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水有感

2024-08-29

观山水有感(16篇)

1.观山水有感 篇一

《桂林山水》观课感受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我从教多年,也曾多次教学这篇课文。一提起这一篇美文,我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美句,脑海中浮现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上的奇、秀、险。这篇课文景美、语言美、文章结构美。怎样才能上好这篇美文,让学生获得最大收获呢?今天,通过研修,我收获到了很多。

一、以“美”为核心,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在阅读中,以学生的朗读、自主理解、有感情朗读、相机的语言实践为具体操作模式,对学生进行了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教学策略是准确的,而且是非常有实效的。例如,在导入和拓展研读,感受文化这一环节都播放了优美的桂林景色视频,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在品读、诵读中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每一个学生想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感情,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关注学法指导。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和写法相似,在教学中,执教老师较准确地把握了结构的特点,从整体着眼,在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后,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抓关键词

2、读中感悟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将学习方法贯穿其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在教学中穿插听、说、读的综合训练,从各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例如,第一段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二三段中排比和比喻的手法,首尾段中“引用”的手法等,老师边学边总结写作手法,让学生在感悟作者语言美的同时学有所获,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语言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在本节课有较好的体现。第二、三段中感叹句,比喻句、排比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是语言训练的好范例。老师讲课时不放过这样好的训练机会,让学生模仿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重视拓展,升华感情。一是引用古典。课堂接近尾声,李教师引用了唐朝的韩瑜和现代诗人贺敬之写 的《桂林山水歌》(节选)把学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二是自编小诗。请学生试着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感受桂林山水之美,进而 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课内到课外,较好的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本课教学给我们很多启发: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要加强作者写法和表达方法的指导,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模仿课文说话,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学以致用,对今后学生作文奠定基础。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也应做实、做到位!总之,在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一定要结合起来。

2.观山水有感 篇二

游历既是一种个体审美实践过程, 又是一种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能动地审美过程,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 在融通儒释道三家文化哲学、美学的基础上, 通过游历实践, 与审美客体, 同情同构, 物我合一, 在心与物的交融超越中, 体验一种超然而又神秘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国传统山水画家不仅从游历中获得自然美享受, 而且在游历过程升华自身的道德修养。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游历观”的美学基础。

1. 以自然美为本

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产生的基础, 也是传统美学产生的基础。“游历观”是以自然为本的美学范畴的主要特征。相对于儒家的以人为本的哲学伦理来讲, 更偏重于道家的以自然为本的美学。“道法自然”的理想境界, “逍遥游”的浪漫情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雄伟壮丽, “御风而行”物我合一。都说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能动的绚丽而虚幻的互为载体的美学意蕴。自然, 可指宇宙天地, 亦是顺应事物规律, 人与天地间感其大美, 超越人世的繁琐, 融于其中, 宇宙与人生完美结合在一起, 体会最高最美的审美体验。游历是山水画家与自然发生联系的纽带, 即山水画家感受自然美的媒介。山水画家游历于山川间充分体验其自然之崇高美, 领略其优美的灵趣, 触景生情, 在与自然客体的情感观照中研发其作为美的本质。从自然的人化过渡到人化的自然。在此基础上, 如张璨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董其昌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都体现了这种以自然为本的美学思想。

2. 物我合一的美学原则

中国远古时期就有“天人合一观”, 这种观念认为:人乃天生, 天与人本来合为一体。而古人人生最高理想便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哲学、美学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家思维里, 人与自然是一个连续和谐的整体。如“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 遵循道最高准则, 才能实现个体的完整。“在对自然现象思维和社会现象的思维关系上, 中国经验思维具有以‘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观为主导的自然现象思维与社会现象思维内在统一的规律。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是把人性规律与理的自然本体天道德规律运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吾之心正, 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 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把天地万物与人的心理、伦理与自然、宇宙动态同构, 并且自然界的宇宙普遍运行规律与人的一切规律形式相通而合一。相对于儒家的礼制、伦常与自然宇宙的“物我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则是抛弃一切人事、物累得与自然的“物我合一”, 如庄子的“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知天乐者, 其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 动而与阳同波。”表现了与自然“天人合一”所产生的愉悦。古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 在游历山川中寻求体验者“天人合一”的高级审美享受。即在游历中审美主客体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彼此不分。主要是与自然客体中的审美情感互动中, 审美主体超越本体所受的客观束缚, 到达精神的绝对自由的最高境界的终极审美状态。山即是我, 我即是山, 如郭熙的“盖身即山川而取之, 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恽寿平的“春山如笑, 夏山如怒, 秋山如妆, 冬山如睡;四山之意, 山不能言, 人能言之;秋令人愁, 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 而后能写之。不然, 不若听寒蝉蟋蟀鸣也。”山水画家若想得山水所蕴含的“道”, 体悟山水之神韵, 必须在自然山川的游历中和自然山川融为一体, 脱离尘俗, 应目会神, 达到理想的“物我合一”的美学境界。

3. 自然美与道德人格的比德之美

“比德”这一审美观念是传统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山水画家游历观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将客体自然之美育主体的所处社会体制群体道德观念及个人的品行节操进行比德审美, 借此提升主体的品格修养。儒释道三家都阐述了人性与自然哲学及美学的关系, 只是相对于重人性解放、崇尚无欲、自由, 以山林为美乐的道、禅而言, 山水画家的游历的道德修养属于人格的理性美学则更偏重于儒家。“这就是善于把自然段事物的特性、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同民族伦理秩序和规范加以比附和互渗……也就是要求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道、自然之道、祖先之道。”即采取“以己度物”的方式, 把自然对象的外观特点或生物性质, 用自己即联想的方法, 同人的伦理道德品行加以比附后获得的认识。儒家则偏重于伦礼仪比德于自然, 如孔子在“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中将山水与人的德行比拟符合。而道玄家则偏重于将人性情操与天地比德。

传统山水画家不可能像人物画家直接表现伦理道德及个人理想品行, 只能借助比德的方式将山川比德于人的品德及社会道德伦理。将自然山川与伦理道德比德在山水画布局章法里体现尤为明显。如“山水先理会大山, 名为主峰, 主峰一定, 方作以次近远者;小者大者, 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日主峰, 如君臣上下也。”“山有主客尊卑之序”等, 在境界上带有了浓重的画家将自然本性比德伦理道德的儒家人本哲学的思想。如“山水以形媚道, 而仁者乐。”要想体验山水中所展现的“道”, 首先是道德品格高尚的“仁者”才能感悟山水的绝对美和无限美。山水画家游历山川, 体验林泉之乐时, 亦不忘净化心灵, 与天道宇宙的规律相吻合, 将人格的锻造、品性的升华与山水的自然品性紧密比德附会在一起。而且这种将道德人格入山水画创作的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山水画家。如唐岱论述画家三品及逸品时便将其与游览联系在一起“余论欲到能品者, 莫如勤依格法, 多自作画。欲到妙品者, 莫如多临古人, 多读绘事之书。欲到深品者, 莫如多游多见。欲到逸品者, 亦须多游……故欲求神逸兼到, 无过于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 毫无尘俗之气, 落笔自有佳境矣。”而古人认为画品即人品, 欲:睁画品提升更要锻造人品, 而人品的升华又体现在画家在游历中将自然之天与社会道德及个体品德比德审美观念中。

