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2024-07-11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共10篇)(共10篇)

1.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一

课题:8中华少年 第1课时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彦明 课型:新课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记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诵,感受诗歌中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二、预习学案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多音字组词

劲 哈 纤

3、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

( )的高原 ( )的草原 ( )的宝岛

( )的黄土坡 ( )的方块字 ( )的唐诗宋词

4、解释下面的词语:

莽莽:

立地顶天:

蹒跚学步:

强悍:

阳关道:

艳阳天:

三、导学案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自由朗读全文,试用简洁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的体会。

四、课堂检测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一片深情。

2、朗诵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1)“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的故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十六朵鲜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课文分析下面的句子

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们心田。

2、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3、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中华少年 导学案(第一课时)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2.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二

课题:《位置》NO.1-1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培养空间观念。

3、全力以赴挑战困难,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15分钟,然后20分钟独立做完学案,正课由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25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整理落实,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2-P3页。

思考:1)、行与列的意义。

2)、数对的意义。

3)、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4)、数对的书写方法。

二、合作探究:新课标第一网

1、学习教材P2例1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我知道了:

1)、行与列的意义: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横排叫做()。

2)、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确定第几列一般是()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数。按照此方法可以数出张亮在第()行,第()列。

3)、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先数出物体所在(),再数出物体所在()

4)、数对的书写方法:用()把代表列数和行数的数或字母括起来,用逗号把代表列数、行数的数或字母隔开。如:张亮的位置是

2、学习教材P3页例2

1)、用数对表示图上已有场馆所在位置。

数一数:数出图上各场馆在第几列,第几行的交点上。

写一写:写出表示各场馆位置的数对,先写列,后写行。

猴山大象馆熊猫馆海洋馆

比一比: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位置的数对特点。

大象馆(1,4)

海洋馆(6,4)

看一看:看图,两个场馆在同一横线上,即同一行上。

比较小结:在同一平面图上,两个数对的后一个数对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如果两个数对的前一个数对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

2)、根据所给数对,在平面图上标出相应场馆的位置。

找一找:找出所给场馆的数对在平面图哪一列,哪一行。

飞禽馆(1,1):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猩猩馆(0,3):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狮虎上(4,3):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画一画:依据上面找出的位置,在平面示意图上画出它们的位置。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小红和小军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小红的座位在第二列,第四行,简记为

(2,4);小军的位置简记为(3,5),则小军在该教室的位置是()。

2)、电影票上的“4排9号”,记做(9,4),则7排11号记做()

3)、将点A(4,3)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后,点A的位置是(7,3)。

4)、学校组织看电影,小刚在8排3号,许明在7排3号,秦月在9排3号,小文在8排1号。则小刚的前面是(),后面是()。

2、看图填空。

1)、请你说一说棋盘中每个棋子的位置。

xkb1.com

2)、右面是儿童乐园的示意图。

(1)、写出各景点的位置。

假山()

迷宫()

游艇()

骑马()

过山车()

碰碰车()

摩天轮()

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

《孙子算经》中记载有这样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向学生解释题意

2.新授:

(1)复习用列表法解

鸡只数

兔只数

脚总数

1

34

2+4*34=138

2

33

2*2+4*33=136

.。。。。。

。。。。。。

。。。。。。

23

12

2*23+4*12=94

师引导学生得出此方法比较繁琐,特别是数目较大的,要试多次。

(2)复习假设法解题

(A.)师提问:如果笼里的35只全是兔子,则应该有脚:4*35=140(只),而现在只有94只脚,少了多少只脚?(140-94=46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B.)师引导学生得出:是由于35只里有一些是鸡,而每只鸡只有两只脚,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

(C)分析: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想一想,多少只鸡就少46只脚?(46/2=23只)即笼里有鸡23只,则兔子有(35-23=12只)。

(D)师要求学生自行列出综合算式。

(4*35-94)/(4-2)=23(只)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3)列方程解题

(A.)师引导:笼里有35只鸡和兔,一共有脚94只。

板书:鸡的脚数+兔的脚数=一共有脚94只

(B.)分析:由于题中鸡和兔的只数是要求的问题,我们无法得出具体的数字,也不能得出鸡和兔的脚数,但我们可以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

板书:解:设有鸡X只,那么有兔(35-X)只。

(C)师提问: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那么X只鸡有多少只脚,(35-x)只兔有多少只脚?

