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2024-07-19

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精选12篇)

1.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篇一

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

【摘 要】目的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16例(57.14%), 病毒性脑(膜)炎(简称病脑)9例(34.14%),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2例(7.14%);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共1 例(3.57%)。颅内感染总的病死率为10.71%。结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趋势, 应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颅内感染;病毒性脑膜炎

颅内感染是指病毒或者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从而造成颅内感染。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现对本院2008~ 2013年所收治的颅内感染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本院2010~ 2013年所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住院病例资料,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 分析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诊断标准。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x检验判断构成比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病种构成情况 在3年间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达16例,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57.14%;其次是病毒性脑膜炎(简称病脑), 共9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2.14%;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共2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7.14%;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共1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57%。

2.2 城乡分布情况 28例病例中,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3例来自城市, 占10.71%。各病种间城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889, P< 0.05)。

2.3性别构成情况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男:女= 1.3 : 1, 各种颅内感染疾病间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3.198, P> 0.05)。

2.4 病死率情况 所有28例病例中, 总共死亡3例, 病死率10.71%, 其中隐脑1例, 死亡1例, 病死率50%;结脑16例, 死亡1例, 病死率6.25%;病脑10例, 死亡1例, 病死率10%;化脑2例, 无1 例死亡。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 31.91, P< 0.05)。3 讨 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 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病例数中排在第2 位(仅次于脑卒中)。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本地区主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包括结脑、病脑、化脑和隐脑, 脑寄生虫感染非常少见, 而其中以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病脑, 这2 种颅内感染占了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绝大多数。从发病的情况看,近几年收治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总体上有明显的增加, 结脑和病脑增加的趋势尤为明显, 说明颅内感染的防控形式越加严峻。从性别差异来看, 男性多于女性(1.3 :1), 但各病种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城市和农村的发病情况来看, 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结脑、病脑和化脑主要在农村发病, 可能与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 生活条件较差以及医疗保健相对缺乏有关。另外, 在城市的病例中, 还有部分病例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情况堪忧, 应引起足够的关注。2结脑是最严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近年来, 由于耐药结核病例的增加, 人口流动及艾滋病(AIDS)流行等因素, 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结脑患者也随之增多, 并且以青壮年为主。结脑的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及早得到规范的治疗, 而早期明确诊断一直较为困难, 临床医师一般是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三高两低”(即压力高、白细胞数高、蛋白高、糖和氯化物低)作出临床诊断。脑脊液涂片检查出抗酸杆菌或培养出结核杆菌是实验室诊断结脑的“金指标” , 但阳性率不高, 报道涂片阳性率为15%~30%,培养阳性率为30%~40%

[2]

。染色涂片镜检方便、经济,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脑脊液结核

[2]分枝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故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有报道 采用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活性测定、溶菌酶(LZM)活性测定、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脑脊液阿拉伯糖甘露糖脂G 抗体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实验室指标对结脑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普及程度尚不是很高。相信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推广、普及, 必能大大提高结脑的诊治水平。另外, 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和疾病知识的宣教, 是减少患病或促使患者早就医、早诊断的重要途径。

病脑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且近几年增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收治的9例病例中, 后3年的病例数是前3年的1 倍多,病例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引起病脑的病毒可达130 种之多, 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1 型和2 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EB 病毒等。但目前病脑的病原学诊断尚有困难, 临床上多是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脑CT 等情况并排除其他类型的颅内感染而作出诊断。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是诊断病脑的金标准, 但脑组织标本难以取得, 脑脊液中病毒含量低, 分离病毒的阳性率很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或脑脊液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病原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具有简单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 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但目前也只能对10 余种病毒性脑炎作出实验室诊断。故病脑病原学诊断的研究尚待加强。

化脑主要见于儿童, 成人的发病率不高, 3年间总共收治了2例,全部病例均通过脑脊液涂片或培养阳性而确诊, 在培养阳性的病例中, 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11 例(39.29%)病例有原发感染灶, 包括中耳炎、肺炎、面部皮肤疖肿、副鼻窦炎、齿龈炎等。所有病例无1 例死亡, 治疗效果普遍较好, 考虑除临床诊断及时外,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主要原因。近几年来,Ⅲ代头孢菌素静脉滴注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 部分较重的病例还加用脑脊液置换合并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的趋势, 其中结脑和病脑是最为多发的类型, 而且来自农村的病例占绝大多数。故颅内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并且应该以广大的农村为防控工作的重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依然较高, 有关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 [ 1] 徐韬, 王春华.本院1998~ 2003 年急诊脑膜炎病例统计分析[ J].中国卫生统计学, 2008, 25(3): 215-216.[ 2] 何俊瑛, 何红彦, 崔会娟, 等.石家庄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资料分析[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5):671-674.[ 3] 万洪光.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3): 290-291.[3]

2.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22例患有结肠癌的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出发生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32例, 感染率为26.23%, 其中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为 (28~72) 岁, 平均年龄为 (60.5±15.8) 岁;均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不同程度肠梗阻表现;经胸部影像学确定肿瘤部位:其中升结肠11例, 结肠肝曲3例, 结肠脾曲2例, 降结肠9例, 乙状结肠4例, 盲肠3例。术后Dukes分期:A期10例、B期17例、C期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以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为标本, 培养或涂片示细菌、真菌、抗酸杆菌等, 经痰培养两次以上为同一种病原菌, 总结出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情况[4,5]。

通过文献查阅及临床工作总结, 收集可能导致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操作的不规范、术中失血过多、患者过于肥胖、有腹部手术史、低蛋白血症、介入性导管留置[6~10]。单因素分析后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出影响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统计方法

本文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析

从32例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分离出29株病原菌, 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72.41%, 包括铜绿假单胞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杆菌占27.59%,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见表1) 。

2.2 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将各方面条件下导致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 发现手术操作不规范、术中失血过多、低蛋白血症、介入性导管留置这四个因素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

2.3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手术操作不规范、术中失血过多、低蛋白血症、介入性导管留置与结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有着密切关系, 是危险因素 (β>0, OR>1) (见表3) 。

3 讨论

结肠癌是指结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 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800万人, 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结肠癌根治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术后感染问题的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次对我院收诊的122例患有结肠癌的住院患者进行资料统计, 统计出发生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32例, 感染率为26.23%, 对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 总结出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占72.41%。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引发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共有4个独立危险因素, 分别为“手术操作不规范、术中失血过多、低蛋白血症、介入性导管留置”。

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大多发生在手术后一周内, 术后感染过程是致病微生物等外部因素与宿主免疫功能等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肠癌根治术实施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发生改变, 这可能与术后肺部发生感染有很大关系[11]。手术中操作的不规范, 极易使病原菌有机会寄生, 加之患者手术后身体机能的不稳定, 加大术后肺部感染的几率。而手术中由于失血、输血等因素造成淋巴细胞稀释, 可能引发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损坏, 从而使肺部感染几率增加[12];低蛋白血症是患者营养不良的标志, 术后患者伴随低蛋白血症更是加大了其患肺部感染的几率;介入性导管留置是一般医院发生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 也是不容易避免的危险因素, 更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对患者应该密切观察。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一般不会引起病人的关注, 就医时也常以“痢疾”、“肠炎”等病处理,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或梗阻症状以及触及腹块时已非早期, 因此, 如果病人出现无特殊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 持续性腹泻或便秘等腹部不适, 经一般治疗无效者, 均应作进一步检查。对有家族相关性病史的人群应该做定期检查;平时人们还应该注意饮食习惯和营养均衡搭配, 少吃高脂肪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生活中多锻炼, 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避免发生结肠癌以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郭虹, 杨鸿, 姜凯, 等.新辅助化疗对结肠癌患者手术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6) :1012~1013.

