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危机原因(精选12篇)
1.企业财务危机原因 篇一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现代企业面临着许多风险,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充满着变数,又由于企业本身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各种各样的隐患,以及人们还不能够完全把握包括市场经济环境在内的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因此企业财务危机时有发生,并且财务危机是无法绝对避免的,
一个企业如果处于产销脱节、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明显下降,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其现有到期债务的状况,或者企业现有负债总额超过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净资产出现负数,则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导致企业形成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升降,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企业对产品销售价格的调整能力、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者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是因财务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经济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等非财务因素变化引起的,但无论如何,大量的非财务性质的企业危机往往都是以财务危机的面目出现的,财务危机是企业危机中最显著、最综合的表现。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为防止企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分析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企业因财务危机而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对企业及相关利益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既可能是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也可能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恶化等等,但任何财务危机都有一个由初显到加剧乃至不断恶化的过程。设立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监控、预测,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在其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情况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建立,能够帮助有效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全面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决策,优化国有资源配置。证券监管部门通过建立一套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立相应的风险提示制度,对监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判断,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报表指标分析法、单变量模型分析法、多变量模型分析法、根据经验主管判断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诊断,是否存在财务危机,以及危机的程度。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对企业而言,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选择适合企业特点,并能满足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需要的方法和模型,才能达到动态监测、及早防范、有效阻止及避免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对于企业来说,绝大多数财务危机都是可以预测的,而且都有一个从潜伏到爆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财务危机预警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监测、识别、报警以及预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监控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现金流量情况、资本结构以及成长能力等方面。
为使危机预警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预警组织机构,其日常工作可由企业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承担,如财务部门、企管、企划部门;建立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只有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才能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危机征兆,
高效的预警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预警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财务风险上,有重点的分析其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在财务危机原因分析清楚后,应立即启动处理机制,制定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尽可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
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构建,除了应有理论上的科学性、现实的可操作性、完善的制度体系、严密的制约机制、严格的风险监控、高效的事后核查外,还必须符合国有企业的特点,要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完整性、针对性、周期性、社会性以及控制流程。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根据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后国有企业可能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和必须由公共财政负担的公益事业领域,存在国有独资企业;二是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存在国有控股企业;三是涉及到有优势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可以优进劣退。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一种一般的企业组织形式,不能用一般企业的规则来规范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在考虑到企业一般适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点。
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除一般企业具有的纯市场竞争功能外,还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国有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一定要力求完整,要力争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要考虑资产、负债、现金、利润等定量指标,又要考虑企业的市场份额、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因素。二是要做到表内和表外相结合,既要选择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指标,也要考虑企业从事委托理财、期货股票、担保抵押等表外指标。 要从横向和纵向把握好几个控制的关键点。横向要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即主要把握好投资、筹资、应收账款、内部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纵向针对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反映、预测、决策和控制整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可主要选择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类、资产保值增率等指标;对于贸易类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或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对于生产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企业的现金流,可主要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生命周期,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企业在初创期,企业现金短缺、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是常见现象,不能就此轻易地判断企业的失败。而在企业的成熟期,企业本应现金充沛,负债减少,而企业此时如果出现了现金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了。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报表中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都开始下降,有的甚至逐渐转为负数。
不仅考虑到国有企业本身的管理,还要考虑到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管理,要与国有资本出资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相结合。各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组建后,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并不是要取而代之,而是要将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作为财务监督的有益补充,使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有机地融入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之中,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企业之间的“双向预警”。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若要能有效运作,就必须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ERP,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企业管理当局可以依据这些数据,与预先设定的财务预警指标进行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预警指标的情形发生时,就表明企业财务状况不良,企业管理当局应及早依据预警指标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判断,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以防止财务危机的继续恶化。
2.企业财务危机原因 篇二