可见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作品不仅是自然游历的升华, 更是传统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画家个体品德情操底蕴的集中展现。

3.读《画山水序》观古人之“游山” 篇三

【关键词】画山水序;游山;畅神

游山玩水对于今人来说无非是闲暇之时放松大脑、舒缓精神、观古述今。而古人之“游山”却是一种精神寄托。宗炳生于魏晋玄学日渐之时,高僧士人“放逐山林”者大有人在,他的《画山水序》向世人传达了国人的对“山”及“山水画”的审美态度。

古人游山之“境”对现代人来讲可谓奢侈,这不是物质的奢侈,而是心灵悠游的奢侈,换句话说, 游山玩水,去到自然中,观道、修身、养性、明志、兼而有之。“好山水、爱远游”恰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志趣所在 。

孔子“仁者乐山”表达了先贤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 乐山”与“乐水”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个哲学命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说的是智者、仁者各从动的水、静的山中得到启发,乐山、乐水,各得其道。但就山与水的游览方式来就看,也很有意思,试想一下:乘舟观山,是鸟瞰式的,水是动的,人是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怎样一种恣意和畅然,可否解释为“游水”是“顿悟”之径,顿悟也就是茅塞顿开。能“顿悟”的大多是天才——“智者”也,而登山远足的游览方式是用脚丈量出来,乐趣也是慢慢品出来,且看,哪一条登山之路山不是“百转千回”?故“亲‘仁’”是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渐悟”。所谓“渐悟”是大多数人学习的基本过程,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积累逐渐产生由量到质的改变。能渐悟者必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仁”者也。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 宗炳在这里虽然“山水”并称,但他着眼点当在“山”,下文提到的满眼也尽是“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恋庐、衡,契阔荆、巫,”“昆、阆”, “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单就水的“形与质”而言,浩浩汤汤、汪洋一片而已,水要依山才有可看之处,故“山水画”中几乎没有单画“水”的,而山水画中“山”的“形与质”可丰富多了:“峰岫yao(山+尧)嶷,云林森眇”——既有悬崖峭壁,又有云林森眇,以至于“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尽管圣贤的思想照耀荒远的年代,但我们观看画中的山水的无穷景致,其中的灵气和人的精神相融洽,引发人以无限感受、向往和思索(对深奥的古圣人之道也就理解了)。——宗炳认为玄妙的哲理体现于自然万物中,尤其是崇山峻岭之中。“游山”的乐趣、目的与意义自然就澄清了。

首先,以游山之举—“澄怀味像”——澄清怀抱以品味圣人之道。是“游山”的目的所在。“道”即是今人之“真理”为什么“游山”能使人“澄怀”,原因有三:

其一、山的体量感,造就了山的强势“以气魄胜人”,与群山相对,人会倍感自己的渺小、于是有意识地放弃自己对世界的干涉,否定了人意识的存在。自然会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 ,以此来“澄怀”。

其二、山的“形与质”,集自然于大成,无论是险象环生、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能观察到的自然美景与人生的境遇,都会形成呼应“心有戚戚焉”!,

其三、山是有一定的精神的,它辉映着古代贤人的思想,“万趣融其神思”— 观赏山水,引起无限的情思。自然之美和人格之美合二为一,也不正是道教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诠释吗?

“游山水”(放逐山林)与“宦游”—宦海沉浮(出世与入世)是古代文人的两种选择,选择其一必将抛弃另一个,宗炳是魏晋著名的画家、山水画理论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魏晋以来,随着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日益深化,士人倾心玄谈,隐逸之风日炽。在这种风气下,宗炳扫辙候门,纵情山水,皈依佛教,走上了终身隐逸的道路。“放逐山林”“栖山饮谷三十年”必将与世无争。我们可否理解为: “放逐山林”是一种“澄怀”的先决条件?只有”澄怀”,“道”才可以体“味”,不”澄怀”胸有沟壑,就无从”味”道?,于是就有了“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世说新语/赏誉》—游山悟道。

再者,“观山”渐成古人修身之法,宗炳并不是“以山为师”“因山悟道”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更多的后世文人用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延续了魏晋玄学对于自然的倾慕与隐逸生活情怀的追求。

“游山如读书,浅深在所得” —语出陆游,可见,登临之中,心境随景致而移。由于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之高低不同,同一山水,各人所得亦将有所不同。再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遇而安、气定神闲的心境、该是怎样的一种豁达。

“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环金陵百里内外,可以遍游也” ——语出《曾国藩家书》“莳养花竹”与“饱看山水”并列。

其一、“养花草”“观山水”皆为享受尘世的雅趣。

其二两者均为怡情之举,培养自己的“仁者”胸怀。

其三,赏“山水”,观细节、察变化、更能感受生命和自然的脉搏。——体现了“颐养性情”之“道”。

魏晋文人对“山”的推崇,其实是巴望在人世间追求一个带有几分虚幻性的精神超越境界,抛开“精神超越”与“澄怀味像”的大义不谈,晚明士人认为一切应该顺应人的本性、放诞自适,追求“雅趣”,如何在赏山水时发现“美”的所在与美的细节-“尽享山林之乐”?这似乎更关系到生活的本质,单就山的美感细节来说:“山色朝暮之变,无如春深秋晚。四月则有新绿,其浅深浓淡,早晚便不同。九月则有黄叶,其赭黄茜紫,或映朝阳,或迴夕照,或当风而吟,或当霜而殷,皆可谓佳胜之极。其他则烟岚、雨岫、云峰、霞岭,变幻顷刻”。摘自明 张聪《聪训斋语》或许生活本该是悠闲从容“浮生碌碌、自得其乐”。

如此种种,更加说明了 “山”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然而,能彻底地实施“扫辙候门”行为的“放逐山林”的古往今来有能有几人?即使这些“山”的崇拜者大多未曾真正隐居山林,但确实可说是“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了,即便是“栖山饮谷三十年”的宗炳,也不能“终老山林”,所以“卧游”—画山水画,也就应运而生了,借助于“卧游”,以此“畅神”。

宗炳虽言卧游是无奈之举,(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对于卧游能否胜于实地游览,宗炳这样说了:“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古圣人的学说虽然隐没于中古之上,距今已千载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心意去探索到;古圣人的思想意旨,虽然很奥妙,又隐微难见于物像之外,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用心研究书策而了解到。况且是亲身盘桓于山水之中,又是反复地观览,以山水的本来之形,画作画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的本来之色,画成画面上的本来之色呢?答案是肯定的:“道”都可以从书里领悟到,山水的精神和形态也能在册页中显现。借助于 ’卧游” 更能理清思绪“澄怀观道”。此段话也更确切地告诉人们:画山水之要点,重要的是观察,反复思量“身所盘桓,目所绸缭”。观察什么?“嵩、华之秀,玄牝之灵”—揣摩总结形态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写生,“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如何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观察基础上,如实的画,写实地画。如此这样“卧游”才会更胜一筹。读到这里,要明确一点,中国画再往“写实”的路上走,也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 “以行写形” ,绝不是视线能看到多少画多少,这与固定视点山在眼睛里所成映像无关,画面上会呈现不同视点看到的景象,以突出山的姿态和气势。“以色貌色”绝不是看到红的就画红的,看到绿的就画绿的,而是颜色深浅的“色”不是“色相”的色。