[2] 江瞍, 孙晶, 裘正军.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结肠癌的远期疗效比较[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1;38 (3) :211~215

[3] 李天昕.老年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行I期切除吻合6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7) :1530~1531

[4] 韩辉, 詹锋, 武伟, 等.17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39 (4) :91~92

[5] 郑振光, 苏文芳.肺癌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19 (30) :3286~3287

[6] 张丽勇, 李卫东.140例结肠癌术前CT 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16 (3) :291~294

[7] 王金屏.螺旋C 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 (18) :117~119

[8] 代国龙, 朱应乾.5 6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0;21 (20) :66~67

[9] 张建都, 张逖, 王泰岳.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23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11;28 (2) :269~270

[10] 何应新, 林树文, 郭黎.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19 (20) :37~38

[11] Markar SR, Wal sh SR, Grif?n K, et al.Assessment of a multif actorial risk index for predicting post operative pneumonia after ope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Vascular, 2009;17:36~39

3.疑似维生素D中毒1例病例分析 篇三

于钧一,婴儿,男,孕36周出生,剖宫产,出生体重2300克,人工喂养,生后两周到我儿科门诊就诊,该婴儿烦躁、多汗、夜惊、睡觉不实,伴有喉喘鸣,因其上述表现我儿科大夫给予其维生素D800IU/日。

一周后,烦躁等表现未有减轻,并伴随脐疝,我科大夫给予其维生素D1600IU/d,并配以小儿四维钙1袋/d,再加上其配方奶中含有维生素D7ug/100g奶粉平均含量。

服用4周后,来就诊时,该婴儿烦躁不安、恶心、时有呕吐、大便1次/7-8天、体重不增、尿频等表现。我儿科大夫依据其体重不增、烦躁不安、便秘可疑其维生素D中毒。遂嘱咐婴儿家长立即停服维生素D,继续喝配方奶,多喝水。因其奶粉中含有钙,停服维生素D1周后,化验血钙不高,大便1次/2-3日,无恶心症状,时有呕吐,只在睡觉前后烦躁。

停服1个月后,嘱其家长继续喝配方奶,维生素D剂量改为400IU/日,连服1个月后,停10天(因其配方奶中含维生素D量相当于10天预防量),再继续服用维生素D400IU/日,到7月份嘱其家长尽早抱婴儿到户外晒太阳,暴露胳膊、腿、面部等,堅持每日2小时,这时可停服维生素D,但连雨阴天需要继续口服维生素D。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该婴儿上述表现明显减轻,脐疝已恢复正常,喉喘鸣也已减轻,并嘱其家长冬季继续口服维生素D。

通过该婴儿的病例分析,我儿科针对疑似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投药过程中要谨小慎微,考虑到早产儿等体重问题,维生素D敏感性问题等等采取以下措施:

1、如果是纯母乳喂养婴儿,建议服用含维生素A、D的鱼肝油,但如果是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因其需服维生素D800IU/日,这样维生素A含量恐怕要过量,此时需补充纯维生素D3。如果是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因其配方奶中含有维生素D,建议服用纯维生素D3。

2、在今后工作中,遇到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投药时,虽然要求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3个月后该预防量,一定要缓慢改剂量,根据其症状表现及时调整剂量。

4.医院维权引发的医疗纠纷1例分析 篇四

【中图分类号】d91

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1—0019—03

本案是医院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追讨患者医疗欠

费,而患方则以医疗损害为由,规避违约责任并反诉

医院提起高额赔偿。通过法院委托鉴定及审理,最终

维护了医院的合法权益。此案对今后类似医疗欠费

合同纠纷的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案情简介

患者许某某(已死亡),女,71岁。因“帕金森氏

综合征、肺部感染”于2003年8月27日入住某省级

医院治疗。入院前曾在外院诊断为“血管性帕金森氏

综合征”,并给予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既往有

“腔隙性脑梗死”、“股骨颈骨折”、“胆结石”病史。病

程中患者一直有咳嗽、痰不易咳出,反复尿频、尿急、尿失禁及大便干结难解情况。入院后治疗上予以抗

感染、改善脑循环、脑代谢等综合治疗措施,经积极

治疗,患者神经系统病情改善稳定,但患者肺部感染

仍存在。2003年10月l1日,患者肺部感染进一步

加重,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经患者家属同意,患者于

2003年l1月7日,转入icu抢救治疗。入icu诊断

为:“肺部感染”、“帕金森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

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上继续予以抗

感染、呼吸机持续辅助呼吸、营养支持、止咳化痰等

对症处理,患者病情经常反复波动,心电紊乱。在抢

救期间,患者生命体征一直不稳定,无自主呼吸,依

赖呼吸机控制呼吸。而家属以对医疗服务不满意为

由,一直拒绝交纳住院费用。在患方高额欠费近二十

万余元的情况下,医院仍从人道主义出发,保证了患

者的主要治疗。直至2004年6月l1日患者死亡。直

接死因: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后,家属拒绝交纳医疗欠费,欠账离院。医院在多次催缴

欠费未果的情况下,于2004年3月,以患方违反医

疗服务合同为由,诉诸辖地法院,追讨医疗欠费。患

[作者简介]张铁铭,男,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又名安徽省中医院)医务处副主任。

tel:+86—551—2838592:e-mail:ztmahhf@yahoo.com.cn

· 2u ·

方也于同年9月以医疗损害为由,反诉医院要求免

除医疗欠费并提出高额索赔。

鉴定情况

法院受理此案后.医院在举证过程中申请法院委

托市医学会进行了医疗技术事故鉴定,随后患方因对

某市医学会鉴定结论不服,又直接申请法院委托某司

法部鉴定中心对该争议进行了医疗过错鉴定。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某市医学会于2005年3月24日组织专家对该

案件进行了鉴定,鉴定专家组听取了患方及医方的陈述和答辩,查阅了双方提供的全部资料,并向当事

人进行了提问,经讨论后一致认为:

1.患者帕金森氏病及肺部感染诊断正确,针对

两种疾病采取的诊疗措施符合常规和规范。

2.帕金森氏病系中老年神经系统进行性变化性

疾病.疾病的进展容易导致肺部感染,病情难以控

制。该患者病情变化以致最后的损害后果,是自身病

程的自然转归,与医方的医疗行为不构成因果关系。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本病例不属

医疗事故。

二、医疗过错鉴定

接受法院的委托,某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于200

5年7月依法对该案件进行了鉴定。鉴定专家一致认

为,该患者系老年女性,身患多种严重疾病,肺部感

染及尿路感染难以控制,出现呼吸衰竭,经积极的治

疗,维持生命达半年余,最终出现多器官衰竭死亡。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疗方对患者的医疗措施应认

为是积极的,在患方高额欠费条件下,出于自身责

任,在多次告知未果情况下,未放弃(亦不能放弃)积

极的治疗措施。由此不能认定医疗方对该患者的医

疗行为存在过错。

结论:医院对患者的医疗行为无过错。

审理情况

在司法过错鉴定结论出来后,法院于2005年9

月下达民事裁定书.同意了患方提出的撤销医疗损

害赔偿诉讼的请求。2005年12月,法院就医院诉患

方的医疗服务合同一案进行了审理,法院认为,原告

与被告方之间存在着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原告积极

履行了医疗服务的义务.对被告方的医疗行为无过

错.被告方应当依约交付医疗费用,医院本着自身的责任及对患者生命负责的态度,在被告病情危重、患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l4卷(第1期)