财务风险处于各种风险的核心地位, 企业各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最容易通过财务指标预警体现出来, 风险预警是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 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 将财务风险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财务风险既可以给公司带来收益, 也可以给公司带来损失。公司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在财务风险方面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以及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来规避风险, 以此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 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
中小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下, 其财务管理系统难以应对激烈的外部影响。持续的通货膨胀, 使得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短缺, 货币贬值, 资金成本不断升高, 而银行利率的变动也给中小企业的筹资带来了不小的风险。虽说目前部分中小企业也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 但由于自身规模及资金不足等原因, 这些机构大多不尽合理, 管理经验不足, 所以这部分财务机构在面临外部环境变化时, 因不能有效抵御外部风险而使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 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带来的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是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 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 它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 处理不当甚至会使企业倒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 许多公司管理风险意识浅薄, 缺乏控制, 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回收, 直至成为坏账, 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三) 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危机
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目前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大部分依赖经验决策和主观决断, 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 常常存在对项目的盲目投资, 导致投资频繁失误, 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的一大重要因素。
(四)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的影响
商业信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 特别对于销售型企业, 由于商业信用的广泛使用, 随之而来的是商业信用风险的大量产生。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 商业信用大度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扩大了销售, 但同时应收账款指标也大幅攀升, 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 企业就会发生财务危机。
(五) 资本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财务危机
合理的资金结构能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如果企业的负债过高, 就会引起财务风险, 背负沉重的负担。企业为了扩大生产或扩张太快, 往往会忽视资金结构的变化, 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失误, 会给企业的现金流和到期债务形成巨大压力。企业在融资之初, 就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 预见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避免企业陷入危机。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构建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 要求企业在统一的管理框架下, 建立完整平衡的预警指标, 企业各部门的运作系统考核, 要统一于企业大的运营体系, 用整体系统的大原则平衡协调各个环节的的目标。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能及时发现财务状况的恶化, 帮助企业分析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 进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扭转财务状况恶化的势头。系统的预警体系, 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预防和化解危机, 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 预测性原则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 会通过各个指标表现出来, 企业通过分析指标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 为企业纠正错误赢得时间, 减少损失的发生和程度。企业在设计财务预警指标时, 必须注意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财务评价系统的区别。
(三) 动态性原则
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 财务预警指标在设计之初虽然综合了历史数据以及展望预测, 但是却不能因此而一成不变地机械照搬。当实际发生变化时, 就要合理把握动态信息适应变化。预警指标也要动态科学地设计, 最大限度地与变化的经济环境相适应。
(四) 实用性原则
一个系统的建立, 需要有科学的依据, 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 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有利于企业的运营, 任何复杂而不切实际的管理设计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体系的实用和易于操作是关键, 一个无法在实际中顺畅执行的财务预警系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
企业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偿债能力指标, 它是企业能够承受的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 有短期和长期指标之分。衡量偿债能力是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三项。二是营运能力的指标。可选择资产周转率、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三是发展能力指标, 可选择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标。
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 是如何确定预警的指标和判断预警的警戒线, 有两种思路。一是单一模式思路, 单一模式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恶化程度来预测财务风险。二是综合模式思路。综合模式思路是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风险, 即建立一个多元线型函数模型, 来综合反映企业风险。综合模式认为, 企业是一个综合体, 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 对企业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这种模式给企业一个定量的标准, 从总体角度检查企业财务状况, 有利于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的比较。
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
(一) 加强企业内部调整, 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
在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资源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 企业财务面临着许多风险, 但并不能说企业本身就无能为力。针对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把握其变化规律和发展方向,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 制定相应的应变措施, 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二)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可行方案进行认真筛选, 选择适合企业的正确的决策, 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资金能力, 选择适合的筹资方式, 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此一来, 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进而避免因财务决策失误带来财务风险。
(三)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宏观调控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政府应当更多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加大信贷支持的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更多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 建立健全可行的适应中小企业财务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通过多种途径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也应建立起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优化自身筹资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 选择合适的融资手段, 减少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财务风险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选择有效的对策来防范财务风险, 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不仅需要外部的扶持, 更应强大自身资本, 适时调整经营管理模式, 改良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 建立企业预警处理机制
在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中, 企业定期或动态地将相对应预警指标和临界值进行比较, 如果预警指标临近或突破临界值, 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发出警报, 通过改变财务系统的控制参数和变量, 及时调控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 使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不断运行在合理区间。财务风险警报后, 企业需及时发出财务风险控制指令, 采取相应的措施, 减少风险的损失。
(五) 企业要不断强化风险意识
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强化风险意识, 学习风险管理知识, 理顺财务管理职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我国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保证风险预警系统的科学实施, 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防范风险,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涛, 钟宪军.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开发研究, 2010 (2) .
