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

2025-01-14

《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共13篇)

1.《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一

1小朋友们能看见这缤纷的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板书眼睛)。孩子们,相互打量一下,你准备怎么夸夸好朋友的眼睛?引出忽闪闪、亮晶晶、水灵灵、眨呀眨呀等词。

2树叶也有自己的眼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就是叶子的`眼睛(完成课题板书)。 教写“叶”。

3读题后质疑:叶子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大声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读拼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注出小诗有几行、几句。

2随文识字。

现在知道叶子的眼睛是什么了吗?读出那句话。随文学习“露、雷、雪、雾”。

3了解内容。

为什么说露珠是叶子的眼睛呢?读文后理解:眼睛和露珠一样是水灵灵、亮晶晶的,还眨呀眨的,所以作者说露珠是叶子的眼睛。

4是谁把叶子叫醒的呢?读好“轻”,学习“摇”。

三. 再读感悟。

1清晨,阳光来到森林,摇醒树叶,叶子睁开眼睛……多么有趣的诗,赶紧读一读吧!

2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首诗。

四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

2练写生字,指导。

五 作业布置。

朗读这首诗,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听写生字,订正,交流识记方法。

二 品词析句,想象体会。

1 观察插图,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理解“雾气迷迷蒙蒙”,读好诗文的前两行。

2 出示阳光射入森林图,又看到了什么?读诗文三四两行,体会“走进”,联系生活想象“轻轻、走进”,读好这两行诗。

3 阳光怎么知道树叶醒了?出示诗文的七八两行,感受清晨阳光下的露珠是什么样子。指导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学习ABB词语。

4 我们也来做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体会叶子的快乐情绪。

5 再读课文,说说学文的感受、体会。

6 背诵积累。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同桌练背。

三拓展延伸

1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的,她看见了哪些东西?引导想象说话。

2太阳越升越高,整个森林都醒来了,我们又看见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出示森林美景图,仿写训练。

阳光把森林唤醒了,

哇――

――,――,

――是――的眼睛。

四 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读字组词。

2提醒写时注意点。

3练写“就”、“进”。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诗文。

2有时间到大自然中走,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板书设计

2.《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二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古有魏征犯言直谏, 作为唐太宗的“镜鉴”,在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中功不可没,成为唐太宗的“第三只眼睛”。那么当今企业家又应该以什么为镜鉴,来正衣冠、明得失呢?

1. 一个人

这样的人可遇而不可求,有时这样的人就在你身边,可是由于他总是给你泼冷水,你可能早就找机会把他边缘化了;这就是你的问题了。张永舵说,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企业家胸怀的竞争。

这样的人不仅需要具备十足的商业洞察力,能够感知到你的某些不妥的举措,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政治智慧,否则即便不是你,也会被你的其他下属趁机搞掉。所以,假如你身边真有这样的同学、同事、亲人、朋友能够为你提供警醒的建议,这是你的福分了,千万别让他们走开。

2. 一组人

这一组人可以是企业的董事会,也可以是外部的顾问团。

如果你是创业者,多半你不喜欢别人对你指手划脚,即便是名正言顺的董事会在你眼里也会成为某种障碍,所以你认为必须要控制好董事会,才能避免被他们所约束。也许你是职业CEO,你知道自己不得不接受董事会的指导,可是只有有机会,在推荐董事或者提交董事会议案之时,你总是会不动声色地实施“内部人控制”。

从你自已自由发挥的角度来看,这样也可以理解,但是正如前面所讲,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何时何地何事上会犯错误,你在摆脱董事会束缚的同时,可能也遮住了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当然,有些董事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或者缺乏深刻的商业洞察,不足以为你提供警醒建议,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你闭上你的“第三只眼睛”的理由。

外部顾问团的情况稍微简单一些,因为这是你完全可以控制的,你可以选择与你的利益并无明显冲突的团体和个人,为你提供第三方的建议。这个时候“第三只眼睛”是否明亮,取决于你的顾问团的资质;而是否将它遮挡起来,则取决于你的胸怀。

3. 一个信仰

在有生之年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在65岁的时候昄依佛门,在《活法》中他说,人生的目的在于修炼灵魂,使人生谢幕时的灵魂比开幕时稍微高尚一点点。

不幸的是,我们许多人都不认为灵魂的存在,反正这一世总不能亏待自己,如果能够升官发财,采取一些阴损手段,也无妨吧。不就是往牛奶中稍微添加了一点点三聚氰胺嘛,我不加别人也要加,而且即便不是三聚氰胺,也会加其他东西的,整个行业都是这么干的。不就是往河里排泄了十年的污水嘛,为了发展经济富裕百姓,死一些鱼又有什么关系,至于说下游的水源遭到污染,大家可以买水喝啊。

