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2024-08-05

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13篇)

1.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一

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

【摘要】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及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醒教师、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有一个健全的学习心态。为此,我们就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此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本次调查对象为叶塘中学,对农村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展开了调查,采用口头问卷及个案调查访谈的形式,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心理

一、中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多数学生认同学习的价值,认为学习是有用的,能认识到现在的学习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大多数学生对考试成绩都关心和重视,知道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将来,对自己的将来负责。

(二)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特点

1. 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很多学生表示“如果别人不督促我,我极少主动学习”一项中,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看重学习成绩,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学习行为上,却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现出缺乏主动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和行动的脱节?在后期的个案访谈中,发现“懒惰”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压力和动力,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不高与他们自己对自己期望不高这两方面互为因果,导致其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弱。

2.近半数的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我对学生的几种典型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调查:在家学习行为、应对考试行为、对待作业行为、听课行为。

发现很多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慢,不能很好地处理学和玩是其学习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准备考试的行为中,不是系统准备,而是猜题背题。在对待日常作业中,“时会不能如期完成作业,或匆忙应付一下就交上去”,也就是说近半的学生在作业问题上存在不能按时完成或抄袭作业行为。有一半的学生对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课下并不去花时间弄懂。可以肯定,长此以往堆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根据知识学习的连贯特性,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后考试成绩差是必然的结果。

(三)学习意志力的特点

1.学习上坚持性较差,容易分心

学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任务,学习耐性不强,注意力易被分散。2.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目前中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在学习中,表现为学生对待学习的“急功近利”,认识不到学习是一项见效慢,需要长期付出不懈努力的活动,一遇挫折,很快放弃。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本身没抓严,对于一些教学设施没法更新上导致对学生学习心态造成一定的影响。3.教师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恰恰就有某些教师在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以下几种不良的影响:

言语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嘲笑贬低,各种过头话、偏激话,或者不符合事实的结论,错误的批评,都常常出自他们之口。这些都极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把自己放在与老师对立的位置上,顽固地反抗着老师的一切教育。

态度影响:有的老师在教育某些学生时,缺乏必要的热情,特别是对一些后进学生更缺乏热情,冷漠对待。这些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强烈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将不满与怨恨对着老师,而且还可能将不满和怨恨撒向其它学生。

行为影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动不动向家长告状,把学生赶出教室,动不动责令学生写检查、做检讨;发动全班同学孤立某一个人;等等。结果却毫无疑问地将部分学生推到了集体的对立面,给这些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的人会很快形成强烈的反抗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个别人产生报复心理,从报复别人中去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大或小与好或坏,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大有关系。但是,必须承认,也有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以下不健康心理:

教师总希望人人都听话,个个爱学习、守纪律,不希望也不能容忍出现与此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但这种教育的求全心理,常常使学生轻则遭到斥责,重则受到惩罚。

有的教师对班级个别教育不听、处罚不怕的学生缺少耐心,时间一长,总想将这一类人赶走、清除。这样便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于是这些学生便产生处处与老师和集体对抗的心理,充分发挥他们破坏与捣乱的能量,使班级处于不安宁状态。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三、结论和建议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他们第一位重要的任务,学习使其智慧,使其高尚,使其成熟。然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同样是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为了清楚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绊脚石,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经调查分析,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加强积极的心理辅导

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有积极的学习心理辅导和消极的学习心理辅导之分。积极的学习心理辅导是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进行训练与辅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消极的学习心理辅导是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障碍进行矫治,如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矫治注意力障碍、自卑自弃心理、学习恐惧症等。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如按学习要求起床、就寝的习惯,听课、作业的习惯,文具管理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时间安排的习惯等。

不良的学习习惯既是对学习的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不良的行为方式,它反映了对学习毫无责任心和怠惰、懒散的生活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任其自然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和积极动机的养成。

针对这些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学校教学的重点就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探讨有效的方法帮助这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耐心,要知道一个好的习惯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学校方面,可以通过班会课或者是各种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巧、应试方法等进行学习适应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应该进行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的训练。家庭方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主要因从行为训练入手,调动孩子的自制力,一次次坚持重复地去做到,再坏的习惯也可以纠正过来。家长要可以调动孩子的自制能力和主动性。比如与孩子有一个“行为习惯协议”,以孩子自控为主,家长提醒督促为辅,适当配合以奖励、惩罚(孩子在协议中认可的,约定的惩罚),达到形成好习惯的目的。

3、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会不会学;二是愿不愿学。前者属于学习方法与策略,后者便是学习动机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占居首位的是厌学,厌学主要也是学习动机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反应。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导致父母教师对其期望不高,而期望不高又导致学生对自我要求降低,成绩更差。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另外。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防止厌学情绪,提高其学业,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

4、缺乏学习毅力

学习是向未知领域进军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遭到许多挫折,如果迎难而上,就能进入新的境界;如果知难而退,就会失掉信心,甚至丧失意志。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但少数学生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他们稍有困难,就打退堂鼓,缺乏必要的毅力和意志。这说明我们不少学生在学习意志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教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在学习上坚持性差,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懒惰这些学习的意志品质问题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典型的非智力因素。这些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宠、纵不无关系,在家庭教育里缺少的这一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德育方面应补上。

5、加强自信能力训练

自我信念是动机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有厌学、畏学的倾向,并不是他们智力问题,而是自己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或者有错误的认知。具体来说,一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改变和提高。

就学习而言,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使劲就能行的事情,到时候再努力也来的及,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长期性、见效慢的特性;而一旦遇到失败又会轻言放弃。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客观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信观是重要一步。因此,自信心的训练是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呢?

其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能力概念。有厌学、畏学倾向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此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二,要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树立成功的榜样的相似性问题,或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于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而当一个人看到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其三,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要增强自信心、胜任感,个人就必须确立自我参照目标。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尤其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比,个人的进步则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

6、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总之,以上就是根据我的实习实践而写成的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做法应用到今后自己教学管理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朝常、黄天驿:普高学困生转化与教师观念转化

2.赵守盈、叶苑:学习心理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3.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4.周德昌:培养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健康心理,提高学习、生活能力的研究

2.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二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和引导个体 (群体)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形成有利于自身健康, 并适应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同时促进其心理发展, 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潜能。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 还应该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这就是说, 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躯体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 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 而并不像一些大学生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指没有身体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 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学习方面, 面对专业性强、知识面宽、范围广、课时少、速度快的大信息量灌输的教学方式以及要求学生自主、独立、主动学习的特点, 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 精神压力大, 学习兴趣降低, 学习效率下降, 而导致焦虑苦闷, 紧张恐惧和精神衰弱等;生活方面, 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使他们感到自卑, 孤独, 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为抑郁症, 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有的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想问题, 办事请, 总是从自身出发, 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 而造成的难以被他人接纳, 难以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的局面;有的学生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 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 与异性同学在一起会手足无措, 特别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其出现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 影响学习效率, 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正常发展。

(三) 就业的困难

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 大学生自我定位较高, 成才欲望非常强, 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体。改革开放给大学生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 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由传统的包分配转向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等方式,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就业市场的不景气, 近几年, 大学生找到比较满意工作的几率越来越小。就业的困难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紧张、困惑、茫然, 没有安全感等不良情绪, 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措施

(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净化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应加大力度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体育、学术活动, 让学生有寻求个性发展, 施展才华的机会, 也在活动中深化了自我认识, 增强抗挫能力。

