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精选8篇)
1.财政学 篇一
财政学论文
摘要:
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完善,这也从我国经济总水平不断上涨的现象看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现在,政府也在逐步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从当初的解决基础设施及温饱问题到现在的民生财政。本文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且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分析。关键字: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民生财政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第八第九的位置上升到了第三的位置,2010年更是超越日本位于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然,财政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
民生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华章,是代表委员的“永恒话题”。翻检历史,也许从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么强调民生。民生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它“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在此语境中,今年民生支出将占中央财政2/3,无疑振奋人心,具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
一、我国财政改革历史
1978-1994年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几乎窒息的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改革初期,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政上的管理权;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这一改革思路与财税体制自身的改革任务——由下放财权和财力入手,打破或改变“财权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相对接。
1994-1998年财政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政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所推出的财税体制改革举措,多是围绕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展开的。而且也是在整体改革目标定位尚待明晰的背景下而谋划的。这次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以往“放权让利”思路的束缚,走上了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之路。从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入手,在改革内容与范围的取舍上,既包含有利益格局的适当调整,更注重新型财税体制的建立,着重财税运行机制的转换。
1998-2003年,公共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行。多年的改革变迁人们发现,能够统领所有财政改革线索、覆盖所有财税改革事项的概念,只有公共财政。于是,以1998年12月1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为契机,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从那时起,作为整个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明确定位,带有整体改革布局性质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正式进入财税体制改革的轨道。
2003年至今,我国财政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并且将逐步向民生财政转型。
从改革初期的让利放权,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再到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提出,以及当前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外部冲击而出台的以民生为核心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我国财政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基于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适时调整,有别于西方国家简单的反周期调节。“民生财政”正是基于此种逻辑和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的。
二、我国当前财政体制与民生财政 1.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简单来说就是加大以民生为本的财政支出。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2.民生财政与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并不否定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公共财政的一种完善。其实市场经济所匹配的是公共财政,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公共财政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去为民生着想,那么我想在这样的财政体制下我们的经济会发展的更好的。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又是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必然要将我们的公共财政制度推向民生财政,这才是我们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财政体制也逐步实现了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在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更应凸显其社会主义属性,这就要求财政职能的重心逐步由公共化向民生化转移。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适合现代经济要求的体制基础与管理模式也是承载民生财政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确立公共财政制度,才有可能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民生财政。3.财政制度转型的必然性
著名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我想应该能够解释我国财政体制转型的必然性。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认为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这样一来,改革初期实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所以政府支出处于长期投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就该解决人们的人权问题和民生问题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基层是生存问题,然后是安全再往上面才是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完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大部分人们的生存为题解决了,人们的观念就会慢慢从最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最终导向还是民生问题。4.民生财政是财政本质的回归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是我国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在“支出压力很大”的形势下,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
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83080.32亿元),今年,财政支出将进入“10万亿元”时代。我们看到,民生投入基本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三农、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预期的是,一旦这些真金白银落到了实处,并发挥了效用,老百姓所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助……”将不再是飘渺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深有所感的美好现实。
公共财政本来就应该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明确规定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三分之二,让这种回归有了更具体和明确的目标。
三、目前我国出现的问题及财政改革
