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论文(共11篇)
1.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一
教师心得: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作品不仅能够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在羡慕、赞叹之余,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充分感受美的过程中萌发表现美的愿望,而且幼儿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并且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我在日常美术教育实践中有些粗浅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选择一些形式感强的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
如绘画中色彩明亮的、阴郁的、欢快的、悲伤的,体现鲜明色彩个性的作品;构图富于节奏,韵律的作品等等。如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以其新鲜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我们现在用的教材里就有许多大师级的作品如凡高的《星空》、《向日葵》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其次,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
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幼儿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花鸟、景物作品使孩子们逐步培养起从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如民间玩具、艺术作品欣赏等使孩子们从美术的各种表现方式中感受到各种形态的美。如在对《布老虎》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引导幼儿从形象、色彩、构思等方面进行理解。并对“布老虎”中强调虎头的形象特别是浓眉大眼及充满稚气的神态中理解到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所寄托的美好愿望。同时,布老虎的色彩鲜明突出,民族风味较浓,对幼儿了解民族色彩起了引发作用。
二、我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设计出很多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如在让幼儿欣赏民间剪纸活动,会运用语言交流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欣赏。我和幼儿坐在一起,共同欣赏作品,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用开放式的语言提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你在什么地方也见过剪纸,剪纸作品与绘画作品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说说有什么不同?在描述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充分欣赏交流,幼儿对剪纸作品的特点已有了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了感受美、理解。
有时为了让孩子对作品有些初步的了解,如在大班幼儿欣赏米勒的《拾穗者》时,先让幼儿模仿农民劳作的情景,让幼儿多做几遍弯腰拾稻穗的动作,从中体验拾稻穗时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感受,然后再出示《拾穗者》请幼儿欣赏。通过上述的直接参与,幼儿对作品和人物的形象、姿态、表情等的欣赏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幼儿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喜欢一件作品时,并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喜欢,他觉得喜欢就是喜欢。因此,可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有时在平常的绘画活动中会采取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在绘画活动中先画完的幼儿可以自由地把作品放在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角中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评议和谈论;整个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幼儿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便于幼儿把对名画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使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评价《星夜》时,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整体感受、理解整幅画,问幼儿:“你看整幅画后感觉怎样?”“你喜欢这幅画吗?”当时,有小朋友说:“画的背景很漂亮很特别”“天上的星星画的像烟花一样亮”说明幼儿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后,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一些浅显的色彩知识以及施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色彩潜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提高了审美趣味和鉴赏力。
2.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二
“观千剑而知其器”,欣赏是让学生对千姿百态的事物最好的感知,把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花、黄澄澄的果实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对其形状、结构、色彩进行剖析,以形象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绘画意识和艺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欣赏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可视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形象感染和陶冶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对其作出美丑评价和善恶判断,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新的艺术理念。但是,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中,还是重复“自由绘画,自由想象”,对美术欣赏不以为然。若学生感受不到大千世界中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凭空想象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美术技能技巧必然得不到系统发展。可见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人就生活在美术构造的范围中。如在学习《家乡的老房子》时,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向学生们诉说着家乡的历史,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见证了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我带着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探根溯源,因为只有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作美。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充满艺术情调地生活,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庆祝节日的情景,让学生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到在多姿多彩的节日里充满着数不尽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陶醉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尝到幸福的滋味,让学生理解到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作的原始动力。认识自然是审美的基础。如在欣赏《自然遗产》时,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心旷神怡,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又如在欣赏《维多利亚瀑布》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通过欣赏实践,学生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这优美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念头,个性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被破坏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环境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坏境的意识。
