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行业趋势

2024-07-15

大数据分析行业趋势(精选8篇)

1.大数据分析行业趋势 篇一

【行业】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6大预言 10大趋势”

目前国内的园区功能相对单一,如何提升其综合功能,这些开发主体应该从自身的经验、实力以及理念等方面去考虑,使园区发展更加多元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也会更加市场化。未来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呢? 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的6大预言

1、产业园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从62号文到25号文,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区经历了一场犹如过山车般的政策体验,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问题也随之引发众多关注。政策层面,25号文实际上是对62号文的落实设立过渡期,但从长期来看,产业园区以往依靠优惠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面临终结已成为大势所趋。

少了政策的利好,恰恰是市场化的崛起,地方政府做好引导,而企业才是真正的市场推手。双重驱动下,未来的产业园区将真正实现“市场化意识深入人心,市场化运作持续发展”。

2、产业园向智慧城市蜕变

产业地产本身就有其复杂性,单一的开发模式将很难维系下去。产业地产需要不断的整合外界资源,打破固有思维,结合信息时代的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突破,为园区及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项目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和运营。从“市场、成本、资源”三个因素全面深入,注重打造信息化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园区软实力。

进入园区,拿出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就能高速上网、移动办公。轻点鼠标,清新的图像界面、饱满的数据分析,彰显层次的数据类型,轮廓清晰的公园、草地、建筑,处处都透露着科技和先进的气息。“智慧园区”的重点在于“智慧”。随着各类信息化应用在“智慧园区”不断推广和应用,预计不久的将来,服务型、科技型、创新型、生态型和有内涵的“智慧园区”将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和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将来的产业园会是一个满足居住、工作、娱乐、医疗、购物等需求的“独立王国”,堪称一个小城市,比如未来科技城就是这样的打造理念。

3、园区开发商将成为热门职业

以前,园区开发主要由政府主导,尽管也号称XX公司,但实际上多数隶属于管委会,而管委会的工作则是政府行为。

但随着产业园区逐步市场化,开发商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也会更加清晰和明确。但这种开发商已经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商,“园区开发商”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性质的深层变化,其实房地产开发商本来是一个很高级的职业,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然而最后演变成一个擅长炒地皮的投机者。未来的园区开发商会致力于园区开发业务,并再市场的洗礼中逐步成长起来。

4、产业园区服务更突出更专业更细化

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不是常规意义的地产开发,而是基于产业空间的产业价值运营,区位的选择与产业发展定位是产业园区运作的核心。在选择投资园区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避免没有特殊一轰而上的产业跟风做法,大产业集群的时代已经过去,更加需要的是专业化的产业细分。

而这就需要产业园区运营者以服务的心态和理念面对入驻的所有企业。也就是说未来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将越来越考率长周期回报,注重收益可持续性,将会由之前依赖的物业产权性收益向产品服务化收益转型提升。随着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越来越清晰明朗,像最典型的就是“配套物业销售 园区服务收入”模式。

园区企业发展了,产业园区才能得到发展,园区投资运营商要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未来的产业园区投资运营商会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金融、信息、研发、品牌宣传、公共关系、市场渠道、物业、孵化器等多元化服务。产业园的核心价值不是简单的销售变现,而是营造产业环境,打造产业园服务平台,产业园只有真正开始专注平台生态圈的建设,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园区将实现资本化运作

在历经了产业园区的混沌发展,产业园区市场化持续深入、产品标准化及盈利明朗,如今越来越多的资本青睐及进入产业园区领域。同样,完成一定积累的产业园区亦将积极主动地通过资本渠道将手中的资产转化为进行新一轮扩张的资本,进而取得更好的市场地位及利润回报。

当产业园区项目一旦通过资本化和证券化运作之后,它将会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招商方式和盈利模式产生较大影响和改变,也一定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我国产业园区的十大发展趋势

无论是新建产业园区,还是现有产业园区“二次创业”,都应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只有认清园区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更好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动园区发展和升级。

趋势一:园区的战略转型和升级

近年来,我国园区发展方式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如资源配置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转变„„可以说,大部分现有产业园区在未来发展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课题。

而相对现有园区的战略转型升级,新的园区规划建设也呈现了新的趋势。在各地区可建设用地日益稀缺的情况下,一些小型的园区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出来,一些大型产业园区也纷纷建设园中园、专业园等不同形式的小型园区,“小的即是美的”,小型园区正焕发出蓬勃的经济活力。

趋势二:园区产业的“瘦身”、“增高”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根本。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园区经济发展的观察,园区产业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两个词——“瘦身”和“增高”。“瘦身”主要体现在产业门类上,就像很多成功企业(如万科)进行业务重组或聚焦一样,现在很多园区都需要进行产业整合,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动向,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增高”主要体现在产业提升上,对于不同的园区,由于其发展情况不同,产业提升的方向也有所差异。从目前绝大数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这些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

趋势三: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

随着园区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增强,园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增长极,可将自身的优势向城区传递,园区与城区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互动越来越频繁,于是就承载起了新的城市职能。

面对园区经济走向城区经济、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系统策划、规划、管理、开发、运作产业园区(产业新城)。

趋势四:园区开发(产业地产)商的崛起

近年来,在我国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中,市场化的园区开发商正在成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其一,国际园区开发商活跃。其二,张江高科等老牌园区开发商寻求外延式扩张,努力向周边延伸不断扩大开发范围,向周边扩张受限的则走出去“圈地”,合作及合资创办主题园区。其三,民营园区开发商崛起。

作为国际上一个成熟产业门类,作为国内一个新兴产业,园区开发产业方兴未艾。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商、国际园区开发商、本土园区开发商等都将会活跃在“园区开发”行业。

趋势五: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

产业招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成败直接影响园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我国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模式看,基本经历了“优惠政策主导”阶段、“投资环境主导”阶段到“产业环境主导”阶段,园区软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产业招商的重要砝码。

