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心得体会

2024-09-30

京剧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京剧心得体会 篇一

院长还介绍了京剧脸谱,让我明白了从脸谱的颜色可以分辨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受人爱戴还是遭人厌恶。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如“三国戏”里的关羽;黑色脸即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又象征威武有力、粗放豪爽,如“包公戏”里的包拯,“三国戏”里的张飞;白色脸体现的是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紫色脸表示严肃稳重,富有正义感;绿色脸表示勇猛,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银色脸表示神仙妖怪......色彩在京剧脸谱中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真是不听不知道,京剧真奇妙!

演出开始了,在一阵鼓乐声中,演员陆续登场,色泽缤纷的戏服,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台步让人身临其境般地进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亮相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带进了剧情......京剧的魅力令人沉醉。观看演出的整个过程,我如痴如梦,那优美的唱腔,有的高亢,有的纯净,有的跌宕起伏,有的婉转典雅,有的俏皮诙谐,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使我瞬间懂得了什么是“余音绕梁”。

演员们精彩的表演,院长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深深地记住了那天演出的四幕剧:《捉放曹》、《打虎归来》、《红楼二尤》、《大闹龙宫》。四大名著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让现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兴奋,就连坐在我身边的外国人,都一直神情专注,尽管他可能并不完全明白唱的是什么......

鼓乐声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下来,大幕也缓缓地落下,人们却依然沉浸在剧情中,品味着那动人心弦的故事……一阵寂静之后,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这就是独具魅力的京剧,这就是动人心弦的京剧,这就是雍容华美的京剧,这就是中华经典——京剧!

现在,京剧已经成了我的精神家园,课余空闲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有时还会拿起笔画一画京剧脸谱。唱京剧,画脸谱,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情趣。

2.京剧心得体会 篇二

喉位选择是京剧与美声最显著的区别。京剧采用高喉位,美声运用低喉位。因此在分别欣赏京剧与美声时,会聆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京剧的唱腔给人以相对松弛、自然、亲切、通俗之感;美声则相对产生固定、僵硬、距离、高雅的听觉感受。这种效果的生发是由于京剧唱腔以日常说话状态为基础,而美声的歌唱是以类似朗诵的状态进行。正是这一细小的区别,导致了两个乐系在音色追求、咬字规范、训练方式乃至整个表演体系上的相异。

在咬字与腔体的侧重上,京剧力求吐字清晰,讲究"依字行腔"、"舍腔求字"。美声则相反以"舍字求腔"为理念,注重腔体共鸣的充分发挥、元音的完满归韵以及在腔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母音间转换等。因而京剧演唱时的腔体较之于美声要小,声音显得相对单薄、集中与"靠前"。美声则通常给人以恢弘、饱满、"靠后"之感。

京剧与美声同属科学的唱法,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完整的表演体系、广大的音乐受众,以及各自独特的优势与侧重方向。京剧在当今虽面临着市场份额急剧减少、大众文化强势侵蚀、外来文明猛烈冲击以及老一代懂戏群体不断消亡,年青一代漠视戏曲的严峻挑战与忧患境地。但其众多经典唱段中高音的轻松表现,不得不引发我们当代人对于京剧唱腔之科学、优越的深思,以及其他乐种对京剧进行借鉴等可能性方面的研究。因此京剧对美声的借鉴是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一、气息运用:

这一点最为神奇。从京剧与美声演员的体形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京剧演员体形精干偏瘦,而此种现象在美声演员中实属凤毛麟角,通常以偏胖者居多。京剧演员以偏瘦的身板,不仅能在剧中自如的演唱高音,一口气完成数个乐句的演唱,而且能将极富京剧特色的衬词、拖腔展现得酣畅淋漓、圆滑婉转。这无不见证了京剧表演者在气息效率、效能以及流畅性运用方面达到的高深境界和深厚功底。同时也解决了一个在美声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认识误区——美声初学者通常习惯性的认为,气息吸得越饱满、越充足越好,就越能给予发声以支持,越能获得宽宏的音量。从京剧气息运用的启示中我们可以推断,气息并非以多取胜,而是以气息运用的效率、效能高低以及流动性强弱作为追求目标。然而将京剧对于气息运用的优势借鉴到美声演唱中,既能够使我们富有余力的完成一个乐句的演唱,增强母音间转换的流畅性,又能使气息灵动而不至于僵硬。有效的解决了在美声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气无力"、"有气无声"的错误演唱方式。

二、演唱状态:

在品戏过程中可以发现京剧演员的演唱状态相当松弛,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剧中演员所演唱的高音通常会给我们以此音并不高的假象。但在观看歌剧或是美声声乐比赛过程中,我发现美声演唱者在唱到较高音或嗨C时,往往状态并不松弛,甚至给人以很累、很紧、乃将至极限之感。然而这些高音,甚至更高音在京剧中是多如牛毛、层出不穷。这就是京剧以说话状态为基础进行演唱的好处,将说话时的松弛状态融入到演唱中,充分避免了发声部位的僵紧,使表演像是在"说话"中进行与完成。追求厚的、大的、亮的音色,是美声初学者又一普遍的认识误区,从而养成了挤压喉头、兜下巴、上身僵硬等不良歌唱习惯。对于京剧演唱中自然、松弛状态的借鉴,能有效缓解美声演唱者喉部、颈部、口腔等发声器官所承受的不必要的压力,使歌唱更加轻松、持久。

三、声音训练:

京剧旦角唱腔通常小而细、高而亮,与美声演唱宏大而饱满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结果完全是由两个乐系在腔体、共鸣运用上的侧重不同所致。在这一点上,我并非要改变美声对于腔体、共鸣运用的传统,而是觉得京剧旦角唱腔与美声练声中的弱音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声初学者演唱声音的位置通常较低、音量不平稳、声音追求感官上的过瘾,然而在歌唱中往往给人以"喊歌"之感。这样的声音既缺乏质感、规范,又严重损伤声带、影响正确歌唱机理的建立。感受京剧旦角轻声、高位置的演唱状态,有利于美声中的弱音训练,能有效的拓宽歌者的音域,使其更容易获得高位置,更好掌控音量的平稳和气息的支撑;有利于树立歌者正确的歌唱意识与歌唱机理,尤其是声带工作机理,能有效的缓解声带压力,提高调节声带状态的能力,使演唱者可以更清晰的感受气息与声带、声音与腔体之间互动的关系,最终实现各声区演唱时声带工作始终平稳和自然的振动。

3.学习京剧欣赏的心得 篇三

京剧欣赏

学习《京剧欣赏》的心得体会

成生姓名级 绩 计算机一班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2011年12月10日

学习《京剧欣赏》的心得体会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

京剧虽是著名的剧种,但我们身居江南水乡的孩子,对京剧是相当陌生的,既没有听觉上的感受,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更谈不上理性认识。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大家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学习京剧是很重要的。

在本学期选修京剧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京剧最直接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选段。犹记得当时老一辈人对京剧狂热追捧,随便一人都能哼唱两句,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京剧则犹如外星语言,艰涩难懂不说,曲调还一成不变,真是听之无味,无聊之极。

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通过这次选修课,我对京剧欣赏有了崭新的认识。

京剧即为“剧”的一种,便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徐策跑城”“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次在课堂上欣赏精彩片段之前老师都会事先讲解故事背景,以便于我们理解京剧唱段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需要表达的感情。京剧的故事性也为它提供了很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各个年龄段票友的喜爱。

一部“剧”少不了演员,正所谓“官有七品,教有九流”,京剧行当也有明确的划分,在“生、旦、净、丑”四大行之下又有着细致的分支。每一种行当的个性特点和身份都是相对明确而具体的,女性角色是“旦”,性格特异的男人是“净”,性格平庸的老生小生属于“生”,而负责创造喜剧效果的便是“丑”。独角唱不出好戏,京剧的四个行当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在丰富角色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华丽多变的舞台效果。

说到行当就不得不提京剧的服装和脸谱。虽然现代服装的流行元素千变万化,却是越来越不靠谱,而京剧的服装该大气时便大气,该寒酸时就寒酸,“蟒、靠、褶、帔、衣”,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绝对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形象。再搭配上华丽的纹饰与图案,比如文臣用的仙鹤、孔雀,武将用的麒麟虎豹、富人用的飞鸟花卉,以及细致的做工与面料,每一件衣服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而脸谱就更不用说了,六分脸、花脸、英雄脸、神仙脸,光是京剧舞台上那一张张奇异的脸就足以让我们感叹老祖宗的智慧与想象力。像京剧这样细致得恨不得武装到牙齿的艺术表演形式,无怪乎能在历史的浪潮下历久弥新。

