经典名著,不妨先从大处着眼,把厚书读薄,整体把握作品精髓,从宏观上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们会不断有新的发现。王国维说《红楼梦》是一部哲学著作。这种哲思智慧无不体现在两个世界的描写上,体现在人物性格的成长上。
台湾学者余英时第一次提出了两个世界学说。他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 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
余先生认为,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把握到这条线索,我们就等于抓住了作者在创作意图方面的中心意义。由于曹雪芹在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和环境处处对比,又非常鲜明,所以从来的读者也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意识到两个世界的存在。
我在开设《红楼梦选读》选修课时,学生们也能明显地感到这个特点,即《红楼梦》 无处不在的对比,无处不在的两个世界的影子,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空间。学生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两个世界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 这是被统治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前者是理想的世界, 后者是现实的世界。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性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这两个世界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反压迫、 禁锢与反禁锢的世界。以掌权的贵族妇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及其执行者王善宝家的之流为一方,以贾宝玉、林黛玉、晴雯、芳官为一方。在大观园女儿国中,以各个人物的主观思想又分明形成两股对峙的势力:宝、 黛、晴、芳等人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背离封建礼教;薛宝钗、袭人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 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矛盾。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无处不在的对比(也就是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描写),昭示读者真与假、 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对立和自己的忧愤与深思。
二、随跃动的情思起舞——走进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
对普通读者而言,名著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红楼梦》 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人们有多种统计,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其中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物不下百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对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描写。首先在于人物个性的鲜明性、真实性和多重性。是对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特征和“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平面性格写作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每个人物都体现出独到的个体生命特征,代表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价值诉求。其次是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大都基于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因此能够将笔触延伸到人物灵魂的深处。与《三国》《水浒》等作品比,不难发现曹雪芹是以悲悯的眼光俯视个体生命的卑微与无奈,尤其是对女性充满了同情和尊重。最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又有所创新。引导学生领悟伟大作品的魅力,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 感受不同人物独到的美。正如张爱玲所说, 亲近《红楼梦》,最好的方法是爱上其中的一个人。黛玉之灵秀,宝钗之温婉,探春之大气,湘云之飘逸,学生只有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充分领略各美其美、 争奇斗艳的缤纷炫目。
曾经不止一位学生对笔者说,林黛玉太过较真,不知放手,哪能见到宝玉与宝钗、 湘云等女孩子说话就吃醋、流泪?谁能受得了这样的女子?还有学生说,如果黛玉与宝玉结合,两个不懂持家的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日子能好到哪里去?这样的解读实际上是不懂林黛玉或曹雪芹,是对黛玉或雪芹的误读。当然,只要深入阅读了整本《红楼梦》的同学,并不同意或改变了那样的观点。林黛玉是个孤女,因为自爱自尊,她才目下无尘;为了坚守自我,她才傲视独立;为了不断试探精神上的唯一知己,她必须事事较真。黛玉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不是荣华富贵, 而是自由自在;不是锦衣玉食,而是隐逸渔樵。 这是学生经过深入阅读研究得出的结论。
黛玉的性格体现着鲜明的发展性特点。 她与宝玉的争吵,她对宝钗的设防,都是在小说的开始。其实在二十九回宝黛二人大吵了一番之后,特别是紧接着宝玉挨打之后, 林黛玉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二人再也没有吵过架,林黛玉对宝玉的猜疑和不放心也已解除,所以对宝玉的言行态度也变得体贴柔婉。林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在此后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小说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有细腻的描写。第四十五回宝钗雨夜探问病中的黛玉。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 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这里哪有“小性儿”的影子? 只有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才真正读懂了这个人,否则就是人云亦云的误读和曲解。
三、借文化的翅膀遨游——感悟名著中的国学精髓
任何名著都不是凭空诞生的,《红楼梦》 尤其如此,她是在几千年丰厚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红楼梦》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哲学、宗教等丰富内容。中国古典文艺的各种形式和各种风格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其中《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优秀的作品对它的思想影响更为明显。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等思想也在其中有自觉的反映。作者既试图依靠这些传统的思想来解决人生问题,又展示了这种努力的终归失败,因此从总体结构到人物设置、情节安排、 表现手法,乃至诗词歌赋等,无不贯穿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独特认识。小说还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举凡衣饰、饮食、居所、园林、礼仪、 风俗、娱乐、绘画、音乐等等,都得到了细致而生动的表现,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所以,引领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整合拓展已经积累的或可以收集的学习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 如:大观园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是一个精神家园的探究;宝黛爱情悲剧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信念的颠覆的探究;《红楼梦》中儒佛道思想如何体现的探究;从香菱学诗看中国诗歌特征的探究;《西厢记》《牡丹亭》对宝黛爱情影响的探究;《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对女性不同态度的探究等等。总之,《红楼梦》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过去的原始积累,既要用历史的眼观又要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小说中的思想文化艺术和个体生命的不同体验。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引领学生从名著中探寻美、体验美, 是语文教师最富诗意的工作。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我们可以从贾府的衰败中,真切地捕捉到传统社会文化秩序行将解体的征兆;从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中,具体地感受到日常生活的丰富内容以及传统的家族文化对感性生命的抑制;从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中,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从作者的追忆往事、营建大观园努力中, 深刻地领会到一种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和沧桑之感;从幽微灵秀、 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中,欣悦地承受到中国文学生生不已、光景长新的人文熏陶”。
