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与人民》说课稿

2024-12-31

《国土与人民》说课稿(13篇)

1.《国土与人民》说课稿 篇一

《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币的认识》,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的运用、教学程序的设计等五个环节来说明。

一、说教材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会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商品意识还是有的,因此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最后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身的编排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 等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功能。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情景图入手,在课上进行独立思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理解、掌握新知”。本节课我采用课件演示、实际操作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环境、搭设平台,让学生通过细心观察、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加上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这一理念呢?在设计教学时,我遵循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出规律,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感知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指出: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这个回忆过程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各个国家的钱币,拓宽学生的视野。指出:人民币上的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展示小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来认一认,并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3)出示不同种类混放的人民币,让学生根据材质和单位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4)开展购物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最终得出1元=10角,1角=10分。

(设计意图:在以上环节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让学生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进行复习,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评)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课堂,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国土与人民》说课稿 篇二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且,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处理

“工业与我们”标题下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宜采取“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如下调整: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过程、类型→工业的地位、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

1. 小组合作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 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工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1. 学会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互动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这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学会归纳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4. 学会探究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课件。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数码相片,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引入新课]课前老师请大家拍了自己房间的工业产品的照片,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而由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下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房间的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工业产品?

[小组讨论交流]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自己房间有哪些工业产品,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教师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大家了解了自己房间有各种工业品,那么在我们的教室又能找到哪些工业产品?[小组抢答]

[教师追问]这些工业产品又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的?我们以电视机为例,仿照P109图4.24“追根寻源”。

[小组抢答]参与电视机制造的生产部门。

(采用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承转]通过对我们房间及教室的分析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播放视频]“汽车工业的生产过程”(视频形象直观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组活动]结合视频介绍及图4.23“什么是工业”,讨论交流工业生产的三个阶段,体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活动]以课桌为例说明工业生产的过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课件出示多种工业部门]哪些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哪些是提供生活资料?引出轻重工业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课件下表]

(用图表形式边提示边回答并填表,知识脉络清晰,比较记忆。)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知道工业部门是由众多的工厂组成,你知道镇江哪些工厂属于重工业,哪些属于轻工业呢?[学生抢答]

(列举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谈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加深了对工业生产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的认识。且表演比课本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较易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师出示“2008年国内三大产业比重”图]结合刚才同学的表演,我们再看一幅三大产业比重图,这些都说明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占到了48.6%,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农业、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巩固]完成教学案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落到实处。)

[课外探究]安排探究内容:工业在镇江市三大产业部门中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3.《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说课稿 篇三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抗震设计是居屋工程设计重要内容,了解和掌握地震相关知识,犹有必要。文章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上好《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这节课。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0 引言

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交汇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和地震有关,题目是《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1 说教材

1.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由龚伟主编的《建筑结构》第二版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是《建筑结构》课程学习的重点,因为它涉及地震作用时对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对建筑结构后续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相关知识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1.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破坏现象,掌握地震震级与烈度、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②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具备基本的抗震知识。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建立忧患意识,树立房屋建筑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任的态度。

1.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破坏现象及抗震设防烈度。②教学难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2 说教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抗震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为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多媒体教学法:现在是资讯发达的社会,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最直观生动最感性的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以幻灯片课件的形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导入部分用的就是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地震的破坏效果会给学生以震撼,讲解地震相关知识时,就能够使学生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再如,在讲解地震震级与烈度时,首先播放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对比汶川地震的情况,再讲解授课内容,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提问法和归纳法 真正将教学演绎成“引”和“导”,而不是“灌”和“填”,那么提问法和归纳法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例如在观看完汶川大地震相关资料后,提出地震破坏有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听完学生的回答,再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知识。再例如,观看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影片资料时,提出为什么两次地震破坏程度截然不同?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引入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

