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2024-10-03

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10篇)

1.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篇一

高三语文“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专题训练

一、课标与考纲

1、高考考纲中对学生的认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中提到:能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2、高考要求:根据上海高考命题的要求,高考对修辞方法的考查,包括能识别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反语、对比、通感、双关13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各自的表达效果。

3、意义: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是考察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能力。近年语文高考卷现代文、古诗文阅读题,对具体的修辞方法的识别及表达效果的理解的试题占了一定的比重,几乎每年都考到。

4、学习重点:复习时应弄懂考纲中列举的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重点应放在比喻上,以及它和比拟,借代等方法的表达区别。

5、作用:通过对不同修辞手法的识别、理解,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6、从历年考试内容上看:上海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是渗透在文章的阅读中,考察对修辞方法运用的理解。试卷中的考点多为比喻,有时涉及比拟,反问,对比等修辞方法。

7、从形式上看: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8、如何界定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怎样阐述其作用?

识别修辞方法,理解表达效果的一般方法:

A、全面掌握:对要求掌握的各类修辞手法的特点及普遍作用要有明晰,全面,准确地认识。

B、、准确判断:在掌握各类修辞手法特点的基础上,能准确地判断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C、、综合表达:综合文本及各类修辞手法的普遍作用,作出准确合理的表达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专题突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 1

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于房屋格局和材料的乏味,对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巳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请从修辞角度,分析第一节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表达效果如何?

2.第二节的划线句在文中起作用。

3.文中为什么说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

4.根据文意,写出“我”对“雨”和“瓦”关系的三点认识。

5、“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这句话如何理解?

6、对本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雨写到母亲,给江南的雨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温馨的色彩。

B、瓦是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词,本文通过描摹雨和瓦,表达了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乡愁和重重哀怨。

C、本文写得很温润,很怀旧,晶莹瑰丽,自然大气,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潮湿气息和鲜明的童年情绪。

D、本文对20年前雨的回忆从两个角度写:一是在室内的感觉;二是在室外的偶然的雨中体验,文字中透露出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淡淡的回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后现代乡愁

周国文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我们习惯了艳遇的邂逅,我们熟悉热闹的表情,我们喜爱虚荣的狂欢,我们热吻时尚的盛宴。我们满足于坐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窗后面欣赏街市摩肩擦踵的人流,我们愉快的目睹霓虹灯随着夜幕中买醉的俊男靓女的一声声欢歌把明天统统照亮。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欣赏过曰出的壮观了,猜测下一次雪飘飘的迷乱又会是多么玄奥的幸福。

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理想还能透过那把青春期的木吉它唱出年轻时的浪漫与激情吗? 我们大学殿堂的草稿纸还留有纯真的温度,而那把磨损了笔尖的钢笔还能题下爱的允诺与告白吗? 我们足以自豪的晓风残月似乎已被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撕碎了,我们漫步凭吊的阳光故道还会有英雄出关的回眸吗? 才子死了,佳人也不知流落到何方,只剩伤心的故事还依稀在流传。可堪玩味的心情之物是否也越变越孤独。

回到故乡,去采撷你多年不见的信物吧!桃花几朵,柳枝一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我们的性情就像第一封情书初绽露出快乐的现场版,那时的感觉一定美丽极了。可惜农村是愈加的回不去了,不是路途遥远行程不便,而是城市的点点滴滴让你我越来越忘了回家的路。乡愁被不可救药的当成商品出卖,旅游线路图明确标示了乡愁的方向吗? 摆在超市货架上的家乡米酿有少年离家那一晚的甘醇吗? 站在桥头日复一曰等待的小芳会迎来情歌的传唱却永远等不来远走的爱人。农家饭庄的田园美食醉倒城里人却丝毫无助于我们对知青生活的爽朗回忆,因为这一切都是用等价交换的金钱换来的。

乡愁,或许是儿时越飞越高的风筝,或许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或许是长河秋月落曰余晖,或许是征人此去忆君长安。别样的旷味,一样的离愁别绪,它是在自我感悟中步步提升的一种直面人生的书写。它不应该最终沦为城市博物馆里供人赏玩的历史珍藏。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共鸣,就像一条绵延在人类记忆里的河流穿越历史的烟尘而来,那样的奇诡,那样的卓绝。

乡愁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在世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上的一种浪漫出逃。也许我们可以说乡愁就是一匹罗曼谛克的思想骏马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赛跑。它是“马伫塞外雄关,望天山怀张骞”。“车过河北高阳,临易水追荆轲”的别样思绪。毕竟乡愁的存在,是一种幸福的燃烧,是甘甜的烛光照亮脚下的路。

