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大纲

2024-10-23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大纲(精选7篇)

1.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大纲 篇一

附件二:

********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评估指标内涵说明

Ⅰ组织领导

本指标下设教学工作理念、制度建设二个二级指标。1.1教学工作理念

本指标评估院(部)办学的总体思路、规划与办法。包括一个观测点,即:院(部)规划与教学中心地位。

①院(部)规划与教学中心地位

本指标考察院(部)是否具有正确的教学工作理念以及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具体措施;考察院(部)规划是否合理及其具体执行情况。

质量意识强指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主题的观念,结合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实行。院(部)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

教学中心地位的含义:a.领导重视,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b.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投入处于优先地位;c.院(部)各项政策和规定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且落实到位;d.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1.2制度建设

本指标评估院(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包括二个观测点,即:管理制度、院(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报送制度。

①管理制度

本指标考察院(部)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是否明确,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能否落到实处,以及教学档案管理是否规范等。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教学基本文件: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必要的工作制度: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存档管理等制度;教 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和奖惩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课外活动管理制度等。

②院(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报送制度

本指标考察院(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报送制度的建设情况,包括是否有专人负责,状态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及其更新与报送是否及时等。

Ⅱ师资队伍

本指标下设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二个二级指标。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评估院(部)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情况。包括二个观测点,即: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

①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本指标考察院(部)师资队伍数量、各种结构情况及师资建设规划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师资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不包括外聘、返聘的离退休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学与管理双肩挑人员,若过去三年讲授专业课程的平均周学时在4课时以上,可纳入师资队伍统计。师资队伍数量按院(部)整体和各专业分别统计。

师资建设规划包括院(部)长期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规划、短期专业师资培训计划与实施方案,以及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规划等。

师资结构指院(部)整体师资队伍的结构状态。教师的学历结构是指教师已获得相关专业学位的比例(不相关专业的学位不应计算在内),不包括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教师的学缘结构是指本校培养和非本校培养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比重。无论是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只要教师在其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是在其他学校完成的(即获得外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就属于非本校培养,但不包括以下情况(学校翻牌、更名、合并,或本专业所在院系的归属关系发生变动,但本专业并未因此而发生实质性变化)。

发展趋势好表现在应有学科带头人、已形成学术梯队、并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

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

本指标考察院(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是否 合理,对专任教师整体及45周岁以下、3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分别进行考查。

2.2主讲教师

本指标评估院(部)主讲教师情况。包括二个观测点,即:主讲教师、科研水平。

①主讲教师

本指标考察院(部)主讲教师的岗位资格认定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等。

②科研水平

本指标考察主讲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查:专任教师出版的专著、参加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科研成果获奖等,也是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应可酌情给分。同时,也考查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本指标下设: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三个二级指标。3.1专业

本指标评估院(部)专业建设情况。包括二个观测点,即:专业建设规划与成效、培养方案。

①专业建设规划与成效

本指标考察院(部)各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建设规划及其执行情况,重点考察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及新专业的建设情况。

专业建设规划包括长期(5年以上)与短期(1年以内)建设目标与方案,及新专业及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教学条件指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文件、实验、实习条件、设施等软、硬件条件;

②培养方案 本指标考察院(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原则与内容;考察方案是否可行及其修订是否及时,执行是否严格;考察与培养方案相关的论证、修订及配套材料是否齐全。

3.2课程

本指标评估院(部)课程建设情况。包括三个观测点,即: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材建设。

①课程建设 本指标考察院(部)课程建设规划及其执行情况,重点考察精品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及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情况。

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应≥10%,其它专业能积极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授课比例是指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数占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

②教学研究

本指标考察院(部)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获取教研成果的情况。③教材建设

本指标考察院(部)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教材实际选用水平、教材建设规划等。

3.3实践教学

本指标评估院(部)实践教学建设情况。包括二个观测点,即:实践与实习、实验室建设。

①实践与实习

本指标考察院(部)实践与实习工作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考察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

②实验室建设

本指标考察院(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考察实验室开放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