(二) 有效开设心理健康课, 开展多样的心理咨询

目前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收效甚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所用教材缺乏针对性, 这种局面不扭转, 很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技能, 对其知识面、道德品质、职业责任感等都应有较高的要求。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应积极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 学校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展心理行为训练, 书信咨询, 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活动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及时, 有效地心理健康指导,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三)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如何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一方面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 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 全面反馈学生在校状态。家长应及时把学生在家状态反馈给学校, 共同商讨学生成才计划。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让家长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强关注力度, 及时与家长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这是减少不良事件, 科学育人的正确途径。

总而言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面对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 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应对,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偏差,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摘要: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出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帮助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我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职校生,共计3000名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89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0份,问卷有效率为99.2%。被测学生中贫困生为1680名,其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为1500名。

(二)研究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为主,围绕学生的消费水平、社交活动、与异性交往情况、心理压力、独立能力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一)自卑心理。调查显示,89%的贫困生有自卑心理,自卑是中职学校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由于经济的贫困,他们认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敢与其他学生交往。即使在经济和学习上存在麻烦和困难,也因为自身封闭意识,不敢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长此以往,更容易产生自卑、挫败的心理。

(二)自闭和排斥心理。统计结果显示,80%贫困生的主要社交方式为游戏、微博、QQ等。他们很少参加校内学生会、班级及社团活动,也很少参加校外友谊会和学术交流。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贫困生的内心非常孤独,他们大多以虚拟网络为主,通过网络寻找乐趣,消磨时间。从数据可以看出,职校贫困生往往不愿直视自己的经济困难,不愿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交往,甚至在心理上排斥他们。

(三)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从统计结果看,69%的贫困中职学生有郁闷的感觉,面对生活困难常常埋怨自己的出生,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相对非经济贫困生而言,他们认为由于经济贫困而低人一等,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他们的生活并不快乐,有的感到抑郁,有的感觉对未来无望,甚至绝望,想到自杀。

(四)仇富心理。调查显示,90%的中职学校贫困生有仇富心理。我国贫富分化很严重,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中职学生,容易对条件相对好的学生产生仇恨心理,内心过于敏感,甚至怀疑对方“故意显摆”,严重的还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

三、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一)个人认知。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方式是造成职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职校贫困生不能正确分析自身贫困原因,把贫困归结为命运、社会的不公,认为经济贫困是一种挫折和耻辱,甚至有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是个可怜的被施舍者。正是这种潜在的自卑心理,贫困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从心底里拒绝与其他老师和学生交往,因此相当多的学生呈现出自我封闭、抑郁心理。

(二)社会环境。一方面,职校贫困生大都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社会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存在偏见或同情,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存在“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给职校贫困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无形之中,贫困生卷入这个“漩涡”,渴望物质财富,然而残酷的经济生活给他们沉重的打击,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团体和人群中,从而使贫困学生产生孤僻、自闭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三)学校环境。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中职学校贫困生适应能力弱,部分贫困生来自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当他们来到城市后,面对丰富的校园生活,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又为了避免自尊心受挫,不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和表现自己,渐渐形成自卑感和孤独感。学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造成经济与心理相脱节。

(四)家庭因素。大多数中职贫困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而他们的父母大部分学历低、素质不高,这些学生进入职校后,仍有自己家庭所属社会的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表情、衣着及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会树立一种无形的焦虑。如果不正确教育,就会形成消极而错误的价值观。

四、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中职学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从而使职校贫困生健康地成长。

(一)社会的帮助。虽然政府和学校已经有了一系列经济资助体系,如贫困生学费减免、助学金、勤工助学和特困生补助,但是政府和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应积极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这些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如在一些社会活动中为他们敞开大门,或在就业等方面给他们一些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技能培训等。

(二)学校的教育。学校应重视中职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职校学生的年级和特点等灵活选择,通过健康教育课程,让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标准,并定期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对职校贫困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父母则是学生最后的老师。很多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造成的。父母的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等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原因,家长忙于挣钱,却忽略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家长应及时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金钱观。

4.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四

亲爱的同学、朋友:

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我们将通过这份调查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一次深入的了解,并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依据。麻烦您认真填写本次调查!谢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在的院校(全名)

——————————————————

您的专业

——————————————————

您的性别

——————————————————

您就读的年级

——————————————————

一、选择题(单选)

您认为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大学生相比如何?

A增强了

B减弱了

C相当,差不多

D远远不及

E其它您认为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与哪些因素有关?(A饮食

B体育锻炼

C家庭经济状况

D所处生活环境

E其它

3.您平时的饮食状况是怎样的?()

A随便,合胃口即可

B完全从自身健康出发

C从保持身材的角度出发

D什么方便吃什么

E其它

4.您认为您现在的饮食是否对您的身体健康有影响?(A完全没有

B几乎不受影响

C有一点

D有很大影响()))

5.您认为怎样的饮食有利于您的身体健康?()A按时就餐,注重饮食卫生

B荤素搭配,合理安排

C随便即可

D其它

6.您认为体育锻炼是否对您的身体健康有作用? ﹙﹚ A完全没有

B几乎没有

C有一点

D完全有

7.您一周一般参加几次体育锻炼?()

A从不

B1~5小时

C6~10小时

D11小时以上

8.您一般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A跑步

B散步

C球类运动

D舞蹈

E其它

9.您认为您所处的环境对您身体是否有带来影响?A完全没有,我很有自制力

B有一点,会受周围环境影响

C完全受影响,人家怎样我也怎样

D其它

10.您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评分如何?()

A不及格

B合格

C良好

D优秀

11.您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做过何种努力?()A注意饮食卫生

B坚持锻炼

C保持良好情绪

D学会解压

E其它

12.一旦身体健康出问题您的态度是:()

A消极悲观,无法正视

B忍忍就过去了)(C多多锻炼即可

D自己吃药就行

E一定要去医院看个究竟

F乐观面对

G其它

13.您平时闲暇喜欢做的事是:()

A上网

B睡觉

C学习

D逛街

E锻炼

F其它

14.您认为这样对您的身体健康是否有影响?()A完全没有

B几乎没有

C有一点

D完全有

15.您是否想通过改变生活态度来达到身体健康?()A完全没想过

B想过,但实践起来很困难

C想过并逐步实践着

D我的生活方式已很合理

E其它

5.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五

目的: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留守儿童 的心理健康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对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小学四到六年级的88名在校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

1.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2.在情绪障碍因子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差异不显著。

结论:

大别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情绪障碍应该成为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测验;大别山区

二、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在这种现状下,新的群体 留守儿童 应运而生。

农村 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中国教育报》20xx年8月15日报道,有关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例相当高, 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儿童数的47.7% 。 (段成荣、周福林, 20xx)我们实践团队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会在学习表现、行为习惯、情绪、道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在留守儿童这一大的实践题目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三、研究的对象、工具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小学4-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4人,女生46人,年龄在9-13岁之间。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分,回收率88%。

研究工具:我们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这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老师共同编制的一份心理健康问卷,总共80道题,从8个维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本测验为团体测验也可以单独个别施测。

研究方法:测验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测验的方式,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四、研究结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测试结果,见表1:

表 1.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试结果

因子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总分 31.86 16.63 28.78 10.11

学习障碍 6.66 3.26 6.53 2.83

情绪障碍 4.30 2.70 4.38 2.16

性格障碍 4.16 2.97 3.69 1.92

适应障碍 4.20 3.10 3.84 2.22

品德缺陷 1.75 2.30 1.53 1.90

不良习惯 2.48 2.54 2.00 1.90

行为障碍 5.16 3.17 4.75 2.49

特种障碍 3.14 3.42 2.06 1.92

计算检出率:以总体的总分平均分以及各个因子的平均分加上一个标准差为界,高于此标准的人数所占比率。统计结果见表2:

表 2.小学生MHRSP因子分偏离情况

因子 留守儿童(56人) 非留守儿童(32人) 统计结果(z)

学习障碍

情绪障碍

性格障碍

适应障碍

品德缺陷

不良行为

行为障碍

特种障碍

14 0.250

7 0.125

15 0.268

9 0.161

11 0.194

9 0.161

13 0.232

10 0.17(最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9

2 0.036

2 0.063

5 0.156

2 0.063

2 0.063

4 0.125

3 0.094

4 0.125

5 0.156

2 0.063

2.187

0.408

2.432

1.336

0.831

0.880

1.223

0.276

0.583

从表2 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总分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z=2.187,p《0.05),同时情绪因子分数检出率也存在显著差异(z=2.432,p《0.01)。其它方面差异不明显。

五、结论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率为62.6%,比段成荣的调查结果多。原因可能是本调查与别的调查取样不一样,所调查学生来源于父母外出打工频率较高的大别山区。大别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物资缺乏,土壤贫瘠,农民生活水平低,仅靠几棵板栗树和几亩薄田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谋求生计。而省会武汉市自然就吸引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同时,外出务工确实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提高,于是外出者越来越多,并形成代际传承之势,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不断扩大。由于留守儿童的数目和比率均较大,可能会对调查结果构成一定影响。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情绪障碍检出率明显的高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 代表性 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 (刘霞、赵景欣等, 20xx)留守儿童不定期的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受。与父母分离,其他监护人如祖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交流互动,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没有有效的情感表达和发泄的方法途径,更易作用力转向内部,委屈难过,而这种孩子是很敏感和脆弱的,一旦有足够刺激出现,就可能引发激烈的情绪表达,甚至问题行为的出现。

至于学习障碍的检出率,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不大。这推翻了调查前的假设。其原因可能是,学龄儿童的学习主要与学校教育相关。访谈中发现,学校对不同背景学生的教育并不存在差异,甚至老师会更多关心那些留守儿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调查中也有发现留守儿童成绩好于非留守儿童成绩现象的存在。

本研究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较大影响,尤其是在情绪方面。而该年龄段的学生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值得广大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而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教育相协调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更多的研究。

书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文章] / 作者 刘红贵州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

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 [文章] / 作者刘霞、赵景欣等 中国教育学刊. - 20xx年. - 卷 6.

6.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六

关于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安庆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我将就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以真实反映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现状,请大家按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从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写在每道题目后面的括号里。

真诚地希望你能配合我的调查活动!不甚感激!

安庆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二O一O年十一月十一日

背景信息:学校___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 性别_______ 年龄______

1、进入初中后,对于新的学习环境,你的适应程度如何?()

A.不适应B.基本适应C.已经适应

2、面对目前的学习任务,你的感觉如何?()

A.比较轻松B.力不从心C.没感觉

3、你认为你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哪方面?()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4、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

A.找人倾诉B.运动C.睡觉D.网络E.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

5、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会主动学习?()

A.会B.极少C.不会

6、初中与小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你觉得它们()

A.相同B.不相同C.不清楚

7、一次考试失利,将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A.情绪波动很大 B.和以前一样C.更加努力D.认为自己很无能

8、你经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成绩也会超过别人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9、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A.完全可以B.只能完成某几门C.每门都只能完成作业的部分

10、你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恰当的评价?()

A.是B.没想过C.从没有

11、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己?()

A.总是B.有时C.从不

12、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会()

A.废寝忘食,通宵达旦B.参考别人的C.完全照抄别人的13、你认为学习是()

A.乐趣B.不得不做的事C.没有意义的事

14、在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你会选择()

A.学习B.娱乐C.拿不定主意

15、上了初中后,你会觉得()

A.终于可以放松了B.先休息一阵再学习C.马上投入更紧张的学习

16、你认为初中的学习大多是()

A.记忆性学习B.理解性学习C.理解与记忆性并存的学习

17、你常认为课本的基础知识()

A.很重要B.根据老师讲解而定C.不重要

18、你认为以下方式,哪种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A.共同学习B.孤军奋战C.无所谓

19、你为自己刚开始的初中生活()

A.有详细的规划B.有了大致的想法C.没想过,先过着再说

20、你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如何分配?()

A.对喜欢的科目下狠功夫B.平均分配C.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

21、对于自己定的学习目标,出现困难可能达不到时,你会()

A.继续努力B.缩小目标C.完全放弃

22、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会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A.会B.有时会C.不会

23、考完试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A.自己的成绩B.别人的成绩C.无所谓

24、你的好友获奖了,你会感觉()

A.和他一样高兴B.不舒服C.与自己无关

25、你心目中的初中生活与现实中的()

A.差别很大B.基本一致C.没想过

26、若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点,你是否会去咨询?()

A.会B.不会C.不知道D.其他(看情况)

2)

27、如果你愿意去咨询,你希望用什么方式?()

A.面对面交谈B.电话C.书信D.网络E.其他(请填写)_______

28、如果有考前心理辅导,你希望以怎样的形式开展?()

A.讲座B.个别辅导C.团体辅导

29、如果有一场考前心理讲座,你希望的内容是关于什么?()

A.情绪调节B.学习方法C.其他(请填写)_______

7.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七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贫困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32.34%,有些高校可高达58.8%和60%,远远高于普通高校(15%~30%)[5]。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调查,可以掌握新疆地区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应激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准确地把握贫困生心理应激的特点,为维护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各高校学生处和助学管理中心提供的名单,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8所本科院校一~四年级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量表1 001份,回收979份,回收率为97.80%。其中贫困生发放量表502份,回收498份,回收率为99.20%;非贫困生发放量表499份,回收481份,回收率为96.39%。2组学生在性别构成(χ2=0.043,P=0.847)和民族构成(χ2=1.470,P=0.4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作为调查工具[6]。该量表依据应激源所涉及的范围分成5 个维度或分量表,即学习分量表、生活分量表、社交分量表、发展分量表和家庭分量表。依据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评价确定其性质可分为正性事情、负性事情和中性事情。要求受试者报告1 a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评价它们的“性质”和对“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极小、小、较小、中度、较大、大、极大7 个等级,分别记1~7 分)。心理应激各分量表得分的重测信度介于0.97~0.98 之间,而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达到0.99。

1.3 施测程序

问卷调查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对各高校调查员实行统一培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答卷纸。根据各高校助学中心和学生处提供的名单,按照学号顺序抽取参与调查的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的教室施测。整个调查过程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学原则。

1.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整理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0 完成。

2 结果

2.1 新疆地区贫困生心理应激各项得分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新疆地区贫困生在心理应激各个维度和总分原始分均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

贫困生在生活和家庭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值均<0.05),而在学习、发展、社交、正性和负性事件以及总分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应激源排位比较

在2组学生心理影响前10位的应激源中,有8个应激源是同一的,另有2个应激源不同。贫困生主要是操心日常开支、担心考试失败,非贫困生则表现为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自由支配时间增多。见表3。