产业招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规划、政策体系、招商接洽、项目入驻、运营扶持等诸多环节,涉及招商参与部门的权责和利益设计。目前的很多园区招商模式还停留在点式突破的“游击战”,个人激励强、项目导入快,但招商体系不健全、整体营销力度不足,不利于未来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精准定位,明确产业客商类型,建立产业项目信息库,进行定向式招商;二是系统运作,围绕产业招商构建全方位的服务能力,细化产业项目招商的流程和规范,使整个招商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有序性。

趋势六:园区的品牌化和“连锁经营”

美国“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论起品牌知名度,没有哪一个园区可与“硅谷”相提并论。“硅谷”的企业、产业、风险投资、创新文化无不打上了强势的品牌烙印。

在园区经济“泛滥”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因为园区经济的发展光有数量和规模还不行,还必须有质量和品牌,一个精品园区的单位产出不知要高出一般园区单位产出的多少倍。创精品园区,建品牌园区,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

园区的品牌化运作需要精耕细作,绝不仅仅只是个营销的过程,它需要有内涵支撑。园区的品牌建设,其实从园区规划启动之初就已开始。我们可以将园区品牌细化为环境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等,特别是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更需要做精、做深、做出特色。

趋势七:产业资本战略推动园区战略

资金问题是园区开发绕不开的问题,也经常会成为园区开发的难题。园区开发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从土地开发、物业开发到产业孵化、产业扶持,园区开发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资金的推动。

很多园区开发商定位为产业投资商,以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化资金形成一个大资金池,以土地入股、物业入股、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投资园区企业,从而形成了资本运作-园区开发-产业集聚之间的良性循环,在这里资本运作成为园区开发的撬动杠杆。

当前,产业园区运作日趋市场化,民间资本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将是推动新一轮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除民间资本外,中国园区开发的这块市场蛋糕也正在吸引着国外各种资金的关注。

趋势八: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培育,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智力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智力资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当的智力资源的引进,其价值往往超过单纯的投资项目。

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力资源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批量人才的集聚,如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而批量人才的集聚,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环境,涉及到人才导入、人才培训和人才维护等系统性的策略安排。

未来的园区发展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招商引“智”手段的创新,吸引园区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与开发,从而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趋势九: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竞争利器

早期的园区发展,多以园区硬环境建设为主,受制于财力有限和认识局限,较少涉及产业开发和培育。从园区层面看,对产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对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上。

今天,在日益激烈的园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园区经营者在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创业培训平台、风险投资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等字眼,经常见之于地方政府的各种年度计划、总结报告中。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一般是植根于园区企业的经营价值链上,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群的薄弱环节,如融资、技术、设备、市场、人才等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好,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开拓市场,从而增加企业经营效益,有效地提升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趋势十:园区政策措施的创新空间扩大

政策是园区经济发展的起点。自我国实行改革开发以来,政府已颁布了一系列支持经济特区、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的特殊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经济特区、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针对园区的优惠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产业园区的外部政策环境逐步趋同。园区政策措施的设计,更多是在一样的政策大环境下,就园区内部能够控制的领域进行精细化设计。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园区政策措施的发挥空间变小,因为随着我国逐步兑现WTO承诺,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将全面、深入地展开,这将会为园区政策措施设计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来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或区域试点,包括区域发展规划、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各种各样的改革试点,里面包含着很多创新的机会,如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科技银行、金融仓库、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保税物流园区等等。中国汽车零部件保定产业基地项目规划用地4000亩,规划建设投资100亿元,五大板块:产业集聚区,研发检测中心,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精益物流中心,汽车文化广场。秉承“为造车人服务,为用车人服务”的理念,竭诚为您服务。

2.大数据分析行业趋势 篇二

木门的涂装作业, 是木门制造过程中最后一道生产工序, 也是木门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工序。涂装作业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一个木门企业的制造水平与竞争能力。木门的涂装作业, 也是整个木门制造过程中最有技术含量的操作。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使用PU、PE漆进行家具表面以及木门的涂装, 这些油漆产品具备良好的施工性能和漆膜效果, 但无法进行批量化、规模化生产, 阻碍了木门标准化作业的进程。

涂装材料、涂装工艺的合理使用, 实现木门涂装的规范化、标准化, 是解决涂装效果、提升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市场定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统的涂装工艺, 交货周期长, 生产效率低, 成本高。而新的涂装技术, 可以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 打破非标准化涂装的发展“壁垒”, 对木门行业的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作用, 让中国门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绿色”化妆品:行业发展大趋势 篇三

化妆品与绿色天然似乎天生矛盾。既然是化妆品,便定有化学物质。也许只有工业时代之前的农耕社会才有纯天然的口红,胭脂,眉笔和香料。然而,随着进入后工业时代,欧洲人反而越来越注重返璞归真。传统的化妆品也在经历变革,多个草本化妆护肤品牌纷纷推出。并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欧盟政府在对化妆品中化学物质的限制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同时,欧洲人的绿色健康意识也甚为普及。在荷兰的大小城市都能看到名为环保商店(Natuurwinkel)的连锁超市,在里面就能买到Dr.Hauschka(德国世家)和Weleda(薇莉达)等欧洲品牌。荷兰的其他大型超市连锁店在开发其自身的日用品时十分注意化学成分指标。因此,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低廉,却往往比那些跨国公司的高端产品要健康。

虽然目前国内缺乏对“绿色化妆品”的管理规范,市场上也常常出现概念炒作的现象,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化妆品必定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绿色”热潮又一次概念炒作?