黛玉葬花的凄美意蕴,宝钗扑蝶的活泼意境,香菱学诗的情趣,惜春绘画的美趣, 晴雯撕扇的意趣,妙玉听琴的静趣,无不体现出作者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仔细品读,趣味无穷。比如,香菱学诗,作者借具有独特身份和处境的香菱之口,把自己论诗、写诗的体会故事化,不仅描写了初学写诗者在不同阶段中的写作真貌,还巧妙传达了作者的诗学主张。不仅让香菱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寄寓作者对香菱的满腔同情,而且让黛玉的形象也更加丰富细腻,读者从中看到了黛玉的另一面。不仅从侧面映衬了宝钗的性格特征,而且以月为吟咏对象,传递出一番别致的意趣。
四、在语言的森林里呼吸——体验名著中的语言魅力
《红楼梦》是一座字字珠玑的语言艺术宝库,几千年民族语言的精髓积淀在这里得以汇总升华。学习《红楼梦》,信手撷取一枝一叶,略加咀嚼品味,便能余香满口,齿颊流芳。《红楼梦选读》教学,语言美的赏析可以随文随学贯穿全过程。信手拈来一个词一句话,揣摩推敲,就能收到“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的效果。
《红楼梦》的语言是诗化了的语言。寥寥几个字,一两句话的“描写”,便能充溢着诗情画意,而如身临其境,恍然置身于画中。 如写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八个字一小幅“对句”,便境界全出。如写潇湘馆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而黛玉香消玉殒后,宝玉重寻潇湘馆,则见:“落叶萧萧, 寒烟漠漠”,其中韵味自可细品。如写宝玉路过沁芳桥看黛玉,“只见垂柳全线,桃吐丹霞。 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如写从湖边经过,不是“穿花度柳”, 就是“傍花随柳”。这样诗化的句子真是随处可见。曹雪芹是一个超凡独绝的大诗人,他的诗能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按头制帽”,同题异构,各得奇妙。
《红楼梦》的语言是个性化了的语言。语言本来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但不同人物在使用这一工具时,又无不切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习惯方式,从而就能反映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凤姐的言语世俗乖巧,泼辣又不污秽;贾政的语言陈腐单调,装腔作势; 刘姥姥则俗极土极,满嘴庄稼话。红楼儿女们的语言,一般都含蓄雅致富有韵味,即使是宝玉等人房中的丫头,也清雅活泼,不见火爆粗俗的。然而比较起来,不同人物的语言个性仍然十分鲜明。黛玉的话,往往像刀子一样锋利;宝钗的话,就显得含蓄蕴藉;湘云的话则直率风趣,常大说大笑。这些人时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比较他们说的话,真可听其言便能知其人。如第八回黛玉探宝钗时遇到宝玉,他们三人和薛姨妈、李嬷嬷关于宝玉喝酒的对话;第二十二回中黛玉、宝钗和宝玉关于参禅的谈话,还有大观园中儿女们在一起吟诗集会,品茗游园时的率性谈话, 无不体现极其细腻的人物内心和极其鲜明的人物性格。
《红楼梦》的语言还是最生活化了的语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用白话写小说取得最高成就的标志,原因之一就是传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第二十七回,王熙凤进大观园没带贴身丫头,这会子却想起一件事来, 要找人使唤,见一干丫头在滴翠亭玩耍,便站在山坡上招手儿,红玉大方得体的表现让凤姐欣赏。这里有段描写:
晴雯一见红玉,便说道:“你只是疯罢! 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爖,就在外头逛。”红玉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过一日浇一回罢。我喂雀儿的时候,姐姐还在睡觉呢。”碧痕道 “:茶炉子呢?”红玉道:“今儿不该我爖的班儿, 有茶没茶别问我。”琦霰道 “:你听听他的嘴! 你们别说了,让他逛去罢。”红玉道 “: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有。二奶奶使唤我说话取东西的。”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方没言语了。
像这样的场面描写,读罢会仿佛觉得事情就发生在眼前吧。晴雯的率性、红玉的兴奋和底气十足、其他女孩的埋怨和无奈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综上,语文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人生的智慧,诚如“语文养成教育”倡导者赵克明老师所言,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 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从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摘要: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永远是语文教师天经地义的正统。阅读经典名著就是要把握作家脉搏的跃动,与高贵的灵魂共舞;走进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随跃动的情思起舞;感悟名著中的国学精髓,为自己插上放飞心灵的文化翅膀;体验名著中的语言魅力,在语言的森林里自由呼吸。
2.幼儿教育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篇二
主要摘要:作者围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观点从家长期望、孩子的权利、现实中的弊端、孩子本身的能力、各种教育的结果以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方法等多种角度来说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重要性,并在全文中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各种理论依据来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关键词:教育、期望、爱、竞争、最好、自主、自然、自己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的作者是刘胜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编和参加编写的著作有《儿童习惯养成训练》、《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学》、中学生心理指导100问》、《孩子,我们该如何爱你》以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等等。多年来,刘胜林老师一直致力于将教育理论运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她曾经受省内几十所中小学的邀请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为无数的在家庭教育方面感到困惑的家长提供面对面的咨询和电话咨询。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之余,她涉足过幼儿园的管理,到中学做过心理咨询,在网上开过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专栏。在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里,刘老师认为健全的人格高于一切。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深切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作者知道现在的孩子活得很累,也知道家长活得比孩子更累。为了孩子的希望不破灭,为了母亲不绝望,她提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了大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并让孩子获得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全书共分为三大篇:目标篇—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原理篇—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为最好、方法和步骤篇—自我的发展和启迪自我的教育。全书的主要观点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其他人希望他成为的人,并举出了大量故事和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那些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的孩子的可能出现的后果,同时还引用了许多教育家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目标篇中,作者对“望子成龙”做了新解,作者以日本的邦赛树和美国的水杉的对比作开头,说明了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目标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作者认为在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我们要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作者认为望子成龙不能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劝告家长们不要把“望子成龙”当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并列举了一个儿子赵江山和父亲赵芝品的真实故事i,告诉大家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既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也不能做最好的自己,后果是相当的严重的。要想让孩子能成为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手段,所以作者把现实中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父母应该持有真正科学的的教育观念放在了整本书的第一部分,目的是想让家长接受“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观念,以便在书的后面才能更好的理解怎样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观点上,作者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的,美国的道格拉斯·玛拉赫曾经就写过一首诗,叫《无题》,诗的最后一句“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尺寸,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表达了本书作者相同的观点。ii美国西摩·圣约翰校长所提出的第五种自由—成为最好的自己又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了。作者认为“成为最好的自己”不仅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这个时代孩子的基本权利。至于一个孩子是否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他是否尽最大程度的努力了,而不是去和别人比。并用海伦凯勒的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则大器晚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长时间表,家长不能强求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长得一样高,成熟得一样快。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做父母的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和耐心