至于什么是山水画意境的最高境界?执笔卧游更是期望“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眼所看到的和心所悟到的,都通感于由山水所显现之神。做画者和观画者的精神可得超脱于沉浊之外,“理”也便随之而得了。“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展开图卷,幽雅相对,坐在那里穷究画面上的四方远景,可观看到天际荒远之丛林,亦可看到杳无人烟之野景。既有悬崖峭壁,又有云林森眇。尽管美圣贤的思想照耀荒远的年代,但我们观看画中的山水的无穷景致,其中的灵气和人的精神相融洽,引发人以无限感受、向往和思索。在味“道”之上的“畅神”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画山水序》以寥寥几句说明山水的精神世界,山水画达到一定的境界,不在于技法,完全在于观察,在于对山的认识,对人文思想的认识。今人只有体会了“游山”对于历代文人雅士“意味”,反复揣摩“山”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地“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参考文献

[1]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4.读《桂林山水》有感 篇四

作者在观赏桂林山水后,通过生动地描写桂林山水的特征,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山水的壮美。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写桂林的水。在写桂林水的时候,分三层,用三个字概括了桂林水的特征,它们分别是“静”、“清”、“绿”。第一层写桂林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第二层写桂林的水真“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第三层写桂林水真“绿”,“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并以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作对比来衬托桂林的水,并且由此而产生崇敬之情。文章写得优美、生动、逼真。

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记得五年级上学期,有一次我的作文获得了九十多分,原因就是我亲自参加了那次秋游,并仔细观察了事物,所以描写得具体、生动、逼真。

第二,写桂林山的特征。也用三个字进行了概括。它们分别是“奇”、“险”、“秀”。也是分三层写的。第一层写桂林的山真“秀”,“像座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第二层写桂林的山真“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第三层写桂林的山真“险”,“危峰兀立,怪石磷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最后简单地写了江上、江岸的情景,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两句诗结尾。

像这种生动、形象、概括的文章结尾,正是我写作文时的弱点,今后,我一定要多在这方面进行努力训练。

5.读《桂林山水》有感作文600字 篇五

这篇文章开头就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想桂林的山水真有那么美那么奇吗?带着这个问题我接着往下读。

文章先说了桂林的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使我陶然欲醉,它有静、清、绿三个特点,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水真美啊!

然后文章又讲了桂林的山,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也使我心惊胆战,它同样能够有三个特点,那就是奇、秀、险。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的山真是奇妙啊!

山水相间,山围绕水,水倒映山,加上云雾迷蒙,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正是写了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水面上,人在如同画卷的桂林中游览。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作者热爱、赞美我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深深体会到桂林实在是太美了,不愧说是“桂林的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我读了这些山水,我仿佛身临其境,犹如同作者一起在江上的小竹筏上欣赏着这令人神往、陶醉的山水;我感到大自然真是太美妙了,可以说是鬼斧神工造就的,让人如同进入了仙境。

6.观山水有感 篇六

观《恐龙》有感

姓名:张梦薇

学号:0807080132

院系: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广告学得分:

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CGI技术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观《恐龙》有感

一直以来我就比较喜欢看动漫,当我看完《恐龙》这部电影之后,我完全被震撼了,以前看的基本都是手绘动漫,画面虽然唯美,但是并不是那么精美。《恐龙》给我的感受就像自己徜徉在远古时代,身临其境的感受片中的一切。在片中,我能够欣赏到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是我从前看日漫动漫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一开始的一枚恐龙蛋都制作的尤其精美,看着非常有质感,蛋壳上的尘土,纹理都惟妙惟肖,甚至阳光照在蛋壳上的反光都精彩到极点;再到后来恐龙皮肤的纹理,恐龙活动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让你找不出任何生硬的瑕疵,我想这是手绘动画完全达不到的效果。这种视觉的冲击是我从来没有体验的过的,后来听老师的介绍才了解到,《恐龙》这部电影采用CGI结合现实场景的拍摄才达到了这样震撼的效果。那么究竟什么是CGI技术呢?

CGI技术,即电脑生成图像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ing),简称CGI,有人把它称之为“高保真”数码技术。其技术过程是通过电脑将影像分解成像素或直接采用影素信息捕捉手段由模拟转向数码,在二度创作中生成你所希望的任何物体。一方面CGI技术与传统动画相比更具备写实主义风格,它极力追求创造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虚拟人物形象或事物;另一方面CGI技术希望能够比真实更真实,比戏剧更戏剧。CGI技术不仅用于创造一些奇幻的星球或者超现实的未来城市,同时还期望能获得和照片一样逼真的效果。CGI技术是一个用于定Web服务器的与外部程序之间通信方式的标准,使得外部程序能生成HTML、图像或者其他内容,而服务器处理的方式与那些非外部程序生成的HTML、图像或者其他内容的处理方式是想通的。因此,CGI程序册仅使你能生成表态内容而能生成动态内容。使用CGI技术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定义良好并被广泛支持的标准,没有CGI就难以实现动态的Web页面。

至今为止,CGI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动画片的创作中,成为其发展的又一新阶段。动画片创作经历了手绘动画、计算机辅助动画、计算机生成动画这三个发展阶段。而计算机生成动画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CGI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没有不采用CGI技术的。CGI技术无需摄影机的介入,二十依靠计算机创造出的一种“虚拟的现实景象”,一种亦真亦幻的三维空间。

在我看来,CGI技术就是通过电脑将其他像素信息进行加工,然后生成所希望物体。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史诗级数字电影《阿凡达》便运用的这种技术。现在很多科幻片都普遍采用CGI技术进行处理,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不过,CGI技术一般都会结合现实场景的拍摄,通常以现实场景作为背景或参考,这样更能够达到亦真亦幻的效果。通过将电脑动画与数码加强的现实背景相结合,沃特.迪斯尼影片公司通过《恐龙》这部电影将电影爱好带进另一个充满惊险刺激的恐龙时代。

不过听说迪斯尼公司为了拍摄画面效果最佳的实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了增强该片场景的真实感,两支外景队在18个月的时间里周游世界,为这部融科学事实与迪斯尼丰富想象力于一身的神话故事抓取各种各样奇幻的背景。此外,共有48名动画设计师参与了《恐龙》的制作。其中三分之一具有传统手绘动画经验,三分之一曾经从事静格拍摄,而另外三分之一则有电脑动画

背景。而《恐龙》这部电影耗资达3.5亿美元之多。虽然票房不错,但是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高投入电影。

CGI技术在发展之初,也就是在数字电影并未成熟化的时候,CGI技术很少被运用到电影中。进入到90年代,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才迅速地发展,在这些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应用应该是将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和人物动作的完美结合。最近几年,大量CGI技术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大量CGI电影不断涌现,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恐龙》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技术革新的潮流。

不过遗憾的是,中国电影中的CGI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中国电影人自身素质和我国本土电影的生存状况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欧美成熟的CGI技术应用,在电影市场上给了我们不小的冲击,前段时间掀起的3D风,着实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数字电影的软肋。准确的说,国产电影几乎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数字电影,可见,三维CGI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非常惨淡,中国电影业在这块存在巨大的缺口。