画表:

只数

每只脚数

脚总数

X

2

2X

35-X

4

4(35-X)

板书:鸡的脚数+兔的脚数=一共有脚94只

2X4(35-X)94

即:2X+4(35-X)=94

(D)解答

学生自行解方程,师巡视解答过程,如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特别要提醒学生要写答句。

(E)师生总结:

此类数量关系中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可以先设其中一个为X,另一个用含有X的代数式来表示,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答。

3作业练习:

李老师带43位学生去公园划船,共租了9条船,每条小船坐4人,每条大船坐6人,刚好每条船都坐满,你知道大船小船各租了多少条吗?

4.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利率的含义,体会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应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灵活解答有关“利息”的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概念,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利率概念,学会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1.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

2.利息如何计算?

明确:

1.在银行存款的方式有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题:老奶奶存1000元,两年后可以去会多少钱?(学生板书演示)

老师提醒:存期两年,利率是4.68%,还要扣去5%的利息税。

1.1000×4.68%×2=93.6(元)

93.6×5%=4.68(元)

1000+93.6-4.68=1088.92(元)

2.1000×4.68%×2=93.6(元)

1000+93.6×(1-5%)=1088.92(元)

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归纳:

第一种方法先算利息,再求利息税,最后用本金+利息-利息税;第二种方法也是先算利息,再用本金+税后利息。都正确。

五、作业安排:

5.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五

(7)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解答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优。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

(8)比较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了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注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幸福镇去年收粮食300万吨,今年比去年多20%,今年生产粮食多少万吨?

2、.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3、思考:如果例3改成: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568册,比原有图书册数增加了12%,图书室原有多少册图书?(这题单位“1”的量不变,要比较的量也不变,例3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这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量。)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三)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1400+1400×12%                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 (册)                     =1568 (册)

6.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相乘。

教学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填空。

(1)8+8+8=()×()

(2)5×4=()+()+()+()

(3)5个12是多少?列式为()

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123333666101010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分数乘法”。首先学习“分数乘整数”。

2.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出示例1。(课件)

(2)11表示什么意义?

(3)11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人走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

(5)3个11相加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222

(6)11+11+11,这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可以怎样列式比较简便?

(7)11×3表示什么意思?

(8)把11×3和12×5的意义相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本部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课件)

22222261111111111(1)用加法算:

2222222236311111111111111(2)用乘法算:

(3)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学生试做,强调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4.尝试练习: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做一做第2、3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练习二第1、2、4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一种稻谷每千克能出大米20千克,100千克稻谷能出大米多少千克?

2.甲、乙两袋橘子,如果从甲袋中拿出4千克橘子放入乙袋,则两袋橘子一样重。原来甲袋橘子比乙袋橘子重多少千克?

七、作业

7.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地位作用: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这意味着,学生对于圆周长公式的学习不是接受性的,而是应该经历自我探索和与同伴、老师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来获取。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根据圆周率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长研究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并会求直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对圆的周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

初始能力:就学生的前知识经验而言,他们已经经历了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其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测量,还体会了转化、面积守恒、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信息素养:就新知本身而言,学生对圆周长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从直观中可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通过学前调查了解到,有80%的学生愿意通过测量与计算来揭示这种关系;近60%的学生还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有一部分学生知道3.14,但是不知道圆周率,有的学生知道“派”,但是不知道它的确定含义。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圆周长的测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合作测量圆的周长,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圆周率的意义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发现圆周率,理解它的意义,体会圆周率是个常数。

