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2024-07-26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11篇)

1.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一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音乐教学

一、加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1.对比传统音乐教学,教师观念应转变。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1)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新课程音乐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2)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习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接受、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5)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得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2.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持续的知识更新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和指挥技能),还须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1)引进音乐教师时应该严格考核其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看他是否具备现代教学观念;对于已上岗的教师要从行为方面进行考核。(2)提倡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3)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促进教师的素质,比如:师校学习和培训,校内外讲座等。

二、提倡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不能把分科知识看成孤立的体系,而要设法在多学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例如在欣赏八年级教材第四单元中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我是这样进行的,先介绍云南的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文化(从网上下载图片辅助进行);再介绍民族乐器“葫芦丝”,并且试奏一下主题音乐;最后引导学生听赏、分析,体验,这就体现音乐与人文,地理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音乐还可以与舞蹈、美术,文学等许多学科有机的结合,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思考,不仅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我们自己也教得轻松,而且会取得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科综合仍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综合,于是很多的音乐课上加入了有关的地理、历史等知识。曾看过一节音乐课,从头到尾都在介绍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同学们主动地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这节课非常的热闹,但是,对这个国家的音乐提到的甚少,可以说这根本不是音乐课,而是一节人文课。我们在综合学科时不要忘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我们是为了解地区音乐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而去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料,千万不要为综合而综合。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前的音乐课偏重于思想教育,注重一首歌的政治性、道德性。其实,如一个人对一首歌曲有了审美的感受,自然也就在思想上得到教育。2.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3)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4)主体参与,激励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积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方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四、充分将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增强教学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丰富知识,增强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信息技术采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D、音乐、语言、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音乐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就一定能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D].音乐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二

一、创新教学呼唤高素养音乐教师

高素质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养,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更是如此。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素质,又怎么能树楷模、导方向、做人师呢?

(1)教师整洁大方的仪表。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兴趣活动,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需要很华丽的衣装,但仪表是非常重要的,不得体的穿着打扮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也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精湛的专业水平。合唱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拓宽音乐感受层面、形成集体协作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积极意义。而教师的演唱水平、指挥能力的高低是十分受关注的,因为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及活动的兴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导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演唱能力和指挥能力,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实力并佩服、敬仰教师,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教师幽默的教学风格。幽默的教学是活跃课堂的秘诀,如合唱排练经常围绕着一首或两首歌曲进行,为唱好这一两首歌曲,反复的训练、枯燥的雕琢是必然的。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唱错字、不整齐、音没唱准、音色不美等问题,这时教师应该用缓和的口气、幽默的语言来解决难题。要做到幽默,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有很好的积累,因为幽默感不是一两天就有的。平时多搜集大家喜欢的笑话、一些有趣的故事、典故等,当教学中碰到情况时,教师以最快的反应让问题成为教师口中幽默乐趣的语言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博得学生的欢笑,更重要的是学生因为开心一笑,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二、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供宽泛创新舞台

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由内及外,才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兼收并蓄,容纳差异。我认为教师要改掉以前“绝对化”的评价心态,不能用“非对即错”的旧观点去看待学生,而是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又看到学生的短处,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包容孩子,这就更需要教师兼收并蓄,容纳差异。

(2)赏识学生,培养自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分和阳光。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三、设境激“情”,激发大胆创新欲望

初中生这个年龄“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的旅途中,是身体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在多年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及时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正确引导,让学生广泛参与、聆听、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欲望,他们才会爱上音乐课。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教师恰当地设境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让学生做好欣赏乐曲的准备。在音乐课堂、课后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音乐教学活动,在教育者的适时、正确的引导下,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初中生乐于求新、求异、求奇,为此,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上应该注意两点:①变“静”为“动”。如在教学《跳竹竿》时,整节课以“跳竹竿”的音乐活动贯穿始终,带领学生在乐声中跳起充满民族特色的竹竿舞,学生自主深刻地领略了对民族风情的理解。又如在欣赏了布仁巴雅尔的《天边》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天边”:男生用嘹亮的歌喉去模仿、女生以优美的舞姿来展示,仿佛自己也亲临那蓝天白云、碧草绿水的内蒙古大草原。②是“变被”为“主动”,探究学习能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银杯》时,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了解蒙古族的特点及风土人情等,然后在课堂上有效交流、加深认识,让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去了解,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音乐创新视野。