3 讨论

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贫困生进行调查,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常见的应激源入手,调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1 a内)面临的应激事件、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应激事件对心理的影响,掌握其面临的心理应激水平,对判断目前甚至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有帮助。新疆地区贫困生在心理应激各个维度和总分得分都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说明新疆地区贫困生存在较高的心理应激。此次调查中,约有71.3%的贫困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家庭经济贫困、收入不稳定导致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得不到保障,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心理应激的各维度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应激大小除与应激源自身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外,还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以及能否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密切相关[1]。调查发现:(1)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总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学生面临的应激源总量、应激源对心理影响程度是相似的。这与有关研究认为贫困生面临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的结论不完全相符。(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应激事件性质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对相同或相似的应激源保持较为一致的看法、态度、评价。(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学习、发展、社交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同样关注自身发展、个人前途、重视人际关系。这与与有关研究认为贫困生来自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的心理应激高于非贫困生的结论也不完全相符[7]。(4)心理应激的具体题目如准备期末考试、升入大学或考研、被人误解或错怪、想家和思念亲人、宿舍有干扰等对2组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很大。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2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着共同的学习任务、相似的发展目标、同样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共同的情感需求所致。

家庭经济贫困使贫困生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困难,在校的日常花费受到限制,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调查发现,贫困生来自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而且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成员患重病成为影响贫困生心理最为重要的因素,操心日常开支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较为重要的因素。这与以往的研究认为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是经济压力,其他压力都是与经济压力密切相关的结论是一致的。而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是影响非贫困生心理的重要因素,排列第9位,但没有成为影响贫困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于贫困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操心,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校外打工等,这些工作会占据他们大部分业余时间[8]。

通过对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的研究可以看出,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应激远远高于大学生常模;与非贫困生相比有一定相似性,同时又有自身特点。因此,要提高新疆地区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须追根溯源,了解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减轻心理应激水平,维护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和特点,为维护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新疆8所本科高校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应激的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P值均<0.01)。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家庭和生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值均<0.05),在学习、发展、社交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6.06%的贫困生认为影响心理健康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家庭成员患重病,53.21%贫困生认为是家庭经济困难,分别位居第1和第2位。而49.25%和43.87%非贫困生分别认为家庭成员患重病和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心理健康较为重要的因素,位居第4和第7位。结论新疆地区贫困生面临较高的心理应激,来自经济、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应激源仍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因素。

关键词:应激,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贫困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

[2]周建平,朱浩亮.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2005,(4):31-33.

[3]潘红.大学生心理应激分析及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4):147-149.

[4]肖红新,徐秀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7,(3):29-31.

[5]袁文华,岳丹.高校贫困生基本状况调查与分析.宿州学院学报,2007,7(4):125-127.

[6]靳诺,徐维凡,冯刚,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教育部,2005,6:1-25.

[7]石婷,范利.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科技信息,681-682.

8.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八

姓名: 张圣杰、李晋 学号:K30714043、K30714024 专业:07社会工作 导师:田飞 日期:4月13日 一.文献回顾

1.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在最近十年有显著的发展。许多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一定程度的缺失,调查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全面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华中科技大学的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状况。他认为责任意识的缺失的主要表现在:1.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的。2.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3.在思想观念上,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他提出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相碰撞,使得许多人,特别是大学生难以选择正确合适的标准。高校德育缺乏合理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也是一个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学者陈秀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其研究分析为社会环境、个人、教育三个方面。她提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及对策: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加强德育教育,注重精神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加强大学生积极服务社会的引导。

南昌大学的朱蕴丽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根源。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传统的道德标准与市场经济衍生下的不同价值体系产生碰撞时, 大学生往往会误将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弱肉强食”的一些法则当作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她又提出责任意识文化的断层的影响。中国儒家的责任意识的文化积淀本来是相当丰厚的, 如“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我们民族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然而现在应试、应考教育人文理念中的责任意识往往是过眼云烟式的“快餐文化”, 学生不可能系统地去领略。

2.本人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我认为当前学者们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和原因的调查研究,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都认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有弱化的趋势,并且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一些学者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并不全面,如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他们上通宵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人生奋斗目标。而且一些学者强调大学生自身原因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个问题是社会历

史的产物,是教育缺乏和不足的结果,当然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物质横飞、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要说单纯的、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了,就连身经百战的社会人士都要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去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进而获得较多的财富和较高的权利和地位。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趋于重视个人利益。家长无尽的灌输竞争、财富的思想也让我们变的不再像以前的大学生了。可是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它。社会需要责任意识,大学生更加需要。因此,我们要探究这个问题的状况、原因,以此找出解决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技术

本研究主要采取实证主义方法论,通过对客观世界的非常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我们会具体的调查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分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我们遵照的标准。我们采取调查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以安徽大学本科生为总体的抽样调查,而资料收集的方法是自填式问卷,以节省时间和人力,确保匿名性。通过统计分析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使用的理论

(1)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理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社会的、政治的动物。马克思也认为个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于整个社会系统中,与社会、与个体都有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处于子系统中的我们对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个体自觉承担责任才会使得社会更加顺畅健康的运行。而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更是社会运行中重要的一环。存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我们就必然要与社会上其他集团和个体交流接触,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他人就有责任,如见义勇为的责任。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即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社会一旦有了积极良好的责任意识会就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而社会中的个人积极的责任意识不仅会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应该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肩发展。

(2)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现象和过程的总称。一般主要指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等方面。社会变迁的因素:1.生产方式的变迁。社会变迁的根源和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及人的劳动技能的发展。2.阶级关系的变迁,推动阶级社会变迁的实际或直接动力就是阶级斗争。3.自然环境的变迁。4.人口的变迁。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和发展。5.文化的变迁。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对社会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即社会的变迁,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标准混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西方各种各样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剧烈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标准。因此,一些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特别是责任意识的缺失。如公车上不主动让座,个人得不到好处就不会帮助别人等等。

(3)自我暗示理论:自我暗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不同的自我暗示对个人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心理作用下,人们会发出较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而在

消极的暗示作用下,人们会发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并表现出责任意识的缺失是一种常态的状态。所以不同性质的暗示对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具有十分完全不同的影响。而且,自我暗示的诱因可分为个人的和社会的,即个人在进行自我暗示时主要看是否受到来自个人心理道德和社会氛围与环境的影响。而责任意识的强弱又表现为受到不同诱因的强烈程度,即当积极的暗示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强烈暗示,那么个人就会发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同样地,当消极的暗示受到强烈的影响时就会发出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在不同性质的暗示受到两个不同诱因的影响时,个人和整个社会就表现出极大的矛盾与不和谐。

三.研究内容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即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被更多的关注。甚至有人提出责任胜于能力的观点,对于成功,有无责任意识往往比能力的大小更为重要。而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对于处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多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一定程度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是否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是否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为了解这些情况并探讨改善不良状况的方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此次研究课题应运而生。

1.选题来源:

社会中,责任无处不在。责任意识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却在渐渐地淡化,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 知行不一致, 公德意识差等等。我们的个人经历也使得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较为担忧。2008年春暖花开的一天,从市区回来的室友告诉我们小偷在公交车上众目睽睽之下行窃却无人制止,而可悲的是车上的大多是我们大学生。最终室友高呼一声阻止了盗窃行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令人担忧。从一些学术报告和论文中,我也时常会遇到大学生责任意识问题,学者对这以问题做了许多的探讨。媒体网络上这一问题更是高曝光率。以上所述就是本次研究课题的来源。

2.四个标准:

(1)重要性: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牵系着千家万户,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接受着国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淡化,而新的道德体系却尚未建立。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责任意识如何是关系着整个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建设富强民族的期望寄托于大学生们,然而大学生中早婚早孕、见义勇退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已十分严重。面对着这种矛盾的认知,我们认为对局部的大学生做一次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以便于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在转型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以及导致缺失的深层的社会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清晰而宏大全面的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程度和原因分析的轮廓。

