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2024-10-15

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17篇)

1.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一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与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X书记、各位领导:

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特出问题之一是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队伍的相对滞后。基层和农业部门反应很大,进一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根据这次主任会议议题,我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召集部分乡镇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同志进行座谈,并赴浙江学习先进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公益性、经营性和帮扶性三种推广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也兼顾了新技术应用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推广了适用于我市的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在水稻新品种及其机插高产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新品种及其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在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其集约化饲养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奠定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付出了辛勤劳动,通过包村联户、“一村一品”,技术培训等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应该看到,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薄弱之处,从市、镇、村,农技人员呈倒金字塔形,基层农技人员严重缺乏。一是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偏少,同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超编情况较为普遍。二是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存在随意抽调农技人员从事其它工作,事实上忽视了农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性。三是基层农技人员逐步老化,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结构老化,约**%农技人员超过45岁。四是农技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基层农技单位要兼顾经营创收,人心不稳,精力不够集中。五是农技推广机制也不够完善和灵活,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三、几点建议

I.定编,定岗,定责,职责到位,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人员落实开始,人员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谈。一是人员落实,定编定岗。疏理一下各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情况,尽快恢复和落实到位,做到定编定岗、在编在岗,落实到位后,人员岗位上墙公示。做到这一点,首先市里要有明确意见,明确要求,其次各镇(街道)要有明确态度,明确观念。人员落实是检验各级政府是否真正重视农业的一杆标尺。二是明确职责,职责到位。农技人员岗位职责一定要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一定要明确,做到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有效履行职能。三是明确服务内容,强化绩效考核。明确岗位农技员的服务责任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并量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续聘等挂钩,有效激发农技人员积极性。

2.特点、特色、特出,统筹服务。由于农业的多样性,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以实行各镇(街道)特出重点,彰显特色,统筹服务。一是各镇(街道)根据自有农技人才专业特长和本地农业产业特点,特出一至两个农业技术重点,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农技服务特色。二是统筹农技服务资源,实现跨区域农技服务。市级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农技服务面向全市,提高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三是形成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提高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思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服务条件、完善运行机制、畅通技术渠道、强化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市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

3.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构建为主体,以强化公益职能为主导,以开展多元化服务为宗旨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和完善上述“四级联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能力与水平,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优势,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生产组织进行农业技术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倡导成立合作联社、产业联盟、公司+农户等联合联营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技术服务,可以极大完善、覆盖和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第三是推进示范园区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创新和实现高品质、高效益、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4.强化人才政策保障,为农业科技进步奠定坚实基础。拓宽思路,完善政策,营造良好氛围,让农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一是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运行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和办公设施,实现基层农技人贝留得住。用得上,稳得住,做到爱岗敬业,经费落实是检验各统政府是否真心重视农业的块试金石。

二是实行农业科技学培养农技人才,人才定向养策略。

通过高考体制规范操作,邦优录取,吸引一本优秀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领城,收到极好效果。三是强化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工作。即加强农技推广

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推广,关健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5.务实创新,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点很多,科技创新是重要一环,其中,互联网+时代的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农业组织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各种服务于农业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十分重要,对于全面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产品销售和增强

农业核心竞争能力都十分重要。要善于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形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想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二

近日,按照赣农机字[2012]53号关于开展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调研活动文件通知精神,靖安县农机局认真准备,积极从以下方面开展调研活动。一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情况,重点是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情况。二是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进展情况,包括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条件建设。三是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有关政策和待遇落实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农机推广的经费到位与使用情况。四是推广服务机制创新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推广服务领域的拓展、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项目管理制度的改革、人员综合素质教育提高的措施、扶持发展农机推广服务组织的事例等。五是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六是对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政策建议。

3.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三

李铁庄一行在认真听取了该场场长吴连泉关于当前农业生产的情况后,先后到民权农场三分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和商丘市小麦新品种展示中心实地察看各项工作生产情况。每到一处,他看的仔细,问的明白,不时弯下腰来,细细查看小麦墒情、病虫草害和纹枯病发生情况。在商丘市小麦新品种展示中心,他边走变问展示了多少品种、如何抓好管理和省种子站在中心内进行的等离子种子处理项目技术试验进展情况等。在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后,他指出:眼下正是春耕备播和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作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引领的民权农场,一是在抓好春耕备播工作的同时,要抓好小麦良种繁育的管理工作,加大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控力度,力争为豫鲁苏皖多提供优质小麦良种;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搞好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真正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三是进一步搞好农技推广工作,让更多的职工群众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四是发挥小麦新品种展示优势,切实搞好省种子管理站等离子种子处理项目的技术试验工作,以点带面,推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断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的收入。

在民权农场调研期间,李铁庄对该场现代农业发展、农技推广等项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肯定。

(作者单位:商丘市民权农场)

4.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四

行视察调研的建议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外事委员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局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狠抓工作落实,把加强工程抗震设防,提高震害综合防御能力,作为保障全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和目标。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为使建设工

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提高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们一是将抗震设防行政审批管理纳入市公共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实行并联审批,加强管理。二是通过市政府制定《潍坊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意见》,明确个相关部门的义务和责任。三是对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加大地震行政执法力度,责令其改正。

通过以上措施,我市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方面,取

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落实还不够到位。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要求审批还没有依法真正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二是市属

各开发区没有专门机构负责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致使符合安评条件的建设项目未经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即开工建设,给这些工程的地震安全留下了隐患。对出现的地震违法事件,开发区无力解决,由于特殊政策,市级执法人员也无法介入进行行政执法。

为提高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希望在市政协强有力的支持下,尽快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以上建议当否,请批示!

5.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五

二是引进和培养新的人才。近些年来由于体制在原有农技人才的吸纳和引进上很有缺陷,多年来没有补充新的人员。要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和产业建设的需要从外地引进一批专业人才,要从大学农技专业方面招收一批新型人才,同时选送一批原有人才到学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培养。

2、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经费投入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专项基金。要把我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明确每年经费投入增长比例,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专项活动经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有效利用各种财政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以保障我市农技推广经费的落实。

二是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技术推广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中的流动,优化流通环境,使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增值再投入到农业科技活动中去,以增加农技投入经费的不足,形成科研转化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有效利用各种财政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组织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支持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启动。同时进一步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6.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六

近期,苍山县农机局组织推广站、机务站等有关科室人员,就今年的小麦机收秸秆切碎直接还田技术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组深入南部平原各乡镇,详细了解,实地观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这一新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麦秸切碎还田的基本情况

小麦秸秆切碎直接还田技术,是在小麦联合收获作业时对秸秆进行直接切碎,并均匀抛撒的还田技术。采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或在小麦联合收割机出草口处,装备专门的秸秆切碎抛撒装置,进行联合收获作业,一次完成小麦切割喂入,切碎抛撒等作业工序。这项技术的推广,不仅能解决秸秆焚烧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使用秸秆切碎还田技术,不但小麦秸秆切的碎,而且呈棉絮状态,抛撒均匀,不影响玉米机播,易掩埋、易腐烂,因此广大群众很容易接受。苍山县今年三夏期间,把小麦机收秸秆切碎直接还田技术推广工作作为农机工作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使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实现了新突破,全县实施小麦秸秆切碎还田面积达到600多亩,为今后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主要做法:一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这个县西部4个乡镇紧邻枣庄,枣庄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市采取了资金扶持和行政干预的做法,使全市机收小麦全部实行切碎直接还田。凡是在当地安户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只要预交300元保证金,由政府出资免费给予安装秸秆切碎还田机,麦收过后退回保证金,机具归个人。同时还硬性规定:凡是参加麦收的联合收割机,必须安装秸秆切碎还田机,否则不允许进田作业。我县近30台收割机到枣庄参加了麦收,全部安装了秸秆切碎机,这就为我们搞好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提供了经验、打好了基础。

二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小麦秸秆还田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召开了专题会议,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三是县农机局抓住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广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等新机具。新增联合收割机65台,其中安装小麦秸秆切碎抛洒装置的28台,秸秆粉碎还田机3台,为小麦秸秆切碎还田、禁止焚烧奠定了基础。

四是搞好技术指导。麦收期间,县农机局组织4台“三夏生产服务车”,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指导推广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技术,截止6月15日,全县91万亩

小麦已经收获完毕,其中机收小麦85万亩,实行了秸秆还田20万亩,其中秸秆切碎还田600亩,实现了小麦机收秸秆切碎还田新突破。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小麦机收秸秆切碎还田,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一项新技术,我们也是刚刚起步,因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采取措施不力。今年虽然各级都很重视小麦秸秆禁烧、提倡直接还田,但具体措施不到位,只是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致使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没能推广开,仍出现大面积秸秆焚烧现象。