说到名家名段,那就得说说京剧的流派了。若细分起来,京剧的流派足有十几甚至几十种,梅、程、余、杨不一而足,每个流派又各有千秋,组成了京剧艺术的大观园。而各流派又有着自己的代表人物和继承人,比如谭鑫培、盖叫天、叶盛兰等等,要是放到现在那可都是大艺术家,他们不仅传承了精髓,更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很多人选择去酒吧“欣赏”其实他完全不会欣赏的摇滚乐,很多人选择追捧朋克、歌特,却学了个不伦不类,反而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却被丢弃、遗忘。欣赏京剧,欣赏京剧的美,是一种气质的陶冶和培养,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熏陶,京剧从各方各面教导着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生活,它推崇着一种积极乐观又豁达平和生活态度,宣扬着人性的真、善和美。

4.走进京剧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2、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

教学难点:京剧行当的辨认。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一段戏曲片段,让学生回答剧种名称(学生答:京剧)。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京剧。

3、播放投影,引出课题:《走近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

我国的戏剧非常丰富,不同的剧种有几百种之多。京剧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很多人都称之为“国剧”。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有关京剧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京剧的形成、京剧行当的划分和京剧的表演形式。

1、京剧的形成: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一位官员邀请了安徽地区很受群众喜爱的徽戏班子进京演出,不想在北京一炮打响,轰动了戏剧舞台。后来,徽班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经过努力,把徽调、汉调衍化为京调,逐步形成现在的京剧。

2、京剧行当的划分:

行当,是根据戏曲中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而划分的人物类型。京剧形成后,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虽然称作“五大行”,但因为扮演中年男子的“末”行,早已归入“生”行之中了,所以实际现今已成为“生、旦、净、丑”四行。京剧行当的划分,是随着京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1)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生行:

在京剧中扮演男性人物的,称为“生”。“生”,常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所以,京剧行当以“生”为首。“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

老生,就是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小生,就是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男性人物,如《长坂坡》中的赵云。

(通过观看投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老生、小生、武生的印象。)

(2)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旦行:

旦行均为女性人物,一般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青衣,是指扮演家境贫寒或身受不幸遭遇的青年妇女,如《玉堂春》中的苏三;

花旦,是指扮演天真活泼、直率爽朗或放荡泼辣的青年妇女,如《柜中缘》中的刘玉莲;

武旦,是指以武功为主的女性人物,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

老旦,是指扮演老年妇女,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

(通过观看投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的印象。)

(3)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净行:

净,俗称“花脸”。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按年龄来说,长者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幼者有十来岁的少儿;按身份地位来说,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庶民屠夫。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这种面部化妆,称作“勾脸”。脸谱不仅仅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对人物褒贬的手段。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净,分为文净和武净。一般有黑脸、老脸、奸白脸、架子花脸等。

黑脸,由于包拯是刚直不阿、秉公办案、执法如山的典范,而在京剧中包拯勾画的是黑脸,因此以包公为代表的黑脸,表示性格刚直、铁面无私的人物。

老脸,主要扮演男性老年人,勾画红、蓝、紫、粉、黄等颜色,在脑门上又画出一块与脸膛前不同的色彩。如《华容道》中的关公,勾画的是红脸。

奸白脸,是扮演阴险、凶残、狡诈之徒,都是老奸巨猾的反面人物。奸白脸勾半截脸,在白脸的眉间及眼角处,勾画几道黑纹,以突出其老而奸的特征。奸白脸都挂或黑、或白的髯口,以示其老。

架子花脸,扮演的人物性格除刚强、勇猛、鲁莽之外,还有纯真、诙谐之气。如张飞、李逵。还要突出乐观、幽默与风趣。因此,舞蹈性强、做工繁重是架子花脸表演特点之一。另外,架子花脸在愤怒时会发出“哇呀呀”有气势的吼叫,这也是架子花脸特有的表演方式。

(通过观看投影让学生分清净行的各种类型)

(4)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丑行:

丑行,扮演以滑稽而伴有杂耍性表演的人物。丑和净一样要勾脸,但净要勾画全脸,勾大花脸,而丑只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为“小花脸”,丑又与净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称“三花脸”。丑角脸谱简单,只勾画豆腐块、蝙蝠、枣核等图形。

丑行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角色上亦有文武之分。有的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人物。(播放投影,让学生欣赏《时迁偷鸡》中时迁表演的一段绝活)

丑行扮演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扮演女性的丑角,有彩旦与丑婆之分。彩旦与丑婆的区别仅在于年龄的大小。

这部分是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看辨认人物行当及角色,加深学生对人物行当划分的理解,初步解决本课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京剧人物行当划分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京剧表演形式:

京剧表演形式分唱、念、做、打。唱:唱腔。念:念白。做:表演动作。打:武打。

(1)唱:京剧是歌舞剧,歌唱占主要地位。京剧的唱,就是把生活中的语言加以凝炼和艺术化,并以音乐的唱腔来加强气氛,成为一种舞台语言。

京剧唱腔分为西皮、二黄两大类。西皮,曲调高亢刚劲、活泼明快;二黄,曲调沉着稳重、凝炼严肃。(欣赏京剧《玉堂春》选段《苏三起解》)

(2)念:京剧表演时,只说不唱称作“念”,念又叫“念白”或“白”。俗称“唱重四两,白重千斤”。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念白按音韵划分,可分为韵白与京白两种。

韵白的四声调值有一定的规律,形成一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语调,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性。

京白是一种以不含土音的北京方言为标准的念白。突出了北京方言的京腔京味,并加强了它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欣赏京剧《玉堂春》中崇公道的一段念白)

(3)做:就是京剧中的表演。它不同于话剧等其它艺术形式的表演,京剧的表演动作,是富有节奏感、艺术性的舞蹈化动作,人们常说京剧的表演“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就是说京剧的所有念白都具有音乐性,所有的动作都具有舞蹈性。京剧表演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和动作。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京剧表演讲究以虚代实,是一种虚拟的表演方式。(欣赏京剧《柜中缘》中刘玉莲的一段表演)

(4)打:指的是武功,在舞台上,打是一种表演厮杀、打斗的艺术形式,俗称“武打”,武打是京剧特有的艺术特色。

京剧的里的武打场面是丰富多彩的,它根据剧目、剧情的特定环境以及人物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武打动作。京剧的打,不是武术表演,也不是杂技,而是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京剧就是巧妙地把人物放置在矛盾、冲突的顶峰----武打的情节中,表现各自不同的人物性格。(欣赏京剧《华容道》中的一段打斗场面)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分别了解“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并凭借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音乐教学的信息量,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三、复习巩固:

1、欣赏京剧片段,让学生辨认所出现的戏剧人物行当及表演形式。通过直观感知,加深学生对人物行当及唱、念、做、打表演形式的理解,达到知识迁移,加深理解本课重点、难点。

2、跟唱京剧名段《苏三起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5.京剧脸谱介绍 篇五

程咬金:(589-665)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公。他曾经为了生活,被迫劫道,后与十八条好汉聚义瓦岗寨,反抗暴隋。影视小说中描写的程咬金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国号大魔,年号大德,所以被后世称为“混世魔王”。

单雄信:(581-621)隋末加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钉枣阳槊,胯下闪电乌龙驹。人称“赤发灵官”,勇冠三军,武艺出众,深孚众望,性格倔强,不屈不挠,慷慨赴难,是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

典韦:三国时期曹操手下大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人,提着仇人首级经过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因可单手举起欲坠的旗杆,被曹操称之为“古之恶来”。后为保护主公曹操而独当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黄盖:三国时期江东吴国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赤壁之战”中与周瑜合力上演“苦肉计”立下大功。被后人广为传颂

姜维:(202-264),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是智勇双全的代表人物。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一直,继续北伐曹魏,终因蜀汉国力弱小,回天乏术。

荆轲: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刺客。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游历到燕国时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始皇,在秦朝议政大殿内“图穷匕见”,不幸失败被杀。

6.京剧心得体会 篇六

2008年教育部确立了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为“京剧进课堂”的试点, 明确表示“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意识。京剧进课堂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审美水平, 更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引领青少年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 以及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 目前初中生对京剧的认识使他们认为京剧欣赏只是和老年人有关, 对于京剧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唱腔的拖沓冗长、音色的尖锐明亮中。他们需要的是贴近自己生活的艺术形式, 如, 流行的、动漫的等, 更多接受的是时尚文化、稍纵即逝的新鲜事物。京剧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国粹京剧, 兴趣激发是京剧欣赏教学的重要途径, 但是, 京剧教学涉及面很广, 要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其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京剧的魅力呢?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传统的京剧教学大多只是从音乐入手, 不管学生喜好与否, “灌输”下去再说, 兴趣的激发也是教师想当然地进行, 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自身兴趣发展入手, 应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因此, 我在寻找京剧欣赏教学突破点的时候发现, 京剧的念白颇有韵味, 极为讲究, 而且念白节奏较为紧凑, 能让初识京剧的初中生瞬间被牢牢地吸引住。