大额欠费的情况下,仍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相关条款,法院依法

判决被告方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一次性付清医院

欠款。一审判决后,患方未提起上诉。

讨论分析

1.根据我国的《执业医师法》第24条规定,“对

危急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

绝急救处

置”,此条款表明医务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

拒绝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含医疗欠费患者)。在本例

案件中,该患者后期生命体征一直不平稳,依赖呼吸

机辅助呼吸,病情属于危重患者,医务人员在患者高

额欠费的情况下,一直未放弃对对该患者积极抢救

治疗措施,直至患者死亡。笔者认为,在患方违约且

不放弃抢救治疗情况下,医院对该患者的治疗一直

能够做到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规,依法行医,充分体

现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及知情同意权的尊重,同

时也充分体现了医疗行业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

神。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面

临双重压力而行医.一方面医院要保证积极有效的医疗措施,严格依照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诊治,不得

有任何过错发生;另一方面医疗机构承担高额医疗

欠费无法收回的风险,将可能会直接影响医院的正

常运转,也不利于对患者的救治工作。因而希望患者

及家属在就诊中也要能够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配

合医务人员共同做好对患者的治疗工作,缓解非医

疗因素给医务人员造成的压力和影响,让医务人员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患者的救治中去,最

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2.“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

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村及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用世界上1%的卫生资源为22%的人口服务,资源极其有限,更

不能浪费。由于卫生立法的空缺,目前还不能从法律

上避免在临床上毫无意义的“抢救”和其他一切安慰

性、仪式性的医疗活动,这些没实际意义的医疗活动

给病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财力负担,也给我国的卫

生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据粗略估计,我国每年为

此支出的医疗费用高达数亿。一项调查显示,icu病

人的费用是普通病房病人的4倍,在icu抢救无效

而死亡的病人费用又是抢救成活病人的2倍。因此

需要国家加快卫生立法,减少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

费.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放到最急切需要的地方。

3.医疗欠费是指病人接受医疗服务,即占有医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1期)

护人员的劳动及消耗医疗物化劳动,而未能及时支

付相应费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据报道和有关

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国有医院都存在医疗欠费现象,在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年欠费高的要达几百万

元,少则也有数十万元,各地病人欠费数额像滚雪球

般越滚越大。在我国,医院大多虽属公益性事业单

位,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活动中,需要消

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保证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要不断获得补偿。以前,医院有国

家财政支撑,更多体现出一种公益性,现如今国家对

医院实行差额拨款,在国家财力有限,不能大幅度向

医院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向患者收取费用就成为市

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取得补偿的主要渠道。高额的医

疗欠费使医院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而且严

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医院

为了维持运作,在充当“救命恩人”的同时,不得不扮

· 21 ·

演追债人的角色。医疗欠费对病人或具有偿债义务的第三者而言,它是一种应付债务;对医院来讲,它

是一种资产和应收债权,因此,医疗机构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依法追讨医疗欠费,维护医疗机构及

其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医院依法管理、依法治院的重要体现。在本案中,患者与医疗单位之间,是一

方给付医疗费用另一方提供医疗服务的合同关系。

患者既然接受了医疗服务,就有付费的义务。医院虽

然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但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医院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并没有为伤病员提

供无偿服务的义务。因而医院依法追讨患方的恶意

欠费得到了法律的支持,这为医疗机构成功追讨恶

意欠费提供一个范例。当然通过此案,我们也要提醒

患方要采取理性维权方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5.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篇五

1临床资料

患者女, 82岁, 因发热伴咳嗽、咳痰1月于2014年08月14日入院。于1月前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8.2℃, 咳嗽、咳少量白痰, 于附近诊所予“莫西沙星”治疗1周, 症状无改善, 遂在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以“双肺炎”诊断予“头孢吡肟”抗炎治疗1周, 呈低热, 症状减轻出院。之后午后及夜间体温多波动于37.2~37.8℃, 仍间断咳嗽、咳痰, 3d前体温上升至38.8℃, 来我院, 精神、食纳差, 偶呛咳, 1月体重下降5kg, 下肢偶有浮肿。既往有“高血压病”、“脑梗死”“抑郁症”病史, 长期服药控制, 1年前确诊“高血压性心脏病”。查体:体温:37.4℃, 血压:149/68mm Hg。双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界左下扩大, 心率81次/分, 律不齐, 早搏3次/分, 右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强, 左侧肌力3级, 右下肢肌肉萎缩。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随机血糖:8.8mmol/L;胸部CT (2014.8-14) 两肺上叶渗出, 左侧为主, 两侧胸腔积液, 左房室大。初步诊断:1肺炎双侧胸腔积液 (性质待定)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高心病心功能III级;3脑梗死后遗症;4抑郁症。入院查降钙素原0.07ng/m L, BNP467pg/m L;血常规:RBC 2.77×1012/L, Hb 82.00g/L;CRP:8.98mg/d L;多次尿常规:隐血1+, 蛋白质+~;电解质:钾2.90mmol/L, 钠126.00mmol/L;肝功:TP54.8g/L, ALB 26.1g/L;ESR 31mm/h;铁蛋白:763.500ng/m L;自身免疫全套:ANA (+) , 抗dsDNA弱阳性 (+) ;甲功:TSH7.102u IU/m L, TT30.580ng/m L, FT31.520ng/L, TPO-Ab>1300.0IU/m L;风湿三项:RF 104.00IU/m L;血气分析、粪常规+OB、呼吸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血清学试验、痰培养、尿培养、血培养、凝血、空腹血糖、心肌酶谱、血同型半胱氨酸、肿瘤系列8项、D-二聚体、结核抗体3项、结核菌免疫反应均阴性;心电图:左室肥厚劳损。心脏超声:左房增大, 室间隔增厚, 心包积液 (微量) , 主动脉硬化, CDFI:二尖瓣、三尖瓣口少量返流;腹部超声无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舒普深2.0, 每日2次静滴抗感染、扩管、利尿、降压对症等治疗1周, 呼吸道症状减轻, 浮肿消退, 食欲好转, 体温37.3~38.8℃, 复查血常规:RBC3.10×1012/L, Hb 90.70g/L, HCT 27.61%, 血小板77×109/L, 尿常规:蛋白质+1;ESR 27mm/h;电解质、肿瘤系列 (-) , G、GM试验、内毒素鲎定量、尿本-周氏蛋白定性 (-) , 肝功能:TP 61.3g/L, ALB 31.5g/L;BNP158pg/m L。胸部CT:两上肺感染伴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双房左室大, 心包少量积液;血浆蛋白电泳:Albumin 43.9%;a1 8.4%;a2 11.5%;Υ28.7%;β14.3%;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 563.000mg/d L, Ig G、Ig A均阴性;Coombs:阳性;补体C348.200mg/d L;补体C48.090mg/d L;复查自身抗体ANA谱+抗核抗体滴度:ANA阳性 (核均质型) , 抗核抗体1:10000阳性;抗Sm、抗ds-DNA、抗SS-A弱阳性, 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 抗心磷脂抗体及ACNC阴性, 转入西京医院风湿免疫科给予甲泼尼松龙12mg, 每日1次口服,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2周后体温恢复正常, 精神、食欲好转出院, 目前甲泼尼龙4~6mg, 每日1次, 仍在电话随访中。最后诊断:①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浆膜腔积液, 狼疮肾损害?狼疮肺损害?②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 ;③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III级;④客观评定D级;⑤桥本氏甲状腺炎?⑥脑梗死后遗症;⑦抑郁症。