2.3 系统讲授法 学生初次学习结构抗震,对地震知识了解甚少,很难理解相关地震名词,系统讲授法,能给学生最专业的理解。

3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本节课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我安排学生的学法如下:①计划学习法:预习、听课、作业与复习。②合作学习法:在讲解地震的破坏现象时,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练习法:运用恰当的时机,让练习在课中成为辅助手段,对教师验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练习中还能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提高其对集思广益的认知。本节课在课本局部地震烈度区划图上,让学生查找老师指定的任意城镇基本烈度会使学生获益非浅。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部分(5分钟) 用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时现场出现的情景,引入本课的主题。

4.2 主体部分(35分钟)

4.2.1 地震的破坏现象:针对前面观看的新闻纪实片,提出问题:地震破坏时,有哪些破坏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全班分4组,根据对影片的观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此构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听完学生的回答,最后对地震的破坏现象归纳总结为3种情况:①地表的破坏: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滑坡;②建筑物的破坏:房屋倒塌、地基失效;③次生灾害:水灾、火灾、污染、瘟度,同时交通、通讯中断,医院、电厂、消防无法正常工作,加剧地震救灾的困难。

4.2.2 地震的成因:用系统讲授法详细讲解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地层塌陷引起的陷落地震和岩层断裂错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重点,介绍相关地震名词: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中区、纵波和横波。构造地震:由于地质运动日积月累在地壳内形成很大的应力,最终就会在地壳岩层最薄弱处发生断裂错动的激烈运动,这种运动传到地面就表现为地震,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地下岩层断裂错动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邻近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震波传播时使岩层每个质点发生往复运动,这种运动会出现与振动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和与振动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

4.2.3 地震震级与烈度: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新闻: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九江瑞昌地震破坏程度远远小于四川汶川地震?通过成绩加分鼓励学生举手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激起每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能力。然后,归纳总结:主要原因是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不同。最后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进行系统的讲授:震级好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好比炸弹爆炸后的破坏力,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而烈度却有好几个。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2.4 抗震设防烈度:用系统讲授法讲解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即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然后,现场要求学生在书上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查找指定城市的基本烈度。

4.3 小结部分(5分钟)

4.3.1 总结本节课基本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地震的破坏现象: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以及地震的成因,地震震级与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等主要基本内容。

4.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下面我将按照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

・解读教材◆

本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学会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学情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虽然小,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但是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有比较感性的认识。根据我课前调查,所有同学都和父母去过超市,看到爸爸妈妈付过钱买东西。对于人民币,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本节课的目标是利用白板教学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设计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直观地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角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2、在白板环境下,通过观察、思考和小组操作,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并进行热爱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思想教育。

下面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学法◆

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演示,促进孩子们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本课教学时我将注重从具体的有趣的实物中,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在活动中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购物中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为了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我将制作一个白板课件,准备一些商品实物,学生准备一些人民币。

二、交互式白板在课堂中的应用和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来说一说,我是如何将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融入到我的教学过程中的,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来实现: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的引用,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之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许多素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出示超市购物图◆,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

(二) 探求新知,加深理解◆

学生有了刚才的初步感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我分以下几步来教学例题。

传统的教学呈现的知识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学例题时,我先用课件出示1元及以下的各类硬币和纸币◆,“这些人民币你认识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利用课件展示出来。接着,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此处我做成一个活动框◆,让学生自己上来利用鼠标拖动人民币图,感受多媒体的神奇,同时也让他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介绍国徵这个环节时,我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功能,将整个屏幕灰化,从而突出显示人民币左上角的国徵,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个环节的第2个知识点:认识1元=10角时,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下改革,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小猪的红包里有10张,而小狗的红包里只有1张,所以小狗委屈地哭了◆。

儿童的正义感被激发,他们内心充斥着对弱者的同情。我及时设疑:老马爷爷分别给了它们多少钱呢?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冷静思考,跟着电脑的出示一起从1角数到10角,从而帮助他们认识了1元=10角◆。

这种童话形式的呈现,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凭空想像、语言苍白、学生难以理解的瓶颈。有助于帮助学生对1元=10角的理解,同时为认识1角=10分埋下了伏笔。