去等待孩子的成长。而在现实社会中其实是没有几个家长做到了的。
原理篇中,作者提到现在的教育不再是不足的状态,而是过度了。这说得一点没错,看看我们身边,甚至是在大街上或公交车上,到处都会听到有家长再讨论要给孩子报什么什么补习班或者什么什么兴趣班,而这些补习班兴趣班又有几个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所以作者提出过度教育的害处要么是受教育者自我的迷失,要么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抗拒。而在过度教育中家长们似乎也迷失了自己,他们似乎关心的是教育,而不是孩子本身。他们在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之前就开始了教育,然后在教育出了差错的时候去指责孩子不听话或不够努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人自身力量的获得。人其实生来就是有学习的能力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他的《有吸收力的心理》一书中也早就阐述过这种孩子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iii其实孩子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我认为孩子的这种自己教育自己是无意识的,也是不刻意的,他们自己或许并不知道这是在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事实。现实社会中家长和教师总是不太相信孩子本身具有的成长的力量,以至于当今的教育特别善于制造自卑者。卢梭曾在《爱弥儿》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的社会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iv这样的远虑是我们种种痛苦的根源。”看来教育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改善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家长们希望孩子们具有自主性,具有创造性,可是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堪重负时,又怎么谈得上自主和创造呢?关于这个难题,作者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的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v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家长对孩子有着某种的期望,却在教育中做着与这个期望背道而驰的事,而他们却全然不知,反而会反过来责怪孩子们。成长和学习主要是孩子们的事情,家长包办孩子的教育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变得无能。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们学着自己长大,自己走自己的路。其实在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得让孩子学会发现自己,从而自我指导、自我教育。当孩子们按照他们的节奏不断的成熟和发展的时候,家长要扮演的是一种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关于这一点我想不仅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而且很多教师也没意识到。有知识不一定懂教育,所以家长们都应该谦虚,需要专门学习教育孩子的学问。家长首先要学的是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其实尊重孩子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导致的直接结果将是他们也尊重和维护别人的权利。家长还应为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当的条件,利用家庭生活环境去感染孩子。家庭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作者是更侧重于精神环境的。在所有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中,父母本身的言行及言行折射出的内在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除此之外,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目标是不行的,作者主张把目标管理的方法引进到家庭教育中来。目标是家长在规划孩子成长时头脑里对孩子的将来的期待状态,而这个目标必须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定出来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目标定位,这需要特别注意两点:1.不要制定不适合孩子的目标2.不要对孩子的目标定位太高。父母在确定了适当的目标之后,还得具体的行动,具体的行动是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后的系列行动,所以家长应该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策略,让孩子在一个阶段完成一个阶段该完成的任务,形成那个阶段的人应该形成的品质。
方法和步骤篇,作者提到了胎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起点应该在胎儿,而关注母体的精神卫生和健康是胎教的基本方法。为了证明孩子在还没出生就受到母亲的情绪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大,作者还列举了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经典实验和理论,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而多种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是最大的,另外母亲的营养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生下来后,爱就成为了孩子最好的营养品。弗洛伊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小时候受到过母亲宠爱的人,尤其是男孩子,一生会有成功者的感觉。”以前我认为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事自己已经不记得了,就想当然地认为小时候的经历对我们整个人生不
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直到我读了刘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的错误。原来生命早期的经历基本上不经过任何编辑就被直接保存下来,就算我们不记得了,这些经历依然会对我们后来的心里建构产生影响。而父母的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盲目的爱。爱首先表现为让婴儿感到舒适的生活照料。丹麦作家维利·布莱恩斯特在《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一书中描述过一个婴儿被换尿布的感觉,vi虽然他还不能体会那是一种爱,但是他会感到这种行为让他很舒服。与生活照料同等重要的是与母亲温柔的身体接触,关于这点,作者又列举了美国动物学家哈洛做的一个“假母猴”实验来帮助读者们理解。作者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儿童的心理障碍和他早期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有一定关系。接着,作者还写了对孩子早期智力启蒙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帮助家长更好的运用。