2讨论

红斑狼疮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1]。目前诊断SLE多以美国风湿病协会1997年诊断标准共11项:①颧颊部红斑;②盘状狼疮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非侵蚀性关节炎⑥胸膜炎或心包炎⑦蛋白尿>0.5g/d) 或尿细胞管型⑧癫痫发作或精神病, 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⑨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 或淋巴细胞减少, 或血小板减少⑩抗ds DNA抗体阳性, 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 或狼疮抗凝物, 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中具备一项阳性) ▼〞抗核抗体:在任何时候和未用药物诱发的“药物性狼疮”的情况下, 抗核抗体滴度异常。符合4项和4项以上者, 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 可诊断为SLE[2]。50岁以上的SLE称为老年SLE或晚发性SLE[3], 临床并不多见, 约占总数的6.8%~18%[4], 误诊率高, 且误诊时间长, 据崔冉等人报道SLE70例, 老年SLE组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较中青年组延长0.56年, 国外报道误诊更长达近3年。

①老年SLE临床表现呈复杂性和多样性, 起病各不相同, 特别是早期多不典型, 且作为主要诊断依据的症状出现率低, 病情隐匿, 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表现, 如发热、疲乏、体重下降等, 在病程的某一时期, 可以某一器官或系统为突出表现, 常易被误诊为肺炎、肾炎、浆膜炎、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关节炎等[5], 此外, 除风湿免疫科医生外, 其它科室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是主要原因, 该例患者即以发热起病, 以呼吸道症状及肺部渗出为最初的临床特征, 伴发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接诊医生充分关注到肿瘤、结核等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的排查, 而忽视该病的诊治。②临床思维局限化及简单化, 过于关注专科的常见病, 单一思维模式导致误诊:SLE可以侵犯各个脏器, 患者会在各科室就诊, 专科医生仅关注本专业的疾病, 忽视对患者表现及化验检查结果的科学整体分析, 导致误诊频发。该例患者就诊呼吸内科, 经治的多位医生满足于肺炎的诊断, 忽视患者反复不规则发热、多浆膜腔积液等其他多系统的临床表现以及缺乏对血液系统、尿检异常等实验室结果的进一步科学分析, 注重局部, 忽视整体, 致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③SLE所导致的肺、心脏、神经系统、肾脏等损害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从临床表现上很难和原发的肺部、心脏、肾脏等疾病区别开来。据报道, SLE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肾损伤, 病变初期几乎100%存在肾脏病理损坏[6], 年轻人常可通过肾活检来确诊并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而高龄病人, 尿检结果受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衰等多种因素影响, 特异性不强, 常需通过病史结合肾活检方可确诊, 尽管肾活检的安全性毋容置疑, 其并发症并不比中青年肾活检高[7], 由于国内该技术发展不平衡及患者病情等制约, 加之保守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能接受者寥寥无几。该例患者尽管尿检多次异常, 因上述因素制约未行肾活检, 影响其诊治。此外, 在CTD中, 肺脏因血管等结缔组织丰富, 系最易受侵犯的脏器之一[8], 其受累可发生在SLE病程中的任何阶段, 且多为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 以肺损伤为首发的CTD常需经过随访才能明确[9]。单从临床表现要鉴别出是系SLE肺损害还是SLE合并肺部疾患非易事。因而, 该患者接诊医师不易首先考虑SLE的诊断, 直至抗生素疗效不满意且经过自身抗体检查异常方才引起警觉, 转换思路从而正确诊治。④老年人生理性脏器功能减退, 往往多病集于一身, 不易用“一元论”解释其临床表现, 也会因单一疾病未及时有效诊治导致多脏器损害, 使系统性疾病不易确诊。目前一项研究显示, 中青年患者更多见的死因为SLE本身, 而老年SLE心血管疾病为其主要的死亡原因[10]。该例患者存在脑梗死、心脏病等, 使得临床医生会更多关注心脑血管疾病, 忽视系统性疾病的诊治, 导致漏诊、误诊。⑤老年人自身脑功能减退, 沟通能力差, 若存在脑血管后遗症, 受其认知、精神行为异常等影响, 常无法提供准确的病史资料,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疾病的诊治。该患者即属如此, 使其诊治疗道路相对曲折。⑥临床确诊SLE的手段极其有限, 目前诊断中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仍存在局限性, 用于筛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NA, 有约828%的健康老人有ANA阳性[11], 它不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而且在许多慢性疾病 (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溃疡) 和某些肿瘤 (肝细胞癌、肺癌、骨髓瘤、淋巴瘤等) 患者的血清中存在[12], 据黄庆林报道102例SLE中ANA阳性率达到97.6%, 但特异性只有29.4%因此, 单纯ANA阳性并不能早期提示SLE的诊断。抗ds–DNA、抗Sm抗体是SLE公认的标记性抗体13, 在老年人群中的阳性率较成年组低, 二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SLE的诊断。该病例经过多次抗体检测其ANA抗体呈高滴度, 同时抗ds–DNA、抗Sm抗体均阳性, 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才使患者得到了诊断。

综上所述, 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极复杂, 不易诊断。当老年人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 同时存在其他系统损害的情况时, 不能简单考虑常见病、多发病, 一定要警惕系统性疾病的诊断, 尽可能做到早诊断, 早治疗, 杜绝抗生素的滥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 节省医疗资源。

6.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篇六

【关键词】皮肌炎;食道癌

【中图分类号】R59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66-02

病例介绍

患者66岁,男性,因“颜面部红斑半年,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入院,于2012年10月17日收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红斑,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伴畏寒高热,在我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皮肌炎,行退热激素等对症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停用激素后症状反复。2月前开始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未行检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 T:36.6℃,P:86次/分,R:20次/分,BP:99/68mmHg。神清,颜面部、颈部、前胸部见大面积红斑,局部皮肤温度较高,口唇无紫绀,巩膜轻度黄染,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出血点。右侧锁骨上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3cm*2cm,质硬,活动度差。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5级。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尿、便常规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 5.2 *10^9/L ,中性粒细胞% 75.60 % ,红细胞 2.29 *10^12/L,血红蛋白 75 g/L,血小板 20 *10^9/L。血生化:谷草转氨酶 58 U/L,肌酸激酶 523 U/L,乳酸脱氢酶7053 U/L,a羥丁酸脱氢酶 51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252.4 U/L 。血沉60mm/h。CEA:3.82ng/ml(参考值0.00-3.40ng/ml)。凝血象未见异常。乙肝三系示HbsAb阳性,余项均为阴性。丙肝抗体阴性。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肢体导联QRS低电压。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肝脏彩超未见异常。胃镜活检示:食管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转移性鳞癌。诊断:1.皮肌炎 2.食管癌 入院后行输血小板,口服泼尼松50mg/d,中成药香菇多糖抗肿瘤等对症治疗,因患者血小板低,肝功能异常,不能耐受放化疗,于2012年10月28日死亡。

讨论

7.230例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分析 篇七

【关键词】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275-02

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特点能够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和策略。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5678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为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5678例住院患者的出院病例。

1.2调查方法:对上述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诊断均依照我国卫生都医政司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病率: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调查病例5678例,确定医院感染患者23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1%(230/5678)。

2.2感染部位及其比例:感染部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呼吸道系统感染40.0%(92/230)、手术部位感染22.2%(51/230)、胃肠道感染17.4%(40/230)、泌尿系统感染8.7%(20/230)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7.0%(16/230),其他感染4.8%(11/230)。具体见表1。

2.3医院感染病原体:病原体共检出106株,其中G-杆菌44.3%(47/106),G+杆菌31.1%(33/106),真菌24.5%(26/106)。具体见表2。

2.4年龄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全部医院感染患者中,<2岁患者共有4例,比例为1.7%,>60岁患者共有86例,比例为37.4%。

2.5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情况具体见表3。

表3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情况明细表

3讨论

3.1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其防范措施:本组研究显示,呼吸道系统感染的比例为40.0%,基本上与参考文献[1]和[2]的医院感染率相同。医院的人员流动性大,易引起患者、医护、探视人员、陪护之间的交叉感染,其均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3],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呼吸机、氧气湿化瓶、连接管道等装置的消毒管理,严防病原菌通过管理直接进入患者呼吸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合理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病房管理,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确保空气消毒质量[4];严格探视和陪护制度,减少病房人员流动等均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3.2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导致住院患者获得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较长、年龄偏大、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因此,医院方面必须要强化对符合以上因素中一种或者几种因素的患者的监控,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以及促进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杨大国,马汉武,肖伟,苏健,胡瑛,钟旬华.深圳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1)

[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193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08)

[3] Sax H,Hugonnet S,Harbarth S,et al.Variation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alence according to patient care setting:a hospital-wide survey.J Hosp Infect,2001,48(1):27-32.

