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2024-10-29

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16篇)

1.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一

中班幼儿课堂观察记录

教师:吴丽芳

观察班级:中(二)班 观察幼儿:李 乐

活动名称:上 课

情况分析:李乐小朋友上课打不起精神,经常走神。但是一到下课,他特别喜欢疯闹。说明他还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面对他,我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和他谈心,他告诉我他的妈妈喜欢打牌,总是把他带到那里去玩。妈妈玩妈妈的,他和孩子们一起玩。有一天我尝试了,让他到第一排坐。他还是不学习。第二天,我就让他回答问题,他还是不会回答。第三天,我就特别对他运用了丰富的面部表情,他偷偷笑了,他以为我不知道。我看他有兴趣了,马上让他回答问题。他还真回答对了呢!真是奇迹呀!我想。于是后来的学习中,我就总是对孩子们时而皱皱眉毛,时而开怀大笑,果然李乐被我感染了。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孩子。

活动反思:通过和孩子谈心,让孩子感觉老师离我很近,让孩子能接受我。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愉快的情绪,感受知识的乐趣。其实说白了,就是教师要用激情去点燃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去表达,用爱去照亮孩子的心灵。让所有孩子快乐才是我们的服务宗旨,给所有孩子知识的乐趣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我们的辛勤培育下快乐、健康成长!这也是我的个人愿望。相信我是最棒的!(2010、1、17)

2.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二

在认真学习、反思、归纳崔允漷等学者对课堂观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课堂观察内涵的认知有五点:一是观察者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二是要借助操作性强的工具进行辅助观察;三是要将观察的情况及时准确的作记录;四是依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五是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以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体育课堂观察是指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借助操作性强的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记录体育课堂的教学状况,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扫除观察时盲区、盲目、盲从等现象, 明晰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的内涵,产生出自己的教学观与方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促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索者、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评价者。

二、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为使体育课堂观察的内涵、作用和价值落到实处,依据体育学科特点,通过多方调研、求证,设计出了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共十五个观察点。课前包括观察的时间、地点、人员、授课教师、对象、内容、目标、重难点等基本要素,旨在引导观察者要深入了解这些基本信息,为胸有成竹、集中精力高质量的观察课作充分铺垫。课中包括准备部分(两个观察点)、基本部分(十个观察点)和结束部分(三个观察点),每一部分都明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方法、形式、负荷(次数、组数、时间)、步骤等,这些都是实施教学的关注点、连接点,也是具体的观察点。课后包括亮点、不足和建议,旨在观察后引导教师们及时对有效信息进行过滤、归纳、反思、比对、分析、综合、提升,最终使观课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三、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运用

1.运用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课前熟悉授课教师的教案,预见观察点,并积极思考如果自己执教这节课,会有什么样的增删与补充,教理、学理如何更贴切的体现出来等,只有这样才会使观察者在观课时不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与授课者融为一体的合拍状态,从而进入高度自觉之境,使其走脱、走神、走样不得;二是熟悉体育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号入座,有针对性的判断、选择、确立观察点,这样观察者在观课时才能在观察记录栏相对应的一般、较好、好的下面及时的用 “√”作记录,在捕捉与提升对应栏及时的写下自己的思考、体悟,从而使观课质量事半功倍。

2.运用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需要身临其境,观察、提升并进。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内容详实、要点清晰、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便于操作、激发探索的优势,带着自己的认知与思考进入课堂,带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期待进入课堂,使观察者由原来观察时的散状变得聚焦状,使积淀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变为自觉行为,不仅激发了观察的动机,提高了观察者对需求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便捷性。

3.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三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生物实验在生物科学领域内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有意识地转到实验上来,广开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多样化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一、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创新式的教学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差异的、动态化的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搬入生物课堂。开放式课堂的创立会激发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人员进行必要的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进行开放。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里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到附近的森林公园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寻找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差异,由此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的实验形式有很多种,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制作性实验等。这些实验很多,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演示的实验方法,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物课堂还给学生,将演示性的实验慢慢向制作性的实验进行转换,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学习。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等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下记录,顺便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對生物科学的热爱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三、拓展课外生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进一步提高生物课堂的课堂效率,教师就需要在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在课堂之外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并且感兴趣的课外动手操作的作业,这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一个作业,可以补充完善课本知识,激

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完人教版的初中生物的第三单元的“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植物标本来作为课外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学生花时间和精力去户外采集标本、查找资料和制作标本等几个关键环节,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很多生物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制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拓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生物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刘东亚.初探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亮点[J].考试:教研版,2009(04).

