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2024-10-28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精选16篇)

1.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一

让多媒体为小学音乐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新华小学

吕 新 艳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本文引入音乐课的实践、多媒体对小学音乐课的作用几个方面阐述了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有机整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教育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各学科教学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它强大的、积极的作用,优化着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的教授限制在“黑板、钢琴、录音机、书本”中,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对于喜爱视听效果的孩子们,有些时候不容易激发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尤其是欣赏课就更觉得乏味,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但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知识生动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理解音乐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刻的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亲切、自然的表现音乐、满足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要求,音乐审美得到培养。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即“使用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的音乐课”,就是在音乐课中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结合音乐课教学内容整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扩大容量等等。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音乐教师,我首先转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由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转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课件大师、flash)等辅助教学,另外还尝试了利用计算机音乐教学软件GreenWood进行辅助识谱教学,努力提高自己音乐教学的艺术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极易自然地进入音乐世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教师既可以直接在多媒体中播放、演示各种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地编排整个课堂。如:在欣赏《国歌》时,我配以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和运动健儿夺金牌时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入情入镜,感同身受,不仅能感悟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诱发了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这一节课由始至终学生把自己与歌曲内容融为一体,气氛热烈,使学生“乐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又如:《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孩子们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哇!多美呀!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 “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达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深为浅,攻克学习中的难点。

有关调查显示,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维持在二十分钟内,上课时,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心听教师讲课,经常集中较短一段时间后,精力就开始分散,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事难免发生,但他们又容易为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涉及到乐曲欣赏、器乐欣赏等内容,在乐曲欣赏中,又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吹打乐、丝竹乐、民乐重秦和民族管弦乐等五种。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解《夏天的雷雨》这一课时,播放了夏天的景色及雷阵雨、闪电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夏天的可爱,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录像背景下,请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人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如在上《愉快的梦》这节课时用电脑播放童话动画的宇宙活动,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强调自己创作,可以任意想象各自的童话梦境等。

又如:《两只小象》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造型的创造能力,精彩纷呈,不但促进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民歌来说吧,各个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如:我上四年级教材《侗家儿童真快乐》这首歌时,把侗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创新天地。

五、运用多媒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引导学生艺术创新。

演唱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曲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例如:我在处理歌曲《保护小羊》时,播放Flash动画,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气非常的晴朗,花儿张开了笑脸,小草随风舞蹈,几只小羊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兴高采烈的来到草地上,他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顶角,玩的可高兴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一乐句?”学生看着美丽的动画情不自禁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出了第一句。接着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三只狼,小羊边跑边叫,小鸟急得拍翅膀,正在这时大象来了,举起了长鼻子;狗熊举起了大手掌;小刺猬、小猎狗都来了,最后三只狼叽哩咕噜滚下了山坡。学生禁不住欢呼起来……演唱热情极为高涨,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还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制打击乐,如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小盒模仿小羊的温驯,用手拍书、用筷子敲纸盒等模仿各种动物,边演唱边敲击,培养了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我在教学《小动物唱歌》的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有好多同学喜欢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起伏有致,好似鸟儿在树林中尽情地对答歌唱;有的同学扮演可爱的小猫;有的同学两手指竖起放在头顶,扮演可爱的小兔子;有的扮演小树在微风中随风摇摆等等,他们边演唱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人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像力。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将会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可以扩大信息,充实容量,加快节奏,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在音乐课上引入多媒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爱上音乐课,全面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让多媒体为小学音乐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让我们的音乐课更加绚丽多彩!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理等著 信息技术教材的现状思考 伍 健著 《走进信息化》文汇出版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我跋涉 我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1-10-25(3)

卢丽君著

2.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二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因此,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尝试着把音乐带入课堂, 让语文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 从而达到音乐、美文共欣赏的目的。

一、利用音乐,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时, 先插入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 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能创设出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例如, 我上陈锡添的新闻《东方风来满眼春》时, 先播放了董文华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听完音乐后我开始激趣导入:“歌词中唱到了‘有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是谁呢?1992年这位老人来到了深圳视察, 有一位记者把这位老人视察的过程写成了一篇新闻报道, 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文《东方风来满眼春》来了解这段历史。”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先让学生听一段《梁祝》里“化蝶”部分的乐曲, 正当学生沉浸在这个美妙的故事里面时, 我就开始了提问:“这是大家熟知的世界名曲《梁祝》, 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呢?”学生介绍完之后, 我开始导入新课:“不过, 今天我们不讲这个故事, 而是讲另一个同样感人的爱情悲剧, 那就是《孔雀东南飞》。”此时可以继续播放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相信在这荡气回肠, 催人泪下的歌声中, 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课文了。

二、利用音乐,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 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师如能在讲解课文时用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歌曲, 适时地激活课堂,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能让教师少费口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 我播放了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 在刘和刚饱含深情的演唱中学生们感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从而也更容易地理解了《背影》一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 并达到对文章主题的领悟。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文中的白杨树象征着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文章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有困难, 于是我就深情地教学生演唱了阎维文的《小白杨》这首歌, 当学生们都学会唱这首歌时, 他们也已经深深地理解到:小白杨就像战士一样守护着边疆、保卫着边疆。他们不自觉地也能唱出对小白杨的由衷的赞美之情了。我想, 此时的我已不必用过多的语言再去解释课文。