8.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篇八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52岁, 26年前患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 此次因“上腹部隐痛20余天, 加重1周”入我院消化内科, 入院查体:巩膜和皮肤无明显黄染;腹平, 上腹正中可见一约10cm长手术后瘢痕, 腹肌软, 右上腹部压痛, 无反跳痛, 肝区扣痛 (+) , 墨菲氏症 (-) , 血常规:WBC 29.86×109/L, NE 90.9%。入院行腹部B超及CT检查见: (1) 肝尾状叶和网膜区囊性包块, 考虑脓肿可能性大; (2) 肝内低密度灶, 考虑炎性病变, 脓肿不排除; (3) 胆囊壁肥厚, 胆囊大, 考虑为慢性胆囊炎。MRI示肝尾状叶处囊性肿物并与左肝下囊性肿物相通,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诊断为肝脓肿。遂转入普外科在局麻下行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 抽出淡黄色脓液220m L, 之后每天引流出墨绿色胆汁约300~500m L左右, 穿刺后3d患者持续腹痛, 体温升高;查肿瘤标志物:AFP18.36ng/mL (正常值0~7ng/mL) 、NSE19.636ng/mL (正常值<15.2ng/m L) 、CYFRA21-1 10.06ng/mL (正常值0.1~3.3ng/m L) , CA-199>1000nu/m L (正常值0~27nu/m L) 。查体见腹肌紧张, 上腹部压痛和反跳痛明显。复查腹部CT示肝尾状叶囊性肿物消失, 肝穿刺管位于右肝管内;左肝下囊性肿物无明显减少。急症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腔内重度粘连, 盆腔有淡红色混浊液体150mL, 左肝下有淡黄色混浊液体260mL, 腹腔无食物残渣。胆囊肿大约7.5×6.0×5.5cm, 质硬, 与胆囊床处肝脏浸润明显, 脏面肝内探及三处质硬包块, 直径0.8~1.5cm, 其中两个位于左肝, 一个位于右肝;胆总管、肝总管因粘连未能探查清楚;肝脏面未见术前肝脏穿刺管;胆囊壁取病理三块, 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腺癌。术后患者仍感上腹疼痛, 行强化CT检查见:, 肝脏穿刺管位置同术前;肝内多个占位, 周边强化, 胆囊壁仍肥厚, 胆囊大;肝尾状叶和网膜区脓肿消失。最后诊断: (1) 胆囊癌肝内多发转移; (2) 肝尾状叶和网膜区脓肿。患者放弃未进一步治疗, 仅行止痛治疗, 于术后3个半月死亡。

2 诊断难点

(1) 患者以感染症状入院, 彩色B超和腹部CT均见胆囊大、肝尾状叶和网膜区囊性包块, 肝内低密度灶;且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手术史, 入院后怀疑上消化道穿孔; (2) 患者有腹腔手术史, 腹腔粘连紧密, 无法全面探查, 致术中未能探查清胆道与肿瘤的关系; (3) 患者无胆囊结石病史, 无黄疸等相关体征。

3 治疗难点

入院时因胆囊癌侵润、阻塞部分胆管, 引起肝内、肝下多发脓肿且两个脓肿不相通, 感染症状严重, 同时已有肝内广泛转移, 无手术切除肿瘤的机会, 仅能行脓肿和胆汁的引流减轻症状。

4 讨论

胆囊癌是最多见的胆道恶性肿瘤, 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 其发病率居第5位, 病死率第9位, 5年生存率低于5%[1,2], 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的难题, 目前确诊病例90%为Ⅲ、Ⅳ期患者[3], 近20余年发病率在逐渐增加, 特别是胆囊切除病理意外发现的胆囊癌报道在不断增加也间接证明胆囊癌不易早期诊断。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 但治疗效果差, 仅有10%的手术患者癌肿局限于胆囊[4];为了提高胆囊癌诊断水平、提高手术切除率需从以下及方面着手:

4.1 胆囊癌的临床表现

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 并常与胆石症、胆囊炎、腺肌病、腺瘤和胆囊息肉并存, 易被上述疾病掩盖症状。胆囊癌临床表现可分以下四种: (1) 急性胆囊炎表现约占胆囊癌首发症状的12.5%, 如急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2) 慢性胆囊炎表现, 此类患者常有慢性胆囊炎病史, 出现长期上腹不适、消化不良、消瘦等表现时, 往往不引起重视, 极易漏诊, 多数在出现肝转移或黄疸后才确诊, 漏诊、误诊率达25.5%; (3) 胆道恶性肿瘤表现, 此类患者多为晚期患者, 占31.3%, 出现消瘦、黄疸、右上腹持续疼痛, 查体可在右上腹触及包块; (4) 胆道外表现, 有体重下降、乏力等肿瘤晚期表现和肿瘤外侵引起的症状。上述症状缺乏特异性, 容易误认为其他疾病的症状, 有些患者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 延误胆囊癌的诊断。本患者入院时因发烧就仅注重考虑为肝脓肿, 而未分析胆囊增大且壁肥厚的原因而造成漏诊。

4.2 胆囊癌的高危因素

胆囊癌的发病常与一些特定的高危因素有关, 认识这些高危因素, 对早期诊断胆囊癌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胆囊癌与以下疾病关系密切:胆石症、胆囊炎、胆囊息肉、瓷性胆囊、胆囊腺肌病、胰肝管合流异常等疾病, 上述疾病与胆囊癌症状、体征相似, 且多为慢性长期反复发病, 易干扰胆囊癌诊断。

4.3 影像学诊断

胆囊癌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

4.3.1 B超是诊断胆囊癌最经济、有效的检查手段, 具有无创和可重复性的优点, 一般确诊率在80%[5]。

传统二维超声检查 (US) 检查的敏感性低, 易受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充盈状况、胃肠道胀气和腹壁脂肪肥厚等因素的影响, 容易漏诊。近30年来, 新的B超技术不断涌现, 如彩色多普勒 (CDFI) 、内镜超声 (EUS) 、三维超声、实时超声造影 (CEUS) 等, 使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明显升高。 (1) CDFI:因胆囊癌的血供丰富, CDFI可显示血流信号的同时, 显示病灶部位、形状、大小、内部结构、基底形态及胆囊囊壁联系性等情况, 可发现胆囊微小病灶[6], 有研究发现, 以Vmax≥0.20m/s为标准, 鉴别胆囊小结节良恶性, 敏感性为81.8%, 准确性为96.0%, 特异性达98.5%;以RI>0.6为鉴别良恶性的标准时, 敏感性为72.7%, 准确性为94.7%, 特异性为98.5%[7]。 (2) 三维超声, 三维超声的图像清晰逼真、立体感强, 尤其显示立体结构时更加直观、明确, 可以对病变进行实时动态观察, 可以对胆囊占位病变准确定位[8]。但因价格问题, 基础医院尚未普及。 (3) EUS:经胃镜将B超探头在胃、十二指肠内直接探查胆囊的技术, 因其排除了腹壁脂肪和肠道气体的干扰, 具有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的优点, 可显示三层胆囊壁的细微结构, 对胆囊内微小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具有优势[9]。因为本检查有创, 患者不易接受。 (4) CEUS, 研究发现CEUS比传统的US在鉴别胆囊疾病良恶性方面更有价值, 尤其是区分胆囊癌和因胆汁淤积引起管壁增厚的慢性胆囊炎[10]。