二是机手认识不足。由于新安装一台切碎机需1200元左右,配备切碎机的小麦收割机需增加动力5——7个马力,增加了耗油量,提高了作业成本,加大了工作量。虽然群众认识,但机手不愿使用。好多机手在枣庄跨区作业时安装的切碎机,返回我们当地麦收时又拆掉了,没能使用好。

三是扶持不到位。没有扶持资金,新装机具和田间作业,都没有给予补贴,影响了机手的使用积极性。配备切碎机的小麦收割机,也都是为了参加跨区作业而自发安装的。

三、几点工作建议

小麦机收秸秆切碎直接还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建议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推广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过街沿、张贴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秸秆还田好处和重大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为提高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小麦机收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行政干预。各级政府要形成共识,将秸秆禁烧和直接还田技术推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到人,形成高压态势。一方面要狠抓秸秆禁烧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秸秆还田机具的推广,为秸秆综合利用、切碎直接还田提供有力保障。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借鉴外地经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于新安装秸秆切碎机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利用农机补贴资金,加大补贴额度。千方百计调动广大机手推广使用秸秆切碎还田机的积极性,为搞好秸秆切碎还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通过试点,树立典型,达到以点带面。做到县有示范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地块,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促使秸秆还田技术在全县推广。

7.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七

1 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现状

2012年以前, 西乡县农技推广各机构中人员编制对实有人数制约较少, 大部分单位的实有人数都超过了其编制数。2012年5月, 西乡县编办出台文件, 根据全县耕地面积对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编制进行了重新划定, 确定了农技推广体系中各单位的编制数, 人事部门则严格执行此规定, 凡是实有人数超过编制数的单位, 均不能再补充人员, 这给好多县级单位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目前, 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中心、农机中心、茶技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及农业信息中心6个事业单位组成, 总编制138人。现有人员174人, 超编36人。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73人, 占现有人员的42%。

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由17个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和18个镇兽医站组成, 归镇管理, 总编制212人。现有人员82人, 缺编130人。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59人, 占现有人员的72%。

2 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及职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县级机构人员减少快, 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现象

近几年县级机构农技人员中, 45岁以上人员占70%以上, 每年都有人员退休, 农技中心、兽医中心、茶技中心等较大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减员较快。由于历史原因, 这些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 尽管减员快, 但现有人数依然超过了编制数, 无法补充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 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这样的问题在未来几年会进一步凸显, 对全县农业的发展无疑会带来不利影响。西乡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 地域宽广, 县级农技推广工作量大面广, 随着农技人员的不断减少, 业务骨干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工作压力很大。

2.2 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对职称晋升有所限制

西乡县县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岗位设置比例为1∶3∶6, 但各单位的人员结构、工作量及性质等具体情况差别较大, 若照这一统一的结构比例来设置各岗位职数, 势必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且岗位级别越高, 职数越少, 面对人员老龄化, 容易形成职称晋升瓶颈, 一些具备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近五年内甚至没有晋升职称的可能, 严重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2.3 镇级农技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

从表面上看, 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占到现有总人数的72%, 但是实际上17个镇现有人员总共才占镇级编制数的39%, 现有人员总数相对于编制数相差甚远。镇级农技人员最接近广大农民, 承担着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主要任务, 农技人员偏少, 直接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传播, 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4 职称聘任方面单位自主权小

目前农技人员拿到任职资格证后, 直接由县人事部门对其进行职称聘任, 单位自主权很小, 不利于单位对技术人员的管理。而且当前聘任制度时效性较差, 农技人员的任职资格文件下达后, 要先办理任职资格证, 等任职资格证办下来了, 再由人事部门统一时间办理聘任, 这种情况使聘任工作不及时, 也对较早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公平,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2.5 职称晋升中成果、论文门槛较高

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面对的是农村和农民, 工作阵地为田间地头, 他们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力军, 一部分人学历低, 职称低, 很少参与科研创新,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及获得科技成果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目前正在执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中, 不论是初级职称晋升中级职称, 还是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 都对成果、论文做了不同要求, 这对许多县级及镇级农技人员来说门槛相对较高, 增加了他们职称晋升的难度。

2.6 年度考核限制了职称晋升

中、高级职称晋升执行的是评审制, 虽然主要由专家评委参与, 但仍免不了行政制约, 表现为中级以上职称晋升中要求两个聘期至少有两个年度考核为优秀。在实际中, 各单位的年度考核优秀指标被人为地定了比例, 且指标偏低, 使很多业绩突出的专技人员受指标限制而无法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 限制了职称的晋升, 有些同事之间也因评选优秀发生了矛盾, 影响了工作。

3 几点建议

3.1 适当增加县级编制, 及时补充镇级人员

根据县镇两级机构各有归口的农技推广体制, 县编办可适当增加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数, 人事部门根据其人员退休情况, 每年合理确定进人指标, 以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同时按照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情况, 及时补充镇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切实加强全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3.2 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消除职称晋升瓶颈

适当增加县级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让农技人员在晋升中、高级职称时不再或者较少受到岗位指标的影响。同一职称各级别之间晋级也不应该再有比例限制, 例如中级现设十级、九级和八级, 从十级晋升九级和从九级晋升八级, 都不应再有比例限制, 只要符合晋升条件都应该得到晋升。

3.3 职称评聘适当向县级倾斜

职称评审应适当放宽县级及以下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评审条件, 降低对学历、论文、成果和年度考核的要求, 增加对工作业绩的考核, 确保基层农技人员只要创新能力强, 工作业绩突出, 职称就能上得去。

3.4 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无空岗时也可取得任职资格证

任职资格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认可, 无论单位有无空岗, 都应该让有需要的专技人员首先获得任职资格, 不能以单位无空岗为由, 剥夺其获取任职资格的权利。

3.5 建立合理的聘任制度

在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文件下达后应及时聘用, 不必等任职资格证。即使要等任职资格证, 也不必把全县不同时间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统一时间聘用, 谁先获得任职资格, 就按照规定先聘任谁。建议对专技人员的聘用改由用人单位执行, 增加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约束力。

3.6 严把进人关, 切实提高农技队伍专业化水平

8.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八

一、我县乡村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齐抓共管机制。把乡村文明行动列入今年全县实施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之一,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列出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一村一档”任务台账,健全乡镇(街道)干部、村干部和群众党员包片区、包村庄、包街巷的责任机制。二是强化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印制8万余份《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逐户发放;在县电视台开设《我眼中的乡村文明》专题栏目,从百姓视角介绍典型经验做法,曝光脏乱差现象;另外,还通过设置大型宣传牌、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编印《情况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宣传密度,提升文明意识。

(二)开展提升年行动,提升整体水平。一是清脏治乱集中整治全覆盖。采取“示范片区、典型示范村先行带头,整体达标村、环境治理村随后跟进,干线两侧、政府驻地树立标杆,进村道路、村内街巷严格标准”的方式,组织机关干部、广大群众和保洁人员群力行动。二是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全托管。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县政府与昌邑市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托管合同,建立起“政府统管、市场化运作”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机制,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打破了原先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了资源,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农村保洁工作形成了长效机制。

(三)突出三个重点,培育文明风尚。一是突出道德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围绕“孝”、“诚”两大重点,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表先进典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突出素质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工程,结合农村现实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涉农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育一批技术工人和创业型、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群众环卫意识还不强。通过广泛宣传和整治,大多数群众增强了卫生健康意识,认识到环境卫生对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但少部分群众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还未根本改变,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还不强,主动、自觉参与程度还不高。

(二)监管机制还不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的村规民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与托管公司配合不密切;监管部门督导不及时,保洁人员管理滞后,致使清理力度不大、整治深度不够、清扫覆盖不广、遗留死角太多、垃圾清运迟缓等问题出现。

(三)经费投入还不足。现在我县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县城相比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太少。在文化发展上,城乡投入明显失调,文化设施分布不匀,呈现出从城镇向乡村逐渐衰减现象。

(四)文化下乡力度还不够。一是文化下乡次数还不够多,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三是文化下乡培训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

三、对策建议

(一)要依靠群众巩固清脏治乱集中行动成果。一是提高群众认识,规范群众行为。借助正在开展的驻村帮扶、教育帮扶、“乡村文明、巾帼先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等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要修订完善符合本村实际、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二是坚持依靠群众,主动自觉保护环境。可以通过开展卫生评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创新有效的活动载体,在我县乡村中内开展每月一次的卫生检查暨“清洁家庭”评比活动,通过上门检查,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当场打分,并分成三档,归档并在村部宣传栏公示,年度平均分到达一定额度的清洁家庭予以公开表彰奖励。

