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3-124例
1、例2;P125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五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并能用负数表示相关联的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数系扩大,在学习正数、负数、0中感受数学的分类思想。
情感目标:学生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难点: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并能用负数表示相关联的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首先来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下面请两位同学来参与这个活动。其他的同学就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同学在玩游戏时胜败的次数。
两名学生到讲台前玩游戏,其他的学生记录。(提示:学生可以用文字、颜色、符号、数字等方式来记录)
师:大家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示刚才这两个同学在玩游戏时胜败的次数?
(教师巡视找出2-3个不同记录方法的同学展示)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刚才这些同学都正确表达了胜败的次数。另外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知道中国哪个大城市最冷吗?(哈尔滨)看过天气预报吗?
小黑板展现:天气播报——哈尔滨今天白天到夜间零下6摄氏度到6摄氏度。
师:知道上边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说)电视上天气预报呈现的气温是用上边这种文字的形式吗?想想电视中的呈现方式(-6℃~6℃)
引入并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教师讲授温度的表示方法以及以0度作为分界点和0度的意思)
板书:6摄氏度(零上6摄氏度)记作6℃,读作6摄氏度;
零下6摄氏度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
强调:0度并不是没有温度,她只是温度的一个分界点。
练一练:完成123页看图填空。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山峰吗?她在哪个国家?知道她有多高吗?
而离她不远处有个聚宝盆大家都熟悉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我这儿有关于她们的一些数据
小黑板呈现: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什么是海平面?(教师讲解海平面的意思)它是以什么作为标准或是分界点?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8844.43m和-155m)强调:海平面的0米,不是没有高度,而是一个规定的分界点,以上的高度记为正,以下的高度记为负。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18页试一试。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此时教师回头处理课前游戏的统计,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统计胜负(胜一次就用+1,负一次就用-1)
3、分组讨论,突破难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数分为正数、负数和0。
强调(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三、课堂活动
先完成课堂活动第二题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了,因此在班上搞一次知识抢答赛。
(规则:全班分2~3组,老师念题,完后叫开始,同学站起来抢答,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扣10分,不答得0分)
题的来源:练习二十五第2、4题(可补充一题:0是正数还是负数)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结果。问:谁能看结果说说每组的答题情况,能计算出他们的最后得分吗?
课堂活动第一题
引导学生观察125页气温图,让学生来归纳自己得到的数据和信息。
(如:可以看出某个城市2007年1月16日当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地区要比南方地区冷得多······)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28页练习二十五的1、3题
(集体完成,其中第3题重点让学生明白题上数据是以海平面为分界点,及海平面高度规定为0米。)
五、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数——负数。在这里,我想起了曾经大家学过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其中矛和盾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负数和正数也像矛和盾一样,有了矛必有盾,有了正数必有负数,这也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希望同学们今后运用今天发现数学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数学之路。
六、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5题
要求:看当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并填表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游戏版块)6摄氏度(零上6摄氏度)记作6℃,读作6摄氏度;2板块)
零下6摄氏度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
+8844.43m(8844.43m)-155m
数分为正数、负数和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活动
2.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的数学课堂, 不仅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帮助预习这一方面, 更大的变化是它所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 它完全颠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仅仅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有了正确的定位, 在让学生提前学习时, 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实际学情出发, 以教材为蓝本, 适度的重组教材, 制定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单, 帮助学生有效自学。
一、微课与导学单助力全境学习
要想真正“翻转”课堂, 学生的提前学习必须是有效的, 那么在制作微课和导学单时必须理清自学目标, 知识的冲突点必须放在课堂上, 以便于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六年级《扇形的认识》这节课时, 为了践行“生本理念”, 我在导学单中清楚告知学生通过自学需要达到的自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它们间的对应关系。
2.认识扇形, 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这两个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均能达成, 而课堂中需要解决的教学目标则是理解扇形的概念 (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及圆心角的大小和半径决定扇形的面积。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自学, 单单靠理清自学目标是不够的, 必须有任务点的驱动, 在观看完微课后完成相应练习就可以解决学生不落实自学的问题。 在练习的完成过程中遇到障碍, 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 真正的达到全境学习, 落实“翻转课堂”的第一步。
根据该课的自学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的任务点:
练习1:
下图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练习2:
下图中涂色的部分, 哪些是扇形?