4.3.2 CT:

CT检查能显示胆囊和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外侵范围, 不受腹壁脂肪、胃肠道气体的影响, 比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定性诊断率[11], 螺旋CT可以通过计算机重建, 显示高清晰的三维图像。静脉胆道造影螺旋CT (DIC-SCT) 能显示胆道解剖结构, 尤其适用于胆囊管汇合部异常和胰胆管汇合部异常的诊断, 静脉血管造影强化CT (IV-SCT) 可显示血管受侵、肿瘤组织血运是否丰富, 对胆囊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一般来说, 遇到下列情况时要警惕胆囊癌的诊断: (1) 胆囊内出现软组织团块, 团块形态可为伞状或息肉状, 基底宽, 密度低于肝实质高于胆汁,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2) 胆囊壁整体或局部不均质增厚, >0.5cm, 且黏膜凹凸不平, 增强扫描有强化。

4.3.3 MRI:

MRI最早从1980年开始应用于胆囊癌检查, 胆囊癌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时T1加权图像为低或略低信号, T2加权图像为高信号, 胆囊周围有液体渗出时, 表现为水样信号, 胆囊癌表现为结节型或实体肿块型, T1加权图像为等或略低信号, T2加权图像为等或略高信号, 因胆汁、胰液在MRI中为高信号,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可清楚地显示胆胰管的三维结构。磁共振B-TEF序列 (balanced-turbo field echo) 是梯度回波序列中的一种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能清晰显示胆囊腔形态、胆囊壁增厚、胆囊内肿块, 张月浪等研究发现, 该序列显示胆囊癌无明显伪影, 明显优于MR常规序列, 对胆囊病变的显示率100%, 诊断符合率高达96.88%[12]。

4.4 细胞学检查

如果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胆囊癌, 可行细胞学检查, 通过ERCP、ETCG、经皮经肝胆道镜、胆道子母镜或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等方法采集胆汁, 也可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4.5 实验室检查: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胆囊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有研究证实CEA、DR-70、CA-199、CA50、CA125都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有参考价值[13], 但胆汁检测肿瘤标志物更有意义, 联合检测胆汁和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明显提高早期诊断率。

4.6 基因检测, 胆囊癌相关基因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原发性

胆囊癌主要涉及癌基因myc、ras、c-erbB2等和抑癌基因p16、p27、p53、DPC4等的突变, 多基因变异的积累导致胆囊癌, 但目前基因诊断仍处于实验室研究, 未能应用于临床。

总之,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困难重重, 大量意外胆囊癌病例的出现, 反应了目前胆囊癌仍是最易误诊的疾病之一, 误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缺乏特征性的症状; (2) 多数胆囊癌继发于:胆石症、胆囊炎、胆囊息肉、瓷性胆囊等原发疾病, 而原发病的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有较多相似之处; (3) 胆囊癌位置较深, 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创伤大、危险性高, 患者难以接受; (4) 临床医师缺乏对胆囊癌的认识。相应的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的途径是提高临床医师对胆囊癌的认识, 尤其对胆囊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随访和普查, 综合应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可行肿瘤标志物检查, 对胆囊癌的癌前病变要高度警惕, 必要时可行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基于上述原因, 强调不论何种原因切除胆囊, 必须当时剖开胆囊, 检查是否合并胆囊癌, 对于可疑患者性行快速病理检查, 以免漏诊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摘要:目的 总结胆囊癌误诊的经验。方法 将误诊胆囊癌1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胆囊癌误诊的原因和提高早期诊断的方法。结果胆囊癌无特异性高的症状和检查手段是胆囊癌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提高对胆囊癌的认识, 结合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9.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篇九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结肠直肠癌患者中随机抽取46例典型的患者,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本组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集中在25~86岁之间,平均年龄46岁。

1.2 随访

在患者出院后2年内每3个月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1次调查,2年后每半年1次,5年后1次/年,随访时间4~106个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48个月。随访方式为电话、信访和门诊复查等方式相结合,配合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跟踪调查[1]。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临床病理资料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率计算采用寿命表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应用进风险模型中再进行多因素的分析整理。

2结果

2.1 临床症状

包括黏液血便、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贫血等其他症状,单独出现的比例为26%、31%、3%、6%。而同时合并有黏液血便的为39%,有腹痛的为42%,有大便习惯改变的为19%,有贫血的为2%。

2.2 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

可以准确评价肿瘤大小的有32例患者,其中最小为1cm,最大为19cm,肿瘤平均直径为7.8cm左右。患者均获得明确的病理学诊断,其中管状腺癌占大部分,其次为黏液腺癌、乳头状腺癌和其他类型[2]。

2.3 生存率和死亡率

本组数据在2年内、5年内和10年内的生存率分别为:43%、39%和37%。随访期间死亡9例,生存37例。

2.4 转移情况

本组诊断肿瘤时同时发生肝转移12例,占26.1%,肺转移6例,占13.0%,骨转移2例,占4.3%。随访期间发生肝转移9例,肺转移2例,骨转移1例。

2.5 因素分析

通过控制因素方法分析得出,患者年龄、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远处转移和肿瘤部位对患者的康复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性别和血型与预后无关,将单因素的相关参数放入COX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和转移情况是干扰结肠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3]。

3讨论

在本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性别不是预后因素。但是在临床资料中,很多女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和男性相比预后要好很多,这很可能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性相关,因为骨盆大,术后的恢复条件比男性要好很多。通过翻阅资料查询获得数据,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没有确切的数据,这可能与肿瘤病理类型和分化有关,而且很多年轻人轻视病情,不对病情有足够多的重视,这就造成了病情的加重。根据资料显示,30~40岁的人比60岁以上的人术后存活的比例更大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值中年,对身体也有了一定的重视,身体的机能还相对较好,不容易导致肿瘤的复发,但是本次研究通过对因素的控制分析并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这次的研究过程中,否定了血型和病程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由于病程较长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因为患者本身肿瘤生长慢,也可能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病程对预后的影响难以确定。在一些研究中的结论为肿瘤越大,预后的效果越差,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肿瘤较大不仅会影响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还可能蔓延至其他部位,生长时间长会使肿瘤发生转移,但在此次研究中的因素不能对此说法进行有效的证实。

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中,都显示病理分级和组织类型与预后有明显的关系,在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它们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很多人建议把病理分级分为两级来便于区分差别,可是各种肿瘤自身的特点又会影响它的扩散,就拿结肠癌来说,它的大部分组织类型都是腺癌,但是往往较高恶性的肿瘤都显示出低分化的腺癌,预后也相当困难。

结肠直肠癌作为大肠癌的一种,与单独的结肠癌和直肠癌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都表现在了它的生理学特性和病理上。因此对于不同部位的不同癌症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治疗,护士在术后也应设置一些术后餐供患者参照,以免影响术后愈合。例如,多吃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动物的肝脏等;多吃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例如香菇、白菜、紫菜、蛋黄等。有些患者手术后会对其食欲造成影响,很难吃下东西,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蜂蜜、奶油等;另外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以抑制癌症的发展[4]。

通过此次研究和其他研究的数据对比得出结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等。在肿瘤晚期,由于持续性小量便血可引起贫血,长期进行性贫血会导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身体消瘦、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和恶病质。在肿瘤晚期发生转移时,通常表现为肝脏肿大、腹水、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这次研究中,利用了统计学方法和精确的仪器计算法对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整理,挖掘出能体现肿瘤预后新的分子指标,为以后对患者更好治愈打下良好基础[5]。

参考文献

[1]万德森,潘志忠.大肠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29-164.