(二)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村保洁机制。一是细化工作职责。科学制定加强保洁公司管理的系列制度,加强对农村环卫一体化运行监督监管,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取得预期效果。乡镇(街道)可以指派一名副职和村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密切配合托管公司,协调解决有关事项,尤其是监督好保洁员及时到岗、定期清扫等方面问题,切实督促保洁员履职尽责,做到卫生清理全天候、无缝隙。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建议城管部门建立对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按质量付费的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信用评定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按考核成绩支付服务费用,督促保洁公司履职尽责。

(三)要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要筹集资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补贴资金,实行财政补贴一点,群众投资投劳出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政府积极推进。建议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在设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以政府的手段着力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建立“党政齐抓、市场主导、社会共建”的推进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兴办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四)要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增强针对性。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建立覆盖城乡、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让送文化下乡、送戏(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常态化、制度化,让免费开发的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文化惠民的乐园;二是提高文化下乡针对性。在下一步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中,可以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需要,选择群众看得见的文化事例、听得懂的艺术语言、信得过的人物典型、用得着的产品和服务送下乡,还要有针对性地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其中,把先进文化和舞台精品送到农民群众的生活中。三是丰富形式壮大文化服务队。注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积极分子,组建腰鼓、舞龙舞狮、书画等文化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指导。

9.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九

一、初步成效

(一)规定动作扎实到位

一是学习教育讲质量。

二是听取意见接地气。紧紧围绕“反对四风”主题,深入一线调研,全方位、多层次征求意见建议。

三是查改问题求实效。坚持把学习与查摆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效。

(二)自选动作灵活创新

统筹考虑下半年重点工作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把教育实践活动.(三)学习工作齐推共进

一是主动融入“美丽天津”共同缔造。

二是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三是扎实推进各项业务工作。

(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认真履行职责,立足岗位服务。

二是走进基层群众,主动上门服务。

三是落实“马上就办”,深化政务服务。

(五)宣传报道氛围浓烈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宣传发动

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活动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综合保障组和材料宣传联络组,全力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

(二)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学习教育

突出三个“深刻认识”,即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中央狠抓作风的决心,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对质监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向党员干部发放《论党的群众路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广泛征求意见,摸实情况问题

(四)领导深入基层,找准难题症结.为使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取得实效。

(五)贯彻边学边改,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教育中坚持统筹推进,边学边查边改,对通过座谈、调研、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原汁原味进行梳理汇总,对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对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并把学习教育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三、下步工作

按照“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工作要求,继续抓好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是开好民主生活会或党组织生活会,通过查摆问题、对

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准、剖析透,把对策措施研究实。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参加学习教育,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对照检查,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

二是继续坚持立说立行、边查边改。对群众和服务对象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抓紧整改,马上见效,让干部群众和服务对象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10.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对策 篇十

生产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表现

1、农技服务的组织配置比较健全,但网络布局存在残破断层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技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县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县分片区设立了7个片农技站,各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技站,村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农科员,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三级一户”金字塔形的农技服务体系。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片农技站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农业服务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业行政管理及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紧凑,农技传递渠道比较畅通,从而为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维系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冲击。一是县派农技干部断源。2003年,县农业局根据政事分设、政企分开的政策要求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经营机构全部剥离脱钩,撤消了原有的片农技站,取消了对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业干部进行了重新定编,由原来的272人缩减至79人。二是乡村农科员断档。2004年,全县启动乡镇农技站改革,因种种原因使得乡镇农科员定编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农科员转岗流失。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个站已完成改革任务,但仍有11个乡镇农技站有名无实。与此同时,全县村组一级原有的兼职或专职农科员也因缺乏有效组织而使其农业服务职能逐步丧失,致使乡村农技网络出现断层现象,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2、农技服务机构运转比较正常,但业务功能存在缺失错位现象。自1984年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来,全县农业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级一户”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运转良好,各项农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有效扩散,同时,各种农业信息渠道也非常畅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但从农技推广业务范畴来看,随着农资经营行为的渗透,许多农技站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重经营服务轻技术服务;重栽培产品的推广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服务上,乡镇农技站原有的“三情”(虫情、病情、苗情)调查、农业试验、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逐渐淡化,许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农田质量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资经营协管、农业事故调查等乡镇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开展。在某种意义说,农技站变成了经营性质单位,其本身的业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3、农业服务的队伍建设比较稳定,但人员结构存在偏差失衡现象。我县的农技服务队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农业局干部职工,属国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块是乡镇农技站农技员,主要由集体转招职工组成,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全县农技服务队伍整体比较稳定,但农技人员结构明显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177个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11人,30-40岁40人,40-50岁77人,50岁以上49人,已明显呈现后继无人现象;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全县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仅占整个服务队伍的58%,其中乡镇农技人员中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5%;三是文化结构失衡。全县乡镇农技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具有初、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仅为56%。四是人员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县级农技服务机构,乡镇很少;并且乡镇之间也不平衡,在边远地区、贫困乡的农技人员明显偏少,而在中心镇区、环境好的乡镇农技人员明显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机制约,服务性质难分清。县乡农技服务机构属于农业公益性服务单位,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乡财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县财政每年拔付的农业事业经费非常有限,缺口较大。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各农技站所需经费一直以自身创收为主,通过农资经营等方式来获取所需的工作经费。在农资市场放开后,乡村农资经销店骤增,乡镇农技站的农资经营状况每日愈下,经营收入显著降低,农技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加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规

定拨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经费,也因财力有限,县乡两级都未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农技站被迫丢弃服务工作,全力从事农资经营以增加创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技服务功能,改变了服务性质。

2、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难保证。乡镇农技站一直依靠经营维持正常开支,经营状况较好时

还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费,因此,多年来,多数乡镇农技站一直没有积累,自身的工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其基础条件一直较差。一是没有自己的办公生活场所。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基本都是租借乡镇政府的房子办公、住宿,职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办公设备。20个乡镇农技站均没有培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培训场地,没有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及基本试验分析工具,没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基地,从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训、试验推广等职能受到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难到位。根据县政府审定的农业局改革方案,农业局需置换身份195人,共需置换补偿经费182万元。几年来,通过变卖部分资产等方式多方筹措,农业局已有131人办理了身份置换手续,领取了补偿金120万元,但仍有64人因种种原因未能解除劳动合同,还需62万元补偿金没有着落,成为了农业局一大历史包袱。在乡镇农技站的改革过程中,改革进程同样步履缓慢,至目前为止,全县仅有石羊塘等9个乡镇农技站完成了改革。改革难到位,一是因为人员包袱重,全县20个乡镇共有农技人员98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站有5人,身份置换费用较大。二是经费来源少。一方面农技站自有经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县乡财政也无力提供农技员改革所需经费,导致改革经费十分缺乏。三是历史债务重。据统计,全县有16个农技站负债,负债总额多达38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站达35万元。四是养老保险欠账多。到改革前的2004年6月,全县乡镇农技站人员共欠养老保险金93万元,人平欠缴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万元。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无疑给乡镇农技站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探讨

1、制定规划,明确农业服务建设方向。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健康发展轨道。要根据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一是要充分明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科学设置,要在县设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来设立相应的专业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确基层农技服务结构的具体设置。应根据一乡一站的原则设置乡镇农技站,同时应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发展情况设置若干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站。三是要充分明确农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根据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并充分明确机构职责,从而使农技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服务方向。

2、稳定队伍,提高农业服务整体水平。一是要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意见》的要求,要尽快完善全县的农技服务机构,形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镇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服务体系。目前,县一级经过改革,基本达到了机构精简、人员精练的目的,其服务功能进一步齐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而现在关键是要充实乡镇一级,要尽快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改革,将经营性职能彻底分离出去,并从乡镇原有农技人员及县级分流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使乡镇级农技人员数量达到全县农技人员总量60%以上;要强化村一级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培养村级农科员、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方式构建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村一级的生产性技术指导服务。二是要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切实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其引领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的能力。三是要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待遇。在充分保障农技人员基本待遇的基础上,职称评审要优先向基层倾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且具备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农技人员要提拔重用,提高其政治待遇。

11.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十一

一、201 5年以来南宁市劳动保障维权案件办理情况

2015年1-9月,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处理案件737件,涉及农民工等劳动者人数1.57万人,追回工资待遇15139万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9.84%、58.59%、48.92%。

2015年1-9月,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参与处置因讨薪引发的突发群体事件228件,涉及人数1.49万人,同比去年分别增长40.7%、106.94%。

据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案件情况的总体分析,2015年1-9月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案件占比高。约占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总量的70%,同比2014年64.5%略有上升,仍是劳动监察和突发事件的重点。

二是群体性案件更突出。案件总数、涉案人数、涉案金额同比往年明显增长,其中:涉案人数、涉案金额增长幅度分别达到58.59%、48.92%,群体性事件涉案人数是去年同期的2倍,超过去年全年数。