在书的剩下部分,作者把孩子的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分开来说明。孩子1—3岁是应该让孩子进行自主活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有力量。然而在让孩子自主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预防孩子早期的不良习惯。至于方法作者写在书中详细说明了。孩子3—6岁时就应该让孩子进行多种尝试,找到孩子的适性领域。这个时期是父母认识自己的孩子一个很好的时期,每个孩子都有7种不同的智能,而每种智能都会有孩子不同的表现,家长们应该认真耐心的去观察。而不管是哪种智能的学习,游戏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很多家长都会把学习对立起来,其实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接触了教育,我的观点才慢慢发生变化,才意识到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特殊的价值,才明白游戏也是一种教育。就算家长意识到了游戏的价值,那么他们是否也掌握了让孩子怎样游戏的方法?我个人的观点对这点是表示怀疑的,当然这种怀疑可能并不准确。游戏也是需要家长们引导的,来促进的,作者也列举了几个方法供家长们参考。小学阶段的孩子该学习的是如何获得效能感和勤奋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来说明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中学时期的教育就应该是孩子的自我觉醒和走向自我完善,因为中学时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作者也强调了对孩子进行必要并且正确的性的发育与爱情教育的重要性。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地东西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另外孩子到这个阶段学习任务也重了,学习压力也大了,家长不用过分追求孩子的成绩和分数,只要家长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并且帮助孩子科学的用脑,科学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比整天让孩子刻苦的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这样孩子没那么累,家长也会很轻松,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是谁产生疑问,他们或许会做出一些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来对自己进行探索,其实家长大可不必那么紧张,即使有些事情在家长看来是错误的,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吧,去自我觉醒吧,家长要做的是给他们提供条件,给他们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走出这个谜团。
每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他们的心理危机,有时家长会觉得在一段时间特别难管住孩子,也许他们正处于那个阶段的危机期,所以家长们要对孩子的这一特性表示理解,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危机期,这样孩子们才会再次回到以前那个听话的样子,以致不会在危机中迷路而越走越远。而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育,爱都是非常重要的,惩罚要带有爱,奖励也要带有爱。或许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已经足够爱孩子了,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家长给的爱如果不能让孩子有被爱的感觉,那家长为孩子做再多也是徒劳的。所以爱也是要讲求方法的,只对孩子尊重与约束并重且适当的爱才是真的爱。因为爱是最伟大的教育,如果孩子感受到了那份爱并认同那份爱,那么即使家长什么都不做了,对孩子的教育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世界这么大,孩子的出路也并非只有一条,我们不能帮他们决定他们的未来,只能在他们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给予他们无限的爱和支持。人生只有一次机会,我们没办法重来,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追求幸福,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在努力中多少人迷失了自己,模糊了这个目标,在这个不容意饿死的时代还在追求者物质,有时觉得
真是可笑,因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占了主导。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会留下遗憾,所以也只有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正确的教育。
i 《成都商报》2003年4月
ii 《无题》道格拉斯·玛拉赫
iii 《有吸收力的心理》蒙台梭利
iv 《爱弥儿》卢梭 v 《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管理学》名著选读 篇三
D.霍思:《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工人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
A.萨克森尼安:《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和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詹姆斯.昌佩、尼丁.诺利亚:《管理的变革――企业最先进观念的转变》,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和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格兰特:《公司战略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加里·哈梅尔、C.K.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昆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D.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A.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J.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上海三联,1989年版;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吴思华:《策略九说:策略思考的本质——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课刍议 篇四
李志强 谢春艳 戴卓萌
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课是高校俄语专业本科阶段同文学史配套的课程。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文选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各高校俄语专业在本科高年级阶段纷纷恢复了文选课或突出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开设文选课的目的、意义何在?如何上好这门课程?由中国教师还是外籍教师来担任课程为好?„„下面,我们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对这门课的粗浅认识。
一、开设文选课的目的俄语专业的学生,不接触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就想学好文学史,没有基本的感性认识而想达到深刻的理性认识是不现实的,这只会导致学生局限于教科书,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开设文选课有以下目的:
1.通过文选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对文学史所载作家的创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情趣,开阔视野,了解俄罗斯的人文文化,激发其学习文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俄罗斯文学、文化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2.增加经典作品文本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比较精细地把握这些作品本身,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更深入地感受作品的具体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精华部分,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文本分析,使学生将文学和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及修辞特点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运用工具书,培养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多记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用俄语讲述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以防他们在高年级阶段口语水平下降。
二、文选课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文选课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和具有相当难度的课程。上好文选课是对任课教师的一个极大的考验,它要求教师:
1.应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鉴赏力及一定的理论水平,能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
2.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较高的俄语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讲解各种难点,使用语言标准、地道,且不能过于书面化。应使用学生能够理解、易接受的语言讲解。同时,语言应尽量做到风趣、幽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修辞学方面的知识,因为在讲解文本时时常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
3.在讲解知识性的部分时一定要查阅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不能道听途说。语言的讲解应紧贴文本的内容,对一般的语言现象不能做精读课式的讲解,否则文选课就会与高年级的实践课等同。分寸的把握是讲对、讲好这门课的关键。以前有的教师就犯了这个毛病:备课时准备了一大堆文学史的材料,脱离开文本长篇大论地讲,费力不讨好;还有的教师本来就是教实践课的,抓住一些语言现象没完没了地讲,冲淡了文学欣赏的效果,这也是不合适的。
4.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改进讲课的内容,如对普希金之死和果戈理的艺术世界应做一定的修正和补充等。