一、京剧念白的基本概念

俗话说:“千斤念白四两唱。”虽说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但是之所以这样说, 我想无外乎就是强调念白的重要性。京剧的念白主要有京白和韵白两种形式, 京白注重生活气息, 语言比较活泼、自然, 主要用来表现普通老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像酒保、 解差、士兵、丫环, 从行当来分, 主要是小丑、花旦、彩旦等。韵白是中国戏曲舞台上一种规范的戏剧语言, 使用的是中州韵和湖广音, 比京白更富于韵律美, 听起来慢条斯理, 有腔有调, 讲究起承转合, 抑扬顿挫, 适合表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 或是文质彬彬的知识阶层, 像夫人、小姐、老爷、当官的、做皇帝的……从行当来分, 主要是青衣、老旦、老生、小生、铜锤花脸。荀慧生还发明了一种在京白与韵白之间的念白———谐白, 介于京白与韵白之间, 还带一些怯味儿, 用的是京白的语气, 韵白的旋律, 再夹杂几个京字儿。这种念白的奥妙就是给传统的韵白注入生活的气息, 使其感染力更为突出, 也更贴近观众。比如, 《红娘》的念白之所以动人, 显得嗲声嗲气, 就是因为这种念白比韵白活泛, 比京白亲切。

二、京剧念白的教学意义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外部动机, 教师应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 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同时为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创设适当的环境。 学生在进行京剧欣赏课程之前并不是一点儿都没有接触过, 而正是由于感受过京剧的唱腔、表演形式, 才逐渐减少了对京剧的欣赏动力, 往往在欣赏京剧时, 对京剧的唱腔是最直接的反应, 而京剧的唱腔也是整个京剧欣赏过程中学生最难“消化”和接受的。正如案例中描述的, 学生一听京剧就把原来留在大脑中“咿呀缠绵”的记忆首先反应了出来, 在这样的学习反应下, 学生当然会从内心 “讨厌”欣赏京剧, 如此一来, 怎么能够激发他们对京剧更深层次的了解呢?而京剧的念白恰巧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而产生的律动感, 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后的念白, 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 在配合演员的表情、身段后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了。

余叔岩先生说:“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念。”因此, 不管什么念白, 都不可能跟平时生活中的讲话一样, 它是富于旋律感、节奏感, 富于音乐性的。过去的戏曲家认为戏曲是“歌舞演故事”, 现在的戏曲家说戏曲是“以故事演歌舞”, 不管怎么说, 京剧是无声不歌, 念白和唱腔一样, 都属于歌唱艺术的范畴。正因为如此, 京剧“念白”教学中其实是穿插了许多丰富的京剧欣赏内容, 在欣赏京剧“念白” 的同时, 相关的京剧要素便已经一一呈现了。念白之所以说是一门艺术, 不只是由于其音乐性和技巧性, 更关键的在于它是一个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

三、京剧念白的教学实践

1.参与学习念白, 积极体验实践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 学生因为不喜欢聆听京剧, 从而对京剧学习有一种逆反心理, 认为自己肯定是不可能听得明白或者会喜欢京剧的, 他们经常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否定京剧欣赏的能力。因此, 我首先选用了《武松》中的武松和潘金莲的对话, 这段对话, 简单明了, 人物清晰。出示对话内容, 请学生自行设计京剧中的说话 (念白) :

武松:哥哥, 哥哥!

潘金莲:兄弟, 你哥哥出去做买卖去了, 叫你等他一会儿。

武松:哦, 等他一等!

潘金莲:是啊!

听教师念白, 思考和刚才学生自己的设计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对京白和韵白的了解。最后请学生模仿两个角色的念白, 认真听辨京白和韵白的区别, 引导学生对京剧念白欣赏。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 拉近学生与国粹的距离,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获得了真实的京剧念白的审美感受。

2.欣赏丑角念白, 提升学习兴趣

在初次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和节奏后, 学生对京剧念白的学习要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京剧中常说无“丑”不成戏, 而丑角又是以搞笑、滑稽、夸张等形象出现, 丑角塑造的人物也非常广泛, 多于生、旦、净,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平民百姓, 瘸聋瞎哑、男女老少、 善恶忠奸都可以演, 表演手段丰富活泼, 言语诙谐, 其滑稽调笑在戏中有点睛之妙, 很讨学生的喜欢。而丑角一般不重唱, 多以念白和做工为主, 丑角的欣赏既能激发学生的京剧欣赏兴趣, 更能进一步感受京剧中念白的“美”, 如, 《法门寺》《打城隍》等片段, 经典的念白能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京剧“念白”的无穷魅力, 而在《打城隍》片段中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京剧“念白”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对京剧的做功有了一次认识。

一个人对音乐是否产生直接兴趣, 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1) 这种音乐必须和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这段旋律音乐与审美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什么联系, 不能理解它们, 就不一定会产生直接兴趣。 (2) 这种音乐必须能使人获得新的知识, 获得某种启示或者补充。什么样的音乐能符合这两个条件呢?是“亦旧亦新的音乐”。其旧的一面乐于被审美习惯所容纳, 新的一面能激起审美探究心理, 从而诱发音乐审美兴趣。在欣赏丑角念白时, 学生其实在不经意间已经对角色行当进行了初步了解。

3.运用念白教学, 促进京剧欣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念白” 教学入手, 正是希望学生从不知到好之, 从好之到乐知。京剧“念白”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 拉近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京剧博大精深的内涵。 面对没有太多京剧学习经验的普通中学生, 在教学伊始就应注重采用各种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手段。

学生对京剧的认同感偏低,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还是因为看得少、听得少、了解得少, 因此, 在音乐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先乐于去了解京剧, 提升京剧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京剧欣赏剧目和片段, 尽可能多地创设京剧欣赏的机会, 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京剧。为此, 我在课堂上精选京剧《拾玉镯》《苏三起解》《野猪林》等经典剧目念白选段, 通过欣赏、分析、判断、模仿、合作、创编来感受京剧念白中京白和韵白的区别。同时, 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既拉近学生与国粹的距离, 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获得了真实的京剧念白的审美感受。同时, 在这些片段中, 要求学生初步判断人物的造型、服装、性格特征。如, 《拾玉镯》中的孙玉姣与《苏三起解》中的苏三, 《野猪林》中的林冲和《四进士》中宋士杰的不同形象的出现, 让学生有了再一次了解京剧角色行当的愿望, 对以后的京剧欣赏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就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认识倾向, 审美的兴趣就是把美的需要作为动机, 逐渐形成主观愿望。”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 我们就有了再次探究的愿望。京剧“念白”教学正是让学生在不积极的状态中找到了欣赏点, 使他们有兴趣再次去了解、体验, 让京剧欣赏不再成为排斥对象。愿我们的京剧教学不再成为初中生被动学习的内容, 让 “国粹———京剧”不再遥远!

摘要:京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 堪称中国“国粹”, 京剧的剧目也极为丰富, 有《穆桂英挂帅》《沙家浜》《西厢记》等等。而如今对21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来讲, 这样的认识在逐渐淡化。在我校的前期调查中发现, 主动收看、收听京剧极为个别。如何通过课堂有效教学, 提升学生对京剧欣赏的兴趣与喜爱呢?尝试以“京剧念白”的课堂教学为兴趣激发, 促动学生走近京剧。

关键词:京剧,京剧念白,丑角,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8.

7.京剧脸谱教案 篇七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脸谱一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的图案美及其具有的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

面的基础知识,并学习按步骤进行创作或临摹。

3、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

课业类型:表现课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画对称或不对称式的脸谱图案,线条和谐流畅。

三、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美术书、脸谱、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精神集中,检查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查阅情况,开始上课。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对现在的流行歌曲一点也不陌生,随便一首歌曲每个同学都能哼唱几句,但是要同学们唱上几句京剧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那么谈到京剧,同学们都知道它是三大国粹之一。是我国民艺术的一只奇葩。它曲调优美、唱腔迷人,不但中国人喜欢,连许多外国人都远道而来学习京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京剧的一些知识~~~~京剧脸谱。

(三)讲授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首MTV歌曲,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要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歌曲中有老师课前给你们布置的自主学习材料的答案,看谁做的最好。

歌曲欣赏完了关于脸谱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同学们把你们刚才发现的问题和你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吧!你们提出的问题,一会儿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会有答案。

2、信息反馈:(1)、什么是脸谱:(生答)脸谱是我国戏曲中特有的化妆艺术。它要把五色的油彩往脸上擦,所以叫脸谱。怎么擦呢?脸谱勾成就形成了装饰性很强的图案,所以我们在美术课上学习它。

(2)、脸谱的历史和由来:(课件)我国的戏曲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民间风俗活动中的面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后逐渐进入舞台,尤其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趋完善.(3)、行当和意义:(课件)

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基本行当。

丑: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白。

净:花脸,表现气质豪迈粗犷的形象。

旦:女角色的统称,分为花旦、老旦、武旦等。

生:丑、净以外的男角色,分小生、老生、武生等。

意义:画脸谱很有意义,可以使观众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看到脸谱就知道人物的内心世界。

(4)、谱式和色彩:(课件)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脸谱。

什么颜色的脸?是否对称?哪儿的纹理最漂亮?怎么画的?