很多人在谈到影响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时候都会强调打击盗版,诚然,盗版是很不应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电影进军中国市场带给观众感受是非常震撼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看好莱坞,仅仅因为它的场面浩大吗?我看不仅仅如此,而且国外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期间,版权保护十分给力,而国产电影上映几天后网上便能够看到DVD版的,虽然效果不如电影,但是,更多的人却不再愿意多花钱去电影院看并不精彩的国产电影。我想盗版市场便缘于此吧,缘于国人对中国电影业的失望。

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国电影业的发展不可能一直都那么不尽人意,从杂志上了解到,我国的数字技术和国外的数字技术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目前,国内的数字技术在年轻人中有很好基础,尽管高校没有设立独立的专业,课堂上老师也多只是介绍性的讲解,但是工科和艺术类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他们往往是通过课外培训进行自学。据科技部发言人鲁君尚说:国内的数字技术与国际上几乎是同步的,差不了多少。比如,国外发布个软件新版本,到国内汉化后使用,最多也就一年的时间。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数字电影发展仍然那么不尽人意呢,我想其中还是很很多原因的。比如说,成本的问题,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允许人们花更多的钱观看高科技电影,这样就无法保证票房,所以很多导演也不敢轻率的使用CGI技术,一旦入不敷出,对整个团队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再者,我国比较成熟的数字技术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到电影事业中。

再次,国内软件开发也是一根软肋,虽然CGI技术已经全球化了,但是,在具体软件的研发、应用深度上,内地与美国等影视大国还是有一定差距。据了解,在好莱坞,各大电影巨头都有自己专门的特效制作公司,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一般普及性的商业软件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种专门研发出来的技术软件,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公司的电影。

北师大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永亮曾在美国FOX影业蓝天制片厂任总工程师,参与过《冰河世纪》、《泰坦尼克号》等多部影片的特技设计制作。在谈到国内电影特效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时,肖永亮也曾对媒体表示,我们目前所有东西都是买别人的,买来的东西就是谁都能做得出来,没有竞争优势。“10年前我离开了蓝天,到现在,我们的水平也没有达到当时他们的程度,在关键技

术上,我们和美国有着10到15年的差距。”

最后,中国没有像《恐龙》这样制作精良的电影,与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环境有关,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数字电影市场产业链。在好莱坞,有把数字技术和各种电影资源整合起来的领军人物,比如卡梅隆,一呼百应,投资商看重他的品牌,他也能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为数字电影服务。但是目前我国关注数字电影技术的人并不多,而且关注它的人多不是电影行业出身,多事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的人员,这也关系到在电影制作中不能和导演、编剧等进行很好交流。现在,国内到处都是动漫周,动漫产业园,他们的投入其实很多都是帮国外做代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证生存,这是我们电影发展的一个悲哀。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面临着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利用压力、竞争,冲破现有不合理的机制,引进先进的机制和观念,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引进别人的资金和技术,壮大我们自己。

首先,CGI技术对中国电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电影行业的各种应用软件是现在对中国新一代电影业人才的新要求。中国电影业现在需要的是一人多能的数字制片人才,不但要具备单方面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能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这些国内急需人才,主要通过与国外高水平人才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学习的方式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其次,应该合理运用CGI技术,关注中国电影本土特色。中国电影与数字技术结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待运用CGI技术制作电影的观念问题和数字技术的运用的市场化的问题。中国电影与CGI技术的结合应该建立在关注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基础上。中国电影在大力发展本民族高科技电影的同时,必须明确,在市场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任何模仿好莱坞道路的做法都是东施效颦。眼下中国数字电影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环境的实用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双重威胁,而非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数字是诱惑也是陷阱,我们要正视CGI技术对电影业产生的革命性挑战,中国电影应该在这场挑战中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再次,在发展中国电影事业的同时,应该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这样,使市场环境不断适合电影业的发展,电影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蓬勃发展。

7.观《火星救援》有感 篇七

这就是人类的意义。向死而生,在苦难中欢笑。

当初曾为罗宾逊前辈的溢美之辞而惭愧,深知人类远远没有如此高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亦是一盘散沙猜忌争斗,自恃坐拥食物链顶端的霸主却又不得不向亘古的自然低头,创生希望制造奇迹也会毁灭成就砸碎梦想。人类或许本就如此复杂,一面阴暗卑贱一面光明高尚;人类或许也可归于简单,世界怀抱中的芸芸众生而已。

无数次目睹过为成全大众而毁灭个体的悲剧,无数次怒斥过为所谓安全大局而放弃涉险者的政客论调,无数次悲叹过在绝望无助抑或迷茫渴望中葬身的孤独行者———但至少此刻马克没有重蹈覆辙,回归前的片刻几十亿人的心与他共同悬于一线,素昧平生出身各异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挥舞着美利坚的星条旗帜,目光紧锁荧屏。

“我至少可以像钢铁侠一样随意飞翔了。”马克在做出抉择前和紧张的队友插科打诨,露出平淡的微笑。在他戳破宇航服冲出舱顶的那一秒,自己自认识钢铁侠以来第一次反复祷念着斯塔克的名字。

———至少这一次我们人类的希望与努力历久弥坚,没有任何一个懦夫发傻。

火星狂暴的烈风卷裹沙石劈头盖脸地袭来,四下黑如冥界,飞船倾斜目不视物;火星车拖着一串机械在荒漠中独自前行,放眼望去如在沙漠中潜行的一只渺小甲虫。自然———甚至宇宙星河面前人类终究如此渺小,如此易于摧毁。但我们人类这卑微的生物却又能视死如归,宁可自毁也绝不屈服。

排泄物与火星红土中艰难培育的土豆幼苗,巨型计算机运算检验的完美弹弓效应,太阳神雪中送炭的鼎力相助,各方人员的紧张工作大胆突破左右逢源———五百多个太阳日的艰险努力只为了最后的一场永载史册的星辰之舞,飘荡舱外的梅丽莎把安全绳展至极限,马克戳破宇航服向队友跌撞飞去,谨慎的角度调节犹如控制步点,为平衡而挥舞的手臂好似舞者舒展的肢体,在真空中相逢交错追逐最终相握融汇为一体。交缠的橘红安全绳烈火般围绕两人飘然舞动,亿万心脏为之颤抖狂喜,星河为之璀璨。

这就是人类的真谛所在,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人类因自私犹疑鄙弱而卑微,却又因奉献果敢不屈而伟大。这就是人类,向生而死,同时向死而生;这就是人类,靠着万物之死而过活的万兽之王和永恒探索以谋求生机的沧海一粟。

8.观山水有感 篇八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由于各自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观。各民族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哲学基础也决定着色彩观的差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之间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因此,本文就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两者的色彩观的美学思想和哲学基础及它们的色彩观的特点进行浅显的比较。可以使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在今后的发展中即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又相互融合,吸取进步元素。

已往有很多探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研究,但色彩往往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色彩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色彩观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美学思想和哲学基础。了解这些才能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有一定的认识。在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特点的比较中采撷进步元素,从而使艺术家在创新今天的绘画中吸取各家所长,创造绘画的新格局。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绘画的诸语汇中,色彩是最具有感情意义的因素,具有在瞬间唤起人的注意与情感共鸣的效果。传统中国画本来就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所以“丹青”老早便成为国画的代名词,迄今为我们沿用。西方风景画则是一直以丰富的色彩来描绘自然,充分表现色彩的细微变化。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是在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兴起及发展中形成的。丹纳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山水画与风景画兴起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最早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大部分史学家都认为:独立的中国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公元4世纪前后),而独立的风景画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