练习3:
练习4:
判断:
(1) 半径大的扇形面积大。 ( )
(2) 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面积比圆心角为15°的扇形面积大。 ( )
设计意图之一在于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之二在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制定课堂的冲突点, 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
通过导学单的反馈发现: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掌握得非常好, 没有一个学生判断错误。 那是不是说明学生对圆心角的理解就到位了呢? 课堂上如何检测这一结果呢?
2.扇形的判断出现了障碍, 对于下面这个图形, 学生的评判各占一半, 那么对于扇形的概念理解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
二、深度辨析助力难点突破
在以往的教学中, 常常会因为一些简单的知识的讲解浪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以及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 为了“照顾”一部分学生而“耽误”另外一部分学生, 因此缺失了有效的“辨”和“探”。
在这节课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中, 我根据学生导学单呈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成课堂的辨析点: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那是否掌握了圆心角的概念了呢?我设计了这样的辨析问题, “这个角 (图1) 为什么不是圆心角? ”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没有经过圆心”, 这是他们通过自学对圆心角的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只有说的时候才能看出学生是否对这个知识点真正理解了。 于是, 我指着导学单中的另一个图继续追问“这个角 (图2) 经过了圆心, 为什么你们也说不是圆心角呢? ”看似简单的追问, 其实是抓住了关键知识点在进行追问。 经过这一追问, 落实了学生对圆心角定义的理解, 顶点在圆心的角才是圆心角。 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展示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因此, 看似自学效果非常好的知识点, 也要经过课堂的深度辨析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2.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图3 中的阴影部分是否为扇形, 学生的判断各占一半。 这便是课堂最好的辨析点,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层层发问, “图4 为什么不是扇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其实是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好的检验。 学生说:“两条边不相等。 ” 貌似问题已经解决了, 学生一语道破。 再追问:“图3 的两条边相等了啊, 为什么有这么多同学觉得不是扇形?”“顶点不在圆心。”看来通过自学, 基本达到了自学目标,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 认为这个是扇形的反而是成绩比较好的孩子, 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说服他们的。 于是第三轮追问:“看来这个理由似乎不能说服部分同学, 你们来说一说为什么你们觉得是扇形? ”“顶点只是不在这个圆的圆心, 只要两边相等就肯定是另一个圆的圆心, 那自然就是扇形。 ”一语激起千层浪, 全班同学仿佛突然被点醒, 纷纷附和:“是扇形, 只是不是这个圆的扇形。 ”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 老师去解释? 这恰恰正是让孩子“探”的机会。于是我说:“那究竟是哪个圆的扇形呢?以顶点为圆心, 边长为半径你们画一画吧。 ”这一画就发现了问题, 不是同一段弧了。 (如图4) 老师适时归纳, 圆心角和对应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学生通过“探”才真正理解了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是不是扇形必须放在一个圆中才能进行判断。
在有效追问的作用下,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 这些都有赖于前期的自主学习。 教师再及时地把捕捉到的信息加以过滤与整合, 充分合理的利用, 使其成为课堂的深度辨析点。追问时, 或正面直击, 问在“难”处, 突破教学难点;或旁敲侧击, 问在“错”处, 加深对本质认识;或顺势一抹, 问在“深”处, 历练数学思维;抑或拨云见日, 问在“延”处, 感悟数学思想。
三、灵动练习助力思维发散
概念理清之后, 自然是要延伸应用的, “翻转”的目的也正在于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于是我设计了一道“请画一个半径为2 厘米, 圆心角为100°的扇形”的操作题。 此题灵动之处在于不同层次的孩子画扇形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孩子先画半径为2 厘米的圆, 再去圆心角为100°的扇形, 有些孩子则更为聪明, 先画一个边长为2 厘米的100°的角, 再用圆规取边上画弧, 这就简便多了。
在处理练习3 中, 也很好的体现了不同层次孩子的收获不同, 由弧与圆周的关系延伸到圆心角与周角之间的关系, 进而延伸到扇形面积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 一路下来, 学生的兴趣丝毫不减, 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结束了课堂。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以上一系列的活动,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触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对扇形的认识中从“模糊———清晰———深刻。 深度辨析中生生互动, 操作中“探”出究竟, 课堂出现了真正的“翻转”与高效。
3.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认识教案 篇三
授课时间:2017.2.20
教学内容:认识负数
教科书第2~4页例
1、例2 教参P19-22 学情分析:
负数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
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 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初步认识负数
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了解负数的作用
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知道0既不是正数 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 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 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 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 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
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③10月份
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陈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4月下旬
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 我呢
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 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
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 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 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 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 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
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
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 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
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 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 它们一样吗?(不一样 一个在0℃以上 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 是零上4摄式度 我们可以记作+4℃ 读作正四摄式度
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 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 +4也可以直接写成4 把正号省略了
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 是零下4摄式度
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
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 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 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 以0℃为界线
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 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 写出各地的温度 并读一读
(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 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 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 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 气温相差很大
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
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 请看
(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
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
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 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
+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 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
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 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 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
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 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 有的分两类的
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 以0℃为界限线
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 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 同样
以海平面为界线
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 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 0就象一条分界线 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 它谁都不属于
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 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
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板书)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 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 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 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
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
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 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
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 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认识负数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17.2.21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科书P5-7例3和例4 教参P22-27 学情分析: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 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
指出哪些是正数 哪些是负数?