教师还可通过讲故事、多媒体视频、欣赏名画等教学手段,引导激发学生不断地聆听、欣赏乐曲的欲望,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旦转化为想象力,就会有效得到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进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不断诱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四、用“整合”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形式皆单一,一直存在着“老师怎么唱,学生怎么学”的现象,极大束缚了初中学生音乐实践、音乐创作的视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她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音乐与美术结合将使音乐更形象。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美丽的村庄》时,笔者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用画画、表演、朗读、编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充满幻想的美丽村庄的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做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是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又如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课前我做了充分的资料收集(课件制作),课堂上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以《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一组以爱为主题的图片串联起的Flash作品使学生认识到爱的伟大力量,被作品中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所感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整合”能带来无限精彩的课堂,音乐与学科有效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带给学生无穷的音乐知识及无限创造音乐的乐趣。

五、动“情”创造,还学生主体地位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不停忙,这样的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在《唱脸谱》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演唱,并表演京剧演员亮相动作。又如八年级教材中的《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甩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尽管同学们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在内容和形式上还稍显稚嫩,但感情真挚而饱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乐器、身体、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总之,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音乐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善于从教学氛围、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思维与想象等因素中探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信我们的音乐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黄林.应该重视音乐教学[J].云南教育,2011(3).

[2]姜丽南.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音乐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1(21).

3.探讨新课程下的初中音乐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探究

一、教学创新点分析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教师要善于调节调整节奏与步骤,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表现的时间空间,有探索的机会,并善于设计一些有挑战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音乐课里可以有很多的即兴成分,教师进行很充分的引导,如对歌曲编配前奏或结尾、对歌曲进行演唱上的艺术处理、听音乐编故事并当堂表演、创作诗歌、用简单的画图来表现音乐的进行、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及乐器的演奏等等,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来解决。

2、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直接感知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知戏曲,包括剧情、音乐、演员、表演、脸谱、服装、道具,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戏曲音乐的理解。多媒体的直观画面教学也直接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3、娱乐教学法

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星光大道》、《开心辞典》……)收视率高,火爆无比。娱乐节目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竞争性,然而竞争性又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把逗笑的竞争性和音乐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是“娱乐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实验证明:娱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深一点

1、在音乐的美感前提下进行技术训练,获得知识,开创一条音乐教育教学的新路。我在分析研究教材时,抓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

例如在戏曲教学中,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入手,有些流行歌曲的旋律其创作源泉来自于戏曲音乐,例如歌手屠洪刚的《中国功夫》,它的音乐就是来自于京剧的一个曲牌,音乐电视《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它们的曲调则完全借鉴于京剧中的“西皮快板”,并且将其中的一段京腔说唱和学生喜爱的周杰伦、王力宏的现代说唱进行对比,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一直被教师所创造的音乐激情氛围所包围,他们在喜欢的流行音乐中发现了戏曲音乐的存在,感受到了戏曲音乐的无穷魅力。

2、强调音乐的情感性和情节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听赏美的音乐,更有职责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美的真正内涵,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升华。例如《化蝶》的凄凉之美、《保卫黄河》的雄壮之美、《金蛇狂舞》的积极向上美;而现在风靡日本乃至使世界乐坛震撼的中国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的合奏曲《奇迹》、《辉煌》使古民乐和流行乐结合,不但体现了中国民乐的特色美,更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时尚美。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因此,音乐教师在学生声音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气氛活泼一点

1、强调人人参与。每一节课至少要达到90%以上的学生参与学习,教师不必过于注重学生的表现难度及优美程度,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感觉。“音乐不属于书本,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感受它,人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激情导趣,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

2、充分利用流行音乐活跃课堂。流行音乐是鱼龙混杂,教师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一定的分析深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的整体欣赏、歌词分析和对音乐风格等背景的了解。也不妨让学生自己分析透彻,自己学会鉴别和养成自己欣赏音乐的个性。

四、教师形态语言靓一些

一个教师优秀的教学气质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基础:我们应有慈母的爱心、严父的诚心、良友的知心,更可贵的是永不磨灭的童心。另外,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的传统教育使学生已经学会了说“不行”、“我不会”,学生稍微有点儿偏差,教师便立即加以否定,学生们从此变得非常胆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于春霞.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对应之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8.期

[2]樊丽娟.学科综合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分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