在认识1角=10分后,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音乐视频◆。

1分钱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极少用到,所以儿童对于1分钱相对比较陌生,但它却是人民币的单位,是目标教学中儿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此处我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对于1分钱无足轻重的尴尬,利用多媒体演示儿童熟悉且喜闻乐见的《1分钱》歌曲视频,()在朗朗上口的歌词中对学生进行拾金不昧的美德教育。同时,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感观及视觉疲劳,为接下来的高效学习打下基础。

(三) 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孩子们对于1元及以下面值的人民币已经认识,同时也理解了1元=10角、1角=10分。然而,传统的教学中过多的习题练习,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我在多媒体环境下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情境,呈现习题、改变练习的形式,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个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小朋友,这些玩具都有价格,你会将它与相对应的人民币用线连起来吗?请一人小朋友上来点。点对了后,电脑中会出现掌声,让孩子十分高兴。

第二人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三个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从1张5角、2张2角、5枚1角中拿出5角,鼓励小朋友想出不同的拿法,对每种拿法都要组织学生评价。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四个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想一想: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

引导他们思考:全部用1角的人民币要拿几张?全部用2角的呢?付5角钱可以吗?用几张?

最后是一次数学活动。“想想做做”第4题。

(多媒体出示货架)小朋友,你们想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情趣高涨,气氛相当活跃,此时我利用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让整个活动组织得热烈又不失控。( 多媒体出示购物要求)四、总结延伸、欣赏提高

最后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欣赏1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技术回眸、实效检视◆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动态演示的功能,将知识的呈现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丰富的贴近生活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又有助于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而电子白板的运用,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深入学生的脑海。

以上说课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5.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篇五

乔田万家小学吴廷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这种意识还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进行各种人民币的兑换练习,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经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过程。

②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③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接受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3.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4.教学难点:弄清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5.教具学具: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保护和不乱花钱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汗水挣来的,要学会合理花钱。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多种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吗?谁还记得,你买过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充分表述之后,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更便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1)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我首先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猜猜老师拿的信封里装的是什么?(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用“考一考”的形式,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认出是多少钱的。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数字、图案、大小等等几方面来说。(设计意图: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人民币。)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2角和2元的人民币同时出示,让学生说说怎样区分它们。(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两种人民币现在不是很常见,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我让学生比较记忆,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它们。)

最后,我用抢答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首先教师提出把这些人民币按照元、角、分来分类的要求,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迅速地分一分,让一个小组在磁力板上分,然后订正,归纳总结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分类整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让学生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学习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学习1元=10角、1角=10分 首先我和学生做换钱的小游戏:“老师这儿有1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角的零钱,想一想,你应该给老师几张1角的?如果换成2角的或5角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了1元=10角,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接着老师问学生:“谁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呢?”指名回答(板书1角=10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首先用换钱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进入数学世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主动的获取知识。)这一环节比较难,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走进各组共同参与引导。当学生能答对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1)课后做一做

(指导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订正。)(2)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购物的游戏,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轻轻的倒在桌面上,现在请大家用这些人民币想办法凑出5角钱,来买老师手里这个棒棒糖,看看谁能拿得又快又对。(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拿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同学们能准确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用游戏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人民币的用处是非常大的,而且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能损坏人民币。

这节课,同学们有那些收获呢?(我们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1元=10角,1角=10分。课后我们和爸爸妈妈再做一做换钱的游戏,进一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在这节课中,我就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清明小长假都干什么?这些地方都要用到钱。”随之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结合情境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是怎样认识各种人民币的,摆一摆,把人民币进行分类整理等。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6.《国土与人民》说课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3 课第2 框安排的内容。本框框题是《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它是第三课的落脚点,是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总结,体现了本单元主题,即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同时,本框还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本框关系到学生对第二单主旨的理解程度,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所授的是东乡三中高一四个平行班的政治课,由于这里经济、文化、教育等水平都比较落后,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缺乏思维拓展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实际。这里的学生普遍朴实,对一些政治问题充满好奇,展现了十足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年龄和缺乏知识及理性的思考,对政府的一些灰暗现象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全面详尽的事实,引导学生理性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框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学会用案例分析政府的表现,提高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来学习政府工作原则,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让学生观看短片和例题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进而增强对政府的信仰,支持政府的工作。