欣赏优秀的作品是欣赏活动的重头戏。在欣赏名画时,学生感受到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有惟妙惟肖的写实派,有耐人寻味的抽象派,还有挥毫自如的水墨画,体会到艺术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在欣赏天真浪漫、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时,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可让学生在欣赏中评析,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美、格调美、意境美和情趣美,共享人类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艺术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科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艺术的创作灵感。如在教学《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时,学生们欣赏到了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发明的杰作,对我国的古老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优美而坚固的古代建筑和时尚而华丽的现代艺术中,领悟到了古典美和现代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有的同学想建造鱼型的楼房,有的同学想设计水果型的汽车,还有的同学想设计可移动的房子等。在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具有梦幻色彩的太空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位学生说:“老师,太空的垃圾太多了,我要设计一个多功能垃圾处理器,给太空处理垃圾。”我想,这不就是学生的创作灵感吗?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吗?又如在《科学创造新生活》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水资源受到污染和浪费的图片。观赏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批判和建议。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同学说:“要有个污水处理器真好。”我就顺水推舟,提出质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污水处理器呢?”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意图和处理器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初步构思,再进行实践操作。欣赏活动让学生畅想未来,根据生活的需要,有意识地把艺术和科学融合在一起,大胆地构思,大胆地想象,创作出很多神奇的科幻画作品。其中黄文信同学创作的科幻画《未来垃圾处理厂》荣获第十九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少年科幻画二等奖。
3.美术欣赏教学要回归美术之路 篇三
关键词:偏离;欣赏习惯;视觉感受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作品欣赏,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审美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审美愉悦,激发创造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但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美术欣赏往往容易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偏离了美术的特点。因此,美术欣赏要回归美术之路,重视美术做为视觉艺术的特质及美术作品直观性、可视性、形象性的特点,尊重视觉感受,增进美术欣赏的美术性,走出美术欣赏的盲区。
一、大众的赏析习惯与评价标准的偏离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普通受众关注美术作品喜欢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轶闻趣事,很少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学校美术欣赏的课堂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醉如痴,为了一些内容争得面红耳赤。但教师主导的、学生探究的内容却离美术甚远,一些情节探讨,一些文学性的描绘被当作了欣赏的主题,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看起来效果良好,实则远远的背离了美术欣赏的本质。邓兆吉在他主编的《美育心理研究》中指出,美术欣赏往往“侧重于对美术作品内容、情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的品评,习惯于从社会价值角度去评价美术,把美术的主题、情节提到显著而重要的地位……”以为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作者生平就了解了美术欣赏的全部意义,把美术欣赏混同于看图作文、故事会。评价者也多喜欢用其它课共用的评价标准从课的整体效果、结构层次、德育渗透来评价一节美术欣赏课,而忽视美术做为视觉艺术的特质及美术作品直观性、可视性、形象性的特点,努力挖掘课中非美术的东西,以此确定一节美术欣赏课的优劣。
二、不良欣赏习惯的形成,使美术欣赏走进死胡同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众的赏析习惯同自己的生活和利益密切联系的,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大众口味,或满足其娱乐需求,或成为其它课(如语文、历史、政治)的从属课。在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时,多数学生会把向日葵的形象当作一种辉煌、积极向上、温暖的象征。我想这不是学生的视觉感受,而是他们的经验,是被重复了千万次的向日葵的特定形象。这种特定的经验根深蒂固,梵高作品强烈的情感被掩盖了,有些人甚至主观臆想,梵高正是借助了向日葵执着向阳的精神表达了他精神的执着,这样以文学的理念去解读美术作品是可怕的。看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吧,扭曲、狂燥、不安分。他强调的是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 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向日葵可以这样画,树木、花草、天空、白云、乌鸦、自画像都可以这样画。
梵高的作品尚有形象,形象还算真实,毕加索、蒙克的作品中的形象如此“丑陋”我们又如何去进行审美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作品中少有形象,我们又如何入手呢?如果我们从习惯的方式入手往往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道而驰。遇到这样的作品必然会茫然不知所措,弄不清这样的作品如何着手去欣赏。
三、尊重视觉感受,增进美术欣赏的美术性
“水有源头树有根”。虽然我们不提倡一味的追求学科本位,不主张把艰涩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按照培养美术批评家来上欣赏课,但美术作品由空间面来,由视觉而来,由色彩、线条、笔法、布局而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得从视觉感受出发,从美术造型语言出发。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点方法,概括为四个步骤来与大家商榷。
1、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美术作品带给欣赏者的第一感受是视觉感受,它是由作品的色彩、形状、面(体)积、质感、构成形式等带来的直接感受,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最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如柯勒惠支《暴动》的力量、董希文《开国大典》的庄严、齐白石《虾》的情趣。让学生从视觉角度谈出感受要比凭学生经验来判断有效的多。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能看到的东西才会触发视觉感受,学生能看到的无非就是形式和内容。从形式而言,就是画面上点、线、面、形、色、笔法、布局等美术语言的处理,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内容比较具体的作品,还可以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环境、光线等因素是如何创造出这一感受的。如:《呐喊》中颤动的、旋转的、盘绕着向上的线条,血般猩红的天空、云彩,骷髅般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作品给人以凄凉、恐怖之感。这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对作品表现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3、你能“猜”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吗?作者给我们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必然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和观念,由于学生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同作者有相当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带领领学生认真研究作品,从作品中去寻找、去体味。围绕作品适当地介绍一些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等。这个环节使美术欣赏从形式层面走向了精神层面。
4、你喜欢这样的画吗?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决不能将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这个环节是审美的最高层次。
综上所述,欣赏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从解构到审美地去欣赏美术作品。所以我们美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美术课程负责,对学生素质教育负责,克服美术欣赏教学的功利性、低俗性,真正释放美术的光茫。
4.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反思 篇四
来源: 发表时间:2011-1-14 19:27:54 访问次数:2326