4.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四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陶官小学 周欣 莎士比亚所曾经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应该说,没有不爱音乐的学生,但却有一些不愿进音乐课堂或进了音乐课堂却心不在焉的学生。显然,音乐课并不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欢,相反的是受到了排斥和厌倦,这不能不说是音乐课堂的悲哀。在我执教的多个班级音乐课中,学生也表现出了对音乐课堂的不同态度与热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也不尽相同,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在音乐课上拖延而来,或在音乐课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消极慵懒心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学生连进音乐课堂都显得心不甘情不愿的话,那又何谈音乐教学的功能,又如何有效实施音乐课的教学呢?音乐课虽非主课,但被学生如此“打入冷宫”,遭受排斥,我的心头不免有些惆怅。面对现状,我们除了一味地在学生身上找问题,也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探求缘由,对症下药,主动营造快乐生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找回对音乐课堂失落的爱,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在教学过程中光靠艺术本身的魅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机会,引导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想象、体验、探究、审美、理解、创作和表现等情境中。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那音乐教学这个大舞台便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流连忘返,获得音乐学习的无限乐趣,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有趣的导入,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同学们学的也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了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这一课时,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模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了兴趣,甚至讨厌上欣赏课。于是我根据新授的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提问和吸引学生最好方法之一的讲故事法逐渐导入:谁知道毛泽东诗词?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几个同学知道其中几首,然后请朗诵好的同学用动听的声音给大家朗诵,接着放录音欣赏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诗词,既有视觉欣赏效果又有配乐朗诵效果。先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个铺垫,然后给学生讲述娄山关战役的故事以及这首诗词的来历。然后再提问:想听听这首诗词和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吗?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让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2、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出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分小组选讨论交流,看到这些东西同学们你都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完全释放了出来,京剧的角色、服饰、唱腔、历史等等,都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听到我想让学生所知道的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这样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时我采用对比形式请同学们聆听全山石《娄山关》的独唱与合唱《忆秦娥●娄山关》,让他们体验用不同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有什麽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且感受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悲状美)音乐中心意境是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快乐体验。我认为音乐其实就是一种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既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很枯燥,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

ⅹ 0 ⅹ ⅹ ⅹ Ⅰ ⅹⅹ ⅹ ⅹ — Ⅱ 我 们 爱 你 美 丽 校 园。

0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Ⅰ0ⅹ ⅹⅹ ⅹ— Ⅱ 校 园是 我 们的 家 我 们爱 它。这样不仅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力为最终目的。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它将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这些音乐教学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的问题?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不再单一的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例如学唱《十送红军》时用lu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上音乐课的目的是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音乐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咨询好多同行众说纷纭。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吧,的确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教识谱吧,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可是我觉得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是音乐学习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有了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例如在中小学的竖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为有了器乐教学才能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那麽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识谱枯燥的问题呢?一般我会采用分段练唱降低难度以及抢答比赛的游戏形式,这样不仅降低了识谱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识谱不再枯燥乏味,还能使会识谱的同学带动不会识谱的同学,并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积极性。就这样,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在我的学生就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5.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五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教学中应立足音乐本身特点,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本文试从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入手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关键词]客家山歌、教学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中学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在《音乐教育及其国家标准的历史回顾》一文中,作者提到过去在美国的音乐教育中有一个最普遍的错误理念是“音乐仅代表它自身”,而当今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音乐,它还是一种思想和过程”。

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方法也在不断地渗入到各个学科中去。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立足于音乐本身特点,笔者尝试着从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入手改革课堂教学。

一、浓厚的“地方特色”,让教学走出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新课改首先是教学材料的选择。音乐不仅是一门课程、一门知识,更是一门艺术,是几乎在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接触到的艺术。从胎教音乐到妈妈的摇篮曲再到老师教的童谣、歌曲,以及社会音乐的涉入……音乐不仅伴随着人类成长的每一步,而且更是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因此,教材的选择一是具有地方特色,梅州是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客家人的祖先把中原的深远文化带到了现在的客家地区,并和当地的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就是客家文化中的其中之一,适当选取一些具有时代信息的客家山歌作为教材,如:客家山歌中最为常见的五句板,五句板的歌词,一般是五句为一段,每句七个字,几乎每句都押同声韵或者相近韵,唱出来显得平顺,朗朗上口,学生易学,易创作;二是贴近生活,音乐不仅是一门课程、一门知识,更是一门艺术,是几乎在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接触到的艺术。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起,都作为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主体去制定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他们喜爱、熟悉的生活中的音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起他们新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如:在《民歌》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以“生活中的民歌”这一特点为切入口,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客家山歌,将表现本地区人民的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习俗习惯以及人文环境、建筑风格等特点的山歌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并加以评论,然后再采取相同的方法由图画或片断等形式辐射到其他一些具有典型地理、人文特征,民歌风格迥异的地区,如《茉莉花》、《小白菜》、《孟姜女》等词同而曲不同的民歌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到日常中去找寻与音乐要素相同的生活原型。