稻盛和夫说,当你全力以赴的时候,神就会出现来帮助你。套用他的话,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当我们不择手段的时候,神也会出现来惩罚我们。当我们不觉得“头上三尺有神灵”的时候,名和利就很容易诱惑我们冲破道德的底线。这就是我们犯错误的时候。

一向对中国友好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富裕之后的中国人就像十三亿四肢发达的怪兽。此话有些刻薄,基辛格的意思是说,当这一代迷失了信仰的中国人富裕起来而且有能力影响社会的时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情景。但愿基辛格博士错了。

3.教后反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篇三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双眼瞄准教学任务的完成,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重课前,轻课后。课前的备课较为充分,诸如教学目标的设定、主题的选取、思路的设计、史料的搜索、情境的预设等等,却常常忽视对教学效益的反思。教后反思作为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性活动,是促进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本文拟以高三年级二轮“明清史”的专题复习中的“知识梳理”环节为例,总结教学反思的策略。由于高三年级进入二轮复习后,时间紧迫,教学节奏更快,常态课也不会像展示课那样精心打磨,所以良好的课后反思显得十分重要。

一、观察和还原

有效的教后反思需要建立在细致的课堂观察和精准的课后还原之上,如此才能让反思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课堂观察要有一定的视角,也要有观察提纲。历史教学中的观察,通常包括教学目标制约下的师生行为及学生的实际收获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可分解成若干小的观察角度。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者不可能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状况,即时的观察记忆也容易被新的现象掩盖,因而必须在课后及时地努力还原。还原就是将课堂观察到的状况如实地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并记录在课前拟定的观察提纲中,还原的记录不仅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时间分配、提问、措辞、插话等等,从观察到还原,收集证据,从而为自我分析与反思提供素材。

《明清史》二轮复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整理——知识点的梳理;概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阶段特征;拓展——明清与近代西方的比较。本课知识点梳理环节的课堂还原如下: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首张PPT:明清时期国力依然强盛,一统天下,经济繁荣,文化集成,但明清帝国陶醉于华夏文明优越的光环之中而不知天下已变,不知已渐渐落伍,一如火红的夕阳……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PPT的内容,概括明清历史的特点。30秒左右,请学生A站起来回答,并表扬A生: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比较性地认识了明清历史。然后出示复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

出示PPT,进行基础知识的定位。

要求学生列出知识清单,60秒以后,学生以接龙的方式陈述知识要点。

学生B围绕考纲的二级考点进行陈述,教师适度干预和点评。

学生F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时,没有展开。教师打断: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影响?该生只是回答: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

教师指出学生失误:仅回答进步或落后这些套话,既没有历史味,也不会得分,要依靠史实证据来进行解释。例如……该生在教师指引下,用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来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性。

学生H陈述“科技成就”时,座位上有两位同学小声说了“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教师听到了,但没有理睬。

学生J陈述“文学成就”时,教师插入问: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长河中,这时期的文学呈现怎样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回答“平民化和通俗化”。

学生继续回答“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学生K站起来讲述京剧时,拿出学案读。教师肯定其陈述正确的同时,希望学生能印在脑海中。

共有10位同学作答,知识梳理用时25分钟。

二、自问与假设

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课堂还原只是反思的素材,教师还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自问和假设。

自问不能漫无目的,而要基于预设效果的参考坐标来进行。上述环节的预设效果是:学生准确地说出明清史的知识要点及其在不同模块中的定位。据此,笔者的自问是:(1)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清单?(2)学生是如何参与知识梳理的?期间我的应变能否增进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3)我用什么方法有理有据地判断学生的收获与缺失?

对比自问后,发现了存在的问题:(1)虽然PPT涉及考点与教材模块的定位,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回看教材,梳理结束后也没有及时小结,既忽视了教材的作用,也不能判断学生是否完整地建构了知识。(2)以接龙方式进行知识梳理,导致了如下结果:后续的同学会因准备下一栏的作答而不再倾听,不在接龙之列的同学则会自我放逐;教师在接龙中,难以掌握其他同学是否在建构知识的直接证据,也不能“照顾”施教的重点对象。(3)在 “重农抑商的影响”和“文学发展趋势”的临时应变中,未能灵活地运用“学生尝试—教师示范—学生摹效—教师认可—学生练习”这一技能养成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得到切实的加深。

反思中作了改进教学的假设:(1)构建知识清单时,可以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快速翻阅教材,进行考点与模块章节的定位,然后围绕考纲的知识目录来梳理,学生就能形成双向的知识清单。(2)要确保学生参与的广度与实效,还要注重随机抽样,提升学生注意力。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针对重点对象重点提问,提高关注度。(3)教学推进的速度宁可慢些,也要保证学生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考察学生是否已经建立起知识的清单。

