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2024-10-01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共11篇)(共11篇)

1.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篇一

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摘要: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为主导的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想避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预防自己在文化上的落后,都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着强大的作用力。而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若想企业有长远的发展,企业文化就成了关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就通过对品牌的管理来实现对企业文化的管理。以下就从含义和实例分析来论证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关键字:品牌 企业文化 品牌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 宜家

一:从定义看 品牌的含义:是指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品牌是企业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企业的无形载体,更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是一个由管理者引导,全体员工认同并创造的一个不断发展的信息循环系统,是企业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意识与长期的稳定的一贯的思维方式的总和,是由一定层次形成的系统构架。企业文化按照四层次理论可分为:物质层(包括企业的标识,象征物,厂容厂貌,企业广告等对外形象方面的内容),行为层(指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制度层(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精神层(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

由以上两个定义可以总结出:品牌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企业文化又是品牌形成的基础。就好比是土壤和花的关系,花只有在土壤的滋养下才得以生长,而花的生长状况又体现了土壤的肥沃程度。简单说品牌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换言之,在企业中对品牌的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二,从实例看

企业文化管理就是指在这四个层次上的管理,品牌的营销属于物质层上的管理,而品牌的形成属于精神层上的管理

宜家是20世纪中少数几个商业奇迹之一。1943年注册,初创时从一点可怜的文具业务开始,利用60年的时间发展到了在全球共有180家连锁商店,分布在42个国家,雇佣了7万名员工的“庞然大物”,发展速度之快。2001年IKEA获得了110亿欧元收入和超过11亿欧元的净利润,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宜家品牌的成功令人羡慕,这与宜家成本品牌两相宜的战略路线是分不开的,这里仅仅分析宜家的品牌战略。

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品牌中,形成具有宜家文化的特色品牌。宜家的品牌精髓是为大多数提供美好生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宜家是如何围绕品牌的精髓进行品牌管理的。

品牌标识:宜家的品牌标识设计凝结着公司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理解,体现着宜家独有的品牌文化。IKEA四个字母是创始人姓名,发源地名称的缩写。将IKEA翻译为中文的“宜家”,是人倍感温暖,并产生美好联想。宜家标识由蓝黄两色构成,蓝色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而黄色充满激情。这样的标识不仅仅体现了宜家简单实用却又不失时尚的产品的特点,而且使人过目难忘

产品:宜家的产品充分体现了宜家的文化,简单实用是其主要特色,并且产品风格具有统一性,无论是从单件产品到家居整体展示,还是日常的家居用品,无不是简约、自然、匠心独具、既设计精良而又美观实用,确实能够打动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宜家的另一产品特色就是环保。宜家承诺将永不从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中获取木材,以保护地球环境。作为最大的木材使用巨头,宜家承诺将永不从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中获取木

材,以保护地球环境。

环境:在宜家我们是很少见到服务员的,而且路线是事先设计好的,只要随着地板上画的箭头,就可以从头到尾走完整个商店,不知不觉中就逛完了所有的商品。宜家公司提倡“自给自足”的消费环境,顾客自己感受商品的性能,没有服务员介绍,选好后自己把选好的商品带到结账处,自己把商品运回家,然后自己把它们组装起来。这样做不仅降低成本,更是为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轻松自主的购物气氛。除此之外宜家还专门为消费者开设了餐馆,可以提供香浓的咖啡和各国的风味食品,让顾客有一种在家的感觉,这是其他家具店所不具备的,也正因为这一点,成了宜家的一大品牌特色。不仅仅是购物环境,宜家的工作环境也融合了宜家的文化特点,宜家为员工提供了良好而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比如,门店和办公楼都是宜家员工自己设计建造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装饰他们自己的工作环境。同时,他们还为员工精心设计了一间很大而明亮的餐厅,员工可以免费享用所有饮料,每天用餐时间也没有限制。而且员工还有专门的休息室和吸烟室,可谓面面俱到,无一不体现着人性化的管理风格。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也成为宜家的一大特色。

制度:宜家主张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和官僚制度。英格瓦·坎普拉德痛恨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在巡视商店时,他鼓励大家直呼其名,以示他和大家都是平等的。在宜家,经理对员工不称“员工”而称“同事”,以体现“人人都是重要的”平等理念。宜家公司的总部是一座平房,在这里,所有的同事都穿着T恤和牛仔裤,办公室都是敞开的,在这种氛围中,分不出谁是经理,谁是普通员工。宜家的工作制度也体现了宜家文化,管理者就是将宜家文化渗入个个部分,通过文化控制约束员工。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宜家的产品凭借着宜家式的设计,绿色环保的理念,宜家式的购物方式,形成了具有宜家文化的特色品牌,而宜家的品牌也逐渐变成了宜家产品的最大卖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品牌管理的几个方面,品牌标识,产品,制度,环境。不难发现这几个方面都属于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根据宜家的品牌管理实例,我们也可以论证,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由以上两方面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企业中,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品牌管理的基础,一起品牌管理都要基于一个企业发的企业文化,品牌管理是企业文化管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2.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篇二