在讲解课文时借助音乐的魅力, 渲染或点拨课文的内涵, 创设情境, 让优美的旋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颤,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三、利用音乐, 达到背诵目的

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大多要求背诵, 但很多教师都苦于学生不乐于背诵, 或苦于学生背得不劳。其实, 是因为我们教师自己没有好的方法, 不了解学生才造成了这样的现状。中学生多半爱唱歌, 那些歌曲、歌词他们都能记得快、记得牢。诗歌又是极富音乐性的, 很多诗歌都已被作曲家谱上了曲, 被歌星们热唱, 我们教师何不把两者结合起来呢?可以唱的诗歌也不少, 如《水调歌头》、《虞美人》、《关雎》等。

四、利用音乐, 促进写作

写作文, 学生大都较为头痛, 因为学生阅历不够深, 视野不够开阔,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我们教师能在作文课上适时播放音乐来引导, 可能效果会大有改观。

例如,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 可以边放罗大佑的《童年》, 边让学生闭上眼睛, 随着舒缓的节拍, 驰骋想象, 回忆自己童年的喜怒哀乐。音乐中的歌词也道出了学生们童年的心声, 不断地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写作灵感在优美的旋律中汩汩流出, 听完几遍之后, 大都胸有成竹, 而且创设这样的情境, 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再如, 写有关“爱”的作文时可以播放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写家乡的作文时可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实践证明, 用音乐既可以酝酿、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为初中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三

在周而复始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不注重此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他们总是沿袭多年的陈旧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如不改进,音乐教学怎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我校的器乐教学已有十几年了,它的出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

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X|”节奏变为“XXX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在教唱“黄水谣”时,我运用前后对比方法告诫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强不息,因为只有强大的民族才能不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激发了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保卫祖國的决心和信心。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产生一切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音乐课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在学完一首维族民歌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例: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又如让学生为歌曲《采茶舞》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我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当一回老师,带领其他学生一起来为歌曲出谋划策,比一比哪个组的活动既能体现歌曲的风格又新颖。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培养一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应从实践角度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参与,在趣味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愿音乐之花孕育学生心中,让音乐之声撒满人间。

4.让作文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四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怕作文的问题。他们面对老师出的题目,或者搜肠刮肚,文思苦涩,或者随意编造,敷衍完篇。这种厌写、怕写的心理状态,不利于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致使写作训练事半功倍,收效甚微。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 “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 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 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乐于表达。那么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作文插上快乐的翅膀。

一、广开“材”路,让学生有话可写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 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 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法 从头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

1、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 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素材的取得在很大成都上来自学生平时的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真切感受周围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可供学生选择的观察对象有很多,不仅有秀美华丽、形态各异的自然风光,有多姿多彩、扑朔迷离的动物世界,还有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在观察大自然,体验新盛会的情趣活动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就会产生表达欲望,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2、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感情。”学生的作文是写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就更离不开“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经常组织儿童开展

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素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可谓“一石三鸟”。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 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 素材。如: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夕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我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操场、图书室、阶梯教室、微机室等主要活动场所去 观察实践,去寻找问题,然后再回到教室动手写,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 非常浓,觉得有话可说,作文轻松,同学们在文章中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 的建议。这样,不仅让学生由怕写作到乐写作,由被动写做到主动写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留心生活写周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 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 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另外,农村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3、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 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让学生逐步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尤其是指导学生阅读那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技巧。

二、降低起点,让学生乐于表达

课标中将学生的写作定名为“习作”,就意味着这是学生在学习写作,因此尤其是在习作起步初期,从写话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不要给予过多峰束缚,不要之中形式与技能,而首先要他们想写、爱写。以人为本,不能以文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不能以文的产出为本。孩子心中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才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情动而辞发”。

三、热情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喜欢自我表现,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劳动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要吝啬分数,应该多予以鼓励和肯定,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表彰鼓励。讲评作文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不能唱独角戏。教师可以充当作文讲评的组织者,把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各抒己见。这样的讲评比教师一个人口沫横飞效果要好得多。我在评讲作文时请同学自己上讲台朗读,并讲讲自己认为哪些地方较精彩,还存在 哪些不足。然后让同学们针对此文,发表看法。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看法,有从内容上分析的,有从语言上分析的,也有从谋篇布局上分析的,有的还针对文中涉及的字眼进行质疑。台上台下产生互动。气氛非常活跃。接下来,采用“毛遂自荐”法,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段(互批 时找出的作文亮点),让同学们欣赏或评价。此时,我抛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一起讨论解决方法。课堂留 5 分钟的时间,师生共同总结写法,总结作文规律。作文讲评课大胆改革,让学生有充分 的时间展示自我,发表观点,接受不同意见,既满足了成功的欲望,又培养了善纳忠言的品质,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另外,还可以号召学生多投稿,让学生品味作品发表后的快乐。编印一本优秀班级优秀作品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品尝个人发表作品的喜悦。

5.快乐读书,让梦想插上翅膀作文 篇五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让语文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 篇六

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周晓蔚

内容提要: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诗意身心规律个性

诗意课堂,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为什么会诞生诗意课堂?原因不乏有三:

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一篇课文、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一句话,它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富有诗意!至于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了。所以,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三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语文没有了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其二,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在孩子的眼里,山、水,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活的,会跑也会,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万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的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们在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伤心地流泪;春天桃花开了,学生会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一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