近几年来,在食品外包装袋上均能见到显眼的“绿色食品”标志,在家电中人消费者都愿意购买节能绿色家电,在城市中节能环保型汽车已成趋势,等等,这些都足以体现目前人们的购买习惯日渐向“绿色”靠拢,所以选料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绿色化妆品也逐渐被人们追捧,尤其是在都市生活中的女性。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专家、业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的“绿色化妆品”热只是一种商业概念的炒作,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使用绿色植物原料的产品,其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绿色产品,根本不能代表现代的绿色化妆品趋势,也根本不是现代意义的绿色化妆品。真正的绿色化妆品应该是:无公害的绿色原料+先进的萃取技术+科学的配伍。由于绿色化妆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它的萃取技术难度很高,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植物资源,如从芦荟中萃取出来的芦荟绿素,好比是从沙土里提炼出的黄金,因而其价格也是比较昂贵的。在日本一些企业的绿色化妆品甚至是限量发售,不可能是像国内这样什么企业都可以生产,在街头小店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大瓶的。在美容界,中草药因其天然药效温和,副作用少而被广泛认同,但我国的环保型中草药美容品目前在欧洲美容市场所占份额不大,仅是作为天然美容品中的辅助成分起补充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所谓的绿色化妆品环保科技含量不高,对绿色美容有效成分定性定量缺乏科学数据,精制提纯工艺也不尽人意,化妆品基质难达到环保标准,所以我国的环保型中草药要走进国际绿色美容市场还需时日。

“绿色”安全、舒适、无副作用的绿色化妆品,日益被厂商视为市场新卖点。可事与愿违,许多消费者对于“绿色化妆品”的概念模糊不清。据调查,发现有八成的消费者没有听说或不能解释“绿色化妆品”的概念,仅有两成的人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很少有人能够给出科学的理解与定义。而一些人对于“绿色化妆品”概念的认识,大部分人来源于商场的售货员讲解与一些化妆品的广告宣传。有不少的消费者还把“绿色”与“天然”混淆在一起,划了等号;也有不少消费者将“绿色”与“无害、无毒”混淆在一起等。对“绿色”的误解也是绿色化妆品市场不健全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些非绿色化妆品占据了真正的绿色化妆品市场。这一切都有待于法规、市场监管机制、行业运行机制的完善。

亟待法规完善的“绿色”化妆品

关于绿色化妆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法律概念,关于绿色化妆品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也有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在制度与法律规范领域很少进行过探讨,因此,在谈到绿色化妆品相关产业时,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绿色化妆品的内涵。绿色化妆品,从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与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来说,至少应具备环境相容性、性质温和性、人身安全性三个特点,选用纯天然原料,尽量不使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色素、香精和防腐剂,以减少化学合成物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使用可生物降解和可再生利用的包装材料,基质无毒害可降解,做到无害无污染。但是目前所谓绿色化妆品科技含量不高,对绿色美容有效成分定性定量缺乏科学数据,绿色化妆品还只是处在概念化阶段。国内也没有一套严格的关于绿色化妆品的界定标准,所以我国绿色化妆品的发展还需时日。顺应自然与国际环保潮流,特别是国际社会对绿色产品的畅销,许多国家开始着手对绿色化妆品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如:绿色化妆品的环保先驱一美国塞莱公司新近推出了全植物护发香液,其中天然草本植物成份达99%并采用可回收的环保包装,以绿色天然植物产品形象兴起了一股流水作业费新热点。法国娇韵诗推出全新维他命日霜,由150多种植物的萃取液制而成。不甘示弱的意大利美容化妆品行业又隆重推出了可以吃的口红。针对目前绿色化妆品市场上产品的层出不穷,顺应潮流。总的来说,绿色化妆品产业的发展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与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如矿泉水、食品等其他目前许多风行的绿色产品一样,人们对这些消费品的关注首先是其取材即原料来源是否天然的、加工过程是否科学无害的、最终产品是否健康无害的、使用过程中是否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等,而对于这些产品在其原料生产、产品加工过程、使用之后是否对生态环境有害或对人类及动植物有害却很少予以关注。在化妆品消费过程中,这一点表现尤其突出,很多消费者只是关注自身的健康不受危害,而对于产品在生产、消费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不予关心。一般情形下,由消费所推动的市场表明,相关的生产企业也很少关心产品生产过程中与消费完成后的环境问题。鉴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性,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因此要求政府在化妆品企业投产前,应当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且要对相关企业的生产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调查与监测与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可能在生产前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原料应当是无毒、无害、天然的1.无毒。“无毒”应该是所有化妆品的必备要求,化妆品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是必需的。但是现在由于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破坏严重,有许多作为化妆品的原料在生长过程中就遭到了环境的污染,比如有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导致重金属沉积,如果在生产中不能去除的话,可能会将这些重金属转移到相关的产品中,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另外,有的化妆品企业为了保持化妆品短期内的良好效果,在化妆品中违规加入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汞、铅等重

金属,如果长期使用这一类物质必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2.无害。“无害”要求化妆品产业的生产应该坚持以人的健康与全作为第一要素,对于目前还不能确定其用途与对人体的作用的相应产品应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尽量不要投放市场,对于确有必要要求使用的这一类风险性不确定的产品的使用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在使用时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如目前市场上用的美白、祛斑等产品在具有一定良好作用的同时可能对消费者产生的不良影响都应该明确告知。3.天然。“天然”的要求化妆品的原料必须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主要应该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尽量减少一些化学合成物、防腐剂、香精、色素等的利用,对于动物及其相关制品作为化妆品原料的提取必须严格,做到对人类无毒无害。对于天然的化妆品原料,我们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一直都在应用,如各种油脂包括橄榄油、向日葵籽油、杏仁油、蓖麻油等油脂类。以及黄瓜、芦荟等护肤类,随着化妆品产业的绿色化,很多生产厂商都在使用植物的根、茎、叶、果肉等。“天然的”可以这样表达:如果化妆品中的各种成分主要都是由动植物原料,即天然原料制成的,那么它们就是天然成分或天然组分。因此,“天然度”依赖于原料经过了多大程度上的化学变化。我们把氢化的酸、脂肪醇、有关的胺以及由脂肪酸得到的其他衍生物都认为是天然原料。当然,随着合成步骤的增加,物质的天然性逐步丧失。化妆品制造商有权利将他们的产品宣称是天然的,但这种宣称必须用正当的理由来表示出与非天然产品的差别,同时还必须有清楚的界定以及能使人信服的观点。应该明确的是:“天然”表明科学服务于天然,而不是天然服务于科学。天然宣布和证明了对天然的依赖,而不是优越于天然。应该说随着化妆品产业的发展,“天然的”除了制成化妆品的原料是天然的以外,也应该尽可能的研究化妆品的包装物,正如我们日常所用的一些服装用品一样,尽量研究开发化妆品包装物的天然材料,如用贝壳、坚硬的果核作为化妆品的包装物。