A谱式:(课件)大家看到,一张张脸谱各具特色,绝不雷同。那它的勾画是不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呢?勾画脸谱要有一定的格式和画法,我们称之为谱式。,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我们学习其中的六种: 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

B色彩:(课件)京剧脸谱中色彩也很有讲究,红、紫、白、黑、蓝、金、银等色,能寓意人物的性格品质。使观众对戏中人物的忠、奸、善、恶,一目了然。

红脸: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和性格。

黑脸:代表忠诚、耿直

蓝脸:代表刚强、勇猛

紫脸:代表智勇、刚强

金银脸:代表神、佛、鬼、怪

白(水白):代表奸诈、狠毒、阴险

黄脸:代表残暴,枭勇的作物及性格.(四)设计绘制脸谱: 如何设计绘制脸谱呢?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绘制脸谱就会很容易: 第一、画圆或椭圆,确定脸谱的谱式和主色彩;第二、画五官:注意位置、比例。(教师黑板演示)第三、装饰:在那儿装饰?怎样装饰?第四、上色:对称(歪脸除外)

五、小结:

8.《京剧常识及欣赏》 篇八

侯雪媚

本文获《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案设计大赛》一等奖

一、教学背景

面对21世纪的国际教育挑战,音乐教育教学的全新方式,是每个音乐教师认真探索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课枯燥无味是最

无法容忍的,因此,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所有的孩子都喜爱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

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达尔克罗兹的教育宗旨是“体验音乐,体验情感。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强加于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与自信心,培养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是本教案设计的理论基础,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则从一点入手,以谈话与游戏方式导入,螺旋上升拓宽知识面,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尽可能的使音乐属于每个学生,同时注意愉快教学,做到善教乐学,注意控制各个教学因素,如:内容方法、师生关系。使学生以愉快轻松、饱满的情绪进行学习。1. 以情景教学为纽带诱趣; 2. 在交流讨论中激趣; 3.在参与体验中争趣。

二、思考问题

1.对于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粹”——只知其名而不愿闻其声,仿佛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

远,由于节奏缓慢等特点,不能很快被学生所接受。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2.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如何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

三、教学方法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结合; 2.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参与体验;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获取新知识。

四、教学阶段

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展开——参与体验;

3. 深入——师生深层次交流,充分展开;

4.拓展——通过讨论、表演、评价、总结来深化情感体验。

五、教学目的1.通过本节著名京剧选段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2.通过听、说、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记忆音乐的能力,并进一步深入了解有关京剧的基础知识。

六、教学重、难点

1.京剧音乐的基本常识的掌握;

2.学习“锣鼓经”在师生合作中的渗透。

七、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们从感观上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进入一个充满京剧味的音乐教室,以四幅京剧脸谱(蓝、红、白、黑)把教室分成四个小组并投影四幅不同行当的剧照(生、旦、净、丑)让学生们眼前一亮,被这些五色的油彩,鲜艳的服装,华丽丰富的配饰深深吸引,同时播放一首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的通俗歌曲《京歌》,旋律琅琅上口,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还有一丝幽默,学生很喜欢,并跟着哼唱。在这课前两分钟,学生通过唱、看、听,对京剧就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这对于本堂课的进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组织教学。

2.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今天老师穿的衣服(京剧脸谱的图案),还有教室的布置,猜一猜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生:京剧。

师:在这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一切都是流行的、现代的。看的是韩剧、日剧,听的是MP3,玩的是电脑,吃的是麦当劳、洋快餐,唱的是流行曲,穿的是牛仔西服,崇拜的是天王巨星,这些对于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当我们提起中国的戏曲文化,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歌剧”好像非常陌生,更谈不上了解,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希腊的悲剧与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被称为“世界三大戏曲文化”,其中京剧不仅被炎黄子孙称之为“国粹”,同时也被更多外国人所崇拜,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京剧的殿堂,一同感受世界艺术宝库中这颗璀璨明珠。

『多媒体』京剧常识及欣赏 4. 讲授新课:

(1)师:在上堂课我留给大家一个任务,让大家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收集有关京剧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分成四个小组,相互提问回答,来一个京剧常识大比拼,看哪个小组了解的更多,好吗?

生(非常活跃):好!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下子就占领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气氛非常的轻松活跃,各个小组马上派出代表,其他同学争先恐后的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提问迅速展开:

你们知道京剧始于什么朝代吗?“四大名旦”是哪几位?“四大行当”是哪些?京剧中的程式如何?有哪“四大徽班”?京剧的发源地在哪?什么叫做“西皮”?„„我望着学生你一问我一答的场面,颇有一个辩论会的架势,当大家都不分上下时,红队的一名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可以有才艺表演吗?”我非常惊喜:“当然!”这名学生站到中间,表演了一段《苏三起解》,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同时我感受到真的不可以低估他们的能力,只要善于发现,为之创造机会,他们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或许会让你意想不到,就像现在!

(2)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看来大家在课余时间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么激烈的比拼过后让我们轻松一下,来欣赏一段《霸王别姬}中的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多媒体图片剧照及歌词

A、师简介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是《霸王别姬》中虞姬的一个唱段,表现了项羽被围垓下,又闻四面楚歌,非常忧郁,虞姬为项羽解愁,劝酒舞剑,直到项羽睡稳,而自己独自愁苦的心情。

B、师:大家知道这一韵味纯正的唱腔是谁唱的吗?

生:梅兰芳。

[多媒体』梅兰芳的生活照和舞台剧照。

师:大家了解梅兰芳吗?

生:他是男的,却扮演的是女性角色。

生:是唱旦角。

生:他很小就开始学戏„„

师:(介绍梅兰芳)在我国戏曲里女性通称旦角。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以扮演女性角色而闻名,被誉为“四大名旦”。

C、人物的划分

师:人物的划分除了旦角还有哪些呢?

生:老生。

生:丑角

师:那有谁知道这些人物类型是如何划分的呢?

生:按性别、年龄。

师:对!他是与歌舞表演的规范性、虚拟性相适应的,人物的装扮是以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划分的。在各个行当中,唱、念、做、打,服饰装扮以及音乐伴奏,场记调度都有丰富的程式。

『多媒体』生、旦、净、丑的剧照

师:“生”为男性人物,分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为女性人物,可分青衣、花旦、正旦、刀马旦、老旦等。

“净”为威武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可分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等。

“丑”为反派、滑稽人物,分文丑、武丑等。

『多媒体』四大行当的剧照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的介绍,来看看他们各属哪一个行当。学生踊跃回答,而且知识点掌握得很准确。

D、欣赏《三岔口》选段①简介《三岔口》的片断;②师:请同学们注意一下伴奏部分中突出的有哪些乐器?③欣赏过程中,老师做出几种演奏打击乐的动作,帮助学生们联想。④请同学们回答;

『多媒体』展出武场的打击乐器图片

⑤介绍武场以及作用,它是用于配合身段表演,表现人物思想情绪,烘托气氛的,像在《三岔口》这一段武打中,其打击乐配合演员的表演,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任堂惠与刘利华两位英雄在灯光通明的舞台上表演“摸黑对打”的刺激场面,一连串惊险滑稽的动作不断地引发出学生的紧张的悬念和轻松的笑声。同学们很喜欢这段武打戏,看得聚精会神,被激烈的锣鼓点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默契的配合所折服,不时发出感叹声。有的同学说从来没有想到京剧竟然这样好看,如此精彩。大家的兴趣高涨,趁着这股劲,我又安排了两段锣鼓经让学生体会实践一番,同学们兴致勃勃,教室里充满了学习京剧锣鼓经的热情。