[2]周仲禹.基于企业倒闭现象看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国经贸, 2014 (13) .
[3]李晓龙.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策探究.经营管理者, 2014 (24) .
[4]于占得.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新财经:理论版, 2010 (12) .
3.企业如何应对财务危机 篇三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模型;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39-02
1、财务危机及其表现
财务危机是指由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而产生的,即将危及企业生存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过程。财务管理者应当对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建立财务危机的警报系统,及早发现财务危机,预防或避免可能发生的失败。
企业的财务危机通常既有外部征兆又有内部征兆。外部征兆如企业的交易记录恶化、过度依赖借揿或关联交易、过度的规模扩张、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公告迟缓等。财务征兆主要表现在财务指标及报表方面。主要有:现金流量不足,企业不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销售额非正常下降;现金大幅度下降而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一些比率出现异常。在危机由萌生到逐步恶化过程中,各种危机的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上。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并观察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及时预报危机信号,建立危机预警分析系统。
2、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模型
2.1单变量预警分析
它是指运用单一财务比率的走势来预测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状况。当企业模型中所涉及的几个财务比率趋势恶化时,通常是财务危机发生的先兆。潜在危机的根源,即管理绩效的优劣最终体现在财务成果上;而财务成果生成过程的质量或可靠性又直接影响着危机的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财务成果运行过程的持续性保障主要体现为营运效率。因而,可以通过潜在危机的直接表现信号即现金流的匾乏、过程信号即盈利能力的衰减和最终表现信号即企业经营效率的低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指标的设置。
2.1.1现金流量类指标
现金流量的变化是企业前置期收益与风险状况的“晴雨表”。现金流量开始恶化,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企业现金运转的紧张状况及可能的危机所在。其中,到期债务对企业的生存威胁最大,其次是一些金额较大的日常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而营业现金净流量是企业财富增长或摆脱困境的最终源泉。现金流量类指标揭示了公司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到期债务和当前股利的能力,同时衡量了公司是否可以正常支付其资本支出的能力,企业必须警惕现金支付不足的潜在危机。
2.1.2收益类指标
资产收益是企业现金流量的源泉,只有通过主营业务不断拓展市场增值能力,才可能真正地持续性地避免不确定性危机的侵袭。也只有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才可能对经营信息的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所占比重大小是决定企业收益是否具有稳定与可靠性的基础。如果主营业务销售率或收益率在总收益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往往是企业经营不稳定的危险征兆。同时,如果所预期或已出现的收益时间分布结果完全随机或间距不规律,也说明这种收益的质量亦非真正稳定可靠。
2.1.3营运效率类指标
预警分析系统,一般应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则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预警方案应随之启动。如前述的到期债务保障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经营性资产周转率等的临界值可作为考察的扳机点。因此跟踪考察企业时,对主要比率变化趋势中所隐含的关键点应予以特别注意。
2.2多变量预警分析
多变量预警分析是从整个企业角度,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来检查其财务状况有无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进而预测是否存在财务危机。由于单一财务指标往往难以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揭示危机的具体影响程度和发生时机。因此,有必要综合各项主要指标更加有效地检查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稳定现象,及早做好财务危机的规避或延缓危机发生的工作。这一方法为人们进行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其分析模型和结果都会有差异。
3、化解财务风险和规避风险的几种方法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化解和规避风险,使风险损失减至最小。由于企业所面临着的财务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与之相对应,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就企业微观操作而言,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
3.1回避风险法
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投资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3.2降低风险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降低风险法可以采取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如企业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企业采购材料时,坚持验货付款,就可能减少货款被骗的可能性。
3.3分散风险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对于风险投资方案,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经营、共同出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就将应由本企业独家承担的风险。改为由联营企业之间共同承担。实际上这种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转移风险的方法,因为它将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其他企业。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通常做法。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多元化经营使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分散财务风险。
对外投资多项化,又称多元投资,是企业分散风险的另一种有效手段,即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多元投资可以达到以丰补歉、以盈补亏、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大。对外投资多项化进行分散投资风险的前提就是保证预期的投资收益的实现。
3.4转移风险法
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通常有多种形式:如购买保险,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司将应由本企业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采用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的方式,将风险大的业务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经营,企业定期收取承包费或租金。
3.5风险自保法
即平时分期预先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一方面可以建立风险基金,为风险较大的长期负债设立偿债基金;另一方面是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和商品削价准备金等来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如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
4.企业财务危机原因 篇四
防范对策思考
铁路企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铁路企业的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影响其自身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其中,与铁路企业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便是财务风险。对铁路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和方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安全和健康发展。文章在对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构成等进行阐述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铁路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侧重探讨了铁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具体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完善以便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铁路企业属于基础性行业,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确保铁路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文章主要侧重探讨了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相关问题。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一个企业在其各项财务活动当中可能会产生或出现的无法被有效预测、识别和控制的因素,会在一定周期内造成企业获得的财务成果与其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偏差,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在企业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当中,而财务风险在这些环节中都有可能产生。
一般而言,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了四大类:一是,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可以称之为营业风险,主要强调的是铁路企业面临的采购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经营风险的存在会对铁路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投资风险。铁路企业在投资时,如果缺乏对被投资对象的有效评估,出现盲目投资现象,会对企业业务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三是,对外投资证券的风险。当铁路企业将闲散资金投入这个证券投资领域时,当企业遭遇股票缩水,则会使企业面临资金周转问题,引发财务风险。