面对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步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笔者也在不断地思索和尝试:在新形势下, 我们能不能利用新兴科技手段作为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传统教育教学领域。

1 微博

1.1 微博的含义

微博 (英文名为microblog) , 即微型博客, 是随着Web2.0而兴起的一类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用简短的文字 (一般不超过140个字) 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状态, 还可以将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分享给其他网友;其他人可以在网上第一时间接收你发出的信息, 随时和你共同分享和讨论。

1.2 微博的特点及优势

1.2.1 使用简便, 方式多样

微博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彩信、WAP浏览器发布, 也可以通过PC上的WEB浏览器、即时通讯工具 (即IM, 如QQ、MSN、Gtalk等) 发布, 还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提供的开放API接口发布。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优势把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资讯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另外, 微博倡导博主个性化的自由行为, 同时简洁的语言也便于微博信息的及时扑捉和传递。

1.2.2 传播速度快, 影响力强

微博用户可以将身边的各种新鲜事物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第一时间发布到互联网上, 其他博主可以随时查看、回复并进行转发。这就意味着一则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及其社会反响, 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几何速度迅速传播和扩张, 其体现出来的即时性、真实性、快捷性及影响力超过了所有传统媒体。

1.2.3 灵活的交流方式

微博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一种不对称的背对脸的跟随,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选择跟随的对象, 并且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随时更新被跟随对象的状态, 而彼此间可以不主动交流。因此这种跟随可以一点对一点, 也可以一点对多点。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 使得微博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微博用户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讨论小组, 针对某一话题, 组织用户发起讨论, 使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在一起。

2 微博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国际班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西北地区起步较晚, 很多工作还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借鉴中前进。作为兰州一中首届致远国际班的一名班主任, 通过对国内教育发达地区开办高中国际班的经验总结, 并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 决定尝试借助微博这一现代科技的媒介平台, 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因此, 微博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同样需要全社会的相互配合。在运用微博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尝试中, 努力邀请家长、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以下就是半年来所做的探索和尝试。

2.1 利用微博作为宣传和交流的媒介和平台

一方面, 将兰州第一中学和致远国际班的详细情况在微博上进行公布, 便于让社会各界对本校和“国际班”这种新的办学模式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还可以随时跟踪我们的动态, 关注我们的发展, 这对兰州第一中学和致远国际班来说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 通过微博实现与国内其他地区国际班进行网络联系和沟通, 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享资源的目的, 更好地引领国际班不断前进。

2.2 微博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微博还没有实现在所有教学活动中的普及, 以下仅是笔者所从事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

2.2.1 课堂教学的补充

作为英语教师, 在每次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以后, 我还要将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讲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被忽视、忽略以及没有拓展开的知识点在微博上公布出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个人学习, 从而达到更全面、更深刻地落实教学任务的目的。这样的“自助餐”式的学习风格和特点既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更多课堂上囿于全班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拓展的知识和容量, 又给学习基础暂时比较薄弱的同学一个回顾课堂基本知识的平台。

2.2.2 第二课堂的一种新形式

学生通过班级微博, 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呈现出来, 我也会在尽短的时间内给出答复和讲解。这样不仅让提问学生能够得到及时回复, 而且其他同学也能在浏览微博的过程中一起分享,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一段时间, 我还将近期学习的内容通过微博做一个总结和梳理, 提出一些总结性的、概括性的问题供学生在微博上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定期还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新东西公布在微博上。内容包括优秀的英文电影, 优秀的英文学习网站、博客链接地址, 以及一些出国留学的最新动态和各大高校、培训机构免费的英语学习讲座等等。

2.2.3 师生间、同学间互动与兴趣分享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发表出来, 让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优点, 以更好地鼓励学生进步;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 将自己收集到的英文作品、名言警句等相关信息发到班级微博上, 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对于一些热点, 大家还会产生探讨和研究, 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互动在假期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我们打算在假期实行微博值班制度, 就是让全班41名同学每人负责一天的微博更新。内容包括自己在假期的原创学习作品和自己在假期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好书、有趣的故事、动听的旋律, 以及对于下学期班级管理和教育的好主意好点子。假期里, 虽然大家没有在一起学习, 但通过微博, 随时看到其他同学每天的学习、生活动态, 就好像大家仍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一样, 这不仅有利于同学们合理安排假期生活, 而且还能够培养师生情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开学后, 将对班级微博管理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授予“假期微博达人”称号, 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2.2.4 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指导

校际交流是传统教学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 包括: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 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交流, 以及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由于地域、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阻碍了这种交流活动的延续性和经常性。校际交流在教师之间比较普遍, 教师通过校际交流取长补短, 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校际交流在学生中目前还没有广泛开展起来, 比较常见的校际学生之间的交流目前多还处于“民间”和“非官方”的状态。网络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各个学校的百度贴吧。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管理, 贴吧长期以来积极作用发挥不够, 有部分贴吧充满了校际学生之间的互相攻击以及对教师、学校的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个别贴吧还成为了传播低俗广告、暴力图片、色情文学等不健康文化的平台。