3 圆周长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实现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深化学生的思维。

4 解决问题 利用探究得出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简洁、实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

识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推理-形成结论”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

教学环境要求

我认为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形成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对新知的认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掌握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课件     演示“绕线法”、“滚动法” F G    通过转化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数

学思想 2分 制作

2 通过观察、猜想活动初步探究圆周率。 课件 观察、猜想 G B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到

了极限思想 3分 制作

3 通过计算验证,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课件 出示实验表格 D F     根据圆周率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数据整理

能力 1分 制作

4 系统的认识圆周率。 课件 圆周率的历史 H G     学生了解了人类对圆周率研究历程,领略了有关计算圆周

率的方法 5分 下载

5 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 巩固练习J J     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见解、实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

力 12分 制作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C= π d   C=2 π r )

教学策略阐述

本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操作、猜想、验证、思考与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从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圆”,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观察“圆”,说出圆的有关知识。 出示课题 在课的起始阶段,开门见山,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圆的周长含义。

指着圆,“什么是圆的

周长”

2、测量圆周长。

师:测量你手里的圆片周长,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3、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设疑:圆形花坛、黑板上的圆、旋转小球的轨迹,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周长吗?

②猜想:引导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思考圆周长和它的直径有没有关系?进一步思考有什么关系?

③探索规律:把测量出的几个圆片的周长填入表格,计算一下圆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④引入圆周率:教师介绍“圆周率”的知识。

⑤建立公式:圆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根据这句话,知道了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边指边说,圆的周长的

意义

小组合作,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汇报成果,交流方法。

观察、思考

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汇报。

谈谈推理感受。

学生听后谈谈自己对圆周率的认识。

独立思考后,推导出公式C= π d   C=2 π r

演示“滚动法”、“绕线法”

出示“圆形花坛”

出示“圆外接正方形”、“圆内接正六边形”

出示表格

演示“圆周率的历史”

出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借助实物,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化认识周长概念。

使学生能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周长,同时为下面的探究公式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感悟“围”“绕”测量圆的周长的局限性,使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通过观察猜想活动培养学生会合请推理和估测的意识。

培养学生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积累进行数学实验的经验。

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通过前面的探究,进一步明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建构公式模型。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1、直接说出各题结果

2、判断题

3、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练习

独立尝试,集体订正。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 出示习题 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对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解释。

通过辨析巩固圆周率是常数的认识。

提高学生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教学小结

反思交流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完善、提高学生的认识。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在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让他们在圆片上画一画、比一比,为假设找出依据;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设计一道提高练习,满足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考虑一些学困生知识基础,在测量圆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规律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使他们在小组内共享研究成果;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一些基本题,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保护了学习积极性。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1    利用公式计算

圆的周长 直接说出各题结果。(单位:厘米)

① d=1  c=? ② r=5  c=?  ③C=6.28  d=? r=?

解决教材中的“做一做”。

2    巩固圆周率是

常数的认识 判断题。

(1)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

(2)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

(3) π就等于3.14    (    )

3    进一步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进

行解释 解决问题:测的一棵大树的周长约8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半

径呢?(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    综合应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提高练习:

白兔、灰兔以同样的速度从同一地出发,外圈直径是40米,内圈直径是30米和10米,白兔沿外圈跑,灰兔沿内圈跑,谁早到终点呢?

教学预测、反思

课前,我参考很多的课例,发现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利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后,结合试验所得数据,讲授圆周率的概念。对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一定感受不强。那么在教学中能不能利用直观与推理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所感受?