Ⅳ教学质量与监控

本指标下设:质量标准、组织机制、质量监控、教风学风四个二级指标。

4.1质量标准 本指标评估院(部)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情况。包括一个观测点,即: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①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本指标考察院(部)本科教学工作中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否合理、健全,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否规范。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各环节(备课、讲授、作业、考核等)、实践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环节。4.2组织机制

本指标评估院(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一个观测点,即:院(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①院(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本指标考察院(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情况,重点考察院(部)二级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评教与评学工作的组织情况。

院(部)二级督导组、教师评学及学生信息员工作的相关职责与要求参见民大教监„2008‟1号、2号、3号文件《中南民族大学二级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中南民族大学教师评学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南民族大学学生信息员制度实施条例》。

4.3质量监控

本指标评估院(部)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及试卷等环节的管理水平。包括三个观测点,即:课堂监控、毕业论文(设计)监控、试卷监控。

①课堂监控

本指标考察院(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措施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包括:课堂听课、教学检查与督导、教学信息反馈等环节执行的力度与效果,并考察课后教师对学生作业、报告与案例的指导情况。

②毕业论文(设计)监控

本指标考察院(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制度、措施与水平,包括指导教师、选题、过程管理与监控等方面;考察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际质量与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的考察范围为院(部)评估当年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③试卷监控

本指标考察院(部)课程考试环节的管理水平、监控手段与试卷质量,包括命题、制卷、监考、评卷、成绩登录、试卷分析、装订等方面;考察平行课程是否实现统一命题、教考分离,试题类型是否达到四种以上,是否采取了流水作业方式改卷。

试卷的考察范围为院(部)评估时最近一学年的课程考试试卷。4.4教风学风

本指标评估院(部)教风与学风的建设水平。包括二个观测点,即:教风、学风。①教风

本指标考察院(部)教师教风的整体建设情况,包括岗位责任、道德风范方面的制度与措施,以及教师授课质量和师德师风的实际水平等。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及师德师风的评估结果以院(部)最近一学年评教(包括学生评教、校级督导评教及院部二级督导、同行评教)与师德考评的结果为准。

②学风

本指标考察院(部)促进学风建设的力度与措施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风气,包括院(部)学风建设的制度及执行情况,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到课率情况、课程学习与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情况、考风情况等。

Ⅴ教学效果

本指标下设: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社会声誉三个二级指标。

5.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本指标评估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水平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包括二个观测点,即: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①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本指标考察学生对主修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考察通过查看学生专业主干课程成绩、实验、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设计)、考试成绩分布等材料的方式进行。

专业主干课程及格率的统计范围以近一学年为准。

入选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比率以评估当年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定情况为准。

②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本指标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5.2综合素质

本指标评估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包括三个观测点,即: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外语与计算机水平、体育。①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

本指标考察院(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措施与效果。

②外语与计算机水平

本指标考察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水平。

外语与计算机水平的考察范围是评估时各院系3—4年级在校生及当年应届毕业生。

③体育

本指标考察院(部)学生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合格率的情况。5.3社会声誉

本指标评估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院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情况。包括三个观测点,即:毕业与就业情况、毕业生质量调查与信息反馈、社会评价。

①毕业与就业情况

本指标考察院(部)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力度与效果,以及学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及就业率的实际情况。

毕业生就业人数包括自主创业、升学(读研)、支边支教、出国及声明不就业等。

学生就业情况的考察以评估当年应届毕业生8月底的就业率为准。

②毕业生质量调查与信息反馈

本指标考察院(部)是否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是否确立了相关责任人,调查措施是否有力,成效是否明显。

③社会评价

本指标考察社会对学院所设专业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评价。

该指标的考核以历年社会反馈资料以及对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

2.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大纲 篇二

一本科教学质量

1. 本科教学质量的定义

本科教育是指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 本科教育质量是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抓好本科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2. 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意义

本科高等教育在近十年扩招后, 其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 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发展大批创新人才。高校的本科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没有良好的本科教学就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硕士和博士, 也就不能构建较好的、完整的、系统的高等本科教育体系。

二学前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教育的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将来的能力素质和发展后劲。但是,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1. 重科研、轻教学