中学美术欣赏课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观。但想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对欣赏课感兴趣,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研究的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课前学生收集资料、用文字形式谈谈作品感受等。虽然课堂效果比较好,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慢慢的进行摸索。用心上好美术课——美术教学反思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特别是在跨入新世纪,接受新教材后感觉上课越来越难,对美术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春天的畅想》这一创作课里,教具是教师的范画,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准备了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及各种形式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学习并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一些作品的特点,为学生进行创作绘画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学生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同学们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孩子们的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喜欢色彩,有的学生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学生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作业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画中闪光的东西。课程标准是新的,学生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任重而道远。
在学习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课《绿洲》时,这节课是以学习“ 造型·表现 ”为主,结合 “欣赏·评述 ”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感觉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对应分析,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些技巧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发散性思维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发散性思维,培养审美个性,审美意识.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学习《绿洲》的教学中,我出示自己的两幅环保作品,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我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河水被污染了,鱼儿变成了白骨;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画面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画面,空气被污染了,树木砍伐光了,沙尘暴的肆意倾掠;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对作品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接着问:“看了作品后,我们的内心都会有自己的一片绿洲,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 ? 你会画成什么样 ?”,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参与意识都想来说出自己心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会怎样去表现他。有的认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的说绿树成荫,鸟儿飞,鱼儿游,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玩耍;有的说只要是自然的不被污染的都很美;有的认为蓝蓝的天,绿绿的水„„。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位同学尝到了跳着吃果子的乐趣。可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审美意识。
二、鼓励发散性思维,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高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他们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如果老师人为地打破这种因果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陌生和惊异,从而促使他们探索这种“不可能”现实的奥秘,或创造者的意图。我们从赏析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绿洲》入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有的认为画的是一种客观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反透视的桌面上,立着三棵树;有的认为云彩部分有的画在树前,而有的画在树后去了;有的认为更奇的是天空与大地的距离太小而显得非现实;有的认为沙漠里怎么会有桌子;有的认为树怎么会长在桌子上,云怎么会在树上„„等很多与正常逻辑关系相反的画面,充分活跃了思维。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出一些 “形象要素 ”(树、白云、沙漠、桌子),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组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
其次是教师综合分析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整体分析评价作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陈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给学生五分钟的思维拓展时间,运用空间重组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
三、鼓励发散性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和表现。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愿意积极尝试与借鉴新奇、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有意图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传递环保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有效性的探索,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发挥。
第二、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作品结果。完成一张好的作品固然重要,但在完成作品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探索和创造更为重要。
第三,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能使更多的学生作品标新立异,画面中充满着成人眼光中的“怪异”,而这种怪异正是创作的灵魂。
5.美术欣赏教学和审美评价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是颇受高校重视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审美和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美学 欣赏教学 审美评价
美术欣赏活动是欣赏主体与客体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中之所以含有感染力量,是因为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蕴含着人的最珍贵的特征――人的自由创造;另一方面,美并不是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去感知的。因为人有不同的层次和修养,所以他们对美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欣赏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会显示出多样性。
一、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容纳学生(主体)对美术作品(客体)审美的多样性,并正确地加以引导,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由于美术作品固有的审美价值,学生对其的感知与体验必然表现为评价性。只有经过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被认识和理解。当然,这里的评价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再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等。但无论是哪方面的评价,要使其评价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吻合,我们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美学理论知识。