总之,铁路企业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有很多种,但是都与铁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不可分。下文将在分析现阶段我国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基础上,对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展开探讨。
二、我国铁路企业发展中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结合上文对铁路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本部分主要针对现阶段铁路企业在发展中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资产不实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体制主要采用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铁路在我国属于国有企业,因此其发展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这就导致铁路企业的变现率和存货可利用率不如其他企业的高。
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都会出现形象工程投资和重复投资的现象,这就增加了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会使铁路企业财务账面上的金额与实际资产的金额出现差异,严重影响资金流动率,不利于铁路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文章对铁路企业现阶段的内部情况进行了仔细调研,发现很多铁路企业存在资产过剩问题,这些闲置资产既不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造成铁路企业财务账面上的资产金额过高。
(二)盲目投资问题
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铁路企业除了开展传统的运输任务外,还不断扩展其他业务,比如投资了一些第三产业项目。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调研,导致投资的项目回报率不高,造成了铁路企业资金流动的缓慢,这对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次,铁路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这就使得铁路企业在项目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随心所欲”,从而造成财务亏空,增加了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非常不利于铁路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违规投资现问题
部分铁路企业有一部分闲散资金,如果将这些闲散资金用于铁路企业发展中会推进铁路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有些铁路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将其用在发展上,而是利用这部分闲散资金进行项目投资,选择的项目风险还都比较大,比如股票和外汇方面的投资。这种投资虽然会给他们带来比较客观的收益。但是,这种投资有着非常大的风险,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这部分资金被套牢,如果铁路企业想要进行相关建设,就会出现缺少资金的情况,从而严重阻碍铁路企业的发展道路。
(四)企业的外投资担保问题
我国铁路企业中的一些领导存在财务意识淡薄的情况,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按照财务规定执行,当亲朋好友找到他们做担保抵押时,他们会碍于情面帮助他们,如果这些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可能不会对铁路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并不能及时归还银行借款,这不仅影响了这些领導的前途,还会对铁路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铁路企业变卖自身财产弥补这些银行借款,真到了这个时候,铁路企业就不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自身的发展。
三、铁路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
根据前文对铁路财务风险表现的描述,通过分析总结出产生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现行的财务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现在很多铁路企业的经济体制并不完善,这就加大了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很多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并未树立正确的财务意识,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他们的财务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主观意识比较强,产生了很多财务问题和财务风险。其次,当财务问题发生后,铁路企业并未对责任人给予严格的追究,这就使得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威信,不能对其他财务工作者起到警示作用,从而影响了铁路企业财务工作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铁路企业经常发生财务问题和财务风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在对待相关财务问题上没有进行足够的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在进行项目投资和项目发展上,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判读,导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利于促进铁路财务的稳定发展。
(三)财务决策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铁路企业在财务决策体系层面不够完善,影响着铁路企业财务的健康长远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处理财务问题过程时,存在凭借主观判断来解决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这显然是没有对整个事件的发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也没有科学完善的决策体系做保障,最终造成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这就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四、铁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具体建议
铁路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中均有可能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同时,随着铁路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的同时,也是其财务管理中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变大。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对策。因此,在前文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下文对侧重铁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等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完善财务结构体系,辅助企业财务决策
为了更好地控制铁路企业财务问题和财务风险的频发,就要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进行,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结构体系,不仅要从企业内部结构出发,还要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的重要影响,充分分析企业财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从而使财务结构体系达到最优化。具体而言,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地优化企业内部资本的结构。
阻碍铁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间不平衡。人们普遍认为,有负债的企业经营情况肯定不好,但是就目前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企业有负债就不利于企业发展,反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比如能让企业减少一些税收的支出等。但是,并不是负债越多越好,而是负债在企业可控制的合理范围才好,过多的负债会阻碍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二是,将企业负债结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进行负债管理时重要的内容就是将负债结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同行之间的竞争情况等因素,不断调整负债结构,使负债结构在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从而通过合理的负债结构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三是,对企业内部组织系统予以优化。
通过对企业内部组织系统进行优化,可以增加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对财务风险的抵抗能力。具体而言,首先应合理地对职责范围予以划分,形成扁平化、分工专业化内部组织管理框架。其次,适度地对铁路企业财务基础核心职能与核算职能予以划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管理水平的优化,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共享,切实提高财务信息应用效果。(二)提高全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铁路企业要提高全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从而使员工在开展任何经济活动时都能保持慎重,进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铁路企业员工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不能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大量进行投资举债行为,这样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也会增加企业信誉丧失、赔偿等方面的财务风险。因此,要使全员都树立起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从而指引他们开展正确的财务行为。