(三)生产过程中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其价格优势,因此,企业为了确保产品的价格优势必然会尽力节省资源与能源,以求获得更多的利润。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领生产中的重要原则,同样在化妆品产业的生产过程中,也应当尽量做到可持续利用。对于资源与能源的利用而言,可持续利用就意味着明智的选择与利用。如果政府对使用氟氯化碳与哈龙类物质收取一定的环境税或环境费,那么企业相应的一定会主动减少这一类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使用。同样对于可能污染水域或土地的行为也可以以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方式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环境的危害行为。其次,鼓励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工艺革新等。技术进步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等,工艺革新能提高相应产品的价格,改变产品的形象以求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发展绿色化妆品过程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新是特别重要的,也是目前我们发展并推广绿色化妆品产业的重要内涵。第三,要严格地进行污染预防与治理。化妆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化妆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及其废弃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做到从源头防治污染并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减少因为化妆品的生产与消费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四)严格的包装制度。绿色化妆品的包装一定要有严格的标准与适用限定。首先,要使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或低耗损的包装物;其次,尽量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包装,而使用可回收包装。如果是一次性包装,要求企业开发研制并投入使用一些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被降解的且对人体安全无害的原料做包装物;如果不是一次性包装,建议有条件的生产企业或中间商可以建立化妆品包装的回收点与回收制度。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应该建立并促成相关企业建立健全化妆品包装物的回收制度,这一块为了真正的绿色化妆品市场的完善,一定期限内需要有强行法的介入。

“绿色”化妆品市场:前景广阔

谈起绿色,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天然。但对“绿色化妆品”的概念至少有八成的消费者不清楚,其实,“绿色”并非只是天然,而是国际上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的通常称谓,“绿色化妆品”则是为了更加突出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

英国著名科学家布瑞恩教授提出了绿色化妆品的最新概念:一是选用纯天然植物原料,尽量不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色素、香精和防腐剂,以减少化学合成物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从原料把关,生产出对人体绝对安全的化妆品;二是采用在制造、使用、处理各个阶段中均使用对环境及人体无害的清洁生产技术,把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转变;三是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和可再生利用的包装材料,减少过度包装,包装容器尽量循环使用;四是喷发胶、剃须用品、喷雾香水用的气溶喷射剂由安全的液化石油和二甲醚取代,以消除对臭氧层的破坏,五是舍弃化学合成添加剂而采用生物工程制剂、天然植物提取物,在安全无害前提下发挥除痘、美白、抗衰老的功效。

鉴于绿色市场的广阔前景,目前国际巨头如资生堂、夏奈尔、雅诗兰黛、兰蔻等都推出绿色产品并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号称日本美容销售第一品牌的CAC公司,每年的科研经费就达100亿日元。不仅如此,不少国际化妆品集团也开始并正在抢滩我国绿色化妆品市场,如日本CAC公司两年内在中国发展了600家连锁店,为其绿色化妆品在国内的推出铺开了网络,资生堂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已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成为国内绿色化妆品的龙头老大。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天然的标本兼治的中草药最接近“绿色”,因此中草药化妆品在国际上已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中,作为有着几千年中草药应用历史的中国如何把握良机显得尤为重要。索芙特公司策划部经理曾浩说:“中草药是一座没有专利保护权的宝藏,谁都可以用,现在不是看谁先用而是看谁用得好,用得恰当。”

化妆品品牌形象的树立,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现在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是绿色、环保,在这种时代精神之下,开发以节能、环保为特色的绿色化妆品将成为全球的潮流趋势。树立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将会给产品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4.地板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篇四

趋势一:众品牌重视,服务成价值核心

安装等服务的重要性,是地板行业的共识。然而对于很多品牌而言,在实际运作中,却始终是营销重于服务。服务流于形式、缺乏标准、没有监督、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相当严重。,受匠心回归的影响,其他地板品牌也开始重新审视服务的重要性,所以,完善服务体系将成为地板行业的重点工作,整体服务水准有望获得较大提升。

趋势二:首重健康舒适,实木渐成主流

,受地热门、美国毒地板、上海质监发布风险预警等事件影响,中国消费者对于复合地板,尤其是复合地热地板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普遍担忧其甲醛超标问题,这导致20复合地板产量加速下滑。因此,健康舒适的实木地板受到了大部分高端消费者的青睐。受此影响,加之“实木地板联盟”的力推,20实木地板将逆市崛起,重回消费主流地位。

趋势三:电商神话结束,线下体验回归

从、的怀疑,到、的试水,再到、的天猫大战,地板电商在年终于恢复正常渠道身份:既不被视为异想天开,也不再被认为是销售颓势的救命稻草。年,主流地板品牌将会把渠道重点再次落到可充分体验的.专卖店模式之上,电商将主要承担“比价、未覆盖区域补充及为线下引流”的辅助作用。

趋势四:设计更加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

经过了30年的发展,中国地板用户的消费核心要求,已从追求“质量”升级为满足“个性化”。因此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地板产品的外观设计和装饰效果有了明显提升。预测2016年,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将达到新的高度,不仅颜色、工艺、涂装会更加丰富,多材质结合的尝试也会成为常用表现手法,足以满足各种各样的个性需求,消费者选择空间加大。