[3]祁小春.初中生物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03).

(作者单位 江西省兴国县第一中学)

4.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四

记录表

郯城县第三实验小学赵树贤

观察对象:全体学生和授课教师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堂中师生活动过程的观察和信息的搜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导向、激励、反思、改进的作用,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小学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记录表

说明:

该观察表,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作为观察的内容重点,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素养、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主要观察在每一项内容上,教师、学生的表现,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对所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提出解决的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增值。

5.初中生物课堂改革教学反思 篇五

对于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学生以前从没接触过,因此是较为抽象和陌生的问题。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感性认识是教学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上节所学习的心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知识,再让学生认真观察血液循环图解,思考讨论了“观察与思考”中的两个讨论题。在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表达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通过他们自己讨论,绘出循环的路线,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允许他们合作讨论,取

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点的机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通过小组的讨论,每个组都能得出自己的学习成果,第二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疑问,提出的问题本组成员可以参与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中学生都有自我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一节课中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减少部分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

不公平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冷落、孤立被评价的学生,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给出一个激励性的评价,同时让去他学生作评价,是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老师对她的评价,而且体现同学之间互相认同的意识,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使评价是开放性的。另外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方法,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成果、作品等, 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你的创意,争取同学良好的评价,这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适当的时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做到评价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突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同时把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6.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五步法 篇六

——张天永

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初中生物课堂五环节教学法,即自主探究、交流展示、拓展提升、总结归纳、达标测评,五环节教学法。

第一:自主探究(即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导入课题后,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按学案自学。要求:l、学习目标要非常明确、具体(为达到此目的,可将书面语言改为口头语言)、可操作,学生摸得着,够得到,经过努力能完成。学习目标要严格遵循课标、教材的要求,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入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中。

2、学案(自学提纲或指导题)可印制,或制作为课件,或抄于小黑板上。然后开始“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

3、尽量让学生自学,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4、自学指导题要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努力为完成学习目标而服务。

5、自学提纲的表述上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6、要安排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极强的时间观念,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第二:交流展示(即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自学目标,提出质疑并进行小组汇报展示。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6-8人左右学习小组,针对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探究。真正意义上实践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汇报展示,总结归纳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拓展提升(即教师答疑,解决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先学后教”中的“后教”这个环节,教师精讲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主要形式是老师学生共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个环节值得注意的几点。l、老师提问决不是从优秀学生问起,而总是从学困生问起,整个环节关注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决不重复,而紧接着让学生回答后面的问题。3 “后教”的“教”,即老师先问学困生,学困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好学生。如果最好的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老师才给予指导,教师精讲。

4、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不惜时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解惑”,不让学生留下疑难。

第四:总结归纳(即当堂训练)用自编题或《练习册》,学生限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五:达标测评(即堂堂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汇报学习成果,当堂订正,反馈学习信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当堂订正检测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分类进行辅导。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安排学生或由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安排统一时间讲解。

这一教法五环节教学法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要转变老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参与,教师要把滔滔不绝地讲变成引导、疏导、辅导学生。实施五环节教学法,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7.如何优化初中生物课堂 篇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第一要义。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 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 是学习过程中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生物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 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从而以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那么, 兴趣源在哪里呢?

1.把学生的思维转到事物本质上去。兴趣能帮助学生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 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 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 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 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 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 可以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 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 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 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 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仔细想想, 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 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 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后, 会有跃跃欲试之感, 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 带着兴趣学习效率会有所增加。

2.运用知识, 激活思维, 是兴趣不竭的源泉。“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苏霍姆林斯基语) 。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 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 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 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 重实践、重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 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 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课外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 大多数学生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 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我还让学生课外完成教材中的动手内容, 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 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 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色色的动植物, 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 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 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二、提倡互动双边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互动才能让效率提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应该为“学”服务。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 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 是他们自己获得的, 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如, 教师满堂地讲, 学生毫无兴趣地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 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 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