从我国近年来屡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来讲,我认为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但是我们居然出现了这样的食品安全危机。近些年我国市场上食品安全乱象,“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我们现在想的问题不是如何去更好的发展经济,而是我们还能吃什么。食品问题暴露了我国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监管机制的松懈。既然我们的改革方向已经开始转向民生,那么人们就不应该再担心这些在人生存之本的食品上的一些问题了,而我们还在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头疼。我想我国目前最要紧的是应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来整治这次食品危机。我们只有把这最基础的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去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实现民生财政。
2.财政学 篇二
公共财政学是介于基本理论和应用学科之间的基本应用学科, 在学生专业知识建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 他们往往认为财政学课程不实用、太抽象、不易把握等, 不去努力学, 为了考试死记硬背。其实, 该门课程与纯粹的应用学科相比, 因涉及较多的经济理论而显得趣味不足, 但与纯粹经济理论课相比, 却又与现实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具有较大的拓展性。当前, 我国公共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问题。传统的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师很累、学生很苦, 教学效果还不理想。因此, 对当前公共财政学教学的现状进行考察, 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予以剖析, 进而提出改进教学的对策, 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公共财政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当前, 公共财政学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是时间上的“满堂”, 也是范围上的“满堂”。这种方式虽是面向全体学生, 却不能顾及全体学生。由于学生知识及认知结构的差异, 一刀切的灌输会让一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听不懂课, 最终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传统的公共财政学“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最终影响公共财政学的教学效果。据课题组随机听取的一些公共财政课发现:教师上课仍旧是“一言堂”、“满堂灌”, 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 偶有教师随机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并不积极参与, 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了这样的问题:一是, 教师很累;二是, 学生很被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他们没有积极性, 缺乏主动性, 对学习缺少兴趣。
2. 教学内容仍遵循“知识型”教学理念。
传统公共财政学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知识型”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传授的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 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分数, 教学方法也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知识型”教学, 带来的不良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造成学生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公共财政学是以抽象的经济学为基础的应用理论学科, 单纯的理论知识是抽象的, 抽象的知识是难以形成深刻记忆的, 学生对这种知识的掌握如果不及时付出实践会很快遗忘的。因此, 传统上公共财政学“知识型”教学, 不仅让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难以扎实地掌握知识。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灌输式”教学法违背了教育激励规律。
公共财政学教学中出现的教师很累、学生很烦、效果不佳及不能顾及全体学生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与学生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根据教育心理学激励理论, 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来源于愿意学习的动机, 也就是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 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因此, 要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就必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及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并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提出表扬。公共财政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 主要是这种教学法违背了教育心理的一般规律。一是这种教学法缺乏趣味性。以教师为主的说教,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产生压抑感, 并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二是这种教学法没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缺乏联系实际的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的讲授, 无法感知理论对他们的生活会的意义, 也就难以产生学习的动机。因此, “灌输式”教学法是公共财政学教学问题的一个深刻根源。
2.“知识型”教学理念偏离了知识建构规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已有知识经验概念的转变, 是外因通过内因, 并最终由学习主体知识重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而获得、转化和评价是一种建构能力, 即一种学习能力, 新知识的学习应是已有知识形成的能力的扩展与构建。因为新知识的学习与构建, 离不开旧知识的运用, 而对知识的运用其实就是能力的表现, 新知识的补充其实也就是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学“知识型”教学, 以知识传授为目标,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不仅使知识学习失去应有的意义, 也使知识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首先是“知识型”教学的目标无法满足学以致用的需要。由于“知识型”教学是一个学生被动记忆知识的过程, 它不仅无法让学生实现有意识的观察、主动的理解与思维及能动的想象, 甚至也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 因此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公共财政学教学的对策——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公共财政学的兴趣, 并对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 以此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为解决问题需要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性教学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和交流, 实现群体与个体的互动, 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协调发展, 以达到学习动机的维持;经过探究之后, 需要进一步对在探究中发现的各种观点进行辨析, 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观点。通过创设问题→探究→交流→辨析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思路如下图。
针对公共财政学重知识轻能力的“知识型”教学的问题。其解决途径在于由“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的转变, 根本上也是采取“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 我们的公共财政学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以“灌输式”教学法和“知识型”教学理念的传统教学模式, 最终使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是要实现由“灌输式”教学法向“探究式”教学法转变和“知识型”教学理念向“能力型”教学理念的转变, 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现实生活问题为抓手, 以“探究式”教法为主形式, 以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摘要:当前公共财政学教学仍以“灌输式”及“知识型”教学为主, 这一教学模式及理念使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习效果不佳, 能力培养缺少。原因是这种教学模式及理念违背了教育激励规律和知识建构规律。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探究性教学,灌输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华.财政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0) .