四、重难点分析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存在的依据,对人民负责原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感。因此,我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本框的教学难点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当前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看到或听到少数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时,容易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产生误解。

五、教法和学法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不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诗歌、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背诵”向“理解”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嫁接能力。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对教材进行整合,将课本39页第一目《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这个材料换成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图片(3月5日)和文字(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今年两会上政府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与39材料问题一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2.为什么这些问题成为两会的焦点?

这样,以两会为素材,由此情景带出政府的责任是什么的话题,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究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政府的责任,增强课堂实效性。教师归纳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角色换位中体验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本课第二目内容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板书:

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将通过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引导学生学习。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具体我将通过下一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二 问题探究 第一.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板书:1.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畅所欲言,一起参与讨论,说说他们心目中的政府是怎样的形象?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中,我将进行适当的点评并对学生的加点加以总结,同时引导学生看教材39页中南海新华门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题词,并让学生思考主席题词的的用意。最后,我们总结得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对人民负责。

第二,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这里,我将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去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第三.关于 “怎么办”的问题,课本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理论性较强,因此,我将通过展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 一:

用多媒体相继展示任长霞、牛玉儒、孔繁森的照片和他们的先进事迹,并让学生探究材料和图片中人物的先进事迹共同说明了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态度?

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我认为这些先进党员的事迹能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感染,产生共鸣,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得出坚持对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得出坚持人民负责的原则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探究活动二:

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列举,在我们河滩镇的开发建设中,那些工程是老百姓评价比较高的,那些是老百姓评价比价低的。为什么评价高,为什么评价低?

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探究。最后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评价高的工程是一些民心工程,切实的解决了百姓的疾苦,评价低的工程一般是质量差的一些豆腐渣工程或形象工程,而后顺便引导学生阅读41页材料,形象工程的危害。自然的得出政府及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两种工程的对比,让学生们感悟突破难点,这里要强调形象工程只是少数政府官员的行为,大部分政府官员是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探究活动三

给出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关于兰州市建地铁的案例。

在论证过程中多次召开专家会以,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集民意。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了决策更加科学利民,体现了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环节三 回归生活

学生自主阅读创新设计,农民工讨薪未果自杀材料,思考问题,1,2 之所以选农民工讨薪为题材,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感受农民工生活艰辛,引发讨论,进行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本地农民工外出普遍,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学生们讨论回答后,我将归纳点评并指出当自己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求助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或司法部门的帮助。政府为老百姓提供了四种求助或投诉的途径。

7.“变压器原理与结构”说课稿设计 篇七

关键词:变压器 机电机械专业 技工院校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变压器原理与结构”一课是陈小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机与变压器》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该门教材是国家高职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实践性强,通俗易懂。

1.教学大纲

根据电机与电压器课程的教学计划要求,该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变压器原理与结构的,即要求学生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效率等。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在电压器工作过程中,采用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怎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教会学生怎样进行解题。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选择幻灯片演示四道题目,并且给出解题过程。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说教学过程中会详细说明准备过程)。

3.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方面。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结构,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素质目标方面。本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三,情感目标方面。本节课着重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性以及促进学生课后自习习惯的养成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笔者传授该课程的对象是技工院校机电机械专业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工和电子基础知识,为该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比较低,他们不喜欢抽象式教条,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

2.教法

本节课应该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本课可以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加明白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使用实物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变压器的内部结构;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演示题目以及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学法

提问法: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解题法: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解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总课时为45分钟。

第一步:举例说明,实物拆装(5分钟)。

可以向学生举例现实生活中变压器的使用领域以及使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拆解变压器,让学生了解普通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变压器双绕组结构时主要有心形以及壳形两种形式。