[2]王晓娜,梁寒,王家仓,等.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6):439-442.

[3]梁君林,万德森,潘志忠,等.Dukes C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3,18(5):495-497.

[4]任静清,周志伟,万德森,等.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J).癌症,2006,25(5):591-595.

10.瘢痕妊娠七例病例分析 篇十

【关键词】:瘢痕;妊娠;剖腹产;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45-01

今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为探讨并分析瘢痕妊娠的临床病理特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瘢痕妊娠患者七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7例瘢痕妊娠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年龄28~42岁,平均年龄33岁左右,有过剖腹产史。

2临床特征:7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有明确停经史(1例患者妊娠呕吐症状明显来院就诊)1例无明显停经史,因阴道流血时间长,血量增多伴腹痛来就诊。

3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光滑,宫颈软,有者呈紫蓝着色,子宫稍大于正常子宫,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4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宫腔内及宫颈管处均未见明显妊娠囊,于剖腹产切口子宫峡部前壁可见妊娠囊,与宫腔不连续,子宫下段局部隆起,1例患者可见胎芽及胎心反射,1例表现子宫下段瘢痕处带状低回声,1例子宫下段切口处瘢痕裂隙表现为瘢痕处由黏膜层向浆膜层的楔形凹陷而呈三角形裂隙。4例患者的孕囊和膀胱壁间肌性组织厚度<5mm有缺损,胎囊旁可见丰富低阻血流信号,CDFI显示滋养血管来自切口肌层。7例患者尿HCG均阳性,血HCG>1000u/l。

二讨论

1病因:瘢痕妊娠的病因尚不太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受精卵通过子宫内膜和剖腹产瘢痕间的微小腔道着床于瘢痕组织中,胚囊由瘢痕组织的肌层和纤维组织包绕,完全与子宫腔隔离(2)。

2) 择期剖宫产,子宫下段没有很好的扩张,没有宫缩临产,导致进行剖宫产时局部的一个不好的缺陷的愈合和将来这种下次妊娠的时候胚胎的异常着床(3)。

2诊断:临床表现为短暂停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有时误认为难免流产或宫内早孕或宫外孕或宫颈妊娠,在刮宫中易大出血或术中止血不止,子宫可增大或峡部明显膨大,HCG(+)。B超:子宫增大,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子宫前壁峡部原手术瘢痕处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5,局部可见不均质回声,其中一例患者于子宫前壁手术瘢痕处胚囊内可见胎芽胎心,部分可见子宫下段切口处瘢痕裂隙,表现为瘢痕处由黏膜层向浆膜层的楔形凹陷或三角形裂隙,前方肌变薄(0.1-0.4cm)子宫下段常见局部隆起,瘢痕妊娠必须一部分妊娠物位于瘢痕处。

3七例患者结局:7例患者中4例患者因用药治疗3例得以治疗成功,1例行宫腔镜取胎修复治疗成功,2例胚胎死亡后阴道

流血成功流产,1例宫腔镜腹腔镜联合切除瘢痕处妊娠及瘢痕修复得以成功治疗。

4治疗(4):本病不宜行刮宫,可先行静脉或肌注甲氨蝶呤治疗,待胚胎破坏死亡,HCG下降,超声示局部无血流后再行刮宫为宜,否则有可能导致不能控制的大出血,需行经腹子宫浆膜层切除妊娠灶修补子宫或子宫切除,如果妊囊较大,不宜用药,应住院行宫腔镜下取胎止血治疗,但在治疗中不除外胚囊生长迅速,致瘢痕破裂,所以需密切观察。

5鉴别诊断:

1)子宫颈峡部妊娠:孕囊和膀胱壁间肌性组织完整,阴道流血量多,难以控制,B超检

查可见妊娠囊位于宫颈管内,妊娠囊周围可见双环征而宫腔线完整。

2)子宫腔内妊娠流产至宫颈:宫腔内膜线回声不均匀,于宫颈管内可见妊娠囊,甚至可变形,患者有流血征象,但孕囊与膀胱壁间肌性组织为完整的

三结论

瘢痕妊娠是一种危险的异位妊娠,近年来我国由于剖腹产率增加,瘢痕妊娠率也有所提高,所以应予以重视,对于广大超声科医生来说更是任务艰巨,因其检查主要依赖于超声观察瘢痕妊娠灶大小,肌层厚度,血流,特别保守治疗后的随诊观察尤为重要,近年来阴道超声的应用更提高了对其检出率,现将瘢痕妊娠总结如下:

1)宫腔内无妊娠囊

2)宫颈管内无妊娠囊

3)妊娠囊或混合性包块位于子宫峡部前壁

4)膀胱和妊囊之间肌壁薄弱

5)瘢痕妊娠血HCG明显低于正常妊娠(5)

四提倡

我建议医务人员要抛弃急功心理,建议广大孕妇阴式分娩,降低剖宫产,减少或避免瘢痕妊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妇产科学第五版

[2]Emerson D S McCord ML .Clinician/s approach to ectopic pregnancy[J] Clin obstet Cynecol,1996,39(1):199-222.

[3]杨慧霞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20届北京际宫腔镜学术研讨会

[4]中华妇产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1例鼻骨骨折误诊病例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鼻骨,骨折,诊断,误诊,伪影

不伴位移性鼻骨骨折临床特点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与鼻骨骨缝、鼻骨孔等解剖学结构及运动性伪影一致。我院收治1例被误诊为不伴位移性鼻骨骨折病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 男性, 4 7岁, 2 0 1 5年1 1月2 8日因头面部外伤到我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查体:痛苦表情, 神清、语利, 头颅形态及大小正常, 眉毛无脱落, 眼睑无浮肿, 结膜无苍白, 眼球运动正常, 巩膜无黄染,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2.5 m m, 对光反射灵敏, 调节反射存在, 鼻部疼痛伴鼻塞、鼻骨未见塌陷或偏斜、外鼻肿胀、皮肤无破损、皮下少量淤血。行多排螺旋C T及三维重建检查, 采用1 6排螺旋C T机进行扫查, 扫描参数:电流8 0 m A、电压1 2 0 k V, 准直0.7 5 m m。从眼眶上缘向下平扫至上颌下缘, 扫描后, 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重建, 层距0.5 m m、层厚0.7 5m m, 传送重建数据至S e n s a t i o n 1 6工作站, 采用容积再现法三维重建 (V R T) 、多层面重组 (M P R) 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然后三维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检查示:左鼻骨骨折, 左侧上颌骨额突形态欠规则, 给予患者保守治疗。初诊C T片及三维图像, 见图1。1周后, 患者复查鼻部C T及三维重建示:鼻骨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再次阅患者受伤当日鼻骨C T扫描及三维重建片, 发现患者在第1次检查时有不明显轻微头部摆动, 三维重建及V R容积再现都显示左侧鼻骨的骨质连续性中断。复诊C T片及三维图像, 见图2。修正诊断:鼻骨未见明显骨折。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2.1.1 患者配合性差, 图像出现伪影