就像在万千的地名中上苍独独让我选择了故乡一样,乡愁不老,乡愁馨香,我们“怀着乡愁寻找家园”不正是永续不灭的精神皈依。乡愁,让你我在沉思的瞬间总会想起梦中萦绕千回呼唤千回的那个芳名。这是人世间最不朽的绿叶,它骄傲的立足,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风吹云动中,永留有“我思故我在”的魅力。

7、根据文意,本文题目中“后现代”指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是。

8、文中第三节连用几个反问句,是为了说明。

9、“毕竟乡愁的存在,是一种幸福的燃烧,是甘甜的烛光照亮脚下的路”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感情。

10、结合全文思考,作者所指的乡愁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吗?简单陈述理由。

11、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B、作者认为乡愁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乡愁的本质是朴素的。

C、文章第二节详尽列举了在物质丰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陶醉于浮华的生活,却不知不觉间忽略了对传统的皈依。

D、作者认为“乡愁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在世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上的一种浪漫出逃。”,表明了乡愁是浪漫的,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赠王桂阳

吴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12、《与朱元思书》是吴均以骈文、诗意来写山水美景的文章,其中“风烟俱净,”、“急湍甚箭,”是名句。

13、本诗采用的写法,以松自比,其意蕴是。

14、诗中第3、4句既是对当政者怨愤,也是对松的赞美,就此试作说明:

怨愤:赞美:

15、诗中第5、6句采用互文手法,其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

16、诗的结尾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愿。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苏子由《龙川别志》:庆历中,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姚仲约度不能御,论军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富郑公议欲诛仲约,范文正公欲宥之,争於上前,仁宗从之。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他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终不以为然。及二公迹不安,范公出按陕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边,富公自河北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予考《资治通鉴》,唐武宗赐刘宏逸薛季棱死,又遣使就潭州诛杨嗣复及李珏,杜悰奔马见李德裕曰:“天子少年,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德裕因与崔珙崔郸陈夷行三上奏,乃释之。乃知范公所言者,杨嗣复等公案耳。世有肆行胸臆者,多以纸上语为不足用,以今观之,是否盖可见矣。

(选自吴开《优古堂诗话》)

1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仁宗从之”的“之”指代范仲淹的建议。

B、“方今患法不举”意为当今忧患法律不能得到施行。

C、“富公出按河北”中的“出”是指出京为官。

D、“及国门,不许入”的意思是到了国境,守军不许他进入。

18、“富郑公议欲诛仲约”,而“范文正公欲宥之”,范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19、“手滑”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文中的“手滑”是指

20、本文由事及理,多用对比,除了对姚仲约的处置上“富郑公议欲诛仲约”,和“范文正公欲宥之”的对比之外,请再写出一组对比:

2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专题突破标准答案:

1、运用比喻,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运用比拟,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的形象(或活化出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

2、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突出有了瓦,雨就不再恐怖,进而引出主旨。

3、因为瓦在雨的洗涤下焕发出崭新的神采,而雨因有瓦是反弹而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因此雨与瓦都不是受害的一方。

4、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

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雨不是恐惧的事物。

5、屋顶的瓦遮住了自然的雨;母爱遮挡了人生的风雨;在雨声中母亲为我缝制衬衣,让我领略到母爱的温暖。亲情是难以忘怀的,它抗拒着雨的恐怖和孤独。、b7、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的工业城市;记忆中的浪漫青春和田园故乡。

8、乡愁被埋葬以后,人们心情的迷乱与孤独,精神上失去依托。

9、比喻;对乡愁热烈赞美并渴望回归

10、本文所指的乡愁除了有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更代表了人们心灵赖以寄托的根,传统文化赖以生发繁衍的根。作者在文中指出“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共鸣,就象一条绵延在人类记忆里的河流穿越历史的烟尘而来”,可见作者把乡愁放入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讨论,这里的乡愁不再是个人的情愁了;文中写道:“我们怀着乡愁寻找家园不正是永续不灭的精神皈依。”说明乡愁已不是单纯的故乡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了。

11、d12、天山共色;猛浪若奔

13、比喻;人在微贱时易受欺侮,尽管有才能往往被轻视、忽视。

14、以“未见”、“谁知”来对当政者无识才之心的不满;以“笼云心”、“负霜骨”赞美松的才德。

15、纤弱的松干既易折断,又易遭欺侮、忽视。

16、希望给予一个长成数千尺松的机会,以才德报效“君”。

17、d18、不轻易杀臣是祖传盛德,不随意破坏;提议杀臣未必能得到皇上的认同;诱导皇上杀臣,导致手滑,后患无穷。

19、皇帝养成轻易诛杀臣子的恶习。

20、富郑公对范仲淹态度上的对比:前“不以为然”和后“范六丈圣人也”;史书的告诫警

示和现实中人们“肆行胸臆”对比

21、警示当权者要重视典籍,以史为鉴,不可主观固执,随心所欲。

2.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篇二

1.比喻。

(1) 直接博喻式

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 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 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 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 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考生《爱心》