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师应爱岗敬业, 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学生应积极探索学习专业课的方法, 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但在部分高校中, 教学的中心地位被淡化, 实行的是以科研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科研的权重明显偏高, 存在着科研重教学轻、科研硬教学软的倾向。特别是在大学大规模的扩招之后, 教学设施、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活动等都不能满足目前本科教育发展的步伐。教学管理人员少、任务重, 教师又热衷于申请科研项目等, 学校对课程和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重视不够, 与科学研究相比, 校、院、系三级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政策激励均显不足。

2.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滞后, 研讨交流学习不够, 因此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简单化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死记硬背, 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教学。一些大学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一味地按照课件照本宣科,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被充分激发, 使学生形成“上课还不如自习”的错误思想, 学生探究科学问题以及大胆质疑的勇气没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

3. 科研与教学两者关系分不清

我国许多学者在研究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两者关系后发现, 大学的教学效果与科研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高校教师的科研实力的高低与教学能力的好坏并无对应关系。因此, 教师不注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心得带进课堂, 融入到教学中去, 学生就无法体会到“科研促教学两者相结合”。目前,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使教师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科研上。学校也没有完全将科研资源很好地运用到本科教学中, 缺乏对本科教学的有力支撑, 缺乏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激励机制, 课题与课程结合不够。因此, 教学既要与科研紧密结合, 又必须放在第一位。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就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只有明确认识, 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 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世界格局的调整提供给我国科技发展前所未有的、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实现战略性跨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长远发展看, 把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目前, 有些高校衡量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和科研学术水平时, 把论文尤其SCI、EI等刊物发表、第一作者著作出版、第一完成人申报立项课题研究、科技奖励等科研指标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而有些高校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 要求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把教师的科研看做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重视。无论哪种做法都不利于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发展, 并对学生、教师人才培养和创新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从理论上说, 本科教育教学与教师的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没有科学研究作底蕴, 教学就不会有活力, 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科研不把教学作目的, 就失去了科研的本质特征。本科阶段的“质量工程”指导思想之一, 就是要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起来;也就是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因此, 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努力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优秀人才和合格的工程师, 以满足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根本。提高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也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夯实基础。

2. 科研促教学的创新氛围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当下大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和科研是传授已知与探索未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和综合应用, 是教学的价值体现, 科研活动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 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 才能达到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 使教学与科研健康发展。

第一, 通过科研活动,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本科教育阶段是培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要有精湛而缜密的创新思维的综合素质人才, 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既要抓理论教学, 又要抓科研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活动,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只有通过教师的科研教学活动, 才能把握好国内外学术的最新动态, 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以及课程内部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将在科研活动教学中获得的新方法、新理论、科研成果及时传递到教学中去,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第二, 通过科研活动, 丰富教师教学内容。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和积累, 教学实验环境和设施的不断改善, 科研活动的频繁增加, 有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丰富教师教学内容, 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激活课堂, 变解决问题为发现探究问题。如福建农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课程实习、高分子材料 (课程实习) 、生物质材料与制备课程实习、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创新思考能力等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 通过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 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在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和“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提高。如我校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 切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科学事业心和科学探索精神。通过科研活动, 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造能力。

3. 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优势, 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

第一,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索学科形成过程、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与能力, 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可代替的环节。而构建实践教学计划是实施实践教学成功性的基本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本科生大一入学开始, 就让学生知道大学阶段生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如我院在选修课中安排了较为系统的《专业导论》课, 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就通过相对系统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 巩固专业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了解自己专业的内容以及学院相关教师的科研情况和科研成果, 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第二, 发挥实验室科研资源优势, 结合学科特点, 营造良好的科研场所。我院依托本科教学示范中心平台, 确立了“以学生为本,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试验教学理念, 建立“一体化、层次化、模块化”的植物纤维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创新管理机制, 将实验教学任务覆盖全校, 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精神。我院邀请专家、教授、博士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 作为本科生的“成长导师”和“科研导师”, 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 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成长经验和人格魅力影响启迪学生,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设计规划和学业规划,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求知欲, 指导学生进入科研环节,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形成紧密团结的科研团队, 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强化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过程, 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创新性思维,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4. 通过科研课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我院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科研成果进教材,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设科研成果课,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拓宽学生知识面;开设科研实践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 (设计) 相结合, 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应从不同侧重点来分析、建立系统框架、提出方案、明确技术路线、实现具体方案、数据分析和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从方案的提出、系统设计、实验材料的选购、调试、测试全部由各团队完成。通过这个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