三是向常态化转变。2015年以来,因讨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再主要出现在春节前和重大节庆日,而向日常频发转变。

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件高发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持续下行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涉及建设领域的房地产业以及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等项目建设受到影响,工程项目的工程款结算支付和结算纠纷明显增加,导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

例如:2015年2月12日上午,南宁市某房地产项目发生人员爬塔吊讨薪聚集事件,该房地产项目开发商为广西A房地产公司,总承包单位为广西B建筑工程公司,从业的农民工主要为涉及土建和水电工程的广西C劳务分包公司和南宁市D劳务公司两家劳务分包单位派遣。2015年以来,该项目存在工程款拖欠问题,导致劳务公司无力支付1800多名工人的工资,涉及金额3400多万元。据了解,该房地产项目属于利用农业银行贷款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受经济结构调整、2014年国家收缩银根等影响,该公司与银行的贷款发放合作出现问题,银行方面涉房地产项目贷款额度用尽,A房地产公司因此出现资金紧张,导致项目建设推进出现困难;A房地产公司虽通过各种途径试图筹集资金,但仍未能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由此引发工人采取过激行为,形成讨薪群体事件。

(二)建设领域的违法分包、违法垫资施工行为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虽然建设领域有关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领域的违法分包、违法垫资施工行为,但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建设领域的违法分包、违法垫资施工行为仍是行业内承揽工程的“潜规则”。特别是201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后,南宁市有关部门虽组织开展专项政策宣传,并组织人员就建筑项目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但由于转包和违法分包具有隐秘性的特点,执法效果并不明显。由此,受建筑工程项目长期以来形成的施工企业或劳务公司、包工头甚至施工队组违法分包、违法垫资影响,一旦出现工程纠纷和工程结算问题,就常常演化为讨薪群体事件。

例如:2015年1月,南宁市某小区一期工程发生项目纠纷事件。该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为某杂志社,该杂志社通过融资引进了南宁市E房地产投资公司作为代建单位,施工单位为广西F集团有限公司,劳务分包单位为南宁市G建筑劳务公司。代建单位E与施工单位F合同约定:住宅楼及办公楼主体框架封顶前无进度款支付,由F公司垫资(无息);住宅楼及办公楼主体全面封顶后,F公司向E公司提交已完成工程款计量支付申请报告,E公司收到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审核并确认,并确认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工程造价的85%给F公司。但在该小区一期工程主体已封顶、双方确认工程造价,并明确E公司按约定应支付2940万元给F公司的情况下,E公司却只支付了520万元,进而导致F公司无力支付G公司的劳务费用,多次引发欠薪群体事件。

(三)农民工以聚集讨薪作为工程结算纠纷的解决方式

目前,施工单位或劳务公司对建筑行业用工管理仍然采取粗放型的方式:在工程结算的时候,施工单位和劳务公司一般只与包工头进行结算,将所有民工工资款项支付给包工头,再由包工头负责支付给工人,施工单位及劳务公司对农民工工资具体支付明细及资料既不掌握也不索取。

由于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在日常施工劳动管理中的“一包了之”,一旦施工企业与包工头发生工程结算纠纷,包工头往往采取隐匿工资核算材料或直接给工人虚开工资欠条的方式,以“拖欠农民工工资”理由要挟施工企业与劳务公司解决。目前,此类以被欠薪为由来解决工程结算纠纷的农民工讨薪群体事件已占讨薪案件的绝大多数,如包工头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还煽动工人采取过激行为,导致矛盾激化。

(四)少数不法分子以拖欠农民工工资为由恶意讨薪

2015年1月,南宁市某开发区连续发生两起(某通信科技园项目和某百货仓库项目)农民工恶意讨薪事件。包工头李某、白某等18名外来农民工在建筑企业同意支付工人应得工资的情况下,无理要求企业支付超出应得工资十多倍的费用,并数次到项目部采取拉电闸等过激方式阻挠建筑企业施工。在110出警后,此群农民工还对出警民警采取谩骂侮辱的方式制造事端。

nlc202309040352

李某、白某等人以拖欠农民工工资为由,动辄采取上访、暴力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以违法手段讨要所谓工资,属于明显的恶意讨薪行为。

三、南宁市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为有效维护农民工群体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南宁市通过采取系列工作措施,及时、快速、稳妥地处理好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一)加强“重点监控”与“日常排查”,形成高压管控态势

依托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的劳动用工管控体系,对市区范围内新增223个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管理;同时,通过发放自查表和开展日常巡查对企业和建筑工地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了解企业基本信息、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等基本情况,将责任落实到网格责任人。对可能发生较大数额的工资拖欠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企业,及时发出预警,积极督促和协调企业采取措施解决;对曾经出现过欠薪行为的企业和拖欠行为多发、频发的领域、行业进行重点监控;密切关注新闻媒体和网络的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处理出现的问题,防止事件发酵扩大;对因欠薪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及时上报,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快速、稳妥处置。2015年1-9月,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日常巡查检查用人单位3.36万户,涉及劳动者38.49万人。

(二)实施“两网管理”和“统一指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依托南宁市在全区率先组建的市劳动保障维权指挥中心、各县(区)、开发区维权中心,以及“两网化”管理的基层网格投诉受理点、全部配备移动终端设备执法人员,联同专门的投诉举报热线“5702362”和“12333”人社综合服务热线,全市建成“统一指挥、三级联动”的维权服务网络。市指挥中心根据案件情况,统一调配各网格执法人员快速介入、迅速处理;执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报告案件进展或寻求指挥中心支持,实现劳动维权“多点受理、统一分派、分片查处”。同时,在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要求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人员进行24小时备勤,全天候受理农民工欠薪维权的举报、投诉,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欠薪群体事件,为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起到保驾护航作用。2015年1-9月,市指挥中心接听来电5999人次,向各县、城区(开发区)维权中心发出维权任务114件,已回复112件,回复率98.2%。目前,南宁市劳动者“一个电话能报案、在家门口就维权”,极大地方便了劳动者维权,使违法案件的处理更加快捷。

(三)推进“部门联动”和“司法衔接”,增强讨薪追欠威力

一是通过加强建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等建设领域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动,形成清欠工作合力,重点加强对建设领域工程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查处力度,一旦出现因欠薪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能够多管齐下对违法企业进行依法处理和追责,形成高压态势,督促和指导企业主动担负起用工主体的责任,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二是在2014年年底,按照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通知》精神,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四部门联合出台《南宁市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移送的查处办法》,细化明确四部门在办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办理时限,畅通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对接的工作渠道,形成工作合力。2015年1-9月,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将28件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立案19件,形成了南宁市合力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的强大声势。

四、有关工作建议

(一)加大对建设领域工程项目违法分包、转包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讨薪事件高发

从管理上看,建设领域施工违法转包、分包等行为屡禁不止,由此引发各类工程结算纠纷不断,是当前引发南宁建设领域农民工讨薪群体事件频发的主要根源。从实践看,许多农民工讨薪群体事件的实际问题即为工程款结算纠纷,甚至出现包工头在发生纠纷后“一逃了之”的犯罪行为。建议建设主管部门等应进一步加大对建设领域工程项目违法分包、转包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源头遏制建设领域因违法分包、转包行为导致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二)加强对农民工讨薪案件的客观报道,从舆论上引导农民工依法理性维权

由于农民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得不深入,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农民工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未能通过正常渠道向劳动保障维权部门投诉反映,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过激行为维权;再加上少数不良包工头为了解决项目结算纠纷等问题,鼓动农民工采取非理性行为讨薪,给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建议宣传部门协调新闻媒体在报道相关讨薪突发事件时,加强与劳动维权、建设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对农民工维权案件进行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宣传报道;同时,加大对网络舆情的关注与及时跟进,及时抑制事件的负面影响,引导农民工依法理性维权。

(作者简介:吴新华,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副主任;陈涛,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科科长)

12.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十二

科技创新是人类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在远古时代, 原始的刀耕火种是人类祖先谋生的基本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 不断地积累经验, 科学思考, 逐步运用技术创新手段, 有效地改变了生产方式, 推动了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翻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农业领域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 就记载了针对北方干旱少雨的情况, 就怎样打井浇地、积雪、冬灌等问题,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 并总结了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保墒防旱的轮作技术经验。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每年都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明确要求。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

