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地典型材料(共10篇)
1.农业基地典型材料 篇一
人民路街道安置帮教 基地(试点)工作典型材料
根据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人民路办事处成立了“人民路街道安置帮教基地(试点)”,并成立了街道安置帮教领导小组,街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具体实施此项工作。
为加强和规范“回归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回归人员”重新违法犯罪,进一步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路街道在巩固已有帮教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初又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进一步将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工作“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作用。
建立健全街道安置帮教活动台帐,规范管理。台帐内含《安置帮教活动手册》、《安置帮教活动登记表》等,一人一份管理档案;对街道22名“回归人员”,每人确定一个帮教小组,每组有公安干警、帮教对象家属、社区干部共4人组成;帮教小组每周上门一次,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帮教对象的现实表现,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表扬,鼓起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各组每周将帮教结果上报给所在地的社区帮教领导组,社区再定期汇总上报到街道,街道帮教领导组再对这些情况作出具体分析,根据实际作出相应的对策。目前,街道9个社区均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主任牵头,街道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街道综治办、司法所有关人员落实日常工作。各居委会、各企业也相应地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对街道22名缓刑、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在公安派出所的协作下,司法所也确定了专门的人员监管,通过发放《社区矫正权利义务告知书》、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他们的行踪和思想状况,从根本上杜绝了脱管、漏管现象。
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有关单位、社区综治工作的考核内容。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实行“三包”(即包帮助安置、包考察教育、包思想转化),促进安置帮教各项内容、措施的落实。落实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厂矿企业单位包职工、街道(社区)包闲散人员的“四包”责任制;实行干警与帮教对象,帮教对象与家长、街道干部与帮教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和保卫干部“四见面”制度,互通帮教对象的事实表现,共同做好帮教工作。上门时,如果帮教对象在外地打工,则通过电话了解他们的在外表现,通报家里的情况,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矮人一等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鼓励他们。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帮教对象、矫正人员的生活困难,帮教人员还积极帮助帮教对象重新就业。目前,街道22名帮教对象都建立了帮教对象档案,帮教率100%,重新犯罪率为零,为维护辖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民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O年十一月十六日
2.2007农业科技典型人物材料 篇二
(一)修正夏的“桃园鸡场”
农业科技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导向,以传播农业新技术和农业科技信息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加快我市建设“大青岛重要一极”的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近年来,涌现出许多种植养殖的能手,例如我镇的修正夏、范光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一、修正夏的“桃园鸡场”
我镇修家街村的村民修正夏,他每年都参加镇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很受启发,于是就在自己的桃园里建立了一个蛋鸡场,他巧妙地利用它们各自的“副产品”,使桃园和鸡场相得益彰,成为小有名气的“桃园鸡场”。他用鸡粪为桃树追肥,培育的桃子个大味甜,他又利用田间空隙种疏菜,添加到鸡的饲料里,鸡产的蛋色正味香。他的鸡蛋、桃子均因品质出众而供不应求。他也因些获得了比较客观的收入。
修正夏最初种了四亩桃子,有五六个品种。他把桃园的日常管理交给妻子,他则大部分时间在外面干木匠活。他妻子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桃树的空隙里撒养了一些蛋鸡,基本不用专门喂,产的鸡蛋却非常好吃。由于每年购买花肥为果树追肥要花费不少钱,修正夏的妻子突出奇想:能不能在桃园里建一个蛋鸡场,用鸡粪为桃树追肥,用桃树间隙的空
地里种菜喂鸡?她的想法得到了修正夏的充分肯定,并马上付诸实施。他们在桃园里建了一个能养1000只蛋鸡规模的鸡舍,常年饲养着500只蛋鸡。无论是鸡蛋还是桃子他家基本上不用到市场上去卖,都会被“回头客”抢购一空。一些城里人也闻讯前来买蛋买桃,并称之为“绿色食品”。由于不愁卖,加上成本降低,“桃园鸡场”的收入大幅增加。修正夏给自己的妻子算了一笔帐:一年养鸡纯收入可达一万元,买桃子又可纯挣一万元,比自己常年在外做木工活强多了。
龙泉镇劳动力培
办公室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农业科技典型人物材料
(二)范光正:致富的“雪球”越滚越大
龙泉镇范家街的村民范光正从1999年起开始养殖肉食鸡,刚开始时没经验没技术,走了很多弯路也造成了不少的损失,这二年,他每年都参加镇里的养殖培训,加上几年来的摸索,养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收到了明显的效益。几年来,他连续把赚来的钱投入再生产,将养殖的规模滚雪球式地不断扩大。同时,范光正还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参与养鸡,将致富的范围也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1999年,不甘心土里刨食的范光正东挪西借,凑了四五万元盖了一栋2000只规模的鸡舍。他和妻子王正芳把心思全都用在养鸡上。第一批鸡苗刚进棚的时候,正是个冬天,他在鸡棚里生了炉子给鸡取暖,自己和妻子轮着班两个小时为炉子添一次煤,以保证鸡舍温度,有时整宿都不合眼。在防疫、喂食、除粪等环节上,更是严格接照要求来操作。两口子还专门建立了“养鸡日记”,认真进行记录,总结得失,积累经验。他们养的第一批鸡非常成功,抛去成本,净赚近4000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接着养的第二批鸡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就这样,一年养五、六批鸡,到2001年的时候,两口子不仅将借来的钱连本带息全部还清,又盖了一栋鸡舍,将养鸡的规模扩大到4000只。规模扩大了一倍,工作量也翻了一番。为了严把防疫关,两口子什么活都坚持自己干,包括清理鸡粪。妻子王正芬的手上都磨起了厚厚的老茧。范光正这几年养鸡虽然也经历过因为不懂技术而造成损失的磨难,可因为肯钻研,加上农业科技培训聘请的专业老师的指导,每批鸡都赚钱,即使去年在防治禽流感时也不例外。今年春天,范光正又开始新建一个能养一万只鸡的标准化鸡舍,总投资达20多万元。
在自己养鸡致富的同时,范光正也积极带动其他人养鸡。他先是帮助东河北村的妻妹王正芬养起了鸡,从资金、技术上给予全面的支持。妻妹家最初的几批鸡的防疫,都是范光正两口子给一手包办的。妻妹养的鸡也很成功,批批都赚钱。妻妹养鸡的第二年,妻妹丈夫的哥哥也被带动了,也跟着养起了肉鸡。范家街本村的几个养鸡户也大都是范光正两口子毫无保留地给一手带起的。这几个养鸡户,只要一个电话,范光正二话没说,立即就会放下自己的活去帮他们干。一次,一个养鸡户家中的鸡出现病症,范光正凭经验马上叫出病的名称,迅速对症下药,结果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第二天鸡就完全好转,使这个养鸡户避免了损失。
农业科技培训结合“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立足于全市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要求,突出青年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促进就业三个重点,努力实现由农业技术培训为主向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培训、由单一技能培
训为主向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训两个方向性转变,重点进行提高农民五大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群众也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龙泉镇劳动力培训转移
办公室
3.农业局"三好"职工个人典型材料 篇三
一、做政治坚定,旗帜鲜明,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干部。