目前,在许多学校文选课由俄罗斯教师来讲授。诚然,俄罗斯教师讲授文选课具有很大的优势:用母语教学,比较熟悉文学作品所指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实践证明,中国教师承担文选课的教学任务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要求。如果中国教师具备上好这门课所需的必要条件,完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三、文选课的选材
上好文选课首先面临的就是选材问题。选材不当,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对什么是俄罗斯文学经典产生疑问,这就涉及一个标准问题。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历尽沧桑,产生过诸如普希金、莱蒙托 1
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天才,他们创作出卷帙繁多的经典作品,使俄罗斯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的前列。但也有一段时间,对文学的理解僵化教条,无冲突化、粉饰现实风行一时,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产生过许多伪经典作品。俄罗斯文学这种曲折的发展变化自然也会反映在我国的俄国文学教学中。前一时期,学界对此曾有过争论。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反思和不断的摸索,人们对俄罗斯文学经典的评价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变化从现在通行的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的几个选本中可窥一斑。当然,这几个选本各有特色,但容量较大,如每篇都讲,课时恐怕不够。面铺得太宽容易抓不住重点,想面面俱到却常常面面不到。我们认为选材的原则应是:
1.具有代表性,选材贵精不贵多。作为文选课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经典作家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进行讲解,这些作品应能代表该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水平。例如,在讲普希金时,我们选讲了他的《К Чаадаеву》、《К А.П.Керн》、《Зимнее утро》、《Узник》、《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的部分章节及《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使学生对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2.体裁比例适当,即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比例,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的比例要适当。如讲果戈理时,可以选《Шинель》或《Нос》、《Мѐртвые души》的若干章节及《Ревизор》的部分内容。这样就兼顾了上述原则。可能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选本没有选果戈理的《Ревизор》,而《Ревизор》却是最能体现果戈理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不讲难以掌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选本进行补充;
3.难易程度适当,由易到难。有些作家的语言风格独特,作品中方言俗语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讲肖洛霍夫的作品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方言土语较多,这种创作风格鲜明地体现在其长篇史诗《Тихий Дон》中。如选择《Тихий Дон》给学生讲解,难度可想而知。但学习俄罗斯文学是无法绕过肖洛霍夫的。我们不妨选择难度较小,又反映了作家创作基本特色的《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作为材料,就能一举两得。
四、文选课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选材是上好文选课的前提,那么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是上好文选课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
1.文选课教师应把握好每个作家的创作特点,对作品的诗学特征(包括内容和形式)要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在讲课时突出这些特点的讲解。此外,对于每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方法的独特性及其形成原因教师应有总体认识,在讲述不同作家的作品时要心中有数,以便讲课时作一些带有比较性的讲解。例如,普希金的创作处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时代,这些特点在普希金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在《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中Татьяна的形象就具有古典主义理性至上的因素,当然也具有浪漫主义理想化的因素。莱蒙托夫的创作方法总体而论是充满浪漫主义理想化的现实主义,他的作品充满浪漫的豪情,例如,在 《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中走私者的形象就具有浪漫主义理想化的成分。而果戈理是从俄罗斯民族深处成长起来的讽刺喜剧作家,在他的现实主义中渗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神秘主义,有人称其为荒诞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
文选课讲授的内容均为小说、诗歌或剧本的选段,但是教师必须使学生对整个作品有总的了解。在讲解文本时,应把它置于与整部作品的联系中,并指出所选文本的特点,在作品中的作用。然后抓住最重要的线索来讲解,如在讲解《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时,应抓住Печорин性格变化的过程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在讲解《Мѐртвые души》时,则应抓住这个故事的象征意义、作品的创作方法及作品的体裁等。
2.在对文本进行分析之前,教师可以先就作品做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开场白切忌拖沓冗长,将文选课同文学史各自的教学任务混同起来。大量的信息应该融入对作品的分析中,“零敲碎打”有机地糅合在字里行间的讲解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法”教学。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讲解作品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让他们在预习时思考,待上课时或课后总结时讨论,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加入讨论,避免他们在课堂上被动地回答问题。例如,在讲解普希金 的《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时,课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Какие чувства хотел вызвать Пушкин у читателя, рассказывая трагическую историю жизни старого смотрителя?
②Раскройте смысл эпиграфа к повести.Как он соотносится с судьбой Самсона Вырина?
③Как в содержании повести раскрываются слова рассказчика:《...сердце наше исполнится искренним состраданием.》?
④Как относится Самсон Вырин к своей Дуне? С каким чувством он рассказывал рассказчику об отношении к ней всех проезжающих? Найдите в тексте слова, передающие его отношение к дочери.⑤Какая черта характера, по-вашему, является определяющей для Минского? Подтверждайте свои высказывания материалом текста.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文本提一些问题。针对文本所提的问题要适时适度,做到恰到好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理解原文时要抓住作家创作的特点,深入思考作家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写作方法?其妙在何处?例如:普希金的《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中在描述驿站长的女儿Дуня 时有这样一句话:“Маленькая кокетка со второго взгляда заметила впечатление, произведѐнное ею на меня.”对此句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Почему Пушкин написал “со второго взгляда”, а не с первого взгляда, как обычно?”
在讲解莱蒙托夫《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的《Бэла》一章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① Зачем Печорину понадобилась Бэла?
② Какие черты Бэлы, Азамата, Казбича представляются вам наиболее привлекательными?
③ Почему, едва добившись любви Бэлы, Печорин скучает и томится?
④ Как сам Печорин объясняет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своего характера, своѐ поведение? Верите ли вы ему? ⑤ В чѐм сходство и различие Онегина и Печорина?