这种教材组织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走出鲁迅先生所说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而且突破了“课堂音乐”与“生活音乐”的界限,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进行音乐欣赏的再学习,将审美的兴趣培养成真正地从课堂走向生活。这也正是做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那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创作音乐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融进学生熟悉的文学、历史等其它学科的知识,会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欣赏《青藏高原》这一曲朴素的音乐时,从高亢的引子开始,配以Powerpoint制作的有关青藏高原的图片,白雪皑皑的高原雪域、雄浑壮丽高山、绵延起伏的铁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高原独特的魅力,最后,播放一段《青藏高原》的视频欣赏。这样,学生对音乐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带来的陌生感。再借助地理知识,老师精辟的讲解,使音乐作品的悬念环环相扣。乐曲结束了,学生也许还沉浸在余音的回响中,白雪皑皑的梅里雪山还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

另一方面,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的不断发展,自我意识的加强;高中毕业后即将进入大学,如何在新环境中引起同伴的注意呢?来一首颇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或者干脆用客家山歌来表达你

6.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六

关键词:新课程;中职音乐;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职音乐教学要紧密抓住新课改的理念和精髓,推行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1现阶段中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音乐教学的目标尚未明确:多数高、中职学校在制定音乐的教学目标时,并不明确,造成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此外,多数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和实际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最终导致音乐课程流于形式。

1.2音乐教学的方式缺乏多样化:现阶段,我国高、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仍采用以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再有,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没有适应教材内容的设置,导致出现严重脱离教材的现象发生。此外,通常多是教师按照每节音乐课的内容安排来进行教学活动,没有贯彻其它的内容,这严重违背了我国教改要求的生本教育。

1.3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合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存在普遍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日常表现的现象。考核成绩往往只注重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音乐实践的成绩,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注重学生音乐实践相背离,不仅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7.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七

一、初中音乐欣赏的有效性教学现状

伴随着基础音乐课程的大力发展, 初中音乐欣赏课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音乐老师在进行认真教学的情况下, 要对初中音乐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我们最好要把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 这样才能够为初中音乐教学带来一个更好的发展。我们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就会发现, 现在音乐鉴赏课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我们解决。首先, 就是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 学生更多的是关心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情绪波动, 那么音乐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很难对其进行控制, 还有现在很多学生不太喜欢对古典音乐进行欣赏, 老师采用是多种教学方法, 但是还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是初中学生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内容没有进行积极的探讨以及交流, 不能运用正确的语言来把音乐的知识进行表达。但是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 都是有很高的参与度, 这个时候学习的情趣就会比较积极, 还能向其他学生进行作品的介绍。

二、初中音乐欣赏的有效性教学实施策略

1.在综合实践中,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演唱, 让学生欣赏经典的主体旋律作品的同时, 也对音乐作品进行一个了解。最好找一些学生把比较好掌握的主旋律从头到尾进行听过之后, 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进行哼唱, 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以及记忆程度。比如, 我们对《拍手唱歌笑呵呵》来进行欣赏,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很风趣的儿童歌曲。二四拍, 一段体结构的便于歌曲进行主旋律的把握, 可以对小朋友天真、活泼、美好的心境进行诠释。我们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 不单单是要让学生去听, 在更多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唱, 只要学生能够哼唱就能够把歌曲表达的含义弄清晰了。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不单单是要让学生听, 更多的时候是要让学生动, 要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 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运动, 从内心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优美, 老师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 要及时的给学生鼓励, 如果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现良好, 老师就要及时地进行表扬, 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

2.通过多种作品欣赏来进行教学

初中音乐欣赏有很多是民族性的作品, 我们可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 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课程中把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内容, 通过多个民族作品让学生了解到各个民族的风情以及地方的特色, 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儿歌、童话故事来进行音乐配乐。比如, 《二泉映月》就是流露出一位饱尝人间心酸和痛苦的盲人艺术家的情绪以及情感, 作品对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进行展示, 还蕴藏了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对二胡的这个乐器进行充分的运用, 给听者呈现了独特的二胡艺术表现力。另外可以让学生多接受一些外国的音乐作品, 学生就能够多了解一下大型的交响乐和协奏曲, 更多的让初中学生对外国音乐进接触, 可以为音乐想象提供更大的空间。对于世界上的多种音乐文化的接触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对不同国度的音乐进行欣赏, 这对学生音乐欣赏的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音乐欣赏

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引进,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也可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在现代教学设备允许的情况下, 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进行音乐知识的欣赏, 因为多媒体可以对教学的背景画面进较好的设置, 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画面以及音乐的插入, 这样可以增加一些动画效果。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刻, 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教学中。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有效性教学, 要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 建立一个以学生需求为主, 师生共融的教学课堂。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 来提高学生音乐课堂上的兴趣, 进而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摘要:有效性教学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就是在较小的成本下能够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那么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欣赏的时候可以开展有效性教学。因为在新课程标准之下, 初中音乐教学更多的是对音乐进行欣赏, 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音乐,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可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 2010 (08) :3-5.