作为一名基层的干部,该同志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忠诚党的事业,按照党章的要求,做到了言行一致,在工作中遵纪守法,讲原则、讲团结、讲稳定,识大体,顾大局。特别是在解决农资纠纷时,结合工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关心和团结各民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果断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祖国统一。时刻提醒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尽自己一切所能为群众多做好事、人实事。在工作中善干一行爱一行,于发挥潜能,纠正不足,不断提高,服从组织安排,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二、做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育孩子的好家长。
在日常生活中,他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思想,打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做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团结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无论在机关工作中还是在平时生活导中,总是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放在工作的首位,对违反民族团结的话和事总是发现一件就坚决制止一件。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从来不采用家长式的管教方式,做到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特别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全方位教育、培养孩子,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为了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给孩子购买了《水浒》、《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中国历史书籍,让孩子了解中国几千年演变发展过程。为培养好孩子,经常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为教育好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每天在孩子放学后,要求孩子及时独立完成当天的作业,要求孩子自己检查,这样逐渐消除了孩子常有的依赖父母把关的思想。之后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并把第二天上课的文具和课本准备好,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有重点地学习难点,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抓好孩子学习的同时,他不忘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深知教育孩子成才不光是为小家,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人们都说:“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相对的家长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方面他十分注意,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正直、团结邻里,并教育孩子做一个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平时,他和爱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沟通,统一思想和方法,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给孩子提出要求。在学校,要求孩子要尊重老师、同学,在家中要求孩子要尊重家长,在公共场所,要求孩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从小使孩子树立“生而有涯,学而无涯”的思想。
三、做遵纪守法,不断学习,奉献社会的好公民。
玉素甫江同志从工作以来,先后从事过各种工作,每种工作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一些人似乎觉得违法乱纪可以捡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沾沾自喜于钻一下法纪的空子。在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工作中,需要协调解决农牧民因农资纠纷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所从事的行业来不得一点马虎,存不得一点私心,是哪个民族的同志的事,他都能平等对待,依法耐心、细致的做工作,教育引导农牧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遵纪守法,保持社会和谐安宁。工作的多少年来,他所处理的执法案件没有因处理不公南昌引发的上访现象。始终如一的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该同志在生活工作圈子中已经是有名的工作认真、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农业执法人员,为单位做出了很多贡献。
4.农业基地典型材料 篇四
华正宝
华正宝同志时任建平县朱碌科镇城建所所长。2010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为朝阳量身制定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朝阳要确保在一年内新增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开大会号召全体机关干部广泛宣传发动,动员一切力量贯彻落实这一惠民工程。
华正宝同志通过学习了解,深刻的认识到此项工程对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带领家乡父老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他多方奔走,不顾家人和亲朋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搞起了设施农业建设,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谨记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我相信:通过我的成功经验必将带动一大部分人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在完成上级任务的同时,还能改变家乡父老的生活水平,再苦再累我也值得。”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农业基地典型材料 篇五
——江门市新会区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股农经工作先进典型材料
为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近几年,江门市新会区农业局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股积极投身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工作,即便是在去年江门地区实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全部撤消镇(街)经管站的情况下,经管股依然策马扬鞭,克难奋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作了一分应有的贡献。
一、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及加强法律宣传
在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及加强法律宣传方面经管股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草拟了《新会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新会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规章制度。同时根据有关“三资”管理制度制定一些工作指引,规范管理,使基层农经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为加强相关文件、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每年都组织镇(街)农经干部进行一至两次的学习培训。
二、坚决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长期以来,经管股的干部奋战在基层第一线,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及时了解、跟踪农村承包合同的履行情况,维护合同双方的权益,务求把农村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生合同纠纷或承包上访事件,则认真做好调查了 1
解和法律、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及时处理有关问题,减少农村纠纷,消除农村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三、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为完善和深化“三资”规范管理,经管股从规范农村集体资源管理着手,并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2010年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建设活动。在大泽、罗坑两个试点镇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由经管股撰文报请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全面铺开这项工作。当年,全区11个镇(街)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心。193个行政村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站。1853个村民小组基本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通过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形成新会率先在江门地区全面铺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全面推广信息化科学管理