[2]宋学红.对当前《财政学》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N].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7, (1) .
[3]陈爱荣.非财税专业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师, 2011, (2) .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3.行为财政学研究与概述 篇三
关键词:行为财政学;行为经济学;传统财政学
前言:
在二零零二年的诺贝尔颁奖中,将行为经济学纳入经济学领域中,使这门新兴的科目得到热切关注。在随后的几年里,行为经济学逐渐向实际应用领域靠近,其中,行为财政学就是行为经济学与财政学相结合而出现的科目。行为财政学首先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研究院院长提出的,此后,号召全球众多的经济学研究专家共同探讨此项目。在二零零六年,随着一本《行为财政学》书籍正式出版,向人们确立了行为财政学的诞生。
一、 分析行为财政学的构架
行为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区别在于:行为财政学是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对传统财政学进行修补和完善。其研究内容为行为财政学与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等有关;在研究方面,行为财政学将众多研究领域学科融入其中。
1.1行为财政学的形式
形式的概念在于是具有内在要素由外在表现出来的事物,形式就是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在财政学中,如果拥有相同的内容是由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则结果也会不同。在面对相同金额的税收和费用支出时,由于人们多具有躲避税收的心理,人们更想让此种支出是费用支出而不是税收支出。在研究财政学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如果将一定的金额税收分为多个较小的税收,则纳税人对税收会感到负担沉重,这种情况根据心理学来说,就是人们没有将这些小金额税收在心理进行加总。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形式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具有其指导意义,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称谓和分解税收来使人们的抵触心理降低。当然,其形式要素也会对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形式要素最少具有三项负面作用:其一,政治缺少实质内容,只是在走形式,政府工作人员将时间和金钱花在形式上;其二是由于不同的外在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会使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其三,如果人们倾向在形式上优越而没有实质内容的财务政策,则会使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下降。针对此三种负面影响,其研究了三种解决方案:第一,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让人们在生活中理性的看待财政;第二,构造激励制度,使行为向理性发展;第三,完善规章制度,使财政失误率减少[1]。
1.2行为财政学的遵从要素
在行为财政学的领域中,无论是财政收支还是财政政策,都关乎两方当事人,即政府和纳税人。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考虑纳税人的意见。纳税人的意见对于财政政策来说有可能会遵守,也可能不遵守,这些意见会对财政政策的实施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遵从要素是财政学的一个重要构架。部分学者认为:如果社会的遵从要素太低,会使政府无法提供社会需求的必须品,从而造成经济无法发展。因此,需要研究哪些要素会影响遵从制度,就可以促使社会整体的遵从程度得到提高。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除了利己思想外,还具有利他思想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就是人们利他思想的最好诠释。因此,需要在利己思想外,以多种思维来看待财政领域中的遵从问题。
二、 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内容
对于行为财政学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而言,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行为财政学研究领域与其他领域并没有明显的划分;第二是由于财政支出含有政策主导性,因此,以现有的行为财政研究很少涉及到财政支出,一般情况下均是以财政政策相结合来研究财政支出的。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大部分是研究财政政策及财政收入。因此,对于财政收入来说,其相关研究主要在于两点:税收遵从的特征;税收信任。而在财政政策领域中研究的两种主题为: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调节财政的内在需求。
2.1税收遵从的特征
以多种模型为基础,将纳税人的行为特征引入,以此获得四种税收遵从模式。第一种为:不愿意逃税,即在纳税人的主观中没有逃税的意识;第二种为:愿意但是无法逃税,即在纳税人的主观中有逃税的意识但在客观上没有逃税的条件;第三种为:愿意并且能逃税,但是不敢去实施,即纳税人主观意识中具有逃税意识并且客观条件足够,但由于法律的约束不敢逃税;第四种为:能逃税且愿意逃税,并且敢于逃税,即主观上有逃税意识,客观上条件也足够,而且已经具有逃税行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做了一项实验,其结果表明公平心理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即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获得和损失,也注意他人的获得和损失,以此对社会公平进行对比。政府如果没有合理的提供公共品,则会使人们感到政府的不公,这就使税收遵从程度降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确定公共品是否合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会造成对同一种公共品产生不一样的看法[2]。
2.2税收信任
在税收领域中,税收信任的体现在于:信任博弈。在一项研究中,一位学者认为增加税收遵从程度,就要加强稽查率和处罚金额。但是在随后的论证研究中,根据研究数据表明:对于原本就具有税收遵从程度较高的纳税人,加强稽查率和处罚金额会使税收遵从程度降低。根本原因就在于信任问题,纳税人会认为政府不信任自己,因此就会导致原本税收遵从程度较高的纳税人采用偷税、漏税、逃税等方式进行抗争。
2.3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有两点原因:第一为外在因素,由于如今人们缺乏自我约束力,因此无法将收入和支出有效的平衡,而政府推行社会保障政策则是强制个人预留年老后的消费,从而使个人行为的偏差得到修正;第二为内在因素,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出于自我保护的機制。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将会缺少约束性,使储蓄的汇入降低,退休后则会面对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政府来进行援助,为了防止此现象发生,政府建立了社保障制度[3]。
2.4调节财政的内在需求
在未来,人们将会逐渐提高对自身的外在需求,而降低内在需求,对于金钱、权力、声望需求等注重,而对于亲人、朋友等需求降低,从而使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这就会降低未来社会发展水平。由于内在需求降低,政府就需要将人们的未来效益偏差归入政策议程中,需要思考人民的内在需求,以长远目光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降低未来效益偏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语:行为财政学将传统财政学的基本形成开扩,不仅在理论上是全新的领域,更在实际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外行为财政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使我国的行为财政学研究才刚刚迈入门槛。这就需要我国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和分析要做到全面、妥善,在实施时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及时的对政策进行修改,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平稳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晓敏,高琳.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J].财经论丛,2011,9(10):12-15.
[2] 欧阳昌琼.财政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学科体系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15-17.
[3] 董勤发.浅议国际财政学[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8(29):8-11.
[4] 刘蓉,黄洪.行为财政学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5(18):14-17.