隋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展子虔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形式,色彩极其浓艳。唐中晚期除青山绿水外又出现了“水墨渲染”一体山水画,代表画家有王微、张藻等人。五代时期,开宗派之先河,山水画坛上出现了荆浩、关仝和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开创了南北山水画两大体系。宋代画坛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对立。宋元山水其实已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各呈风貌,特别是黄公望的艺术追求,成为元以后文人画的典范。诚然,“水墨晕章”自唐代兴起后,尤其随着游戏笔墨的文人画风行天下,中国画领域发生了从“重色轻墨”到“重墨轻色”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色彩被排斥无人问津。事实上,画家们对色彩仍然保持着不懈的追求。如:吴昌硕等。18世纪的英国风景画,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创始者除庚斯保罗之外,还有威尔逊。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出生于法国的一个风景画派,画家们主张直观自然,对景写生,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作画。他们受画家康斯太勃尔的田园风光和透纳光色并融的大自然景色的影响,开始让创作直接来自生活和大自然,研究光线和大气对绘画的影响。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形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

由上可知,中国山水画受历史背景的影响以表情达意的“表现”为主,而西方风景画则以对景写生的“再现”为主。它们的色彩观也是如此。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的美学思想和哲学基础

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有了儒家思想极深的烙印。从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都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反映。中国山水画家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把自己的心境融于自然之中,“春山云烟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充分体现了“物我两忘”的意境,这种审美境界是中国山水画家所一贯倡导的追求的。至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则是西方古典哲学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反映。西方古典哲学最根本的是追求对物质世界科学、合理的解释,提示物质世界的存在奥秘。从毕达哥拉斯派“数是万物的本原”,到柏拉图的“事物的原因是理念”,再到亚里斯多德“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本原”等,都是探索对物质本原的解释和理解。这些哲学、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影响最为突出。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古希腊艺术家崇尚艺术形式的写真性和科学性。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达·芬奇曾说:“实践,永远应当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上,透视学就是正确的向导和门径,没有它,在绘画上就一事无成。”这是对西方绘画艺术科学、理性的最好总结。

由上可知,中国,人与物和谐相融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理性、科学的美学思想有着感性和理性的明显区别。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就是在中、西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哲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三、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之特点

(一)“写意”与“写实”

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有着“写意”的特点,而西方的色彩观则有着“写实”的特点。“西方艺术立足于物态,重物态必然导致摹仿,这就形成了西方写实艺术体系,中国艺术立足于情态,重情态必然追求意境,这就形成了中国写意艺术体系。这一原则区别规范着各门艺术,绘画色彩也如此。”

中国山水画也有对景写生,但它不是创作,只是收集素材,古人作山水是游历名山大川后,凭客观的印象和主观感受来作画,这便确立了山水画“写意”之根源,明朝王履曾说:“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待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彩”应当“随类”而“赋”,绘画的色彩应按不同时节,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的物象给予贴切、具体、生动的表现。在设色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和画面的需要,带着画家很大的主观创造,从而表现某种感受。西方风景画发展到现实主义,特别是巴比松画派的形成,更是强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真实反映生活,描绘亲切自然、纯朴的现实。这也确立了风景画的“写实”之地位。华兹华斯提出的‘师法自然’的主张,就一语道破了他们对自然的态度。既然是有着信任自然的态度,风景画的色彩就应该具有很大的写实性,主观感受到的自然色彩会被画家用高超的技法描摹下来。

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在于“写意”,而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在于“写实”。二者虽在色彩观上有着如此差异,但同样给欣赏着带来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二)“墨”与“色”

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中,墨具有代替五色之功用。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撰写》中写道:“夫阳阴陶蒸,万象错布,云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卒。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而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中没有墨的概念,只有色的表现。古典派一般是画好素描后再填上颜色,浪漫派直接用色彩造型,印象派注重光色关系,不再用固有色作画。现代绘画中色彩地位越来越突出,表现派,抽象派等甚至把色彩作为主要的视觉艺术词汇。

黑、白在中国画色彩中是被列为正色的,黑与白和淡墨的灰,在中国画色彩中是非常“有彩”的,这种光彩(水墨画)有时胜过其他色彩。中国山水画侧重于“墨”而西方风景画侧重于“色”的色彩观是基于中、西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哲学基础发展起来的。然而中国山水画并非轻“色”。只是把墨充当为色来运用,以彩为辅。潘挈兹先生说,“色彩二字不可分”,“彩者,气也,即意境、气韵,有彩才生动感人,否则一堆物质颜料耳。这是中国美学天人合一观的精辟之处……”。

一切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也必须遵循其规律。现代和近代的中国山水画家正逐步从水墨的紧锢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多的色彩元素出现在山水画中。如:20世纪50年代林风眠的彩墨画自成一体。他综合了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近代绘画的视觉色彩,在水墨底色或中锋勾勒的基础上,把外光表现和情感宣泄熔为一炉。赋予作品绚丽的色调、强烈的气势、明快多变的光感和浓厚的情绪性。西方风景画发展到印象派,便开始运用主观色彩,不再是纯粹的描绘自然景物的颜色,而加强了主观感受。后印象派认为艺术应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实完全一致,应当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他们以客观的色彩描绘转向了主观表现。如:凡高的《柏树和星空》。金色是凡高最喜爱的色彩,因为它是太阳的色彩,直抒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在比较中相互融合,在保持各自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取进步元素。无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与融合,单色彩而言,色彩具有永恒的魅力。

[1]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

[3]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9.观暖春有感 篇九

在流着热泪看完电影《暖春》之后,我感触非常深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花儿和老爷爷的镜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影片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垂泪、一次又一次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柳树刚发新芽的初春,天才蒙蒙亮,一位衣襟褴褛、面黄肌瘦的小姑娘拼命在一条乡间小道上飞快的奔跑着,可能是因为她太疲劳了,一不留神晕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手中那个旋转的风车也摔在地上坏了。天渐渐亮了,一位农民在村口看见了她,用板车把她运回了村里。在那个连自己都吃不饱的年代,加上她又是一个女孩,村民们谁也不愿意照顾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最后,还是把她带了回家照顾。在他的细心照料下,小姑娘终于苏醒了过来。老爷爷问了半天,她才支支吾吾地说出了自己名叫小花儿,才7岁。由于父母双亡,就连最亲爱的奶奶都去世了,自己又忍受不了养父养母的虐待,所以从以前的村子里跑了出来。看着这个苦命的孩子,老爷爷不顾家里人的强烈反对,收养了她。

我在7岁时,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已经坐在明亮而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把我当成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宠着我,事事顺着我,我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想不到,小花儿这么小的年纪,就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受了那么多的苦。我被感动了,那忍不住的泪水也“啪、啪”地滴了下来。……

老爷爷的儿媳妇看到家里又增添了这样一个累赘,几次都想把小花儿给遗弃,可老爷爷都想方设法地小花儿找了回来。为了不增加儿子和儿媳的负担,老爷爷带着小花儿和他们分开住。为了让小花儿上学,老爷爷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大雨,爬山越岭,到陡峭的山坡上砍柳枝条儿,以编成竹篮,拿到集市上卖,来赚钱供小花儿上学。老爷爷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老爷爷病倒后,小花儿寸步不离地守候在老爷爷的身边,又是煎汤,又是熬药,还不停的跟老爷爷聊天、唱歌。在小花儿的精心照料下,老爷爷终于康复了。虽然儿媳妇这样对待小花儿,但小花儿仍然不记仇,处处为她的婶娘(儿媳妇)着想。她的行动感动了婶娘,婶娘最后把她当成是亲生女儿一样看待。