其三,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高尔基有句名言:“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是“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好意境的熏陶,产生自然愉悦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同时,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也享受着诗意,和学生一样,心理上和生活中得到满足,要求和愿望得到实现,自身的价

值得到显示,产生幸福的感悟,呈现积极的状态。

既然如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新发展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享受愉悦、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显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

但是,如果观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发现语文诗意的课堂正遭受着破坏、折磨、痛苦:

一是语文的生命被分解。众所周知,收进小学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载、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讲,一篇课文发出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迷人的芬芳。然而,就是这样的生命,被某些擅长“解剖”的人分解了。他们无视血肉,不见情义,感受不到活力,感觉不到芬芳,但见筋骨——知识和技能。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学生读的、背的、抄的、默的、考的是知识,擅长的是读、背、抄、默、考。可怜的语文,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块,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哪里还有什么美可以言说、可以品味、可以享受!

二是学生的天性被泯灭。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

1、无聊的“启发”。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的确,有效的启发能“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而无聊的启发则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人云里雾里。

2、变味的“多练”。精讲多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有人将多练视作做习题,于是,名正言顺地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则置身于题海中苦苦地挣扎——判断、选择、填空„„

3、痴情的“多媒体”。恰当地使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可能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变戏法似的交替过频,削弱或替代了学生对文体的角读,岂不是本末倒置?

4、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很多的课堂、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讨论的主题浅显、讨论的成果只是几个成绩稍好同学的代言、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只是教师课堂的为了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摆设的一个花瓶„„此等“启

发”“多练”“多媒体”“合作学习”,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三是教师的劳动被束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深有体会地说:“教育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不幸得很,教师本该富有诗意的创造性劳动,不得不变成了“带着镣铐的舞蹈。“一篇课文的内容较多,你以简驭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人会指出,那些还设讲,教学任务没完成;你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小小的错误看作是美丽的小诗,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自由、和谐、活跃了,学生敢想、好问、多动、要表现了,有人会指责对待学生要求不严,组织教学能力欠缺;你把阅读看成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坚信“一个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就会有人提醒你,“考试的答案可不一定是多元的呀”;你不去挖掘微言大义,不去找出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打比方的句子,不去出那些“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练习题,能够保证捉到“老鼠”吗?须知,“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在如此等等的束缚下,你还有热情、还有闲情、还有心情去创造性地劳动吗?还是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吧!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一如明媚的春光多姿多彩,置身于种种樊篱中的语文教学、淡化、破坏、丢失了诗意。为了人的发展,诗新发展的课堂正在诞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地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一、顺应学生天性:洋溢温馨,充满情趣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侯,我走直路,女儿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女儿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初读这首诗,感觉它就像作者跟朋友聊天时,随意说出的几句闲话。但细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竟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则往往是过程,而对结果,并不刻意向往。在孩子的眼里,走路的过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人的本质是活动,诚如列昂捷夫所说:“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

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其教学经验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以学生活为主„„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让语文课堂成为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我用我的热情洋溢换来学生激情似火;我用我的眉开眼笑换来学生眉飞色舞:我用我的欢声笑语换来学生莺歌燕舞;我用我的柔情似水换来学生情深似海„„力求在语文课堂上给我和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那种心与心交流的撞击,带给我和学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带给我和学生一段曼妙丰盈的诗意历程。

无数的课堂教学实践也充分证实,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是引领学生走向诗意的重要途径。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仔细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学生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品味到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二、构建诗意环境:珍视个性,充满童真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大力提倡创造绿色的课堂环境。绿色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想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胡言乱语”不会受到歧视,“异想天开”不会遭遇嘲笑,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一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珍视个性就是要给思想松绑,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能展现独特个性的课堂。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具有意义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斑斓的天空,释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带着秩气童真却充满想像灵气的心声。有一次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理解“孤帆”,大家都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女同学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我从孤帆这个词体会到了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许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这是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的帆船进入他的视线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精彩、个性、诗意地发言,令我也不禁为之喝彩。

充满童真就要让学生带着童心童趣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这种感悟不是老师提取出来敦给学生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这种发现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智慧去实现,只有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才能弥深。课堂上,我不断诱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境界,与文本畅谈,开展充满灵动的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涵咏、体验、诵读。记得教学《黄山奇松》—课时,我让学生充分晶文、想像、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多元感恬地读,融会贯通地读,个性飞扬地读,出神人化地读。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我要把我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国有这样的奇松感动自豪,我要自豪地读一读黄山奇松!”有的同学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禁不住为它喝彩,我想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起来喝彩!”这时的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心境,物我两忘,与文本共鸣。到此时,情至理顺,心到佛知,哪有心声不能聍听?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哪有诗意不能彰显?