4.财政学重点 篇四
完全竞争市场:有众多的买卖者、资源自由流通、信息完全、产品同质。
市场失灵: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
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达到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
置的结果,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有正外部效应和负之分
②公共产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利益外溢的准公共产品如
高等教育、中国移动;拥挤性的准公共产品如火车、公交)
③市场垄断④不完全市场⑤不完全信息⑥收入分配不公⑦宏观经济失衡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
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民主性与法治性。
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的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④合理利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 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加强税收的调节
③ 改进和完善转移性支出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多重含义。
实现条件:①总量平衡②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问题③环境优化问题
实现方式:
① 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② 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变化,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③ 利用投资、补贴、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
④ 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⑤ 加强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
二、我按费用类别分: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意义:国家履行了哪些职能及履行职能的侧重点
三、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
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特点:双向、等价交换)
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特点:单向、无偿)
意义:在财政支出的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政府资源配置的规模就越大,财政
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反之,转….越大,对收入的分配的直接影响
就越大。
5.财政学 篇五
②按财政分配的内容可分为:国家预算学、国家税收学、公债学、国营企业财务学、固定资产投资学等。
③按财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中国财政史、外国财政史、税制史、公债史,以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理财思想的财政思想史。
财政学-专业内容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财政、税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财政税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财税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般安排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相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
三.可选择考的证书或未来可考证书:
1.会计师资格证2.注册会计师3.注册资产评估师4.注册税务师
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就业点之 税务筹划
职业状况:朱镕基总理曾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为“不做假账”,原因很简单,很多企业会计人员为了能逃避国家税而做假账。坊间甚至一度流传着“不会做假账的会计不是好会计”的说法。如今,中国加入WTO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会计和财务准则、法规越来越规范缜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做假账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代价越来越大,因此,通过税务规划进行合法避税是很多公司的必然选择,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几年里,税务规划方面的职位将在需求和薪酬方面有大幅度的攀升。
薪酬现状: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助理大概月收入在1200-2000元之间,像普华永道这样的外资大所,试用期待遇都在6000元左右。
专家建议:如果想在毕业后入行,比较好的选择就是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助理。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就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重点放在《税法》(专业课: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等)和《审计》(专业课:审计学、财税审计等)以及《会计学》(专业课:会计学等)三科的通过上——当然,如果能全部通过那更好。这将成为你毕业后入行的一个重要筹码,而且,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从考试难度到指定教材都是一流的,通过一门基本上能确保你在该科目的理论基础打扎实。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税务规划认证为“注册税务师”,但对在校学生来说,这项考试被设定了一个门槛:“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必须拥有四年以上经济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
大企业也同样会聘请税收规划方面的人才,如果能配备《会计证》或助理会计师资格,加上你的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了好几门,对毕业时成功切入税收规划方面的工作也大有好处。至于想进普华永道之类的公司,我想地球人都知道,外语沟通流利、相信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能坚持每天加班到半夜等条件必不可少吧?再有,就是他们那花样百出的几道面试关,也是需要花点时间去准备的。
就业点之 对外贸易
职业状况: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而且,浙江、江苏一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缺点是有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做得比较差,很多不给员工缴纳“三金”什么的。主要职位设置包括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等。
薪酬现状:举个例子,笔者有位朋友,也不是外贸科班出身,2003年毕业后进入浙江一家民营外贸公司,2004年年薪超过了4万元。有经验的外贸人员走到什么地方都能拿到最少这个数。实际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做上手了,拥有了客户名单之后都是自己“单飞”。专家建议:很多学校的财政学专业都会开设海关管理与报关实务课程,大家可以结合这门课程去参加报关员和外销员考试。这两门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还有一个跟单员的资格认证,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拿一个,最少你在和跟你一样的同学竞争时,要多一点点筹码。想要从事外贸业务的同学对英语学习一定要重视,六级八级先不说,最少得跟你的外国
客户“沟通无限”吧?另外,可以提前确定要进入的行业(主要根据目前流行的外贸产品,例如五金等),然后找到相关行业协会的外贸网站或购买一些相关专业的英语工具书,将行业英语知识补充一下。
最后,一定要利用好能够争取的实习机会,主要任务是熟悉单证操作流程、报关流程等,还有跟外贸企业的老员工学习与寻找新客户的渠道以及维护与老客户关系的技巧,同时带个笔记本,认真记下外贸员们工作中的细节和处理各种麻烦的方法。其实,这些就是多数企业招聘员工时要求的,也是毕业生们最痛恨的——经验。前面说到争取实习机会,大家可以在假期来临之前,找到一些外贸企业的电话,打过去要求实习,甚至免费都行,一般总会有企业愿意接纳你的,再说了,这也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啊……
就业点之 公务员
职业状况:公务员受到毕业生大规模青睐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但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经常出现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
薪酬状况:比上不足,比下绝对有余。特别是财政局和税务局等单位的福利待遇更让人眼红。
专家建议:提前准备公务员考试,及早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社会关系),无忧考证网()上关于公务员考试的信息和考试资料都很充足,大家可以去看看,心里对形势和考试本身提前有个底。