[2]潘玉辉.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应对策略探析[J].戏剧之家, 2014 (07) :10-11.

8.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八

本文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无效和低效问题,研究了有效教学策略,及其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教学方式的理性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合理优化等几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以期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颁布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加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审美能力。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课教学却困扰着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过于文艺,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课堂设计过于传统,很难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所以音乐教师如何去把握这个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理解能力不同,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必须通过正确引导,来体现音乐作品的真正魅力。每次短暂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和音乐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从音乐课堂教师素质等分析入手,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 新课程标准下要更新音乐教学观念

在现当代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要善于更新教学观念,以推动初中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教师要认清当今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从中,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冷静思考就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学生的音乐学习呈现出两种背离的现象,一种是学生只会唱而不太了解音乐的常识,因为这种学生拥有良好的唱的天赋;而另一种则是只了解常识而不会实践。因此,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的学生,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向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了音乐教学任务,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学生美育的全面发展。更新教学观念,在时代经济的指引下提高我们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 音乐教师要善于创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

时代在发展,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和变化。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一门艺术,现在,音乐的艺术越来越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在新的教育环境和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学模式,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众所周知,以往的音乐课上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教师利用音乐课教会学生唱几支歌就完成了音乐的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了音乐,只回唱自己永远都会唱的歌曲。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深思啊,尤其是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实现新的教育模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3 要善于把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那么想象力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个知识层面。好的音乐课要长足发展,也必须和其他学科有机的相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进行结合,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舞蹈。从载歌载舞等广大词语中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一点。同样,在我们的初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是在歌舞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但如此,我们音乐教师还要善于将音乐与那些要参加中考的具体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音乐的同时,又学到他们同时要努力学习的知识,可谓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位音乐教师,通过和一名物理教师的合作,把初中二年级的物理知识编成了一首歌,歌名叫《初二物理共有十四章》,就是用初二物理的所有的知识的重点编成的。学生学后,不但学会了一首新歌,并掌握了二年级的物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所以说,我们教师要善于將我们的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知道学习音乐等于学习所有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的音乐教学水平。

4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所谓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进行教学。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于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因特网,我们可以获得更多良好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课件,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接受现代最新的音乐歌曲和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视野,以提高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必须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挖掘和感悟,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创造性、有效性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音乐课的无穷魅力。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方法很多,以上的只是我的一些教学经历和教学感想。但是不管怎样,要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水平,就要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拉洁. 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J].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10, (07) .

[2] 宋新艳. 初中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探微[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0, (09) .

9.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九

摘要: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大领域,有着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欣赏教学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课改实践为依据,力求站在新课改的高度剖析了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论述了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并从“围绕主题、把握主线、拓展创新”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优化欣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欣赏教学

重要性

误区

策略

新课改以来,“欣赏”被列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其外延更大了,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欣赏教学依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对音乐欣赏重要性的认识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从学校教育的层面看,懂得欣赏音乐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音乐素养,而欣赏群体的增加必定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准;从培养人的层面看,试想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多数会欣赏音乐的人呢,还是培养多数音乐家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前者。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多么的重要,音乐的活灵活现或是黯然失色都在于听赏者的欣赏能力。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更谈不上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记得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吴斌老师曾说:对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应定位在两个层面,就是“音乐中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那么我想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也应体现在“欣赏中的教育”和“通过欣赏进行教育”两个方面,这既是欣赏教学的途径,更是欣赏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所在。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欣赏中的教育),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欣赏进行教育)。

那么在欣赏教学中怎么样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中去欣赏音乐、了解音乐, 更好地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呢?对此,笔者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做了些研究:

二、透视当前欣赏教学中的“时髦”误区

一提到音乐,有些人就会想到唱歌,并且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称音乐老师为唱歌老师,这是行外之人的理解,情有可原。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音乐老师对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及本质性认识也不够,新课改以来,不仅以往音乐欣赏教学随意性大的毛病依然存在,有时还“戴”着新课标理念的帽子走入盲目性的误区。且看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一位音乐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宣布,今天的音乐课是欣赏课,接着便开始放音乐,一首接着一首,一曲连着一曲,师生间没有互动更没有参与。另一位音乐教师在学生学会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以后,因为还没有到下课时间,就随意地让学生反复听乐曲《草原放牧》。课堂上学生的态度逐渐从热情转向冷漠,对欣赏音乐不情愿、不积极的神情溢于言表!