三、拓展课堂空间: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更应该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努力将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放飞梦想,流淌诗意!做梦的孩子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一旦我们用理性代替想像,就会禁锢语文课的醇浓韵致,就会扫荡语文课的绝美风景。缺梦的学习是乏味的,缺诗的学习的单调的,我们得让他们在特殊的精神生命旅程中充满梦想,怀揣诗意,让儿童诗意地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我问道:“这些地方你亲自游览过或者从书上、电视中看过吗?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介绍?”有的学生说:“我游览过西湖,看到西湖三面环山,重峦叠嶂,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湖中有孤山、白堤、苏堤、三潭印月,如同人间仙境。月光下的西湖,湖光灯光交相辉,令人陶醉。”有的学生说:“我玩过庐山,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化无常,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还的学生

说:“我登过黄山。那里最有名的是奇松、怪石、云海。尤其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听着学生们精彩的发言,我想到了罗丹说过的一话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诗意之源,我们应引领他们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语文生活中有鲜花绽放,有旭日东升,有蝶儿起舞,有黄莺欢唱,有绿柳飘逸„„我们得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生命,去感受粉红嫩绿,去写写春天的诗唱唱冬天的歌„„

梦想是诗意的感悟,是文本阅读智慧的体现,阅读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欲求千里马,需爱百里驹”,诗意地教学要求我们放弃只有一种常规来衡量一切的标准,更多地宽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言行,真正的诗意就孕育其中。教学《雪儿》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眼中的雪儿是怎样的?一个同学说是蔚蓝色的,我一愣,为什么是蔚蓝色的?“鸽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它向往蔚蓝色,当它飞向天空时,它和蔚蓝色的天空已融为一体了,所以它是蔚蓝色的。”多么诗意的想像,这样的情景不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吗?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点诗意的空间,多点梦想的期待,学生那与众不同的创造思维火花将被我们点燃,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想像翅膀将被我们展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7.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数学处处都是, 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一点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且又服务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要引导学生去领悟数学的本质, 去亲身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吸取养分,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将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这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有待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查阅相关文献,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为例, 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分析, 从观察生活, 引出数学、注重教学语言形象化和生活化以及注重信息搜集, 解决数学问题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 以期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供广大同仁学习借鉴.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1.注重观察生活, 引出数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 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数学, 只有学生对自己生活背景熟悉, 才会对此感兴趣, 才会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例如, 我们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 我首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学校的建筑物, 让学生指出学校建筑物的形状, 有的学生说房子的顶部是三角形的, 窗户是方形的, 有同学观察到校园里的垃圾桶是球形的, 这时, 我就顺势引出新课, 带领大家观察书本上所给的图形, 大家学习的兴致提高了, 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再比如, 我们在执教三年级“千克和克”这课时, 我提前一天让学生回去咨询自己的父母我们平时买菜计量单位, 并向父母请教关于计量单位的情况, 很多学生回去积极咨询, 第二天上课, 当我开始引入千克这个计量单位时, 大家都显得非常熟悉, 这样使得这堂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言之,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能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引入新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亲近数学, 贴近数学,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无处不在,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注重语言形象化和生活化

3.搜集信息, 解决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要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去搜集补充信息, 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和探究性能力,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譬如, 我们在执教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 我要求学生回家计算家里饭桌的面积, 要求饭桌的面积, 必须要知道桌子的长和宽, 这就需要学生回去自己进行测量.学生回家后都积极动手量取了各自饭桌的长度和宽度, 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饭桌的面积,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能力,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使学生接触了生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熟悉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 不断努力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力求打造高效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小学数学课堂, 进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数学和生活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分析, 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 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使小学数学课堂插上生活的翅膀, 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程冬梅.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J].学周刊:C.2012 (2) :111-112.

8.让游戏为教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八

一、了解儿童心理特征

在游戏教学实施过程中,儿童这一游戏主体的身心特征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影响。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才能分析课堂游戏活动是否符合他们,是否有利于开展有效教学。

儿童认知的发展不仅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的发展, 还包括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想要学生保持注意力,教师必须设计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听到活泼欢快的声音,看到鲜艳的颜色。

如,在小学英语课文《Colours》的学习中,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五种颜色。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设计了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活动。比如用抢答方式,要求学生用英语猜教师手中的卡片的颜色。教师再播放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景色,互相询问“What colour is the tree?”“What colour is the sky?”“What colour is the sun?”然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彩色画笔,在课堂上为一些图案上色,看谁速度最快,单词记得最好。教师通过各种游戏不断刺激学生的认知心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认知,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知识。

二、符合语言教学特点

首先,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凡是语言教学都离不开实践运用,小学英语学习尤其需要学生自发去练习语言。因此,教师在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运用语言,发挥他们最大的学习潜能。

其次,英语教学中的游戏首先是语言游戏,不是操作游戏;是教师指导性游戏,而不是儿童随意性游戏。如,语音教学阶段较枯燥,在游戏中巩固语音既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无兴趣,又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辨音和发音。如学习/e/ /ei/时,教师在黑板上挂一张桃树图,每个桃子上都写上单词,如egg、rain、wet、west、tail、chess等。再出示几个篮子,每只篮子都贴有音标,有的贴着/e/,有的贴着/ei/,然后就叫几个学生一边摘桃子一边读,将含有相同音标的单词放人相应的篮子里,最快最准的获胜。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够复习单词中字母的发音,使得音标学习更有趣,教师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复习单词的元音,像这样的游戏就是语言游戏。

三、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游戏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方法而存在的,游戏的选择只有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才能让游戏发挥学习的作用。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目标和重点,然后再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游戏,为下一步的游戏教学打好基础。