第二步:讲故事和提问题,让学生明白变压器的基本功能(15分钟)。

为了使学生明白变压器的基本功能,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电力变压器,为什么还要研究开发电子变压器?电力变压器与电子变压器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没有标志的电源变压器通过怎样的办法使其能够得到利用?直流电能够在变压器中使用吗?通过讲故事和提问题,让学生明白采用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删去教材中繁琐的论证说明变压器变压作用。不过,教师在课堂中也要强调,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了解变压器变压作用的推导过程。

第三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10分钟)。

多媒体教学材料需要教师课外精心准备,结合大纲要求,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变压器工作原理。

第四步,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解典型样题(10分钟)。

将事先准备好的典型样题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看。题目演示时,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思考后,再播放解题过程,让学生比对校正。该部分教学安排是因为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通过加强练习巩固消化知识。

第五步,小结(5分钟)。

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总结过程中还要对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比如将重要概念、重要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等在黑板上呈现给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了解了双绕组变压器结构具有心形和壳形两种结构模式;变压器磁路主体铁心是电路主体绕组;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

四、教学反思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笔者一直思考并为此努力的方向。

8.《国土与人民》说课稿 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欣赏评述课。让学生对享誉世界的国画泰斗齐白石先生及其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 和 醇厚无瑕的高尚人格,从齐白石的人生经历,绘画题材,表现方法,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认识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人格魅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对山水画、花鸟画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评述能力,但他们对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有待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有目的地,对齐白石的作品进行深度欣赏活动,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 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知道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型的艺术家,能够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齐白石作品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教师在局域网设计创建的“齐白石学习网站”,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网上交流、互动点评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 兴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齐白石老人热爱生活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作品兼工带写的表现方法和形神兼备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用简单的美术语言或文字,表达对齐白石的作品及艺术成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

学生以问题,对话小组探究,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幽默帝的欣赏活动。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讲解、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知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齐白石的作品《喜蛛》,出迷语:学生回答并欣赏作品。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二)观看录像——品人生

1、关于齐白石你了解了哪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人生经历、绘画题材、表现方法、艺术特色等。

2、播放齐白石人生经历的录像。

齐白石的一生是怎样和艺术结缘的?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短片,对齐白石的人生经历进行总结 :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衰年变法——艺术巨匠。

板书:木匠——巨匠

(三)初步感受——题材广

播放齐白石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存世作品大约3万多幅,看看我们欣赏其中的几幅都画的哪些内容。学生欣赏齐白石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概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绘画题材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板书:山水、花鸟、人物

(四)自主探究——赏佳作

1、课件展示齐白石的作品《梅花蝴蝶》《兰草蚱蜢》《枫叶螳螂》

深入欣赏齐白石的花鸟画,了解兼工带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2、请学生欣赏《走近齐白石》画册。讨论感悟中国画兼工带写的艺术特色。

通过欣赏讨论体会齐白石章法构图的匠心,并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

板书:兼工带写

3、课件展示:《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

让学生感受齐白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作品清新、质朴的美。

(五)对比分析——探绝技

1、课件展示《群虾》,学生欣赏齐白石的《群虾》,观察真虾,对比分析。欣赏艺术特色。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主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板书: 拟与不似

2、欣赏教材中的《蛙声进里出山泉》 深刻体会大师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中国画的深远意境。

(六)诗、书、画、印——中国风

学生观看视频,走近齐白石故居,欣赏齐白石的诗、书、画、印作品,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齐白石笔下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并始终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七)有感而发——谈感受

通过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谁能把自己对齐白石的认主识,学习本课的收获,或是对齐白石某一幅作品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以谈感受的形式,锻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欣赏评述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齐白石这位艺术大师有了初步了解入感受。但对其作品的欣赏,及内涵还要多加探究。板书

人发艺术家——齐白石 木匠——巨

9.汽化与液化(说课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汽化与液化,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六方面的内容进行今天的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过程。首先是教材分析