-8 5.6 +0.9-+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 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
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 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
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
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
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
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 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 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
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
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 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
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 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 但是-8〈-6” 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 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 正数比0大 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 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 不足的记为负数
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
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0小 正数比0大 负数比正数小
第三课时 负数练习课
授课时间:2017.2.22 教学内容:负数练习课 补充整理 练习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 在同学们交流与反思中 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
2、在完成了作业本习题后的重点题讲评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练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对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 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二、讲解学生困惑和疑难问题
选择:
1、一月份哈尔滨温度达到()度左右 A-22 B22 C10
2、一月份南昌温度达到()度左右 A35 B-20 C4 判断:
1、不带正号的数都是负数()
2、整数都是正数()
3、因为7大于6所以-7大于-6()
4、最小的负数是-1()
三、作业超市(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做或者小组讨论)
1、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 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 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 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 而背阳面却低于-100℃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
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填一填(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 记作+30米
那么李刚向西走50米 记作()米
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 记作+40米
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2)+8.7读作()“-”读作()
(3)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 海拔高度为+450米 表示()
海拔高度为-102米 表示()
(4)如果把平均成绩80分做原点()记为0分 90分表示()分 -18分表示()分
3、比一比
-7()-5 1.5()0()-2.4 -3.1()-3.1
4、判一判
在8.2、-4、0、6、-27中 正数有3个()
5、选一选
(1)以明明家为起点 向东走为正 向西走为负
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 又走了-30米
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米 A、30 B、-30 C、60 D、0(2)数轴上
-2在-1的()边
A、左 B、右 C、北 D、无法确定(3)规定10吨记为0吨 11吨记为+1吨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8吨记为-8吨 B、15吨记为+5吨
C、6吨记为-4吨 D、+3吨表示重量为13吨(4)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 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克 A、155 B、150 C、145 D、160
四、拓展练习: 在数轴上
从表示0的点出发
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
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 B点表示的数是()
4.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会正确的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的负数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
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说以说对温度的认识。
①可以结合天气预报。
②说一说“零下××度”使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负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①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那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②学生观察,自由汇报。
A、教室内的温度是16℃。
B、雪地上的温度是-16℃。
C、“℃”表示什么?
D、“16℃”和“-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E、“-”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③针对上边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在小组中说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B全体汇报交流,认知结果。
C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表示慑氏度,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在这里表示比零度还低。16℃表示零上16℃。
2、教学例2
①出示银行存折数据,统一说出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呢?
②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500表示存入,-500表示支出)
3、认识负数。
①联系16℃和-16℃,500和-500说一说体会。
②什么是负数?
③教学负数的读写法。
④什么是正数?