※镜头二:在一堂音乐课上,老师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学生对此做出了热烈的反应,然后老师请了位学生来讲述这个故事,完了老师再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一遍故事,这时时间过了近乎一半。此时老师把话题转到音乐《龟兔赛跑》上来,又花时间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至此所剩时间不多,当老师播放音乐时,已经接近下课。学生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三:又是在欣赏《龟兔赛跑》的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大管与单簧管的音色,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色代表乌龟和兔子的形象,就时不时地卡断音乐,介绍一番“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代表了„„”。学生脸上一片茫然的神情!

※镜头四:在题为《春之声》的欣赏教学中,这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如下:(1)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2)朗诵诗歌《春晓》,并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心中的春天;(3)、欣赏美术作品《春》、《春色》、《放风筝》;(4)、介绍风筝的制作;(5)、齐唱《春之哥》。课堂上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以上这些情景现象,集中体现了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主题,放任自流。

有的老师会把整堂课当作欣赏课来上,但又不好好选择欣赏内容,只是些音响资料的累加,也没有欣赏质量上的要求,我想这样的课学校厨工也会上。有的老师在快要下课的时候让学生反复地“欣赏”音乐,也不好好设计教学过程,放任学生自己听音乐,还美其名曰:这是把自主还给学生。所有这些体现了老师对欣赏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随意性大的问题。这样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久而久之不喜欢音乐课也是必然的结果。我想这种结果,一大原因定是在欣赏教学中只让学生反复地听音乐而没有其他的过程设计所造成的。

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背离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远离主线,弱化听赏。

在欣赏中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相信老师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殊不知这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行为使欣赏教学远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吴斌老师曾说应对音乐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把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也绝不能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我们需要的是用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3、脱离欣赏教学的音乐性,支解音乐,缺乏完整。

在欣赏教学中随意地卡断音乐,把整体的音乐变得支离破碎,用“支解的碎片”来代替完整音乐的做法相当的不理想,它不仅破坏了音乐的美感,打破了音乐的完整性,而且还阻断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和音乐的体验。记得吴斌老师曾说:“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始终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

4、违背欣赏教学的本质性,盲目综合,舍本逐末。

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理念之一,但是要把握好综合的“度”的问题才不会远离音乐的本质。试想如果一堂音乐课上,充满了地理的、历史的、文学的、美术的、舞蹈的等东西,惟独没有了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这还称之为音乐课吗?根据观察发现欣赏教学中的盲目综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和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描述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的,更多的是文学的;课堂活动通过综合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诺语:“一味从事无效实践的严重危害,诸如将一首乐曲翻译成绘画,将舞蹈翻译成诗歌,将雕塑翻译成舞蹈等等的“组合”艺术,只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是破坏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后果。”

二、优化欣赏教学的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是因为教师片面理解欣赏教学,对欣赏教学的内涵、价值及过程缺乏实质性认识的表现,这极大地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更好地实施欣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围绕主题、把握主线、拓展创新”几个方面来优化欣赏教学的策略的。

㈠、围绕主题

重组教材

新教材的呈现方式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在学完一首歌后可以安排聆听欣赏相关主题的乐曲,这是常态的教学呈现。可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是自己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主题,然后从主题出发,打破册与课的界限,重新组合教材(在一些优质课或观摩课上会常用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有以下几种重组教材的方式:

1、相关主题的重组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合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乐器但是同一主题的音乐作品来做为欣赏的教学内容,如在一堂题为《走进舞曲》的音乐观摩课中,老师选择了《小步舞曲》(钢琴独奏)、《马刀舞》(管弦乐)、《青春舞曲》(声乐)来展开欣赏课的教学。

2、逐层深入的重组

多年前曾听过一堂非常优秀的欣赏课《感受回旋曲》,至尽还记忆犹新,它从听赏《波基上校进行曲》入手,直至创作《观潮回旋曲》,层层深入,展开教学,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上使在坐听课的老师无不赞赏这堂欣赏课的成功。

3、比较欣赏的重组

比较欣赏法是欣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它来重组教材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如《小白菜》和《太阳出来喜洋洋》放在同一堂课上欣赏,迥然不同的音乐会使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关于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课改很注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确,挖掘地方乡土音乐资源并把它引进我们的音乐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做法:

⑴ 把地方音乐资源做为独立的内容自成一课——如全国优秀课例《过碇步》,本人也曾经以《家乡的拨浪鼓》为题,组合了拨浪鼓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上过一课,学生非常喜欢。

⑵ 把地方音乐资源做为教材相关内容的补充——如在教学《白桦林好地方》一课后,可以组合一些反映我们家乡义乌特色的内容来拓展教学;在介绍戏曲种类的时候可以补充介绍流传在我们义乌的地方曲艺形式来教学。