为推进新会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化建设,促进各镇(街)执行力度的提高,经管股致力农经工作信息化应用推广,委托广州市贝佳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土地流转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并对其研发的软件由前台应用界面至后台管理的数据库应用作详尽的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去年9月5日上线运行的新会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http://xhtdlz.cwgk.net/)应用覆盖至全区各镇、村。新会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启动,不仅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群众公开新会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待租信息、需求信息和成功租赁信息。而且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化科学管理,做到全面了解并实时监控
土地承包,流转与使用情况,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可视化,大大地提高了农业部门的服务效率、拓展交易渠道,增加农户土地流转收益。是新会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迈上信息化里程碑的标志。在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同时,我们积极迈步信息化的延伸应用。去年底,全区11个镇(街)的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外均安装了3M以上的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接受委托和合同签订等信息,扩大“三资”信息的接收面。
五、善于以典型带动,推动全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 我们深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我们不仅建设平台、建立机制,还注重培育典型和广泛宣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新会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截止去年底,全区共流转土地16.98万亩,其中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发包的土地流转面积13.1万亩;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流转面积3.88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面积25%,参与流转的农户1.23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4%。流转呈现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面积规模化、程序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延伸应用电子化、服务组织化“七化”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发掘了大量成功典型:一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典型。如去年10月上旬,三江镇官田村五四经济合作社通过镇流转中心办理几口面积共112.11亩鱼塘的流转,流转期限5年,流转平均价格达2362元/每亩/每年,比规范流转前的发包价增1682元/每亩/每年。当年,组
2级集体经济收入由此增加188576.7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收益分配同步增加360元/人;二是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典型。如罗坑镇和平经联社的和宁、石渠、塘湾、平三4个经济合作社,在去年198户农户委托镇流转中心、村流转站成功流转的带动下,今年年初,和平经联社委托镇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流转的农户数和流转面积进一步增加。198户农户在流转合同期届满时,加上新带动的本社共262户农户自愿委托镇土地流转中心,引入新的承包户签订合同流转家庭承包经营耕地464.68亩,种植蔬菜,流转期限8年,流转价格为1050元/每亩/每年。同年10月,该镇岭源经联社通过村流转服务站向村民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根据信息,山顶经济合作社47户村民把各自零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合共61亩的农田,自愿委托镇土地流转中心,以1050元/每亩/每年的价格,流转给广西平南马练瑶族乡古蔬村的承包者龙庆卫种植柑桔,流转年限8年。这些流转,在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特色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的同时,让农民获得直接的增收。
当前,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是干部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发包的资源必须规范流转已成为村、组干部的共识。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发包的资源只要合同期届满,基本都能按规定的流转程序办理,暗箱操作、仗权承包、续签的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参与规范流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很多村组在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中,既让农民增收致富,又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得心应手,各项事业快速
发展,干部群众团结和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各镇(街)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成立至今,未发生一例因土地流转矛盾纠纷导致上访的事件。上述例子仅是新会区农村土地流转成效的缩影。在实际工作中,每每发现这些典型经管股都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让典型引路,使土地流转工作深入民心,深得民意。
六、指导和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近年,经管股突出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工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着力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达到硬件要求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内引外联、资产重组、科技创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档次,积极申报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3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二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管股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的机遇,近几年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活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目前,全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43家,位居江门市前列。通过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尽管新会农业局经管股在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桌而有成的工作,但仍处于摸索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新会区农业局经管股的同志将百尺
竿头思更进,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不断进步,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分满意的答卷。
新会农业局经管股
6.汽修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篇六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自“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以来,从基础调研入手,紧扣任务书,细化建设任务,以“车间+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训条件建设为保障,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机制与制度建设为依托,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下面,我着重谈谈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一、背景