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采用提出生活中的实例的方式直接给出汽化的定义,开门见山,内容上主要是蒸发和沸腾两部分,蒸发包括影响蒸发的条件、蒸发前后的温度变化及蒸发与体温调控的关系,教材设计了酒精蒸发比较前后温度大小的实验来证明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沸腾包括沸腾的条件,沸点及沸点的运用。教材设计了水的沸腾实验来展现沸腾现象,同时让学生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熔化与凝固,之后要学习液化、升华和凝华,六种变化相互联系,形成物质三态变化的三角图,内容上相互联系,体现了教材设计的相关性。同时为学习物质的性质打下基础。其次是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汽化有一定生活体验与感性认识,但由于没有学习过物质三态变化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汽化知识理性分析与解释生活实例。在心理认知方面,由于抽象思维的欠缺,较难理解汽化这一较为抽象的知识及其应用。初一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对实验的开展已经具备的了基本的条件。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依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汽化与液化这节课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安排如下: 教学重点设为:理解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与沸腾,教学难点设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学习的要 求,设定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酒精蒸发实验和水的沸腾实验,观察记录,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与沸腾,掌握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沸腾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STS: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气化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沸点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如常见的医用酒精等

为了促进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课将采用举例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等教学策略,具体表现为以生活中汽化现象的列举、酒精蒸发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

本节课教学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通过湿布擦过的桌子过一会儿桌面变干、水烧开后继续烧水会减少等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水去了哪里”,从而引出水变成水蒸气,给出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2)学习蒸发:比较冬天和夏天湿布擦过的桌子都会变干,高温和低温条件下酒精都会变成气态的现象,给出定义: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 现象叫做蒸发。请学生思考晒衣服时怎样让衣服干得更快,分析各种方法,总结为加速了水的蒸发速度,从而得出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的越快。然后通过酒精蒸发比较前后温度大小的实验来证明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从周围吸收热量。同时学习蒸发对人体体温调节的作用,(3)学习沸腾:提出水在沸腾条件下的状态变化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中讲授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实验观察到水表面蒸发加剧,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水的温度不再升高,得出结论:沸腾是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给出沸点的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比较不同物质的沸点,讲述沸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4)归纳总结:请同学回答本堂课所学的汽化知识,同时让同学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条件、特点的异同点: 蒸发: 条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特点:受液体温度、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气体流速大小影响,液体蒸发时液体温度要降低

沸腾:条件:达到液体的沸点并持续加热

10.《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课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生认知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过分依靠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本节课的设计,按照这一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首先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入,然后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最后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境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结合运动会上两个班排出的队形图列出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与因数。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本环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与因数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3.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我先提出问题:1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14、17、25、77)这一问题的提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规律。然后发现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然后我再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能不能再找出7的其它倍数呢?用哪种方法找好呢?(体会用乘法比较好,有序思考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找得完吗?(学生操作之后汇报明确一个数的倍数有无穷多个,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设计这样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猜测、探究,最后发现方法。

4、巩固新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11.《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篇十一

元氏县常山路小学 王燕

一、说教材

《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分为2课时,我今天主要说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学例3、例4内容。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已经能够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方向知识还是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具体情景,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会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2、会确定观测点,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重点)

3、利用所学的方向知识,准确流利地描述行走路线,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4、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空间感受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就学过一首方向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现在我请几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一边背儿歌,一边用手指相对应的方向,其他同学都是小老师,看看他们所指的方向和你想的是否一样。师提示:东面

设计说明:利用学过的知识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动手指,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每天早晨,我们的同学都从四面八方来到我们美丽的常山路小学校园里,现在,老师提问,同学们举手:

谁是从东面一中方向来的?生:

谁是从西面华叶新城小区方向来的?生:

谁是从北面水韵佳诚小区方向来的?生:

谁是从南面天山小区方向来的?生:

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举手,那这部分同学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四面八方”老师刚才确实只提问到四个方向,那除了这四个方向外,还有哪些方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

设计说明:这部分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将东南西北和学校四周的小区结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八个方向的认识。