『多媒体』锣鼓经两条。

同学们边念边联想,它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4

0 台

| 匡

七 | 匡

| 匡

台七

台 | „„

2/4 匡

另台 | 七台

乙台

| 匡

另台 | 七台

乙台 | „„

在这里我是分小组进行的,首先让大家一起念,感觉一下,再分别请四个小组的同学谈各自联想的人物。有的说,感觉像店小二;有的说是一个将士在考虑问题时踱步的样子;有的说是在花前月下一个小姐手拿扇子在赏月,„„接着我选出几个代表让他们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一起打锣鼓点,大家都很投入,特别是有个男学生扮演小姐的角色,博得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大家笑得很开心,气氛达到高潮。

⑥京剧中除了很有特色的武场,它的文场也很有韵味。文场的乐器有哪些呢?指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提示,让他们自己说出文场的四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

『多媒体』文场乐器图片

E、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①时代在发展,京剧不断改革,解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便出现了现代京剧。

②介绍剧情: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成的,是描写1946年冬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在东北某山区与土匪进行激烈斗争,最后全歼土匪的英勇事迹。

③欣赏《迎来春色换人间》录音唱段。

④请同学谈听后感以及音乐形象的刻画。

生:“乐队气势磅礴,加上急切有力的节奏,仿佛杨子荣骑马奔驰在林海雪原上。”

生:“中间有一段用圆号独奏的间奏,把杨子荣的飒爽英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还有‘扑上前’这三个字一字一顿,斩钉截铁,很有英雄的气概。”

生:“‘迎来春色换人间’,在明亮悠扬的笛声中,加以小提琴颤音的衬托,明朗清新的旋律,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

⑤教师加以补充,说明音乐让人心潮澎湃,想到风雨交加,杨子荣骑马奔驰在林海雪原上,音乐有缓有急,有松有弛,这些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板式。

『多媒体』板、眼

⑥请同学们看谱,找出这段唱腔,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板式?

⑦不同的板式不同的情绪,加入更具交响性和气势磅礴的西洋管弦乐队以及嘹亮、高亢、激昂的唱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这一唱段,加深声同学们的印象。

F、观看《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录像,先让学生联想再看录像,对比一下学生会更加深刻,并鼓励同学们唱出来。

G、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模仿表演,要求:根据歌词大意和歌曲情绪做即兴表演。

评比:看谁表演得好(看神态,听京韵,辨节奏)。

学生展开评议——评价、赏析。

八、课堂小结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美妙绝伦。通过这一堂课的共同学习,给予大家的是一种熏陶和指引,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们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

九、教学后记

音乐课的教学原则有很多,但一节课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原则都用上,即使用上也是有主次、有轻重的。《京剧常识及欣赏》这一课对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京剧,了解京剧的兴趣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把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观念转变过来,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提倡和追求一种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特别是高中生,完全可以引导他们运用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展开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在此,教师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试着以“合作伙伴”角色和学生一起活动,还要善于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宽松、融洽、民主、平等的人际环境,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和体验音乐艺术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从自已有兴趣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看成是愉快的事情。

9.京剧与“大众” 篇九

再说“大众”。在我国古代,早有“大众”一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简编》上的释义,大众可以指对夫役、军卒等,如《吕氏春秋·季夏》:“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亦泛指民众、群众,如《东观汉记·铫期传》:“大众披辟。”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大众文化”中的“大众”含义最为相近。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从佛教中抽取“大众”一词(佛教中的“大众”含义亦是从中国传入的,指的是僧徒信众),掺入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商业含义,如mass、popular,兜了一个圈,“大众”这个词以新的面目再度传回中国,此后几十年,中国也慢慢走进了现代“大众社会”。而京剧的最兴盛时期,正跨越了两个“大众”含义的相接。

查看“中国京剧戏曲考”网站中的“梨园百年琐记”年表,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至今,218年中,1828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起点,这一年楚班与徽班合作,皮黄戏也就是京剧形成。而与京剧相关事件的统计数字,在1900年—1979年和1979年—2008年这两个阶段,最密集且持续呈现上升趋势。这两个阶段,亦是我国国内环境发生巨变的两个时期。观察京剧与“大众”关系,可以发现二者由紧密相联到错位疏离的状态变化。

1900年以前:“花雅之争”中生发的本土大众艺术

徽班进京后到光绪年间京剧被引入大内戏台之前,京剧还在慢慢成形和逐渐完善之中,并未得到宫廷的重视。嘉庆年间朝廷针对“乱弹、梆子、弦索、秦腔”扰乱雅声颁布的禁演令,促成了“花部”诸腔的改革和对昆曲的借鉴,如二簧,在伴奏上变胡琴为笛子,穿插进不在被禁之列的昆弋剧目里,效果尤胜传统的昆弋。此时尚处形成阶段的京剧(或称仍属于徽调阶段的“京腔”),从这热闹的“花雅之争”之中悄然崛起,杂取百戏,融合南北诸腔,乃是生发于百姓大众、扎根于市井乡土的民间艺术。其故事情节往往极为通俗——三国水浒、武侠神魔、英雄儿女深为百姓喜闻乐见;其表现形式以俗为本色而又化雅入俗,唱词语言朴直,声腔直爽豪迈。清人笔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载:“戏园,当年内城禁止,惟正阳门(今北京前门)外最盛”;咸丰年间,京剧随戏班子游遍全国,至同治年间,上海还出现了与京师齐名的海派京剧,足见其受欢迎程度。“票友”这种新于以往“看客”概念的人群的出现,说明京剧不光被当时的大众欣赏,还被大众参与、娱乐,可算得当时真正具有我国本土意义的“大众艺术”了。

与此同时,上流社会也为京剧着迷,张伯驹《红毹记梦诗注》中可窥一斑:“尚书那桐最嗜谭戏,一日约其饭,求其外间演戏,谭曰中堂要鑫培演戏,须中堂向我请安。那桐即向谭请一安,谭乃于外间演一场,一时传为话柄。”一方面京剧以乡野直朴之态受了抬举,以至帝师翁同和在日记里感叹宫廷戏曲由“真雅音”“有古意”的高腔(即弋阳腔)变为“稍参杂剧”,;另一方面,宫廷戏与民间戏的碰撞交流融合,又进一步促使伶人改进技艺、丰富剧本和唱腔、进一步化雅入俗,却并未改变本身通俗娱乐的性质。京剧开始进入第一个繁荣阶段。然而“国事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正如当代戏评家周传家先生所言,那时“全民皆戏”的京剧繁荣也是“畸形”的。

新旧时期相接:特殊背景下的错位

1900年以后,帝制在中国迅速走向灭亡,西方正迈入以现代工业社会为背景的“大众时代”。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古国与西方文明快速碰撞,京剧此时的处境,好比那飘然逝去的旧式母亲的遗孤,诞生不久,就要面对一个崭新而吉凶未卜的世界了。

早在新文化精英们对传统旧戏提出批判之先,戏曲界内部的先行者们就已经开始了改良实践,1904年我国第一份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者之一即后来以京剧改革家、表演艺术家、剧作家闻名的汪笑侬。“隐操教化权,借作兴亡表。世界一场戏,犹嫌舞台小”,忧国忧民使得改良者更注重京剧反映现实、教化民众的作用,他们不仅改编老戏,还吸收现代话剧因素,创“时装戏”,这种改良中间又穿插了新文化精英客观中肯的有益意见,一时京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京剧发展史里最鼎盛辉煌的时期,艺术臻于成熟,流派纷呈,大师涌现;教化、审美和娱乐各项功能都发挥到极致。若从今天的角度看,当时的京剧几与今天的大众流行无异。剧团运作商业化,有相当于今天经纪人作用的“经济科”;演出团体之间有正常或非正常的商业竞争;大牌名角儿要各地巡演,甚至出国演出:评选四大名旦的过程也是报纸宣传、粉丝团出力支持、观众投票,今天的“超女”选秀与之相比,也只是手段更高科技、参与人数更多而已……京剧流行的模式似乎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大众文化”的雏形。

而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无产阶级工农”成为了“大众”的主体。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大众”的范畴充满了政治意味,既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百姓民众,也迥异于西方工业社会含有贬义的mass (群氓)一词。京剧与工农大众的结合,既有天然融合的一面,也有刻意改造的一面。前者如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三闭”停演,各大有影响力的剧社和演员奔走全国多次进行义演宣传和支持抗日,并出现了两部以救国拥军为题材的新编戏《岳飞的母亲》(1938)和《新天河配》(1938);后者如解放后对包括京剧界在内的艺术界的整体改造和样板戏的创作。不过,正如鲁迅先生虽有些尖锐但也不失实的一句评价:“以京剧来救国,那我们就是‘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京剧本身的传统与古典特色,决定了它与时代达成的契合毕竟还是有限的,至于样板戏大盛时期的京剧,就已经在付出失去其传统和古典特色的代价了。