中职汽修专业是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市场对汽修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造成了汽修专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短缺的现象产生。同时,汽车行业又是一个技术更新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各项高科技产品(ABS,BBS,GPS 等)使用到汽车的生产当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实操能力,对学校的汽修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中职汽修专业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学生方面,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积极性差,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自身规划。对专业的前景不明了,为了毕业而学习,不能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校方面,我校汽修专业的教师,有的有汽修经验,却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有的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却没有实践能力或者经验。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落后。实习内容与汽修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设备简陋、陈旧、不配套。
二、主要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汽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瞄准了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根源,探索以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来探索和尝试“引产入校”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校企联动机制推动国家示范校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增强我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力,更有助于企业领先一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具体措施
1、创新突破——校企合作赋予持久生命力,“利益”是关键
校企之间要实现深度、长久的合作必须建立起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运作机制。依托企业主体,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合作,是一种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合作模式。无论是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方面,还是在促进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带动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盘活多元化办学就业模式,既可以让汽修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后)就到企业实习培训,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使培养的汽车修理专业人才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对现行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当前企业实际需求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学生的培养体制紧紧地与市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汽修专业实习基地,依托企业经营管理优势和经济实力,让企业积极参与盘活校内国有资产,使相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效益最大化,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从而实现对相关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经营,同时加强学校实习设备的目标。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通过与学校合作,既可为公司增添技术力量,提高公司部分工作的工作效率,又可以利用部分学校资源,加强企业与学校或专业人才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树立起社会服务型的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校学习期间,就有充分的机会直接进入企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完善结合,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还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平稳地、更快地完成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过渡。同时,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为就好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依托企业主体和校企之间新型的协作机制,实现校、企、学生之间“三赢”的模式,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与学科一体化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培训注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力。
以我校的优卡曼汽修特色班为例,这个班是我校和上海中锐集团合作办的“订单班”,按双方合同约定,上海中锐集团为我校提供两年100万的设备投入,公司技术人员和我校专业教师根据4S店的工作要求共同研发教材,共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实操,又可以由中锐集团安排到他们关联的4S店实习,并且,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由中锐集团负责把学生分配到相关4S店就业,为4S店输入了高质量的人才,实现了校、企、生三赢。通过这种合作,我校的实习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连一些汽修厂的师傅都说我们的设备比他们厂里还好。
另外,我校和一汽大众合众汇金巩义4S店合作,共同投资在我校建立了一汽大众合众汇金汽修车间,整合了我校的原有设备和大众投入的新设备,平时作为学生上课的实习车间,大众有员工培训需求时,由我校教师在这里为他们培训。并把一汽大众合众汇金巩义4S店建成了我校汽修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到该店实习,实现了合作共赢。
2、目标明确——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
汽修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始终坚持以培养创新型的技能人才为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实现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生产检测、技术咨询、服务认证和传承汽车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中职院校的整体建设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1.创新:积极探索一种适合中职院校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前提下的教学模式,力争在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2.突出特色:通过校企共建汽修专业实习基地,突出汽车维修专业品牌特色,在全区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提升能力:通过校企共建我校汽修专业实习基地,学校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学校服务区域发展战略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科学决策、战略规划、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师资、管理、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改革创新精神、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3、打造优势——以市场化规则,定教学实训标准
我校校外实训基地成立后,便以市场化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确保了我校汽修专业学生教学与实训的功能,更通过市场的严格检验,自身获得了快速的成长和发展,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
四、保障措施 严格遵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精神,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以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1、建立健全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组织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等。
2、建立健全各项规范的管理制度。
五、成果与示范