另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校园招聘名额,对条件优秀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相对其他专业的竞争对手有一定的优势,建议有此倾向的同学平时多关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历年的校园招聘要求,做到在素质培养上有的放矢。
就业点之 其他
其他就业点包括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职业学校或大学教师、客户服务等等,那些职位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经济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畴,但都不能说是财政学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如果确实想转行从事这些职位也无不可,在其他期本版的对各专业的就业方向介绍和注意点的文章中都有提及,同学们可以找来参照。
就业方向:在政府财政部门,如财政部、税务局等单位从事税收规划、资产管理、审计等工作。或在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做报税工作和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税务咨询服务,也可以在大型企业财务部中做税务规划的工作。
前景分析:近年来由于学习会计人数的大量增加,求职颇为艰难。使得许多人认为学习财政求职竞争力大。职业顾问认为,求职难的主要是普通的财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尤其是著名院校)的财政学与之并不相同,学生就业还是很好的。
专业就业导航
财政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各级财政、税务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随着大学教学的改革,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财政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变得更加的广泛,在工作中
主要进行实务性质的工作。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财政、税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财税、公共行政管理、税务中介机构等相关领域实际工作能力。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全国的财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财经类里并不太好。名牌大学的财政专业基本上需求持平的情况。一般的地方大学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同类大学的其它经济类毕业生要差一些。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大类:
公务员:由于国务院各部委进行了机构改革,许多单位需要补充大量优秀的财政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自己单位的效率和效益。中国正大力的进行财政与国际的大接轨,所以国家很重视财政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财政对于政府的重要性,使得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有比较固定的就业方向。
当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时,所面对的就业机会是考公务员。公务员受到毕业生大规模青睐的理由包括: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但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财政局和税务局等单位更是受到考生的青睐,经常出现四五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财政管理等方面。
学生要提前准备公务员考试,及早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询关于公务员考试的信息和考试资料,心里对形势和考试本身提前有个底。另外,国有资产的一些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校园招聘名额,对条件优秀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相对其他专业的竞争对手有一定的优势,建议有此倾向的同学平时多关注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历年的校园招聘要求,做到在素质培养上有的放矢。
银行业:随着投资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对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多。财政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其全面的经济知识结构和对国家宏观财政的较好把握,所以在投资银行中财政专业的毕业生也是比较受欢迎的;银行的拨款和审计部门也需要财政专业的毕业生。银行的工作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是福利奖金比较多。所以对于想得到一份比较固定的工作,并且有中等收入的人来说进银行工作是不错的选择。
报关员、外贸:报关员也适合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去做。但这需要进行国家公务员考试。在考试成绩不错的前提下,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一方面还是很有竞争优势的。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较大,而且,浙江、江苏一
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主要职位设置包括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等。
很多高校的财政学专业都会开设海关管理与报关实务课程,大家可以结合这些课程去参加报关员和外销员考试,但这两门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想要从事外贸业务的同学对英语学习一定要重视,至少能跟你的国外客户简单交流。
税务、审计:会计和财务准则、法规越来越规范缜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做假账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代价越来越大,因此,通过税务规划进行合法避税是很多公司的必然选择,另外,一些个人或小公司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如果想在毕业后入行,比较好的选择就是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助理。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就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这将成为毕业后入行的一个重要筹码,而且,注册会计师考试从考试难度到指定教材都是一流的,通过一门基本上能确保在该科目的理论基础扎实。大企业也同样会聘请税收规划方面的人才,如果能配备《会计证》或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的几门,对毕业时成功切入税收规划方面的工作也大有好处。
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税务规划认证为“注册税务师”,注册税务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可以成为从事税务代理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1996年11月,依据《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开始实施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1999年1月,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并于当年在全国首次实施了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6月初进行。原则上只在省会城市设立考点。
其它
其他就业点包括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职业学校或大学教师、客户服务等等,这些职位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经济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畴,但都不能说是财政学毕业生的真正对口就业。
财务会计:近些年来掀起的大型企业兼并的浪潮方兴未艾,各大公司纷纷进行合并,中国的企业也顺应国际潮流,逐渐地进行合并、组建更大规模的集团公司。大规模的集团公司为了协调内部财务,一般都设有自己的财务公司。这种财务机构对财政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大学教师:现在留校任教最低要硕士,各别211、985院校是不留本校学生。所以学习的时候要进行一些学科研究,在论文方面胜出对留校大有裨益。
客户服务:主要是一些很行的投资顾问,从最初的签单开始比如华夏银行投资部每月的定额5万元,对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对个人沟通能力、业务执行力、客户关系维护都是较强的挑战和锻炼。
6.财政学作业 篇六
3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目前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现实经济中如何进行税制设计贯彻税收效率原则?有无与税收效率原则向悖的税制设计?