1.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 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组4—7人不等, 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 选出组长 (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 , 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 (1) 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 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 (2) 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 先个体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 (3) 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 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 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在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 我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 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问题回答得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 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 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 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 等等。在整个教学中,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三、注重教学信息反馈

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生物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 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 了解教学情况, 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 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 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历程时, 我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心脏结构, 有位同学却标新立异把蚯蚓的心脏拿来比较, 并得出动物的心脏是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论, 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捕捉到这一信息, 鼓励这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同学的观点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讨论, 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讨论, 这次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 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成功反馈一方面要及时, 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 扩大反馈范围和内容, 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鼓励, 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四、加强课堂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会学生学习” (陶行知语) , “一个优等教师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 等都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 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 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只有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 才能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生物学科的特点, 这是学法指导的核心。也就是说, 学法指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解决生物问题, 学会交流, 学会阐发自己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如学习懒散, 不肯动脑;不会听课, 事倍功半;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 等等,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 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8.初中生物课堂交流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课堂交流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课堂交流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生生之间的交流只占到很少的部分,即便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进行了一再的强调,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常常因为教师的介入而草草结束,取而代之的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这对生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不利的。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时间不足,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封闭性的问题,诸如一些只需要学生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类的问题,这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的回答几乎不需要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路,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最后的判断即可。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惰性就会无限制的蔓延,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允许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担心他们会犯错误,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总好过在考试中出现失误,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放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去参与课堂交流,敢于将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真实的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的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课堂交流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真正的能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顺着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发散和丰满自己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来让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诸如:植物在整个生物圈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动物在生物圈中是否只是消费者;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交流都有哪些等等此类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规定固定的模式,要将回答问题的主动权限充分交给学生,但是要注意自身的主导作用,毕竟初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要引导学生的思路顺着教师所设计好的正确思路去前进,进而达到知识顺利内化的教学效果。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鼓励学生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类似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机会,只有知道学生的知识薄弱处,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异常的明显。另外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去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加深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交流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舞台是属于学生们的,这一点初中的生物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会有显著的提高,如果还是按照以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述的模式进行的话,在学生的群体之中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即学习好的和喜爱这门学科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好,而且课堂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奥,反之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离这门学科越来越远,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课堂教学局面。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首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課堂教学的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感受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进而对这么学科产生全面的兴趣。

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也要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地位来进行自主的交流的话,那么这样的交流必然变成一种敷衍,完全失去了生生课堂交流的意义。另外在一定程度的教师引导下的生生交流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问题的出现和关注会更深刻一些,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也会更充足一些。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交流是十分关键的,充分合理的交流会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一些,所谓的良师益友,都是以融洽的交流为伊始的,因此较强课堂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有效的课堂交流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逐渐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取得良好成绩和锻炼出优异的能力的教学功效。

参考文献:

[1]李莉梅.中学生物课堂导入小议.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2]张文娟.生物教学中理论联系时间的探索.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6)

作者简介:

岑刚 (1979.12.13~ )男,布依族,毕业院校:贵州师范大学。

9.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九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步骤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分析和讨论

10.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教学的优化设计 篇十

吉林省通榆县苏公坨中学 华淑瑛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开展方向的重要作用,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提问方法都应该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设计问题的有效利用,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调动和拓展开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好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积极思维、优化设计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1、课堂教学中要善问

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开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有效地运用提问。

比如,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生物的特征》一节中先提容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人、树、小鸟、蜜蜂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讲台、空气等),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对于珊瑚相对没有那么熟悉,有些学生很容易将珊瑚和珊瑚虫混淆,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学生观察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提出问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象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

2、对设计提问的思考

提问本身并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和固定的规则,但在提问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即提出的问题最好是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努力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比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吗?等等。而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要将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请你用教师提供的词语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吧?花的结构中哪部分最重要?为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或判断、或归纳、或比较、或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针对有关具体事实或知识细节的问题和仅仅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发问,关注的是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是谁等等书本上有明确答案的具体信息,而很少提出鼓励学生思考、推断的问题,很少提出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对许多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联系、概括才能回答的问题。据研究统计,前一类问题一般要占到2/3。这一类问题不能够形成知识间的组织和知识的结构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养成主动动脑的习惯。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2)问题的设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