上述列举的问题本身不难找到答案,但如何抓住这些问题、设计这些问题、在讲解中利用适当的时机提出这些问题,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后师生可以围绕课上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把握好讲解的繁、简度是本门课的难点。教师不能将其讲成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不能脱离开文本讲授许多在文学史课上应该讲解的内容。文学分析应点到为止,形象分析也是如此,要“就特点讲特点”,不能过多地扩展,用一两句话概括即可。讲解的重点是文本本身,难以理解或知识性的部分必须讲清楚。因而,有些难点还是要求比较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有些作品中的某些章节段落语言晦涩、方言土语过多,考虑到本科学生的语言水平,这些部分可以略过,由教师把内容大意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略去段落的情节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文选课也不同于精读课和泛读课。对文本的讲解既不能像泛读课那样过于简单,让学生读得似懂非懂;也不能像上精读课那样对单词逐字解释,对作品中的词汇讲解得过细、琐碎。对于不易理解的词,尤其是一些非常用词、旧词,可以用同义词替换讲解,或直接采用汉译的办法。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课堂讲解时间,又可使学生易于理解。例如:普希金的《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中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Коллежский регистратор,Почт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диктатор.对于其中“Коллежский регистратор” 一词如果做如下一番讲解,则生词量大、篇幅过长,学生不易理解,自然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служащие в царской России назывались чиновниками.Им присваивалось звание—чин, связанное с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ием определѐнных прав и преимуществ.По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му акту, изданному царѐм Петром I в 1722 г., так называемой «Табели о рангах», устанавливалось 14 рангов—классных чинов для военных, штатских и придворных.Старшим считался 1-й класс, младшим—14-й класс.Низшим гражданским(штатским)чином был чин коллежского регистратора, чиновника 14-го класса.Он давал право занимать низшие служебные места в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аппарате.До 1845 г.он давал чиновнику и личное, не передаваемое по наследству, дворянство.Реальн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чиновника в обществе определялось его местом в иерархии чинов и его имущественным положением.”如果用“Чиновник четырнадцатого класса, самый мелкий чиновник”,甚至直接采用汉译的办法:“沙俄时最低的官位等级、14等文官”一带而过,则更加简明扼要。
相反,有些情况下不仅仅需要解释一个具体的词义,还要把该词放到具体的上下文中去讲解。在下面的例子中即需要采用类似的方法:
在莱蒙托夫《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的《Бэла》一章中,Печорин为了赢得Бэла的爱为她买回了许多礼物,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Ах, подарки!Чего не сделает женщина за цветную тряпичку!”其中“тряпичку”一词如果只是解释为:“Уничижительное существительное.То же, что тряпка.”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即毕巧林为贝拉买回了一堆“抹布”,因而在讲解这一句话时不应只局限于对“тряпичку”这一具体词汇作解释,而应结合上下文讲解这一句话的具体涵义,即Под словом“тряпки”автор имеет в виду материю, кусок ткани.Печорин купил их Бэле именно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обрадовать еѐ.此外,每一个篇章或段落的生词和句子讲解完毕后,教师应进行概括性的小结,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全文讲解结束后教师应做一个总结。总结不宜过长,应重点说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同时还可以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艺术形象进行类型学的归纳,使学生从宏观上能对作品有一个认识;
4.对于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散文中语言优美的段落,应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或背诵。在课上教师要做示范朗读,并提请学生注意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在朗读普希金的《Узник》一诗时,应告诉学生:Первую строчку прочитайте медленно, тихим голосом.В середине еѐ сделайте короткую паузу, то есть остановку, а в конце—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ую.Следующие три строчки читайте немного громче, в том же темпе и тоже в середине делайте короткие остановки.Слова орёл и грустный выделите голосом.В конце второй и третьей строк голос повышайте, а в конце четвѐртой—понижайте.Следующие четыре строчки читайте быстрее.В середине последней строчки перед словами орла сделайте 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ую паузу.Выделите голосом следующие слова: в окно, взглядом, криком, давай.Последнее четверостишие прочитайте громко, сделайте ударение на словах вольные, пора, гора, края, ветер.В последней строчке этого четверостишия сделайте небольшие паузы после слов туда и ветер.Слово я тоже выделите голосом.5.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这一切对语言都有直接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而上述内容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信息应该传达给学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如《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中的主人公Печорин将Бэла抢回后,对她大献殷勤,但她仍然不从。此时Печорин对Бэла说: «Поверь мне, аллах для всех племѐн один и тот же, и если он мне позволяет любить тебя, отчего же запретит тебе платить мне взаимностью?» Она посмотрела ему пристально в лицо, как будто поражѐнная этой новой мыслью;в глазах еѐ выразились недоверчивость и желание убедиться.针对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Какую роль играет Аллах в изменении мысли Белы? Почему?”通过这一段落抓住宗教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会涉及到十二月党人起义、1812年卫国战争、东正教及其他民间文化、民俗等问题。如在分析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东正教背景知识。结合作品分析指出俄罗斯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和民族性格的珍贵特点及不同之处,如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对生命意义的追索、酒神精神、英雄主义、对自由的渴望、对祖国的无私无畏的爱、对自己土地的忠诚、责任和义务感及撒旦的反叛精神等。如分析莱蒙托夫的作品时,可以将其中的恶魔主题及《圣经》中撒旦与上帝的故事加以对比阐释;
此外,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还会经常涉及到许多世界历史和西方文化的诸多人物和著作。如在《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中,普希金在讲述 Онегин所受的教育和他读过的书籍时,提到 Ювенал,Вергилий,Ромул,Гомер,Феокрит,Адам Смит,及《Энеида》等,诸如此类的有关知识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文选课还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譬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所读文学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认识。总之,讲授文选课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既富挑战性,又具趣味性的工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①
5.品读经典名著 共享教育智慧 篇五
青岛福州路小学 杨慧
【背景】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的读书实践活动,带我们走进了名家,走进了更多的教育世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教育名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佐藤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较为深刻地讲解了日本近些年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要“合作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同时指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结合佐藤学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课堂上的共同体的创建。
一、提高趣味性,为创建共同体埋下伏笔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探究某种事物心理活动的倾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在引入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梳理了前面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系统性的构建。
【案例】 课前导入:同学们,信息窗1,我们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信息窗2借助包装盒,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老师又带来了2个包装盒,通过这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画外音】老师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在学习中的兴趣,让孩子发现原来我们可以通过小小的包装盒,学习这么多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钻研兴趣,为创建知识间的共同体埋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利用小实验,让抽象的知识趣味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所以,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让陌生的材料熟悉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需要。体积的意义比较抽象,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了小实验让抽象的知识趣味化。
【案例】
导入实验1:铅球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说明铅球占了空间
导入实验2:把垒球放入装满沙子的桶内,沙子会溢出来,说明垒球也占空间 导入实验3:教师拿出一个袋子,请学生吹起,证明空气也占有空间
师:看来,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画外音】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从而抓住知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明白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体积单位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小实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探索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通过类比学习,形成网络提高效率
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和我们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但是佐藤学老师对学习共同体更加的深入的进行了研究,提出“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同时指教师学习的共同体,即佐藤学所说“教师同僚性的建构”、还涵括“学校、家长、市民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都担心“合作学习”的实施或许有损于“上课”的效率,但学生的“学习的效率”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
【案例】
师:这里有2个盒子,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谁的体积大?确定吗?看来我们碰到困难了,遇到困难可以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以前学平面图形的时候,大家也创建了测量标准,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你能一眼看出谁大吗?