5我国国债负担的现状是什么?目前还有没有大规模的发债空间?(用经济指标来衡量)
6.我国分税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答: 如何完善我国分税制?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我国现行税制是一个由多种税组成的复税制体系,这个复税制体系可以使我国税收多环节、多层次发挥作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是我国财税体制的重大改革,实践证明,分税制在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规范的财政运行机制、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更好地发挥了中央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双赢”。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应按照“财力和事权相一致”的方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体制。
一、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不够合理。我国现行法律对政府间支出责任只作了原则性划分,还不够清晰,也不够合理。一是一些应当完全由中央承担的支出责任,地方也承担了一部分,如气象及地震等管理职能;二是完全属于地方的支出责任,中央也承担了一部分,如地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基础教育等;三是部分支出责任中央与地方职责划分不够合理,执行中经常发生交叉、错位。如我国养老保险由地方政府管理,而实际执行中中央
政府又承担了大部分支出责任;四是各省、市、县、乡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更为模糊,地区之间差别较大。政府间支出责任不清、风险不明,为财政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基层政府分享的收入与支出责任不对称。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的首要问题是收入划分与支出责任划分不相匹配,基层政府收入来源有限,不利于基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难以满足其正常的公共支出需要。其次是政府间收入划分覆盖面窄,相当数量的政府财政性收入游离于体制之外,既不利于政府间支出责任与收入的匹配,也不利于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此外,我国税制结构中流转税占主体,流转税具有税基流动性强、地区之间分布不均等特点,也为我国政府间收入划分增加了难度。
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不够合理,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目前财力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体系。但是,由于大部分转移支付项目都是出于配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而设立的,随着各项新政策的出台,转移支付项目逐年增多,由此带来财力转移支付专项化、专项转移支付财力化的倾向。同时,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评估有限。
转移支付还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计算公式测算办法。转移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转移支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转移支付缺乏法律依据。
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省以下横向财力不平衡问题,省以下纵向财力分布也不尽合理。省级政府没有在调节省以下政府财力不平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分税制的对策
(一)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
当前我国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事权,核心问题应该是投资权划分问题。政府应逐步从个人、企业或社会完全有能力承担并对整个经济发展不至于产生难以控制的冲击的经济建设领域和事业中退出来。同时,改变按投资规模大小来划分中央与地方投资管理权限的做法,除了特别重要的项目和中央负责的项目由中央投资外,绝大部分项目应按受益范围由所在地方政府承担投资。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界定,都是根据各级政府对有关事务的驾驭能力和适应程度进行的。一般而言,中央政府除负责国防、外交、公安国际国内政治事务外,在经济方面则实施宏观管理,进行收入再分配及需要中央统筹安排的各项社会事业。因此,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际、外交、公安及中央国家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负责承担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实施宏观调控及重点工程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政府则主要担负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展及本地文教事业等方面的事务。因此,地方财政主要承担与上述事务有关的所需费用。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主要是宏观调控和协调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主要是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宏观调控任务,协调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根据适当集中、合理分权的原则,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同时,在合理划分事
权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将与维护国家权益相关和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划为中央固定收入,将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固定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项目,属中央事权范围内的由中央财政支出,属地方事权范围内的由地方财政负担。
(二)缩减预算级次,简化财政层级
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一个原因在于财政层级过多,从而加重财政负担。我国现有财政分级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而国际经验表明,较普遍的财政分税分级制度安排是不超过三级的。
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包括“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在内的财政体制改革,正是体现了政府简化财政层级的意图。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是我国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和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旨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解决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备受争议的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力划分问题、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省以下体制以及加大对基层的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等。
(三)合理划分税权,使地方拥有稳定的财源
由于各财政层级间“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我国基层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问题进一步凸显。
在划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同时,还要赋予其相应的收入。地方税,应当具有收入稳定、不扭曲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特点。
财产税因为征收对象不具有流动性、征税对资源配置影响小而成为地方税收的首选。
在财产税方面,我国已分别对持有存款、股票的收益征税,但还没有对居民持有房产进行征税。有必要对我国的房地产税收体系进行调整,拓宽税基、调整结构,强化征管,切实发挥其引导消费、保护资源、缩小收入差距、为政府筹集收入的功能。
遗产税和赠与税,有助于调节财产禀赋,为居民创造均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能够引导富裕阶层进行社会捐助。应创造条件,早日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落实好《营业税条例》(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属于流转税制中的一个主要税种。按照营业税有关规定,纳税人申报缴纳营业税税款的地点。一般是纳税人应税劳务的发生地、土地和不动产的所在地。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制定科学的费用标准的基础上,以确保政权正常运转、履行公共福利承诺、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减少项目类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和数量,逐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推动落后地区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1.转移支付目标
一是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各级政权具有正常的施政所需的财力,二是使全国各地居民基本享有水平接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条件和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机制作用不到时或无法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实施调节,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转移支付的模式和手段
国际转移支付模式有两种,一是单一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二是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依据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改革状况,我认为我国不宜推行横向转移模式,而单一的纵向转移模式操作简便易行。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采用了这种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这种模式处理政府间分配关系,已有丰富经验,因此,应通过法律化、民主化的制度设计增加透明度,减少随意性,逐步健全我国的单一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合理运用转移支付手段
根据转移支付手段的不同功能和我国转移支付的目标,我国可以设置一般性补助即税收返还、专项拨款补助、特殊因素补助。
3.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
逐步规范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大力加强财政法规建设,全面实施预算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标准,确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保证中央政府掌握大量的激励资金。
5.转移支付的管理
鉴于我国目前转移支付资金有限,财政部是专职主管政府资金分配的部门,运转高效,我国转移支付管理机构设置,目前应采用财政部内设机构的形式。并且转移支付方案确立后,要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的审查监督。
总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分税制,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还需要根据新形势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
分税制是一种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为实质,同时配套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
成效:
1统一了税法,公平了税负,实行内外统一的一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的流转税制,减轻了重复征税,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了个人所得税,基本实现了各类内资企业平等纳税,实现了中外公民统一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规范和取消了部分减免税,进一步公平了税负,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竞争。
2简化了税制。全部税种从37钟减少到25个,税制要素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3进一步理顺了分配关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的设立以及新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取消了原来的包干体制和承包制。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4强化了中央的调控能力。通过适当集中税权和税收收入,调整了税收政策,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与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保证了税收收入的连续增长。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税制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的步伐。
问题:
1中央税制与地方税制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⑴ 中央税税种单一,这与中央税收在税收调控中的主导地位不相称。
⑵ 共享税规模过大,税种偏多,影响中央与地方在税收管理权责上的清晰规范划分,其分享效果接近财政分载体制,与分税制目标相悖。
⑶ 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收入不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⑷ 地方税税制结构不完善。
2税权过于集中。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不仅中央税、共享税,而且绝大部分地方税的立法权限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只能制定一些具体点实施细则、征税办法、补充规定和说明,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税制的要求。
3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7.财政学 篇七