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3)让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

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4)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必要的反馈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一定要注意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

3、教学中提问方式的设计与运用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

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许多不同的花的开放了,哪怎样才是开花呢?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花的绽放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直接思考,描述花的开放。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

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引入《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病毒》一课时,学生接受的课文知识都是具有细胞结构的,最简单的都具有一个细胞,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按理说具备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应该萌发,可是为什么有时后种子会不萌发呢?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或探究:种子萌发还需要内在的条件。

(3)结合实际展开提问

探究性学习往往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教师就要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问题作好导向,从而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4、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这应考虑到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设置问题的“四性”

⑴准确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⑵具体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鲫鱼的身体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鲫鱼的身体呈什么颜色?分为几部分?体表有什么覆盖着?”等。

(3)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鲫鱼的外部形态的学习,可提出“鲫鱼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趣味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以前课文中〔小实验〕的方法步骤做实验,可提问学生“剪掉每一种鳍的鲫鱼,它们在游泳姿态和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设置问题的“四度”

⑴难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跨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梯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

(4)密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

总之,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提问方法都应该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设计问题的有效利用,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调动和拓展开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好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1.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80-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标准也随之提高。生物学课程标准之一就是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作为初中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搞好初中实验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材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生物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实验、探究、研究和演示等实验设计。[1]初中生物实验观察是初中学生认识生物、掌握生物知识、发现实验问题的基础,所以生物家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生物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前提是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初中学生的实验兴趣,通过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初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依据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让学生清楚实验观察的具体任务

让学生清楚生物实验观察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初中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当教师制定好观察计划之后,学生才能根据这个计划去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有效提升实验观察的针对性。比如,在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个教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在开展实验以前,告知学生观察的目标与任务:1.观察切片的详细进程;2.采用显微镜观察叶下表皮与叶的横切结构;3.观察叶片下表皮的具体状况。在进行实验的进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验进行的步骤,采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醒学生必须要仔细观察的地方,如操作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等。这样,学生可以明白观察的重点所在,提升观察的效率。当实验完成以后,教师还应当根据观察的目標,采用问题的模式来了解学生观察之后的成果。比如,1.叶片当中哪些细胞中存在绿色颗粒结构?这些颗粒结构是怎样分布的?2.为什么在每次切片完成以后都必须要进行沾水?倘若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仔细的观察,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非常容易找到,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

二、培养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

(一)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

初中生物实验就是对生物知识的验证。观察者生物知识准备越多,对观察对象的认识越深刻,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也越多。例如,鱼鳍的血液流动实验,就要求学生将浸满水的棉球包住鱼鳃处,保持鱼的正常呼吸。然而,很多学生不明白浸水棉球的作用,将其包裹在鱼的躯干部位,导致鱼的呼吸困难,不断挣扎影响实验观察。因此,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保证生物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

(二)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观察前,需要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掌握相关操作技术,以此保证生物观察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显微镜操作实验,学生需要掌握取镜动作(左托右握),放置位置(桌面略偏左),观察时眼睛的动作(两只眼睛同时睁开),注意事项(准确对光、调镜头)。同时,学生还要掌握显微镜相关设备的操作,例如,切片、装片的制作等等。因此,初中生物实验观察需一定的技术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加强训练,掌握相关技术,否则就会因为实验操作不当影响结果。

(三)观察与思维的有效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观察找出内在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需要对观察结果进行深入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提问,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本质。

(四)科学地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需要根据生物实验情况,科学地记录实验结果,例如鲫鱼的内、外结构(绘图),鼠妇环境选择行为(数据)等。学生切忌不能凭空想象地绘图,也不能任意伪造和修改数据,这样严重违背生物实验的真实性,更是初中生物教学坚决反对和禁止的行为。