从教师的审美评价角度讲,评价除了要充分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之外,评价的本身还要能引起人的美感。要使评价具有美感并能感染学生,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文化修养。比如,教师在讲形式美时,当谈到物质材料所产生美感的时候,引用美学家桑塔那耶的一段话:“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用大理石砌成,王冠不是用黄金制造,星星没有了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在这里物质材料的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刺激我们的同时,它的形式美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理解作品审美价值的主要途径,尽管教师的评价无须表现出权威和终极性,但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评价标准与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教学中,作品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依赖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逐渐使学生的评价标准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吻合。很显然,学生评价标准的提高要经历一个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并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过程,即在欣赏中不仅能感到作品的美,而且要了解它为什么美,再用这一“为什么”去感知其他作品的美。为了使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更多地渗透美学知识(在中学的教学中,则可以较为深入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高校的审美意识。美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则需要更系统地、辩证地、理性地去讲授和引导)。比如,在欣赏阿格桑德罗斯的雕塑《拉奥孔》时,学生对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认可的,许多学生都会被作者精湛而准确的形体塑造感染,尤其会因作者对拉奥孔父子三人被巨蛇缠身时,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精确塑造而感到震惊。这时学生的认可其实是指对作品的形体美而言,他们体会到的只是作品形式产生的美,是被艺术家高度的艺术技巧所打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作品形式进一步分析之外,还要在讲述作品内容时着重谈到悲剧给人带来的崇高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美的类型除了优美之外还有崇高美和悲剧美。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进入审美的空间,去思考和分辨。如果这时,我们带领学生去欣赏抽象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学生便不难体会到它的美感了。艺术家通过恐怖的形象、伤感的色调、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立体主义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了悲剧的震撼力。如果学生仅从优美的角度去欣赏,是感受不到这种美的。这时教师再结合这种美感去进一步分析作品的形式美,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不难想象,学生这时对作品的审美评价要完整得多,更容易自觉地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在一起去感知和评价。当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时,如果只谈他的写实主义和画面上父亲脸上布满的皱纹、半干开裂的嘴唇和迷茫而又带着渴望的目光,以及长着老茧的手指、陶制的大碗和耳朵夹着的用过无数次的笔,而不谈作者对“衣食父母”的无限热爱与崇敬,这便是肤浅的。或者谈到了作品所表现出的农民勤劳善良和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而不提及美与善的关系和美与真的关系,那么,我们欣赏的深度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美学知识掌握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学生审美价值的水平,也决定一节美术欣赏课的质量。美学知识是人的审美评价发生质变的根本因素,是欣赏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目前很多中学由于“应试教学”,而对素质教育有所忽略,笔者所在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是中学美术教师,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美学知识和修养,才能担负起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的任务。在高校美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直接深入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如美的类型、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美的辩证关系等),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美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席勒曾说过:“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上的作用,学习审美是提高审美教育质量的需要。
俄国宇航之父季托夫曾说:“一个不懂得艺术的工程师是蹩脚的工程师,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做设计师;一个缺乏诗情画意的学者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的生活领域都出现了美的要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评价都需要美学知识来引导。在未来的社会里能进入大学深造的人可能是大多数,我们不应该让他们的美学修养方面成为空白。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6.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六
卫凯
【摘要】小学美术课欣赏教学应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应强调欣赏与动手相结合,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培养创造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文精神自主体验引入多媒体激趣参与主动多思赏做结合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从不同的方面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例如学习苏教版第4册《青花盘》这一课时在欣赏请青花盘的图片资料时简介青花瓷:青花瓷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珍品,洁白的瓷和深沉的青蓝色,对比鲜明而又色调单纯,显得朴素雅致、清新自然。瓷器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同为:‘CHINA’,可见,瓷器是一种代表中国的艺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从认识瓷器开始。使学生练习绘画了各种图案的青花盘,提高了绘画能力,又增强了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并以此为自豪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多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1、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欣赏效果。
美术欣赏教学,其中内容浩如烟海,而且跨越古今中外,因此以前的美术欣赏课,需要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和画图纸多资料,还有言不尽意的感觉。现在有了多媒体电脑教学,欣赏时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操作鼠标或键盘,欣赏资料就在显示器上出现,再通过传输送到银幕上,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当你欣赏风景画,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静止状态下的各个部分的景物组合构图,而且可以作动感显示,让部分景物如河边的大树在风中飘拂枝条,荷叶上的青蛙在鼓着腮帮“呱呱”的叫,而其余的景物如水中的鱼儿,小船上的顽童、蓝天、白云、太阳等等景物则仍然是静止的。另一种显示方式是用视频录像的方式设置一条观赏路线,晴空万里下一小童画着小舟在河里徜徉,河里鱼儿 嬉戏,青蛙歌唱,岸边风拂垂柳,令学生仿佛如临其境,人在景中,自然有了表现的愿望与内容。
2、欣赏要让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滋有味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在三年级《海洋生物》中,首先问:你知道海洋里有哪些生物?学生描绘出知道的一些海洋生物,这时,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一段拍摄的海洋生物资料,学生就会很投入。首先就是设问激起了学生欣赏的欲望。欣赏短片感受可就更深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也有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3、欣赏必须要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自己多思多想不少欣赏课中,只听到老师的介绍,把学生当成容器,不断的往里塞,最后,教师讲得嗓子冒烟,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学习没有半点效率可谈。其实,他们忘了,美术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它对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能让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遐想,每个人的想象又各不相同。正是这种“胡思乱想”,才有利于加深对范作的感受与理解.并且,这种感受、想象、理解不是教师能代替学生的,必须是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如何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人,多思多想,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呢?首先,在备课时,要摆正学生、教师、欣赏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观念。其次,是根据欣赏内容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如:在三年级的《纸版画》用百分之六十的时间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质疑、思考,逐步地在这几步的反复中,理解了纸版画的要素、含义,懂了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制作步骤,明确纸版画了的类别等知识。这里教师要做的是提出一个大问题:通过纸版画欣赏,你想了解哪些知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让学生讨论时,必须要有问题可讨,全班同学都按自己的实际想法来论,学生就能自觉积极参与。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具有优势。