⑤关于正数前的“+”可以省略的指导,强调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
⑥关于“0”的认识(非正也非负)
⑦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组内订正。
⑧指导看书,画一画,记一记。(要看课后资料)
三、巩固提高:
1、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独立完成,组内订正。
第二题,介绍“海拔高度”再同桌完成。
2、练习二第一题。
边度边想边填,组内订正。
3、验收:练习二第2、3题,集体订正。
4、思考:-2○3,5○-5
四、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负数
例1:16℃:读作:正十六摄氏度。
-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
例2、500元:存入
-500元:支出
负数表示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5.《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负数的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的数。它是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1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阿姨说的是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怎么变成了—6℃呢?这一认知冲突引起新课的学习。
二、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出发、降低学习难度。从问题入手,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怎么表示为—6℃,产生思维碰撞,要统一符号的思想油然而生。于是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负数写法、读法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继而在负数的深入学习中,借助温度计,感知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了解负数比0小。
二、自读自悟,建构新知
对于用正负数表示“温度、海拔”的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围绕问题,自读自悟,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比如对于“温度”的表示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总结出“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可能学生说的不是很好,但他们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再通过互动交流加以完善。
6.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一探:为什么要认识小数?
小数产生的本原在于计量的需要, 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人们在度量物体的过程中, 需要比单位1更小的计量, 按照十进制的要求, 如果以个位为基础, 向右扩展就是十位、百位、千位;如果向左扩展就是十分之一位 (十分位) 、百分之一位 (百分位) 等。小数是十进位制记数制度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结果。实际应用中, 即产生10角为一元, 10分米为一米的设置, 于是有了元以下的角、分, 米以下的分米、厘米。
小数还是对分数概念的完善, 是分数书写形式的优化改进。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 使分数和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我们现在的小数定义就是根据这种形式变换过程而定义的, 将十进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形式的数就叫做小数。
二探:“小数的认识”在不同学段不同教材的安排与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与认识小数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呈现形式的差异 (附表1) , 分析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青岛版的“认识小数”课程编排 (附表2) , 可以发现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众多教材螺旋上升地安排了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然而, 我们不禁也要问: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属于不断发展的过程, 无法在三四两个年级截然区分开, 一线教师在教学这两节课时, 对教学目标——“度”的把握相当困难。认识小数, 很直接的需求就是读写小数, 为什么众多教材都不安排在第一次认识小数的三年级, 而是独立于四年级的一个课时呢?
(在“教材编排”栏目中, 下划线部分为教材重点。)
三探:学生认识小数的起点和节点的有效发展区域是什么?
查阅第一学段的教材内容 (以人教版为例) , 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认识小数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掌握人民币的元、角、分之间关系, 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 三年级上册学习过“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对200名三年级学生的“教学前测”问卷调查, 分析统计学生的现实起点, 发现:学生在幼儿园时期, 已经知道元、角、分的意义, 一年级下册 (人教版) “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中已安排学生认识“8.30元”就是“八元三角” (北师版无安排此内容) , 三年级之前已经有丰富的购物实际经验。
一寻“为什么教”之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学生能获得什么发展?
第一学段设计“元、角、分与小数”单元, 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第二学段又设计了丰富的实例:食物的价格、短跑速度、身高、体重、体温等, 继续拓展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 可以介助元、角、分的模型, 并最终离开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有研究证明, 低年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往往只视其为一个“量”, 而不是一个“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也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认识而对小数形成直观感知, 这节课借分数认识小数, 从知识逻辑关系上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认识小数, 亦是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融入于整个“数”的体系中。
二寻“教什么”之路:我们要初步认识小数的什么?
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大小、性质、运算, 与分数、百分数的联系, 以及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但这节课应该:结合具体情景,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各用什么表示;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应该超越:超出认识两位小数, 进行小数计数单位的揭示, 离开现实背景、具体的量、具体的图形谈小数, 或对小数进行抽象概括。学习的过程, 可以通过估一估、描一描等有感有悟的活动, 帮助学生发展数感;可以直观感知米尺中的小数等等, 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可以在数轴、方形图、分数、小数、整数等学习素材中, 丰富感知数系中自然数与小数的关系,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小数的来源与含义, 更能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寻“怎么教”之路:怎样初步认识小数?