同时,要提高財务人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知识和技能水平,并对财务人员进行公正的考核,从而使每位员工都能发挥其作用,共同促进财务工作的良好开展;其次要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包括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等,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在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过程中,要不断传授给他们最新的财务知识,并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规范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合理控制企业的开支,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这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财务风险与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财务的健康长远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作支撑。将企业财务与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并开展有效的危机预警分析和控制,从而从源头避免企业财务风险,或是将企业财务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进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因此,铁路企业具体应从几个方面努力:一是,铁路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能很好执行风险防范的控制环境。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要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以风险控制理论为指导,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二是,要将风险防控意识纳入企业文化当中,使员工在长期的企业文化熏陶下自觉提高风险意识。三是,风险防控观念要不断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与风险防控相关的各种机制,包括危机预警机制、风险防控机制等,通过科学的分析,准确预测财务风险的发生;在风险发生时及时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在风险发生后要对风险进行总结,避免类似的风险发生。
总之,企业应在充分掌握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并建立财务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各个部门财务信息的畅通,使财务制度变得透明化,从而降低财务风险,促进铁路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四)提升铁路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综合能力
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工作。为有效控制和防范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应不断地提升铁路惬意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定期开展针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活动,通过安排优秀工作人员外出学习,掌握更多的财务管理、财务风险防范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培养符合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求的人才,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得到提高。二是,邀请会计行业的一些领军人物到企业进行讲座,对铁路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指导。
四、结语
5.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篇五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一方面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拼命剥削工人,造成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二、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上述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工人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这必然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并由此导致建筑业、钢铁业、汽车业等许多部门的生产先后出现相对过剩,导致供需矛盾扩大。
三、具体原因:信贷消费过度、疯狂的股票投机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如华盛顿街头私人汽车排成了长龙,这里的汽车70%以上是贷款来的。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6.企业财务危机及其防范 篇六
关键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
一、企业财务危机及其表现
企业财务危机是指为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对于财务危机, 通常公认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 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 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企业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对于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并伴随着销售收入下降、盈利减少、资金周转困难的, 往往就是陷入财务危机的前兆。 (2) 应收、应付款项大幅度上升;主要表现为各种应付款项不能按期支付, 如拖欠应交税金和其他各种应交款项, 职工工资和水电费等不能按期支付。如果这种情况在一段时期内不能尽快扭转, 就会使企业生产经营陷入瘫痪状态, 各种应付款项大幅度上升, 出现资金支付困难, 直接引发财务危机。 (3) 逾期贷款和担保不断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初期, 因原来信誉尚可, 到期的银行借款还可以办理借新还旧的展期手续, 暂时不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但若企业生产经营不能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首先就会出现银行借款利息不能按期支付, 而后出现借款到期不能按期归还, 银行为了降低自身风险, 要求企业办理还旧借新手续。由于企业资金链已经断裂, 根本无力偿还到期银行借款本息, 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 (4) 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现金净流量减少。当企业的盈利率不断下降, 盈利数额不断减少, 即意味着该企业经营状况在不断恶化, 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也在一步步加大。当出现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来越少时, 表明企业获利能力的原动力已出现故障, 这也是财务风险发作的主要征兆之一。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危害
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 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急剧上升, 资金极度缺乏, 无法周转;另一方面, 可利用的资金相对减少, 致使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 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具体来说, 财务危机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由于企业历史包袱沉重, 资金占用居高不下, 加之由此而带来的资金占用费和银行贷款利息逐年滚动上升, 造成恶性循环, 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生产经营严重受阻。
2. 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由于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将以危机为重, 陷入一片混乱, 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 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3. 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企业负债经营, 效益严重滑坡, 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经济收入, 因此会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4. 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 制约企业的发展后劲。
由于企业效益不实, 流动资金长期挂账无法周转, 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难以取胜。同时, 由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 出现潜亏挂账, 虚盈实亏, 甚至由于产生亏损无法形成积累。因此, 也就无力进行更新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
三、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形成财务危机的原因很多, 包括企业经营、投资、筹资等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
企业经营方面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因素。原料供应方面, 包括原材料供应地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变动, 运输路线改变, 原材料价格变动, 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等因素;生产方面, 包括产品更新时期掌握不好, 生产质量不合格,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验不成功等因素;销售方面, 包括出现新的竞争对手, 消费者爱好发生变化, 销售决策失误, 产品广告推销不力以及客户信用评价不力等因素。
2. 企业投资方面的原因。
投资时机把握不准, 比如企业在本行业赚钱, 就想继续扩充, 而在扩充计划上, 对市场预测又过于乐观把过去的成长率当成未来的市场成长率, 夸大新项目的盈利能力, 却忽略了产品已到生命周期的饱和期;投资方向失误, 有些企业本身行业做得很好, 赚钱后就想投资, 由于经营战略没做好, 盲目投资其他行业, 隔行如隔山, 当投资失败之后, 很容易使原来本身行业的利润赔光, 造成投资失败。
3. 企业筹资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为财务结构不科学, 长短期资金分配不当, 主要是短期资金大量挪作长期用途, 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其相应的财务结构发生错位。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 经营的类型不同、阶段不同, 所要求的“供血”方式、“供血”结构也是不同的。而且负债管理不够科学, 片面地认为举债就是从银行获取贷款, 盲目投资, 结果导致负债资金使用的效果不佳, 负债难以偿还;缺乏有效的偿还保障机制;缺乏负债风险意识。
4. 成本管理不科学。
企业成本意识淡薄, 损失浪费惊人, 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5. 内部组织管理不善。
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经营规模, 组织变得非常庞大, 开始出现目标不明确, 责任不清, 人浮于事, 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因管理不善而逐步消耗, 从而造成财务困难。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对策
1. 加强危机教育, 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教育是最好的危机预防方法, 通过危机教育, 使企业的全体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许多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 不仅自身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而且时时向自己的员工灌输危机意识, 实施“危机控制”、实行“危机管理”, 化“危”为“机”。小天鹅公司策划的“末日管理”, 利用辩证的“末日管理”, 营造一个“危机”氛围, 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充满危机感, 理解企业有末日, 产品有末日, 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 不断拼搏, 不断改革和创新, 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永不满足, 从而使企业经营良性循环和持续快速发展。