三、应用与检验

我在第二个班级的授课时做了如下改进:(1)出示课题后,直接请某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知识定位:考纲中的明清史知识大全及其模块与专题章节分布,然后要求全体学生回归教材,尝试再现。(2)用PPT展示“基础知识定位表”,按照课前准备的薄弱生名单,随机选择作答,再请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帮助,既提高参与度,又增进注意力。最后要求所有同学拿出一张纸做知识的列表归纳,然后投影展示并点评。(3)在临时应变的两个知识点上,运用技能培养模式进行尝试。教师阐述了重农抑商的影响以后,提问:你们的回答和老师的回答有哪些不同?当学生说出不同后,教师用感性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要“置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并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接着再请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新阐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体会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的表述。最后教师再做变式训练:如何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帮助学生增进知识的理解,巩固正确的表述方式。针对“明清时期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教师分层设问,逐层推进: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发生了怎样的嬗变?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演进的主要原因何在?结合原因和不同体裁的内容表达,明清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趋势”通常用什么词来呈现?最后再变式训练: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接力中,明清时期的科技呈现怎样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对“趋势”的理解。

如此,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教学得以实证性地改进和检验。当然,再次的实践并不意味着完美的终结。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完成预定的备课任务后,缺乏自我反思,偶尔的反思也缺乏反思性的研究,学生就难以凭借教师的教学改进而持续进步。因此教师作为研究者,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研究就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4.《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四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知道“叶子的眼睛”指露珠,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4.会用“( )是( )的眼睛”说话。

教学重点:识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知道“叶子的眼睛”指露珠,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眼睛(板书)

2.你见过谁的眼睛,是怎样的?

3.你见过叶子的眼睛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小诗,题目是--叶子的眼睛(板

书课题),“叶”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提醒小朋友跟着老师写“叶”,左右结构,左边是个新

偏旁口字旁,要写得瘦长些,让点位置给右边的“十”。

4.齐读课题,大家很想看一看叶子的眼睛是什么样的,那就赶快打开课本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看着拼音把字读正确,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

3.指两名学生读,一人读一句。

4.齐读。

三、了解内容,随文识字

1-知道叶子的眼睛是什么了吗?把那句话读一读。叶子的眼睛是--(词卡:

露珠)。

(1)见过露珠吗?(出示露珠图片)

你觉得露珠怎么样?生说,师相机出示:水灵灵亮晶晶

(2)指名读,注意“灵”和“晶”都是后鼻音。

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谁能把这两个词读得美美的、亮亮的?

一起读一读。

(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了吧。(因为露珠是水灵灵、亮晶晶

的,就像叶子的眼睛)

(4)你还听说过水灵灵的什么?(葡萄、水蜜桃等水果,青菜、白菜等蔬菜,眼睛、

姑娘)

你见过亮晶晶的什么呢?(钻石、星星、水晶、沙子、眼睛)

水灵灵、亮晶晶的露珠儿多美呀!多亮呀!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2.这眼睛不仅水灵灵、亮晶晶的,还怎么样?(出示:眨呀眨的好像说:天亮了,真

高兴!)

(1)指名读这句话,齐读。

(2)谁来做个眨眼的动作?(指名上台做)我们一起来做个眨眼的动作,现在你知道

“眨”为什么是目字旁了吧!

(3)眼睛眨呀眨的,好像在说什么?(生自由说)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眼睛在说什么。(出示句子)齐读。

(4)出示“高兴”,谁能记住这两个字?

(出示“高”的甲骨文)你们看,这个“高”字可以怎么记住它?(在古文中就是指高高的

楼台,点横就是高楼的顶,第一个口是楼上的窗户,竖和横折钩是楼房坚固的墙体,第二个

口是底层的窗户)

你能为“高”找个词语朋友吗?为“高”找个反义词,爸爸长得高,我长得--矮;河流

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高与矮、高和低都是反义词,我们可要用准了哦。

出示“兴”,你发现“八”变成了八字底有什么变化?

你在什么时候也很高兴呢?(用“高兴”说一句话)

3.出示最后一句话:哇--……天亮了,真高兴!

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露珠儿的美,读出露珠儿的高兴来。

师引读:哇一

学生读:水灵灵,亮晶晶,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

师引读:眨呀眨的好像说:

学生读:天亮了,真高兴1

4.你看“露”是什么偏旁?是雨字头。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也是雨字头的,谁能找

出来读一读?雾,也是一种天气现象,见过雾吗?下雾的天气怎么样?看什么都是模模糊糊的,课文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就是模模糊糊--“迷迷蒙蒙”,读准字音。

5.是谁把叶子叫醒的呢?读第一句。正音“轻”,脚步很轻很轻,是怎样走路的呢?