老爷爷与小花儿,他们没有血缘上的亲属关系,这使他们之间的爱更加高尚、更加纯洁。看到这里,我又被他们这种世界上最高尚的爱所深深感动,泪水不禁充满了眼眶。

在像春天的暖暖微风的拥抱下,小花儿茁壮成长。十四年后,小花儿大学毕业了,成为了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为了回报老爷爷对自己的爱,为了照顾年老的老爷爷,小花儿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回到了老爷爷的身边,当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爱是什么?爱是春天。春天是什么?春天是温暖。温暖是什么?温暖是甘甜的雨露滋润着你的心田,它使你感到幸福,它使你充满信心。我的父母、老师,如老爷爷一样,也深深的爱着我。爸爸无论晚上加班到什么时候,再怎么累,也几年如一日的准时叫我起床,辅导我的学习;当我半夜生病,而爸爸又不在家时,妈妈用她那瘦弱的身躯,背着沉重的我,气喘吁吁地送我到了医院;为了我们的点滴进步,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对父母和老师的爱,过去我认为是理所当然,应该给我的,不加珍惜。我总认为我喜欢吃的东西,爸爸妈妈并不喜欢吃,于是独自一个人毫不保留地吃完了;当我稍有不满意时,便冲着爸爸妈妈大喊大叫……

没有温暖的春天,万物就不会再生长。没有爱,人就不能茁壮成长。过去,我对自己身边的爱没有好好感受,只知享受,不知回报。再看看小花儿,想想小花儿,今后我应当做点什么,来回报这些对我付出爱的人。

篇二:观暖春有感

《暖春》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

里面讲述了一个大山里的孩子感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叫小花,一个孤儿,她的奶奶死了,被别人卖到了别的人家,天天挨打没有饭吃。后来,她终于逃了出来,昏倒在隔壁村的大路上。第二天,村民发现了她,都在那议论纷纷,为了不让自家的肥水外流,没有一个人把小花带回家去。宝柱爹看见了,就把小花带回家里,因此,他和儿子分了家。最终,小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成了山里第一个大学生。

我很敬佩剧中的主人公小花,她不仅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如此成绩,更让我佩服的是她能处处原谅别人的品德,记得那一次小花正在外面扫地,突然听见她的婶娘叫了一声,她急忙跑了进去,原来她的婶娘脚被烫伤了了。香草平时对她很坏,而她……当她准备帮香草止痛时,香草把小花一推,小花一下子坐在了地上。正好她的手扎在了地上的玻璃碎片,流了很多血。她立即跑到隔壁王婶家。她着急的对王婶说“王婶,婶娘的脚被 烫伤了,你快去看看”王婶说:“你的手流了很多血,我先给你擦药吧。”可她却说:“我没事的,您快去吧!”

在我们班集体中,很少有人会这样体谅别人,就说我们班的有些同学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吵了起来,原来一个同学不小心把钢笔水甩到前面同学身上去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现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比电影中小主人公的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却不好好学习,彼此之间还斤斤计较,吵架,打架,开小差……我们要学电影中主人公小花精神,努力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做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

篇三:观暖春有感

伴着清脆的下课声,大家都兴奋地勤跑出教室排好队,因为今天我们要去看电影──《暖春》。

来到电影院,同学们都静静的座了下来,一阵凄美的音乐响起,电影暖春拉开了序幕。

暖春是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本片的主人公──小花被一位好心的爷爷收养后生活有了指望,却造成了家人的不满,但小花用自己的善良感动了这家人,就连处处与她作对的婶娘最后也接受了她。经过十四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如愿以偿地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的确,小花是一个孤儿,可她懂得孝敬长辈,吃若耐老,而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要什么样有什么,可我们懂得孝敬爸妈体贴长辈吗?不,我们不懂,我们只知道不断的向父母索要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仔细一想,我们动是自私的,我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社会里,像一朵鲜花,贪婪地吮吸着在大地妈妈给我们带来的水份,在雨露中茁壮成长,小花却生活在贫困的山区里,像一棵小草,虽然没有水份的滋养,却仍然坚强地生长着,因为她知道总有一天,会盛开在百花丛中。

10.观最美教师有感 篇十

今天晚上收看了河南都市频道,为庆祝第31个教师节而首次举办的“2015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

看着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聆听着他们感人、真挚的事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对于我们所有教师无疑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一张张及其普通的面孔,一颗颗善良而质朴的内心,一件件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书写了一个教师真正的灵魂。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可能很多事很容易就办的到,他们却日复一日重复不断的做着,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念: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上学,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圆一个上学梦。

“恩慈姐姐”颜志伟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多年来,对于各单位历次提出的特定学生心理咨询或大型心理辅导讲座的邀请,她都乐于义务提供援助,有求必应,挤出时间认真完成。由于求助学生多,时间紧,她就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接待咨询者,把一批又一批的求助者从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中引领出来,使他们逐渐走出心理阴影,找回自信,打开心灵迎着生命的阳光微笑。身为国家优秀教师、“河南省001号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在历次重大灾害发生时,都能看见冲锋在红十字工作第一线的颜志伟教授,并且每次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多少年来,仅在历次爱心援助活动中,她的慈善义举涉及各类款项已达352860元。她的日常生活消费很简单,但却情系大别山区的孩子们,多年来,她已资助136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虽然她年近花甲,却青春洋溢,处处传递着正能量。我希望这种正能量在教师队伍中能不断传递,因为这是美的传递,这是爱的传递。

韩保学是来自我们安阳市安阳县都里镇东岭西村教学点的一位教师,韩保学不但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孩子们的慈父和知音。学生韩志国家境贫寒,父亲常年有病,韩保学就承担了他的学费和文具费用,韩志国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成为小山村走出的3名研究生之一。学生王龙威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韩保学就把他领到自己家吃住„„2009年,积劳成疾的韩保学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他一直没有外出就医,只是暑假里去小诊所通过按摩进行治疗。2010年以后,他的病情加重,直到不能行走,才勉强到市里的医院住院治疗。为减少住院时间,他没有接受医生要他做手术的建议,坚持保守治疗。亲戚朋友都劝他去医院做手术,他却说,我明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有的是时间做手术。

每有慕名而来的记者要采访他,他也是憨厚地说,我是一个山里教师,就该在这里干好自己的工作,有啥好炫耀的?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山里汉子,一位执着于梦想的山乡教师,在莽莽大山深处,用40年的坚守铸造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韩老师四十年坚守贫困山区、创新复式教学方法,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自己却从挺拔的小韩老师坚守成了腰背弯曲、一腿残疾的山里老韩。韩老师朴素的信念,知苦而行、知难而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学习。

11.观北大红楼有感 篇十一

升入中学,我去过好几次北大红楼。听着讲解员为我们讲述北大红楼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我深有感触,并且对北大红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义务讲解活动,能成为一名北大红楼的义务讲解员,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