京剧在现代大众社会中的新处境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当代意义上的“大众时代”,这也是国粹京剧与“大众”的关系最为有趣的时期。一方面,在国家倡导、一部分有能力的京剧艺术工作者与爱好者的努力下,京剧在试探中做着融入当代大众文化的努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在饶有兴趣地积极拉拢、利用京剧中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这两方面的例子都很多。京剧走向“大众”的尝试,如2000年金庸武侠《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被搬上京剧舞台,化妆也是明显借鉴了影视版的同名作品,以期吸引武侠迷走进剧院看京剧;当京剧团体基本上还处于国家计划安排演出的体制下,2005年初,辞去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职位的年轻女老生王珮瑜,带着只有12个人的戏剧工作室赴武汉演出,此事一度成为京剧界轰动一时的大事件。王佩瑜的离职单干,看上去是模仿旧时名角结社挑班,实则是大陆的京剧演员地勇敢站出来面对文艺界市场竞争的一个尝试。虽然这一尝试后来不了了之,但事件本身意义重大,它表明将京剧“束之高阁”之手,并非单纯是指京剧本身古朴的形式,而是如今京剧参与大众生活的方式有待改变。

相较而言,大众文化对京剧拉拢和利用,就更自然方便地为年轻的非戏迷接受——大量流行歌曲中加入戏曲元素,使街头潮男潮女们也能有模有样地哼一句“苏三离了洪桐县”;电视台以“现学现演”戏曲唱段为噱头推出明星竞赛类节目如上海的《非常有戏》:邀请娱乐圈明星大腕加盟京剧题材影视剧的拍摄(如陈凯歌1993年邀张国荣出演《霸王别姬》,今又请来黎明出演《梅兰芳》)。

网络等高科技媒介平台的介入,也给了京剧演员和普通大众之间更多融合互动的机会。“角儿”们(尤其是70后、80后的青年演员)也可以开博客,玩论坛,通过种种网络工具与戏迷沟通,同时还吸引了一些时尚的非戏迷,呼朋引伴,平等交流。戏迷群也出现了微妙的分层——传统戏迷、知性戏迷和潜在戏迷。潜在戏迷大多因为某个偶然契机而短暂对京剧或演员产生兴趣,能够比较容易地接纳京剧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混合产品,但多停留在审美的表层阶段,难以更深入进京剧的内部;传统戏迷是较为执著地支持京剧原汁原味儿的中坚力量,他们也会在语音聊天室里开“票房”唱戏,在网络论坛中嬉笑怒骂,直率不藏地表露自己对京剧改革的喜恶,颇有在老式戏园子里喝彩叫好的热闹劲儿,从稚龄娃娃到古稀老人,这类戏迷人数最多,年龄跨度最大;处于这两种戏迷之间的是知性戏迷,他们多怀着一定的探索欲和责任心来看待京剧,有一定专业修养,行动力强,能够动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来分析京剧现状,自发地做一些资料整理和传播京剧的实践工作。三类人群当中,潜在和知性戏迷里年轻人占多数,而且潜在戏迷中也不乏能够有可能转化为知识型戏迷的人。三种戏迷共同构成了当代京剧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关于京剧究竟属不属于大众的问题,是个长年讨论的话题,结论不一。归根结底,京剧原本诞生于大众,但由于时代变迁,“大众”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能以今天“大众社会”的大众来要求京剧适应这个时代,但京剧存在并继续发展的事实也使得它本身必然会受到这个大众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大众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文学院《大众文化研究》课堂笔记;

[2]、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郎秀华:《中国古代帝王与梨园史话》,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4]、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5]、林韵然:《“普罗”还是“通俗”——大众文学的两副面孔》,原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01期;

[6]、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中国京剧史》(上),中国戏剧出版社,电子版;

10.《京剧》说课稿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身边的小事出发,以点带面、层层深入向学生展现中华文明的辉煌画卷,使学生了解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在习惯于大众文化的高速传播的今天,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又走到了哪里?为此我选择以我们的国粹京剧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艺术知识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当前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甚浅,对京剧没有什么兴趣,要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手段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本节课前先让学生查找搜集资料,以学生为自我展示为主,感受京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用大量的图片、影片、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选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小组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2、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汇报京剧的交流活动,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

能力目标:

1、通过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说说国粹、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知识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难点:1.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2.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五、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2、教师收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京剧人物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欣赏导入,说说国粹

2、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3、认识脸谱,学唱京剧

4、活动总结,升华主题(一)欣赏导入,说说国粹

1、播放“星光大道”选手李玉刚表演的京剧选段《贵妃醉酒》。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京剧素材,营造了浓郁的京剧气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他表演的是中国的哪种传统艺术?(京剧)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经典曲目,男旦扮相,唱、作、舞等京剧效果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我们的国粹——京剧,感受它的精彩。(板书)

4、了解什么是“国粹”(国之精髓),京剧为什么被称为是我们的国粹。看书中的小资料和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寻找答案。

(1)二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历史悠久。(板书:历史悠久)

(2)京剧虽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但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京剧的剧目很多,有上千出戏,有些已经失传了,现在演出的有三四百出呢。(板书:最大剧种)

(3)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这说明京剧已经名扬世界了。(板书:名扬世界)

设计意图: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京剧各方面的资料。学生的热情很高,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初步了解了关于京剧的一些知识以及被称为国粹的原因, 让学生对“国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刺激了好奇心,为后面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A、感受京剧

1、课件展示人们在社区唱京剧、讲京剧中的故事和在家通过电视看京剧的几个画面,说说你生活周围的戏迷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京剧。2.提问:你们还在哪里看过京剧表演?看过外国人演京剧吗?

设计意图:这里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回到生活中观察人们和京剧的关系,与今天的学习形成联系,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京剧,表演京剧等文化现象,让学生明白京剧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也让学生感受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地位。

B、了解京剧

对儿童来讲,京剧是比较陌生的,如果直接从唱腔入手,孩子们不容易听懂,效果自然不会很好,为了能帮助学生在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粹,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片段,让学生来欣赏,给学生视听结合,通过图象和声音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官,为对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打好基础。所以在了解京剧这一环节我又设计如下:

1、欣赏《雁荡山》、《三岔口》两个京剧片段,并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的动作,以此体验京剧舞蹈的优美,激发学习热情。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你们认为京剧与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加深对京剧的了解,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突出重点,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倾听、发言的能力。

4、播放多媒体图片,了解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京剧的来历。

(清朝的时候,四大徽班进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后来就形成了京剧。)

6、京剧伴奏的乐器有京胡、月琴、唢呐等,其中最重要的乐器是──京胡。

京剧的乐队分为文场三大件与武场三大件。

文场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

武场三大件:单皮鼓、大锣、小锣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京剧包含的知识很多,为学生理解京剧提供了知识基础。

(三)认识脸谱,学唱京剧

1、播放京剧歌曲《说唱脸谱》,让学生听一听歌中提到了哪几个历史人物。

2、将人物的名字与脸谱连线,欣赏各个脸谱。

3、猜一猜,这些脸谱分别表现什么样的人?

红色赤胆忠心

黑色耿直刚烈

白色奸诈自负

蓝绿黄勇猛暴躁

4、学唱《说唱脸谱》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京剧并不是很难听懂,所以把更能贴进学生生活的《说唱脸谱》拿来,调动其积极性和演唱欲望,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模仿所听的音乐,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了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前也深入的研究了这首歌,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听了你们极具京腔京韵的演唱,老师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唱上几句。(唱)”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学习,教师的演唱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学唱京剧的兴趣和自信。

(四)活动总结,升华主题

1、如今,京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了中国的国粹,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悟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我们国粹——京剧的魅力。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其他的剧种?