趋势五:洗牌加剧,品牌更加趋于集中

圣象、大自然进行区域合作,大自然与贝尔开展线上合作,实木地板联盟持续运作……2015年地板行业的一系列事件均标志着:品牌的集中化将越来越明显。从20房地产调控,并且政策性经济增长降速后,地板行业已经历超过5年的低迷时期,洗牌的时间窗口即将打开。

在2016年,强者更强、弱者淘汰,将有越来越多的地板品牌退出市场,或结束营业,或转型为纯制造企业,或被大型品牌兼并。

趋势六:多元化退烧,企业跨界变理性

近两年来,出于销量下滑和终端代理商的需求,众多地板企业开始纷纷上马木门、木饰面等其他项目,期望扩大盈利面。然而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增大了管理难度。主要原因在于木门等品类是非标定制产品,不仅资源不能复用,更无法备货,所以2016年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可能退出类似的跨界,回到专业制造地板的道路上来。

趋势七:更加规范,实木地热标准出台

2015年,受地热门等事件的影响,无甲醛危害、健康舒适的纯实木地热地板开始成为地暖家庭的首选地材。受此影响,已经起草立项多年的实木地热地板国家标准很可能在2016年颁布实施。同时,鉴于消费者和行业呼声,专门针对地暖用地板甲醛释放控制的限定标准和检测方法也有望于2016立项,届时地热地板消费者的权益和行业健康度都将得到保障。

趋势八:实木价格见底,进入上涨通道

由于美联储实施以来的首次加息,并可能在后续多次加息的原因,长期来看美元对人民币将逐渐升值。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实木地板原料进口价格,将在2016年后的几年内大幅上涨,连带拉高实木地板的成品价格。同时2015年国际主要实木地板原料出口国对于盗伐打击力度的加大和国内商业林的全面停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实木地板价格。

趋势九:自发热地板显缺陷,发展受阻

自发热地板自从面世,就被宣传是跨界合作、地板行业的新兴蓝海产品,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却逐渐显现出品类缺陷。2015年,自发热地板功率衰减严重,发热不均、局部烧穿,起泡、起鼓等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而且由于没有相关国家标准,消费者一旦遭受损失往往维权无门。因此2016年,自发热地板行业如不能实现技术升级,将开始出现品类发展受阻的问题。

趋势十:进口品牌涌入,价格渐趋透明

2015年,进口地板品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不仅重点大城市,连众多二三线市场都已经基本完成布局。因为数量大量增加,进口品牌不仅和国产品牌争夺高端客户,同时也在进行相互竞争。由于竞争加剧、消费知识和消费观念趋于理性等因素,2016年进口品牌会褪下神秘的光环,原本虚高的价格也会因此逐渐透明化,向国产品牌靠拢,中国地板市场将真正发生“世界大战”。

5.运动服装行业消费趋势分析 篇五

组织市场中,中间商的消费份额下降

“在一个运动服装市场上,只有两个端点是必须的。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最终消费者。”其实在组织市场上,组织购买者的行为是一些组织为了出售、租赁或供应其他组织用于生产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行为。也就是说,组织购买者是沟通生产者(运动服装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它将运动服装从企业手中送到购买者手中,并且从中赚取差额利润。这在无形中提高了运动服装的价格,增加了购买者的购买成本。

经了解,比如前段时间爆出的“耐克血汗工厂事件”,媒体爆出耐克作为一个全球顶级的运动服装企业,其产品的出厂价仅为市价的十分之一,即一折左右。可想而知,其中间环节是如何的暴利。所以,在消费者的信息渠道越来越畅通,中间商的利润上升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在试图将市场的运营权抓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说,生产企业开始尝试介入商品市场流通领域,以比专卖加盟店更加低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压缩代理商的生存空间。更有一个趋势是,生产企业将产品生产外包给成本更低廉的工厂,贴牌生产,自身却把重心放在市场营销和营运上。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利润。

6.方便面行业分析及趋势 篇六

1958年8月25日,日清食品公司的创始人安藤百福销售了全球第一袋方便面——袋装 “鸡汤拉面”,从此一种新的食品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方便面虽然在日本诞生,但却在我国茁壮成长,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2015年我国方便面消费量达到404.3亿份,名列榜首。不过,最爱吃泡面的当属韩国人,人均年消费量达72.8份,位列其后的为印度尼西亚(人均年消费51.9份)、越南(人均年消费51.9份)。

2011-2015年,我国方便面的消费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O2O市场规模却是一路上扬,由2011年的213.7亿元上升为2015年的1615.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65.8%。

有观点认为,方便面产销量与房地产有较大关联。从2000年至2008年,中国房地产迎来了连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作为方便面消费大军农民工的数量也出现了猛增。而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农民工数量走低,方便面市场也进入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冬天。

如今,一二线城市房价火热,或许会带动方便面的销售。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和调整,方便食品越来越成为食品行业的新宠。新近调查显示,方便食品在主要超市、商场的经营比重已占到10%以上,是食品销售中比重最大的一块。

方便食品的种类很多,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即食食品:如各种糕点、面包、馒头、油饼、麻花、汤圆、饺子、馄饨等,这类食品通常买来后就可食用,而且各具特色。