综上可看出, 只有确立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开设有一定的先进性, 并有最新研究进展的科研成果充实、补充的科研活动,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学以致用, 才能“以研促教、以教促学”, 严格教学质量监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科研来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勇军、李立明、伊新.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9) :21~23

[2]魏凤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2 (2) :179~181

[3]徐惠勇.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9) :87~88

[4]杨刚.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构建[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9 (4) :37~40

3.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分级教学 大学英语 新升本科院校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个体差异大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难点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面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层级中学习是许多高校探索的路径。

一、新升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应达到的听说读写译和词汇水平都作了具体规定。

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输入假说”中的i+1输入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因此有效的语言教学应根据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遵循因材施教。

新升本科院校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课程成为涉及学生人数最多、教学周期最长、教学层次最为复杂的一门课程;随着学生生源地不断增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和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新升本科院校的英语课堂暴露无遗。新升本科院校应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分级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关键之处

1.制定科学合理分级体系。推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级教学体系。借鉴大多高校的经验,结合新升本科院校实际,实施分级教学的策略时,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主要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 A、B、C 不同层级进行授课。

2.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依据 A、B、C 级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合理安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三个层级的学生英语水平都有所提高。

3.形成规范的教学评价方式。分级教学模式下不能采用传统统一的教学考核标准,学校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估包括课堂互动参与、课外作业评定、网络自主学习等;终结性评估包含期中、期末考试和结业考试等。

三、分级教学效果的不足之处

1.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引入竞争机制会造成学习者心理不适应和危机感等,同时由于分级教学课堂活动是打破传统自然班的形式,学习者之间不熟悉,加之语言测试的特殊意义及师生之间交流缺乏等原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或多或少出现焦虑等心理压力。

2.英语学习主动性受挫。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将英语差班生晋级到好班学习,但是在新升本科高校英语分级教学体系里,这一目标并未凸显出来。学生成绩起点相对较低,分级教学又以成绩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普通班的学生感到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丧失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管理有诸多不便。目前分级教学一般是按照高考英语成绩或入学后英语水平测试的成绩分成高、低两个等级或高、中、低三个等级。这种打破自然班级的形式还会给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如班级考勤、考试安排、成绩录入等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的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分级教学实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任何一项新的改革都利弊同存,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通过反思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具体操控过程,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升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结合校情、地情和学情,创设有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1981.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 Longman.1985.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9):1-1.

[4]孙雪娥.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5)135-140.

作者简介:

4.重庆大学机械原理本科教学大纲 篇四

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一、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二、课程代码:

三、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四、考核内容

1.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机构自由度:机构中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运动链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2)机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II级基本杆组和III级基本杆组,机构的级别。2.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

(1)基本特性:整转副存在条件,机构的行程与极限位置,极位夹角与行程速比系数,压力角与传动角。

(2)运动分析:机构运动分析的瞬心法和相对运动图解法。

(3)机构设计:按2~3个刚体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2~3个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及按K值设计平面四杆机构。3.凸轮机构分析

凸轮机构的基本参数:应用反转原理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运动参数及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4.齿轮机构设计计算

(1)直齿圆柱齿轮机构:几何尺寸计算,传动类型选择。

(2)斜齿圆柱齿轮机构:几何尺寸计算。5.轮系分析与传动比计算

(1)轮系的基本知识:轮系的类型及组成方式,同心条件,轮系的功能。

(2)传动比计算:计算轮系的传动比,确定基本构件的转向。6.机械动力学

(1)考虑摩擦的机构静力学分析。

(2)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及运动方程求解。

(3)最大盈亏功的确定及飞轮转动惯量计算。

五、试卷结构 1.满分100分 2.题型结构

a.概念及简答题(10%)b.计算题(50%)c.综合题(40%)3.内容结构

a.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5%)b.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30%)c.凸轮机构分析(10%)d.齿轮机构设计计算(10%)e.轮系分析与传动比计算(15%)f.机械动力学(20%)