(悄悄地、几乎没有声音地)可是这么小心,还是把树叶摇醒了。让我们一起来摇一摇(学生做动作),你还见过谁摇什么?(摇船、摇摇篮、摇铃、摇头)树叶娃娃们就像睡在摇篮里的婴儿,被阳光轻轻一摇就醒来了。谁想来读?

四、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畅

1.清晨,阳光来到森林,摇醒了树叶,树叶睁开了眼睛,看到天亮了,很是开心。多有趣的一首小诗!谁想为大家朗读?

2.齐读。

五、生字反馈

这节课学习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

出示:第一组雾 迷 蒙 轻 摇 哇. 灵 露 眨

第二组叶 心 高 兴

六、写字指导

心:卧钩不宜大,三点要呼应。

兴:上面点点撇指向中心,长横托住,八字底摆正。

第二课时

一、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1.阳光摇醒了树叶。

2.水灵灵、亮晶晶的露珠是叶子的眼睛。

二、品词析句,想象体会

1.读读第一句,阳光是在什么时候去摇醒树叶的?(早晨)有多早?(雾气还迷迷蒙蒙)出示早晨山林图,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弥漫着雾,静悄悄,仿佛都在睡觉)

晚上的雾还没有散去,阳光就来了。(“还、就”变红)谁来读读这句话?

2.出示阳光射入森林图,你又看到了什么?(阳光透过枝叶照进森林)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阳光就走进森林)出示词卡--“走进”,你体会到了什么?(阳光好像人一样,有了生命,会走路了;阳光来的时候是悄悄地来的,他不想惊醒森林中的一切)是啊,阳光是悄悄地来,脚步是很轻很轻的,谁想来学一学?(读第一句)

3.阳光怎么知道树叶醒来了?(露珠就是叶子的眼睛)清晨阳光下的露珠会是怎样的呢?(水灵灵的、亮晶晶的、晶莹易J透的、闪闪发光的、圆润可爱的)相机出示“水灵灵、亮晶晶”。这闪闪发光的露珠不就是叶子的眼睛吗?那么亮,那么美!你见了会情不自禁地

赞叹--齐读“哇--水灵灵,亮晶晶,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

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水灵灵、亮晶晶”,作者一下子就给了它们两个好词,是多么喜爱它们呀!你能把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4.阳光摇醒了树叶,叶子睁开了眼睛,这眼睛还眨呀眨的,让我们都来做做叶子,我们的双手就是眼睛啦,阳光照过来了,眼睛还眨呀眨的(做动作)。随机采访:小叶子,你怎么这么高兴?天亮了,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天亮了,我又能看到美丽的世界了,我又能为大树妈妈制造养料了,晒着阳光是多么舒服呀……)

朗读第二句。

三、背诵积累

1.同桌合作朗读。

2.老师和男女生合作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拓展迁移

太阳越升越高,整个森林醒来了,我们又会看到哪些让奇妙的景象呢?你们看--出示森林美景图。仿写:阳光把森林唤醒了,哇--( ),( ),( )是( )的眼睛。

五、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

2.练习扩词,用一个词口头说话。

六、写字指导

就:左右各一半,注意撇的穿插。

进:半包围结构,井的撇短竖长,走之稳稳托住井。

5.《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五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三拍子的节奏。

2、用正确的节奏歌唱。

3、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录音机、钢琴。

活动过程:

一、谈话法

1、小朋友,你知道大树妈妈最爱什么?你见过树叶从树上往下飘落的样子象什么?

2、邀请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暖身操,如下:2 3

双手放下 双手平举 双手高举

二、欣赏法

今天老师叫小朋友唱一首关于叶子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会跳舞的叶子》请小朋友先来欣赏这首歌曲。

三、学唱新歌

1、发声练习1=C——F3 1 3 5—— │ 5 4 3 2 1 ——┃┃秋天 秋天 到,树叶 飘呀 飘。

树叶 象 什么? 飞舞的 小蜻 蜓。

树叶 象 什么? 神秘的 小精 灵。

2、节奏训练

X X X │ X ─ X │ X ─ X │ X ─ 0││

X ─ X │ X X X │ X ─ X │ X ─ 0││

3、教唱新歌

(1)教师清唱歌曲,幼儿拍手伴奏,正确打出三拍子的节奏。

(2)按节奏学说歌词

X X X │ X ─ X │ X ─ X │ X ─ 0││

绿 色 的 叶 子 小 又 轻

X ─ X │ X ─ X│ X X X │ X ─ 0││

风 一 吹 摇 摆 不 停。

X ─ X │ X X X │ X ─ X │ X ─ 0││

它 象 飞 舞 的 小 蜻 蜓。

X ─ X │ X X X │ X ─ X │ X ─ 0││

也 象 神 秘 的 小 精 灵。

(3)学唱新歌

(4)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边唱边随着3拍子的旋律做左右摇摆的动作;一组边唱边拍出3拍子的节奏,两组一起配合歌曲进行。