首先来看大屏幕(出示方位示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其中北与南相对,东与西相对。现在,我们又有四个箭头指向不同的方向,哪位同学能够将具体方向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黑板上提前画出方位示意图,并用纸张打印出八个方向)

东南与西北的对话,东南说:西北,咱俩位置相对,我一抬头就看见你啦。西北说:不光咱俩位置相对,西南和东北的位置也是相对的。

设计说明:通过拟人对话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相对位置的理解。

师归纳:到此为止,我们认识了八个方向,要注意,找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确定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的前提。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图片:学校在中间,其他小动物家在学校各个方向,告诉学生们,我们学校要迎来一群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分别住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小组讨论,一会儿找同学来展示。

变换观测点,提问全班。(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方法归纳:①确定观测点。

②建立方向标。

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强调:以哪个建筑物为观测点,就在那个建筑物那里建立方向标。

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迁移运用

先描述一幅场景:

小动物们来我们学校参观游览以后,我们的同学也想去动物园进行一次回访,到了动物园大门口下车后,同学们非常激动,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去他们感兴趣的场馆参观,现在来到我们面前的是文文和小平,我们看一下他们都想去哪里?

设计说明:以动物为线索,将探究新知和迁移运用串联到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现一幅动物园导游图,出示两个问题:

1、小平在大门口,她想去看熊猫,应该向什么方向走呢?

2、文文现在在长颈鹿馆,她想先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怎么走呢?

3、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一个同学说出想去的场馆,另外一个同学描述行走路线,并且试着解答。

方法归纳:

如何描述行走路线?

1、确定出发点、目的地,选择合适的路线。

2、每到一个地点就以这个地点为观测点,确定下一个地点所处的方向。

3、用“先向……然后向……最后向……”准确描述出来。

设计说明:把所学的方向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桌互相提问,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二 第5题

设计说明:这道题既考查学生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又检测学生描述行走路线的能力,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巩固练习,可以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方向的知识,会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会确定观测点,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利用所学的方向知识准确流利地描述行走路线,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变成一个了不起的方向小勇士。

设计说明:通过课堂小结,点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板书设计是我整个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致力于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12.《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篇十二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垂直与平行”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教学我将分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①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②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③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④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⑤全课小结。

我先来谈谈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从“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会出现哪几种位置关系”入手,不仅向学生解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还可能是怎样子”的问题,调动起了学生的经验储备,进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另外两支铅笔掉在地上,还可能一支落在桌子上,一支落在地上,这也为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环节:探索比较,掌握特征(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第一步:展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

第二步:自主分类

这一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达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辨析、求证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第二层次: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第一步:揭示平行的概念

第二步:揭示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完善概念。

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想象、验证、自学提问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平行与垂直的特征,深刻理解了同一平面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察。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①判断下面各组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课件出示汉字平行的“平”和垂直的“垂”,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发现汉字中的互相平行与垂直的现

③找找几何图形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④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现象,接着教师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如:铁轨、双杠、单杠、门梁、脚手架、围旗旗盘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动手摆一摆这样较为开放的习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完善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

13.《国土与人民》说课稿 篇十三

《政治生活》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的政治生活为起点,说明人民享有和行驶民主权利,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

2、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课程标准内容第二单元第6条“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的合理性和途径分析;因此:为什么要监督政府?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学方法

考纲指引,学生复习,习题训练相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①______授予,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具体要求:合法行政、②________、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2.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③______、监督等环节。

(2)我国政府正在推进决策科学化、④______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⑤______________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⑥________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3)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2.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

(1)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2)开放“红头文件”查阅的意义。

考点一 政府权力的行使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1)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这就是依法行政。

(2)意义: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人民);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政府);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政府);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

名师点拨

合理行政: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程序正当:公开行政管理内容,遵循法定程序。

高效便民: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政府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命题研究1 依法行政

【题例1】(2012·海南单科)为了提高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成效,某省制定2009~2012年法治城市创建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在“权力行使得到规范”、“依法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出台法治城市建设的考核办法,进一步()