班级微博的特性较好地回避了以上提到的不利因素, 使校际交流、聘请校外辅导员等方式更加灵活、科学、安全和文明, 有着很好的可操作性。截至目前, 我们已经很荣幸地请到了包括宕昌一中的任翔老师在内的多位省内教育界专家担任我们的校外辅导员, 不仅对我个人的班级管理和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也对同学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很多新的讲解和方法指导, 让同学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共享省内甚至全国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下一步, 不仅希望能联系到更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老师作为我们的校外辅导员, 更好地指导并监督我们的教学工作, 更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我们的微博互动中来,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影响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大学生在帮助高中生的同时, 自己的社会成就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也会得到了满足和锻炼。

2.3 微博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3.1 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平台

在学生教育过程中, 我们总会抱怨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交流, 互不理解, 但又很少能找到好的沟通、交流的渠道, 而班级微博的出现在某些方面恰好满足了我们的需要。在开通班级微博之初, 刚开始担心学生的发言会言不由衷, 但其后的事实却让我很快消除了这个疑虑。可能是这种非面对面的形式的原因吧, 学生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能够做到敢想敢说, 有些共性的问题, 如班级的管理或者班级出现的一些状况, 都能够各抒己见, 由感而发, 甚至有时言语犀利, 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这些真切表达不仅有利于班级管理, 而且作为家长和老师, 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真实想法, 并通过班级微博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 做到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进而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样, 这样的交流还存在于教师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见, 班级微博的交流平台作用非常显著。

2.3.2 各自展现、个性张扬的平台

这也是利用微博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对于微博管理的兴趣和凝聚力的主要作用之一。经常鼓励学生在微博上与大家分享最现实、最鲜活的自己。例如, 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公布出来, 把自己旅行见闻和照片贴出来, 把生活中的视频片段传上去, 把自己感到幸福或者痛苦的事情告诉大家。通过交流是师生距离进一步拉近。

2.3.3 信息的发布平台

安排同学轮流做班级的值日班长, 除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之外, 还负责班级微博的管理、维护和信息发布工作。例如班级或者班上同学获得的荣誉, 运动会取得的各个项目的成绩, 学校或班级各项集体活动的安排及活动的筹备进展情况, 班级出现的各类好人好事, 班级工作取得的新突破, 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进步大的, 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健康知识等等。

2.3.4 监督与完善的平台

班级微博的监督作用主要表现在, 及时公布不遵守班级纪律、违反班级规定的同学, 如迟到、不按时交作业、抄袭等。班级微博起到的监督作用, 要远远大于传统上老师的点名批评, 甚至请家长的做法, 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不光自己在看, 而且自己的家长在看, 自己的同学在看, 自己的老师在看, 那些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在看, 这样的监督力度是传统教育手段根本无法达到的。从班级微博开办的实际情况来看, 同学们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班级管理收效显著。

2.3.5 新时代的微博式家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 家访这种在旧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下曾经很受欢迎的教育形式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微博在教育工作尤其是教师与家长沟通工作中正发挥着几乎可以替代家访同时又不给双方造成不便、尴尬的积极作用。家长每天只需要利用上班的闲暇时间收听微博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实时动态。包括:是否上学迟到, 是否按时上交作业, 是否认真听讲等等每天的日常表现, 也可以了解学校的最新通知, 相关规定, 从而实现学校、班级、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零距离接触。同时家长还可以就学生在家的生活情况, 与教师在班级微博上进行互动讨论, 共同帮助学生取得全面的进步。

3 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信息不完全公开化设置

与网络传统的微博、论坛、社区、博客不同, 有些信息教育微博不能与之共享, 而应建立一种相对“封闭”的圈内信息分享系统, 所有信息应都是针对注册者、班级或者群组的, 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师生及时提取有用信息, 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 另一方面, 使得用户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教育微博模式的成熟和普及, 二是强大的技术支持。

3.2 言论控制

教育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平台, 用户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同时我们也不能避免某些用户散播一些不良的、恶意的、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信息。这不仅依赖于个人的自觉性, 同时系统还应该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来确保教育微博的良性运转。一是用户的注册必须实名。可以通过绑定学生的学号、手机等方式实现。二是在系统中设置非法关键词的自动过滤功能。三是添加人工审核功能。

3.3 避免学生上网成瘾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必然需要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因此它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要求都很高。为了避免学生沉迷网络, 甚至利用学习时间发微博, 应在后台管理上设置相关的控制功能。如上课时间学生用户无法登陆, 对于学生用户的在线时间和信息发布量都有一定的限制等等。

3.4 家长参与的热情不高

尽管我们在开通班级微博的当天就进行了大力宣传, 同时也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微博的使用方法并发放了使用说明, 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家长因为技术等原因还只能在学生的帮助下收听微博。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新鲜的时代产物, 又运用在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上, 传统和现代带来的冲击和矛盾也让家长感到了压力和困惑。这就要求更大力度地宣传班级微博的功效, 现身说法让家长感受到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加大对家长使用微博的技术培训力度。

以上这些问题, 是在班级微博开通以来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 仅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这也将成为微博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微博已经走进了很多人的生活, 是科技时代给予人们的新的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实践证明,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无论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而言都带来了诸多益处, 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我期待着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普及, 趋利避害, 将我们的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摘要:从微博的含义和特征入手, 思考了微博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首先对微博的概念、功能、特点进行了介绍;其次结合班主任的实际工作, 探讨了如何通过微博来协助教师完成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 提高教师在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效率与效果, 最终指出了在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微博,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新浪博客.2010年微博网站大全[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497efdaa0100gxz2.htm.