二、速冻食品:把各种食物事先烹调好,然后放入容器中迅速冷冻,稍经加热后就可食用。

三、干或粉状方便食品:这些食品像方便面、方便米粉、方便米饭、方便饮料或调料、速溶奶粉等通过加水泡或开水冲调也可立即食用。

四、罐头食品:指用薄膜代替金属及玻璃瓶装的一种罐头。这种食品较好地保持了食品的原有风味,体积小,重量轻,卫生方便,只是价格稍高。

另外,还有一部分半成品食品,也算是方便食品。

一直以来,我国的方便食品产业就处于产品系列单一的困境中,方便面很大程度上就是方便食品的代名词,占方便食品90%的市场份额,而方便面中油炸面又占据90%的市场份额。方便食品家族的其他成员如粉丝、米线、方便饭、非油炸面、杂粮面等多个系列作为油炸面的补缺产品,占据方便食品市场10%的份额。但近年来,米制方便主食也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方便米粉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已经逐步推开。方便粉丝作为方便面的市场补缺者,在过去的五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在发源地四川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速冻食品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实用的便捷性。城市购物超市化,加速了速冻产业的发展。品牌企业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促进了速冻行业的健康发展,培育了成熟的消费市场。目前市场上主要的速冻食品品牌有“三全”、“思念”、“湾仔码头”,三者合计占据了近60%的市场销售份额,竞争也十分激烈。虽然方便面之外的方便食品年销量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市场越做越大,但有调查显示,其他方便食品与方便面的重叠性并不高,其分流的消费者不足总量的8%。因而在一段时间内,方便面仍将是方便食品行业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下面主要围绕方便面行业来阐述方便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趋势。方便面行业的现状

目前,全世界每年方便面的消费额接近92亿美元,每年大约消费930亿包方便面。其中,亚洲国家占据了全球方便面消费份额的80%。在日本,85%的老百姓吃方便面。而中国已经成为方便面消费的大国,2009年中国大陆方便面总产量431.2亿包,已占全球的50%以上。

作为方便主食中的主力军——方便面产业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形势良好,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品牌效应非常明显,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大大提高。但是,在中国方便面行业在经历了连续18年的快速增长后,目前开始走下坡路。2008年开始,方便面以产量下跌10%、销售额增长10%的双开曲线,拉响产量下跌、增长放缓的警示。

受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在方便面产量下跌4%的同时,销售额下跌2%,首次显示双下行曲线。其中1-5月份袋面的销售额下降了8.78%,容器面下降了13.4%,方便面市场明显萎缩。这种全行业销售额的大幅下跌是方便面进入中国25年以来的首次。

方便面市场萎缩的同时,企业的低开工率和上半年下滑的业绩也都体现出整个行业在低位运行。数据显示,2008年年底还比较活跃并有赢利的中小企业,2009年上半年整体开工率不足20%,部分方便面龙头企业2009年上半年的业绩也不甚理想。其中方便面行业老大康师傅的方便面业绩虽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额同比上年增长额为32.86%,而2009年上半年销售增长额仅为9.36%,增长明显乏力。而今麦郎、统一、白象等企业销售额度更呈现出下跌态势。

方便面市场的萎缩,除了行业自身发展已步入调整期之外,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企业对产品结构的调整,整体行业缺乏创新,以及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危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便面行业整个市场。

2009年下半年,受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方便面行业开始走出低谷,产销呈现逐渐上扬的趋势。2009年12月完成累计销量573.78万吨,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1.53%。

中国方便面的萎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业遭遇了发展危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行业下一轮高速发展的前兆,而今天整个行业正行走在拐点的边缘。

方便面行业的市场结构及特征

目前,国内方便面市场渗透率已经相当深厚,有关数据显示,67.5%的中国人在过去一年内吃过方便面。在行业下行的同时,市场上品牌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市场的垄断趋势十分明显;产品向上的同时,渠道整体下沉。

整体来看,我国方便面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行业下行,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目前方便食品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加上国内市场拥有巨大的消费群体,都是我国方便面市场高速、良性增长的坚实基础。虽然从行业发展来看,业界有人认为国内方便面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事实上这种成熟度与同属亚洲国家的日、韩相比还相差甚远。从人均消费来看,中国人均38份,韩国人均80份,日本人均50份。可见国内方便面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2.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方便面市场上的主要竞品康师傅、今麦郎、白象、统一四大企业,2006年的市场占有率达57.4%,销售额占总量的66.17%;2007年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1.4%,销售额占总量的72.4%。

低端小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日渐下滑,而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又使其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威胁。

方便面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仅康师傅一个品牌就占据了整个方便面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品牌忠诚度达到了76%以上。统一是惟一能与康师傅抗衡的品牌,但消费者对其忠诚度仍与康师傅品牌差距较大。

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常食用率,也反映出目前方便面市场的垄断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寡头竞争也露出端倪。

3.产品升级,渠道下移二三线

2007年,中国方便面价格平均为每包0.75元,比2006略有增长(20060.72元)。由此可以看出,行业基于成本和原料的压力,加大了高端面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在很多市场,南街村、斯美特、鲁宝等企业的中档产品价格开始上扬。从2007年方便面行业的集体涨价事件,可以看出整个方便面行业的产业格局正在进行升级。

随着终端渠道的恶性竞争和互相挤压,各企业纷纷将渠道下沉,将争夺的战场逐渐推到二三线市场,不约而同将深度分销和对市场的精耕细作提上日程。市场数据显示,二三级城市的人们购买能力正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方便面在农村早已不是几年前用来送礼的“奢侈品”,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速消费品。过去二级以下市场尝试1.5元/包以上的中高价方便面的消费者约为10%,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30%。可以预见,未来方便面市场竞争将集中体现在打造产品结构和争夺销售渠道层面上。

4.市场细分与产品细分明显,消费群向小众分化

从目前市场上各厂家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和推出速度来看,未来方便面市场的竞争优势,将集中体现在产品及市场的推广速度上。市场与产品细分的规模和程度化也越来越高。打造新概念引领市场消费潮流越来越成为方便面厂家的工作重心。实现产品细分和市场区隔,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消费差异采用不同的产品组合,是生产厂家抢占优势的一个先决条件。

方便面发迹于大众市场,主流消费也在大众市场,但经过大众市场的激烈竞争之后,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就成为生产厂家的下一个目标,因而分众小众市场逐渐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分众是相对于地域的区隔来划分的,分众市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口味的区域化,如今家乡人新推出一款非油正宗重庆酸辣面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消费者一致好评。小众是以消费人群购买力、消费习惯进一步细分的。