三、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实践——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培养创造力。当前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分为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欣赏课就是看加上说,于是在许多欣赏课上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体验作品,而这手的体验就要靠“实践”也就是动手来完成。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欣赏全方位的体验及当时作者的意图,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创造出新的作品。如在讲苏教版第7册《美丽的鞋》时学生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鞋子的图片,画出了生活中的各类鞋子,也通过想象设计出富有创造力的新奇鞋子,在接下来的第3节课就带着跃跃一试的心情动手将画出的鞋子图画用各种现成材料制作成立体模型,有的用彩色橡皮泥捏,有的用黏土做成跟真鞋一般大小,还有的用彩纸折、剪、贴完成,在动手做中完成了梦想,体会了乐趣。
小学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课程。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
参考文献:
7.高校美术欣赏教学管窥 篇七
美术教育通常是从“理”和“技”两个层面进行;所谓“理”是指对美术史和美术技法理论等知识的学习;“技”则是对各种美术门类的技法、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如: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等) ;美术欣赏课是直观性、综合性、愉悦性较强的观赏性课程。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各国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器物等进行欣赏, 进而对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结构、造型特征、色彩语言等进行分析, 从中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获得对美的感受, 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与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因此, 美术欣赏不仅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而且也是非美术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美术知识, 欣赏和享受美的主要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那么, 如何在当今科学技术和资信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 通过美术欣赏的形式, 使学生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去了解和把握作品的知识和内涵, 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审美感受显得尤为重要。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当前, 由于我国的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各方面仍处在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下,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山区等, 这就直接导致思想意识、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极度不平衡, 以至直接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整体发展;加之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 真正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仍举步维艰, 因此, 这也使高校生源素质不均衡, 给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造成了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由于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 以及对美术教育在认识上的偏差, 美术素质教育一直重“技”轻“理”, 把素质提高当作单纯的绘画手艺学习和技巧训练, 对美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欣赏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美术学习在人们的心目中无非是写写画画、涂涂抹抹, 而美术教育中人们对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等缺失更多的人文关怀, 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创造力不能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 从目前诸多版本的教材来看, 则又多以文本教材的知识传授为主, 图片资料较弱, 即便是配有图片资料的欣赏课教材也因印刷质量太差, 幅面太小, 有的甚至仅是黑白效果图片, 使学生不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应有的美感, 更难领会到作品的独特意味;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大多只停留在对文本的文字概念上, 当他们面对实实在在的美术作品时, 文本上所获得的概念认识就欣赏而言, 所取得的作用则微乎其微, 充其量不过是把别人嚼过的东西再嚼一次罢了, 对作品的欣赏和判断仅停留在粗浅的认识水平上。
第三, 美术欣赏的内容多种多样, 形式丰富多彩;美术欣赏教学更应如此, 通过各种渠道, 多种方式 (如: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等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 , 使学生获取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吸引力, 也才更加充实与完善。然而, 就目前的情况看, 许多地方的社会文化资源却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潜力更没有充分地被发掘出来, 美术欣赏教学仍处于单一的课堂教学状态。
科学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改变, 如何在当今资讯传媒高速发展、各种视觉影像充实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各种有利条件, 选取健康有益的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 这将成为当前高校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众所周知, 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 是视觉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任何艺术创作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技法、工具材料等, 这就决定其欣赏方式各不相同, 正如孟子所说:“口之于味也, 有同嗜焉, 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音乐通过声音和音符来创作, 靠耳朵去欣赏;文学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用大脑的想象力达到欣赏的目的;影视作品则是通过文学, 戏剧、摄影、音乐、美术等多种综合艺术来表现, 也综合了人的眼、耳等多种器官来欣赏;美术作品是通过各种材料, 以点、线、面、色彩、形体的方式来营造节奏的变化、优美的韵律等来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 通过眼来达到欣赏的目的。中国古代的“以形写神”“以形媚道”“气韵生动”等都是以通过骨法“用笔”“置陈布势”等传达出形象的神韵;西方则是以笔颜色、解剖、透视等来反映画家所看到的真实物象, 这一切都离不开用眼去感受;因此, 美术也被称为“看”的艺术。美术欣赏必须通过观看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仅靠文本上文字的描述、概念的堆砌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欣赏的, 因为, 鉴赏判断并不是知识判断 (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践的) , 因此, 既不是以概念为基础, 也不是以概念为其目的。