[2]陈国平的博客.微博的风, 到底向哪个方向吹[EB/OL].http://blog.zjol.com.cn/294000/viewspace-1355156.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l.

[4]刘芹妹, 孟琦.Twitter向教育推来了什么[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 (10) :107-110.

[5]何文超.从Web 2.0到Edu 2.0-2.0文化催生教育培训业的草根革命[D].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007.

3.将优秀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待遇 篇三

如果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原因,是由于一些企业在激励机制上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待遇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有限的物质激励或金钱永远无法满足人的无限需要,这种需求,只有用无限的文化或精神给予满足。依照马斯洛的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成为企业员工待遇的一个重要部分。

既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待遇,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消费:(一)消费企业的品牌、企业形象。就是说一个好的企业品牌或企业形象,会给每个员工带来许多的益处;(二)消费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或技术技能;(三)消费企业提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四)消费企业提供的良好的培训条件,这是企业给员工的 ,

以上种种都应该看成是企业给员工的待遇,因为企业因营造这些东西而付出过。

要真正地让员工消费好企业给予的文化,最重要的是如何确立企业的价值体系或薪酬体系,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首先,企业的决策者要深刻地理会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实施、人员的结构、效益的好坏。再次,是要使员工深切地领会到有形的待遇,比如工资、福利、权利、股份、期权是待遇的一方面,是对以前的终结。无形的文化待遇是对促进员工自身的增值,是面向未来的资本。同时企业本身也应该正确地看待建立或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和完善新的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的消费才能得以实施。

4.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篇四

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面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薪酬制度已经与这种战略化的要求不相匹配,并越来越限制着企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传统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然后与最新的薪酬体系进行详细对比,得出结论。并说明薪酬是合理留住人才的重要沟通方式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初步研究到了战略性薪酬管理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作用,最后探讨了全新的薪酬管理体系对我国煤炭企业管理的启示。

5.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功补偿” 篇五

在许多人看来,企业文化是一种招牌,是表面文章,甚至说是狗肉,助强不助弱,身体好的时候,吃狗肉有益于身体健康;身体差的时候,身体中的某些部位根本不能适应狗肉的特性,吃了以后健康状况反而更差。

这种观点的实质无非是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外来物,归于辅助性的、可有可无的类别,以为不必太当一回事。其实不然。

由于战绩不佳,重庆力帆队巴西主教练塔瓦雷斯今年七月“下课”了,随之改变的是球队的管理方式。

老塔在任时,无论是训练还是在其他时间,他对队员都管得很严,所以队员们在他面前都谨小慎微,但在老塔下课后,力帆俱乐部以及球队上下马上是一片欢声笑语,完全一派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景象。

老塔告诉记者,他知道力帆队员现在是什么心情,但光有好心情是赢不了比赛的,中国球员没有过硬的管理就没有胜利。

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上海中远队的法国主帅勒鲁瓦也挂职而去。在离开上海之前,他感叹道:

“一支球队应该分工明确,教练执教,球员踢球,行政部门搞管理。让我颇感失望的是,这里内部管理有些混乱,有些人做的事超越了他们的职能,这给球队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中远只是一支成立不到两年的球队,需要做很多工作让它不断完善。但是我们(俱乐部)现在缺少耐心,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像皇马、曼联、米兰双雄,莫不是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才成为欧洲诸强中的巨人,而我们,只有两年,两年啊。”

勒鲁瓦除了献身于足球事业之外,还是一个诗人,对企业环境的要求一定比较“苛刻”,难怪他选择了离开。

换手如换刀,连带更换的恐怕还有企业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是与企业层面相关的文化,但只要将这种文化视为企业的“身外之物”,它们之间熔接得再好都会有缝隙。

要叫我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自身的一个部分。

有人或许要问,企业文化既然是企业“体内”的东西,为何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引进企业文化”和“建设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进化的一种必然产物,弥漫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概莫能外!企业从一开始运转(甚至可以上溯到筹备期),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是这种文化尚属于“自发”性质,未必成型和合乎要求,这才有了“引进”和“建设”一说。等到企业文化真正发育成熟,它反而又会退到幕后了。

以上企业文化的整合过程与唐朝禅师青原惟信关于修禅的三个阶段十分类似,他的话记载在《五灯会元》第十七卷:

“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既然企业文化是企业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它是哪一部分?起什么作用?是否象人体的阑尾那样可有可无?