六、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考试大纲制订者:秦 伟 考试大纲审定者:黄茂林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二、课程代码:

三、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四、课程负责人:秦 伟

五、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六、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七、适用专业:工科本科机械类专业

八、选课对象:

九、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十、课程教材: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十一、参考书目:

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张策主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十二、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机械

十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机械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和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并具有增强学生适应机械技术工作能力的作用。

十四、课程基本要求

0.绪论

认识和了解机器及机构;了解机构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特征;对机构、可动连接、构件、零件等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认识。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在机械设计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1.机构的结构设计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将实际机构或机构的结构简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复杂机构的运动简图;能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从结构和功能设计的角度了解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能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了解高副低代的方法;会判断杆组、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学会将Ⅱ级、Ⅲ级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的方法。

2.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传力特性,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学会将复杂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转换为可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了解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根据具体设计条件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构型式;掌握按2~3个刚体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2~3个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及按K值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对机构分析与设计的现代解析法有清楚的了解。

3.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了解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对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有明确的概念。掌握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适用场合,了解不同运动规律位移曲线的拼接原则与方法。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设计的原则,学会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和偏置方向,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摆杆长、中心距以及移动平底从动件平底宽度。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反转法原理设计平面凸轮廓线,学会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4.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功用,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了解渐开线的形成过程,掌握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方程及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理解和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需要满足的条件。了解范成法切齿的基本原理和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掌握不发生根切的条件。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类型及特点,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及已知条件,正确选择传动类型,进行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设计。了解平行轴、交错轴斜齿圆柱齿轮机构和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并能借助图标或手册进行传动设计。

5.轮系及其设计

了解各类轮系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学会判断一个已知轮系属于何种轮系;熟练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会确定主、从动轮的转向关系;了解各类轮系的功能,学会根据各种要求正确选择轮系类型。了解行星轮系效率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了解行星轮系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了解几种其它类型行星传动的原理及特点。

6.其他常用机构

掌握槽轮机构、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和适用场合;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和适用场合;了解间歇运动机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了解螺旋机构、摩擦传动机构、及一些其他无力效应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了解机器人机构的主要特点、功能及应用,了解串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7.机械动力学

能够熟练地对移动副中的摩擦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掌握转动副和螺旋副中摩擦问题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效率的各种表达形式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自锁的概念,掌握确定自锁条件的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静力学分析方法。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其分类,掌握机械平衡的方法。熟练掌握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方法,了解平衡试验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平面机构惯性力平衡的方法。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以及确定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及建立运动方程式的方法,能求解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均是机构位置函数时机械的运动方程式。掌握机械运转过程的三个阶段,机械系统的功、能量和原动件运动速度的特点。了解作用在机械中的力与某些运动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了解周期性速率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调速原理及飞轮设计的基本方法。

8.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了解机械总体方案设计及执行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任务,内容与步骤,对系统方案的功能分解与机构的选型,多方案的形成与优选有明确的了解。能编制运动循环图,对机构及机械系统的组合创新方法有所了解。

十五、课程描述

0.绪论

机器的功能结构及机构,机械总体方案设计的内容及机械原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

1.机构的结构设计 机构的结构及简图,运动链及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平面运动链结构设计的公式推导法,按基本杆组的机构综合与结构分析。

2.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结构与分类,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及运动分析,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综合,平面四杆机构优化设计(简介)。

3.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凸轮机构基本运动参数设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凸轮机构从动件设计。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齿廓曲线,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的尺寸参数设计,渐开线齿轮的加工与变位原理,渐开线变位齿轮传动,渐开线直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类型及几何设计,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直齿圆锥齿轮机构。

轮系及其设计

轮系的分类,定轴轮系及其设计,周转轮系及其设计,复合轮系及其设计,轮系的功用,少齿差传动简介。

6.其他常用机构

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摩擦传动机构,液、气动机构及电磁传动机构,机器人机构。

7.机械动力学

机械中的摩擦与效率,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动力学模型,机械系统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8.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选择。