(2) 设问句﹢博喻式

这种比喻句, 往往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 然后再用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也是提高比喻能力的一种常见方式。

例如: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 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 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 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 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考生《亲情》

(3) 中心句﹢博喻式

与前面表达技法相似, 就是在一组比喻句前写上一个中心句, 然后再将它的具体内涵用比喻的形式挖掘出来, 那么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 是令人回味不已的。

例如:潇洒不是外表的奇装异服, 而是内在气质的一种外现。潇洒是诸葛亮空城退敌的自信, 是陶渊明淡如菊的淡泊, 是李白散发弄扁舟的逍遥, 是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潇洒是来自于生命对自然的体验和认识, 是对事物的执而不泥……

———考生《谈潇洒》

2.排比。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 根据文章主旨表达的需要, 巧妙地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起来, 可以增强文章的语势, 使文章的议论说理、描写抒情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排比句可运用于串连论据、描摹形象、议论说理、抒发感情、拓展思路等方面。

(1) 串连论据式

这种方法是考生在证明议论文的论点时, 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列举三个以上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诗意地生活, 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 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 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 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 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 从阅读中学会思考, 人们才能懂得诗意地生活。

——考生《诗意地生活》

(2) 描摹形象式

描摹形象时,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其去极力状写, 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惟妙惟肖, 有血有肉, 显得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可感。

例如:你的脸纯朴而安详, 你的手粗糙而温暖, 你的心质朴而善良。爱, 从你的手上传递开来。孩子感受到了, 老人感受到了, 年轻美丽的心灵感受到了, 孤寡残疾的身躯也感受到了。你———林秀贞,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传递出爱的太阳, 让九州温暖。

———考生《传递爱的太阳》

(3) 议论说理式

学生议论文往往习惯于很直白地去说理, 显得空洞, 语言干瘪, 没有半点儿生机。而要克服这种弊病, 说理时就要学会运用排比进行论证, 以增加语言的气势, 增强文章的内涵, 拓展行文的思路, 这种方法不失为提高议论文语言表达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记住,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芳香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 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己的光辉, 自己的声音。

———考生《坦然看生活》

(4) 抒发感情式

运用排比抒发感情, 不仅可以使行文自然, 表意集中, 更可以使抒情酣畅, 产生感染。

例如:当你贫穷时, 不忘帮助别人;当你富有时, 更不要忘记帮助别人;当你年轻时, 不忘帮助别人;当你高龄时, 也不忘帮助别人。在早晨, 在傍晚, 在春夏, 在秋冬, 时时刻刻不忘帮助别人。帮助别人, 我们将永远年轻;帮助别人, 我们将青春永驻;帮助别人, 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乐章。

———考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5) 比兴入题式

这是考生作文常见的开头形式。通常是选取典型的自然意象, 在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又水到渠成地联系人类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

例如: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 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 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 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考生《幸福之花, 开在感恩枝头》

3.引用。

(1) 直引式

即直接将个别诗词名句引用到自己的语段中。这种用法最为浅易, 比较适合语言功底较差的学生, 但在引入时一定要得体, 并符合文意表达的需要。

例如:青莲居士, 这位放荡的浪子。他有着横溢的才华, 更有着超人的自信。他狂笑“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他放歌“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 使他摘取了诗歌界的桂冠;自信, 使他谱写了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自信, 使他在今天仍然催人奋进不已。惊人的自信, 使他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他成功了。

———考生《成功的秘诀》

(2) 复引式

即将符合文意的多个诗词名句融入整句中, 或将一组诗词名句分列出来。这种用法既能做到句式整齐, 节奏和谐, 又增加了内蕴和气势, 是展示自我文采的又一途径。

例如:试想, 众多发明家的创造都是出自我们常见的很平常的事物, 但我们当中成功的人为什么很少?创造需要“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的积淀, 创造需要“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创造需要“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 创造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坚持, 创造更需要“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遇。

———学生习作《创造需要机遇》

(3) 化解式

即将诗词名句化解, 选取部分词语嵌入自己的语言里来增加文学含量。这种用法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既要有丰富的积累, 又要有思辨能力, 要考虑如何裁新。但这种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 应多做尝试。