(5)幼儿边唱边根据歌词即兴表演。

活动评价:

1、会唱歌曲。

2、能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活动延伸:

观察树叶飘落的样子,拾落叶。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对幼儿来说,蕴含着树木自然生长等的秘密。是幼儿乐于亲近、探究、思索、尝试的一个活动。

《会跳舞的叶子》是一首很优美的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节奏起伏,而且歌词也很生动,适合幼儿演唱。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要让孩子们多听,多感受,这样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才会增强。在我们的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都可以用不同的音乐作背景,既可以营造气氛,又可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活动,幼儿可以认识很多树叶,可以认识他们的外形及颜色,丰富了幼儿对树叶的认识和了解。

6.《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篇六

在扫清阅读障碍,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请他们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自然段,并说出原因。有的喜欢“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树的美丽、茂盛、茁壮、生命力;有的喜欢“走进树的时候,我发现,……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喜欢叶子的美,喜欢叶子的形态各异;有的喜欢“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奉献给大树。”——喜欢叶子的默默奉献精神;有的喜欢“绿叶为大树而生。……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喜欢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喜欢叶子一生都为大树服务的精神……

蓦然发现,课文的后几个自然段竟然没什么人问津,我就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些语句?”“想!”问老师,他们的兴致骤然高涨,回答的声音异常响亮。我告诉他们我偏偏喜欢后几个自然段,因为大树是因叶子而葱翠,叶子是因大树才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的,它们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假如大树没有了叶子,变得光秃秃的,它还会美吗?那么如果叶子离开了大树,飘落枯萎了,它还有精神吗?学生们若有所悟地点着头,此时再让他们品读七、八自然段,感觉就是不一样。

7.《黑眼睛的大红鱼》教学案例 篇七

《黑眼睛的大红鱼》是“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话题为“幸福与快乐”。对于本课的学习,笔者根据课后编者的2个题目,确定了本课的学习重点:(1)第一课时,重点理解第4自然段的内容,并会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2)第二课时,抓住“小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及阅读方法的培养。

【教学过程】

师:小黑孤独地在海底游着,看见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可在书上写下批注。

生: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在风中轻轻摇动……

(顺势板书:水母、大龙虾、怪怪鱼、鳗鱼、海葵。)

师:也就是说,他看见了水母,看见了大龙虾,看见了怪怪鱼,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段话,我们先来读一读。女生读上面的,男生读下面的。

1.他看见了水母,看见了大龙虾,看见了怪怪鱼,他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

2.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物似的大龙虾,看见了像是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看见了像糖果一样的岩石上长着漂亮的海草。他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鳗鱼长得几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在哪儿,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

师:读完后,你更喜欢哪个句子?说说理由。同桌之间用“三步采访法”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并展示,教师请2个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喜欢下面一句,因为下面的句子写的更具体、更生动,写出了水母、大龙虾、怪怪鱼、海草、鳗鱼和海葵的特点。分别把水母比作彩虹果冻,大龙虾比作怪物,怪怪鱼比作线牵着游……我觉得这些动物真是稀奇古怪,所以,我喜欢下面一句。

生2: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还有补充:“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水母比作彩虹果冻,彩虹是很美丽的,果冻也是五颜六色的,并且软软的,有弹性。读到这,我觉得水母好漂亮、好神奇,稀奇古怪的。

师:你们太棒了,不仅感受到水母稀奇古怪,还体会到了作者用比喻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水母的稀奇古怪,你们能读一读吗?

师:同学们,你们瞧,这就是水母……(看水母图片)是不是很像彩虹和果冻?五颜六色的,透明的,软软的。像这样,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联想,理解事物的特点,这样句子就显得更加形象、清楚、具体了。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黑还看见了……(看图片),边看边指名读。

(指导学生读出特点。)

师:大海可真是美丽而神奇啊,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读出这些生物的特点来。

(看图片,再次朗读整个句子,感受比喻的表达效果。)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这组句子,除了运用了比喻,你还有什么发现?