只有直接面对作品进行直观感受, 通过观看甚至触摸, 欣赏者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展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快, 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 美术欣赏教学在以文本教材作介绍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以大量的美术作品和优质的印刷复制品做直观感受, 充分发挥其观赏性特点, 美术欣赏教学才能达到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精神产品, 它凝聚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所思所想, 是艺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并通过特有的结构方式和技术方式使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得于外化;美术作品中画家的思想感情外化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语言、点、线、面、色彩等来实现的。在美术欣赏中只有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欣赏才显得更加完整, 对作品的理解也才更加深入全面, 而分析的主要内容其中大部分就是围绕着作品外化的形式要素而进行的, 对此, 克莱尔·贝尔是这样说的:“在每一件作品中, 以特殊方式组合的线条与色彩, 以及一定的形式和形式的关系, 唤起了我们的美感。”“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需要的不是别的, 而是对形式、色彩的感觉和对三度空间的知识。”虽然, 他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之处, 但它也掘示出美术欣赏, 只有文字概念或者仅有简单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 还应该介入到对作品的形式、色彩等诸因素的分析之中去, 如此对作品的欣赏才更完满。
美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文化的载体, 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一件作品的产生、一种风格的形成, 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它们更是时代的产物。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曾写道:“有一种精神的气候, 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由于这个作用, 你们才看到某些时代某些国家的艺术宗派, 忽而发展理想的精神, 忽而发展写的精神, 有时以素描为主, 有时以色彩为主。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对此,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凡有美术, 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 故亦即国魂之现象, 若精神递变, 美术辄从之以转移。”因此,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念, 对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是大有帮助的。美术欣赏教学更应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充分发挥美术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 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风俗习惯等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 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让美术欣赏成为学生文化养成的重要形式。
而作为教学, 对典型性、经典性和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选择经典艺术作品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研究对象是十分重要的;经典作品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各个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习惯, 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智慧结晶, 它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和筛选, 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杰作。这些伟大作品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样式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足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审美感受, 增长和丰富人们的知识结构;美术欣赏教学正是通过这种对经典作品的欣赏训练,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 文化修养随之不断提高, 心理结构不断丰富, 对艺术的感觉更加精细深入, 以至在欣赏时能分辨出不同风格类型和作品的美丑, 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当今, 传媒技术飞速发展, 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日新月异, 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我们处在一个图像化的时代, 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视听习惯, 形成新的视觉文化。作为当前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美术教育课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 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充分发挥其综合性、观赏性的特点, 不断改变和完善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 借助先进的现代传媒技术, 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 拓展思维、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 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 艺术素养也得到不断提高, 这是当前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
通常, 在美术欣赏中, 观赏者对作品的喜恶往往只凭自己的直观感觉去判断, 欣赏水平随着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高低、心理结构的不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的程度可以差异很大, 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无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 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一句话, 完成任何作品和判断任何作品所需的巧妙和敏捷, 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 对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进行训练和启发, 以丰富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结构, 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因此, 我们应适当改变以往宽而泛的铺陈式教学模式, 采取既有简单的普遍介绍又有重点欣赏相结合的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教学方法, 着重加强重点欣赏的知识性和综合性,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从欣赏一幅画或了解一个画家开始, 扩展到与之相关联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 综合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图片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审视、感受、比较作品或画家的整体风貌,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把各种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一节简单的美术欣赏课拓展成由多个课时、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和手段组成的教学欣赏活动。基于此, 就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