2.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 出现了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 它必将寻找一个突破口爆发出来, 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为此, 企业必须通过加强董事会的建设, 确立董事会在公司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构建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必须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加强内部监督等手段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避免由于失控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3.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为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驾驭财务管理工作全局, 更好地地发挥财务运行机制的内在功能, 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和构建时, 必须认真研究企业内外经济环境, 研究企业面对的政策、经营方式、内部经营基础和条件、传统习惯、职工素质等, 构建出既科学又合理、符合企业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实际、运行通畅、调节灵敏的财务管理体制。具体来说, 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体制类型时, 应以企业内部经营组织形式构建适应自身管理需要的模式, 如经营活动单纯的中小企业, 宜采用集权制的模式;大型松散联合集团宜采用分权制模式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 都必须做到:以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确定其财务责任, 以内部单位承担财务责任的大小确定其相应的财权大小, 以内部各单位财务责任大小及履行情况确定其利益多少, 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在构建时, 能真正做到以财务责任为中心, 以责定权。
4. 优化财务结构, 适度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结构优化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 优化目标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 通过存量和变量调整的手段, 不断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进行结构调整, 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5. 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防范企业财务危机。
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 及时分析预测企业盈利能力, 及时减少财务危机的隐患。通过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对流动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权益比率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 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 及时预测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杠杆所产生的风险。通过对营运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所有者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 分析监测企业的活力, 及时发现财务危机的先兆。
6. 加强现金流管理, 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7.物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探析 篇七
关键词:物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实际效应;改善;策略
我国企业由于伴随着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固化作用,对于财务指标的预警效果没有做好必要的客观判断,使得财务管理流程内部的主要结果错误比较普遍。因此,根据我国不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财务危机本质原因以及具体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使得计算机分析处理结构框架对具体实际数据的编排能够满足一定的机理水准,确保具体指导意义模型的可视化标准得到具体发挥,进而保证实际监控细节工作的落实,促进危机预警能力的不断加强,这是物流企业创新体制作用下的财务危机预警工作的主要模式,是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主要潮流指向模式。
一、我国物流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现状研究
财务危机在不同利益的深入以及相关者的严密注视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衡规模出现不同因素环境以及抵抗力量主体,对于必要的企业支付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这是传统利益机制引导下的主要弊端。结合实际支付能力不足的企业进行发展现状研究,发现财务预警机制的具体落实点,根据必要防范对象的具体校对,针对常见危机现状的规模活动带来的成本损失进行自我反省。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节奏影响的同时,针对自身的结构塑造以及管理结构流程需要做好一定素质的重塑,面对目前现有企业运转规模以及治理标准等内容体制进行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划分,同时注意巨大股东的掏空行为防治以及客户的还价能力,面对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必须做好适当的觉悟,毕竟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灵活标准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结构适应标准进行细致研讨的。也就是说,目前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传统物资管理活动中的落后机制效果,对于必要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使得细节工作的处理失去一定规模的保障,不同部门的成本费用没有进行适当的预算控制,使得后期的经济建设以及扩大事宜停滞,这是导致物流企业实际财务危机的主要内因;而无法应对外部市场需要,导致产品长期滞留,造成巨额生产成本丧失的主要表现是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针对新型物流企业财政危机的应对手段而言,是改革竞争优势以及盈利途径的主要媒介。由于现下的企业收款条例以及实际治理工作比较低下,在融资条件相对紧张的前提下,关于供应链结构的追加补充工作根本无力可施,加上外部市场汇率水准的不断波动,使得大规模的企业发展效益目标长期停留在空想的状态。因此,根据先进的财政管理理念的实际指导,结合其自身学习能力的补充效果,具体进行内部结构的合理设置,借助长期从事行业的生产运输渠道进行调整,使得规范化的操作处理流程得到完善,进而针对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现状以及数据进行不断的收集和整理,根据计算机智能分析处理系统的分析标准进行关键要素的筛选,使得整体结构改造以及经济渠道的改善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促进细节改革工作的优质进行。
二、物流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改建的具体手段措施
财务危机预警是在具体的管理财政的突发情况出现之前进行实际的数据和操作技术工序捕捉,保证内部细微变动的合理排查,使得相对预警线强弱呼应结构下的具体度量效应得到明显规划,保证具体预警信号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效果。实际预警工作主要模式是借助财务建模的主要阶段过程进行传导路径的搭配,同时配合录入不同实际经验以及情况的反映实效进行内部动力支持性能的稳固建设,这是实际预警模型建设工作的主要流程。不过,现实经济条件下的不定因素比较混杂,同时存在不确定性,对于普遍漏洞的合理尺寸把握必须做好科学的界定划分,使得适应自身领域要求结构标准的企业能够结合重要影响因素的分布状态进行及时的回应,保证细致分层工作的有序排列,尽量避免晚报警以及误报的行为,导致企业的成本控制行为操作波动幅度过大,不利于后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落实。针对具体细化处理的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一)关于预警机制分层处理的主要原则
财务预警内容相对不同内部经济管理危机有着不同的反应,根据目前大多数财务指标设计的主要现象以及相对征兆的主要表现进行不同原因的分析,对于细致处理的时间控制往往丧失一定的期限要求,因此对于良好满意的预警效果并未得到完好补充。根据现下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分析的主要方式以及非财务信息的预警系统结构进行复杂建模施工条件的分析,使得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共性特征得到具体表现,保证适用效果的尽量补充。结合不同时段,不同层级结构的宏观作用环境以及实际利益层面的复杂分布,确保关于不同因素力量的强弱效果以及变化趋势能够做到系统的研究,使得关于具体环节的财务支付活动的实际影响效果能够不断扩散,确保提前预警工作的及时标准价值。这是一种结合定量数据考究与定性规律探寻工序相结合的主要循环式实际考查分析方法,对于细节的呼应标准是经过长期的跟随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能够满足普遍中小物流企业的主要预算控制标准,具有一定的应用实效呼应作用。
短期预警指标在制定过程是涉及普遍企业的核心标准利益价值工作内容的,因此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主要结合定量分析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主要是中长期预警机制内容具备一定规模的缓冲时间,而短期预警机制主要是实时自动处理的工作连接,要求必要的精准处理效应,这是凭借企业自身积累的主要资产进行即时应对的现实手段,对于外部实施帮手的力量没有一定的计划,因此伴随一定程度的风险。所以,必须针对现金流量的阶段性提供流程界定标准进行细致划分,包括实际订单以及装卸、运输流程产生的费用必须立即保障,使得科学系统的物流成本以及账款周转活动、负债比例等活动得到具体的保障,这是保证后期销售行为的主要基础,因此对于内部的经营主体位置必须做到清晰规范化处理,深度细节监督工作在不同部门的指导效果进行层层校正,加上内部操作管理人员责任权限的高度明确,使得合理的组织结构在内部成本经济的控制价值得到全面发挥,这是保证先进小规模物流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其指标制定标准的重要形式内容。
中长期预期指标对于企业实际运行的效益影响效果相对比较浅薄,但警报内容多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存在的重要情报,界定不同政策、法律以及技术的宏观环境效应以及不同变动层对于企业长期获利能力的系统分析,使得长期经营的主要理念内容以及结构构建具备一定的硬软件设备支持,使得相对定义内容的具体定性分析标准得以普及。而中期预警指标则是根据金融外部环境的控制,包括竞争优势以及实际治理状况的材料选取等,这是直接关于企业长期发展走势以及行业集中标准位置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根据一定定性和定量分析格局的共同标准进行混合化处理,使得经济增长的形势曲线能够维持在合理的状态。
总结:物流企业在深度适应现代经济体制内容规范的前提下,针对一定严谨要求的逻辑思维顺序以及丰富的信息涵盖范围进行具体指标内部静态缺陷的划分,使得非财政因素的动态效应在系统框架的实时呼应,保证消极险情预警分析根源動力的主要补充渠道格局,同时促进动态监督实效的良好运转,这是集中内部控制预警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必须结合时代信息的不断变化趋势进行不断的改善,适应现代经济体制物流管理工作要求的细化水准。
参考文献:
[1]杨朝阳.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J].商场现代化,2011,21(15).