一般来讲,外地人或外国人到北京来旅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会去看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地。比较时尚的,会去鸟巢、中华世纪坛等地。喜爱休闲购物的,会去王府井步行街、前门、西单商业街等地。对北京小吃感兴趣的,一定会去便宜坊、全聚德等地。但很少有游客专门跑到北大红楼去参观。很多人认为:北大红楼有什么好看的?既不宏伟壮丽,也不舒适怡人,年代也不久远,去那里参观实属浪费时间。我却认为,北大红楼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爱国气息,足以让它与任何名胜古迹相媲美。

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睁开了双眼,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青年》杂志诞生在这里,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这座而今默默无闻的北大红楼,见证了这一热血沸腾的时刻,它所承载的创新精神之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说起故宫、天安门这些景观,外国人几乎都知道。而走在外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北大红楼吗?他也许会回,不知道,甚至还会疑惑地反问,北大红楼?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我认为,北大红楼比起故宫,更有历史意义;比起承德避暑山庄,更显其独特魅力;比起万里长城,更显国人的内敛之美。年轻的北大红楼古朴而典雅,它让中华民族自强、独立的精神传遍了五洲四海,它庄重地将爱国写进了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人的心中,它秉承了古老中国最坚韧的精神,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笔新的华章。

一个世纪过去了,原在时代滚滚潮流中的北大红楼,如今静静地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深沉中的坚毅让人不由得回望过去。走进北大红楼,触摸着熟悉的历史,不禁放慢脚步,抬眼看到朝阳中的北大红楼熠熠生辉。

12.观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有感 篇十二

关键词:现代漆画,图式,大漆,装饰味,材质

2016年7月,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在武汉进行巡展。在这次难得的展览中,我得以见到很多珍贵的现代漆画早期的作品。虽然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原因,展品的征集数量不算太多,或者是有些“准展品”因为被收藏而难以借到,只能借照片的形式展示,但是却丝毫不能减轻它的启示性意义,特别是对于漆画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而言,更是一次对自身专业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而且文献展的展示不同于文献集。正如展览前沿所述:“文献展是文献集形象性的诠释。漆画属于视觉艺术,通过形象性诠释能对漆画创作实践发挥更加有效的引导作用。而材质美与技法的丰富性又是漆画的亮点,漆画的直接的视觉效果又是任何媒材无法替代的。”材质美感因其物理特性和空间特性更适合于现场观摩。所以说,这次展览无疑是贴近现代漆画发展历史的绝佳机会。

总的来说,从历史的眼光中,我看到了漆画界的前辈们各种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虽然有些作品看起来有些不够成熟,但是将之放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中是相当惊艳的。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观看展览的时候顺着时代的发展,我却感觉漆画的题材和表现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内收的情况,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狭隘化、以及图式自主权的丧失,导致了从起步伊始就拥有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出现了断层。不知道我的推测是否正确,但我认为现今现代漆画发展不够顺畅应该与此多少有些联系。我们仍旧徘徊在寻找独属于漆画的图式体系,让图式主宰材质肌理而非被喧宾夺主的道路上。因为这次展览,我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更清楚了。

图式表现的自由被牵制,我认为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大漆绝对论”。虽然时代条件所限,文献展中的绝大部分漆画都是以大漆为媒介制作的,但是从视觉效果上来看的确是满眼褐色。所以当我经过第六展厅的时候,一进去就被程向君老师的化作吸引了。他的那幅作品是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铜奖作品,表现的是高原雪山上的平层石屋,并在视觉元素的处理上借鉴了解构主义的形式美感。画面一片清新的蓝,好似高原冷冽的空气。由线条分割和构成的画面,解构意味十足。作品的色彩之靓丽,在整个展厅其他那些内缩的“黄昏色调”中特别吸睛。在这里我并不是全盘否认大漆,而是试问:就拿程向君老师的画来说,大漆能否表现足够饱和的蓝色?如果不行,固执的非大漆不用,是否会因表现题材的不自由而在艺术创作上留下遗憾?

另外一个阻碍漆画图式发展的要素我认为就是“呆”与“死”的装饰味。现代漆画的装饰性表现我不知道其源头在哪里,这是今后现代漆画史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史百宝嵌么?史材质的局限性么?难道史它们阻碍了造型的自由表现?这个问题有待解答。但从视觉呈现的事实来看,装饰意味没有理由作为一种人为的限制,它的缺点在于多余僵死、显露无疑,扼杀了绘画中“似是而非”的一些朦胧的美感和随性的表达。画作的造型一旦装饰化了,人物动态就僵死了、呆板了,从形象上没有了生气,从构成上没有了活力,从意境上缺少了“神”,将一切限制在一些既定的边框里,就快要“死水一潭”了。创作者自身尚且如此,作品如何能再在观者心中激起涟漪?所以,色调局限是其一,装饰味是其二,都是使得漆画缺少活力、限制图式表现的原因之一。

漆画的一个特殊的画种,主要的原因在于漆画的材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材质的直接表现是漆画的特点,但是图式一旦不够支撑整幅画的气场,不够足以吸引观者的注意,那么材质的使用很有可能就由优势变成了劣势,成为喧宾夺主的主要原因。对于观者而言,当然是画面上什么吸引他,他首先注意什么,特别是人类天生对材质肌理又有一定的偏爱,因此作为一位漆画的创作者,更加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对图式的把控能力。如果一幅漆画让人因研究画境而忘记了它所使用的技法和材质,我想它就成功了。

这就是我在看过现代漆画文献展后对漆画图式创作所产生的几点想法,也是对自己漆画创作的一种勉励。

13.观《信仰之光》有感 篇十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7月5日下午四点,太原市幼儿师范学校礼堂响起嘹亮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舞台中央冉冉升起。话剧《信仰之光》的最后一幕吸引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歌声是全体观众献给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的。

《信仰之光》是我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展演的参演剧目之一,是在去年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剧目《红色遗言》的基础上,几经打磨修改而成的。该剧以某高校校园剧团排演红色历史题材话剧为串线,将几个真实的革命故事有机而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从不同历史时期,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自甘清贫、舍生忘死的信仰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感人至深。礼堂里爆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部话剧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陈铁军、周文雍在刑场上举行悲壮的婚礼,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过着不可想象的清贫生活,赵一曼牺牲前为儿子写下催人泪下的遗书,以及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革命者大义凛然的面对死亡,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在观看《信仰之光》中我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14.观《建国大业》有感 篇十四

六年级六班 范家琪

今天就是国庆节了,在全国人民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班集体看了爱国影片《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仿佛带着我们穿梭到了64年前,目睹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我们都为共产党员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中国人民爱国的可贵精神而为之一振!就在那时,中华雄狮终于也在噩梦中奋起,复苏了那千年的冻土。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前辈学习,不怕困难、坚强斗争。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终于签订了以避免内战的《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仍然想要一党专制,不顾一切撕毁了《双十协定》,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坚决地反击,很多民主人士纷纷和中共站在一起。终于,经过许多革命前辈的斗争,功夫不负有心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了,九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那位炊事班的士兵——老郭。当敌机来临时,他没有选择立刻逃命,而是想起因为锅里还炖着毛主席最想吃的红烧肉,于是又跑回了厨房。此时,飞机的炮弹已经降落到了厨房,老郭也被炸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为老郭因为一锅红烧肉送命而惋惜,更为老郭珍惜粮食、关心同志的品质而感动。我想他当时一定没有顾虑那么多,因为他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知道战士们都在拼了命的保卫祖国,不可以没有粮食。他早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不重了,因为他的眼里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也十分佩服身在战场的共产党员们,在只能吃皮带睡大街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一丝怨言,仍然不怕困难,在为人民保家卫国,我们最要感谢的人难道不是他们吗?