第一, 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 加强和加大与之配套的优质复制品的建设力度, 使美术欣赏教学以“看”为先导, 多“看”为主要手段, 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审美注意, 增加对作品欣赏的兴趣;否则, 文字的概念和劣质的复制品, 只会削弱学生对美的感受, 对美的判断只能从概念到概念, 人云亦云而缺乏独具个性的感受, 并落入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学生则“制造”成缺乏个性的“工业产品”, 这无疑是艺术教育的悲哀。因此, 改变只注意知识传授而忽视对作品直观感受的教学方式, 是美术欣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二, 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观赏性和愉悦性特点, 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美术欣赏不是美术史论课, 虽有联系, 但各不相同, 一个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另一个则是面对作品作审美感受, 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因此, 教学形式的可视性和愉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过程,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熟悉的经典作品和一些学生广为熟知的画家作重点介绍对象, 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 借助先进的传媒和多媒体手段, 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做集中深入的欣赏活动。如以梵高为例:梵高是后期印象主义伟大的画家, 他的作品早已被人们广为熟知, 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他那强烈的色彩对比, 躁动的笔触, 炽热的情感表露……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当学生对梵高的作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 就进一步以梵高为基点拓展开, 收集和整理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 如前期印象主义画家以及他同时代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 乃至印象主义音乐作品 (如:德彪西的音乐作品) , 以及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等, 以影视、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进行直观的全方位的反复感受和比较, 最终对梵高其人其画从感性上和理性上有一个全面完整、形象生动的认识, 并作出各自独有的判断;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一方式, 使学生感知、想象、情感融为一体, 把各种知识联在一起融会贯通,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三,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文化资源优势, 让美术欣赏教学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 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美术馆、博物馆和丰富的民间美术以及生活周围的各种时尚设计等都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和内容。美术馆展出的作品, 虽大部分作品均称不上经典之作, 但也可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以增加学生对审美感受的实践;博物馆的藏品,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有的更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面对它们学生将获得无尽的文化熏陶和审美享受;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展示各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 到民间去收集和整理各种民间艺术, 是学生学习和领略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而选取生活周围的一些时尚设计作为欣赏内容, 则更加使学生感觉到艺术就在身边, 是学生体验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最好注脚。通过对以上各种不同艺术的欣赏,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欣赏教学将更加完善, 教学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
8.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篇八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内容之浩繁,时间之悠久,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课余生活的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泛泛的课堂教学,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人手,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审定外部的形式,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可以结合活虾,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而似乎是“活”在水中,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运用的好,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形态各异,虽然雅拙,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让学生兴奋不已,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要让学生明白,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利用学生的新奇感,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生成能力,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总之,在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爱美,领悟美的殿堂。
9.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九
浦东新区石笋幼儿园
朱军妹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內容。其中美术欣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审美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由于对美术欣赏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绘画和手工教学,而忽视和轻视美术欣赏。在幼儿园中,纯粹的美术欣赏活动几乎没有,即使有那么一两节欣赏课,大多也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认为幼儿园只要教给幼儿一些画画、手工的简单的技能技巧,让幼儿自主绘画发展其创造力就可以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的底蕴不深,知道美术欣赏的重要性,但对美术欣赏活动却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在农村的一些幼儿园,对美术欣赏这块内容尤其不重视。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我们认为,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对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生活、激发幼儿对美术表现的向往与追求是大有好处的。
近两年,我园通过对陈鹤琴先生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及南京艺术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根据幼儿园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初步研究和探索,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注重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能力,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美术欣赏教学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作用,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
幼儿美术欣赏的内容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建筑艺术、儿童美术作品和自然景物的欣赏,根据我园“民俗民风教育”的总课题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欣赏的内容。
1、民族艺术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内容
陈鹤琴先生说:“我所要讲的爱国家,是要爱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光荣历史......”,每个国家的艺术都具有民族性,比如我国的水墨画、民间剪纸、各地的代表性建筑、工艺作品中的陶瓷、民族服饰、京剧脸谱等,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丽的明珠。从小让幼儿接受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从书本上、网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再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年龄特征和各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关的欣赏内容。
如小班,我们选择的是一些形象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如《漂亮的灯笼》、水墨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美丽的树林》、《有趣的剪纸》、《我评京剧脸谱》等。中大班阶段,我们选择了《金山农民画》、《少数民族服饰》、《京剧脸谱》、《北京的建筑》、《家乡的牌楼、桥和茶楼》以及一些大师的水墨画、山水画等作品,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美,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熏陶,奠定其初步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从而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