3、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少儿戏曲联唱》

11.主题活动京剧 篇十一

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表演五彩纷呈,精彩奇特,是具有民族性、夸张性的艺术。让幼儿接触一点京剧,欣赏京剧的经典片段,制作京剧脸谱,过一把京剧表演的瘾,可以培养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中国京剧艺术特殊的美,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在很偶然的一次民族乐曲《金蛇狂舞》的欣赏中,我发现班里的大多数幼儿对这首民族乐曲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且对乐曲中所使用的民族乐器也能听出来,并用动作和声音来表现。由此,我想到应让幼儿接触一些我国较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于是选择从我国的国粹京剧为切入口,通过一些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促进幼儿与京剧有关的题材教育活动发展的历程,以证实教师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出发,引导幼儿展开的主题教育,同样也可以达成激励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目标。

主题应加以利用的主要资源有:收集书、VCD等有关京剧的材料;观看中央戏曲频道;幼儿与父母共同收集有关京剧的资料等。实施主题要注意的事项有:了解幼儿对京剧的兴趣点及知道那些有关京剧的知识。将幼儿可能有兴趣的、有关京剧的内容制成一个网络图,以便作出资源和提问的准备。

二、主题的开展和具体活动:

(一)第一阶段:说京剧

在确立了主题的内容后,我们首先让幼儿从说京剧开始。在说京剧前,我们让幼儿观看京剧录像,向幼儿简单介绍京剧:京剧是我国的一种戏曲,只有中国才有,所以叫国粹。唱京剧的人要在脸上涂上一些漂亮的花纹,就是京剧脸谱。因为京剧好听好看,不仅中国人喜欢,很多外国人也很喜欢。介绍京剧脸谱的名称、性格和特点。

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兴趣,介绍中央戏曲频道。了解幼儿对京剧的兴趣点及知道那些有关京剧的知识。将幼儿可能有兴趣的、有关京剧的内容制成一个网络图,以便作出资源和提问的准备。

幼儿通过这一阶段,初步了解了京剧的一些常规知识,而且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第二阶段:画京剧

有了最初对京剧的认识,幼儿更乐意去收集一些有关京剧的资料,但是如何去收集资料呢?从什么途径去收集呢?这是摆在幼儿面前的一个问题。于是,我们让幼儿商量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提出可以去书店,问人等,我们请幼儿按照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设计网络图,选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用网络图的方法,让幼儿一下子就明确了该如何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称之为“画京剧”。知道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很多自己要找到解答的办法画出关于解决京剧疑问方法网络图。能主动的根据自己不知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体验自己通过请教获得新知的成功感。

(三)第三阶段:唱京剧

幼儿对唱京剧的人脸上涂上各种漂亮的花纹,他们说话、动作、走路跟我们不一样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自己尝试着去学一学,做一做,唱一唱。于是我们放京剧录像带,让幼儿感受京剧曲调的优美,并跟着哼唱

学习京剧演员的上场动作圆场。听着教师的鼓声的节奏做圆场动作。学习亮相的动作,掌握动作要领。

我们利用废旧的材料让幼儿制作京剧的道具,这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个个都用自己制作的道具装扮起来,再加上京剧的亮相动作,可象京剧演员啦!

三、分析与反思:

初次让幼儿收集信息,除一幼儿问奶奶,知道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外,其余幼儿全说忘了或没时间等,都没有带资料。教师根据此情况,引导幼儿开展讨论:“没有时间怎么办?”“没有钱怎么办?”“妈妈不给买怎么办?”“不会上网怎么办?”通过讨论一方面是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反思力,帮助他们发展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促进幼儿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绩效的反思,学会为自己的学习的成效承担责任,逐渐成为自律的学习者。

唱腔的感受由于采取与平时唱歌相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知体验,故而幼儿易感知其相异处。通过让幼儿模仿、练习,增加了幼儿的感性体验和直接经验,同时也初步知道京剧我们也是能学会的,不是高不可攀的。幼儿主动用动作来表现唱腔的旋律谱,非常形象,可以让幼儿用图画出,让幼儿看图谱唱,并创编自己唱腔谱。

由于在幼儿对唱腔已有感知体验和经验表象基础上,来将幼儿唱腔动作谱转化成图谱。进行自然提升,将流动听觉表象转成稳定图谱表象,更有利于幼儿对唱腔感知。同时,又生成让幼儿创编不同的唱腔,使幼儿感知,唱腔也是可以发展创新的。存在问题,由于这些唱腔都是高难度,且唱词不一定懂,应选择出利于幼儿完整学习唱段磁带或VCD并将其放在区域中,便于幼儿反复感知。

帮助幼儿重点解决遇到困难怎么办?既有针对性又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更重要的使幼儿对困难采取开放的观念,知道有多元解决问题渠道和方法。幼儿带来的资料不多,可待下周一幼儿资料带来多以后再解决此问题。幼儿已观看、欣赏了VCD中演员的演唱,应增加幼儿亲身感受、亲身聆听演员的演唱、亲眼观看其表演,让幼儿感受到京剧是在人们身边可及、可学、可赏的。

幼儿对京剧中的历史人物很有兴趣,不停的向教师和化妆师提问了解有关欣赏脸谱中典伟、包公等人物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介绍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激发幼儿了解历史及历史文学作品的兴趣。

通过游戏方法练习走龙队,幼儿一点也不觉得是在学习,而是在活动中自然的练习并掌握了京剧走龙队的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体验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可生成体育活动龙队竞赛走等。听鼓声速度变化行走速度或变成不同的队形等。

幼儿在作结束的亮相动作的意识较淡漠。原因是:⑴部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保持动作一致性上,注意力分配不够。⑵结束前的鼓声变化不明显,不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应与亮相前的鼓声有所区别并告诉幼儿在此处就是要准备做亮相了。使其能够提前做好心理预备。可引导幼儿欣赏京剧鼓点的丰富性。

中班安全教案:会说话的安全标志

设计思想:

标志是生活中对人们行动的一种指示、是简单形象的图画语言,尤其是安全标志在生活中能对我们进行提示、警告。它们是幼儿常常见到但又不易引起注意的安全标志。通过活动的开展组织幼儿观察、探索,知道自己应该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行动,这样才能既保护自己又不造成危害,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探索学习,使幼儿认清安全标志,教育幼儿不要玩火、电等危险物品,遵守交通规则。

2、引导幼儿发现尝试,让幼儿知道应该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安全标志,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动手制作的能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交通安全、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内容的小故事,并配有关的安全标志。

2、事先让幼儿收集有关的安全标志。

3、每幼儿一套安全标志七种:注意安全、人行横道、步行、禁止通行、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

4、画纸、水彩笔、剪刀等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一、找安全标志: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演示,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2、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

⑴为什么要有这些安全标志,这些安全标志有什么用?

⑵除了马路上的安全标志,你还见过什么安全标志,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⑶请幼儿继续观看多媒体演示,寻找有关的安全标志。

二、议安全标志:

1、幼儿尝试从布袋中找出安全标志,并介绍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

2、讨论安全标志的用途:我们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安全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途?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行不行?为什么?

3、议一议没有安全标志的危害:

(1)想一想、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的危害。

(2)总结: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作为社会中的人,一定要按安全标志上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如果不这样,会出现很多问题,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就不能正常进行。

5、游戏:看谁找的准

教师说出一种安全标志名称,请幼儿迅速找出相应的安全标志卡片。

三、设计安全标志:

1、想一想,我们班、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悬挂安全标志。请小朋友尝试动手设计和制作,让安全标志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

2、请小朋友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安全标志的内容和作用,并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活动延伸:

幼儿找需要安全标志的地方悬挂上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并继续探索相关的安全标志,尝试理解安全标志的含义。

活动评析:

12.国粹京剧的高校之旅 篇十二

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京剧的优秀之处是吸收了中国多种传统戏曲的精华, 如:昆剧、汉剧、河北梆子、秦腔、浙江金华的婺剧等等。安徽的徽调则是京剧的鼻祖, 清朝初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 经发展演变, 吸收了各地方戏的精华, 遂成后来的京剧。

然而, 在世界开放程度日益提升, 外来文化不断入侵的同时, 尽管国家大力扶持, 但京剧在当下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从实践层面来看, 京剧的演出市场趋于萎缩, 京剧的受众出现断层, 最令人担忧的是, 京剧表演人才的质量在日趋下降。从理论层面来看, 不论是近代还是当代, 京剧的理论研究都尚未得到系统的梳理, 以西方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民族艺术研究的思维习惯, 几乎占据着学术界的主流。因此, 努力加强民族戏剧理论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作为国内第一家京剧研究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在经过一年的发展后, 成功申请了国内第一个“戏剧戏曲学硕士点”, 并将于今年10月招收我国第一批以戏曲理论研究为己任的“戏曲学硕士”, 在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推广的今天, 将发掘、构建一支理论队伍, 整理、出版一批理论成果, 同时设立专门的培训基地, 为京剧将来在国内外的推广做好人才准备。

高校京剧热

2007年4月, 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一周的“京剧欣赏课”, 主讲人正是“京剧进中小学”的提案人孙萍。因听课者众多, 她不得不将课堂从只能容纳250人的阶梯教室换到了有400多个座位的逸夫讲堂。开讲前孙萍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调查:来听课的80%以上的同学都不了解京剧。

王晨是中国人民大学京剧协会会长, 京剧选修课堂堂不落, 京剧推广活动场场不缺。一次听完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讲解如何欣赏京剧的慢腔后, 再听《苏三起解》中的一句拖了几分钟的唱词, 她竟然听到落泪。