有些孩子记单词不牢固,很容易忘记。为了能使学生更轻松更扎实地记住单词,教师在单词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如单词接龙,卡片闪动,抢读单词等游戏。比如,在教学《Look at me》这一课时,教师先确定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面部器官单词,因此设计的游戏就不能是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娃娃脸”这个游戏,事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脸的形状,并将eyes、nose、mouth、ears、hair这些单词分别剪成小纸片,然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将这些单词贴在正确位置。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进一步学好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新桥小学)

9.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九

穆小风(平度市教体局教学研究室 山东平度 266729)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在农村学校教育中也得到普及。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在音乐信息的记忆储存、判断,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音乐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其他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多媒体 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在农村学校教育中也得到普及。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在音乐信息的记忆储存、判断,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音乐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其他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构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利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欣赏革命歌曲《保卫黄河》前可以展示这样的画面:随着一阵阵枪炮声,大屏幕上再现出“

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的瞬间,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保卫黄河》的兴趣。在欣赏乐曲《春天来了》时可设置兼有视频、音频的画面,有远处葱郁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近处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柳树发芽了„„这一切向人们揭示春天来了。看着动人的画面,感受着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倾听着优美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美景中,从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的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由静到动,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如教学《敲手鼓的小巴郎》时,由于此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单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大鹿》中的后十六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放牛歌》的衬词、《雨花石》中的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由繁变简,优化教学设计,扩充知识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多媒体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那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在新形势,新环境,新教学理念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当前,农村音乐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农村音乐教育中一潭死水的现状,代之以高效活泼、充满生机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许耀辉.浅谈中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ttp:///book/main/index.php.2011(06)[4] 丁浩,王美田.高校教师激励的困境分析及治理路径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2(01)

[5] 廖湘生,李再湘.构建以县为主的教师培训网络——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http:///news/class/.2012(01)

10.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十

河南省伊川县实验中学东校区 李守艳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相对贫乏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很真实的认识教材中涉及的事物,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运用给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乐园。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多种信息如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有机结合起来,一直是个难题,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在有限时间空间内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相对贫乏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很感性的认识教材中涉及的事物,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寻找学生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希望在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桥之美》时,在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乌镇石桥、苏州宝带桥、山区风雨桥的图片,营造桥之美的氛围,从直观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回忆画家吴冠中对“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的感悟和赞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

了学习情境,客观上促使学生急切盼望阅读课文,并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习难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其中许多还很抽象,单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教学效率很难提高。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象、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非常有利于中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构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实际上是把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内容(课文)、学习目标、学习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四者有机统一起来。例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旺盛的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实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引导学生倾听鼓声,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继而激动兴奋起来,再来朗读课文,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的关键情节。

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使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展示斑羚悲壮的“飞渡”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学生的心灵为老斑羚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很显然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无法达到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品析词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能否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并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直接表现,而课文经常出现一些单凭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关键词语。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词语并学会正确运用,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有这样的一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这“朗润”一词之含义仅搬词典中的解释,学生感到茫然。此时课件展示山“朗润”前后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又如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目《说“屏”》,为理解各类屏风的作用,让学生观看一段古代屏风的样式和作用的录像,学生顿悟今天已经销声匿迹的屏风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是网络,充分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得学习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也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广泛而丰富的信息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信息库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这等于充分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培养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素材,进行改造、重组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校的设想是每月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我校在教师博客上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建立名著研读网页,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

11.让音乐课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篇十一

关键词:音乐课;多媒体;网络资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操作中,许多老师眼中的“信息技术”几乎已经和“多媒体手段”划上了等号,这绝对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信息技术的涵盖面很广,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电子技术、遥感技术等等诸多方面,“多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如果仅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来代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很片面的。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难发现一个很突出和棘手的问题: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还能用信息技术里面的什么技术呢?经过长期反复的教学摸索和实践发现: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手段外,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高中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起码应该包括“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一、多媒体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大整合论”与“小整合论”之分,“小整合论”则认为课程既是教学,这也是我们通常容易接受的观点。李克东教授关于信息与课程的整合提出的观点之一就是“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在笔者看来要实现“知识重构”首先就应当对各种适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运用这一技术可以摒弃单一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片面的灌输,使学生行成对同一知识点的多元认知。其优点还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能把抽象变为具体,能尽可能地加大课堂的容量。

笔者曾经上过一节题为《嘎达梅林》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内容为交响诗《嘎达梅林》。上课之前笔者对本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觉得要完整欣赏长度为二十几分钟的该曲就一堂课而言时间上不是问题,但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多走马观花地听一遍,这样下来学生对该曲一定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在笔者反复聆听该曲数遍后毅然决定:本堂只重点欣赏第三部分(再现部)的《嘎达梅林》歌曲主题。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该故事,课前导入在教师简短的讲解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们呈现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战死片段,凄婉的长调和着画面中主人公慢慢倒下的身影,教室里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之后在一段沉重的哀悼性质的音乐中歌曲主题慢慢响起,连听课的教师也没有一点声音,被电影片段感动后完全沉浸到了音乐中。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音乐,我把主题一一分割,让学生注意感受其中情感的变化,用多媒体手段在课件中进行对比。之后我又选用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妻子牡丹向着太阳向着爱人依依不舍泪流满面挥动红绸的画面,许多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此时已经眼含泪花,思想在此刻得以升华。最后安排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嘎达梅林》,完成了一个感情的释放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之间的相互整合,把电影(视频)、音乐、图片(幻灯片背景、歌谱)、文字等在同一个教学主体下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既很好地实现了知识重构,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整合下给学生带去了一堂视觉和听觉上极富冲击力的音乐欣赏课,很好地渲染了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來。