(2)创造性:此次研究是在综合国内外部分学者关于大学生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论述的基础上开展的。他们突出的从社会剧烈变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传统社会道德和现行经

济体制的矛盾等方面研究了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根源和严重程度。由于此次研究是从研究者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提出的,因而研究者试图从社会学方面进行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探讨,并力图提供一个较为清晰而全面的架构。研究者将从社会变迁、社会关系、自我暗示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弱、缺失程度和原因。研究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在社会变迁对大学生的历时性发展和变化,研究了社会关系和责任意识的正相关关联以及自我暗示和责任意识的相互关系。

(3)可行性:在准备此次课题时,研究者已做了充足的文献回顾和思考。而且,此次的选题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个人经历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者有着强烈的感受并且认为目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是相当严重地,已严重地影响到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此次研究是调查当前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但鉴于客观条件的要求,我们只以安徽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并且此次研究将采取科学缜密的抽样方法对安徽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保证代表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成本和麻烦,增强研究的可行度和意义。

(4)合适性:此次课题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由于研究者的专业和兴趣,研究者着重以社会学理论的视角来总结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和剖析深层的社会原因。如前所述,研究者将从社会变迁、社会关系、自我暗示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操作化并且力图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成员关系复杂、相互关联,个体的心理暗示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氛围,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紊乱和弱化等方面作有益的探索。

3.具体研究的内容:

21世纪,选择人才的标准不仅仅只是能力,学历,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意识更成为当今社会和各大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重要的准则。“责任胜于能力”不无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不会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而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其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具体是什么呢?缺失状况是否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还是只是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情况?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是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还是学校、家庭德育的不足和缺失?或者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为解开上述疑惑,本课题运用社会学中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理论及社会变迁理论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是严重还是没有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2)责任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如社会公德意识,家庭责任意识,行为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

(3)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当前学校、家庭的德育情况,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4.研究假设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为:1.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如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就不会去做。2.家庭责任意识薄弱,一些大学生荒废学业就是家庭责任意识薄弱的体现。3.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没有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意识, 知行不一致, 公德意识差。言行举止粗俗, 缺乏文明礼貌随意污染环境、损害公共财产等。4.自我责任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他们上通宵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人生奋斗目标。

(2)造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点:1.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又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轻视甚至无视社会集体利益。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子女又过分溺爱,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很低。并形成自私、自利,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3.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采取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够,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认识还不足,在学校里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不管他人的感受。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正是由于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才造成了他们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四、研究进度安排 1、3月4日—4月5日:选题 2、4月5日—5月1日:操作化

3、问卷设计

4、资料发放

5、资料收集与整理

6、数据分析

7、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课件

8、答辩准备

五、经费开支计划

六、参考文献

9.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九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

-= 李涛 王勇士 潘长青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大学生学习方向、态度和选择职业以及如何保家卫国,使我国繁荣富强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对我校75名大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就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信任程度以及学习、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信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字:调查研究;信仰;高校;大学生;马克思 一

关于调查问卷的说明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目的是为了切实了解我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学习、掌握和运用 马克思义的情况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据以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为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合理化的建议。

2、调查对象与范围

二零一五年五月,课题小组在淮南师范学院泉山校区网络发布了课题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的调查问卷,有效的收到了75名参与者提交的问卷,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4%,女生占56%;中共党员与群众各占1.5%,共青团员占97%;农、医科与商科各占1.5%,文科占30.7%,理、工课占66.3%;大一占44%,大二52%,大三占1.33%,大四占2.67%。

3、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制定问卷在于网络发布问卷,在网络后台实时查看调查情况,以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

2015年5月

May, 2015

淮南师范学院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研究与分析

1、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

所谓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当代大学生的有无信仰、信仰什么,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发现:在回答“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有一种相信、信奉或崇拜什么的心态”一题时,青年大学生一般都形成了一定的信仰,有19%的大学生十分明显或强烈;44%的有,但不是十分明显。总之有的占63%。另外也有达13%的明确回答没有。而24%的大学生回答时有时无,不十分固定。回答“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崇拜的是”一题中,领袖人物占37%;明星占8%;科学理论占32%;知识占48%;财富占9%。选择科学理论、知识领袖人物的比重较大,表明青年大学生崇尚知识和科学理论,积极上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上述两项结果表明当前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任重而道远。

2、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情况

(1)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坚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接受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包括:A: 大学系统而正规的理论教学(64%),B: 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37%),C:自学马克思主义道路论著作或理论教材(19%),D: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17%),E:各种传媒的宣传教育(包括电视、电影、报纸、电台等)(39%)]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理论教学与政治理论教学,同时,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上也占到了39%的比重,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上加大大众传媒的教育力度。

(2)普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015年5月

May, 2015

淮南师范学院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与基础,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知道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为此,设计了2道问题:你是否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选集或全集以及邓小平理论等)A:读过(7%),B:读了一部分(3%),C:只读了一小部分(37%),D:只在写作文或论文时翻阅过(28%),E:没有读过(25%);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不普遍,从未读过原著的达25%,读了大部分的仅占5%。我们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作,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掌握。在[请按照你的知晓程度对以下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重要著作书名进行排序]选项中,顺序第一的是《共产党宣言》,其次是《资本论》,再依次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家庭和阶级的起源》,其排列顺序与大学教师排列的顺序是相同的。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的了解程度还是有的。但在调查数据中,仍有15%的大学生无法正确排出顺序。

3、当代大学生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

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途径,是故,大学生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我们从大学生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的教师、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学习目的动机以及怎样才能学好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印象:[知识面比较广,有一定的理论功底(56%),表达能力强,善于逻辑思维(41%),对学生比较关心,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21%),善于从政治的角度去看问题,比其他教师更具有政治头脑(32%),思想比较保守古板(7%)]当前高校“马列”教师在业务素质、与学生的交流交往能力上评价普遍不错,但思想观念在大学生中得分较低,教师自古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教师在大学生的眼中的形象、心目中的地位,与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2015年5月

May, 2015

淮南师范学院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领先时代潮流,获得学生的尊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看法:[突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40%),比较系统全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48%),实用性强,没有什么理论性(17%),通俗易懂,完全可以自学(9%),枯燥乏味,没有什么新意(27%)]。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当前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们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不喜欢现在使用的教材,可能是有教材粗制滥造,脱离大学是生的实际生活,今后,有关部门要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质量关,尽力打造精品教材!期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自己会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人文修养(64%),教学能力(19%),马列主义水平(21%),自然科学素养(25%),人格魅力(35%)]大学生着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个人的人文修养和增强人格魅力的作用,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她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论,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但是“马列主义水平”这一选项在所有选项中是排在倒数第二,这似乎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的与初衷,我们对于这种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局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比较倾向的教学方式:[讨论式(32%),学术讲座式(44%),自学式(24%),系统的课堂讲授(12%),各种方式的综合运用(33%)]大学生大多数喜欢在政治理论学习中采用“学术”型的上课方式,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各近33%)选择了能够体现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方式:讨论式与综合运用的方式,系统讲授最差。而目前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形式又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讲授最为普遍。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只能是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后,主要的收获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39%),提高了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45%),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27%),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39%),好像没有什么变化(2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本身就是世界观、方法论,所以,大学生学习她后多数能有所收获;但竟有21%的大学生学习后什