在电影中,著名军事家冯玉祥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放火烧死了。此时,我非常气愤国民党的做法,都是中国人,如今国难当头,怎么下得去手。如果冯玉祥老将军不被他们烧死,一定会有更大贡献。而毛主席的那番话也让我印象深刻“冯玉祥老将军十二岁从军,五十岁身经百战,却因为我们的邀请,万里赴会,葬身大海”这番话,毛主席讲的刻骨铭心,我不能向国民党一样,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推卸责任,丝毫没有悔意,更应该向毛主席学习,什么事都应该想想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推卸责任。

15.观《赢在中国》有感 篇十五

关键词:创业;梦想

一、前言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梦想有能够实现的一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许多的有志青年,他们满怀创业的希望与梦想,他们也具有创业的能力与才华,但是却因为缺乏创业资金而使自己的梦想被搁置,才华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赢在中国》给那些满怀理想的,充满创业激情而又缺乏创业资金的有才华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通过创业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得以实现,《赢在中国》这档节目既是一个经济类的电视真人秀,也是一个挖掘具有商业潜能的人才激励年轻人进行主动创业的节目,在节目中有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参与的选手,商家们更是通过此次节目的参与扩大了自己品牌的影响力,这档节目通过多阶段的筛选最终确定了最后的优胜者。《赢在中国》这档栏目的播出也为其他想自己做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自己创业,但是他们之中成功创业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二至三左右,相信那些想要自己进行创业的人看了这档栏目以后会有很多的收获。这档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之所已取得这样的成就有,原因有两个:第一,适应了年轻人的需求是时代精神的凸显;第二,参与方实现了共赢。

二、时代精神的体现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成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赢在中国》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正符合了年轻人对成功创业的期待,与中华民族发展的潮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准确的把握住了当前时代发展的脉搏。从目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上看,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大批的真人秀节目涌现荧屏。如《梦想中国》、《超级女声》等真人秀节目播出后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而在播出的真人秀节目中其类型大多属于娱乐类的,在带给人们欢笑与愉快的同时,这些类型的节目也使人产生了审美方面的疲劳,使观众渐渐地失去了对此类节目的关注兴趣。《赢在中国》的播出使原本对娱乐节目产生审美疲劳的观众们耳目一新,节目的内容大大刺激了人们理性思维,如一缕清新的空气给电视荧屏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给电视前的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使人们产生一种成为这个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的激情。而目前中国所处的这个阶段也为人们实现创业理想提供了可能。创业梦想的实现不仅是创业者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而且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社会的闲置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对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对于选秀节目只是使某些个人迅速蹿红来说《赢在中国》对社会起到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通过节目的播出让人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让人感受到脚踏实地的工作,通过勤奋与努力获得成功企业人士比那些歌星、影星更值得崇拜。同时也让年轻人了解到创业的艰辛,从而更加审慎的对待创业活动,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起到了積极的促进作用。

三、参与的各方都获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赢在中国》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真人秀的表现形式,充分的调动了企业、媒体以及个人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准确的定位了三方在节目中的作用,利用三者的优势,使这档节目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最终实现了参与方的共赢。

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参与节目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创业基金,与自己的梦想更为接近了,为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在参与节目中的过程中他们在层层考验中锻炼了自己,在评委的点评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因而少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参与节目的过程中充满了考验,但是选手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举办这档节目的媒体通过收视率的逐渐增加,节目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人们在看完这档节目后自主创业的热情更加的高涨起来,获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同时由于收视率的增加举办单位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与节目的企业通过这档节目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档节目先进的节目理念吸引了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参与到节目中,如史玉柱、马云、柳传志等,这些成功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他们创业的的过程对参与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而节目播出过程中植入的广告,成功地将企业形象印入观众的脑海中,起到了其他广告宣传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四、结束语

《赢在中国》这档节目,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采用当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形式,在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支持下,为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而又缺乏必要资金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也使电视机前那些与参赛者具有相同梦想的年轻人从参赛者的成功中吸取了成功创业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6.观《穹顶之下》有感 篇十六

春节前度过柴静的《看见》,喜欢书中诸多的数字新闻、事件记录及对其真实、客观的报道。再次走进柴静是源于网络视频——《穹顶之下》,似乎在一日之间,整个互联网都是关于柴静和大气污染的消息,我们看到了,看到了迄今在24小时之内播放数量最大的一部纪录片,它所掀起的浪潮还是蔓延当中,这是柴静的力量。

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用深度的报道、通俗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视频图文资料阐述了雾霾“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片中,聚焦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将十年前调查的环保问题在今天社会的水潭里激起大的浪花,再次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

记得几年前曾为“霾”这个字感到困惑,还误读为“li”,百度后得知是用来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于是“阴霾”一词时常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有一年冬天,单位同事驾车撞在了一十字路口的大转盘上,说是雾大、能见度太低,直到有一次从天气预报中得知“霾”本意是风夹着尘土,再到后来的PM2.5颗粒,它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健康和交通的阻碍和杀手。

我们从小就学习过事物的两面性和辩证观,我们知道科技的进步势必会带来另一层面上的劣势,同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煤炭、交通、石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环境的破坏和家园的毁灭,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令人心痛不已。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 雾和霾有什么区别?柴静在片中做出了明确回答: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雾霾像突然刮来的一股西北风,让整个中国都得了个重感冒。河北山西重工业区,能源消耗巨大,致使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江南沿海地区也步入了雾霾的阴影之中;就连杭州一年中竟有200多天处在雾霾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汽车燃油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之大。

柴静通过视频《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早在1989年12月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面对柴静提问时,一位环保部官员的幽默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就像我们石油行业,外排污水COD检测、环境监测、大气排放、臭气处理„„哪一样不达标轻则罚款,重则喊停,可我们既要面对劣质的原料,又要面对产品的质量升级。各采油厂为了提高抽油井的采出量不断地加注化学药剂,产品升级除去技改技措和优化操作外再就是加入化学试剂和油品调和,机杂、油泥、氯离子、添加剂等不但给我们增加了成本,还为总厂产品质量升级带来更多、更大困难,为营造碧水蓝天工程建设,我们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治理雾霾是领导和政府的责任,片中也说治理雾霾的关键是能源体制改革问题,但当务之急,雾霾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它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除去买净化器、戴口罩、少出门,我们还要从自身做起,因为治理环境更是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我家有辆车,除了老人孩子、机场医院,基本上不开。”当视频播放后,网上曾热议柴静这段话的真实性,可不管事情的真实情况如何,我选择信。时下不少人把房子、车子、票子、位子视为权利和身份的象征,更有人认为车子是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两年前,老公考了驾照,买车也曾成为我家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二老,非常支持,起初我觉得交通方便、利用率低,感到车子不只是一种奢侈品,更是一部烧钱的机器,再后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我对车子有种恐惧感,直到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减少雾霾,保护环境”,我终于找到了自嘲的有力证据,因为我不想沦落到柴静所说的——最愚昧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愚昧之中;最麻木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麻木之中。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进化与升级下一篇:abcb式的词语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