二、天水市秦州区农业科技创新与良种推广现状

逐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 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更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 又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几年在秦州区种子部门和农技部门的辛勤努力下, 该区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一大批农作物优良品种, 优化了种植业结构, 农作物种植比例趋于合理, 搭配比例趋于协调, 市场适应能力得到了加强。通过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更换, 使新品种面积逐年扩大, 为全区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2012年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四大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4.94万hm2。其中, 小麦面积2.12万hm2, 良种率96.26%;玉米面积1.19万hm2, 良种率100%;马铃薯面积0.74万hm2, 良种率100%;油菜面积0.9万hm2, 良种率100%。主要推广的农作物品种 (系) :小麦有兰天 (含清农) 系列、天选系列、中梁系列等;玉米有登海3521、正大12、富农1号、沈单16号、豫玉22号等;马铃薯有陇薯6号、7号、10号, 天薯9号、11号等;油菜有天油7号、8号等。2011年粮食增产1000万吨, 经济效益1.6亿元。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 提高了农作物单产, 扩大了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了粮油生产的发展。

三、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措施

㈠积极推进科技入户,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应用在科技入户工作中, 秦州区认真搞好技术宣传和技术培训, 努力将农民所需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及时举办培训班, 分派20余名种子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农闲时间通过现场培训、广播宣传、办宣传栏、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在16个乡镇举办培训班对农户进行培训。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2012年共举办培训班7场 (次) , 出动车辆60余次, 培训示范户和产业带头人140户, 培训班共培训农民3万余人 (次) , 印发各类技术明白纸3万余份。

㈡以试验示范带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试验示范工作中, 秦州区遵循“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原则。试验示范的资金由该区种子管理站申请的专项经费支付, 风险由农业技术部门承担, 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同时, 为了鼓励支持农民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的积极性, 凡是承担试验示范的农户还有一定的试验补助 (包括种子、肥料、误工等各方面补贴) 。2012年, 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及各类蔬菜作物设置新品种观察试验、引进试验、区域试验等各类试验15个, 建立各类良种示范田0.09万hm2, 通过试验、示范引进了一批高产、优质的新良种, 带动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步伐。

㈢加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力度, 依托项目建设, 促进良种发展进入“十二五”以来, 在农作物引、试、推广方面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 先后引进实施了《秦州区脱毒马铃薯全覆盖项目》、《马铃薯一、二级脱毒种薯繁育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马铃薯基地建设项目》、《旱作农业项目》等;与科研单位合作实施《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 (区) 项目》。辖区内的丰裕种业公司充分发挥了企业种源的自身优势, 多方争取到《马铃薯原种网棚建设项目》、《马铃薯仓储建设项目》和《秦州区小麦、玉米繁育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与推广, 极大地促进了秦州区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作物良种率的提高, 加快了良种的推广和更新。2011年和2012年依托项目, 在生产上推广、示范了天薯8号、9号、10号, 陇薯6号、7号、10号、11号等马铃薯新品种;兰天26、27, 中梁28号、29号、30号等小麦新品种;天油7号、8号, 登海3521、正大12等玉米新品种。目前共计推广了25个新良种, 推动全区粮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 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良种推广体系建设, 逐步在秦州区形成原种、一级种、二级种和生产种子一套较完整的繁育体系。

㈣加大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2012年, 秦州区针对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对秦州区马铃薯的种植进行了投保保险, 全区共种植0.74万hm2, 今年已投保0.33万hm2。秦州区将不断加大和摸索农业的保险投入, 加大各类作物种类的投保, 让农民明白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同时也能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秦州区农业科技创新与良种推广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㈠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水平还不高, 存在很多跟踪式、模仿式的试验, 甚至还有很多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试验。

㈡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较小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较小, 各级农技部门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特别是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推广等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的投入远远不足,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㈢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乡镇级政府普遍注重抓产业, 对粮食生产, 特别是对农作物新品种认识不足, 所以对农作物良种推广的力度不大。

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完善的鼓励创新机制等问题, 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的需要。

㈤加快农业推广服务的体系不健全目前, 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力群体普遍年龄较大, 文化水平偏低, 给农业新技术推广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相当一部分乡镇级农技推广单位多忙于行政事务, 无暇顾及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 人员过度精简, 农技推广服务受到冲击, 缺乏向农民传授科学种养技术的农技服务人员。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严峻问题。

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 尽管引进了新品种, 示范园建设、招商引资, 但还未形成规模种植, 在短期内仍未发挥巨大效益。

㈦农作物生长周期季节性强, 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难度较大农作物新品种的种植, 从程序上讲, 周期长, 有些一年种植一次, 病害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品种的推广速度, 部分品种刚大面积推广就发病, 给推广造成了困难。

五、今后天水市秦州区农业科技创新与良种推广工作的设想及建议

㈠今后天水市秦州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设想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手段, 实现现代农业。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 三靠投入。在科学技术措施中, 使用良种是关键性的措施, 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提高认识, 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加强农作物的体系建设和网络建设, 特别是乡一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采取切合实际的办法, 加速农作物良种的推广。今后努力做到农民用种基本实现良种化, 使良种普及率再增加两个百分点。重点抓好冬小麦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进一步提高秦州区粮食品质。计划年引进10个小麦新品种 (系) , 年设置试验3个, 示范品种6个, 面积0.004万hm2, 新品种繁殖面积0.007万hm2, 年更新更换0.13万hm2~0.2万hm2, 到2014年累计更新更换0.67万hm2~1万hm2, 粮食增产1×109kg。玉米品种计划年引进6个新品种, 年设置试验3个, 示范品种4个, 面积0.03万hm2, 年更换面积0.53万hm2。马铃薯品种计划年引进4个新品种, 年设置试验点3个, 示范品种3个, 面积0.03万hm2。一、二级脱毒种薯扩繁面积0.11万hm2, 保证全区脱毒种薯全面覆盖。油料作物 (油菜、胡麻、葵花) 品种计划引进8个新品种, 年设置试验点4个, 示范品种3个, 面积0.03万hm2, 年更换面积0.4万hm2。

㈡今后天水市秦州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1. 要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 切实摆上农业推广部门的重要位置。首先, 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其次, 要加大领导力度, 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真正落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抓发展的具体决策、部署和行动之中。

2. 要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作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强劲支撑。建议农业推广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 切实加大优良品种、高效栽培、设施种植和推广应用的力度, 加快实施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创新, 尽快形成一批技术新、工本低、效益好、实用性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设施栽培模式,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技术领域。

3. 要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源头工程”。一是以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特殊政策, 吸引科技人才从事科技开发和科技创业;二是靠市场机制用好人才, 支持科技人才以创新成果实行技术入股形式, 让一流人才和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三是用激励措施盘活人才, 鼓励和引导行政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面向基层、企业和农户, 到生产第一线去从事技术服务、项目承包, 创办科技型企业, 改变科技人员坐机关、翻书本、闭门造车编论文的现象。

4. 要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载体和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 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 充分利用院、校、所的人才资源、成果资源和信息资源, 通过专利转让、投入合作、委托开发, 共同推进秦州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

5.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以及新品种、新良种的引进和推广, 进一步加大脱毒马铃薯、旱作农业等新技术推广力度

六、今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主要采取的对策

㈠今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有些农技部门和农业推广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在工作中并没有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科技创新与项目推进工作融合不够紧密, 在加大项目引进时一般比较注重对资金的引进, 而忽视了技术, 不注重创新产品特色及培育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工作比较薄弱,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大多数基层农业推广单位, 还一直沿袭传统方法, 运用行政手段推广农业技术, 虽然一部分部门与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但合作的层次大多停留在技术咨询层面上, 很少建立稳固、长期的技术合作联盟。

3. 科技人才资源比较匮乏。大多数的乡镇以下的科技服务网络不够健全, 普遍缺乏年轻的科技带头人, 一线科技力量亟待加强, 特别是基层农技队伍知识更新缓慢, 缺乏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4. 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投入不足。秦州区良种推广部门只有事业人头费, 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㈡今后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中主要采取的对策

1.大力培训农业科技人才,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广泛开展种子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让农业科技人员能够学得会、下得去, 不断摸索适合秦州区农业发展的种植模式和农业新技术, 真正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同时, 以提高农民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加大种子科技创新的推广, 加强村干部、农业种植大户、种子经营人员的培训等。不断发展优势产业,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尤其是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 才能提高单产,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2.依靠种子科技创新驱动, 不断完善秦州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加大秦州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鉴定, 鼓励育种人和种子企业,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优良新品。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品种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 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3.不断摸索和加大科技创新的种植模式, 加大良种良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秦州区山多地少、山多川少、山多水少的地理形态, 大力发展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 要把推广优良品种同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旱作农业、机耕机播及病虫害防治等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效益。

综上所述,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农业科技创新与良种推广的不断发展关系到社会全局, 所以农业一线部门基层工作者要转变思想、积极进取、与时俱进, 为秦州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良种推广工作的根本动力和手段。为此, 作者初步调研了天水市秦州区农业科技创新在良种推广工作中的现状及具体措施, 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设想。