①提升了市民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②提升了城市政府的执政能力 ③体现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④细化了政府部门的权力与责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题旨强调对政府部门严格考核,材料中的内容是对政府行为进行规定,以保证政

府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的利益。①中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②中的“执政”错误。③④正确地表述了材料中政府行为的意义,为正确选项。

考点二 政府权力的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的意义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有利于政府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有利于政府保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有利于政府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对政府如何进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形式。

思维拓展

(1)原因: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①由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更好地捍卫人民的利益,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政府只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赋予的权限,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

(2)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现: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开放政府“红头文件”的查阅。这些举措,被称为“阳光工程”。

(3)阳光工程的意义: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命题研究2 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题例2】(2012·天津文综)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负载的大量有害物质能直接进入人体肺部,甚至渗入血液,诱发多种疾病。从2012年起,北京、天津等地环保部门率先开展PM2.5监测,并把监测数据向市民公布。这一做法表明()

A.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B.政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

C.政务公开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D.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政府将PM2.5的监测数据公布于众,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体现,正确答案是B项。A、D两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中观点本身错误,首先应排除。

考点三 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1)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公信力。

(2)政府的权威的体现: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的利益;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都会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1)从根本上说,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2)树立政府的权威: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命题研究3 我国政府的权威

【题例3】北京市某区政府把所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为每个网格配备若干工作人员,构建了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络)、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提高了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效率。在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一举措有助于()。

①增强政府的科学执政意识 ②提升政府为市民服务的能力 ③增加公民的民主权利 ④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北京市某区政府的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举措,提高了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政府为市民服务的能力,②④正确。科学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①错误;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权利,题中举措有助于公民享有民主权利,不是增加民主权利,③错误。

误区纠错1 合理行政与合法行政混淆

【题例1】一个城管执法人员,发现几名小摊贩占道贩卖日用品,不仅影响附近商店的正常营业,还造成了交通阻塞。城管执法人员依照《城市综合治理管理条例》,没收这些小摊贩的商品。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是合理合法的,因为是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B.是合法行政,但欠合理,应当先对小贩讲清道理

C.体现了政府的高效便民和诚实守信

D.侵害了小商贩的合法权益

点拨矫正:合法行政,是指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具体要求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即职权法定,不得越权。在没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形下,政府不得作出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合理行政,是指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具体要求是: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原则,平等对待,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要求,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实现行政目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因此,相对合法行政而言,合理行政是对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二者不是一回事。

误区纠错2 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混淆

【题例2】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于2013年4月召开。会议将审议市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民主促民生”和实行开放式决策的要求,市政府决定

在提交人代会审议前,将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上公示征求意见,以充分听取民意、广泛汇聚民智。杭州市政府做到了()

A.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依法行政,行使国家决定权

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点拨矫正: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行为主体不同,依法行政的实施者是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执政的实施者是党,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误区纠错3 误以为只要做到依法行政,就一定能树立政府的权威

【题例3】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下列能体现出我国政府权威的是()

①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云南昭通地震灾区指挥抢险救灾 ②政府免除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 ③涉嫌策划制造湄公河惨案的糯康等6名被告人在昆明市人民法院公开审判④山东省教育厅根据群众举报查办违规办学的学校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点拨矫正:政府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政府的权威便难以树立。但政府权威的树立不仅通过依法行政,还要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政府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方面树立起来,使政府的管理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误区纠错4 决策参与者与制定者混淆

【题例4】2012年9月19日,珲春市人民政府召开《珲春市老龙口水库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技术报告》征求意见会。与会人员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结合珲春市饮用水源地实际情况,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技术性的修改意见。这告诉我们政府要实现科学决策,就必须()

①充分调研,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增强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②进行严格的论证,不断完善决策的智力支持系统 ③让公民成为决策的制定者、决定者和执行者 ④保证公民对每项决策的知情权,对重大事项进行公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上一篇:营销激励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下一篇: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