例如:冰雪奉献爱心, 甘心消融自己来换取光彩灼灼的桃花;桃花奉献爱心, 不怕成为落英缤纷的桃瓣去迎接映日别样红的荷群;荷群奉献爱心, 宁愿变为秋日的香残红藕也要迎接傲霜独立的金菊;金菊奉献爱心, 不惜自己成为比西风还瘦的残骸也要换来让冰雪逊色的梅花。

———学生习作《生命诚可贵爱心价更高》

这段文字通过化解的笔法, 使语言颇具文学气息。“灼灼的桃花”化用《诗经》的《周南·桃夭》篇里的“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一句, “落英缤纷”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映日别样红”则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 “香残红藕”截自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一句, “傲霜独立”化自苏轼《冬景》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 “比西风还瘦”化用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一句, “冰雪逊色”化于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

(4) 综合式

即将上面三种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共同使用到文章的语段中。这种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章的文化品位, 并进而显示出考生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要达此写作水平, 除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外, 还要对相关内容做到恰如其分的嫁接与融合。

例如:一位“芰荷为衣, 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 我见他形容枯槁, 却不为己哀, 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 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 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 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 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

———考生《留给明天》

这段文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而犹未悔!”基本上是从屈原《离骚》一文直接引用而来, 而“芰荷为衣, 芙蓉为裳”是对《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一句的化解。此外, “披发行吟于江畔”、“形容枯槁”是化用了《屈原列传》中的“屈原至于江滨, 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一句, “正道直行”、“志洁行廉”又都是化自于《屈原列传》中的“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这些语句, “至死不悔”又是对“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化用。

3.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08年广东)(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09年重庆)(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3.(2010年浙江)(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4.(2011福建)(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1.(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比作“人生波折”,赋予 “山溪渡”、“**”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4.中考语文修辞方法 篇四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方法,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DD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5.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篇五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表达方式

记叙(narrative composition)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详情可参考词条记叙文。First-person narrative, third-person narrative, omniscient narrator

描写(descriptive composition)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A good description can make the thing or person it describes lifelike and vivid 抒情(lyric prose)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argumentative composition)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说明(expositive composition)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写作手法

6.俄语反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篇六

一、反语的修辞效果

笔者反语的修辞效果分为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正面效果包括:幽默风趣、劝谏激励、亲切和俏皮。使用有幽默的成分的反语, 往往更体现说者的睿智, 更容易与听者沟通。当不过于直接的说教方式不易被接受时, 用反语来的方式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抨击以达到劝诫、激励的效果。关系亲近的人们之间时常会存在着一种默契, 彼此之间常用一些口是心非的贬义词来表达一种亲切。

负面效果包括含蓄否定、讥讽嘲弄、威胁恐吓及愤怒不满。交谈时说话人用口语化的语言, 肯定句的方式或感叹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否定态度, 表示不满情绪或责怪情绪。交际中基于礼貌, 明褒暗贬, 用来表达尖刻的讥讽和嘲弄。通常使用一般用祈使句, 看似请求做某事, 实则为恐吓。当出于礼貌, 或迫于压力无法直接表示时, 选择使用反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往往达到令人满意的表达效果。

二、俄语反语的汉译

翻译是实现异语言交际的途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且还是两种文化的接触。译语要恰如其分、达意传神, 就必须注意俄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别。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对反语进行翻译。

1. 词词对译法

两种语言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因素基本一致时, 我们在翻译时可以采取词词对译的方法。例如:Дождались.Дождались.Геройсвойныпришёл, принимай, жена, хвастай, зовигостей. (Распутин) [等来了, 等来了, 英雄从战场上归来了, 妻子啊, 迎接吧, 炫耀吧, 召集客人来吧。]通过语境, 可以很清楚了解当时的情形, 因此用词词对译法可以完好地保存原文的效果。

2. 等值替代法

两种语言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因素略有不同, 但是在语境清晰易懂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等值替代法。例如:—Воткому-тодостанетсязолотце. (Распутин) “总有人摊上这个宝贝儿的。”在翻译的时候, 可以用与“金子”意义接近的“宝贝”来翻译, 使信息接收者完全理解此处的语用意义。

3. 语用意义翻译法

两种语言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因素差别较大时, 无法直接翻译, 我们要适当运用语用意义翻译法。例如:—Огосподи, божемой!Прямодевочкисперсиками! (Изфильма, КалинаКрасная) [天啊, 我的上帝!真是一些年轻漂亮的尤物!]如果不明白句子使用的语境而直接翻译成“女孩和桃子”, 这样很难让读者理解说者的本意, 而用“年轻漂亮的尤物”可以直接将说话者的意图表达明白。