师:测量平面图形,我们创建了面积单位,那测量体积,应该创建什么单位?(生:体积单位)
【画外音】在学习中,学生碰到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旧的相关的知识,转化成新的知识,这个方法是类比,通过类比,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四、加强动手实践,推行“合作学习”
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佐藤学认为:其
一、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其
二、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正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合作学习”往往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
【案例】
师:你认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这么多体积单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1立方厘米,好吗?
我们可以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找一找、测一测的方法测量火柴盒的体积,请大家合作学习,小组内互相合作完成
„„
【画外音】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大的物体占的空间比较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可见,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探究知识欲望更加强烈。
五、学会举一反三,走进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先生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设法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间的联系和矛盾,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产生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情感。
【案例】
在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时,教师先引导孩子利用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测一测的方法学习了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剩下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自己学生思考,形成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并让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了生动的例子,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
【画外音】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感知这些物体体积的大小。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往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小组交流,我们常常将学生刻意分组,让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佐藤学教授特别提醒我们:“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教师的指令应该是:“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座的同学。”其次,当学生遇到困难频频向教师发问时,我们常常会伸出援手;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效率。教师应引导其养成先同邻座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
6.教育经典名著选读 篇六
经典:一句话概括四大名著(组图)-教育-凤凰网
经典:一句话概括四大名著(组图) 04月07日 10:02凤凰网教育对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由此产生了很多种学问。请看网络牛人用一句话概括的四大名著吧!《红楼梦》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最热门的答案西游:《论西部开发――唐朝学者出国考察团调研报告》红楼:《论大观园开发――美女公关公司内幕》水浒:《论梁山开发一108人旅游团的悲惨遭遇》三国:《论中原开发――三大公司争夺开发权内幕》《三国演义》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最点题的答案西游;疯狂的猴子!红楼:疯狂的石头!水浒:杀杀人,喝喝酒!三国:大哥,我们动手吧!《红楼梦》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最雷人的答案西游:驴友西域拓展训练红楼:败家子是怎样炼成的.水浒:兄弟连三国:纪实文学,《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记农村青年孔明》《三国演义》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最江湖的答案西游:俺们天上有人!红楼:俺们朝廷里有人!水浒:俺们江湖上有人!三国:俺们有的是人!《三国演义》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最心寒的答案西游:神仙靠不住红楼:亲戚靠不住水浒:老大靠不住三国:战友靠不住《西游记》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最让人想歪的答案西游: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红楼: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水浒:一群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三国:三个男人和战争的故事《水浒传》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最不知所云的答案西游:猴子被人驯服红楼:男人被女人驯服水浒:好汉被官府驯服三国:和平被战争驯服
7.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篇七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四部巨作却是为中医学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定了基础。这四部经典各具特色,各自理论重点不同,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了解,去研究,但在学习了这四部经典部分选读以后,我却对《黄帝内经》所讲的养生部分兴趣浓烈。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被公认的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阐述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观点理论、对人体脏腑的认识、对脏腑功能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述至今仍然使用。在学习了《内经》之后,我对养生有了更为全面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内经》时,它只是帮助我们认识日常生活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良习性,什么是不良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远离疾病,怎样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的感受到《内经》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值得我们认真的,反反复复的研习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珍惜这笔财富,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只为了一时的痛快,肆意的破坏本已残破不堪的身体,让自己犹如一艘行驶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会湮灭,在现今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压力,前程的晦暗,常常起居不定时,饮食无节制,生活没有规律,透支健康,透支快乐,有些人以为有了前途,有了权势就等于有了一切,而对身体丝毫不加怜惜,然等疾病来袭时一切都无法挽回。现在疾病的感染者越来越年轻,让人不住的担忧啊!《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无论是年老的或是年少的,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从小开始养护身体,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才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生活才会精彩,健康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其实养生并不困难,难得是要有一颗持之有恒的心。这是一个长期工程,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日积月累,认识不足就要加以改正,学到一点就要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得到慢慢的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谈虚无”,学习“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劳作”,善待自己,善待心灵,“和于数术,法于阴阳”,你就能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就会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一名医者,只有将疾患扼杀在摇篮中,才能确保病人的健康,才能使自己感到快乐,才会在行医时感到无憾。所以,一名医生不懂得如何养生,如何教人养生,则其不能称为称职的医生。若天下人都做到“和于数术,法于阴阳”,懂得规避虚邪,远离疾病,则天下无病也。
2012级专升本班: 张鹏