当患者配合不佳, 移动或生理运动可产生扫描物体并不存在, 而出现于C T图像上的假性阴影, 即运动性伪影[1]。此时, 若放射科医生阅片经验不足或查阅不够仔细, 常易造成误诊。本例初诊片骨质及软组织双边运动伪影不明显, 初诊放射科医师未鉴别出存在细微的运动伪影, C T及三维重建V R清晰可见除左侧鼻骨线状影外, 在双侧眼眶及颞骨近眶下水平亦可见横行低密度显影, 初诊为不伴移位鼻骨骨折, 导致误诊。

2.1.2 鼻骨解剖学特点

鼻骨为成对不规则骨板, 位于两侧上颌骨额突之间, 位于面部突出的浅表部位, 且后面借鼻骨嵴与筛骨板相接, 上缘与额骨鼻突相连形成鼻额缝, 下缘以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接形成游离端, 上部窄厚, 下部宽薄, 因此骨折多发生于下三分之一部分[2]。本病例导致误诊的伪影产生部位恰好为鼻骨骨折常发部位, 得出貌似合理的错误结论。鼻区结构复杂且骨板较薄, 外伤后容易骨折, 鼻部骨折占外伤后面部骨折的5 9.3%[3]。本例患者外伤入院, 鼻部可见肿胀、淤血, 考虑鼻骨骨折。此外, 鼻骨与其他骨之间骨性连接形成骨缝, 外伤时易出现缝分离错位。鼻骨上有小静脉穿行其中的鼻骨孔, 内面有纵行和斜行的筛前神经和血管压迹, 在图像上重叠形成现状透亮影, X线及C T易将其误诊为骨折。

2.2 防范误诊对策

2.2.1 避免运动伪影的产生

规范化放射科技师操作流程, 提高图像拍摄质量。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使患者了解拍摄时注意事项, 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对于不能很好配合诊治的患者可用C T床板上头颅固定带固定头部, 避免运动伪影的产生。

2.2.2 提高阅片能力

放射科医师熟练掌握解剖学结构, 增长阅片经验, 提高对鼻部正常细微结构鉴别诊断能力。鼻骨结构复杂且质薄、易发生骨折, 骨缝、鼻骨孔及鼻骨内面压迹等鼻区正常结构均可在影像图像上显示为形状不一的低密度显影, 混淆骨折的诊断[4]。鼻骨远侧游离端发育异常影像表现也与不伴移位鼻骨骨折的表现相同, 放射科医生应着重鉴别诊断。骨缝的宽度和形态各异, 横轴C T图像上表现为纵行或斜形线样低密度影、边缘光滑。鼻骨孔的透亮影较局限、不连续, 边缘硬化光滑。C T横轴图像空间局限易导致对骨折线的走形及骨折程度不准确, 采用多层面重组和三维图像重建两种方法, 结合观察骨折走行位置、形态、严重程度, 可以较准确的诊断不伴移位鼻骨骨折[5,6,7]。

2.2.3 建立健全随诊制度及报告审核制度

部分考虑鼻骨骨折的疑难病例可在随访复诊中明确诊断, 鼻骨骨折的漏诊或误诊会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影像学检查的诊断采取初诊和终审制度, 多名医生联合分析诊断。不伴移位鼻骨骨折属于轻微伤, 在人体损伤鉴定中涉及医疗纠纷和法医鉴定量刑的鼻部外伤等敏感问题[8]。医师应综合分析初诊和复诊影像学资料, 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陈红.C T成像质量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4) :197-198.

[2]王雪珍.普通X线和C T检查对鼻骨骨折诊断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8) :1097-1098.

[3]Bass C R, Yoganandan N.Skull and Facial Bone Injury Biomechanics[M]//Accidental Injury.Springer New York, 2015:203-220.

[4]仲纪刚, 王金勇, 牛志科.鼻骨微细骨折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 2008, 8 (18) :4330-4331.

[5]马春忠, 王维平.高分辨CT扫描在诊断鼻骨骨折中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放射学, 2009, 25 (8) :1120-1122.

[6]王西建, 马光臣.40例鼻骨骨折的CT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 2009, 17 (19) :830-831.

[7]叶冠峰, 黄银山, 任为端.28例鼻骨骨折的X线平片和CT联合诊断的影像学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1) :99-100.

12.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 篇十二

摘 要 目的:对102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统计学分析。方法:选取已有文献中记录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共1024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據进行处理。结果:本次研究的1026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6%,其中,治愈患者732例,提示目前已有的心肌梗死治疗方案疗效较好。结论:尽早实现再灌注,是挽救该病患者生命的关键。应在临床进一步开展研究分析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PTCA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患者由于长期严重地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临床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及呼吸困难的主要症状,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可见心肌损伤、缺血等一些列特征性改变。此外,还包括有一些非典型症状,如腹痛、牙痛、左上肢或左肩背疼痛等,甚至还可能在发病前没有疼痛。这些症状由于其所在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等不够典型,往往容易被病人忽略或是在临床上被误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造成误诊,延误治疗[2]。目前临床上主要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两大类,这两类患者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预后等方面都不完全相同。

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直接PTCA与补救PTCA)是目前临床上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对于其他一些患者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有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及β阻断剂治疗等。最后,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因而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人们对于该病的了解及基本急救知识的掌握,对于缩短患者就诊延误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现选取已有文献中记录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共1026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已有文献中记录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共1026例,所有患者均满足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648例,女378例;年龄36~82岁,平均61.4岁。其中,ST段抬高患者574例,非ST段抬高患者450例。全部1026例患者中,有83.8%的患者入院前出现心悸、焦躁、胸痛胸闷等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另有16.2%的患者则表现为急性腹痛、牙痛等非典型症状。

2.诊断标准: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应满足已下三条标准中至少两条:(1)已知有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检查表现动态演变;(3)患者行实验室检查,其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出现动态改变。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其ST段往往不会出现抬高,因而血清心肌标记物检测格外重要。

3.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对所有1026例患者均实施一般临床治疗: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并给予鼻导管吸氧,以减少心肌损害;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障给药通畅;针对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给予镇痛、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教育患者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防止排便用力引发的心率失调等;所有患者均辅以常规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调脂等治疗。

(2)具体治疗:724例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其中有68例患者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429例患者行PTCA治疗,其中包括184例溶栓治疗未再通的患者进行的补救性PTCA;另有57名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而采取了其他方法治疗。

4.疗效标准:本次研究将所有患者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阶段。治愈是指患者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好转是指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无效则是指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5.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具体治疗结果见表1。

2.讨论:由表1可以看出,本次研究的1026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6%,其中,治愈患者732例,提示目前已有的心肌梗死治疗方案疗效较好。且研究中发现,发病后及时溶栓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体会

有研究发现,能否尽早识别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对于该病的治疗极为关键。因此,急诊医生应具备充足的经验,在综合分析患者基础疾病及年龄的基础上,进行心肌酶学、肌钙蛋白检测以及连续18导联心电图监测等检查,从而快速准确的对该病进行诊断,减少误诊率,以保障患者能够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或行PTCA,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等,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堵塞,造成心肌缺血[3]。该病发生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打通血管,尽早再灌注,从而避免缺血造成的不可逆的心肌损伤扩大、维持新功能,是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溶栓治疗与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以打通血管进行再灌注,从而缓解病症。本次研究进一步阐明,尽早实现再灌注,是挽救该病患者生命并改善幸存者新功能的关键。应在临床进一步开展研究分析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勇,邹剑杰,张韬,邵波.合并急性左心衰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2).

[2]陶斯雪.腹痛型性心肌梗死10例误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

【1例直肠癌的病例分析】推荐阅读:

上一篇:志愿服务及调研报告下一篇:古诗四首练习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