小数是从分数中分离出来的, 在形式上不同于分数, 并非分数概念的附庸。通常认为, 因为小数是分母为10, 100, 1000的分数, 所以借助分数认识小数是很自然的。然而, 小数又不完全依赖分数, 并不是不讲分数, 就不能讲小数。因为人的认识过程也可以先研究特例, 从特例归纳地推广到一般。何况分数的抽象性比小数高, 是多大?学生对该量的大小概念比较模糊。0.1元就是1角, 0.5元就是5角, 这些小数都是实实在在可捉摸的量, 非常清晰明确。我们可以借助小数容易懂, 利用十进制表示大数的基础和向后延伸表示的参照系, 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自然地掌握小数概念。这也是教材中大量采用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各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来认识小数的缘故。
7.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一、借助字典查字义教学。
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在检查预习情况环节,我让学生查字典,先从字面意义让学生了解负的含义,学生汇报说: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这样学生对负数就有了最初的认识,知道了负数小于零,和正数是意义相反的量。
二、生活实例教学,强化新知。
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负数,练习中呈现大量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让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如:气温高于零度和低于零度的表示方法;海拔高度,体温,存折上的存入和支出的写法。
三、在尽经历中体验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一开始就抛出思维价值高的问题:叙述生活中常见的三个例子,引导学生动手记录数据,让学生实践,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在比较正负数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观点交锋,最终得出“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最具有趣味性,最简洁,最科学。”深刻体会负数的优越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掌握理解了负数的意义,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生成长的很快。
★ 认识负数课件
★ 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优秀
★ 小学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格式
★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
★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
★ 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 数学负数优秀教案设计
8.六年级负数数学教学反思 篇八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既然是认知的过程,就不该怕有错误。正如邓老师所说的,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这种错误,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以前听过邓老师的课,邓老师在《讲鸡兔同笼》一课时,是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地分析,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也曾听过华应龙、黄爱华老师的数学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华老师、黄老师大喊一声:“错得好。”“错得有水平。”这样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其实,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
因此,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并不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很多时候,一堂课的精彩,往往是巧妙地处理了学生的差错,使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9.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一、 找准起点, 蓄势待发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才能于巧妙中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再从未知走向已知,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是除整数外的一个新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尽管分数是一个陌生和复杂的概念,但学生还是具备了一些与此相关的概念。一个是整数中“平均分”的概念认知,另一个就是生活经验中的一些口语或抽象概念。如“一半”,学生知道将1 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一半,但是学生不知道这里的“一半”其实就是分数二分之一。有些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几分之一”的表达,在生活经验中也大致能体会到几分之一的意义,但是这些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这些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
此外,儿童的认知发展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动作和图形学习来完成的,到了高年级才会逐渐抽象成符号和语言,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三年级学生接受“分数”这一新概念的认知,就必须遵循此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具体形象图形来认知抽象的分数概念。
二、 定位终点, 巧搭桥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在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强调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真正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思想方法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么,如何在达成 《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则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元素,设计桥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它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
2. 能认识各种表征图形或情境中的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用直观的方法去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3.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等数学活动来感知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含义和意义,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渗透极限和辩证的思想。
4. 在分数的认识活动中感受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 润物无声, 重视过程
要实现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教学目标,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下面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来具体说明。
1. 找准支点,落实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找准活动支点,适时适当适度地开展数学活动,累积活动经验。本设计中的折叠正方形、运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等活动过程,都是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分数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优质课例,大都是用对折一个圆形物体的方式来导入。用圆来导入,其优点是对折起来比较简便,但其缺点是思维方式单一、对折方式单一,活动经验单一、对折结果单一。而本设计采用正方形导入,则思维多向、对折方式多样、活动经验丰富、所得结果多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落实到课堂的细节之中。
2. 抓住机会,培养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的10 个“核心概念”之一,足见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除了教材中涉及具体的符号使用时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内容外(如低年级时用“☆”这个图形符号等),还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加强符号的渗透。例如,关于分数的表示,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师: 除了分成4 份、 8 份, 我们还可以分成多少份呢? 其中的一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生:16份、32份、64份……
(师板书:……)
师: 想象一下, 如果是平均分成3 份、 5份、 7份呢? 你能够说出每一份是它的多少吗?
(生回答, 教师插入板书, 呈现:
师: 分得完吗?
生: 分不完。 (老师接着板书 “……”)
师: 那分成很多很多份, 怎么表示呢? 有谁帮帮老师?
(学生的表情十分丰富: 好奇、 疑惑、 迷茫……)
师: 我们可不可以用 “☆” 来表示这个 “很多很多的份数” 呢? 比如表示成, 能不能这样表示呢? (生讨论)
其实是可以的。 比如: 当五角星表示的份数是100 的时候, 分数就是。 你还想到哪些符号呢?