十六、学时分配

0.绪论 1学时

1.机构的结构设计 6学时

2.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10学时

3.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5学时

4.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8学时

5.轮系及其设计 5学时

6.其它常用机构 1学时

7.机械动力学 8学时

8.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2学时

总复习2学时

十七、能承担此课的教师:秦伟,宋立权,宁先雄,杜静,陈同杰,刘达斌

教学大纲制订者:秦 伟

5.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大纲 篇五

课程名称:Matlab程序设计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郑阿奇.《matlab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国内(外)现有教材:

郑阿奇.《matlab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学习参考资料

1.于润伟.《matlab基础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程 5 36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600 2.5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本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专业方向课,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matlab程序设计知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掌握Matlab语言的编程方法,并能够熟练地将Matlab应用于学习中,解决相关课程中的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为后续多门课程使用该语言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Matlab的数据类型、矩阵输入和操作方法、语法结构、函数的使用以及二维、三维绘图功能,掌握工具箱的使用方法,初步具有综合运用matlab编程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及课程作业占10%,点到不少于3次,其中缺席1次,按无成绩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成绩按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为卷面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Matlab语言概述(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matlab的基本功能、发展历史、运行环境以及上机运行方法。

教学重点:matlab的基本功能;命令行及脚本运行方法。教学难点:matlab脚本的概念及编写;matlab的命令行指令。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MATLAB简介

一、matalb功能和特点

二、matlab发展历史

2)MATLAB环境设置 3)MATLAB帮助 4)其他管理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课后作业:

1.什么是高级语言?什么是低级语言?

2.Matlab语言的优点是什么?Matlab程序如何运行?怎样查看帮助?

第二章:Matlab数值计算(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2,3,4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matlab语言中的矩阵、数组、多项式的应用,掌握matlab常用的数据分析函数。

教学重点:矩阵和向量的定义及使用。

教学难点:各种多项式函数及数据分析函数的掌握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变量和数据 2)矩阵和数组

一、矩阵输入

二、矩阵元素

三、字符串

四、矩阵和数组运算

五、多维数组 3)日期和时间

一、日期和时间的表示格式

二、日期和时间函数 4)稀疏矩阵

一、稀疏矩阵的建立

二、稀疏矩阵的运算 5)多项式

一、多项式的求值、求根和部分分式展开

二、多项式的乘除法和微积分

三、多项式拟合和插值 6)数据分析

7)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课后作业:

1.怎样用matlab求解线性方程组?

2.如何用matlab进行二次函数拟合?

第三章:Matlab符号计算(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5,6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符号表达式的建立,掌握符号表达式的代数运算以及符号积分变换。

教学重点:符号表达式的概念及使用。

教学难点:符号表达式的建立以及符号表达式的代数及微积分运算,符号积分变换的应用。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符号表达式的建立 2)符号表达式的代数运算 3)符号表达式的操作和转换 4)符号极限、微积分和级数求和 5)符号积分变换 6)符号方程的求解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四章:Matlab的计算可视化和GUI设计(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7,8,9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图表绘制的方法,熟悉图形绘制工具,掌握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图表绘制及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教学难点:多个图形的绘制方法;三维图形绘制;可视化的GUI设计界面环境使用。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二维曲线的绘制 2)特殊图形绘制 3)三维图形绘制 4)图形绘制工具 5)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五章:Matlab程序设计(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10,11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熟悉m文件的编制,掌握函数的设计与使用方法,掌握性能优化方法和性能分析工具。

教学重点:m脚本文件和m函数文件;流程控制语句。教学难点:函数参数传递;函数句柄的使用。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程序流程控制 2)M文件

3)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 4)函数句柄 5)数值分析 6)内联函数 7)性能优化和加速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六章: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12,13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matlab中与控制系统相关的函数,熟悉相关工具箱的使用,掌握熟悉如何应用matlab对线性系统进行时域及频域分析。教学重点:线性系统描述;模型之间的转换,控制系统工具箱。教学难点:线性控制系统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程序流程控制 2)M文件