4. 反译法

原文所涉及的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无法被直接或变通地翻译出来, 需要采用反译法, 即直接将反语翻译成非反语。例如:Исобаканесуйсякнему (коню) :сейчаспереднейножкойеёполбу-тюк!Толькоонаижила. (Тургенев) [狗也不能走近它 (马) , 一走近它, 它就用前蹄来踢狗的额头, 踢得狗休想活命。]“休想活命”是根据语境中已经交代好的“马会踢狗的额头”来确定的。жила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完全被译文所表达出来, 达到了翻译目的。

结语

在特定的情况下, 人们也出于表达的需要打破习惯的约束, 并反其道而行之。我们要根据影响翻译方法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以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俄语反语的修辞意义、效果及其汉译的研究对俄语教学和翻译实践都大有裨益。

摘要:反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它是通过使用和本意完全相反的词语或篇章来表达本意以取得幽默或讽刺效果的修辞格。翻译是实现异语言交际的途径, 翻译时除了语义、修辞格外还要考虑语境、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关键词:俄语,反语,修辞意义,翻译

参考文献

[1]杨仕章.语言翻译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92-103.

[2]刘重德.罗宾逊对译者两种倾向的论析及其翻译新论[J].外语研究, 1998 (2) :46-49.

[3]蒋丽平.反语在口语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5 (9) :35-39.

[4]张玉柱.俄语口语中的反语浅析[J].外语研究, 1998 (2) :32-37.

[5]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508.

[6]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301.

[7]张会森.修辞学通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60.

7.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篇七

1、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人物和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及3个或3个以上。(2)用上总分(分总)的结构和排比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景阳冈上,武松除恶虎;取经途中,悟空斗妖魔;长坂坡上,张飞退敌军他们都是让人景仰的英雄好汉!

2、下面是两个喻理于物的例句,请另选一种物品,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蜡烛:站的不端正的,必然泪多而短命。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参考答案:粉笔:磨损自己生命的长度学子精彩的人生。

3、《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列车。

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1)上述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和夸张。

(2)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妈妈的亲吻是驱除我心中阴霾的一缕阳光。或妈妈的牵挂是那奔挂是不息的涛涛长江之水。

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例。

4、两在四季各不相同: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雨。请你用比喻、拟人的方法为(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夹雪)两种各写几句话。

参考答案:绵绵春雨是母亲的手轻轻的抚摸着大地,给世界带来一片新缘。或:夏雨来也匆匆,云也匆匆犹如大街上那来来往往的人群。或:秋雨就像那炎炎夏日里给人一丝清凉的冷气。或寒冬的笑语夹杂着小雪随风飘舞就像新娘那洁白的婚纱在风中飞扬。

5、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损款、损物、损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到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参考答案:献出您的爱心,孕育孩子的未来。

6、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运用所学的成语、古诗、词。(2)用上总分的结构和排比的修辞手法。(3)以母爱为中心词。

参考答案:我难以忘怀那深沉的母爱。

因为母爱就是游子身上衣那缝的密密麻麻棉线,数也数不清;母爱就是那陈年的美酒,藏的越深,味就越浓;母爱就是那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在我劳累的时候,是我休憩的港湾。

7、根据下列情景,以天空为重点,写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

情景:夏天傍晚天空

参考答案:夏天轻轻的来了,她悄悄的将大地揽在怀里。傍晚时分,天空中的晚霞像熊熊燃烧的大火映得大地一片通红,又如孩子那充满天真烂漫的红彤彤的笑脸。一切都那样的红,那样的美。

8、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适当修辞手法,将月亮(色)、村影、笛(琴)声这三个词语扩展为一段话,描绘一副画。(50字内)

参考答案:清幽的山林中随风飘来一曲悦耳的笛声,空中那皎洁的月儿,洒下一片温柔的月光。山中摇的树影,温柔的月光,缠绵的笛声一起在风中应和、飘舞。

9、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风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话不超过30字。

背景一:冬天早晨风背景二:夏日傍晚风

参考答案:冬日的早晨,一阵寒冷的大风呼啸着掠过大地,带来阵阵凉意。或:夏日的傍晚,风儿仿佛是劳累了一天的老人,刮起来没有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

10、由蚯蚓(或伞)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字数在50-80.