为了说明问题,看来要借助于一些电力知识。

在交流电路中,由电源供给负载的电功率有两种;一种是有功功率,一种是无功功率。

有功功率是保持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电功率,也就是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机械能、光能、热能)的电功率。无功功率比较抽象,它用于电路内电场与磁场的交换,并用来在电气设备中建立和维持磁场的电功率。它不对外作功,而是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凡是有电磁线圈的电气设备,要建立磁场,就要消耗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决不是无用功率,它的用处很大。电动机需要建立和维持旋转磁场,使转子转动,从而带动机械运动,电动机的转子磁场就是靠从电源取得无功功率建立的。变压器也同样需要无功功率,才能使变压器的一次线圈产生磁场,在二次线圈感应出电压。因此,没有无功功率,电动机就不会转动,变压器也不能变压,交流接触器不会吸合。

打个比方,农村修水利需要开挖土方运土,运土时用竹筐装满土,挑走的土好比是有功功率,挑空竹筐就好比是无功功率,竹筐并不是没用,没有竹筐泥土怎么能运到堤上?

在正常情况下,用电设备不但要从电源取得有功功率,同时还需要从电源取得无功功率。如果电网中的无功功率供不应求,用电设备就没有足够的无功功率来建立正常的电磁场,这些用电设备就不能维持在额定情况下工作,用电设备的端电压就要下降,从而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但是从发电机和高压输电线供给的无功功率远远满足不了负荷的需要,所以在电网中要设置一些无功补偿装置来补充无功功率,以保证用户对无功功率的需要,这样用电设备才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是:把具有容性功率负荷的装置与感性功率负荷并联接在同一电路,能量在两种负荷之间相互交换。这样,感性负荷所需要的无功功率可由容性负荷输出的无功功率补偿。

无功补偿可以改善电能质量、降低电能损耗、挖掘发供电设备潜力、无功补偿减少用户电费支出,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节能措施。

不过在确定无功补偿容量时应注意在轻负荷时要避免过补偿,倒送无功功率势必造成功率损耗增加;另外功率因数越高,补偿容量减少损耗的作用将变小,通常情况下,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5就是合理补偿。

企业孜孜以求的当然是利润,利润就相当于有功功率。企业文化所担当的责任则是生产“无功功率”,维持和稳定企业的正常运行,绝非可有可无。

良性企业发展的标志一是要有企业文化生产;二是要使企业内部的“功率因素”(即分配给物质利润和企业文化的比重)维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三是企业文化不能仅从企业领导(电源端)输出,在企业的不同层次都应给予随时随地的补偿。

6.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 篇六

您会为时间无处打发而无聊吗?您会为工作毫无起色而郁闷吗?您会为生活缺乏目标而懈怠吗?太阳每天亘古不变的升起然后落下,;日子在一天一天的重复;如果岁月只是增添了皱纹,对人生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忏悔录》中说:“上帝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同样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有的人腰缠万贯,有的人穷困潦倒;有人学富五车,有人目不识丁;有的人名闻天下,有的人却默默无闻。难道上帝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了这一切吗,难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活一回吗?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经历了十年寒窗之后,还要守着寒窗,我们难免会对这样的话产生动摇。但事实上,知识改变命运的事情已经在我们身上有所体现。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或者内隐或外显,但已经确确实实的存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我们要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肯定要在这些方面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我们需要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成就,需要在生活中体现自己的尊严,但这需要我们有支撑得起这一切的能力。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后,难免会过时;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保证我们掌握的东西跟得上时代。

学习是一种生活需要,学习可以增加知识,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可以使自己的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在学习方面的投入,获得的利息最大。

7.加油站作为一种商服用地 篇七

一、加油站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通过签订合同将有权许可他人使用的与加油站经营有关的商号、注册商标、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经营技术、服务标准等授予其他加油站使用,被授权的加油站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特许经营体系下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及相关服务,并向授权企业支付相应费用。其中,授予他人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为特许人,被授予使用特许经营权的加油站称为被特许人。”、“

三、加油站特许人为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及其授权的子公司(企业名单见附件)。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授权范围在各地开展加油站特许经营活动。”,由此可见,在中国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是对加油站特许经营权具有垄断作用的,许经营权费用确定具有明显“人为性”,实际上特许经营权加盟交易也非常少,远非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也即现阶段看,特许经营权费并不等于垄断地租。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加油站抵押贷款、作价入股等日常性的评估中不剥离垄断地租或特许经营权价值,对于其他评估目的或评估背景下加油站土地评估应根据特定目的、背景条件具体分析是否含许经营权价值。下面就加油站土地评估中一些操作上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及一些特定评估目的的操作作一些探讨:

一、抵押、作价入股目的的评估中的价格定义和评估方法的选择。据前述,在加油站土地抵押贷款、作价入股等日常性的评估中,我们主张不剥离垄断地租或特许经营权价值,因此在土地价格定义除 了估价对象宗地的权力状况、用途、容积率、使用年期、开发程度、估价基准日等六大基本要素外,应将加油站的特许经营权因素纳入宗地的价格定义中,并应在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中“土地估价结果的限定条件”、“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予以披露和说明。在评估方法选择上考虑目前我国加油站土地交易案例很缺乏的事实,方法上一般可选取收益还原法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在城镇定级范围之外的农村偏远地区,也可选取成本逼近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和成本逼近法在具体评估修正中应加上特许经营权价值,特许经营权价值可用取得特许经营权的费用来替代。当然由于在我国目前特许经营权费与垄断地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估结果确定上应以收益还原法测算结果为主导。

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在加油站土地评估中应用的探讨

基准地价是土地评估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目前我国各地基准地价基本上只是有商服、住宅、工业三大类用地基准地价及其修正体系,很少细分到有加油站特殊商服用地基准地价及其修正体系,由于影响加油站用地收益的因素较一般商服用地(如商场、店铺)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有些影响因素甚至作用完全是相反的,如聚集规模,对一般商服用地看,聚集规模越大,商服用地价越高,如成都市春熙商圈,而对加油站用地看,加油站聚集越密,加油站效益越低,地价越低。因此必须在评估中必须充分了解加油站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其价格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关系。一般商服用地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商业区级别、商业聚集规模、公交便捷度、交通停滞度、临街宽度等,而加油站则不同,加油站的经营收益主要取决于其座落位置的临路条件和交通车流量,另外其车辆进出口条件等对其经营效益也都有影响,位于相同区域的相同规模、设备条件和相同价格水平的两个加油站,可能因为所临道路条件不同、交通车流量不同等,经营收益有天壤之别,综合一点,影响加油站的区位条件主要就是交通条件或者说位置,因此在加油站土地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中不宜采用一般商服基准地价修正体系,而应根据加油站的特点制定加油站特数修正体系。具体看,加油站区位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指标可大致归类如下: 影响因素

修正指标 接临道接临道路类型 可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路状况 接临道路方向 可分三面临路、两面临路、一面临路、可按每平方公里加油站个数计,或计算相加油站密度

两加油站间距离

车流量 入口 规模

可按日平均车流量数分档修正

入口方便程度 加油泵数量

在确定了加油站地价影响因素后,可经过调查和根据统计的各加油站的收益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修正系数进行修正评估各估价对象土地价格。

三、加油站拆迁补偿评估

(一)当加油站被拆迁终止经营不再异地经营进行补偿评估时,加油站评估应含特许经营权价值;

(二)当加油站被拆迁进行土地置换异地经营进行补偿评估,可按两种方式评估:

1、不考虑特许经营权价值,仅对被拆迁土地和安置地按一般商服用地进行评估,其价格差额作为补偿依据;

2、考虑特许经营权,将被拆迁宗地和置换宗地均按可持续经营条件含特许经营权价值进行评估,二者差额作为补偿依据;

这两种方式还是明显差异的,第一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加油站的经营的特殊性,尽管在一般商服土地评估中也考虑了土地区位的差异性,但加油站对区位的要求与其它商服用地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我们认为采用第二种评估方式更合理些。

四、企业改制涉及的加油站宗地评估

在我国现阶段企业改制土地评估结果实行备案制,且国土管理部门仅对土地价格进行备案,因此企业改制中加油站土地评估价值不能包含特许经营权价值,评估方式仍只有采用目前的方式: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与收益还原法进行评估,在收益还原法评估中往往是采用扣除特许经营权费用的方式来进行垄断地租的修正,当然在加油站实行招拍挂,可比交易案例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

五、评估中收益年期问题

由于特许经营权是有期限限制的,因此在对含特许经营权加油站宗地评估中必须注意特许经营权期限问题:

(一)当在估价基准日特许经营权剩余年限长于土地出让剩余年限时,宗地剩余年限应按土地出让剩余年限确定,在收益还原法评估中特许经营权取得费应按土地出让剩余年限进行加速折旧。

(二)当在估价基准日特许经营权剩余年限短于土地出让剩余年限时,应按特许经营剩余年限和特许经营权期限后土地剩余年期分段评估,评估公式为:宗地地价(含特许经营权价值)=宗地特许经营权剩余年限内的收益价值+特许经营权期限后剩余年限土地价值的折现值。

综上所述,在对加油站宗地评估时应根据不同评估目的或评估背景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于抵押、作价出资、拆迁补偿等土地评估中,我们认为不应剥离特许经营权价值。

以上观点和分析仅为我们评估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认识,旨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8.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篇八

做为一名合格的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需要有深厚广博的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DBMS内部的技术有很好的了解,

作为一个DBA,如何管理和维护一个企业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教程

。还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个例子。某企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数据的积累,出现了明显的数据访问和处理的迟滞,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典型的运行分析和性能调整的问题,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数据量的增加会影响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同时各方面业务将全面展开,并发事务也会达到一定的数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1、对硬盘进行整理,减小数据库文件的碎片数(针对windows系统)。