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物似的大龙虾,看见了像是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看见了像糖果一样的岩石上长着漂亮的海草。他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鳗鱼长得几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在哪儿,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

生:他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他还看见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真会观察。像这样,用了3个或3个以上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就是排比句(板书)

师:读了这组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海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稀奇古怪的,不仅仅是水母。

生2:我感受到了作者抓住他们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他们的稀奇古怪……

师:你们真会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可以借鉴这样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下面分小组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小黑在海底看见了这么多东西,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稀奇古怪(板书)。你们瞧,作者在这里用到了一个省略号,说明(他还看见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继续说说吗?

(出示更多图片,启发学生仿说,仿写)

师:出示第4段(手指板书),这些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稀奇古怪。这一段后面描写的内容全都是围绕着“稀奇古怪”来写的,所以,像这样的构段方式就是先总后分(板书)。

师: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师:仿照本段构段方式,为刚才仿写加一句总起句,构成总分段。

【教学反思】

《黑眼睛的大红鱼》这篇课文从内容上来说比较简单,三年级的学生读得懂,也能独立完成字词学习。学生会了的、懂了的,我们不用教。学生不会的是什么?一知半解的是什么?不会运用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从三年级学生来看,学习内容的学习应该放在自然段中,自然段学什么?笔者认为:一是学习、理解读懂这个自然段内容;二是学习表达与运用。就是学习运用自然段的构段方法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来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所以,对于本节课的一得,笔者根据课后思考题“说说小黑在大海里看到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寻找到第4自然段。于是,要求学生重点理解第4自然段的内容并会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看到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学生一读就知道。编者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难道编者只要孩子们知道、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吗?很显然不是。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应该要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所以,还应该从表达上来学习体会,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他看到的稀奇古怪事物写得那么有趣、那么生动具体的。其实,这也正是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最缺失、最需要帮助的。二年级学生要写清楚一句话或几句话,三年级学生要在写清楚上学习如何写具体。而这篇课文最大价值就在学习作者把第4自然段是如何写具体的。作者先总后分,在分的过程中,作者没有简单陈述,而是运用了修辞手法来描写那些动物的特点,从而来写具体的、写生动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分了以下5步: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让学生明白小黑看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引出“水母”这个例子,理解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其次,让学生发现本段中描写其他动物的表达方法,继而感受排比在表达效果上起的作用。再次,结合本段最后的省略号,提供图片,打开学生思路,体会仿说、仿写比喻和排比的表现手法。最后,回到本自然段,和学生整理、理清本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结构。结合上面说和写的内容,补充完整形成总分结构的自然段。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笔者没有分析每个动物的特点,而是尽量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但不能仅仅让学生看着图片读一读,还应该让学生先概括说一下,再说说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突出了动物的稀奇古怪,如果能让学生反馈一下就更好了。其次,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不能偏废。笔者太关注理解和表达,把读给弱化了。阅读阅读,一定要读,特别是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理解“水母”那个地方,当学生体会完,还应加一句“你们说的太好了,你能读好吗?”在学生朗读时,不能袖手旁观,还要融入教师的指导。

8.《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篇八

对学生来讲,这种文体比较少见,对于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熟读课文,学生完成较好。学习叶子的外形之美,我着重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了课文的第4、第6自然段,帮助学生查找“无字词典”,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借助采集到的树叶,使学生知道,每一片叶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在一棵书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通过朗读,读出叶子的美。第6自然段,就以一个问题引领学习,“你喜欢那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季节叶子的喜爱。有的说,喜欢春天的叶子,因为它长得嫩绿嫩绿的,让人不忍心碰它;有的说喜欢夏天的叶子,因为夏天的叶子长得很肥美,很茂密,我们可以在树荫下乘凉、游戏;有的说喜欢秋天的叶子,因为树叶黄了飘落下来,我们可以采集做标本……可唯独没有人喜欢冬天的叶子。于是,我趁热打铁,转到了叶子内在美的学习。通过理解“生命的乳汁”、“回归大树地下的根”,使学生知道,绿叶为大树而生,把阳光、水分变成营养奉献给大树。即使是冬天,也是叶落归根,对大树毫无保留。

这篇课文由物及人,隐含了深刻的道理。我引导学生比较树叶和人相似的地方,学生很快明白了,绿叶为大树而生,有了每一片叶的工作、美丽,大树才会生长得组茁壮、葱翠;我们人也是如此,有了每个人的工作、劳动,我们的社会才会这么美好,我们的生活才回如此的幸福。而我们每个小朋友也都是一片叶子,只要我们思想棒、学习棒、身体棒,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也就会像一棵大树,生机勃勃。

9.《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九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叶子

一、主题的由来

带孩子们去水东电站花圃秋游。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美丽的叶子,有又硬又厚的剑兰的叶子、紫红色和带花边的观叶花卉、高大的柳树上细细的叶子、长长的棕榈树的叶子、坚硬的铁树的叶子。幼儿通过看、摸、闻感受叶子的饿不同形态和质感,特别想知道叶子的秘密。因此,小朋友和老师就确定“叶子”的主题。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叶子》

二、主题网络

三、活动一:叶子的秘密

活动目的:

1、对探究叶子的秘密感兴趣

2、观察各种叶子的外形特征。

3、感受不同形状、颜色叶子的美。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去户外场地上的树下安全查看、小塑料袋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到户外寻找各种各样的叶子。

(1)出寻叶子、提出疑问:你们猜猜,我这片叶子是从哪儿找来的?