8.企业财务危机原因 篇八
我国管理会计陷入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主要就我国管理会计陷入危机的原因从理论体系、教材内容等方面作简要分析,并且从完善理论体系、调整、拓展管理会计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一些振兴中国管理会计的有效措施.
作 者:于慧芹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经管系,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1)分类号:F234.3关键词:管理会计 理论体系 战略管理会计 研究方法
9.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 篇九
关键词:财务危机;发生原因;危害性;预警系统模型
引言:财务危机潜藏于每个企业,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提高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来提高企业对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预防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在政府部门的相关措施和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健全风险预防预测机制。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首先要选择一个良好的预警模型,预警模型的选择对企业预防和化解财务危机,提高企业危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危机的定义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运营发生困难,资金周转失灵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明显没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已有迹象表明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我国对于财务危机的定义标准通常有两种:其一是法律层面,也就是用企业破产定义来衡量财务危机。企业破产是衡量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最准确也是最极端的标准,被很多企业采用。其二是由证券交易所设定的标准,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根据上市公司是否发生持续亏损、存在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走低,连续一段时期内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者作出退市的决定作为标准。
二、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企业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企业经营混乱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环节是物资采购、产品生产与销售、售后服务和款项收付等等,这些环节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息息相关,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将使企业正常运营出现困难。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会导致物资采购环节出现盲目性,生产环节与物资供应脱节,使得大量物资闲置,增大了企业运营成本,收益率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诱发财务危机。再如,内部监督机制也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范畴。有些企业部门间各司其职,独立性程度高,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监督。从企业财务安全出发,会计部门的监管尤其重要,包括对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监察,然而有些企业相关岗位之间缺少牵制及约束机制,其他工作人员无法监管,这些企业内部问题都极易对企业运营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资金安全。
(二)企业风险意识淡薄,过度扩张。成功的企业总是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力图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张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特别是盲目扩张会使企业面临重大生死考验,甚至导致破产的发生。某些企业风险意识淡薄,扩张决策实施之前没有经过科学论证,预定目标与公司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这种盲目性扩张超越了企业的风险控制范畴和财务支持能力,甚至超越企业组织能力水平,其带来的风险不仅仅是经营亏损,甚至使得企业破产倒闭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投资决策失误,过度举债经营。企业经营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负债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但也存在风险。企业对外负债的增加意味着要负担更重的利息费用,企业经营受市场条件、消费者偏好、企业内部经营模式等等条件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当企业税后利润下降,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时,企业就极易发生资不抵债现象,必然发生亏损。
(四)财务管理模式落后,企业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型阶段而导致了财务管理模式的不成熟,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为了规范企业的开支手段,财务管理过于关注企业运营成本的核算而忽略了企业财务运行的管理。
成本控制观念落后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关注显性成本而忽略了隐性成本的影响。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指当前对企业盈利性不会或者没有产生影响的成本,也称为未能显现的成本。然而,从长期来看,隐性成本对企业生产运作的影响往往较大。在企业的整体构架中,隐性成本的失控也会诱发企业财务危机,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激流勇驻,企业就必须改善财务管理模式,特别是预防财务风险。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制度体系不完善,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手段单一,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企业内部财产被不明占用、企业成本混乱、财务考核制度缺乏统一标准等等,使得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缺少可以参考的有效信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常见财务预警模型
企业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防系统,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财务预警模型。财务预警模型是用来判别企业财务状况的模型,它通过分析企业的综合指标,主要是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识别企业财务状况。
(一)一元判定模型法。一元判定模型也称单变量模型,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的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一定的标注判别企业财务状况,主要是判断企业是否处于破产状态的一种预测模型。财务危机预警综合研究就是从选取单一变量开始的。单一变量可以是资本收益率、债券股权比率、资产负债比率等等。
(二)多变量模型法。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时俱进,进入了多变量分析时代。这里主要介绍Atlman(奥特曼)模型,多变量分析是其基本思想方法。奥特曼模型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衡量指标包括包括企业资产状况、营利能力、财务结构、资产利用率等等。奥特曼模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具有指导性意义。它指出企业减少负债比率、节约资产占用或者增加营运资金、留存收益、销售收入等等有利于企业资金安全,降低企业破产风险。
(四)线性概率模型。线性概率模型是在多变量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模型可以解释为在财务比率确定的情况下,估计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该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计算简单,但也有其缺陷,主要在于估计值偏差,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变量不确定性强,可供参考的数据波动幅度大,概率值的估测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时常发生,因而该模型在财务危机预警的实际运用中使用度低。
(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是以人类大脑为基本模型的,模型模拟的是大脑神经运作模式,也就是平行分散处理模式。传统的预警模型建立在线性函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线性概率分析、逻辑回归方程建立企业危机判别函数,具有理论优越性但实际运用难度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一方面能够拟合复杂的实际数据,兼容性高,可以克服传统计算方法出错率高、数据识别能力弱的局限,还具有容错能力,及时更新数据和处理资料遗漏问题。除此之外,该模型化还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依据最新数据开展学习、训练,自动调整内部储存参数应对企业环境的变化,具有传统模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结语:财务危机模型各有利弊,企业要从自身出发选择合适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企业开展财务危机预警不仅要关注近期财务状况也要重视远期财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财务预警方法和模型,目的都在于达到危机预警的目的,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段进东.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数研究,2006(8)
10.企业财务危机及对策探讨 篇十