13.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十三

XX县农业局

XX省XX县地处西北山区,辖11个乡镇,261个村,总人口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1万人。卫拍版土面积3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83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4万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全山区县。全县11个乡镇均设有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现有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84名。为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我们XX县农业局着力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制体制建设,坚持强化农技公益性服务人员能力建设,促进了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96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农民人均达到3013元,比上年增加513元,比2005年翻一番。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贡献率达到49.8%,比上年增长3.8%,比2005年增长13.6%,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转换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2006年以来,我们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对乡镇农技推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建立优化管理机制、科技推广责任机制、技术需求反馈机制、以农民满意为主的考核考评机制、体现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以及县域统筹协调机制”等,实行了单位由事业性质改为企业性质,农技人员由干部身份改为社会自由人,自愿中心签订聘用合同,形成了新型用工关系;实行资质管理,对全县所有农技中心的人员都实行了考试考核,严格资格认证,颁发资格证书,实行竞争上岗;对公益性服务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打破铁饭碗,实行工效绩效机制,与“以钱养事”资金挂钩;严格考核,由县主管局、乡镇政府联合对其服务项目完成情况逐项进行考核,由财政部门根据考核结果,兑付公益性服务经费。通过改革,彻底改变农技人员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了危机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搞好农技公益性服务的根本保障。近两年中,我们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有关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地方财政扶持、部门支持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500余万元,对11个乡镇农技中心服务设施进行了改善,增设服务网点33个,使全县原管理区(办事处)偏远地区都有了农技服务网点,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技术咨询,配套500台机动喷雾器,组建了100个机防服务队,健全了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手段得到优化。

三、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素质

为迅速改变基层农技人员观念滞后、知识老化被动的现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一是组织了系统培训。每年春、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全县农技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邀请省、市及专业院校专家、教授讲课;二是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007年以来,先后三次组织农技人员赴海南、山东等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地区学习观摩。三是引进优秀人才。先后从对口大专院校引进高新技术人才8名充实基层,并挑选5名骨干到农业院校学习进修,抢抓国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政策机遇,选送72名农民技术员脱产进修;四是加强函授继续教育。农技人员积极参加函授学习,目前全县86名农技人员都获得了大专专业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22名,专科62名,你家人员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五是严格资质管理。每年对农技公益性服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考试、考核,严格持证上岗。

四、领办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14.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篇十四

根据相关安排,从4月16日至17日,组织人事科和团委对火铺矿现有的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时间:4月16日至17日

二、调研单位:采一区、采三区、开拓区、安检科、机修厂、选煤厂

三、调研对象:单位党政领导(7人)、车间(班队级)管理人员(2人)、工程技术人员(6人),共计15人。

四、调研方式:口头交流

五、调研题目:

1、对人才的定位与理解,你是如何看待的?

2、我矿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与弊端?

3、就如何加强我矿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如何加强与改进?

六、主要调研情况:

1、对人才的定位与理解,你是如何看待的?

从调研结果来看,所有被调研单位的领导都比较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也身有体会的感受到人才缺乏给本单位的工作所带来的困难。在人才认识方面,主要定位于有一技之长,能在特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同时强调了有才还要在实际问题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能带来效益的人。

在人才的看待问题上,没有较大的区别,都一致认为人才是生产各个环节和其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从生产实际出发,对生产过程中比较紧缺的技术工人、班队级管理人才方面提出了许多实例,说明这些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林显云、刘志当等)

2、我矿人才队伍的现状?

在被调研的四个生产单位和二个地面单位所提出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在生产技术工人(即技能型人才方面)紧缺方面存在于所有单位,特别是能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在一线从事管理方面的人才,是现在制约生产和火矿发展的重要瓶胫。如:机电设备出现问题,没人能处理,要把唯一的人才从地面或其它地方请过去处理。机修厂的修理工经常被通知到井下处理问题,这样就延长了事故问题的处理时间。还有,我矿的综采、综掘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单产单进上不去,就是这些合乎要求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大量的缺乏。如我矿的六台综掘机,真正能承担起维护工作任务,得到大家认可的人只有3人,高效益的司机也只有五、六人,这些现场的人才紧缺是制约我矿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发挥好,没有得到职工、现场班队管理人员的认可。这方面在采区表现的较为突出,班队长对他们的意见较大。主要是认为他们的工作在现场没有多大作用,所制定的规程措施不符合实际,写个规程措施就是“改换门面”,内容一样,让谁干都可以干的出来。造成个别队组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脱钩,甚至产生矛盾,有些班队长甚至提出他们队不需要技术员的想法。

三是辅助单位和地面的单位人才(技术工人)的断档情况严重。由于矿现有的人力资源政策,辅助单位及地面单位的人员补充基本来自井下的老弱病残人员,多年没有年轻血液输入,造成没有年轻人可以培养。这个情况在去年有较大缓解,主要是补充了技校毕业生。

四是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敬业精神,利我主义严重,严重缺乏奉献精神。如他们提出的问题多为:工资收入低、活太多,没有加班工资等。最典型的代表是:他们认为他们的工资考核与完成生产任务不应当挂钩,应当旱涝保收,没有大局观念和任务观念。没有想到他们为企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五是安检科二十多名副科级管理人员这个队伍没有准确的定位,他们感觉是被矿贬到那里,是被打入了冷宫,他们绝大多数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压。

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3、我矿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哪些问题与弊端?

15.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十五

1 基本情况

1.1 人员配置

泽州县地处晋东南上党盆地, 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省小麦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省18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4镇3乡, 632个行政村, 总人口53万, 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 总耕地面积4.8×104 hm2, 常用耕地4.15×104hm2, 其中粮田面积3.89×104 hm2。泽州县乡镇农技推广站共有17个, 即每个乡镇一个。“三定”核定编制人数136人, 现实际在岗人数141人 (其中包括已到退休年龄仍在岗6人) 。文化程度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的82人, 中专 (高中) 的57人, 初中以下的2人, 为农科学历的73人;技术职务构成:助理农艺师60人, 技术员19人, 技术工人14人;性别构成:男95人, 女46人;身份构成:干部127人, 工人14人;主要从事公益性职能。李寨、周村、犁川、金村等四乡镇聘用已离职人员或其他人员搞经营性服务。人员工资由乡镇政府发放。

1.2 固定资产

全县17个乡镇现有业务用房1 270.5 m2, 其中办公用房与农技服务大厅770.5 m2, 农民培训教室500 m2, 合计金额132万元;现有培训设施及信息服务设备:投影机1台、电视机3台、DVD 4台、音响1台、桌椅160套, 合计金额9.35万元;现有办公设备:台式电脑14台、打印机4台、桌椅42套、文件柜7个, 合计金额6.494万元;总计147.844万元。

1.3 管理及运行情况

从乡镇农技站的管理方面来说, 泽州县一直采取的是三重管理的办法, 即人事局主管人员的出入, 乡镇政府主管财、物及行政事务, 农业局主管业务工作。每年年初农业局对乡镇农技站制定工作目标, 农技站长与农业局局长签订目标责任书;每月农业局组织农技站长召开一次工作例会, 由农技站长汇报上月工作完成情况, 由农业局业务站安排下月工作任务, 每年年底由农业局组织人员对农技站全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 根据考核评分结果, 县农业局对乡镇农技站进行工作方面的总结表彰和奖励。

1.4 工作形式

目前乡镇农技站工作形式主要有3种: (1) 独立工作 (如周村、李寨等乡镇) , 也就是基本不参与乡镇政府的行政事务和中心工作, 专搞本职业务工作, 但必须经常性的向政府和分管领导汇报工作, 必须不折不扣地搞好本职业务工作。 (2) 在乡镇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工作, 也就是泽州县大部分乡镇所采取的工作方法, 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互不脱节, 相互兼顾。 (3) 撤乡并镇后被撤并的9个乡镇, 人员仍在原地, 行政事务及中心工作由工作站统一指挥, 业务工作由乡镇政府驻地站统一安排。

泽州县的乡镇农技站坚持以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 坚持以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为原则,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为泽州县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2 乡镇农技推广站工作开展情况与存在问题

2.1 工作开展情况

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工作职责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各项农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新能源建设、良种普及推广、科技示范户指导和农业病虫害防治、以及桑蚕生产、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 在开展各项工作中, 采取了以人定岗, 以岗定职, 分工合作, 责任到人的方法, 站长负责全面工作, 协调和组织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全年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为县农业局、乡镇政府领导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提供各种数据和技术服务。其他农技人员各自负责搞好本职工作, 对某项重点工程项目由站内人员合作完成。

全县先后建成以“小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的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6个。农业科技园区和试验示范点建设, 带动了全县良种推广以及果品、桑蚕等特色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园区技术指导来辐射和带动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小麦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示范推广了优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一喷三防等技术, 进一步使农民发展生产、节本增效, 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小麦一喷三防、大棚养蚕、梨树高接换种、测土配方施肥、果实套袋、化肥深施等20余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广泛普及, 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全县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生产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2.4575×108 kg, 创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200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进一步促进了泽州县农技体系建设。