二、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校教育中,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网络环境属于硬件设备,诸如校园局域网、闭路电视等等,它们不会直接对课程整合构成影响,但是网络资源和音乐教学的整合却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这样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重要的是网络资源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阵地。笔者也有过很多利用网络资源和音乐课整合的实践,具体做法有下面两种。

(一)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后,在新课程标准的依据下重新修订的高中音乐教学的必修课。教材以单元课题的形式出现,涉及面非常广,基本上是以文化视野的扩展为主线,因此教材的内容呈现比较多,往往在一个单元主题下会有多首相关的作品,但是由于高中音乐课程设置的地方差异,教材上的内容往往处在一个“营养过剩”状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一个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资源重组”方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活着是删减。值得注意的是:删减内容相对来说考虑的问题会少些,而添加内容时必须要符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可随意添加,添加的内容应该是单元主题的必要补充。

《独特的民族风》一单元所涉及的民歌有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藏族的《宗巴郎松》和维族的《牡丹汗》等三首,从教材安排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后能对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歌风格)有所了解,但是经过笔者认真地思考觉得:每一个民族欣赏一首民歌是不能够完成对其“民歌风格”进行了解的,与其这样蜻蜓点水般的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挖掘一个民族的民歌来讲解,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民歌欣赏辐射到别的民族民歌上,这样的话本课就可以做到同一主题下的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于是我最后选定了蒙古族民歌作为本单元的切入点,利用网络资源认真地研究了蒙古族民歌以及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再仔细搜集那些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和民间音乐来做教学补充。

(二)利用网络资源,改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于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未知事物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呢?前面所例举的几种形式在我看来比较困难,尽管很多人也试图在PPT给学生的自主活动开辟一个空间,但在我观察的结果中却发现:这样的安排完全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的活动早在课前都已经被安排好,活动的内容完全是受限制的,谈不上开放性,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里就成了一种摆设。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就应当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要知道什么、不想了解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定。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教学活动的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实现,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放手,但是在学习内容的设定上教师必须加以引领。

电影《梅兰芳》的热播让很多对京剧不太了解的学生开始有点关注京剧了,或者说已经不再排斥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把《京剧》一单元提前来上。备课之前我考虑了很多问题:大家对梅兰芳了解多少呢?学生对京剧了解多少呢?等等。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本节课采用网络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与网络资源对话。我在PPT上围绕着京剧和梅兰芳总共罗列了二十个估计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花了大量时间把每一个问题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并在PPT上做好链接。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不仅课堂气氛一下活了,重要的是我看见了学生当中在音乐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学习积极性和渴望求知的眼神,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的相互整合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①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③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其中的第一点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可能单一的“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在实施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在有网络环境的教室里开展,其次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比较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单一的多媒体与教学的整合虽然很容易实现,可是交互性比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让多媒体工具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加锐利。这样的做法最常见的是:在一堂课的设计中,对于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可以直接用链接与网络相通;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解释,还有一些非常好的资源在无法搜集整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12.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十二

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说说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几个优点:

一、借助电子白板功能, 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心理学》中说道:"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所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是我们老师首要的责任, 这也是数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后, 它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 它将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 清晰生动地展现给我们。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实际操作,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如:我在上《确定位置》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拖动小圆点来找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比起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 学生对自己动手表现得非常有兴趣。谁都争着去拖一拖, 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马玉霞同学都主动地去操作, 兴趣非常高昂。同时在这堂课中我事先把他们的电子照片放在坐标上面, 让他们找找自己的位置, 然后圈出来说说他的具体位置, 学生争恐后的去上台表现。这节课学生的兴趣非常的浓, 本节课的内容也学得非常轻松, 少了以往发呆、走神的现象。

二、借助电子白板功能, 让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

学习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是数学中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 不容易口述清楚。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尽量用到图片、实物等教具, 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东西让学生来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但当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后, 它强大的教学功能就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如:我在上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 利用白板的三角形功能, 可以拖动出任意三角形, 同时还能显示每个角的度数。随着拖拽, 三角形各内角度数不断变化, 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始终不变的, 还是180度。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己拖动自己研究,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并且总结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节课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际操作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也轻松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利用交互式白板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清晰, 加速了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三、借助电子白板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为一切创造性的思维都来源于创新的活动。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也会尽量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学生提供能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平台,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 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与创意。

其实电子白板操作简单, 易掌握, 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这样一来小学数学课中的"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问题就有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好平台。如:在上《观察物体》这一课时, 我们利用白板的拖动和复制功能, 学生自己随意进行拖动和复制将图形组合然后观察。在具体观察时, 从前面看可以看到哪几个面, 可以用涂色工具涂一涂, 然后在方格纸中画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组合不同的图形, 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然后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另外孩子们通过对比, 还可以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这样长时间的练习, 既培养了小组合作学习精神, 又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真正实现了电子白板的互动性。

四、借助电子白板功能, 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课堂练习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借助电子白板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 如:选择、填充、游戏拼图等, 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的巩固练习。如:以前在教学《合理的搭配》时, 我为了展示出不同的拼法, 提前用卡纸为每个小组制作了几套不同的衣服, 然后上课时让学生搭配, 在讲解拼搭方法, 学生虽然兴趣高, 但是课堂效率不高, 这样做费时也费力。后来使用电子白板之后的效率高多了, 老师准备学具的这个时间节约下来, 课堂中学生直接可以上台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不同的方法。