“京剧是一种高雅艺术, 如果不懂, 看完热闹就完了;懂了, 才能品出味道来。”孙萍打比方, 京剧的脸谱, 最初看不出什么门道, 新鲜劲儿过了就算了。但如果有所了解, 就知道, 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尊卑, 大都能通过脸谱表现出来。“忠奸的区分恰恰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最富社会教化意义的一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校教师孙德全多年来在高校中推进戏曲传播, 他深刻地感受到, 在西方歌剧、流行歌曲、美国大片面前, 京剧的唱 (歌唱) 、念 (念白) 、做 (表演) 、打 (武打) 、舞 (舞蹈) 可以短暂地给高校学生带来新奇感, 但要培养懂得欣赏、爱好京剧的稳定受众群体还需时日。

在几次活动现场, 记者也发现, 对于演唱、勾脸、表演讲解、后台展示等, 学生们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 非常专注。而对于流派的介绍、表演艺术家的特点解析, 不少学生就开始趴在桌上睡觉或看课外书, 不那么感兴趣。

孙德全介绍说, 在大学生中普及京剧遇到很多困难。首先是面对日益加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 大学生能够有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兴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而兴趣恰恰是欣赏京剧的前提;其次, 京剧是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四大行当, 每个行当都要专学专练, 唱、念、做、打, 每种功夫都需要几年的功夫, 即使是欣赏, 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领进京剧艺术殿堂的;此外, 京剧传播面临的最大对手是流行音乐等多种文化元素。流行音乐的内容和情境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体验, 表达方式更易被模仿, 因而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欣赏空间, 导致他们无暇体味和欣赏京剧背后所涵盖的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巨大文化美感。

“京剧似乎离大学生们很远。京剧的发展还是要从大学生中挖掘。让他们接触京剧、了解京剧, 无疑会对京剧的发展事半功倍。但是仅凭学校内的几次课、几次活动, 还远不能起到传承文化的功能。”孙德全认为。

孙萍告诉《记者观察》记者, 每次到高校讲课, 她都坚持不点名, “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要凭京剧本身的魅力吸引他们”。讲台上, 理论叙述中穿插现场演绎:亮相、眼神、吊嗓子, 孙萍没少琢磨怎么让课堂变得轻松活跃, 而让她欣喜的是, 每次课堂上, 还真见不到学生打瞌睡、做其他事情的现象。“这说明只要想办法让学生走近京剧, 京剧艺术的巨大文化魅力还是可以吸引住年轻人的。”

“我认为是京剧主动让出了市场。”孙萍认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年轻人已经没有办法去适应和品味京剧的慢。京剧没有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转变, 在剧目创新、受众定位、传播方式上都没有积极地去争取市场, 逐渐远离了现代年轻人的娱乐及文化艺术欣赏的多元选择圈。

“国粹”的大学路径

“京剧本身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作出调整。”孙萍认为, 京剧自形成以来, 都是大写意的表演体系, 而理论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理论研究的滞后, 无疑让剧目的创新、传播方式的改进等受到牵制。

孙萍说:“在国外讲学的时候, 我有一种深深的感触, 在每次做讲座或讲课前, 想找一些辅助资料, 图书馆却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供参考, 我只能拿自己研究的东西来写成教案。当我讲完课的时候, 有很多同学问我在哪里可以买到教材, 我很无奈, 因为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还没有真正理论上的体系化, 所以找不到教材。而在美国的图书馆里, 像《莎士比亚全集》《布莱希特戏剧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都摆得整整齐齐, 学生随时可以去浏览。京剧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可是这种表现形式确实没有系统地介绍到国外去, 因为翻译跟不上, 很遗憾。”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京剧目前大约有1000多部, 可翻译到国外的剧本却不到30部, 而且不全, 有的剧本只翻译念白, 而不翻译唱词。孙萍举例说, 京剧《牡丹亭》里面出现的“相公”“爱人”“官人”等词汇, 在英文里用“先生”一个词就全表达了, 这就把中文丰富的表达和生动的文学性抹去了。

不过, 令人欣慰的是, 这种状况将要成为过去。2007年10月25日, 中国第一个京剧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剧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拥有30余年表演经验的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表示, 这可以看作是京剧文化在大学里生根发芽。经过一年的成长, 国剧研究中心“戏剧戏曲学硕士点”已经得到相关部门审批, 并将正式招收研究生。

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介绍, 国剧研究中心定位于横向联络、资源整合, 将成为多学科视角下推广国剧研究和实践的综合平台, 并培养出一批综合性理论研究人才。研究中心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 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综合研究型大学的优势, 在戏曲艺术研究中加强多学科互补、交叉与融合。中心还将邀请和鼓励世界一流艺术家、理论家在中心设立工作室, 实施多元化教学。中国人民大学还计划在未来的本科招生中增加京剧特长生, 同时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增设一系列传统戏剧欣赏和教育课程。

第一批京剧研究生

近些年艺术院校招生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景:歌曲、舞蹈等现代艺术类专业可谓是门庭若市, 而传统戏曲专业却是门可罗雀。

在国内艺术类院校、专业众多的今天, 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扛起了京剧研究的大旗?孙萍告诉《记者观察》记者:“就目前而言, 国内戏曲相关专业并不多, 学生也不多, 师资匮乏。一般来讲, 会演京剧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并不适合当老师, 带不了有理论的学生, 但是有理论的人又不太会表演, 带不了全学科的学生, 这也是目前戏曲行业的一个盲点。现在我认为中国人民大学能够做到把理论和实践表演这两项有机结合起来。”

张健民, 京剧界的元老, 是《红灯记》的作曲和配器,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红灯记》, 也就没有交响乐京剧。在知道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剧研究中心后, 他激动地说:“人民大学做的这件事是可行的, 它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 国剧研究中心可以说引领了国内所有大学对于传统戏剧研究的风气, 开了先河, 作为一个火种, 它一定会燎原的。”

说到生源问题, 孙萍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担心, “现在就有许多学生参与到我们这个队伍当中, 研究生点批下来后, 已经有许多学生愿意考我们的研究生。我不一定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京剧的基础, 但是希望他们能有这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如果他们没有, 但只要爱京剧, 在这里他们也会学到关于京剧的表演、一些动作等等。”

与1996年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研究生班学员大都是专业京剧演员相比, 中国人民大学不论从学员文化素养、专业课程等方面, 都体现出了不可比拟的理论性。

在谈到研究生毕业后去向时, 孙萍表示:“中国经济强大了, 文化也一直在发展, 现在掌握民族文化的高端研究生还是很少的, 所以我一点都不愁我的学生的去处。”

大国崛起的文化力量

现在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研究的是以京剧为主的中国戏曲, “首当其冲的是京剧研究, 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地方戏剧。”孙萍介绍, 之所以命名国剧研究中心而非京剧研究中心, 是考虑到今后学院研究范围不仅限于京剧, 还将包括秦腔、黄梅戏等地方剧种。这是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孙萍说, 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和她的一次专门谈话中, 非常肯定国剧研究中心成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搞民族艺术的能为国家、为民族做一点事情、尽一点心感到非常高兴。”

国剧研究中心2008年初步打算招收20名硕士生。通过4年的学习, 国剧研究中心将分两方面培养人才, 一是京剧历史和表演体系的理论研究者, 另一方面是针对有京剧表演天赋、喜欢戏曲剧本创作的学生, 中心将培养他们创作出一些好剧本, 将来同各戏曲院团合作排演。

相对而言, 京剧的形势可以说越来越好了, 随着国家大的盛事越来越多, 京剧文化越来越受人追崇, 中国京剧院的演出也很多、很频繁, 生活中的京剧元素越来越多, 比如京剧脸谱被广泛运用在衣服、装饰上。

当西方人审视中国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时, 已经将视角转向了孔子、京剧等中国历史文化层面。原因很简单, 玉成这一奇迹背后的是中国优秀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8月15日, 番茄花园美化修改版Windows XP的作者、番茄花园站长洪磊被警方拘留审查, 网站被关闭, 服务器及洪磊的电脑被警方带走, 为洪磊提供技术开发支持的成都红果科技有限公司也被查封。一律师称, 侵犯著作权可以判处3年到7年有期徒刑, 洪磊最高可能被判刑7年。

“番茄死掉了”, 看到这个新闻, 笔者突生一种痛惜。番茄花园自2003年成立以来, 在国内软件下载网站就颇有知名度, 不仅为用户提供最新版的番茄花园版Windows XP的下载, 还提供论坛、博客、图铃等服务, 做得很好很强大。笔者的周围朋友现在不少还在用番茄花园的盗版系统, 都说感觉不错, 关键是免费。

上一篇:关于申请领取资料的函下一篇:难忘的长滩之旅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