1.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通过建设实习基地,使校企达到互惠的目的,形成“三赢”(企业、学校、学生),从而使实习基地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纽带。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实施了“车间+课堂”的培养模式,通过明确专业技能训练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定期组织专业技能考核,鼓励学生考证,实行“双证”毕业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3.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通过合作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开展企业调研、专项课题研究、企业内技能认证、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等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为中职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4.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聘请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具体完成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 满足中职教育适应企业技术、业务、管理发展要求。
5.实训基地建设
包括2个实训室建设,让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在汽车基础知识、汽修标准化操作、汽修质量检测、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专业方面问题的能力。
6.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一方面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建设汽修汽保行业实习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面向本区域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市场,以“汽车维修专业”带动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市场营销等专业协调发展,再者,逐步发展汽车美容整形技术,完善学校汽车产业专业设置。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实现“把实习基地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生产检测、技术咨询、服务认证和传承汽车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中职院校”整体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六、体会与思考
通过近年来“车间+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在实施“车间+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以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逐渐提高,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且各个阶段应认真落实到位,避免流于形式。
7.农业项目基地备案报告 篇七
登记备案申请报告
一、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桂林民望种植有限公司
(2)项目申报单位地址:广西兴安县秦人街西栋2楼2-43号(3)项目申报单位企业组织机构代码:68516004-9(4)项目申报单位联系电话:0773-6098900(传真)(5)项目申报单位企业所有制性质:有限责任公司(6)项目申报单位企业注册资金:50万
(7)项目申报单位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预定法人代表及联系电话 法人代表:李勇吴
电 话:***(10)项目经办人及联系电话:
经 办 人:李勇吴
电 话:***(11)项目申报单位的邮政编码:531300(12)项目申报单位的简况
桂林民望种植有限公司兴安办公地点位于广西兴安县秦人街西栋2楼2-43号,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00万,现有职员1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3人,另外管理人员4人。
2、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兴安县湘江流域优质(有机)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无公害种植基地
(2)建设地址:兴安县湘漓镇(江口、普头、力头、麦元、花桥、沿河、渔江、洲上等村委20个自然村)(3)建设性质:新建
(4)规划建设起止年月: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
(5)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示范基地总占地3000亩,一期1000亩,二期1000亩,三期1000亩,公司定单联系农户无公害基地总占地10000亩,联系农户4000户。(6)行业属性:农业(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2380万元,建设所需资金全部由我公司自筹解决。
二、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1)项目选址:广西兴安县湘漓镇湘江流域(江口、普头、力头、麦元、花桥、沿河、渔江、洲上等村委20多个自然村)(2)本项目使用的土地是稻田耕地,通过政府协调帮助,农民自愿承包,村委签证备案,获得土地流转一季和全年的经营权。
三、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本项目拟建在兴安县湘漓镇,规划用良田3000亩,建设兴安县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种植二茬或三茬经济农作物,消灭农村的闲田、荒田,以发挥良好农田的最大效益。
2、项目环保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是否产生污染物。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本项目的实施,全程采用保护性免耕栽培技术,实行水旱轮作,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流失,1亩地消耗农村5000斤农家粪,改善生态环境,大量的秸秆土豆苗菜叶还田,发展绿色环保农业。
四、项目效益预测(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结论 经济效益测算:
1、投入资金: 2380万元(其中种植投入1080万元,加工建设投入1300万元)
2、建成后销售收入:年实现种植销售收入1500万元;实现农产品加工收入910万元,加工成本630万元。
3、本项目公司利润收入:1500-1080+910-630=700万元 由上可见该项目是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项目。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实行水旱轮作,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流失,3000亩地消耗农村7500吨农家粪,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而且可生产大量的秸秆土豆苗菜叶等农作物绿肥还田,避免因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为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创造了条件,具有明显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将可以稳定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村委一级组织将得到公司化发展;对于探索桂北地区土地流转,消灭冬闲田,促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发展,建立“一年二茬或三茬”新的稻田种植模式,发展“一亩田、一吨粮、一万元”的目标,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将提供宝贵的经验;对我桂林市乃至周边县区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带动我桂林市乃至周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村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桂林民望种植有限公司
8.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汇报 篇八
××县农牧局
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项目承担单位××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根据项目批复,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监督,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现将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县辖2乡5镇,71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总户数3.87万户,农业人口15.1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降水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蒸发量高达1801毫米,为年降水量的6.8倍,是传统旱作农业县。早在200多年前,就发明了旱作砂田抗旱技术,它具有蓄水保墒、减少蒸发,提高地温,保肥压碱等功效,且一次性投入使用15—20年,是甘肃砂田旱作种植的发源地。截至目前,全县22万亩旱土地中,砂田面积11万亩。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旱作农业效益低下,旱地播种面积逐年减少,通过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将地膜覆盖、集雨补灌和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等现代农艺节水措施与传统的砂田种植相结合,采取旱砂田地膜覆盖种植西甜瓜套种花生,旱土地推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玉米,使旱作区种植春小麦为主的种植模式向以种植西瓜、甜瓜、马铃薯、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模