㈡、把握主线

提升情感

1、以音乐为主线

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升华

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没有语义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音乐欣赏教学应该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在欣赏教学中,要牢牢把握音乐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达到情感的审美升华。这种情感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有专家云:“美的最后价值永远是以情感的直接验证为依据的,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应有感情的参与。”实践证明,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它会不断的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想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以此做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2、以音乐为主线 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

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听赏丰富的想象空间,课标中描述“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这是培养学生个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张扬个性的体现,其前提之一就是要遵循“以听赏为主,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的原则。有专家如是说:“审美体验之音乐体验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音乐的感觉和感知,音乐体验极大地依赖于听觉识别、听觉联想和听觉记忆的能力,这种听觉的训练不是“速记”和“声学”过程,而是有理解的听。”可见,强调“听”,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前提之二就是要遵循“尊重学生的理解,不用老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原则。

有过这样一则报道:一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的回答是“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个极有诗意、极脱俗的回答,可他的老师偏偏说回答错了,应该说雪化了以后变成了水。这是一个发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例子,但在最具有创造性特点、最需要想象力的音乐学科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听赏音乐过程中,围绕着音乐这一主线,在听的过程中大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以自己独到和喜欢的方式去感受、体验音乐,让音乐课堂变得生动,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的目的,这是我们音乐老师的职责。

3、以音乐为主线

强调音乐知识的深层内涵

低年级的音乐欣赏其重点是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中高年级的音乐欣赏就要从中去提炼一些音乐的要素如节奏、节拍、音色、速度、力度等,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的影响作用,同时把音乐要素这一知识点置于形象的音乐情境中也更利于学生的理解。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因此,音乐欣赏与音乐知识在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可以互相促进的。

㈢、加强综合 拓展创新

新课程提出加强综合的理念,不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科综合我是这样做的:

1、加强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来创新

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是在欣赏教学中,把音乐欣赏与音乐教学的其他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加以创新,更好地为欣赏教学服务。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律动表演等来丰富和加深对作品内容及其内涵的体验与理解。

⑴ 唱一唱旋律

有些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更好地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如《快乐的罗嗦》的欣赏中主题音调可以让学生唱一唱。

⑵ 拍一拍节奏

可以是身势律动,再进一层的话也可以选用打击乐器和着音乐击拍参与音乐表现。例如在《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的欣赏中,老师先让学生随音乐节拍拍手,进而用了沙球、鼓、铂、锣等打击乐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从而来创设打雷闪电的情景。借此手段来欣赏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音乐上,有效地参与了“听”这个环节,做到了真正地聆听音乐。⑶ 变一变节拍

有的欣赏乐曲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变换节拍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来更好地体验音乐。如《走进舞曲》的设计。

⑷ 律动表演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以前的教学中听音乐演一演存在诸多的不足,因为其过程并非以学生和音乐为主,而是摆在老师和音乐以外的事物,所以要强调这里所说的“演一演”是要求学生能够专注于音乐,在老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以后,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学生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

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非常易于激发学生的演一演的反应,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长、短的乐句,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了这些后再随着音乐演一演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加强音乐欣赏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来创新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学科的综合是指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教学。

⑴综合舞蹈、戏剧来创编、表演音乐剧

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如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快乐的小熊猫》、《动物狂欢节》等都是很好地进行综合创新的题材。在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先要对乐曲内容有所理解,在设计戏剧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像,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像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如在欣赏蒙古族音乐《挤奶舞》时,可以把一些蒙古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课堂,如挤奶、赛马、射箭、摔跤等舞蹈动作,同时给同学们介绍了蒙古族音乐及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序奏与狮王进行曲)》的音乐,角色与剧情可想像为:“序奏”——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兴奋、紧张、期待的心情;主题的前奏——卫兵、狮王的前导队伍;主题——狮王、狮后、小狮子、狮子家族威风凛凛的行进队伍,模仿狮子吼叫的音乐;其他装饰性的音型表示森林中的各种动物的欢呼、呐喊、致敬。

⑵综合美术来绘画、画图谱或选色

如果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音乐,那么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来表现音乐,但这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让教学活动脱离“听觉”,我们应该从“听”引发“感觉”,进而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或直觉反应来表现音乐。实践证明,音乐与美术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

如在音乐欣赏时启发学生为一曲曲音乐描绘出一幅幅“音中画”,使学生对抽象的音符产生形象的体验,让他们把对音乐的感受借助生画妙笔留下美妙的痕迹。

又如在音乐欣赏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旋律的走向形象地与不同的线条联系起来画旋律线,或者画出不同的图形来表示音乐的进行,这就是图谱,如《童年的回忆》、《船歌》、《樱花》等的欣赏中都可以让学生画出体现旋律走向的图谱。