(2)交代去户外活动的注意点。

①注意安全、不乱跑;

②注意虫子。

(3)幼儿寻找不同的叶子。

①观察形状不同

②观察颜色不同

③了解叶子是什么树的?带着问题回去找资料查询。

2、回教室后。

(1)数叶子

(2)叶子分类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了四季叶子的变化,较好的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对诗歌的重复次数太少,幼儿可能记不住,后面跟琴音诵读诗歌会混乱。

10.《叶子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十

设计意图

人类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自然与生活中有着无穷的奥妙正等着“好奇宝宝”们去探寻。然而,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往往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本着对孩子们能力的培养,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这二点因素,本学期我班特将网络主题定为“生活与自然”。

具休网络图

生活与自然

我爱劳动我爱大自然

动物劳动小朋友爱劳动季节天气动物植物

蜜蜂采蜜抹桌子春阴鸟花

蝴蝶传粉洗手绢夏晴兽草

蚂蚁搬豆扫地倒垃圾秋雨虫树

刺猬运枣穿衣系鞋带冬雪鱼木

大班网络综合活动:有趣的叶子

设计意图:

上个星期三,幼儿园组织去秋游,在吃桔子的时候,小朋友偶然发现一个桔子上带了几片叶子,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这几片叶子吸引住了,还不断地从地上拾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玩得不亦乐乎,在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叶子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这不正与我的网络主题“我爱大自然”相符吗。在正常的思维下,如果讲到大自然,我们通常会先讲自然中的植物,从植物出发,再到树木,最后讲到树木的根茎叶,经过这次孩子们秋游,拾落叶的举动,何不换种方式,从最小的知识开始,再到大的环节。对此,我生成了这次的综合活动:有趣的叶子。想通过观察探索这个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景物,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幼儿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活动目地:

1、幼儿热爱自然,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大小、形态和颜色。丰富幼儿对树叶的知识:叶柄、叶脉、树叶的正反面。

3、能大胆进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户外有落叶木场地;彩色颜料、毛笔、浆糊等绘画用具;示范画一份。

活动过程:

一、捡落叶,拾落叶。

带幼儿到户外场地,谈话导入,让幼儿自由捡拾地上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幼儿自由探讨,发现树叶有不同的形态和颜色。

1、形态各异(大小、长短、圆扁以及带锯齿“")

2、颜色不同(包括枫叶、绿叶、落叶)

3、树叶的组成(叶柄、叶脉、叶子的正反面)

三、将自己收集到的叶子进行拓印画。

1、出示范例,讲解示范。

用毛笔蘸上颜色,涂在叶子上,涂好后将叶放在纸上面用手轻轻一按,有颜色的叶子就印在纸上了。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叶子,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印成非常好看的画面。

2、幼儿动手印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印得多,印得好,印过的叶子应放会盒子里。提醒幼儿颜色不要涂得太多,但要涂满,换颜色时应把毛笔洗干净,再涂其他颜色,保持桌面.衣服整洁。

3、展示幼儿作品,对保持整洁的幼儿给予表扬。

活动延伸:

叶子的用处(茶叶、菜叶如果幼儿感兴趣,还可简单提一下光合作用)

教学反思:

这次的活动,是孩子们秋游吃桔子发现叶子而引发的,通过今天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出,幼儿对此活动也很感兴趣,表现得非常活跃。也是从今天来看,孩子们的兴趣还远远不止是老师所想到的这些,而是更多、更加广泛。

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自然场地,让孩子们自由地玩,自由地拾落叶。孩子们从课堂中来到大自然,与自然融于一体,更容易引起幼儿兴趣。部分孩子其实在与同伴交流时就已经发现了叶子的很多常识,如:孩子们发现叶子里有骨头,其实也就是叶胫。

第二个环节,幼儿在拾的同时就发现了很多树叶的秘密,这时候老师则是作一个倾听者,一个引导者。在这个个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想。如:程丹丹小朋友,她拿着一大把叶子的叶柄,叶子散开得很像一朵花,她还将这地花作礼物送给我”"气氛非常活跃。