参考答案:春雨绵绵,是伞默默地给你撑起一片晴空;炎炎夏日,还是伞为你投下一片绿荫;寒冷的冬季,在风中,在雨中,在雪中,又是伞再一次的像母亲一样张开臂膀为你带来温暖。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1、运用下边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80字以内。

潇洒别出心裁魅力

8.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篇八

A.在挫折中,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度到对岸。

B.当探究活动陷入困境,学生一愁莫展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新的途径、方法。

C.虽然古人悬梁刺骨的学习方法有些残忍,但一些人把读书、学习当成负担的态度则更不可取。

D.小时候,谁敢惹威严的父亲震怒,就必定没有好果子吃。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字形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度”应为“渡”,B项中“愁”应为“筹”,C项中“骨”应为“股”,D项中没有错别字。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四句话中符合“简洁”要求的一项是()(2分)A.爷爷头上的白发全白了,老远一看,雪白一片。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C.内蒙古草原的七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D.全校的各班同学积极参加了这次读书活动。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解析】

试题分析:A句“白发全白了”“雪白一片”,说“头发全白了”即可;B句“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说“五一劳动节”即可;D句“全校的各班”,“各班”即可。考点:语言的精练

点评:本题不难,几句一眼就看出罗嗦不精练之处。语言在运用中,不仅要讲究生动,还要讲究精练,表达意思重复的词语要删去,语句尽量简短。

3.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适当的调整(2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看池边绿树,莺唤起一庭佳丽,此间有尧天舜日。下联调整为: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对联的特点,“大江东去”对“小苑西回”;“浪淘尽千古英雄”对“莺唤起一庭佳丽”;“问楼外青山”对“看池边绿树”;“山外白云”对“红雨树边”;“何处是唐宫汉阙”对“此间有尧天舜日”。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点评:对联是对偶,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就是按一定的格式规则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平”就是第一、二声(阴平、阳平),“仄”就是第三四声(上声、去声)。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通常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4.北京时间10月11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致辞后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阅读下面文字,请完成下面题目。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sù()然默立,高粱穗子ji()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红高粱》莫言

【答案】rǎn 肃 浸gǔ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字形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冉”字是前鼻音;“肃”不要错写成“萧”,“浸”不要错写成“侵”,“汩”不要错写成“汨”。

考点:汉字字音字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汉字,易于判断。汉字拼音,要注意三处易错点,一是声母,二是韵母,三是声调,先读字再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先理解句子的语言环境,根据语言环境,借助拼音写汉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B.如果不控制人口,大约900年后,地球人口将达到惊人的程度,地球表面每平方米将100人挤满,那时,人类将怎样生存?

C.非洲55个国家中,属于粮食不足、严重缺粮和极端缺粮的多达15个。D.河北出产苹果、梨、桃,还有水果、红枣等。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病句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A、前后矛盾,去掉“能否”。B、缺少成份,在“将”后加上“被”。D、成份多余,去掉“水果”。

6.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凭吊谀词大睛小怪 廓然无累 C.洗礼凌架温声细语断章取意

【答案】D

B.旁鹜喧嚷一代天娇红装素裹 D.灵柩真挚孤军奋战恼羞成怒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字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A、大惊小怪,B、一代天骄,C、断章取义。

7.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震悚风雪载途衰草连天别出心栽 B.赃物张皇失措穷愁潦倒荡然无存 C.荒辟无动于衷五彩斑澜翩然归来 D.狼籍物竟天择啸聚山林因地制宜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字形

【解析】A中应为别出心裁;C中应是荒僻、五彩斑斓D中应是狼藉、物竞天择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到学校去?

C.我们班要组织旅游,是星期六去好,还是星期天去好? D.隔壁的小姑娘三、四岁的样子,非常可爱。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标点符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 加标点题 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A项说后面用逗号;B项不是疑问句,是陈述句,应该为句号;D项去掉顿号。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眼花瞭乱晨曦血腥瓦烁 B.不可名状荒谬箱箧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脏物揣摩 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泻气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字形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应是“眼花缭乱 瓦砾”C中应是“响彻云霄 赃物”;D中应是“鞠躬 泄气”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依次判断正确的是()(3分)

①秋目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

②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③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④每天,我在闹市区偷偷地嗅洋葱,引得泪流满面,然后哀哀凄凄地向过往的行人乞讨。A.描写议论抒情叙述描写 C.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述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语法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为景物描写,②“绝不屈服啊!”为抒情,③是说明性文字。考点:记叙文阅读,常见的表达方式

点评: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从语言的运用上看,每种文体都有一种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文章的内容事物;说明文主要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记叙文常用叙述、描写的语言表达方式写景、写人、记事;议论文则以议论为主,发表作者对某事、对某物的看法、态度等;诗歌散文则以抒情为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凭借某事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B.叙述抒情议论说明描写 D.描写议论抒情叙述叙述

1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萧索雏形悬涯无原无故 C.镶嵌蹒跚晦暗碌碌终身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A项“悬涯”应写作“悬崖”,“ 无原无故”应写作“无缘无故”;B项“妖饶”应写作“妖娆”;D项“茏罩”应写作“笼罩”。故选C。