师: 你们学过哪些字母呢? 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生回答)
师:其实,我们通常用字母“n”来表示,它表示未知的份数,写成“”,n可以具体为任何数(0除外)。(接着在省略号之后板书
师:大家看黑板,我们把数也数不完的像几分之一这样的数起一个名字,叫分数。(补充板书,呈现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我们还发现,(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n。
这样的表示方法,既能够将分数的表示方式“一般化”,使学生对分数的表示一步到位,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3. 深入挖掘,发展思维能力
注重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是数学教育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于分数的表征方式,除了用面积模型和线段图来表示,还结合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引入了除法的运算结果、数轴和集合来表征分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设计了如下习题:
关于含义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多种呈现方式来表示折法和形状不同的各种表征不仅让学生脱离具体图形或形状的束缚,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更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分数,从而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教学片断设计如下:
师: 对于同样的一个长方形, 你们有的这样折, 有的那样折。 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呢?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 如下图)
生: 都是一半、 大小相等、 都是一份……(教师可引导)
师: 是的, 折法不同没有关系, 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都是这个长方形的。
同理,教师提问:有的用圆,有的用纸条,有的用长方形,为什么形状都不一样,也都可以表示呢?(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如下图)(学生讨论思考)
师总结(板书): 不管什么图形, 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 份, 其中一份就是它的。
此外,关于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设计在用直观图直观比较分数大小之后,又渗透了辨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来体会分数大小的比较。具体设计如下:
师:, 观察这些数字和大小关系, 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畅所欲言, 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
师: 通过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这些分子为1 的分数, 当分母越大的时候, 该分数越小。 就像分一块蛋糕, 分的人数越多, 每个人得到的蛋糕越少。 同学们, 只要善于观察与总结,你们会发现更多数学的奥秘!
关于分数大小的估计,本设计也呈现了阴影部分逐渐变少的直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上来估算逐渐变小的分数,从而在无限变小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极限思想,即像几分之一这样逐渐变小的分数是有无数个的,且最小的那一个分数趋近于0。其直观图如下:要求学生估计出每一段长条中阴影部分的大小。
4. 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意识
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去认识世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本设计最后一道习题是让学生通过测量来应用分数,旨在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分数产生于测量,又运用于测量,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再从数学回归生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分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的最后,设计了如下习题:
师: 同学们, 老师手中有和你们一样长度的纸条(学具袋中的15cm长的纸条), 但是老师没有你们手中的正方形(边长为5cm)。 你们能用纸条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并告诉老师吗? 老师也要做一个和你们一样的正方形。
总之,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剖析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寻找培养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数学素养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自“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老师都在作出努力和尝试如何将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0.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8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
一、歌曲引入,揭示课题
1、师播放歌曲《童年》
2、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六年级的同学,我们的童年生活即将结束,在这段时间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你们能不能用“xxx是我最好的朋友”把你们在班级中最好的朋友介绍给老师?
生介绍好朋友。
师:为什么他(她)是你的朋友? 生答略
3、我发现;师出示四组分数
师:这几组数字每一组中的两个数都是朋友,观察它们为什么能做朋友?