2015年5月

May, 2015

淮南师范学院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么收获都没有,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啊!是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先就有抵触情绪?是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学?是我们的教学方式过时落后?还是另有原因?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因在于:[能提高人的理性思维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1%),教学计划的要求,或获得比修的学分(56%),考研究生的需要(17%),能够帮助自己较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24%),有助于专业学习(13%)]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因与动机确实值得我们忧虑,获得比修的学分的需要占大多数,假若大学的教学计划不作硬性规定,那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将还剩多少呢?学习没有强烈的动机,又怎么能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较好的理解与把握,又怎么形成鉴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4、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认知

共产主义运动是共产主义的一种存在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大学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认知状况,既是影响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有事又是其对马 思主义的信仰程度的体现。我们从国际和国内来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世界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有:[中国、韩国、罗马尼亚、巴西(13%),中国、越南,古巴、印度(19%),中国、匈牙利、蒙古、古巴(5%),中国、越南、古巴、朝鲜(63%)]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他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有所了解的,但也有37%的人是答错的,其原因可能是一些大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或者是其他的选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生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巨大的政治蜕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政治家们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失败。我笑大学生对此的态度:[同意(8%),不同意(52%),难以判断(24%),思考的不多(15%),非常不同意(1%)]对处于低潮的国家共产主义运动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仍然对其抱有信心,在大学生当中仍有二分之一以上;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成功,是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认知事物的结果。在面对国际共运如此

2015年5月

May, 2015

淮南师范学院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低潮,8%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失败,应该比较正常。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过两次大的质的飞跃,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产生(61%),井冈山之路、改革开放(7%),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5%)]毛泽东思想是以革命为重点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的理论,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产生与出现都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一、三项回答总和为84%,表明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是正确的;至于选择其他错误的答案,可能是问卷设计不科学误导所致的。

三 结论与思考

5、我们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情况、当代大学生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认知等四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具有较为正确的信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于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的较少,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以指导,引导、帮助他们攻读马列原著,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论教材,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修养素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还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都存在这令人担心忧虑的地方,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以创新的思维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认知了解,国内由于国际,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了解掌握的比较好,表现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我们要因势利导,通过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当代大

2015年5月

May, 2015

淮南师范学院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并不十分乐观,不仅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在行为倾向上表现更差;我们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要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创设条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10.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十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辅导员工作是否有成效, 最具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辅导员接触最为密切的工作对象———大学生, 他们所普遍认可、称赞、期望的辅导员, 才是最优秀, 最专业的辅导员。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辅导员的期望状况进行调查, 才能真正的勾勒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辅导员形象, 才能弥补目前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 从而真正成为其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 才能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滁州学院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他们对学院辅导员的期望状况。调查对象基本涉及学院全部学科, 覆盖各个年级。共发放问卷500 份, 回收问卷480 份, 有效问卷464 份。有效问卷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大一130 份 (25.65%) 、大二116 份 (25%) 、大三121 份 (25.65%) 、大四105 份 (23.7%) ;男生265 人 (57.0%) , 女生199 人 (43.0%) ;经济类学生占11%、教育学学生占11%、理学学生占21%、工学学生占42%、管理学学生占14%、艺术学学生占1%。研究样本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式相结合, 同时兼顾学生的年级、专业、性别, 经过信效度检验,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主要触及在校大学生对辅导员的特征期望、素质期望、职责期望等多个方面内容。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具体特征期望状况分析

1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性别期望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57.97%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女性, 42.03%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男性。经过差异性检验, 在年级、专业、性别这3 个方面 (以下简称3 个方面) 不同的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性别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研数据显示,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性别期望女性略高于男性, 但差异不大, 表明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性别没有特殊要求。相关研究表明, 男性辅导员的创新意识要比女性辅导员高, 而女性辅导员的温柔细腻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和细节的把握则更优于男性辅导员, 且如果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9], 因此高校在选拔录用辅导员时还是应适当注意其男女比例问题。

2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年龄期望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57.93%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的最佳年龄在22~30 岁, 25.99%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的最佳年龄在31~39 岁, 8.37%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的最佳年龄在40 岁及以上, 7.71%的大学生对辅导员年龄无所谓。经过差异性检验, 在3 个方面不同的大学生对辅导员年龄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说明, 大部分学生期望辅导员是中青年教师, 这与目前我校辅导员年龄结构现状是基本一致的。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看出不同专业、性别及年级的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年龄期望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高校应尽可能根据辅导员的年龄来调整其工作的岗位, 最大限度保证辅导员应为中青年教师群体。

3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学历期望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18%的大学生对辅导员学历没有要求, 10.58%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具有本科学士学位, 18.57%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具有硕士学位, 40.17%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具有博士学位, 仅有5.18%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只需专科或中专毕业即可。经过差异性检验, 在3 个方面不同的大学生对辅导员学历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 超过7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具备的学历应在本科或以上, 这与教育部明确规定的辅导员选聘标准, 即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相一致。

4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专业期望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55.9%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所学专业与自己专业相符或相近, 13.6%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理工科出身, 18.49%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学习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等文科出身, 而12.25%的大学生则认为辅导员与专业无关。经过差异性检验, 在3 个方面不同的大学生对辅导员专业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 大学生对辅导员所学专业的期望与教育部明确规定的辅导员选聘标准即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的要求较一致。进而表明占辅导员群体较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教育学等相关文科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并不是学生所期望的, 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生期望从辅导员那里得到更多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有关系, 而且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背景更有利于沟通交流。因此, 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尽可能的选择与学生具有相同或相似专业。

5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政治面貌期望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49.79%的大学生非常期望辅导员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 17.36%的大学生不期望辅导员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 32.85%的大学生则对辅导员是否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持无所谓态度。经过差异性检验, 3 个方面不同的大学生对辅导员政治面貌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 近50%的大学生强烈要求辅导员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 这一情况与教育部要求的辅导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相呼应。

(二)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素质期望状况分析

1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专业精神期望状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需要辅导员具有崇高的专业精神。调查情况显示, 22.50%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的专业精神应该首先体现在关爱学生上, 显然,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教师具有这一精神是不可或缺的;20.5%的大学生认为爱岗敬业也是辅导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精神之一, 而勇于负责相对于关爱学生以及爱岗敬业来说其重要性就略低一些, 只有16%, 但这不能否定应是每个教师所必备的职业素养;至于忠诚于教育事业和乐于奉献, 因为学生认为这是教师本身应具有的专业精神, 故而有着大致相同的比例为14.5%, 和其他的相比, 吃苦耐劳就略微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只有12%的同学选择这一选项。经过差异性检验, 在3 个方面不同的大学生对辅导员专业精神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的统计数据与专家学者的理论结论高度一致。

2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期望状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需要辅导员具有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特定的专业知识。数据显示, 大学生最期望辅导员具备的专业知识居于前四位的分别为: 专业性方面的相关知识 (78.25%)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相关知识 (72.34%) ;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相关的知识 (70.12%) ;引导学生生活方面的相关知识 (69.34%) 。这表明大学生最希望从辅导员处得到专业知识、职业教育与指导、心理和生活四个方面的具体帮助, 辅导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需要, 充实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研究表明辅导员自身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宽窄对于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是制约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10,11]。

8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期望状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需要辅导员具有多元的专业能力。调查显示, 16.93%的大学生最期望辅导员具备组织协调能力, 16.4%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具备人际交往能力, 12.76%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具备应变能力, 14.46%的大学生最期望辅导员具备亲和力, 9.76%的大学生最期望辅导员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 6.11%的大学生最期望辅导员具备创新工作与科研能力, 9.88%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 13.7%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能力。以上各种能力是大学选聘辅导员最看重的专业能力, 这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 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其次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 与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