B.诀别妖饶恻隐张惶失措 D.蔓延端祥茏罩郑重其事

12.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材料一】“垃圾食品”,是指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别无其它营养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是: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等。【材料二】 “垃圾食品”大都是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如果每天摄入的热量过高而消耗不掉的话,就会给身体带来负担,造成营养堆积,并带来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疾病。此外,有的“垃圾食品”口感好,但营养成分少,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严重超标,食品生产环境不卫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材料三】经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不吃早饭、以“垃圾食品”充当早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会导致营养失衡,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记者随机采访154名中小学生,其中有24名学生没有吃早饭。而在一个50人的班级,有13人以零食代替早餐,比例占到该班级近三成。【小题1】材料

一、材料二介绍了有关“垃圾食品”的哪些信息?

【小题2】如果你的同学小明每天都到学校商店去买零食当早饭,结合上述材料,你该如何劝说他呢?

【答案】

【小题1】介绍了什么是垃圾食品,垃圾食品的种类及危害。【小题2】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仔细阅读一、二个材料,材料一介绍“什么事垃圾食品”,材料二介绍“垃圾食品的种类和危害”。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你首先要明白你劝告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用委婉的话说出来。切忌生硬命令式或讽刺谩骂式。此题作答时要有称呼,能围绕吃垃圾食品危害健康来劝说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3.语言表达

有位交警在十字路口交通执法,要求一位五旬大妈过马路不要闯红灯。面对交警,这位大妈却说:“我都闯了几十年红灯了,要你管!”这时,恰好你在这位大妈身后,说了句:“大人更要自觉”。大妈听后回头冲你说:“小孩子也来执法!” 听了大妈的话,你认为下列语句回答得最合适的一句是()A.你闯红灯是明知故犯,还强词夺理。B.不怕出现危险,您就继续闯红灯吧。C.您应该尊重交通执法人员。

D.我们大家都不应该闯红灯,您是长者,更应如此。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用排除法,A语气强硬,B话语不得体,C没有针对问题,D最合适。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A.④③⑤①②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可以看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的③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放第一位,排除AD;然后是有水是怎样⑤和无水的后果④①②;故选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B.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②⑤③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澜 叠起 枯躁 惊涛澎湃 B.蚱蜢 嗥鸣 浊流 马革裹尸 C.摇蓝 险峻 喧闹 妇孺皆知 D.挚痛 畴划 慷慨 兀兀穷年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9.中考修辞的表达效果 篇九

技巧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技巧二: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技巧三: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o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技巧四: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技巧五: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技巧六:拟相应情景

10.泰州中考英语书面表达指导 篇十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通常含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内容、语言、形式和自己的观点。内容是按照题目的要点和指令去写,不得遗漏任何一个要点;不能随意发挥去写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语言的要求是正确、恰当、清楚、连贯,最好要有几个复杂句句式。在形式上首先要体裁格式正确,单词的大小写正确、标点符号正确以及词数在100个词左右。自己的观点要符合题目要求,要与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符。

中考英语作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中考英语作文在中考英语试卷中占据20分,在中考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质量的好与差,得分悬殊很大,将对考生中考总成绩带来很大影响。应对策略:2步思路、再加3步骤 思路: 1.审好题

仔细审查所给的内容提示(包括文字和图表等),明确要写的内容,确定文章的体裁、人称、时态等,理顺思路,确定主旨。

2.看要点,写片段

对于易于表达的内容要点,一次成句;对于一时难于表达的内容要点,写出词组。此时,既注意不遗漏内容要点,也不要随意添加任何内容。步骤:

1.定句型,连词成句

这个环节是成文的关键,一定要注意做到:

(1)选用比较有把握的词汇,用恰当的句型写出确切反映内容要求的句子。在熟悉的基础上,鼓励多用高级词汇和结构复杂的复杂句。如表达“为了„„”时,可用in order to do 或 so as to do.也可用so that引导目的状语从句。(2)写出的句子要达意,完整,语法正确,合乎习惯,特别是句式、谓语动词形式要有根有据。

(3)表达限定的内容有困难时,就要想到“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句话,用变通的方法,以达到“曲径通幽”。如要译“他表哥外强中干”这样一句话,表达起来似乎很难,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过的东西将这句话明白贴切地表达出来:His cousin looks strong but in fact ,he is rather weak.(4)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式的英语。例如要表达“她睡得很迟”,不可写成:She slept very late.应该写成:She went to bed very late.因为“sleep late”表示“睡懒觉”。又如要表达“他一点都不担心他的英语”,不可写成:He is not a little worried about his English.实际上意思完全相反,表达成“他非常担心他的英语”了。应该是:He is not a bit worried about his English.或:He is not worried about his English at all.2.连词成句,添减相宜