2、对数据量大的表进行重新索引,对经过视图关联的表的关联项进行索引。

3、根据事务监控数据,判定是否有频繁产生死锁的事务,对事务程序加以修改。

4、对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文件容量进行扩充,增加剩余空间。

5、对DBMS的各项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

6、导出不再使用的历史数据。

9.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篇九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作 者:徐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27刊 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年,卷(期):20(1)分类号:B83-0关键词:悲剧与喜剧 忧郁意识 幽默感 审美品格

10.《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 篇十

传播效果研究 课程

题 目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 彭继春

学 号 *** 班 级 新闻学院传播班

所属学院 新闻学院

任课教师 王锡苓

成 绩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概述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的传播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对传播学陆续的研究中,不乏有各家的深刻独到之言。而本文要介绍的是詹姆斯·W ·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由于国内市场的匮乏,原著很难买到。因此,本文选取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是2005年出版于华夏出版社,并且由丁未教授翻译的。

詹姆斯·W·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正是拉扎斯菲尔德开创的效果研究模式盛行的时候,詹姆斯凯瑞的传播学研究正是开始于这个时期,他深受约翰杜威和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认为类似于拉扎斯菲尔德的效果研究模式是经院式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情加以验证,结果就是裹足不前,进而凯瑞找到了传播学的另一源头,即传播的仪式观。由此形成了凯瑞的一系列论文和演讲稿,进而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

《作为文化的传播》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传播与文化,第二部分为技术与文化。每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在传播与文化这一部分中,包括: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等四个章节。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传播另一源流之传播的仪式观,并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的困境,以及文化研究之困境。而在技术与文化这一部分中,包括:电子革命的神话(与约翰·J·奎克合著)、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未来的历史(与约翰·J·奎克合著)、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等四个章节。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了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社会变迁,从而促使传播学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在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这一章节中,作者专门对英尼斯的相关著作及观点做了论述和评价,其论述方式和观点尤为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第二部分:有关传播学的相关思考

a)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19世纪传播一词开始进入公共话语,对于美国文化来说,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传播概念。詹姆斯·W·凯瑞在第一章节《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也就是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凯瑞深受实用主义哲学者创始人之一杜威的影响,因此,在开篇,作者就说“几年前我决定认真研读传播学著作,一位明智之士建议我从约翰·杜威开始。这是一个令我从不后悔的选择。” 传播是信息或讯息交换,是一种活动。大约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非语言的手势进行交流,这样的一种交流实际上就是一种讯息的传递和沟通。后来人们又通过进化用语言交流,随着人们所处的世界的日渐复杂,人们大脑的局限性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找储存于体外的记忆。于是,传播量的增加促进了传播媒介的出现。而这些传播媒介的出现同时又刺激着信息的传递,从而促进了传播活动的不断发展。

传播的传递观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是美国文化中最常用的一种观点。“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它指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通常用“传授”、“发送”、“传送”或“把信息传给他人”来定义传播。了解到传播的传递观后,本文则主要重点解说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两种概念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追溯至宗教,事实上,在人类的史前史时期交流和技术就开始兴起,亚历山大·马沙克在《冰河期的艺术与符号》一文里,列举了一系列的史前石器和洞穴中的壁画。有研究者认为,这些人造物功能是仪式巫术,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造物,而马沙克则认为他们包含更多的信息。那么,对于此,我们先来看看詹姆斯·W·凯瑞对传播的仪式观的定义: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

1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凯瑞认为传播一词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他认为这一定义反映了“共性”、“共有”、“共享”与“沟通”。那么,回到刚才马沙克的那篇文章,我所要论述的是其中提到的有关洞穴壁画的研究。试想,这种洞穴壁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彼时的壁画大多数是与狩猎等有关。那么这种与狩猎有关的壁画就是对一种有意义的形象的制作,制作图画必定是有意图的。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必定是崇尚仪式的,他们很有可能经常将年轻人聚集于此,以举行传授狩猎技巧这样的仪式。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壁画作为一种有意义的符号,被人们加以运用并进行了传播。它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并且其目的是为了让团体共享意义,从而使他们拥有共同信仰,获得有效的沟通。这种情形和凯瑞所描述的传播的仪式观又何其相似。这也正应了凯瑞的话:“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美国的学术界对传播的仪式观向来不重视,而詹姆斯·W·凯瑞则以其独到的视角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事实上,不仅仅是古老的宗教仪式,还是现今的新闻事业,传播的仪式感一直都存在着。在凯瑞看来,报纸更多地不是把读报视为发送或获取信息,而是将其视为好比 1 詹姆斯·W·凯瑞著 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8月.参加一次弥撒仪式。凯瑞说,在那种场合下,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正如现在电子媒介的兴起,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对这个多样化的世界的描述,它通过对现实的呈现,从而使得人们得到戏剧性的满足感。而人们使用这些新媒体就是一个仪式化的行为,它无时无刻吸引着人们不自觉地去强化自身的世界观。