8.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篇八

1、李荣汉先生的《山中访友》一文,作者以“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老朋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山雨》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山林雨景图。课文是以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3、《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小爬虫,对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奇特的游历,从中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4、曹敬庄的《索溪峪的“野”》一文中,描写了山野、水野、野物野和游人野。“野”实际指索溪峪自然野性的美。索溪峪在湖南省张家界市。

5、《詹天佑》一文讲述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詹天佑的人物形象:身先士卒、一丝不苟。

6、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居庸关隧道因为山势高、岩层厚而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八达岭隧道因为隧道长而采用中部凿井法。

7、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我们还学过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

8、《彩色的翅膀》一文,赞美了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彩色的翅膀”实际指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

9、《中华少年》这首诗抒发了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要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10、《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特。课文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11、“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那匹马”实际是没有的,是买书青年对我的关心,也可以说是爱读书、渴望知识的我就是“那匹马”。

12、《唯一的听众》一文,讲述了一个音乐白痴成长成为能演奏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老教授善意的谎言给了“我”信心、勇气和力量。

13《用心灵去倾听》一文,真实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的交往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一句,表达了苏珊善良、乐观的人生态度。

14、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15、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大气、生物等,不能再生的叫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矿产、石油等。

16、为保护地球写的宣传语:①只有一个地球。②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③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17、《大瀑布的葬礼》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赛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不再让大瀑布的悲剧重演。

18、《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一篇演说。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热爱。作者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

19、《青山不老》一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晋就是山西省。20、“竭泽而渔”这个历史成语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21、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

2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讲了四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赞扬了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2、鲁迅先生名言:(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3、《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观鱼等几件事,展示了闰土这个朴实活泼、机灵勇敢、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24、阿累的《一面》一文,写“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25、《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欺压人民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2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存。

2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28、《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29、《春夜喜雨》是唐代杜甫的名篇之一。全诗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喻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贡献的人。3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1、《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词人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元曲,作者通过村、日、霞、烟、树、鸦六种自然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描绘出一幅的秋景图。

32、《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33、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老人与海鸥》一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34、著名作家沈石溪的名著《最后一头战象》讲述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片段,表达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35、《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讲述了松鼠贮存冬粮、晾晒蘑菇、给自己垫窝三件事,刻画了一只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

36、《金色的脚印》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37、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38、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39、《月光曲》一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达了贝多芬纯熟的音乐技巧和对穷苦人们的同情。40、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三幅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高昂激越。

4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

9.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九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的主要区别

截至本单元,学生已经学完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因此,本单元除了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例1)之外,又新增了一道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例题(例2),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理解这三种统计图在使用上各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材例题分析

1.例1:扇形统计图

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在校园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境,为引入有关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通过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要求: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吗?以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百分比的过程,初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完成了扇形统计图后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即“上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本例题教学只要求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不要求绘制扇形统计图。

2.例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各异,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也不一样。例2基于三组校园树木数量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的统计内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统计图的多样化与优化中进一步认识各统计图的特点。同时体会对于相同的统计对象,当需要表达的信息不同时,选择的统计图也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第(1)小题统计的是树木总量在~之间的变化情况。既可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题对比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出选择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即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时用折线统计图更直观。

第(2)小题统计的是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既可以用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只是直观呈现了各种树木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扇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有效地反映出校园树木数量的分布情况,突出选择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当需要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第(3)小题统计的是各种树木的数量,教材中只出现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在对比三种统计图特点的基础上突出选择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当只需要表示各项目的数据时,用条形统计图就可以了。

10.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集中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2.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出示教材第112页的情境图。学生阅读进入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讨论发现: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读题,分组讨论。)

1.列表法如何解答?

2.假设法如何解答?

3.方程法又如何解答?

明确:

1.学生讨论得:有5只兔和3只鸡。

鸡 8 7 6 5 4 3 2 …

兔 0 1 2 3 4 5 6 …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

2.师生共同完成:

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和5只兔。

3.根据鸡脚分只数+兔脚的只数=脚的总数。

(学生板书演示)解:设有x只兔,那么就有(8-x)只鸡。

4x+2×(8-x)=26

2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做一做”。

五、作业安排:

上一篇:各项税收政策详解下一篇:保育员资格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