一、注重课程建设, 树立精品意识,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经济需要, 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据此, 在多年的财政学教学中, 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 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 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内容, 对财政学理论体系进行大胆整合, 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整体性,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强化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生动;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善于吸收有关最新科研成果, 更新教学内容, 既能全面、准确、清楚地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精选授课内容, 做到重点突出;与时俱进, 及时介绍理论前沿知识与实践最新趋势;建立了各种规范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 如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财政学案例、试题库、辅导材料、模拟试卷、课程网站等。财政学在校级重点课程结题的基础上, 2007年又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 2008年3月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 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财政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知识更新非常快, 学科特点决定了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直选用国内高水平的教材, 如教育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教材由主讲教师推荐, 经系主任审核, 院长和教务处批准, 方可选用。2003-2005年我校选用的教材有:由蒋洪主编的《财政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已被列入国内面向21世纪的100部好教材) 、陈共主编的《财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哈维·S·罗森著, 《财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但是, 财政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 如辅以生动、贴近现实的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 也会促使学生为探询案例解答而进一步延伸理论知识的思考, 而上述教材内容这方面比较少, 相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比较深奥, 不浅显易懂, 因此我们加强教材建设, 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 目前已经出版了《新编财政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配合该教材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材《财政学案例》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该套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各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 既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阐述, 又注重技能和理念的培养。从总体上说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针对性强、知识面广, 使理论、实践结合紧密, 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这套教材先后为多所财经院校本科教学采纳或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各使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教学效果好, 也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 获得了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另外, 我们还编写了与主体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习题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教辅资料。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 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 讲求教学效果。《财政学》内容丰富,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的讲解, 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应针对不同授课对象, 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和课堂设计, 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为此, 我门一般在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 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 要求授课教师作精心准备,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
第二, 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开展案例教学, 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剖, 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锻炼学生应用财税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 我们通过跟踪经济和财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搜集新闻报导、报刊、图书、网络中的信息资料, 2004年开始编写案例, 并投入教学使用, 每学期加入新的案例素材, 不断更新和完善。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和补充, 目前《财政学案例》作为《新编财政学》配套教材, 已公开出版。该案例教材内容新颖, 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案例教学的开展, 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财税方面现实问题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独立分析、解决各种现实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的能力, 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 我们不仅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且大胆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建立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课程组从2005年开始精心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财政学》多媒体课件, 并且每学期开课前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另外, 在课程负责人主持下, 我们在学校率先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促进财政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 以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 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 既增加了教学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讲到第十三章关于财政政策部分时, 结合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模式进行讲解, 并组织学生讨论, 使学生感到所学与经济实际紧密结合, 使他们对在什么经济背景下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模式更加容易理解, 达到学以致用。
第五, 以撰写小论文方式, 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 锻炼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初步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撰写3-5千字左右的小论文2篇, 教师对每篇论文均要进行审阅并给出评定成绩, 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一般占总成绩的30%) 。
第六,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 申请了“胜祥商学院实验中心”民办高地建设项目, 两期共投入400万元, 建成了商学院实验中心。在教学中, 我们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便利条件, 让学生反复练习, 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提高实务操作能力。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真正做到讲授与自学, 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 教学内容与专题讲座, 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特点,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2005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教师;2006年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在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学生网上评教中, 被评价为“完全满意教师”;并被学校督导组专家评价为:备课充分, 充分把握教材, 适当补充材料, 上课生动, 管教管学, 注重教书育人, 学生反映好。
四、改革考核方式, 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 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 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 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为此, 我们制定了“财政学课程学习成绩考核办法”, 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50%, 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学术小论文四种形式组成。平时作业每学期每个班布置3-5次;原则上根据所讲内容结合目前热点问题, 至少完成二篇学术小论文, 以检测学生对学科研究新领域及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 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做, 既体现了全面、公正的原则, 又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局限性。
五、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 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之一, 教师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灵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培养优秀教学骨干, 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我校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立, 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参与财政学课程改革, 建立了由6人组成的课程组, 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1人, 讲师2人, 助教2人。课程组成员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坚持以科研促教学, 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近三年已发表各类论文22篇, 课程组成员主持、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9项, 出版教材共9部, 课程组成员已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5篇;主持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持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3项。课程组积极整合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及时运用于新出版的教科书和教学中,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多位教师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中获得“A”;3位教师, 在毕业生问卷调查中被评价为印象最深的教师。
六、已经建立了课程网站, 争取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 《财政学》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 2008年初成为上海杉达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同年立项为上海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研究课题, 2008年“《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获上海杉达学院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几年来我校财政学课程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往前走:从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市级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争取到市级精品课程。目前也已经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 基本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不过距国家精品课程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课程组会再接再厉, 继续大力开展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争取把我校《财政学》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
(注:本文为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GJZC65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整体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财政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介绍了我校“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课程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彭克美: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国家精品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 2004 (10) .