2.2 存在问题

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新要求, 从目前情况来看, 泽州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 管理不太规范

主要是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不太规范。比如, 县农业局主管工作而不管人事, 这样, 就保证不了工作, 工作人员调出调入都不知道, 摸不清人头;还有县农业局管办理增资手续而不管工资兑现这一点。大部分乡镇农技站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领导、统一安排, 每天在忙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得包村下乡, 有的还兼职其他工作, 工作太累太辛苦。

2.2.2 工资待遇不平衡

县财政对乡镇农技站人员工资只拨付一部分, 其余由乡镇解决。其中山河镇、李寨乡、南岭乡、柳口镇、大箕镇的南河西工作站、北义城镇鲁村工作站、高都镇的大兴工作站等县财政每人每年拨付1.5万元, 大东沟、川底、周村、犁川、晋庙铺、南村、金村、大阳等乡镇县财政每人每年拨付0.9万元, 不足工资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但由于部分乡镇财政经济状况不好, 使部分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未能及时足额发放。

2.2.3 技术素质跟不上形势需要

泽州县目前农技人员的技术素质, 尤其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迫切需求的新技术, 如不加强培训、参观学习, 赶不上形势的需求。急待采取一定的措施, 进行培训提高。

2.2.4 缺少一定的检测仪器、交通工具以及办公设施

办公经费得不到保障, 乡镇农技站目前大部分配备了1台电脑, 有的乡镇未配备, 其他检测设备一无所有, 这样和当前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很不适应, 对于当前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2.5 缺少医疗住房保障待遇

乡镇农技人员现在仍未办理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3 建议

尽快解决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不平稳问题, 使农技人员无后顾之忧;加强农技人员的定期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农技人员的服务水平;配备各种办公设备、交通工具、仪器设备, 加强农技站的基础设施, 提高农技站工作检测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服务网络, 保障办公经费, 更好地为现代化农业服务;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领导, 县农业局、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乡镇农技人员的领导, 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召开业务会议, 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感, 协调好政府日常事务工作与农技服务的关系, 兼职和本职工作的关系, 使农技站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业务本职工作;要为乡镇农技站人员办理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建立医疗、住房等保障体系。

摘要:通过对泽州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研, 深入研究分析了当前乡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6.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篇十六

【关键词】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这种基础性能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重要,而且也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而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众所周知,在整个电力输送当中,起着重要媒介作用的就是电网系统,它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能否正常向各用户进行电力输送。因此,一定要加大力度进行电网建设,以有效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电力需求。当前,由于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普遍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经济发展新形势,把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向供电企业中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以此来促进供电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此,以下就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与建议这个课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2.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电力系统在进行电力输送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原因而使电网建设陷入各种困境之中。为能有效克服这些困难,让我国电网建设尽快走出这些困境,尽可能地促使我国电力输送的供电能力及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进行电网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电网规划设计阶段,到整个电网建设管理过程,就要大力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并进行各项技术的优化设计,深入了解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来对其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解决,从而有效促使我国电网技术水平及综合效益得到大力提高,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正是基于此,最近几年以来,供电企业积极地把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电网建设之中,带来了电网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完成了以下这两大电网项目的建设;即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和变同杆双回紧缩型输电线路,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网建设水平。实践表明,在电网建设之中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不仅可有效完成大跨越电力工程和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而且还可有效克服高海波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此外,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再经过我国电力工程师不断对电网系统建设进行优化设计,也极大地减少了对周围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不仅可极大地降低电力工程投资成本和施工成本、促使了电网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还可有效避免各种电力故障的发生、为人们提供更稳定更可靠的电能。

3.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

3.1 紧凑型输电技术

这种输电技术是通过优化排列导线,在同一塔窗内放置三相导线,且无一接地构件存在于三相导线之间。这种输电技术具有以下这些优点:①可促使线路走廊宽度得到有效降低;②可促使自然输送功率得到有效提升;③可有效减少工程投资成本和电磁污染;④可促使线路防雷功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对于500lv單回紧凑型线路而言,其走廊宽度至少可减少18米,自然输送功率在原有基础上至少可提升30%以上。当前这种输电技术已被全面推广应用于我国电网公司系统范围内,尤其是在进行长距离输电过程中,把这种输电技术与串补3装置进行相互结合使用,更可有效减少补偿度,极大促使工程建设成本降低下来,其达到的综合效益是极为显著的。

3.2 同杆双回输电技术

实践表明,把这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于电网建设之中,既可有效减少走廊,又可促使诸如青苗赔偿、征用土地、拆迁房屋及砍伐林木等走廊清理费用大大降低下来。同杆双回输电技术在设计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①雷击故障;②电磁环保;③线路机械故障;④线路检修与维护;⑤带电作业。

由于硬跳线被广泛应用于同杆双回线路中,故还可让塔高得到进一步降低,极大地降低了进行成本。若双回输电线路在两三年内要进行先后建设,则应优先建设同杆双回输电技术。当前这种输电技术在我国输电走廊紧缺地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3.3 国产串补及可控串补技术

这是一种交流输电技术,既经济可行、又灵活机动,其优点主要有这些:①能够有效提升电网系统稳定性及输电能力;②能够有效减少网损并进一步对系统电压分布起到有效改善作用;③能对系统功率震荡起到有效抑制作用;④避免出现串补所出现次同步谐振。因此,把这种交流输电技术应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输电系统建设之中,可加快工程进度并节约建设成本,因而可带来极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这种串补和可控串补装置,我国已能进行自主设计和成批生产。

4.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4.1 实施电网的合理规划

电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框架就是要做好电网的合理规划,这项工作不仅系统性强、而且其整体性也相当高。作为电网建设工作者,对这项工作一定要予以深入研究,真正做到统筹各方、兼顾远近。在确保安全、稳定供电的情况下,确实把优化布局电网设施这项工作做好。此外,还要与当地城市规划部门进行积极沟通,在进行城市综合规划过程中能够真正把电网规划纳入其中,并使电网规划能够成为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样,在发展建设城市过程中,就可真正实现同步开展电网建设,不仅可有效保护好当地环境,而且还可大大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

4.2 大力推广使用电网建设的新技术和装备

追求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当前进行电网建设的一大主题;在围绕这一主题的前提之下,应积极推广使用电网建设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具体应做好以下这些方面:

①加大导线单位截面积的输电能力;②提高导线耐温能力;③降低运行导线弧垂改变量;④减小塔基面积;⑤布置好紧缩性线路和同塔多回线路的布置;⑥节约线路走廊。

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做好对适用新技术应用这项工作的研究。在应用新技术进行电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充分分析并选用那些已在挂网运行的设备和技术,或具有这方面运行经验的技术和设备,例如,L型绝缘塔型、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H-GIS设备、间隙型耐热钢芯铝合金导线等。在电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以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这一原则来进行材料的选择,尽量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在山区节能型电网建设时,可以全方位高低腿设计为主,在林区可以高跨度设计为主,这样就可最大限度保护好周围的环境。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电企业能顺利地向用户进行电力输送,靠的就是电网,因而在当前各项经济快速发展之中,一定要加大力度进行电网建设,并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来实现电网建设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对于供电企业供电能力及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汉明.220/110kv同杆四回线路耐雷性能的研究[J].电网技术.2010.22.

17.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建议 篇十七

一、**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市现有各类人才总量为32.3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22万人、技能人才8.3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92万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师以上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22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7%。(此次调研未含高层次党政人才)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10788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8.8%和全市人才总数的3.3%。其中国突7人,国贴99人、省突46人。(见附表)

**市专业技术人才构成表(单位:人)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人才总数

国有单位

10056

4476

457524

112344

民营单位

32361

55498

9843

总计

10788

48377

63022

122187

从职业分布上看,教育方面占34.5%、工程技术方面占28.3%、卫生技术方面占13.1%、经济方面占7.6%、会计方面占6.9%、科研方面占3%,其他人才占6.6%。(见附表)

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4866人,占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26%,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5%。(见附表)

其中,国有企业2394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企业高管),民营企业2472人(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规模以下企业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经营管理人员)。