由此可见, 在练习中, 利用电子白板功能, 可以促使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 让他们快速且愉悦的接受知识。另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点也不同, 白板的写写画画和幕布下拉等功能, 可以满足学生需求, 使其在课堂训练时保持良好状态。

这样的教学孩子们一定会印象深刻, 久久难忘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生成智慧的地方, 也是孩子们非常向往的成功殿堂。在这里他们不仅非常开心地去探索, 而且还会积极主动地去交流, 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课堂会让他们的童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他们在课堂上学起来也会更加开心快乐。我们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 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 把我们的电子白板真正用起来, 让它成为我们师生探索的乐园!

摘要:交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具有强大功能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它将普通黑板教学手段的优点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融合。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课堂, 它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了解、学习、实践, 我也逐渐认识了它在各方面的优势。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如何使用电子白板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把电子白板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让小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

关键词:互式电子白板,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J].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2007 (6)

13.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十三

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指导理解题意,学生能够准确无误解决问题或者正确计算;一旦独立解决,就出现不同情况的错误。仔细分析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明确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1.要激发兴趣。

新课程进行巨大改革后,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进。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选取的素材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关注,编排的形式新颖活泼,内容呈 现的方式也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观察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有些定义、法则、规律及问题,可以通过提炼关键词强化其数学意义及本质。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中,不妨借鉴语文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让学生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3.要读于心,写于形。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遇到有阅读困难的地方可以适当动笔圈画,从而帮助理解记忆。另外,在教学中通过直观图、集合图、线段图等帮助理解,有利于让学生在文字、图形之间构建关联,把握关键

4.要抓住住实质,揭示本质。小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他们往往不能理清哪些信息是关键的。在这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关键,了解材料里究竟讲了什么,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后再读,而不是文本式的泛读。

5.要使数学语言生活化。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因此,可以把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题意”。这样通俗易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理解问题的精髓。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数学文本。

1.要抓好对数学教科书中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数学阅读不像读小说,只有仔细推敲才知原委。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经过教师的“加工处理“,小学生咀嚼起来比较容易消化,但真正转化储存、与已有的知识相融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常被教师安排的练习所替代,而知识存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表象停留时间的长短、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等。一般来讲,上课后的5—20分钟是小学生最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教师教完新知后给学生一段时间看书,可以让他们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咀嚼,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逐步达到运用自如,最终形成能力。

2.要抓好对习题的阅读。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生产,呈现方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还有表格、图画、对话等),而且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不仅鲜活、真实、有趣,而且具有探索思考价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以培养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抓好对“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新课程教科书一般都设计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综合应用”等课后阅读材料。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所学知识的联系也很紧密,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指导不可忽视。

三、培养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回归阅读生态真谛、享受阅读情趣、塑造阅读个性。学校在醒目处设置特色学校建设宣传栏,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每一个角落,学校的走廊、墙壁上张贴着古今中外的名句名言名段、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学生和老师的随笔感悟、师生读书宣言、亲子共读倡议书等。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多方面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学校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每个学生力求做到每日读一篇美文、每天诵一句国学经典,每天记一页读书笔记、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月读一本书。鼓励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和报刊,通过阅读让他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数学素养。

四、语言是思维外衣,以读促说,以说促思。在读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同级段方法有所不同。

1.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识字较少,课本编排较多的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呈现,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看)的过程中学会读,读出和数学相关的信息,读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2.中年级数学教学中,课本由图文、图表的呈现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文字,这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读中要有顺序、层次分明、有条理,具有一定的逻辑规律,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能通过阅读,抓住本质,提炼出必须的内涵、数量关系,尤其在对比阅读中,品出差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14.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十四

摘要 :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许多的教师口头表达不能达到的.电教媒体为: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学有了电教媒体这双强有力的翅膀,定能腾飞!

关键词: 电脑多媒体

创设情境

变难为易

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许多的教师口头表达不能达到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春雨是什么样的?春雨像什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电脑显示动画春雨。这样做,比教师用嘴说更形象、具体,还节省了时间;引用对比手法读小鸟们的对话,并显示小鸟们说话的相应图画使学生能直观的知道春雨在它们眼中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用电脑显示本课的板书设计,从而理解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的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有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比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位形象化 的语句,通过声象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山青青》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各种春景图,让学生观察春景图,口头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句子或诗句,然后我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教师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味蕾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迅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大熊猫》一文,由于学生对大熊猫知之甚少,无法用语言描述大熊猫的样子和生活习性。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大熊猫和大熊猫吃东西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的讲解,边欣赏着可爱的大熊猫,认识它们的样子和生活习性。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观察、比较,学生终于知道了大熊猫的样子、大熊猫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生活差别、大熊猫喜欢吃新鲜的竹笋、竹叶等。使抽象的课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四、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知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向于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动画,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庆祝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媒体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

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时,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这样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才可以成为一对强有力的“翅膀”,真正地带动语文课堂“飞翔”起来。