对于凯瑞来说,仪式观之重要性无可辩驳。但是他也不否定传递观的作用。在凯瑞看来,仪式观并不排除信息传递和态度改变过程。传播学的发展不仅仅应该是对传递观的推崇从而陷入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困境。要解决这种困境,在凯瑞看来,则需要把传播看成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这也正为凯瑞传播的仪式观的发展找到了出路。正如威廉姆斯所说,社会生活不只是权利与交易,它也包括了对美学体验、宗教思想、个人价值与情感以及学术观念的分享——一种仪式的秩序。我想这也正是詹姆斯·W·凯瑞想要构建的传播的仪式观模式。

b)技术与文化:时间、空间与传播手段

传播被人提及,往往跟技术有关,而技术的形式往往通过传播媒介来表现。因此,技术在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传播学的研究中,也出现了技术论者。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哈罗德·英尼斯。詹姆斯·W·凯瑞专门为其写了一篇论文,即《时间、空间与传播手段》。

哈罗德·英尼斯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晚年研究传播学。他一生的事业以19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早期的英尼斯是一位经济史学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中。其代表作是《传播的偏向》与《帝国与传播》。

在对传播媒介的探讨中,从早先的符号和象征物到人类发明了文字。文字各自的载体是不同的,有些是楔子,有些是纸草。而英尼斯则将文字与传播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英尼斯认为,媒介具有时间偏倚(time bias)和空间偏倚(space bias)这两种特性。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在英尼斯看来,以口语传统为基础的文化,其占支配地位的媒介系统是时间偏向,其文化导向特征是以过去为中心的,它比较注重传统。而在以书面传统为基础的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媒介是偏向空间的其文化特征,它是以现在和将来为中心的。英尼斯认为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石头到莎草纸的过程,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在英尼斯的著作中,渗透着各种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仅从文化因素来看,文字的发展使得传播更为迅速和有效,而媒介的历史演进,则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帝国在绘画、音乐、喜剧及舞蹈等方面的历史成就,而帝国的兴衰在这些艺术形式的表现中,也在书写媒介变迁的历史脚步。而对于传播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英尼斯认为,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能够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社会权力的竞争离不开寻求新的传播技术形式的竞争。于是,英尼斯就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英尼斯是推崇口语文化的,他认为口语文化不像书面文化那样会轻易被垄断。口语文化的力量在于说话是一种自然的能力,当说话和对话作为知识生产的来源时,因为它活跃于社会生活中,所以不会被完全占有。因此,英尼斯强调口语传统,他认为口语传统是强调对话、辩证法、伦理和形而上学,而这些则是现代技术的对抗力量。类似于印刷和电子以及现今的互联网技术,都是促进行政效率的媒介。因此,英尼斯认为只有通过坚持理性、民主与时间这样实实在在的对抗力量,技术的偏向才能得到控制。

有关于英尼斯的这一系列论述,在詹姆斯·W·凯瑞看来,英尼斯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经验的、阐释的和批判的学术型研究模式。而这在当时的美国是绝无仅有的。英尼斯试图展现时间与空间真正的变迁,以揭示普遍理论不可靠的一面。对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论述成为了英尼斯传播研究的独到视角。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开始得到人们的追捧,而到后来却不断地被人们批判。人们创造出了技术,表面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类似于电报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它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分享信息。但是,技术的出现总是最终束缚了人们自身,使得人们成为机械的原子化大众。对此持异议最多的也就是以阿多诺等为代表的批判学派的相关著作。当然,本文论述的重点不在此。我们回到詹姆斯·W·凯瑞对有关技术的讨论。他认为,与早期的印刷技术一样,电子技术偏向于维护某种类型的文明,即一个热衷于财富、权力和生产力,热衷于技术完美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强大社会。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模式呢?凯瑞认为,通过英尼斯所指出的,应该可以减少现代技术的影响,从而培育艺术、伦理和政治领域,这样才能避免文化的消亡。

英尼斯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建立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詹姆斯·W·凯瑞之所以推崇英尼斯的相关论著,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我们之前所讨论的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的主张。英尼斯最后的落脚点是口语文化,而口语文化正如一种神圣的仪式一样,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宣扬思想和艺术,这种形式和传统正与凯瑞传播的仪式观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凯瑞为什么那么推崇英尼斯的原因。

詹姆斯·W·凯瑞的有关传播研究一系列观点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他对我们当代研究新闻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其传播的仪式观放在今天仍然受用,其对英尼斯的有关于时间、空间与技术的评介更是令人深思。集大成者非一日所能就,对于传播学子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1.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篇十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阶级对立,战乱灾荒,内忧外患,使中国人民饱受磨难、备尝艰辛。为了摆脱压迫与剥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宁死不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武器分析中国社会,鲜明地坚持矛盾性、压倒式思维方式,带领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有敌无我,有我无敌”,“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就是矛盾性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讲思维方式的时候,同样必须坚持这一点。按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应当适时转变思维方式,集中力量搞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延续了矛盾性、压倒式思维方式,甚至把它绝对化,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中就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变。

为什么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客观条件变化的要求。一方面,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阶级斗争虽然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这样的国内外情况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依循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方式方法,善于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做到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解决国内问题时做到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上一篇:2016东都中学学校冬季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小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