一、财务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财务杠杆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 举债适度, 如果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 必然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 加大企业财务风险。一般认为, 正常的资产负债率第一产业为20%左右, 第二产业为50%左右, 第三产业为70%左右。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市场前景看好, 一段时期内举债较多, 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超过70%也属正常, 但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水平, 就应当引起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对于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并伴随着销售收入下降、盈利减少、资金周转困难的, 往往就是陷入财务危机的前兆。
(二)市场竞争力逐步减弱,经济效益下滑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当企业市场竞争力开始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使得财务危机开始爆发。另外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衡量企业财务危机的标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当企业产品销售额上不去,生产成本却在升高,这样会导致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因而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
(三)逾期贷款和担保不断发生
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周转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初期, 因原来信誉尚可, 到期的银行贷款还可以办理贷新还旧的展期手续, 暂时不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但若企业生产经营不能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首先就会出现银行贷款利息不能按期支付, 而后是贷款到期不能按期归还, 银行为了降低自身风险, 要求企业办理还旧贷新手续。由于企业资金链已经断裂, 根本无力偿还到期银行贷款本息, 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
二、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经营风险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就会造成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利益变动的风险,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引起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的高低变化,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最终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调整价格能力、固定成本的比重等。
(二)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企业管理不当引发项目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 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对投资时机把握不准, 资本支出计划不切实际,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不高等原因,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不善, 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经营, 组织变的非常庞大, 就开始出现了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的现象, 缺乏一套科学的、具体的管理体系, 因而引发财务危机。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发生通货膨胀, 国家税收政策调整, 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种业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
(三)企业财务控制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一般用财务杠杆系数来反映财务风险的大小。当财务资本比率较高时, 投资者将负担较多的债务成本, 并经受较多的负债作用所引起收益变动的冲击, 从而加大财务风险, 漠视负债经营也是不正确的, 这就等于放弃了资本外援这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此外,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危机。
三、财务危机的管理对策
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走向破产、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
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并改变管理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
强对危机的预测,对企业举债、负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进行预测,并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危机防范主要是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危机战略设计,制定一套乃至几套防范危机的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测,尽量避免危机发生。如采取筹资、投资、经营、贸易、结算等多元化经营战略,使财务经营产生一种互补效应,当企业资产周转效率低时, 往往表明企业有大量呆滞的存货、逾期的不良应收账款、闲置的固定资产。这些资产平时基本上未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 是一种沉淀资产。因此, 盘活这些存量资产, 参与到企业资金周转中去, 是企业化解资金困境的有效手段。
(三)做好资金需求预测与财务决策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就是确定企业在现有的销售规模下, 需要多少资金, 这是制订融资计划的前提。“外部融资需求=预计总资产-预计总负债-预计股东权益”,这些也就涉及到财务的决策,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增。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并做好资金需要量预测,预防资金需要量预测失误引发的财务危机。
(四)合理安排好现金流预算
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 关键因素是因为没有安排好现金流预算, 是企业按照错误的方式来安排投资导致现金流出过多, 现金流入不足。做好现金流预算的企业要安排好自己的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要详细规划投资、项目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使企业的项目、投资等资金需求与企业掌握的资源相匹配。企业的现金预算安排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平衡好研发资金、营销资金、生产资金以及投资资金等方面的使用, 以此来使资源与回报挂钩, 以适应市场变化。残酷的企业竞争以及企业内外大量不确定因素, 使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因此, 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做好财务危机管理。
(五)加强投资活动的风险管理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一定要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财务危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因此, 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做好财务危机管理。企业建立长期财务监测预警系统加财务风险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应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摘要:财务危机在我国更多的被称为“财务困境”和“财务困难”, 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影响, 企业不得不加强对财务危机管理。本文对财务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阐明了加强对财务危机的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困境,财务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童子文:企业财务危机表现形式的探讨[J].江苏农机化, 2006, (03)
[2]、周爱丽:《企业财务风险浅析》, 《财会研究》2004年第3期。
[3]、许芳:如何进行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赛琴: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及预防[J].浙江金融, 2003, (06)
11.企业财务危机原因 篇十一
退市风险警示与财务危机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华
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03期
【摘 要】 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比分析了新旧《股票上市规则》中退市风险警示条件的区别,找出了财务危机征兆与退市风险警示条件间的关联,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包括追溯调整)”、“最近一年净资产为负(包括追溯调整)”、“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低于1 000万元(包括追溯调整)”、“最近一年审计报告为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等退市风险警示条文,符合我们对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这一研究结果为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样本选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2.企业财务危机原因 篇十二
试论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发布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主权,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三、货币经济学角度
【企业财务危机原因】推荐阅读:
企业财务年度总结06-18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07-11
企业财务管控模式08-15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06-17
保险企业财务管理07-29
电力企业财务报表分析08-25
简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10-03
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10-27
企业财务会计教案11-20
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报告06-10