三、回忆实验过程,总结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内容。在初中生物实验中,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第一,引导学生多感官观察。观察实验时,不仅要用眼睛看,我们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和用手触摸等,要把所有的感官都发动起来,集中所有的精力在观察的实验中,从而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观察结果,为所要得到的实验结论提供依据。第二,启发学生发散观察。观察不仅要用五官去感知,更重要的是要在大脑中形成思维,这就要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发散思维去思考,要在不同中寻找共同点,要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为得出实验结论奠定基础。第三,教给学生自由观察。生物是一门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不仅要在实验课堂中进行观察,在大自然中也要细致的观察,把生物知识渗透到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体验生物知识的实用性。运用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会使我们的学习轻松愉快,掌握知识的能力事半功倍。观察方法需要学生逐步掌握,不过在任何观察方法中都要有四种心理品质,即细心、耐心、求实、求新。学生要在四种心理品质的基础,把观察方法应用在实验中,在实验中逐步完善和升华实验方法。

总之,初中生物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贯穿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上不断进行研究才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阳晓霞.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2(3):154-155.

[2]翟如侠:《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6):216-217。

12.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十二

一、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的基础

教给学生正确、科学、高效的观察方法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基础。古话说的没错:“授之以渔, 可解一生之求。”在观察活动和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是关键。

(一) 抓住特征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 注意着重强调观察的重点。每个观察的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都具备多重特征, 假如每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地去观察, 毫无重点和主次, 必会一无所获且眼花缭乱。要指导学生围绕被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进行观察, 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比如, 从整体到部分、从外观到内部、从前面到后面、从上面到下面。明确观察方法以后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例如, 在指导学生观察鲫鱼的外部特征时, 在观察之前要告诉学生:“鱼是生活在水中的, 你所要观察的内容应该和“鲫鱼在水中生活”的这个特点有所联系, 比如鲫鱼的外部体型特点、鲫鱼身体的颜色、鲫鱼的侧线、以及鲫鱼的鱼鳍等。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观察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活动和知觉活动。除了教育学生利用有效的观察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之外,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维”的能力。观察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利用感官或工具去“看”去“量”, 但是从本质上来讲, 观察的过程更是大脑思考的过程, 观察的目的并不是要知道你看到了什么, 而是要将观察到的现象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

还是以观察鲫鱼这个案例来说明。布置学生观察鲫鱼的外部特征, 鲫鱼的体型、颜色、侧线以及鱼鳍这些显性特征都很容易通过感观获得, 但是要将“直观的观察”上升为“逻辑性的观察”, 不能一直停留在“看到了什么”这个阶段, 而是要教育学生多问“为什么”, 不妨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鲫鱼的体型和颜色对它生活在水里有什么帮助?鲫鱼的侧线有什么用?鲫鱼的鱼鳍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观察日记———提升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生物观察日记属于一种专题式的日记, 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对生物学习过程中对某种生物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变化、结果和体会。通过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 能加深学生对被观察对象的理解, 同时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 长时间坚持写观察日记,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所学的生物学的资料, 从而为学好生物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 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 准确表达又不失规范

生物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写生物观察日记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 所以, 准确和严谨是观察日记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所谓准确, 就是在记录观察现象和数据的时候, 应尊重观察实际, 用规范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准确的词汇、精确的数字来记录观察结果。用一些约数、概数或者模棱两可的描述, 都是有违观察日记的基本要求的。

例如, 记录一棵大树的高度, 有多少米就应该说多少米。如果借助于测量工具的话, 更是应该有精确的结果并记录下来。但是仅仅把它说成“像巨人似的”或“耸入云端”, 读者就无法了解它究竟有多高, 也就缺乏了应有的“严谨”的态度。

(二) 实事求是又不乏生动

观察日记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真实”是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 不允许有半点虚假的成分, 更不能夸大其词, 必须一是一、二是二地记录所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不过, 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是很跳跃的, 为了激发他们写观察日记的兴趣, 在尊重观察事实和语言准确的前提下, 我们也提倡在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抒情、评价以及一些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如果表达适当、运用合理, 不仅可以使观察日记变得生动, 也能无形中训练了学生书面表达和习作的能力。

如在学生观察荔枝时, 有学生这样记录:“荔枝长得一簇簇的, 像一串串葡萄, 它的果壳像一缎红绸, 荔枝的果肉晶莹剔透, 洁白似雪, 而荔枝浆汁的味道, 甜里带着酸, 好象甜酒一样让人陶醉。”这连环的比喻, 准确地抓住了荔枝外观、颜色、味道各方面的特征, 不仅让读者了解了荔枝的特点, 也增强了观察日记的感染力, 给人清晰又不乏优美的印象。