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5850人,占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总数的9.8%,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8%,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1.6%。(见附表)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强化措施、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并且打破常规,构筑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 “绿色通道”,营造了良好的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几年来,各企事业单位人才意识显著提高。大多企事业单位都能把人才工作同单位自身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狠抓培养、引进和使用几个环节,突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效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1.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都比较重视,注重通过岗位锻炼和继续教育提高各类人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促使他们向高层次方向迈进。**石化公司把人才兴企战略作为公司四大发展战略的基础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举措,提出力争到2010年培养3000名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们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办机电一体化和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培训班,培养公司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三年来他们选送5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培训班学习,使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增长。他们还注重在业务实践和项目攻关中培养高层次人才,既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又使公司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北华大学建立了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学术带头人培养机制,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设立跨领域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学校为他们提供资金、设备等一切必需条件。几年来,学校共确立了350多个科研项目,提供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研人才。学校还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化纤集团注重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专门培养。根据企业长远规划,集团近几年先后选送100余名优秀干部到青岛纺织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学习。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公司还推出了创新理念,鼓励创新、宽恕失败。他们投资1600万元建立了小实验厂,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大胆进行课题实验。目前,该公司已有8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科研奖。

市中心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实施了“学科带头人三个梯队建设标准”,从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为人才向高层次发展设计出了清晰的发展轨迹。为了促进人才成长,医院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人才培训、进修和外出考察学习。

2.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利用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几年来**市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加

大了人才引进力度,让域外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我所用。**华星集团公司为引进和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在上海市成立了研发中心,吸纳了一批国内电子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远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专门在北京设立了投资公司和销售总公司。这样,招聘的高级技术人员可以生活、工作在北京,为企业效力,有效解决了北方城市引人难的问题。市中心医院几年来引进十几名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来医院安家落户,使心内科、心外科、骨科、烧伤科、消化科等科室迅速壮大,业务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为了促进吸引、引进人才,磐石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的若干规定》,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政策、服务、待遇、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保障措施。该市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引进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制度。几年来,配合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近百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构建人才“高地”,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区创业发展。他们除了建立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民营科技园等孵化器,为高层次人才进区提供发展空间和载体外,还制定实施了许多激励举措,如给到高新区企业工作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以特殊贡献津贴;给在国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带国际先进科研成果进区领办、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以资金支持等。几年来,高新区吸引了近千名高层次专业人才进区工作。

针对内陆城市引才困难的实际,一些企事业单位创新观念,实施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高层次智力柔性引进办法。**石化公司通过组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科研人员进站研究,提高对高、新、尖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目前几项国家863重点技术攻关项目都取得可喜成果,有的产品已经投入批量生产。中心医院规定所有的业务科室都要与国内、省内知名医院的对口科室或知名专家建立广泛的、长期的、稳定的业务协作关系,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和联系,定期请上级医院知名专家来院进行现场手术示教、学术讲座、专题讲课、技术答疑。通过实施这样的举措,该院不仅解决了棘手的针对疑难病症和重大手术缺少专家的难题,同时智力引进带动该院一大批人才的快速成长。

3.运用科学激励手段,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很多企事业单位都能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激励机制,给一流人才以一流报酬、一流待遇。**石化公司提出,让一流的人才获得一流的回报。为了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工作效能,他们规定博士毕业的高层次人才月工资最低50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硕士月工资最低2000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此外,他们积极建立两级专家队伍。目前已经评出20余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专家,单独发放专家津贴。**永大集团为了激励高层次人才,在人才进企之初就先给买一套住宅,并根据技术水平给予7至10万的年薪。对带有成熟高科技产品的科技人员,他们还允许其以一定比例进行技术入股。一汽**轻型车厂为了抓住关键人才,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了100名人才为企业“核心人才”,规定不管企业经济效益如何,这些人才的工资都不得少于年薪3万元。同时,厂里为了体现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价值,在企业非领导职务中建立三级主查制度,让他们分别享受厂级、处级、科级待遇。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针对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现有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启动了“优秀人才工程”,提出设备、经费、待遇向高层次科研人员倾斜,实现人才、设备、经费、待遇的有机整合。他们提出,每年在研究人员中评出10名优秀人才,除奖金奖励外,在市内为每位优秀人才购置一套价值在20万元左右的住房。远东药业集团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实施了高薪高职、技术入股、期权奖励等一系列激励制度。

三、主要问题及障碍性因素

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相比,目前**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主要问题

1.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市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比例偏低,尤其企业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少。从数字上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3%,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方面也是这样。我们一直自认为技能人才资源丰富,但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仅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1.6%,明显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见附表)

2005年全国及**市技能人才数量图表

此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2.高层次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从结构上看,高层次人才大多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只有一少部分在企业。据**市人事局今年开展的人才调查数据表明,**市所属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83.23%在事业单位,而在企业的仅占16.77%。(见附表)

此表由市人事局提供

企业是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有1/6在企业这种结构显然对建设创新型**极为不利。

从职业分布上看,高层次人才多分布在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就专业技术类人才来说,仅教育方面的人才就占1/3强。而在经济部门,特别是生产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则非常少。高层科研人才仅占高层专业技术人才的3%,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01%。

3.高层次人才层次和能力有待提高。我市被列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万余人当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为1831人,仅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7%。**市有不少大学、科研院所和吉化等中直大型企业,但院士级国家高端人才却一个也没有。**市被列为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近五千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仅为374人,占7.7%。严格意义上说,这些高层经营管理人才还仅仅是一个大体的人才范围和数字上的把握,即“数”的概念,而不是“质”的概念。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卓越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微乎其微。

4.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好,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0%左右的高层次人才认为自己在单位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而60%左右的人认为工作任务不饱合或无事可做;10%左右的人认为在单位根本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尤其严峻的是,近几年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市属单位流失到外地的高层次人才达220余人,其中多数是各单位的中青年骨干,包括各类专家近30人。流失的人才中,从专业分布上看,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和工程技术专业流失量相对较多,分别占流失总量的50%、32%和12%。

综上,目前**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突出表现为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另一个是即使以往认为储备比较多、目前相对占有份额比较大的人才也正变得越来越少,比如卫生类、教育类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障碍性因素

客观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弱。

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其开发和配置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就人才培养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地区,人才培养投入也就相对要少,那么产生的功效也势必要小。就人才流动来说,受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影响,在开放的环境下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不易留住人才而往往要成为人才的主要流出地。显而易见,**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客观上不利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主观方面:人才工作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

1.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重用人才的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调查发现,一些单位缺乏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意识,对人才重视不够,在选人、用人上感情用事多,重才、惜人、爱才不够。因不能被有效使用而导致的人才浪费问题比较突出。

2.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脱节。一些单位虽然比较注重培养人才,但挖掘人才潜能、发挥人才长处不够,培养和使用脱节。从整个社会上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人才培养不是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定向培养,而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几年来,我市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都存在很大的高层次人才缺口。但目前没有一套针对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科学工作机制。

3.人才开发的意识不强,开发投入少,作用小。主要表现在基层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意识普遍还不够强,没有树立起“人才投资为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基层企事业单位作为用人主体,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投入很少。人才工作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上没有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格局。

4.人才评价和激励措施不能有效落实。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和单位习惯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致使一些政策措施得不到实际落实。

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在全市营造人人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树立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意识。要通过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通过宣传,引导各单位树立人才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和事业发展关键要靠人才的意识,把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变成一种自觉。

2.强化培养,完善结构,提升高层次人才素质。一方面要根据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搜集数据,了解掌握全市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订单培训和人才培养,解决当前高层次人才缺口和人才能力、素质与现实需求不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着提升高层次人才层次、素质、能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实施“十百千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利用四到五年时间重点培养10名左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培养100名左右通过自主创业、带领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主;培养1000名左右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学科建设,重点加强我市学科、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省重点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善于搞科研攻关和技术攻关的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专家。要充分利用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东北之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及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高等学校松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振兴**老工业基地急需人才海外培养项目”等人才培养载体,提高全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管理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培养工、农、医、教育、文化、社科等十大类100名左右的学科带头人和附着于企业的100个左右创新团队。要全力推进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机械、化工、电子信息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到“十一五”末,全市要较“十五”新增高技能人才3.5万人,其中培养新技师不少于5000人。要实施城镇和农村创业人才及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1000名具有一定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城镇、乡村创业“小老板”和一大批扎根农村,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实施的高层次涉农技术人才。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高层次人才 “四位一体”社会化培养和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社会化培养和多元投入机制,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以及人才投入资金“瓶颈”问题。建立并完善单位、个人、政府、社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人才开发上的导向作用和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方面人才培养上的资金支持、倾斜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用才和育才两个主体作用。同时让人才本身分摊培养成本,并且广泛吸收社会支持、捐助资金。

4.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以科学的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的热情。要继续推行并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兼职兼薪及领办、创办企业的人才政策;要建立并完善以技术或创新成果入股的相关制度;要大力倡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鼓励企业以股权、期权奖励给有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突出贡献人才、实际应用人才、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处于爬坡阶段、攻坚阶段和起支撑作用的人才支持、扶持力度;要针对不同类别、层次人才采取不同手段,实施有效激励;要充分发挥政策杠杆、导向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

上一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下一篇:造价师 工程造价管理 第19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