我们以欣赏名画作品、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景物为主,注重选择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园地处农村,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利用。每当春意盎然的时节,教师们带领幼儿欣赏鸟飞蝶舞、小桥流水、翠柳、桃花和梨花;当秋天来临时,带幼儿欣赏成熟的水稻、果园里的桔子、农民收割水稻的情景等,使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无限风光,丰富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中大班的欣赏名画内容中,我们选取了我国吴冠中的作品《小鸟的天堂》、《瀑布》、《雨后丛林》,徐悲鸿的《马》,密莱的《盲女》,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米勒的《伏乐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又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梵高的《向日葵》和《星月夜》,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等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非常适合给幼儿欣赏。
二、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1、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欣赏活动开始时,我们老师不是急于做讲解分析,因为这样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其次,注意不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教师必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教师意想不到的东西。
再次,我们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在对作品某些特色作感受和体验时,幼儿往往受固定画面的限制,不能比较。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欣赏修拉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点彩画,尝试点彩作画,我们下载了修拉的多幅点彩画和其他画家的作品,通过比较,让幼儿自主发现绘画的不同方法,在尝试点彩作画时,幼儿的兴趣特别的高。
2、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新纲要》提出:“要让幼儿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通过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其对作品的欣赏程度与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如,在欣赏《京剧脸谱》后,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合作自制脸谱,幼儿完成作品后相互欣赏,跟着京剧乐曲,像模像样地表演起了京剧动作。又如,在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植物、小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在欣赏《小鸟的天堂》时,幼儿随着音乐,用舞蹈动作表演各种鸟飞得姿态;在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后,幼儿用棉签点彩的方法合作创作绘画草地和树林。
3、与其它领域的相互渗透
早在1928年,陈鹤琴先生就在南京倡导了“整个教学法”,主张将艺术科和各科联络,打成一片。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们能将美术欣赏较好地与其它领域相互渗透。如,当幼儿在欣赏一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时,可以运用具有相似情感表现的音乐作品欣赏、语言技术、肢体动作等方式,来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欣赏《盲女》时,我们配上了班德瑞的《迷雾森林》,这首抒情优美、舒缓的乐曲和《盲女》的意境非常的和谐,幼儿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生动的讲解,不由自主地边讲述画的内容,边用动作表演诠释对画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后,我们让幼儿欣赏歌手麦克莱恩的同名诗歌,当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朗诵时,幼儿都沉浸在画和诗歌既沉静平和又激荡不安的情感氛围中。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教师的发展变化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查阅艺术领域的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充电,充实了教师有关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教育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美术欣赏是我们不敢涉及的领域,一年里,有两位教师为区开放了美术欣赏活动,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也为其她教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树立了信心,更提高了教师开展美术教育研究的兴趣。
2、幼儿的发展情况
(1)幼儿的语言表达力、想象、审美、表达、表现和创造力都提高了。如,在欣赏我们古镇的牌楼等建筑后,幼儿会用绘画、剪贴、语言的方式来表现对家乡建筑的感受和理解。在欣赏《盲女》、《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活动中,幼儿对盲女和吉普赛姑娘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
(2)其它非智力能力也有了提高。如,有的幼儿在家里也会让家长找些名画,然后会给同伴介绍,不明白的地方会向老师提问;有的幼儿在旅游回来后,会把买的丝绸伞、扇子、蓝花布衣裳、陶瓷等带到幼儿园,给同伴欣赏,懂得了有好东西会和朋友分享的道理,幼儿对周围美好的事物也会关注了。这种好奇、好问的品质会对幼儿终身受益。
10.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十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喜欢欣赏菊花图,从中感受到菊花的千姿百态。
2、引导幼儿会用“开放”“五颜六色”等词描述菊花。
3、愿意动手创作,体验欣赏创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菊花,了解菊花的外形,知道种类繁多,颜色各异。
2、课件、视频。
3、实物:菊花若干。
【活动过程】
师幼儿一起说:“领略大师风采,感受名画魅力”
一、实物欣赏,激发幼儿的兴趣
T:秋天到了,好看的菊花都开放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好看的菊花。(请下朋友走下位置去欣赏)问问味道、看看颜色
T:小朋友们菊花是什么味道的?(香香的)什么颜色的?(黄色、白色)
T:菊花除了白色和黄色还有别的好看的颜色,我们一起来欣赏五颜六色的菊花吧!(观察菊花的不同花瓣、颜色)。
二、图形刺激,幼儿尝试用词汇形容菊花。
●观看图片——菊花。
T:菊花还有什么颜色?(玫红色、桔黄色)谁会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看?(五颜六色),菊花长的怎么样?那菊花的花瓣像什么?
●小结:菊花是秋天开的花,菊花的品种多,花形各异,颜色鲜艳。
三、认识齐白石,欣赏其的菊花画作。
T:小朋友喜欢这些好看的菊花吗?有一位叫齐白石的画家爷爷也很喜欢菊花,因此他创作了许多副菊花图,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T:画家爷爷画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有高有低)(三三两两)让幼儿做菊花高高低低、三三两两的动作,增加幼儿的情趣。
T:画的菊花颜色是什么样的?(红色、红色黄色白色相间)
T:齐白石爷爷画的这些菊花是什么画?
T:国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
四、教师示范
五、幼儿创作
T:请小朋友自己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画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
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菊花的美丽,让幼儿在创作中感受不同美术工具带来的乐趣。选材较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较高,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作品。
11.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十一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老师应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作出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二、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三、创设情景,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着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美术欣赏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07-26
敦煌佛教美术欣赏(教学大纲)09-25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06-08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11-04
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08-22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08-27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美丽的面塑》及教学反思11-22
中国美术欣赏作业08-08
论素质与美术欣赏07-16
民间美术艺术欣赏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