式转变,通过作物种类品种的合理搭配,尽量调整作物水分临界期出现在雨季,同样能达到避旱、保产、高效的目的。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分挖掘传统旱作农艺及工程措施潜力,综合运用现代旱作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以优化资源配臵为核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通过土壤化验室维修改造、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及田间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利用我县砂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铺压砂田和老砂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推广“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栽培、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旱作红砂马铃薯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旱作砂田轮作倒茬、机械耕作保墒等技术,使传统抗旱措施和现代旱作科技成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旱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从而增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二、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的可行性批复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实施方案批复,由××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实施的。项目期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实施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2万亩,旱砂西甜瓜面积达到4.8万亩,旱砂马铃薯面积1.5万亩。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1万亩(黑石乡7000亩、水阜
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0.9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开展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农民0.5万人次。铺压砂田1000亩。在示范基地内完成田间道路建设12.8km,改造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日光温室20座,土地平整0.2万亩,深松改土0.8万亩,引进及推广新品种0.4万亩。维修改造土壤化验室320㎡,新建旱情墒情监测站24㎡,购臵相关仪器设备100台(件),旱作农业机械247台(件)。
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完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1.4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中心乡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2.6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达到4800万元,实现年增值1600多万元,带动全县旱作砂田播种面积由3.2万亩(2009年)增加到5.8万亩,旱土地播种由2.1万亩(2009年)增加到3.7万亩。
1、土壤化验室改造
投资19.6万元对县农技中心现有化验室的清洗室、浸提室、分析室、剂量室、蒸馏室、烘烤室、速测室、原子吸收室、光度室、玻璃仪器室、土样室、药剂室等全部进行了墙体粉刷、门窗更换、化验平台、污水处理等维修改造,完成改造面积320 m。改造一新的农技中心化验室已投入使用,完全能够满足肥料、土壤和植株样的化验要求。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
在九合镇头沟村,新建砖混结构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用房 24㎡,占地2亩,总投资3.9513万元。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竣工,采购高智能土壤墒情多参数测试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气象站、水分快速测定仪、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仪器设备9台(套)。
3、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改造
在西电园区改造日光温室20座,共计投资47.8481万元。每座温室配套20m水池1座、长60m集雨槽、微灌施肥系统,已投入使用。平均每座温室可产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3700公斤增加到了5800公斤,平均每座温室产值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1.3万元增加到2.4万元,总增产值22万元。
4、铺压砂田
在九合镇三坪村、头沟村、朱家井村完成新铺砂田1040亩,开挖砂源点3个,方便了群众取砂压砂。
5、旱作技术核心示范区建设
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通过两年的测产,示范区旱砂西瓜平均亩产达到2830公斤,增产730公斤,增效876元。
6、农田平整
在九合镇2个行政村维修整理0.2万亩,平整采用机械进行运土平整,用水平仪测量,使耕地土地平整度在1/600以内。
7、机耕道维修
建设农田道路12.8km,其中:九合镇三坪村3.4 km,头沟村2.4 km,水阜乡彬草村3.2 km,黑石乡白崖村3.8 km。该路采取对自然地基整平、夯实,做5.0m宽路基,使地基土干容重达到1.7kn/m以上,路面宽4.0m,路面铺设10cm厚砂石。田间机耕道的维修,改善了田间道路,使项目区因道路不畅弃耕土地得到了复耕。
8、深松耕
利用深耕犁和深松机,对基地0.8万亩耕地土壤进行40-50cm的深翻,在夏季闲茬时期,深翻土壤,活化和加厚耕作层,同时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也可在冬季严寒,深翻土壤,冻死病虫卵。
9、生物配肥
针对项目区农田有机肥投入少,且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的
3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一是发展绿肥,逐步推行粮—肥型种植模式,稳步提高绿肥种植面积。二是发展畜牧业,通过养畜来积肥,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现有人畜粪便,使之全部归田。三是抓好各类作物的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切碎和堆腐还田技术及沼渣利用。四是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杂草等,积好焦泥灰等农家土杂肥。每年亩施优质有机肥不少于2000kg。
10、测土配方施肥
在项目区3个乡镇完成采集土样500个,通过化验测试,示范推广配方肥面积5.6万亩。
11、试验示范研究
在黑石川乡白崖村开展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品种、密度、播期、不同覆膜方式、不同栽培模式、除草地膜的试验示范5项(次)。布设品种试验1亩,不同播期试验2亩,顶凌覆膜与秋覆膜对比试验示范2亩;在九合镇开展旱砂西瓜农用注水机试验3亩,新品种试验2亩;购买生物有机肥150吨,示范1000亩,编写发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规程、旱砂地膜西瓜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基础。详见技术总结。
12、新品种展示
引进示范玉米、花生抗旱新品种3个,8400公斤(其中:玉米3900公斤,花生4500公斤)。在白崖、彬草、头沟、三坪、朱家井等5村设立新品种展示田8800亩。
13、旱作农业新技术培训与推广
购臵培训设备87台(套),在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分别举办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深松耕技术”、“农用注水机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40期,印发技术资料3500份(册),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完成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2.6万亩,占计划2万亩的130%。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等作物1.4万亩。
14、旱作农业机械集成示范
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广的需要,配套起垄机,旋耕机,农用注水机、卷帘机等机械247台(套)。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中,集成旱作农业机械示范展示,推广农用注水机注水、增施农肥调水、全膜覆盖保水、垄沟集雨增水的“四水”集成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旱作农业新技术运用水平。