[2]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 2005 (5) .
[3]申永胜: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S1) .
[4]朴杰、赵光、王丽娟: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5) .
[5]旋天颖: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全方位提高课程质量[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6 (1) .
[6]马晓春:精品课程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J].继续教育研究, 2005 (6) .
[7]俞允海: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8) .
8.财政学 篇八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财政学 案例教学 教学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inance" Flipp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Design
GU Yuanyuan
(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Abstract Flipping classroom has become a new teaching mode ris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Finance" flip classroom model design needs success stories from abroad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improve our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flipping the classroom, to avoid erroneous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flipping classroom; finance; case teaching; teaching short video
1 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借鉴
翻转课堂起源于中学,但是高等学校同样适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美国的伟谷州立大学的数学实验课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伟谷州立大学是一所创办于1960年的美国公立大学,这所学校数学系Robot教授把翻转课堂成功地运用在大一新生的数学实验课上。在新学期伊始,每一位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需申请一个博客,Robot教授要求在每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先观看由他录制并发布到博客上的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视频,视频时长8分钟左右,这样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主题有了整体性的大致了解,其后,学生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与该学习主题对应的知识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再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并将作业提交到博客上。而课堂上,Robot教授不再教授学生基础的概念和理论,而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以此了解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来解决学生课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剩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做与主题相关的实验,在此过程中Robot教授会给予针对性的指导。①
Robot教授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数学实验课上的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能力迅速提升。Robot教授的翻转课堂实践也为我们设计“财政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财政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财政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研究财政在政府配置资源中的特殊作用及其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相合的特点。本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案例,尝试设计具体的“财政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将为财政学教学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教师在课前先行制作适于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的教学短视频,并制作“财政学”教学案例库和网络教学课件,利用校园内部网络平台将教学短视频和课件发布到网络上,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方式完成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课堂时间,老师则利用案例库提供现实热点案例,并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用自学基本理论思考并独立解决现实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课后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上的“财政学”习题集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么样”,以达到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形成财政学本科教育多层次、多类型、新方式的教学新模式。
具体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和经典翻转课堂模式一致,区别在于要针对“财政学”的内容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是翻转课堂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1)教学短视频。考虑到学生课前学习时间的分割性和不连续性,有关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视频务必短小精悍,可以根据“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选择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和热点问题,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形成一个个以基本理论和概念为单位的短视频,让每一个视频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供学生课前自学。(2)网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案,完善教学课件,形成比较完整的、适用于网络自学的课件,为学生在课下预习和复习提供指引。(3)教学案例库。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断健全更新“财政学”案例库,包括增加国内外新的案例和对旧案例的更新。只有选择与理论知识契合度高、反映现实热点问题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模式,遇到与“政府”有关的社会现象,学会问三个问题,即“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政府不同的做法产生的影响如何?”“如何使政府做好它应该做的事?”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自学知识尝试自己回答,课堂再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交流。案例教学使课堂教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环境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案例,设计问题时更要层层递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习指导和习题集。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案,不断完善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并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发布,供学生网上预习与练习,让学生从做题中查缺补漏,同时,也可用于网上测试和课程结业考试。
3 “财政学”翻转课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模式,被误认为就是在线视频教学,这其实是误读了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并非是用视频替代教师,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先行了解课程主题内容,自行学习简单的易掌握的基本概念,这样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时间则被教师用来解决复杂难点问题,并由老师结合现实案例,提出引导性问题,锻炼学生用自学基本理论思考并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②(2)学生并非孤立地学习。翻转课堂并不是说学生没有教师指导,只是自己通过视频和案例库自行学习。事实上,教师的作用贯穿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课前自我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疑问会在课堂上被老师解答,老师还会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课堂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联系案例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还要求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见,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
4 结语
为了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改革措施此起彼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成为当下的热点,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增加了学习中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充分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避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并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而不能只是具体形式上的盲目跟风,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
基金项目:南京审计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注释
① 郑艳敏.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2014.2.
② 温海滢.《财政学》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研究.安顺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