(三)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期望分析

1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重心期望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24%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把工作重心放到做好学生的思想疏导、心理辅导工作上, 而期望辅导员工作重心放到做好学生生活工作和做好事务性管理工作 (奖、助、贷等) 上的比例分别均占20%, 19%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放在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上, 17%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放在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以上数据显示, 63%的学生期望辅导员工作重心倾向于能够对自身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上, 这说明新时期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立能力和规划能力。对于职业规划以及事务性的管理方面, 37%的学生更倾向于指引, 而不是重点的辅助, 这体现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习性与特点。

2 大学生对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职责期望分析

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调查数据显示, 80.2%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组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其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 63%的辅导员都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化解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处理有关突发事件和了解及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上, 放到了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上, 以致目前大学生对辅导员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期望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这与国家对辅导员角色的职责定位有一定的差距, 也说明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期望状况分析

在辅导员具体工作方式方面主要调查了师生沟通方式、见面频率和辅导员进寝室的情况。数据显示, 在沟通方式上, 当大学生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 42%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 (QQ、微信等) , 38%的大学生喜欢打电话或发短信, 16%的大学生喜欢面谈, 4%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在与辅导员的见面频率上, 31.25%的大学生认为每周两次最合理, 30.17%认为每周一次最合理, 13.79%的大学生认为每月一次最合理, 9.7%的大学生认为每天一次最合理, 6.47%的大学生认为每学期一次最合理, 还有6.47%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辅导员进寝室的问题上, 38%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每周进一次寝室, 26%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每半个月进寝室一次, 15%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每月进寝室一次, 12.6%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一个月以上进寝室一次, 5.4%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每天进一次学生寝室, 只有3%的学生不希望辅导员进寝室。

(四)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总体角色期望分析

辅导员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 是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第一线的教师群体, 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 其开展的工作也绝大多数是和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辅导员角色的调查数据显示, 68%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成为在生活中与自己一起健康成长的朋友和知己, 17%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是日常管理生活的老师, 13%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成为自己家人一样的亲人, 仅有2%的大学生期望自己与辅导员是上下级关系。结果表明, 超过80%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成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和知己, 这与国家对辅导员的定位是高度一致的, 即辅导员是大学生人生的导师、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通过差异性分析, 在3 个方面不同的大学生, 对辅导员的总体角色定位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各类大学生对辅导员总体角色定位的高度一致性。在辅导员对大学生的重要程度调查显示, 95.5%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女大学生更为看重辅导员的作用。

总之, 辅导员对于上过大学的人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影响深远的, 因为大学是每个人一生中相当重要的转折期, 而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 授课教师不断变化, 但辅导员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陪伴着学生走过整个大学时光。同样的, 以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出发, 优化辅导员的工作, 对于辅导员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调查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 寻找辅导员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进而帮助辅导员向学生理想的状态转变,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助其成长成才,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R].2004-08-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24令)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07-23.

[3]杨宝丽.广东白云学院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望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白净.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及定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5]陈丹丹.当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构建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2:1-20.

[6]刘艳坤, 朱锦秀, 邹涛.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状况调研——对重庆市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 :97-101.

[7]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2006.

[8]李文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望的调查研究——基于对广东省5所民办高校的调查[J].2014, 14 (2) :89-100.

[9]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0]李建伟.教师专业引领视域下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1) :96-98.

11.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十一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特进行这次问卷调查,它将帮助我们很好地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参与本次调查的同学,谢谢。调查采取随机不记名的方式,并且我们对你的回答将予以保密。

1、您的梦想是什么?()

A.未来找个理想的工作 B.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C.可以不是很富有,但一定要身体健康 D.赚大钱 2您觉得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什么?()

A.家庭背景 B.学历高低 C.勤奋程度 D.情商高低

E.有希望够勇敢 F.运气 G.其他

3您觉得梦想要在什么样的地方更容易实现?()A.繁华的大都市 B.中小城市或乡镇

C.农村 D.国外 E.地域不重要 4对于梦想你自己是怎么做的选项()A.只在自己心里想想而已,什么都不做

B.不会和别人谈论,但自己会暗中努力,争取时间圆梦 C.会和周围合适的人谈自己的梦想,但一般没什么行动

D.会和周围的人谈自己的梦想,并付出行动和努力,争取实现梦 5您认为,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关系是?()A.没有关系

B.紧密相连、高度统一 C.一定程度上有联系

6您觉得在梦想实现过程中,国家充当着怎样的角色?()A.保护者 B.旁观者 C.让人失望的存在 D.不知道 7您听说过“中国梦”吗?()A.听说过

B.没听说过

C.听说过,但没在意

8您知道“中国梦”的含义吗?()A.知道

B.不知道

C.不是很清楚

9您是怎么理解中国梦的?()

A.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B.自力更生自己创造的 C.世世代代形成的传统观念 D.听起来很不错,但未必能实现 10你对中国梦的实现抱有多大的信心和期望()A.完全有信心,认为一定能实现

B.比较有信心,认为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努力来实现 C.没什么信心,只是很美好的梦想 D.无所谓,和我无关 11您所在院校有举办过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吗?()A.有 B.没有 C.不知道

12您参加过有关“中国梦”的主题活动吗?()A.参加过 B.没参加过

13您平时关注“中国梦”吗?()A.关注

B.偶尔关注

C.不关注

14您认为“中国梦”跟你有关系吗?()A.有密切关系 B.有一点关系 C.没关系

15您认为努力实现“中国梦”是谁的义务?()A.党和政府 B.企事业单位 C.大学生 D.所有中国人

16您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哪个部门起着最关键作用?()A.党和政府

B.企事业单位 C.学校

17您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哪个群体是主力军?()A.党和政府 B.成功人士 C.大学生 D.工人和农民

18你认为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多选)(A.国家能否统一 B.经济发展与资源不协调 C.环境破坏严重 D.人口压力过大与老龄化加剧 E.社会矛盾凸显 F.西藏、新疆、台湾问题 G.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H.国际社会动荡不安 19你认为中国梦何时能够实现?()A.10年以内 B.10-20年 C.20-30年 D.30年以上 20为了实现中国梦,你认为我国必须:(可多选)()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C.保持和平、发展大局 D.致力改善民生

12.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十二

一.研究目的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而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群体,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伴随网络高速发展的则是网络游戏的兴盛,网络游戏本身没有错,而且玩网络游戏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将对我们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希望能真实的了解到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现状,包括态度、时间、影响因素等问题,探究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及解决方案等。同时希望能给学校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学校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游戏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游戏现状(游戏类型,游戏时间、时长、地点,上网的金钱来源),进行网游的原因及对学习的影响。

三.研究范围、地点、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

本次调查不限范围和地点,主要借助网络的作用,在网络上发调查问卷;通过其他朋友和同学的帮助进行调查,然后回收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为专科及专科以上的高校大学生。分析单位为本次调查的小组成员。

四.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方案

本次抽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样本量初步定为1000人。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案与分析方法

1. 文献调查法,研究资料包括以前对大学生网络游戏状况的调查资料,包括图书馆的有关书籍和网络上的学术论文。2. 调查问卷。通过我们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调查。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方法有三个形式。方法一:利用网络投票的软件,在比较著名的网站或者论坛上发起投票,投票样式根据调查问卷的内容;方法二:将调查问卷做成word格式的问卷,通过邮件发给同学,然后同学帮忙转发并回收;方法三:做出纸质版的问卷,在市内的几所大学发放并回收。