15.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十五

教师作为孩子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应抓住孩子的心理, 想孩子所想, 做孩子所做, 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构造快乐轻松的语文课堂, 让孩子喜欢上课, 爱上课堂, 为孩子融入小学学习生活, 遨游知识的海洋, 插上有力的翅膀。

一、童话王国, 兴趣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导入能否抓住孩子的心, 吸引孩子的兴趣, 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愿望, 对课堂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创设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情境, 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快乐, 开始愉快的学习旅程。

例如, 我在进行拼音复习教学时, 创设了到拼音王国“抢夺金钥匙”的闯关情境。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上一节拼音复习课, 老师再带你们去美丽的拼音王国游玩。 (板书:出示课题, 在黑板上贴出拼音王国的房子)

听说拼音王国有一把金钥匙, 金钥匙可以开启智慧大门, 拼音王国正在进行“抢夺金钥匙”的闯关历险活动, 你们听, 拼音王国的小精灵向小朋友发出邀请了。 (多媒体播放小精灵的声音:小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拼音王国参加“抢夺金钥匙”的闯关历险活动, 听说你们都是聪明、能干的孩子, 愿你们闯关成功!)

吸引人的故事, 动听的小精灵的声音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 吸引了孩子的强大兴趣, 他们很快自主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二、竞争游戏, 穿插其中

孩子们喜欢新鲜的事物, 喜欢挑战, 不甘心落后。如果在课堂之中穿插一些竞争游戏, 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还可以轻松地抓住孩子的心, 激发学习的愿望,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多种多样的识字游戏、朗读擂台赛、夺红旗比赛、小老师纠错等都是孩子比较喜欢的竞争游戏。每当游戏开始时, 孩子们斗志昂扬, 充满信心, 高举着小手, 课堂气氛活跃, 竞争氛围浓厚。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在识字中穿插游戏, 可以让枯燥的生字变得有生命有活力。如:孩子在巩固字形时, 做我指你猜的游戏;在给字标拼音时做找朋友、戴帽子、采蘑菇的游戏, 在给生字组词时, 做连一连、找好朋友、开火车的游戏等。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 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三、动手动脑, 动静交替

让孩子课堂40分钟一直保持一定的姿势或学习的充足劲头, 是非常困难的, 毕竟孩子的年龄太小, 总是克制不了动一动。那就顺应孩子的需要, 在课堂中让孩子动动手, 动动脚, 动静交替, 活跃课堂气氛, 以动制静, 以动促学。

每节课中间安排一节课间操, 例如以下这个我比较喜欢用的课间操:一二点点头, 三四拍拍肩, 五六拍拍手, 七八扭扭腰, 九十做好了。每当孩子坐不住时, 做做这个操, 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又集中了。又如在课堂上, 安排学生板书、连线、找卡片、贴图片……同时取个好听的名字, 如过桥、好朋友、钓鱼、排排队等, 在动手动脑中学生兴致高昂, 积极参与, 积极动脑, 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言语手势, 亲切夸张

老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 蹲下来与孩子对话、交流, 走进孩子的心里, 消除孩子的压力, 让孩子亲近你, 喜欢你, 从而喜欢你的课, 喜欢上语文。

例如, “春天来了, 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我配上轻轻的语调, 带上轻柔的手势, 让孩子们好像感受到春姑娘真地走进同学之间, 来到我们之中。又如:在进行语文园地教学——“我的发现”这一环节时, 我用手比划出一个大大的放大镜, 配上语言“孩子们, 你们的放大镜准备好了吗?请拿着它, 去找找, 你发现了什么?”富有童趣的语言, 有趣的手势让孩子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

16.给音乐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十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渐融入课堂教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活动参与、律动创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在音乐课中聆听、欣赏、律动、演奏等各项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带给学生心灵和情感的艺术熏陶。因此,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我通过课堂实践,积累了一些心得,概述如下: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有声有形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嘎子嘎》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融合河北民歌及说唱形式的儿童歌曲。歌曲表现了嘎子智斗鬼子时的勇敢、机智,游戏时的调皮、机灵的人物形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说唱这种演唱形式,想象乐曲中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我将《小兵张嘎》影片中嘎子智斗鬼子的情景,通过重新编辑组合,配上《嘎子嘎》的旋律,编制成动画。让学生欣赏后用音乐要素说一说嘎子和鬼子的人物形象(鬼子走路缓慢、胆怯,用四分音符表示;嘎子脚步轻盈,灵活用附点八分音符表示)。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模仿嘎子的形象,他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动作各不相同,精彩纷呈,他们用自己的动作将嘎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信息技术可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简化合唱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静态方式呈现的教学素材,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难点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而且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案例:《白兰鸽》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二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哪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让学生看着动画,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体验白兰鸽飞翔时快乐的心情。

除了在合唱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还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例如,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猴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信息技术能将音频、视频、音效等多种感官音乐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案例:《春节序曲》是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欣赏作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新年氛围,我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指挥家指挥乐团演奏《春节序曲》的时候,镜头转向大街小巷欢度春节的场景。伴随着热烈欢快的音乐,人们张灯结彩、孩子们手舞足蹈……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用彩笔将感受到的音乐氛围,用旋律线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愉快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效整合,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氛围,理解音乐的内涵。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如果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多媒体点缀音乐课堂,相信学生的音乐特长会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骧.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J].学术月刊,2006(3).

上一篇:小数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案下一篇:讲严立个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