单句写出后,根据短文的内容要求,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照表述内容的情节发展和实际需要,重新排列组合已写成的句子,划分必要的段落,一般分成三段。

即:文章的开头(Introduction)、文章的主体(Mainbody)和文章的结尾(Conclusion).这样写成文章的初稿。在连词成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句子或段落间的连接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也是个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能注意到这一点,你的文章就能达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境界。

(2)为了使句子或段落语义连贯,表达合理准确,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连接词语。如表达转折可用but ,however ,otherwise等,表达递进可用and ,also ,besides ,What’s more等,表达因果so ,therefore ,as a result等,表达对比可用at the same time ,meanwhile,while等,表达让步可用though ,although ,even if等。有时还需要加入一些必要的过渡句子以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3)仔细推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可用复杂句。切忌生搬硬套,给人一种为了用复杂句而用复杂句的感觉。要用得自然、得体。要顺应行文的需要,与整个文章浑然一体。尽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宾语从句、状语从句。3.检查,修改,定稿,誊写

检查修改是进一步减少疏漏提高质量的最后程序,这时要对照题目要求,认真检查以下几点:(1)内容要点有无遗漏或误词,必须一一对应检查。(2)体裁格式对不对。

(3)句子是否有语法结构错误,特别要检查句子中的冠词、代词、名词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方面是否有错误。

(4)句子是否合乎英语表达习惯,是否达意。

(5)书写字迹和标点符号是否规范清晰,词数是否基本上符合要求。经过认真修改润色的短文,即可认真工整地誊写在指定的卷面上。抄好后再速读一遍,力求完美。经典题例

下面以一作文为例,谈谈写中考英语作文的具体步骤和应注意的事项。原题介绍

目前,泰州正在创建(create)全国文明城市(National Civilization City)。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在学校、在家里、在公共场合等等应该做到哪些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文明的(civilized)人呢?我们又如何为这个活动作贡献(make contribution to)呢?请你就此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Nowad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写作体裁、提示要点、文章的时态、人称和词数。分析:

这篇作文的体裁是倡议书。文章主要有5大提示要点,考生可以用笔将这些要点圈出来。1.泰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校怎么做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文明的人?3.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家怎么做?4.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公共场所怎么做?5.我们又如何为这个活动作贡献呢?

这篇文章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人称用第一人称。词数100个左右。第二步:分析提示要点,用简明的英语写出要点。

分析:五大提示要点只有第一要点是限定的,考生可以直接翻译。其余四大要点都是半限定的、半开放性的。考生需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适当发挥。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这部分既是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考生可用简明的英语写出要点。如: At school: keep the classroom clean and tidy.At home : help parents do some housework.In public places: obey the traffic rules,don’t make too much noise.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is event: give out leaflets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is activity.第三步:列出写作提纲,并将要点扩展成句。

开头(Introduction):Taizhou is creating a National Civilization City.A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become civilized persons.正文(Mainbody):

At school, we should keep our classroom clean and tidy every day.We shouldn’t throw about rubbish.At home, we should help our parents do some housework.In public places, we shouldn’t make much noise in public places.We mustn’t cross the road until the traffic lights turn green.We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is event by giving out leaflets to the citizens to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is event and take part in it.结尾(conclusion):I am sure Taizhou will become a National Civilization City soon.第四步:组句成文。

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和要求,可以适当调整以上句子的先后顺序。为了使文章连贯自然,表达准确,适当加一些表达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的连词,然后组成文章,这时如果发现文章词数不够,可把短语变成句子,也可增添一些与表达内容有关的短语或句子。如:表达“在家”,不用“at home”.而用“When we are at home.”如果发现文章词数超过要求,可以将句子变成短语或两句并一句。第五步:计划时间,认真检查、修改。分析:

中考英语作文一般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因此,考试时间有限,必须合理安排。成文后必须认真检查修改。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要点有无遗漏或误解。2.句子是否符合英语习惯,句型是否正确。

3.是否有语法错误。特别是冠词、名词的复数、代词、主谓一致、时态、语态等方面。4.是否有拼写错误。

5.书写是否有不清楚或不易辨认之处。6.大小写和标点符号是否使用得当。7.词数是否符合要求。第六步:认真誊写。

分析:注意书写清楚、规范,卷面整洁。中考20分作文,有两分卷面整洁分。下面是修改过的作文:

上一篇: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200字下一篇:古风唯美句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