方便面市场的竞争格局

方便面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市场化和成熟化的行业,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目前方便面在城市中的份额逐渐趋于稳定和相对饱和,在广大农村虽然前景和空间相对广阔,但都同时面临诸多替代产品的份额分流。在原料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产业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高价面不断成熟的市场和价值的双重向上拉动,随着低价面被压到极致后的必然反弹,以新品为特征的1.2-1.5元的方便面将进入中价区,逐步形成高、中、低价方便面共存的市场格局。

从品牌集中度来看,方便面市场的集中度非常之高,仅康师傅和统一两个品牌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其中康师傅占据了绝对优势。统一这两年发展乏力,战略多元频频不顺、新品研发步调缓慢、渠道上也颓势萎靡,内部人士视面业为鸡肋,更有行业人士预测统一可能出售面业板块,这无疑为行业的未来格局预留了诸多的可能和变数。

方便食品市场的巨大空间,吸引着新的竞争者不断涌入,使未来市场格局变数更大。2015年市场上横空出世家乡人,已经做足准备,内部已经构架了“方便面”这一新业务版块,除了非油炸正宗重庆酸辣面外,还有正宗重庆酸辣粉,云南过桥米线,老坛酸菜系列等。

非油炸方便面的乐观前景是吸引企业不断关注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油炸方便面巨头的规模、实力非常强大,但消费者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相对来说,非油炸方便面将是未来方便食品的主力军,方便面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变局。

在渠道方面,各企业纷纷下沉,抢占二三线市场,甚至致力于区域市场的深度精耕,因此终端争夺战变得异常惨烈。二线企业全面逼近一线企业,逐步动摇一线的市场份额。

7.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篇七

大数据 (Big Data) 是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它的数据规模和转输速度要求很高, 或者其结构不适合原本的数据库系统。为了获取大数据中的价值, 我们必须选择另一种方式来处理它。数据中隐藏着有价值的模式和信息, 在以往需要相当的时间和成本才能提取这些信息。如沃尔玛或谷歌这类领先企业都要付高昂的代价才能从大数据中挖掘信息。而当今的各种资源, 如硬件、云架构和开源软件使得大数据的处理更为方便和廉价。即使是在车库中创业的公司也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租用云服务时间了。对于企业组织来讲, 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分析使用和二次开发。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能揭示隐藏其中的信息。例如零售业中对门店销售、地理和社会信息的分析能提升对客户的理解。对大数据的二次开发则是那些成功的网络公司的长项。例如Facebook通过结合大量用户信息, 定制出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广告模式。这种通过大数据创造出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行为并非巧合, 谷歌、雅虎、亚马逊和Facebook它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者。

2 大数据的特点

2.1 海量性

企业面临着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例如, IDC最近的报告预测称, 到2020年, 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目前, 大数据的规模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标, 单一数据集的规模范围从几十TB到数PB不等。简而言之, 存储1PB数据将需要两万台配备50GB硬盘的个人电脑。此外, 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能产生数据。

2.2 易变性

大数据具有多层结构, 这意味着大数据会呈现出多变的形式和类型。相较传统的业务数据, 大数据存在不规则和模糊不清的特性, 造成很难甚至无法使用传统的应用软件进行分析。传统业务数据随时间演变已拥有标准的格式, 能够被标准的商务智能软件识别。目前, 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处理并从各种形式呈现的复杂数据中挖掘价值。

2.3 多样性

一个普遍观点认为, 人们使用互联网搜索是形成数据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这一看法部分正确。然而, 数据多样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新型多结构数据, 以及包括网络日志、社交媒体、互联网搜索、手机通话记录及传感器网络等数据类型造成。其中, 部分传感器安装在火车、汽车和飞机上, 每个传感器都增加了数据的多样性。

2.4 高速性

高速描述的是数据被创建和移动的速度。在高速网络时代, 通过基于实现软件性能优化的高速电脑处理器和服务器, 创建实时数据流已成为流行趋势。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如何快速创建数据, 还必须知道如何快速处理、分析并返回给用户, 以满足他们的实时需求。根据IMS Research关于数据创建速度的调查, 据预测, 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220亿部互联网连接设备。

3 大数据时代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 其影响除了经济方面的, 它同时也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开启循“数”管理的模式, 也是我们当下“大社会”的集中体现, 三分技术, 七分数据, 得数据者得天下。

“大数据”的影响, 增加了对信息管理专家的需求。事实上, 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 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 广泛运用数据分析手段管理和优化运营的公司其实质都是一个数据公司。麦当劳、肯德基以及苹果公司等旗舰专卖店的位置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精准选址。而在零售业中, 数据分析的技术与手段更是得到广泛的应用, 传统企业如沃尔玛通过数据挖掘重塑并优化供应链, 新崛起的电商如卓越亚马逊、淘宝等则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掌握和分析, 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大数据在个人隐私的方面, 大量数据经常含有一些详细的潜在的能够展示有关我们的信息, 逐渐引起了我们对个人隐私的担忧。一些处理大数据公司需要认真的对待这个问题。

4 大数据的趋势

趋势一: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层面重要的战略资源。大数据将不断成为各类机构, 尤其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成为提升机构和公司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企业将更加钟情于用户数据, 充分利用客户与其在线产品或服务交互产生的数据, 并从中获取价值。此外, 在市场影响方面, 大数据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影响着广告、产品推销和消费者行为。

趋势二:数据隐私标准将出台。大数据将面临隐私保护的重大挑战, 现有的隐私保护法规和技术手段难以适应大数据环境, 个人隐私越来越难以保护, 有可能会出现有偿隐私服务, 数据“面罩”将会流行。预计各国都将会有一系列关于数据隐私的标准和条例出台。

趋势三: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大数据的安全令人担忧, 大数据的保护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不断增加, 对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要求会越来越高, 从而对数据的多副本与容灾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和数字化生活使得犯罪分子更容易获得关于人的信息, 也有了更多不易被追踪和防范的犯罪手段, 可能会出现更高明的骗局。

趋势四:大数据学科诞生。数据科学将作为一个与大数据相关的新兴学科出现。同大数据的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建义.数据库原理及开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3]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大数据时代下的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中国大数据, 2014-03-6.