3)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 4)函数句柄 5)数值分析 6)内联函数 7)性能优化和加速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七章:Simulink仿真环境(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14,15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matlab中simulink仿真工具的使用,掌握模型创建方法,掌握子系统建立与封装方法,掌握simulink模型的运行方法。

教学重点:模型创建;模型仿真与分析。

教学难点:常用模块的参数与属性设置;连续系统仿真;离散系统仿真;混合系统仿真。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Simulink简单程序演示 2)模型创建 3)Simulink基本模块 4)复杂系统仿真与分析 5)子系统与封装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八章:matlab高级应用(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16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matlab的应用接口,了解低级文件的输入输出方法。

教学重点:应用接口;文件输入与输出。教学难点:mex文件的使用。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Matlab应用接口 2)低级文件输入输出

6.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指出, 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之功能, 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精神。面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及人才激烈争夺的挑战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创新入手, 尤其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 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一、中国本科教育的现状

1. 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革, 保证了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本科生无论是知识结构的优化, 学科视野的扩大, 文化素质的提高, 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信息技术及外语的运用能力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当前中国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国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很难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 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记忆和复现, 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 更谈不上带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和新观点。

第二, 学生工作后,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生产手段, 面对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大量的创新课题, 从自身的知识和素质能力方面都显得明显不足。即使是本科生毕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方法传统, 思路不活跃, 自主选题困难, 导致高水平的论文不多, 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就更少。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教育在创新方面更为重要,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 实施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 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

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 (包括普通、成人、电大、远程教育等) 共招生620万人, 比1998年增加了350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生达1 600万人, 比1998年增加了820万人, 同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学人数也分别由1998年的7万和20万, 增加到2002年的20万和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到2002年,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上升到14%左右, 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 400万。针对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在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拟针对中国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探讨一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决策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语文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

第一, 必须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 明确语文课程本身和其他课程以及各专业实践对语文的要求及发展趋势, 并以此作为确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第二, 要从应用的角度, 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 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第三,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 它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语文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可以说, 高校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语文素质和修养, 而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为此,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即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 注意渗透现代语文的观点、观念和方法, 为现代语文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

2. 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着眼于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领悟”。主动领悟要求改革教学方式, 由教师灌输改为指导下的自学为主, 教学环节要变为讲授课、辅导课、课堂陈述研讨、作业、实践, 其中作业环节最为重要。要改革作业方式, 形式要多样,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目的是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保证学生学得扎实、深入, 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得心应手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精练课程设置, 克服目前问题, 即实际应用时要么忘记、要么不会运用, 从而失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丰富和拓宽语文课堂的内容, 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得到加强。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与教学条件, 创设一种有利于明确主题的激情之“境”, 在创设情境中, 学习主体能“入境生情”, “情随境移”, “情境交融”或“情境互动”以至“境我同一”。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 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使学生愿意学, 乐意学, 主动学,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复杂多样的, 教学实践表明, 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操作策略是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大学语文改革后的大纲还强调: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大纲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围绕问题, 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本课程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从“职业能力”出发, 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 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 采用“任务驱动”式职业汉语能力训练模式。本课程的每个子情境都设置了1~3个实训任务供学生选用, 有助于指导学生在接受并初步完成一项新任务的过程中, 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 以取得有用的信息, 有利于培养学生“资讯”、“决策”、“计划”的方法能力。创设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精神。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 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 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 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考核方式。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创办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ZHC) , 是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其他进入职场的人提供的汉语能力测试。ZHC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 是毕业生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的资格检验。ZHC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职业汉语运用能力, 加快大学语文教改步伐, 促进大学生优质化就业。”

ZHC填补了中国语言能力评价的空白, 为从业者的语言能力提供了证明。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ZHC的作用与意义, 从而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毕业生培养目标之一, 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有的院校还将获得ZHC高级证书作为“合格 (优秀) 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语言文字能力的需求为指导设置课程, 安排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 体现了教考分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应让学生通过博览群书, 多读快读,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缺点和弊端, 不足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 我们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 自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语文的教学活动, 敬岗敬业热爱学生, 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们能真正地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对他们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进而树立终身不断追求学问的理想。学生要积极向上, 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能够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逐渐养成探求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袁振国.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S.拉塞克, 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阎立钦, 等.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高教探索, 2003.