8.中医经典选读心得感悟 篇八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中国两个重要的学派――儒家和道家,差不多都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现生命自然的意思。在儒家宗,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得,是名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位柏格森。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氏为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快、透彻、聪明。美国詹姆斯·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见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再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再则,对于我用思想作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如用之不当,不但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内经:有病不医,常得中医。
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底。在医学上,我同样也可说两句有关于不同学派或不同方法的话;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现有其相同相通之处。”所以虽今人仍多有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欲沟通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功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现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来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站在西医科学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若仅依西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而零碎的东拾西捡,那只能算是整理中医,给中医一点说明,并没有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要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确实不行;那样,西医便须放弃其自己的根本方法,则又不称其为西医了。所以,最后我是明白了沟通中西医为不可能。
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可以接近或至沟通中医时。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因其没有办法,不能说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故不能进步,恐其只有这个样子了。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否则中医将是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的。
说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和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以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依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以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是学问,和其还能站得住者,即再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与西医恰好是两套。试举一例:我的第一个男孩,六岁得病,迁延甚久,最后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医院就医,主治大夫是专门研究儿科的医学博士,他说必须水消腹小才好,这话当然不错。他遂用多方让水消,最后果然水消腹小,他以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钟即死去。这便是他只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个生命的明证。西医也切脉,但与中医切脉不同。中医切脉,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医则否。中医切脉,是验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个生命。西医则只注意部分机关,对整个生命之变化消息,注意不够。中西医之不同,可以从许多地方比较,此不过略示一例。再如眼睛有病,在西医只说是眼睛有病,中医则说是整个身体失调。通俗的见解是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此见解虽不高明,但亦有其来源。盖外科是比较偏于局部的,内科这时关于整个生命。西医除对中毒一项,认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灶,往往于死后剖视其病灶所在。将病与症候分开,此方法原来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处即在于局部观察。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如对咳嗽吐血发烧等都看作病,其实这些只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与症候分开。普通中国医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从古相传的方法;这在学理上说,当然不够,但这些方法固亦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大生命相通。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这仅是一种方法,而非真实。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但在中国与印度则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印度且不说,在中国儒家道家都是如此。儒家之所谓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的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道家与儒家,本是同样地要求了解自己,其分别处,在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谓反省等。(此处不能细说,细说则必与现代心理学作一比较才可明白,现代心理学最反对内省法,但内省法与反省不同。)道家则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功夫是静坐,静坐就是收视返听,不用眼看耳听外面,而看听内里――看听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认识。开始注意认识的人手处在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注意呼吸,使所有呼吸处都能觉察出来。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是不随意肌的活动;关乎这些,人平常多不甘用心去管他,道家反是将心跟着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去走,以求了解他。譬如呼吸——通体(皮肤)都有呼吸,他都要求了解认识,而后才能慢慢地操纵呼吸,血液循环,消化营养等也全是如此。他都有一种细微而清楚的觉察。平常人不自觉地活动着的地方,他都有一个觉察,这同样是将智慧返用诸本身。于此才可以产生高明的医学。中国医学之根本在此。高明医学家,大多都是相传的神仙之流的原因亦在此。神仙,我们虽然不曾见过。但据我推想,他可以有其与平常人之不同处,不吃饭也许是可能的。他可以见得远,听的细,闻人所未闻,见人所未见。蚂蚁走路虽细,但总有声音当是可信的,以其——神仙——是静极了,能听见蚂蚁走路,应亦是可能的。人的智慧真了不起,用到哪里,则哪里的作用便特别发达,有为人所想象不到的奇妙。
道家完全是以养生术为根本,中国拳术亦必与道家相通,否则便不成其为拳术。这种养生术很接近玄学,或可谓之为玄学的初步,或差不多就是玄学。所谓“差不多”者,因这种收视返听,还不能算是内观;比较着向内,可说是向内观,但其所观仍“是外而非内,似内而仍为外”。如所观察之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仍非生命本体。人的生命,本与宇宙大生命为整个一体,契而无间,无彼此相对,无能观与所观,如此方是真的玄学,玄学才到家。道家还是两面,虽最后也许没有两面,但开头却是有的。他所体察者是返观而非反省,因其有能知与所知两面,故仍不是一体。以上是推论的话,但也只能作此推论。我们从古人书籍中所能理解的古人造诣,深觉得道家的返观仍甚粗浅,虽最后也可以由粗浅而即于高深。
道家对呼吸,消化,循环等之能认识了解,操纵运用,其在医学上的贡献,真是了不得。西医无论如何解剖,但其所能看到的仍仅是生命活动剩下的痕迹,而非生命活动的本身,无由去推论其变化。在解剖上,无论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无论用如何最高等的工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道家则是从生命正在活动时,就参加体验,故其所得者仍为生命之活体。
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动中不可分的。
这两条路,结果中国的这个方法倒会占优胜。无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不用说现在无神仙之流的高明医生,即有,他站在现在学术的面前,亦将毫无办法,结果恐亦只能如变戏法似的玩一套把戏,使人惊异而已。因其不能说明自己,即说,人家也不能了解,也不信服。所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西医学现在实无法沟通。能沟通,亦须在较远的将来始有可能。而此可能之机在西医,在其能慢慢地研究、进步、转变、渐与中医方法接近,将中医收容起来;中医只有站在被动的地位等人来认识他。所以从这一点说,西洋科学的路子,是学问的正统,从此前进可转出与科学不同的东西来;但必须从此处转,才有途径可循。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它。否则只是一个古董,人家拿它无办法,自己亦无办法。
【教育经典名著选读】推荐阅读:
经典名著选读读后感10-12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习题01-07
英语经典文章选读01-23
经典国学教育06-08
教育励志格言经典10-29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07-01
关于教育经典名人语录09-17
品格教育经典小故事12-02
小学音乐经典教育叙事12-19
经典德育教育讲座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