8.伊恩·莫里斯:大数据与大趋势 篇八

2007年,莫里斯第一次来到北京,和夫人自驾去了许多地方。那时北京周边有很多吊车和施工场所,汽车还不那么多,但他已经觉得“挺可怕了”。在他印象中,北京有一部分地方特别现代,像是富人区,到处是玻璃、钢铁,在阳光下闪着光,可一旦走出城区,就像来到了英格兰的中部工业区,曾经蓬勃发展,现在却正变得贫穷。

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副院长、古典文学系主任、社会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考古学中心的创立者与领导者,伊恩·莫里斯的确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历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跨界的学者。他研究跨度长达五千年的人类历史,却出人意料地采用了大数据的研究方法。

中国新闻周刊:你用社会发展指数来对东西方社会进行度量,如何把握这种测量的准确?

莫里斯:大概是90年代,我开始意识到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一次我在香港转机,在登机通道上行走时,看到汇丰银行的广告说,每分钟亚洲都会产生一个新的百万富翁。我很怀疑。后来我进行研究,才逐渐意识到这种说法很接近事实。

关于测量的结果,我是比较有信心的。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预测,得到对未来的判断。这个过程令我感到有趣,但也非常困难,因为你所得到的数据在这样一段时间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比如我们看到很多现代政府的数据,各种信息都有,回到1700年左右就失去这样的信息了,不过我们还可以求助于许多来自于中国、欧洲和其他地方一些书面的史料。如果再往前回溯的话,那就只有人类学的知识了,只能有少得可怜的数据。所以任何的计算都有误差,这里面的误差我们并不知道是多大,却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很难控制它。从系统性来讲,对我所有的预测数据,我可能都会给一个10%的误差。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确定这10%的误差?

莫里斯:如果试着去把这些变量调整10%的话,你可以去看一下这个结果会有怎样的不同。从历史后来的发展趋势来讲,9.9%的误差还可以,但肯定没到10%,更不可能是20%的误差。所以总的来讲这个模式应该是强有力的。许多研究者都有着相同的问题,但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它,总体得出的结论都和我的分析是比较相近的,所以这也使得我比较有信心。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没有考虑用大数据的方法来计算一些未来趋势?

莫里斯:我觉得我的方法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原始的研究。在美国,人们常提起链锯的艺术,你用一个锯或者大木头对艺术品进行切割,最后看起来肯定是非常粗糙的。但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原因,他们有点真实,又不是完全的真实。所以这种方法对长期预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但对于短期预测来讲不是一个有用的工具。比如你用这个东西来预测乌克兰在接下来12个月会发生什么?那么我的这个研究可以说完全没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预测能否帮助我们规避灾难,比如战争?

莫里斯:事情常常不受我们控制。当我们回望历史,发现一个国家发展得比其他地方快、变得富裕时,也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大的暴乱或者大战等等,中国的历史也是如此。这种事情反复出现。历史上很多个节点都显示,经济不断发展,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遭遇天花板,造成停滞,社会陷入黑暗。问题接踵而来: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政府垮台,这些事都联系在一起。21世纪很有可能发生这些事情,甚至比这些还糟,特别是我们现在有核武器了,这非常危险。

但我们可以去解决。比如能源会枯竭,我们现在不能只依靠煤炭,需要开发新能源。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当然我也认为,没什么是不可克服的,问题都能解决。也许是因为我住在硅谷吧,我还是对未来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我们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就比如几天前习近平和奥巴马已经达成一些相关协议,他们虽然还没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已经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着手行动。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过去数十年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

莫里斯: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工业化革命、现代化,以及100年以来出现的新的工业革命。最初先是在欧洲,后来在殖民地,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日本在19世纪开始,然后中国近几十年的工业化,把人们从农村引到了城市。在过去的30到4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世界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历史。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花了200年,中国却只用了30年就完成了。

我觉得中国有很多卓越的领导人,尤其是邓小平。当时人口在增加,中国经济却没有发展那么快,前景看起来非常糟糕,除非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中国意识到要将中国和整个世界的经济进行整合,意识到70年代、80年代已经是美国在全球经济当中占主导,如果你希望能够成功扩大中国经济,就不能和美国对抗,必须和美国合作,和世界经济合作才行。

中国新闻周刊:在超越西方之前,你有没有考虑到中国面临的一些挑战?

莫里斯: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中国知道自己和30年前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了。中国不再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而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几亿人已经脱贫,用不同的计算方式来算的话,中国其实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如何以中国独特的方式来实现发展,如何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一个富有的国家,同时不要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解,某种意义来讲现在中国领导者的任务更艰巨,比邓小平那时候更难。

中国新闻周刊:有人认为你是个地理决定论者,你怎么看?

莫里斯:关于地理对一国历史的影响,历史学家们总是有很多争论,但我认为,只有在将事件置身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下,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书将5000年的历史作为背景,将整个地球的历史作为背景。另一个原因是,即使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对于同一个证据,人们也会给出多种不同的解释,互相争论。比如在500年前,中国派寻宝船队到印度、阿拉伯国家,甚至想横跨太平洋,他们完全可以做到,没有困难。但很多人也知道,中国皇帝后来决定解散船队。因此有人就说这是决定性的事件,他们认为如果中国当时决定继续使用船队,如果中国的船只到了美洲,可能就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国家,也可能会建立殖民地,会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像欧洲国家一样建立起强大的经济秩序。我也相信这都是有可能的。

中国新闻周刊:互联网正在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你认为未来地理因素还会那么重要吗?

上一篇:在全县“三城同创”活动推进工作会上的讲话(新定)下一篇:妈妈这样教育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