第三个个环节,我班是第一次制作拓印画,孩子们都觉得稀奇有趣,每个孩子都拿着自己捡回的叶子跃跃欲试,使得整个活动又进入了另一个别开生面的高潮。

整个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对这整个活动有新鲜感,我之前并没有做任何铺垫,再加上这次活动的场地太广,导致场面有点乱,不过幸好到第三个环节时孩子们都已经能够安静地作画。

本来我的设想当中,在第三个环节里,当孩子们印的时候会发现,叶子的正面印画出来的是一个板面,而背面印出的却是有叶胫纹路的漂亮图案,不过因为孩子兴趣太高,当时并没有发现这一特征,而我也并不想做牵着孩子们鼻子走的老师,因此,叶子的组成在这个环节中被老师有意地忽视。

最后,说说我优点和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法吧。我认为,这次活动,我的选材比较新颖,设计较大胆,能利用园内场地,从教室教学转而到大自然中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新突破。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课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孩子们做学习的主人,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但在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活动准备仓促,不够充分。其次、场地中由于怕孩子乱,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时间较短,这时可以让孩子们坐下来慢慢仔细观察更好,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能够集中。最后、不注重知识经验的准备,使得孩子作画时虽然非常有兴趣但作业情况只有一部分较好。有部分作品不理想。

总而言之,每一次活动都能增长一定经验,会发现自己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并使之作为日后的借鉴,也对自己是一个促进。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之改进,从而找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

11.《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上周,我上了《永生的眼睛》一课。《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当初选择《永生的眼睛》,就是因为文章整体的美感特别打动人,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要是上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备课之前,我就反复阅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并积极征求同组老师的意见,反复修改教案。心想:我一定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在课堂上,我也努力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课后,静下心来,仔细回顾每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了学生字词的训练

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我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了自己积累到的生词、好词,并让他们通过读音,牢固掌握了这些字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不懂就问,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抓住重点句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父亲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人物品质。孩子在读中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示,从而 1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一种意识,树立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此外,我还在教学当中调出文中的两次对比:

(1)对于捐赠母亲、父亲的眼角膜时琳达的不同态度:

(2)14岁的琳达和温迪面对亲人捐赠器官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让学生深入体会父亲言传身教的意义。

三、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提升。

在学到课文最后,温迪因车祸而丧生时,读着,读着,我看到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为温迪的死而哽咽,更为温迪的善良、琳达的博爱所感动!在琳达一家的故事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爱!但我们不仅要感受爱,还要传递爱!奉献爱!所以问学生,为了让这份爱传递下去,你打算做点什么呢?我设计了让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知道他们从本文中学到了许多许多„„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1、课堂应变能力不够

过渡语、链接语、评价语,都不能事先准备好,要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给予相应的回应。这节课,有些语言组织的还不够简练、优美,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评价语

还有些单调,所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是我今后要做的,除了把备课时学生的预设想透外,还更应该多看书。多看教学实录、多参与教学研究等。

2、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一些学生只做了听众,不能积极地参与到交流中。今后,还应努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学习参与性。

一堂课下来,我想今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找到切实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课文内容和语言,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思路还应该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刘雄英

12.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篇十二

(1)课初感知,事半功倍。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主体体验的学习情境。由于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所以它也正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环节。正所谓“善于始者,成功已半”。

课初以一首获得器官捐献者写下的一首感谢的诗导入,就是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这种初步的感知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能使他们在下一步学习课文的环节中运用已有体验和经验去思考及想象。

(2)课堂内化,理解感悟。

内化是体验性学习的关键,离开了内化,体验学习无法形成。导入新课后,如何在前一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让循环促成内化呢?这需要因文而异。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求,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才能真正体会到课文的内涵,所以,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这一角色体验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内心所需,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是把原文机械地重说一遍,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使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经过再加工,再创造,成为和生命个体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

(3)反思外化,升华体验。

13.《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精读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观察了班级中的一个小盆栽,这样,在课上学习感受叶子外形美的句子时,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树和叶子外形之美的句子,让学生说说叶子美在哪,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形态各异”,体会它的意思,同时利用了小盆栽,让学生说说盆栽中叶子一样吗,不同在哪,这样从外型上直观地感受了叶子“形态各异”的美。在体会了叶子的外形之美后,引导感悟叶子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内在之美。在这里,我让学生抓住重点句研读,如:“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着重感悟“生命的乳汁”,从而真正理解“奉献”,之后还可结合“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感受绿叶为大树而生的无私奉献精神。由此,学生对于叶子的尊敬与感激便油然而生。

上一篇:感恩演讲稿:感恩的心,感谢命运与感恩演讲稿:感恩老师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给熊奶奶读信》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