生: 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师:如果把每组中的两个分数相乘你又会发现什么? 生: 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积是1的两个数。师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倒数的意义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师:你认为这句话中那些字词比较重要? 生1: 乘积是1 生2;两个数 生3:互为
2、练习:我要为你找朋友
出示习题,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说怎样找的? 生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生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3、教学例1 和例2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2)找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看一看,例1中的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 生: 1,0 师: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1)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也可以这样推导: 1的倒数是1。(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也可以这样推导: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2.练习六第2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3题)。最后,让我们轻松一下。我们来看看语文中有趣的“倒数”现象。(课件显示)
如汉字“吴——吞”,“杏——呆”;很有趣吧!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对联的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幅对联出自乾隆皇帝之手。清代的北京有个酒楼叫“天然居”,一次,乾隆到那儿吃饭,触景生情,以酒楼为题写了对联,上联就是这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后来民间有人对出了绝妙的下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你看对得多好。这幅对联无论顺读、倒读皆能成联,贴切而不混乱,从而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也能发现其中有趣的相似现象。
四、课堂小结
11.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doc 篇十一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意义;会读写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2.经历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的过程,增强符号意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意义 【教学难点】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课前准备:黑板上画一个简易的温度计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游戏: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相反”的游戏。比如我说睁眼,你们要(闭眼)明白了吗?准备:
师: 举左手—— 坐下—— 起立—— 睁开眼睛—— 师:不错,来个更有数学味的,“说反话”
赚了2000元—— 从银行里取出200元—— 股票涨了300点—— 六三班知识竞赛扣了30分—— 电梯上升15层 —— 【教学过程】
一、自主创造,引出负数
1.师: 相反的事例生活中随处可见,(出示课件1)请在答题卡上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面的信息,要求简单、有效。
2.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3.师:(追问)你怎么会想到用相反的符号来表示呢,表达、比较。4.师:是的,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其中用到得“-”的数,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负数。(板书:负数)
二、教学例1。初识负数,学会读写 1.同学们,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呢?(预设:股票、存折、电梯、气温)2.以温度计为实例初步认识负数。
刚才谈到了的天气预报实际指的是气温。测量气温要用什么?(温度计)(1)课件2出示.下面是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温度
上海的最低温度是零上4℃,在温度计上如何表示呢?其它两个城市呢? 预设:A.常规出现,继续出示另外两个气温为0℃和零下4℃,引发认知冲突。B.学生直接说出了0℃的位置,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3展示:科学家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摄氏度的符号为: ℃。
(3)比较
师:是上海和北京的气温是怎么表示的,气温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一个在零上,一个在零下,正好相反),(4)、读写正负数
师:为了方便,数学上通常用“+”来表示零上温度,零上4℃可以记作+40C(板书+用红色写),读作:正十。板书在下面
师:通常用“-”来表示零下温度,零下4℃可以记作-40C(板书-用红色写),读作:负十。板书在下面
(4)认识零
师:0在这里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现在我们把温度计横着放,看成一条直线就是数学当中的数轴,0摄氏度是0(课件出示)
如果一个单位刻度表示1,0右边第一格表示(),0左边第一格表示()。剩下的空请自己填出来?
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重点:0,正负数的大小关系、0是正数还是负数?0和正负数有什么关系?分界点?
4.师:通过学习,你们了解了负数,下面来做一个练习。练一练:123页课堂活动。(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在书上)
四、教学例2进一步感受正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海拔高度图)师: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数据)生:珠穆朗玛峰的高8844、43m 师;8844、43m表示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 生:(海平面——峰顶)
师:图中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师:以哪儿为分界线? 生:海平面
师:也就是说以海平面为分界线,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师:同学们,这就是海平面,也就是大海的水面。它是我们用来测量地理高度时的是一个基准,这样的高度就叫海拔高度。那我们可以说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43米)
2、用正负号表示海拔高度
师:通过学习温度的表示方法,说说用符号怎样表示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生:可以记作····板书(+8844、43m,)
师:那的海拔高度呢?···板书-155m。(不错,很会举一反三)师:在记录海拔海拔高度时,比海平面高的高度用正号来表示,比海平面低的高度用负号来表示。
3、海平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4、做一做
(1)用符号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出示课件)
师:下面这两个地区的海拔高度,你会表示吗?请同学们在书上124页完成
美丽的华山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2000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392米。
5、分一分、读一读、填一填:
+13,-0.1,0 ,15,-396 ,-29,+3.14,+3.6
七、链结生活,内化理解。
生活中除了表示气温、海拔高度要用到负数外,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1.电梯中的正负数:张小玉,王叔叔和李阿姨都从办公楼的地面一层乘电梯.王叔叔去开会,李阿姨去车库取车,张小玉去买学习试卷.他们分别应该按电梯里的哪个键?
师:你们看,正负数是不是就在我们身边。
2、存折中的正负数,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3、开服装店也会用到正负数,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这是老师去年写的一篇日记,你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今天所学知识的应用?并记录在本子上。说说你的理解?
八、全课总结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九、负数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给大家,用你的方法来收集和学习这个作业:
12.关于《负数》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二
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2、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3、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4、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5、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6、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㈡、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2、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3、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4、小结:存入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㈢、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2、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00、、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㈣、练习题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2、3题。
七、教学结束:
总结: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
13.五年级数学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存折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整节课中我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最后才有了课的结尾学生感悟到的:“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样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设计11-23
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认识教案12-1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08-20
六年级数学负数单元卷08-20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9-11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10-23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7-02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同步练习题07-14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