13.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十三

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名师们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并落实在课堂实践中,展示了他们如何理解、把握和处理生物学科新课程教学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为广大初中生物教师提供一个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引领和示范。我如饥似渴,贪婪地读了一篇又一篇,感受颇深。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构建,他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新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对知识的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这种新理念。

一篇篇精彩的教学设计生动的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每一篇又不失个人风格、特色,亮点很多,如繁星闪烁,令我赞叹、钦佩。我的心中也荡漾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我深深的感悟到在21世纪要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优秀的老师,要走很长的路。

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们大多凭借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般来说,一节课中,通常有三个容易走神的“关键时期”:一是刚开始上课时。这时,学生因为课间活动,心理和情绪往往处于兴奋或不稳定状态;二是一堂课大约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神经处于相对抑制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三是临近下课的几分钟,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比较疲惫。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特别注意抓好这三个“关键时期”,设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每节课前,教师要提前一两分钟在教室门口“候课”,暗示学生马上就要上课了,学生会赶紧进入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开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话语导入新课,力争开好头,尽快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当一节课进行到一半时,教师再通过新颖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的神经再次兴奋起来,从而实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临近下课的时候,教师

还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形成新的刺激,在其大脑中形成新的兴奋点,使教学活动又一次活跃起来。

有爱才有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爱,一个不能去爱自己学生的老师,任其有多么渊博的学识和超强的能力,也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好老师的。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除了他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精湛的专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心中有爱,有着对自己的学生无私而博大的爱,这也是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从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这些新理念都能融入其中。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4.初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十四

一、初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

积极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也是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关键因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增强生物教学的现场感以及直觉感,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思维模式。从新课改发展理念分析,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将生物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之上,这样让学生从厌学转变为喜学。此外,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以创设情境作为主线,根据生物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大纲,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触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二、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从整体角度分析,初中生物知识是比较乏味的,并且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困难,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隐性与显性基因”这一课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小的故事:一位长相特别美丽的女士与一位相貌不好的男士结婚,有人说,如果两人结合,那么生出的孩子会像女士一样美丽、聪明,但是也有人说生出的孩子会像男士一样丑陋。在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哪一类人说的话是正确的,这种问题的.设定会激发其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课程内容,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般而言,讲述故事的方法适用与比较抽象其枯燥的生物知识之中,这种方法能够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具备针对性与恰当性,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节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之中离不开实验,通常情况下实验能够为学生带来惊奇,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在实验情景之中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初中生物教材之中编排了很多操作实验以及探究性实验,并且还有部分模拟实验与演示实验。如在学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纤维学生演示实验,这样一开始就做实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让写手带着问题进入到下一步学习之中,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并且具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就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在学习环境保护的时候,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地球遭受破坏的图画,并且将其作为一个情境进行呈现,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与分析,等到学生讨论片刻之后,生物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一现象,那么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开展对环境知识保护的探索以及学习。

(四)结合实际生活材料,创设情境教学

15.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学生不会对毫无兴趣可言的某一事物主动进行观察。老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介绍初中生感兴趣的知识, 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或指出观察的重要性。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时, 课前可先向学生提出:植物种子发芽, 根和芽谁先出来?由于学生平时未关注过, 也没有观察过, 对先出芽, 还是先出根, 争论不休。这时,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 通过实验观察。于是, 教师将玉米和大豆各一粒发给每位学生, 让他们带着兴趣回去进行实验, 并要求仔细观察。再如在“体内物质的运输”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中, 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有人说人的心脏如一个发动机, 它不分白天黑夜, 春夏秋冬跳动;更像一个水泵, 一昼夜向全身血管输送重达4吨的血液。”教师循循善诱, “说到这里, 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提出, “心脏为什么能日夜不停地工作?”“心脏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老师此时导入“猪的心脏和人是相似的, 现在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行心脏结构的观察, 好吗?”学生有了兴趣, 不仅课堂上积极主动, 课外也去观察、探究。