四、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项目完成投资355.1662万元,土建及田间工程完成投资240.1101万元(乡镇筹资31.9107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项目下达后,县财政拨入中央资金300万元,专户利息收入1.257837万元。项目资金总支出301.2555万元。资金支出主要用于:
(一)土建及田间工程投资186.1994万元。其中:
1、土建工程23.5513万元
(1)土壤化验室改造工程:完成改造面积320㎡,投入资金19.6万元。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新建土壤旱情墒情监测站24㎡,总投资3.9513万元。
2、田间工程162.6481万元(1)铺压砂田50万元。(2)农田道路28.8万元。(3)平整土地15万元。(4)土壤改良21万元。
(5)日光温室改造47.8481万元。
(二)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其中:
1、农机具34.4435万元
2、监测设备9.327万元
3、培训设备8.9135万元。
4、日光温室节灌系统1.6646万元。
(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其中:
1、新品种引进9.25万元。
2、集成技术示范38.266万元。
(四)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其中:
1、农民培训6.059万元。
2、技术人员培训2.128万元。
(五)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其中:
1、项目评审费0.3万元。
2、可研报告编制费1.2万元。
3、管理费3.474万元。
4、其它费用0.0305万元。
五、项目管理情况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管理,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财政、建设等部门单位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检查监督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参与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施,加强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实施单位县农技中心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田间技术指导,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进行。
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确保了项目有序实施。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研究,编制完成了《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实施计划及工作重点,对各成员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切实把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严明纪律,专款专用,确保了项目按期实施。项目下达
后,县财政对项目的按期正常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拨付了中央资金300万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解决,我们动员项目区农户出资出劳,确保了项目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项目实施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贯彻执行农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规定要求,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保证专款专用,杜绝浪费,无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了有限的资金产生最佳的综合效益。
4、严格程序、公开透明,确保了项目保质完成。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实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的“四制”建设规范要求。项目的土建工程和重点仪器设备采购实行邀请招标,项目建设管理实行合同制,明确了职责、权利和义务,项目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5、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推广了旱作农业新技术,采取基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不断探索和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引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应用转化率。采取专家集中授课或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旱作农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的运作管理水平及技术人员、农户的科技意识与技术水平。并加强省内农业、科研院所站等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和联合攻关。
六、项目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固定资产124.0834万元,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间设施工程和配套的仪器、机械设备等。项目实施后,建立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建立核心示范区1000 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万亩。通过各项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区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比半膜玉米增产162公斤,旱砂西瓜由项目前的2100kg/亩增加到2830kg/亩,“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较不覆膜西瓜亩增收876元,年玉米增产194万公斤(2元/公斤),增产西瓜、花生1022万公斤(1.2元/公斤),项目区年总计增产1200万公斤,可直接增收益1600多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320元左右。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不但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而且使他们的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得到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从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极大丰富了市场的需求,确保了当地的粮食安全。通过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民科技人才,使农民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认识,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壤农化检测水平,能够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求,极大推动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和旱作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建成了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通过土壤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化验室的改造和相关设备的配套等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
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覆盖保墒、机械化旱作节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及使用,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带动全县的旱砂西瓜和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使项目区的旱作农业单位生产效益得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效益
通过铺压砂田、平田整地、垄沟种植、地膜(砂)覆盖及土壤改造培肥,大大地保蓄了土壤水分,为旱地作物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降低耕作强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及覆盖度等,可极大地减少地表风蚀量,既有利于旱作农业区生态恢复,又有利于保土保肥,更有利于缓解“沙尘暴”的发生,维护生态安全。