[6]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7.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大纲 篇七

关键词: 工科大学    本科教学    企业实例

目前工科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中,都大量采用理论授课与课程实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此,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各高校在学校专业学科都进行了多年持续不断的教学软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师资,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很多工科大学已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实验设备,达到了教育部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教学师资设备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相关设备和样件的实际操作。这些持续投入无疑对增强专业学科教学效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作业在迅速向自动化、智能化、物联网等方向演进,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学校提供的大量硬件基础面临对应的知识环节单一,甚至与当代工业实际情况脱节的尴尬。在课堂中引入新的前沿技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毕业后快速满足企业新兴需求。

结合所传授车辆工程专业《汽车设计》课程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中引入汽车行业最新的前沿知识,产生良好效果。具体操作方式分如下步骤进行:(1)结合专业课程及硬件设备提出实践内容;(2)精心准备实践内容并提前布置同学准备;(3)实践操作;(4)总结及与课程的结合总结,升华所学知识。

一实践内容确定。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学校已有教学硬件条件,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限制和适度的挑战性,挑选了ABS制动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编制作为实践教学内容。该内容设计包括具体结构细节设计、控制逻辑制订、软件编制、信号处理及回放等工作内容。

布置课题及任务。教授该课程,并在课堂上结合原理和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制动系统控制系统的整体思考,并布置学生针对不同工作内容进行分组合作,在两个大组之间进行比赛,每个大组内进行具体任务分工,以完成相关课题的分析研究课题。并以专业内容小组为单位,分别布置学习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各自的工作思路及对应软硬件进行课堂竞赛,并就软件实现做出相关软件编程准备。

课堂上进行的小组间激烈讨论,各小组对各自确定的方案都很坚持,无法确定最终答案,最终决定以基于实验设备测试结果为最终判定依据。

实践操作。以学校现有教学设备为基础,选取已量产车型的ABS控制器实物。模拟实现硬件在环的软件测试系统实现各项基本功能,但驱动系统的软件系统则需要重新开发实现。为此,分配任务给两组,要求两组各自提出测试方案,编制相关软件,并就基于现有测试设备的实现方案进行讨论确认,以达到在测试设备上模拟传感器信号并控制信号输出的目的。对于传感器类型和输出型号问题,统一规格和信号格式,以便完成结果的最终比较。两组学生进行了详细准备,编制了相关軟件并进行了电脑调试成功。期间,各组同学都能分工协作,积极尝试各种方案,付出巨大努力,对于最终的结果都非常期待。

实践操作开始后,各组学生基于同样的测试设备分别搭建各自系统模型,并进行模型测试。最终结果显示,仅有一组学生的测试软件在的设备输出中取得测试数据,经过反复调试后测试成功,并决定以该组的测试数据作为判定依据。

结果显示,两组编制控制策略软件都不能实现实际系统的模拟驱动和正常的结果输出,无法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但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已经点燃,纷纷表示后续有机会还会进行更深入研究,满足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迫切需求。

总结与提升。通过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积极学习软件并对系统级控制策略、测试条件、传感器及信号处理软件编制等环节都进行分工及尝试。对各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好的拉动作用,知道实践环节的需要与所学知识的差距。虽然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理解已上来一个台阶。学生发现,工业设计问题并没有唯一答案,是各相关环节协同考虑的最后折中,也认识到工业产品开发的思路和方法的巨大差异和相关工业系统的复杂性。同时,学生认识到,复杂系统其实是基于一些最基本的功能实现的,经过大量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增强学习的信心。此项教学时间活动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动手的热情,各协作团队空前团结,忘我工作,展现学生的巨大创造性。

通过该教学实践,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硬件设备的基础上,以模拟解决企业实例问题的方式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努力掌握相关学习方法和学科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汽车新能源行业报告下一篇: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