二注重客观观察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观察、实验是中学生物课程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观察时有时先入为主, 得到的可能是歪曲的事实。为使观察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观察要客观、准确。如进行动物或植物的细胞观察时, 做实验报告强调不允许学生照抄生物教科书中的插图, 而要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细胞进行绘图。有个学生在野外捉住了一只“蜂鸟”, 老师让他仔细观察这只动物的特征, 发现它有三对足两对翅。由于刚学过《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该学生对照各类动物的特征, 最后判断原来是只昆虫。客观地观察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客观性,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明确目的, 加强指导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明确观察目的就是要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七八年级学生年龄小意志力较弱, 他们往往注意力会被非重点的对象吸引。为减少观察的盲目性, 在学生观察前, 应向学生揭示观察目的和重点。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 注意力应集中到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来, 这样形成的知觉才能较清晰。学生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其观察会漫无目标、天马行空, 必然是不完整的、肤浅的, 不利于观察力的培养。例如, 在观察鳌虾的外部形态时, 教师要求学生按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鳌虾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器官名称及数目, 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细致地观察, 才能有清晰的感知, 收到效果。

加强指导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关键。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指导。观察之前要向学生指出观察的内容和重点、观察的步骤和顺序, 要求学生做到先看整体, 后看部分;先看上面, 再看下面;先看外面, 后看里面。观察的用具和方法可以先用肉眼观察, 后用器具观察, 对形态结构的观察可由表及里, 或由里及表, 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

四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观察力水平的高低与思维的参与程度相关,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 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样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部分, 又使学生在观察时, 一面观察, 一面思考, 使思维活动参与观察活动, 才能抓住本质特征, 加深理解, 将形象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感性材料进行思维, 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才能使观察敏锐而深刻。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观察鲫鱼时, 先引导学生观察鲫鱼在水中游动时, 口与鳃盖的变化, 再用吸有墨汁的滴管, 在靠近鱼口的前面滴1~2滴墨汁, 看一看墨汁从鱼口进去, 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 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墨汁由口入而鳃盖后缘出来, 说明口与鳃盖后缘是相通的, 口与鳃盖后缘交替启闭, 说明水会由口流入。流经鳃再经鳃盖后缘排出, 而鳃又是鱼的呼吸器官,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水面水由鲫鱼的口流入, 再由鳃盖后缘流出的过程中, 完成了呼吸的作用。这样,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边思考边观察, 观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知识, 获得知识的过程。

又如, 在七年级上册探究茎的输导作用时, 课前布置学生剪取一段树枝, 分组实验, 每组对自己的材料进行分别处理, (1) 将枝条插在红墨水的稀释液中; (2) 将环割树皮的枝条插在红墨水的稀释液中; (3) 将除去木质部的枝条放在红墨水中。让学生对能观察不同处理枝条的外观, 并切开茎, 观察茎内部颜色变化, 提出启发问题:茎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位置? (2) 正常枝条环割枝条现象是否不同?分析产生的原因。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认真分析, 积极思考, 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结束语

16.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感悟 篇十六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率;感悟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实施教学合一,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确立以学生主体、教学互动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着这根主线展开。某一种模式的教学即使再高效,面对一样的学生重复多遍之后他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较强的年龄阶段,好奇心是推动他们努力去寻求知识的源动力之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冷却学生的好奇心,致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多元化的教学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二、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硬件”

备课,既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又是教师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坚信: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十分的效果。

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备好课呢?首先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应该力求达到懂、透、精的程度。其次,积极准备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施政纲领”。教师准备导学案,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就是针对本学科,甚至具体到每一堂课的知识教学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培养达到什么标准,都需要在导学案中加以明确。备方法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按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制定出预习提纲,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做练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预习练习题,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追求“多、难、深”,要重基础,讲究针对性,也就是说主要处理好课本后面的练习。

三、优化教学时间,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抓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教师对新授内容包括各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堂课一般由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五部分构成。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坚决杜绝浪费时间的行为,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睡觉的人?”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师生的情感铺垫。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都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因此,有人说“授课質量决定于教师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能力以及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能力”。

五、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生物”特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教学基本的研究方法。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

总之,高校课堂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它的研究很有价值,值得每一位教师探索终生。从老师的角度,要想课堂变得高效,老师对课堂要有创新: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

上一篇:新年贺词201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