再如音乐欣赏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听的不同情感的音乐去选择不同的色彩。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课例:欣赏歌曲《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完整欣赏了两首歌曲并准确感受它们的情绪对比之后,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在老师所提供的几种色彩中选择适合歌曲的颜色,一种是阴暗的冷色黑色和蓝色,一种是明快的暖色红色和黄色。我想这样的安排不仅给学生的音乐欣赏带来丰富的色彩,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提高。

3、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来拓展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⑴综合语文学科来拓展(朗诵)

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欣赏教学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互相沟通综合。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春晓》便是一堂音乐与语文学科精彩结合的课例。教学中,老师从唐诗《春晓》入手,引出歌曲《春晓》并学唱,然后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探究,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春晓》。又如《感受回旋曲》一课,老师在欣赏了《波基上校进行曲》、创作了《观潮回旋曲》之后的整体表现一个环节中,巧妙地安排了一段配乐诗朗诵,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音乐欣赏中,也可以巧妙得综合语文学科来拓展相关的知识点。

⑵综合自然学科来拓展(环境)

表现音乐与环境主题的作品有不少,我们可以根据作品内涵综合自然学科,渗透相关保护环境、探寻大自然秘密等的意识,并在课堂上来操作。

⑶综合历史地理学科来拓展(人文)

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历史条件、语音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找准时机进行综合。一首作品一定有着它特有的历史创作背景、文化创作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等,挖掘这些人文的内涵更有利于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同时完全可以借此时机让学生了解这些人文性的知识性,只要综合地恰当两者并不矛盾。这样的音乐作品有不少,如《瑶族舞曲》、《新疆舞曲》等等。

在以音乐欣赏为主的音乐课中,多方面的、多视角的、多纬度的综合是很有必要的,是欣赏教学达到胜利彼岸的有效途径。在综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不要为了综合而丧失了音乐课的音乐性;不要为了综合而单纯地传授其他学科知识;不要把综合看作是知识的“拼接”。做到了这些,综合创新就会赋予音乐课堂鲜活的个性,就会使音乐欣赏课更具魅力,更有感染力.。

总之,在欣赏教学中,最根本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蒙泰韦尔迪(意)曾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在听赏音乐中启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王英奎主编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义务教育阶段)》,2003年11月开明出版社出版。

10.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十

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环节。也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音乐老师在“评价就是考试” 的观念影响下,音乐教师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操作程序中有相当部分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这种落后使评价的功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使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无法推陈出新。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指导思想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过于追求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在传统的模式中,教师往往在评价前就设定好评价的目标是让极个别学生成为优秀,一部分成为良好,大多数属于一般。这种建立在培养少数“尖子生”教学观念上的选拔性的评价观,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性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和单向化: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包括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 而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学生却被排斥于评价主题范围之外,这种由上而下的不可逆转的,单方面、直线式、鼓励的评价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评价往往成为权威人士片面性、独断性的活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在审美情感与审美态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根据新课程要求的变化,在实践中,对音乐教学评价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式与方法.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学期之初,我就布置好每堂课前钟是学生的“才艺斗秀场”时间。按学号顺序安排l一2个学生进行才艺表演:表演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提倡多种角度多种才艺:结合学生个人的自评成绩得到学生的才艺成绩。这个成绩在最终的学期成绩评定当中占3O%的比例。这样的评价模式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给予了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使音乐课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一蹴而就”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欢乐激励的气氛中,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音乐课堂的纪律往往足最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在设计评价项目时,我还将课堂学生的表现列为评价的一个模块,存期末成绩评定中也要占3O% 的比例。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上课的参与积极性、是否遵守课堂常规纪律和能否保持教室卫生等等。

这种评价模式对比较调皮的初中学生最为有效。互评自评与师评相结合音乐课程评价学生自身也要开展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检验学生自我评价时,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一个学期以来的音乐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采取互评、自评和师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对阶段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公正、准确的评价他人。再次,教师也要根据平时的记载与期中、期末的考试进行综合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因为个体的差异,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于层次。对平时接受了特长培训的学生,就不能仪仅满足于唱好一首歌,而是要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特长的同时,将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来。

普通学生只要他能唱准一首歌就可以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能展示自己在音乐课中所学的特长,比如竖笛,哪怕他吹得不是很流畅,都应给予加分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平常比较内向,或确实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就不应当完全否定他三年的学习过程。总之,要通过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每个学期都有进步,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评价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11.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篇十一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4-02

音乐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规律,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但音乐的教学和他们又是分不开的。

一、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si与美术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回厌倦,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主题。

二、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做出对应的反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并用动作表演给大家看。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他们通过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中国向前进》时,我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足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入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音乐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音乐教学。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学得法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那一次我流泪了2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毕业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