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作物产量和副产物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也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为实现“饲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为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项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工作经费短缺。旱情墒情检测站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县乡财力匮乏,日常工作经费筹措较为困难,导致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工作力量薄弱。我单位现有技术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人员短缺,加上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工作任务艰巨。××县是黄土高原具有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为260mm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1mm以上,为年降水量的6.8倍。常常发生冬旱连春旱的持久性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工作量大,任务重。
4、监测体系不完善。由于受人员、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定局限,将给旱情墒情检测监测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请上级主管部门每年解决一定的防治及正常运转经费。
5、农民科技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收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积极努力,争取创造一切条件加以解决,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加大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尽快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对项目区农民技术员、种植户进行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
2、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检测机构,加大旱情墒情监测力度,充分发挥监测站作用,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
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篇九
一、自然环境
芦山镇花鱼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惠水县南部,芦山镇花鱼村山多,山高,可种植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有花鱼河流经。花鱼河提供了全镇80%居民饮用。全村有243户,1023口人。可种植面积大2344亩。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芦山镇花鱼村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现在已实现马路家家通,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花鱼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惠麦,齐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村推广种植,亩产超过3000公斤。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村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发展非农产业
村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村共发放种粮直补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88%,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村生猪存栏5810头,家禽存栏12994只,牛存栏769头,新增出栏肉鸡45734只。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665人,劳动力转移543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芦山镇花鱼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陈家湘(0908020287)
10.农业基地典型材料 篇十
我公司成立于2005年,坐落于新建县长堎工业园区,交通便利。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现有固定员工4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60多人。是一家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公司。公司在中国藠头之乡——生米镇拥有3000亩有机藠头种植基地,基地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有机基地;同时,公司在新建联圩乡拥有100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且公司生产的15个藠头产品及19个鲜鱼产品被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公司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QS产品生产许可认证。公司生产的 “甜酸荞头”、“水晶荞头”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而且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2008年被认定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9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同时荣获省优秀龙头企业、新网工程建设龙头企业等称号;同年,公司“田昌”牌注册商标被授予“江西省著名商标”,公司生产的甜酸荞头分别获得江西第三届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畅销产品银奖、南昌名牌、中国首届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等荣誉。公司下属企业南昌市绿色荞头专业合作社也被中共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授于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业部认定“生米藠头”农产品地理保护标识;2009年,公司董事长李朝明被南昌市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南昌市能人创企业十大标兵之一。2010年,公司被南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2009守合同重信用AA
级企业”,2010年8月,公司重新被认定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7月,应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邀请为134期专访人物,于2010年7月23日晚9:40在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2010年12月,公司董事长李朝明被评为江西农业经济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在我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继续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快又好发展”的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企业增效益、品牌树形象、质量促市场,始终把实现农民增收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动力。同时,继续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把握好农民利益高于一切,重点抓品质提升和农户创收工作。在基础工作做扎实的情况下拓宽市场,重点抓住品牌建设和市场网络建设。依靠人才、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以及各种媒体对“田昌食品”这一品牌及产品进行宣传推介,着力扩大公司的美誉,并打响品牌,争创社会效益。2009年,公司在位于中国藠头之乡新建县生米镇,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技术+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运行,得到良好效益。公司通过制定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收购等手段,控制源头,严把质量关,使品质得到跨越式的提升,同时由此也带来相应回报。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21,利润1100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479多人,带动农户3233多户,增加农民收入30851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合作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双赢,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
高。
【农业基地典型材料】推荐阅读:
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汇报11-10
教研基地申报材料10-29
博士后创新基地材料06-12
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推荐材料08-11
公共卫生间基地验收汇报材料08-02
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总结材料08-24
农业先进集体材料范文09-07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材料09-26
农业办半年考核汇报材料10-09
农业农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