六.研究人员的组成课题组成员

七.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安排

研究时间初步确定为一个月的时间。本次研究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利用一周的时间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第二步,两周时间,通过网络投票调查和在大学校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同学们的网络游戏现状;第三步,一周的时间回收并筛选问卷,剔除无效问卷,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经费方面,主要支出为调查人员的食宿费(根据人数及调查范围确定)和调查问卷的打印费

问卷

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现状调查问卷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现状调查问卷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现状

调查问卷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大学生朋友: 你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大

学生网络游戏的喜好程度,帮助同学们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从而更加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下面有几个问题希望你能抽时间来如实填写。调查可能耽误你几分钟的时间,请您谅解,同

时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你的性别: □男□女

2.你在校读大几:□大一□大二 □大三□大四

3.你平均每天上网几小时?□1小时以下□1—2小时□2—3小时

□3小时以上

4.你现在或者以前有玩网络游戏吗?□在玩…… 跳至第5题□以

前玩过□没玩过

5.你经常玩网络游戏吗?

□偶尔□经常

6.你每天会花多长时间玩网络游戏?□1小时以下□1—2小时□2

—3小时□3小时以上

7.你玩网络游戏的类型是:□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多人在线游戏□

网页游戏

8.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玩网络游戏?□小学□初中□高中□大

9.怎么会开始玩网络游戏?□亲友推荐□广告吸引□消磨时间

其他原因_________________

10.你一般在哪里玩网络游戏?□家里□宿舍□网吧其他___

_______________

11.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去完网络游戏的?□打发时间□喜欢网游□想

在上面交朋友,交流经验□出于金钱利益

12.你现在同时玩几种网络游戏?□1种□2种□3种□4种或

以上

13.你获取网络游戏的途径是:□朋友介绍□上游戏网站了解□浏览

网页时遇到其它______________

14.你比较喜欢的游戏类型是?(多选)□格斗类□体育类□赛车类

□益智类□角色扮演□即时战略其它______________

_

15.你目前在玩的网络游戏是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

_

16.请问网络游戏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任务吸引人□永久免费

□游戏剧情好□可打发时间□和朋友玩有趣□画面好□PK其它_________

17.玩网络游戏时,你最想体验的是什么?

□展现优于他人的游戏操作技术□每次对局都要赢对手□等级、称号或者

积分要比别人高□高放松和休闲□网络交友

18.你认为游戏设置防沉迷好吗?□好□不好□无所谓

19.你每个月在网络游戏上的花费是多少?□10元以下□10元—30元

□30元—50元□50元以上

20.你购买过哪些游戏周边的物品?鼠标键盘□装备□攻略书□

游戏玩具或者公仔□没买过

21.你现在比较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收费的□付费的□无所谓,只

要游戏好玩

22.你认真玩一款网络游戏的时间是多长?□1个月到3个月□3个月到6

个月□半年到一年□一年以上

23.你觉得玩网络游戏会影响你的学习吗?□会□不会□不确定

24.你会逃课玩游戏吗?□经常□偶尔□不会

25.你上课或者休息的时候会不会想游戏的场景?□经常□偶尔□不

26.你觉得自己对网络游戏□沉迷□有所依赖

□可有可无的玩

27.身边有亲戚朋友玩网络游戏吗?□有□很少□没有 28.你觉得

大学生应该怎么对待网络游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十三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 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张明霞, 2006)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也是个体适应社会、担当一定社会角色的基本途径。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刚迈入成年人的行列, 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人际交往的需求尤其强烈, 期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结交朋友、认识世界, 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作为高校工作者, 我们有必要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特点, 找出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基于此,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七所高校的600名本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对象、人际交往内容等问题。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后, 本课题组对568份有效试卷进行分析, 得出了客观数据。从调查结果和对有关学生进行访谈的结果来看,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1.1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日益现代化和网络化

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铺天盖地而来, 所有的大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此同时, 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越来越普及, 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接触网络, 所以手机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调查问卷显示,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排第一位的是手机微信和QQ, 比例高达90%。其次是传统的面对面交流, 占到60%, 手机通话占20%, 而书信因为耗时低效几乎没有学生使用, 已经退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舞台。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也能明显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显著变化。一个学生这样告诉我们“我一有空就刷微信, 上QQ, 有什么事直接就留言, 或语音聊天, 既不花钱又方便。即使在同一栋楼上住宿, 我们也不愿意去宿舍找同学, 用微信轻松搞定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网络化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大学生在繁忙学习任务的重压下, 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找时间面对面进行交流, 只需拿手机轻松搞定。所以网络以超越时空的优势赢得了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交际需求。

1.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网络普及以前, 大学生平时的交往对象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交往对象往往与大学生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如父母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 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较罕见。但是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网络超越交往时空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 大学生交往的选择对象范围更广” (王玉萍, 2008) 。大学生通过QQ、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 加入特定的群组从而轻松地结交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来自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目前这种结交朋友的方式越来越流行,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新朋友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发现, 高达60%的同学认同网络交友是他们结识新朋友的一个重要渠道。调查还发现, 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不再局限于同年龄段的朋友和同学, 通常年龄差异很大, 并且社会身份复杂。可以说, 网络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友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多元化的交友需求。

1.3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的日益功利化和现实化

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 (姚立, 2002) 。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大学校园内, 接触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 主要任务是学习, 所以他们的交往动机较单纯, 较少带有功利色彩。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思潮腐蚀到学生, 再加上大学生毕业后必须自主择业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的越来越趋向于功利性和现实性。调查发现, 虽然有过半的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是“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活”, 但是有25%的同学选择“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为自己人际交往的首要目的。这表明,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 出于功利与目的的人际交往是大量存在的。交往的功利性无可厚非, 但却改变了大学生美好的友情观与爱情观。

1.4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内容越来越宽泛化

当代大学生在普及的网络环境下, 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最新消息和各种各样的感兴趣的话题。大量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拓宽了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渠道, 扩大了他们知识交流的空间, 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也进一步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 当代大学生的交流话题不再局限于情感、学习和前途, 他们更热心于五花八门的社会问题的探讨。

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手机控。但凡有点空闲时间, 他们马上拿起手机, 或者不亦乐乎地打游戏, 或者废寝忘食地看电影, 或者不停地刷微信或购物, 俨然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很显然对手机和网络的过分依赖势必造成大学生应对现实能力的缺失, 减少了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需求, 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际, 尤其面对面的现实交际。其次, 大学生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年龄各异、身份复杂、鱼龙混珠, 难免给大学生的安全带来隐患。调查发现, 40%的学生选择“时机一旦成熟, 我会考虑与网友会面”。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一旦碰到品行不端的网友, 他们的人身安全有可能受到严重威胁。另外, 大学生交往的功利性倾向已经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匮乏。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侧重于个人的利益, 有些同学甚至陷入了个人主义至上的深渊。

3 合理建议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作用。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频繁, 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要进行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的专业培训, 增强管理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通过网上QQ和微信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有效解决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或校级联欢晚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交友观, 培养他们乐观向上、通情达理、乐于助人、辨别真伪的优秀品质。此外, 还需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有效融入朋友同学圈子,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结语

在高度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中,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高校工作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要时刻注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帮助他们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他们将来迈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适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9) .

[2]姚立.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3) .

[3]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 (6) .

上一篇:水利发展前景下一篇:感恩母校精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